占补平衡知识

2024-04-28

占补平衡知识(精选8篇)

篇1:占补平衡知识

土地整治问答

一、什么是耕地占补平衡?

答:耕地占补平衡:指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的,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数量相等、质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或者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按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专款用于组织、实施管理、开垦新的耕地各项开支。

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1)任何建设占用耕地都必须履行开垦耕地的义务。(2)开垦耕地的责任者是占用耕地的单位。(3)开垦耕地的资金必须落实。(4)开垦耕地的地块应当落实。(5)没有条件开垦,或者开垦出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建设单位可以按照有关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由地方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履行造地义务。(6)占补平衡原则是以补定占、先补后占、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

二、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占补平衡政策?

答:占补平衡政策作用:坚守耕地红线有力举措就是占补平衡制度,这是对建设占用耕地的补救措施,也是对节约集约用地政策倒逼,同时更是守住耕地红线的关键之举,也是落实补充耕地挂钩制度,破解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难题的具体举措。

目前国家实行占补平衡政策基于以下四个方面原因:

(一)国家粮食安全必然选择。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38亩,中国以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一的人口,因此粮食安全、耕地保护压力非常巨大,实行占补平衡政策是现实需要。

(二)国家可持续发展必然选择。在现代化、信息化、工业化和城镇化(新四化)时代背景之下,粮食安全所需耕地与工业、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不断凸显,为了国家可经济持续发展,必须实行占补平衡政策。

(三)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我国14亿人口从温饱到小康,从食物结构变化对粮食需求,所需最低耕地面积要求,必须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必须实行占补平衡政策。

(四)实现中国梦的资源基础。2017年中央4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占补平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构筑坚实的资源基础。

三、近几年取得成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

(一)破解难题,储备占补指标。为了落实占补平衡任务,破解耕地后备资源日益匮乏的难题,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和实施模式,圆满完成占补平衡任务,储备足够占补平衡指标。2012年以来全市共落实占补平衡项目214个,新增耕地3.07万亩,预算总投资2.87亿元。截至目前共验收152个,完成总投资2.52亿元,储备占补平衡指标2.03万亩。

(二)创新理念,坚守耕地红线。新常态下的耕地保护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扩展,在占补平衡政策在执行上,不断创新理念、完善管理手段,通过“先补后占”形成倒逼机制,坚守耕地18亿亩红线节约用地,逐步实现数量、质量及生态并重,达到了人地和谐、人与自然和谐。

(三)精准调控,保障用地报批。全面落实补充耕地挂钩制度,全力破解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难题,精准使用占补平衡指标,竭尽做到应保尽保,满足全市建设用报批需要,有力保障了全市各级各类建设用地项目报批。

(四)服务大局,助力精准脱贫。土地整治与精准扶贫、移民搬迁及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培育稳定的农村经济增长点,打造一批农业示范基地成为支持农村的城乡统筹发展平台。同时改善了当地农民生活,促进了移民搬迁和生态建设,助力精准脱贫,实现了脱贫致富,为全市经济建设做出了应有贡献。

四、占补平衡工作目前存在那些困难和问题? 答:一是后备耕地资源匮乏。在耕地后备资源中,面积大、条件好、易于开发利用的地块已基本被开发利用殆尽,剩余的地块由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限制、施工难度过大、投资过高、地块分布零散且单个地块面积较小等种种原因难以进行整治,成为制约占补平衡任务落实最大瓶颈。

二是占补平衡资金落实难。按照中省相关规定,补充耕地义务由占用耕地单位来完成,但是由于受后备资源、土地权属、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制约,由市县国土资源局收取耕地开垦费,代为完成补充耕地义务。这样,一是使得某些占用耕地的单位产生了只要缴纳耕地开垦费即可随便占地的错误认识,二是个别县区为了招商引资随意减免耕地开垦费,使收缴耕地开垦费远远不能满足占补平衡项目需要。

(三)项目环境保障难。土地整治是补充耕地的主要渠道,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落实,主要通过土地整治工程的实施。商洛地形复杂,施工难度大,不可预见的情况多,变更多,环境保障难度大,加之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周期长、涉及面广,成本高,或经济效益不明显,一些镇、村对土地整治的积极性不高。

(四)后期经营管护难。由于市场经济冲击粮食及农产品价格过低,耗时长,投资高,收益低,严重挫伤农民农粮积极性;同时社会经济发展,农民耕种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种地只能维持温饱却不能脱贫奔小康,许多农民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导致农业投入过低、后期经营管理不到位,还存在撂荒现象。五、十三五期间全市占补平衡工作总体思路是什么? 答:一是合理整治保平衡。合理开发宜耕后备土地资源,进一步拓展后备资源空间,切实解决我市后备资源枯竭、占补平衡后续乏力的问题,实现全市耕地保有量动态平衡。同时在补充耕地数量基础上,通过对现有耕地提质改造,提高耕地质量,破解“占优补优”难题。

二是土地整治助统筹。以土地整治为平台,以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为导向,聚集政策红利、聚合资金项目、聚焦难题热点,与移民搬迁相结合,助力扶贫移民搬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城镇散乱、闲置、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三是综合整治建生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大力推进废弃、退化、污染、损毁土地的治理、改良和修复,促进土地资源永续利用。按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积极探索开展山水林田湖综合整治,加强土地生态建设和保护,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

四是创新理念显效益。创新“土地整治+”理念,积极探索多样化实施模式,构建多元化投资机制,推动土地整治与多元要素的跨界融合,打造区域特色业态,促进农业转型发展、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助推脱贫攻坚,彰显土地整治“1+N”的综合效益。

篇2:占补平衡知识

根据《黑龙江省资源厅关于转发《关于开展2014耕地占补平衡考核的通知》的通知》精神,为切实加强耕地保护,严格执行建设占用耕地补偿制度,确保耕地占补平衡,我局组织相关科室和人员积极开展自查工作,现将自查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情况

篇3:新疆耕地占补平衡内涵浅议

截至2006年, 新疆耕地面积410.71万公顷, 年内增加5.34万公顷, 减少0.97万公顷, 净增加耕地4.37万公顷。在减少的耕地中, 非农业建设占用1573公顷, 建设占用仅占耕地减少总量的16.2%。

(一) 土地面积大, 地广人稀, 但是绿洲面积小, 承载力相对有限

从表面上来看, 新疆的土地面积虽然较大, 人口也相对稀少, 属于地广人稀的地区, 但实际上, 由于新疆的社会经济活动基本上都集中在人工绿洲内, 其每平方公里人口达到了269人以上, 高于我国中部地区的人口密度 (256人) , 致使土地实际承载力较重, 生态环境严峻。

(二) 土地后备资源多, 但是质量差, 开发难度大

新疆的未利用地2006年年末面积达到10218.71万公顷, 占到全疆土地总面积的61.38%。但是后备资源主要集中在资源型缺水地区, 开发成本高, 改良任务艰巨。

(三) 荒草地在耕地后备资源中的功能和作用尤其突出

由于新疆特殊的地理和生态环境, 荒草地成为新疆耕地后备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土地分类》中, 荒草地指树木郁闭度<10%, 表层为土质, 生长杂草的土地。牧草地是指生长草本植物为主, 用于畜牧业的土地。从质量上来说新疆的荒草地是不能用于畜牧业的, 这也是荒草地成为新疆耕地后备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新疆耕地占补平衡发展趋势预测

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年报》 (2000-2005年) 中的研究资料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土地变更数据资料》 (2006年) , 新疆2000-2006年耕地面积变化情况。新疆耕地面积在经历了逐年减少的2001-2004年, 出现过一个低分值402.55万公顷;从2004-2006年, 新疆耕地面积开始缓速稳步回升, 且显示出后势强劲。其中2006年比2005年净增加4.37万公顷。截至2006年底, 新疆耕地面积达到410.71万公顷, 占新疆土地总面积的2.47%。结合新疆耕地后备资源的状况和国家耕地保护、动态平衡以及占补平衡考核等“世界上最严厉的耕地保护政策”的实施分析, 新疆耕地净增量将会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态势。

(一) 从理论和近年的实践来看, 新疆的耕地占补平衡能够做到“有占即有补, 有占必能补”

从建设占用和补充角度来看, 据有关资料, 国务院1997年—2010给新疆确定的年建设占用耕地的指标为6.07万公顷, 新疆从1997年至2005年实际建设占用2.24万公顷, 只用了建设占用指标四成还不到。“十五”期间, 非农业建设占用1.19万公顷, 占到总减少耕地面积的4.2%。2006年减少耕地中, 非农业建设占用0.157公顷, 建设占用仅占减少总量的16.2%。所以, 从耕地占补平衡的角度来看, 新疆的耕地总量是呈上升态势, 今后的中长期内新疆完全可以从总量上实现耕地的占补平衡。

(二) 新疆的耕地占补平衡实现质量平衡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知, 依据新疆的土地资源的状况, 区域内、行政区划内进行耕地占补平衡是可以实现的, 基本上不需要采取省外一些城市的易地平衡的做法。但是由于受水源的严重限制, 2005年, 新疆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力度, 虽然各项建设占用耕地总体实现了数量上的补充大于占用, 但质量上仍然存在着占优补劣的问题。

三、加强土地开发整理绿色管理, 实现耕地占补生态平衡

(一) 土地开发整理生态负效应

历年的实践和理论研究表明, 土地开发整理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 可以极大增加耕地数量, 但如果开发不当, 有时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以混凝土路面和沟渠替代泥土路面和沟渠, 人为增加生态环境破碎化, 容易阻隔生物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小池塘改为耕地, 从表面上看似乎增加了耕地面积, 但很可能会使得害虫天敌青蛙等失去栖息环境, 同时也破坏了小池塘所形成的小气候。所以, 在目前经济快速发展所导致的环境问题日益恶化的情况下, 科学地建立耕地保护制度非常重要。

(二) 草地资源过度开发整理对新疆生态环境影响的负效应

新疆拥有天然草地约5700万公顷, 其中可利用面积约4800万公顷, 列全国第三位, 是全国主要牧区和良种畜与畜产品基地。有关研究证实, 草地不仅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饲草资源, 而且是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和整个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生态价值表现在气体调节、气候调节、干扰调节、水资源调节和供应、侵蚀控制、土壤形成、营养循环、废物处理、植物授粉、生物控制、栖息地、食物生产、原材料、基因资源、娱乐文化等许多方面, 是各族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对生态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起着极大的作用。然而,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在草地合理利用上存在观念和管理上的问题, 对草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一直处于无序管理状态, 有些地方大肆开垦优良草地, 甚至边开边撂荒, 导致了草地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

(三) 依法实施土地开发整理绿色管理, 实现耕地占补生态平衡

《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明确规定“禁止开垦草原”、“非法开垦草原, 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还规定了因建设占用草原“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给予补偿”, 并制定了一系列与“耕地占补平衡”类似的补偿措施和审批手续。由此可见, 无论是耕地还是草场, 都应该处于同等的法律地位, 都应当受到合理的保护和利用。

四、构建和谐耕地占补平衡对策建议

(一) 耕地占补平衡要做到数量、质量和生态平衡三统一

补充耕地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应当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 因地制宜, 注重数量、质量和生态平衡相统一。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应当根据项目管理规定进行可行性研究和设计;根据项目所在区域的自然、经济条件优化设计方案, 努力提升补充耕地的等级。

(二) 拓宽“耕地占补平衡”的内涵, 像保护耕地一样保护新疆的草场资源

在新疆特殊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条件下, 草场是畜牧业非常宝贵、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建议有关部门应该从新疆的具体情况出发, 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像保护耕地一样保护优良的草场资源, 把优良草场与基本农田的保护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实现“草地占补平衡”和“优良草场保护”。

摘要:研究目的:通过阐述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基本内涵, 分析新疆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新疆特殊背景下的耕地占补平衡工作有效途径。

关键词:耕地占补平衡,荒草地,耕地后备资源

参考文献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土地变更数据资料.2000-2006.

[2]崔邢涛, 许皞, 薛保民等.耕地质量占补平衡评价方法探讨——以河北省霸州市为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4.

[3]阿布拉江.苏莱曼, 满苏尔.沙比提.新疆草地资源与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2.

[4]周斌, 乔木, 冯缨.伊犁河谷春秋草场草地生态调查及其恢复对策[J].生态学杂志, 2007.

篇4:“三问”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要不要坚持?

很多人提出,占补平衡制度已经明显难以为继,应予以废除。归结起来,其理由主要有三个:一是耕地后备资源越来越少。很多省份都难以在本行政区内完成耕地补充任务。上海等地已多年“打白条挂账”。二是新增耕地质量越来越低。各地新开垦的耕地质量普遍不高,占优补劣现象非常严重。三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一些地方采取“上山”、“下海”、“垦草”、“植沙”、“移林”、“围湖”等非常规手段补充耕地,引发了水土流失、地质灾害等生态隐患。

应该说,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存在,在一些地方还比较尖锐。但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看,在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耕地占补平衡制度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决不能轻言放弃。第一,粮食安全这根弦不容松懈。我国人多地少,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近年来,尽管粮食连年增产,但粮食进口也在同比例增长。有数据显示,将我国进口的粮、油等农产品综合起来算,相当于每年在海外占用了7亿亩左右的播种面积。民以食为天,食以地为本。在农业技术没有取得新的革命性突破前,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仍然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首先前提,不应有任何质疑,也不容有丝毫松懈。第二,耕地后备资源的真实潜力不容小觑。从狭义的耕地后备资源看,经过最近10多年的大规模开发,区位条件好、开发成本低、生态影响小的后备资源确已基本开发殆尽。但是,从优化土地利用布局与结构的角度看,新增耕地仍然大有潜力。第三,占补平衡制度的硬性约束能力不容忽视。过去15年的实践表明,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有力遏制了耕地面积急剧减少态势,优化了土地利用布局与结构,强化了全社会耕地保护意识。在耕地保护方面,目前还没有比占补平衡更好的替代方案和制度设计。

要不要改革?

答案是肯定的,原因主要有四个:一是发展阶段出现了新变化。近年来,我国已经进入“四化”同步发展的新阶段。一方面,城镇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速,而粗放发展模式难以迅速改变,建设占用耕地难以避免;另一方面,农村人口大量外流,边远地区耕地抛荒趋势难以逆转。据民政部统计,2002-2012年间,全国已减少90万个自然村,与此相应的则是大量熟地的自然荒芜。而按照现行耕地开发模式,新增耕地大多规模小、区位差、后期管护难,既造成了“一边开耕地、一边荒耕地”的怪现象,更难以适应现代农业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的发展要求。二是科技进步带来了新影响。一方面,农业技术的进步有助于提高耕地单产,既使得更少耕地能承载更多人口,也对耕地布局、结构和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另一方面,遥感、航测、计算机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极大提高了耕地调查、监测、统计等管理工作效率,使得新的耕地占补平衡管理模式成为可能。三是生态建设提出了新课题。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整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前不久,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要守住“生态红线”。生态平衡是一个整体的、动态的概念,地球生态系统既涵盖森林、水体、湿地等天然生态系统,也包括耕地这种人工生态系统。如何统筹好“耕地红线”和“生态红线”的关系,既不因耕地开发而影响或破坏现有生态系统,又通过保护耕地来提升现有生态系统建设水平,是耕地占补平衡制度面临的新的重大课题。四是工作实践产生了新经验。各地在实际工作中,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创造了很多好的办法和经验。如补充耕地的途径已从单纯依靠耕地开发转变为开发、整理、复垦等多种方式相互补充。

怎么样改革?

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必须顺应新形势新变化,着眼于解决突出问题,构建切合实际、控制严格、方式灵活的制度体系。

一是建立耕地补偿金制度。将现有的耕地开垦费、耕地占用税等整合为耕地补偿金,大幅调高征缴标准,提高耕地占用经济成本。对无法实现占补平衡、耕地保有面积比例低的地区,实行翻倍收取。对建设单位占用耕地的,要根据所占耕地的数量、质量实行阶梯费率,形成“不占或少占耕地、能占劣地不占好地”的倒逼机制。

二是取消耕地占一补一制度,变项目平衡为总量平衡,变局部平衡为全域平衡,变数量平衡为数量、质量双平衡。在不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明确的耕地保有量以及年度耕地占用计划的前提下,取消占一补一和项目对应制度。建设项目确需占用耕地的,足额缴纳耕地补偿金即可申请用地。补充任务由各级政府在本行政区内进行年度统筹。对确已无法在本行政区内实现占补平衡的省市,允许其通过耕地补偿金转移支付的方式,向补充耕地指标富余的地区转嫁耕地保有和补充责任。同时,允许各地将二调新增的耕地纳入补充耕地储备库。建立完善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对建设占用的耕地以及新补充的耕地,要进行数量和质量双重评价,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

三是完善土地综合整治制度,将土地整治作为新增耕地的主要途径。取消补充耕地项目的资金来源限制和地类来源限制,探索完善“以补代投”、“以奖代投”等新型耕地补充模式,发挥新增费、其他涉农资金以及社会资金的综合效益。科学制定、严格实施国土空间开发规划和主体功能区建设规划,集中连片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变零星开发为规模整治,变局部整治为全域推进,大力优化和调整耕地、建设用地以及林地、水域等生态用地的空间布局与结构,着力增加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

四是建立生态用地“退补平衡”制度,科学统筹几条“红线”的关系。科学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等相关规划,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建则建的原则,合理划定耕地、林地以及其他生态用地保护红线。对实行了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湖的地区,允许其占用同等面积的宜耕林地、草地或滩涂等用于耕地开发。建立耕地开发项目生态影响评价制度,对可能的生态影响,提前落实保护方案和应对措施。

五是完善占补平衡考核制度。建立完善以土地变更调查、卫片执法为基础,以年度为周期,以省域为单元,以各级政府为主体,以耕地数量增减、质量升降情况为重点的耕地占补平衡考核体系。结合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地理国情监测等重大工程,加快完善现有土地整治和占补平衡信息系统,加强对耕地数量变动、耕地质量变化的跟踪监测与统计。调整考核方式,不再拘泥于单个项目耕地占补是否一一对应,重点考察本行政区内耕地保有量、耕地总体质量是否实现了动态平衡。进一步强化考核结果应用,将其作为耕地补偿金转移支付、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分配、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对考核不合格的,要依法从严处罚。

(作者系全国政协常委、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

篇5:耕地占补平衡相关问题

耕地占补平衡是指由于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是《土地管理法》确立的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实施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保护耕地,控制非农建设占用,是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重要举措。天津市地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以二、三产业为主,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较快,需要占用大量的耕地进行经济建设。为确保天津市域内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就需要在占用耕地建设经济项目的同时,补充数量相同、质量相当的耕地,从而保证达到耕地占补平衡。

一、耕地占补平衡工作历程

耕地占补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区域范围内,耕地在微观、局部不断被占用、补充及其他变化情况下,在对其数量、质量和开发利用的可持续调控基础上,为满足区域对粮食等基本农产品的需求,而做到的耕地生产力供求动态平衡。其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占”指的是非农业建设项目经批准占用耕地的行为,“补”指的是通过土地整治,包括土地开发、土地复垦以及土地整理来增加耕地以补充因占用减少耕地的行为。“占”、“补”是互为因果的行为,因为耕地需要被“占”,为了总量平衡,所以必须要“补”;而因为规定要“以补定占”,所以被“补”的耕地质量和数量又决定了被“占”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第二,“平衡”包括两方面的平衡:一是指耕地的数量平衡,即在保持现有耕地面积不减少的前提下,努力做到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耕地总量不减少。

这种数量平衡与不同地区耕地潜力、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人口构成等密切相连;二是指耕地的质量平衡,即在实现耕地数量平衡的前提下,保证新增耕地的生产能力等于或优于被占用耕地的生产能力,防止耕地质量衰退,确保耕地的总体生产能力。因此,耕地占补平衡应该是耕地自然生产力和经济生产力综合平衡基础上的“质”“量”平衡。

在此基础上,一些专家提出了耕地的生态平衡,目前处于理论研究阶段。耕地占补平衡工作在实践中开展是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2005年以前耕地占补平衡仅为耕地数量上的平衡,确保耕地红线,实现“占一补一”。2005年国土资源部发出的《关于开展补充耕地数量质量实行按等级折算基础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5〕128号),要求补充耕地数量质量按等级折算,即利用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确定被占用耕地的等级,补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按等级进行折算,实现数量和质量上的平衡,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未实行。

日前,国土资源部下发了《关于强化管控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通知》(国土资发〔2014〕18号),就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实有耕地面积稳定、实行耕地数量和质量保护并重等提出了新要求,其中包括强化耕地数量和质量占补平衡,再一次提出耕地占补平衡工作要达到数量和质量均平衡的目标。

二、耕地占补平衡存在的问题

1.耕地占补平衡面临沉重压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天津市各类建设项目占用耕地现象逐年增多。近年来,每年建设项目需要占用的耕地大约在2500-4500公顷之间。由于城市化的迅速推进,建设项目占用了

大量耕地,耕地后备资源的开发储备速度难以跟上城市化建设的步伐。并且建设项目一般位于城市周边,占用的一般是周围水利条件较好、土质较肥沃、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的高等级耕地,随着耕地占补平衡内涵的扩大,要求实现占补的耕地数量、质量双平衡,耕地占补平衡压力进一步加大。

2.耕地后备资源严重匮乏近些年为了保障耕地占补平衡,天津市深入挖潜耕地后备资源。在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的基础上组织各涉农区县,对全市域内耕地后备资源地块逐个进行审核,对于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现状适宜开发、群众基础较好的地块,均已设立土地整治项目进行整治,未开发的后备资源也由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限制、施工难度过大、投资过高、地块分布零散且单个地块面积较小等种种原因无法进行整治。天津市耕地后备资源严重匮乏,已接近枯竭。

3.补充耕地指标数量有限,质量有待提高据了解,目前天津市储存的补充耕地指标在数量上十分紧缺。环城四区以及滨海新区城市化进程较快,经济发展迅速,自身储存的补充耕地指标有限,很多都需要其他区县提供,很难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自我平衡;远郊五个区县储存有一些指标,除了要满足自身占补平衡,还要为国家、市重点项目以及其他区县的一些建设项目提供占补指标。补充耕地的主要途径是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利用、耕地整理以及废弃地复垦利用等,但这些土地多处于低洼易涝、土壤、水热、地形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区位和耕种条件较差,整治后按照《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初步测算,补充耕地的质量等级在国家质量等的7等至11等之间,其中以9等地为主,中等耕地居多,总体上与被占用高等级耕地也存在着差距。

4.补充耕地的方式单一我国提倡“积极推进土地整理,加大土地复垦力度,适度开发未利用地”的方针,但相比土地整理和复垦而言,土地开发周期较短,新增耕地率高,新增耕地成本相对较低。2010年以前在补充耕地土地整治工作开展中大多为土地开发,对土地整理的积极性低。随着耕地后备资源的逐渐枯竭,2010年以后逐步向土地整理转变,但是由于土地整理项目新增耕地率低,大约在3%到10%之间,土地整理折算到新增耕地上成本很高,推进土地整理难度很大。

三、对策建议

1.源头控制,引导建设项目选址一方面是全面推进各类建设集约节约用地,积极引导建设项目选址,优先考虑利用荒地、劣地、山地和空地,尽可能不占或者少占耕地,从源头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严防侵占优质耕地。另一方面在建设项目预审阶段严格把关,对于不符合耕地占补平衡要求的建设项目不得通过审查。

2.加大投入,提高补充耕地质量提高建设单位补充耕地的成本,要求支付足额的耕地开垦资金用于土地整治,补充高等级耕地,严防资金闲置滞留和挪用;在土地整治项目实施中,应充分结合《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确定项目规划设计,并严格按照规划设计实施和验收;实施占用耕地的耕作层剥离和再利用,将占用耕地的耕作层土壤用于新开垦耕地、低等级耕地或者其他耕地的土壤改良,利用耕作层提高耕地质量;加强对占用和补充耕地的评价,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严格考核耕地占补平衡,严防弄虚作假、占优补劣等现象。3.京津冀一体化,统筹补充耕

篇6:耕地占补平衡工作会表态发言

徐家坪镇镇长:秦彦军(2014年11月6日)

各位领导、参会的同志们,大家好!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就徐家坪镇切实推进耕地“占补平衡”工作作如下表态发言:

一、镇域基本情况

徐家坪镇地处县城西北18公里处,东与原白石沟乡接镶,西连郭镇木瓜院,南邻金家河、横现河,北临马蹄湾、西淮坝两镇,平均海拔716米,总面积204平方公里。全镇18个行政村,1个社区,75个村民小组,总户数3666户,农业人口13595人。现有耕地资源68180亩,其中:常用耕地面积16710亩。

二、在耕地“占补平衡”方面所做的工作

1、加强规划,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一是严格土地用途管制。我们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对各类土地进行严格管理,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在县国土部门统一部署下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以达到切实保护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的目的。二是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凡不符合土地管理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的,我们坚持不予调整规划,对非重点项目不符合规划的,坚决不予调整。确需调整规划的,必须要在专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新的规划调整方案,保证了土地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

2、依法监管,遏制违法违规用地行为。一是执法监察巡查制度健全,落实到位。认真开展动态巡查工作,年初镇

上与各村签订目标责任书,要求镇村干部与国土所每月动态巡查不少于3次,并建立动态巡查台账,并实行划片包干、动态巡查责任到人,对全镇范围内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情况进行全面巡查,做到违法案件“早发现、早报告、早制止、早查处”。二是严肃查处土地违法行为。坚持“预防为主,重在发现,严肃查处”的执法思路,加强土地执法力度,严肃查处土地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基本农田保护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3、积极实施耕地补充和土地复垦,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一是要求各村要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的作用,认真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按照规划和计划的要求,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能少用地的就不多用地,能用劣质地的就尽量不用好地,对于避免不了的占用耕地,必须严格实行耕地先补后占。二是积极向上级争取土地复垦专项资金和引入社会资金,我镇从“5.12”汶川地震后,涉及农民建房、基础设施建设、陕南移民集中安置等用地面积较大,截至目前,全镇共复垦土地3690亩,总投资1430万元,积极实施土地复垦,通过土地整理,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完善田间基础设施,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升耕地质量,建成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高标准基本农田。

三、今后开展工作的重点与措施

(一)继续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不断巩固耕地保护成果。以构建国土资源管理新格局为契机,进一步加强镇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执行情况、节约集约用地、依法依规

用地等方面的监督管理责任,完善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在推动“调结构、保发展、促稳定、惠民生”的同时,确保我镇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

(二)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水平。严格实行项目用地预审,认真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加大对闲置土地的清查处理工作力度,进一步提高全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三)严格落实好耕地“占补平衡”工作,提高耕地面积和综合生产能力。一方面开展好土地整垦项目及耕地储备项目工作。另一方面,通过积极探索,拟在后期每年能够推出1至两个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并逐一实施,争取早见成效。

篇7:占补平衡知识

暂行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行为,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作用,增大易地补充耕地指标交易的透明度,根据《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办公室关于进一步严格控制易地补充耕地的补充通知》(豫国土资办发〔2011〕78号)、《xxx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耕地保护促进耕地后备资源合理利用的通知》(新政办〔2011〕144号)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耕地占补平衡指标,是指通过实施农村土地整治项目或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并经省国土资源厅核查确认后,可用于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报批的补充耕地指标。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转让人是指xxx行政区域内的县(市)人民政府,受让人是指xxx行政区域内的县(市、区)人民政府、xx平原新区管委会、xx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xx工业园区管委会、xxx土地储备中心以及在xxx行政区域内的单独选址建设项目业主单位。拍卖活动由xxx土地矿业权交易中心组织实施。

第四条 市国土资源局在xxx土地矿业权交易中心建立统一的市级占补平衡指标交易平台。拟交易的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由转让人申请,经xxx国土资源局同意,由xxx土地矿业权交易中心通过拍卖方式进行交易。市域外机构参与交易的,按豫国土资办发〔2011〕78号文件规定执行。

第二章 指标交易的原则、方式、程序

第五条 拍卖交易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原则:公开、公平、公正、诚实信用。

第六条 拍卖交易耕地占补平衡指标方式:xxx土地矿业权交易中心根据转让人申请书和xxx国土资源局意见书向受让人发出邀请函。受让人须在邀请函发出之日起10日内向xxx土地矿业权交易中心递交意向书,逾期视为放弃。xxx土地矿业权交易中心根据实际情况举行拍卖会。

第七条 拍卖会按下列程序进行: 1.拍卖主持人宣布拍卖会开始; 2.拍卖主持人宣布竞买人到场情况;

3.拍卖主持人介绍拟拍卖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的地块位置、面积、验收时间、批复文件、省国土资源厅确认编号。

4.拍卖主持人宣布竞价规则,拍卖指标的起叫价、增价幅度。在拍卖过程中,拍卖主持人可根据现场情况调整增价幅度。5.拍卖主持人报出起叫价,宣布竞价开始; 6.竞买人举牌应价或者报价;

7.拍卖主持人确认该竞买人应价或者报价后继续竞价; 8.拍卖主持人连续三次宣布同一应价或报价而没有人再应价或出价,拍卖主持人落槌表示拍卖成交,拍卖主持人宣布最高应价者为受让人。成交结果对拍卖人、受让人和转让人均具有法律效力。

9.确定受让人后,xxx土地矿业权交易中心、拍卖人、转让人、受让人当场签订《耕地占补平衡指标成交确认书》。转让人、受让人不按规定签订《耕地占补平衡指标成交确认书》的,属于违约行为。

第三章 交易指标的使用、资金结算

第八条 交易完成后,受让人凭《耕地占补平衡指标成交确认书》,与转让人签订委托补充耕地协议,据此办理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报批。

第九条 xxx土地储备中心、单独选址建设项目业主单位可按照实际报批面积签订《耕地占补平衡指标成交确认书》。其他受让人可按成交确认书载明的指标数量一次性使用或分割使用。

第十条 转让人要将补充的耕地及时纳入年度土地变更登记,切实做到图、数、实地三者一致。

第十一条 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必须严格遵守财务管理规定,补充耕地资金全额缴入转让人当地财政账户,严禁其他任何单位代收。

第四章 附则

第十二条 拍卖会举行前,拍卖指标的起叫价、增价幅度和指标交易面积由xxx国土资源局研究确定。

第十三条 拍卖会由xxx国土资源局纪检监察室全程监督。第十四条 转让人有违约行为的,按照市政府的文件有关规定予以处理;受让人有违约行为的,一年内不得参与指标的交易。

第十五条 受让人持有的《耕地占补平衡指标成交确认书》载明的指标数量在一年内未使用完的,拍卖人不再向其发放邀请函。

第十六条

省以上重点建设项目、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项目需要使用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的,经市政府同意,可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由市国土资源局研究决定。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试行,试行期一年,由市国土资源局负责解释。

附件:格式文本

1.xxx耕地占补平衡指标转让申请书 2.xxx国土资源局意见书 3.邀请函 4.意向书

篇8:耕地占补平衡中土地复垦问题研究

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确保18亿亩耕地是中国耕地保护的一道不可逾越的红线。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工业化的的大力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巨大繁荣的同时,也伴随着对耕地和环境的巨大破坏。总结近年来耕地占补平衡的经验,重新审视耕地保护制度,探讨土地复垦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摆在我们面前重要而又严峻的问题。

2 土地复垦的意义和必要性

2.1 土地复垦是实现我国耕地占补平衡的重要手段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尤其是非农建设用地扩张速度越来越快,人地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土地管理法》以法律形式将耕地占补平衡作为我国耕地保护的基本政策,规定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要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进行土地复垦,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遏制了非农建设用地盲目扩张的势头,控制了我国耕地总体减少的态势。2004~2013年全国耕地面积减少呈下降趋势,从2004年最大净减少94.81万hm2至2013年耕地面积净增加0.49万hm2。2007年以来,我国实施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和土地复垦制度,耕地基本上实现了占补平衡(见图1)。

注:数据来源2004~2014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

2.2 土地复垦政策是我国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保障

为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我国划定了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然而由于建设占用、自然灾毁、生态退耕等原因每年造成大量耕地减少,甚至破坏。在当前耕地保护的严峻形势下,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历史性的12连增,一方面得益于政府对粮食生产的高度重视、强农惠农政策、种植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科技广泛应用等,另一方面得益于我国粮食种植面积的增加,即使总体上我国耕地面积每年在净减少(图1),但是由于我国实施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和严格的土地复垦制度,确保了粮食生产最重要、最基本的条件——耕地没有大幅减少,耕地红线没有被突破,为扩大粮食种植面积进行种植结构调整提供了支撑。据统计:2015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为11334.05万hm2,比2014年增加61.79万hm2,增长0.5%。

2.3 土地复垦是耕地保护的必然选择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快速发展,非农建设占用、生态建设和自然灾损等需求增加均致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2004~2013年间全国耕地减少累计达494.6万hm2(见表1),加之我国后备耕地资源日趋枯竭,占用耕地的势头会越来越明显,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难度变得越来越大,我国中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耕地快速减少的现实均证实了这一点。因此,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经济可行、合理利用的原则进行土地复垦,并且保证复垦的土地应当优先用于农业是当前形势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3 土地复垦存在的问题

3.1 土地复垦没有根本抑制耕地减少

按照占补平衡要求,实施土地复垦整理和农业结构调整,全国耕地面积减少的态势基本扭转,2013年实现了耕地净增加0.49万hm2,但是10年间全国耕地总体上是在减少,2004~2013年共净减少耕地181.38万hm2(见表1),这说明在我国耕地后备资源枯竭的情况下,实施包括土地复垦在内的增加耕地的政策难度越来越大,耕地减少的态势没有得到根本抑制,从长期看将减弱我国耕地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功能,影响“三化”同步发展。

单位:万hm2

注:数据来源2004~2014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

3.2 土地复垦难度增加

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一般分布在城市周边近郊,或者是煤炭开发、工矿交通建设等项目所在地,而进行复垦的土地大多是地理位置偏远、复垦条件较差,甚至个别地方的补充土地根本无法复垦。据2013年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有564.9万hm2耕地位于东北、西北地区的林区、草原以及河流湖泊最高洪水位控制线范围内,431.4万hm2耕地位于25度以上陡坡,总计996.3万hm2(将近1.5亿亩)耕地中,有相当部分需要根据国家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和耕地休养生息等安排逐步调整,相当数量耕地受到中、重度污染,大多不宜耕种。还有一定数量的耕地因开矿塌陷造成地表土层破坏、因地下水超采,已影响正常耕种。

3.3 复垦耕地质量不能得到保证

我国耕地地形、地貌、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以及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很大,一般来说,非农建设占用的耕地大多是自然耕作条件优越,农耕历史悠久和经济发达区域,耕地质量等级较高,而补充的耕地复垦条件较差,导致复垦的耕地质量比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质量等级较差。魏洪斌等(2015)研究表明,1999~2008年通过复垦整理的耕地平均自然质量等级低于国家耕地平均自然质量等级,没有完成耕地质量占补平衡。再者,规定缴纳的耕地开垦费不足,甚至复垦专款不能用于开垦新的耕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按照质量标准长期持续性地进行土地复垦。这样造成了在土地占补平衡前提下的复垦耕地质量往往得不到保障,影响耕地质量,威胁粮食安全。

3.4 多占少垦、只占不垦态势没有根本扭转

按照耕地占补平衡要求和“占多少,垦多少”原则,要求复垦耕地与所占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虽然近年来全国耕地基本实现了占补平衡,然而2004~2013年全国耕地总体上呈现出净减少的态势,年均净减少耕地面积18万hm2(见表1),一定程度上说明耕地占的多,补的少、垦的少,甚至只占不垦。一些地方近年来在土地复垦中频频出现弄虚作假的违法违规现象,据《国家土地督查公告》(2016年1号)显示,国家土地督查机构在对全国67个市(州、盟)、453个县(区、市、旗)开展的例行土地督察中,全年共审核建设用地审批、土地整治、土地执法、土地供应和利用等档案卷宗31.28万份,截至2015年12月31日,重新补充耕地6700hm2,复垦土地3900hm2。

4 做好土地复垦工作的建议

4.1 增强耕地保护的法制意识

依法依规做好耕地占补平衡是土地复垦的基本前提,目前土地复垦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原因之一是相关责任主体法制意识不强,依法依规进行耕地保护观念淡薄。因此,应当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耕地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大力宣传耕地保护先进典型,通报并查处土地违法违规案件,并保障不同责任主体对耕地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激发不同责任主体履行耕地保护责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树立耕地资源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提高全社会保护耕地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形成保护耕地、节约用地的良好氛围。

4.2 转换政府在土地复垦中的角色

转换政府角色是推进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有效途径,也是中国经济转型新常态下土地复垦的必要选择。政府以前在实施耕地占补平衡中存在着两个误区:一是政府长时间作为占补平衡的主体力量,起主导作用;二是不恰当地把本应由政府或政府为主提供的某些服务推向市场,推向社会。这样由政府主导的耕地占补平衡既造成权力与市场结合,又不利于实现耕地可持续发展。耕地管理应实现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其角色由推动者向服务员转换,扮演耕地保护的发起者、领导者、组织者和宣传者的角色。

4.3 建立土地复垦的多方参与机制

在耕地占补平衡工作中,虽然国家对耕地补充项目的立项、实施、验收都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但随着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数量不断增加,耕地后备资源不断减少,单靠国土部门通过土地复垦整理开发补充耕地实现复垦耕地数量与质量平衡,已不现实。应当在耕地占补平衡目标下协调各方建立起政府负责、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各司其职、多方参与的土地复垦机制。国土资源部门全面履行耕地保护职责,做好耕地保护复垦工作的同时,积极与农业、水利、城建、发展改革、交通运输、财政、审计、监察、司法等部门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形成强大工作合力,共同落实耕地保护的责任,建立健全耕地保护社会监督制度,形成耕地保护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局面。

4.4 加强土地复垦的预警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耕地情况的不断变化,农业发展尤其是粮食生产与耕地数量质量及土壤肥力状况的动态关系将越来越紧密,建立健全耕地动态监测制度是国家耕地保护的长远战略。因此,应利用已有的耕地保护工作基础,在全国现有各地监测点的基础上,建立起国家土地复垦预警系统,实现国家对全国复垦耕地数量和质量的动态实时管理,并根据经济建设和农业生产要求提出对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建议,指导将复垦好耕地中的中低产田改造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时,协同耕地复垦预警管理,建立和完善耕地保护动态巡查制度,全面落实“预防为主,预防和查处相结合”的国土资源动态巡查工作制度,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动态巡查,做到耕地占补平衡中违法占用耕地和违规复垦耕地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理,确保耕地保护复垦工作落到实处,避免违法占用耕地行为发生和多占少垦、只占不垦、假复垦等违规现象发生。

参考文献

[1]郧文聚,张蕾娜,等.基于农用地分等的耕地占补平衡项目评价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8(10).

[2]魏洪斌,等.中国耕地动态变化与占补平衡分析[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5(2).

[3]贺振伟,等.中国土地复垦监管现状与阶段性特征[J].中国土地科学,2012(7).

上一篇:古代有趣的对联下一篇:开具发票证明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