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会学习的孩子作文

2024-05-10

做一个会学习的孩子作文(精选19篇)

篇1:做一个会学习的孩子作文

同学们,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话题是“做一个会学习的孩子”。大家都知道有这样一句谚语:“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现在虽不是百花盛开,但已是春意盎然。春天正是播种的季节,播下种子,收获希望,在这个大好时节,也正是学习的好时光。同学们都愿意做一个爱学习、会学习的好孩子,那么,什么样的孩子才是会学习的孩子呢?我想,会学习的孩子应该能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会学习的孩子上课都能做到专心听讲。专心听讲是学好知识的前提,一个会学习的孩子上课时总能集中精力听讲,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不说话,不打闹,不摆弄东西,不发愣、发呆。它的眼神炯炯有神、闪闪发亮,老师能从他的眼神中感受到他对知识的渴求,感受到他在尽可能多的汲取知识的营养来滋润自己饥渴的心灵。而不是像个别学生那样目光呆滞,昏昏欲睡。会听课才能更好更多更快的获取知识,会听课才能更深入更深刻的理解知识,只有理解,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灵活应用,一节课40分钟学习的知识,如果未能做到专心听讲,恐怕课后4个小时也补不过来。所以,会学习的孩子一定是会听课的孩子。第二、会学习的孩子一定能做到积极思考。学习是一项脑力劳动,学习需要动脑思考,如果没有思考,就没有学习。会学习的学生一定会积极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去,勤动手、动口、动脑,思维始终围绕着学习这一活动转,围绕着老师的问题转,不走神,不懈怠。我发现,会学习的孩子都敢于思考,遇到难题不是选择退缩,而是积极思考,哪怕自己想出的结果是错的也无关紧要,因为自己动脑想了,理解也会更深刻。在学习中,只有做到敢于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收获;才能更好地训练思维,提高能力,思考让会学习的孩子变得越来越聪明。除此之外,会学习的孩子还会善于思考,如果说敢于思考是一种主观行为,善于思考则是思维的方式方法问题,它需要在学习中不断积累和总结。只有敢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学生,才能在学习上有较大的发展。所以,会学习的孩子一定是会思考的孩子。第三、会学习的孩子一定能做到不懂就问。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在学习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一个好孩子、好学生,一定是谦虚勤奋的学生,学习中遇到了困难,总会积极主动地去解决,向老师、同学、家长请教,通过向别人请教,会了、懂了也就达到了学习的目的。学习中有了困难,如果不及时解决,他就会成为学习道路上的绊脚石,大困难是大绊脚石,小困难是小绊脚石,可以想象,如果自己脚下摆满了石头,你在前行的道路上还能走得快、走的顺吗?困难多了,你会举步维艰,最终是寸步难行。会学习的孩子深知这一点,他不让自己脚下有一块石头,当遇到困难时,他总会通过及时向别人请教搬除这些石头,让自己学习的道路既宽阔又平坦。所以,会学习的孩子一定是能做到不懂就问的孩子。第四、会学习的孩子一定能做到有质量的完成作业。做作业是巩固知识,提高熟练程度的有效途径,通过做作业可以发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提高完成作业的速度和准确度,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的同学在做作业时不求质量,只讲速度,更有甚者是不讲对错的胡写乱画。试想,这样你能达到做作业的目的吗?通篇错误百出的作业写了又有什么用呢!我想,有质量的作业首先应当做到所做的题目正确,做一题对一题;其次是字体工整,页面干净整洁,让人看起来赏心悦目。所以,会学习的孩子一定是能做到有质量的完成作业的孩子。会学习的孩子是最有前途、最有希望的孩子。同学们,做一个会学习的孩子其实很简单,也就是积极做到上面说的四点:会听课,会思考,不懂就问,有质量的完成作业。做一个会学习的孩子其实也不简单,它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和付出,需要耐心和耐力。同学们,你们都愿意做一个会学习的孩子吗?那好,就让我们以上四点为标准,从今天做起,从点滴做起,相信经过努力,每位同学都能成为会学习的孩子。

篇2:做一个会学习的孩子作文

人的性格千差万别,正因为如此,大千世界才丰富多彩。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孩子,有一句充满辩证哲理的话“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是的,即使我们经验颇为丰富的成年人,每个人身上都会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更何况是不断成长中,不断完善中的孩子。教育孩子,需要我们不断去发现孩子的优点,并把缺点变为优点。所以我们不要奢望孩子十全十美,而要不断去发现孩子的优点,让他充满自信,茁壮成长。

那作为老师怎样才能发现孩子的优点呢?我认为必须细致的观察学生的闪光点,准确把握每个学生的优点,发现其优点,多表扬,多赞赏,给他们创造表现优点的机会,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长处,然后顺着长处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使得特长得到发展,个性得到完善,长此以往,他们的上进心会越来越强,干任何事都会有干劲。

我所教的班级,我总是尽可能的去发现孩子的优点,并经常和任课老师、生活老师交流,让我们互相去欣赏孩子的优点,让孩子活在被赏识的生活中。

五年级时,我班来了个叫钟建的孩子,他父母把他带过来时就给我交了个底,成绩总是倒数先暂且不说,纪律方面更是不得了,在班上经常欺负女孩子,在男生中也总是称老大,以前的老师拿他特头疼。听了这些,心里不禁打了个寒颤。“这该怎么办,我怎样才能把他制服?”接下来的几天,我便对他密切关注。没几天,他便原形毕露,在班上,只要谁的做法与他的心意不合,他便会用恶魔般的眼神或随手挥拳示威,班上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心里惧怕他。“这家伙果然厉害!”面对此情况的出现,我便开始想对策。我想那些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孩子,在家总是受到父母的批评,如果在学校老师还不重视,给予他温暖,多发现他的闪光点,那他身上其他的优点也慢慢会被别人忽视,久而久之,这群孩子会对自己失去信心,对任何事都会漠不关心,更严重的,可能出现对家庭、对学校、对社会出现不满情绪,而成为我们所谓的“问题学生”。我想钟建他并不是真的要和老师、同学作对,他其实是变相的引起大家的注意而已,他的内心应该是很脆弱的。于是找他聊天,他说,他也不是故意的,只是这种行为成了习惯,他也很想改。于是我趁势向他提议,要班上的同学帮他一起改,他同意了。我摸了摸他的头“其实你的错误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你肯改,知错就改的孩子,老师、同学才会更喜欢。后来在班上我还表扬了他的这种积极向上的想法。渐渐地,坏习惯收敛了不少。钟建爸妈总说他不爱劳动,我却不这样觉得。有一天,我刚踏进教室,有个孩子就向我报告,教室里的出水管堵塞了,我说,老师就来处理。突然。一个小脑袋伸出来“老师,我去,我有办法弄通!”我回头一看,是他,钟建,心想:这水管里都是脏水,他愿意?一眨眼功夫,他便挽起衣袖,拿着根旧笔芯,冲向水池。不一会儿,他便举起脏兮兮的手,来到我面前“罗老师,我把它弄通了,厉害吧,不过水好臭的,你有洗手液么?”我看着他,半天说不出话,他其实比谁都善良。通过班上的这几件事,让我深深的感悟到,作为老师绝不能把成绩作为衡量孩子好与坏的唯一标准,应该多去发现在各个方面的优点,比如有些孩子热爱劳动,有些孩子助人为乐,有些孩子朗读水平高,有些孩子热爱踢球。。对于孩子表现的任何一个特长,老师都应给鼓励肯定,并且给予其帮助。长期以往,孩子才会更阳光,更快乐。

接手六年级班时,时间不长,我便发现班上的大部分同学课上不爱回答问题,恐怕自己回答得不准确,都你等着我,我看着你,没有人勇敢地第一个站起来先答,课堂上从未有过争先恐后的场面。是同学们没有答案,没有自己的见解吗?不,是没有自信心。帮助同学树立自信,是使同学自愿发表自己观点的关键。

于是,在周二的班队课上我让学生每人说说自己的优点,并想一想别人有什么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教室里先安静了一会儿,继而有两三个同学举手,我接着说:“看来咱们班同学很谦虚,都不好意思说自己的优点,那就先按顺序来谈一谈。”有的说:“我按时完成作业。”有的说:“我爱讲卫生。”当轮到平日少言寡语的冯典时,他站起来说:“我,我没优点。”我对大家说:“同学们,冯典真的没有优点吗?谁能帮他找一找?”有的同学说:“老师,他的眼睛很漂亮。”有的说:“老师,他的鼻梁高高的,很帅气„„”我接着说:“这是他外貌上的优点,那其它方面呢?”沉默了一会儿后,班长站起来说:“老师,他爱护财物,还乐于助人,有一次学校举行活动要穿校服,可我的刚洗,没干,是他主动借给我穿的„„”袁涛说:“他爱劳动,咱班大扫除他最用力。”冯典睁大了吃惊的眼睛。最后我总结到,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优点,都有值得他人学习的地方,只要相信自己,你就是最棒的。课上你独特的见解,是你最精彩的展现。从此以后,同学之间爱交流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冯典变得喜欢与别人交往了,学习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为孩子插上自信的翅膀,经常给予孩子鼓励性言语,发现并放大孩子的优点,并确切地告诉孩子具体的优点,指导其具体的发展方向,他会表现得更优秀。

篇3:做一个会思考的教师

怎么才算把他们太当回事呢?肯定不是把他们的真经搬回去“束之高阁”;也不是生搬硬套, 照单全收, 然后回去“小和尚”念经。我们还真得认真解读这些“真经”, 迁移内化, 融会贯通, 这才是真正的“太当回事”。这既避免了邯郸学步、东施效颦, 又是对专家、名师和领导的负责, 也是对自己的专业成长负责。

1. 这里可不可以读写结合

观重庆市赛课一等奖获得者张勇老师执教的《伯牙绝弦》, 正如刘教授评课时所说:“重读而行导。”的确, 张老师不是一味地“读”, 也不是一味地“导”。一味地“读”, 容易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一味地“导”, 容易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张老师“重读”和“行导”双轨并行, 这样学生就读出了语气, 读出了意义, 读出了情味, 读出了感悟。这种读才是高效的。

然而在教学中, 教师放音乐, 让学生用“善哉, ……兮若……”练习说话, 这种读写结合本意是好的, 但在这一课似乎不妥。因为学生听了几段音乐后很快能说出“若……”从表面上看学生已掌握这一知识了, 可是又恰恰说明“知音无数”, 这么多小孩子都能听懂音乐, “知音好觅”嘛, 又怎么会“难觅”呢?这似乎就“自相矛盾”了。那么, 这里可不可以读写结合呢?如果可以, 可不可以先放几段“深奥”的音乐, 至少学生很难听懂, 那么学生说出来的“若……”就不对了。这样, 学生既运用“善哉, ……兮若……”练习了说话, 又体会到要想“知”此“音”是多么不易, 再引导学生理解伯牙其志高远, 志在天志在江河, 就如“此”高深的乐曲不比通俗的乐曲易懂, 其志高远的伯牙不是随便什么都可以懂的。俗人好懂, 因为俗人满脑子都是金钱名利, 闭着眼就知道其心中所想, 而高雅如伯牙之士, 其心中所想岂是凡夫俗子所能轻易懂的。所以, 引导学生和我们一起努力做一个高雅的人吧。

2. 是精准理解好还是意会好

观全国赛课一等奖获得者谭茹月老师执教的《清平乐·村居》, 感觉她的教学设计简洁明快, 就三个环节:分层朗读、想象画面、感悟词情。这使得整节课轻松活泼, 学生读得实, 想得巧, 悟得醉, 不仅感受到诗词的知识、意境和魅力, 更激发了浓浓的兴趣, 这比知识更重要。学生或许从此爱上诗词, 爱上语文。

然而在课后交流时, 有老师提出古代无“陶醉”一词, 对“醉”的理解有误。我当时就在想:酒醉?陶醉?古代无“陶醉”一词, 然而古人就不会陶醉了吗?只会酒醉?只会沉醉?其实酒醉也好, 陶醉也罢, 抑或酒不醉人人自醉, 抑或人不自醉酒醉人, 是不是要分得这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醉里吴音相媚好”, 也许就是这样的情景:一边喝着小酒唱着小曲欣赏着田园风光, 再时不时借酒说两句情话俏皮话。您说这是酒醉?还是陶醉?语言, 尤其是古诗词, 有时候说白了反而无味了!或许这种“醉”比单纯的酒醉, 单纯的陶醉, 单纯的酒醉加陶醉更“醉”得深沉, 更“醉”得有韵味, 更“醉”得有意境。如果非说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或许就大煞风景了!或许就少了些“醉”味, 少了些村居生活中那种“醉”的闲适, 那种“醉”的悠然自乐!那么, 诗词的“字”“句”就不需要去精准理解了吗?就让学生囫囵吞枣吗?诗词的“字”“句”是否要精准地理解?是精准理解好?还是意会好?这或许涉及理解的“度”, 需要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去研究和掌控。

3. 教学中怎么把握雅和俗共生的度

著名的特级教师窦桂梅来给我们讲《特级教师成长之路》之《回到教学的原点》, 我当时最强烈的印象是:窦桂梅老师无疑是非常有个性魅力的漂亮女人。这样的人, 谁都喜欢, 不仅是孩子, 还有我们许多一线的教师。然而, 我们是学不来的, 因为个性不能复制。所以, 她是独一无二的。

然而, 她的有些东西我们是可以学得来的, 而且是可以去超越的。比如, 可以坚持自己的个性, 可以塑造自身的魅力, 或许没她漂亮, 却可以比她可爱。托尔斯泰说得好:“你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 而是因了可爱才美丽。”可爱了, 谁看着都顺眼了, 但未必谁都会喜欢。因为窦老师的漂亮还在于不断“超越”, 要超越就得有自己的思想, 就得非常专业。所以, 她漂亮, 是因为她有思想;她漂亮, 是因为她专业。如果我们做到有自己的思想, 做到非常专业, 那么我们也会“漂亮”。

窦老师让我记住了:我思故我美, 我专业故我精彩。

“母语被污染了。”窦老师说, 我以为极对。窦老师又说:“回到母语。”我就纳闷了, 回到被污染的母语中吗?窦老师举了很多用文雅的母语教育学生的例子, 哦, 原来是回到文雅的母语中。可我又纳闷了, 母语不仅有“雅”, 似乎还有“俗”, 否则就太单一了。有用文绉绉的语言写成的文章, 也有用很直白浅显的语言写成的文章, 就好比有“阳春白雪”, 也有“下里巴人”, 有“美声唱法”, “民族唱法”, 还有“通俗唱法”, 最近几年又流行“原生态唱法”, 谁能说哪一种唱法的歌曲就绝对好?谁又能说哪一种唱法的歌曲绝对不好的?现在有的孩子就是太文雅了, 文雅得以至柔弱, 没有一点“野”味!想想我们小时候, 漫山遍野的疯, 掏鸟窝捅蜂窝骑牛打架……这种生活养成了我们豪放不羁的性格, 养成了我们耿直乐观的性格。所以, 现在的有些孩子, 更应该多读一些大气的文章、阳刚的文章, 甚至通俗的文章, 这样更能做到雅俗共赏, 增加他们个性的宽度与厚度。

4. 绘本如此教妥否

第二天, 窦老师给我们上公开课《我的爸爸叫焦尼》, 窦老师那优美的朗读, 循循善诱, 让人叹服其扎实的基本功、深厚的学养。她反复引导学生从绘本的语言中体会“简单的表达, 丰富的感动”, 并引导学生当堂“简单的表达, 丰富的感动”, 让我们感受到课堂的厚度和深度。

然而, 我又生出了许多疑惑:

(1) 绘本是外国的, 其语言也是根据外语翻译过来的。那么, “简单的表达, 丰富的感动”是不是应首先归功于这绘本的外语。用这样的例子, 是否“回到母语”了?

(2) 窦老师最后要学生抒发对父亲的感情, 但要做到“简单的表达, 丰富的感动”, 然而学生的表达让窦老师觉得苍白无力, 甚至假大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与窦老师对文本的引导有误是否有关?是否与学生的情感之弦没有完全被拨动有关?

我们可不可以换个角度引导:比如问问绘本中的孩子为什么会逢人就急不可待地介绍他的爸爸, 一般的孩子会这样吗?那么, 他是想急于证明什么呢?为什么要这么急于证明呢?

这样引导或许会比较容易地使学生想到孩子急于想证明他有爸爸, 他爸爸不是逃犯, 也不是在坐牢, 他不是孤儿, 他爸爸没有抛弃他, 他有一个爱他的爸爸, 他有一个光明正大的爱他的爸爸, 他有一个值得他骄傲的爱他的爸爸, 他有一个以他这个儿子为骄傲的爸爸……

这样的引导, 或许就能让学生感受到“有爸爸”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进而体会到“有亲人”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学生或许还会明白:珍惜拥有, 不要等到失去才去珍惜。赶紧抓住爸爸的手, 抓住妈妈的手, 抓住所有亲人的手……至此, 学生的情感似乎应该被拨动, 那么, 情动辞发, 真情似乎也应该自然流露了!那么, 我们还会担心孩子的表达“苍白无力、假大空”吗?

(3) “简单的表达, 丰富的感动”, 这是学生自己很难解读出来的。在窦老师的引导下解读出来了, 但未必就完全能够理解这句话。即使完全能够理解这句话, 也未必用得来。明白这个“理论”或者“方法”, 并不表示立即就能“使用”。“简单的表达, 丰富的感动”, 别说对学生, 就是我们在座的老师也很难做到用简单的表达带给学生丰富的感动, 就是对作家来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也需要反复推敲, 几易其稿方才达到“删繁就简”, 至于能不能“丰富的感动”, 还是个未知数。如此, 学生情感之弦本未完全拨动, 加之又有“简单的表达, 丰富的感动”来限制情感的表达, 出现“苍白无力, 假大空”也就在所难免了。

篇4:做一个会止损的女人

女人在爱情里,是最容易妥协,也最容易将错就错的。

前几天听到一个故事。

有个姑娘,是事业上的女强人,是朋友中的女汉子,也算是生活中的聪明人。

这个姑娘爱上了一个男人,且不说她是怎么爱上的,总之是爱上了某个人。

刚开始时,两个人爱得死去活来。在热恋当中,男人突然提出想要做生意,言下之意是缺了点儿钱。姑娘自然是傻兮兮地把自己存款拿出来给男人做生意了。

生意做没做起来就不知道,反正男人的名牌是一身身地换。好几次问他投资如何,反倒会被骂一通。

旁边朋友也怀疑是不是遇到骗子了,但热恋中的姑娘,自然不会相信。

再往后呢,这男人开始彻夜不归,每次回来都是一身酒气和脂粉味。姑娘每次问时,总是被男人用谈生意给挡回来了。

其实用一点点智商就能知道,这男人必然不是在做正经事情。可那姑娘居然傻傻地相信了,抑或是心里面怀疑,却开始自己骗自己了。

男人都是得寸进尺的动物,当你一直不给他画下底线时,他就会一次次地让你一痛再痛。终于有一次,姑娘把男人捉奸在床,血淋淋的事实放在了眼前。这一次,所有人都以为姑娘必然会分手。

可是谁能料到呢,那男人又是下跪又是认错,姑娘居然和所有劝诫的朋友断绝来往,毅然决然地原谅了男人。

这种故事,结局自然不会是什么浪子回头。一年多以后,那男人一次性卷干净姑娘的钱,然后带着小三双宿双飞去了。

直到看到人去楼空、人财两失,姑娘才大梦初醒。而这时候,她已经浪费了几年的时光、无数的感情,还有一存折的钞票以及多年积累下来的闺密和朋友。

傻吗?很傻!但就是这样傻傻的故事,其实每天都在发生。不是发生在你身上,就是发生在你身边人的身上。

女人为什么总会看走眼?不是因为你笨,不是因为你不懂爱,而是因为男人们太会伪装。千万记得啊,看起来越是浪漫的,越是懂爱的,越是让你神魂颠倒的男人,就越是会让你看走眼。因为恋爱的技能是训练出来的,一个男人抛弃过多少爱情,就能换来多厚的伪装。看走眼,只是因为你太善良。

所以重要的,或许不是别看错人。因为每个人的一生里,都会有遇到几个人渣的时候。

真正重要的,是要学会决绝和止损。这是我一直在讲的。

人都会犯错,这没关系。但你必须学会让自己遇错则改。做错事情要改,看错人更加要改。

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大概就是止损吧。因为一错再错的人生,是灰暗无光的。

篇5:一个会哭泣的孩子六年级作文

1936年,上海南火车站附近的王绍华家降临了一个孩子,夫妇俩高兴极了,给他取名王家升。

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中国轰炸上海,王绍华夫妇决定带孩子逃离这个危险的地方。到了火车站,他们突然发现空中有几个小黑点,拿出望远镜一看,竟是日军投放的导弹!不好,快走,可是还没等他们行动,炸弹已经以闪电般的速度炸来。刹那间,哭泣声、爆炸声、叫喊声此起彼伏。王绍华为了保护孩子,不顾一切地冲上去,把孩子紧紧地搂在怀里。孩子幸运地活了下来,可是他的父母却不幸身亡。孩子的身上满是伤口,有的被鲜血覆盖了,有的`化脓了,他坐在那儿,大声地哭着:爸爸妈妈,你们在哪儿?我饿,我疼,我害怕

这个可怜的孩子,他不知道爸爸妈妈已经离开了人世,永远都不会回来了,他再也不能躺在妈妈温暖的怀抱里睡觉了,他再也不能聆听爸爸讲生动的故事了。

篇6:做一个懂事的孩子作文

今天上午,我和爷爷,还有爸爸出去玩,这是我每天最重要的工作。我看到了好多人,我能根据每个人的年龄和性别与他们打招呼,他们都夸我是个好孩子,我可高兴了。

今天中午,我很兴奋,在床上,又是蹦,又是跳,还在唱着只有自己才能听懂的歌曲。妈妈很困,爸爸也是,可以,他们都不敢睡着。呵呵,我太小,他们怕我掉床。听爸爸说,今天早上,我差点掉床了。

今天傍晚,我们一家三口去了大润发超市玩,我很开心。听妈妈说,爸爸为了给我找一辆可以坐小朋友的购物车,爸爸一直跟着别人好久。爸爸真是疼我,谢谢你,爸爸,我爱你。

篇7:做一个懂事的孩子作文

爸爸昨天就出差了,晚上是妈妈给我当的大卡车(妈妈当的车没有爸爸的车好哟)。

今天妈妈好忙呀,白天要上班,还要去看装修师傅的装修进度,晚上又要去加班(妈妈期末通常比较忙),所以我小黄铄就跟爷爷奶奶吃一顿晚饭了,呵呵――

通常每当做完坏事的.时候,爷爷奶奶是我的保护伞,所以有好吃的我当然最先给他们吃了,至于爸爸妈妈还得等我吃饱后才能想到他们,哈哈,以后我要改进了,少做坏事,有好吃的,一定要先给爷爷奶奶,然后再爸爸妈妈,最后才是给自己。因为现在我已经逐步”成熟了“

篇8:做一个会“懒”的老师

有人提倡, 应该把教育视为一种服务行业, 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 当然应该尽心尽责, 被服务者是来享受服务的, 有权不做享受以外的所有的事。由此可以想象, 作为“服务生”的老师, 当然应该是勤奋且不辞辛劳的, 绝不能跟“懒”沾上关联。可是这样“服务”出来的学生, 会真正明白“服务生”们的辛劳吗?很少有人享受服务后, 会感叹服务生的辛劳, 只会埋怨种种不足, 学生的抱怨不也可见一斑吗?教育绝不是服务行为, 教师绝不能包揽学生份内的事。必须要学生完成的, 老师不要去争, 放下心, 让学生自己去折腾;学生可做可不做的, 也尝试着让学生去努力, 可能会有更多精彩生成;老师只做老师份内的事, “别拿着一把扫把到处扫地”, 学生的“一屋之地”学生自己作主。“懒”是反对教师的包办, “懒”老师, 就是对学生信任而给予机会锻炼的老师!

学风日下, 与把教育视为服务行为不无关系, 服务行为的要旨是“顾客是上帝”。如果学生也是“上帝”, 一不需要教, 二也不能教, 那有“服务生教育上帝”的。可学生真不是什么“上帝”,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当然, 把教育视为服务行为, 其出发点是为了让“服务生”们更为勤奋, 并且放下“师道尊严”。可是, 如果是真正的服务行为, 有着如此勤奋的服务生, 顾客应该是幸福的, 但是作为教育, 勤奋的“服务生”只会让“上帝”们不谙世事, 养成“一屋不扫, 欲扫天下”的空头大志, 教育绝不能让学生觉得自己是“上帝”而养尊处优, 就算视为天使, 也是折翅的天使, 需要到人间来找一个能医治他的人, 这个人, 叫做老师。这位叫做老师的医生, 只是诊断和开出药方, 买药、敷药、静养都由天使自己来完成, 如此, 才能治好“天使们”的折翅, 也能从中学会许多。

既然学生不是上帝, 就不应该受到上帝的供奉, 就应该学会自己劳作。可是现在的许多教师太勤奋了, 勤奋得在抢学生劳作的机会。这种勤奋是一种过于负责的表现, 负责过头, 就会成为溺爱。同时这种负责的另一面还有一种胆怯情结, 生怕学生会出现什么意外, 都老师自己干了, 总不会出什么问题, 可是更长远的问题将会发生, 我们的学生还能干些什么?还会干些什么?从某种意义上讲, 这是以“行动的勤来代替思想的懒”, 现实中许多教师很少考虑怎么样才能使学生洞悉学习和生活的价值, 只是一味地用勤去“激励”学生, 结果造就了许多“思想的懒人”。一个没有思想勤奋的人, 其心田永远是荒凉的。“以懒养勤”不是没有道理, 学生进入学校不是仅来学习的, 可是现在许多学生只有学习的勤还有什么呢?洛克告戒:“如果他的慵懒只限于读书方面, 那就无需过分忧虑了, 如果闲混的根源在气质上, 那就麻烦了。”可是当今教育出来的学生, 正如洛克的担扰, 是“知识的巨人, 行动的侏儒”。这可不是教育想要的“人才”!包办的老师, 只能造就懒惰的学生。

“善待自己也是一种美德。”有了太多“舍己为人”的宣传, 使人们不敢说也要善待自己。作为教师, 高高在上的道德要求, 更是让人觉得, 只能有牺牲精神。并不是要反对牺牲精神, 而是生活中并没有多少牺牲精神可言, 那怕是教育, 生活就是生活, 而不是每天吹响军号。以牺牲自己健康和幸福为代价的勤是一种不负责的榜样示范, 当今还有多少学生愿意以教育为终身事业, 每天看着老师辛苦和不幸福的脸, 就已经让学生们感到生畏。或许真的只有会“懒”的老师, 才会带着洋溢幸福的笑脸去迎接每一天, 学生也会感染幸福。

篇9:做一个会“装傻”的老师

一、面对孩子犯错时“装傻”

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都知道,对付孩子不是只有批评,由于如今的幼儿教育都开始转向“鼓励加油”教育,不是“批评指责”教育,所以太多的鼓励会让孩子松懈,让孩子满足,此时适当的给孩子批评指责,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对错也很重要。当孩子犯错误以后,最怕的是被老师批评,尤其是对那些偶尔犯错的孩子,不能把他们所犯的错误的讲得有多严重,要知道过犹不及。最好是有意识地对他们所犯错误假装不懂,让让孩子们自己去思考、反省,这样既不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也有利于启发他们的自我教育,激励他们自觉改正错误。就如我们班的雯雯小朋友,平时上课很认真,写字、画画都很棒,还经常帮助其他小朋友。可是有一天上课,她总是和旁边的小朋友讲话,我看了她几次,还走到她面前摸了摸她的头都没用。如果是以前,我一定会对她进行批评,但是我没有那么做。后来,小朋友们当着雯雯的面说老师就是喜欢你,你讲话了老师也不批评,听了之后雯雯竟然找我说:“张老师,你是不是忘记批评我了”。这时我微笑地说:“哦,老师真的忘了,因为老师只记得你是个很听话的孩子,老师从来都不操心的,今天肯定是有事才这样的,对吗?”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我有意“装傻”自己忘了,让孩子们去议论,去自我教育,自我改正,从而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二、回答孩子问题时“装傻”

孩子们问得最多的就是“为什么”,说明观察能力在加强,只要他观察到有疑问的就要发问。对此,我们老师千万不要表现出“厌烦”或者“不耐心”,因为这样孩子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就会下降,会处于非常被动接受的地位,有时就算有问题也不敢提出来。或许有时老师觉得太烦人,但这个“为什么”的提出,是从漠然无知状态开始对事物因果关系感受兴趣的标志,我们要认真对待。

现在的孩子都善于提问题,而且觉得老师是万能的,非要寻求正确的答案,可有些问题对幼儿园的孩子而言是很难解释清楚的,此时不妨“装傻”一下。如当孩子问我“天为什么会下雨”,其实这个问题很难回答,虽然知道雨是天上的水蒸汽遇冷后变成小水珠掉下来的,可是对于一个四五岁的孩子来说,这样的道理太深奥,不容易明白。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不必过于在意回答的正确性,我只说了一句“你觉得是为什么呢”,反过来向孩子提出问题。在这样的谈话气氛中,有时孩子也会找出答案来。

如果孩子提出的问题较难回答,可说“我也正在考虑这个问题,想好了再告诉你好吗?”孩子一般不会再继续追问下去,当然最好还是和孩子一起查些资料,尽量把正确的答案告诉孩子。

三、处理孩子矛盾时“装傻”

有人说:“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育对学生无比热爱的炽热心灵中。”作为幼儿教师的我,更是把所有的耐心、爱心都融合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了。但是管理班级光有爱心是不够的,还须有效率意识。班级的幼儿人数较多,不乏性格古怪、倔强的幼儿。而且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都以自我为中心,更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幼儿间冲突、哭闹的现象屡见不鲜。不仅影响了幼儿心理发展、交际能力,而且也时时扰乱教学秩序。所以对于那些分不清谁对谁错,又不影响大局的矛盾可以运用“装傻”方法去解决。

一次两个幼儿打起来了 。两个报告的人飞快地跑回去喊:“老师叫你们不要打了。”这两位同学平时很要好,肯定是在游戏时有点小矛盾,如果我过去,他们就会互相指责,怪来怪去,可能伤及两人的感情,没有太大的意义,所以就派两个小朋友前去拉架。如果实在拉不开了,教师再出面。

四、激励孩子进步时“装傻”

常把孩子比作是早晨的太阳,那么能力或智力较差的幼儿就是迟升的朝阳。比起其他幼儿,他们更需要教师的细心呵护,关怀体贴,理解尊重……然而,在奖励孩子时,许多老师习惯奖励表现好的幼儿。对那些能力差,智力较迟钝的幼儿则视而不见。由于他们得到的奖励微乎其微,以至于恶性循环。在教学中切不可对那些差生的缺点斤斤计较,看得一清二楚,而要模糊一些,“装傻”一点,对其进步和闪光点要看得非常清楚,哪怕只是点滴的进步就要及时给予鼓励,这样会极大地激励他们上进心和自信心。

五、征求孩子建议时“装傻”

我园要开展庆“六一”游艺活动,要求两个班级(大带小)开联欢会,而且要布置节日环境,之前活动总以教师为主,孩子不参与布置和讨论的机会,其实这样压抑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那次我先给孩子们宣布了幼儿园的要求,然后装出一副江郎才尽的模样,对他们说:“唉!我知道你们想给自己的节日布置一个非常漂亮的环境,也想进行一些好玩的活动,但老师真的想不出什么好主意,你们能给老师出点子吗!”此时全班顿时活跃。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发表自己的建议,得出很多方案。可见,从表面上看,老师自己显得十分“傻”,而真正的用意是让幼儿智慧代替老师的“傻”,给孩子们创造发挥才能的机会,满足孩子们自我表现的需要,使活动更具有吸引力。

幼儿教师要有爱心、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善于思考,这是新时代对幼儿教师的要求。在幼儿教育中,有时适当“装傻”一下,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10:做一个勇敢的孩子作文

星期天的上午,我做完了作业要妈妈带我去外婆家玩。妈妈同意了。

我和妈妈来到公共汽车上,找到位子坐了下来。一会儿上来一位叔叔,他站在一位熟睡的老人旁边,上下打量着老人,那位叔叔伸出手去拿老婆婆的钱包。我看见了准备大声喊:“小偷!有小偷”!可是那小偷用恶狠狠的眼光瞪着我。我有点害怕,很小的声音缩了回去,没能喊出来,但经过思想斗争后,我终于大声的喊出来了,“抓小偷啊!抓小偷啊!”大家同心协力一起抓住了小偷,把小偷送到了警察叔叔那里。车上的人们都用称赞的双手跟脸上的微笑夸我是勇敢的小朋友。

保持社会安定人人有责吗,我心里美滋滋的度过了一个愉快的星期天。

篇11:做一个诚实的孩子作文

那天到茶卡盐湖景点的时候妈妈有事在旁边打电话,我跟爸爸一起排队去买票。爸爸问售票处的阿姨说:“两个大人和一个小孩多少钱?”阿姨说:“小孩多高?够不够1.2米?”我听见了急忙说:“够了够了!我一米二五!”爸爸回头看了看我,想说点什么又没说。这时阿姨就让我站到画有刻度的墙边量身高,我靠在墙上站得直直的,又把手放到头上高兴地给阿姨说;“看,我够了吧?超过这个红线这么多呢!”阿姨笑着对爸爸说:“孩子买半票”。这时排在我们后面的叔叔阿姨都冲着我笑,我不明白了,好好的他们笑什么呢?

后来我们拿着票回到妈妈身边,妈妈听我讲了刚才的事情,也忍不住笑了起来,我才知道原来这次旅行出来我都是“混进”景区的,一直都没买过票,那天是我长这么大第一次买门票啊!

篇12:做一个有梦想的孩子作文

不难想象,没有梦想的人该是怎样的一个人。他必定是毫无活力在碌碌无为和孤独绝望中苟延残喘;不难想象,没有梦想的民族,他必定是在受尽辱后走向灭亡。

因此,人生需要梦想,人人需要梦想,惟有梦想才能唤起希望和生存的力量。梦想是不分年龄的,少者如润之,小时候就立下心愿走出韶山冲,去走救国救民之路;老者如曹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梦想是不分性别。岳飞、林则徐可以有献身之志,为国家贡献力量。穆桂英、花木兰同样可以怀抱救国的梦想。

篇13:养成好习惯,做一个受欢迎的孩子

习惯,是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字眼。习惯,是一个人品格修养的底色。在学校,老师天天讲习惯;在家里,父母时时唠叨习惯。习惯,是一个经久不衰、永远不会老去的话题。我希望同学们“养成好习惯,做一个受欢迎的孩子”。

一、养成好习惯,做老师眼中的好学生

在学校,无论是成绩好的同学,还是成绩暂时落后的同学,老师对大家都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因为每个同学都是独特的个体,大家的身上都有各自的闪光点。但不可否认的是,老师的心目中也有一个“好学生”的标准,那就是看同学们的习惯。那些具有良好习惯的同学,他们主动追求上进,学习自觉,上课认真,能够按时完成作业。他们严格遵守学校制度, 不会惹是生非,不会给老师添麻烦。所以,我希望同学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努力成为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并且,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取得良好学习成绩的重要保证。

二、养成好习惯,做同学眼中的好伙伴

班级就是一个小家庭,教室是大家共同学习和生活的家园,班上的每一个同学都有责任和义务共同建设和呵护这个温馨的家园。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希望同学们能够严格遵守班级规章制度,爱护班级环境卫生,拒绝乱丢乱扔现象。上课时间不喧哗吵闹,不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不给同学添麻烦。 还希望同学们乐于帮助在学习或生活上有困难的同学。大家只有养成遵守班规的习惯,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乐于助人的习惯,这样不仅能够成为老师眼中的好学生,更能成为同学们心目中的好同学、好伙伴。

三、养成好习惯,做家长眼中的好孩子

据部分家长反映,有的同学在学校的表现良好,但一回到家里就像是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家庭,是亲情的港湾,是最温暖的地方,我们的同学在家里备受父母宠爱,所以个别同学就把自己当成了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在家里唯我独尊、我行我素,甚至把父母亲的话当成是耳边风,听不进父母亲的意见。“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无论何时何地,哪怕是在家里,也要讲究规则。好习惯能够让父母省心,少让父母操心。在学校有严格的学习和生活作息,我希望同学们在家里也应当分清楚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周末回家应当帮助家里做一些洗碗、扫地等力所能及的事情,拿出实际行动来回馈父母亲对自己的百般疼爱,争取做父母眼中的好孩子。

四、养成好习惯,做社会眼中的好少年

同学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人,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代表着你个人的素质和修养,是你个人品德和形象的外在彰显。但离开了学校和家庭,你的言行也同时代表着学校和家庭的整体形象。好习惯,才能迎来大家赞许的眼光,才能赢得社会大众从心底里对你的信赖和喝彩。好习惯不是装出来的,而是从小一点一滴水到渠成的。所以我希望同学们从细节做起,从现在做起,如,遇到家长或客人来校,同学们能够非常主动地、自然地给家长或客人行一个鞠躬礼,并亲切地问一声好。希望同学们用良好的习惯塑造你健全的人格,争做社会大众眼中的好少年。

篇14:做一个会创新的公司

当时间进入到2014年,早已过了玩积木的年龄,但我依然乐于见到乐高这样的积木玩具公司成为全球利润率最高、发展最快的公司之一。当然,它现在还有各种各样的机器人玩具,集合了可编程的乐高积木、传感器、马达等套件,以及自己的编程语言。

乐高算得上是一个好玩的公司。好玩这个概念是因为它也有糟糕的经历,不至于高高在上。在1999~2003年,它的发展策略差点彻底毁了自己,它的经济价值每天缩水50万美元,离破产只有几个月时间。让人诧异的是,当时的发展策略包含的七大创新要素,是在商业世界最流行的创新策略指导下制定出来的。到底问题出在了哪里?

乐高最让用户喜欢的是利用有限的组件构建无限且相关的系统。它的七大创新要素包含:吸纳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创新人才、追求不存在竞争的蓝海、以客户为中心、实践破坏性创新、培养开放式创新、探索全方位创新、创建创新型的企业文化。《乐高:创新者的世界》一书的作者罗伯逊认为,这七个要素单独来看,都是好东西,但在乐高所形成的系统性中,这样组合就无效了,它们合在一起不仅让乐高的成本飞升,更因为没有一个有效的体系来监控,而变得失控。

2004年是乐高一决生死的一年,创始人的孙子克里斯蒂安森解雇了公司CEO,让克努德斯托普接任。克努德斯托普当时才从麦肯锡跳槽到乐高两年时间,身份还只是一个顾问,不过他还有一个帮手——经验老到的CFO奥弗森。回过头来看,虽然当时的任命让人吃惊,但克努德斯托普和奥弗森给公司制定的策略确实有效。

克努德斯托普依然是基于七大创新法则对乐高进行改造。比如,在培养开放式创新上,以前是放养,鼓励粉丝DIY的“由我设计乐高”尽管建立了与粉丝的真实联系,但没有真正产生大客户群的产品和效益;现在则是利用最优秀、最狂热的智慧粉丝开发产品,既保持了主导和监督地位,又保证了效率和效益。与背离同行、开风气之先的苹果和谷歌相比,乐高实际上选择了在常规做法的框架之内进行创新。

对于创新,我们很容易陷入对创新传奇的疯狂崇拜,比如对苹果、谷歌、Facebook,但这些发生在硅谷的传奇都只是创新的结果,它们或许可以解释这些人为什么成功,但却无法教会我们如何创新。

比如马克·扎克伯格,扎克伯格出于兴趣,花了数年的时间和精力在Synapse(音乐播放器)、CourseMatch(选课)、Facemash(外貌评分)这几个项目上,才最终有了Facebook的成功。

对此,你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创新不能一蹴而就,你必须先把A、B、C都做好,才有可能做好D。但事实上,这只是基于别人的成功推导出来的一个指导经验,普遍有用也没用。

在本书中,乐高其实是帮我们回答了一个更具实操性的问题:创新从何而来?

乐高公司的全新领导层是怎样找出了乐高的问题根源,又怎样构建出一个创新管理系统,不断开发新玩具?为什么某些创新举措惨遭失败,而其他创新之举(包括乐高生化战士、头脑风暴机器人、乐高忍者、乐高游戏系列等)能大获成功?

这些有关乐高的问题,也是大多数企业管理者面对自家公司和产品需要面对和解决的。

乐高公司素以与世隔绝闻名。本书作者罗伯逊却真正走进了乐高内部,接触到了大量一手资料,访问了每年生产几十亿块积木的工厂,目睹了设计师构思新玩具的过程,还与克努德斯托普和克里斯蒂安森进行了大量的对话。而作为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的教授,罗伯逊的视角显然也不会让人失望。

篇15:做一个诚实的孩子叙事作文

在我的记忆中,有许多美好的事情都忘得八九不离十了,但有一件事却到现在还是记忆犹新。

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六早晨,我来到早餐店吃早餐。由于店里的人太多了,我好不容易找了个位置坐了下来,点了一碗牛肉粉丝汤和两个面饼吃。

当我大快朵颐后,摸了摸鼓鼓的肚子去结账。但是店里人太多,老板就糊里糊涂的找了我几元钱匆匆走了。

等我回到家后,发现那位老板多找我两元!我在一旁自言自语道:“我吃一碗牛肉粉丝汤5元,又吃了两个面饼2元,共7元。我给了他20元,他应该找我13元。但是找了我15元。这两元我要不要还给他呢?”这时,体内的“小恶魔”跑出来对我说:“张道昱,不就两元吗,自己拿去花不就行了” “不行,两元也是钱呀,也是辛辛苦苦别人挣来的钱!如果你不还给那人,你就对不起胸前的红领巾了!”小天使愤怒地对着我和“小恶魔”说。

篇16:做一个勇敢的孩子作文100字

怎样做一个勇敢的孩子?就是勇于面对困难的孩子。怎样做一个勇敢的.孩子?就是碰到困难不退缩的孩子。怎样做一个勇敢的孩子?就是……

爸爸总说我是一个马虎的孩子。可是我以为我是一个勇敢的孩子。不信?

看看下面的这件事吧!在每年暑假,我都会在青少年广场上溜冰。每次见到我的溜冰鞋就会想到刚开始学溜冰的时候。那时我看见很多人都在溜冰,我也想溜冰。于是,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妈妈,妈妈也答应了。

第二天,妈妈便给我买了一双溜冰鞋。我兴奋地穿上了溜冰鞋,在教练的教导下,我能自己站起来,而且还能站稳。起初滑步还不行,向前没走几步,就差一点跌倒。我试着走了几圈回来,做在妈妈身边,真想不学了。但是我曾对妈妈保证过永远学下往,所以我要勇敢的面对!

开始学怎么溜了。但是,我摔两跤了,有点受不了了。在这时,妈妈鼓励我:“勇敢点,别怕摔,滑得好的人都是这么过来的。”这时,我想起了《真心英雄》里的一句歌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马马虎虎成功!是啊!我只要勇敢就可以学溜冰了。

篇17:我要做一个珍惜时间的孩子作文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啊!比金子还要宝贵,不会多给每个人一分一秒,它需要去珍惜,在生活中,你们珍惜过吗?

从我记事起,我总喜欢把往后面推。就拿每次

是宝贵的,珍惜就能让人收获,浪费就将一事无成。从起,我要做珍惜的好孩子。

篇18:做一个会学习的孩子作文

一、创设游戏氛围, 生动有趣

在低年级教材中, 为了增加学生的识字量, 安排了专门的识字教学。虽然它们都是以韵文配合图画的形式出现, 可这一学习过程对于小学生而言, 仍是比较枯燥的。为了让学生能有兴致地学习生字词, 我找了一个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设计游戏过程, 在学生兴致低迷的时候, 利用这个突然出现的意外惊喜来调节学生的情绪。如在教学苏教版第三册《识字4》时, 我在上课前将准备好的字卡悄悄地放在某一组小朋友的书中。课堂上, 我先将“苗”字出示, 让学生认读。很显然学生知道又是认识生字, 情绪马上下来了。这时, 我接着出示了一个孙悟空的图片, 说:“今天, 孙大圣要教大家七十二变。”学生马上有了兴致, 注意力明显集中起来了, 可又疑惑:真的吗?我拿着这个“苗”字对学生说, 你对着它吹口气, 孙悟空就会在你的书中变出一个它的好朋友。学生都激动起来。于是, 我来到事先藏有字卡的那一组小朋友面前, 让他们每人吹了一口气, 再到书里找, 果然, 他们惊奇地发现了字卡, 这时候再学字, 他们都不觉得枯燥, 尤其是变出字的学生更是如此。到学词的时候, 我再一次发挥孙悟空的作用, 说:“小朋友们和孙悟空学了这么久, 你也来展示一下本领, 自己变一变, 把这些字都变成词好不好?”这样原本的组词也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在自己也是孙悟空的游戏氛围中, 学得更有兴趣, 效果也更好了。

二、相机引入游戏, 寓教于乐

游戏作为语文知识学习的一种载体, 兼具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 因而在课堂教学中相机引入游戏,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 主动建构知识。游戏教学是“寓教于乐”的具体表现, 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 精心设计游戏, 能使课堂气氛活跃, 给人以新鲜感。学生在愉快的笑声中, 兴趣盎然地吸取新的知识, 从而能更好地学习, 更多地掌握新知, 并能激发学生人人参与, 进而使课堂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有趣, 更富有实效。

《月亮湾》一课是一篇写景的文章, 对于小学生而言, 不像童话、神话故事那样容易产生学习兴趣。为吸引学生的兴趣, 我设计了“传话筒”的游戏:老师先说一句话, 然后请一组小朋友开火车重复这句话, 看谁说得正确, 有感情。当然学生马上变得专注起来, 生怕漏掉了什么。我引用了文章中的句子:“我的家在月亮湾, 月亮湾是个美丽的村子。”初看它看, 好似简单, 其实很容易读错。而这样一个游戏却极大地改善了这种情况, 添字现象消失了, 并且记忆更加牢固。句子中所透露的信息:我的家乡在哪?它怎么样?月亮湾是个村子的名字等, 也在不知不觉中深深地印入了学生的脑海中。而这个游戏被贯穿于整节课, 不断重复的这句话, 让学生对这篇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沉浸于课文描写的美景中。

三、精心设计游戏, 学以致用

儿童喜欢游戏, 我们就可以利用游戏来支配他们, 来养成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碧螺春》这篇课文介绍了碧螺春名字的由来以及采摘、制作和品尝的情景, 内容浅显易懂。如何根据这一特点处理教材, 让学生学有所得, 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呢?又如何理解外国诗人的诗句———“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 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呢?我决定依托教材, 活化内容, 把语文课游戏化。课前, 我布置学生广泛收集有关茶文化的文字资料, 再带上家中的碧螺春或其他茶叶与茶具作好根据课文内容泡茶, 观察不同的茶叶与课文中文字描写的异同的准备, 课堂上进行竞赛。而竞赛的内容更是丰富多彩:比茶文化知识、比泡茶技术、比现场讲解表达……这样多元化的游戏设计, 让语文课堂更贴近生活, 更能学以致用。课堂上, 学生们各展其能, 有的介绍了中国种茶的悠久历史, 有的详细讲了关于碧螺春的民间故事, 有的带来了不同种类的茶叶让大家品尝, 热情之高涨, 兴致之盎然是我始料未及的。在泡、品名茶后, 我进一步推进, 让他们模仿中国茶博物馆的讲解员向国际友人介绍我国的茶文化, 进而引出茶叶是如何采摘、制作出来的。那一个个动作在学生的描述下, 显得那么传神。也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外国友人对碧螺春的赞美。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这“观、泡、品、介绍”的游戏过程中, 学生完全走出了课堂禁锢, 轻松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扩展了知识面, 更重要的是受到了中国茶文化的熏陶, 陶冶了情操。

语文课堂中游戏的设计充分建构了学生和谐的学习“信息场”, 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让学生自始至终感受到成功的愉悦, 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既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又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 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篇19:汪亭:做一个会“偷懒”的教师

课上不用组织纪律,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发言积极;

六年级,大家都在忙小升初考试的关键时刻,她和她的学生却经常出现在区市,甚至是省级公开课上;

……

没错,这样的教师确实存在。她就是武汉市硚口区崇仁路小学(以下简称崇仁路小学)的语文教师汪亭——立志做一名“懒”教师的人。

初涉教坛

2000年,师范毕业的汪亭,进入崇仁路小学。

接手的是一个基础比较薄弱的班,凭着对工作的热情和师范时打下的扎实的专业基础,汪亭相信,自己一定能把这一帮小不点教好。

事与愿违,两年中,这个班学业成绩总是差强人意。

这让汪亭不时停下来,反思、调整。

2002年,校领导决定让她接手一(4)班,一直到毕业。一学期后,恰逢崇仁路小学建分校,学校决定把汪亭派到分校任教。消息甫出,家长几乎“倾巢而出”,堵住了校长办公室的门,任校领导怎么做工作,家长们就是“油盐不进”:不行,我们就只认汪老师,我们不同意给我们的孩子换老师!

学校妥协了,教师们疑惑了:

为何汪亭教这个班才一学期,家长和学生却对她如此“死心塌地”?

问及此事,汪亭淡然一笑:“这个我也没调查过,我想应该是因为每次家长来,看见自己的孩子都很开心吧。因为我教的是一个‘7对7’的班,也就是早上7点来,晚上7点走。别的7对7的班,6点多到7点这个时间,要么是自习,要么就是做作业,而我的班不一样,我会教孩子办画报、读故事、辩论、表演……每次家长来接孩子的时候,教室都是一片欢腾,孩子都不愿意回家!同时我还会把这些精彩的瞬间拍下来,配上文字,以喜报的形式发给家长。”

慢慢地,家长们发现,孩子们变得“立体”了,更加“有血有肉”了,聪慧的家长,怎会不知,这些,却是比冰冷的分数来得更宝贵?

“分校事件”之前,时任校长的谈宇贤就已经注意到了这个初出茅庐的小姑娘。

在他看来,汪亭的个人综合素质很过硬,但她太爱孩子,以至于没有了方法,这与她经验不足有很大关系。

不过,汪亭很有思想。

2002年,学校派汪亭代表崇仁路小学参加区语文优质课竞赛,按照惯例,学校有经验的教师会聚集在一起,和汪亭一起完成比赛课的备课,然后由汪亭按照这个设计展示。

在那个拼“演技”的时代,汪亭对此举并不赞同,她不喜欢这样的“表演”方式,她认为,课堂关键需要“走心”,流于“表演”的课堂,终究只是表面的热闹。

竞赛课后,汪亭愈发坚定了打造原生态课堂的决心。

这一年,也恰逢课改,汪亭从一年级开始带班,这使得她的很多想法和理念都可以在这一群白纸般的孩子身上一以贯之地实施。同时,她还加入了硚口区“董耀红名师工作室”。参与学校“十五”课题子课题之“口语交际”教学研究,在区教研员李红路的指导下,用文献资料法,做了20多万字的笔记。当时的汪亭,想法很简单:不知道如何下手,就要大量吸纳别人的经验,多看、多听、多写、多思考。

这些,虽貌似波澜不惊,却隐含厚积薄发——

在学校习惯养成教育的大背景下,汪亭研制了《习惯养成教育细节手册》,该手册详细拟订了“学习”“礼仪”“生活”“安全”“运动” “卫生”六个方面的习惯训练项目,计90条,收效甚佳;

开发了“表现性活动”课程,如新闻播报、张嘴就来、自主班会等,培养学生“抓住要点简洁表达”“编辑语言理趣表达”“展示才艺个性表达”,最后形成融见闻、才艺、语言、气质于一体的“表现力”;

请不同岗位的家长到学校讲课,让学生了解、体验多彩人生;

……

初涉教坛的汪亭,无疑是幸运的:进入了省示范学校,遇见了开明的家长和慧眼识珠的领导,能亲领专家的言传身教……在第一届六(4)班,汪亭完成了自身的蜕变。不过,有道是“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精彩,上天安排”,这点用在汪亭身上再合适不过。

欲“懒”先勤

弯腰俯身,这是汪亭带第一届六(4)班时的鲜明形象。

“第一届我真是带得太辛苦了,事事都要亲力亲为,第二届我一定要解放自己,否则,我会被累死的。”在谈到“偷懒”的初衷时,汪亭调皮地说。

如何“偷懒”?这是个问题。

2008年,汪亭再次从一年级带班,巧的是,这也是一(4)班。开学不多久,孩子都还不认识几个,区里上示范课,汪亭“出征”。

一到上课现场,汪亭傻眼了,孩子“炸锅”了:上课学校的阶梯教室,孩子们因找不到自己的座位,叽叽喳喳吵个不停。带队的领导不知如何是好,示意汪亭赶紧让孩子们先坐下来。

班级轮流值日小班长的作用此时显现出来了,随着“头正、身直、臂开、足安、眼看”十字课前准备口令响起,小麻雀们“嘎”地刹住了车。

事后,汪亭一直在反思:为什么新学期的新学生能如此神速地安静下来?是这个口号的神奇效果么?

习惯的力量!

《新生入学手册》是崇仁路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教育的特色课程,持续整整一学期,主要是对一年级新生进行行为习惯教育,包括坐、立、走、吃、睡、做;听、说、读、写、看、备。

汪亭结合自己的研究,将这“十二字”浓缩到了一年级入学教育四节习惯导行课中,但能为课堂带来多大变化,带第一届六(4)班时,她还没意识到。

直到这次示范课。

通过系统的习惯培养,让学生管理学生,让学生管理班级,自己不就可以“偷懒”了么?

找到“偷懒”的“点”,算是开了个好头,但还有一句话叫“魔鬼在细节中”,怎么在制度上保障顶层设计不被架空,同样重要。

刚开始,这些古灵精怪的“小魔头”总是忘记规矩,汪亭就要不厌其烦地强调,以至于“做梦都在教孩子们学规矩”。

nlc202309031857

评价很大程度上能缓解这个问题。

汪亭运用“代币制”把行为习惯的“十二字”分类用“习惯票”表示,作为对学生表现优秀或进步的奖励劵,“习惯票”积累到一定的数量,可以兑换成相应的奖状、喜报、荣誉证,继而可被评为月度“好习惯进步星”、“好习惯标兵”。

即使是很简单的课前十字口令,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曾经,汪亭也喊过“123,坐端正”。但在实施过程中,她发现这个口令过于简单,口令一响,孩子们知道要坐端正了,但是怎样才算坐端正,并不知道,于是,“头正、身直、臂开、足安、眼看”课前十字口令诞生。

更细节的行为训练还体现在一些司空见惯的日常中:

上课回答问题时,举右手,轻举轻放,举左手,示意上厕所。手不要举得太高,也不要伸老长,喊“我,我,我”;当没有被老师点名发言时,不要气馁,不要说“唉——”;

回答问题前,想好再说;回答时,发言自信、站姿大方、声音清晰响亮,说话有条理,接着上一个同学回答问题时,先要说“我来补充他的发言,我来帮助他”;

当老师点同学发言时,举起的手应该放下,学会用耳朵认真倾听,不要随便插话打断别人发言;

……

透过这些碎片式的行为训练,大致可以勾勒出汪亭的习惯培养价值导向:尊重、自信、讲效率……

浩如烟海的习惯要求,繁似丛林的管理与训练,在汪亭脱口而出的叙述中舒展开来。恰如汪亭所言,欲“懒”先勤,而这个“勤”的过程,犹如蝴蝶蜕变,痛苦和希冀交织。

教师“隐身”了

第二届六(4)班,汪亭开始做“减法”——只保留了最基本的习惯养成教育活动以及读书活动,把晨会、班会、节日庆典、社团活动等,整合为培养学生表现力的语文活动课程,并与语文教学相沟通。

因此,汪亭的语文观是以学生表现力培养为中心的大语文观。表现力的形成,得法于语文教学,得力于语文活动,增益于课堂,推动了语文及其他学科教学的改革。

汪亭的语文教育,以习惯养成为底色,在合作组中绘就。

2012年3月,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课题《“以学生发展为本”,建设健康课堂的研究与实践》正式开题,课题组成员一致认为,要改变以往沉闷乏味的课堂,首先得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注重学生表现力的培养。崇仁路小学作为课题实验学校,在校长张彦平的带领下探索出了一套“伙伴课堂”的学习新模式。

2012年9月,学校正式启动“伙伴课堂”实验,汪亭的五(4)班,成为“伙伴课堂”研究的实验班。

汪亭起初有些抵触:第一,伙伴课堂要求组建合作组,小组成员围坐在一起,人多地方小,摆桌子麻烦;第二,一变座次,原来的行政小组成为合作组,各方面的机制都要变,考评复杂;第三,孩子讲话更方便。

矛盾在于:学校关注的是伙伴之间的交流,而汪亭关注的是习惯的训练。不过,二者殊途同归——致力于学生表现力的培养。

想通了这一点,汪亭释然了,“妙招”频现:

建组方面,教师任命组长,组长自己挑选伙伴。

首先由汪亭选11个学习成绩,尤其是品行比较过硬的学生担任组长,让他们各自邀请1个好朋友加入小组,然后组长在班上挑选组员,兼顾性别和伙伴关系。小组组建后,自己设计组名、组牌、合作宣言,确定小组分工,然后开展“走进我的小组”宣讲活动。宣讲前一周为准备时间:写宣讲稿、讨论宣讲顺序、排练……小组5个人,人人都要发言。

整个过程,汪亭几乎处于“隐身”状态,但孩子们的表现紧凑有序,张弛有度,这得益于她一贯的习惯培养,和四年的口语训练:低年级主要训练学生流利朗读和大声说话,到了中年级就采用新闻播报的方式训练他们怎么把话说得简洁,说得有层次。现在到了高年级,就训练孩子写小组日志,并定期开展“日志分享”活动。

语文教学历经了多次改革,但依然没有走出高耗低效的怪圈,这是因为,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活动的多样化与语文学科的本体性之间,似乎存在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

汪亭,却轻松跨越了这条鸿沟。

小组学习之初,汪亭的课堂,第一课时只能学习基本的生字词并梳理出核心问题,第二课时探讨核心问题。学生虽然动起来了,但一个课时学到的东西太少。

学习小组建立一学期后,她发现,很多问题都可以由学生在小组内或者组与组之间解决,这就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不必讲那么多,一篇课文,可以用比较少的时间学完。第二课时可以用来完成一些阅读和练笔,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想到就要做到——

开学初,汪亭就把全册课文作一个自学展示任务的分配,每两个小组分配一节课,共同准备这节课基础内容的交流。基础内容包括易错音、易错字、难理解的词、课文文脉的梳理。小组按照六步预习要求做准备,再请一个学生“串场”主持基础内容的预习展示。因为课堂展示会纳入小组评价,并产生下一课的“学习领袖”,有了这样的驱动,小组就会分工合作,全力以赴准备这一课的预习展示。

《小桃树》一课,即是一场成功的演练。

首先,4个学习活动。活动一,交流预习,准备预习汇报。活动二,汇报生字词的学习,用“整体阅读抓要点”的方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此为第一轮汇报。活动三,运用“局部品读析词句”的方法探究核心问题,深化理解“顽强”。活动四,读中学写,揣摩表达方式。看看课文在文章线索、修辞手法、构段方式等方面有哪些值得借鉴?

其次,3部分学习内容。第一,学习生字词,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这在活动一和活动二中完成;第二,探究核心问题,感受小桃树的“可怜”和“顽强”,这在活动三中完成;第三,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这在活动四中完成。

自此,一发不可收拾——

每堂课,除了开头提出要学习的内容,课尾点评,这要花去近5分钟时间,其他35分钟,汪亭都处于“隐身”状态;

课文主题图的PPT都由学生承担,汪亭很少做课件;

即使上公开课,也不需要准备,因为孩子们时刻处于“备战”状态;

在很多教师课时不足的情况下,每周却可以空出一节课去图书室自由阅读;

……

要原生态的课堂、做一个“会偷懒”的教师,汪亭实现了。

立于汪亭的班,视野所及,现在是学生,曾经是教师。汪亭语文教育观的形成,起于一个“懒”字,却触碰到了语文教学改革的难题,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因为,稳健、灵活、智慧与定力,她已然具备。

责任编辑 刘玉琴

上一篇:五年级优秀家长演讲稿下一篇:螳螂捕蝉后传经典寓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