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居住小区室外空间

2024-05-03

构建和谐居住小区室外空间(通用5篇)

篇1:构建和谐居住小区室外空间

构建和谐居住小区室外空间

摘要: 21世纪的现代中国居民对住房和居住区选择的价值取向的外延正在不断扩大,人们越来越关心自己的生活环境,它从侧面反映着社会物质文化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也反映了居民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文化修养、生活模式等特征。同时,随着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迅速提高,人们的居住模式也起了明显的变化,住宅的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也在不断地更新。因而居住小区室外交往空间设计极其重要,这就要求在居住小区规划时要为居民经济合理地创造一个满足日常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舒适、卫生、安全、宁静和优美的环境。因此小区总设计要求及规划布局、建筑组团布制、公建及绿地建设、交通流线设计、物理环境和生态型住宅是构建和谐室外交往空间设计的主题。

关键词:绿地、环境、生态型住宅、和谐空间。

一、居住小区总设计要求及规划布局

居住小区是在规划地块中集中布置居住建筑、公共建筑、服务设施、交通空间和公共绿地,人口相对集中的场所。小区室外交往空间设计主要是组团布局、建筑色彩、绿地布置、环境设施、交通流线设计和照明等等。居住小区环境设计就是通过以上这些因素的有机结合,来达到为居民创造经济上合理,生活上方便,舒适、安全的优美环境。居住区室外空间,实际上是指居住区中除主体建筑以外的一切开敞空间及由自然和人工要素构成的物质实体。但在将其作为专题研究或讨论的对象时,习惯上,人们认为居住区室外空间亦即居住区各

第1页 级公共绿地及其它活动空间,或称居住区外环境。

但居住区室外空间设计绝不仅仅是绿化或美观的问题,居住区的环境与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一项复杂的、综合的系统工程。我国目前居住区室外空间建设本身,还没有从投资、设计、到施工、管理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经常是住宅施工完成后,在住宅和道路分割出来的剩余空地上,布置一些绿化、铺地、小品设施等,住宅区外环境的建设水平明显滞后于住宅建筑建设的迅猛发展。仅仅是按照设计规范上的数据要求去拼凑,远远解决不了如今人们对小区空间的使用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做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各个方面的协调。

二、协调建筑组团的内部关系

建筑组团设计应强调“整体设计”思想,必须结合气候、文化、经济等诸多因素进行分析、整体设计,而整体设计的优劣将直接影响生态住宅的性能及成本。居住小区以住宅建筑为主,一般以住宅组团围合成一个小区中心。住宅组团内有:住宅、绿地、生活设施等,所有这些元素以道路连接,形成为一个整体。因此,在做组团设计时不宜将同一单体住宅重复布置,应将高、中、低层不同建筑形式的住宅搭配布置精心营造。不要只局限于单一层数和型式的住宅。从布置手法上,为丰富居住小区的外部轮廓线,高层住宅布置在小区的中央部位,低层住宅布置在边角部位。这样就可以避免形成封闭的空间或形成与外部空间隔绝的局面,同时结合当地的情况,使建筑能够和周围形成统一的整体。

三、注重居民户外活动设施及绿化

第2页 居住区绿地是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中分布最广、使用率最高、与居民生活最息息相关的绿地。赏心悦目的植物,舒适宜人的活动、休息场地,安全的活动设施,安静的步行小径,富有吸引力的人造景观,温暖的阳光、和煦的微风,这些构成了舒适户外活动的环境内容。但一些居住区的外空间却空有形式、内容缺乏,或环境设施尺度过大,如大尺度的入口大门,大亭子,大草坪,大喷水池组,大型雕塑等,使人不知身居何处,与居住区所需求的尺度和气氛极不相符。

居住区公共绿地在用地上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包括乔木、灌木、草坪、花卉、地被、攀缘植物在内的绿化面积;另一部分是供居民进行户外活动的活动场地面积,包括各种铺装场地、游览步行小径、场地中各种休息、活动设施。从住区居民的需求角度来说,活动、休息场地的设置与植物绿化同等重要,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决不能厚此薄彼。近年来,有业内人士提出了活动面积率及使用强度的概念,活动面积率即指居住区室外空间供居民活动的场地面积占居住区绿地面积的百分比,并建议具体的用地比例数值。作者近年来通过分析、研究并实地调查了一些居住区室外空间的使用情况后发现,高绿地率与低建筑密度并不一定意味着高品质的住区外环境,事实上,户外空间的真实使用情况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对居民使用情况的综合影响。

四、完善交通流线设计

小区内的交通组织在于创造方便、安全与安宁的居住环境。小区的交通现象可分为动态和静态两类。动态交通组织是指机动车行、非

第3页 机动车行和人行方式的组织,静态交通组织则指各种车辆存放的安排。此外,居住小区的道路布置,要改变以往“横平竖直”的规划模式,创造出“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自然环境来。

在交通流线的设计中,要强调交通组织的多元性和平等性。采用环路网状将小区的多个清晰的结构加以分区并成网状向各个目的地延伸。尽可能减少设计小区内机动车流与人流活动的交叉和并行长度,利用环境暗示的方法多重限速。特别注意消除车流对社区绿化系统的穿越,以保证整个步行系统的维护。同时,为方便残疾人,在园区内还应设残疾人坡道。

五、认识到建筑色彩及照明光线设计的重要性

室外空间的物理环境质量直接影响到居民的日常户外活动,在居住区室外空间设计中,合理地调节并处理影响人体舒适感的物理因素如风、光、湿度、气温、噪声等,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居民需要的是不受噪音干扰,冬季有充足的阳光、西北风能被有效阻挡,夏季通风良好并且能避免来自太阳及周围环境热辐射的户外休息及健身娱乐场地,如果设计师缺乏对建筑物理知识的充分了解,或不能对户外环境物理特性给予足够的重视,那么,在进行居住区室外空间设计时,就容易犯主观臆断的错误。所以,居住区室外空间设计,仅满足生态及景观观赏功能,仅满足绿地率及人均绿地指标,仅保证活动场地率是远远不够的,还应把居民对户外环境的心理、生理感受提到应有的重要位置,运用建筑物理的基本理论来研究指导居住区室外空间设计,创造以人为本、服务大众、为人使用的、舒适良好的住区室外

第4页 空间。

六、构建生态型住宅小区

在现代的繁华城市里,人们为钢筋水泥构架的现代建筑所窒息,而要想生活在心灵可以休憩的绿色家园里,成了城市人的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都市情结。因而构建生态型住宅小区是人们共同的呼声。生态型住宅小区除了要注意达到舒适、健康外,还应体现生态效益,并呈现出一种新的人类生活方式与环境的协调关系。因此要适量的提高绿化率。但是这种环境绿化决非简单的栽种花草,而是结合生态学、建筑与美学、生物工程学、地理学、城市和小区环境规划、水资源等学科,妥善处理好生态平衡并充分利用绿地建设。同时应重视采用绿色建筑材料,这样可以节约土地资源。将有限的土地面积归还给居民,给人以更多的活动空间。节约水资源是生态住宅小区开发和建设中最重要的内容。水是生命之源,我国是缺水的国家,对于雨水和中水资源的收集和利用,远不如西方和一些发达国家。构建生态型小区要充分而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将生态设计引入住宅小区设计中,因为每一生态系统都有其各自的结构和相应的物质循环方式及其途径,常规状态下,其循环和能量流动具备一定的稳定性。如利用阳光和热能,室内设计采用系统化的节能灯等,即可降低工程成本,又开发出生态效益。对垃圾实行分类处理,净化环境的同时还实现了废物利用。

总之,构建和谐居住小区室外交往空间是完全可能的,只要我们每个设计者在规划设计上搞创作,不拘泥于教条,在满足居住小区规划规范的同时,将小区总设计要求及规划布局、建筑组团布制、公建

第5页 及绿地建设、交通流线设计、物理环境和生态型住宅有机的结合起来,不难做出具有特色的与周围环境协调,尽可能地给人们提供舒适、新颖优美的和谐居住小区。参考文献:

(1)生态环境的建筑设计冯雅、向莉《建筑学报》1996年6月(2)《物理环境与居住区室外空间设计》葛书红 周曦(3)《城市规划原理》同济大学 李德华 2001年2月

(4)韩寿林 《浅谈居住区的公共活动空间》 1997 年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年会论文专辑,中国建筑学会学术部出版,1997 年

第6页

篇2:构建和谐居住小区室外空间

郑州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姓名:王瑞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指导教师:陈红

摘要:随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居住的外环境空间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本文通过对郑州市一些室外空间环境具有代表性的居住区进行问卷、访谈等方式的调查,对调查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和总结,并对其室外空间环境的设计与使用情况进行分析评论。这次调查研究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外部空间的使用状况、交通系统规划状况和景观绿化设计状况,分析其室外空间设计的现状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结合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针对各个方面提出了一些优化措施和展望,为郑州市居住区室外环境的合理规划设计和建设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居住区;室外空间环境;实态研究

引言

1、研究城市居住区室外空间环境体系的目的及意义

二十世纪以来,居住问题被世界各地所普遍关注,成为一个关涉全球的重大社会问题。英国著名哲学家和实验科学大师弗兰西斯培根曾在《论园林》一书中写道:“人类先造美宅,再造花园”。他既精辟地概括了作为一项精神层面的活动,人们追求美好的生活环境,是以一定的物质基础为前提的;而且他也向我们引出了居住问题的发展趋势与居住区环境的设计方向。居住区环境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不同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居住区的环境质量是一个城市乃至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民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生活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越来越多的 居民关注的重点从单纯追求自己住房内部空间的合理舒适,逐渐转向对住宅及居住区的室外空间环境质量的更高要求,花钱“ 买”环境开始成为人们居住生活追求的新目标。因此,改善居住空间室外环境,提高居住生活质量,使其得 到可持续性发展,从而创造出良 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成为建筑师和规划师所应关注及解决的重要课题。

郑州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地处中原,人口众多,文化底蕴深厚,近年随着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深化和住房分配政策的落实,城市住宅开发建设如雨后春笋,房地产业空前兴旺。现在的居住区设计不再满足于最初的户外绿化点缀,而是注重室外环境设计和在此基础上追求更加独特的个性,追求精致与完美,并逐渐使优美的居住区室外环境成为房地产卖点,这些新兴的居住区为 郑州市的住宅形象注入了活力,把住宅产业带入一个新的时代。但在一些居住区规划设计中也存在着诸如交往空间不足、交通停车混乱、景观设计缺乏细部以及管理设施不完善等诸多问题,那么如何更好的创造体现当地文化特色,适应社会习俗、功能合理、安全舒适的居住区室外空间环境,使其得到可持续发展,值得我们认真探讨和研究。这就使得对郑州市居住区室外空间环境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以及对其规划设计上的优劣得失进行 系统的归纳总结,并且初步建立相应的评论显得迫在眉睫。本文试从郑州市居住小区的发展现状入手,力图对郑州市居住区室外环境进行初步的调查分析、归纳和总结,对多个典型居住区的室外空间环境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建立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总结优点,找出不足,以期对郑州市居住区室外环境的合理规划建设有一定的参考和帮助,并为郑州市住宅产业尽一些微薄之力。

2、研究内容

中国的房地产业从探索到初步形成到向理性发展的二十年,也就是中国居住区环境规划设计从萌芽到初步发展的阶段:即从初期的居住区绿化设计阶段到后来的居住区环境规划阶段。许多优秀的设计师在这个领域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各个时期涌现出

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开发的成熟与深入,国外的设计事务所也积级参与了进来,他们带来了西方的设计理念,也为建筑设计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全新的观点,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的良机。

本课题以郑州市居住区为调查研究对象,对郑州市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居住区的室外空

间环境现状进行实地调查,辅以国内外相关理论,分析适应于郑州地区室外空间环境设计的对策,针对性更强,为郑州市居住区规划实践和未来道路的选择提供有益的借鉴。

3、研究方法

本文从实态调研入手,通过对郑州市居住区的实况调查,对居住区规划设计思想的调

查总结,有针对性的探讨如何根据居住区的生态环境、生理环境等地域性特点,居住区居民的生活状况以及居民对居住区室外环境的基本要求等,进行居住区室外空间环境的设计及研究,针对每一个要点,力求找出实施 的依据和可能性,并通过分析比较,进行初步的评论。本文从规划设计的角度对典型案例进行评述,通过查阅现有资料、文献为基础,搜索理论依据充实研究框架和分析论证,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和演绎推理。也许某些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和偏差,但是本论文希望在以下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

(1)对郑州市近年来一些典型的居住区室外环境进行实际调研并作梳理,为人们更加

全面地认识居住区室外环境规划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

(2)作为研究适应于郑州市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对策的论文,也作为阶段性研究成果,希望为郑州市居住区规划与设计提供参考,以提升居住区设计的 整体品质。也希望本文中的一些观点能够为有兴趣研究此领域的同仁提供可资借鉴的研究基础框架和进一步研究,为促成居区住室环外境建设的不断完善和深化尽一些微薄之力。

4、论文结构

居住区是居民聚集、休憩和活动的场所,居住区环境反映的是该居住区居民的生活方

式与生活观念,同时,它也反映了一个城市或地区的文化背景。引言部分引出问题所在,并说明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提出论文的主要框架。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国内近年来居住区发展概况和国外居住区相关规划理论。

第二章阐述了城市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的构成要素和一般原则

第三章是本论文的重点,通过对郑州市居住区室外环境的实态调查,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查描述和资料整理,分析了郑州市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手法和特色并对其做出评论,另外对郑州市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不足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第四章基于对郑州市居住区的实况调查和分析,并结合关于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的一些方法,提出了郑州市居住区室外空间环境的优化措施

结语部分,论文对郑州市居住区室外空间环境设计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第四章 郑州市居住区室外空间环境的优化措施

通过以上对郑州市居住区的实况调查,从己经建成的小区的成功经验,以及实况调研

中发现的一些问题与不足,结合论文中关于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方法,得到了一些启发,在建筑设计者营造精美环境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客观实际,以人为本,处处为使用者着想。接下来,本文将针对郑州市居住区室外空间环境的设计提出一些优化措施,为郑州市居住区建设与设计提供参考。

41、人性化的空间场所设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的安全性、空间的领

域性及邻里交往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双休日的设立,人们的休闲时间越来越多,居住区建设越来越重视休闲空间的设计。而一些设计师往往花很大精力去研究小区环境的风格、手法、形式等问题,却常常忽略了功能空间的多样性。一些居住区规划追求“ 大硬化、大草坪 ”的模式,不注重从功能要求上合理安排开放和隐蔽空间,出现过于空旷、单调的空间效果,缺少具有亲和性的小空间,一些居住区 环境不能适应不同年龄、不同兴趣、不同文化层次的人们开展多种活动的需要,只是加强老年人和儿童的活动设施和场地,而忽略

了中青年人以及残疾人的活动要求,造成居住区内所有居民同处一个活动空间,这样以来,既降低了室外活动的质量,也由于活动设施的针对性不强而增加了活动的不安全因素。

411、把握庭院和休闲场所的空间尺度

大尺度的空间具强烈的力量感,邻里交往较弱,公共交往性强,较适合于居住区中心

庭院的公共空间;小尺度则更具有人情味与亲切感,尺度宜人,又不感到压抑,较适合于住宅组团的户外庭院。中心绿地也应进行适宜的空间处 理和尺度分割,以减弱空旷感,方便人的活动,居住区环境设计宜以近人尺度为原则,一般心情愉快的步行距离为,这也要求中心庭院的尺度不能过大,大的小区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将中心庭院分设为尺度适宜的不同的组团庭院空间。在居住区室外空间组织上,设计者还应对入口、广场、休闲设施、宅间小空间等公共空间环境部分的设计投入更多的精力,从而最大程度地体现居住区的识别性、归属感和公众意识。

412、提高空间使用率

一些居住区为居民创造的活动空间和设施不当,把居住区建成了公园,居住区室外环

境越来越漂亮的同时,可供多种户外活动的场所越来越少,舒适度也不够。而居民主要活动内容有:散步、聊天、晨练、休息、玩耍、纳凉等。不同的户外活动需要不同的场所。例如:座椅设在道路的两侧,人们坐在聊天时不断的被打扰;儿童游戏场所,看孩子的大人无处可坐;晨练区位置不恰当,造成对住户休息干扰;休息、游乐、健身、灯光、卫生、管理等设施不全,特别是标识、指引设施不全、不详细、不准确,不便于人们的使用。由此可见,与大广场相比,小型或袋型空间、1m左右高度植物围合的半封闭空。间及架空层、长廊、亭台、树荫等灰空间就更加方便人们休憩、躲雨、乘凉。因此,恰当的设置活动空间及设施,可以提高场所空间的使用率,在居住区规划与设计中应多加运用。

413、完善休闲场所与活动设施老人和儿童是室外休闲场所的主要使用者,设计应

多为这两类人群考虑。树荫下的石凳、小范围的围合空间、蜿蜒曲折的步道、户外简易实用的健身设施、儿童嬉戏场地等都是高使用率的空间。而中青年居民的运动场地也是不可 缺少的,且形式应更多样化、多层次化。普通居住区应设置小型篮球场、羽毛 球场、乒乓球台等室外活动场地,供各种不同的活动人群使用。而一些高档居住区或大型居住区应设置网球场、室内游泳池,室外游泳池一年中只适用于夏季,其他时候多为空置,比较浪费用地,不如将游泳池设于室内 更人性化。

42、安全方便的交通与停车设计汽车家庭化对居住区规划建设的影响是深刻的。由于私人小汽车拥有率的提高,居住区内通行和停放的小汽车也日益增多,人们对居住区规划提出了诸多问题,如停车场库如何设置、停车位指标如何确定、停车场库类型如何选择、步车矛盾如何解决等。近年在这些方面我国已有初步探索和尝试,并取得许多有益经验。

421、选择合理的停车方式停车方式涉及到经济和造价问题。它的选择与城市的车

辆拥有率、居住区的建设造价等有很大关系。地面停车场使用方便,但不节省土地;地下停车安全、便于管理且节省用地,但造价却很高;住宅底层架空停车库综合效益好,但对小区院落内部生活有一定的干扰。因此,在居住区规划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经过多方案比较来选择一种或多种停车方式相结合。

422、方便安全的停车布局

停车场布局是居住区规划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停车布局种有两种,一是集中式布局,一般布局在小区或组团中心及出入口处,采用的方式以停车场或车库为主;另一种是分散式布局,一般接近住户,布局在道边、住宅院落与院落之间或住宅的底层。但不管哪一种,都应遵循以下原则:

1、要确保居住区居民生活的宁静和安全;

2、要布局在合理的可接近的范围内,步行距离在10米以内为好;

3、应尽量避开主要步行出入口、人流密集处和儿童游戏场;

4、要配合绿化和景观设计,如停车场地坪适当下降,用植物来掩蔽噪声等。

423、步车矛盾的解决方式在国外,相当长的时期内解决步车矛盾均采用人车分离的作法。人车分离的措施,对提高汽车集中地区的安全性和促进汽车交通的顺畅,的确发挥着极大的作用。然而也正是因为分隔的关系,却带来了“汽车优先”的观念,即使在原本汽车不该受到礼遇的地区,汽车也能因为人车分隔而高速行驶。20世纪60年代后期西欧的一些国家开始探索既走人又可行车的道路体系,即人车共存体系。所谓人车共存道路是指:在不威胁到行人、自行车的通行及沿街住户生活行动的范围内,允许汽车通行的道路。其主要方式是通过小区干道的科学设计:如采用短的回路、尽端路、T型路与集散路相接,道路局 部缩小路面,改变路面材料,采用大弯道、路面驼峰等,自然地控制了小区汽车的速度,使其车速低于20公里/小时以下,基本减少汽车对行人安全的威胁,己达到人车共存。无论是人车分流还是人车共存,其目的都是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都需要做到抑制交通,避免机动车交通对居民的生活带来负面的影响。为了避免片面的做法,达到抑制交通的目的,应从变更道路网、改造道路空间、创造生活化的道路环境等综合考虑,在特定的情况下采取人车分行与人车共存相结合的做法,形成安全舒适的居住区道路环境。

4.3、可赏可游的景观绿化设计

431、“小分散大集中”的小区绿化趋向

居住区绿化不仅具有视觉感观的愉悦性,还可以隔音隔热、防风防尘、杀菌消毒、改善小气候等,对小区整体室外环境的塑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良好的居住区绿化设计是衡量居住区居住品质的一项重要指标。近几年来的住区规划设计中,小区绿化逐步趋向小分散大集中,在小区中心公共场地周围集中设置绿化,并与文化活动设施及景观小品粗结合,加强小区的整体景观性和可识别性;而在组团或宅间分散设置一些树木花草,既能增强组团的私密性,又兼具观赏性与趣味性。这样既扩展了小区中心空间,有丰富了小区景观,为小区的整体空间设计创造了较好的前提。

432、合理的绿化配置

目前很多居住区设计中,为了加强图面效果和近期效益,往往采用封闭式的中心大绿地。大绿地强调气势,注重艺术性多过功能性,更像公园。而分散组团式绿化更加人性化,既保证了较好的私密性与安全感,也使得绿色深入到 每栋楼前。另一方面,铺设大草坪从景观效果上确有其独特之处,但是与树木相比,草坪的管理及维护费用是一般乔木、灌木的好几倍,而其所发挥的生态效益则远远不及同样面积乔、灌、草复合群落。因此,在居住区绿化设计中,植物配置应 以乔木为主,乔、灌、草复合设计,品种也宜多样化,形成一定比例的立体化种植,这样既可形成丰富的绿化轮廓线,又可在不同的季节形成不同的绿化景观,同时为居民提供一定量的遮荫、纳凉场所,降低大地的热辐射强度。乔木为主的立体垂直绿化布局也有利于居住区噪声的吸收与阻隔,为创造一个安静适宜的居住环境打下了基础。

433、人性化的景观绿化设计

居住区室外景观与绿化设计应切实从使用者利益出发,避免过多修饰,并应结合自然生态,将建筑设计、环境设计与其他相关学科结合在一起,这是二十一世纪建筑学向广义拓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绿化设计应考虑物种的生长和生活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和空间布局,建立综合立体的绿化体系,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合绿化体系。

结语

居住区室外空间环境设计理论和方法是一个涉及到许多专业人士参与、涵盖多方面领域技术共同合作和应用的持续发展的领域,随着建筑学科的拓展和其他学科的介入而不断深化。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对人居环境的研究己经从室内转向室外,从局部转向整体,从形式表层转向更系统的深层研究,这也是单一的建筑学科无法解决的涉及多方面的复杂问题,这有赖于更多相关学科的介入和更多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

1、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地域化的室外空间 居住区室外环境建设不仅要建设良好的物质环境,还应该发扬“人本主义”精神,创造 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地域特性。对于设计者而言,不应只停留在形式表层上,室外空间设计不仅要注重色彩与体量感,而且要找出室外空间与文化背景及地域特征的内在联系,赋予其个性。以共同的心理认同建立普遍意 义的行为规范,以地域文化和社会文化的结合构成住居文化的基本特征。居住区室外环境是人们思想、意识、文化的体现,对文化的延续与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居住区室外环境的地域文化风格特色可以加强居住区的识别性,使居民对其居住环境进一步产生认同感、安全感和归属感,易于形成融洽、稳定的社会关系。全球化趋势使传统文化延续面临严竣的考验,方便快捷的信息传递必然缩小地区文化间的差异,并间接导致了居住区环境建设的风格趋同。必须把民族 的文化特色提炼出来,从居住区地域文化和当地居民参与入手,加强居住区的 地域文化特色,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而不是千篇一律。

2、以人为本。丘吉尔曾经说过:“人造住宅,住宅造人”。意思是说,人创造了环境,环境反过来影响着人的生活,规范着人的行为。居民是城市居住区的主体,居住区环境建设的根本目标是满足居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因此,在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与建设时,各方面都应以居住区居民为中心,以满足居民的需求为根本目标,处处做到“以人为本”。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满足居民的行为、心理需求

居住区环境设计的人性化设计应以居民为主体,为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相应生保和境障随居录活平提,居生的求有的活障环保。着生水的高对住活需也了更高的要求。居住区室外空间环境应充分满足居民发展变化的需求,通过居住区人性化的空间尺度和舒适宜人的环境设计满足居民的行为、心理需求,并应兼顾到各类群体(老人、儿童、残疾人以及占据大多数的中青年人等)的需要,为其提供全面、安全、方便的环境设施,创造舒适宜人的生活环境。)

2、广泛的民众参与在居住区室外环境规划设计的全过程中应强调居民参与。

只有把研究对象放在“人”的身上,加强公众参与,才能把环境设计从物质建设转向社会发展的领域。对于设计者,应通过各种方式集中居民有关建筑造型、花园设计以及环境中的服务设施等方面的建议作为设计依据,发展一种留有余地的弹性设计方法,强调使用者的参与和建设自我居住环境,让居民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和想法在住宅区内合理的得到体现,使居民对环境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认同感。使设计者、居民、管理者三方共同协作,建设优质的居住环境。

3、健康的室外空间环境

从六七十年代麦克哈格的“设计结合自然”到我国近年来“山水城市”的提出,生态设计正逐步深入到设计的各个领域中去。人们需要的是一种能满足身心健康的生态环境,同时,这种环境的设计不是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的,而是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因素及有限资源,合理进行设计,改善人类居住区室外空间环境,建立生态住区。在这方面,需要我们强化生态意识,拓展知识面,借鉴和吸收多方面的经验。

室外空间环境研究是一个既有悠久历史,又有崭新前景的综合性课题,本文由于时间、篇幅与水平所限,只能阐述一孔之见,许多有关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本文通过实际调查得出问题,再根据这些问题进行一定的总结和分析研究,事实上,这也只是居住环境的一个片断而己,希望本文总结的一些问题和分析能对这一趋势的深化尽微薄之力。

后记

三年的研究生生活随着此篇论文的完成即将结束,在此谨向曾经关心、帮助、支持和鼓励过我的老师、同学、亲人和朋友致以真诚的感谢和衷心的祝福。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陈红副教授,在近一年的资料整理与论文写作中,导师从论文选题、框架及内容各个方面都给予了悉心的指导,导师的指导和鼓 励是这篇论文顺利完成的保证,也拓展了我的思维方式和认识水平。三年来,陈老师在我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

面也给予了极大的关心与帮助。导师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科研风格以及每一次的教诲和启发都使我 受益匪浅,这些都将是我今后道路上的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在此,再次向陈老师致以衷心的谢意。感谢张建涛教授、张东辉副教授、郑东军副教授、陈雾霞副教授在论文的写作和修改过程中给予的宝贵意见和帮助。感谢资料室陈艳丽老师、李彩霞老师以及郑州大学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为我查阅资料提供的帮助。感谢我的同学王奕文、王丽娜、李靖红以及王宁、季强、吕燕红、谢坷、沈辉等许许多多的朋友和同学。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以及论文讨论中,他们的观点直接或间接地给予了我很多的帮助和启发。感谢本论文的诸位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们。

篇3:构建和谐居住小区室外空间

1 小区概况

某小区, 位于我市某区的东山地区。南邻红沟中街, 北至府东街, 东临经园路, 西至规划中的宽二十米的支路。本小区共有两千余户, 占地约八平方公顷, 总建筑面积三十万平方米。小区中央组团为椭圆形, 组团周围由道路环绕, 小区的四个角, 四个小的组团, 这五个组团, 共建有十一栋高层。小区内的绿化以及小型观赏小品, 都设置在各个组团的中央, 在西侧的两个组团的下方, 是地下停车场。该小区地势不平, 最高处为东北角, 最低处为西南角, 地面高度相差约十三米, 土壤性质为属于三级自重湿陷性黄土。

2 设计内容

(1) 设计的内容为某小区内的管线工程。具体有燃气管线、消防用水管线、污水雨水排放管线、有线电视管线、通信管线、供暖管线、自来水管线等等。在小区施工之前, 将这些线路规划好, 综合考虑、科学设计, 既要满达到每一种线路的安装标准, 又要考虑和其他线路不冲突, 有机结合, 保证每一条线路在地下, 都有自己合适的位置, 为小区日后的建设, 管线的使用和养护提供便利。 (2) 在施工图纸开始设计之前, 各个部门要及时交流, 保证自己部门的管线以及相关的配套设施在总负荷、地下位置、横竖交叉等方面和其他部门各处其位、互相协调、没有冲突, 符合相关的标准。避免在小区施工过程中, 造成不必要的停工或是返工, 导致资源浪费。让小区的施工过程更高效, 更高质, 更便利, 更节约。 (3) 明确小区以外的水电暖接入线路。

3 设计遵循的基本原则

(1) 统一性。所有管线使用的坐标高程, 都要使用城市的统一系统。 (2) 近远期有机结合。长远着想, 为可能安装的管线及配套设施, 留出具体位置、容量。 (3) 经济性。在保证管线功能的前提下, 尽量缩短线路长度, 降低成本。 (4) 合理性。管线要与道路平行, 主管线要在分支较多的一侧, 以降低管线占用的空间, 减少管线交叉的次数。 (5) 统筹协调。尽量减少道路交叉口的管线数量, 当管线安装的位置发生矛盾时, 要遵循以下几点基本原则:需要安装管线避让已经安好的管线;细管线避让粗管线;分支管线避让主管线等等。 (6) 安全性。管线交叉的地方, 设置专门的保护措施。

4 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1) 管线布置。该小区的十八栋高层, 都属于居民住宅, 室外管线中的供水和供热管道又分为低区和高区, 其他的管线还包括了消防供水、电力、绿化用水、污水排放、天然气等, 结合本小区所处低区的土壤性质, 根据国家相关的规定, 供热管道必须要采用管沟铺设的方法:第一, 为了节约地下空间, 降低成本, 在此次设计中, 将水管线和供热管线同时使用管沟铺设的方法, 一共有四大类十一根管线一同铺设, 具体包括:四根供热管线;三根自来水管线;两根消防用水管线;两根绿化用水管线, 管沟的末端和各楼的出户管捡漏管沟相连接, 供热管线呈枝状分布。第二, 小区的西半部分, 地下要修建停车场, 需要大面积开挖, 这样就排除了土壤湿陷性的问题。所以, 在东区铺设污水排放管线时, 要尽量靠近地上建筑物, 没有做捡漏管沟的必要。第三, 如果楼前的地下, 没有足够的空间, 不足以容下全部的管线, 那么电力通讯等管线可以采取从建筑物山墙直接进入设备所在的楼层;燃气关系可以铺设在车库顶上。

(2) 竖向铺设管线。在前文中, 我们提到该小区的地势不平, 东北角高, 西南角低, 高度差达十三米。西区要建地下车库, 地面大面积开挖, 所以, 东西设计的纵坡约为0.3%, 建筑体充分结合地形, 设置为错层。东西两区的污水排放管线, 依照地势, 东高西低、北高南低, 借助地势跌水, 无需另设跌水井, 最初埋深二米, 逐渐减小, 跌水水龙头不足一米。

(3) 管线交叉处的处理措施。市政管线的垂直距离为0.15米, 个别管线, 例如:电力管线的垂直距离为0.5米, 如果管线无法满足高程的要求, 要遵循前文提到的安装原则, 让管线交叉, 如果细的压力管线无法和重力管线交叉时, 使用四只45度的弯头避让。如果这一压管线为自来水管线, 同时从重力管的上方走, 没有足够的覆土时, 要对管道采取加强处理的措施, 同时, 也可以采用从排水管的下方走的方式, 这时一定采取措施, 保护管道内的水不受污染。管线交叉时, 为了降低成本, 可以把污水排放的管线敷设在供暖管线上, 其他的管线敷设在污水排放管线上。管线交叉处的处理, 为工程的施工设计、具体施工操作、预留管线铺设提供便利, 最大限度地减少返工的现象, 降低工程成本。

5 几点建议

(1) 该小区所处的地区, 土壤性质特殊、地势坡度较大, 所以, 在铺设管线时, 一定要把好质量关, 要有未雨绸缪的理念, 确保管线无渗漏, 减少在管线使用过程中, 遇到不必要的麻烦, 减少浪费。 (2) 管线铺设以及辅助设施安装时, 一定要按照设计的标准和位置进行铺设, 减少不必要的返工情况。 (3) 管线铺设时, 一定要按照施工的前后顺序铺设, 参照设计标准, 留出交叉管线。 (4) 该小区的地质、地势都很复杂, 在管线的实际铺设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各种问题, 各方要及时沟通, 友好协商, 尽快解决。

6 各个专业需要共享资料的具体内容以及要注意的事项

(1) 建筑专业。规划区域的平面图, 具体内容有用地面积、绿化率、住户总数、最高建筑物的高度、最大建筑物的体积、周边道路分布、小区道路剖面、找坡的方向等等。注意事项:地下室的外墙、建筑物的外墙, 和红线之间的距离为四米以上, 还要预留室外管线以及基础设施的空间;化粪池和红线之间的距离要在三米以上;主要的雨水口、化粪池要在平面图中, 标注明确, 建筑专业和其他专业一起, 相互配合, 设计地下室的防渗水方法。

(2) 结构专业。除了要配合建筑专业的设计内容外, 主要任务是核算高层建筑地基的承载力, 如果地基承载力达不到标准, 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加固, 特别是软性地基, 更要注意, 避免地基过软导致管道发生沉降, 发生爆管。

(3) 电气专业。电气专业要提供清晰的电路图, 电气所使用的管线的直径、总数、走向设计、总用电量等等, 都要明确标注, 电气管线也包括有线电视和通讯管线。

(4) 景观专业。景观设计图纸要充分考虑到小区室外的管线以及辅助基础设施等走向和位置, 笔者建议, 施工图纸要在景观图纸确定后再规划设计, 尤其是要注意阀门井、雨水口等设施的具体位置和大小。

7 结束语

从前文中, 我们不难看出, 管线铺设设计过程, 是一个涉及到多个专业的综合设计过程, 整个过程包括方案商讨、初步设计、施工图纸设计三个基本步骤, 施工图纸设计完毕后, 市政规划、燃气、有线电视、消防、电力等部门要一一审批, 提出意见, 发现问题, 及时修改, 这一过程耗时长、发现的问题也有很多, 要更改多次, 才能设计出一件堪称完美的佳作。

参考文献

[1]曹萍.城市管线综合设计探讨[J].市政技术.2012 (03) .

[2]陈辉, 张翔.浅议小区管线综合设计[J].山西建筑, 2010 (18) .

[3]刘静.小区管线综合设计探讨[J].科学之友 (B版) , 2008 (04) .

[4]陆天友, 姚晓园.贵阳市迎宾大道管线综合设计体会[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 (02)

篇4:居住小区室外排水工程设计要点

关键词:居住小区;室外排水设计;要点

1概述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居住小区的建设在全国大量兴起。室外排水系统设计作为居住小区设计的重要一环, 也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形势新要求,采用国家推广和推荐的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 认真贯彻执行国家节能、节地、节材的有关规定, 为现代居住小区品质的提高作出自己的贡献。笔者认为排水系统的设计应综合考虑下列因素:①与邻近区域内的污水排放相协调;②综合考虑污水和污泥的利用和处理;③与小区内其他管线系统相协调;④考虑污、废水分流及中水处理回用的可能性;⑤适当改造现有排水工程设施,充分发挥其工程效能。由于给排水设计的专业特点和建设单位思维模式的局限,现状往往重单体轻总体,重室内轻室外,重地上轻地下,造成设计、施工不必要的浪费或雨污水不能順畅排出等。

2小区室外排水设计要点

2.1 室外排水管渠

居住小区室外排水管道的布置应根据小区建筑总体规划、道路和建筑布局、地形、污水和雨水的排泄方向等情况综合考虑确定,力求管线短,埋深浅,尽可能重力自流排放,且在设计污水管渠时,对每一独立系统或设置泵站的管道,宜在总出口处设置计量设施。

居住小区室外排水管道的布置程序一般按干管、支管和接户管的顺序进行,干管一般布置在地形较低的地带沿路敷设;在排水较难的地势上主污水管渠排水坡度宜取0.2%, 过小恐会造成排水不畅, 过大虽有利于排水,但在受内外落差限制而无法增大主污水管渠埋设深度的情况下, 只能在上坡地面上进行大面积垫土, 故较不经济。

污水管的埋设深度应视单体楼房的排水情况而定。以接户管排水50m长的4单元住宅楼为例, 远端的几个检查井之间的排水管总长在45m以上。从最上游的检查井开始,排水坡度0.4%的D200排水管埋入地下的深度在80cm(人行道下)以上,这是因为排水管上60cm厚的覆土层中可能还需埋设给水管、煤气管等市政设施, 以及考虑必要的抗外部荷载保护厚度,和受土壤冰冻的影响等。排水管接入化粪池,最小落差需20cm,化粪池进出口的落差需10cm,故化粪池出水口的深度即使在冻土层深度较浅情况下也至少需要110cm,这就决定了化粪池附近的主污水管深度在不考虑其他管道交叉的情况下至少需要120cm。若小区内外排水落差小于120cm+主污水管长度×0.2%,则需在小区内(或上游局部)大面积垫土来抬高地势,避免形成排污拥挤和出现季节性倒灌,若整条污水管因排水坡度较小而又无法加深时,可采用污水沟渠,浅污水沟渠宜采用便于清理沟底沉积物的沟盖板进行覆盖, 如人能抬动的承重型盖板等。这种污水沟渠的缺点是密封隔气性能较差。若小区内外排水落差大于120cm+主污水管长度×0.2%, 则可适当加深污水管,降低淤积的可能性,便于维护。若整条污水管的排水坡度大且较深, 则污水管设计需采用永久性较好的钢筋混凝土管,必要时每隔一定距离设清淤用的沉砂井。

目前国内大城市主城区的市政雨污水管渠已由合流制逐步改建为分流制,一些小城镇或大城市老城区依然存在合流制。作为新建小区应采用分流制,降低今后城市排水系统的改建难度。但也有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实现分流的,由于合流管渠平时输送的旱季污水量和雨季输送的合流污水量相差悬殊,故合流管渠内较易发生沉积物,合流管渠设计必须注意解决污水输送过程出现的问题。根据有关资料,当管渠中水的流速为0.22m/s时,不会造成中等粒度悬浮物的沉淀;流速达0.5m/s时, 10cm3的片砾即可冲动,故合流管渠设计应保证在设计旱季污水量时,最小设计流速为0.3~0.4m/s;在设计合流水量时,最小设计流速为0.75m/s,以利于小流量时可能发生的沉积物在高峰流量时可被冲走。

通常的合流制排水沟中的污水来自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地表雨水,经检查井(化粪池)、污水管网收集,运输并发酵后通过沟渠排入江河湖中。污水中的有毒物质和富营养物质将可能对污水管网沿线的土壤、江河湖造成污染。输送腐蚀性污水的管渠必须采用耐腐蚀材料,其接口及附属构筑物必须采取相应的防腐措施。当输送易造成管内沉析的污水时,确定管渠形式和断面时就必须考虑维护检修的方便,且地下水位越高,土质渗透系数大, 污水管网施工质量差,污水渠道渗漏造成的污染范围增大。雨水不单独排放,增加了后建污水处理厂的负担;而公厕, 卫生间的水冲便器(槽)将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浪费了农作物所需肥料,故排水管网应逐步改造成分流制排水系统。

2.2小区室外地面排水

在地形平坦地区、埋设深度或出水口深度受限的地区,可采用明渠或盖板渠排除雨水,盖板渠宜就地取材,构造宜便于维护,渠壁可与路侧石联合砌筑。在排水较难的地势上地面排水坡度宜取较小,其原因是回填土的费用较高。为了使这种地面不积水,地面排水坡度应按总排水方向,同主排水渠一样取0.2%,使地面雨水无论在纵向或横向上均从地面的主干人行支线路的两侧引导排泻;路牙和路边还能起到疏水滤砂的作用;雨水经路边雨水口漏泻进入雨水排泻管网。

水泥路面高度根据路宽而定,路中线高程稍高于地面,目的是使路面中间部分在下雨时形成路岛而便于行走, 路面两侧近似明沟,有利于雨水排泻。当路面由于客观条件难以实现一条纵坡时,可每隔15~25m设一雨水口,路边设锯齿形边沟,有利于路面雨水的顺利排除,不至于造成积水。

2.3小区室外排水构筑物

(1)检查井:管道在检查井内宜采用管顶平接法或水面平接法。若检查井的进污口低于污水面,就会发生倒灌现象,同时因污水管埋设方向不当还会发生对流现象,应尽量避免。因检查井面积小,污水流动长度大于水面距离,故很易流到对面,同时污物在出口处被污水来回冲刷,极易造成对面管口的堵塞。应调整检查井的位置,使检查井两侧的进污管做成斜线对口埋设。

(2) 雨水口: 对于管渠为合流制排水的系统,雨水口作为其天窗,虽可保证排水系统的良好通风,但长年开启溢臭和雨季时积水是其一大缺点。目前不少老旧小区由于原有排水管渠为合流制,要完全改造成分流制,无论是经济上或施工条件上均不可能,为保证住宅区的环境质量,可采用防臭雨水口。

(3)新材料、新产品:小区室外排水管道,应优先采用埋地排水塑料管;排水检查井应优先采用塑料排水检查井;优先采用高效生物玻璃钢化粪池、隔油池等小型排水构筑物。

3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居住小区已成为我国城镇居民的主导生活方式,居住小区排水管网的安全、环保、可持续发展也是我们基层给排水设计人员的任务。适当超前的设计理念可以携领生活习惯、生活观念,而充足的计算排水量,合理的选用管材,综合协调地下管网等更为重要。

总的来说,居住小区室外排水工程设计是一个实践经验与设计人员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过程。在满足规范要求的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与时俱进,以人为本,不断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力求做到经济合理。

参考文献

[1] GB 50015-2003(2009年版)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S]

[2] CECS 57∶94 居住小区给水排水设计规范[S]

[3] GB 50014-200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S]

[4] 姜文源, 周虎城等.水工业工程设计手册[M].建筑和小区给水排水.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篇5:构建和谐居住小区室外空间

摘要:结合几年的设计经验,从管线综合设计的任务和设计阶段、管线综合布置的基本原则以及设计中的一些注意事项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居住小区;管线综合;管线协调

0 前言

近年来居住小区室外管线工程作为小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之一,逐渐受到重视。目前新建小区室外管线一般都采用埋地敷设的方式,而小区道路的地下能够通行管线的空间极其有限,如果各专业管线部门各行其是,势必产生不同管线的相互交叉碰撞、相互阻碍。本文就此对新建居住小区埋地管线综合设计进行如下探讨。

1小区室外管线综合的基本任务

小区内常见的室外配套管线主要有给水、雨水、污水、强电、弱电、路灯、燃气等,各类管线在走向、平面布线、竖向高度上均有相应的规范要求。

小区室外管线综合的基本任务就是确定各专业管线的走向,在符合现行各个规范的前提下合理地协调安排各专业管线的平面位置和竖向高程,避免工程管线之间及其相关构筑物之间的相互干扰,为各专业工程管线进行施工图设计提供依据,并对管线施工及今后的管理工作创造有利的条件。

2小区室外管线综合的阶段和工作内容

2.1小区管线综合初步设计

小区管线综合初步设计是依据小区详规及区内各建筑单体的建筑、管线、结构等施工图以及各专业管线规划,并结合小区周边的市政管线资料,进行各类管网的布置。此时小区单体建筑的管线系统和小区各专业管线已基本完成初步设计,管线综合初步设计首先对各专业管线的初步设计进行汇总、整理,综合过程中原则上遵从各专业管线的走向和各构筑物的位置,当专业管线的布置不尽合理或相互之间有矛盾冲突时作适当微调,并力求管线顺直、短捷和适当集中,尽量减少转弯,并应使管线之间及管线与道路之间尽量减少交叉,管线及各构筑物的布置应考虑不影响建筑物安全。

管线综合初步设计一般是编制平面图、横断面图、确定管线交叉时的避让原则。平面图中标明各建筑单体的底层平面、采用不同的线型及符号表示出各专业管线及构筑物、标明小区管线与市政管线的接口位置、标明小区管线与建筑物入户管线系统的.接口位置等。横断面一般选择管线复杂、具有代表性的路段,根据管径大小、埋深等形象地表示出各埋地管线,并标出管线间距。

2.2小区管线综合施工图设计

管线初步设计综合完成后,建设方、设计方组织专业管线单位召开管线协调会,会中就初步设计综合中各管线平面位置、竖向位置等进行沟通、协调。同时随着各单体建筑和各管线系统设计的深入,个别管线设计可能发生变动。协调会后,根据各专业单位的意见,对初步设计综合阶段的图纸作相应的调整和修改,并编制管线交叉点标高图,最终出具管线综合施工图文件。

施工图文件的平面图中应注明管线的位置和管线间距、管线的断面尺寸、管线井位置、管段长度等。还得建立管线交叉点标高图,图中注明管线交叉点地面标高、管线的名称及断面、管底标高等内容,用以检查、调整和控制管线交叉点上下管线的高程和净距。

3小区室外管线布置的基本原则

3.1雨水管:雨水管管径相对较大,一般设置在道路中心位置,远离其它管线,另外道路两侧均需设置雨水口,雨水管设置在道路中间有利于两侧雨水口连接支管的接入。

3.2强电管:电力电缆井盖较大,不宜放在车行道下,一般设置在靠建筑物侧道路人行道下,同时充分利用其与建筑物为0.5m净距的规定。

3.3弱电管:为避免电磁波干扰,弱电管一般放在强电管的对侧。弱电管线井盖也较大,故一般布置在靠建筑物另侧的道路人行道下,同时充分利用其与建筑物为1.0m净距的规定。 3.4燃气管:与强电管分放在道路两侧比较安全,故一般与弱电管布置在道路同侧的绿化带或人行道下。燃气管与其它管线、构筑物的净距均为强制性条文,设计时应引起重视。

3.5给水管:一般与燃气管放在同侧道路人行道下,充分利用其与建筑物净距可为1.0m的规定。

3.6污水管:从卫生角度考虑,应与给水管分设在道路两侧,并且注意污水主管尽量放在离建筑物较远的位置。

3.7各种管线的埋设顺序应符合下列规定:离建筑物的水平排序,由近及远宜为:路灯管、强电管或弱电管、给水管、燃气管、雨水管、污水管;各类管线的垂直排序,埋深由浅入深宜为:路灯管、弱电管、强电管、给水管、燃气管、雨水管、污水管。

3.8管线之间遇到矛盾时,应按下列原则处理:临时管线避让永久管线;小管线避让大管线;压力管线避让重力自流管线;可弯曲管线避让不可弯曲管线。因此设计中优先满足雨、污水管的管位、走向和埋深等要求。而强电、弱电、路灯、给水、燃气管线,相对较容易调整标高,在管道交叉处可局部降低抬高高程,车行道下若因抬高高程后覆土不足,可加设钢管防护。

以上只是室外管线综合的一般设计原则,在实际设计中,要根据市政管线条件、场地标高、道路坡向和宽度、建筑物间距、需要埋设的管线种类、管径、埋深等多方面予以综合考虑,合理有效地充分利用有限的地下空间。

4小区室外管线综合设计中的一些注意事项

4.1小区道路的地下能通行管线的空间极其有限,而管线种类众多,强电管线一般分高压电力、低压电力两种,弱电管线一般有电信、移动、有线电视、智能化、监控多种,而给水管又分含室外消防、室内消防室外管、中区高区给水管等等。设计中,将高压电力、低压电力共沟敷设,称为强电管线;将电信、移动、有线电视、智能化、监控管线共沟、分井敷设,称为弱电管线;将各类给水管道在遵从最小净距规定下并排敷设。另外,布置雨水管时,路面雨水与屋面雨水的收集排放尽量结合考虑,同时雨水、污水管尽量采用新型塑料排水管,因塑料管重量轻、施工工艺简单,又能节约有限的地下空间。

4.2综合设计中最应重视的是强电管线主干管的管位问题,区内的高压电缆一般为2~3根φ150~φ200的玻璃钢管,从变配电房出来的低压电力管线更多,经常是十几根φ100~φ150的玻璃钢管,得分3层并排敷设,所占用的地下空间既深又宽,而且电缆井都很大,所以设计时按规范要求管中1.0m间距布置管位的话,施工中电缆井根本无法安装,所以管线综合设计时尽量把电力管线的位置安排在最边上,同时考虑充足和其他管线的距离,这样施工时就可避免现场安装不下,又没有管位可调的难题。

4.3现在的居住小区基本都建有大型地下室,而地下室顶板的覆土深度一般为0.8~1.0米,所以,布置管线时,应注意雨水、污水、强电、弱电的主管不要布在地下室范围内。

4.4小区室外管线及检查井等的布置与景观设计密切相关,建议施工图设计应在景观设计配合好后进行,特别是检查井、阀门井、控制箱的位置布置要考虑景观要求。

5小结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构建和谐居住小区室外空间】相关文章:

和谐企业构建05-01

构建和谐校园论文05-12

构建和谐校园总结06-30

构建和谐平安校园06-30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06-30

用心沟通构建和谐07-25

珍爱生命构建和谐07-26

构建和谐校园安全04-15

构建和谐企业文化05-09

民主平等构建和谐05-10

上一篇:铲雪下一篇:对双汇集团瘦肉精事件对双汇集团的影响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