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双汇集团瘦肉精事件对双汇集团的影响的分析

2024-05-03

对双汇集团瘦肉精事件对双汇集团的影响的分析(共7篇)

篇1:对双汇集团瘦肉精事件对双汇集团的影响的分析

对双汇集团瘦肉精事件对双汇集团的影响

双汇集团是以肉类加工为主的大型食品集团,总部位于河南省漯河市。双汇集团的企业愿景是做中国最大、世界领先的肉类供应商。双汇集团的企业使命是开创中国肉类品牌,走出一条“建设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综合利用资源能力强、效益好、污染少,产加销一条龙,科工贸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促进中国肉类产业升级。双汇集团的战略模式:

一、总成本领先战略

双汇集团目前总资产100多亿元,员工65000人,年产肉类总产量300万吨,是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在2010年中国企业500强排序中列160位。在总资产上双汇占很大的优势,双汇坚持总成本领先战略不断改进相关设施设备和成产技术。

二、差异化战略

双汇集团不断地推出各种新品种如双汇早餐肠,双汇爆炒肠等满足消费者的各种口味要求

三、适应性战略

双汇在生产肉类食品之外还有双汇医药、双汇软件等扩大商业领域

双汇集团的经营方针:

一、企业集团化,二、产品名牌化,三、管理科学化,四、技术现代化,五、发展产业化,六、经营国际化

3.15双汇瘦肉精事件对双汇集团的影响非常大,有关数据表示(中广网北京4月18日消息)据经济之声报道,双汇发展今天(18日)晚间发布公告,称“瘦肉精”事件预计影响母公司双汇集团2011年3月营业收入13.6亿元,其中影响双汇发展营业收入13.4亿元。此次突发的瘦肉精事件不但会阻碍双汇重组上市进程,还会对双汇未来的发展产生巨大冲击。

双汇集团董事长万隆承认“瘦肉精”事件对双汇影响巨大:3月15日双汇发展股价跌停,市值蒸发103亿元;3月15日至今,影响销售额15亿元;济源双汇处理肉制品和鲜冻品直接损失预计3000多万元;由于“瘦肉精”改生猪头头检查,全年预计增加检测费3亿多元;品牌美誉度受到巨大伤害。

瘦肉精事件中反应出双汇集团战略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生产管理存在问题

双汇肉类产品的原材料来源有问题,对猪喂食瘦肉精虽然猪可以长得很快但瘦肉精吃多也会死人的。主要原因是在选取猪肉时工作人员工作不够认真负责,主管原材料的管理人员监督管不到位,不及时随时监督采购情况,导致有些人因公利私从中赚取私利

二、物流管理存在问题

产品在生产出来后,成品在出厂前的安全检测工作没有步步落实,由于某个过程的检测工作的疏忽造成那些不合卫生安全的产品流进市场造成重大影响

三、企业社会责任不明确 双汇瘦肉精事件的发生后双汇集团董事长的新闻会发言上只注重提到瘦肉精事件对双汇造成的影响,对于对消费者造成的伤害只字未提,由此可以看出双汇集团过于注重追求经济利益而不注重消费者的权益和生命安全有。所以说双汇集团社会责任感不强,没有建立起明确的社会责任意识。

三、对企业的价值链生产链控制失控

双汇集团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问题,对员工工作监督不到位,比如说在产品材料采集时监督不到位,产品出厂时检测不到位,对员工管理造成食品安全出问题

双汇集团为了消除影响,杜绝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采取了下面方面的措施

1、强化源头控制。执行生猪头头检验,原辅料强化批批检查。

2、成立双汇集团食品安全监督委员会,监督企业各个环节。

3、建立双汇集团食品安全奖励基金,每年“3•15”做总评。

4、建立食品安全举报制度。

5、引入“中国检验认证集团”作为独立监督机构进行第三方监测。

6、加快养殖业发展,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提高企业对产业链上下游的控制力

对双汇集团瘦肉精事件后的战略变革分析:

一、实施多元化多角化战略

1、开拓更多肉类方面的产业

二、坚持集中化战略,特色战略

1集中生产肉类食品,坚持双汇的创新口味

三、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员工综合素质,提高员工职业道德

四、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建设,不要只顾企业的经济利益

五、加强原材料猪肉的检测,确保产品材料的安全

综上所述:

篇2:对双汇集团瘦肉精事件对双汇集团的影响的分析

朱杏

摘要:双汇瘦肉精事件重重地敲响了食品安全的警钟,对它的一个回顾和思考给我们一定的出路。食品安全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健康乃至生命以及社会稳定。随着一宗宗食品安全事件丑闻的曝光, 食品安全问题已紧紧地牵动着每一个人的神经, 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更为关注, 甚至有人向食品生产经营者发出了“ 该吃什么和还能吃什么” 的呐喊, 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产生信用危机, 唤醒了和迫使政府必须重视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政府加强监管,民众的意识加强,辅以相应更健全的法律制度及一些科学技术,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能大大加强食品安全事故的防范。关键字:双汇瘦肉精事件 食品安全 措施 食品安全法 引言:一年一度的3·15照例成为了无良企业的曝光台。此次触发众怒的是国人最为敏感的食品安全问题,受冲击的则是肉类食品行业的龙头老大。可以说,在历经了三鹿奶粉三聚氰胺的舆情冲击后,双汇引进瘦肉精猪肉一事已称不上是食品安全领域的标杆性负面事件。但由此引发的舆论关注,从范围与规模的角度讲,仍称得上触目惊心。在这个无良商家被利欲熏心的年代,政府及有关部门是否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食品安全性?要怎样做才能更好地保证食品安全?

正文:双汇瘦肉精事件已经过去了近乎一年,但它的存在仍旧牵动着整个食品行业及大众的情绪和关注。首先,先对双汇瘦肉精事件进行回顾:3月15日上午9时许,央视新闻频道播出《每周质量报告》3·15特别行动——《“健美猪”真相》,节目曝光了“养猪户添加违禁药‘瘦肉精’,监管部门收钱放行,经纪人联络其中,下游厂家有意收购”的乱象。在河南孟州市、沁阳市、温县和获嘉县等地,用“瘦肉精”喂出来的“健美猪”,钻过当地养殖环节的监管漏洞,进入贩运环节。每头猪花两元钱左右就能买到号称“通行证”的检疫合格等三大证明,再花上一百元打点河南省省界的检查站,便可以一路绿灯送到南京一些定点屠宰场,无需检测“瘦肉精”,每头猪交10元钱就能得到一张“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有了这张证明,用“瘦肉精”喂出来的所谓“健美猪”就能堂而皇之地进入南京市场销售。更令人不安的是,这种用瘦肉精喂食的猪,还堂而皇之地流入了肉食行业的龙头老大、以“十八道检验、十八个放心”著称的河南双汇旗下的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按照该公司规定,十八道检验并不包括“瘦肉精”检测。

知名企业为逐利置公共安全于不顾,养殖、贩运、屠宰和销售等四大环节的监管部门对违禁药品一路绿灯,蚕食着公众对涉事企业的信任以及食品安全领域政府部门几近透支的公信力。节目播出后,上市公司双汇发展午后即跌停,当晚,双汇发展还发布了停牌公告。

事情曝光后,官方最先给出明确应对举措的是农业部。15日傍晚,新华网刊文《农业部派出督查组赴河南严查“瘦肉精”》称,农业部高度重视,在第一时间责成河南、江苏农牧部门严肃查办,严格整改,切实加强监管,并立即派出督查组赶赴河南督导查处工作。

而企业应对举措则略显举棋不定。据人民网题为《双汇被曝使用瘦肉精猪肉 企业首度回应》的报道,双汇集团副总经理杜俊甫表示,农业部对瘦肉精有着严格的管理规定,双汇集团同样一直对瘦肉精有严格的管理和检测规定,不可能出现这样的事情,所以集团一定会严格核实,了解具体实情,并承诺一定给消费者一个交代。

应对民众的质问和法律的介入,3月16日午时,双汇发布官方声明,推翻了前一日“不可能出现这样的事情”的说法。声明称,“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是双汇集团下属的子公司,对此事给消费者带来的困扰,双汇集团深表歉意。”这意味着双汇官方承认了“健美猪”流入的事实。这种含糊其辞的声明,并未能起到挽回企业形象的作用。

面对压力,3月17日,双汇方面一系列举措似乎表明想要扭转被动局面。据不同媒体报道,16日双汇给各大零售企业发出函件称:“凡我司生产的熟肉制品均可正常销售,如出现相关的质量问题,我司将承担一切责任。”另外,双汇还表示,已委托国家及地方相关检测机构,对其生产的熟肉制品进行全面检测,检测结果将在3月20日予以公告。当日,双汇集团总经理杜俊甫接受采访时更是明确表示,“双汇作为一家大公司,对所有问题不会回避,会承担所有的责任。”

当晚,双汇集团再次发表声明,要求济源双汇收回在市场上流通的产品,在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管下处理。对济源双汇总经理、主管副总经理、采购部长、品管部长予以免职,济源双汇继续停产整顿。

在中央部委方面,中国农业部17日在其官方网站发布通知,要求进一步规范动物检疫各项程序,强化各环节动物卫生监管。坚决杜绝“隔山开证”、只收费不检疫等违规违纪行为。

18日,国家工商总局在其官网发布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工商部门立即组织开展猪肉市场整治专项行动,同时国家质检总局也对针对该事件情况做出反应。且当天下午,中国政务网再度刊文《商务部门积极应对屠宰企业收购“瘦肉精”生猪问题》细述了商务部的一系列举措:该部要求企业停产整顿,进一步查明事实真相,下发了《关于全面检查生猪定点屠宰企业落实质量安全管理制度情况的紧急通知》。

在这起“瘦肉精”事件中,双汇集团曾先后两次发表声明,向公众致歉。而一直未曾露面的该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万隆23日在“双汇集团落实两个声明、确保食品安全全国视频会议”上首度公开回应相关事宜。他表示,针对‘瘦肉精’抽样检测存在的风险,公司决定不惜成本,对生猪屠宰实施‘瘦肉精’在线逐头检测,确保生猪100%全检,为广大客户提供安全放心产品。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不断上演,幕幕触目惊心。从“苏丹红一号”到人造蜂蜜,从三鹿三聚氰胺到“瘦肉精事件”,食品安全再次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

从政府有关部门对事件的反应及处理措施,我们也可以看到政府和法律的有效约束对食品安全事故防范的重要性。政府及时的措施以及法律条令给了我们一定的安全感,不仅有惩治无良企业和无良相关人员后的快感,也有对政府处理能力的认可。但是我们同时也应该注意到一些地方政府往往把屁股歪到“当地支柱企业”的板凳上,平时姑息,出本资.料来源于贵-州-学-习-网 事包庇,利益驱动决定其本能反应就是替企业说话,充当企业的贴心人、救火队,为了“保驾护航”,更为逃避监管失职甚至官商勾结的罪名,不惜与公众利益为敌、与舆论监督顽抗到底。从三鹿奶粉,到海南毒豇豆,到化学火锅,莫不如是。一场场单纯的企业危机,居然第一时间便切换为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的危机,主动趟浑水,这种“自觉”与“对号入座”,已成为我们的特色,实在令人喟叹。

面对食品事故的频频发生对我们巨大的挑战,以下措施可以为我们装备一定的战斗能力。首先是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评价、监管体系食品安全评价, 作为一种制度在国外已被广泛运用。而在我国, 人们对此则显得陌生一些。如果这种制度被认可和确立, 并使之完善, 它对食品安全又增设了另一重保障, 从而使食品安全风险降至最低。例如, 对时下较为流行的“ 某某智能补钙片”、“ 高钙奶”、“ 可口可乐” 饮料等应该作出食品安全的基本评价。特别是对一些敏感的有争议的食品, 如转基因食品及高糖高热量的食品(如可口可乐、健力宝、麦当劳等), 有关部门应组织专家作出相应的食品安全与危害的基本评价。

第二,加强食品安全意识教育是关键食品生产、销售的经营者及其监管人员乃至全民的食品安全意识及其自身的素质如何, 影响和决定着这个国家的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和事故发生的多少。因为每一个人的安全意识如何, 素质高低, 决定着这个人对国家食品法规法律、标准与管理的理解与执行都有所不同。在现实生活中, 往往那些执法违法者的安全意识和素质都比较低下, 如果加强提高对这部分人的教育, 使他们自觉地加入到食品安全捍卫者队伍中来, 食品安全事件及其危机就会相应地减少, 食品安全的监管工作就会进行得顺利一点,监管的效果就会大一些。在全民中开展食品安全意识教育, 是预防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有效途径。

第三,建立更完善的相应法律制度。现行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构建并不以食品安全为目的。长期以来,我国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主要是以实现部门管理目标为目的,主要以部门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规范对象,以惩治违法行为为主要立法内容。虽然惩治违法行为也或多或少与食品安全目的相关,但食品安全并没有被明确确定为整体性目标。也就是说,我国现行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并不是以食品安全为目的精心构建和筹划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步自发形成的。结果,获得各国一致认可的确保食品安全的法律原则和制度并没有被贯穿到现有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中。制定食品安全基本法是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首要选择。食品安全基本法通过对食品安全的方针、原则、政策、纲领等宏观性的东西予以规定,可以弥补监管法众多而整体性缺乏的不足。食品安全基本法至少应当包括:(1)食品安全管理的目的。食品安全的各项立法、标准、政策应当以确保食品安全为最终目的,各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措施都必须以促进食品安全为目的。(2)综合性与整体性原则。食品安全政策必须在综合各部门信息、涵盖食品链条上各环节的基础上形成。这要求食品安全政策的形成应当全面涵盖养殖、生产加工、流通、运输、储藏、消费等从农田到餐桌的整个食物链,充分考虑环境、农业、质量、流通、卫生等所有的食品部门的意见,深入分析世界各国等所有地域的食品安全事件、法律法规政策、科学技术与建议、信息数据收集和分析、消费者心理等与食品安全各项主要内容的信息。(3)统一管理原则。食品安全管理,必须整合众多部门的职能,实现一个部门为主的统一管理制度,并建立有效的部门之间组织、管理、和协调机制。(4)责任明晰的原则。食品安全管理必须分清食品供应链中的饲料生产者、农民、食品经营者、食品生产加工人员、各国食品安全主管部门、消费者等的责任。饲料生产者、农民和食品经营者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拥有对食品安全最基本的责任。政府应当通过立法、行政等监督和控制系统来确保企业第一责任人的责任的实现;消费者必须认识到他们对食品的妥善保管、处理与烹煮也负有责任。(5)可追溯性原则。食品安全政策必须确保饲料和食品以及它们成分具有可追溯性,能够跟踪和追溯食品、饲料、食用性动物以及加入到食品或饲料中的物质。这要求饲料与食品企业有责任确保一旦发生危害消费者健康的情形,能快速准确从市场查找并撤出其饲料与食品。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追溯的便利可行。食品生产经营者也应保存原材料和配料的供应纪录以便追溯和跟踪流转过程。(6)科学与风险分析原则。食品安全政策应当以科学的风险分析为基础。食品安全立法、食品安全标准、食品安全政策必须建立在三项风险分析的运用之上:风险评估(科学建议和信息分析)、风险管理(管理与控制)和风险交流。

最后,还可以借助基元表达食品安全信息 知识和问题,对食品安全等级 预警对象进行描述,并运用可拓集合和关联函数确立预警标准和安全关联度,构建表征食品安全状态的多指标属性预警模型。

结论:双汇瘦肉精事件已过,而食品安全事故仍然威胁着我们。政府的努力给了我们一定的信心,而通过社会各界对食品安全的思考,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有效的措施下,食品安全事故防范能做到更好。

参考资料:《强化食品安全监督是健康的最大障碍——对食品安全监管的一点思考》(《中国供销商情(乳业导刊)》2005年第12期);

《论中国视频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完善》(《食品科学》2006年第五期 作者:任端平;潘思轶;薛世军;何晖);

《基于供应链和可拓决策的食品安全预警模型及应用》(《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1年第11期 作者:雷勋平;Robin qiu;吴杨);

《2011年三月入党思想汇报:“双汇瘦肉精”事件感想 》(来源:党团材料范文网);

《为何我国食品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屡禁不止——双汇“瘦肉精”事件的反思》(来源:百度文库 作者:李彩红);

《双汇瘦肉精事件》(百度文库);

篇3:对双汇集团瘦肉精事件对双汇集团的影响的分析

一、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缺乏相互制约的法制环境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公司制的核心,而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就要包含管理层、董事会、监事会,三者相互制约,缺一不可。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能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保持企业健康长远的发展。而在我国,董事长和总经理一人兼任的公司屡见不鲜,管理层、董事会、监事会三者的制约作用并没有完全展现出来,治理结构形同虚设,有形无实,严重失效。可见,这种所谓的公司治理结构并没有发挥相互制约的作用,法人治理结构形同虚设。

(二)内部审计缺乏实质上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主要负责监督检查经营活动是否违背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它可帮助企业预防和减少损失,促成企业良好内部控制环境的建立。所以,内部审计必须相对独立。我国许多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的建立并非企业发展过程中自身的需要,而是源于国家法律的干预和推动等外界力量,也很少具备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性。

(三)企业核心人员缺乏正确的道德观与良好的约束机制

企业人员的操守与道德价值与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密切相关,然而现实中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低下,主观意愿上不想参与到企业的内控制度建设中来,甚至对起约束作用的内控制度视而不见。管理层与员工应严守诚实性和正确的道德观,创造并维持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从而达到最终的控制目标。加之,目前约束机制在我国的一些上市公司中还不健全,使得相应核心人员在利益的诱导下,不顾消费者的健康安全,谋求利益的最大化。

(四)经营管理哲学与风格有待完善

管理当局对内控制度的态度和行为直接影响到有效内部控制环境的建立。所谓管理哲学和风格,就是对企业或组织管理时所运用的一种世界观与方法论。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方式、对法律法规的反应、对企业现金流的重视程度以及对人力资源政策的看法等,都深深影响着内部控制环境。管理阶层的管理哲学及管理风格直接影响着控制的实施。

二、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改善对策

(一)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双汇公司建立了“十八道检验,十八个放心”生产制度,但是十八道检验中却不包含“瘦肉精”检测,该环节的缺失造成了含有瘦肉精的产品流入市场,对企业造成了巨大影响。同时,外部监督环节也并没有产生相应的作用。据称,喂过“瘦肉精”的猪,每头花上两块钱左右就能获得养殖地开具的检疫合格等三大证明,在此基础上,再花上一百元钱打点省界的检查站,便可以顺利抵达外省一些屠宰场。企业制度不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权利的不制衡、内外部监督机制的缺失或者不作为均造成了该企业控制环境的薄弱,最终引发了企业的产品危机。由此看出,有效内部控制环境的建立,需完善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增强内审部门的独立性,建立有效地内部监督机制,同时,政府要切实发挥外部监督机制的作用。

(二)注重内部控制点面结合

“双汇瘦肉精事件”的引发系企业在采购环节出现质量问题,从而是使整个企业乃至行业在中国市场上出现信用危机。双汇集团中一个采购环节的失职、失控,完全将该企业生产销售各个环节的监控努力付之东流。由此可见,严谨的内部控制,不仅要把企业的各项经营环节全面控制在有效监督之下,而且要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环节实行重点控制,达到点面控制相结合,这样才能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环境。在建立点面控制相结合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企业各经营环节中的操作者赋予有限的职责权力并加上有效的监控,防止像“双汇瘦肉精事件”中采购部门管理者行使权利时造成经济损失的现象再度发生。

(三)加大法律处罚力度

“双汇瘦肉精事件”发生之后,相关企业和政府的责任人均受到免职调查的处分。但是,近年来我国一再爆发产品质量问题,企业无视社会责任受到市场消费者谴责的同时,必须在法律上加强处罚力度,给企业一个严重的处罚。随着制度的不断完善,各个方面运作也会规范,国家法律对产生食品安全问题的企业给予逐渐增大的处罚力度,也会促进良好内部控制环境的形成。

(四)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

“双汇瘦肉精事件”曝光之后,双汇集团对济源双汇总经理、主管副总经理、采购部长、食品管部长予以免职,但对消费者身心的伤害恐怕短时间难以消退。在此事件中,双汇集团并没有完全将食品行业的第一注重要素“质量优先”切实地灌输到企业文化当中,无法在企业中形成一种为顾客提供安全放心食品的理念。作为企业的管理人员与普通员工,不能因为眼前的蝇头小利,生产损害消费者健康的产品。要从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眼光出发,为顾客提供服务,为企业创造价值。由此可见,企业文化作为现存的一种无形的力量,往往影响公司成员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企业应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把管理人员及其员工的短期行为长期化,从而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达到内部控制目标,从思想上杜绝损害消费者健康的事件再次发生。

参考文献

篇4:对双汇集团瘦肉精事件对双汇集团的影响的分析

在欧盟对华贸易救济及众多反倾销案中,其源头和发起者多是行业协会、个体公司等商业利益团体。利益集团尤其是商业利益集团因素在对华经贸决策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也日益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欧盟独特的多层治理架构和贸易政策制定机制,为不同利益集团的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些不同的利益集团及代理人基于各自的经济利益,不断对经贸政策施加影响。应对欧盟的贸易挑战,争取中欧贸易中的主动,需要了解欧盟利益集团尤其是商业利益集团类型及其在欧盟贸易决策机制的作用和影响路径,并制定多方参与的政策体系扭转这种局面。

一、利益集团和欧盟层面利益集团的概况

关于利益集团(Interest Groups)的概念最早起源于美国,是伴随着“党争”给政府带来的“不稳定和不公正的影响”问题提出的。 经历了“多元主义”、“精英主义”和“后多元主义”的发展,其理论日臻完善。利益团体通常是指比较正式的有组织的团体为了达到特殊的政治目的,联合起来旨在影响政策程序的团体。利益集团或财团与民主政治息息相关,左右着政治集团的形成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不同的利益集团和代理人基于各自的经济利益,不断对经贸政策施加影响并左右经贸政策的制定。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欧盟层面的商业利益集团,但要考察此概念首先要对欧盟层面的利益集团进行分析。欧盟是个复杂的政治体系,这造成了利益群体的多元化。欧盟层面的利益集团由于欧盟机构权力的增加以及成员国权限向欧盟的过渡使得很多利益集团纷纷在布鲁塞尔设立办事机构。欧盟利益集团和游说团体根据其代表的利益团体性质、部门和功能大体分为10大类,其在布鲁塞尔的作用功能、数量以及雇员总人数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今天的欧盟总部大约有3000多个利益集团组织,拥有大约16500名雇员。在这些利益团体中,专业协会组织和企业公司是代表着商业利益集团的利益,相比较其他类型的利益集团组织,它是对欧盟贸易政策和决策影响力最大的利益团体。

商业利益集团的类型划分,既包括成员国层面也包括欧盟层面的利益集团,其构成形式多数是以联盟或联合的方式组成如一些协会等,主要由跨行业的商业利益集团、行业内的利益集团和大型的跨国公司。其中,行业协会组织和个体公司的大公司又是主要力量,在欧盟对华贸易救济决策的团体中,这些在数量和财力占明显优势的协会组织和大公司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商业利益集团影响欧盟贸易决策机制的路径

共同贸易政策属于欧盟机构的专属权,由欧盟机构制定且成员国的相关法规必须符合共同贸易政策,是欧盟成员国完全让渡或基本让渡国家主权的欧盟统一政策。商业利益集团影响和游说的重点是欧盟的四大决策机构即欧盟委员会、理事会、欧洲议会和欧洲法院。

(一)欧盟委员会

共同贸易政策属于欧盟独享的管辖权。欧盟委员会是欧盟在国际贸易谈判中惟一的谈判代表,由21个总司构成,但利益集团在这21个总司中的分布和活动数量并不一样,其中商业利益集团在欧盟利益集团中所占的比重和影响力最大。商业利益集团在对欧盟委员会游说时,首先会游说总司中A级中层官员提出的议案,当委员会总司通过了提案文本后,该提案被提交到委员会委员办公室,最后则由欧盟委员会会议作出决定。一旦委员会通过的议案呈送给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那么再进行实质性的修改是极为困难的。

由于欧盟委员会垄断着共同贸易政策对外的主导权,所以它会根据政治上而非贸易公平的角度提出贸易救济调查。如2013年5月,欧盟委员会对中国网络设备供应商华为和中兴的调查就是在没有任何一个企业提出诉讼的情况下,由欧盟委员会主动提出的。欧盟委员会的这一决定,遭到了欧洲四大跨国电信设备厂商——爱立信、阿尔卡特-朗讯和诺基亚西门子通信公司的反对,这些大公司担心欧盟的调查会导致中国电信公司的报复,威胁到它们在中国的业务,尤其是爱立信公开反对欧盟对中兴华为的调查。最终,在中国政府和欧盟这几大电信设备商的谈判和游说下,欧盟委员会于2014年3月撤销了对中兴和华为反倾销的指控。

此次反倾销的撤销,欧盟委员会官员承认是为了稳定欧洲这几大电讯设备商在中国30%左右的市场份额。所以,从此案例可以看到,欧盟商业利益和大公司对欧盟委员会的游说起到了效果,如果这些商业利益集团和企业能在针对委员会的游说中取得效果则就能在实践中取得成功。

(二)部长理事会

部长理事会在对外贸易政策方面起着贸易保护措施的最高执行权、贸易协定的缔约权等。部长理事会下设若干相应的专业委员会以及150个工作组协助工作,而133委员会则是理事会中的贸易委员会,133委员会负责所有的对外贸易和关税谈判,对涉及共同贸易政策的所有事务向委员会和部长理事会提供咨询意见,而且只要在133委员会内部达成一致,则在部长理事会层面无需讨论即可通过,所以从这方面来看它对共同贸易政策的制定影响力很大。

在欧盟理事会政策议事过程中,很多决策和议案是通过成员国的常驻代表委员会(COREPER)和工作组层面决定的。成员国常驻代表委员会又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大使级(COREPERI),另一个是代表级(COREPERII),前者主要负责政治议题,而后者则主要负责技术和金融事务。理事会对工作组、各成员国常驻布鲁塞尔的代表和成员国政府进行游说,影响欧盟决策的进程。尽管利益集团在针对理事会的游说活动中投入了很多资源,但相比委员会和欧洲议会来说,利益集团和理事会的接触要弱一些。endprint

造成利益集团在理事会的参与程度低的原因,是由于理事会决策的公开性、透明度有限,尤其涉及到重大、敏感的问题时,内部决策仍然是关起门来进行的。例如133委员会的活动就不是公开的,它的会议议程是保密的,且会议纪要也不对外公布,所以利益集团尤其是商业利益集团进入理事会的机会大大减少了。

(三)欧洲议会

《里斯本条约》后,欧洲议会的权利不断扩大,这为控制贸易政策开辟了许多途径,如与贸易相关的立法,需要根据共同决策程序通过。欧洲议会中的政治党团和跨国代表团(intergroups)是利益集团游说的对象。但不同的利益集团与欧盟议会的议员以及与议会中的跨国代表团的联系程度是不一样的。党团所代表的不同利益范围和功能,决定了它们会与什么样的利益集团建立联系。

根据调查显示,欧洲议会的议员更倾向与其相同政策偏好的利益集团进行互动。一般来说,中右偏向的欧洲议会议员,如欧洲人民党和欧洲基民党,较倾向与代表工业、贸易、商业、银行、保险及农渔业的利益集团进行接触和互动。所以,针对商贸政策重点游说中右偏左的议员会更有效果,因为党团的政策偏好和倾向性会对政策的起草和制定产生关键性的影响。

(四)欧洲法院

利益集团除了通过委员会、理事会和欧洲议会影响其决策的起草、制定和执行外,欧洲法院也是重点。如果利益集团在上述三个机构不能得到满意答案,它们会转而向欧洲法院提出诉讼。但由于通过欧洲法院的诉讼充满不确定性,资金负担沉重,运作时间长,成本和风险大,所以它不是任何利益集团或协会机构都能利用的渠道。

但中国企业在利用欧洲法院的渠道时,却有成功的案例。如2006年10月,欧盟对进口自中国、越南的亚洲鞋类商品开征为期两年16.5%的反倾销税,这不仅激起了欧洲零售商的极大不满,也遭到以奥康集团为代表的中国企业的反对。此后奥康集团开始对欧盟法院提起法律诉讼,但在初级法院的抗辩中败诉。随着欧盟又发起“落日复审”,延长反倾销15个月,奥康集团继续上诉欧盟高等法院,经过长达近6年的诉讼,最终在2011年11月终审判定中国奥康胜诉,欧盟委员会从行政上取消反倾销壁垒并赔偿500余万元的诉讼费。

三、商业利益集团影响中欧贸易的案例分析

随着欧债危机的发生,中欧贸易出现了新变化:一方面双边经贸摩擦加剧,内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另一方面,贸易摩擦从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向高端的科技产品蔓延。贸易救济是欧盟常用的贸易保护措施,其中的反倾销和反补贴的“双反”措施是其主要使用的措施。数据显示,在2008-2012年的五年间,欧盟对华发起的“双反”数量年均超过7起,占全球总数量的比重达69.2%,由此可见,中国是欧盟针对全球“双反”措施的重要对象。

例一:以2006年欧盟委员会开始针对中国和越南等亚洲国家鞋业征收高达30%的反倾销为例,分析欧盟不同的商业利益集团和国内相关行业协会的游说和博弈。

欧盟针对中国等亚洲国家的鞋业反倾销案,首先在欧盟内部产生了代表不同利益的商业利益集团的博弈。以代表制鞋企业的重要组织——欧洲鞋工业联盟,长期雇请布鲁塞尔的游说集团,说服欧盟除提高对中国鞋的关税外,还要对中国鞋实行配额且认为征30%的税仍不够。但以家乐福、欧尚等重要欧洲零售商为代表的“欧洲对外贸易联合会”和欧洲鞋进口商和零售商协会(Fair),不断向欧盟委员会、欧洲议会和各成员国表达他们的关切,反对欧盟采取这一措施,认为欧盟对中国鞋采取反倾销措施是违法的,欧盟的调查不仅不能保护欧盟鞋类产业的利益,相反会使欧盟广大的消费者、进口商和零售商利益受损,并将导致贸易领域大批人员失业。

中国政府也在2010年向WTO组织提起诉讼,最终在欧盟反对征税的商业利益集团、中国企业和组织以及中国政府的努力下,欧盟于2011年4月取消了对中国皮鞋的反倾销税。可见,欧盟内外商业利益集团对欧盟的游说起着很大的作用。

例二:以2013年欧盟对华“双反”立案情况为例(如表2所示),欧盟发起的这3起反倾销和反补贴案,其源头就是来自行业协会组织以及个体公司等商业利益集团的申诉。

欧盟商业利益集团首先会在欧盟委员会管道上行动,申诉被受理后,委员会就会展开立案调查。如中欧的光伏争端,始发于德国的一间Solar World企业向欧盟委员会提出申诉。为了达到委员会的“代表行业25%的企业”,它之后联合25家欧盟光伏企业成立了光伏玻璃生产商协会(EUProSun),向欧盟委员会提出申请并施加压力,要求对华反倾销和反补贴的立案调查。2012年11月和2013年2月,欧盟正式对华光伏案分别进行反补贴和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高达200多亿美元,是迄今我国遭受的最大规模的贸易诉讼案。

为了应对这次争端,代表中国光伏行业的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组织展开了与欧盟的谈判。欧盟商业利益集团的内部对欧盟对华贸易救济的态度各有不同的:支持制裁的是从事太阳能面板制造的企业;而反对制裁的是欧洲光伏生产设备制造商——欧洲平价太阳能联盟,认为制裁中国光伏企业将“摧毁”整个欧盟的光伏市场,为此它们联合欧洲20多个700多家光伏企业的署名,反对制裁中国的光伏企业。此外,它们还引用瑞士Prognos研究所的报告,认为欧盟对中国征收惩罚性的关税会不仅会导致欧盟内部相关行业如工程和机械出口等下降,也会导致欧盟在此后三年内失去17.55万个工作岗位,损失184亿欧元的光伏产业增加值。这两个不同的商业协会组织代表的是不同的商业利益阵营,它们都根据自身的利益向欧盟机构施压。

此次的光伏争端是欧盟少数企业提出,欧盟委员会积极回应,反映出欧盟商业协会组织在中欧贸易中的影响力,但同时中国也成立了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和太阳能电池行业组织积极应对,加上欧盟反对制裁的商业利益集团组织与支持制裁的光伏生产商协会在欧盟层面上展开了利益博弈,最终于2013年8月使中欧光伏贸易争端达成友好和解。endprint

从上述的两个案例可以看到,商业利益集图在中欧贸易利益博弈的情况以及所发挥的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影响力应引起中国出口企业的足够重视。

四、应对中欧贸易争端的新策略

中欧的贸易争端随着中欧经贸关系的加深摩擦也会日益增多,但中国若想在商业利益集团主导下的贸易政策中占据主动位置,需要从争端中吸取经验,建立应对争端的新策略。

首先,中国政府要改革我国的贸易管理体制和政府的谈判技巧,改变过去欧盟发起调查,中国忙于应对的被动局面。在贸易争端和谈判过程中,了解和熟悉欧盟的不同利益集团尤其是商业协会利益集团的影响力,争取在双方博弈的过程中占有主动权,并率先采取行动。例如中欧的网络设备争端和中欧光伏争端,欧盟目的是从政治角度考虑,迫使中国开放更多的市场,这个时候中国政府的主动出击更会取得谈判的效果。所以,中国政府总理李克强在2013年6月致电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以及商务部对欧盟委员会做出裁决后,一天内三次就此紧急表态,并对原产于欧盟的太阳能级多晶硅和进口葡萄酒的进行反倾销调查,这都是中国政府支持中国光伏企业的反制裁。中国企业还要利用WTO机制,在WTO的框架下提起诉讼。

其次,中国的行业协会和进出口商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发挥它们在中欧贸易争端中的沟通和协调的作用,利用其自身力量寻找争端方内部的盟友,建立常设的游说机构对欧盟和工商业利益集团进行定期的联系和院外游说,影响和左右欧盟经贸政策的制定。从上述的三个案例中可以看到,中国鞋业协会、中国机电进口商会和行业协会等都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中国的行业协会可以建立贸易摩擦的专项基金,以应对贸易摩擦费用较高,而经济实力弱无法承担的企业。

再次,对中国企业来说,要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科技含量,采用国际标准,使产品的出口符合出口国的技术要求,实现企业的竞争优势从低成本、低价格向高层次和技术方面的转移。涉案企业应联合起来,形成强大的应诉联盟,认真研究欧盟的贸易法规和政策,掌握应诉技巧和抵抗贸易摩擦的能力,并展开公关宣传和施压,促成欧盟内部利益集团的影响力结构发生于有利我国的变化。

参考文献:

[1] 商务部,《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2014》,第137页.

[2] Daniel Guéguen,Lobbying Européen,Bruxelles:Librairie Générale de Droit et de Jurisprudence,2007,p.21.

篇5:双汇瘦肉精事件案例分析

事 件

据央视《每周质量报告》3·15特别节目的曝光,河南孟州等地使用瘦肉精喂猪,几乎成了公开的秘密;当地的动物检疫机构形同虚设。“毒肉”不仅进了南京的菜场,还被顺利地卖到双汇集团下属的济源双汇公司。而双汇所宣称的“十八道检验”,并不包括瘦肉精的检测。双汇,国内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上了黑名单,不啻一场行业地震。

“瘦肉精”

“瘦肉精”属于肾上腺类神经兴奋剂。如果把“瘦肉精”添加到饲料中,的确可以增加动物的瘦肉量。国内外相关科学研究表明,食用含有“瘦肉精”的肉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常见有恶心、头晕、四肢无力、手颤等中毒症状,特别是对心脏病、高血压患者危害更大。长期食用则有可能导致染色体畸变,会诱发恶性肿瘤。

“瘦肉精”9年前已被禁用

2002年,农业部、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公告,明令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添加盐酸克仑特罗和莱克多巴胺等7种“瘦肉精”。

2008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规定新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对使用 “瘦肉精”养殖生猪,以及宰杀、销售此类猪肉的,将以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追究刑事责任。

2009年6月1日起实施的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销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销售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的赔偿金。”规定表明,只要生产或者销售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即使没有造成人身损害后果,也可要求10倍赔偿。

之前的“瘦肉精”事件

2001年,包括北京、天津在内九个省市的23家养殖场被发现违规使用盐酸克伦特罗。

2002年,广州某饲料生产公司违规添加“瘦肉精”导致480多人中毒。涉案饲料公司经理林清源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

2006年,上海连续发生多起“瘦肉精”中毒事件,波及全市9个区300多人。同年,江西有12人因制售使用“瘦肉精”被刑事拘留。

2009年,广东商贩从湖南买入的问题猪肉导致70余人出现中毒症状„„

存在问题

食品安全问题为什么层出不穷,中央和各级政府重视力度不可谓不大,投入精力不可谓不大,可为什么还总是有那么多耸人听闻的严重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我想主要有一下几方面原因:

(一)公众食品安全意识淡薄 主要表现在食品生产经营者安全意识缺乏,有违规使用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等现象;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较差,存在无知消费、模糊消费、便宜消费三种消费理念;监管人员责任意识不强,部分执法部门存在“有利”就管,“无利”不管的倾向;社会公众参与意识不浓,对发现的假冒伪劣食品或侵权事件,往往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二)很多食品从业人员存在诚信的缺失和道德的滑坡 关键原因之一,就是利益诱惑人的堕落,利益引诱人突破法律与道德的双重底线。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道:“„„有50%的利润,资本就会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以上的利润,资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去冒绞首的危险„„”,这充分说明了一些人的利欲熏心,直接导致了这些人间悲剧。

(三)产业集中度低,监管成本高

食品从田间到餐桌,包括种植、养殖、加工、运输、储存、销售等诸多环节。在这个长长的链条中,产业集中度非常低。据统计,在全国40多万家食品加工企业中,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不低于500万元)仅3.7万多家,比例不足一成。由于农户分散经营,在食品行业的上游产业集中度更低。产业集中度低,必然导致监管成本高。从生猪产业的中游看,现有政策要求对生猪进行一定比例的抽检,但由于对散养户的检测费时费力,在实际操作中抽检对象主要选择规模养猪场,散养户的检查基本成了空白。从生猪产业的上游看,分散化的饲养格局导致饲料及兽药等产品的销售只能主要依靠当地的经销商。这些经销商一般规模小,大多是散兵游勇,很难监管。从生猪产业的下游看,以农户散养为主的生产结构导致流通环节存在大量经纪人、猪贩等中间商。这些中间商流动性强,导致猪肉产品的源头难以找到、生产过程难以追溯。

(四)制度设计不合理,监管效率低

一是多头管理,效率低下。从饲料、兽药生产到生猪饲养、流通、屠宰、销售等环节,涉及农业、质检、工商、卫生、商务等多个部门。众多监管部门在职责上存在重叠交叉,造成监管责任不清。一旦出现事故,难以问责,结果是多顶“大檐帽”管不好一顶“破草帽”。二是主体单一,势单力薄。目前,食品安全监管由政府相关部门承担。事实上,像这样涉及面广、错综复杂的食品安全监管,仅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三是存在“九龙治水”现象,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流动摊点、农村红白喜事饮食等监管仍有“管理空白”和“管理交叉”问题。

(五)执法环境差,政策执行难。一是少数监管人员失职、渎职。二是地方保护。就猪肉生产而言,产品一般主要供应外地市场,所以,有的地方政府缺乏监管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如果企业出了事,则会影响当地干部的前途。三是劣币驱逐良币。由于缺乏有效监管,无论是当年的奶制品,还是现在的肉制品,只要能迎合消费者的直观判断,就能卖上好价钱。添加“瘦肉精”后,猪就成了“健美猪”,收购价就高,结果自然是违法者竞争力强,劣币驱逐良币。四是执法方式不当。执法者需要给市场明确的预期,无论何时何地都以明确的标准一以贯之地惩罚各种违规行为,不能让人存有侥幸心理。但现实情况往往是在重大安全事件发生之后开展“运动式”执法,缺乏长效机制。

几点建议

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每个国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政府重视的头等民生。最近十来年,我们经历过一次又一次的食品危机,从“三聚氰胺”到“皮革奶”,从“毒豇豆”到“毒大米”,从“小龙虾”到目前的双汇“瘦肉精”,每次事件总是走这样一个过场:公众震惊、愤怒,几个当事人被严惩,政府承诺严格监管,然后似乎又是一片升平景象,我们欣欣然接受了对美好明天的预期,却等来了下一场食品危机。我们不禁要问:如何才能确保类似的事件不再上演?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素质

一是对全民进行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利用一切媒体宣传食品安全科普知识、科学种植养殖知识等;二是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使国民珍爱我们的环境,使每一个人在办每一件事时,都要从保护我们的环境出发。三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诚信、公德的宣传教育,加强社会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的建设,形成诚实、诚信的社会氛围。百年老字号同仁堂有句话叫“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这就是做企业,特别是做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良心!只有全民素质提高了,食品安全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二)找出农产品安全问题发生的源头和真相,监管有的放矢 加强食品市场的监管力度,从源头、生产、流通、销售各环节控制食品的污染,加大对涉及食品安全事件责任企业和责任人的惩罚和打击力度,健全市场管理和食品生产许可证制度、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和不安全食品的强制返回制度,确保消费者吃上放心安全的食品。各级质量监督管理部门,要经常对农产品和食品实行监督抽查,增加抽查的次数和覆盖面。对制假、售假不法行为,从严、从重予以打击,造成一种高压态势,使不法分子不敢铤而走险。“瘦肉精”事件的问题究竟出在哪个环节?控制农民的养殖环节固然是一个重要环节,但农民所使用的动物违禁药品“瘦肉精”从何而来?是谁在为“瘦肉精”的流通打开窗口?在问题发生的时候找出问题的真相是最重要的,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群众对事件的恐慌情绪,对政府产生信任感。

(三)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控制,调整经营方式 “瘦肉精”事件发生后,双汇提出了6条整改措施,其中一条是加快养殖业发展,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提高企业对产业链上下游的控制力。这让人听起来还是太“空”太“泛”。且不说双汇“亲自养猪”是否可行,但农产品组织化、标准化生产一定是未来的潮流和趋势。此次“瘦肉精”事件再次让我们感到农业产业化、生产标准化的紧迫性。目前我国农产品生产较为分散,如果出现问题,源头控制相当困难,因此今后要逐渐提高我区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逐步实现“农超对接”;实现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建立我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提高农产品监管的可行性。

(四)提高检测技术和能力,为保障食品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无论是源头管理、市场准入、产品抽检或是进出口把关等都要有相应的检测手段。当前,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也对质检机构的检测水平和能力提出了挑战,对质检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新形势下的检测工作,质检机构一方面要加强硬件建设,不断充实新的仪器设备,配备先进的测试手段。要有一批高素质的专业检测人员,不但精于检测工作,了解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动态,具有较高的理论造诣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而且还要了解当前食品的制假动态,善于从产品的外观捕捉到产品的违禁添加物,为产品质量监督和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寻找到直接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篇6:公共关系双汇瘦肉精事件案例分析

.摘要:

全球民意调查机构盖洛普日前发布了“2010年全球幸福度调查”数据。在此次民调涉及的124个国家当中,中国人的幸福度排名第92位; 88%接收调查的中国人认为自己的生活远离“美满幸福”的标准,其中生活成本和房价上涨、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让人不安的食品安全是导致民众幸福指数较低的主要原因,物价、房价和食品安全位列居民最关注的十大热门话题前三位。如果说物价、房价只是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反映在某个特定阶段的价格表现,那么食品安全问题却是由来已久却难以根治的痼疾。经历过三聚氰胺事件的重击、瘦肉精事件的炸雷、上海染色馒头的喧闹,到如今的塑化剂事件,中国人对于食品安全的态度早已变得麻木和无奈,食品安全问题已然成为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梦魇。当面对这一幕幕丧失道德和法制基准的食品安全事故的时候,我们应该全面反省在食品安全方面的不足。相比在经济和科技领域建立起来的世界瞩目的成就和光辉文明,食品安全方面的落后和差距是巨大的。2011年3月15日,据央视报道《每周质量报告》的3•15节目《“健美猪”真相》报道,河南孟州等地养猪场采用违禁动物药品“瘦肉精”饲养,有毒猪肉部分流向河南双汇集团下属分公司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十八道检验、十八个放心”的字样随处可见,但却不包括“瘦肉精”检测。“瘦肉精”属于肾上腺类神经兴奋剂 “瘦肉精”肉可致人患瘤。瘦肉精事件发生以后,再一次的挑动这国人的神经。

关键词:双汇、瘦肉精、公关危机、食品安全

双汇集团介绍

双汇集团是以肉类加工为主的大型食品集团,总部位于河南省漯河市,在全国18个省市建设了加工基地,集团旗下子公司有:肉制品加工、生物工程、化工包装、双汇物流、双汇养殖、双汇药业等。目前总资产100多亿元,员工6万多人,年产肉类总产量300万吨,年屠宰生猪能力2000万头、是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在2010年中国最有价值品牌评价中,双汇品牌价值196.52亿元。在2010年中国企业500强排序中列160位。

双汇集团是跨区域、跨国经营的大型食品集团,在全国12个省市建有现代化的肉类加工基地和配套产业,在31个省市建有200多个销售分公司和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中心,每天有8000多吨产品通过完善的供应链配送到全国各地。双汇集团在日本、新加坡、韩国、菲律宾等国建立办事机构,开拓海外市场,每年进出口贸易额突破1亿美元。双汇集团坚持用大工业的思路发展现代肉类工业,先后投资40多亿元,从发达国家引进先进的技 术设备4000多台套,高起点、上规模、高速度、高效益建设工业基地,形成了以屠宰和肉制品加工业为主,养殖业、饲料业、屠宰业、肉制品加工业、化工包装、彩色印刷、物流配送、商业外贸等主业突出、行业配套的产业群。

双汇集团是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每年消化3000万头生猪、50万头活牛、20多万吨鸡肉、5万吨鸡蛋、5万吨植物蛋白,通过养殖业年转化粮食800多万吨,带动周边养殖业、饲料业、屠宰加工业实现产值400多亿元,间接为150多万农民提供了就业。集团以屠宰和肉制品加工业为主要产业,旗下涵盖养殖业、饲料业、屠宰业、肉制品加工业、化工包装、彩色印刷、物流配送、商业外贸等配套产业群。

双汇集团发展目标是,使双汇成为中国最大、世界领先的肉类供应商。“十一五”末屠宰生猪达到2500万头,肉制品150万吨,肉类产量进入世界行业前三强,销售收入达到500亿元,为“十二五”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打下基础。

此次涉事企业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是双汇集团子公司,成立于2008年9月18日,由双汇集团独资设立,注册资本9000万元。2009年6月,双汇集团对其增资,增资后注册资本为2亿元。2009年,公司的生猪屠宰量为26万头,约占集团屠宰量的2.16%。

瘦肉精简介

它作为一类药物,而不是一种特定的物质,是指能够促进瘦肉生长的药物添加剂。任何能够促进瘦肉生长、抑制肥肉生长的物质都可以叫做“瘦肉精”。

目前,能够实现这种功能的物质是一类叫做β-兴奋剂的药物,比如在中国造成中毒的克仑特罗和美国允许使用的莱克多巴胺/又译雷托巴胺。

瘦肉精在上海曾经引发了几百人的中毒事件。而在台湾,由于从美国进口的猪肉里含有瘦肉精,几乎挑起一场政治争端。由于西方国家一般不消费动物内脏(内脏特别是肝脏则会残留瘦肉精),因而,在美国、加拿大、新西兰等国,瘦肉精这类物质的使用是合法的。在中国,通常所说的“瘦肉精”则是指克伦特罗。它曾经作为药物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后由于其副作用太大而遭禁用。

其它这样类似药物还有沙丁胺醇和特布他林等,同样能起到“瘦肉”作用、却对人体健康危害过大,因而造成安全隐患。它们也因而在全球遭到禁用

双汇瘦肉精事件始末

• 2011-03-15双汇被曝使用瘦肉精猪肉 “健美猪”大行其道 • 2011-03-16双汇集团承认使用瘦肉精猪肉 发声明致歉

• 2011-03-17商务部派出督导组赴河南督查双汇集团下属企业,农业部:正开展瘦肉精拉网式监测,双汇集团再次声明:济源双汇高管被免 产品收回

• 2011-03-19国务院派员督察瘦肉精 河南沁阳清查被指走过场 • 2011-03-20河南首次通报:双汇冷鲜肉瘦肉精抽检呈阳性 • 2011-03-21济源双汇无限期停产整顿 双汇发展重组存隐患

• 2011-03-22济源双汇公司确认17头瘦肉精生猪,国务院工作组要求彻查“瘦肉精”事件 严肃究责

• 2011-03-23双汇紧急召开4000多人规模的全国经销商视频会议,以应对下架危机,希望能重新启动市场。

• 2011-03-25河南“瘦肉精”肇事来源基本查明 发现3个制造窝点

2011-03-30农业部排查称河南瘦肉精事件属于个案

• 2011-04-01双汇召开万人大会二度致歉 拟引入第三方监测产品 • 2011-04-02双汇瘦肉精自检率仅为规定1/10 监管漏洞惊心

• 2011-04-10协会称双汇瘦肉精“万人道歉大会”系公关公司策划 • 2011-04-16双汇发展19日复牌 将公告“瘦肉精”事件核实情况 • 2011-04-19双汇复牌首日无量跌停 中长期看空还是看多取决市场 • 2011-04-215机构席位抛售双汇13亿元 深圳游资接货3亿搏反弹 • 2011-04-22双汇公告隐瞒关键数据 律师称已涉嫌虚假陈述 • 2011-04-23双汇危机导致发货量骤降 或至少损失20亿元

• 2011-04-24双汇承认隐瞒退货承诺 律师:应承担误导责任。•

•.各方对此事态度

• 国家部门:官方最先给出明确应对举措的是农业部,在第一时间责成河南、江苏农牧部门严肃查办,严格整改,切实加强监管,并立即派出督查 组赶赴河南督导查处工作。针对此次新闻报道中反映的问题,农业部将在彻查的基础上,责成有关地方和部门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严肃处理,并随后向社会公布结果。然而,这一应对举动并未在网民中引发共鸣。• 在部委方面,继农业部派出督察组后,另一主管部委——商务部也出台举措,商务部的这一举动获得的反响不一,有网友希望藉此彻查,也有网友认为官方反应迟钝。

• 河南省委、省政府15日便出台相应措施严查“瘦肉精”猪肉,并在官方网站上发布了5项具体措施

• 公众反应:公众有最初的惊讶转为愤怒,联系到年前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使人们对于所谓的官方回应报以极度的怀疑。甚至有网友这样说:“不知从何时开始,监管部门似乎变成了媒体的下属单位,由媒体先发现问题,然后监管部门立马行动,表示十分重视‘第一时间责成’有关部门‘严肃查办’,早干什么去了?可恼,可恨,可悲。” 表明消费者对政府部门的不信任。

双汇内部反应

• 3月15日,双汇集团应对举措则略显举棋不定。双汇集团副总经理杜俊甫表示,农业部对瘦肉精有着严格的管理规定,双汇集团同样一直对瘦肉精有严格的管理和检测规定,不可能出现这样的事情,所以集团一定会严格核实,了解具体实情,并承诺一定给消费者一个交代。

• 3月16日午时,双汇发布官方声明,推翻了前一日“不可能出现这样的事情”的说法。声明称,“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是双汇集团下属的子公司,对此事给消费者带来的困扰,双汇集团深表歉意。”这意味着双汇官方承认了“健美猪”流入的事实。

• 3月17日,双汇方面一系列举措似乎表明想要扭转被动局面。

• 3月24日以来,双汇集团一再表示“不惜成本对生猪屠宰实施‘瘦肉精’在线逐头检测,确保生猪100%全检,为广大客户提供安全放心产品,并将每年的3月15日定为“双汇食品安全日”。3月31日 双汇召开“万人职工大会”,包括双汇集团所有管理层、漯河本部职工、经销商、部分新闻媒体等万人参加,双汇再次致歉并公布整顿举措

双汇危机公关

• 1.三次万人职工大会

• 处在“瘦肉精”危机中的双汇集团在河南漯河召开“万人职工大会”,集团董事长万隆再次向消费者致歉,并称双汇因“瘦肉精”事件受损超过121亿元。

半个月影响销售额15亿 • 2 双汇领导大嚼火腿

• 双汇产品因瘦肉精事件下架20多天后,区域经理为证明自己的东西没问 题而现场大吃火腿肠,算是典型的危机公关。只要我们细心来审视双汇的危机公关就不难发现:无论是集团内部召开的万人大会上喊出的“万总万岁”、“双汇万岁”;还是集团准备抛出投资200亿计划;抑或是此事件中双汇经理在超市亲自嚼火腿肠,人们似乎都并未感到双汇集团面对错误的真诚态度。似乎,双汇所有的举动都是为了重新上架,继续占有市场而谋取和巩固企业利益。可双汇集团是否清楚,“东山再起”的前提是勇敢而务实地正视错误,改过自新,恢复消费者对双汇集团的信心和价值期待。• 3 大规模销毁生猪肉 • 4 发表道歉信

双汇危机公关效果分析

就“双汇道歉”这一公关策划案例来说,存在多处败笔:

其一,道歉诚意与民意期待有很大距离。从表面上看,这次策划迎合了民意———民意希望看到双汇道歉。然而,从万人道歉大会的表现来看,诚意明显不够。民意希望双汇反思深刻、道歉真诚、整改到位,而双汇呢,道歉的诚意明显不够———相关批评文章很多,这里不再赘述。

其二,道歉大会似乎变成了娱乐大会。大家知道,万人道歉大会最滑稽的一幕是经销商高喊“双汇万岁,万隆万岁”。一个企业刚刚有些名气有些实力就出现了问题产品,何谈“万岁”?毫无疑问,道歉本来是非常严肃的一种行为,但因为高喊“万岁”,让人反而乐了起来,产生了戏剧效果。这显然与道歉的主题格格不入

其三,道歉的对象理应是广大消费者,但此次道歉大会云集了职工和经销商,更像是向职工和经销商道歉。而且,双汇万人道歉大会也像是一次热热闹闹 的“家族聚会”,淡化了道歉。看上去让上万人参加道歉大会,一是想把人数多作为亮点;二是想让这些人扮演“人证”的角色。但我以为,这个道歉大会似乎与消费者关系不大。人民时评:危机公关不是“丑闻消音器”

双汇的万人道歉大会没有请消费者代表参加,大谈企业损失,还声嘶力竭地大喊“双汇万岁”,种种迹象显示,双汇的道歉诚意不足,私心太重,很像一场危机公关秀,对此,很多人都提出了鲜明的质疑,但质疑归质疑,大家没有证据,只能猜测,只能凭借着一些现象做出个人的判断,说实话,民众尽管非常不满,对双汇的道歉还是抱有一些侥幸心理的。而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负责人抛出的双汇万人道歉大会是公关公司手笔的消息则一下子将民众的侥幸心理抽离的一干二净。

双汇危机公关中所存在的问题

1、没有确定完善的危机公关系统。

2、没有积极引导舆论导向,道歉存在一系列问题。其一,道歉诚意与民意期待有很大距离,道歉的诚意明显不够。其二,道歉大会似乎变成了娱乐大会。经销商高喊“双汇万岁,万隆万岁”成了一出闹剧,完全缺乏严肃,认真的态度。其三,道歉的对象理应是广大消费者,但此次道歉大会云集了职工和经销商,更像是一次热热闹闹的“家族聚会”,淡化了道歉。

3、没有积极承担责任。双汇集团在道歉大会结束后,没有提出一系列的反馈措施,没有积极承担责任。

4、滥用危机公关手段,反而起到反效果。

“双汇”思考

篇7:对双汇集团瘦肉精事件对双汇集团的影响的分析

双汇集团介绍

双汇集团是以肉类加工为主的大型食品集团,总部位于河南省漯河市,目前总资产100多亿元,员工6万多人,年产肉类总产量300万吨,年屠宰生猪能力2000万头、是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在2010年中国企业500强排序中列160位。

双汇集团是跨区域、跨国经营的大型食品集团,在全国12个省市建有现代化的肉类加工基地和配套产业,在31个省市建有200多个销售分公司和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中心,每天有8000多吨产品通过完善的供应链配送到全国各地。双汇集团在日本、新加坡、韩国、菲律宾等国建立办事机构,开拓海外市场,每年进出口贸易额突破1亿美元。双汇集团坚持用大工业的思路发展现代肉类工业,先后投资40多亿元,从发达国家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4000多台套,高起点、上规模、高速度、高效益建设工业基地,形成了以屠宰和肉制品加工业为主,养殖业、饲料业、屠宰业、肉制品加工业、化工包装、彩色印刷、物流配送、商业外贸等主业突出、行业配套的产业群。

此次涉事企业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是双汇集团子公司,成立于2008年9月18日,由双汇集团独资设立,注册资本9000万元。2009年6月,双汇集团对其增资,增资后注册资本为2亿元。2009年,公司的生猪屠宰量为26万头,约占集团屠宰量的2.16%。

瘦肉精简介

它作为一类药物,而不是一种特定的物质,是指能够促进瘦肉生长的药物添加剂。任 何能够促进瘦肉生长、抑制肥肉生长的物质都可以叫做“瘦肉精”。

目前,能够实现这种功能的物质是一类叫做β-兴奋剂的药物,比如在中国造成中毒的克仑特罗和美国允许使用的莱克多巴胺/又译雷托巴胺。

瘦肉精在上海曾经引发了几百人的中毒事件。而在台湾,由于从美国进口的猪肉里含有瘦肉精,几乎挑起一场政治争端。由于西方国家一般不消费动物内脏(内脏特别是肝脏则会残留瘦肉精),因而,在美国、加拿大、新西兰等国,瘦肉精这类物质的使用是合法的。

在中国,通常所说的“瘦肉精”则是指克伦特罗。它曾经作为药物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后由于其副作用太大而遭禁用。

其它这样类似药物还有沙丁胺醇和特布他林等,同样能起到“瘦肉”作用、却对人体健康危害过大,因而造成安全隐患。它们也因而在全球遭到禁用

双汇瘦肉精事件始末

• 2011-03-15双汇被曝使用瘦肉精猪肉 “健美猪”大行其道 • 2011-03-16双汇集团承认使用瘦肉精猪肉 发声明致歉

• 2011-03-17商务部派出督导组赴河南督查双汇集团下属企业,农业部:正开展瘦肉精拉网式监测,双汇集团再次声明:济源双汇高管被免 产品收回 • 2011-03-19国务院派员督察瘦肉精 河南沁阳清查被指走过场 • 2011-03-20河南首次通报:双汇冷鲜肉瘦肉精抽检呈阳性 • 2011-03-21济源双汇无限期停产整顿 双汇发展重组存隐患

• 2011-03-22济源双汇公司确认17头瘦肉精生猪,国务院工作组要求彻查“瘦肉精”事件 严肃究责

• 2011-03-23双汇紧急召开4000多人规模的全国经销商视频会议,以应对下架危 机,希望能重新启动市场。

• 2011-03-25河南“瘦肉精”肇事来源基本查明 发现3个制造窝点

2011-03-30农业部排查称河南瘦肉精事件属于个案

• 2011-04-01双汇召开万人大会二度致歉 拟引入第三方监测产品 • 2011-04-02双汇瘦肉精自检率仅为规定1/10 监管漏洞惊心 • 2011-04-10协会称双汇瘦肉精“万人道歉大会”系公关公司策划 • 2011-04-16双汇发展19日复牌 将公告“瘦肉精”事件核实情况 • 2011-04-19双汇复牌首日无量跌停 中长期看空还是看多取决市场 • 2011-04-215机构席位抛售双汇13亿元 深圳游资接货3亿搏反弹 • 2011-04-22双汇公告隐瞒关键数据 律师称已涉嫌虚假陈述 • 2011-04-23双汇危机导致发货量骤降 或至少损失20亿元 • 2011-04-24双汇承认隐瞒退货承诺 律师:应承担误导责任。•

“瘦肉精”利益有多大?

不法养殖户使用瘦肉精主要还是为了巨额利润。据农业部统计,如果用瘦肉精把一头普通猪变成“瘦肉型猪”,只需要10到20天的时间,成本只要8元钱,而净利则高达22元钱,利润率为275%。在利益驱动下,养殖户铤而走险。

以双汇问题猪肉为例,添加“瘦肉精”喂出的生猪出栏价格比普通猪每公斤贵0.4元左右,以每头猪出栏时100公斤计算,一头猪能够多卖四五十元。一般一个小养殖户养百来头,能多卖4000来元。各方对此事态度

• 国家部门:官方最先给出明确应对举措的是农业部,在第一时间责成河南、江苏农牧部门严肃查办,严格整改,切实加强监管,并立即派出督查组赶赴河南督导查处工作。针对此次新闻报道中反映的问题,农业部将在彻查的基础上,责成有关地方和部门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严肃处理,并随后向社会公布结果。然而,这一应对举动并未在网民中引发共鸣。

• 在部委方面,继农业部派出督察组后,另一主管部委——商务部也出台举措,商务部的这一举动获得的反响不一,有网友希望藉此彻查,也有网友认为官方反应迟钝。• 河南省委、省政府15日便出台相应措施严查“瘦肉精”猪肉,并在官方网站上发布了5项具体措施

• 公众反应:公众有最初的惊讶转为愤怒,联系到年前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使人们对于所谓的官方回应报以极度的怀疑。甚至有网友这样说:“不知从何时开始,监管部门似乎变成了媒体的下属单位,由媒体先发现问题,然后监管部门立马行动,表示十分重视‘第一时间责成’有关部门‘严肃查办’,早干什么去了?可恼,可恨,可悲。” 表明消费者对政府部门的不信任。

双汇内部反应

• 3月15日,双汇集团应对举措则略显举棋不定。双汇集团副总经理杜俊甫表示,农业部对瘦肉精有着严格的管理规定,双汇集团同样一直对瘦肉精有严格的管理和检测规定,不可能出现这样的事情,所以集团一定会严格核实,了解具体实情,并承诺一定给消费者一个交代。

3月16日午时,双汇发布官方声明,推翻了前一日“不可能出现这样的事情”的 说法。声明称,“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是双汇集团下属的子公司,对此事给消费者带来的困扰,双汇集团深表歉意。”这意味着双汇官方承认了“健美猪”流入的事实。

• 3月17日,双汇方面一系列举措似乎表明想要扭转被动局面。

• 3月24日以来,双汇集团一再表示“不惜成本对生猪屠宰实施‘瘦肉精’在线逐头检测,确保生猪100%全检,为广大客户提供安全放心产品,并将每年的3月15日定为“双汇食品安全日”。

3月31日 双汇召开“万人职工大会”,包括双汇集团所有管理层、漯河本部职工、经销商、部分新闻媒体等万人参加,双汇再次致歉并公布整顿举措

双汇危机公关

• 1.三次万人职工大会

• 处在“瘦肉精”危机中的双汇集团在河南漯河召开“万人职工大会”,集团董事长万隆再次向消费者致歉,并称双汇因“瘦肉精”事件受损超过121亿元。

半个月影响销售额15亿 • 2

双汇领导大嚼火腿

• 双汇产品因瘦肉精事件下架20多天后,区域经理为证明自己的东西没问题而现场大吃火腿肠,算是典型的危机公关。只要我们细心来审视双汇的危机公关就不难发现:无论是集团内部召开的万人大会上喊出的“万总万岁”、“双汇万岁”;还是集团准备抛出投资200亿计划;抑或是此事件中双汇经理在超市亲自嚼火腿肠,人们似乎都并未感到双汇集团面对错误的真诚态度。似乎,双汇所有的举动都是为了重新上架,继续占有市场而谋取和巩固企业利益。可双汇集团是否清楚,“东山再起”的前提是勇敢而务实地正视错误,改过自新,恢复消费者对双汇集团的信心和价值期 待。

• 3

大规模销毁生猪肉 • 4

发表道歉信

• 双汇危机公关效果分析

就“双汇道歉”这一公关策划案例来说,存在多处败笔:

其一,道歉诚意与民意期待有很大距离。从表面上看,这次策划迎合了民意———民意希望看到双汇道歉。然而,从万人道歉大会的表现来看,诚意明显不够。民意希望双汇反思深刻、道歉真诚、整改到位,而双汇呢,道歉的诚意明显不够———相关批评文章很多,这里不再赘述。

其二,道歉大会似乎变成了娱乐大会。大家知道,万人道歉大会最滑稽的一幕是经销商高喊“双汇万岁,万隆万岁”。一个企业刚刚有些名气有些实力就出现了问题产品,何谈“万岁”?毫无疑问,道歉本来是非常严肃的一种行为,但因为高喊“万岁”,让人反而乐了起来,产生了戏剧效果。这显然与道歉的主题格格不入

其三,道歉的对象理应是广大消费者,但此次道歉大会云集了职工和经销商,更像是向职工和经销商道歉。而且,双汇万人道歉大会也像是一次热热闹闹的“家族聚会”,淡化了道歉。看上去让上万人参加道歉大会,一是想把人数多作为亮点;二是想让这些人扮演“人证”的角色。但我以为,这个道歉大会似乎与消费者关系不大。人民时评:危机公关不是“丑闻消音器”

双汇的万人道歉大会没有请消费者代表参加,大谈企业损失,还声嘶力竭地大喊“双汇万岁”,种种迹象显示,双汇的道歉诚意不足,私心太重,很像一场危机公关秀,对此,很多人都提出了鲜明的质疑,但质疑归质疑,大家没有证据,只能猜测,只能凭借着一些现象做出个人的判断,说实话,民众尽管非常不满,对双汇的道歉还是抱有一些侥幸心理的。而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负责人抛出的双汇万人道歉大会是公关公司手笔的消息则一下子将民众的侥幸心理抽离的一干二净。双汇危机公关中所存在的问题

1、没有确定完善的危机公关系统。

2、没有积极引导舆论导向,道歉存在一系列问题。其一,道歉诚意与民意期待有很大距离,道歉的诚意明显不够。其二,道歉大会似乎变成了娱乐大会。经销商高喊“双汇万岁,万隆万岁”成了一出闹剧,完全缺乏严肃,认真的态度。其三,道歉的对象理应是广大消费者,但此次道歉大会云集了职工和经销商,更像是一次热热闹闹的“家族聚会”,淡化了道歉。

3、没有积极承担责任。双汇集团在道歉大会结束后,没有提出一系列的反馈措施,没有积极承担责任。

4、滥用危机公关手段,反而起到反效果。

“双汇”思考

上一篇:构建和谐居住小区室外空间下一篇:升入大学德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