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4-05-05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计划及进度表(精选9篇)

篇1: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八年级历史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一、指导思想 依照新课标要求,本期八年级历史不仅传授基础知识,还要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增强环保意识和培养环保能力。

二、教学任务和目标

本期以完成教育改革为己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学生素质、思想、培养能力,按质按量完成第一到第二十二课的教学教育任务,使学生掌握从鸦片战争到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的历史。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近代史部分,由文化课为主要课型,以课为单位课本按历史时期或学习主题编写了“单元回眸”,梳理基本线索,小结重要内容。书中还设计了一些开放性习题以及“动脑筋”等栏目,旨在启发思维,提倡各抒己见,答案不求唯一。

1、特点:政治思想性强,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可读性强、重点突出;图文并茂,趣味性强;启发性和生动性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内容:叙述从鸦片战争到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的历史,共22课及乡土教材的教授。

3、重点及难点:重点是中国现代史部分,难点是认清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了解国情,提高认识、培养归纳综合能力。

四、学生特点:

八年级学生求知欲强,思维灵活,但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有偏科现象,缺乏分析归纳能力,学习主动性有待加强发挥。

五、教学评价方案

通过分析测试卷的重难点、题型变化、易错点等相关情况,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查缺补漏。注重提高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能力。

六、教学措施

(一)做好教育常规工作

1.认真钻研教材、教参、教纲;认真备课;上好每一堂课;细致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教书育人。

2.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吸取历史科有经验教师的教法,深入学习教学理论,积极撰写论文,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

3.优化课堂教学。严抓纪律,采用多种教法,如讨论、评论、阅读、自学等方式,启发学生动口、动手和学会学习。

(二)基础知识教学

1.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具体描述,讲清线索。每课突出重点、基础点让学生掌握巩固好。

2.经济、文化、政治方面让学生知道,并了解发展情况,追溯本源,充实内容,联系当代与环保相关知识,及时教育。

3.对课文知识进行归纳、综合,让学生系统掌握,教会学生学法、记法,充分利用课本的思考提示、“想一想”等,增强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

1.进行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教育。充分利用教材史实,增强学生爱国认知,学革命先烈及仁人志士的爱国事迹,为实现人类理想而奋斗。通过战争的破坏作用,及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初步用历史辩证唯物主义观教育。使学生学会科学分析评价革命时期的史实及人物,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3.进行维护祖国统一,增进民族团结教育。我国历史发展,是统一巩固发展,即使是革命时期同样是统一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民族发展,树立民族团结、民族平等的观念。

4.进行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我国古代有无数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能工巧匠,都反映出高尚情操和优秀品德,值得发扬光大。

5.进行国情教育,增强时代责任感,让学生了解认识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内外对比,更要为国争光,树立民族自尊、自豪、自信。

七、教学进度

第一单元:第二周至第三周

第二单元:第四周至第六周

第三单元:第七周至第十一周

期中复习考试:第十二周

第四单元:第十三周至第十四周

第五单元:第十五周至第十七周

第六单元:第十八周至第二十周

期末复习考试:第二十一周至第二十二周八年级历史教学进度表

周 次 内 容 周 第一章:侵略与反抗 2 周 第一章:侵略与反抗 3 周 第二章近代化的探索 4 周 第二章近代化的探索 5 周 6 周 7 周 8周 9周 10周 11周 12周 13周 14周 15周 16周 17周 18周 19周 20周 国庆节放假

第二章近代化的探索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期中考试

第四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四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五章: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五章: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六章:经济和社会生活 第六章:经济和社会生活 第七章: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第七章: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期末复习期末考试

篇2: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XXX

2014年2月28日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学校工作计划要点为指导,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观念,加强课堂教学,强化质量意识,坚持教育创新。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自主学习的实践能力为目标,扎实开展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争当名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都超过上学期期末统考成绩。

三、情况分析

(一)学生情况分析八年级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能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与实践活动;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现代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每一个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六个单元,共二十四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每课一得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巩固新政权的措施、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文化大革命、伟大的转折、改革开放的展开、邓小平、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港澳的回归、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现代化海空军的建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事业的发展、科技成就、教育事业、文学艺术和体育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

四、具体措施

1.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2.根据“内容标准”对知识与能力的不同层次要求组织教学。

3.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

4.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观看历史记录片等方法。

篇3: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明确地尝试着用生本教育理念, 来指导备课。都说生本教育是一种理念, 而不是一种教学模式, 也不是具体的教学方法。马上联想到, 它就如同武侠小说中独孤求败所创的独孤九式, 以无招胜有招, 杀尽仇寇奸人, 败尽英雄豪杰。同时, 脑子中又现出:“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12个字, 那生本教育自然就是这个“法”了。而贵在于将这种理念渗透到思想深处。

据我理解, 简单是生本教育的内在实质。以生命为本的教育, 在于尊重生命的本质, 在于能进入我们的生活。因为生命本来就平常而自然, 我们努力使教育回归平常, 回归自然, 结果就是简单, 就是学生简单地学, 老师简单地教。

于是, 在教学设计上, 我们以能进入学生的生活为设计的出发点。对学生加以研究, 会使我们兴奋不已, 会使我们很多的教学设计都显得多此一举。课堂, 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

二、教材分析

本课从古希腊文明的开端爱琴文明讲起, 引入至城邦时代, 对古典文明的两个著名城邦雅典和斯巴达坐了重点介绍, 主要涉及两个城邦的地理环境、工商业活动、政治制度、社会生活诸方面, 其中对雅典的民主制描写得尤为详尽。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前后知识的比较与联系, 一要比较大河文明的东方文化与欧洲古典文化差异的形成原因, 在世界历史地图上标出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古代主要文明的地理位置, 了解它们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二要比较斯巴达和雅典在地理位置、社会生活、经济特点方面的不同, 从中领悟即使在同一时期的欧洲文明, 由于地理、历史等方面的原因, 也呈现出自己独特的个性;三要从国家管理形式和特点比较东西方文明的差异。

三、学情分析

古希腊文明的诸多成就, 如古希腊神话、奥林匹克运动会、荷马史诗, 等等, 对于学生来说, 应该是有所耳闻的, 所以, 一些地名如雅典、迈锡尼、斯巴达等学生应该能说得出, 能引起共鸣。可以调取学生头脑中已经存在的有关希腊的任何词汇, 作为引出本课的手段。同时, 由于上个单元已经学过大河文明, 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去对比、理解、分析, 比较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异同, 并得出规律性的结论。这对学生运用比较归纳的能力要求比较高, 需要层层递进。

四、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希腊代表城邦和国家管理形式, 并根据材料描述出古代希腊文明的特点。

2.能分析理解雅典民主的时代优越性和双重性。

3.能综合多种因素, 比较东西方文明的差异。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了解雅典民主制的特点及优越性。

2.难点:

(1) 认识分析雅典民主制的双重性; (2) 能综合多种因素, 比较东西方文明的差异。

六、教学过程

按照简单的思想, 整个课堂结构简单, 过程明了。按照“你认识我吗”“你了解我吗”“你喜欢我吗”三个问题的设置, 层层递进来达成教学目标。

通过第一问, 来调动学生头脑中已知知识点, 跟书本知识进行碰撞, 去伪存真。在这样的问题预设中, 学生兴趣和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 形成比较理想的导入。

通过第二问, 让学生结合教材, 深入了解古代希腊文明的特点。

通过第三问, 让学生理性分析雅典民主制的时代优越性和斯巴达军事独裁制度的局限性, 加深学生对于民主的认识和认可。并在东西方文明的比较中, 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同时, 能够养成宽容的胸怀, 放眼世界, 博取众长, 为我所用。

七、教学反思

之所以选择《古希腊文明》来上这堂研讨课, 是因为2007年参加学校教坛新秀评比的时候, 上的也是这个内容。想看看, 相隔4年之后, 同课异构, 会有怎样的一份收获。

还记得, 当时的课堂, 力求用新颖的组织形式来调动学生课堂气氛, 使人感到这堂课热闹, 别出心裁。当年进行的省《历史与社会》优质课评比, 也是这样的评判标准。引用视频, 设计游戏, 小组竞赛, 小品表演, 甚至于教师个人才艺表演, 等等, 可以说无所不用其及。课堂当然很是热闹, 好听。

在准备这次的研讨课时, 我想进行不一样的尝试。力求教学过程简洁, 学生容易学, 老师也容易教。既然是以生命为本, 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中应该有相同的待遇。

怎样才能使学生容易学呢, 我认为, 那就是寻找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关联知识点, 将它们挖掘出来, 罗列出来, 区分出来, 再加上新的知识点, 使两者进行碰撞, 最终目的是将两者联系起来, 整合起来, 形成一个相对有序的完整的认知结构。课堂, 真的能这样简单吗?简单的课堂, 能是有效的课堂吗?

怎么让学生已有的知识有效地展示出来, 因为学科的不同特点, 要求学生在每堂课前, 都通过书面的形式事先展示、罗列, 也就是学习任务的前置, 有一定的难度。那就将课堂设计成开放的课堂, 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充分地展现, 使得前置任务在课堂中当场布置和完成。老师将事前置任务的展现程度, 结合教材知识点, 进行相应补充, 让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重新整合, 以期达成教学目标和任务。

课堂教学的实践, 证明这种设计是简单的, 可行的。教学结构清晰, 教学过程简洁明了。学生的反应很积极, 因为简单的前置任务, 起点低, 每个人都能回答, 都能参与。每个人的参与, 诚如涓涓细流, 最终经过师生的共同整合, 汇成大河, 畅游海洋。因为简单, 所以极致。

摘要:怎么让学生已有的知识有效地展示出来, 因为学科的不同特点, 要求学生在每堂课前, 都通过书面的形式事先展示、罗列, 也就是学习任务的前置, 有一定的难度。老师将事前置任务的展现程度, 结合教材知识点, 进行相应补充, 让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重新整合, 以期达成教学目标和任务。课堂教学的实践, 证明这种设计是简单的, 可行的。教学结构清晰, 教学过程简洁明了。

篇4:八年级历史上册同步指导(一)

第一单元 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课标要求】

(1)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知道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事迹。

(3)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4)了解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史实。

(5)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6)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知识结构】

【例题分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林则徐集》

材料二:凌青(原中国驻联合国大使,林则徐的后人)1990年讲话:“……15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幕,也是世界禁毒史上的一件大事。当前,中国再次成为毒品的受害国,希望社会各方面都来关心、支持禁毒事业。”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林则徐认为鸦片的主要危害是什么?

(2)材料二中“光辉的一幕”是指哪一历史事件?

(3)近年来我国吸毒人数呈上升趋势,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青少年应当怎样做?

思路点拨:

林则徐是课标要求掌握的重要历史人物之一。他领导的禁烟运动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而且现在还有着伟大的现实意义。本题就是由虎门销烟的历史意义延伸至现实意义,同时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

参考答案:

(1)林则徐认为若听任鸦片大量输入,清政府将面临军队和财政危机。

(2)指1839年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不要求学生答出时间)

(3)青少年应当“远离毒品,珍爱生命”,并积极宣传、支持禁毒事业,与制毒、贩毒等违法犯罪活动作斗争。(学生的答案只要言之有理,符合实际即可)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林则徐在上书道光帝时沉痛地指出:“如果不赶快禁烟,几十年后,恐怕没有能作战的士兵,也没有充作军饷的白银了。”这反映他

()

A.热爱和平的愿望

B.对贪生怕死的鄙视

C.国家利益至上的爱国情怀

D.清正廉洁的优良品德

2.19世纪40年代前期,中国开始了历史性的巨变。这个巨变是指()

A.中国的大门首次被打开

B.香港岛被英国割占

C.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大量外国商品充斥中国市场

3.有的学者认为,鸦片战争中国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持这一观点最根本的依据是()

A.刀矛弓箭抵挡不住坚船利炮的进攻

B.英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

C.清政府官员腐朽无能

D.腐朽糜烂的封建主义战胜不了蒸蒸日上的资本主义

4.中国近代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许多都有割占领土的内容,其中割占我国领土最多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B.《瑷珲条约》

C.《辛丑条约》D.《马关条约》

5.2007年9月,全国政协常委何鸿燊以6910万港元的价格,购入原属圆明园海晏堂的马首铜像,并决定将其捐赠给国家,受到国人的称赞。这一精美的艺术珍品是什么事件中流失海外的()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6.与右图人物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①抗击洋枪队 ②收复新疆 ③洋务运动 ④戊戌变法

A.①②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7.再现历史史实、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影视剧的主题。展现邓世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历史事件是()

A.青浦大捷B.慈溪战役

C.甲午中日黄海大战D.威海卫战役

8.干涉、破坏中国革命是列强侵华的重要方式之一。下列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9.《马关条约》中,对中国民族工业危害最大的是()

A.赔款白银二亿两B.割占中国领土

C.增辟通商口岸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10.1902年,北京城一茶馆里四位中国人在聊天,张义说:“我参加过公车上书。”李辛说:“我参加过义和团运动。”王平说:“我家住在东交民巷。”赵洋说:“我在京师大学堂读书。”他们当中谁的话不符合当时的现实()

A.张义B.李辛C.王平D.赵洋

11.有一位外国人手中有四部反映清朝历史的影视作品,请你按照历史发展进程向他推荐观看的先后顺序()

①《鸦片战争》 ②《末代皇帝》 ③《火烧圆明园》 ④《甲午风云》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②

C.④②①③D.④③②①

二、非选择题

12.以下是英国历史学家马士的一段话:

“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来到了;可是它并不是为了维持鸦片贸易而进行的斗争,它不过是一个持续了二十年,并且要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

——摘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请回答:

(1)“危机加剧”是因为“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引起的吗?为什么?

(2)马士认为战争的目的是什么?你认为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13.观察下图,请回答:

(1)图中人物是谁?

(2)当时有人写下“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的诗句,这是指何年发生的何事?“海军”指的是什么?

(3)有人说这次战役的失败都是由李鸿章一人造成的。这种观点对吗?请分析。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起步

【课标要求】

(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知识结构】

【例题分析】

融入情境,探究问题。

在老师的指导下,某历史小组围绕“中国近代化的起步”这一学习主题,通过搜集、整理、分析资料,进行探究活动,请你一起来参加。

(1)你将通过哪些途径来收集资料?

(2)下图是同学们搜集到的部分资料,请将图中资料的字母代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①属于洋务运动时期的是________________;②属于戊戌变法时期的是________________;③属于辛亥革命时期的是__________________;④属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探究,同学们绘制了四次运动的思想主张变化示意图,请你帮助他们完成未填部分的内容。

师夷长技→()→三民主义→()

思路点拨: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是我国近代化探索过程中的四件大事。它们体现了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的三个阶段,即由学习技术到学习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的过程。本题对中国近代化探索进程进行综合考查,并兼顾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

参考答案:

(1)通过参观博物馆、查看书籍、上网等途径。

(2)①B ②D ③A ④C

(3)变法维新 民主科学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人物的主张明显区别于其他三人的是()

A.魏源B.李鸿章C.左宗棠D.康有为

2.洋务运动没有达到“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目的,主要是因为

()

A.仅引进西方先进科技,不改变封建制度

B.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压制

C.顽固派势力的阻挠破坏

D.国内矛盾激化,社会动荡

3.著名史学家陈旭簏认为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其根本原因在于()

A.洋务运动创办了第一所新式学堂

B.洋务运动把西方先进生产力引入中国

C.洋务运动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海军

D.洋务运动开办了一些民用工业

4.19世纪六七十年代,清王朝内部的顽固派与洋务派的分歧主要在于()

A.学习西方先进技术B.镇压人民反抗斗争

C.抵抗外侮,维护天朝大国D.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5.在维新变法高潮时期,光绪帝曾说:“国家振兴庶政,兼采西法,诚以为民立政,中西所同,而西人考究较勤,故可以补我所未及。”这反映了光绪帝()

A.同顽固派斗争的决心B.变更国体的主张

C.向西方学习的思想D.大兴民权的意向

6.有人认为,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其主要依据是它们()

A.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

B.都主张推翻清朝统治

C.都以“民主”、“科学”为指导思想

D.都反对文化领域的复古思潮

7.19世纪末20世纪初,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中国人民的探索与抗争同以前有较大的不同,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民族资产阶级成为运动的领导阶级

B.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

C.抗争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抗争都是在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的情况下进行的

8.高三学生梦圆今年立志报考与右图有着历史渊源的中国名校。请你猜出她要报考的是()

A.复旦大学B.清华大学

C.南开大学D.北京大学

9.八年级一班举行了一次历史活动探究课,同学们围绕中国的近代化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张强同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你认为他的观点中,与历史史实不相符的是()

A.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

B.戊戌变法的目的是为了推翻清朝统治

C.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10.以下对“师夷长技”、“变法图强”、“民族、民权、民生”和“民主、科学”四种思想的共同点叙述错误的是()

A.都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B.都是向西方学习的产物

C.都具有进步的爱国意义

D.都是在我国近代化探索的过程提出的

二、非选择题

11.中国近代史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追随世界历史潮流,走向近代化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清朝大学士徐桐对有人把美国翻译成“美利坚”十分恼火,说我们中国什么都是美的,美国还有什么“美”的?我们中国什么都顺利,美国还有什么可“利”的?我们帝国军队的兵器无所不坚,美国还有什么可“坚”吗?

──刘成禺《世载堂杂忆》

材料二: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海国图志•序》

材料三:1862年成立了京师同文馆,它以培养外语翻译和外交人才为宗旨。此后又在各地相继开办了一些科技学堂和军事学堂。这些近代学堂的出现,是文化教育领域中前所未有的事物,它们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教师用书

材料四:上海轮船招商局创立后三年内,外轮损失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进口洋布减少十五万匹。

材料五: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清朝统治者是怎样认识清王朝和世界的?这种认识产生了什么后果?

(2)材料二反映了谁的什么思想主张?

(3)材料三、四反映了清政府中什么派别的活动?从这两则材料来看,他们的活动有什么作用?

(4)材料五体现宣扬了什么思想?表明中国在近代化过程中取得了怎样的进步?

12.某校八年级(1)班的同学围绕“近代化探索”这个主题开展活动,小明同学提供了一段素材,其中有五处与史实不符。请你逐一列出,并加以改正。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练兵方法,这些官员被称为“维新派”。他们创办军事、民用企业,筹划海防,创办京师大学堂,培养了一批军事、科技人才。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陈独秀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他们高举“民主”和“自由”两面大旗,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潮流。

错误一:______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二:______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三:______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四:______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五:______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

一、1.C 2.C 3.D 4.B 5.B 6.B 7.C 8.D 9.D 10.C 11.B

二、12.(1)不是。原因是:英国坚持鸦片贸易,破坏中国的禁烟运动。(2)马士认为战争的目的:要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我们认为战争的目的是:英国要掠夺和侵略中国。

13.(1)北洋舰队致远舰管带邓世昌。(2)这是指1895年在甲午中日战争黄海大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与日军作战,不幸壮烈牺牲。海军指北洋舰队。(3)题中观点不完全正确。李鸿章大办洋务,开办军事工业,也有抵抗外国侵略的一面;《马关条约》的签订并非李鸿章一个人造成的,而是由于清王朝的腐败落后造成的,但李鸿章对北洋海军的覆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第二单元

一、1.D 2.A 3.B 4.A 5.C 6.A 7.C 8.D 9.B 10.A

二、11.(1)认为清朝是“天朝大国”,其实对世界一无所知。这是一种虚骄自大、闭目塞听(闭关自守)的愚昧思想。影响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2)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用来抵抗外国侵略)的思想主张。(3)洋务派。作用:培养了一批近代人才,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而启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4)人民享有国家主权,各民族自由平等。民主、自由等观念深入人心。

12.错误一:维新派改正:洋务派

错误二:京师大学堂改正:京师同文馆

错误三:陈独秀改正:康有为

错误四:封建统治改正:封建帝制

篇5: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进度表

第一周 新闻两则(3)

芦花荡(3)

第二周蜡烛(1)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2)

亲爱的爸爸妈妈(3)

第三周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世界何时铸剑为犁第四周阿长与《山海经》(2)

背影(4)

第五周台阶(2)

老王(2)

信客(2)

第六周十一放假

第七周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让世界充满爱(1)

中国石拱桥(3)

桥之美(2)

第八周苏州园林(2)

故宫博物院(2)

说“屏”(2)

第九周综合性学习:说不尽的桥(2)

大自然的语言(3)

奇妙的克隆(3)

第十周复习(4)

第十一周期中考试,评讲试卷(自修)

第十二周阿西莫夫短文两篇(2)

生物入侵者(1)

落日的幻觉(3)

第十三周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走上辩论台(3)

桃花源记(4)

第十四周陋室铭(3)

爱莲说(3)

第十五周核舟记(2)

大道之行也(3)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莲文化的魅力(1)

第十六周杜甫诗三首(3)

三峡(2)

湖心亭看雪(2)

第十七周答谢中书书(1)

记承天寺夜游(2)

观潮(3)

第十八周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怎样搜集资料(2)

作文讲座(4)

第十九周期末复习

篇6: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1.鼠首兔首铜像已于2013年2月26日在法国佳仕得拍卖行拍卖,中国收藏家蔡铭超以2800万欧元拍得,但不付款购买。这两件文物被掠夺到海外是在 ( )

A.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B.中法战争时期

C.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

2.在央视青年歌手大奖赛“知识问答”中,题板给选手的提示,根据提示你会选择的历史人物是( )

A.胡适 B.魏源

C.严复 D.张謇

3.改革势必触动部分人的利益,难免遭遇阻力,困难重重。戊戌变法中有一项改革措施涉及“数百翰林、数千进士、数万举人、数十万秀才和数百万童生”的荣誉和进身之道。该措施是( )

A.奖励发明 B.废除八股 C .精减机构 D.裁汰冗员

4.“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首诗颂扬了一位清代名将率军收复x疆、治理边疆的业绩。这位名将是( )

A.林则徐 B.左宗棠 C.邓世昌 D.丁汝昌

5.“我翻开历史看一看,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请联系所学知识想一想,这段描述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哪项内容 ( )

A.反对专制 B.反对愚昧 C.反对旧道德 D.反对旧文学

6.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成立的时间是( )

A、1919年5月4日 B、1919年7月1日

C、1921年7月1日 D、1921年7月23日

7.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选举产生了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集体。下列人物在中共一大上被选为中央局书记的是( )

A.李大钊 B.陈独秀 C.周恩来 D.刘少奇

8.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肩负的历史使命。无数中华儿女为之前赴后继、上下求索。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勇敢担当起这一使命,筚路蓝缕开启征程,开创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与这一革命道路的开创密切相关的是( )

A.中共一大的召开 B.南昌起义的发动

C.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 D.遵义会议的召开

9.有一首歌唱到:“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歌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南昌起义 B.挺进大别山 C.抗美援朝 D.红军长征

10.疑是问之源。为研究“九一八”事变的真相,某学者搜集了如下资料,其中你认为可质疑的是( )

A.东北将士的回忆 B.国民政府的绝密档案

C.东北人民的控诉 D.日本当时媒体的报道

11.红色旅游是青少年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方式之一。小明同学暑假期间将外出旅游,请你为他选择一处目的地,该地曾发生过的历史事件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

A.上海 B.南昌 C.遵义 D.南京

12.下列作品中直接反映标志着全国性抗日战争开始事件的是( )

A.歌曲《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B.诗句“宛平城外狼狗叫,卢沟桥上枪声急。”

C.诗句“鲜血凝固的那个时候,长江呜咽钟山悲泣……三十万冤魂,在地狱中哭泣。”

D.电影《甲午风云》

13.一位日本青年手举“向南京市民谢罪”的标语牌参加抗议日本右翼势力篡改历史教科书的活动。其“谢罪”针对的是日本侵略者( )

A.签订的《马关条约》 B.发动的九一八事变

C.发动的七七事变 D.进行的南京大屠杀

14.揭开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的是:( )

A.孟良崮战役 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三大战役 D.渡江战役

15.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唱的歌曲,反映的是一个时代的心声。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广为传唱,它们反映的时代心声是( )

A.自强求富 B.民主科学 C.和平建国 D.抗日救亡

16.与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有关的是( )

A.嘉兴南湖游船 B.八一建军节 C.革命摇篮井冈山 D.中共七大会场

17.反映的历史事件解读不正确的是( )

A.此事件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争取和平的诚意和“弥天大勇”

B.此事件中国共双方达成了“双十协定”

C.此事件发生于山城重庆

D.此事件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18.描绘的是解放战争期间某一军事行动的战略态势,下列描述与其相符合的是( )

A.“千里跃进,逐鹿中原”B.“攻占锦州,关门打狗”

C.“分割包围,瓮中捉鳖”D.“百万雄师,三路渡江”

19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取得的民族解放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是 ( )

A.五四运动的胜利 B.北伐战争的胜利

C.抗日战争的胜利 D.解放战争的胜利

20.毛泽东的诗句“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中的“过大江”指的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英、法等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材料二 经历了从“师夷长技”到变法维新的探索,人们发现温和的改良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旧制度。于是,人们举起义旗,发动革命,推翻旧王朝,建立了共和国。接着,高举民主、科学大旗,吹响了思想解放的号角。

(1)材料一中“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指的是哪四次侵华战争?(4分)其中,与我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哪个?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2)材料二中,“师夷长技”指的是什么事件?“变法维新”中的领袖人物是哪几位?(2分)

(3)材料二中,“人们举起义旗,发动革命,推翻旧王朝,建立了共和国”指的是什么事件?该事件的领导者是谁?(2分)

(4)材料二中“高举民主、科学大旗,吹响了思想解放的号角。”这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名称是什么?它的领导人物是那两位?(2分)

22.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从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了解它,牢记它,可以使我们勿国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从1995年开始,沈阳市每年都会在9月18日鸣响防空警报,以示不忘国耻。

材料二: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无理要求进入宛平城内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的拒绝,日军悍然向驻守卢沟桥的中国守军发起进攻,中国守军奋起抵抗。

材料三:1936年12月12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经过各方面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

(1)材料一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这一事件发生后,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导致怎样的结果?(2分)

(2)根据材料二提供的内容,请你说出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1分)

(3)材料三中的西安事变的发动者是谁?(2分)

(4)抗日战争的胜利洗刷了百年的国耻,今年(2016年)是战争胜利多少周年?(1分)谈谈你对抗战胜利的重要意义的认识?(3分)

(5)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一直在为侵略战争翻案,针对日本“右翼分子”歪曲历史、美化侵略的行为,请谈谈你的看法。(2分)

23.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七律•长征》(7分)

请回答:

(1)红军长征原因是什么?(2分)

(2)红军长征途中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2分)

篇7:八年级历史上册试题及答案

1.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关闭已久的大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得出此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中国市场大门被打开 B.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C.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D.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2.《天朝的崩溃》一书中写道:“这场战争把中国拖入世界。从此开始,中国遭受了列强的百般蹂躏;从此开始,中国人经受了寻找新出路的百般苦难。”文中的“这场战争”指的是

A.甲午战争 B.鸦片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第二次鸦片战争

3.“数日后,一匹快马向热河方向飞驰,恭亲王向咸丰帝报告了‘花园’被烧的消息……”该历史情景应出现在

A.林则徐广东禁烟期间 B.鸦片战争期间 C.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D.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4.“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 关。”此诗反映的是

A.洪秀全定都天京 B.左宗棠收复新 C.关天培广州抗英 D.林则徐虎门销烟

5.1月,经我国考古专家考证鉴定,在辽宁丹东附近海域发现的一艘沉船就是北洋舰队的致远舰。这一考古成就可直接用于研究

A.黄海大战 B.辽东战役 C.威海卫战役 D.廊 坊之战

6.史料记载:“(甲午战争后)随便走进中国哪一家农户,人们都可以看到,曾经是不可以缺少的纺车,都蒙上了尘土,被人遗忘了。一捆捆机器压的印度孟买棉纱似乎使人注意到手纺车已经不合时宜了。”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手摇纺车效率低下 C.印度棉纱质优价廉 D.民族工业曲折艰难.《清议报》(182月创刊)在第16册发表的时政评论中说:“岂不知寡不可敌众,弱不可敌强哉!然处于爱国之心,忍之无可忍,故冒万死以一敌八,冀国民之有排外自立之一日也。”其评论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五四运动

9.《辛丑条约》签订后,美国公使田贝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 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可以“任意斥责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上述材料表明

A.中国已经完全成为了美国的殖民地 B.帝国主义完成了对中国的瓜分

C.外国公使帮助清政府管理官吏 D.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10.曾纪泽说:“办洋务的难处,在于外国人的不讲道理,中国人的不明时 势,只有徐图自强,才能扭转形势。”洋务派“徐图自强”的最早措施是

A.仿效西方政治制度 B.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C.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D.兴办近代军事工业

11.下列人物中,极力宣传“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观点,推动维新变法的是

A.曾国藩 B.康有为 C.邹容 D. 陈独秀

12.时至今日,无论是在大陆还是台湾,都有大量以“孙中山”的名字命名的公共设施和纪念场馆。孙中山先生之所以为后世所敬仰,最主要是因为他

A.建立了光复会 B.创办了《民报》 C.领导了保路运动 D.创立了中华民国

13.195月,李大钊在《民彝与政治》一文中疾呼:“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活则自由亡。”材料表明李大钊主张

A.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B.提倡人性,反对神学

C.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D.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14.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因为

A.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B.北京学 生举行抗议活动

C.提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 D.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15.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这一消息传导国内引发了

A.五四爱国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戊戌变法 D.洋务运动

二、判断题:(每题l分,本大题共5分。请把正确答案填涂在机读卡上。)

阅读下表内容并判断:

名 称 目 的 时 间 不平等条约 影 响

鸦片战争 为了打开中国大门和维护可耻的鸦片贸易 1840-1842 《南京条约》、《虎门条约》、《中英五口通商章程》 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为了扩大侵略权益和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1856-1860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中国丧失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化程度加深。

以下结论是从上表信息中得出的,请在答卷选“A”;违背了上表信息所表达的意思,请在答卷选“B”;是上表信息没有涉及的,请在答卷选“C”。

(16)两次战争都发生在18世纪。

(17)两次战争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了很多领土和主权。

(18)鸦片战争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对中国影响不大。

(19)1860年,英法联军抢劫并烧毁了圆明园。

(20)第二次鸦片战争扩大了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侵略权益。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2小题,第23题8分,第24题7分,共15分。)

2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这些企业虽由官府控制,但吸收私人资本,产品投放市场。当时外商企业垄断民用工业,洋务派希望兴办民用工业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同时给军事工业提供资金、燃料。

——摘编自《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二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 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

回答下列问题

(1)据材料一,指出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的目的和民用企业的特点。(5分)

(2)材料二中,梁启超认为变法成败的关键是什么?(1分)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辛亥革命“将树砍断了”的含义。(1分)在20世纪初,中国人民为了清除材料三中所说的“树墩”,进行了哪些努力?(1分)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西方列强争夺中国的铁路修筑权,李鸿章等坚决抵制,李鸿章上奏说,此事(列强在中国修铁路)大有利于彼(列强),……洋人贪利无厌,……若再议及,只有仍执前说(以前所说的理由),(修筑铁路)凿我山川,害我田庐,碍我风水,占我商民生计,百姓必群起抗战拆毁,致激民变。 ——李鸿章《筹办夷务始末》

材料二 (19世纪80年代,李鸿章等力矫众说,要求自建铁路,)李鸿章上奏说,若火车盛行,则有驾驶之人,有修路之工,……故有铁路一二千里,而民之依以谋生者当不下数十万人……铁路所经不过丈余之地,于田庐坟墓尚不相妨。即遇官道稍窄之处,亦必买地优给 价值(多给钱拆迁百姓的田庐);其坟墓当道者,不难稍纡折(多给钱拆迁老百姓的坟墓)以避之。

——《光绪六年十二月初一直隶总督李鸿章奏》

材料三 1881年,为例解决开平煤矿的运输问题,李鸿章下令修筑了唐山到胥各庄的唐胥铁路。后来,清政府还自行设计施工修筑了铁路。 ——摘编自《近代史资料汇编》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归纳李鸿章反对修筑铁路的目的和理由。(3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归纳李鸿章主 张修筑铁路的目的和理由。(3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以来,清朝铁路发展的主要原因。(1分)

五、问答题(25小题6分,26小题4分,共10分)

25.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实现民族复兴梦进行重大探索,开启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回顾探索之路,充满艰难和曲折。

(1)以李鸿章为代表的地主阶级,以自强求富为口号,掀起了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产生影响是什么?(1分)结果如何?(1分)

(2)以孙中山为代表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了辛亥革命,基指导思想是什么?(1分)

(3)新文化运动后期的内容是什么?(1分)新文化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内在关系是什么?(1分)

(4)综上,面对中国近代化 民族复兴之路,你有何启示?(1分 )

26.近代中国,面对西方列强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签订不平条约。但中国人民进行了抗争。

(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1分)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约是?(1分)

(2)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坚决的抗争,列举一例抗争的史实?(1分)

篇8: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繁体字与简化字大对战:

1.我不喜欢简化字, 简化字没有繁体字好看, 就这么简单!

比较以下几个简体和繁体:

飞和飛, 无和無, 庆和慶

简体字是对中国文化的摧残!

2.不学繁体字, 何以能了解中国悠久文化?

你们支持哪种观点, 谈谈理由!

然后老师分工这两排讨论第一题, 另两排讨论第二题, 时间5分钟, 学生开始讨论, 有的前后聚在一起, 有的盯着大屏幕似乎在思考, 又似乎在发呆, 有的同桌之间在窃窃私语, 老师在四排中走来走去, 5分钟过去, 老师说, 讨论好了吗?只有少数人说好了, 老师说, 让每排推荐一人发言, 于是, 我们发现, 推荐的那些人都是上课很活跃的好同学, 这里的合作性学习的效率明显很低下, 存在着形式化倾向, 老师在这次合作性学习中没有发挥他的应有作用。

当前课堂中合作学习形式化的做法比较普遍, 表面上很民主、活泼的合作学习气氛, 实则内隐着种种阴影, 这样的讨论往往演变为“优秀学生讲, 后进学生听”。以提高公民人文素养为主旨的历史学科, 历史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 更为关注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贯彻这种合作性学习, 本文就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善于营造合作性学习的氛围

为了更有效地协同合作, 布置教室需要考虑很多方面, 学生们要坐得足够靠近, 这样他们才能更方便交换信息和小声地讨论问题, 不会影响其他小组。我们常常发现我们老师为了省事往往是让一排进行合作学习, 两头同学根本无法方便沟通, 也有些老师让前后学生4人进行小组活动, 当小组活动变为全班互动时, 他们就得转过来, 突然转过180度可能会让他们不舒服, 也有可能注意不到老师和其他同学在说些什么或展示什么, 避免这种问题的座位安排最好就是让学生面对教师的侧面坐, 4个组员两两相对地坐着, 我们发现, 小组规模越大, 某个学生隐藏或被忽略的机会就越大。由于我们班级人数多, 教室小, 为了应付这种情况, 我们可以让学生们坐得紧凑些, 每一组都相同地排列, 教室要留出空间让老师能走动, 来监督指导每个小组。合作小组的确立应体现“优势互补, 自主参与”的原则, 根据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 思维特点的互补性, 性格的亲和性等因素, 坚持多种并存, 灵活使用, 自主选择合作伙伴等, 让学生相互支持、配合, 实现面对面的促进互动。

二、善于指导合作小组一起平等和谐地合作学习

当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时, 不难看到有些学生主导着讨论和工作, 另一些学生则被晾在一边的情况。或者个别学生会尽可能地偷懒。为了让每个学生积极地参与, 我们可以采用轮流提问:第一步, 学生1提问学生2, 学生3提问学生4。第二步, 提问者和回答者角色互换。第三步, 每一个提问的人轮流向其他人汇报他们从回答的人那里得到了什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 给那些不善言谈的学生一些需要说话的任务, 比如“鼓励员”, 鼓励每个人都参与, 给爱说话的学生一些只需听的任务, 比如“记录员”, 这样, 可以防止优秀学生的话语霸权。使学生之间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相互交流信息, 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并且, 从学习的职能来说, 开始的独立学习解决现有发展区的问题, 后面的合作讨论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离开学生的独立学习和深入思考, 相互间的交流和讨论就不可能有深度, 不可能有真正的互动和启发。对小组内的不同见解、观点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 也无法做到吸取有效成分, 修正、充实自我观点。

三、善于组织合作小组进行成果展示

小组活动之后, 组员们常常想把工作结果向老师或班级汇报以获得求证, 因此小组的表现欲望就显现出来, 也许会站在讲台上, 向整个班级做出小组的工作报告, 没有上台的组正在积极准备不会认真听, 报告过的小组很放松也不会认真听。所以, 我们可以不要听那么多组上台报告, 作为代替, 可以让小组间互相报告, 这样学生们就有机会和班上的很多同学合作。但有些人只是在走马观花。因此可采取一些增强学生责任心的一些方法, 每一个小组派遣一个同学作为小组首席发言人, (每次采取轮换制) , 走向其他组进行汇报。被参观组利用轮流演讲的方法提出建议和意见。然后把综合、修改过的报告交上来, 老师与同学们再一起进行分析, 得出结论。

篇9:八年级历史上册同步指导(二)

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课标要求】

(1)简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理解五四精神。

(2)简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3)知道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4)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5)知道南昌起义,讲述朱德和毛泽东井冈山会师的故事,了解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6)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知识结构】

【典例分析】

八年级(1)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编写了《红军长征》剧本,他们设计了以下几个历史场景,其中与史实不相符的是()

A.巧渡金沙江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

B.遵义会议,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红一方面军同陕北红军会师吴起镇

D.井冈山会师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

点拨:此题通过设置情境,综合考查了长征的过程。学生只要牢固掌握关于长征的基础知识,问题即可迎刃而解。解答此题可以用排除法,井冈山会师后建立的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所以D项是与史实不符的一项。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

A.誓死力争,还我青岛B.取消“二十一条”

C.拒绝在和约上签字D.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2.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大会是()

A.中共一大B.遵义会议

C.中共七大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3.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陈列着这样一件文物(如右图),它是一把手枪,手枪上有两行字:“南昌暴动纪念”、“朱德自用”。这把枪陈列在此,是为了纪念()

A.辛亥革命

B.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开始

C.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创建的历史

D.秋收起义

4.决定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最主要依据是()

A.中国的特殊国情B.国民党的反共政策

C.毛泽东思想的指导D.苏俄的革命经验

5.井冈山成为人们“红色旅游”目的地之一的原因包括()

①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开始的地方 ②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的地方 ③中国工农红军诞生的地方 ④长征开始的地方

A.①④B.②④C.②③D.③④

6.在一次历史课上王老师说:“我爷爷就是1928年冬天在井冈山入伍的。”请你指出王老师的爷爷当年参加的是()

A.新四军B.中国工农红军

C.八路军D.中国人民解放军

7.毛泽东《长征》诗云:“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下列红军所渡河流,按先后顺序排列应为()

①湘江 ②乌江 ③赤水河 ④金沙江 ⑤大渡河

A.②①④⑤③B.①⑤④③②

C.①②③④⑤D.③④⑤②①

8.很多人认为贵州省的主要旅游点可以归纳为“一栋房子(遵义会议会址),一个瓶子(茅台酒),一棵树(黄果树瀑布)”。你认为贵州省的“这栋房子”之所以能够成为旅游景点,主要是因为()

A.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这里诞生

B.在这里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C.在这里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D.在这里党经历了生死攸关的转折

9.“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句诗所反映的事件发生时,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状况是()

A.已经恢复了正确的领导,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B.已经建立了敌后抗日根据地

C.还在“左”的错误路线上徘徊

D.正同国民党进行主力大决战

二、非选择题

10.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建立独立、民主和富强的新中国。为完成这个任务,中国的有识之士进行了不断的斗争与探索。请看下列四幅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图二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这一事件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2)图三、图四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这一事件的性质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1.D 2.A 3.B 4.A 5.C 6.B 7.C 8.D 9.A

二、10.(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或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2)五四运动。反帝爱国运动或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课标要求】

(1)简述九一八事变的史实,知道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

(2)了解西安事变的概况,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3)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知道中国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

(4)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5)讲述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等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6)了解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

(7)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知识结构】

【典例分析】

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2007年4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接受了16家日本新闻媒体驻京记者的联合采访,回答了记者提问。

温家宝:中日两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友好交往史,这种交往规模之大,领域之广,影响之深,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但是,在近代,中日之间也有过50年不幸的历史,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也使日本人民深受其害。以史为鉴,就是要吸取历史的教训;面向未来,就是要开辟中日友好合作的新道路。

材料二:2008年5月6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抵达东京,开始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展开为期5天的“暖春之旅”,以全面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从前首相安倍晋三访华的“破冰之旅”到中国总理温家宝访日的“融冰之旅”,再到福田首相访华的“迎春之旅”,胡锦涛主席访日的“暖春之旅”,两国关系逐渐走上了正常轨道。

材料三:2007年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的标志和标语(见右图)。其标志是中国、日本的英文打头字母“C”和“J”组成的心形标识,标语是“心的期待,新的未来”。

请回答:

(1)请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材料一中温总理所说的“中日两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友好交往史”和“在近代,中日之间也有过50年不幸的历史”。

(2)你认为近年来中日之间政治关系“结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促进中日之间的世代友好?

(3)结合三则材料,请你以“心的期待,新的未来”为主题,为中日学生友好交流提一个活动建议。

点拨:这是一道将时政热点和历史知识紧密结合的试题,体现了历史学科为现实服务的社会功能。同时本题又将中日两国从古到今的关系纵向联系,对中日关系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考查。题目的最后一问体现了期待中日关系向友好和平方向发展的导向。

参考答案:(1)中日友好交往史实:日本派遣遣唐使,鉴真东渡等。中日之间50年不幸的史实: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1900—1901年,日本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31—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等。(2)“结冰”的主要原因:日本前政府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文部省通过美化侵略战争的新教科书等。如何促进中日之间的世代友好:日本政府应教育国民正视历史,反思历史;中日之间应建立互信机制,加强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交流、对话和协商等。(3)如组织团队参观学习、开展各种联谊活动等,言之有理即可。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苦难十四年,日本和汉奸,压迫老百姓,有苦不敢言。”这首歌谣形象地反映了中国人民在遭受日本侵略期间所经历的痛苦,其中的“十四年”是指()

A.日本昭和十四年B.民国十四年

C.1931年到1945年D.1937年到1951年

2.在民族危亡关头,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发动西安事变,立下了不朽功勋。下列选项中,对他们评价准确的是()

A.“千古功臣”、“民族英雄”

B.“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

C.“千古奇冤,江南一叶”

D.“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3.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索活动中找到一张旧报纸(见下图),他们对该报纸报道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讨论,其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

A.这张报纸报道的事件发生在1936年的西安

B.这张报纸报道的事件涉及张学良、杨虎城、蒋介石、周恩来等人

C.这张报纸报道的事件和平解决后,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D.通过这张报纸的报道可以看出该报纸对张学良和杨虎城的行为是支持的

4.20世纪30年代中期,在中国大学生中传唱着许多歌曲,这些歌曲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是()

A.歌唱祖国B.追求理想C.抨击时弊D.抗日救亡

5.抗战期间,八路军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是()

A.平型关大捷B.台儿庄战役C.百团大战D.忻口战役

6.李红同学在参观下列城市的著名景点时,发出了一些感叹,其中不合适的是()

A.图一: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B.图二: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C.图三:让我们继承红军战士艰苦奋斗的精神

D.图四: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了成熟

7.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发生在()

A.九一八事变爆发后B.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

C.七七事变爆发后D.黄埔军校建立后

8.某媒体组织的“红色之旅”从北京出发,途经山西的平型关和山东的台儿庄等地,这是为了纪念()

A.辛亥革命 B.红军长征

C.抗日战争 D.改革开放

9.下图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的一幅图片。据图片内容判断,他研究的课题是()

A.台儿庄战役 B.百团大战

C.平型关大捷 D.淮海战役

10.在下列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材料中,最有力的证据是()

A.当年受害者的控诉材料

B.历史专著中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记载

C.侵华日军老兵的反省材料

D.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摄制的新闻照片

11.罗家伦在《凯歌》中写道:“祝捷的炮像雷声响,满街的爆竹,烟火飞扬。漫山遍野是人浪!笑口高张,热泪如狂。“诗人描绘的狂喜情形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抗日战争()

①使中国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 ③是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的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2.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人民在作出了巨大牺牲的前提下,终于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下列选项不属于抗日战争胜利原因的是()

A.中国共产党发动和坚持的敌后抗战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C.国际盟友的支持

D.国共实现了第一次合作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又相继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使帝国主义亡华野心始终不能得逞。

材料二:1937年7月,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并肩抗战。经过全民族八年艰苦卓绝的殊死斗争,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

(1)结合材料一写出抗击日军侵略的清军将领和抵抗八国联军侵华的民间组织。

(2)结合材料二写出抗日战争中两例著名战役及抗战胜利的标志。

(3)结合上述材料和史实,谈谈你的认识。

14.下图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召开的某次重要会议,观察图片后回答:

(1)这是哪一次会议?

(2)小明同学在看了该图片后,为图片写了如下注解:在全国抗战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夕,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了著名的八七会议,毛泽东在会上作了《论修改党章》的政治报告,指出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将面临两种前途的选择。以上表述有什么问题吗?

(3)此次会议最为重要的意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1.C 2.A 3.C 4.D 5.C 6.C 7.C 8.C 9.A 10.D 11.B 12.D

二、13.(1)抗击日军侵略的清军将领:邓世昌,左宝贵。抵抗八国联军侵华的民间组织:义和团。(2)战役:平型关大捷(平型关战役)、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等。抗战胜利的标志: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3)中华民族具有敢于抗击侵略的英雄气概和斗争精神;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使帝国主义不能灭亡中国;只有全民族团结起来,才能取得反侵略斗争的彻底胜利;要学习先辈的爱国精神等。

上一篇:保护自然环境倡议书怎么写下一篇:小学生心存感恩主题班会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