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历史鸦战争

2022-10-11

第一篇:八年级上册历史鸦战争

八年级上册历史《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解析

教学目标

通过本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什么叫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旅顺陷落;威海卫溃败。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英雄事迹。

在教师帮助下,让学生讲一讲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的英雄事迹,从而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在战斗中,以邓世昌等为代表的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侵略斗争,他们是甲午战争的民族英雄;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决策集团的妥协退让和军备的松弛落后,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中日《马关条约》的签定,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的重点是黄海大战。讲述黄海大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沉着应战直至舰沉与全体将士共存亡的英雄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本的另一个重点是《马关条约》签定的情况和内容。通过讲述《马关条约》的签定的情况和内容,揭露日本侵略者的贪婪、残暴和清政府腐败无能的卖国罪行。

本的难点是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影响。

二、教法建议

.在导入新时,老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导言以渲染气氛:“同学们,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哪一桩哪一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哪一字哪一句不启人蒙昧、动人心魄呢?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时期,去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今天,我们学习第4甲午中日战争。”这段导言一开始就制造了浓重的气氛,学生的思维跟着教学的发展而发展,两句设问,既是对前作了小结,也给下文作了铺垫,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黄海大战一目是本的重点,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和战争的名称为甲午中日战争。二是黄海大战的经过。三是黄海大战的结果。可以先由老师放映影片《甲午风云》的重要片段,然后让前准备好故事的学生进行演讲特别突出邓世昌的事迹。老师在学生讲完后进行归纳和总结。要求学生注意看有关的地图和图片材料。

3.黄海大战后,李鸿章为保存自己派系的实力,命令北洋舰队“保船避战”,躲进威海卫军港,不准巡海迎敌。这样,黄海制海权为日本舰队所控制,此后中国遭到日军海陆两路的夹击。由老师简要讲述辽东半岛战役并着重讲清旅顺的陷落和旅顺屠城,指导学生看小字部分内容。老师再讲清威海卫溃败的情况,指出威海卫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4.《马关条约》一目是本的重点之一,应依次讲明以下三个问题:一是《马关条约》签定的时间(189年)和双方代表(李鸿章、伊藤博文)要求学生记忆。二是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分四点划在书上,并要求学生理解和记忆。关于“三国干涉还辽”,可指导学生阅读本小字,教师不必讲解。三是结合《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中国的影响:第

一、辽东半岛是北洋门户,与山东半岛相合环抱渤海,南端是旅顺军港,割让辽东半岛直接威胁了京津地区的安全。台湾省是中国沿海第一大岛,包括本岛、澎湖列岛及其他大小岛屿七十多个,与福建省隔台湾海峡遥遥相对,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日本占领台湾,不仅是掠夺了资源的宝库,而且又是侵略我国东南沿海各省的基地。第

二、两亿两白银的巨额赔款,严重破坏了中国财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当时的财政收入,一年不足九千万两。为了偿付赔款,除了加紧搜括人民外,只得大借附有苛刻条的“洋债”。这笔巨额赔款,相当于日本全年收入的三倍多,其8%被日本政府充作军费,日本迅速发展成军事帝国主义,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敌人之一。第

三、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掠夺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特别是江浙两省的财富。第

四、条约规定日本可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从此,帝国列强取得了在中国直接投资开办工厂的权利,剥削廉价劳力和掠夺原材料,严重阻挠了中国初步形成的民族工业的发展。总之,《马关条约》的签定,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此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了。

.189年有人写出这样的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让学生动脑筋思考: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为什么“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干什么?这两事联系到一起,说明什么问题?指出那拉氏、李鸿章为首的投降派苟且贪安,国难当头还搞什么“万寿盛典”,这一小撮人主持国家哪有不败之理。

6.指导学生阅读以徐骧为首的台湾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有关材料,抨击当今台湾“台独”分子的言论。

三、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查阅有关历史资料,帮助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加深对有关内容的理解。

2.通过指导学生对《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内容的比较分析,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89年有人写出这样的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想一想: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为什么“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干什么?这两事联系到一起,说明什么问题?

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今已归日本”说明《马关条约》已经签定,台湾已割让给日本。颐和园又继续进行慈禧太后的“万寿庆典”。这两事情联系在一起,说明慈禧太后和李鸿章之流的投降派苟且贪安的卖国嘴脸。

练一练

(略)

活动与探究

.比较分析: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指导学生分析、填写下表:)

2.故事会:搜集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故事,在班里交流。(自行安排)

项目

内容

分析

影响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第二篇: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鸦片战争》复习

学案

一、学习目标:

、学习本,准确说出:

(1)虎门销烟的时间、领导人、意义。

(2)鸦片战争的起止时间、侵略国、结果、影响。

(3)《南京条约》签订时间、内容。

2、学会用历史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

3、吸取鸦片战争“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增强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重点与难点:

重点: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和中英《南京条约》。

难点:怎样正确理解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快速浏览本标题及正文,准确写出本主要讲述的什么战争?两个主要问题是什么?认识了哪位民族英雄?

战争:(

)

问题:(1)

(2)

民族英雄:(

)

2、仔细阅读文正文部分,能在本上标注掌握下列知识要点,思考完成下列问题:

(1)虎门销烟:时间:

领导人:

意义:

(2)英国通过什么条约割占香港岛?这个条约签订时间及内容是什么?

条约:《

签订时间:(

)年

内容:①

(3)阅读文指出鸦片战争的起止时间、爆发原因及影响。

鸦片战争:起止时间(

)年

原因:

影响:

(二)小组合作探究

、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和危害。

2、林则徐采取了哪些禁烟措施?虎门销烟的意义如何?

3、结合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三)拓展延伸

结合内外有关知识,讨论:中国为什么会在鸦片战争中失败?你有何感想?

三、堂小结:

、本知识结构:

从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842《南京条约》

8406爆发

查办林则徐

841占香港岛

林则徐禁烟

英国打开

中国市场

2、方法归类:学习“战争”一类的内容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教师点拨:从战争的双方力量对比,社会经济,战争的正义性等入手)

四、达标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林则徐下令中止中英贸易

B、虎门销烟激怒了侵略者

、为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原料

D、为占香港为侵略据点

2、XX年6月1日,我国首部《禁毒法》开始施行。历史上,哪一次禁毒斗争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

A、虎门销烟

B、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义和团运动

D、抗日战争

3、1840年,鸦片战争期间,清朝在位的皇帝是(

)

A、乾隆

B、嘉庆

、道光

D、咸丰

4、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陪了夫人,又折兵”不算,还搭上了许多银子,最主要的是让人家割走了中国近代第一块地(

)

A、九龙司

B、澳门

、台湾

D、香港岛

、有人说,“近代史开始于南京,结束于南京”,其中“开始于南京”指的是(

)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太平天国定都于此

、中华民国的建立

D、南京国民政府建立

6、《南京条约》中最能体现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的条款是(

)

A、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B、赔款2100万元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D、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随着英国侵略的深入,18世纪,英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日不落帝国”。

材料二:1840年爆发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当时中国投入陆军兵力约10万人,水师约1万人,船只多系木质铁皮,铁炮质差,杀伤力小;英军约2万人,直接参战的陆海军约06~07万人,出动战舰20艘,“船坚炮利”,其结果以中国惨败和英国胜利而结束。

——摘自《中国历史》华东师大版

材料三:鸦片战争的结果是“邪恶战胜了正义,公理遭到了践踏,自卫者受到镇压,使邪者笑,善者哭!”

请回答:

(1)从上述材料可以判断,鸦片战争是哪国发动的?

(2)鸦片战争后,中国与该国签订了什么条约?它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

(3)上述材料显示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五、拓展升华:

学习了本,我的收获是:

①知识方面:

②学习方法:

③情感认识:

六、后交流:

林则徐是鸦片战争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但书上叙述的内容不多,请同学们下查阅一些资料,各自写一篇对他介绍和评价的短文。(约10字)

第三篇: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教

案解析

教学目标

通过本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罪恶行径,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使中国举世闻名的皇家宫苑付之一炬,主权进一步丧失,土地被强暴割占,以及在国难当头的岁月里,农民起义军反抗斗争的历史史实。

本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听、看、议),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即列强之所以肆无忌惮,如此嚣张、放肆的根源所在)从中领会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斗争的首指目标为什么是清政府(不彻底消除腐朽的根源,今天赶走“法兰西”“英吉利”,明天还有新的“法兰西”“英吉利”接踵而至)。

分析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与它们的命运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发愤学习,努力奋斗。通过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史实进行中国人民一贯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和光荣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是一个重点,对这部分的内容学生只须掌握其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时间及发动战争的国家即可,但教师应抓住文的标题,讲述这次战争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它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关系,使文内容上下衔接。

“列强侵华罪行”是本的又一个重点,也是本大量篇幅所叙述的内容,为使学生化繁为简,轻松掌握这一段史实,可把其罪行归纳为八个字“洗劫空前”(英、法)、“割地最多”(俄)。

本的难点可以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上,这里应讲清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农民起义军的斗争目标首指清政府,即推翻清朝的统治(清政府的腐朽,是国难当头的罪魁祸首);一是通过太平军抗击洋枪队,讲述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

二、教法建议

复习提问: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列强是否满足既得的利益?

导入新

.正文的授思路可采用一条线索三大板块的结构方式:

①一条线索:即文的标题“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侵华罪行”

②三大板块:由全板书设计构成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的罪行

.英法——火烧圆明园

2.沙俄——割占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引发的斗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2.具体的授方式

①对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本极为简略,但为什么把它单列一个板块,一是整体线索的思路结构分明,顺理成章。二是因为不讲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学生就无法理解这次侵略战争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而不是类似“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虽然这是后话),既是第二次鸦片战争肯定与第一次鸦片战争有联系。所以这一部分,教师可以从目引入,即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由于《南京条约》的签订,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攫取了许多权利,但他们贪婪的欲望并没有得到满足,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无理提出“修约”的要求,遭拒绝后,在此发动侵略战争,以此逼迫清政府就范。因为这次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历史上称之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②在第二板块“列强罪行”中,可做如下处理:

a.讲“火烧圆明园”,可采用说看议的形式进行。说,即教师的解说:圆明园不仅是中国封建时代建筑艺术的结晶,且为世界罕见的博物馆和艺术馆,其被西方称为“万园之园”,可谓当之无愧(详细内容见资料)。让圆明园这精湛艺术的宝库在学生脑子里占据先人为主的位置。看,即放一段《火烧圆明园》的录像,让学生产生对圆明园的直观印象。通过视觉,目睹侵略者的野蛮、贪婪与罪恶。通过听、看活动加深对侵略者罪行的痛恨。议,即让学生发表议论,谈谈感想,引导学生痛责思恨、激发爱国情绪。

b.对沙俄割地行径,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归纳:

一、野心——由来已久

二、手段——趁火打劫(武力相逼,调停为诱,一纸定夺、强割强占)、步步蚕食

教学手段可利用一图一表,先“以表带图”(看表识图),后“以图代表”(采用地理方位的识记法)。

③第三板块,可采用连环提问法:为什么中国会遭到如此的劫难,主观原因是什么?(联系“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内容:清政府的腐败,一再妥协退让,造成中国局势急转直下)人民做出什么反应?(引出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农民政权抗击的目标是什么?结果怎么样?最后教师可把第

一、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时间、侵略者、主要内容及结果做个小结,这样层层归纳,步步巩固,使学生了解,由于二次鸦片战争主权再丧失、领土被强占,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此外巩固两次鸦片战争的内容,对掌握近代史上列强发动的五大侵华战争知识的完整性做好铺垫。

三、学法指导

在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教师可以先提问学生,看看有哪位同学从电影、电视或者外书籍中,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怎么发生的?如果能由学生来述说最好,否则就由教师介绍,学生通过听,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怎么发生的。

第二部分中,学生的主要活动是看和议。学生的议,可以有两个主题:“痛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谴责沙俄野蛮割土占地”。让学生通过“说”,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且加深对这段史实的印象。

第三部分,教师可以将问题打在屏幕上,让学生思考,而后四个小组的学生分别上台书写答案,每人写一题,一个接一个上来写,看谁写的既快又准确,教师最后评分。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根据《俄国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叙述沙俄侵占我国北方领土的情况,比一比,看谁叙述的更清楚、准确、全面。

这个题目结合到“谴责沙俄割土占地”中进行。学生可示图解说(《俄国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

练一练

A

活动与探究

谈观感

观看《火烧圆明园》的电影,把印象最深的一幕叙述出来,并谈谈感想,彼此进行交流。

结合“痛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进行,教师可把在学生叙述过程中不重复的内容写在黑板上,等学生讲完,黑板上就留下列强罄竹难书的罪恶写照,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讲完后归纳成简单语句,提高学生归纳能力。

板书设计: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英、法、美提出“修约”要求

2.“马神甫事”和“亚罗号事”——英法的两个借口

3.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8610)

二、法联军进攻天津

1.大沽、天津沦陷

2.《天津条约》(188)

三、英法联军攻占北京

1.大沽之战

2.北京沦陷和火烧圆明园

3.《北京条约》(186010)

四、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10多万平方公里

五、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危害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洪秀全领导的金田起义

1.鸦片战争后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

2.“拜上帝教”和洪秀全、冯云山的早期革命活动

3.金田起义(

4.永安建制

181111)

第四篇:八年级历史上册《鸦片战争》复习提纲(人教版)(推荐)

八年级历史上册《鸦片战争》复习提纲

(人教版)

第1

鸦片战争

一、知识结构:

、时间:18406—18428

2、侵略者:英国

3、根本原因: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4、导火线: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结果:签订《南京条约》

6、影响:见“重点内容提要2”

二、重点内容提要:

、简述《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⑴时间:1842年

⑵签订国:英国侵略者和中国

★⑶内容: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元。③开放广州、厦门、宁波、福州、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2、鸦片战争的影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五篇:八年级历史上册第4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

第4 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说出《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民族危机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了解义和团反侵略的史实,对比清政府的软弱无能,认识中华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重要原因,培养探究学习、交流合作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由学生动手设计“历次侵华战争、签订的条约及影响”的知识结构图等形式,使学生积极参加到教学活动中,体现了“活动、民主、自由”的新理念,使学生“乐学”、“会学”、“巧学”。

运用图表,比较历次侵华战争,得出中国正在遭到越来越多的国家侵略的史实。比较历次签订的条约内容,得出中国人民遭受的灾难越来越深重的史实。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八国联军的暴行给中国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向清政府进行的又一次穷凶极恶的敲诈勒索;处于弱势的中国人民是不畏强暴的,这是中华民族是优良传统。我们应勿忘国耻,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辛丑条约》。 难点:《辛丑条约》的影响,如何理解清政府是“洋人的朝廷”。 教学过程:

导入:中国近代史是一部百年屈辱史,前面我们学习了列强的几次侵华战争,但列强侵①华的脚步并没有停止,进入20世纪,列强又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即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感知历史: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义和团运动

兴起背景:19世纪末,尤其是甲午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一些外国教会也猖狂地欺压中国人民。义和团运动就是在反教会斗争中产生并发展的。 时间:1898年——1900年 口号:“扶清灭洋”

过程:1898年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揭开了序幕;1900年夏,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在廊坊,杨村组织了对侵略者的狙击战。

失败: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性质: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

意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加速了清政 府的灭亡。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就在义和团发展壮大之际,1900年6月,英法德俄美日意奥组成2000多人的八国联军,以义和团斗争损害了他们在华利益为由,开始了又一次侵华战争。 让学生结合课本了解有关经过。 经过:1900年6月,西摩尔率领八国联军从大沽到天津乘火车进犯北京,遭到义和团的奋勇抵抗,侵略军死伤多人,狼狈逃回天津;八国联军在7月中旬攻占天津,慈禧太后急忙派人向列强求和,八国联军不予理睬,8月中旬攻占北京,慈禧太后带领光绪皇帝仓皇出逃。 结果:这次战争以清政府的再次失败而结束。八国联军在各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了滔天罪行,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

二、《辛丑条约》

1、签订:

1901年9月,李鸿章与俄、英、美、日、德、法、意、奥等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2主要内容:

条约规定:①清政府向各国共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③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④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至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3、《辛丑条约》的影响

《辛丑条约》是西方列强强加给中国人民反一副沉重枷锁。通过《辛丑条约》,西方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变成了“洋人的朝廷”。 4拓展总结:

鸦片战争时间主要条约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时间主要条约影响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间主要条约影响 本课小结:

进入20世纪,新世纪的曙光并没有给中国带来丝毫喜悦,相反,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古老的中华民族陷入灾难的深渊,虽然有义和团和部分清军的抵抗,但由于封建制度落后于资本主义制度、清政府的腐败等原因,这种弱势中的反抗还是失败了,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怎样才能不受外辱?当时的许多有识之士开始在积极的探求救国之路。

四、作业

1、《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对中国的影响。

2、列举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和签订的主要条约。

五、板书设计: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攻占天津到侵占北京 《辛丑条约》 时间:1901年

内容:经济上,赔款4.5亿两白银 政治上,严禁人民反帝

军事上,拆毁大沽炮台,允许驻兵 外交上,划定使馆界

3、危害: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上一篇:八年级期中质量分析会下一篇:八年级上册思想品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