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活动中的图谱设计与介入方式

2024-05-22

音乐活动中的图谱设计与介入方式(共4篇)

篇1:音乐活动中的图谱设计与介入方式

音乐图谱能把抽象的音乐形象化,有助于幼儿形象地掌握音乐的旋律、节奏、曲式结构等特点,强化幼儿对音乐的审美感受,提高幼儿音乐学习的效果。

一、幼儿园音乐活动中的图谱设计

音乐图谱设计的好坏对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首乐曲都有其特定的节奏型,教师首先要分析音乐作品的结构,划分出音乐的段落或乐句,并根据乐曲的结构、节奏的特点设计音乐图谱。

1.不同类型的音乐活动与图谱设计的形象性分析

幼儿园的音乐活动分为歌唱活动、韵律活动、打击乐活动、欣赏活动和音乐游戏,教师要根据不同类型的音乐活动特点设计和选择图谱。一般来说,形象性的图谱更能表现乐曲或歌曲的内容,更多地运用于歌唱活动和欣赏活动之中;符号性的图谱更能表达乐曲的节奏,多用于节奏活动或打击乐活动之中。无论是形象性图谱还是符号性图谱,所采用的图像都应简洁明了,不能等同于日常教学所使用的教学挂图。

【示例一】歌唱活动《小鸟唱歌》

歌唱活动中的图谱主要是帮助幼儿理解和记忆歌词,因此多以能表现歌词内容的形象化图谱为主。基本上是一个乐句一幅图,且要突出每句歌词的重点,避免无关因素的干扰。歌曲《小鸟唱歌》的歌词有五句,相对应的图谱可设计为: 【示例二】节奏活动《瑶族舞曲》

在节奏活动《瑶族舞曲》中,我设计了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两种节奏,分别用拍手和跺脚表示。如下图:表示四分音符的跺脚节奏,(月)表示八分音符的拍手节奏。符号“太阳”和“月亮”分别代表跺脚和拍手的节奏动作。

从实际教学活动来看,教师有时会交互使用形象性图谱与符号性图谱。小班幼儿将符号转换为相应动作的能力不如中、大班的幼儿,因此在设计图谱时教师可直接采用形象化的符号。比如,将上图中的“太阳”换成“脚丫”图案,“月亮”换成“手掌”图案,使幼儿一看到“脚丫”或“手掌”就知道跺脚或拍手。又如,在打击乐活动中,教师可以直接用乐器的形象让幼儿一目了然地知道××地方用什么乐器来演奏。2.乐句的工整与否与图谱选择的差异性分析

通常情况下,幼儿园的节奏活动要选择乐句结构工整、节奏富有特点的音乐作品。因为乐曲的结构工整,则节奏分明容易敲击出效果,易于激发幼儿的演奏兴趣,也符合这一阶段幼儿音乐认知发展的特点。一般只选择一种节奏型来伴奏,图谱设计的时候,所采用的图谱符号是一样的。节奏的提取可以与原音乐作品相符,也可以与原音乐作品相反——作品的节奏密,选择的伴奏节奏反而疏。

对于乐句不完全工整的乐曲,在选择和设计图谱的时候要“存大同求小异”,在变化中要有明显的规律可循,让幼儿易于感知,发现节奏特点,才能始终保持学习的兴趣。

【示例一】民乐打击活动《快乐女战士》

民乐打击活动《快乐女战士》选择了两段音乐,第一段引子部分采用无声韵律的形式,设计为用动作表现。由于音乐乐句不工整,因此更适合采用形象化的图谱表现;而第二段音乐节奏明快、乐句工整,则适合以打击乐活动的形式,采用符号化的图谱表现。a.不工整乐句图谱示例: 《快乐女战士》动作图谱一(第一段引子音乐)注:表示自上而下舞动的红绸带,表示双手向左右各舞动一次。

对于不工整的乐句,在不同的乐曲中,还可以有多种设计方式。比如,在《闹新春》的图谱设计中,我运用了三个连续的波浪表现比较婉转、流畅的乐句.b.工整乐句图谱示例: 通过观察和阅读图谱,幼儿能很快发现前十六小节中,每小节都有三顶红军帽,最后一行共有十三顶红军帽。如果一顶红军帽拍一下手,那么每小节就是前三拍拍手,第四拍停止。更换成演奏动作亦然。

二、幼儿园音乐活动中的图谱介入方式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灵活运用不同的图谱介入方式,既能增强音乐教学方法的趣味化和游戏化,又能为幼儿营造宽松、愉快的音乐学习环境,使幼儿产生持久的音乐学习动力,从而增强教学效果。1.静态式。

该图谱介人方式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最常使用,主要特点是在整个音乐教学活动过程中图谱没有任何改变。教师一般先展示图谱,再让幼儿边观察图谱边欣赏音乐,以直观的图谱帮助幼儿理解乐曲结构。

【示例一】节奏活动《瑶族舞曲》

在该教学活动中,我直接运用了静态的图谱呈现介入方式,启发幼儿边听音乐边想一想图谱中的“脚丫”“小手”所代表的意思。2.动态式。

通常是为了解决音乐教学活动中的难点而特别设计的,特点是先遮盖或隐藏音乐中难点部分的图谱,在幼儿掌握了基本要求后再呈现出来,以有效帮助幼儿达成音乐学习活动目标。

【示例二】大班集体舞《绕着圆圈跳个舞》

在该教学活动中,为了解决幼儿与同伴眼神难以有效配合这一问题,我运用了动态的图谱呈现介入方式:事先将图谱中所有的“黄色小人”都遮盖了起来,只展示图谱中的“金黄色小人”;当幼儿学会了“金黄色小人”的基本舞步动作后,再揭去遮挡的纸片,通过引导幼儿对比观察两种颜色的小人之间头部动作符号的不同,来发现同伴间眼神的配合要点:眼睛要先对看,再各自看外侧。

对于缺少音乐经验、思维发展尚处于直觉形象阶段的幼儿来说,动态的图谱呈现介入方式,能将幼儿对图谱的观察集中到教师所指向的活动重点和难点中,从而有效地帮助幼儿阅读和理解图谱所表达的信息。3.动静交替式。

是以上两种图谱呈现介入方式在一次音乐教学活动中的综合运用,在具体教学中常用的是先静态、后动态的图谱呈现介入方式。

【示例三】民乐打击活动《凤阳花鼓》

在该教学活动中,我采用了动静交替的图谱呈现介入方式:先以静态式呈现,引导幼儿听赏音乐、观察图谱,学习将音乐与图谱符号相匹配进行演奏;然后再在图谱中插入“小眼睛”,引发幼儿对“小眼睛”图谱的有意注意,同时对幼儿提出新的演奏要求——“第四拍眼睛要看手”。这样的图谱介人方式,可以将演奏活动中的难点进行分解,避免过早呈现、过多要求对幼儿的学习造成干扰。

篇2:流行音乐在幼儿园活动中的介入

一、流行音乐融入幼儿早操中

以往的早操音乐都要老师经过精心挑选、设计后让孩子学动作。而现在, 我们都能不费力气地从孩子的口中听到他们喜欢的流行音乐, 让孩子参与选择音乐, 通过讨论、投票等方式决定音乐的曲目。如中班的小朋友选择《洗唰刷》为入场音乐, 因为他们说早上该洗洗刷刷后再做操, 这样就听到了孩子们在早操表演中对流行音乐的歌词改编“洗唰刷洗唰刷, 恩, 刷刷牙……”;“暖暖的春风迎面吹, 桃花朵朵开……”这是一首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由阿牛演唱的流行歌曲《桃花朵朵开》, 但是仔细听听, 同样会发现有很多词被改编了, 这是孩子创作的新歌词;在对早操的筹备中, 有的说选这首《桃花朵朵开》, 有的说选《春晓》作为歌表演的音乐, 他们公说公有理:桃花朵朵开能与同伴边表演边交流, 我们都喜欢, 婆说婆有理:春晓既是歌曲又有古诗, 既学诗又唱歌;在选歌表演时, 孩子们产生了争论, 在一场争论之后, 最终选择以投票的方式决定曲目, 大家一致选《中国功夫》作为早操的音乐, 这样动作做起来有力又有精神。

在各音乐曲目选定并录制完后, 一套适合孩子们并为他们喜欢的早操音乐就形成了。当早操音乐响起时, 孩子们沉浸在他们的“音乐”中演唱或表演, 做操时表现出极大的快乐和满足。

二、流行音乐融入幼儿的文学活动中

在日常文学活动中, 很少用流行音乐介入, 流行音乐的歌词往往都是以成人世界中的情、爱为主基调, 如何让两者有机结合, 并成为教育的上选途径呢? 我们是这样做的:在《一片叶子》的教学活动中, 主要讲了小蚂蚁带着叶子去旅行, 在旅行过程中, 叶子变成各种器具以帮助小蚂蚁克服困难。我们采用了《两只蝴蝶》中的前一段作为主旋律, 让孩子们学习把故事内容填充进去:小树叶, 你慢慢变, 变成小船把我带过河……就这样, 一个富有想象童趣化的故事自然融入流行歌曲中, 孩子们戴着头饰, 哼唱着自己熟悉的旋律完全投入小蚂蚁和小树叶的角色中, 自由自在地根据自己的经验创编故事情节, 并把相应的情节变成歌词填到旋律中。

音乐相当于兴奋的语言, 它对年幼儿童的愉悦功能是任何其他艺术形式都不能与之相比的。在孩子们熟悉并喜爱的音乐氛围中, 孩子们的参与性乃至学习积极性都被充分调动出来, 音乐也更好地为语言和表演服务。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 在学习中体验快乐,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流行歌曲融入幼儿的非音乐教学中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 教师一定要让孩子从听觉入手, 让孩子多听, 自己感受音乐、理解音乐。有了幼儿熟悉的旋律, 再加上符合旋律的歌词, 有助于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在讲故事时, 如何寻找流行音乐中支撑非音乐教学的音乐元素, 从流行歌曲中选择适合教学内容的旋律, 我们做了如下尝试:在讲《兔子和大灰狼》的过程中, 选择《对面的女孩看过来》这首歌曲中的开始部分和高潮部分填充故事内容, 这首歌诙谐有趣, 采用这两部分旋律, 幼儿既熟悉又喜欢, 增添故事的趣味性, 孩子用故事内容进行填词, 并采取对唱方式边表演边唱着:对面的兔子看过来, 看过来, 我们的样子很可爱……充满生气的活动场景, 不仅让孩子们乐在其中, 而且为接下来的创编故事情节打下基础;在《把爱传给你》的社会活动中, 如何让孩子们理解爱的传递方式, 选用网络歌曲《老鼠爱大米》, 在原有歌曲旋律不变的情况下, 改换原歌词的内容, 活动中音乐一播放, 孩子们就非常兴奋, 在老师的引导下, 孩子们用故事内容进行填词:我爱你, 爱着你, 我想把爱传给你, 伸开了我的双臂……可以用“一气呵成”形容当时的活动场面, 孩子们一下子就哼唱出自己改编的流行歌曲, 老师继续引导孩子们寻找自己的同伴, 边唱边做动作, 感应爱心的传递。

类似于语言、社会、常识等教学活动, 如果单靠图片、动画进行辅助教学, 势必显得单调和枯燥, 如果加入调动、愉悦情绪的音乐辅助, 则能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四、流行音乐融入幼儿的情感交流中

达尔克洛有句名言:“对音乐的理解, 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 不如说是情感过程。”那么, 怎样利用音乐手段进行情感交流, 让幼儿轻松愉快地投入活动中呢?在设计活动的时候, 我将这些改编的歌曲跟一些故事、游戏等结合起来, 让这些创编的歌曲贯穿幼儿的一日活动中, 这些做法不仅得到“儿童”的公认, 还迅速地在孩子们中间“流行”起来。歌曲的哼唱不仅在本班流行, 还蔓延至其他班级甚至整个幼儿园。个别幼儿的家长在三八节那一天激动地告诉我们:“我一回到家, 女儿就从客厅里跑过来抱住了我, 对我唱到‘妈妈呀妈妈呀, 您辛苦了, 请您呀快过来坐一坐吧, 妈妈呀妈妈呀, 我帮你捶捶背呀……’听到这些, 眼泪在我眼中打转……”孩子在经常接触类似的活动之后, 我们还惊喜地发现, 他们已不再哼唱流行歌曲的歌词了, 可以说音乐元素已经成了幼儿生活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幼儿在这样的活动中可以感受到自我表达及人际交流的乐趣, 而我们的点拨也让他们将这些奋发的、向上的音乐元素融进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

孩子们聪明活泼、天真无邪, 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喜欢在音乐中“畅游”、遐想。我们的目的是让孩子们把身边所喜欢的音乐融入自己的生活中, 将自己的喜、怒、哀、乐用音乐的形式表达出来。

篇3:音乐活动中的图谱设计与介入方式

图谱是音乐教学活动中经常运用的辅助教学工具,它是一种视觉符号也是一种材料,它可以把音乐材料简单化、形象化。教师在音乐教学中有效地运用图谱能在欣赏活动中有助于提高幼儿的听赏能力,启发幼儿在理解图谱的基础上掌握旋律、节奏、结构等。在音乐欣赏过程中能帮助幼儿更好、更充分地感受音乐形象和音乐结构性质。

关键词

图谱 音乐欣赏 运用

音乐欣赏一般是指通过聆听音乐作品获得审美享受的音乐活动。它是幼儿园实施音乐教育的一种手段,也是开阔幼儿音乐眼界,接触更多音乐作品,愉悦感官,丰富音乐经验,发展想象、记忆、思维能力,潜移默化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操的重要方法。近几年来,我园在上音乐欣赏课时,幼儿学得毫无兴趣,即便让幼儿随音乐动起来,进行各种体态律动表演,仍有很多幼儿不能很好地参与。其原因不是性格内向,就是过于好动,他们不能很好地体会乐曲内容。如果让他们静静地听乐曲,由老师分段讲解,则幼儿就会昏昏欲睡。怎样才能让幼儿有兴趣听音乐?有能力听懂音乐呢?于是,我们用最明白、最简单的图画、线条、符号来表现音乐。如↗表示旋律线向上走向,用↘表示旋律向下走向,用△表示快,用▼表示慢。用○表示弱,用表示强……这些图形让幼儿感兴趣,用图谱参与音乐欣赏教学有助于提高幼儿的听赏能力。

在幼儿园里利用图谱进行音乐欣赏活动,不仅符合幼儿的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学习特点,更有利于幼儿建立清晰、明确的概念。如果不借助一些教学辅助材料,幼儿要理解、表现一些音乐材料是有一定困难的,图谱这样的视觉符号可以把音乐简单化、形象化、增强直观效果、启发幼儿在理解图谱的基础上掌握各种旋律、节奏、结构、内容等从而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现就笔者在实际音乐欣赏教学后的一些做法谈谈图谱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的有效运用。

一、在音乐欣赏中设计图谱的运用

我们可以根据音乐的内容、结构、旋律来对图谱进行设计,有效的图谱必须是形象具体的,符合幼儿直觉行动的思维特点,能为幼儿理解和接受。

1.根据内容来设计图谱,例如:在小班音乐欣赏《小熊过桥》一节课。我们根据内容用简单的符号来表示。

如: 小木桥 ,

摇摇摇~~~,

有只小熊来过桥 ,

走不稳,站不牢﹌

走在桥上 心乱跳 ,

妈妈妈妈快来呀,快把小熊抱过桥。

通过这些简单的图形和符号在欣赏过程中,幼儿通过形象图谱理解歌词内容。这样幼儿学得轻松、听得好玩。觉得这样听音乐很有意思,我们的目的也达到了。

2.根据歌词来设计图谱,例如:大班的音乐欣赏《欢乐颂》这一节课,我们根据歌词来设计图谱。

如:蓝天高高白云飘飘

太阳公公在微笑

树上小鸟吱吱叫

河里小鱼尾巴摇

花儿点头草儿弯腰

欢迎小朋友们到

从这些图片中,我发现幼儿的积极性提高了,觉得这样听很有意思,说明图谱教学更直观、形象。

3.根据旋律来设计图谱,例如《咿呀咿呀呦》,首先,让幼儿认真倾听这首歌曲,利用红领巾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在听到咿呀咿呀呦的时候向老师挥挥手,经过反复练习一部分幼儿已经掌握了这首歌曲的旋律。其次幼儿在听的过程中老师画图谱

如:王老先生有块地,咿呀咿呀呦。

他在田边养小鸡,咿呀咿呀呦。

鸡鸡鸡鸡鸡鸡鸡鸡。

王老先生有块地,咿呀咿呀呦。

他在田边养小鸭,咿呀咿呀呦。

嘎嘎嘎嘎嘎嘎嘎嘎。

最后通过锯木头的游戏结束。

二、在音乐欣赏中如何运用图谱

在教学中,图谱的运用一般有几个步骤:感知音乐——激发情感——想像创造。

1.培养幼儿感知音乐的能力。

教师从审美感知结构的整体性出发,结合幼儿缺乏一定的知识经验和音乐经验的年龄特点,采用图谱的欣赏模式来培养幼儿的音乐感知能力。如《幽默曲》通过听音乐看图谱感受乐曲,看图谱对乐曲的调式一目了然,第一段A调式、第二段B调式、第三段还是A调式——。利用简单的图谱让幼儿很好地掌握这首乐曲的结构及旋律,激发幼儿的兴趣,加深幼儿对乐曲的感知和理解。

2.激发幼儿的音乐审美情操。

审美情操始于审美感知。对“美”的形态的敏感,便会被吸引而进入兴奋状态,教师可以通过图谱帮助幼儿分析和表现音乐作品的各种情感。如中班《大树妈妈》的第一幅图体现了一种宁静柔和的氛围,第二幅图反映大树妈妈对小鸟的呵护与爱心,借助图谱欣赏音乐,使幼儿了解音乐作品在情绪、情感上的细微差异。

3.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们在图谱的运用过程中强调幼儿对图谱的再创造力,教师可以利用音乐本身的审美艺术氛围和图谱对幼儿的感官刺激,采用让幼儿主动参与、主动体验、主动创造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和探索,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敏感性和表现力,让每个幼儿都有从自己的创造中得到正面反馈的机会,增强其自信心,以显示的教育和隐形的熏陶结合并进的方法。让幼儿进行比较随意的情感创造。如在《蝴蝶找花》在的图谱设计中,我在不作引导,不加限制的条件下让幼儿听音乐划线条,有的幼儿用绿色三角形表示青蛙,双弧线表示过程,蓝色的圆形表示青蛙到达的荷叶,并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进行大胆的创作、自由表演。随意地想象和发挥让幼儿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和满足。

三、在音乐欣赏中图谱能激发幼儿自主学习的兴趣

首先,图谱的运用可以使活动变得生动、形象、富有趣味,充分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如果只靠语言来传递信息,则会给幼儿以单调和枯燥的感觉。有了图谱,活动内容的表现会更生动、形象,当你像变魔术一样拿出图片时,孩子们充满了兴奋和期待,幼儿形象思维占优势,这是他们的特点。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图谱,幼儿的注意力便能被充分吸引,学习兴趣也能被充分调动起来。更重要的是,图谱的运用可以促使幼儿自己动脑,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让幼儿思维处于最佳状态,从而积极思考,自觉接受新知识。要发挥幼儿自由探索的主体性,利用图谱的目的是为了通过教师教,逐渐过渡到幼儿主动地学,利用图谱的重要意义在于有效的图谱能够帮助幼儿自主学习。

篇4:音乐活动中的图谱设计与介入方式

【关键词】 图谱教学;幼儿音乐活动;引领作用

【中图分类号】G60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1

图标是介于具体感知和抽象符号之间,并有助于实现这一过程的标志性符号。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图标以标志性的图形、文字符号为中介,向幼儿展现歌曲、乐曲的相关信息。相关探索与实践表明,在了解幼儿记忆规律的基础上,灵活设计、运用图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幼儿从音乐记忆任务中解放出来,而专注于对音乐的感受、理解与再创造。

一、图标在歌唱活动中帮助幼儿理解歌曲内容。

图谱教学在歌唱活动中的运用是一种视觉参与,它能更具体、更形象地展现歌曲的结构、内容,幼儿学唱歌曲,理解歌曲的内容是必须的,在理解的基础上,才可能有情感的体验和表现,根据歌词内容设计一些关键的图谱,能帮助幼儿理解和有序记忆歌词,使相对枯燥的这一环节变得形象、生动。比如学习歌曲《颠倒歌》时,教学的难点在于引导幼儿理解歌词中将现实生活中的客观事实颠倒的诙谐与幽默。如果采用传统的学唱方法,不能发挥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我将图标出示在黑板上,让幼儿观察,幼儿迁移已有的经验发现这首歌词是违背常规的,与以往所学歌曲有极大的不同,他们觉得特别有趣。所以这些图标不仅夹生了幼儿对歌词的理解,还帮助幼儿深刻地理解了歌曲的结构。

二、图标在韵律活动中帮助幼儿理解方向感和舞蹈动作。

韵律活动是幼儿喜爱的音乐活动,他们在欢快地音乐伴奏下,与同伴一起起舞,交换不同的队形,动作相互配合,非常开心。在大班集体舞《找朋友》的学习中,我让幼儿自己设计简单的动作,变成图标的形式。根据图示,理解队形的秘密,即站成单圈、双圈、面对面站好的概念,外圈逆时针、内圈顺时针方向走。并且在学习转动里圈,理解外圈不动,里圈按顺时针方向走的这一过程中,教师边清唱歌曲边移动图谱,移动一个位置,请幼儿观察后说说自己的发现。由此可见,幼儿看着图标,主动地做出了与图标相一致的动作,神曲了教师示范动作及过多的解释性语言和时间,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图标在欣赏活动中帮助幼儿全面把握音乐结构。

音乐欣赏,首先要理解音乐所描绘的场景和内容,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于是,在教学中,我用图标的形式记录对乐曲的理解,用游戏的心情自然地感知音乐的情绪、风格、节奏,让幼儿边听边对照,易于理解音乐中所描绘的生动的音乐形象、情感、思想,进而感受音乐的内涵。比如大班音乐欣赏《小精灵的魔法汤》(选自《加速度圆舞曲》),是一首明显的ABA式结构的乐曲。我尝试用图表直观地将ABA式的音乐结构呈现在幼儿眼前,借助图标分段欣赏,搅拌、摇瓶的音乐,感受乐曲速度和强弱的变化。

四、图标在节奏乐中帮助幼儿表现音乐的节奏。

节奏是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打击乐活动是幼儿园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每个孩子都喜欢敲敲打打,对声音具有一种天生的敏感性,打击乐就很适合幼儿这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在活动中,幼儿手、眼、脑、心并用,使大脑建立起复杂的神经联系,让头脑变得灵敏,聪慧。如学习大班打击乐《快乐的椅子节奏》中,有X X X|X X X|、X O|X O|三种不同的节奏,首先出示节奏图标让幼儿随乐曲做拍手动作,然后探索打击椅子各部位发出的声响,通过尝试、比较,选择与乐曲合适的打击部位匹配,创编椅子图标演奏。通过呈现幼儿自己设计的图标,幼儿可以正确地将自己的动作与音乐节奏匹配,从而感受、表现音乐的节奏。

五、图标在创编活动中帮助幼儿体验再创造的成功感。

音乐是抽象的,幼儿的思维是形象的,图标就是在形象和抽象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在幼儿园歌唱活动中,常常会让幼儿自己创编歌词的内容,幼儿的思维是跳跃的,创编是即兴的,稍纵即逝。如何将这种瞬间的火花转变成永恒呢?图标为这种转变提供了可能,通过图标记录幼儿的创编内容,既便于幼儿记忆,有能够让幼儿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如中班歌曲《买菜》,是一首取材于生活的歌曲,旋律活泼。我在歌曲中间的“报菜名”部分让幼儿大胆创编,但由于节奏太快,幼儿创编后往往记不住歌词,因此我设计了各种蔬菜(蘑菇、玉米、大南瓜,丝瓜、茄子和辣椒)的图标,以利于幼儿歌唱,体验到创编的成功感。

在音乐学习中基于记忆规律运用图标,可增强幼儿学习音乐的乐趣,是幼儿易于接受快乐的教育方式,为了让幼儿更主动地学,我们在使用图标地还需要多从幼儿的角度去考虑,只有理性地使用图标,才能让幼儿学得愉快,使音乐活动真正成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活动。

参考文献:

上一篇:四川省水路交通管理条例下一篇:大学社团中纪检部对学生管理的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