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理论

2024-04-08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理论(共8篇)

篇1: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理论

小学体足球理论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的指导思想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新型的创新教学模式,用形象生动的画面、声音、语言创设师生共同学习、交流的氛围,解除学生的各种精神压力和紧张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感到课堂教学的轻松||愉快,从而培养学生主动观察||主动思索、积极参与的良好学习习惯,实现技能、智能、情感的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及要求

二、教学任务及要求

本课为年义务制教学小学四年级选用教材中的小足球类教材。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四年级足球教材要求学生初步学习足球比赛的有关知识基本技能。通过本课由浅入深的教学,调动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与爱好。积极主动的锻炼身体,发展学生的协调性,灵敏性等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机智果断,勇于克服困难的优秀品质。

四年级的学生示接触过足球知识和技术,在学习过程中,有许多知识需要了解和学习,针对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力较差的特点。我在教学法中采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现代化的教学法过程中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开发学生的智力素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知识,提高学生运动技术和各项身体素质。

三、教学过程

本课为新授课,通过三大部分完成40分钟的教学内容。第一部分:准备部分(2分)

1、常规教育:上课,师生问好,教师宣布本课内容及要求

2、组织教学:师述:“今天,我们在教室里上室内体育课,同学们看我手上拿的是什么?”学生回答:“足球”。师述:“是的,这是一个小足球,你们知道足球比赛的知识吗?你们会踢足球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足球比赛的基本知识和踢球技术。” 第二部分:基本部分(34分)

1、打开幻灯机,出示一幅足球场示意图。

教师讲解小足球比赛场地的规格,比赛人数,比赛球的型号以及场上名区的名称。

师述:“这是一个长方形的小足球场地,长60~70米,宽45~50米,中间的中线把足球场分为两半,由两个球队进行比赛,每个队9人,比赛球为4号球,在足球场上我们可以看到端线、边线、球门区、罚球区、罚球孤、罚球点、角球区、中圈等。”

2、利用活动胶片,出示场上最常见的比赛阵型

教师进解最基本的场上阵型及各种球的判罚,并举例说明。场上常用的比赛阵型一般用三二三和三三二,各队把足球由本方场地向对方场地踢去同队队员相互配合,进球得分。得分多的队为胜。三三二阵型是三个后卫,三个中卫,两个前锋,一个守门员,三二三阵型是三个后卫,二个中卫,三个前锋,一个守门员,这两种阵型是功防较好的阵型。

3、学习场上最基本的各种球的判罚。

(1)从边线出线的球队由对方队员发掷界外球。问:“红队队员运球或传球失足踢出边线,该如何判罚,哪位学生知道?”生答:“由白队队员发掷界外球。”师问:“掷界外球怎样发?请同学们看老师的示范,”教师边示范边讲解,两脚前后或左右开立,站在边线外球出场的位置上,双手抱球由头后一次性连贯动作把球向场内掷出,要求两脚不许离地。

(2)从端线出线的球由对方队员发球门球或角球。

如红队队员运球到白队场内被白队队员阴挡由端线出界,判罚由红队队员在角球区发角球。

如红队队员运球到白队场内射门时失误,球由端线出界,判罚由白队队员在球门区发球门球。

(3)在场内手球和技术犯规的判罚由对方队员发任意球。

如红队队员在场中用手挡球、接触球或出现拉人、绊人等技术犯规的行为应判罚犯规,由对方队员在犯规的位置上发任意球。(4)在罚球区内手球或技术犯规应判罚点球

如红队队员在本队场地罚球区内出现手球或技术犯规应判罚由白队在罚球点处发点球。

4、初步学习基本的踢足技术

(1)观看录像,了解最常用的踢球方法与技术,要求学生注意看踢球的动作,脚触球的部位,如:脚内侧踢球、脚背内侧踢球、脚背正面踢球、脚背外侧踢球、传球技术和运球技术等。

(2)请同学们跟着电视上的动作要领学习最简单的运球过人技术 请同们安静,快速的把凳子放到桌子上,按照电视上的要求学习简单,常用的运球过人技术。

假设我们脚下有一个足球,对面有一个防守队员,我们用右脚的脚内侧向左推拔球,(不要太用力),再用脚外侧向右拔球,然后用脚背内侧把球传出或进行射门。(此项活动进行3~5组)

5、运用情境教学法,进行一场足球比赛,(目的是检查本课的学习情况,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及反应能力。

师述:“同学们,经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们学会踢足球了吗?现在我们站在教室里运用刚才学过的足球知识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足球比赛好吗?”,生答:“好”。师述:“正面我们宣而本次比赛规则,女同学做为防守队,男同学做为进攻队,按照老师的讲述,请同学们用脑子反应动作配合来进行这场足球比赛。

比赛开始,运动员各就各们,(提问:场上常用阵型有哪两种;生答)双方分别采用不同阵型,进行中场开球,由男同学在中圈内开球并把球 对方场内,(男同学做传球,踢球动作,女同学做跑步动作),防守队员的防守太严,左前锋队员把球传给了中锋,(男同学做传球动作,女同学做抱断球动作),中锋队员用假动作突破了防守队员的防守继续运球向前跑(男妇同学做假动作后进行运球动作和抱断球动作)防守队员快速穿插堵截,(男女同学进行快速的原地跑步动作)。快,再快一点,快要抱到球了。男同学再快一点,终于越过了后卫的防守来到了罚球区内,准备射门,快,起脚,唉,这一脚射偏了,球从端线出场了。提问,这个球如何判罚?(生答:“由防守队在球门区发球门球)对,由女同学的衙卫发球门球,开始,发球。女同学的力量太小了,这个球踢得太轻了,男同学抢到了球继续往球门区跑去,起脚,射门,(男同学做射门动作),好球,进门了,男同学的进攻队胜了,比赛结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气氛较活跃)

这个游戏好不好(生答:好)再来一次要不要(生答:要)

那么我们再进行一场比赛,角色互换,女同学做为进攻队,男同学为防守队(本次比赛把掷界外球穿插进去)

比赛小结:通过游戏训练,同学们学会怎样踢足球了吗?下节课我们到足球场上去踢球。

第三部分:结束部分(4分)

用录音机放出优美的音乐,采用意念放松法进行放松活动。

师述:现在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跟着音乐作呼吸,听着老师的叙述进行放松,(较慢地),我们站在一个风景如画的池塘边的草地上,沐浴着温暖的阳光的照耀,呼吸着大自然清新的空气,我们可以闻到空气中飘浮的淡淡的花香,耳边可以听见小鸟快乐的歌唱,我们的头部在慢慢的放松,我们的肩部也在缓缓的放松下来,我们的手臂放松了,我们的腿部放松了。小结本课(请同学们把凳子轻轻拿下来,坐好)

在今天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能够专心听讲,认真观看录像,学会了最基本的足球知识和踢球方法,希望在今后经常练习踢足球,不断提高自己的踢球技术和锻炼身体的能力。

下课,师生再见。

篇2: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理论

一、设计理念和构思:

本节课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坚持“以学生为本”,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小学四年级现有的篮球运动基础上进行理论学习,不仅能提升技能技术,更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参与篮球学练的欲望和兴趣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和合作创新精神,确保每一位学生受益,增强学生终生体育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篮球作为中小学推广最普及的运动项目之一,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小学阶段的学生表现欲极强,学习兴趣很高,他们很希望能通过这项运动展现自己的能力,吸引同伴的眼球。但本次授课年级为四年级,大多数同学却对篮球了解甚少,掌握一定运球技术的同学更是寥寥无几,更别说在这以前进行过理论知识上的学习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起全体学生对篮球的兴趣,从认识篮球,熟悉篮球,到热爱篮球,再到掌握一定的篮球基本技术,从而为进入初中,高中,乃至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教材分析:

本课篮球基础理论知识是初中教材中重要的篮球运球中内容之一,它与篮球技术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在这节授课中设计了篮球起源、场地画法、常见规则、巩固提高。先导入,再由浅入深是一个比较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设计,发展了学生的的理论基础知识水。整个内容设计息息相关,不可分割。通过实例解答学生在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基础。

四、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五大学习领域结合学生实践发展的特点与所选教材(篮球理论知识)实际,特制定以下几点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与篮球运动有关的体育运动知识,如:起源,篮球和场地的尺寸,比赛的大致规则,国际重大赛事等;

2、通过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学习,培养善于思考,团结协作的品质,并养成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五、重点、难点:

重点:场地设备、常见规则学习;

难点:场地的尺寸及规则在实践中的运用;

六、教学方法:

本课在教法选择上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提高,分别采用了:

1、讲解、示范法:在规则上教师通过各种手势来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

2、探究自主学习法:通过自学、小组讨论及时发现解决问题。

3、直观法:通过课件展示及师生互动,让学生更加容易掌握知识。

七、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谜语与图片;

2、出示并明确学习目标;

3、知识学习:篮球起源;篮球及场地尺寸;比赛办法;常见的篮球规则;目前国际上的重大赛事;

4、精彩篮球视频欣赏;

5、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宣布下课。

八、板书设计

课题:篮球基本理论知识 篮球的起源 篮球的构造

篮球场地的大小尺寸与名称 常见的篮球规则

篇3:建构主义理论与小学课堂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发展的, 是内在建构的, 是以社会和文化的方式为中介的。学习者在认知、解释、理解世界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 学习者在人际互动中通过社会性的协商进行知识的社会建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 借助其他人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 充分发展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 最终达到使学习者有效地实现当前所学习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从建构论者的观点出发, 教学设计必须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一) 淡化权威。

权威是社会赋予的, 在大多数学术领域内权威被特意授予那些占据某一特定的说话位置的人。传统的观点: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宰者, 决定了教学主题, 教学内容, 教学进度, 教学方式等, 学生从传统的讲演方式中仅能受到极为有限的教育。建构论者的观点:教师的角色是多重的, 可以是一个协调者、促进者、资源顾问。教师要为呆滞的材料注入有趣的含义, 给抽象的思维以一种栩栩如生、清晰可触的感觉。教师的权威要打破, 和学生平等, 俯下身子教学生。同理, 教材的权威也要打破, 教师上课, 70%左右的内容应紧扣教材, 30%左右要做纵横联系, 要做相关发挥, 不要全部照教材讲课。既要尊重教材, 又要不迷信教材, 要鼓励学生敢于对教材的缺点说“不”!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例如:刘从华老师教学《捞铁牛》一课时, 课文差不多学完的时候, 全班都沉浸在对怀丙这个工程家的敬佩之中, 偏偏就在这时, 有一个学生发难了:“老师, 我认为怀丙的方法还需要改进!”然后他陈述了自己的观点:“我从书本和电视上了解到, 黄河里泥沙很多, 黄河之所以发大水,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河底泥沙堆积太厚, 河床升高, 可是按照怀丙的方法, 每捞一只大铁牛, 就要向黄河里铲进两大船沙, 那不就使河底的泥沙更多了吗?同时也会使这里的水变得混浊, 这是有害处的。”一石激起千层浪, 老师抓住机会, 让学生纷纷发言, 想了很多种好办法。

(二) 激活各种关系。

从建构论教育者的立场来看, 个体并不是内容和理性的占有者, 而是它们的分享者。教师主要的挑战是使学生加入一系列的对话中。教育主要通过相互间的互换, 即通过协调对话参与者的行动而产生。师生之间, 学生之间的交流起着主要的教育作用, 合作交流成了主要形式。

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话语中筛选出与前面内容相关的要素, 及时选准切入点,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学生通过假如、联合和批判地考察别人的观点来学习, 通过互动还有可能产生各种新见解。

语文课中的相互评价与补充, 演讲和争辩, 数学课中的质疑和解释, 同学、小组之间的讨论与沟通......

教师要积极创设真实的教学情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实际情境下学习, 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同化当前学习的新知识。

一位教师在教学“舟”字时创设了用多媒体展示“舟”的演变过程, 学生观看, 然后小组讨论交流怎么记忆。学生汇报:“舟”中间的一横像船的两个桨, 两点就是坐在船里的两个人, 外边的框是船的四边, 上面的一小撇是拴船的绳子。

数学教学中, 关于圆的认识, 教师创设了如下情景:低年级同学投篮比赛。在操场中间, 摆了一个竹筐, 同学们站在不同的方向投篮, 怎么站才能体现公平呢?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围着竹筐站成圆形。然后具体到抽象, 中间的竹筐就是圆心, 每一个同学都是圆上的点, 从中心到圆上的点就是圆的半径, 同一个圆内半径处处相等......

(三) 在实践中生成意义。语言的社会价值和意义主要来自于特定语境下人们使用它的方式。

建构论者赞成学生与教师一起决定对他们重要的实际主题, 赞成能最大限度地允许有意义参与的活动。教育对话应与实际应用环境尽可能的紧密结合。

对教育过程的挑战是:产生各种语境, 并使其中所形成的对话的价值和意义能最充分的被认识, 或去创造各种条件, 并使该条件下的对话能跟个人、共同体或国家当前的实际追求联系在一起。

如:作文教学中的观察日记, 游记、读后感和调查报告等等。教学设计过程中的问答, 课堂小结语言的设计, 要让学生有话可说, 有事可写, 有感而发, 有情可抒。又如, 美术教学中, 在欣赏中国古代绘画时, 配乐选用“流水”、“春江花月夜”、“中花元板”等民族优秀乐曲配音;欣赏秦、汉陵墓雕刻、陶俑时, 配乐选用“十里埋伏”、“将军令”等民族乐曲配音, 让学生充分、自主地占有信息资源, 领悟所学内容主题的情感基调及基本内涵。

笔者在进行《利息》教学时, 让学生通过存款和调查银行的各种利率, 实际操作, 来加深学生对本金、利率、利息和个人所得税等知识的认识, 实际计算自己存款的税后利息, 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四) 打破学科界限。

为了使教育过程逐步嵌入到实际的应用语境中去, 应该鼓励将这些话语从他们的学科积淀中解放出来。教学的重点从让学生仅为重复标准化的课程里成套的话语做准备, 转向了发展学生应对教育领域之外复杂多变的环境的能力。

同时, 学科间的有机融合, 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又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教学《认识时间》这一内容时, 为了让学生对一分钟有比较清晰地认识, 教师设定了一分钟的音乐, 让学生在一分钟之内拍球、写字、画画、做数学口算题, 融合音乐、体育、美术、语文等学科为一体。

要让学生收集资料, 分析、整合、解释并将他们的结果报告给真正的听众。

总之,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的自主生成, 通过创设情景、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效果评价等环节,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俗话说:教无定法。一个成功的老师, 应致力于总结和反思自己的教学经验, 并善于扬弃经验, 挑战经验, 超越经验。

篇4: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理论

关键词: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内容;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298-01

新课改推动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不变更新,“综合与实践”是新课标中增加的内容。但从涉及内容来看,该模块是部分基础性知识的整合与应用。小学生学习该模块知识对于提高其探究和合作等能力有较大的作用。

一、课标中“综合与实践”内容要求

小学课标中“综合与实践”模块按照学段进行了划分,主要分为两个不同的学段。第一学段的内容要求为: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小学生感受和体验数学知识的实践作用和价值;认识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实际活动过程中了解和理解数学知识。第二学段的内容要求为:感受实践活动;感受提出、思考、解决问题的一系列过程;在既定知识范围内,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感受知识与解决问题方法之间的联系。课程标准中“综合与实践”内容要求的提出其本质在于引导教师和学生要注重连接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在教学内容中突出生活性、实践性等。

二、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内容类型分类

1、动手操作类型

動手操作的小学数学内容主要通过制作、测量等形式调查小学和僧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的动手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将书本知识与生活知识连接在一起,如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测量》中小学和僧利用教师准确的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如测量课桌、教室等。

2、场景观察类型

目前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内容还包括有场景观察的类型。即通过图片、实际场地等场景,帮助学生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由此连接现实信息和书本知识,在实际观察过程中学习知识。如人教版数学教材中《农家小院》中为学生提供了现实生活中农家生活的实际情景。

3、实际调查类型

为了提高小学生的实际沟通和交流能力,在“综合与实践”教学内容中涉及有实际性的调查和访谈等内容,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获得欲得到的各种信息和资料,在此过程中获取生活经验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经验。如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邮票中的数学问题》需要学生搜集生活中常用的邮票,然后结合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主题探究类型

在小学数学高年段中,“综合与实践”教学内容主要以主题探究类型出现,此部分内容具有高度整合性和综合性,有效地调动了学生所学知识以及多种生活经验。因此,对于小学数学教师而言,应综合性地设计该内容。如小学高年级中出现的学生上学路程、时间等调查、记录和汇总等问题均属于主题探究类型。

三、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理论策略

1、具有巩固性功能和作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综合与实践构成了其非常重要且很特殊的学习内容。它的作用重点不在于让学生掌握技能与知识,在于让学生在该过程当中能够依托自身所掌握知识技能去提出以及解决问题,实现学生通过运用自身掌握的知识技能提出与解决问题进一步巩固自身的知识技能,并且在综合与实践过程中实现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不同学科的有效融合。

2、教学内容源于生活且服务于生活

在小学教学过程中,综合与实践方面的有关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存在极为密切的关系,要求数学课堂活动做到主题明确,具备较高的可操作性。可操作性主要涵盖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对学习内容进行前期设计的过程中要做到与学生现实环境密切联系,同时也要与生活环境、有目的性的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进行有效的科学设计与开发,做到数学教学来自生活、服务生活。二是赋予学生主动性,让学生决定活动主题,真正找到学生了解、感兴趣的内容,真正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升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积极性,提升意识与能力。

3、教学内容设计采用“走出去”形式

由于综合与实践内容具有较大的实践性和生活性,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应严格遵循“走出去”的原则,即开放性的原则。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学习的知识,同时结合即将学习的知识,使得两者实现结合和融合,真正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融为一体。数学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校内、校外等多种形式,调动社会、家长等多元主体,使得教学内容的设计实现开放。

总之,小学数学中增加“综合与实践”模块使得数学知识得以重新组合,为学生提升多方面能力提供了机会,同时也增加了数学教师的教学压力。因此,对于小学数学教师而言,只有掌握教学内容和设计的理论知识,才能更好地驾驭课程和内容,使得综合实践内容的教育效果得以发挥。

参考文献:

[1] 辛文利.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案例研究[J].学周刊,2016(12):34-36.

[2] 王智秋.构建高师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数学类课程的若干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2(6):14-16.

篇5: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理论

1.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的指导

学习理论是研究人类学习的本质及其形成机制的心理学理论,对教学设计具有指导意义的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注重外显行为的研究。认为学习的本质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教学设计理论中的行为主义强调对外部环境的控制,目标设计中要拟定行为目标,以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为目的,注重学生行为的变化和强化,在媒体设计中强调呈现丰富的感性材料等。

认知主义理论着眼于认知结构及过程,探究个体内在的心理活动,强调对学习者内部心理操作方式的指导。教学设计的理论也由行为主义的重视外部环境及行为的控制研究转向重视学习者内部的变化。在学科内容上更多考虑如何规划、组织教学内容,使之形成“结构”,让其呈现方式与学生内部心理加工方式相对应。重视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在媒体设计中强调要能启发学生的思维等。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学习者的特征分析以及学习内容的分析,以确保学科结构与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协调性。

建构主义的理论思想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对学生只起到帮助和促进的指导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在这种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下,与传统教学相比,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

不同的学习理论会产生不同的教学设计模式,在行为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产生了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在认知主义尤其是建构理论思想的指导下,产生了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因而,学习理论是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2.教学理论对教学设计的指导

教学理论是对教学规律的客观总结和反映,也是为解决教学问题而研究教学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教学理论强调教学是一个内在结构的整体系统.应从结构和功能关系分析、研究教学过程。教学理论研究的范围涉及到教学基本原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教学理论说明了应采用何种最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进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说明了在使学生最容易学到知识的原则之下,宜采用何种方法来选择和组织教材;指出了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何种最有效的程序呈现教材有利于学生学习。总之,教学理论为在有计划的教学设计中,合理安排教学情境,从而为达到学校预设的教育目的提供了理论依据。

3.传播理论对教学设计的指导

传播就是将信息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传播理论研究信息的传播过程、信息的结构和形式、信息的效果和功能等。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所接受到的教学信息并不完全取决于教师所传授的信息输出量,还有来自其他的讯道。也就是说,教学信息在传输与转换过程中

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传播理论研究的是自然界中一切信息传播活动的共同规律,通过对传播模式、传播者、受播者、传播的信息、传播的符号、传播的媒介以及传播效果的研究,使人们认识到教学过程也是信息传输过程,而且是信息的双向传播过程。包括信息从教师或媒体传播到学生的过程和信息从学生传播到教师的过程。

除此之外,传播理论还研究媒体的选择与应用。不同的媒体将产生不同的传播效果,教学设计也十分重视教学媒体的分析和选择,因为教学媒体是传递教学信息的通道。哪些通道便于学习者理解和接受教学信息,哪些通道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这是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加以考虑的。

篇6:版式设计理论在设计教学的运用

版式设计语言的基本实践,它包括视觉构成元素的重构、视觉流程的掌握与运用、版面编排等基本类型的了解与掌握及应用。通过这些基本实践来深度了解版面二维空间的构成元素的运用与探索,熟练地掌握版式设计原理,并将原理运用到实践版式设计编排中,版式设计语言要新颖与美观的同时,还要与版式定位相符合,其关键是版式设计要使受众者在视觉上产生美的享受与视觉舒畅感。视觉构成元素主要指点、线、面的视觉语言,不同的编排方式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受与意义。每个版式都有自己的视觉流向与中心,要想在视觉上有所突破,重要的是把握好视觉流向的顺序感与阅读中心。视觉流程主要体现在版式设计的形式处理上,起始点和视觉阅读的过程是一种视觉节奏与意境的解读,利用视觉语言的各种不同元素的重组、重构,形成各有主次关系,先后关系的视觉层次意境,从而达到最佳的视觉流程效果。三个基本实践方法训练路径为:一是拼贴法,使学生能理解版式设计的结构和要素;二是表达法,使学生在描画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视觉识别能力,能形成主动意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觉的将审美意识或理念应用在版式设计中,通过版式设计的原理和指导,实践探索出新的表达语言和版式传达样式;三是软件法,运用软件进行设计与制作,表达版式结构及视觉语言的准确性与可读性样式,使学生在版式设计课的实践中达到眼、脑、手的协调,思维能力与创意能力的统一;最终,实现自觉掌握与运用版式设计全方位表达能力。版式设计语言理论在设计教学中存在的实践问题 1.版式设计教学应突破学科的疆界 当今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设计教学应突破学科之间的疆界,寻求设计与创意的新表达,因此,创意人必须具有综合性的知识体系,而不能一味地“专”下去。版式设计教学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的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角色;同时,也是承担着传达思想与情感的重任,甚至是传承文化与文明的重任。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方方面面的综合知识的整合能力。例如:哲学、经济学、美学、艺术心理学等等。要让学生认知到版式设计专业自身就是艺术、技术、社会生产力等综合且新型的艺术学科。另外,还必须在课程中尝试开设市场学、经济学、消费心理学等课程。在强调学科边界的融合时,并不是要求版式设计者个个都成为多面手,而是模糊学科边界本身的同时,而是构成学科之间的交叉性与重合性、形成新的创意表达语言,运用综合性有利于版式设计理论的全面发展与延续,使版式设计的理论在教学方面有突破常规的发挥,成为一门综合性强、专业语言传达新的设计学科发展态势。

2.版式设计教学需要重点培养学生个性化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版式设计教学中,个性化的表达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技能,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的出现为当今的设计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大大提高了平面设计师的工作效率和设计与制作工艺。在这种社会发展形势下,版式设计教学工作应主动适应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的学科领域,要在这个需要提高的新环境中不断的提升,版式设计教学的水平与科技发展的步伐。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软件的广泛应用,版式设计教学逐步走向程序化与科技化的趋势,这就要求设计具有创意并且富有个性化的表现。创新就是版式设计的本质,创新源于设计的创造性思维。个性化的表达是教师对版式设计教学个性差异的独到见解,在版式设计教学中应通过对设计原理、设计内容等理论知识的传授,着重培养学生设计创意个性化表达的思维,倡导个性化设计风格与思维的体现,挖掘个人与众不同的创造性的思维,使版式设计创意具有鲜明性、独特性的个性化表达和形成强烈的视觉传达效果。

3.重视学生的理解力和应用的实践能力培养

在设计教学中,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让学生通过对幻灯片和课件观赏与思考,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理念与创意意识。要求学生对版式设计有一定的研究,熟练地掌握版式设计教学的基本规律与方法,对文字、图片、版面中的抽象元素等视觉因素,在版面中的编排有一定的理解和应用的实践能力。同时单一的版式设计教学形式训练课程,增加综合设计教学时,开发学生更多、更具个性的思维拓展空间与创造机遇及灵感。根据版式设计教学的安排,通过实际案例的讲解与课程内容的规范,提出版式设计教学的重点。重视教学实践性的应用能力培养,版式设计教学模式已不在是传统的培养模式。在特定的设计教学环境中,使学生完成设计理论的学习和实践创意的全过程训练,使学生们呈现出完全互动并且相对独立的思考与表达关系,设计教学的成果则是在创意设计上,或者称为版式设计样章。当然,这个“样章”可能还不够完善,也许它可能是极其粗糙、不成熟的草稿,但版式设计一定是具有超前的设计理念和创意思维的表达。版式设计语言理论在设计教学中的实践

版式设计语言就是针对平面设计而言,特别应用在是书籍装帧设计、海报招贴设计、网页设计与制作等各种版式设计中。由此可见,版式设计教学是在满足平面设计功能的前提下,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各个因素之间的有效的编排与表达,版式设计教学的范围涉及到书籍、招贴、网页等各个平面设计的领域,其设计原理与理论贯穿于每一幅设计创意的始终。因此,版式设计教学从表层来分析,它是一种关于平面设计元素的编排的设计教学活动,是现代设计工作者与设计师必须具备的艺术修养和专业表现技能。1.书籍版式设计理论在设计教学中的实践分析

书籍是人类走向文明社会的阶梯,又是传达信息的载体。在书籍的版式设计理论的设计教学中,学生应该了解其以下的特征:一是,书籍版式设计语言的特点:书籍主体通常由文前、正文、后附构成;它是通过版式设计语言来组织大量的有效信息,以文字为主要版面编排的设计要素构成。二是,书籍封面的版式设计:书籍封面中主要由书名、编著者名、出版名等文字组成;封面设计是书籍整体形象塑造与表现的核心,具有保护、传达书籍内容的功能,使书籍更具有吸引读者注意力的作用与功能。三是,书籍内页的版式设计:在书籍版式设计中,通过对书籍版式设计语言教学中展开实践性的学习,学生必须考虑页与页之间的连贯性,进行整体与统一的设计创意。四是,版式设计语言教学在书籍中的应用:书籍设计是对版式设计教学中作出实践性的研究意义的拓展也是教学方式与方法的改变,赋予学生以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设计表达能力,调动自主决策的能力与收集处理信息的整合能力,发现实践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能力,使实践的应用能力得以全面的提高。书籍设计流程的基本练习,学会解析基本要素、特点以及评审标准。通过书籍设计的原则,分析整体版式设计结构与形态任务,在一定的开本上,把书籍原稿的体裁、结构、层次、插图等方面作为艺术性而又合理性的融合。结合各种要素进行书籍整体设计的思考;针对不同类型的书籍以恰当的方法,进行创意,学生可以体验到不同类型的书籍版式设计的要求表达,在提高审美水平的同时,提高主体与客体的文化素养与审美意境。

2.招贴版式设计理论在设计教学中的实践解析

海报招贴创意以大面积的版式设计语言传递着有效的视觉信息,它具有强烈的视觉传达与表现力、版式语言简洁、信息传达明晰等特征。在视觉信息传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首先,招贴版式设计的特征:在编排的层面分析,海报招贴的版式设计通常采用简练、概括、夸张的手法,突出主题,可以吸引受众的目光。海报招贴的版式设计手法从两个方面深度解析:一是,招贴设计的色彩选择;是一门综合性的色彩元素与集合,它需要具有敏锐的色彩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参与和表达。二是,海报招贴设计的表现手法;要求版式创意表达简练,重要信息突出,受众能在众多信息中或从较远的距离接受版式所传达的主题信息。其次,标题文字的设计;主要是指的字体的大小,色彩与位置的编排关系,体现出文字的识别性和独特性的传达能力。标题文字常以较大的字号出现,但须要配合以大量的留白、色彩对比、图形相反衬等手法,以确保突出主题思想,达到视觉传达的目的。其三,版式设计语言教学在招贴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各种实际案例的分析与解读,使学生掌握版式设计的基本设计方法以及各类平面设计的版式的不同特点,进而让学生了解版式设计的文字与图形的布局、视觉流程与视觉元素的节奏与控制,让学生熟练掌握实践过程中的相关环节与步骤,并能熟练操作相应的设计软件。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等院校的教学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理论与实践的挑战。为促进高等院校的教学与实践性活动、要与社会服务紧密相结合是盘活教育的好途径。能力培养是个性化、实践性指导的专业化发展方向,全新的教学模式是社会发展需求,调整版式设计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向,对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实践改革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3.网页版式设计理论在设计教学中的实践剖析

网页是网络媒体的视觉传达形式。可以说是平面设计的一种延伸与拓展,主要是通过专门的软件和版式设计理论,进行个性化与基础性的编排。一是,网页版式设计的特征:传统的网页媒介是以静态的形式传达信息。而现代的网页设计,都是以网页的“动”起来作为吸引观者的注目。从版式设计语言的角度来分析,网页的设计与制作,需要相关的设计软件应用与设计专业的技术。二是,图形与文字的比例:网页设计同样也是一种版式设计,在文字与图片的编排上,应该注意它们的比例关系。图片在版式设计中除了能够将信息具体化达到展示与传达以外,还具有调节版式活跃感的特征。三是,版式设计的语言教学在网页设计中的应用:以网页为教学载体、典型的工作任务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的设计与学习的情境,以项目带内容设计,来加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将网页设计教学流程归纳为:由先到后、由简单到复杂、有整体到局部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增强学生的认识与表达能力,并与现实中的大型企业共同开展设计教学与实践练习,从而使学生在真实的项目中得到实战性的锻炼与提高根据项目的不同来培养个人的兴趣与专业发展方向,确保学生既具备企业所需要的技能,更能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所应掌握专业知识、能力、素质,又能使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与发展。增加学生的自主创意能力,也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到关键性的指导性作用。培养学生的版式设计语言能力,可加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拓展,积累丰富的视觉的语言与词汇,能够熟练的掌握相关的设计类软件的同时,最终达到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总结

篇7:进化理论教学设计

课题: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简介 设计思想:

1、设计主线:以事实、数据为出发点逐步认识和理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在此过程中及时渗透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综合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时计划: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用两课时完成。以教师提供讨论素材,组织引导学生讨论、活动,最后由师生共同总结的形式进行。

第一课时

第一阶段:利用突变频率对群体中突变个体数量进行计算,促使学生理解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所形成的新性状在群体中出现的原因和过程。这些不定向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始的选择材料。

第二阶段:通过学习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理解为什么说“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在这一阶段里由教师讲授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并做相应的巩固练习。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是怎样选择保留了具有有利性状的群体,而不是具有有利性状的个体。

第二课时

第一阶段:复习前一节课学习的两个基本观点:

1.“变异是不定向的”,它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始的选择材料。

2.“环境选择保留了具有有利性状的群体”。

第二阶段:设问:“环境是怎样选择保留那些具有有利性状的群体的呢?”利用桦尺蛾黑化的实例,使学生理解环境对生物性状的选择过程。认识到:“环境对生物性状的选择,改变了种群的基因频率”。种群的基因频率之所以会经过选择而改变,是因为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总和,它有一个范围,不是无限扩展的。也就是说,其他地区的桦尺蛾因为地域遥远,不能与这一地区的桦尺蛾交尾,因而不能影响这一地区桦尺蛾的基因频率。长此以往,原来两个相同种的生物就会逐渐演变成为两个在形态、结构合生理功能上不同种的生物。这样新物种就形成了。

3、重难点分析

重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

在探讨生物界的发生、发展历史的过程中,曾经发生过进化论与神创论的激烈斗争。今天,“生物是进化来的”这一基本思想已被许多人接受。在达尔文进化论的基础上,现代生物学对生物进化的原因已经获得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对生物进化的过程和方式仍处在不断探索和认识之中。“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简介” 一节课文在摆事实、讲道理的基础之上,简明扼要地介绍了现代生物学对于生物进化的研究、认识结果。了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不仅可以使学生确立生物进化的思想,而且也可以使学生受到辩证物主义认识论的教育。

难点1:基因频率的统计、计算。

种群基因频率的计算从纯粹计算的角度上看应该没有问题,使它成为本节难点的原因是学生不熟悉统计学中的抽样调查方法。“这些数据是怎样采集到的?”,“为什么这样采集数据?”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常会问到的问题。因此,教师必须首先弄懂弄清这些问题,才能给学生讲明白,真正做到以理服人。

难点2:“群体中突变基因数的计算”是一个看似不难的难点。这是因为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意明确每个数字的单位和含义,不点明计算结果的含义,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这些计算的确切含义,因而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又一个难点。站在初学者的角度上想一想,对这个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会提出什么问题,就是教师在备课时应该认真解决的问题。

4、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语言陈述或设问与学生对话交流的形式复习有关进化的基础知识——达尔文进化论的基本内容。通过提出问题:“在达尔文进化论的基础之上,现代生物学的研究有又了什么新进展?”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

主要教学过程:通过对数据的分析,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介绍现代生物进化论的基本内容。使学生了解到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也是不断设深入的,科学是在不断向前发展的。所有的结论都应建立在事实证据和对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例如:

在第一课时中:

对难点的破解:

难点1: 基因频率的统计、计算。

通过交待基因库的概念,引出基因频率的调查、计算。

“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但是不可能逐一去测定这个种群每个个体的基因。因此,只能抽取种群中一小部分个体进行测定和计算。这一小部分个体的抽取应该是不附带任何条件的——随机抽取。只有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小样本才能反应大群体的情况。

例如:在一个有50名学生的班级里,有7名姓王的同学。我们可以说:这个班级中姓王的同学占14%。因为在编班时姓氏不是分在哪一个班的条件,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全年级、以至于全校姓王的同学大约占14%。当然,当你具体去调查第二个班时可能会发现姓王同学的人数高于这个数值;而第三个班又可能低于这个数值。可能当你调查了全年级的人数时,所得到的数值才会比较接近全校的数值。这就是说,在做抽样调查时,要注意抽取的小样本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太大不利于测查、太小不能反应大群体的特征。

种群基因频率的调查与此相似。在抽样调查时,随机抽取种群中的若干个体,形成小样本。然后逐一测查样本中每个个体的基因型,最后计算出基因频率。对于二倍体生物而言,每个个体都会含有与调查有关的两个基因,在计算时要考虑到二倍数的关系。”

为了配合这一部分内容的讲解,教师应在备课时准备好两个相似的题目,一个作例题,另一个留给学生做巩固练习。

难点2:“群体中突变基因数的计算”是一个看似不难的难点。这是因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明确一些基本情况、明确每个数字的单位和含义,不能只要速度,不要效果。

首先,对课文中“生物自发突变的频率很低,而且一般对生物体是有害的,„ „”这句话要讲透。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每个个体的每一个细胞中都有成千上万个基因,但是只有能够进行分裂的细胞才有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并不是一个生物体的全部细胞都会发生基因突变。只有发生在原始生殖细胞中的基因突变才会传递给后代,传递给后代的基因突变才会为自然选择提供原始的选择材料。如果每一个基因发

4-5生突变的可能性是十万分之一的话,在一个原始生殖细胞中发生基因突变的可能是:2×10×10=20%。

8如果一个个体只产生一个配子,对一个约有10个个体的中等大小的种群来说,假设雌雄比是1:1,假设全部配子都结合成合子,假设全部合子都能顺利发育为成体,这个种群在一个繁殖季节中可能产生带有突变87基因的后代是:20%×10÷2=10。

因为基因有显性、隐性之分,所以这些后代的变异基因并不一定能表现出来。突变的隐性基因还需要经过若干代才会表现出来。

只有明确计算的过程和假设的条件,学生才能真正理解这些计算的确切含义,从而真正理解基因突变如何为自然选择提供原始的选择材料。

在第二课时中:

科学态度的教育:科学地认识科学的发展过程。

“达尔文在19世纪提出了生物进化的理论,并且在与神创论的论战中取得了胜利。因此,我们说达尔文是一名伟大的科学家、伟大的生物学家。但是,达尔文并没有完全解决生物进化中的全部问题。达尔文曾经试图建立一个综合遗传变异的进化理论体系,但囿于当时科学技术水平发展的限制未能如愿。更不要说揭示遗传变异的本质了。不仅如此,他对地层中发掘出的化石材料也未能全部提出满意的解释。达尔文明智地预见道:我的理论„„有可能因此受到攻击。(没有看过光盘的班级,教师可以不讲后两句。)这表明科学的发展有它的历史过程,它不可能不受到当时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 总结提高:

现代生物进化论的核心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生物进化的方式不仅有渐变的方式——如达尔文所提出的,也有以爆发产生的方式出现的生物。板书设计:

第七章 生物的进化 第一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简介

一、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二、现代生物进化论:

1.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2.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篇8: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理论

一、开发语言智能, 培养创造性思维

在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训练是发展言语-语言智能的主要途径。听说训练中教师在课内与课外组织学生听课文录音、朗读课文、听英语故事、演讲、听新闻、学唱英文歌曲等, 就所学单元话题引导学生用替换词改写对话、编对话、短剧表演、听讲英语笑话、讲简单的英语故事、编谜语、背课文、诗歌朗诵和说唱 (chant) 、就课文话题进行访谈, 展开课堂讨论或利用信息沟进行讨论。其实我们的小学英语教材中课文一般都是对话, 故事, 可用表演的方式 (角色扮演) 来引导课文学习, 小学生都活泼好动, 他们都很乐意模仿录音, 在同伴前表现自己。

二、开发逻辑智能, 培养数理逻辑思维

数理-逻辑智能的核心是运用逻辑、推理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意义上, 数理逻辑思维只局限于数学课与科学课上, 与英语教学没有关联。其实不然, 英语学科同样拥有某些数学概念, 如数字、排列、分类、推理和排序等, 掌握这些概念可以促进外语学习和习得。英语教学对这一智能的利用和发展首先体现在进行听、说训练时, 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必要的语音、语调、语法、词汇等语言知识及已有的背景知识进行思考、假设、揣摩意义, 或预测内容的发展等思维活动。如联词猜词是训练学生根据提供的线索猜测单词。 (线索:animal, living in water, can swim答案是fishy)

数学概念排序也可以促进英语习得。将单词中的字母、句子中的单词或故事中的主要情节顺序打乱, 在听、读前指导学生思考线索和序列, 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听或读,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重新排序。如-要求学生改写下面句子, date, today, what’s, the帮助学生首先判断出这是一个问句, 然后想到疑问句语序, 得出What’s the date today?再如:26个字母学完后, 教师用26个数字编写一段密码, 请同学找出数字与字母顺序的对应关系, 确定每个数字所代表的字母, 从而猜出这段密码所表达的英语意思。故事情节排序时还可采用接龙复述的形式, 在小组或班级内随机请每个同学按顺序复述1-5句故事内容, 要求学生不仅要记忆情节, 还要认真听前面同学所讲的内容, 然后排出正确的顺序。

三、开发空间智能, 培养学生注意力

首先, 运用空间表征策略来开发视觉-空间智能。利用真实空间、借助现实物理空间 (如教室或物体的位置) 进行直观教学, 是运用视觉-空间智能的最直接的手段。根据小学生注意力的特点, 他们容易被直观形象的事物所吸引, 所以应该多用电影、电视、多媒体课件、照片、图画、玩具、海报、图表、挂图、投影片等形象化工具辅助教学, 帮助学生理解、吸收语言, 可谓“一图胜千言”。其次, 英语教学若能与绘画相结合, 融绘画与语言教学为一体, 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学完“My home”后, 要求学生画出自己的家并加以英语口头介绍或配上英文解说词, 他们不仅可以重现还可重新设计自己的家。教师也可让学生通过绘图并上色来表示学到的词句;蔬果、家庭成员、服装、动植物、四季天气都可以画出来;枯燥的字母也可以通过绘画而变得有趣。视觉化想象也是一种可常常利用的空间策略;如让学生闭上眼睛, 在大脑里创造自己的“心灵黑板’, , 他们可以把需要记忆的任何资料放在这块精神黑板上, 如单词的拼写、对话练习、情景描述等, 让他们在冥想中记忆、巩固学习内容。学习抽象的日期就让学生画图表, 家庭成员关系也可以通过家庭树图表来理清关系。

此外, 颜色记号也是一种有效的策略, 空间感强的学生经常对颜色很敏感, 完全可以把颜色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引入英语课堂。如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记号笔和幻灯片;用彩纸写作业;给学生提供彩色钢笔或铅笔, 用不同的颜色来标记强调或归类正在学的东西, 例如生词用红色、词组用绿色、重点句型用黄色等。

参考文献

[1]傅淑玲:《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小学英语教学的尝试》.教学与管理, 2008 (9) [1]傅淑玲:《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小学英语教学的尝试》.教学与管理, 2008 (9)

[2]季彩君:《美国整合学习风格与多元智能地教学实践》.教学与管理.2009 (1) [2]季彩君:《美国整合学习风格与多元智能地教学实践》.教学与管理.2009 (1)

上一篇:地方谚语下一篇:如果我是幼儿园园长将怎样规划我的幼儿园的工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