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的问题与建议

2024-05-04

工作中的问题与建议(精选6篇)

篇1:工作中的问题与建议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中的问题与建议

该丈阐述了县级环境监测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和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的.具体建议.

作 者:何明 作者单位:安徽省凤阳县环保局,安徽凤阳,233100刊 名:安徽农学通报英文刊名:AUHUI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年,卷(期):14(16)分类号:X830.5关键词:环境监测 质量保证 县级环境监测站

篇2:工作中的问题与建议

地勘小组是地勘项目实施单位最基层、最活跃的组织,其安全管理的水平关系到地勘单位安全生产工作的全局, 地勘小组建设水平的高低、地勘小组管理效能发挥如何,体现了地勘单位的综合实力和团队战斗力,关系着单位的兴衰、家庭的安康。加强地勘小组安全建设,对于保障职工生命安全,提高单位经济效益,促进单位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人结合工作实际,通过对地勘小组安全活动的调查,感到目前地勘小组的安全工作还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大而空”等内涵质量不高的现象,具体表现在:

一、地勘小组安全生产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安全意识不高、能力不强。由于得不到比较正规的培训,因而组织者安全管理知识比较匮乏,组织能力较差,一线实施者意识不高执行力度不够,从而制约了安全生产的质量。

二、地勘小组的安全生产学习、教育工作不注重实效性。地勘小组的安全学习、教育工作大多停留在表面,对法律、法规、安全生产文件、野外地质勘探安全规程,都要求学习并掌握,有些地勘小组为了追求面面俱到,不注重结合工作现场实际情况,没有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地勘小组的安全活动不能定期、正常进行。有些部门以工作任务重为由,经常挤掉安全活动的时间,从而使安全活动的时间间隔长短不一;更有甚者,为了应付检查,出现弄虚作假现象,使安全活 动完全失去了意义。

四、个别领导对安全活动参与、检查不到位。一味用“忙”作为不开展安全活动的借口,并且对生产一线的安全生产工作检查不到位,领导参加地勘小组安全活动的挂勾制度失去了预期效果。

五、责任制落实、考核不到位。很多地勘小组没有真正量化、细化、具体化的落实安全生产责、权、利三者相统一的责任制;考核工作停留在表面现象,不讲“为了确保安全生产做了多少实际工作”,而片面的认为“因为现在没出安全生产事故,所以安全工作做得很好”。

六、安全文化建设力度不够。安全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一环,安全文化建设是预防地质勘探事故的基础性工程,是地质勘探安全建设的灵魂,而在地勘小组的管理和工作中大多缺乏对安全文化的认识,建设力度也明显不足,制约着整个单位的科学和可持续发展。

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不是偶然的,而是主、客观不安全因素导致的必然结果,如何从根本上消除职工思想的模糊性、麻痹性和片面性,努力提高地勘小组安全工作的成效,本人认为应该注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切实抓好地勘小组的安全管理和人员培训工作。

(一)抓好一线生产组织者的管理。地勘小组安全建设的成效大小,取决于地勘小组长对安全生产的认识程度及所具备的安全技术知识水平和实际的组织协调能力。组长是地勘小组安全生产的第一要素,是安全生产一系列规章制度执行和落实的关键环节,生产任务的 完成,安全质量标准化达标,现场安全管理,隐患排查治理,都与组长决策息息相关。想要搞好地勘小组的安全生产工作就必须选拔思想品德好、安全责任心强、技术素质高、管理能力强的职工担任地勘小组长。赋予地勘小组长直接管理考核的权力,强化地勘小组长的核心地位,并通过加强地勘小组长培训来提高地勘小组长的综合素质。

(二)全面提高自我保安能力。现在在生产一线工作的职工,很少经过正规安全生产技术培训,存在安全意识差、安全技能低和“三违”现象屡禁不止等问题,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单位的安全发展。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培养一支安全意识强、操作技能好、管理水平高的职工队伍。同时还要树立安全生产、培训先行的理念,建立实用的班组培训制度,制定长远培训规划和年度培训计划,因地制宜的编制具有实用性的培训教材,精密组织,严格实施。要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岗位开展培训,比如,对新工人的岗前培训,对“三违”人员的帮助教育培训,对特殊工种的岗位技能培训等。培训工作要务求实效,坚持培训与实践结合、教育与培养结合、现场讲解与实际操作结合,使培训效果达到预期目标,切实提高地勘小组组全员的综合素质。

(三)积极培养小组人员的安全生产超前意识

员工的安全生产超前意识,主要来源于管理者的指引和员工本身的工作经验。他最根本的体现是识别危险源,减少或消除危险因素,事故的应急处理方法等预防性思想行为。管理者应积极鼓励技术经验丰富和安全意识强的员工带动“新手”,只有这样才能让“新手”更贴切地掌握第一前线最基本的东西。要培养员工的安全生产超前意 识,管理者首先要善于检查和发现不安全因素,把现在时所看到的事物介入“平面思维”平台,分析和收集各方面的不安全信息,从而由浅入深地指引员工运用“立体思维”处理不安全因素,用多角度的预设方案启发员工,在思想上有高度的安全警惕意识和反思意识,真正做到超前的防范意识。就如地勘项目在未开展工作之前,应对项目的整体运作全过程有一个总体安全策划,它的内容要具体到“点、线、面以及空间三维”,包括了员工的不安全行为、事物的不安全状态、不安全事项的预设与处理等,真正起到安全生产指导书的作用。

二、地勘小组的安全活动要抓住重点、力求实效。

(一)小组的安全学习重要的是让职工理解其精神,防患于未然。组织者在准备好有关学习资料的同时,更要善于结合本岗位、本工作的实际情况,列出重点,抓住与职工工作关系最密切的几点,反复学习,使理论的安全规定和技术要求直接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

(二)地勘小组安全活动要人人参与,才能有成效。安全活动是群众活动,能直接参加的会议、学习决不搞“代言、传达”,能亲力亲为体验的实践、演习决不搞形式、观摩。只有让安全知识和技能进心进脑才能让业务工作得心应手。

(三)领导要经常参加地勘小组开展的安全活动。领导参加地勘小组的安全活动,一方面能引起地勘小组成员对安全活动的重视,另一方面可以使领导和管理人员了解地勘小组的安全情况,并及时对地勘小组安全工作提出要求,从而进一步形成从上到下抓安全的氛围。地勘小组的安全活动是确保单位安全生产的一个有效形式,唯有全体 人员用心参与,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三、持续开展好安全活动,为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一)充分发挥安全活动在班组安全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保障职工的切身利益,实现企业与职工利益共赢,是安全活动开展的重要目标。地勘小组要把促进企业安全生产,保护职工安全健康作为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采取各种手段形式多样的开展安全活动,调动职工安全生产积极性、创造性;教育职工爱岗敬业,遵章守纪;帮助职工立足本职,岗位成才。要把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提安全生产合理化建议活动与班组安全建设有机结合;把建职工小家与班组安全建设有机结合;安全责任书与班组安全建设有机结合。利用各种安全竞赛活动,让一线职工积极参与企业的隐患排查治理和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设工作当中,让一线职工结合工作实际自觉分析研究新情况、新问题。通过了解和掌握职工的思想动态,积极开展各项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增强职工在企业安全生产中的主人翁意识。

(二)地勘小组的安全活动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开展。通过组织本地勘小组成员参加其他地勘小组的安全活动,可以使他们学习到兄弟地勘小组的先进经验,并从中得到启发和教育,也可以请其他地勘小组人员参加本地勘小组的安全活动,帮助排查和分析本地勘小组的安全情况,从而不断激发地勘小组职工参与安全活动的积极性,为企业安全、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四、重视安全生产工作,管理务求实效。

(一)各级领导应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

各级领导、各级管理干部,必须充分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和极端重要性,以保证职工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为己任,在地勘安全生产工作上要以身作则,自觉依法办事,按照规章制度进行管理,明确责任,从机制上加以约束,在任命、考核班组工作业绩时,应把安全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作为重要的指标。

(二)加强监督、检查工作,使安全管理工作务求实效。单位领导对地勘小组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系统、有效的监督、检查是发现事故隐患、控制事故发生的有效途径。地勘项目实施单位要形成规范的安全检查制度,在落实上级规定的安全检查内容和频次等要求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安全检查模式和检查内容,不但要查一些明显存在的隐患,还要查各地勘小组的安全管理制度、操作规程缺陷等潜在的安全隐患。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隐患,实“三定”即:定责任、定时间、定措施,限期把存在的问题和隐患进行彻底整改。

五、健全、完善安全责任制考核、激励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勘项目小组要做好安全工仵,离不开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为此,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安全责任奖罚制。健全和完善安全生产责任考核机制时,要从本单位实际出发,制定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考核方案,并尽量做到量化、细化、具体化。

(一)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地勘项目实施必须依法加强安全生产基础工作,明确制定所有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职责,实行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要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 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实到位。

(二)健全、完善安全责任追究机制。发生各类事故时,要认真组织调查分析,对于连续发生事故或发生重大事故的单位要给予重罚,按“四不放过”原则追究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首先从各级领导责任查起,把安全工作的好坏直接与各级领导的利益挂钩,在此基础上,对各类事故的责任人也要进行责任追究,把安全指标完成情况纳人职工业绩考核机制中。

(三)建立系统的奖惩体制

单位应根据法律、法规的形式,设立严格的单位内部奖惩制度,将规章制度分为强制性和一般性执行条文,将一些相关条文的“要求”变成“规定”。根据职能分配从领导到基层职工逐层立项,使得层层对项自检与相互监督。“制度”的内容应包括不能做什么,应该怎么样做,违反了要怎么处理等具有指导性、可行性和约束性的条例,尽可能具体化、细节化、量化。内部制度必须将相关的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单位标准、操作规程、技术标准、检查标准、项目管理制度等等内容列入其中。让管理部门和执行人员有规可依、执规必严、违规必究。在安全管理中一定要避免“老好人”思想,不能怕得罪人,要敢说、敢管,应发扬“铁面无私”的精神。树立“严是爱,松是害”的观念。在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不能只罚无奖或有奖无罚。处罚只是一种约束手段、一个过程,他的最终目的是“自觉”。要充分认识到奖励是调动积极性,处罚是加强约束性,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关系。只有不断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让强制性转化为自觉性,这样 的奖惩制度才会真正的为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六、积极推进“以人为本”的地勘安全文化建设

安全文化建设是预防地质勘探事故的基础性工程,安全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一环,是地质勘探安全建设的灵魂,对保障安全生产具有战略性意义,培养和增强安全文化意识,对提高地质勘探从业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减少安全生产事故,尤其是重大、特大事故具有重要意义。地质勘探安全管理只有形成自己独特的有效的一种文化,才能长久维持。

(一)地勘单位要通过宣传、教育,特别是本单位以往典型事故案例教育,条件允许时可让事故的当事人现身说法,使职工在心灵深处受到震撼,加深对遵章守纪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创建群体安全意识,结合适当的奖惩等手段,开展讨论交流等活动,提高地勘职工的安全修养,增强安全意识。

(二)要抓好习惯性违章行为纠管工作。习惯性违章行为有两类,一类是个人习惯性违章,另一类是群体习惯性违章,个人习惯性违章如不及时加以控制,就会蔓延成群体习惯性违章。因此,要从制度上、职工心理等方面分析习惯性违章行为形成的原因,采取教育、奖惩等办法进行治理,不能让习惯违章成为风气。加强职工遵章守纪的教育,使职工从不得不服从管理制度的被动执行状态,转变为自觉做到“三不伤害”,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根本性转变,使“人人事事保安全”在地勘单位内部蔚然成风。

(三)结合信息化管理,鼓励理论探索和应用,促进安全文化发 展。通过理论的学习探讨和应用,开拓安全管理人员的视野,提高其思考问题的深度,从而使安全管理做到科学发展、与时俱进。积极搭建方便交流、沟通的平台,从资金、时间和精神上提供有力支持, 结合信息化管理,鼓励安全管理学术交流,利用先进的理论指导安全生产实践,使其成为安全生产不竭的动力。

篇3:工作中的问题与建议

1 用电检查的重要意义

一是发挥指导作用, 确保用电安全。通过用电检查人员对客户用电方面的指导, 能够增强客户的安全用电意识, 提供安全用电能力, 从而减少用电安全事故的发生, 确保电网运行的安全与稳定。二是发挥维权职能, 提高服务水平。一方面, 可以以此督促供电企业自身提供为客户提供安全、可靠、稳定、高效的电力服务, 另一方面, 也要求客户必须严格遵循安全用电的相关规定。如果出现窃电行为, 将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严厉制裁。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电力事业的飞速发展, 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 从当前用电检查工作来看, 还存在着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窃电手段多样, 取证比较困难

从窃电行为来看, 具有其特殊性。因为电能从生产到销售, 可以同时完成, 容易销毁证据。从窃电工具来看, 大多是非常小巧的, 容易隐蔽, 很难被发现。特别是很多窃电工具和手段向专业化、高科技化的方面发展, 具有更强的隐蔽性, 给用电检查带来了更大的困难。在抓捕窃电者现场时, 难以获得完整的证据。这样就给用电检查的调查取证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有点用电检查人员在执法检查中, 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甚至出现盲目执法、暴力执法的问题。例如, 有的用电检查人员在检查过程中没有给客户出示《用电检查证》, 或是武断地采用停电的方式, 这是典型的违规执法。在这种方式取得的证据容易被司法机关质疑, 从而导致被窃电造成的损失无法追回, 而窃电者缺逍遥法外, 容易助长不良的风气, 给用电秩序带来极不和谐和稳定的因素。

2.2 素质有待提升, 追责力度不够

一是用电检查所涉及的内容较多, 如果不够认真仔细, 就很容易带来较大的失误, 难以发现存在的用电安全方面隐患, 从而使供电企业或用电客户遭受不必要的停电、经济损失甚至引发重大的安全事故。二是反窃电技术有待提升。随着窃电技术高科技含量的增加, 给反窃电带来了更大的困难。部分用电检查人员业务能力不强, 安于现状, 在专业成长方面缺乏科学合理地规划。供电企业在业务培训方面也缺乏长效机制, 具有短暂性、随意性和盲目性, 缺乏激励机制和督查管理机制, 导致用电检查人员在专业成长方面的激情不高、速度不快、效果不好。三是追责力度不够。面对新形势出现的很多新问题, 现有的法律法规缺乏有针对性的规定, 出现了一些“盲区”, 给执法带来很大的困难。对于参与窃电的相关责任人, 在进行责任追究时往往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且存在执法不公、执法不严的问题, 严重影响了对窃电行为的打击效果。

3 相关建议

3.1 巧施千方百计, 提高取证能力

一是创新方法, 提高效率。每月针对用电大户、用电量变化较大的用户等商业用电和企业用电, 作为用电检查的重点, 并实行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明查与暗访相结合的方式。二是发动群众, 奖励举报。做好窃电危害及反窃电工作方面的宣传工作, 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加理解用电检查工作, 充分调动群众的举报热情, 扩大信息来源, 对于举报查实的, 应给予一定的奖励, 并且切实做好保密工作。三是讲究取证策略, 确保取证合法有效。第一, 保证证据的原始性。对于文字性记录材料, 不得涂改, 不可对获取的图片、音频或视频材料进行加工编辑, 保证其原始性。第二, 保证其唯一性。不能有与之相悖或不同的相关证据材料;第三, 增强证据的完整性。应该尽可能多地收集证据, 包括具体案情的详实资料。第四, 确保取证途径与程序合法, 必须持证执法。作为用电检查人员, 必须熟练掌握与用电检查执法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 提高依法检查的能力, 提高在用电检查纠纷案件中的胜诉率。

3.2 提升业务能力, 加强法律保障

一是建议健全培训机制, 提高专业技能。专业培训激励与处罚机制, 将业务培训与工资待遇、职称晋级、岗位调整、任用提拔联系起来, 以此增强用电检查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提高用电检查人员参与专业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因此, 作为用电检查人员, 必须必须不断学习, 勤于实践, 善于总结, 着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二是建议加大反窃电技术研发力度, 提高反窃电技术水平。国家有关部门加强对反窃电技术方面的研究与开发, 在高科技领域上打败窃电行为。三是建议提高用电检查法律建设水平。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建设, 尽可能地建设法律盲区, 让窃电者无法律空子可钻。同时, 增强用电检查及责任追究的阳光性, 提高用电检查责任追究的权威性, 加大反窃电法律的威慑力。

4 结语

总之, 用电检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一项涉及到供电企业、用电客户及千家万户的系统性工作。作为用电检查人员, 应该创新工作方法, 充分发动群众举报窃电行为, 讲究取证策略, 确保取证合法有效, 健全培训机制, 提高用电检查的科技水平,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提升用电检查执法的威慑力。

摘要:用电检查不仅能够有效维护供电企业的合法权益, 依法打击窃电行为, 对客户安全用电、节约用电进行有效地指导, 确保整个电网系统的安全、平稳、高校运行。本文从实际情况出发, 对当前用电检查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 然后提出了一些建议, 仅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用电检查,窃电行为,反窃电,安全用电

参考文献

[1]林敏, 孙学东.用电检查工作中的问题探讨与建议[J].科技与企业, 2013, 09:78.

篇4:税务行政处罚工作中的问题及建议

摘 要 税务行政处罚是保障税务机关实施税务征收管理,维持税收管理秩序的一种行为方式;是税务机关依照税收法律法规,依法对违反规定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以及其他与税务行政处罚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当事人进行处罚的具体行政行为。在实际工作中,对于常出现的诸如程序违法、资格不明、文书制作欠规范等问题,可以通过加强立法体系建设、进行执法人员业务技能培训以及建立健全约束机制、提高工作透明度等方式进行解决。

关键词 税务行政处罚 自由裁量权 依法行政

税务行政处罚是税务机关行政执法的重要内容,并且与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等税务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利益紧密联系,是引发税收行政执法争议的重要因素。它包括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停止办理出口退税以及吊销税务行政许可证件四类;各类罚款以及税收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都属于税务行政处罚的范畴。做出税务行政处罚决定的基本要求是:主体合法、事实清楚、证据充分、适用法律规章准确、处罚适当、程序合法。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税务人员进行税务行政处罚时在程序及实体处理上仍存在不少瑕疵,一定程度影响了税务机关依法治税进程的推进。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税务行政处罚立法进程相对较晚,对行政处罚权力相对人的保护还不够完善。随着改革发展,税务执法过程中行政处罚的各种问题亟待解决。

一、税务行政处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违反法定程序实施税务行政处罚

1. 从运用法律依据方面来看

税务行政处罚程序没有单独的立法,有关制度在《税收征管法》、《税收征管法细则》、《税收处罚法》等诸多法律、文件中均有涉及,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不利于工作人员掌握税务行政处罚法定程序从而依法开展工作。在实践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是错误适用法律法规;二是应适用高位阶的法律法规而适用低位阶的法规条例,甚至规范性文件;三是笼统地适用有关法律法规,而不注明具体的条款项;四是不注明适用的法律依据。

2. 从形式步骤方面来看

税务机关进行一般程序的行政处罚时,在做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享有陈述、申辩的权利;当事人要求陈述、申辩的,应在收到税务行政处罚告知事项之日起3日内向税务机关采取口头形式或书面形式进行陈述申辩。采取口头形式进行陈述申辩的,税务机关进行记录,当事人对《听取陈述申辩笔录》审核无误后签字或者盖章;税务机关应当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进行复核,成立者予以采纳。在听取当事人的陈述申辩并复核后,或当事人表示放弃陈述申辩权后,税务机关应当做出税务行政处罚决定,并送达当事人签收。在实际工作中,时常存在以下问题:行政处罚前未告知当事人所享有的各项权利和应知事实理由;应告知却未告知当事人应对违法行为进行申报;应审理却未审理,以及应听证未听证;应责令限改未限改;应移送的以罚代刑;适用一般程序的适用简易程序;处罚告知书与处罚决定书同时送达情况等问题。

(二)税务行政处罚主体资格不明确

行政主体,是指能以自己名义行使国家行政职权,做出影响行政相对人的行政行为,并能由其本身对外承担行政法律责任,在行政诉讼中能作为被告应诉的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由此可见,税务行政主体是税务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税务行政管理权的组织;而税务行政处罚主体属于行政主体的范畴,加之其受到《行政处罚法》的一般规制和《征管法》的特殊规制,所以,税务行政处罚主体就是按规定享有行政处罚权的税务行政主体。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税务行政处罚主体不明确的情况。

对需要进行行政处罚的单位或个人,应由县以上税务局(分局)决定;对个体工商户及未取得营业执照从事经营的单位、个人罚款额在一千元以下的,由税务所(稽查分局)决定;对纳税人采取保全措施和强制措施,如扣押、查封、拍卖商品、货物;查核纳税人的存款账户;书面通知纳税人开户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暂停支付纳税人的金额相当于应纳税款的存款及从其存款中扣缴税款等,应经县以上税务局(分局)局长批准,并由县以上税务局(分局)做出处理决定。实际操作中,存在以下几种问题:一是税务机关内设机构无执法资格,但是在实施税务行政处罚时,直接以自己的名义做出处罚决定;二是税务所对超过处罚额度的未呈报上级机关而直接做出处罚决定;三是一些税务机构对于某些无处罚权项目进行处罚。

(三)违法事实认定不清,证据不足

“以事实为根据”是行政机关对行政管理相对人违法事实认定的基本原则。《行政处罚法》第四条规定:“设定和实施行政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确认行政违法事实是指行政机关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行为是否存在、何时何地发生以及情节等的查明、认定的活动。每个案件在主要证据的表现形式方面都有所不同,但对下述三方面的事实均应能够进行合法有效地证明:一是当事人是否构成违法的事实,二是如何判定违法情节轻重以及应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的事实,三是其他有关被处理人权利义务的基本事实。如果收集的证据不能证实以上事实,就属于违法事实认定不清、主要证据不足。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是违法事实认定过于简单,甚至一句话进行表述,缺少必要的详细询问;二是讯问后缺少笔录证据,或笔录未现场制作,从而易造成对违法事实取证不充分,导致遗忘或记忆不准确;三是,现场笔录应有执行职务人、当事人、见证人等有关人员的签名或盖章,导致证据不充分、不能相互印证,证据缺乏有效证明力。

(四)执行税务行政罚的随意性较大

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法律、法规规定的原则和范围内有选择余地的处置权利。在行政执法中,自由裁量权的使用确实有效增强了执法办案的准确性和灵活性。常涉及的处罚概念中,免予处罚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违法行为轻微;二是行为人有及时纠正违法行为的事实;三是没有造成危害后果;不予处罚是指行为人的行为不构成违法或者行为人虽实施了违法行为,但由于法定原因而免除处罚。执行中的问题体现在:一是执法人员对理解法律概念上的“不予”和“免予”的界限存在混淆不清的现象;二是存在畸重或畸轻的处罚情节;三是罚款执行率不高,没有充分运用行政处罚法和征管法规定的清缴税款和罚款的强制手段,罚款没有清缴入库,就草草结案。

(五)税务行政处罚文书制作不完整、不规范

税务执法文书,是指税务行政机关依法制作的处理各类税务行政管理事务,具有法律效力或法律意义的一系列文书总称。其主要包含了以下四层含义:一是执法文书制作主体是拥有法定执行权的执法部门,二是执法文书适用范围是具体行政执法活动,它和执法活动是同步进行的;三是执法文书制作必须遵守法律法规规定,不能脱离法律法规的规定自己创设文书种类、形式和内容;四是执法文书必须具有法律效力和法律意义。执法文书一旦制作完成行政机关必须遵守。但在实际使用中,常常出现以下几种情形:

1.税务文书使用错误

易出现误用《限期缴纳税款通知书》与《催缴税款通知书》,集体讨论结果无记录以及记录无实质内容等。实践中,还存在未制作报告审批文书和文书未经审查的情况。

2.不符合规定实施证据登记保存

《行政处罚法》明确规定,必须是在特殊、紧急的情况下,如证据有可能灭失、时过境迁后难以取得等,税务行政执法机关才能实施证据先行登记保存。实践中存在不需要现行保存证据的却采取这项措施。

3.载明事项不准、违法事实描述不清、文书用语表述不规范

执法文书应载明事项,表述规范。但实践中存在文书事项描述过于简单、使用过于结论化言论、对违法事实记载不周、描述事项词不达意、出现错字别字以及送达回证签名不符合条件等问题。

4.《处罚决定书》处罚内容不明确、证据反应不充分

做出处罚决定应内容明确、证件充分。但存在收集证据过程反应不清、无具体的处罚金额、无行政处罚履行方式和期限、无当事人具体身份的基本情况等。

(六)税务行政执法案件管理不规范

税务行政处罚资料属于行政执法案卷。是指行政执法主体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按照法律规定所形成的与案件有关的法律文书和证据材料的总和。目前,税务执法案卷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案卷归档不够及时,延期拖期;二是案卷装订不规范,使用金属钉、抽杆夹以及无格式化的封皮;三是归档顺序颠倒,部分按照正副卷装订,部分按时间顺序装订,部分按效力等级装订;四是内容材料缺失,如无封面、封底、目录、备考表等;五是案卷保管期限不统一、无案卷目录、资料排列无序、缺少页码、字迹不清和未按照规定的日期进行归档等。

二、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法律法规规定不明晰

现行税收征管法确立了各种专业化的局、分局,还有诸如纳税大厅、稽查所等名目繁多的机构,到底哪些机构拥有行政执法权和行政处罚权,法律上不是太明确的,易引起执法人员理解上的不一致,给行政处罚带来争议。

(二)执法人员履职不尽责

有些执法人员规范执法意识不强,未充分认识到规范执法的重要性,对违规执法的危害性认识不足;有些执法人员的执法能力有待提高,不适应现代规范执法的需要;有些执法人员工作欠细致,办事欠严谨,易产生行政处罚上的瑕疵。

(三)审核人员把关不到位

少数审理人员和政策法规员未认真履行审核把关职责,对涉税行政处罚案件分析研究不深不透;有些行政处罚文书签发人未仔细审阅相关文书,就随手签发,未能把好最后关口。

(四)执法过程监督不及时

目前税收征管软件行政执法模块功能相对简单,仅通过软件处理基本文书制作,相关的证据资料还保持手工流转方式,导致执法管理软件在线监控范围较窄,行政处罚中一些问题只有靠实地检查才能发现,不能及时纠正,使常发多发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三、完善税务行政处罚的相关建议

(一)完善税收法律法规

1.将政策的执行情况及时反馈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要建立健全决策跟踪反馈和责任追究制度,行政机关应当确定机构和人员,定期对决策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与反馈,并适时调整和完善有关决策。该机制是促进税收政策和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提高税收决策民主化的制度保障;有利于把握税制运行和税收政策执行状况,及时反映税收执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准确把握宏观经济对税收提出的客观要求;为国家改革税制、完善政策提供合理建议,从而促进税制改革与时俱进,增强税收政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2.构建税收自由裁量权体系

实践证明,税务行政执法过程中自由裁量权的合理适度运用,将有利于提高税务行政效率,保护国家、社会和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同时,税收自由裁量权也是一柄双刃剑,如果对它不加以控制,就会侵蚀纳税人的合法权益,给国家、社会带来损害,为此我们需要构建和完善相关的制度控制体系。按照相关规定,应以规范税务行政处罚裁量权为突破口,在法定的裁量权限内,针对不同的违法情形分解为相应的处罚档次,细化、量化税务行政处罚标准,做到同类问题在同一区域内的处罚标准统一,进一步规范税务机关的处罚裁量空间,推动行政权力规范、透明、廉洁、高效运行。

(二)强化执法人员的业务培训

通过举办培训班、以会代训等形式,组织相关执法人员尤其是一线执法人员进行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性规定等培训,熟悉执法标准和相关制度要求。把握实效性原则,以熟知执法标准为重点,采取务实、高效的方法,提高培训效率、增强培训效果、提高执法水平。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文件的要求,搭建税务案例评议教育平台,着力提高税务执法人员对法律法规理解运用能力、调查取证和分析判断能力、文书制作能力以及对执法依据准确适用的能力。帮助相关岗位工作人员从具体的个案入手,理清办案思路,掌握办案技巧,增强税务行政执法实际操作能力,并提高工作的效率。具体方面如下:提高业务技能,突出培训内容的实用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着重讲解调查取证技巧、法律法规适用和案卷文书制作等业务技能,并在交流探讨中提高升华,促进执法效率的提高。.

(三)提高执法工作的透明度,建立制约机制和责任制

通过报纸、电视、宣传栏、网站等媒体将处罚标准、处罚依据、处罚对象、处罚过程对外公开,提高全民遵守税收法律规范的意识,减少因纳税人不懂税法而导致的行政处罚。建议如下:一是建立办案时限监管、催办机制,依法快速审理案件。在遵循法定程序和期限、确保办案质量的前提下,简化工作流程、缩短办案期限。对符合简易、简化的税务处理案件,应积极建议适用简易程序;二是强化质量管理机制。适时开展实行案件复查制度,着力加强税务执法责任体系、考评体系和监督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执法责任制、错案追究制。坚持行政处罚的法律效果、社会效果、政治效果的辩证统一;三是建立事中监督与事后监督相结合的制约制度。在事中应坚持实行调查、审理和执行的分离,事后可以采取内部执法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机制;四是深入推行税收执法责任制,加大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对于在执法监督过程中发现的税务人员过错行为,要依法追究相关经济和行政责任;对屡犯、多发的过错,要从严加大惩戒力度;对特别重大处罚过错,要依规采取责令待岗、取消执法资格追究责任,促进依法办事、依法行政。

(四)建立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严格规范裁量权行使

各级税务部门应继续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要合理界定执法权限,明确执法责任,推进综合执法,减少执法层级,提高基层执法能力,切实解决多头执法、多层执法和不执法、乱执法问题。要平等对待行政相对人,公平处理、措施适度,在执法过程中,应尽力避免或者减少对当事人权益的损害。应建立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科学合理细化、量化行政裁量权,完善适用规则,避免执法的随意性。健全行政执法调查规则,规范取证活动,坚持文明执法,不得粗暴对待当事人,不得侵害执法对象的人格尊严。具体建议有以下几点:一是建立税务行政处罚责任制。税务行政处罚责任制要有可操作性,要明确区分滥用自由裁量权的情况,使责任与个人职务、待遇相挂钩,把行政处罚责任制落到实处;二是建立税务行政处罚司法审查制。税务行政执法人员应当告知行政管理相对人具有申辩权、听证权、复议权、诉讼权、请求国家赔偿权等;三是建立税务行政执法监督体系。

对法定监督方式应根据形势需要补充完善;对非法定监督方式,应通过立法或制定规章,以保证卓有成效的监督。同时,要有对税务行政执法中滥用职权的人采取惩罚措施,并对监督有功人员实行奖励保护。

(五)提高行政处罚案卷制作质量的建议

1.卷整理、归档存封

首先要查看办案资料是否齐全,执法文书填写制作是否符合规范,案件办理程序是否正确。其次,对案卷进行排列,整理成册,检查资料是否有遗漏;订成册的案卷要移送档案室,交档案保管人员归档存封,能由执法人员自行保存。已归档的案卷,任何人不得从由抽取、涂改、增删卷内材料。确需增添文书材料的,应当经负责人批准后方可增添。

2. 加大办案质量跟踪与监督和相关人员学习

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责任意识,普法学法是基础,制度机制是保障,监督保管是关键。各部门应当对归档的卷宗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考核,通过专项监督、个案监督、过程监督、群众监督、社会监督等多种监督途径,加强对税务行政执法工作的监督考核,把执法办案质量考核工作纳入本部门的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加大考核的分值,认真实施考核。对税务执法人员违法行政、不当行政、损害当事人合法权益、造成重大失误或者严重社会影响的,对于承办的案件被撤销、变更、确认违法、限期履行、支付赔偿金等不利后果的,都应当严肃追究案件承办人员、案件主管人员的责任。

为了进一步规范税务行政处罚权,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切实推进依法行政,行使税务行政处罚权应当遵循处罚法定、公开公平公正、过罚相当、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等原则。执法依据、程序和行政处罚的具体规定应当对外公开,接受社会监督。行使税务行政处罚裁量权应当全面考虑相关因素,与涉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主观过错、消除违法行为后果或影响相当。宽严相济,保障纳税人和其他税务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利,提高纳税遵从度,实现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经济效果和法律效果相统一。

参考文献:

[1]湖北省地方税收研究会课题组.细化量化地方税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探讨.理论月刊.2011(2).

[2]张春林.税务征管中行政处罚种类的探讨.学术论坛.2009(6).

[3]李海峰.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时效与受理机关的确定.安徽林业.2009(3).

[4]曹福来.论税务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的衔接.江西社会科学.2006(8).

[5]杨红梅.论税务行政处罚法定原则.商场现代化.2006(20).

[6]王志卉.谈规范日常税务行政处罚工作.北京财会,2002(8).

[7]鲍卫平.税务行政处罚适用减轻处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涉外税务.2005(5).

[8]税务行政处罚种类有哪些:

http://www.chinaacc.com/new/403/404/414/2008/8/lu4643275425178800215504-0.htm

[9]税务行政处罚有几种:

篇5:村两委换届中的问题及工作建议

存在问题及意见建议

1、宗族派系斗争难防范的问题。宗族派系在农村普遍存在,特别是在村“两委”换届选举时表现得尤为突出。不同家族、派系之间的矛盾在选举时集中暴露出来,相互拉拢或阻挠村民参选,各自为政,各选各的人,选票分散,致使选举不成功;使真正有能力、高素质的村民难以选入“两委”班子;有的甚至于利用家族势力,左右换届选举活动,导致上访事件增多,带来不稳定因素。

意见建议:对家族宗派势力干预换届的村,在保证村民正确行使民主权力上下功夫。一是做好宣传引导。召开村民大会进行充分的宣传,把村委会人选与村前途命运的关系讲深讲透,引导村民珍惜和正确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二是严格投票程序,最大限度地保证选民真正意志的体现,减少了家族操纵成分。三是严厉打击违规操控选举。对违反组织原则和选举程序的,要及时纠正;对搞非组织活动,拉选票、利用家族宗派势力干扰破坏选举的,要及时发现并坚决予以制止,情节严重的,要严肃查处,确保换届工作的健康顺利。

2、选民组织难的问题。有的群众参选热情不高,部分外出村民认为:“我一个人不能决定选举结果”、“反正人不在村里,选举谁都无所谓”。因此,外出务工的农民不愿意回家参选的人数越来越多,如何确保选举人数过半数,如何保证外出选民依法进行委托投票,成为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中出现的难题。稳定的村,群众存在“谁当选都一样”的想法,选情复杂的村,群众看到自己支持的人竞选无望时,中途退场,会议难以组织,还有的怕自己被选下来,阻止亲属朋友参加,造成选举无法进行。

意见建议:广泛宣传,注重对选民民主法制意识的引导。一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宣传媒体大力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真正把《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宣传到位,使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增强选民民主法制意识,使选民积极投身选举;二是采取各种手段通知外出打工的选民,动员他们回家参加选举。如向全县每个选民(包含外出打工)发一份《致全县选民的公开信》,或给每个外出打工人员通一次电话,引导他们珍惜手中的民主权利,履行义务,回家参选,提高参选率。

3、村“两委”成员候选人资格认定的问题。在换届选举中我们发现多数信访问题是与参选村“两委”成员的身份问题有关,信访人多反映对候选人资格存在异议和疑虑,乡镇(街道)党委单纯的参考省市委《实施意见》中明确的村“两委”成员的标准条件,但到了具体操作中有些具体情况根据《意见规定》却无法解决。

意见建议:一是成立资格审查小组。乡镇(街道)党委成立以党委副书记任组长,纪检、组织、公安、计生等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换届选举工作资格审查领导小组,与村民选举委员会一并负责对村“两委”成员候选人资格进行审查把关。二是逐村细化“不得”、“不宜”情形。省委、市委和县委提出的不能推荐为村党组织成员候选人和不宜推荐为村委会成员候选人的情形,有的已经很具体,现场操作性很强。但是有的还比较笼统,像“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积极、不认真,甚至消极抵抗的”,现场操作性不强,需要具体化。资格审查小组要会同村民选举委员会,结合村里实际,依据多数党员群众的意愿定出自己的人选标准,逐条细化具体,标准表述要通俗、易于群众理解接受,易实际操作,切忌笼统难以理解,明确出什么样人不能选。各村细化的“不得”、“不宜”情形,要报乡镇(街道)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领导小组审核批准。三是加强对候选人标准和“不得”、“不宜”情形的宣传。候选人标准和“不得”、“不宜”情形确定下来,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广播、发放明白纸、宣传栏等多种形式,让家喻户晓,人人明白。

4、党员选举资格认定不合理的问题。做好选民登记是决定选举成败的关键,登记的第一步就是要做好选民资格的认定。这样,选民的资格认定不合理就会带来一些棘手问题。比如,对于户籍在本村,党组织关系在其它地方的党员能否参加选举、能否被提名为候选人;户籍不在本村、但在村里长期居住的,如何认定,如何参加选举;受法律法规、党纪处罚的党员选举资格怎样认定;怎样引导年轻党员参加选举,等等。

意见建议:规范操作程序,严格按照《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及《关于“两推一选”农村党支部成员的意见》等有关规定,明确标准条件,确保认定工作的权威性;对于的确有参选意愿的党员,党委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对其资格进行认定,引导他们通过合法程序参选;积极吸收年轻党员、有能力的党员进村党支部。对于没有入选的,可以作为后备干部,让他们参与村级事务,为村“两委”储备人才。

5、选举当中突发性、偶然性问题当场处置比较复杂,现场答复不及时的问题。

篇6:银企对帐工作中的问题和建议

但在实际工作中,银企对帐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造成了部分企业对帐无法落实,为此,笔者同工行、商行、交行等部分会计前台工作人员进行了一次探讨和交流,发现银企对帐中普遍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部分企业不重视,出于对银行的信任,很少和银行主动对帐。特别是一些大型企业,主管领导很少把银企对帐纳入到财务人员工作考核当中来。再就是个体企业和承包企业,根本不重视银行所要求的对帐工作,尤其是无贷户,对于他们来说,资金放到银行就象放进了保险箱。

2、部分企业财会人员素质低。由于部分企业都是家族企业,所用财务人员都是亲属,根本没有财务知识,也就无对帐意识,有时问问余额对了就了事,把年末对帐盖章看成是银行工作,视为与其无关的“软性”任务,甚至有的企业财会人wmxz.cn员更视为多此一举,从而造成与银行对帐消极,能拖则拖。

3、空壳企业多,也是对帐工作的难点。我们分理处就有一个企业,由于税务机关要求其必须到银行开户,才为其办理税务登记,企业按银行要求开好帐户后,从没有用过帐户,最后连留下的手机号都是空号,这样的企业有的是为了用企业名称做掩护,全部用现金做交易,所以开户后成了空壳企业,对帐更无从谈起。

4、企业已经注销,但帐户还在。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部分企业在关、停、并轨时,不按规定到银行办理销户等相关手续,致使银行对帐时找不到单位。

5、企业多头开户,不使用的帐户多。由于银行揽存的需要,部分企业在银行开户用过一段时间后,到它行再开户,留下帐户余额几百元甚至十几元,由于面子关系既不来销户,又不来存款,对帐又找不到人。

6、企业财会人员的频繁更换。由于部分企业财会人员经常调整,交接不清,形成一任会计一摊帐,上下任不衔接,造成现任财会人员根本不配合银行对帐。

7、为了留住客户,迁就客户,对帐迟迟不到位。银行揽存难,怕影响客户,有为难情绪,主要是对边远地区、边远单位,苦于人力、物力等客观因素制约,企业因电话对帐正确,没有及时到银行对帐盖章,造成银行对帐回单无法收回。针对以上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对策:

1、对于上次对帐至今没有发生业务达一年的,且无法通知的帐户,特别是找不到下落的停、撤消等企业,应每年进行一次清理,写出具体原因,专人专夹保管,切实防范经济案件发生。

2、利用网络,实行电子对帐。如今电子银行已不在是新兴事物,特别是我行正在推行个人帐户短信服务,应该扩大范围,早日将对公帐户纳入到电话银行业务中来,如北京工行开展的寻呼银行,实行银企对帐既有保密性,又方便了企业。

3、加强银企合作,加大对银企对帐工作的宣传力度。作为银行应该定期开展银企座谈会,最好年初召开企业财务人员座谈会,一方面听取企业的建议,一方面加强对帐工作的宣传。

4、完善金融会计制度,制定详细规则,提高银行和企业对对帐工作的重视。分清因银企对帐不及时出现纠纷的银企各自责任,在加大企业责任的同时也避免了银行大包小事揽一身,从而进一步促进企业积极主动同银行进行对帐。

上一篇:央视春晚拒绝问题明星下一篇:写给爸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