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课程讲稿

2024-05-22

物联网课程讲稿(精选8篇)

篇1:物联网课程讲稿

物联网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等各种需要的信息,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所有的物品与网络的连接,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

国际电信联盟于2005年的报告曾描绘“物联网”时代的图景:当司机出现操作失误时汽车会自动报警;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带了什么东西;衣服会“告诉”洗衣机对颜色和水温的要求等等。物联网在物流领域内的应用则比如:一家物流公司应用了物联网系统的货车,当装载超重时,汽车会自动告诉你超载了,并且超载多少,但空间还有剩余,告诉你轻重货怎样搭配;当搬运人员卸货时,一只货物包装可能会大叫“你扔疼我了”,或者说“亲爱的,请你不要太野蛮,可以吗?”;当司机在和别人扯闲话,货车会装作老板的声音怒吼“笨蛋,该发车了!”

作用:

1.为政府应急管理提供信息保障

国内物联网在安全应急领域应用比较成功地案例是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的防入侵系统。通过在机场周边铺设3万多个传感器组成可感知的智能围栏,围栏可分辨是有人翻墙入侵还是风吹或鸟的停落。当有人入侵时,系统自动报警,若入侵者穿过两道围栏后,监控中心可启动相关措施,大屏幕可显示报警点位置。2.能够加强政府内部管理:

比如在广州,2011年广州已在三个单位的公车安装了GPS系统,试行期间平均节省费用达到24%。公车安装GPS系统后,后方只需要通过统一的监控平台,就能对所有公车实现全方位监控,监控的内容包括车辆所处位置、车牌号、行驶速度、累计行驶公里数和停开时间等。只要工作人员打开电脑的大屏幕,就可以在电子地图上找到安装了GPS系统的公车,点击某辆车的车牌号后,屏幕便能立刻显示出其所在位置,这为后方掌握公车的具体去向,提供了第一手资料;GPS数据保存期限甚至长达四五年时间;由于GPS系统能够随时提供公车的行驶和停放信息,一旦有人违规将公车停放在学校、酒店或娱乐场所,都可以在系统中显示出来,这为防止公车私用、警车滥用,提供了便利。3.改变各部门分散开发、孤立发展的局面。

目前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的管理也日趋复杂,政府各部门间资源共享、业务协同需求变得异常迫切,以往各部分散应用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城市管理运行的需求。唯有在统一的公共框架下整体推进整合现有城市管理系统资源共同打造电子政务领域物联网环境,才能真正实现政府部门间信息的共享和业务的协同。

4.提升公关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挑战:

篇2:物联网课程讲稿

IE的意识:

(1)成本与效率的意识。IE追求整体效益最佳(以提高总生产率为目标),必须树立成本与效率的意识。一切工作从大处着眼,从总目标出发;从小处着手,对每个细节都力求节约、杜绝浪费,寻求以成本最低、效率更高的方法去完成各项工作。

(2)问题和改革的意识。IE追求合理性,使各生产要素有效的组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它包括从操作方法、生产流程直至到组织管理各项业务及各个系统的合理化。任何工作都能找到合理更好的方法去完成,改善无止境。为了使工作方法更趋合理,就要坚持改善、再改善。树立问题与改革意识,不断发现问题,考察分析,寻求对策,勇于改革和创新。

(3)工作简化和标准化意识。IE追求高效与优质的统一。推动工作简化、专门化和标准化,对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起了重要作用。生产技术的改进的成果都可以以标准化的形式确定下来并加以贯彻。

(4)全局和整体意识。现代IE追求系统整体的优化,为此必须从全局和整体出发,针对研究对象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IE手法,并结合IE的整体和全局性,取得良好的整体效果。

(5)以人为中心的意识。人是生产经营活动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其它因素都要通过人的参与才能发挥作用。必须坚持以人为中心来研究生产系统的设计、管理、革新和发展,使每个人都关心和参与改进工作,提高效率。

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业工程人员还需要具备不断改进创新的意识、快速响应需求的意识等。在IE的运用中,树立IE意识比掌握IE技术和方法更为重要,效率意识又是尤为重要。[

物联网应用:

1)制造过程监控与管理:

应用需求:供需转换、工时统计;刀具、模具、夹具管理;产品状况质量在线检测;设备状况检测与节能等。

预期效果:生产周期缩短45%,减少导致生产的误操作80%,减低运营成本13%-25%。2)供应链智能管理: 应用需求:减低库存;快速查找与出入库;快速盘点;特殊物料实时监控。

预期效果:实库存的可用性提高5%~10%;提高仓库产品的吞吐量可达20%;减少人工成本25%。3)智能物流:

应用需求:提高物流流通效率,降低库存;特殊贮藏要求的货品在线监测与防伪;物流货品及时跟踪。

预期效果:现在所说的车间物流是一个重点,实际上我们要拓展到大的物流方面,像仓库清点、车辆调度、产品配送、车辆跟踪、物流结算、物流监控等等。预期将减少盗窃损失40%~50%;提高送货速度10%;货车车辆自动调度,节省人力成本约52%,减少车辆拥堵18%。

仓库管理 传统仓库管理

1)传统的仓库系统内部 ,一般依赖于一个非自动化的、以纸张文件为基础的系统来记录、追踪进出的货物,以人为记忆实施仓库内部的管理。对于整个仓储区而言,人为因素的不确定性,导致劳动效率低下,人力资源严重浪费。

2)随着库存品种及数量的增加以及出入库频率的剧增,传统的仓库作业模式严重影响正常的运行工作效率。而现有已经建立的计算机管理的仓库管理系统,随着商品流通的加剧,也难以满足仓库管理快速准确实时的要求。

3)条码技术在解决了仓库作业人员的数据输入的自动化的同时,实现了数据的准确传输,确保仓库作业效率,有利于充分利用有限的仓库空间。

1)对库存品进行科学编码,并列印库存品条码标签。

根据不同的管理目标(例如要追踪单品,还是实现保质期 /批次管理)对库存品进行科学编码,在科学编码的基础上,入库前列印出库存品条码标签,以便于后续仓库作业的各个环节进行相关数据的自动化采集。

2)对仓库的库位进行科学编码,并用条码符号加以标识,实现仓库的库位管理。对仓库的库位进行科学编码,用条码符号加以标识,并在入库时采集库存品所入的库位,同时导入管理系统。仓库的库位管理有利于在大型仓库或多品种仓库中快速定位库存品所在的位置,有利于实现先进先出的管理目标及仓库作业的效率。

3)使用带有条码扫描功能的手持数据终端进行仓库管理。

对于大型的仓库,由于仓库作业无法在计算机旁直接作业,可以使用手持数据终端先分散采集相关数据,后把采集的数据上载到计算机系统集中批量处理。此时给生产现场作业人员配备带有条码扫描功能的手持数据终端,进行现场的数据采集。同时在现场也可查询相关信息,在此之前会将系统中的有关数据下载手持终端中。

4)数据的上传与同步

将现场采集的数据上传到仓库管理系统中,自动更新系统中的数据。同时也可以将系统中更新已后的数据下载到手持终端中,以便在现场进行查询和调用。

3.2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仓库管理系统功能模块

本系统的主要模块有:系统管理、标签制作、入库管理、出库管理、盘点管理,调拨管理、报表分析、终端数据采集程序等。

图1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仓库管理系统结构

(1)系统管理模块。系统相关设置及系统用户信息和用户权限管理。

(2)标签制作模块。依据入库单及标签制作申请单录入的货物信息生成每个物品的电子标签,在标签表面上打印标签序号及产品名称、型号规格,在芯片内记录产品的详细信息。

(3)入库管理模块。仓库管理员根据订货清单清点检查每一件货品,检查合格后,扫描货架库位标签和入库物品上的标签,并输入物品数量。进行入库登记。将数据记入扫描终端设备内的入库操作数据表,然后将物品放置到指定库位上。全部物品入库完毕后,由管理员将入库数据导入后台管理数据库内,完成入库操作。经过这一流程后,仓库中每一种物品的位置、数量、规格型号等都可以在仓储管理软件中一目了然地查找出来。实现了仓储状态的可视化。

(4)出库管理模块。出库时,仓库管理员根据领料申请查询仓储状态,然后做出预出库单;保管员根据预出库单将指定库位的物品取出,使用扫描终端设备扫描库位标签和物品标签,对出库信息进行登记,数据记入出库数据表;全部出库物品取出后将出库信息上传到主机。与预出库单作比较,并根据实出数量进行登记。

(5)盘点管理模块。使用手持数据采集终端进行数据的采集。如物品标签、摆放货架、物品数量等。系统可根据事先设定的产品分类,自动产生或人工选择产生盘点任务表.进行盘点作业,盘点作业主要扫描产品标签和相应的库位信息。数据上传后,系统会自动列出已盘产品与未盘产品,并根据需求进行盘盈、盘亏等操作。

(6)调拨管理模块。出现调拨情况时,根据调拨情况选择不同的调拨流程。

篇3:物联网概论课程教学研究

1 课程定位

对于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大一新生来说, 物联网概论课程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强化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 让学生逐步进入到“物联网工程专业就是好”的状态, 为以后的专业学习奠定“兴趣”的基础。概论课作为第一门与专业相关的课程, 必须深入浅出地介绍物联网的基本概念、物联网的体系结构和各环节的关键技术, 明确物联网的知识结构, 理解物联网工程涉及知识的前后关系及其地位。通过课程介绍, 学生进一步深刻领悟本专业的独特性, 更好地把握以后的专业课学习。

物联网是IT业的新增长点, 会影响到传统计算机专业如软件、嵌入式、网络、信息管理等各个方向, 随着物联网以超越“爆炸”的速度发展, 有些信息类专业:如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等也相继开始在高年级开设物联网概论课程。对于非物联网专业学生, 物联网概论课程需要讲解物联网的基本概念、物联网的发展现状、物联网的关键技术、物联网的应用, 以便学生能在以后的开发和研究中跟上“物联网“这一新兴浪潮的脚步, 少走弯路, 走在专业的最前沿。

2 教学内容的组织

物联网概论包含的知识单元较多, 较杂, 只能选择其中最核心的部分作为教学的内容, 可将课程设置为感知识别层、网络构建层、管理服务层和综合应用层四个层次。

(1) 感知识别层, 感知是物联网的基础, 感知层的主要作用是物品标识和信息的智能采集[1]。感知识别层既包括RFID (射频识别技术) 、无线传感器等信息自动生成设备, 也包括采用人工生成方式的各种智能设备。课程应全面介绍感知识别的关键技术, 并深入探讨相应的技术细节。

(2) 网络构建层, 这层的主要作用是把感知识别层设备联入互联网, 供上层服务使用, 具有强大的纽带作用。传感是容易的, 但是如果感知到的信息如果没有一个庞大的网络体系, 就不能进行管理和整合, 那么这个网络就没有意义。现有网络不能满足需求, 需要对网络进行融合和扩展, 利用新技术以实现更广泛和高效的互联功能。课程应介绍网络通信的基本知识, 并深入探讨无线宽带网、无线低速网络、移动通信网络、互联网等。

(3) 管理服务层, 这层将大规模数据高效、可靠地组织起来, 为上层应用提供智能的支撑平台。管理服务层包括数据库与海量存储技术、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技术, 课程选取一部分关键技术进行讨论。

(4) 综合应用层, 这层是物联网发展的驱动力和目的。物联网应用以“物”或者物理世界为中心, 涵盖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建筑、环境监测等。课程应简要介绍几个热门的物联网应用, 分析应用环节的特点和要求。

刚接触物联网的同学在看到如此复杂的四层和如此多的关键技术时, 很容易陷入对物联网学习的担心或恐惧中。教师要求学生按照“应用系统层次化, 通用技术专用化”的思路来学习, 会容易一些。

应用系统层次化是指当分析一个物联网应用系统时, 将系统直接与四个层次相对应, 这样可以首先从整体上对系统有所把握。“通用技术专用化”是指不同的层次对应各种复杂的技术, 实际上, 这些技术大都是以各种通用技术为基础, 然后面向特定的物联网应用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造 (即专用) 实现的, 因此, 需要了解各种复杂技术背后的通用基础。按照这种思路, 学生从整体上对物联网有清晰的认识与了解。

物联网专业的新生学习这门课程时, 教师还需简要讲述物联网的知识体系和课程安排, 学生通过这方面内容的学习可以明确自己的专业内容、专业方向, 更好地定位自己的人生。

3 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探索

物联网概论课程涉及多门学科、跨度大、技术广、专业领域新, 为了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索显得尤为重要。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我们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适用于物联网概论的教学方法体系, 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 讲述

本课程应从宏观上介绍物联网工程领域的相关知识内容, 综合性较强[2]。教师在讲述前, 应仔细研读这门课程的标准, 明确基本要求, 疏通多本教材, 鸟瞰全局, 清除障碍。从基本概念入手, 强调应用, 将内容落实到具体技术和解决方案, 避免炒作概念如建空中楼阁或者只谈技术却“见木不见林”。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 删减过于细节的内容, 从根本上保证学生不会被过多的学科内容吓倒。

(2) 引导、启发

“物联网工程”这个战略性新型产业相关专业技术层出不穷, 为了让学生毕业后能适应这个行业, 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精神是不可或缺的。为此, 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敢于创新的习惯。例如:给学生介绍物联网技术发展的前沿知识和巨大的创新时, 启发学生思考, 引导学生通过在网上查找资料和阅读物联网相关文献来解决问题和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 让学生逐步地从被动学习过渡到主动学习。

(3) 讨论

在课堂教学中, 只有教师的讲授, 没有师生的互动, 课堂将是一潭死水。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课堂讨论增加师生互动, 活跃课堂气氛, 一次热烈的讨论能真正增强课堂的吸引力。讨论式教学可让学生发掘周边物联网的应用、周边RFID的应用、身边的传感器, 这样一些话题容易让学生融入到讨论中来, 激发学生的上课热情。

(4) 案例

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 将学习者引入教学情境中, 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能与实际的应用对应起来, 避免抽象, 易于理解。例如选择智能家居这一物联网典型应用的案例, 分析感知识别层、网络构建层、管理服务层涉及的知识, 按照全局指导局部的思想, 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各种知识。播放一些精选、细选的智能家居视频, 开拓学生视野, 激发学生兴趣, 使学生对美好的物联网时代充满期待。

4 结语

“物联网概论”课程是物联网及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 在物联网工程学科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作为一门最近三年才开始开设的课程, 对这门课程的教学还处在一个探索的过程。本文从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入手, 对如何提高这门课的教学质量进行了初探。实践证明, 通过采用启发教学、讨论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趣味性, 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摘要: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标志, 学习物联网概论知识不仅是物联网专业学生的需要, 对非物联网专业学生来说也是十分必要的。根据自身实际教学经验和取得的教学效果, 对物联网概论的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了探讨, 提出了一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专业认同感, 提高教学效果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物联网概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秦磊华, 张海珍, 石柯, 等.物联网导论课程实验教学探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 (06) :150-151.

[2]吴韶波文江川.“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 (02) :111.

[3]刘云浩.物联网概论 (第2版) [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3.

[4]闫连山.物联网 (通信) 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篇4:物联网课程讲稿

关键词:物联网专业;实验课程;虚拟教学

TP391.44-4;TN929.5-4;G642

由于物联网专业课程在操作技能上要求较高,为了提高学生的技能,就必须切实加强试验装置的应用,并在试验课程中通过多层次的试验,掌握和理解有关物联网的只是,从而更好地实施物联网的管理与应用和开发。而目前由于高校在这方面的试验设备装置上的配备难以满足实际需要,所以大都在试验箱平台中开展,且动手空间小,而这就会影响学生自身创新能力的提升。所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辅助物联网专业试验课程的开展就显得尤为必要。以下笔者就此展开分析。

一、重要作用分析

首先,传统教学和现行教学的狭隘性和封闭性需要新的教学方法来打破,而虚拟教学的开发就充分的做到了这一点。虚拟教学不仅拓展了教学手段的发展空间,同时还为教学创新提供新的空间、平台。

其次,虚拟教学的出现开创了教学的新模式和积极的学习方式,这样的教学极大地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当然教师的实践操作的形式也越发的多样化,虚拟化教学也让教育的信息化进程更加的快速,这样新颖的教学方式让教学改革的发展更快,同时提高了教学质量。

最后,虚拟教学大大的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信息量这样大大拓展了学习主体的认识视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了教师与学生的传统地位,固定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虚拟教学有利于培养具有相同学习取向的学习者的集群,并让学习型社会得以构建,让学生具有学习主体协作性人格、开放性人格。

二、基本原则

在物联网专业实验课程的虚拟教学中,应始终坚持以下原则:一是真实性。这一原则,主要是实现情境学习,教师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及虚拟现实技术在虚拟教学系统中建设一个接近于真实环境的学习情境。二是开放性,这一原则,主要是利用因特网和物联网覆盖面广、接入灵活和操作简便的特点向学习者开放各类学习资源,通过资源共享的方式构造学生自主学习环境,搭建一个知识交流和及时反馈教学资源的平台,有利于学生能够合作学习创建学习多人相交互的环境。三是随机性,这一原则,主要是虚拟学习系统中设有一种随机学习机制,即围绕同一原理设计多样化的学习起点和学习途径,并且还要为学习者提供多次学习的机会,如让此可以学生依根据需求选择不同的学习模式。四是探索性,这一原则,主要是让学生主动的学习,积极的探索发现事物的原理,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推理预测的逻辑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1]。

三、教师自身必须具有的素质水平

教师在整个虚拟学习环境的学习活动中具有重要引导作用,虽然学习效果取决于学习者的主动性及学习意志。对教师的道德素质要求会逐渐提高,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率和教学的效果,对于达到这样的要求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要在教育观念和知识结构上有质的转变,虚拟学习是打破传统的教学,将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中心地位实行转变,教师更多的是掌握学科基本知识,理解教材内容并且掌握达到懂、透、化的程度。教师更多需要做的是精心组织虚拟学习资源,融会贯通,达到满足学习者的未知欲的要求。教师充分的运用网络虚拟技术来充当学习者学习行为的组织者、协调者和指导者的角色。

其次,教师需要对教学情境的交互方式进行准确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标,通过学生的积极反馈快速的构建学生个体的学习体系,同时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更加高效的的学习。

最后,教师需要建立独特的问题解决风格。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的根据问题的深入理解,为学习者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将丰富的背景资料和解决思路提供给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实施方法

1.提出问题,初步解决

教师在讲授完物联网应用的《基本知识和若干案例》大数据第一部分后,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充分的讨论,然后在利用大数据思维解决学生在课堂上讨论的问题。通过学生在虚拟教学环境中的激烈讨论后,将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进行解决然后找出最好的解决方案。如针对“各院系部的学生数量不一而产生的食堂座位的使用拥挤”这一问题,建议教务处在安排学生用餐时考虑各院系学生数量,有利于均衡使用食堂座位,提高用餐效率。在这个案例中,学生尝试运用大数据思维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加深了对大数据概念的理解,也体验到主动思考带来的乐趣。

2.利用案例,深入学习

通过《数据价值常见的释放方式》大数据的第二部分的讲解时,不断的与学生讨论探讨各个案例的释放方式,以达到与学生共同进步学习。教师在传授大数据的第三部数据的相关与因果关系时,通过案例的分析,让学生分析其中的相关关系,推断因果关系才能深入的学习。通过案例和问题的发现让学生在理论和实践,教师充分的发掘学生的兴趣爱好。通过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来研发科技成果和经验的积累。一种先由学生提出的实际问题后进行理论学习的创新反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的成为自己的学习的主人,主动的学习主动的探索将学习的知识充分的运用到社会生活中[2]。

五、结语

综上所述,物联网专业实验课程中实施虚拟教学,对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在物联网专业实验课程教学中应用虚拟教学时,我们必须意识到其必要性,并坚持一定的原则,着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切实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虚拟教学的质量,培育更多专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玉梅.物联网专业实验课程的虚拟教学探讨[J].科技风,2014,18:187+201.

[2]刘杰.物联网专业实验课程的虚拟教学探讨[J].智富时代,2015,10:237.

篇5:物联网课程小结

生活中,感觉物联网的应用无处不在!但是,自己对其并不是很了解,所以,怀着对物联网的兴趣与探索精神,我选了这门看似高端的“走进物联网”课程。希望在这门课的学习中,对一些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做一些了解,扩展自己的认识层面!

在开始第一节课的时候,老师把整体的教学大纲说了一下!我顿时感觉有了无限的兴趣!课程内容大概有:老师课堂上的讲解,同学们讨论与观点碰撞,另外,有时间的话,会组织参观物联网在建筑领域中的应用(当然,由于时间和一些其他原因,这个并没有实现,稍微有些遗憾),然后就是教我们做科学调研、报告的一些方法与书面表达!当时,我就觉得,之前听说选修课都是水课这样的观念瞬间就被颠覆了,这个课能交给我们这么多,并且还能学到理论课程之外的东西,当时就觉得,这个课的档次就上去了。虽然安排在周六,但是,这样更好,免得自己在周末就散掉了!

课程内容,老师讲的很好,虽然涉及技术层面的讲的不是很深,或许讲了以我们现在的水平,还不足以接受,所以,就只讲了一些基础知识理论与在生活中的应用!其实,我记得的并不多,虽然每次上课都去了,基本没缺过课,但是,由于我个人的原因,慢慢的,发现对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并不是那么感兴趣,感觉老师讲的很多,虽然自己不知道,但是如果想知道的话,也不难,在网上都能自己找到,自己学习!所以,除了刚开始的几节课,之后都没有认真的听。但是,我比较喜欢的,是每次课之后的小组讨论,因为每到这个环节,自己的各种不适都没有了。当然,这也不是说我喜欢大家一起讨论,只是觉得,同学之间交流的,或许我会更有兴趣!在交流中,我就发现,有的同学确实很厉害,懂得多,且说气话来头头是道,引经据典,让我心生羡慕啊!可我呢,到我说话的时候,感觉说的都是自己准备在头脑中的,不能随口就说出一些东西,这或许是我知识不够和缺少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吧!虽然课堂的理论教学方面,对我没多大收获,但是,在小组讨论中,都能结识一些朋友和一些语言表达上的提高!总之,这门课,也是不错的,再说就是最后课小组调研了,要文献综述,调研报告,方案设计和演讲交流,虽然,知道这是科学探索的必要流程,而且看起来也不是很难,但是,在真正落实每一步的过程中,也并不是那么简单的!

其实,这门课,并没有达到我预期的目的,但是,我收获了其他的东西!并发现,如果课程内容全是老师一味的讲,确实没什么意思!至少对我来说是的,多一些小组讨论和个人发挥的机会,也是不错的!还有,如果课堂讲解上,加入一些趣味性的东西,和一些时下热门的内容,那样的话,或许同学会更有兴趣听课的!

篇6:物联网课程个人总结

——XXX 很早就听说过物联网这个词,当我在选修课的列表看到走进物联网这门课时,我就毫不犹豫地选下了这门课。

物联网的概念:1999年,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这个词是由麻省理工学院一位教授在研究RFID时最早提出的。物联网就是实现物物相连,物物信息交换的网络概念。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物联网具体地说,就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农业设施等各种物体中,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在这个整合的网络当中,存在能力超级强大的中心计算机群,能够对整合网络内的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实施实时的管理和控制。

在此基础上,人类可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达到“智慧”状态,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改善人与自然间的关系。

而这门课的课程考核是我第一次接触到的,以调研报告的形式哦,在众多小组中,我的小组选题是物联网在农业上的应用。为此,小组一行(江佳俊,贾普,相玉涛,张志轩)到溧水进行了调研。

本次调研的具体地点是南京白马国家现代农业园区南京农业大学一个在建的农业实验基地。该基地建造的目的是租给相应研究人员做农业方面的研究,并兼做南京农业大学学生实验基地。

我们本来的调研计划是:

1、在6月4号下午用2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对该基地进行调研。

2、以准备的问题为基础,对在基地见到的现象及设计提问。

3、自行在实验基地逛逛看看。

我们先是下了溧水高铁站后在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的专长接送下到达基地。基地有四栋房子,房顶是白色纱布,四周则是用高透光的玻璃围成,在部分窗块中间还嵌有直径一米左右的风扇。在司机(一位南农研究生)的带领下,我们先是到了这个物联网基地的办公室,这个办公室也相当于是这个物联网基地的总控室。

三位南农研究生学长非常欢迎我们一行的到来,其中一位负责给我们介绍基地的情况。

本次实地调研我们发现,原本在文献中有的农业物联网信息在这个实验基地都基本找到了,例如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CO2浓度传感器、光强传感器等传感器,及其组网。而且目前建成的只是基础设施,以后还会在这的基础上添加更加先进的技术。物联网在发展,农业物联网已经应用于农业研究领域。

篇7:物联网技术导论 课程设计概要

谢磊博士、讲师

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主要内容:

一、课程简介

二、课程的定位与目标

三、课程的结构与内容

四、课程的教学形式

五、课程的考核形式

六、课程的参考书籍

七、目前的准备工作 课程简介-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的定义

–物联网是一个基于互联网、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

•物联网的特点 –普通对象设备化

–自治终端互联化 –普适服务智能化 课程简介-物联网发展历程

MIT提出物联网概念1999日本U-Japan 韩国U-Korea 2004《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2005IBM向美国政府

提出“智慧地球”2009.1欧盟提出物联网行动计划2009.6感知中国2009.8 欧洲CERP-IoT项目启动2009.9中国传感器网络标准 工作组WGSN成立 2009.9中国物联网标准 联合工作组成立 2010.6 课程简介-物联网架构

课程的定位与目标 •课程定位

–作为研究生课程进行讲授 •课程目标

–讲授基础知识:通过讲授与“物联网”相关的技术知识与基础理 论,期望能够让学生系统性地学习“物联网”方面的相关知识, 深入了解“物联网”的内涵。为有志于在该领域的前沿学科进行 探索和研究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基础知识储备。

–传授研究方法:针对该领域不同课题的研究特点来传授分析问题 与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法,课程讲授过程中会重视与学生的探讨与

交互,旨在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思维与科研技能,激发学生对该领 域的学习与研究兴趣。

–培养研究习惯:通过指导学生查找并阅读相关的学术论文,准备 专题报告,来启发学生形成合理的思维方式,培养良好的研究习惯。

课程的结构与内容

联互联互通信息交互信息共享知 深入智能数据分析综合汇总感 透彻感知数据采集数据获取 控指导实践

•感RFID(射频识别(4学时

自动识别技术;RFID的历史与现状;RFID的系统原理;RFID的标签冲突以及防冲突算法;RFID与物联网的关系。传感器网络(6学时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背景、应用和结构;传感器节点的硬件平台与操作系统;无线传感器网络与移动自组织网络的区 别和联系;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典型MAC层协议和协议设 计思想;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拓扑控制原理和代表性协议;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能耗效率问题;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 节能路由方法;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节点定位原理和方法。定位系统基础(2学时

当前普遍使用的定位系统;各种定位技术原理;物联网环 境下定位技术的挑战与发展前景。智能信息设备(1学时

智能设备概述;智能设备的运行平台;智能设备的发展新 趋势。

•联互联网基础(1学时

介绍互联网的网络协议及分层结构;介绍从互联网到物联 网的发展。

无线宽带网络(3学时

概述无线宽带网络;讲授无线局域网原理;讲授无线城域 网原理。

无线低速网络(3学时

介绍无限低速网络的需求;讲授当前的低速网络协议;讲 授低速网络组网与互联原理。移动通信网络(2学时

介绍移动通信发展历史;讲授3G通信技术与标准;介绍移

动互联网。

•知数据管理(1学时

介绍数据库的基本原理;介绍物联网数据管理的特点。海量信息存储(3学时

介绍物联网对海量信息存储的需求;讲授网络存储体系结 构;介绍数据中心的标准;介绍Google数据中心;介绍数 据中心的研究热点。信息检索(2学时

简介搜索引擎;讲授搜索引擎体系结构;介绍物联网搜索 引擎。

物联网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3学时

介绍网络信息安全的一般性指标;讲授RFID的安全隐私问 题及其保护手段;讲授位置信息与个人隐私问题及其保护 手段。

课程的结构与内容•控物联网综合应用(2学时 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绿色建筑;环境监测。教学内容的思考

•相对于传统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侧重点–更为底层(通讯原理 •无线通讯原理的讲授

–物理层性状(多径衰减、干扰的影响 –信息论的初步内容 –更为高层(以数据为中心 •物联网研究中的实用技术 –机器学习、数据挖掘、模式识别 –信息检索

–更为侧重方法论的讲授

•优化理论、随机过程、算法设计

•授课对象

–计算机系研一或研二学生;•先修课程

–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算法设计与分析•课时–课堂讲授17周,每周2学时 •教学方式

–教师为主导,学生积极互动 •基础知识讲授 •专题报告讨论 •课程Project

•两次报告+ 课程Project •对于两次报告的内容要求,报告需要对物联网研究领域中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思考、总结和探讨,并提交相应的Technical Report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课程Project可以选择如下之一的方式来完成:–结合课程内容的理解,实现一个无线网络或者普适计算方面的算

法或者原型系统;–针对某一具体研究课题提出相对成熟的理论解决方案,提交具有 原创性的Technical Report。

•打分方式:两次报告分数×50% + 期末Project分数×50%;课程的参考资源-教材

•《物联网导论》, 刘云浩著,科学 出版社

篇8:物联网课程讲稿

物联网被认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信息革命。物联网作为一种战略性新兴产业, 越来越多的企业把目光投向先进的物联网技术, 同时也有不少高校将物联网专业正式纳入课程体系。《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是物联网专业学生的专业启蒙课,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物联网的基本概念, 掌握物联网的体系结构和各环节的关键技术, 明确物联网的知识结构, 并为学习后续物联网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1 高校物联网专业现状分析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兴起和发展, 2010年初教育部下达高校设置物联网专业申报通知, 随后众多高校便争相申报。笔者所在的学院也于2013年秋季设立了物联网工程专业, 并招收到该专业首批学生。物联网涉及领域非常广, 从技术角度来看, 主要涉及的现有高校院系与专业有: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电子与电气工程、电子信息与通讯、自动控制、遥感与遥测等, 而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师资力量都比较匮乏[1]。物联网专业作为各高校的新兴专业, 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也不尽完善, 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参考和借鉴。并且, 各高校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也明显落后于专业招生规模, 导致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相脱节[2]。

2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学生学习兴趣不足

物联网产业是新兴产业, 学生在进入高校前普遍缺乏对物联网专业的认识。笔者对自己所教班级曾做过调查, 部分学生报考该专业是因为觉得“物联网”这个词汇比较时髦, 但是问他们物联网指的是什么, 能回答清楚的学生寥寥无几。还有相当比例的学生被调剂到物联网专业, 对于这部分学生, 由于目前所学专业并非是自己当初所报专业, 因此学习热情非常低。

2.2 学生知识储备不足

武汉东湖学院《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在物联网工程专业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开设, 因此该课程没有任何先修课程, 学生普遍缺少计算机基础知识。而该课程的讲授需要计算机组成结构和计算机系统运行原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因而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知识储备明显不足, 学习起来比较吃力, 学习积极性受到挫伤。

2.3 课程知识面广学习难点大

《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物联网的基本概念、了解物联网的发展现状、掌握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并通过其典型应用领域和案例的学习, 使学生对物联网及其应用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因此其教学内容涵盖了物联网工程专业后续课程的主要知识点, 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射频识别技术、无线通信系统、无线单片机技术、传感器技术、无线网络传感器技术、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远程通信技术、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等。由于该课程所含知识面非常广泛, 再加上课时有限, 因而给教与学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挑战[3]。

3 教学方法研究

针对上述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必须在教学体系、教学手段、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探讨与实践, 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3.1 合并教学内容突出重点

本课程内容多、学时少,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将“智能信息处理技术”这一章的相关知识点分解到“射频识别技术”和“传感器技术”这两章中进行讲解。此做法的优点在于这两章是本课程的核心章节, 当学生学习完硬件工作的基本原理后, 自然就很关心所收集的数据是如何进一步加以处理的, 而此时云计算和数据挖掘技术的讲解便能解除学生心中的疑问, 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3.2 引入生活案例化解难点

在讲授射频识别技术的EPC编码时, 很多学生对EPC编码的方式和意义不了解, 为此笔者在讲授这一部分内容时, 将EPC编码 (见图1) 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身份证号的编码联系起来进行讲解。

教学过程如下: (1) 指出EPC编码和每个人的身份证号编码一样都起到标识作用, 身份证号是用来标识具体的人, 而EPC编码是用来标识一个具体的物品, 因此EPC编码和身份证号码一样是唯一的, 不允许重复编码; (2) 通过对身份证号的读取能获取某个人具体的信息如户籍所在地、出身日期、性别等信息, 而通过对EPC编码的读取同样也能获得该商品的很多信息, 比如前21位标识了这个商品是哪个厂家生产的, 中间17位标识了该商品的商品类别是什么, 后24位标识了该商品是什么时候生产的等信息; (3) EPC编码体系本身也是不断发展的, EPC编码规则也会相应发生改变。我国早期的身份证号编码为15位, 而目前我国采用的身份号编码是18位, 对应各编码字段位数和代表的意义也与旧编码不完全相同。因此, 对于EPC编码就在编码的最前面加了两位表示该EPC编码的版本号。通过以上教学过程, 学生就能深入领会EPC编码的意义和编码方法,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3 补充知识点减轻学习压力

对于无线单片机技术这部分内容的讲解, 由于学生没有学习过计算机导论课程, 因此学生对单片机的运行原理很难理解。为此, 笔者在讲授这部分内容前用1个课时的时间向学生补充讲授了计算机的系统组成, 以及运算器、控制器、主存、输入输出设备是如何相互之间协调工作完成计算控制任务的, 然后指出单片机其实就是微型化的计算机, 其工作原理和普通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一样。通过补充讲解计算机的运行原理, 学生可很快掌握单片机的工作机制。

3.4 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传感器技术是物联网的核心技术, 在笔者讲解完传感器的概念、组成和各类传感器的评价指标后布置了一道如何制作温度传感器的课堂思考题, 内容包括: (1) 设计一个温度传感器需要用到哪些知识? (2) 设计一个温度传感器其指标有哪些? (3) 设计好以后如何制作?在学生回答过程中, 笔者不断提醒学生结合教师讲过的相关内容进行思考, 通过对第1个问题的思考使学生掌握了组成传感器的基本硬件结构;通过对第2个问题的思考使学生掌握了设计温度传感器应考虑的评价指标;通过对第3个问题的思考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传感器各元器件的协同工作原理。

3.5 采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笔者在讲解无线传感网和ZigBee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过程中, 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了物联网无线ZigBee智能家居红外转发、ZigBee智能家居———温湿度传感器两个视频短片。通过观看视频短片, 学生对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智能家居的实际构建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不仅掌握了无线传感器如何通过ZigBee通信技术将感知到的信号传送给ZigBee网关, 再由网关将数据通过Internet发送到客户手机的全过程, 也极大地提高了深入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兴趣。

摘要:《物联网工程导论》作为物联网专业学生的专业启蒙课, 在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和指导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上起着重要作用。针对《物联网工程导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适合该课程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物联网,物联网工程导论,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陈辉, 李敬兆, 詹林.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探索[J].计算机教育, 2014 (2) .

[2]关辉.物联网在高校教学和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软件导刊, 2011 (11) .

上一篇:国庆阅兵提前看下一篇:2015年安检机构检验人员考试新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