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物联网设备

2024-05-01

大型物联网设备(精选十篇)

大型物联网设备 篇1

物联网是物与物相连的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物联网平台下,采用射频识别(RFID),通过红外感应器、GPS定位系统、图像扫描器、数据感应器等信息传感设备,设定协议和通信端口,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通过电子设备数据传感器,对外界的原始特征数据进行数据采集,再通过网络层进行数据传输通信,发送到应用层实现面向对象的数据应用,达到远程控制和智能化处理的目的。可见,大型物联网由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层体系构成。其中感知层实现原始数据采集,网络层实现数据通信,应用层实现功能应用。物联网的三层体系结构中都含有大量的电子设备信息,且各个电子设备的应用功能不同,需要对物联网中电子设备的相关数据进行有效挖掘和特征提取,发掘出有用特征为系统所用;因此研究大型物联网的电子设备海量数据挖掘算法在提高物联网的使用性能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2,3]。

传统方法中,对大型物联网的电子设备海量数据挖掘算法是建立在处理器集群平台基础上,通过数据传感器把电子设备信息数据在处理器集群平台中进行数据整合,然后用局部网络或互联网等通信技术把传感器、控制器、机器、人员和物等通过新的方式连在一起,实现数字处理集群,达到物联网中的电子设备数据挖掘的目的[4,5]。关于大型物联网中电子设备数据挖掘的算法研究,相关文献给出了对应的描述,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其中文献[6]提出了一种针对物联网中大数据量高速分组业务电子设备信息挖掘算法,把各类电子设备数据分成多个小的分支进行,从而达到整体效率的提升,系统在大数据量是稳定可靠的,但应对大数据量随机变化时电子设备信息分类的能力欠缺。文献[7]提出了一种面向服务物联网中电子设备大数据信息流调度算法,采用遗传算法进行搜索时所具有并行性和在全局解空间中搜索的特点,系统搜索效率高,但系统网格的划分对系统结果影响大,且没有很好的网格划分标准,物联网中电子设备的差异性特征体现不明显,对物联网中的电子设备的海量信息大数据分类性能不好,且全局收敛性不好,易陷入局部收敛。可见,当前方法对大型物联网电子设备数据采用状态模式识别的数据采集算法,对具有差异性特征的电子设备数据挖掘无法分类识别,性能不好。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关联度主特征量提取的大型物联网电子设备的海量数据高效挖掘方法。仿真实验进行了性能验证,展示了本文算法的优越性。

1 问题描述及大型物联网中电子设备的数据采集模型

1.1 大型物联网中的电子设备海量数据挖掘问题描述

大型物联网的电子设备海量数据挖掘是设计一种有效的大型物联网电子设备数据监测仪为基础,系统的设计重点在数据挖掘算法设计和数据采集系统的改进上。物联网通过电子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和信号处理,采用信号处理和数据通信方法把各种信息传感设备进行连接,实现对感知层的数据传感器的数据检测和过程控制。典型的物联网网络系统架构一般为三层体系,通常由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层体系构成。其中感知层(Sensor Layer)是直接面向数据信息源的底层,采用数据传感器等电子设备实现对特定数据的采集和挖掘;网络层(Network Layer)是大型物联网系统的通信和数据传输层,采用Internet,GPRS,3G,WiFi网络实现数据通信;应用层是系统的顶层,实现整个物联网系统的应用和管理,包括数据应用、过程控制和远程监控等,通过面向对象的应用决策,实现系统最终功能的完成。大型物联网的电子设备信息数据的挖掘和传输以及应用过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在大型物联网系统中,感知层实现原始数据采集;网络层实现数据通信;应用层实现功能应用。各层体系结构都含有大量的如传感器、通信设备和网络设备等电子设备,需要对大型物联网的电子设备进行有效挖掘,提取有用信息,提高物联网电子设备的应用性能。

1.2 当前的物联网中数据挖掘原理与存在的弊端

大型物联网中,应用层用户通常更加关心电子设备数据的信息采集和特征内容,需要对此进行有效挖掘,子设备海量数据存储于数据资源池,通过数据中心网络实现数据的调度和取回,大型物联网中的电子设备海量数据的存储结构描述如图2所示。

数据挖掘的原理如下:假设大型物联网中电子设备的终端数据信息采集样本为Dk(k=1,2,…,t),物联网环境下,电子设备把传感器采集的信息转换为数字信号,得到数据集合:

把大型物联网中的电子设备看成独立节点,节点中的信息是数据挖掘的载体。设大型物联网中电子设备节点i与节点j具有关联特征,电子设备节点i的数据聚类性能定义为:

式中:ω为可融合的系数,如果没有特殊要求,取0.5;uE为能够转换的数据量级;uN为不能转换成特征的数据量级。数据的聚类性能可以转换成Hamin距离,为了实现大型物联网中的电子设备数据的挖掘,根据计算得到的Hamin距离,定义模糊聚类中心,电子设备海量数据的模糊聚类中心由标准正态函数定量描述。大型物联网中的电子设备的缓存区域的模糊聚类中心是通过大量的定量值与确定度对定性量进行描述,它主要利用了正向和逆向搜索进行定性与定量概念的相互转换,采用了A/D采样方法,进行电子设备数据采集,得到大型物联网电子设备数据挖掘的目标约束函数表示为:

式中:xi∈Rn,代表大型物联网电子设备数据的状态矢量;Aj(L)为在约束条件L下的聚类结果。对式(3)目标约束函数进行求解,计算结果必须满足小于电子设备数据采集匹配偏差的约束条件,将符合条件的解与数据流的非线性特征进行匹配,匹配成功的数据即为电子设备的海量数据,实现对电子设备数据挖掘。但是,物联网的环境相对复杂,因此,在聚类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数据冗余融合或者干扰的问题,导致式(2)的聚类性能出现较大偏差,给后期的挖掘结果造成影响。本文提出一种改进的算法。

2 海量数据高效挖掘算法改进与实现

2.1 电子设备的关联度主特征量提取算法

通过第1节可以看出,在物联网环境下数据的挖掘中,最大的问题在于聚类过程的数据相似性干扰。在大型物联网系统中,各层体系结构都含有大量的如传感器、通信设备和网络设备等电子设备,传统方法对大型物联网电子设备数据采用状态模式识别的数据采集算法,对具有差异性特征的电子设备数据挖掘无法分类识别,性能不好。为了克服这种弊端,提出一种基于关联度主特征量提取的大型物联网电子设备的海量数据高效挖掘方法。对数据挖掘的过程进行约束建模如下:

式中:LQ表示电子设备的数据状态随物联网应用层的特征变化而产生的聚类变化率;UJ表示聚类的平均时间;UE是约束系数,一般为1。数据集为m,令f(u)作为聚类中心函数,在此函数中,只提取可约束条件相关的主要特征,成为主关联特征,用特征的差异度作为主关联特征的约束条件,运用第1节的方法,得到相似k距离邻居序列,联度主特征量提取的函数f(u)用如下公式进行描述:

在上述主特征提取的基础上,根据提取的关联主特征进行数据挖掘。

2.2 物联网中的数据挖掘与应用

在物联网中,由于大型物联网的数据之间的关联性是自反的和传递的,将上述的方法采用主特征量分割挖掘,设置物联网下电子设备数据挖掘的初始化值为0,利用如下公式能够对大型物联网电子设备数据在存储服务器上读取:

式中:Fk(v+1)为根据主特征的数据采集目标函数;D为描述设备种类的参数;K为数据采集种类的参数;U(v)为采集的住特征。对物联网环境下的海量数据区域划分成多个分片,得到电子设备数据挖掘性能衡量参数f(X)满足如下条件:

式中:X和Y代表物联网环境下的主特征,两者的差为约束条件;N为约束系数,特征数据并行化地存储到不同的物联网中间件中,实现对电子设备数据的预存和调度,基于上述模型,得到了电子设备海量数据挖掘的完整性边界条件为f(X)≤NX,f(Y)≤NY,实现了大型物联网中海量数据挖掘设计。

3 仿真实验与性能分析

为了测试本文算法在实现大型物联网电子设备海量数据挖掘中的性能,进行仿真实验。仿真实验硬件环境表述为:处理器IntelⓇCoreTM2 Duo CPU 2.94 GHz,内存为8 GB;操作系统为Windows 7;编程语言为Matlab 7语言。本实验采用Cloudsim平台来模拟大型物联网环境下的电子设备海量数据存储和数据采集系统,首先构建大型物联网的网络结构模型,大型物联网系统中,电子设备作为节点,均匀分布在网络结构中,电子设备数据采集的时间间隔为0.1 s,背景干扰的信噪比分布为:-5 d B,-10 dB,-11 d B和-15 dB。物联网的数据采集感知层电子设备参数设置和应用层及网络层的电子设备参数设置如表1所示。

在实验的过程中,设置控制参数α=2,β=6。首先进行大型物联网中的电子设备数据的采集,然后基于关联度主特征量提取,实现了大型物联网电子设备的海量数据高效挖掘。以大型物联网中的4组电子设备数据挖掘为例,得到数据挖掘结果如图3所示。

从图3可见,采用本文算法能有效实现对大型物联网中的海量数据的挖掘和特征提取,幅度平稳,数据的关联度差异明显,具有较好的分类识别和数据检测能力,为了测试性能,在不同数据范围下分析数据挖掘的时间执行开销,得到结果如图4所示,从图4可见,采用本文算法,具有较小的时间执行开销,提高了大型物联网电子设备数据挖掘的时效性。

4 结语

大型物联网的各层体系结构都含有大量的如传感器、通信设备和网络设备等电子设备,需要对大型物联网的电子设备进行有效挖掘,提取有用信息,提高物联网电子设备的应用性能。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关联度主特征量提取的大型物联网电子设备的海量数据高效挖掘方法。分析本文的研究结果可见,采用本文算法能有效实现对大型物联网中的海量数据的挖掘和特征提取,幅度平稳,数据的关联度差异明显,具有较好的分类识别和数据检测能力。且系统运行效率提高,运行时间较短,系统能在1 s内处理几百万次查询和数据挖掘,因此该算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陈志,骆平,岳文静,等.一种能量感知的无线传感网拓扑控制算法[J].传感技术学报,2013,26(3):382-387.

[2]王辛果,张信明,陈国良.时延受限且能量高效的无线传感网络跨层路由[J].软件学报,2011,22(7):1626-1640.

[3]欧世峰,高颖,赵晓晖.自适应组合型盲源分离算法及其优化方案[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1,33(5):1243-1247.

[4]蔡昕烨,牛耘,黄志球,等.一种用于基因调控网络建模的CGP-WPSO混合算法[J].计算机科学,2012,39(9):180-182.

[5]邓异,梁燕,周勇.水声换能器基阵信号采集系统优化设计[J].物联网技术,2015,5(4):36-37.

[6]石鑫,周勇,甘新年,等.机载多源飞行数据资料的非线性检验[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13,41(5):729-732.

[7]刘昊晨,梁红.线性调频信号参数估计和仿真研究[J].计算机仿真,2011,28(2):157-159.

[8]罗龙,虞红芳,罗寿西.基于多拓扑路由的无拥塞快速业务迁移算法[J].计算机应用,2015,35(7):1809-1814.

[9]孙超,杨春曦,范莎,等.能量高效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分布式分簇一致性滤波算法[J].信息与控制,2015,44(3):379-384.

大型物联网设备 篇2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物流机械设备在物流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物流机械设备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物流活动的效率和效益。因此,应用物联网技术对物流机械设备管理进行优化,使物流机械设备管理不断得到调整和创新,以适应新的形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联的互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将任何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技术。

二、物流机械设备应用物联网技术进行管理的优点。

1.物联网技术能够实现物流机械设备的精确管理。

实现精确管理是物流机械设备管理信息化的重要目标之一。如果把物联网标签嵌入到每台物流机械设备中,就能做到对所有物流机械设备进行唯一识别,并进行精确唯一的管理,标签记录的信息将会伴随机械设备从出厂到报废的全寿命过程。通过这个标签,我们可以随时知道这台机械设备的各种信息。

2.物联网技术能够实现对物流机械设备实时可视管理。

可视化管理一直都是现代机械设备管理所追求的目标。对于物流机械设备管理来说,可视化管理将会极大地提高管理效能,从而更好地实现管理目标。利用物联网技术,通过每台机械设备上的物联网标签,就可以随时感知每台机械设备现行的各项状态,并反映到后台管理平台上。通过智能化处理,提醒管理人员进行相应的.管理,从而达到可视化管理的目标。

3.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物流机械设备的智能管理。

物流机械设备在使用中可能会出现一些突发、危险的情况,目前这些应急处置还主要依靠于人工,处置反应时间较长。利用物联网技术,机械设备的技术状态都能及时地反应到管理信息系统中,有利于管理者对机械设备整体情况进行实时掌控,辅助管理者做出决策,从而避免危险的发生,提高机械设备的利用效率。

三、物联网技术在物流机械设备管理中的应用模型。

1.物联网技术应用总体架构模型。

物联网从结构上大致可分为三部分:感知层、传输层(网络层)、应用层。感知层相当于人的眼耳鼻喉和皮肤等神经末梢,主要包括RFID、条形码、传感器等,其主要功能是识别机械设备,采集机械设备的性能参数、使用和维修等数据信息。

网络层是由各种私有网络、互联网、有线和无线通信网、网络管理系统等组成,相当于人的神经中枢和大脑,负责传递和处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包括所有可以传输数据的可用网络。

应用层是物联网和用户(包括人、组织和其他系统)的接口,它与行业需求结合,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包括各种各样实际应用的软件和集成。

2.物联网技术应用业务流程模型。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流程主要是指通过RFID、传感器等技术采集获取信息,然后传输给信息系统的过程。RFID技术的业务流程涉及信息的读写,是双向的。利用RFID技术,给机械设备贴上标签,然后通过RFID读写器读取机械设备信息,传输到后台信息系统进行信息处理。如需对机械设备信息进行修改更新,也可以再次通过RFID写入机械设备,对RFID标签进行改写。

3.物联网技术应用功能架构模型。

物联网技术在物流机械设备管理中的应用,其功能作用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监控功能。物流机械设备管理活动中,涉及监控的工作主要有:物流机械设备使用情况,保管、维护、修理状况,运行状态,物流机械设备进出场地时间等。利用物联网技术,在相关部位加装各种传感器,例如温湿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摄像头等设备,就可以实现对物流机械设备安全管理的实时监控。二是智能分析功能。可以对传感器得到的数据加以分析。三是安全处置。分析传感器得到的数据后,提出相应的安全处置方式。

4.物联网技术应用信息流模型。

物联网技术的本质是实现物与物之间的交流,因此物联网体系中的信息交流主要是从物体到物体的。在物流机械设备管理中,物联网技术的信息流模型是机械设备通过标识技术和感知技术,形成信息形态,通过各种承载网络传递信息,经过相关软件系统等存储处理数据,再经过系统的智能处理,由执行结构发出命令,通过网络传达给机械设备,执行情况通过反馈网络,把信息传输到系统数据空间。

大型物联网设备 篇3

关键词 物联网; MOOCs;高等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9-0062-02

1 MOOCs的发展及其驱动力

MOOCs在国内外的发展与应用现状 目前,在国内外高校兴起的MOOCs(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开放在线课堂)体现了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已成为众多高校研究和应对的重要课题。2011年,斯坦福大学的Sebastian Thrun、David Stevens和Mike Sokolskybud联合创办了以营利为目的的在线课程平台Udacity(在线大学),吸引了商业公司约2100万美元的投资;2012年4月,Daphne Koller和Andrew Ng联合推出名为Coursera的网站,并与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87所名校先后成为合作伙伴;2012年5月,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联合推出edX。在很短的时间内,已有超过几百万人次的学习者加入美国三大MOOCs学习平台免费学习在线课程,得到学习者的广泛认可与支持。

我国高校也已积极加入MOOCs平台中。2013年1月,香港中文大学加盟Coursera。2013年5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不约而同加入在线教育edX。清华大学发挥本校技术优势,自主研发基于edX的OpenEdX开源系统“学堂在线”,已投放课程23门,吸引注册学习者达24万。浙江大学利用清华大学自主研发的“清华教育在线(THEOL)”平台展开MOOCs实践。北京大学之后又加入Coursera,并分别在两个平台投放中文课程10多门。2013年7月,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分别与Coursera签约。2013年8月,台湾大学推出全球第一门用中文讲授的MOOCs“几率课”。吉林大学使用上海交通大学在Coursera平台上开设的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并认可校内学分。除此之外,部分高科技企业加入MOOCs课程建设行列,比如新浪网、网易公开课等纷纷推出开放式网络课程。

MOOCs发展的驱动力 推动MOOCs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有三个因素,即大学内部创新发展的力量、技术创新的力量和资本市场的力量。大学内部创新发展的力量来自于校长、教授和学生对现行大学人才培养、课程教学等种种问题的担心,对信息技术带来教与学方式变革的敏感预见和强烈需求;技术创新的力量来自于近十年来物联网结构功能、服务水平的日益提升,而运行成本不断下降,这是信息时代个性化、推送式课程服务、教学服务的基础,也成为网络课程质量提升的强劲推动力,MOOCs的涌现正是技术带来的从理念到方法全方位教育变革的显著体现;资本市场的力量体现在社会资本进入教育领域,MOOCs有利可图的特点吸引了社会资本的投入,而多种利益的博弈容易弱化共建共享。因此,应该吸取世界成熟资本市场的经验,为中国特色MOOCs的健康发展创造不断优化的资木支撑环境。

2 MOOCs对我国高等教育模式的影响

MOOCs对高等教育模式带来的冲击与变革 当前主流的高等教育市场实际是个学位市场,特别是国内高等教育。大学提供的教育产品是以学校为单位的打包产品,学习者不能从其他大学或组织获取学分来申请某个大学的学位,他首先必须考上这个大学,然后在这个大学选修课程来达到学位授予的标准。脱离大学这个松散耦合组织,教师的课程以及学生的学习活动依然可以实现,这样是不是存在可以脱离高校的一个教育市场,学生通过网络就可以获取学位?目前互联网的出现必然导致主流高等教育市场上课程市场的出现,并具有大规模地蚕食现有大学课程供给的能力,这将重新定义大学和对现有大学进行洗牌。

MOOCs的出现使得在线课程对传统大学的教学模式产生较大冲击。首先其教学对象是面向全球所有学习者的,一门MOOCs的学生数量可能上万或者几十万,这种规模优势会极大降低单一课程的成本,所以MOOCs课程可以免费,将来通过提供成绩证书就足以补偿成本。同时,这种大规模特性必然带来MOOCs课程的专业化优势,相关的精品课程由专业化的团队配合专业教师来完成,其质量将比傳统教学方式更好,这种专业化趋势也会使课程开发更加技术化和工程化。这样传统大学中单个教师各自为政的备课方式将慢慢被淘汰,从而出现专业化的课程制作公司,由面向专门课程的授课专家、教育理论专家、课程设计专家、课程开发专家等专业人才构成。与此同时,由于MOOCs的全球性特点,它会吸引全世界有条件的学生去选择英美等教育强国著名大学的MOOCs课程,其本土的大学必将受到冲击,从而造成弱国教育产业更加落后甚至被淘汰,出现新的教育殖民和文化殖民。

虽然MOOCs对高等教育带来挑战,但也为高校教学方法带来一次大变革。基于社交网络的MOOCs让人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时间来安排学习,使许多没机会接受深造的人能够继续获取新知识,真正做到活到老学到老。MOOCs课程建设的专业化也会为MOOCs课程教学的专业化提供支撑。当前大学课程教学是一个教师一个班级,而MOOCs课程可能就是一个专业团队面对几万名学生,这种专业团队一方面进行授课,更重要的是组织学习者参与学习、形成线上线下的互动,并为学习者的自主学习、答疑、考试认证提供支持。此外,MOOCs有助于扩大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现代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已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MOOCs下我国高等教育模式改革 当前国内的名校已经加入到MOOCs的盛宴中,但受制于我国落后的教育质量,国际MOOCs课程将冲击我国传统大学的教育,迅速淘汰重复建设的劣质课程,甚至淘汰弱小的地方院校,短期内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作用会比较大。但从长远看,必将造成我国高等教育现有模式的变革,对固步自封的高校造成比较大的冲击。国际MOOCs发展的趋势已经锐不可当,需要制定措施进行应对:一是高校应正确认识MOOCs的发展,积极开展MOOCs相关理论的研究和技术研发;二是高校应鼓励和推出具有自身特色的MOOCs课程,并加入到相应MOOCs平台中,迅速占有一席之地;三是高校应专门成立MOOCs课程设计和教学的团队,集智攻关,建设高质量的MOOCs课程;四是高校应鼓励学生选修国际上高水平的MOOCs课程,有选择地放弃部分质量低下的本校课程,从而形成高水平的自主学习团队和课程建设团队,相互配合,共同建设MOOCs课程;五是建立基于MOOCs的教与学的时空新模式,即“异时异地”+“随时随地”+“线上空间”的MOOCs模式。通过视频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学习活动事先计划和安排,对自身学习活动进行监察、评价、反馈,并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调节、修正和控制。

3 结论

综上所述,本研究在分析MOOCs在国内外的发展应用情况及发展驱动力的基础上,重点研究MOOCs对我国高等教育带来的冲击与变革,并提出MOOCs下我国高等教育模式改革的新思路。希望我国高等教育能够有效缩短国内大学与国际先进大学差距,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

参考文献

大型货物运输物联网实现途径 篇4

1 物联网发展状况

物联网是现有互联网信息产业技术和成果的继承和发展, 是继计算机和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 广泛应用于交通物流、智能家居、环境保护等领域, 成为全球发达国家竞相布局的战略制高点。

最早关于物联网的实践记录应归于1990年施乐公司的网络可乐贩售机, 199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Kevin Ashton教授首次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2004年日本总务省提出了U-Japan计划;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引用了“物联网”的概念;2006年韩国确立了U-Korea计划;2008年美国政府将IBM的“智慧地球”列入国家战略;2009年欧盟执委会发表了欧洲物联网行动计划并描绘了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前景;2010年以来, 以RFID为基础性关键技术的物联网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美国从军事应用为主向交通、车辆管理、身份识别和仓储管理等领域延伸, 欧洲各国在交通、身份识别、物资跟踪等领域也有比较广泛的应用。可以说, 物联网起源较早并呈现出较强的发展动力。

我国物联网的发展起源于1999年的中科院传感网研究, 目前技术研发水平处于世界前列, 已形成传感网标准体系初步框架, 多项标准已被国际标准化组织采纳。2009年温家宝总理发表了《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讲话》, 将物联网列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内容之一;2011年工信部制定发布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 加快培育和壮大我国物联网产业;截至2012年, 我国十余省市地方政府也着力积极推进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将物联网列入国家发展战略, 国内著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华为、中兴等大型通信企业在物联网相关领域进行了大量科研和产业化攻关, 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 初步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区等四大区域集聚发展的总体产业空间格局。北京市、上海市、江苏市、浙江市、广东市等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全面开展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工作, 初步在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电网、智能环保等领域进行示范应用, 逐步推进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物联网属于综合性的系统, 在实际应用中主要有三项关键技术:1传感器技术:把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 由计算机处理并实现信息管理。2RFID标签:融合了无线射频技术和嵌入式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技术, 具有自动识别、物流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和应用前景。3嵌入式系统技术:综合计算机软硬件、传感器、集成电路和电子应用等技术为一体的复杂系统技术。

物联网的开展具有技术性、管理性、规模性、广泛参与性和物的属性等特征, 通常步骤:1标识物体属性, 包括静态属性和动态属性。静态属性可以直接存储在标签中, 动态属性需要传感器实时探测;2读取物体属性并将信息转换为适合网络传输的数据格式;3将物体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到信息处理中心并完成物体通信的相关计算。

2 物联网作用

交通运输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是物流系统关键的作业环节, 因此物联网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中有较广泛的应用。例如:1货物跟踪。物联网借助互联网、RFID等无线数据通信技术, 实现商品的自动识别与跟踪, 保证商品的生产、运输、仓储、销售及消费全过程的安全和时效。2降低运输风险。电子产品代码可以自动获取数据, 方便进行货物分类、降低取货和送货成本, 以及鉴别货物真伪等, 保证了产品的运输安全, 提高了可靠性和效率, 从而提高服务质量。3降低成本。利用RFID技术可以对运输工具进行快速有效地定位与统计, 方便对车辆的管理和控制, 为实现交通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提供技术保障, 有效降低运输成本。

物联网对于大型货物运输供需双方来说, 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 对货物运输需求方的作用。通过物联网终端的自动匹配需求, 节约时间, 提高货物运输的效率, 降低运输成本提升货物运输需求方的生产效益。

2) 对运输企业或个人的作用。降低货运车辆空驶率、提高车辆的运输效率, 提升运输企业或个人的生产效益。

3) 对社会的贡献。提高道路使用和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 提高社会生产率及节约能源的效果, 同时可以减少污染物排放, 减少道路拥挤, 提高通行率。

3 大型货物运输物联网的特点

3.1 时效性

由于货物运输车辆遵循“时间既是金钱”的利益原则, 时间越短则效益越高, 因此货运车辆不能在同一个地方停留时间过长。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最佳的运输方案, 是提高货运车辆运输效率的最好办法。有货运需求的一方, 对寻找货运车辆的时间以及货物运输过程的时间也有时效性的要求。在超过最佳时间段的情况下, 货运车辆及有货运需求的企业或个人选择经济性较差但时间较短的运输方式。

3.2 地域性

由于货运车辆有固定的或最佳的运输线路, 只有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货物运输才能有显著的经济效益。而有货运需求的企业或个人, 货物需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寻找货运车辆, 也有地域性的特点。

3.3 经济性

通过物联网智能匹配货运双方的需求, 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达成交易, 节约时间, 提高运输效率, 从而提高货物运输需求方、货运企业及社会的经济效益。

4 大型货物运输物联网的实现途径

大型货物运输物联网的实现途径应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 实现货运供需双方的智能匹配和货运车辆的智能调度。

4.1 货运供需双方智能匹配原则

根据货物运输供需双方发布的相关信息, 货物运输要求和车辆运输能力的智能匹配原则如下:

1) 综合费用最低。降低综合费用是货运车辆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根本保障。在货物运输过程中与综合费用相关的费用, 包括维护费、耗油费、车队管理费、装卸费、人员工资等。

2) 时间最短原则。无论是客户还是货运企业, 都对货物需求的交货时间有严格的要求, 因此要求准时完成任务。

3) 车辆行驶里程最短, 司机人数最少。

4) 车辆数最少, 用尽量少的车辆完成指定的运输任务, 尽可能降低车辆的空驶率, 充分利用车辆的装载能力, 并保证其经济运行。

4.2 货运车辆智能调度原则

货物运输车辆智能调度应满足以下约束条件:

1) 满足所有客户对货物品种、规格、数量的运输要求。

2) 在客户要求或者能够承受的时间内将货物运送到指定地点。

3) 每天运行时间、运行历程有一定的限制, 不能超过预定时间或者里程。

4) 在货物运输过程中实际装载的货物不能超过车辆的最大承载能力, 即在运输过程中不能超载。

4.3 大型货物运输物联网构架设计

根据大型货物运输物联网实现途径的分析, 结合物联网的技术特点, 大型货物运输物联网的设计构架如图1所示。

货物运输需求方和货物运输企业或个人在某一特定网站上分别进行注册, 待核实身份后, 货物运输需求方即可发布货物运输需求, 货物运输企业或个人即可发布货物运输能力。货物运输供需双方发布完信息后, 物联网即对供需双方按照既定原则进行智能匹配, 匹配完毕后供需双方就货物运输交易情况进行事前沟通, 达成一致后即开始进入货物运输环节。在货物运输环节, 供需双方可随时查看货物运输状态, 直至货物到达目的地, 交易完成。通过物联网完成大型货物的运输, 具有高效经济的优点。

5 结束语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推行物联网的发展, 随时间的推移, 未来物联网将有良好的发展空间。通过构建基于物联网的大型货物运输方式, 对于提高货物运输的效率、降低货运企业和个人成本、提升道路和资源利用率等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摘要:通过分析大型货物与运输能力, 在互联网上实现智能匹配的运输方式和组织构架的基础上, 提出大型货物运输的物联网实现途径。大型货物运输供需双方通过互联网发布或获取信息, 并根据最优化原则自主达成运输协议, 同时采用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定位追踪大型货物运输轨迹, 实现货物运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 可以有效增强大型货物运输的高效性和经济性。

关键词:货物运输,物联网,实现途径,智能匹配

参考文献

[1]张秀英.物联网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 2012 (12) :5-7.

[2]袁长征.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模式及推进战略[J].中国物流与采购, 2011 (20) :66-67.

[3]熊三炉.我国发展物联网的对策和建议[J].科技管理研究, 2011 (4) :165-168.

[4]郑欣.物联网商业模式发展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 2011.

[5]江志峰.运营商如何通过物联网深化信息服务[J].电信网技术, 2010 (1) :31-33.

物联网技术在设备管理中的应用 篇5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设备管理;云计算

中图分类号: TP391.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0-150-2

0  引言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和互联网后的第三大信息技术浪潮,通过以互联网为核心进而实现网络的延伸和扩展,有效提高了物物间信息交换与通信的效率,故而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生产生活领域。铁路运输事业的不断发展向其机械设备管理工作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各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直接影响着铁路运输事业的发展。在此背景下,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铁路运输中机械设备的优化管理,促使机械设备的管理效率得到有效提升无疑对于促进铁路运输事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  物联网技术概述

1.1 物联网技术概念

物联网技术是通过RFID,即射频识别、全球定位系统以及红外感应器和激光扫描器等各类信息传感技术,在遵循所约定协议的基础上,将任意物品同互联网进行连接并进行相应的通讯与信息交换,进而实现物品的智能化定位、识别以及监控、追踪和管理的一类综合网络技术[1]。由物联网技术概念可知,该项技术的核心与基础仍然为互联网技术,简单来说,物联网技术实际上是在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所延伸的一类网络技术,通过将用户端扩展至物品方面,从而较好地实现了物品信息的交换。

1.2 物联网关键技术

物联网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射频识别技术,RFID实际上是一种通信技术,其无需对系统与特定目标所建立的光学或机械基础进行识别而只需通过无线电讯号方能够实现对特定目标的识别,同时,将与该目标有关的数据予以快速读取。由于该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能够以射频信号为依据实现对目标对象的自动识别,故无须人工干预,具有较高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②传感技术,该项技术是通过从自然信源获取相关信息并对其进行变换与识别的综合性工程技术,主要包括了传感器的研发、测试和应用以及基于传感器的信息处理和识别等内容。③智能潜入技术,即利用Internet的接入和嵌入式安全技术在系统中嵌入相应的信息处理部件,而后,将软硬件系统集中固化,从而快速实现同外界进行信息交换的技术[2]。④云计算,通过将大量的基于网络连接的计算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调度,从而形成一资源池并根据用户需求向其提供相关服务,超强的数据存储与处理能力是云计算的最鲜明的优势和特点,对于处理海量的数据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2  物联网技术在设备管理中应用的必要性

物联网技术在铁路设备管理中应用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提高机械设备管理精度。实现铁路机械设备的精确管理是铁路现代化和信息化运输管理工作的重要目标,通过引入物联网技术,使其实现对机械设备的快速、精准识别,并以标签记录的信息为依据实现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无疑对于提高设备的管理精度和效率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②实现铁路机械设备的实时可视管理。可视化管理始终是现代机械设备管理的重要方向和目标,对于铁路物流机械设备而言,物联网技术应用后,通过在各机械设备中设置物联网标签,从而能够较好地对机械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感知,并将设备运行情况反应至管理平台进而实现设备管理的可视化,提高设备管理效率;

③提高设备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在铁路运输过程中,相关机械设备在使用时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突发的危险状况,而基于传统的人工应急处理措施对突发状况的反应时间相对较长,而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将确保各项设备的工作状态均能够及时反应至管理信息系统中,为设备管理人员快速地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参考[3]。

3  铁路局设备管理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3.1 设备入库与出库管理

首先,对机械设备的入库管理进行分析。在机械设备使用完毕后,需要对其进行统一管理,在设备的具体交接过程中,管理人员则可以设备上安装的RFID射频标签为依据,通过对RFID标签进行读取,从而直接获取相关设备的基本信息,而后,实现对这一设备信息的快速录入。同时,在借助物联网管理系统的基础上,管理人员还能够完成对设备编号以及停放位置等相关信息的记录,为后续设备及相关信息的调出和定位奠定计财处。最后,将所采集到的设备入库信息传送至设备管理部门,实现对设备的统一调配和管理。其次,对设备的出库管理进行分析[4]。设备出库是铁设备管理的另一重要工作,在相关设备具有外出作业需求时,管理人员可借助物联网管理系统将设备的基本信息进行读取和调出,从而实现对设备出库的精准操作。

3.2 设备智能备货与设备使用时限报警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备货是指以具体的运输需求为依据,在对当前铁路局装卸管理部门所拥有的设备数量进行准确核实的基础上,利用物联网管理系统获取当前设备的补充清单,从而提醒采购人员应及时对相关铁路机械设备进行补充,以避免因设备库存不足从而对整个铁路运输与设备管理工作产生影响。在设备使用时限报警方面,对铁路机械设备进行分析可知,其工作环境相对恶劣,在设备工作一段时间后需要立即对其进行维修和养护,磨损严重的则需要对其进行更换[5]。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够较好地帮助管理人员实现对各类设备运行情况与寿命的记录和统计,其中,尤以云计算技术在这一领域中的应用最为鲜明。通过联入Internet,实现资源共享,具体来说就是,在引入云计算模式后,机械设备管理人员无需对相关设备管理的专业知识予以全面了解,而只需借助云计算中的IT服务方式对相关资源进行扩展,便能够获取各类机械设备的运行参数,包括设备的历史故障和维修数据以及相关故障的处理方式等,而一旦判断出设备达到规定的使用时限后,便发出告警,从而为提高管理人员的设备管理效率奠定良好基础[6]。

3.3 设备工作状态监测

设备工作状态的监测主要依据各类型的传感器进行,通过对机械设备运行过程中的各项参数进行采集和整理,从而为管理人员的设备管理工作提供良好的数据支持。除了各类传感器的应用之外,物联网也用于智能控制和使用的功能,传感器的引入和智能模块的有机结合,通过各种智能方法(如云计算和模式控制等),拓宽其使用范围,利用传感器获取更多地有用信息,然后进行解析并整合出新型的信息,来满足各种使用者的各种要求,并拓宽其应用市场。

例如通过在传统的机械设备上融入智能模块,利用GPRS进行定位,通过3G/4G模块进行通讯,再结合平台软件可以实时掌握机械设备的运行参数和故障代码等,通过远程管理对机械设备进行统筹调度,从而优化机械设备及司机的作息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4  结论

本文通过对物联网技术的概念和相关技术类型进行说明,进而对铁路设备管理中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必要性进行了详细分析,在此基础的,分别对物联网技术在铁路机械设备管理中设备入库与出库、设备智能备货与设备使用时限报警和设备工作状态监测等方面的应用做出了系统探究。研究结果表明,物联网技术在铁路设备管理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设备的管理效率,未来还应进一步加强对铁路设备管理中物联网技术应用的研究,从而为促进铁路运输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保障。

参 考 文 献

[1] 张荣新,刘子轶,郭景武.物联网技术在铁路交通中的应用研究[J].铁道工程学报,2013,10(23):115-118.

[2] 董丽峰.RFID中间件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及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0(24):74.

[3] 钟清,阙华坤,陈锐民,等.物联网技术在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2012,05(09):247-250.

[4] 王春光.EPC物联网技术在通信网络设备管理中的应用[J].通讯世界,2016,10(14):51-52.

[5] 李小春.物联网技术在铁路物资管理中的应用[J].铁路采购与物流,2013,09(15):96-98.

医疗设备的“物联网”管理刍议 篇6

1. 物联网及其关键技术

1.1 物联网

随着信息化相关技术的飞速发展,物联网应运而生。在物联网的世界,物的弱关系被技术强化,物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社会存在。物联网赋予了物以智慧,使物获得了感知和被感知的能力,确定了物的社会身份,提升了其使用价值。物理世界与网络世界被物联网打通,形成了两者间的互动反馈的空间,物品通过传感器、智能组件、RFID、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装置等与互联网及其他通信网相连接,同时物联网也增强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能力、处理能力和控制能力。本文引用2010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对物联网的理解:物联网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1.2 物联网关键技术

物联网技术在众多领域呈现出不同的应用需求、技术形态。本文将物联网的关键技术自下而上分为三部分进行梳理:感知技术、网络技术、应用技术。感知技术,物联网的基石,负责采集现实世界的物理事件和数据,实现对外部世界信息的感知和识别。网络技术,物联网感知信息的可靠性、安全性传递,离不开网络基础的支撑。应用技术,物联网的价值体现在对海量感知信息的计算和处理后提供的服务与应用。

2. 物联网视域下的医疗设备管理

2.1 医疗设备管理的特征分析

医疗设备管理是围绕医疗设备而开展的一系列组织与计划工作的总称,包括从选择、维护、直至报废的全生命周期,可归纳为如下几个特点:

(1)安全性

医疗设备管理的安全性包含两个方面:其一,医疗设备使用的安全性即设备的电气安全和使用环境安全。医疗设备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因此医疗设备管理必须始终把安全性放在首位,杜绝因设备问题对人体造成二次伤害的医疗事故发生。其二,医疗设备自身的安全性即医疗设备是医院固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设备管理一定要严防固定资产流失。

(2)准确性

现代医院普遍开展医疗设备质量检测和计量检定,确保医疗设备性能准确,是不可忽视的医疗设备管理活动。计量检定:评定医疗计量器具的计量性能,确定其是否合格;质量检测:主要包括功能检测、量值检测[1]。

(3)效益分析

医疗设备效益分析,指导医院的科学投资,保障医疗设备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4)维护、维修

使故障的医疗设备恢复其规定的功能即维修;防备医疗设备性能退化或降低其失效的概率即维护。维护与维修在医疗设备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于保证设备正常运行,提高使用率,延长其使用寿命,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2 医疗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

目前,医疗设备使用中几乎完全脱离相关管理科室,无法实现实时动态监控,暴露出许多问题。其一,由于无法及时获取设备的位置与状态信息,造成设备闲置,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其二,大多数医疗设备可移动、小巧、易丢失,固定资产非正常流失时有发生。其三,医疗设备的维修模式,依然是发现问题、报修处理的“故障性维修”,造成设备的运行效率降低,使用效果难以保证;而“预防性维护”又因缺少设备运行数据的支撑,仅局限于例行维护,难以做到精准维护。其四,医疗设备效益分析缺少大数据的支持,没有覆盖所有医疗设备,仅限于部分大型医疗设备,难以分析、研判各类医疗设备的效益情况。

2.3 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医疗设备管理的可行性

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信息化管理已然成为医院管理业务中必不可少的基础环节。根据2012年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CHIMA)医院信息化调查资料数据,在医院应用的软件系统中,住院护士工作站系统占80.31%,门急诊医生工作站系统占63.48%,实验室信息系统占58.75,电子病历系统占52.59%,医学影像储存和通讯系统占40.26%[2]。物联网,其英文名称:“Internet of things”,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物联网是互联网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必然产物,是对互联网的解构与重构,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泛在网络,是信息化时代的创新业务和应用,其核心和基础仍是互联网。计算机、互联网是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一次、第二次浪潮,那么物联网就可以看作是第三次浪潮。物联网应具备三大特征:全面感知,即利用RFID、传感器等实时获取客观世界的信息;可靠传递,有效融合现有网络并提供可靠的基础网络进行数据传递;智能处理,利用本地及云计算、模糊识别等智能计算技术,分析、处理海量数据,对物体实施智能化的控制[3]。可见,现有的医院信息化建设,为物联网的“可靠传递”、“智能处理”打下了坚实的软、硬件基础,是医疗物联网时代到来的先决条件。

2.4 物联网技术与医疗设备管理的适切性

结合上述医疗设备管理的四大特征,物联网对于解决医疗设备管理中的问题与矛盾可以发挥难以替代的积极作用:通过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全球定位系统,对医疗设备实时定位跟踪,不仅监控固定资产安全,同时颠覆了传统的固定资产清查方式;另外根据医疗设备的使用状态,还能合理的配置设备资源。感知层,部署光敏、温湿、压力、电气等传感器,采集实时数据;网络层,通过无线或有线网络将实时数据传送至云端服务器;应用层,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多方位综合分析;保证医疗设备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有效的进行精准化预防性维护。应用有源电子标签(Active tag)、读写器(reader),自动识别目标对象,读写医疗设备产品信息(物理成本)、维保信息(使用成本)、报废信息(残值收益),为医疗设备全周期管理提供大数据服务,优化医疗设备效益分析。

目前,我国已有应用物联网技术进行医疗设备管理的成功案例[5]: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使用物联网架构,逐步建立了移动库房物资管理系统、高值医疗设备跟踪系统;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利用物联网AP、WI-FI无线网、RFID传感网,实现实时监控医疗设备的位置和状态,进行固定资产管理。

3. 后续研究与展望

本文由于时间、精力、能力、经费之限制,仅对物联网应用于现代医疗设备管理的可行性与适切性进行分析,并得出肯定答案,为后续的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医疗设备管理系统的构建打下理论基础;但仍有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如医疗机构现有网络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对接方案;适于物联网应用的医疗设备分类;医疗设备物联网管理软件开发等。

参考文献

[1]朱永丽,夏慧琳,迟琳琳.浅谈医疗设备计量检定与质量检测[J].中国医疗设备,2015,30(11):13-15.

[2]中国医院信息化状况调查[R].中国医院管理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2012.

[3]刘志杰.物联网技术的研究综述[J].软件,2013,34(5):164-168.

大型物联网设备 篇7

1 基本原理和技术架构

物联网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是指通过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 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物联网中信息数据的基础流程为:处于末端感知层的标签和读写器通过RFID空中接口通信,即读写器获取产品标识后,通过互联网或其他通信方式将产品标识上传至信息网络系统的Savant(神经网络软件),然后通过ONS(对象名解析服务器)解析获取产品的对象名称继而通过EPC(标签)信息服务的各种接口获取产品信息,实现从产品EPC码到产品PML(实体标记语言)描述信息之间的映射[1]。整个信息系统的运行都借助于互联网或其他通信方式的网络系统,并利用在互联网基础上发展出的通信协议和描述语言。

物联网技术是面向应用并以需求为发展导向的新兴技术,其体系结构可以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个层次:泛在化末端感知网络、融合化网络通信基础设施与普适化应用服务支撑体系[2]。

末端感知层所涉及的技术包括数据采集与感知技术、传感器网络组网和协同信息处理技术。数据采集与感知技术主要用于采集物理世界中发生的物理事件和数据,包括各类物理量、标识、音频、视频数据。

网络层用于实现更加广泛的互联功能,它能够把感知到的信息无障碍、高可靠、高安全性地进行传送,但它需要传感网络与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相融合。

应用层主要包含应用支撑平台子层和应用服务子层。其中应用支撑平台子层用于支撑跨行业、跨应用、跨系统之间的信息协同、共享、互通等功能;应用服务子层包括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家居、智能物流、智能电力等行业应用。

另外与整个物联网技术体系相匹配的辅助公共技术不属于物联网技术的某个特定层面,而是与物联网技术架构的三层都紧密相关的技术,它包括标识与解析、安全技术、网络管理和服务质量(QOS)管理。

2 体育赛事媒体运行的特点与需求

一直以来,媒体在各类型体育赛事的传播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如何有效地利用媒体进行体育赛事的宣传报道成为赛事组织者的一项任务。所谓媒体运行服务,是指在赛事的筹备及举办过程中,赛事组织者针对世界范围内的大众传播媒介的需求而提供的无形活动和有形产品的组合。媒体运行的相关情况与各国媒体进行体育赛事报道息息相关。而媒体运行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核心是服务。服务作为媒体运行工作的基本任务和最终目标,始终贯穿着媒体运行工作的所有环节,而媒体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媒体运行工作的成败。

媒体运行从运行功能上可分为通用运行服务内容和专业运行服务内容[3]。通用运行服务内容面对所有媒体的基本报道需求,包括媒体住宿、交通、技术、网络、注册、收费卡、新闻信息提供、服务。专业媒体运行服务,一般是针对平面媒体、网络媒体、电视、电台等不同类型媒体和赛事的特点所提供的专业化的服务,其中主要包括采访空间和设施的提供以及技术的提供和保障。

支持媒体运行的构成包括:主新闻中心(MPC)、国际广播电视中心(IBC)、分新闻中心、记者村等主要设施[4],以及与之相匹配设置的管理机构和服务部门——即媒体运行服务团队。就服务属性而言,优化硬件服务是记者的第一要求,也是媒体运行服务团队的首要目标。媒体运行团队的服务内容为:为注册的文字/摄影记者及未获得转播权的广播电视记者提供所需的设施和服务,保证他们在注册、住宿、交通、餐饮、收费卡等方面的需求得到满足。

在运行层面上,媒体运行团队需与组委会各相关部门充分的沟通协调,才能实现高水平的服务。在媒体服务的过程中,需要注重组织结构设计,构成组织的各要素、部门的工作分工与协作关系做出正式、规范的安排,建立一种有效的组织结构,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大型体育赛事媒体运行的需求可以归纳至四个层面的需求,一是硬件设施使用计划调控智能化的需求;二是赛事信息实时化和数字化的需求;三是媒体运行服务流程规范化与人性化的需求;四是体育信息网络化的需求。

3 可行性分析

3.1 发展提升中的设施、传媒信息化水平提供有力支撑

近年来陆续建设和开发设计的各类体育场馆、比赛设施、体育器材和运动装备除了外观更美观、功能更全面、科技更先进之外,还融入了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管理模式。这些体育场馆设施的智能管理,趋向楼宇智能管理系统(Building Management System)的实地应用,通过电力、照明、安保、监控等物联网子系统,既可以对场馆设施内的环境及其监控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控制和管理,又可以对各种机电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监控,采集各处现场资料,自动加以处理、制表或报警,并按预置程序和随机指令进行监控,能有效地防止和处理各种突发事件[2]。利用传统的IC卡与条形码等技术,可实现体育信息的采集,如比赛门票信息的采集、传输与分析,可服务于比赛观众的管理。

伴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新闻传媒领域中的信息化程度也得以发展加强。不仅仅是新闻信息采集和管理手段的数字化与智能化,在传媒业务管理中也体现了较高的信息化水平。基于传感器实施自动收集信息的能力,媒体可以及时准确地掌握事件的情况,媒体可以及时准确地掌握事件的情况,第一时间跟进报道。同时,采集的信息可以作为新闻发布的素材,例如,监控录像、汛期水位信息、交通高峰的路况信息等。微型传感器和智能芯片获得的物体信息中,有些是传统新闻采集方式难以获得的,其中一部分通过信息的检索和数据挖掘,可能有助于预测失误的发展变化趋势,使新闻报道不仅限于报道事实,更具备提出前瞻性意见的能力。再有应用于传媒业务管理体系中的新闻指挥调度系统,基于物联网的射频识别技术,可以实现对采访设备、传输设备、笔记本电脑等重要报道设备的精细化管理,实施掌握设备的使用情况、状态和位置信息,从而实施新闻报导的信息化管理[5]。

目前,已有大量各类体育场馆、交通、设施、新闻传媒物联网络和流程管理信息系统得以建立并应用推广。虽然这些系统和网络都是各自独立的,但基于这一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基础,无疑会使大型体育赛事媒体运行服务物联网络体系构建工程事半功倍,少了许多硬件基础缺失的困难。

3.2 在体育领域广泛应用的物联网技术提供参考依据

“体育信息化水平是一个国家、单位体育综合实力的体现,发展和普及体育信息化是信息时代赋予体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高度信息化的体育系统已经成为我国体育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兴起,物联网技术代表了下一代信息发展的重要方向和技术领域,也有望成为支撑体育强国战略的新一代信息技术[6]。

与其他行业一样,物联网技术在体育领域中的应用也面临着技术、标准以及伦理等各种困难,但可以预见的体育物联网应用同样令人神往。

体育物联网应用的范例一是体域网,是“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人体上的生理参数收集传感器或移植到人体内的生物传感器共同形成的一个无线网络”,它不仅是一种新的普适医疗保健、疾病监控和预防的解决方案,还是物联网的重要感知组成部分体域网主要应用于健康监测、远程医疗、交互娱乐、随身视听等领域,可作为泛在化的体质健康监测系统提供有效的信息通讯解决方案[2]。

应用范例二是虚拟训练基地,通过物联网感知、传输和处理技术,将运动员、教练员、训练场馆、器材等联系起来,通过体域网等技术实时采集运动员训练相关技术数据,传输到虚拟训练基地予以处理,管理者和教练员在基地即可实施训练计划的管理,训练场地的安排以及运动员训练的指导等业务工作,从而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大大提升竞技训练的有效性[2]。

随着体育物联网开发设计层次的深化、应用范围的扩大,体育赛事媒体运行服务作为体育领域中的一部分,也可通过参考其他类别的体育物联网的设计与实现方法,构建适应体育赛事媒体运行特点和需求的体育赛事媒体运行服务物联网络。

3.3 日益成熟的物联网技术和各领域的应用实例提供借鉴目标

我国物联网技术的研究、开发、生产已经初具规模,标准、通信协议、网络管理、协同处理、智能计算等技术取得显著进展,目前在安防、电力、交通、医疗、环保、物流、食品溯源、农业等领域推广应用初见成效。

在民用通信领域,上海移动已为多个行业客户量身打造了集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和业务管理于一体的整套无线综合应用解决方案;最新数据显示,上海移动目前已将超过10万个芯片装载在出租车、公交车上,形式多样的物联网应用在各行各业大显神通,确保城市的有序运作;在世博会期间,车务通全面运用于上海公共交通系统,以先进的技术确保了世博会期间的车流顺畅。面向物流企业运输管理的“e物流”,将为用户提供实时准确的货况信息、车辆跟踪定位、运输路径选择、物流网络设计与优化等服务,大大提升物流企业综合竞争能力[7]。

在农业领域,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涵盖了农业资源利用、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甘肃、河南、辽宁、陕西等不少地方利用温度、湿度、气敏、光照等多种传感器对蔬菜生长过程进行全程数据化管控,保证蔬菜生长过程绿色环保、有机生产;黑龙江、河南通过物联网技术,对农作物生长、土壤等进行监测,实时准确实现农田施药、施肥,作物远程诊断管理等;北京、天津等地从2008年起就开展农业都市农业走廊综合节水示范工程以及农业用水远程计费收费管理,共安装上千套农业用水智能计量管理系统,平均每亩地节水50%[8]。

虽然体育赛事媒体运行服务物联网建设还只是一个全新的设想,应用实现的技术也存在诸多的问题,但是可以通过借鉴外部环境其他领域的实例,逐一解决难题,为构建系统高效的体育赛事媒体运行服务物联网提供帮助。

4 应用模型

在大型体育赛事媒体运行服务中应用的物联网需具备三层: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如图所示)。

(1)感知层是利用传感器、射频识别等新一代信息感知技术对体育场馆、设施、器材设备、注册卡、身份卡、费用卡等“物”进行感知标识,转换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在体育赛事的场馆管理、席位安排、媒体注册、交通运输以及安保等多项服务工作中加以应用。

(2)网络层是将各种通讯网络进行整合,根据需要将信息进行传递,并可以利用云计算技术、智能技术、微电子技术等对大量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网络层一般包括互联网、无线通信网、M2M通信网、卫星通信网、有线电视通信网等。将用户电子设备、体育资源和信息服务机构中收集、储存的分散信息及数据连接起来,进行多方交互和共享,以实现赛事媒体运行服务物联网的数据传输。

(3)应用层是应用服务平台,其包含多个隶属不同机构及功能部门的子系统、管理网络以及全网络管理控制模块等,可进行内部管理控制和对外协同及信息发布。

5 结论

物联网技术是21世纪出现的第一个引起国际广泛关注的技术,是RFID技术、网络技术、无线传感器技术、嵌入式软件技术、信息安全技术、远程控制技术等多种技术的综合,能够实现物与物之间的互联。面向大型体育赛事媒体运行服务特点和需求构建的物联网技术应用模型,基于赛事媒体运行的实际和物联网技术的特征,把物联网技术应用在体育赛事媒体运行服务过程中,不但能够提升赛事媒体服务的效率与质量,实现媒体运行和赛事管理规范化、可视化和信息化,更能成为推动体育产业信息化进程的有力推手。

摘要:伴随着物联网时代的来临,体育领域的各个方面也必将受到新的信息交互模式的影响,呈现出网络化、信息化发展的趋势,这种趋势同样也对体育赛事的媒体运行服务发生着作用,促进其效率与质的提升。因此,深入开展物联网技术在大型体育赛事媒体运行服务中应用的研究,对于科学高效实施赛事媒体运行服务,推进体育产业全面信息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阐述了物联网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架构,归纳分析了大型体育赛事媒体运行服务的特征与需求,提出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体育赛事媒体运行服务当中,有助于大幅提升媒体服务的质量与效率,并对物联网在大型体育赛事媒体运行中应用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基于物联网的体育赛事媒体运行应用模型。研究结论:面向大型体育赛事媒体运行服务特点和需求构建的物联网技术应用模型,基于赛事媒体运行的实际和物联网技术的特征,把物联网技术应用在体育赛事媒体运行服务过程中,不但能够提升赛事媒体服务的效率与质量,实现媒体运行和赛事管理规范化、可视化和信息化,更能成为推动体育产业信息化进程的有力推手。

关键词:物联网,赛事,媒体,服务

参考文献

[1]孙伟峰,王喆,马海燕,赵艳,李启瑞.物联网关键技术及典型军事应用[J].物联网技术,2012,(4):80-83.

[2]乔克满,王归然,孙卫.感知体育:物联网技术在体育领域的应用体系架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46(1):72-75,90.

[3]赵迎新.北京奥运会的媒体运行[J].中国记者,2007,(10):72-74.

[4]陈国强,汪小波,王会寨.上海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媒介服务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33(2):48-52.

[5]陈宇,张昊昱.物联网时代新媒体产业发展[J].网络传播,2012,(6):86-87.

[6]孙庆祝,刘逢翔,陈家起,等.我国体育信息化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24(1):7-12.

[7]张炳彦,王发明,司安金,谭志雷.物联网技术在军事物流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市场,2011,(49):6-7,18.

物联网设备已成DDoS新占领地 篇8

很多运行在联网设备中的固件时常被当作网络攻击者的攻击目标,如结合了传统摄像机与网络技术的网络摄像机。网络摄像机又叫IP Camera (简称IPC),由网络编码模块和模拟摄像机组合而成。网络编码模块将模拟摄像机采集到的模拟视频信号编码压缩成数字信号,从而可以直接接入网络交换及路由设备。网络摄像机内置嵌入式芯片,采用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

所有联网设备都存在被攻击的可能性,而攻击者的动机十分明确。他们利用成千上万的联网设备进行追踪,通过分发垃圾邮件和恶意软件发起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

相关安全专家表示,如今一些个人僵尸网络可能由十万个甚至更多的物联网设备组成,这使得攻击者能够释放DDoS攻击,直接攻破大量目标。

攻击频繁

赛门铁克公司表示,目前常见的针对物联网联网设备的恶意软件有十几种。此外,随着今年9月下旬针对物联网设备展开攻击的Mirai恶意软件源代码的发布,全球物联鸡(物联网肉鸡)数量已呈指数级高速增长。通过对Mirai源代码的研究发现,Mirai首先通过远程登录端口进行拆解,其内置了62种常用的默认密码,而Mirai一旦成功连接上端口,则会通过嵌入式设备必备工具下载用于发动DDoS攻击的病毒。

有安全研究员预测,未来Mirai的攻击会越来越频繁,物联网设备已成DDoS新的占领地。

作为存储区域网络技术研究院的院长,约翰内斯·乌尔里希(Johannes Ullrich)表示,考虑到当前物联网攻击问题的严重性,研究院采用基于Linux的数字录像机,通过国内电缆调制解调器连接到互联网的措施来抑制这一问题。该设备允许用户远程登录,密码是乌尔里希设置的默认密码,并且使用的是标准的康卡斯特的IP地址。

乌尔里希认为,基于Linux的数字录像机平均至少30分钟发挥一次作用,但由于攻击者远程登录尝试次数的不断累积,系统偶尔会发生间歇性拒绝登录的情况。

攻击持续

乌尔里希提到,许多远程攻击都会尝试用两个命令来登录,以避免登录到另一个服务器或其他类型的知名区域网络。

如果登录成功,攻击者通常会尝试利用指纹设备向系统植入恶意二进制文件。该文件一旦执行,一般情况下将以每秒链接超过100个设备的速度来扫描物联网中相对脆弱的联网设备。

乌尔里希表示,针对物联网联网设备的攻击仍在继续,其中有的正是由Mirai恶意软件发起。名为“Hackerfantastic (神奇黑客)”的安全研究人员指出,未来Mirai将试图通过48101 TCP的端口连接通话设备。同时,安全研究顾问凯尔·洛维特(Kyle Lovett)发表报告称,截至10月3日已有近100万不寻常的设备与48101 TCP端口连接。这表明,未来受到Mirai攻击的物联网设备数量可能达到七位数。

警惕攻击

这些针对物联网设备的成功攻击可以直接追溯到众多供应商所提供的大量“服务”,包括远程登录服务默认启用,有的设备甚至还默认用户名和密码,而提供这些“服务⒋的供应商及其设备已经被黑客记录在册。

事实上,恶意软件依赖于出厂默认或硬编码的用户名和密码来破坏易受攻击的物联网设备,如不安全的路由器、IP摄像机、数字视频录像机等。

英国安全咨询公司Pen Test Partners特别指出,通过WiFi无线环境实现连接的多种设备背后依然存在着数以万计的黑客攻击,僵尸网络最终说明了物联网供应商在安全方面没有做到应尽的防御努力。

Pen Test Partners作出警告,以鼓励更多的用户和供应商能够努力通过固件更新,使得IP设备和其他物联网设备能够更多地使用网络分段作为防御战略。

关于制造业物联网网关设备的研究 篇9

然而, 受限于我国传统生产模式的束缚, 物联网的应用在定位和特征方面仍存在争议, 缺少统一的标准与架构, 尤其在通信协议与标准这方面, 制造业工厂车间中不同的生产设备之间仍在使用大量不同类型的通信与控制协议, 这涉及到多个技术领域, 如自动化控制标准, 电网通信协议, RFID等, 就目前而言, 没有任何一个统一标准来实现制造现场的物联通信, 因此, 如何有效集成、转换、共享现有的通信协议以形成协议体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一种物联通信设备, 通过提供制造业现场生产设备的信息集成与协议转换能力, 以实现不同设备或者管理控制系统的互联互通。在这种需求前提下, 物联网网关设备可以作为解决方案应用于制造现场之中。

1物联网网关技术

通信问题是异构网络最基本的问题, 关系到应用服务数据获取与追踪, 以及相关信息感知与传输的方法, 不同的应用场景衍生出了不同的调制、编码、网络形式, 这种通信方式的多样性导致了相互分离的信息孤岛问题的形成, 成为了物联网进一步发展需要突破的难题。物联网网关技术, 是针对感知层与网络层之间存在的协议通信问题而产生的。

物联网的接入方式有很多种, 如广域的ISDN (综合业务数字网) 、短距离的Zig Bee等, 物联网网关设备即一种将整合多种接入方式, 统一接入目标网络的关键设备。在物联网体系之中, 物联网网关能够起到感知网络与传统通信网络之间数据传输的枢纽作用, 以实现二者之间以及其他多种不同种类的感知网络之间的协议转换。此外, 物联网网关同时还兼具设备的可配置性和可管理性, 用户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对网关设备进行配置与管理, 最后, 用户还可以对感知层的各个节点的状态信息进行实时性的获取, 并能够完成远程的管控操作。

2物联网网关设备系统结构

在针对目前制造业测控领域多通信标准与现场总线协议并存的前提背景下, 研究如何将两种或者多种通信协议系统进行集成是一大研究热点, 而网关则为系统集成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物联网网关设备可以作为工业级网关控制器, 实现制造现场由不同的生产设备及管理控制系统所构成的多种异构网络之间的协议转换。

2.1设备系统组成结构

如图1所示, 从组成结构方面来看, 物联网网关设备可以分为两层:软件层以及硬件层。硬件层主要由高性能的嵌入式微处理器和围绕其搭建的外围硬件接口组成, 软件层则由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和可在此操作系统上运行的应用程序组成。

2.1.1硬件层面

嵌入式微处理器是其核心设备, 根据制造现场的设备与控制系统的实际情况, 提供多路的硬件接口, 以保证不同的制造设备与控制系统的接入能力;选择时钟频率较高的且指令执行时间较短的微处理器, 据此需求可选用ARM9微处理器, 能够进一步提升物联通信设备的数据处理分析功能;除此之外, 硬件层还包括FLASH闪存芯片和SDRAM (同步动态随机存储器) , 以保障制造数据的存储。

2.1.2软件层面

主要以嵌入式操作系统为核心, 这里可以选用Linux系统, 它是能将物联通信设备接入工业现场标准化的多个异构网络而不是使用昂贵的PC机才可以的关键。支持底层现场设备所使用的多种类型的工业通信和现场总线协议, 同时, 支持TCP/IP等互联网协议, 以连通上层信息管理系统。包括管理配置模块保证物联通信设备的可管理性与可配置性, 运行在嵌入式操作系统上的应用程序, 则为用户提供协议转换、日志管理、安全认证、数据入库等多方面的功能。

2.2设备应用体系结构

物联网网关设备的整体应用系统结构图2所示, 底层现场设备通过不同的接入方式连接到物联通信设备, 制造数据传输过程使用不同的通信协议, 物联通信设备支持大量主流工业通信标准和现场总线协议, 在完成现场设备的数据采集之后, 根据需要, 一方面实现不同协议之间转换, 以完成不同现场设备和控制系统之间数据信息的存储和传输, 另一反面, 物联通信设备可以通过以太网、3G、WIFI、GPRS等接入方式, 将现场设备和控制系统接入外部互联网, 以连接上层信息管理系统和执行系统。通过这种方式, 物联通信设备可以作为企业制造过程的核心设备, 实现整个制造过程的资源管理、任务调度和设备管控等。

3系统功能模块

针对制造企业当前的需求分析, 对物联通信设备的功能模块进行分析, 总体上可以将系统分为三个模块, 包括接入模块、协议转换模块和数据服务与配置管理模块, 如图3所示。

3.1接入模块

该模块主要由制造业生产现场设备与控制系统所分别使用的协议网络接入模块构成, 主要是实现这些异构网络的接入, 如现场总线协议网络、OPC协议网络、WSN网络和RFID网络等, 同时, 提供对于上层信息管理系统数据信息传输所使用的互联网协议网络的接入能力, 如以太网。

3.2协议转换模块

此模块是网关设备的核心模块, 主要提供不同通信标准与现场总线协议的协议转换能力, 参考互联网OSI模型, 协议转换过程可以发生在物理层, 也可以在数据链路层和应用层进行。

在物理层, 现场设备与控制系统的互联可以通过中继器 (repeater) 实现, 如RS485, 但是其不具备存储转发功能, 只是对比特流进行拷贝然后转发, 所传输的数据并不做任何转换。

在数据链路层, 主要可以采用网桥 (bridge) 设备来进行设备与控制系统的连接, 制造数据信息的采集与传输是以帧为单位, 某条链路接收到数据信息之后, 网桥设备会先在数据链路层对其协议帧的首部进行解析, 再根据解析到的内存地址将数据信息转发至另一条链路。

在数据链路层以上各层, 尤其是应用层, 需要使用网关设备进行不同协议设备与控制系统的连通, 其可以单向或者双向连接异构网络。针对制造业现场的情况, 不同的工业通信标准和现场总线协议, 以及以太网之间, 在数据链路层和应用层的协议都是截然不同的, 因此, 主要应用网关设备实现制造业现场设备与控制系统之间的协议转换。如图4所示, 网关设备内部的协议转换过程主要是由设备1发送制造数据, 经由网关设备在各个不同的层次进行解包, 得到报文中的原始制造数据, 在按照协议2的规约进行逐层封装打包, 并最终将制造数据传送给设备2。

3.3数据服务与配置管理模块

该模块的作用主要关系到的是物联网网关设备的服务质量, 主要通过搭建网络管理系统平台, 为用户提供数据服务功能, 包括日志查询、数据浏览、设备配置管理、安全认证和远程维护等多种数据服务, 同时, 设备可提供两种数据存储方式, 一个是通过ODBC (开放数据库互联) 的方式进数据接入数据库, 另一个是XML文档, 且通过数据服务管理可以实现两种方式的协同。此外, 该模块还可通过接入工业互联网, 支持WEB服务, 能够连接上层信息管理系统并数据信息进行传送。

4物联网网关设备的制造业应用案例

物联网网关设备可以作为企业级控制器, 应用于企业制造过程中现场设备层与中间执行控制层之间, 作为MES系统的核心设备, 如图5所示, 在MES系统与现场设备之间搭建桥梁。首先物联通信设备可连接现场如PLC系统、DCS系统和RFID、自动专机、电子看板、条码扫描等设备, 通过为其提供所适用的相关协议集成收集起现场实时数据, 并存储入MES系统的高频度实时数据库, 并通过服务总线将数据应用于MES系统多种服务功能;其次, MES系统以物联通信设备为核心收集现场数据, 并通过其协议转换功能以实现生产车间现场与上层信息管理系统的互联互通, 完成制造数据信息与计划安排指令的相互传输。最终以达成企业制造过程一体化协同化的目标。

5结束语

本文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 主要阐述了通过对制造业物联网网关设备的研究, 以解决由于制造业生产现场多种设备与管控系统使用不同通信协议而难以实现互联互通的问题, 分析了物联网网关技术的概念与特征, 指出其在物联网体系中的关键作用, 进而分析研究了在作为物联网重要应用领域之一的制造业中, 物联网网关设备的主要组成结构和应用体系架构, 分析其主要可提供的功能, 并将设备系统明确划分为三个模块, 最终提出了设备相应的应用案例。对于进一步研究制造业信息化和服务化的未来发展趋势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摘要:在综合分析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 针对制造现场中生产设备以及控制系统之间因通信协议不同而难以实现互联互通的问题, 采用物联网网关设备以满足需求, 分析了物联网网关技术的特征与体系结构, 对于其应用于制造业的现状做出研究, 提出了设备的系统结构, 并按照功能划分模块, 最终给出了物联网网关设备在制造过程中的应用案例, 对进一步研究制造业信息化与服务化的未来趋势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制造业,物联网,网关,通信协议

参考文献

[1]陈海明, 崔莉, 谢开斌.物联网体系结构与实现方法的比较研究[J].计算机学报, 2013, 36 (1) :168-188.

[2]侯瑞春, 丁香乾, 陶冶, 王鲁升, 井润环, 李建华.制造物联及相关技术架构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14, 20 (1) :16-17.

大型物联网设备 篇10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智能电网;输变电设备;在线检测;应用

中图分类号:TM76;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32-0031-02

物聯网,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重要产物,积极应用了现代网络技术,将物品和互联网进行有效的连接和交流。智能电网输变电设备对于整体的电力运行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智能电网输变电设备在线监测中积极运用物联网技术,能充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的优势,促进输变电设备的正常运行。

1 物联网技术的关键性技术

物联网技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技术主要有4个方面。

1.1 信息感知技术

这个技术主要是用来感知相关事物的具体情况的,物联网在实际使用的时候,主要应用的识别技术是射频识别和条形码、二维码的识别方式。信息感知技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无线传感网络。

1.2 信息传输和组网技术

这项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主要是用来进行数据的传输的,当前通常使用的网络形式有3G/LTE/WPAN等无线通信协议、光纤传感网以及电力线载波通信等。

1.3 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技术在实际的应用时,都会面临着如何更好维护信息安全方面的问题,积极采用有效的信息安全技术,才能够全面有效的促进网络技术的应用。物联网技术在实际应用时也会面临这方面的困扰,对信息安全技术进行全面的开发和应用,才能够保证物联网技术相关作用的充分发挥。

1.4 嵌入式技术

嵌入式技术在物联网技术的运用中能够发挥较大的作用[1]。

2 智能电网输变电设备在线监测的相关情况

智能电网中输变电设备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相应的监测,才能够有效保证电网供电和配电工作的顺利进行。对智能电网输变电设备的在线监测情况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和说明,能够促进智能电网输变电设备的运行保持更加良好的状态。

2.1 智能电网输变电设备在线进行监测的应用目标

智能电网的输变电设备在实际进行监测的时候,有着较为细致的监测目标。配电网络在进行监测的时候,主要是针对实时监测和远方遥控两方面。智能电网输变电设备的监测,主要是为了对该项设备的实时运行状况进行全面的掌控,及时发现设备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故障,从而通知相关人员采用有效措施予以解决。通过对智能电网输变电设备进行在线监测,还能够发现配电网络实际运行的问题和故障,针对故障出现的相关信息和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和整理,从而为设备的维护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2]。

2.2 智能电网输变电设备在线监测中的常用技术

智能电网输变电设备在进行在线监测的过程中,常用的技术主要有配电线载波通信技术和无限专网技术以及太网无源光网络技术等方面,这些技术在智能电网输变电设备的实际运用过程中能够发挥有效作用。同时,配电线载波通信技术,能够对信息进行全面有效的收集和感知,从而对配电终端和配电主站之间的通信情况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从而实现高效率的远程监测目标[3]。

2.3 智能电网输变电设备在线监测的解决方案

智能电网输配电设备在线监测,能够对输配电设备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智能电网在线监测技术人员,在进行解决方案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对智能电网输变电设备在线监测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从而提高数据插入的安全性和便利性。技术人员需要对智能电网输变电监测过程中光缆铺设问题和配电线载波通信不稳定的情况进行充分考虑[4]。

3 物联网技术在智能电网输变电设备在线监测中的 应用

3.1 物联网技术在智能电网输电设备状态下进行在线 监测

智能电网的输电设备使用物联网技术进行在线监测,是物联网技术众多作用中的一个重要表现。物联网技术能够对输电线路运行过程中的相关情况进行全面有效的感知,同时还能够不断提高监测的能力,在众多的环境条件下都能够被积极应用,比如说导线在出现垂弧、舞动以及风偏的状态下进行监测。

通过对互联网技术进行充分有效的应用,能够对输电设备的全过程进行观测,同时还能够针对其中出现的风险进行及时有效的预警。物联网技术在对输电设备进行在线监测的时候,还能够积极利用无源光波导传感器对导线受到污染的情况进行监测,同时还能够使用视频传感技术对线路的杆塔倾斜问题进行监控和管理。当输电设备相关线路出现故障的时候,还能够及时使用物联网技术对故障的具体位置进行确定,并提供出良好的自动诊断策略[5]。物联网技术中通用的EPC编码结构情况,见表1。

3.2 物联网技术在智能电网变电设备状态下进行在线 监测

物联网技术不仅能够对智能电网输电情况进行在线监测,同时还能够对其变电情况进行监测,并且物联网技术在智能电网变电状态下在线监测的应用情况更加广泛。智能变电站能够对物联网技术进行有效的应用,主要对变电站的安全性进行全方位的监测,并且对变电站的调度指挥情况进行有效的优化,从而有效促进变电站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积极应用了物联网技术的在线监测,能够使用具有高灵敏度的无线传感器,这样能对运行设备的相关信息进行全面采集,并通过相应的网络信息处理系统进行整理和分析。无线网络在智能电网变电设备在线监测中应用物联网技术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通过网络,能够真实反映出变电设备运行状态中的特征量,为做好变电设备运行状态综合诊断和评估工作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6]。变电设备在线监测物联网的结构示意情况,如图1所示。

4 结 语

物联网技术在当前社会发展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便利人们生活。物联网技术的关键性技术主要包括信息感知技术、信息传输和组网技术、信息安全技术以及嵌入式技术4个方面。在对智能电网输变电设备在线监测的相关情况进行分析的时候,需要从应用目标、常用技术和解决方案入手,物联网技术在智能电网输变电设备在线监测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输电状态下的在线监测和变电状态下的在线监测。

参考文献:

[1] 戴文,阮羚,丁坚勇,等.物联网技术在智能电网输变电设备在线监测中 的应用[J].湖北电力,2013,37(6):8-10

[2] 曹一家,何杰,黄小庆,等.物联网技术在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中的应用 [J].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2012,27(9):16-27

[3] 沈鑫,曹敏,薛武,等.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输变电设备智能在线监测研究 及应用[J].南方电网技术,2016,10(1):32-41

[4] 李晶.物联网技术在智能电网配电线路在线监测中的应用[J].山东工 业技术,2015(12):127

[5] 王少华,胡文堂,梅冰笑,等.浙江电网输变电设备智能化及状态检修体 系[J].高压电器,2013,49(4):8-13

上一篇:政法干警招录改革下一篇:生物质能及其发电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