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导论课程论文

2022-05-13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物联网导论课程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以当前的技术发展趋势而言,本科教育中必然会普及针对物联网的教学。感知层是物联网的基础和核心,对其开设的课程也因此必然是物联网教学体系中的核心内容。该文探讨了针对物联网感知层学习需求的课程,并对照“高等学校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的要求,提出了物联网感知层课程的理论与实验教学方案。

第一篇:物联网导论课程论文

《物联网安全与管理》课程现状的探究

【摘要】以天津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物联网系开设的《物联网信息安全与管理》课程为例,探讨研究该课程在本科教学中的现状,通过分析本科生教学以及本科生学习的特点指出当前课程教学方法中的不足,以期改善现有教学方法的效果。

【关键词】物联网 信息安全与管理 教学方法

顾名思义,物联网是一个将所有物体连接起来所组成的物与物相连的互联网络。物联网的概念1995年首次由比尔盖茨提出,物联网现在已成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发展的典型代表,正深刻改变着传统产业形态和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物联网作为我国倡导的新兴战略产业,受到了各界的广泛重视。

2009年8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中国科学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研究所考察后,指示“尽快建立中国传感信息中心”。2010年,教育部审批了与物联网相关的三个专业:“物联网工程”、“传感网技术”和“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物联网“十二五”的发展规划于2011年发布,这标志着我国的“物联网”的研究与开发进入了高潮。天津工业大学于2012年新设物联网工程这一专业,这既是符合时代潮流和充实学校专业教育的行动,又是响应国家号召的举措。

一、《物联网信息安全与管理》课程的特点

《物联网信息安全与管理》作为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限选课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交叉性强,既包含了计算机网络中的相关内容,又包括数论中的一些基本概念,而且还包含了密码学中的一些密码算法如DES算法、AES算法,因此要学好这门课,需要具有很好的数论、计算机网络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

二、天津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物联网安全与管理课程现状

学习本门课程前,需要先修课《物联网导论》,《计算机网络技术》。

在教材及教学参考书方面,我们给出以下教材:

1.《物联网信息安全》,桂小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2.《物联网安全》,施荣华,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3.《密码编码学与网络安全》,William Stallings,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本门课程的课程性质设定为:物联网安全与管理是物联网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是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必修课。课程目的为:1.掌握物联网安全管理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以及理论;2.掌握物联网安全管理的基本概念、要素、目标、内容、功能、模型和标准;3.掌握常用物联网设备的安全与管理;4.了解物联网各个层次的安全基本理论和知识,在实际应用环境下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与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所遇到的问题;5.系统掌握密码学与网络安全的基本原理与应用技术。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掌握物联网安全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要素,目标和内容,了解网络安全的基本体系功能,基本的网络安全技术;掌握RFID的基本概念,安全威胁与需求;掌握物联网终端系统安全,RFID应用系统的安全,掌握RFID标签安全设置、产品电子代码的密码机制;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与管理;掌握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安全需求和分析;无线传感器网络协议的安全问题;路由、数据融合、典型应用的安全问题;了解ZIGBEE安全技术、无线传感器密钥管理安全技术;了解智能电网安全、M2M安全等应用层安全问题,掌握信息隐藏、数字水印和版权标志、基于位置服务的隐私保护、位置隐私保护等技术;了解密码学的发展历史;掌握数据安全的基本安全和面临的主要威胁;掌握基于变换或置换的加密方法;掌握流密码与分组密码的概念;掌握DES算法和RSA算法;掌握公钥密码体制的基本原理;掌握RSA算法;掌握Diffie—Helleman 密钥交换体制;掌握ElGamal 密码体制;掌握对消息认证码的要求,基于Hash函数的MAC;掌握数字签名方案:ElGamal 数字签名方案与Schnorr 数字签名方案。

我院开设的《物联网信息安全与管理》,30学时,实验学时为6学时,选用的教材是电子科技大学桂小林等编著的《物联网安全與管理》(第二版),同时我们以William Stallings编写的外文教材 “Cryptography and Network Security”为辅助以补充中文教材中相关的知识点。《物联网安全与管理》这教材的主要内容为:第一章主要讲解物联网的概念、物联网的体系机构、物联网的特征、物联网的起源与发展;第二章主要讲解物联网的安全体系结构、物联网感知层安全、物联网网络层安全以及物联网应用层安全;第三章主要讲述数据安全的基本概念、密码学的基本概念、传统密码学、现代密码学以及散列函数与消息摘要;第四章的主要内容为隐私安全包括隐私的定义、隐私的度量等知识点;第五章介绍身份认证相关内容。并且在课程的结束,我们讲解了传输层安全即TLS协议,IP层安全即IPsec协议相关内容。

教学环节包括课堂教学、实践。通过各教学环节,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贯彻少而精的原则。教学手段采用电子课件。实践环节中包括物联网安全与管理的基本验证、设计安全策略。考试形式采用笔试或提交报告的形式。

通过对2016级物联网专业学生授课的情况,我们发现当前学生中普通存在的一大问题为:对物联网应用场景中存在的安全性问题重视程度不够。因为不是计算机专业考研科目,很多学生抱着修学分的态度进行学习,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加入一些由安全问题而导致的信息泄露等相关事件的讲解,强调安全在物联网领域中的重要性。另外,物联网各层协议枯燥无味,因此有必要加入相关实验,通过实验课的学习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在实践学习方面,学院搭建了大学生自主创新与自主设计基地,机房设在计算机学院C201。学生在实验室有效的管理下,能够按照项目的流程进行实验环境的配置与实验结果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编程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够将数学、计算机科学等专业知识用于解决物联网的工程问题。

三、对部分院校物联网安全课程设置情况的调查小结以及启发

为确定物联网安全与管理课程的改革方向,对部分院校做了调研,小结如下:

1.北京科技大学物联网系根据实际需求提炼出分级指标,对物联网工程系的相关课程进行整理优化,以“物联网导论”为基础课,并结合感知层、网络层、管理服务层和综合应用层各层的协议学习为深化,在扎实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验实践能力。

2.南开大学在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建设上分为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基础课程,一部分是专业课课程。《物联网安全与管理》属于物联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首先介绍了信息安全的基本知识,随后介绍物联网环境下的安全问题,包括隐私安全、位置安全等关键问题,最后着重讲解与物联网信息安全相关的技术包括:物联网信息安全体系、数据安全、隐私保护技术、物联网系统安全、网络安全协议、无线网络安全协议等。

3.武汉大学物联网专业在课程建设上的思路是将课程分为成模块规划与专业核心课程。课程模块分为 8 个部分:基础模块、感知模块、网络与通信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安全模块、领域应用开发模块、信息服务模块和实践模块。《物联网安全与管理》处于安全模块中的课程,将实践教学融入理论教学中,努力将课程做到“课程精”、“实验强”的目标。

4.青岛科技大学于2011年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并把培养目标设为:能够系统地掌握物联网的相关理论和设计方法和技能,具备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等信息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让学生掌握物联网方向相关的技术知识,学院开设《物联网安全》这一课程,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进入企业,切实了解到物联网场景中遇到的各类安全问题,参与到企业项目中,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过对以上四所高校物联网专业课程的分析,不难发现在物联网专业课程建设方面,四所学校十分重视实验室的建设以及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不仅可以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又可以加强对课程讲解知识点的理解,对学生将来的就业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实践教学

考虑到《物联网安全与管理》课程内容的特点,我院课程设置上将实验设计加入了课程内容,具体实验项目由表1给出。实验项目依托于信息安全实验室,该实验室是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一个本科信息安全专业实验室,拥有一套西普(SimpleISES)信息安全实验教学系统、计算机120余台、教学投影仪、交换机等各类信息安全设备。信息安全实验教学系统主要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部分。硬件系统包括管理控制设备、数据服务设备、安全实验设备、交换设备、显示控制设备、防火墙等,为实验系统提供安全可靠的硬件环境;软件系统包括实验操作平台、实验管理系统和身份认证管理系统。另外,实验室计算机上安装了Windows XP、Windows2000、 Office 2013 等常規应用软件,根据信息安全相关课程的特点,又安装了VMWare、Visual C++、Sniffer网络嗅探器等软件。

表1 实验项目的设置及学时分配

新修订的《物联网信息安全与管理》的教学大纲中将实验学时改成了6学时,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将结合学生的兴趣从表1中列出的10项实验内容中选出三项作为实验题目,实验内容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程讲解内容,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该部分内容在学院机房C201完成。

五、结语

物联网专业是当前高校专业建设的热点专业之一,在物联网时代背景下,笔者认为:物联网安全课程在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中是必要的,该课程能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有助于培养物联网行业需要的卓越工程师。

参考文献:

[1]刘云浩,物联网导论,科学出版社,2012.

[2]吴建飞,徐甜甜,王宏义,物联网系统集成课程建设与教学模式研究,Advances i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 and Humanities Research),2016(91).

[3]Wang Qing, A Probe into Development of IOT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J]. Nantong Vocational & Technical Shipping College, 2010 (3).

[4]WU Gong-Yi, Thinking of the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J]. Nankai University, 2010.

[5]Yu Li, Research on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al Teaching of Internet of Things [J]. Wuhan University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2013.

[6]桂小林.《物联网信息安全》,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7]施荣华.《物联网安全》,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8]William Stallings.《密码编码学与网络安全》,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作者:王秋艳 杜玲 闫旸

第二篇:物联网感知层课程建设探索

摘 要:以当前的技术发展趋势而言,本科教育中必然会普及针对物联网的教学。感知层是物联网的基础和核心,对其开设的课程也因此必然是物联网教学体系中的核心内容。该文探讨了针对物联网感知层学习需求的课程,并对照“高等学校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的要求,提出了物联网感知层课程的理论与实验教学方案。

关键词:物联网 感知层 课程建设

1 物联网的定义

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并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这一概念是1999年MIT Auto-ID中心的Ashton教授在研究RFID时最早提出的。它的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用户扩展到任何物体与物体间的信息通信,就是所谓的“物物相连”。

2 物联网的层次结构

物联网分为感知层、传输层、处理层与应用层[1]。(1)感知层位于最底层,该层主要完成物品标识和信息的智能采集工作,它由感知器及组成的网络构成。该层的核心技术包括射频识别、新兴传感器、无线网络组网、现场总线控制等,涉及的核心产品包括传感器、电子标签、传感器节点、无线路由器、无线网关等。(2)传输层位于感知层的上部,该层主要完成信号接入和传输功能,是进行信息交换、传递的数据通路,包括接入网与传输网两部分。(3)处理层位于传输层的上部,该层由业务支撑平台、网络管理平台、信息处理平台、信息安全平台、服务支撑平台等组成,完成协同、管理、计算、存储、分析、挖掘等功能。(4)应用层位于最顶层,该层提供面向行业和大众用户的服务。

3 感知层的作用与从事此方面工作需具备的能力

3.1 感知层在物联网中所起的作用

感知层是信息采集的前端和基础。东南大学智能网络与测控系统研究所所长陈俊杰教授认为[2]:“基础设施层,即感知层,处于物联网的最底层,是万事万物信息获取、感知的源泉和支撑,没有感知层,物联网的传输和应用就无从谈起”。

3.2 从事感知层工作需要具备的能力

既然感知层的核心技术包括射频识别、新兴传感器、无线网络组网、现场总线控制等,所以从事感知层工作需要掌握这些核心技术,并具有运用这些技术的能力。

4 感知层教学需要建设的课程

由于感知层主要完成物品标识和信息的智能采集工作,因而学习感知层知识,按照“高等学校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要求,需要开设“传感器原理及应用”、“RFID原理及应用”、“传感网原理及应用”三门课程。我院为开设以上三门课程,使学生掌握感知层知识,获取感知层核心技术,从建立理论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方案做起。

4.1 理论教學内容

三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见表1。

(1)“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主要使学生熟悉传感器的原理与结构,掌握传感器的智能化、可靠性、抗干扰等关键实现技术,掌握传感器的组网、信息获取、传输及应用技术。(2)“RFID原理及应用”课程,使学生全面了解RFID基本理论,掌握RFID应用技术及方法,能够构建RFID应用系统。(3)“传感网原理及应用”课程,主要使学生掌握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通信协议、命名与寻址、拓扑控制、时间同步、能耗控制、数据处理等技术。

4.2 实验教学方案

三门课程的实验教学方案见表2。通过实验教学,学生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电子元件及单元电路结合起来,通过认知、技术、综合实践三个层次递阶展开完成知识积累,达到对传感器、RFID、传感网的设计与应用能力。(1)“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实验,首先围绕各种传感器原理与结构实验,使学生认识传感器,掌握传感器的基本性能;其次进行各种传感器应用实验,构建学生应用传感器搭建电路的能力;最后结合自动检测系统课题,培养学生使用传感器采集数据、传输和处理信号的系统设计能力。(2)“RFID原理及应用”课程实验,首先围绕RFID应用系统结构实验,使学生了解RFID的应用及系统组成;其次掌握RFID标签、读写器等技术,构建学生应用RFID技术搭建电路的能力;最后结合RFID应用工程综合课题,培养学生使用RFID标签与读写器,完成传输和处理信号的系统设计能力。(3)“传感网原理及应用”课程实验,首先围绕传感网结构与应用实验,使学生了解传感网的基本构成;其次掌握传感网的通信与组网技术、支撑技术及技术标准,构建学生组建传感网的能力;最后结合传感网应用系统综合实验,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设计传感网系统的能力。

5 结语

国家颁布的《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指出:“要提升感知技术水平,重点发展物联网感知制造业”。我们进行的感知层课程建设,正是对这一规划的积极响应。今后我们将不断总结经验,把课程建设的更好,培养更多优秀的物联网感知层人才。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编制.高等学校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试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07.

[2] 张扬,陈俊杰.感知层是物联网发展的关键[N].江苏:江苏科技报,2010-09-02(A12).

作者:马彧 何英昊 姜绍君 谢印庆

第三篇:独立学院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

摘 要: 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物联网专业。根据物联网专业人才市场需求及岗位能力分析,构建物联网专业的课程体系,该体系由三部分组成,即公共必修模块、学科基础模块和专业必修模块,以培养大量的生产、制造、维护和应用物联网产品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确保学生的各项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 独立学院; 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 物联网产品; 物联网; 培养目标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Internet of things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in independent college

Zou Xiaohua1, Zhou Mei2, Fang Xuanjie3

(1.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of NCHU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Jiangxi, Nanchang 330034, China;

2. Jiangxi Industry Polytechnic College; 3. Nanchang Aeronautical University)

Key words: independent college;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of Internet of things; products; Internet of things; training objectives

0 引言

物联网概念于1999年提出,其本意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针对物联网的国家战略以及应用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迅速。《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以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列为重点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1]。据统计,目前国内已经开设近200个物联网工程专业,物联网工程专业已经成为各类高校竞相开设的专业之一,研究其课程体系的构建,也是当前的主要任务。

有关专家认为,物联网一方面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大大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为全球经济的复苏提供技术动力。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等多个领域。社会对物联网技术方面的人才需求量大。目前,世界各国都把物联网提到很高的战略层面并付诸了实际行动。国内各地物联网联盟的成立,标志着物联网产品产业链将发挥各自优势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

物联网工程专业发展战略研究的目的是深入研究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内涵和外延,分析产业人才培养需求,制定正确的人才目标,提出专业建设方法和途径的战略性建议,建立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认知基础”,并进一步指导专业规范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对独立学院来说,物联网工程专业发展主要是吸收和学习计算机类专业规范研制过程中的经验,构建出以知识领域、知识单元、知识点形式呈现的物联网工程专业知识体系,培养物联网应用型本科人才,发展优质的大众化高等教育。

1 独立学院网络工程(物联网方向)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调查、专家座谈和查阅资料等多种途径,对物联网技术应用领域的市场需求、岗位设置、工作任务性质及职能要求等进行调研,确定了独立学院物联网方向专业人才的就业岗位,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2]。物联网课程体系设置要体现工程教育与工程训练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物联网领域技术的发展和社会需求,按照物联网系统设计、运营、技术支持和设备研发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理论和工程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全面的物联网软硬件系统知识,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进一步发展的基本能力。加强学科所要求的基本修养,使学生具有本学科科学研究和教学所需的基本素质,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应用基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物联网系统的设计开发能力,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独立学院物联网专业课程体系使学生了解行业技术,掌握应用技能,不强调学生具备系统开发设计能力,但需要学生会生产制造、使用和维护物联网产品,满足企业用人要求。同时加强学校与企业合作,提供实践平台,强化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该课程体系的构建采用贯通式课程设计思想,整体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强化基础课程教学,重视学生基本素质培养,明确专业定位,确立了培养目标,突出了专业人才培养特色。课程体系增加创新实践环节,将课程教学与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网络工程赛等教学活动结合起来。

2 物联网工程的专业课程设置

根据独立学院的办学情况,吸收和学习计算机类专业规范研制过程中的经验,构建出以知识领域、知识单元、知识点形式呈现的物联网工程专业知识体系,培养物联网应用型本科人才,发展优质的大众化高等教育,以符合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3]。

2.1 整合课程内容,优化体系结构

把建立和提升工程素质为根本,以培养物联网工程能力为核心,以掌握物联网工程知识要求为目标的“一体化”课程体系为研究对象。物联网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具有“拓展基础、注重应用、提倡创新”的特点,以先进性、应用性和实践性为原则,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吸取国内外先进的物联网专业设置的优点。针对社会需求和独立学院办学实际,设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好课程模块,按需教学、按需培养。重视案例教学,加强物联网实用技术的培养和训练,提高人才培养针对性和适应性。

2.2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根据物联网工程专业重技能、懂设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着重培养学生掌握电子电路应用技术、信息处理技术、RFID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以物联网应用为核心培养目标,强化系统设计和编程调试能力,从而使学生具备物联网工程专业核心竞争力。采用“递进式项目驱动法”来设计实践环节,所设计的实践环节基于项目引导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层层递进。采用实验作业,综合练习,课程设计,面向应用和开发服务实际问题的毕业设计。使学生在“调查、分析、综合”和“实践、理论、实践”的逐步深入中,实践理论知识,提高应用能力。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企事业部门(含校内)的一个实际开发课题,做到毕业实践与企业生产、就业相结合。

2.3 物联网课程体系的定位

根据企业对物联网的人才需求,需要大量生产、制造、维护和使用物联网产品的人员,其课程体系的搭建应符合现有教学条件和企业用人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效提高学生应用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

针对以上目标,提出解决方法。利用学校现有条件和教学水平,根据企业对物联网的人才需求,大量培养生产、制造、维护和使用物联网产品的人员。如何针对市场需求和独立学院的特点,找准定位,我们需要重点考虑如何使课程体系以强化感知层为突破口,重点打造传感器、嵌入式系统、无线传输网络、大规模数据处理理论体系,如何让学生掌握物联网知识与技能,确保人才的专长和优势。需要规避专业设置的风险,避免课程设置过多、过乱,导致学生知识与能力结构的无序化,以确保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为强化工程能力培养,如何走“产、学、研”合作的教育途径,加强校企合作,以合作建立教学实践基地等方式,提高师资水平,增加学生工程实践的机会,实现社会教学资源的共享,以解决独立学院在实践性教学方面的投入、人手与项目相对不足的问题,确保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 课程体系的构建

按照掌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了解学科前沿发展相结合的培养方针,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整个课程体系结构的设计体现了培养目标,即培养从事物联网系统研究、开发和运行维护工作的物联网领域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课程体系应紧紧围绕就业岗位群[4],依据其能力需求来组建课程结构,以使学生综合掌握物联网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根据物联网专业人才需求及岗位能力分析,物联网专业的课程体系由三部分组成,即公共必修模块、学科基础模块和专业必修模块,如图1所示。其中,公共必修模块主要有大学英语、计算机专业英语、体育、概论等课程;学科基础模块主要有高等数学,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等;专业必修模块是各就业岗位群所需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物联网体系结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成与结构、数字通信原理、无线传感器网络与RFID技术、JAVA语言程序设计、物联网安全、中间件技术原理及应用、物联网系统集成技术、操作系统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有C语言课程设计、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电工实习、电子实习、高级网络调试与故障维护、JAVA程序课程设计、无线传感器网络课程设计、物联网系统集成技术课程设计、专业综合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这三个模块可以让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并全面提高实践应用能力。

4 结束语

物联网技术已经应用于各行各业,物联网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看好,物联网行业人才需求巨大[5]。传统网络工程专业已经无法满足物联网人才能力需求。我们已经制定好物联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而将优质的课程体系付诸实践才能够促进独立学院物联网专业的发展,培养出具有积极的心态、良好的执行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的高素质物联网人才。为强化工程能力培养,我们将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教育途径,加强校企合作,以合作建立教学实践基地等方式,提高师资水平,增加学生工程实践的机会,实现社会教学资源的共享,以解决独立学院在实践性教学方面的投入、人手与项目相对不足的问题,确保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宁焕生,徐群玉.全球物联网发展及中国物联网建设若干思考[J].电

子学报,2010.11.

[2] 桂小林.物联网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0.16.

[3] 罗洛阳,田立伟.探索物联网人才培养模式[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

用,2012.1.

[4] 徐小龙,鲁蔚锋,杨庚.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南京邮电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5] 姜颖,刘国丽,刘佳.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研究[J].

时代教育,2013.17.

作者:邹小花 周玫 方宣杰

上一篇:电器自动化毕业论文下一篇:大学生职业素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