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经济发展

2024-05-11

贵州经济发展(精选8篇)

篇1:贵州经济发展

贵州发展的新机遇在哪里?

如何吸引外资?

贵州包括整个西部地区提出的关于大投资、大开发的发展战略,切合实际吗?

任何国家经济发展、地区经济发展,都要靠三个拉动:一个是投资拉动,一个是消费拉动,再一个是出口拉动。贵州的人均GDP处于全国的末位,所以要在很短的时期内依靠强有力的内部需求的拉动,是比较困难的。而贵州的出口又处于劣势地位,对贵州来说,大投资战略是一个最重要的选择。

开发西部,就需要大的投资。但这个投资的钱从哪里来?由于国家土地政策的拉紧,地方政府从买卖土地中得到的资金会越来越少,这是一个大的趋势。整个西部外资投资环境改善了,外资会逐渐进来。我们营造怎样的环境,使那些意向性的资金变成实实在在的投资?这是一个大课题,值得研究。

在软环境上下工夫

研究贵州的投资,关键是研究钱投到哪去,投什么东西,投什么项目。贵州的经济发展状况,实际上包含房地产、药业、食品业和矿业。

I think:营造一个好的投资环境,是西部解决引进大量资金实行大开发的重要前提。东部产业转移到西部,这是必然的,因为所有投资者都要考虑投资成本,降低成本是所有投资家、企业家思考得很重要的问题。贵州有资源,有劳动力,有很好的通道(长三角经济带和珠三角经济带的大通道,贵州省政府已确立把贵州建设成为物流大基地),但许多企业却进不来,因为我们的产业政策有问题,产业结构不太合理,拿不出好的项目。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现在吸引投资的基础性障碍已经在逐渐萎缩消失,关键是我们要营造投资环境,在软环境上可能下更大的功夫。

做足姿态才有投资

“软环境”就是:办事效益高,融资和投资渠道比较通畅,审批环节周期不要太长。

贵州现在资本形成在GDP占的比重比较高,投资弹性系数很低,投资的转换率也比较低。但对于西部地区来说,仍需要有大量的钱来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之中,否则很难实现快速增长的目标。我们怎么去吸引投资?对于贵州来说,要做好硬件和软件设施的准备。有钱的人未必会轻率的把钱投入到这里来,如果我们做足了姿态,也拿出很多的政策,引资是不成问题的。

贵州的投资环境软肋

观念落后

制约贵州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是观念的落后,因此民营经济发展不够快。在市场准入这个问题上,贵州明显落后,在电力、资源方面,民营企业进入是非常难的。

比如:一些银行的行长,他们总觉得,如果贷款给国有企业,项目最后搞砸了,最多认为这个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不够。但如果贷款给民营企业,项目出了问题,就认为银行跟民营企业有什么勾当,最后把这件事上升为很大的政治问题。虽然我们讲了很多年,对于民营企业一定要一视同仁,国家也有正式的文件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但是真正落到实处,很不容易。这其实是一个观念的问题。

中介服务发展滞后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政府、企业和中介这3架马车,是拉动社会发展的缺一不可的主要力量。从现代社会角度来说,中介社会发展完善与否,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进步的重要标志,特别是在欠发达欠开发的省份,如果中介服务跟上去的话,它会发挥相当大的作用。但是贵州在这方面做得不太够。那么多年来,贵州的招商引资主要还是靠一条腿走路,就是由政府牵头,政府操办,政府实施。几百万的招商引资,主要还是从政府的这个角度来考虑的,民间的力量没有发挥作用。

政府招商有很多弊端,一些领导出于某种原因,总是喜欢拍板,喜欢拍胸脯,拍完胸脯之后,他过两年就走了,而那个项目要搞三四年,留了一大堆的法律问题,到最后谁也不来处理,成了烂摊子。

诚信和政策

民营经济是贵州跨越式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增长点,现在贵州都是靠国企、靠银行、靠政府的投资,社会资本进不了垄断行业,所以贵州的产业发展很慢。要解决政府的投资环境问题,首先把政府的职能转变。

政府讲不讲信用,政府官员说话算不算数,企业的诚信怎么样,大家是不是都在坑蒙拐骗,搞恶性竞争,这些东西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地区的投资环境的基础性因素。如果诚信的问题不解决,其它问题都很难解决。所以一定要有诚信作为基础,投资环境才会从各方面不断得到改善。

不怕政策不优惠,就最怕政策老变动。如果你的政策变来变去,那他就没法作出重要的投资决定了。

篇2:贵州经济发展

(五)生产力落后,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 少、边、穷地区多是一个封闭体,是一个未开化的地带,地上地下都有极丰富的自然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些地区确是“富饶的贫困”。若论册亨县有什么优势的话,那就是自然的资源优势占主要地位。到目前为此,已发现的地下资源有金、锑、硫磺、雄黄、珠砂、铅、火硝、大理石、冰川石、无烟煤、铜、铁、锡等宝贵的矿产资源,还可能蕴藏有石油资源。据地质部门测定,册亨金矿还是个富矿,很有开采价值。若是各方面条件具备,可根据市场需要有计划地进行开采加工,单凭发展原料工业和初加工工业,就能使国民经济得到翻身。但因该县人力、财力、技术、经营管理水平等条件“先天”不足,在丰富的自然资源面前显得无能无力。册亨县的地上资源主要是林木。林地面积有6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17%,高于全省(14.5%)和全国(12%)的水平;人均占有林地面积4亩多,也高出全省和全国的水平。据1985年清查森林的统计,全县成用木的活立木蓄积量高达519万立方米。由于多年来有关林木管理和开采的政策措施不得力,加之林区交通不便,多少年来一直是死采树,采死树、采树死。一没采伐计划,二无林产品加工业,三是交通不便,因此森林经常遭到乱砍滥伐,每年腐烂在深山沟里的有用木材不计其数。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大力发展林产品加工业和解决长途运输问题;可是要全面解决这两大难题却又是该县本身现有的人、财、物力所无法办工业上不去,我们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不但不能缩小,反而会越拉越大。我们要实现追赶跨越,要实现富民兴黔,不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一点希望也没有。我们要有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看到这个差距。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思路、找准抓手、增添措施,举全省之力,真抓实干,急起直追,揭开工业发展的新篇章,奋力推进贵州发展新跨越。

一、深刻认识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十一五”发展的关键时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省委、省政府作出强力推进工业强省的重大战略部署,主要是基于对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我省的发展阶段、特殊的省情以及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的认识和把握。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工业强省”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做好工业工作、加快工业发展的紧迫感和自觉性。

首先,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的必然要求。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是顺势而为的必然选择,是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的重大历史使命。

第二,工业是促进三次产业良性互动的核心枢纽,抓工业就抓住了“牛鼻子”。没有工业发展,产业“空心化”,城市建得再漂亮也是个“空壳”。因此,产业发展的“火车头”,城乡统筹的“发动机”,城镇化的“助推器”,吸纳就业的“强磁场”,应该也只能是工业。

第三,我省已进入工业化初期加速向中期推进的阶段,工业大跨越是实现经济社会大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明确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奋斗目标和工作重点

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本质上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推进贵州工业化进程。这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举旗帜、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的思路,深入推进“三个转变”,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大中型企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为重点,以产业集聚发展为方向,以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为支撑,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优化工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快工业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工业综合竞争力和带动力,以工业的大发展推进全省经济的大跨越。

(一)做好资源转化这篇文章,在培育优势产业上实现大突破

贵州是资源大省。发展工业离开了资源,就丢掉了优势。

(二)着力培育大企业和产业集群,在打造工业发展龙头上实现大突破

工业是聚合度高、关联性强的产业,发展工业一定要有龙头带动。

一要着力抓大企业。

二要着力抓产业集群。

三要着力抓工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发展区。

四要着力抓知名品牌。

(三)加强自主创新与技术进步,在转变工业增长方式上实现大突破

要积极推进企业技术改造。

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在做强国有经济和发展民营经济上实现大突破

体制机制管根本、管长远。目前,体制不畅、机制不活仍然是制约工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必须继续在体制机制改革上攻坚破难。

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做强国有经济。

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壮大工业经济新的增长力量。

(五)加快对内对外开放,在工业招商引资上实现大突破

一是思想上要更解放、更开明。观念落后是最大的落后。

二是方式上要更灵活、更务实。没有好的机制,就不会有这样好的效果。

三是工作上要更有力、更有效。

三、切实加强对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领导

一是在领导力量上要加强。

二是在政策支持上要加强。

三是在企业家队伍建设上要加强。

四是在运行保障上要加强。要加强煤电油运气等的协调和调度,保障工业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五是在氛围营造上要加强。要广泛宣传,高度重视诚信体系建设。

推进工业强省,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历史使命。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置身这样一个大舞台,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满怀忧患重工业;进一步理清思路,满怀信心谋工业;进一步振奋精神,满怀激情抓工业;进一步增强合力,满怀执着兴工业。要有无功即过的责任意识,要有义无反顾的使命意识,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意识,开拓进取,奋力拼搏,朝着“工业强省”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篇3:贵州经济发展

我国的学者在很早时期就开始了对我国的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研究,并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和金融的发展程度不同,因此两者之间的相关影响也因地区而出现差异。早在2006年我国学者冉光和等人对我国东西部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东部的金融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同时具有长期和短期的互为因果关系,但西部地区金融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只有在长期的单向关系,没有短期的因果关联。从冉光和等人的研究可以看出,由于西部地区相对于东部地区发展较为落后,故金融发展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只能呈现出长期的联系,而无法在短期内对经济增长产生快速的影响。但是由于东部和西部的各个省份也存在着不同的差异,故我国的学者姜烨、林毅夫(2006)年基于分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成果表明,相互匹配的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果将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我国学者对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研究表明,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时从长期发展来讲的,而且这种促进是以存在与经济增长相匹配的金融结构为前提的。上述的研究都是从地区和各省的发展层面上来进行分析的,而我国学者周波(2007)利用协整分析方法研究了1978~2005年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数量关系,结果表明,政府在对支出进行控制及贸易开放化后,金融深度和金融体系的资金运用成为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相比于以上学者专注于从全国领域和宏观层面上来对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研究。刘玲(2010)使用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模型,实证分析了新疆地区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结果表明:它们的关系在新疆地区表现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它们之间存在较为严格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而新疆地区与贵州地区在一定程度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度这主要体现在地域、人文、以及处于我国经济发展落后的区域。刘玲采用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模型来对新疆地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积极作用,给本文研究贵州省金融发展对贵州省本地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

二、贵州省目前的发展状况

贵州地处于我国的西南腹地,与重庆、四川、云南、广西接壤,是西南交通枢纽。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种基本类型,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由于贵州独特的地理位置,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贵州省本地的经济发展。但是贵州省的经济发展并没有受到地理位置的一直影响,在加上我国政府对贵州省经济发展的重视和政策上的扶持。贵州省从1978年以来,地区生产总值由46.62亿元发展成为2015年的10502.56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翻了225倍,贵州省本地的经济增长迅速。由于从1978年到2015年的时间跨度过长,所以本文所选的数据为2000年到2014年贵州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数据。

三、实证分析

对于贵州来说,考虑到本地独有的地理位置以及长久以来发展落后的情况,贵州省的技术创新能力还是相对比较弱小,无法在短时间内成为促进贵州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主要假设资本积累为促进贵州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那么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则主要体现在储蓄率和储蓄的投资转化率上。因此根据上述因素和数据来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一)模型的构建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选取了一些影响经济增长的金融因素建立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本文选用RGDP来表示实际GDP增长率,从而来说明经济增长;FIR是金融规模指标,在本文中表示为M2/GDP;FE是金融效率指标,表示为贷款/存款;FSS是金融储蓄结构,表示为居民储蓄/全部存款,根据上述有关于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的相关指标来构建所需要的实证计量模型。

其中,δ是解释变量的影响系数,μ是随机变量。通过查找贵州省统计年鉴和银行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从中可以得出贵州省的居民储蓄占贵州省本地存款的比例也就是模型中的FSS从2000年到2014年这段时间内就一直徘徊在0.5左右;这说明了贵州省的全部存款中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居民储蓄。而FIR、FE和FSS是度量金融发展水平和金融效率的相关指标,它们主要通过影响储蓄率和储蓄的投资转化率从而来影响经济增长。

(二)实证分析

本文运用软件Eview5.0对贵州省2000年~2014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实证所用的数据全部来源于贵州省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银行统计年鉴。

首先对模型中的变量进行平稳检验,模型中的变量RGDP、FIR、FE、FSS并没有拒绝原假设;序列存在单位根。由于它们是平稳的时间序列;故存在时间趋势;对模型的变量进行一阶差分,而模型中的变量则都拒绝了原假设,从中可以说明它是平稳的,可以继续运用一阶差分后的数据对模型进行协整检验。

对模型进行协整检验后,可以得到以下的结果:在95%的置信水平下,模型中的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变量之间存在着共同的随机趋势,这说明它们存在协整关系。故可以根据检验所得出来的结果来得到下列等式:

最后继续对模型中得出的影响系数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经过研究发现,滞后4期和5期的贵州省RGDP、FIR、FSS之间的关系比滞后1期时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在滞后4期的时候,95%的置信水平下,贵州省的金融相关比率FIR是GDP的格兰杰原因,并且贵州省的金融储蓄结构FSS是GDP增长率的格兰杰原因;在滞后5期,95%的置信水平下,贵州省的金融效率指标FE与贵州省的GDP增长率之间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原因,并且贵州省金融储蓄结构FSS和GDP增长率也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原因。

四、结论以及建议

通过上述的实证分析,贵州省金融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贵州省本地的经济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互为格兰杰非因果性检验中的格兰杰原因。但目前而言,贵州省的金融发展还不是促进贵州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贵州的金融发展还不是很完善,相比于全国来说要落后于平局水平,而这与贵州省本地长期以来处于贫困落后的状态是分不开的,但是最近几年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和贵州省本地政府采取的一系列因地制宜的措施,为贵州省金融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在未来贵州省金融发展将会更进一步的促进贵州本地的经济增长。而针对有贵州省大力发展金融业,希望通过金融业的发展来更进一步的促进贵州省经济增长。针对贵州的具体情况来提出两条建议:1.认真执行货币信贷政策,保持货币供给的适度增长。2.完善金融机构,建立多元化金融机构体系,大力发展本地区金融机构,使得本地的金融机构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增强其对经济的贡献力度。

参考文献

[1]林毅夫,姜烨.经济结构、银行业结构与经济发展——基于分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金融研究.2006-01-25.

[2]刘玲.试证新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改革与发展.2010-03-25.

[3]冉光和.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区域差异——基于东部和西部面板数据的检验和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6-02-28.

篇4:贵州经济发展因素分析

关键词:投资;消费;实证分析

一、经济发展与影响因素分析

(一)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改进人民生活水平的过程,它即既财富量的增加也是经济体制的改进、社会结构的创新。

(二)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因素分析是指通过对影响某个事物的多个因素进行一定的数学归纳或统计分析的过程。而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且不同的学者对其有不同的见解。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吧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分为以下六个:1、劳动;2、规模经济;3、资本存量;4、资源配置规模;5、知识进步;6、其他。此外,在宏观经济学里面认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我们采用的是被大家认可三因素理论。

二、数据收集与模型建立

(一)数据收集

影响经济发展因素时间序列表

(二)模型设计

为了具体分析各因素对贵州经济发展影响的大小,这里用省内生产总值(y)代表经济的发展,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x1)表示资本投入,用价格指数(x2)表示消费水平。并且用这些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建立的模型如下:

Y=β0 +β1X1+β2X2+μi

在上面的式子中;Y表示的是生产总值,x1代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x2代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而β1表示的是系数,β2也是表示系数,μi则表示随机扰动项。利用该模型对上表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各经济因素对贵州经济发展变动的关系。

三、模型估计与检验

(一)模型初始估计

在通过异方差检验之后可以看出t检验与f检验都还算显著,其结果为:

Y=156E+10+280248X1+00705X2

t=(08767)(-81978)(-06861)

R^2=09235 , DW=09826 , F=603591

这说明全社会固定资产每增加1亿元,省内生产总值就会增加280248元,居民消费指数每增加1,就会导致省内经济增长00705。

四、结论分析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分析

a 固定资产投资是经济发展的源动力,而投资又要看投入资金的数量和资金的使用效率。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能引领经济发展的方向,同时也能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b 居民消费对经济的发展也有很大的拉动作用,从居民的消费可以看出居民的生活水平与社会的经济发展现状;居民消费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反映经济自发增长态势的宏观指标。此外,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历来都受到国家及其众多学者的重视。

(二)政策建议

1、贵州应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随着“两高”、机场等为主的交通网络逐步完善,贵州的基础设施正在的到前所未有的改善,信息网络突飞猛进,贵州正在迅速与世界拉近距离。当前包括电子制造业在内的相关产业逐步向中西部转移,贵州大力发展高新产业的机遇期到了。贵州经济应随着这时期的产业转移和经济转型而寻求符合自身的发展道路。

2、利用能源优势,建立长久的发展产业

贵州有江南煤田之称。此外,还有铁、铝、锰等多种矿产资源,还具有储蓄丰富的水利资源。水能发电量非常可观,所以可以充分利用可再生的水流发电,发展新型能源产业。

3、快速建立产业带

以工业为主导,大力发展以生态农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同时也要保证第一产业不被冷落。以工业聚集为重点区域,主动对接项目承接产业。

4、大力发展地方产业

以往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地方环境都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生态环境保存得比较完好。贵州奇特的地质地貌、特色各异的民族风情以及许多还没有人涉足的生态环境等都是发展旅游产业的有利条件。在这个以第三产业为主导产业的经济发展时代,贵州在发展中经济应建立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应加强旅游的开放,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作者单位: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5:论贵州盘县经济发展

一、盘县概况

盘县位于贵州省西部、六盘水西南部,与云南富源县、宣威市接壤,地处两省交通要冲,素有“滇黔锁钥”之称。国土面积4056平方公里,下辖37个乡镇,总人口117万。资源丰富,交通便捷,民风淳厚。以煤资源富集而闻名,是贵州省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和“西电东送”电源点。

二、经济状况

近年来,盘县高度重视经济强县建设工作,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我省建设经济强县机遇,坚持“煤电强县、生态立县、畜牧富民”的发展思路,围绕到2010年把盘县建成中国煤电大县、贵州畜牧大县、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目标”,发挥资源优势,做强优势产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突重点,攻难点,加快发展,2002年第一轮建强工作结束时,盘县综合排名第13位。2004年,进入全省第二轮经济强县,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建强工作初显成效,综合实力和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全省经济强县建设2004考评,盘县上升到第7位。

三、加强经济发展的措施

依托资源优势,做强优势产业。煤电是盘县最大优势和发展依托,全县70%以上税收来源于煤电,做足、做好煤电这篇文章,将资源优势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是盘县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所在。一是发展煤电,安全先行。二是加快煤炭资源开发,稳步提高煤炭生产能力。三是延长煤电产业链,构建产业群。在建360万千瓦的盘南电厂建设进度加快,预计2006年上半年发电;100万千瓦的盘县电厂电煤供给正常,基本实现满负荷生产;22万千瓦的万家口子水电站和3万千瓦风力发电项目前期工作有序进行,在“十一五”期间将初步形成水火互济、风力补充的电力生产格局。

强力推进“三农”攻坚,大力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结合盘县“三农”实际,认真落实“三农”政策、措施,加大县级支农政策、资金扶持,扎实推进新阶段开发。2004年,县财政安排320万专项资金,动员全社会参与扶贫,又从社会募集380万元资金,启动实施了“万户温饱”、“千户安居”、“百村文明”工程,解决了人均收入在625元以下的4.1万人生产投资难,500户无房户、基本无房户住房难和7万贫困家庭子女入学难问题,建成131个文明村寨。认真兑现国家种粮直补政策,狠抓良种良法推广,粮食产量稳定增长。以畜牧业为主攻方向,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大牲畜存栏22.01万头,增长7.7%;畜牧业产值达1.87亿元,占农业产值比重升至41.2%,畜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加大农民技能培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扶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果,4.1万贫困人口越过温饱线,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171元,达1737元,增长10.9%。

扩大投资规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盘县来说,保持投资强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一是不断完善招商引资机制,营造“亲商、安商”环境,鼓励和吸引外来客商投资。2004年,引进项目22个,实际到位资金3.74亿元。二是积极做好重点项目协调服务工作,确保盘南电厂、响水煤矿、镇胜高速公路盘县段及县内大型煤炭焦化、洗选等在建项目顺利实施。同时努力实施好通乡油路、通村公路建设项目,提高地方道路通行力。三是加快项目前期工作进度,促进松河煤矿、万家口子电站、白鹤沟水库及柏(果)火(铺)公路、英(武)柏(果)公路羊柏段等重点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四是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提高城镇化率,发展城镇经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资料来源于贵州新华网地方网群)

针对我县经济的发展,我个人并不认为通过加快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最好的发展模式。因为煤炭资源是不可再生能源,一旦用完就没有了,如果我们这代人把现有的资源开采完了,那么我们怎么向我们的后代们交待呢?这样岂不是抢了他们的饭碗。正如前面所说的盘县70%以上税收来源于煤电,一旦我县的煤炭资源开采完,我县将受到资源短缺的威胁,而且开采煤炭等这些矿产资源对环境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再说这样做也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所以我认为适量的开采是必要的,但一定愚昧地、无限制地开采,其实发展生态经济才是长久之计,这样既符合生态发展的要求也不损坏后代的利益。

根据以上内容,我本人认为盘县今后的经济发展方向应该朝以下几个方面去发展:

一是攻难点,切实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是抓重点,大力加强优势产业的发展。

三是加强小城镇建设,带动农村经济结构的升级。

四是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努力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五是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减少环境污染,全面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六是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其市场竞争能力。

七是积极发展交通运输业,增强公路运输能力。

篇6:对贵州旅游经济发展思考

————对贵州特色旅游经济发展的思考

“走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贵州。”如何让贵州秀美的山川和多彩的文化更加闪闪发光?面对记者的提问,在11月9日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贵州省代表团开放日活动上,十八大代表、贵州省委副书记陈敏尔回答说:贵州要打造全国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让多彩贵州风行天下。

贵州作为西部重要的旅游省份,拥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并一直致力于旅游业的发展,近些年也通过招商引资、举办旅游活动盛会、召开旅游学术论坛交流会等方式一定程度地提升了贵州旅游知名度,建立贵州旅游形象,拉动了贵州旅游经济的发展。但我们仍清醒地看到贵州的旅游经济与世界发达区域、国内的许多旅游省份的差距非常大,就是与西部地区的一些邻近省份(如云南)相比都有非常大的差距。为什么贵州拥有如此丰富的旅游资源却没有获得相应的旅游收入,而且在带动地方经济方面收获甚微呢?

一、贵州旅游经济发展的四大亮点

(一)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

目前贵州省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均呈大幅增长趋势2006年以来,全省旅游总收入连续5年保持了30%以上的增幅,其中2011年增幅达到43.5%,旅游总收入167.6亿元,创造历史最好水平。省假日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的数据统计表明在2011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87.22万人次,同比增长55.52%,其中入境旅游者11906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95亿元,同比增长60.28%。

(二)旅游资源优势突出

贵州旅游资源丰富,具有自然风光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特点。贵州境内,自然风光神秘雄奇,山、水、洞、林、石交相辉映,民族风情古朴浓郁,历史文化悠远凝重,国酒文化源远流长,红色旅游文化催人奋进。拥有闻名世界的黄果树大瀑布、龙宫、织金大溶洞、马岭河峡谷等12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铜仁梵净山,茂兰喀斯特森林、赤水桫椤、威宁草海等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遵义会议会址等9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花溪等61个省级风景区,加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使贵州成为全国旅游资源丰富的大省。

(三)旅游客源市场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贵州凭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2011年,全省共接待国际旅游人数20.5万人次,比2010年增长11.5%;国内旅游人数2100万人次,比2010年增长6.1%;全省旅游创汇收入0.69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12.8%。国内游客主要来自北京、上海、重庆、昆明等77个城市;海外旅游者主要来自欧美、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

(四)旅游产品多元化

贵州省目前已形成了观光度假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自驾车旅游等相结合的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其特点为: 红色旅游的发展迅速。我省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在全国红色旅游继续升温的大红相识下,贵州省举办了贵州红色旅游的各种宣传推介活动,反响热烈,效果明显,带动和促进了全省红色旅游的发展。在出游方式上,越来越多的人改变单一随团队出游的旅游方式,开始日益追求休闲、舒适、轻松愉快的自助驾的旅游方式。此外,绿色自然生态旅游、民俗体验为特色的农村家居游发展势头良好,开发潜力很大。

二、目前制约贵州旅游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观念滞后、体制创新不足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实现贵州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拉动贵州旅游经济必然要观念的转变和体制的创新。贵州面对开放、多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显然还未完全打破陈旧的发展观念及模式,在旅游市场培育方面并未形成足够的认识和创新的思维,大旅游产业观念还未真正树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虽然贵州提出了以旅游作为经济支柱产业的口号,但一些地方对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性认识依然不到位,没有将旅游产业视为经济产业对待,旅游业还没有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在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中无应有的地位。

第二,贵州一些地方缺乏旅游专业人才,对旅游经济的发展规律认识不足,所以导致了地方政府虽然拥有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但却不具备资源开发规划、经济运作能力,只能进行以资源为导向的初始阶段开发,容易导致因缺乏规划,失去监控而引发的布局失衡和资源开发的无序状态等问题,造成资源、资金的浪费,妨碍旅游业的良性发展,给整个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第三,一些地方政府思想不解放、开拓意识不强,还报着穷不死、也饿不着的官

僚思想,认为旅游景区经营权的开放会削弱地方政府权利,因此宁愿固守成规也不肯放手一搏。

第四,旅游业具有综合性、关联度高以及涉及面广的特点,其发展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协调配合。贵州在这方面还存在许多欠缺,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没有建成完善的旅游服务供给网络,旅游行业内部各单位协作意识不强。旅行社、景区、酒店宾馆、租车公司等单位各自为阵,缺乏长期稳定的协作配合,这种公司行为个人化造成贵州旅游业整体质量不高。并且各旅游企业出现多头对外的局面,没有联合促销,导致旅游业竞低报价,旅客竞取低价,服务水平下降,旅客不满率上升,产品综合经济效益降低,为争夺客源再压低报价的恶性循环。

其次,各部门之间脱节。旅游业发展涉及到许多部门,如交通、工商、城建、金融、林业等部门,旅游工作要做好绝对不能单纯依靠旅游部门。此外,贵州各地区资源共享、合作开发的意识淡薄,旅游宣传和营销都是分开进行,影响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旅游经济效益的充分实现。

(二)旅游产业链短,门票经济造成发展障碍

许多旅游专家都强调一个旅游地区门票收入的比例能显示出该地方旅游市场化的程度以及旅游产业的成熟度。通过对贵州旅游经济比例分析,我们不难看到虽然近年来贵州省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逐年呈上升势头,但单一的门票经济表明了贵州的旅游产业发展还处于比较低级的阶段。

篇7:贵州保险发展研究

本文分析了贵州保险发展现状,对比了其与全国及部分东部省份之间的差异,对提高贵州保险密度提出建议。

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对今后贵州保险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一、贵州保险发展现状

(一)贵州保费收入与保险赔付概况

随着贵州经济的发展,贵州保险也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贵州保费收入从1980年的0.03亿元增长到的95.23亿元,增长了3174.3倍,平均每年增长超过30%,远超同期贵州GDP年均增长率9.5%的水平。

1980-20间,贵州保费收入总额为524.54亿元,其中到年占449.41亿元。

20后贵州保险步入了一个新的台阶,保费收入增长迅猛。

保险公司作为经营、管理风险的机构,在有保费收入的同时,也有赔付支出。

从表1可以看到,保险赔付支出从1982年的0.01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31亿元,年均增长率达30.7%,与贵州保费收入年均增长率几乎相等。

从1982年到2009年贵州保险赔付支出总额为184.94亿元,其中年到2009年的总额为153.44亿元。

其中各年的赔付率如图一所示,以前总体上比较高,赔付率几乎都在40%以上,有点年份甚至达到了50%多。

而后的赔付率有明显的降低,维持在30%左右的水平。

特殊的是,由于遭到罕见的冰冻灾害,赔付率高达44.1%,但2009年赔付率又回落到了30%多的正常水平。

(二)贵州保险深度与保险密度概况

保险深度是指某地保费收入占其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反映了地方保险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

如图二所示,从2000年以来,贵州保险深度总体上是在逐步提升的,从2000年的1.709%增长到2009年的2.466%,表明了随着贵州保险的快速发展,保费增长速度快于贵州经济增长速度。

保险密度指按当地的人均保险费额,衡量了国家或地区保险覆盖的程度。

由于保费收入与人口的变动,保险密度也是随时在发生变化。

如图三所示,从贵州保险密度为43.72元,而到2009年达到了250.9元。

同时,保险密度突破了100元,20突破200元。

从20起,保险密度增长一直保持在19%以上,于年到峰值的41.4%。

(三)贵州各地区保险差距

贵州各地的保险业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从表2可以看到,在到2008年这三年间,贵阳市的保费收入占贵州总保费收入的比例分别为39.76%、40.72%、42.26%。

其次是遵义市,同期其相同比例分别为16.92%、17.62%、17.5%。

这两个地区将近占到贵州保费收入的60%,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贵州保险业地区发展的不均衡。

此外,除贵阳市的保险密度与保险深度保持相对一致外,其它地区的保险密度与保险深度存在“保险密度大,保险深度未必高”的现象,一个典型就是黔东南地区。

从保险深度看,虽然2006―2008年间贵州保险深度保持在2.166以上,但从表2中可以发现,高于贵州保险深度平均水平的只有贵阳,其它地区均未达到贵州保险深度的平均水平。

从起,贵州的保险密度为124元/人,20也只有贵阳市一个地区超过平均水平。

(四)贵州保险与全国及其他省份比较

贵州保险发展非常迅速,但与全国平均以及发达省份比较,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如表3所示,2006-2008年贵州保费收入占全国保费收入比重分别为0.53%、0.51%、0.45%,均不到1%。

同时,与东部省份相比,贵州保费收入的规模非常小,均不到江苏、广东的、上海、浙江的十分之一。

从保险深度来看,2006-2008年贵州虽然在不断提升,但是相对全国及东部省份来说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的。

从保险密度来看,贵州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与东部保险密度较小的福建相比,还不到其30%。

二、提高贵州保险密度建议

从上面分析中可以看到当前贵州保险密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东部地区相比,差距更大。

保险密度的高低直接反映了一个地区保险的发达程度,以及保险保障功能的发挥程度。

因此,为保障贵州经济平稳增长,充分发挥保险在贵州经济发展中的社会保障功能,提高其保险密度刻不容缓。

(一)公式分析

用 表示保险密度,GDP表示国内生产总值,gdp表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IC表示贵州保费收入,GS表示贵州保险深度,N表示人口。

存在以下等式:

正是因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较低,所以贵州在与国内很多省份在保险深度相似的情况下,保险密度却有如此大的差距。

要提高保险密度就必须不断提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和保险深度值,同样的在人口一定的情况下通过提高保费收入,也有利于保险密度的提高。

因此控制人口增长有利于提高保险密度。

对上面公式进行取对数求导,得到

可以看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越快,保险密度增长的也越快。

因此要提高保险密度增长率,就必须确保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和保险深度的提升。

(二)影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因素

可以看到凡是影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因素的,都将影响着保险密度。

吴祥佑(2009)指出保险密度增长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拉格朗日生产函数关系为GDP=AKθN1-θ,转变为人均水平的表达式为gdp=Akθ。

其中,k表示人均资本,A表示技术进步因素。

因此影响人均gdp的因素有技术水平与人均资本量。

代入保险密度公式中得到ρ=Akθ*GS,两边取对数后求导得到:

即保险密度增长率有技术进步率、人均资本增长率、保险深度增长率三者共同决定。

(三)提高贵州保险密度措施

从上公式中可以看到要提高贵州保险密度必须加大技术进步、增加人均资本投入及其提高保险在整体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结合贵州省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提高贵州保险密度。

1、加快科技发展。

科技进步有利于经济的增长,从而提高贵州保险密度,关键在于加大对研发经费的投入。

近年来贵州科技研发经费保持了一定增长速度,但因基数过低,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仍然偏低。

因此根据当前贵州的实际情况,除依赖政府投入外,要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坚持多形式、多渠道筹集资金的模式,激活企业科技投入的动力,推动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2、提高人均资本量。

就省内而言,通过加大政府的投资,以及转变人们的消费习惯,将消费转变为储蓄,开发更多的投资项目,以增加贵州本省的资本积累。

积极向省外寻求帮助,通过出台更多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来吸引省外资金。

此外,通过建立完善资本市场体系,通过直接融资来增加贵州资本量也是十分重要的。

3、提升保险在贵州经济中的地位。

韩雯、张红梅(2008)利用计量模型,研究了贵州省保险业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并将成为重要的区域经济增长因素这一趋势。

加快贵州保费收入增长速度,应从供给两方面着手。

一是要加大保险的宣传力度。

在贵州经济欠发达地区进行保险相关知识的宣传,让人们了解到购买保险也是一种投资,纠正人们长期以来所形成“保险都是骗人的”这种错误偏见,从而增加贵州的保险市场需求。

二是加大险种的开发。

贵州是一个农业人口占据绝大部分的多民族聚居的省份。

贵州农业保险尤其是农村养老保险方面的发展几乎处于空白,可通过开发属于贵州特色的险种来增加保险供给。

同时要吸引更多保险公司在贵州设立分支机构,增强贵州保险市场的竞争力,从而降低保险费率,让更多人能够享受保险带来的经济实惠。

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学院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吴祥佑.我国保险密度空间收敛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9(9).

[2]韩雯,张红梅.贵州省保险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J].特区经济.2008(7).

[3]葛晋.我国保险业发展对策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8).

[4]多恩布什,费希尔,斯塔兹.宏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贵州旅游发展对策【2】

【摘要】文章概述了贵州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了旅游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对策:树立旅游大管理意识;加强旅游宣传促销力度;突出旅游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旅游精品。

【关键词】区域旅游;贵州文化;内涵;对策

贵州素有中国“公园省”之称,山川秀丽,气候宜人,食品丰富,具有发展旅游业非常优越的条件。

一、贵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截至一季度,贵州省接待旅游者人数3158万人次,同比增长33%;旅游总收入276亿元,同比增长36%。

根据抽样调查,一季度贵州省接待游客停留时间增加,接待过夜游客人数同比增长10.14%,高星级酒店平均出租率高于70%,贵阳主要旅行社接待团队及游客数同比增幅21%。

在出游目的上休闲度假旅游占30.6%,乡村旅游占22.9%,商务旅游占11.8%,生态旅游占7.7%,文化旅游占6.6%。

随着贵州省不断加大冬季旅游促销力度,丰富冬季旅游产品,推出冬季旅游优惠奖励政策,各地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有效预热和拉动了省外客源市场,客源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据抽样调查,一季度外省入黔游客人数占接待总人数的35.93%,同比增长16.96%,排在前10位的客源省份分别是重庆、四川、云南、湖南、广东、广西、浙江、湖北、山东、福建;同时客源市场半径不断延长,内蒙古、黑龙江、陕西等省成为贵州省新的客源市场增长点,标志着贵州省旅游市场辐射面日益扩张。

旅游正在成为贵州省的支柱产业。

目前,全省重点景区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张。

数据显示,目前贵州省已开展经营或已进行规划的有477个旅游区(点),其中有世界自然遗产1处,国家5A级旅游景区2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20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5个;全省旅游星级宾馆饭店数量达240家、旅行社达194家、旅游定点接待汽车810辆,旅游直接从业人员7万余人。

二、贵州旅游业当前存在的问题

1、观念滞后、体制创新不足

贵州宏观管理部门对全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缺乏统筹规划,对旅游市场需求特点缺乏科学分析和了解,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项目建设存在很大的盲目性,无规划开发、无序开发、低层次开发问题严重,致使贵州旅游资源的优化结构与整体优势较差。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实现贵州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拉动贵州旅游经济必然首先要求观念的转变、体制的创新。

贵州面对开放、多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显然还未完全打破陈旧的发展观念及模式,在旅游市场培育方面并未形成足够的认识和创新的思维,大旅游产业观念还未真正树立。

2、旅游形象定位不明且宣传力度不够

所谓旅游形象,就是指旅游产品及服务等在人们心目中形成的整体印象,正确地确定目的地产品的旅游形象有助于旅游业的成功发展、带动旅游经济提升。

许多著名的旅游国家或地区成功之处就在于其鲜明的旅游形象定位。

贵州旅游业逐步认识到旅游形象定位的重要性,所以自旅游事业开始起步,就尝试为贵州的旅游形象进行定位,也希望通过这样的定位,为旅游宣传找到一个突破口。

于是八十年代中期,贵州提出了“探溶洞奇、观瀑布美、享民族情”的宣传口号,旅游定位是“山水风光与民族风情相结合”;大家都说贵州的旅游资源比起云南、广西毫不失色,但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让广西俨然成为老大;“七彩云南、旅游天堂”、“第一春城”的口号撑起云南热火朝天的旅游事业。

但贵州始终没有找到明确的旅游形象定位,许多景点还处在养在深闺人未识阶段。

20在贵州举办少数民族运动会是贵州省历史上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民族体育盛事,来自全国各地的贵宾、民族体育选手、各方人士及广大游客将齐聚贵州。

这既是一次盛大的体育赛事,更是一次民族大团聚的盛会,也是贵州旅游行业优化产品、提升服务、展示形象、开拓市场的难得机遇。

借助此次盛会的`影响力和推动力,强化“以游客为中心”的思想和服务理念,提升了贵州省作为重要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

3、缺乏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性

众所周知,贵州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拥有神秘壮美的自然景观,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舒适宜人的气候条件以及悠远丰富的历史文化。

但可惜的是贵州在发展旅游业,塑造旅游形象过程中更多的是强调丰富的自然资源,却忽视了深层次挖掘资源的文化性。

这也是我们和旅游业发达省份产生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

贵州很多旅游景点本身就具有唯一的文化内涵,这就是贵州旅游资源的核心竞争力。

如,人文旅游资源,清朝的郝家湾(思南县)民居使中国延续几千年的风水,在此得以绝妙的应用,而且至今完好存在。

安顺的屯堡就像一颗棋子,被600年前的朱元璋钉在贵州高原。

600年后,任凭时光的打磨,他们仍然顽强地保留着祖先的生活传统、服饰及语言腔调。

大方县城郊的奢香夫人墓,奢香是明代贵州着名的彝族女土司,洪武初年代夫袭贵州宣慰使职。

对沟通内地与边疆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积极作用,为加强彝汉人民的团结、密切西南地区与中央政府的关系贡献卓越。

兴义的何应钦故居,何应钦代表政府在南京接受日本侵略军递交的投降书。

一度任国民政府政府国防部长、行政院长。

佛教旅游资源,铜仁的梵净山有一块奉万历皇帝的诏令而专门竖立的石碑。

碑文中写道:“此黔中间之胜地有古佛道场,名曰梵净山者则又是天下众名岳之宗也。

”产品旅游资源,已有800多年的历史的茅台酒是世界三大名酒之一,19,茅台酒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享誉全球;先后十四次荣获国际金奖,1949年的开国大典,周恩来确定茅台酒为开国大典国宴用酒,从此每年国庆招待会,均指定用茅台酒。

红色旅游资源,贵州是中国革命由挫折向胜利的转折之地。

中央红军长征在贵州转战的历程中,留下了大量的革命文物和遗址。

如,遵义会议会址、乌江渡口、娄山关战役等遗址。

4、对于喀斯特地质景点的宣传过于专业化 贵州旅游宣传的重点之一是放在喀斯特地质地貌上,但喀斯特地貌广西桂林显然名气比贵州更大,而且在市场运作上比贵州早,所以在中国旅游市场上提到喀斯特地貌,旅游者首先想到的是广西桂林。

贵州在把喀斯特地质地貌作为旅游产品推向市场时,其宣传上不但没有特色,还用了一堆科学但不营销的词,让不是专业地质人员的消费者理解起来一头雾水。

譬如:“中国最大的岩溶分布区,发育于地表的石芽、漏斗落水洞、竖井、洼地、峰林、峰丛、天生桥、岩溶湖、瀑布、跌水、带状分布的石林,与发育地下的溶洞、暗河、暗湖、伏流等纵横叠置。”于是消费者把复杂问题的理解简单化,其结果就是贵州的喀斯特地质地貌等同于广西桂林,去了桂林就没必要再看贵州了。

其实,贵州独特的喀斯特地质地貌构建了自己的自然生态特性。

森林茂密,在贵州境内有珍稀植物70种,其中有一亿八千万年前与恐龙同生共荣,享有“活化石”盛誉的桫椤;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在威宁素有“鸟的王国”之称的草海,共有鸟类100余种、珍稀鸟类70余种,特别珍稀的鸟类有黑颈鹤、灰鹤、丹顶鹤、黄斑苇雉、黑翅长脚鹬和草鹭,还有大量的大雁和野鸭,是世界人禽共生、和谐相处的十大候鸟活动场地之一,在冬春可以吸引对鸟类观察感兴趣的旅游者;山高水长,是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的生态保护屏障。

贵州境内河流密布,富足的水系孕育了独特而丰富的漂流旅游资源,目前全省已开发漂流河流27条,漂流总里程353.3公里,漂流点60多处。

但这些优势应与粗犷的山地文化及古朴的民俗、时尚运动项目组合进行促销,譬如,漂流、泅渡、高山速降、高山滑索、攀岩、森林障碍挑战赛等运动与神秘的山地文化、生态旅游及当地独特的地质资源的组合,使每条旅游线路都有自己的营销定位及品牌,这样才能吸引喜欢生态游、热爱漂流及时尚运动的消费者一次又一次的购买贵州的喀斯特地质地貌旅游产品。

三、在新形势下促进贵州旅游业发展对策

一个产品如果就产品买产品是不会引起消费者的关注的,在市场运作中是不会取得成功的。

贵州旅游业在营销运作中,没有自己的营销支点,大自然赋予的自然旅游资源与周边省份的自然旅游资源在特色上不能有效的区隔。

历史文明、民族文化、佛教文化、酒文化及红色旅游产品等与周边省份相比,文化主线不突出。

但贵州旅游资源的丰富性、特色性,为把贵州旅游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支柱产业提供了充足的资源条件。

贵州旅游业还未发挥出应有的产业优势,经济效益的获取也远未达到预想目标。

因此,贵州旅游业在新的形势下,应抓住机遇,顺势而为,突破障碍,充分发挥贵州的旅游资源优势。

1、树立旅游大管理意识

贵州要加快发展旅游业就必须对旅游业实施全面、全方位、权威性的管理,覆盖全行业,对市场的多层次发挥作用,形成调控体系,实现由单一部门管理旅游向相关部门共同管理旅游的方式转变。

旅游的综合性和依托性使行业跨度大、行业界线模糊,旅游市场管理涉及的管理部门多,旅游管理部门不可能包揽其它管理部门的职能,对旅游市场的有效管理必然是一种联合管理,应处理好旅游管理部门与相关部门管理的关系。

相关部门必须把涉及到本部门旅游方面的管理作为自己份内的事来抓、职责到位,形成有效的旅游管理体制。

2、塑造旅游形象,加强宣传促销力度

尽管贵州在塑造旅游形象的道路上走得很艰难,而且成效甚微。

但笔者认为贵州还是必须坚持塑造出一个鲜明、易记的旅游形象,因为形象树立对于贵州旅游持续发展的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们发现几乎所有旅游业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在旅游开发时都是追求一种将整体而非若干景点作为旅游吸引力因素来推动市场,依靠形象吸引旅游者前来旅游。

贵州过去塑造的旅游形象、打出的宣传口号变化太多、特色不明。

如今贵州旅游形象定位应站在全国这个角度,从旅游者心理感应和市场需求的角度来考虑,贵州旅游形象设计既要符合自己的资源特色和历史文脉,又要对市场有吸引力。

在对外进行旅游宣传时,应在建立一个总体旅游形象的基础上再针对客源市场的特征予以区划。

如贵州的总体旅游形象可定为“神奇多彩贵州风”,然后针对沿海地区推出“原生态自然风光、五彩民族风情”形象;对中原市场推出“绿色喀斯特王国、秀美山水之乡”形象。

诸如此类,让贵州首先在世人心中留下一个深刻旅游形象后,又在不同的客源市场拥有独具特色、不可替代的旅游吸引形象。

3、突出旅游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旅游精品

当前在文化与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形势下,旅游经济注入的文化内涵越多,开发出的旅游产品档次和附加值越高,竞争力就越强。

贵州的旅游文化本底是丰富的,拥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特色文化资源。

但现在缺乏挖掘、整合及宣传。

贵州可在红色文化、古镇文化、夜朗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屯堡文化、酒文化等方面深度挖掘,让贵州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内涵紧紧缠绕在一起。

在挖掘整合基础上,要将贵州旅游文化性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推广出去。

其中,举办文化节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文化节是结合地方特有人文资源与文化资产所举办的节庆活动,唤起民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更成为观光客的主要吸引力,年中国?贵州黄果树瀑布节所推出的大型民族歌舞“多彩贵州风”就是一个成功的示例,它为贵州旅游注入了厚重的文化元素,提升了贵州旅游的文化和品位,但该节目在画面精致性、市场运作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提升。

要想打造贵州旅游品牌,提高贵州旅游经济效益,仅凭一个黄果树瀑布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我们贵州拥有一批在国内乃至国际上具有吸引力、竞争力的高品位旅游产品。

【参考文献】

[1]张忠元,向洪.旅游资本[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程世红. 对发展贵州旅游业的思考,.8.

[3]魏小安.中国旅游业新世纪发展大趋势[M]广东旅游出版社,.

篇8:贵州会展经济发展对策分析

会展业、房地产业、旅游业并称为21世纪三大“无烟产业”, 具有强大的经济集聚和扩散效应, 在引导产业发展、促进生产要素流动、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城市形象及知名度、拉动经济增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据统计, 全球会展产业每年直接经济效益超过3000亿美元, 为世界经济带来的增长总额超过3万亿美元, 约占全球GDP总和的4%。因此, 贵州作为内陆落后地区, 要实现后发赶超的战略目标、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必须充分发挥会展业的经济带动效应。贵州省十三五规划中明确强调要大力发展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 可见会展业对贵州经济的重要性。因此, 本文对贵州会展经济的发展条件、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促进会展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以期充分发挥会展经济效应, 实现贵州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贵州会展经济的发展条件

贵州独特地理位置与便利的交通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旅游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等条件为贵州会展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 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

会展是商品、资金、技术等物流和信息流的交换与集聚, 涉及参展客商、商品以及观众的运送和传输, 因此会展举办地的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至关重要。贵州地处西南腹地, 是西南地区陆路交通枢纽。贵州作为长江经济带上的重要省份, 是西南地区向南通达珠江三角洲、北部湾, 向东连接长江中游、长江三角洲、环渤海, 向西南通往东南亚、南亚的交通要冲。贵广高速铁路、沪昆高速公路、厦榕高速公路、渝黔高速铁路、成贵高速铁路等陆续建成通车, 使贵州融入了珠三角洲经济圈和长三角洲经济圈。目前, 贵州共有安顺机场、遵义机场、毕节机场、荔波机场、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兴义机场、铜仁凤凰机场、黎平机场等七个机场, 2015年贵州成立了自己的航空公司多彩贵州航空公司, 为会展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为便利、方便、快捷的交通条件。

(二) 气候环境与旅游资源

良好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是会展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贵州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贵州的省会贵阳, 更是有“避暑天堂”之称, 因此, 贵阳也将全力打造夏季会展名城作为其发展定位之一。空气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在中国多个城市, 雾霾严重侵害着人们的生活, 使得清新的空气环境越来越稀少, 而贵州49%森林覆盖率对人们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贵州属喀斯特地貌, 多岩石溶洞, 有著名的“黄果树瀑布”、“龙宫”、“织金洞”等众多自然景区, 吸引着众多的国内外游客。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 全省共有民族成份56个, 创造了多姿多彩的贵州文化。贵州古老的夜郎文化、传统的阳明文化、振奋人心的红色文化等众多文化交织成贵州的发展历程。美丽的自然景观、多彩的民族文化为贵州的会展经济的发展创造了独特的条件。

(三) 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优势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 贵州省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尤其是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 为贵州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近些年, 贵州实施“后发赶超”战略, 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 GDP增速一直保持前三, 为贵州会展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支撑。贵州的地理环境曾一度成为限制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但现在的贵州凭借其独特的区位优势与生态资源, 对能源、化工、烟、酒等传统产业进行调整升级, 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 重点发展以大数据为引领的电子信息产业、以大健康为目标的医药养生产业、以绿色有机无公害为标准的现代山地高效农业、以民族和山地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业、以节能环保低碳为主导的新型建筑建材业等新兴产业。2014年, 国家级新区贵安新区建立, 其定位为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 这不仅为贵州会展经济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也为贵州经济的腾飞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

三、贵州会展经济发展现状

(一) 起步晚基础弱

贵州会展业起步较晚。2007年底, 贵阳市委和市政府才明确提出把“会展业作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重要产业之一”, 自此, 贵州会展经济开始起飞。2009年, 贵阳因其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获得了生态文明会议的举办权, 自此, 贵州会展经济正式进入了发展阶段。为加快贵州省会展业的发展, 政府大力支持会展基础设施的建设。2011年, 贵阳国际会议展览中心投入使用, 并成为贵州省会展举办的重要场地, 大大增强了贵州省的办展实力。但是, 贵州会展业基础薄弱, 缺乏相对应的配套设施以及专业的会展人才, 限制了经济的发展, 办展企业较为落后、会展服务相对单一。2014年, 一些具备会展全产业链的企业入驻贵阳, 对会展业起到了强大的带动作用。自此, 贵州的会展经济进入了更为快速的发展阶段。

(二) 发展速度快经济效应好

尽管贵州会展经济起步晚, 但每年都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十二五”期间, 仅贵阳市共举办各类展会活动2339场次, 展出面积400多万平方米, 1700多万人次参展、观展, 实现综合经济效益477.99亿元 (1) , 极大的带动了贵州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关估算显示, 会展业对经济的带动指数在l:7到l:16之间, 而贵阳目前的会展业经济带动指数最高达到l:10。根据中国会展业行业发展报告 (2015) 结果显示, 近年来展会增长最快的省市大都来自中西部地区, 2011~2014年, 贵州、山西办展数量增幅超过30%, 增幅名列全国前二。根据《中国展览年鉴》中的数据进行分析, 作为贵州省会展举办的集中地贵阳, 办展数量由2012年的217场增加到2014年的655场, 呈倍数增长。由此可见, 贵州省会展业发展势头强劲, 并逐渐成为促进贵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 展会规模提高品牌会展逐渐形成

近年来, 贵州举办的各类展会规模都很大, 展览面积平均接近17万平方米。会展主办单位多为国家有关部委、省级单位或者行业龙头组织, 一些国际国内的知名会展先后来到贵阳。同时, 一些“国字头”的展会也落户贵阳, 大大提高了贵州会展业的规格和质量。这些展会的举办不仅促进了贵州经济的发展, 其中一些展会因贵州的独特条件而成为其永久的举办地, 并形成了贵州自己的展会品牌, 如:贵阳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生态文明贵阳国际会议、中国 (贵州) 国际酒类博览会等等, 吸引了众多有影响力的参展商及参会嘉宾, 使贵州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大大提高了国际国内的影响力。

四、贵州会展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整体发展水平落后

虽然贵州省在会展业发展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与全国的会展水平相比, 仍有明显差距。根据中国展览行业发展报告 (2015) 数据显示, 2014年在全国的31个省市自治区中 (香港、澳门、台湾不包含在内) 贵州以56场展会, 65.70万平方米的展览面积位于第26位, 而专业展览场馆贵州仅有一所, 在30个省市自治区中 (西藏、香港、澳门、台湾不包含在内) 与甘肃、青海、云南并列倒数第一, 全省可供展览面积达74520平方米也处于后10位, 与第一位广东省971358平方米差距甚大。贵阳市作为贵州省的省会是会展举办较为集中的地点, 其展览业发展综合指数仅为13.52, 在中国展览行业发展报告 (2015) 统计的全国140个市县中, 排名第37位, 与排名第一的上海市335.65, 差距明显;而作为邻省的重庆、成都分别以141.18和68.12位居第四和第八, 在给贵州省带来压力的同时也带了强劲的动力。贵州亟需探索一条符合本省省情富有特色的会展业发展道路。

(二) 软硬件设施尚不完善

目前, 贵州省会展业的软硬件设施尚不完善。首先, 关于硬件设施。虽然贵州大力加强硬件设施建设, 并形成了以贵阳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为主的会展举办场地, 但是相对于会展业较为发达的城市, 贵州的会展举办场地远远不足, 且大多数场地规模小、设备落后、功能欠缺。目前, 贵州较为知名的会展场地有贵阳国际会议展览中心、贵州省国际会议中心、贵阳国际会议中心, 贵州省博物馆、贵州省展览馆, 但足以举办大型国际展会的场地只有贵阳国际会议展览中心, 其他场地不符合国际展会的举办标准。相对应的餐饮、住宿等配套设施也较为欠缺, 贵阳市五星级酒店不足10家, 而作为会展名城的上海多达120余家。其次, 关于软件设施, 即人才问题。贵州会展专业人才与专业化的会展公司较少, 大多数实力较强的公司多为外地企业入驻, 本地会展公司发展缺乏专业技能。尤其在人才培养方面, 贵州高校鲜有涉及相关会展业的专业课程, 人才供给远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

五、贵州会展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结合当地特色资源走出一条特色发展道路

贵州与众不同的地理环境为其提供了特色的优势资源, 要将其与会展业紧密结合起来, 在促进会展业发展的同时带动产业发展。首先, 充分利用其“爽爽贵阳”的城市品牌优势、“生态城市”的环境优势吸引国内外企业的关注;其二, 结合特色产业, 遵循会展业的“产业原则”和“市场原则”, 开发出有别于其他城市的会展项目, 打造多种类型的会展。一是依托贵州丰富的矿产资源, 打造工业产品会展;二是装备制造业资源, 打造装备制造业会展;三是依托中药物资源发展大健康产业, 打造医药会展;四是依托贵州天然绿色的农产品优势, 打造农产品会展;五是依托酒产品资源优势, 打造名酒会展;六是依托大数据为引领的电子信息产业, 打造电子信息类会展;七是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 将会展与文化融合起来, 打造文化会展;八是依托贵州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打造旅游会展。

(二) 完善软硬件设施建设打造会展名城

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 对老展馆及时进行改造修整, 做好新展馆的日常维护, 建设符合国际会展标准的新展馆, 以满足大型国际会议的需要。加快建设配套设施, 提高餐饮、住宿、交通、商业、物流、金融等配套服务水平, 尽快形成配套齐全的会展服务体系, 满足举办大型会展项目活动时的人员“吃、住、行、游、购、娱”的需要。培育会展专业型人才:一是鼓励高校开展会展专业的相关课程, 直接服务于会展行业;二是对已经从事会展业工作的人员, 开展系统化、专业化培训, 提高其业务技能与水平;三是建立会展从业人员的行业认证标准, 保证从业人员的质量。

(三) 加强会展品牌建设培育国内外知名会展

品牌化发展是会展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贵州要结合实际, 树立牢固的品牌意识、制定会展品牌发展的长远战略。会展品牌的打造, 不仅可以提升单个会展的影响力, 品牌的扩散效应还可以带动城市有效地创办其他会展, 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增强城市影响力。首先, 加强已经初具品牌规模的会展建设, 从会展质量、国际化水平、服务设施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提升, 争取将其培育成国内外知名的会展品牌;其次, 培育新兴会展品牌, 形成以知名会展为主, 多个新兴会展品牌为辅的会展发展格局;同时, 要加强品牌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网络、报刊、新媒体等多种渠道, 深化品牌形象, 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品牌合力。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 开展“互联网+会展”, 为参展商、观展人员提供更为直接便利的服务;最后, 注重品牌形象的维护, 注册会展商标, 获取会展品牌资产的知识产权, 依法维护品牌的合法权益。

(四) “走出去”与“引进来”加强国际合作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 会展业的国际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贵州处于内陆省份, 本身与沿海城市具有一定的差距, 因此, 更需要通过国际合作提升自身国际化水平。首先, 鼓励本省会展企业“走出去”, 会展企业到国外去参展可以进一步宣传自己, 增强自身的知名度, 同时可以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 提升自己。其次, 加大“引进来”的力度, 一方面是凭借本省独特的条件将国际或国内比较优质的会展品牌吸引到本省来举办, 另一方面是吸引更多的省外、国际著名的参展商前来展览。“走出去”与“引进来”的有机结合, 能够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为会展业发展增添活力, 提升贵州的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李恒杰.云南会展经济发展政策建议研究[J].时代金融, 2014 (5) .

[2]李怀帅.中国中小城市会展经济发展的路径探析[D].上海大学, 2014.

[3]牛迪.会展经济对城市发展的拉动效应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3 (8) .

[4]杨明强.会展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 2013.

[5]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2012中国展览年鉴[M].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 2013.

上一篇:猴年除夕对联下一篇:医生的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