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对策研究

2024-05-04

武汉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对策研究(精选8篇)

篇1:武汉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对策研究

海洋空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对策研究-以大连为例

海洋空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及重要载体,国内外一些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在开发利用海洋空间资源方面走在了前面.大连的`海洋空间资源较为丰富,开发利用也有一定的基础.在分析大连海洋空问资源概况、开发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基础上,提出大连市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总体思路、基本原则、重点领域及相关对策措施.

作 者:杨大海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大连,116012;大连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大连,116012刊 名:海洋开发与管理 ISTIC英文刊名:OCEAN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年,卷(期):25(1)分类号:P7关键词:海洋空间资源 开发利用 对策 大连

篇2:武汉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对策研究

关键词:非金属矿物;勘查;开发;利用;对策

非金属矿产资源在我国当前的工业生产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都发挥着巨大作用。我国蕴含丰富的非金属矿产资源,经济价值极高,在当前的社会发展当中,加强对非金属矿产资源的保护工作,能够有效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国的相关非金属矿产资源开采部门来说,理应加强非金属矿产资源的管理工作,从而加强对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因资源浪费造成经济损失。本文将针对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勘查及开发利用两方面的工作展开研究讨论。

1我国非金属矿产资源现状

非金属矿产资源在石油、化工、冶金、建筑、机械、农业、环保、医药等多个行业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越来越多地用于国防、航天、光纤通信等高新科技领域当中。非金属矿产资源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其产值的增长速度已超过了金属矿产,而其开发利用水平也从另一个角度展现着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非金属矿产资源依据其工业用途可分为4种,可以作为冶金辅助原料,如耐火粘土、萤石等;也可作为化工及化肥原料非金属矿产资源,如天然碱等;抑或特种非金属矿产资源,如压电水晶等[1]。

2非金属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2.1产能分布不均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对于非金属矿产资源的需求量逐渐加强,因而促进了非金属矿产资源开发过程的加快。但在实际的应用当中,由于国家提出了绿色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在相应的生产经营活动当中,人们的选择更趋向于清洁新能源。由此造成部分非金属矿产资源积压,产能过剩。

2.2生态环境问题

在非金属矿产资源开发的过程当中,由于其开采作业不可避免的面临水土流失、水体污染、废气的排放等环境问题,使矿山原有的生态平衡面临较大的风险。在非金属矿产开发的过程当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而这些污染物如果得不到恰当的处理,直接将其释放到生态环境当中,将会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及人们的健康[2]。

2.3资源破坏严重

在当前的非金属矿产资源开采的过程当中,由于缺乏统一的资源管理,乏相应的资金及技术支撑欠缺。从而造成在非金属矿产资源开发过程当中,积累了矿业经营不善,企业负担重,技术改造难度大,自我发展能力较差等多方面的问题。

2.4勘查,开发管理体制滞后

在我国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过程当中,由于其市场尚未全面形成,传统的矿山管理体制及企业经营机制已经不再适用于当前的社会发展下的非金属矿产资源管理。这些陈旧的管理模式也不适用于当前非金属矿产资源市场的发展需求,缺乏活力和发展的潜能。再加上当前非金属矿产资源其投资过程中所获得的经济效益差,开发过程当中资金及技术投入不足,且投资环境不佳等多方面的问题,造成当前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勘查及开发利用滞后。国家对非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力度不够,把更多的社会发展聚焦于高效节能的新资源上。

3加强非金属矿产资源勘查及开发利用措施

3.1加强资源利用

由于我国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且在当前的社会发展当中有较大的作用。在当前非金属矿产资源开发的过程当中,应当遵守“开源节流,合理开发,综合利用,保护环境,优势互补”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在非金属矿产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根据其特点,建立相应的资源节约型产业链,并结合市场需求调整非金属矿产资源的产业结构。进而优化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市场,有效提升其产品质量,降低能源损耗。

3.2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为了进一步提升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发利用,则要求其在资源开采的过程当中能够加强其环保意识。有意识的保护其生态环境稳定,以防止生态环境被破坏。则就要求国家进一步加强矿山的环境保护工作,针对开发者制定相应的矿山环境保护规章。以提升非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效益,强化矿山的环境建设,使得二者相互统一,保护生态环境的稳定。

3.3资源管理

由于矿山粗放的管理模式,进而造成在非金属矿产资源开发的过程当中,其资源利用率普遍较低,且资源破坏较为严重。如此一来,就极大的降低了非金属资源的经济效益。而为了进一步加强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及利用,就需要加强对矿山的管理工作。有效提升非金属矿产资源开采技术,在其开采的过程当中,选用先进的设备,进一步加强对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程度,严禁采富弃贫的开采方式。

3.4健全体制

在非金属矿产资源勘查及开发利用的过程当中,为了进一步提升其矿山的经济效益,拓宽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市场,则要求进一步完善其资源勘查,开发管理体制。建立符合当前非金属矿产资源经营发展的新机制,以减轻国有矿山企业的负担,增强其经济效益,建立相应的机制,能够进一步加强非金属矿山的管理调控能力。

4结语

总之,在当前的非金属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利用当中,要逐步健全其机制,加强对非金属矿山开采技术及设备的引进,以此来加快非金属资源的利用,提升其经济效益。加强对自然环境的建设,维持生态环境的稳定,并为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良好的销售市场。能够有效解决我国能源紧张等多方面的问题,以提升我国的经济实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提升其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篇3:武汉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对策研究

关键词:档案资料,开发利用,信息资源

高效开发利用档案资料中的信息资源是提高档案资料利用效率, 充分发挥档案资料价值的有效手段。而如何高效开发利用档案资料中的信息资源, 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档案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目前, 我国档案管理部门在档案资料的开发利用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 尤其表现在档案信息供需矛盾突出、信息资源封闭等方面, 解决这些档案管理问题, 深度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 为社会提供全面、便捷的信息资源服务意义重大, 需要档案管理部门多方协调推进, 不断提高档案管理服务水平。

1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必要性分析

1.1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体现档案价值的途径

档案资料在服务研究决策、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但档案资料的价值具有内在性和隐蔽性, 只有进行深度的开发利用, 才能真正地将其中的信息资源释放出来, 形成生产力, 服务各项工作进展。

1.2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信息公开发展进步的需要

当前知识经济时代, 社会公众对信息的开放程度要求不断提高, 国家对机关、事业单位等部门的信息透明度要求也不断提高, 加大档案信息服务资源的开发利用, 通过有效开发共享利用信息资源, 已成为信息化时代发展的基本要求。

1.3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推动创新发展的需要

依靠档案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 并提供相关信息资料的检索、成果转化, 可充分发挥档案资料的信息资源作用, 推动管理、技术创新工作进展。

2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

当前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是建档主体逐步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尤其是一些单位内部部门科室的档案管理工作未能有效集中, 档案管理统一集中力度不足, 档案信息资源不能形成体系化的管理系统, 造成档案信息资源出现信息孤岛问题, 不利于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2.2 档案管理的规范化程度不高

一些单位部门在档案管理工作上, 未能严格参照国家标准执行, 各种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和条例不够完善, 档案管理工作的整体规范化程度不高, 制约了档案信息服务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

2.3 档案信息化资源的数字化水平不高

现阶段信息的传播共享主要以数字资源形式, 纸质档案资料越来越多的作为归档存档使用, 对档案资料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针对数字化的档案信息资源。但目前, 档案管理部门普遍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 因此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程度不高, 影响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3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有效措施

3.1 明确档案信息资源开发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对于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必须明确其原则要求,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要求: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需要根据具体需求开发, 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信息资源的开发应考虑效益性原则, 确保信息资源开发能够实现较高的投入产出;在开发利用中应充分考虑到档案保密、合法性等方面的相关要求, 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及保密规定;信息资源开发应按照统一规范标准开发, 确保使用的直接便捷;档案信息资源必须确保安全可靠, 对有保密需要的信息, 在网络化的开发中必须进行逻辑隔离或物理隔离。

3.2 实现信息资源开发的前端控制

前端控制是当前档案管理中较为先进的管理理念, 通过对档案管理全过程的系统分析及整合, 提高档案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可靠性及安全性。在信息服务资源的开发过程中, 同样应遵循前端控制的原则, 在档案资料信息资源的采集、归档整理、信息加工及归档保存等流程中对档案资料中的信息资源进行挖掘、采集、筛选、提炼, 以实现档案资料信息服务资源的有效转化运用。

3.3 提高档案资料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信息化水平

应积极引入各种数字化、信息化的技术手段, 以加快档案资料信息资源的开发效率、深度及质量。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档案资料管理部门可通过设置档案信息资源服务平台, 整合单位内部各科室部门的档案管理工作, 形成信息资源中枢平台, 并在此基础上完善集中的管理开发, 建立信息资源数据库, 提供信息资源的查询、检索、输出功能, 形成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特征明显的信息资源开发体系。

3.4 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水平

开发利用档案资料信息资源的目的就是服务, 因此在档案资料的开发利用中应逐步提高服务水平, 特别要结合数字化档案管理模式下的云计算、数据库、人工智能等技术, 做好档案资料的用户自助服务、专题服务、个性化定制服务等模式, 不断创新资源开发, 利用后期的信息资源服务, 真正实现信息资源价值的有效利用。

4 结语

充分利用档案资源, 深度开发档案资料中的内在价值, 需要档案管理部门在前端开发、开发方法选择、信息技术引进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提高档案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水平, 发挥档案资料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汪传雷, 刘新妍, 汪涛.科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法规政策演进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2 (1) :123-127.

篇4:武汉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对策研究

关键词:三门峡市旅游资源开发

三门峡是华夏文化最重要的发祥地和发展地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位于河南省西部,东达洛阳,西接陕西,南连伏牛山与南阳接壤,北隔黄河与山西相望。三门峡市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25处,馆(库)藏文物7万余件,仰韶村文化遗址、庙底沟遗址、虢国上阳城与虢国墓地三大发掘入选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有国家4A级风景区4处,3A级风景区12处。

1 三门峡旅游资源的现状

三门峡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数量较多,且有的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经统计国家级的有15处之多,甚至有的是全国之最,乃至世界闻名。本文根据资源属性分类,采用我国国家质量监督检疫总局2003年发布的标准,对三门峡典型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总结分类,具体情况见表1。

2 三门峡市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2.1 旅游形象提炼不到位

旅游形象既要能够充分体现一地的旅游资源和产品特色,反映出当地的旅游文化精髓,又要寓意贴切,精炼简明,具有较强的震撼力和感染力。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袁维春教授曾做过游客对三门峡旅游的感知形象调查,提出将三门峡旅游形象确定为:“探访仰韶文化,领略虢国风貌”[1]。近年来,在旅游形象宣传方面,三门峡先后提出了一些宣传口号,例如“黄河明珠”、“天鹅之城”、 “文化山水城市”等,但这均不能准确的体现出三门峡市的旅游形象特色。而三门峡目前的旅游形象提炼不到位,未能充分反映出三门峡的旅游特色,结果导致其在旅游市场中的美誉度和认知度不高。

2.2 旅游产业链条短

目前,三门峡市的旅游业从整体来看还是处于观光阶段,旅游产业链条比较简单并且短小,部分产业要素尤其是购物要素发展存在明显不足,如特色餐饮和特色购物不景气,旅游产业整体效益不高。旅游产业主要依赖门票收入的“门票经济”现象依然严重,这样导致旅游产业对该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力十分有限。产业要素的整合度不高,制约着旅游产业整体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影响着旅游产业的有效升级。[2]

2.3 旅游产品开发缺乏科学规划的指导,层次低

一方面,出于历史的原因,先前一些旅游资源的开发,没有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从而导致其开发的水平很低,甚至有的还出现破坏性开发,比如灵宝函谷关古城的开发建设,由于片面的追求汽车行驶的便利性,而将原路基的石板撤毁改换为柏油路,这样就破坏了古城的特色,与古城风貌格格不入;另一方面,近年来,虽然在旅游资源开发前,都要制定详细的旅游开发规划,但大部分规划的质量堪忧,即便是请名家所作的规划,考虑到学术的日益功利化和名家对三门峡的短期了解,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未必很强。再者旅游规划的执行不力,一些规划制定好后即被束之高阁,连续性不强。种种原因,致使部分旅游资源得不到新的或深层次的开发,层次低。

2.4 阴影效应影响明显

西安和洛阳均属全国的八大古都,是享誉世界的著名旅游城市,而三门峡地处两市之间,受旅游阴影效应的影响非常大。快捷的交通方便了游客,却也更加突出了三门峡的“通道”功能,游客停留时间短,导致整体旅游经济效益不佳。

2.5 对旅游业发展规律认识不够,旅游管理体制相对落后

旅游资源的特殊性决定了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其自身特殊的规律,也就是旅游业的发展可以采取适度的超前发展战略,它的发展速度可以略快于整体经济发展速度。三门峡目前旅游业发展水平不高反映了当地对旅游业的发展规律认识不够,从而导致重视程度不够,发展步子慢,管理水平低,经济效益差。

旅游资源是公共物品,这样的属性决定其旅游公共产品的供给如果完全依赖旅游市场机制,则是无法解决的,它必须要由政府来进行有效的指导。也正是因为存在这一特性导致部分旅游企业政企不分,旅游企业的所有权、管理权及其经营权没有分离,这必然导致其无法真正实现旅游景区(点)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最终结果是管理低效,效益不佳;另外,旅游监管体制不健全,如缺乏对旅游规划的执行过程监督等。

3 三门峡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

3.1 进一步整合三门峡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实施品牌战略

整合三门峡旅游资源,使之相互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就显得十分必要。因此,在对旅游资源进行规划开发之时,要坚持互为依托、优势互补、相互依存的原则,减少彼此之间的恶性竞争。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同其他商品一样,是沿着“文化-商品-品牌-名牌”的模式发展,名牌历史文化旅游产品会产生较高的品牌效应,带来使用价值之外的附加值,满足游客的“形象消费”或“意境消费”的需要,从而能够满足游客心理需求。另外,从旅游市场营销的角度分析,如果旅游品牌商标化之后,即取得了全部专用权,其品牌营销就可以得到市场的保护,从而使旅游产品实现最大的效益[3]。基于此,三门峡旅游产品一定要形成具有特色的自己品牌,用品牌、名牌带动整个三门峡及周边区域历史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根据三门峡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分布的具体状况,本文作者分析认为,三门峡可以着重打造四个品牌,即仰韶文化游、虢国文化游、函谷关文化游、天井窑院民俗风情游。

3.2 加大宣传力度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三门峡旅游知名度。具体措施有:第一,举办三门峡黄河国际旅游节,并且增加三门峡黄河旅游节举办的规模,扩大三门峡旅游的影响和知名度;第二,利用报纸、电视、广播、户外媒体、杂志等媒体和专业媒体进行大量的广告宣传;第三,利用大篷车进行促销;第四,到主要客源市场进行促销。第六,激励销售;第七,其他促销方式。例如:制作并为游客免费发放一些三门峡精美的画册、邮票、明信片、台历、挂历;创作并出版发行一些有关三门峡市旅游小说、专著,增加一些三门峡旅游的传奇色彩;制作并上映一些与三门峡旅游景点有关的电视剧、电影作品。

3.3 全面营造旅游业形象工程

旅游形象应该突出一地最主要的旅游特色和文化精髓,三门峡人文景观非常丰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是虢国文化和关隘文化。虢国墓葬和车马坑群的出土,在西安的汉唐文化、洛阳的魏文化和开封的宋文化的历史链条前端,添缀上数百年周代文化的花环,对丰富和弘扬古代东方文化、中国文化具有重要价值,在国内外学术界和旅游界引起巨大轰动。同时要加强宣传力度,一方面可以请全国知名人士做三门峡市旅游形象代言人,举行隆重的仪式,邀请各大媒体前来报道,产生旅游轰动效应。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旅游形象系统建设。加强旅游标识体系建设,完善城市公共信息标识,完善高速公路旅游标识建设,公路主干道旅游标识建设。

3.4 优化旅游环境,提高服务水平

要大力改善旅游交通环境,加速旅游专线进程,完善旅游线路沿线的绿化、美化以及相应配套设施设备的建设等。从而根本上解决景区景点的可进入性差问题。同时要提高导游服务水平、景区景点讲解员的讲解水平、饭店以及农家乐的服务水平;要严格控制食品、酒店用品的卫生质量;要彻底解决小摊贩强买强卖、欺客宰客等问题,进一步规范经营秩序。同时加强旅游区(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营造安全、优美、舒适、文明的旅游环境,为提高游客旅游品质奠定基础。

3.5 进一步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旅游业的竞争就是旅游专门人才的竞争,而且竞争阶段越高,竞争优势就更加依赖于历史文化旅游方面的专业知识、人才和相关的旅游科技等要素。针对三门峡及三门峡周边地区目前旅游业人才紧缺的现状,要不断加强对旅游教育培训咨询机构的管理,要不断健全旅游业职业的准入制度,要强化旅游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使在职人员按照国家的要求参加集中培训,达到培训要求。通过这一途径,进一步完善旅游从业人员培训体系,加大旅游复合型人才和旅游专门人才的培养力度。另外还可通过到其他地区招聘引进旅游专门人才,也可以与其他地区特别是本地的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合作,选拔、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旅游人才。

3.6 组建三门峡旅游企业集团

旅游企业集团化是中国旅游发展的趋势。组建三门峡旅游集团,将三门峡区域内的各旅游相关企业组合在一起,进行统筹经营管理,这样可以节约经营管理成本,提高经营管理效益。吸引一部分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资金参与到旅游业的发展中,壮大三门峡旅游业的发展,促使旅游集团的形成、发展和壮大。

参考文献:

[1]袁维春.三门峡市旅游形象定位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6).

[2]钱宏胜,楚纯洁,梁留科.新时期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研究——以河南省三门峡市为例[J].河南科学,2008(4).

[3]潘建民.中国创建与发展优秀旅游城市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4]长茵.历史文化旅游的性质、特点及其开发[J].科学·经济·社会,2006(4).

篇5:武汉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对策研究

3.1 加大改革力度,大力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 林业部门应放宽林业政策,对林业的改革需要加大力度,不断完善双层经营模式,为林业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提供政策支持。对林地的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的继承、使用、转让等方面的制度进一步完善,始终坚持谁开发谁所有的政策,使开发林业资源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对林业产权制度进行改革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当前林业资源的实际情况,找到适合加快林业发展的方法。确定林农在林业经营中的主体地位,对林业资源的所有权、经营权以及投资权的问题应该明确指出。林业部门应该制定一些优惠政策鼓励广大林农积极参与到林业的发展中来,推动林业资源的发展,使林业资源的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在发展林业的过程中应鼓励好、发挥好、保护好群众投入到林业的积极性,努力营造出“社会办林”的良好氛围,通过大力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优惠政策,使广大人民形成更大范围的“社会办林”的热潮中,推动林业的快速发展。

3.2 始终坚持科技兴林,把林业产业做大做强 若想使林业资源得到合理开发与利用,必须要发展林业科技,把国外先进的林业新技术引进过来,在我国不断进行推广。在发展林业的过程中,要始终把“科技兴林”放在首位,改善林业科技含量低的问题,把“三高”进行结合,即高起点、高科技、高效益。为了推进林业的发展,应积极建设有利于林业综合开发的试验示范区基地。为了尽快选育和推广优良品种,林业科技人员应加大对林业资源的培植。在开发林业人力资源的过程中要注意改变观念、

篇6:武汉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对策研究

摘 要:本文研究了河套地区“水荒告急”的缘由以及水利资源开发利用上的不足,并建立相应的应对策略,较好地解决了河套地区因水资源短缺而造成的“水荒告急”难题,为我国建设节水型社会开创了一条崭新的道路。研究成果对河套地区水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关键词:河套地区 水利资源 开发利用 对策

河套灌区,千百年来自流排灌,取水便利,生活耕作在这里的农民从未因农田缺水而犯愁[1,2]。然而,随着上游河段生态的日益恶化,人口不断增加和经济的迅速发展,河套灌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显现。特别是宁夏地处西北内陆干旱地区,天上降水十分稀少,地表水严重不足,地下水更是缺乏,黄河过境水是全区最主要的可用水源[3,4]。加之近年来,河套灌区冬灌引黄水量被压减至近十年来的最少量,农业灌溉用水严重短缺。而且黄河上中游持续干旱,出现历史上罕见的枯水形势,造成宁蒙两大引黄灌区严重的“水荒告急”,已给灌区的农业造成了巨大损失。因此,笔者拟研究河套地区水利资源的开发利用中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河套地区水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有益的参考。河套地区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1.1 河套地区生态退化加剧,生产生活用水“告急”

由于自然温室效应、黄河上游生态的严重恶化和人为不合理活动的影响,导致了河套地区干旱少雨,天然来水持续减少,生产生活用水“告急”。据有关水文气象部门测定,近年来黄河上游主流和支流来水量比多年平均值减少最多达到50%,致使龙羊峡和刘家峡水库无水可蓄,给河套地区春灌大量用水带来了严重的困难。

1.2 河套地区超计划用水,湖泊进水量锐减

由于黄河上游多年连续的资源性缺水,加之河套地区经常超计划使用黄河水,致使了“水荒”愈演愈烈。根据气象水文资料显示,河套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200~300mm,是全国地表水资源最缺乏的地区。加之黄河又是宁夏全区和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主要客水资源,自黄委对黄河干流实施水量统一调度以来,黄河的开发利用现状已不允许河套地区新增黄河干流用水指标。

作为接纳农田灌溉退水的中小湖泊进水量急剧减少。湖泊流失水量多,虽然有部分地下水补充,但是远远不能维持湖泊的正常有效蓄水库容。此外,中小湖泊用水一直没有纳入农业用水整体计划,进水只能依靠农田灌溉间隙水和退水,用水量和时间上不能保证。2010年春夏季黄河来水量少,湖泊基本上没有进水,加上干旱少雨,使得众多湖泊水位下降,面积缩小,部分浅水湖泊干涸,湖泊的生态环境恶化。特别是乌兰布和沙区湖泊,仅2010年水位平均下降30cm左右。如果沙区5万多亩湖泊干涸,近50年来建设的以三北防护林为主体的绿色屏障将难以存在,也将出现沙进人退的悲剧。

1.3 河套地区用水结构不合理

由于灌区改造和渠系配套跟不上,导致河套地区用水比例严重失衡,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比例高达90%~96%。而渠系水利用系数仅为0.4左右,有一半多的水在输水过程中白白浪费掉。河套地区亩均毛用水量高达1000多m3,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4倍。农业用水结构不合理,灌溉浪费严重,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的矛盾。加之旱情减少了水资源的有效供给,经济快速发展增加了对水资源的有效需求,水资源承载压力过大,用水效率不高等等,都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紧张局势,成为河套地区“水荒告急”的重要制约因素。

1.4 开发建设项目的兴起,增加了水资源供需矛盾

随着河套地区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该区主要靠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吸引资金,大规模开发建设能源项目。但能源项目大部分都是高耗水的项目,例如采用湿冷方式冷却的火电厂,一台30万kW机组每年需水约450万m3。按内蒙古近期拟建设的大型工业项目测算,年用水量将增加2.2亿m3,宁夏东部能源重化工基地规划至2010年需增工业用水1.9亿m3,其中电厂新增用水0.9亿m3。由此可见,高耗水的能源开发建设项目,也进一步增加宁蒙河套地区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面对水资源短缺的严峻现实,唯一的出路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研究者通过“投资节水、转让水权”的改革研究,较好地应对了河套地区因水资源短缺而造成的“水荒告急”难题,为我国建设节水型社会开创了一条崭新的道路。河套地区水资源利用的对策

为确保河套地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促进河套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努力使河套地区水资源得到合理的保护和利用,从科学生态观、节水、水产养殖用水、工业用水、大力发展旅游业等方面,笔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2.1 树立科学生态观,促进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河套地区要牢固树立科学生态观,保护老百姓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和根本利益,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提高广大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和收入水平。河套地区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观,对众多的自然水域不能只索取不投入,只利用不保护,发展中小湖泊养殖、工业生产要充分考虑养殖、工业环境用水的承载能力,要将养殖、工业生产发展过程中水资源的消耗纳入养殖、工业生产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养殖、工业生产要以保护水域生态环境为基础,力求做到资源利用与保护和谐统一,逐步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加快城乡水务一体化进程,尽快理顺河套地区行政区域涉水行政事务的综合管理职能,统筹河套地区城乡水资源评价、规划、配置、调度、节约、保护,统筹供水、用水、排水、污水处理及回用等工程建设,逐步实现对水资源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的统一管理,提高河套地区资源利用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加快构建完善河套地区水市场体系,完善水权转换机制。深化水权转换机制,积极开展行业间、地区间水权交易试点,加快形成水权流转良性机制,进一步增强工业、城市和生态供水保障能力,促进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2.2 对河套地区水资源用水切块计划供应,大力发展井渠结合灌溉

维持河套地区中小湖泊的有效蓄水库容,对于弥补河套地区地下水资源不足具有重要的意义。以目前河套地区湖泊的面积,在灌溉期间,向现有湖泊平均注水1米,将需要引水5亿多m3。针对目前引水状况,大规模引水与农田灌溉必然会发生矛盾。因此,要进行切块供水,将工业用水、水产养殖用水列入计划,并在供水时间上与农灌错开。建议充分利用凌讯期槽蓄水,七、八月份期间的农田灌溉间隙,可向中小湖泊大量引水,这样就可有效地缓解河套地区湖泊引水与农田灌水的矛盾。

要大力发展井渠结合灌溉,要站在灌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高度,把井渠建设放在灌区续建配套改造的同等重要位置,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置、配套实施。要对地下水储量、水质、用水覆盖面,水量与水位控制关系,井渠双灌的交互利用程度、投入产出比等进行科学分析、严密论证,为井渠双灌能够长期、稳定地发挥良好效益提供可靠依据。应紧紧抓住国家实行灌区“两改一提高”的有利时机,结合河套灌区节水改造建设项目的逐步实施,在井渠配套建设上,争取更多的投入,可采取国家、集体单位和个人共同融资或采取股份制投资经营的办法,多方筹集资金,解决建设投入不足的问题。在井渠双灌的相邻建设布置上最好将不同开采功能的机电设施布设在各级渠道的直口处,有利于灌溉用水的联合或单项调运。

河套地区节水工作要力争做到:(1)全力推进农业节水再上新台阶。以北部现代节水农业、中部旱作节水农业、南部生态节水农业“三大示范区”建设为重点,坚持工程、农艺、管理节水综合措施齐抓,加快实施河套地区北部引黄灌区节水改造、中部干旱带高效节水补灌和南部库井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和耕作制度,加大河套地区高效节水灌溉新技术推广,加大河套地区现代节水型灌区建设,加快形成有效的河套地区整体节水效果,实现河套地区农业节水和农民增收的双跨越。(2)着力推进工业和城市节水取得新突破。全面推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落实河套地区新建涉水企业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实施、同时验收的“三同时”制度,加强对河套地区现有企业的节水技术革新,建成河套地区水资源利用示范园区,提高水循环利用率,实现河套地区工业节水的新突破。加快河套地区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基本淘汰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生活用水器具。(3)切实加大河套地区节水示范区建设力度。在不断加大农业节水示范区建设的同时,深入推进河套地区工业、城市的节水型企业、社区、院校创建工作,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效应。(4)全面构建河套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良性体制机制,加快形成河套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合力。

2.3 河套地区的水产养殖要保护水域环境,科学规划,合理利用

要根据河套地区水面功能,制订科学的水产养殖业发展规划,并对规划组织开展环境评价,确定水面增养殖容量、养捕结构、增养品种和捕捞强度,合理布局,科学利用水面。防止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破坏水域生态环境的行为。历年的监测数据表明,河套地区的重金属、酚类以及有毒氰化物的含量很低,符合水产养殖业务水质标准要求。根据河套地区湖泊水质清瘦,水草茂密的特点,适度规模发展草食性鱼类(如草鱼、鲂鱼)的养殖,还可开展河蟹的养殖等水产养殖,切实提高河套地区中小湖泊水面利用率,增加效益。

还要正确处理好河套地区水产养殖与环境、资源保护、水利等诸方面的关系。河套地区中小湖泊水域的水产养殖业务开发要注意协调与环境、水利、旅游等各方面的关系。必须积极推广优质高效生态养殖技术,如中小湖泊移殖增殖技术,优质水产养殖技术,水产生物防治技术,渔、畜、禽综合养殖技术等,优化养殖水域环境,既要合理利用水生植物资源,又要保护水生植物植被。根据湖泊天然食物的组成,合理投放水产生物等措施,调整水、种、饵结构,在养殖品种上,积极发展和推广名特优品种养殖,逐年提高特种水产品养殖比例。

2.4 发挥河套地区水资源的综合功能,为工业发展提供用水。

维持河套地区水资源的有效蓄水库容,对保证工业用水具有很大促进作用。巴彦淖尔市已建和新建的工业项目,必须有充足的取用水作保证,而且工业用水不能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在引用黄河水日趋紧张的情况下,从湖泊中就近取水,净化后用于工业生产,再经处理后补进湖泊,从而实现循环供水。这对于发展河套地区工业,振兴河套地区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河套地区可作为工业用水水源的湖泊,应遵循公益优先的原则,可选择水域面积大,有效蓄水多的湖泊,如乌梁素海、牧羊海和纳林套海农场境内的敖勒斯海等。作为一个弱势产业,河套地区的工业需要重点扶持,建议用水价格略低于农田灌溉用水。

2.5 充分发挥河套地区的水域旅游特色,大力开发旅游业

河套地区有着悠久的文明史,几千年来,边塞文化、黄河文化、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在河套地区聚集、融合、传承、积淀,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兼容并蓄的地方文化体系。河套地区具有很大的旅游价值。本地区梯级电站的建设,为其旅游增加了新的活力。比如龙滩水电站,作为我国第二大的水电站,其壮观的施工现场都是一个很好的旅游卖点。当考虑把梯级电站的特色和河套地区的地理人文环境相结合,营造更好的旅游环境。河套地区航道的整治开发,也将为沿江旅游提供更加便利的交通条件。并且在开发河套地区航运经济带时可以结合考虑旅游资源,使两者共同规划开发,有机的融为一体。结语

总之,河套地区具有优越的地理条件和丰富的水利优势,可以进行多种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在水资源越来越紧张的今天,河套地区水资源的研究和利用已成为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发展方向,也将成为整个河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篇7:武汉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对策研究

大庆市开发利用水资源现状与规划是以开采深层承压水为主.由于承压水的`过量开采,已出现两个承压水的降落漏斗,并形成潜水对于承压水越层补给,承压水水质恶化.对于大庆市地下水开发现状与规划值得重新审视,应深入调查研究,加强对浅层地下水开发利用,充分利用潜水资源,为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提供科学依据.

作 者:朱福才 张明 杜绍敏 于雪峰 姚章村 ZHU Fu-cai ZHANG Ming DU Shao-min YU Xue-feng YAO Zhang-cun  作者单位:朱福才,ZHU Fu-cai(黑龙江农垦总局,水务局,哈尔滨,150090)

张明,ZHANG Ming(黑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哈尔滨,150080)

杜绍敏,于雪峰,DU Shao-min,YU Xue-feng(黑龙江大学水利电力学院,哈尔滨,150086)

姚章村,YAO Zhang-cun(黑龙江农垦勘测设计研究院,佳木斯,154002)

刊 名:黑龙江水专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ILONGJIANG HYDRAULIC ENGINEERING COLLEGE 年,卷(期):2009 36(2) 分类号:P641.8 关键词:潜水   承压水   降水补给   侧向补给   大庆市  

篇8:武汉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对策研究

2009年6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江苏省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标志着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江苏沿海开发战略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江苏目前拥有的沿海滩涂资源约占全国滩涂资源总面积的1/4,占江苏省土地后备资源总量的87.76%,是江苏省乃至全国实现耕地总量平衡目标的重要保障。江苏沿海滩涂资源丰富,围垦历史悠久,经历了兴海煮盐、垦荒植棉、围海养殖、临港工业等为主要利用方式的多个阶段[1]。近代以来江苏 沿海滩涂 围垦主要 分布于盐城市,占围垦总规模的近70%,目前开发利用方式以 农业生产、水 产养殖、国营 盐场为主[2],涉及三大产业的 农、林、渔、化工、旅游、能源、交通等行业部门[3]。

2 江苏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的制约性因素

2.1 自然因素方面,滩涂本底土地质量较差

在滩涂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尤其是用于农业用途,会受到滩涂本身限制性因素的制约。滩涂土壤的含盐量较高,养分元素含量较低,限制作物生长,因此,在利用滩涂种植作物之前必须进行土壤改良和培肥。同时,由于淡水资源不足以及水质较差等因素制约,影响围垦土地脱盐过程以及农业生产用水。

2.2 硬件条件方面,沿海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由于财政资金相对紧张和滩涂开发资金需求量大的矛盾,造成了当前滩涂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于沿海开发的要求,成为制约沿海开发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4]。滩涂基础 设施滞后 主要体现在:1沿海垦区大多为新中国成立后围垦而成,老垦区农田基础设施由于超期服役已经严重老化。2滩涂区域对内对外交通的公路路面状况及通达程度较差,公路交通网络体系尚未健全。3水利基础设施不配套,难以满足滩涂对淡水资源的需求以及垦区对排洪能力的要求。

2.3 技术条件方面,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的科技理念和手段相对落后

江苏滩涂开发利用涉及的农业、水土资源、生物资源、环境、能源和材料等领域的技术水平与国外相比起步较晚,严重制约了沿海滩涂资源的科学开发与高效利用。从宏观层面,滩涂开发是一个复杂的区域发展概念,需要多学科专家学者、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协同参与、综合决策;从微观层面,滩涂作物 品种改良、海 水养殖、病虫害防治、资源深加工等领域的技术水平,依赖于技术投入力度。

2.4 资金条件方面,滩涂围垦资金的需求与供给缺口较大

由于滩涂围垦开发投资大、风险高、效益低、投资回收期长,金融部门很少参与投资围垦。省级滩涂开发专项资金非常有限,依靠企业和地方自筹围垦资金,围垦开发难度很大。据相关部门测算,目前围海 造地一般 每公顷需 投资6万 ~10.5万元,进行新围 垦区配套 建设还需 要投资6万元/hm2,一般情况 下围垦后 用于农业,需15~20年才能收回投资。基于比较效益的考虑,滩涂围垦后较难形成耕地,因此围垦资金短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滩涂围垦的合理开发利用。

2.5 资源管理方面,缺乏完善的滩涂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与制度

由于处于海陆交互作用区域,滩涂资源开发利用活动的管理不是现有土地资源或是海洋资源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能够直接套用的。在我国目前海域管理实际工作中,存在着海洋功能区划代替海域权属管理的现象,造成海域“无序无度”使用问题不但没有有效解决,反而进一步加剧涉海活动之间的矛盾和纠纷。例如,填海造地涉及海域使用权和土地使用权衔接的问题,海洋行政管理与土地行政管理之间存在脱节,在土地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对此问题没有明确规定。

2.6 组织管理方面,缺乏参与部门的监督与协调机制

江苏滩涂开发长期是多头管理体制,可以行使职权到滩涂上收费的部门较多,但投资开发的却很少。尽管近10余年来,省、市、县都设有滩涂管理局,但一直未能实现真正的统一管理。一方面,由于缺乏对滩涂资源使用权、开发权与收益权归属的明确划分,滩涂资源开发利用尚未形成一个统一协调的管理体制;另一方面,对已围垦区域通过土地使用权出让吸引外来资金参与围垦,监管机制 的缺位使 得政府收 益流失较 为严重。

3 江苏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近年来,江苏滩涂资源的开发速度较快,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但过热的开发往往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在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由于受到上述制约性因素的综合影响,江苏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图1)。

图1 滩涂围垦制约因素与问题产生的关系

3.1 滩涂资源开发利用层次较低,缺乏产业规模化效应

江苏沿海滩涂开发利用多数为低层次开发, 效益不高,据统计,滩涂区域粮食单产仅为江苏省粮食单产平均水平的86%。垦区开发利用水平整体不高,产业规模较小。主要体现在:一是开发利用方向单一,以种植业和海(淡)水养殖业为主要方式;二是产业发育程度不高,经营层次较低,仍处于以生产原料及初级产品为主,产业链较短,产品附加值不高;三是沿海滩涂垦区开发方向往往取决于投资者,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3.2滩涂围垦开发主体多而无序,缺乏资源综合管理

为推进滩涂围垦开发,鼓励多元化主体参与滩涂围垦与开发利用,但由于滩涂综合性规划的缺位以及管理上职责不明,出现“自围自管、各自为政”的现象,这不利于垦区基础设施的统一配套,难以实现滩涂开发利用整体效益。同时,滩涂地区富集了土地、港口、盐业、矿产与海洋能等多项自然资源,土地利用具有多宜性,但当前沿海滩涂开发利用过程中往往忽视滩涂资源的综合利用。

3.3 涉海行业之间矛盾冲突不断,缺乏统一协调管理

随着海洋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业对围垦土地的需求逐渐增大,滩涂围垦会对涉海行业的发展产生影响,同时各涉海行业之间也会因此产生相互影响,由于协调管理机制的缺位,导致行业矛盾不断。主要体现在:一是对海洋捕捞业和围海养殖业的影响,过度围垦开发会降低海洋空间资源价值,反过来影响围垦项目的开发成效;二是限制和挤占盐业发展空间,以及港口及工业区所排放的污染物对盐业取水环境会产生影响;三是滩涂围垦活动一般发生在浅海海岸带,其对水文及潮汐的改变通常会影响到航运;四是滩涂围垦引发的岸线冲淤变化,对旅游资源品质造成负面影响,从而影响滨海旅游环境。

3.4 滩涂围垦导致渔民“失海”现象,缺乏渔民补偿途径

滩涂围垦占用的是海域滩涂资源,而这个区域也是传统渔民捕捞、养殖的生产场所,因此围垦活动的实施导致渔民和海域使用者、政府之间产生矛盾,其根源在于我国海域使用权与渔业权之间的矛盾。我国《海域使用管理法》适用范围是持续使用特定海域3个月以上的排他性用海活动,而不适用捕捞用海这一渔业活动。渔民在海域滩涂上从事渔业捕捞作业,但对其不拥有法律承认的海域所有权和海域使用权,因此渔民索要补偿按照现有法律规定似乎没有充分依据。

3.5 近岸海域生态系统遭受污染,缺乏防治响应机制

沿海地区由于受到人类生产和生活行为的影响,沿岸生产生活污水的排放、入海河流的污染物携带以及滩涂养殖造成的富营养化等环境污染状况不断发生。主要表现为:一是随着沿海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量的不断增加,造成入海河流水质呈恶化趋势;二是江苏省大多数海岸是淤泥质海岸,坡度平缓,对污染物的自然降解能力较差,随着水产养殖面积的急剧扩大,养殖业污水排放量也迅速增加,易造成近海水源的富营养化,导致近岸水质遭受污染。

3.6 滩涂原有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缺乏生态恢复机制

滩涂生态系统对生态环境变化的特征反映具有先导作用,人类对滩涂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会降低滩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力,甚至造成滩涂生态系统失衡。围垦施工及围垦后的开发利用,产生的噪声、废气、废水等污染会破坏附近地区的自然生 态环境,对保护区 内鸟类的 迁徙、栖息、觅食等习性有一定的影响,可能会造成生物栖息地面积压缩、活动范围减小。此外,一些外来植物物种(如大米草等)在沿海迅速繁衍,虽起到了护岸、促淤、保滩等作用,但由于其根系发达,使得贝类等底栖动物生物数量减少,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5]。

4 江苏沿海滩涂资源持续开发利用的对策

由于受到滩涂资源本底质量、淡水资源不足等自然因素,以及资金、技术、制度、管理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制约,使得江苏沿海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产生了滩涂资源开发利用层次和效益不高、近 岸海域生 态环境遭 受污染和 破坏、权责不明确、管理难度大等问题。根据上述问题的分析,本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4.1 强化规划引导机制,坚持滩涂资源有序开发利用

一是完善滩涂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体系。形成省级、市级、县(市)级等不同行政区域的滩涂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的纵向层次以及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到详细规划等不同性质的滩涂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的横向层次。二是衔接滩 涂资源开发利用相关规划。滩涂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体系内部的总体规划、专项规划与详细规划之间,上下级规划之间要相互衔接,以及与相关部门规划的衔接配套。三是完善规划评价技术体系,实现规划动态管理。通过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的跟踪评价和后评价,适时对规划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确保滩涂开发利用规划的顺利实施[6]。

4.2 调动配套投入机制,促进滩涂资源高效开发利用

一是充分调动投融资机制活力,拓宽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的资金渠道。建立以政府资金为引导、社会资金为主体的投融资平台,组建江苏沿海股权投资有限公司,实行市场化运作,增强筹资能力[7]。二是增加科技投入,提高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的科技水平。加大滩涂资源调查、评价、规划、开发利用、生态保护、监管等方面先进技术的研究,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以共建共享方式建立试验示范基地,增强滩涂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的创新性、实用性和可行性,提高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益。

4.3 创新环境保护机制,协调滩涂资源生态化的开发利用

一是合理布局生态空间,保护天然湿地。滩涂开发必须预留出一定范围的生态空间,对于具有重要生态功能和价值的区域,通过设立自然保护区的形式加以保护。二是营造沿海滩涂防护林体系,构建沿海绿色屏障。依托交通路网和农田水利设施,加强沿海防护林带建设,形成沿海绿色屏障。三是创新生态补偿制度,弥补生态损失。加大对区域性、流域性污染防治的资金支持力度和财政转移支付中生态补偿的力度。

4.4 加强管理监督机制,规范滩涂资源开发利用行为

一是建立滩涂资源集中管理机构,协调相关部门工作。成立一个专门负责滩涂开发事务的咨询和协调工作的机构或委员会,由相关部门高层领导和专家教授共同组成。二是规范审批程序,加强项目实施监督管理。把滩涂围垦、开发利用、港口建设、城镇发展、配套公共设施和产业发展等编制成项目,根据项目投资规模和用地规模,采用分级审 批制度。三 是提高公 众参与意识,健全公众参与机制。通过宣传政策、解释政策,使公众对于沿海滩涂相关制度和政策有了必要的了解;采用座谈会、书面调查、专家咨询、公众听证会等形式,将公众意见直接作用于滩涂开发政策的制定和修改中。

4.5 完善权属管理机制,明晰滩涂资源开发利用主体权利义务

上一篇:高一政治单元测试下一篇:家有成语大盗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