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社会组织民俗

2024-04-29

4社会组织民俗(共6篇)

篇1:4社会组织民俗

第四章

社会关系民俗

一、社会关系及其民俗的概念:社会有关系的起点是亲属关系,由此形成家庭、家族关系,以后再与家族以外的人发生社会组织的、地域观念的、经济的、政治的等关系。

二、民间社会组织及其民俗的概念:民间社会组织通常是指有意识地建立、以便达到特定目标的社会单元。

第一节

家族及其职能和类型

一、家族职能:家族职能分为对内、对外两种。1对内职能包括:

(一)维持共同生计的使命,即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家庭经济职能,用以提供一个家族物质生产与消费的保证。

(二)维持家族的延续和扩大,就是俗语说的生儿育女,配偶成家的作用。

(三)维持家族成员间的感情融合。

(四)家族有管理、制约、调整内部成员行为的职能。

2、对外职能包括:

(一)家族是向社会提供劳动力的基地。

(二)家族为社会提供智力和财力的职能。

(三)家族承担社会义务的职能,如对社会上老、弱、残、孤、寡的抚养义务等。

(四)家族对外关系的维系职能。

(五)家族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和制约职能。

二、家族类型

(一)以世代划分的类型。

是按不同辈份的生活共同体来确定的。

在我国从古至今约有五种类型,即夫妻一代家族、双亲子女两代家族、祖孙三代家族、四世同堂家族、五世同堂家族。

(二)以婚姻关系划分的类型

1、单一家族: 是以一对夫妻构成,或一对夫妻加子女构成,或一对夫妻加子女、再加旁系近亲,即兄弟姐妹构成的。因此,也称为单纯家族。

2、复合家族 :

是以两对以上夫妻构成,或两对以上夫妻加各自子女,或再加各自旁系近亲兄弟姐妹构成。

第二节

家族关系的基本构造

一、血缘关系: 血缘关系是以血统联系着的家族成员关系,他包括父母与子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

二、姻缘关系:姻缘关系是以婚姻联系着的夫妻之间的关系。

三、特殊家族关系:

(一)继亲关系;

(二)养亲关系;

(三)乳亲关系;

(四)义亲关系;

(五)教亲关系。

四、血缘关系为重心的家族关系结构的特点

(一)血缘关系(主要是父系血缘)的成员之间保持着较强的血亲家庭观念,维护着对直系长辈(父、祖)的服从与对家长制服从的统一。

(二)姻缘关系的侧重点在于维持家族的延续,因此家族成员对生女、绝育的姻缘关系采取排斥鄙弃态度,生子则巩固了姻缘关系。

(三)有较强的对老人的赡养义务观念。

(四)姻缘关系对全家族负责。

男子娶谁、女子守寡、再嫁等都受到家族的严重干涉,女子稍有越轨便遭到严厉制裁。

四、以姻缘关系为重心的家族关系结构的特点

(一)姻缘关系只侧重维护家族中本人的亲子关系。

(二)姻缘关系以夫妻之间的感情融洽为主,家族血缘的延续退居次要位置,生女或绝育对家族关系无大影响。夫妻生活高过了家族延续。

(三)对老人的义务观念趋向淡、弱。

(四)夫妻关系的约束相互负责,不受其他成员管理或制约。

结婚、离婚、再婚的约束力只取决于夫妻之间。

第三节

我国家族的民俗传承

一、家世:家世,是家族世系主要的职业特征所标志的社会地位,旧社会一般的指家族的世业或门第、门阀,新社会所讲的家庭出身大致与家世相似。

二、家谱: 家谱,是我国家族民俗发展中的一种记录家族世系及重要成员事迹的谱表或文书。

家谱,俗称譜书、宗譜、族谱

各代典籍上又称“家牒”、“家乘”。

三、家风: 家风是指家族的传统风习而言,是家长或主要成员影响下自然形成、潜移默化的传统习惯和生活作风,通常在民俗中又称作“门风”。

四、家教: 是家族长辈对幼辈子女的教育所形成的惯俗,是教养子女保证世系相续成材的主要手段。

五、家法: 古代称家约和家规,本来是旧式家族家长训诫和制裁家族成员的法规、条例;同时也可以说是家族共同信守的规约。家法和家教是相辅相成的家族习俗,是“管”与“教”的结合。

六、家产: 古称家缘,俗称家财、家私、家业、家计、家当,是一家所拥有的财物或产业。

七、家务: 又称家事、家政,是指一个家族日常生活事务的习俗而言。

八、家长与家属 :家长又称家主,俗称“户主”、“当家的”。

家属是家主以外的其他家族成员。

九、家庆与家难:家庆与家难都是家族内部发生的重大事件,前者指家族内部的喜庆事,包括家族成员的诞生礼、冠礼、婚礼、寿礼等

家难是指家族内部的不幸事,包括家族成员的丧亡、重大伤病及意外祸灾等。

十、家庙与家祭: 古代大家族供奉祖先的祠堂叫做家庙或家祠

家祭是祭祀祖先、祭祀宗祠,是封建家族发展世系的重要信仰形式,它利用祖灵观念与祖先崇拜作为家族体系的精神支柱。

十一、家号与家讳: 家号,是标志本家族门第的特殊名号或记号(或图记),这些称号、记号、都从各个角度反映出不同家族的特征。

家讳,是古老的禁忌习俗渗入家族礼法中的称呼习俗,在日常言谈或使用文字时,要求回避父、祖及所有长辈的名字。

第四节

亲族及其称谓

一、亲族概念

亲族是由家族扩充而来的社会集团,是若干家族以近缘关系联接而成的。

通常说的亲戚、亲属属于这一范围。

血亲(血族)

亲族集团

姻戚(姻族)

二、亲族的范围

(一)直系血亲

是指以本人为基准,垂直向上推衍直系长辈四代,向下推衍直系晚辈四代,即构成直系血亲。

近亲:上四代以内和下四代以内

直系血亲

远亲:上四代以外和下四代以外

(二)旁系血亲

由直系血亲发展起来的旁支。

1、第一旁系血亲:本人兄弟姊妹及其有限后代(下三代)

2、第二旁系血亲:父亲兄弟姊妹及其有限后代(下三代)

3、第三旁系血亲:祖父兄弟姊妹及其有限后代(下三代)

4、第四旁系血亲:曾祖父兄弟姊妹及其有限后代(下三代)

三、亲族的称谓

是指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由各代婚姻关系构成的男女双方血缘关系排列的亲族次序确定的。

父兄--伯

1、标明父系、长幼的称谓

父弟--叔

母兄--舅舅

2、标明母系,不标长幼的称谓

母弟--舅舅

父姐--姑姑

3、标明父系,不标长幼的称谓

父妹--姑姑

母姐--姨

4、标明母系,不标长幼的称谓

母妹--姨

第五节 村落组织的民俗

一、村落组织的概念和类型

二、村落组织的内部构成

三、村落组织的习俗

第六节 云南家族、家庭习俗举例

罕见的云南土司文化

一、云南土司制度的演变

二、现存比较有代表性的土司遗址

三、云南土司文化的基本内容

四、云南土司文化的特点

一、云南土司制度的演变

1秦至元朝以前的“羁縻政策”。2元朝时期,云南土司制度的开始

3明朝时期,云南土司制度的极盛。4清朝时期,云南土司制度的改制。5改土归流。

6民国初年到1956年,土司制度的残存。7云南土司制度的历史作用。

二、现存比较有代表性的土司遗址

1建水彝族那楼回新土司衙署。

该衙署位于建水县坡头乡回新寨,建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占地2800平方米。整座衙署为三进四合院,以大门、前厅、正厅、后院为中轴线,由南望北一字排开。厢房、书房、耳房左右对称,大小房间七十多间。

二、现存比较有代表性的土司遗址 2丽江纳西族木氏土司衙府。

该衙署位于丽江大研镇,兴建于元,盛于明,衰于清。1996年大地震毁,1999年重建。衙署为办公之所,由忠义坊、仪门、议事厅、万卷楼、护法殿、光碧楼、玉音楼、三清殿等建筑物组成,共15幢,162间,占地46亩。内设“古城博物馆”,收集、保护文物弘扬民族文化遗产。木氏土司府现已成为丽江古城标志性的建筑。

二、现存比较有代表性的土司遗址 3孟连傣族宣抚土司衙署。

该衙署位于孟连傣族拉祜族自治县旧城内,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清末被毁,光绪五年(1879)重修,历时十年,耗银10万两。是一座傣汉建筑合璧的大型建筑,占地12484平方米。有正厅、议事厅、后厅、东西厢房、门堂、谷仓、厨房和监狱等建筑。该衙署是云南境内保存得较为完好得一座土司衙署,至今还保留着清代朝廷赏赐得官服、锦带,旗帜、文书、图书等文物。

二、现存比较有代表性的土司遗址 4梁河南甸傣族宣抚土司衙署。位于遮乌镇,始建于咸丰元年(1851),为第25代南甸土司刀永安所建,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扩建,占地一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7780平方米。呈宫殿式建筑,五进四院,逐级升高。两厢有耳房、花园、佛堂、戏楼、卧室、厨房、粮库、军械库及佣人、侍卫等住房,共 5

47幢,149间。衙署内有“卫我边陲”、“南天一柱”等匾额。

二、现存比较有代表性的土司遗址 5广南壮族土司衙署。

位于广南县城北街。坐北朝南,占地1万米左右。衙署沿四道台阶而上,分设大门、中门、三门。大门前有青砖照壁一座,宽约6米,高5米。有鼓楼、监狱、书房、议事厅、五凤楼等建筑。现存小衙门比较完好。

三、云南土司文化的基本内容

1土司制度是历史上形成的,渊源于秦汉以来的羁縻政策。所谓的“羁縻政策”是内地汉族中的封建统治阶级施行于多民族而发展又不平衡各族中的一种民族政策,它是在保持各族内部原有的政治、经济结构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其内部原来的奴隶主和部落贵族来进行统治,避免因不适应地方情况而引起民族形式的反抗。

三、云南土司文化的基本内容

2土司制度自元代形成之后,在其实施过程中,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不断完善的过程。土司制度指的是:在封建中央政权没有条件直接控制少数民族地区的情况下,允许土著少数民族中的贵族分子沿袭充任地方政权机构中的长官,并依据地方经济情况上缴赋役,听从封建中央王朝的调遣的民族政策。这套制度的实质是在保证封建中央集权统治的前提下,允许土司在自己辖区内按照本民族的具体情况来处理内部的事务。

三、云南土司文化的基本内容

3土司的衙署、牌坊、园林、印鉴、兵符、碑刻、字匾、楹联、宗谱、壁画、雕刻等遗存,都是土司文化的物质载体。

四、云南土司文化的特点

一、数量多,居全国之首。

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文化沉淀古老而丰厚。

三、内部机构设置健全,体制完善,法规慎密,全国少见。

四、具有忠于职守,抗击外国侵略,捍卫我国西南边疆的光荣传统。

附:

1、家族,又称宗族,指的是一个男性祖先的子孙,若干代相聚在一起,按照一定的规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合而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

2、父子连名制的表现形式为:尼久(祖父),久地(父亲),地波(己名),波确(儿子)。

3、祖、父、子连名制的具体表示形式为:里甘老(曾祖父),甘老奏(祖父),老奏麻(父亲),奏麻俄(己名),麻俄当(儿子)。

4、推算亲族关系有两种方法。一是垂直的,以本人为基点,向上推延四代和向下推延四代。一般来说,上四代和下四代以内为近亲。

另一种是平行关系。在血缘关系范围内,本人兄弟姐妹及三代子孙,构成第一旁系;父亲的兄弟姐妹及三代子孙,构成第二旁系;祖父兄弟姐妹及三代子孙,构成第三旁系。

5、类别式称谓。不仅把亲生的父亲称作父亲,而且把父亲的所有兄弟(包括堂兄弟,表兄弟)都称作父亲;同样,把自己的孩子及同胞兄弟的孩子及表兄弟的孩子,统称作自己的儿子或女儿。对母亲也是如此,凡母亲的同袍姐妹、表姐妹,统称作母亲。类别式称谓的基本特征是,在众多的亲属中,不问其对“我”的关系如何,都分等、分类。凡是同一等、同一类人的都用同一种名称来表示。

6、叙述式称谓。家族和亲族成员之间或用专有名称为称呼,或是用这种名称的组合来称呼。每个人对“我”(自己)的亲属关系都有专门的称呼来加以表述。用叙述式称谓,不仅父系与母系关系分明,直系、旁系、长幼关系也很分明。

7、“从妻居”,即婚后丈夫到妻子家定居的结婚习俗,俗称招婿入赘。

8、村落的集体意识,即每一个村落成员自觉地站在村落立场上,主动维护村落的集体利益。村落成员的集体意识中,最古老的表现形式是“血族复仇”。

9、云南的哈尼族,家中如果有老人死了还要举行隆重的“莫搓搓”丧礼。“莫”为老,“搓”为跳,意思是为死亡的老人跳舞。

10、广西三江侗族的程阳桥,又叫做“风雨桥”,上有凉亭、板凳,可以供人们躲避风雨和休息。

11、瑶族的“瑶老制”。“瑶老”是一个统称,一般指在村寨里负责处理对内、对外的各项事务,而又得到群众信任的老人。

12、广西大瑶山的瑶族村寨实行一种石牌制度。所谓石牌制度,就是把有关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秩序的法则,制成若干条文,把它刻在石碑或书写在木板上,当众宣布,让全体成员遵守。石牌头人则负责检查石牌条文的执行情况或处罚那些违反石牌法的人。

13、苗族的“议榔”制度,也是一种民间议事会组织。议榔组织对内维护社会秩序,管理生产劳动,调解民间纠纷,对外抵御外侮外患,包括组织军事行为等。议榔每隔几年或更长时间,召集一次会议,制定新的榔规。这些榔规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习惯法”。榔规一经制定,具有极强的约束力,任何人不得违背。

14、云南白族地区的本主信仰,在村落信仰习俗中,是非常典型的。“本主”是白族村落的村社之神,它被认为是保护村落本境之主,故称为“本主神”。

15、民间组织。从广义上讲,它是指一切民间有组织的人们的生活群体。民间组织的狭义概念,是指人们由于信仰、特长、兴趣、爱好和某种需要而结成的有组织的群体。

16、民间组织的民俗特征:第一,无论何种形式的民间组织,大都是参加者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需要自由结合的。这种自由结社的方式,决定民间组织具有自发性质。第二,民间组织除自发性之外,还具有临时性特征。大多数民间组织一般不设立常设机构,负责人由公众推举,业余充任。第三,民间组织大都局限于某一地区或民族之中,空间活动范围始终是有限的,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特点。第四,民间组织中的职业集团,在民俗特征上表现出与一般民间组织的显著不同。职业集团的专业性质、技术性质决定了这种组织集团内部民俗的特点。首先,职业集团内部,强调师承关系,有的还建立了师承关系的系谱。即在某一行业内部,技术的传承严格控制在师承关系系谱之内,绝不外传。其次,民间职业集团有自己独特的崇拜和信仰,信奉行业祖师神。

篇2:4社会组织民俗

编者的话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利益关系的日益复杂,社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但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与需要其担负的使命任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十二五”规划纲要把加强社会组织建设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提出要促进社会组织发展、加强社会组织监管。怎样认识社会组织的功能和作用?如何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社会组织发展中面临的主要困难是什么、怎么解决?本期“本周话题”刊发的文章,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更好地发挥社会组织的功能(本周话题)

郑杭生 陆益龙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快速推进,社会建设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没有社会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等将面临重重阻力;没有必要的社会基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等将难以平稳有序进行。社会建设内容广泛,而核心问题之一是社会组织建设。只有大力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功能,才能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等提供良好社会条件,并促进社会和谐。

社会组织的本质功能。社会组织具有完善市场机制、保障改善民生、繁荣发展文化、促进公众参与等诸多功能,其本质功能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协调功能,二是道德建设功能。对于一个社会来 说,在政府与个人之间须有一些协调性、媒介性的社会组织。这些社会组织不仅可以协调政府与个人的关系,而且可以在组织社会生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社会道德建设也离不开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既是道德规范的重要制定者,也是道德实践和道德监督的重要主体。例如,行业协会、职业团体、公益组织等一方面通过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来遏制个体的自私自利行为,另一方面通过组织活动来扩大利他主义的影响。从这两个本质功能看,社会组织是社会的润滑剂和黏合剂。

社会组织的行政化和高门槛问题。一般认为,目前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关键在于社会组织“去行政化”以及降低准入门槛,让更多的社会组织快速成长起来。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但还需要深入研究。首先,关于“去行政化”。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社会组织确实存在“行政化”问题。这在基层社会组织——社区中特别明显:社区大都成了“政府的腿”,而没有成为“居民的头”,在某种意义上是政府的从属机构和延伸物。社区组织“去行政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减少行政性、增加自治性的过程,是正确处理与政府关系、与政府合理分工的过程。这里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对“去行政化”要有正确的理解。“去行政化”的主要涵义在于社会组织相对于政府是不同类型的组织,因而有不同于政府的目标、功能、运行规则。这决定了社会组织不应成为政府的从属机构和延伸物,但不能把“去行政化”理解为社会组织与政府越没有关系越好。二是对“去行政化”的原因要有正确的认识。社会之所以需要社会组织,目的就是为了协调政府与个人、个人与个 人之间的关系,而行政化趋势妨碍了社会组织协调政府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所以需要“去行政化”。其次,关于准入机制。应当承认,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社会组织的门槛确实比较高。针对这种情况,强调降低“门槛”或“松绑”对于社会组织的发展是必要和重要的。但同时应看到,任何社会的组织都有准入机制。比如在经济领域,经济组织也有市场准入机制。因此,准入有一个适度的问题,过严、过宽都不利于社会组织健康发展,都会妨碍社会组织有效发挥应有的功能,妨碍其协调政府与个人、个人与个人的关系。所以,加强社会组织建设,最重要的是促进社会组织真正发挥本质功能。

社会组织发展和改革的着力点。我国的社会组织体系和管理体制脱胎于计划经济时期,具有“单位制”的许多特点,还不能完全适应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形势,还不能在社会转型中充分发挥功能作用。当前,促进社会组织发展和改革可以从两个方面着力。一是改革社会管理体制,使社会生活及社会管理领域广泛地向社会组织开放。在现行社会管理体制中,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分工不够明确,政府对社会组织管理过多,社会组织对政府依赖过多,导致社会组织的自治能力较为低下。应通过改革提高社会组织的自主性,让社会组织独立自主地开展社会公益活动。目前,社会管理特别是基层社区管理几乎完全依靠政府的力量来推动。如果这些与民生密切相关的社会事务广泛地向社会力量开放,积极引导和鼓励有意愿、有能力、合乎规范的社会组织参与进来,那么,能够向群众提供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就会更多,社会运行效率也会提高。二是 改革社会组织自身的运行和管理机制,增强自律、自主和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其组织的运行效率。目前,我国登记的社会团体有25万多个、基金会有2500多个,这些组织覆盖各个区域、行业、界别,如果能进一步提高它们的运行效率,就会对社会管理和建设发挥更大作用。社会组织管理机制改革可能比经济组织管理机制改革难度更大,在经济组织管理机制改革中可以通过建立激励机制来提高组织的效率,而这种方法对社会组织改革来说不一定能奏效。所以,如何改革社会组织管理机制还有待结合我国实际进行探索。或许,推进社会组织管理的专业化、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建立群众监督机制、实施淘汰或退出机制等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组织提高效率。

当前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的重点。就具体实践而言,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当前的重点主要是:完善法律,拓展领域,加强监管和评估监督,建立退出机制。推动社会组织健康发展,首先应在法律层面严格规范社会组织的行为以及准入、监管、退出程序,明确社会组织的权责范围,使社会组织的登记和管理走上法制化轨道。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需要在制度和政策上开放更多的领域,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在发展社会组织方面,不仅应继续推动扶贫济困、社区建设、公益慈善等领域的社会组织发展,而且应拓展领域,尤其是推动志愿服务、养老、就业等领域的社会组织发展。随着社会组织的不断发展,需要建立健全监管体系,对违法违规和无效的社会组织实行退出机制。应当指出的是,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必须从我国实际出发、根据社会现实需要来进行,西方一些好的社会组织管理方法可以借鉴,但 照搬西方社会组织的发展模式无助于我们推动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教授)

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杨宜勇

在现代社会,社会组织作用重要、不可或缺。一是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建立在社会分工基础上的专业化组织将具有不同能力的人聚合在一起,以特定的目标和明确的规范协调人们的活动、发挥人们的能力和作用,从而可以提供更好更多的产品和服务,更有效地满足人们的需要。二是有利于增强集体行动达成合理目标的有效性。集体行动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贯穿人类社会的始终。只要存在单个个体无法实现的公共物品供给问题,就存在集体行动。社会组织有利于规范集体行动,增强集体行动达成合理目标的有效性。三是有利于推动创新。社会组织是推动创新的重要主体。近年来国际上流行一种混合型组织即“社会型企业”,它是以公共利益为目标的营利组织,但其营利不全是为了出资股东,而是为了提升竞争力、永续经营、扩大服务。一个著名的例子是孟加拉国尤努斯创立的格莱珉银行,它向穷人提供不需要担保的小额贷款,使很多人摆脱了贫困。社会型企业主动担负社会责任,具有促进社会整体向上的作用。

在新形势下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需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而无论社会建设、社会发展还是社会管理创新,都离不开大力发展社会组织。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 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完善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的政策,发挥各类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改进社会组织管理,建立健全统一登记、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分级负责、依法监管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重点培育、优先发展经济类、公益慈善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城乡社区社会组织;推动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和发展,强化行业自律,发挥沟通企业与政府的作用;完善扶持政策,推动政府部门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向社会组织开放更多的公共资源和领域,扩大税收优惠种类和范围。

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应推进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创新,促进各类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功能作用。目前,我国各类社会组织有200多万个,对于其中有益但尚未登记的社会组织应逐步使其合法化。同时,积极推进各类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创新,拓展社会组织直接登记范围,探索登记管理和业务主管职能一体化。社会组织覆盖面广,功能多样。有的社会组织可以充分调动社会资源,承担各级政府转移的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这有利于改进公共服务的质量,提高公共服务的绩效。民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的《民政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建立各级政府资助社会组织发展的机制。未来5年,我国政府将向社会组织开放更多资源,向社会组织转移更多职能,并扩大税收优惠。有的社会组织可以强化行业自律,帮助政府规范企业行为,推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规划》明确要求,推动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和发展,强化行 业自律,发挥沟通企业与政府的作用。有的社会组织可以承接原来街道办事处的大多数职能,替政府分忧、减负;在服务社区居民的同时承担大量社会自我管理的职能,有利于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管理新格局。《规划》明确提出,推动县(市、区)社会组织培育和发展,发挥其提供服务、反映诉求、参与基层社会管理的积极作用。

在大力发展社会组织的同时,应及时完善法律监督、政府监督、社会监督、自我监督相结合的社会组织监管体系。一方面,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保证社会组织发展的正确方向;另一方面,健全社会组织负责人管理、资金管理、年度检查、查处退出等制度。通过相关法律和制度的完善,形成登记审批、日常监管、税务稽查、违法审查、信息披露、公共服务、行政处罚等各环节信息共享、工作协调的社会组织管理机制;制定社会组织行为规范和活动准则,实行社会组织分类评估制度,完善失信惩罚机制;引导社会组织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加强自律,提高透明度和公信力。

(作者为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

解决社会组织发展面临的困难

蓝军

社会组织可以为社会提供新的资源配置机制,在解决社会问题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可以弥补政府和市场的不足,有利于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正因为如此,社会组织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但是,由于体制机制还不健全、不完善,当前我国社会组织发展还面临一些困难。

社会组织发展的现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社会人,大量人口处于非组织化状态、流动状态,人民群众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行为方式以及利益诉求、意见表达等呈现多元化特征。在新形势下,政府部门唱“独角戏”的社会管理模式已难以维持,大量社会管理和服务事务需要转移给社会组织。然而,目前社会组织发展还面临一些困难,主要是:社会组织的法律地位不够明确,制约社会组织加快发展;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还承担许多本应由社会组织承担的职能,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制度尚未建立起来,影响社会组织发挥功能和作用;国家扶持社会组织发展的政策措施还没有得到完全落实。其中,资金不足是社会组织面临困难的集中表现,是困扰社会组织发展的主要问题。

社会组织的资金来源情况。由于在政府机构改革中政府停止了对大部分社会组织的财政拨款,大多数社会组织进行外部资金募集不易、自我创收受限,正常活动难以开展,处于步履维艰状态,不少社会组织事实上处于休眠状态。目前社会组织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会员会费、政府资助、提供产品和服务、企业捐赠以及投资收益等。这些收入又可分为非自创收入与自创收入。非自创收入包括社会组织接受政府拨款和社会捐赠,这在理论上应该是社会组织的主要收入来源。自创收入是社会组织通过提供产品和服务而获得的收入以及通过投资获得的收益。自创收入主要包括业务收入、经营收入和投资收益。业务收入是社会组织为实现社会效益而开展业务活动取得的收入,这 是自创收入的基本形式。经营收入是指其在实现社会效益的业务活动之外开展经营活动所取得的收入。投资收入是社会组织在将资金运用于实现其社会使命的具体项目之前,进行资本运作,获取投资收益,以实现资金保值增值。有人认为,社会组织不应该有经营收入,资金应全部来自会费。这其实是一种认识误区。社会组织并非不能有经营活动,因为社会组织生存发展和开展业务活动必然会产生财务支出和各种资金耗费,在会费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在坚持注重社会效益和非盈利性的前提下,应该可以适当通过开展经营活动取得收入,以弥补资金缺口,更好地为社会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

篇3:4社会组织民俗

一、佤族歌谣中反映的精神民俗

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为特定的行为方式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精神民俗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哲学伦理观念及民间艺术等[1]5。佤族歌谣中反映的精神民俗主要表现在民族宗教信仰方面,还有一些表现在巫术和人生观念方面。这里我们拟从佤族的各种祭祀歌谣切入,探讨蕴于佤族歌谣中的精神民俗。

民族宗教信仰,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民众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的仪式制度。佤族的原始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鬼神崇拜。自然崇拜即认为“万物皆有灵”,各种自然物都有“鬼神”护佑。而比较重大的宗教祭祀活动有拉木鼓、猎头、剽牛祭祀,三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原始宗教祭祀活动,也是佤族最重大的宗教习俗。举行这些宗教祭祀活动时,都有一系列的歌舞相伴随,因佤族没有文字来记载这些宗教活动,故只能凭借民间歌谣作为传承宗教祭祀文化的重要载体。现存的祭祀歌词,就能反映佤族的这些宗教习俗。

1.木鼓崇拜。木鼓制作是个很复杂的过程,包括鸡卦占卜、进山选木鼓树、砍木鼓树、拉木鼓、迎木鼓、凿木鼓、盖木鼓房、跳木鼓房、祭木鼓等一系列活动。围绕着“拉木鼓”到“祭木鼓”的全部活动,就产生了一整套的木鼓祭词、咒语、古歌、音乐、舞蹈和绘画等诗、歌、舞相配合的“木鼓艺术”。这些歌谣祭词有《拉木鼓选树祭词》、《拉木鼓歌》、《木鼓进寨祷词》、《跳木鼓房》、《敲木鼓歌》、 《木鼓祭词》等。如《木鼓进寨祷词》唱道:哦!这是头道酒,是装在大坛子里最上面的好酒,任何人没有尝过,首先拿来敬献你们。你是寨门的山鬼,先倒给你喝,请你快快让开,不要附在木鼓上,不要进寨子里作祟。你是岩石头上的鬼,先倒给你喝,请你快快返回去,不要附在木鼓上,不要进寨子里作祟。这是红毛树的老大,这是桂花树的老三,我们要拉进寨子里去,让它们结成一对。我们要盖新房给他们住,我们要搭架子给他们睡,让木鼓保佑我们安宁, 让木鼓保佑我们强盛。祭词大都情真意切,反映了佤族人民祈求祖先神灵恩赐和护佑,祈求木鼓能保佑全寨人吉祥平安,庄稼丰收,出猎顺利,部落繁荣兴旺。

2.猎头祭谷习俗。猎人头血祭,是佤族古代社会沿袭下来的比较原始落后的宗教祭祀习俗。主要是祭祀谷物神,祈求农业丰收, 衣食丰足,通常称之为“猎头祭谷”。它同时又与血族复仇、部落械斗联系在一起。如西盟县佤族的一首《迎头歌》唱道:这是人像,这是头发,这是战利品,这是我们的英雄猎回的人头。我们的鸡卦生得好,我们的命生得好,因为有神灵保佑,我们才这样顺利平安。 我们请你进寨,我们迎你进村,头碗饭先献给你吃,头道酒先敬给你喝。我们跳舞给你看,我们唱歌给你听,我们时时陪伴着你,守护着你的灵魂。请你与我们常在,请你保护我们安宁,驱除病魔, 免除灾祸,村寨强盛,谷物丰收。佤族先民从比较落后的原始思维出发,相信通过“猎头血祭”这种最高规格的祭品,可以达到“驱除病魔,免除灾祸,村寨强盛,谷物丰收”的目的。猎头祭祀由猎头、 迎头、供头(又叫祭头)和送头等一系列的公共性宗教祭典组成, 由此也形成系列歌谣《猎头祭歌》、《迎头歌》、《供头歌》、《送头歌》 等。这些歌谣均折射出佤族的原始宗教信仰:他们对所猎获的人头怀着一种敬畏感,既把猎到的人头作为献祭神灵的供物,又把人头作为祭祀的对象加以敬献。不过,现在这种习俗已废除了。

3.剽牛献祭。佤族习俗中,凡涉及全部落或全寨子的人都要共同参与的集体性重大宗教祭祀活动,诸如拉木鼓、猎头祭、砍牛尾巴和盖大房子等,都要剽牛祭祀。如《剽牛歌》唱道:白花开满山,烈火烧满天,谷种撒下地,土地有了魂。我们剽牛来祭祀,祈求谷种显神灵;谷苗出得像头发,谷种发杈像篱笆,谷粒饱满像豌豆,谷穗长得像马尾巴,保佑今年收成好,来年剽牛几十家。这是春天的时节,佤族开始烧荒,进行“刀耕火种”,举行剽牛祭谷神时唱的歌。表现出人们对所祭祀的神灵的崇敬,并向神灵祈求庄稼丰收。与拉木鼓、猎头、剽牛这些宗教祭祀活动有关的歌谣,很好地保存了佤族一些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民俗文化。这些祭仪歌谣也反映了佤族人民的思想、观念、情感和审美意识,具有极大的文化价值。

二、佤族歌谣中反映的社会民俗

社会民俗,亦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它主要包括社会组织民俗(如血缘组织、地缘组织、业缘组织等)、社会制度组织(如习惯法、人生仪礼等)、岁时节日民俗以及民间娱乐习俗,等等[1]5。佤族歌谣反映的社会民俗主要是关于婚俗、社会制度、节日及丧葬习俗方面的。

1.爱情、婚俗类。佤族歌谣中有关爱情及婚姻题材的歌占很大比重,反映了佤族从恋爱到结婚的各个阶段的风俗礼仪。佤族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一般是自由恋爱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双方要经过“串姑娘”(自由恋爱)、订婚,然后结婚。 “阿妹呀,我想吃你食的槟榔,你吃的槟榔色鲜味美。”(《讨槟榔吃》)“讨槟榔吃”是佤族男青年求爱的一种方式。佤族男女青年到十四五岁便开始谈恋爱,基本形式是“串姑娘”。一般是天黑以后,三四个小伙子相约和几个姑娘在一个姑娘家相聚,先是闲谈或者帮女方做些家务事,然后对唱情歌,互相试探,寻找意中人。 如果某对青年男女愿意,就会移到一个偏僻的角落或门外晒台上,小伙子坐在姑娘前面,由姑娘为小伙子梳头,边梳边谈,互吐衷情。也有个别“串姑娘”的情况。无论集体或个别进行,都要唱情歌,故佤族情歌相当丰富。情歌成为青年男女交流思想、表达感情的工具。有初恋时的求爱歌:“所有的树叶都枯萎了,只有麻栗果叶绿油油;所有的小伙子(小姑娘)都走了,只有我的阿哥(阿妹)不走。”……“给我填足草烟,阿妹!请用花梳子为我梳头。 花梳子留在你手上。你的情意我要带走。”(《麻栗果叶》)姑娘为小伙子梳头是佤族青年谈恋爱时的一种习俗,它也是佤族青年表达感情、交流感情的一种方式。有歌颂纯洁、坚贞、专一的情歌:“只要我俩相好,就不怕别人磨快刀。要死就要同刀死,要活就要心一条!”(《我俩永远相好》)有批判嫌贫爱富的择偶观念的情歌:“老鹰歇过的树我不歇,我要歇的是常青树;富人家的儿子我不爱,我要找的是穷苦的孤儿。”(《我要找穷苦的孤儿》)这类情歌是佤族社会开始阶级分化以后的产物。有反对强迫婚姻,抗婚逃婚的情歌:“如果阿爸逼我成亲,我就逃往萨尔温江下游。如果阿妈逼我成亲,狗脑花就是我的好伙伴。不管阿爸怎样凶,不管阿妈怎样狠,刀壳刀身不相配,怎样强行在一起。”(《求爱调》) 佤族婚姻制度是又自由又不自由的,婚前的恋爱是自由的,但又要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贫富差别的增大, 强迫、包办、买卖婚姻的现象日益严重。为了反抗这种不自由的婚姻,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有的男女青年相约逃婚,故歌谣中反映了逃婚、抗婚的现象。“祖宗传下的理,我们要继承照办。不是近亲的两家人才能婚配,不是同姓的两家人才能成亲。”(《婚礼祝福歌》)佤族订婚后,男方要给女方家送聘礼,女方家要给女儿准备嫁妆,然后按两家商定的日子举行婚礼。婚礼上,要请魔巴诵念“占卜咒语”,唱“祝福歌”。上面歌词中就反映了佤族的这种婚俗,宣传了佤族“同姓或近亲不婚”的婚姻制度。

2.丧葬习俗。佤族的丧葬仪式相对简单,但丧葬歌谣却比较丰富,这些丧葬歌谣也反映了佤族的系列丧葬习俗。如:“摇呀摇,摇呀摇,把‘死神’往外推走!摇呀摇,摇呀摇,把‘凶鬼’往远远的地方抛掉!”(《送死神》)这是佤族为死者跳“摇篮舞”时唱的歌,由佤族老人跳着唱。佤族认为唱歌跳舞能清除邪恶,把鬼赶跑。佤族从人死到安葬,每天请魔巴杀鸡或杀猪、“做鬼”,举行祭祀活动。乡亲到死者家跳“竹竿舞”、“棺材舞”、“扫帚舞”等,唱各式各样的 《挽歌》、《悼念歌》,边唱边跳以颂念死者,表示哀悼。第三天安葬时要唱《送葬歌》:“……你已经死了,我们把你装进棺材,深深地埋在土里。黑土堆就是你的家,你要在这里好好地安息,再也不会回来了!”这反映了佤族土葬的习俗。送葬时,魔巴再次念咒语,旁边有人用葫芦笙或短笛吹奏哀乐,边走边鸣火枪,放土炮,把棺材抬到公共墓地,按姓氏划分的区域安葬。然后唱《向死者告别》的告别歌: “……你爱吃的东西已经献给你了,你爱穿的衣服已经给你穿了,你爱听的歌已经给你唱了,你爱看的舞已经给你跳了,你应该心满意足了,不要对我们有意见了!你安息吧,你安安心心地在地下吧!我们会时常想念着你,给你祭酒、祭饭、祭鸡。你也要保佑我们,不疼不痛,事事顺利!”整个丧事期间,佤族群众常常是以歌舞寄托哀思,以歌舞“欢送”死者的灵魂。佤族歌谣贯穿佤族丧事的始终,伴随着佤族的各种丧葬仪式,也折射了佤族独特的丧葬习俗。

综上所述,佤族歌谣全面生动地反映了佤族及其先人的社会精神生活。这些歌谣流传的时间长,从表现佤族先民时期的原始狩猎生活直到现在,都有佤族歌谣的创作与传承。虽然有些歌谣如“迎头歌”等随着佤族“猎头祭谷”习俗的废除而逐渐远离人民的现实生活,但是其他一些拉木鼓歌、剽牛歌、婚嫁歌、丧葬歌及各种岁时节令、礼仪风俗等歌谣却以鲜活的生命力一直在佤族社会中传唱。不管是消逝的歌谣,还是正在传唱抑或新创的佤族歌谣,都蕴含着深厚的佤族民俗文化,折射出佤族人民的价值观念、 生活态度与行为方式。所以说,民俗催生歌谣,歌谣反映民俗。佤族民俗与佤族歌谣相伴而生,相互印证。佤族歌谣就像一座鲜活的民俗博物馆,为我们提供了研究佤族民俗文化的翔实资料。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2]郭思九,尚仲豪.佤族文学简史[M].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3]陈本亮.佤族文化大观[M].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4]临沧市文化局.临沧市民族歌曲精选[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

篇4:议岭南民俗音乐的社会价值

[关键词]岭南民俗音乐 社会价值 研究

岭南民俗音乐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体系中的一朵奇葩,具有玉树临风、清新雅致的独特风格,能够给予欣赏者心旷神怡、神清气爽的欣赏体验,受到岭南地区农民群众的认可和喜爱,也在国内外艺术舞台上获得较高的评价。随着岭南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岭南民俗音乐的社会价值日渐明显,在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群众的文化艺术活动,有力促进了岭南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

一、岭南民俗音乐的内容简介

岭南民俗音乐一般可分为广东音乐、潮州音乐和客家音乐三大乐种,是我国南方民间音乐与北方民间音乐融合发展的艺术产物,并实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发展效果,表现出非常独特的艺术风格,是民俗音乐与专业音乐融合发展、相得益彰的结合体。“社会与文化的互动过程折射在传播方式和传播渠道中,岭南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播方式由人际传播转移到大众传播,由单一传播走向复合多元化传播,进而促进了岭南民间音乐的发展”,也表现出岭南民俗音乐非常突出的社会价值。

二、价值理念下岭南民俗音乐的重要特点

岭南民俗音乐兼有南方音乐、北方音乐和少数民族音乐的艺术精华,在千百年的融合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文静、婉约、雅致的艺术风格,在我国浩瀚民间艺术宝库中占有一席之地。

(一)岭南民俗音乐是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传统文化

岭南民俗音乐是一个具有“多元艺术血脉”的文化形式,含有较为明显的复杂性和包容性,不但对自身发展过程中不同历史阶段的诸多优秀艺术作品进行博观约取的继承和发扬,还对本地其他艺术形式和其他民族的艺术形式进行借鉴和发展,从而形成自己别具一格、卓然不群的音乐风格。普通民间音乐受农民群众自身素养的影响而成为一种自发性、单一性音乐,而岭南民俗音乐在多元艺术营养的滋养下实现了音乐审美的极大提高而成为一种自觉性、发展性较高的音乐形式,是一种处于不断吸收、不断发展中的自觉性音乐。岭南民俗音乐拥有诸多的代表人物,如被称为岭南民俗音乐“四大天王”的音乐家吕文成、尹自重、何大傻、何浪萍,成为岭南民俗音乐在新时期科学发展的领军人物,值得一提的是后来者易剑泉、余其伟等国内著名音乐作曲家也为岭南民俗音乐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

(二)岭南民俗音乐是具有一定娱乐价值的乡土文化

过节的时候舞龙舞狮子等是岭南地区主要的民间艺术活动,如果没有音乐伴奏,就会使舞龙舞狮子等艺术活动苍白无力,而伴奏音乐不但能够为舞龙舞狮子等艺术活动增色不少,实现两种艺术形式的强强联手,还能够为表演者和欣赏者提供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节奏,使表演者和欣赏者在思想、审美、心理方面产生共鸣,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群众在参与文化艺术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使农民群众获得很大的满足感和愉悦感。以岭南民俗音乐作品《龙飞凤舞》为例,该作品在主题音调方面选择了切分节奏作为主要的音乐表现手法,从而使该作品具有很强的引导性和节奏性,使表演者的舞步很容易跟上民俗音乐的节奏和旋律,轻松达到乐舞人三合一、互动成趣的理想境界,直接促进表演者快乐、兴奋、幸福等积极情绪的形成。

(三)岭南民俗音乐是具有一定健身功能的音乐形式

我国北方音乐的意境非常宽广优美、幽远空旷、庄严厚重,而岭南民俗音乐想象力丰富,则以行云流水、天马行空的洒脱艺术风格征服了岭南地区的农民群众,其舒爽惬意、自然而然的超然境界透露出“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的空灵与博大。有人说:西方音乐像酒一样浓烈刺激、场面宏大,东方音乐像茶一样清新雅致、回味悠长,岭南民俗音乐则像山间小溪一样婉约、清秀、文雅,有高度,更有长度。以岭南民俗音乐作品《三潭印月》为例,该作品的音乐旋律在表现含蓄、内敛、开放的同时,还表现出很强的外部修饰,从而使该作品具有情意绵绵、细腻轻爽的特点,能够引导欣赏者穿越古今、放松身心,有效舒缓欣赏者的紧张情绪。

(四)岭南民俗音乐是具有很强普及性的民间艺术

与岭南民俗舞蹈如影相随的民俗音乐还具有非常强的群众性和普及性,岭南民俗音乐不但能够以传统文化的形式独立地放松农民群众、愉悦农民群众,还能够和岭南民俗舞蹈一起合作,为农民群众献上一份复合型、参与性、娱乐性的艺术大餐,为农民群众欢庆佳节助兴添彩。无论是文化节,还是传统节日,舞狮子、舞龙、舞麒麟等文艺活动都是必不可少的民俗活动,自然也不会缺少岭南民俗音乐的参加。另外,岭南民俗音乐还是一种便于播放的艺术形式,在社区生活中可以通过播放岭南民俗音乐营造一种轻松、文明、高雅的艺术氛围,有效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因此,岭南民俗音乐具有很强的普及性和群众性,是丰富农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的有力抓手。

三、岭南民俗音乐的社会价值

“岭南是历史上丝绸之路起始港,背靠五岭,面朝南海,被看作是古今文明、中外文化、南北文化、雅俗文化的交汇处,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丰富的文化资源”。因此,岭南民俗音乐具有非常高的社会价值,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推广,以此直接影响农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

(一)有助于构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

音乐是一种无形而有声的抽象艺术形式,主要借助欣赏者的想象力发挥作用,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法给予欣赏者积极的刺激引起欣赏者在情感方面、心理方面、体验方面的共鸣,达到愉悦大众、教化大众的目的。首先,在社区生活过程中,岭南民俗音乐可以用来在小区广播系统播放,让全体社区居民都欣赏经典的岭南民俗音乐作品,让岭南民俗音乐时刻伴随在农民群众的身边,其次,岭南民俗音乐可以在社区文艺活动中使用,如舞狮子、舞春牛、舞麒麟、舞龙等民俗舞蹈,让岭南民俗音乐成为民俗舞蹈的伴奏音乐,为民俗舞蹈创设翩翩起舞的艺术轨迹,实现音乐爱好者与舞蹈爱好者的大联欢,发挥岭南民俗音乐的辅助价值。最后,在社区文艺汇演中,岭南民俗音乐不但能够成为舞蹈的伴奏音乐,还可以成为独立表演的艺术形式,让农民群众尽情享受器乐演奏的高雅音乐,以极具正能量的艺术佳品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从而构建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

(二)有助于缅怀历史探寻发展脉络

岭南民俗音乐具有很强的洞察力、想象力和穿透力,能够凭借一些音符就轻松将欣赏者引入一种如醉如痴、随心畅想、欲罢不能的虚幻境地,从而使欣赏者进入一种高度放松、忘乎所以的健康状态和积极情绪之中。因此,要积极研究岭南民俗音乐优秀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手法和教育价值,主动探寻岭南民俗音乐作品形成的时代背景、创作者当时的切身体验以及创作者赋予作品的主题思想,以“当事人”的心态、角度和思想去重新审视音乐作品,重新理解音乐作品的主题思想,最大限度的缩小与创作者之间的时代差异、心理差距和情感差异,真正做到透彻理解岭南民俗音乐作品的主题思想、文化内涵和时代背景,与创作者真正实现共鸣,减小音乐作品理解上的偏差,提高重新演绎岭南民俗音乐作品的准确度。因此,比较音乐作品的发展差异能够清楚地掌握岭南民俗音乐的成长脉络和历史背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岭南民俗音乐的艺术特性。

(三)有助于教化民众改善社会风气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大众捞钱成为习惯,岭南地区农民群众的思想意识也逐渐发生变化,人人向钱看,社会风气日下。日渐恶化的社会风气已经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绊脚石,春节联欢晚会上郝建主演的小品《扶不扶》就是明显的例证之一。因此,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说,“乡村文化价值体系在慢慢解体,利益的驱动几乎湮没一切传统乡村社会的文化价值,而成为乡村社会的最高主宰”。社会风气问题已经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最大挑战,而艺术就是教化民众、净化社会风气的有效工具之一,岭南民俗音乐自然责无旁贷。岭南民俗音乐多产生于农民群众的集体艺术庆祝活动,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本地民俗舞蹈的伴奏音乐,与民俗舞蹈一起成为岭南地区民间艺术的并蒂莲。在民俗舞蹈与民俗音乐构建的艺术氛围中,艺术作品内含的思想教育元素就会在潜移默化中给予农民群众积极的影响,在潜意识中引导农民群众一心向善释放正能量,能够弘扬人间真善美,鞭笞假恶丑,从而有助于社会风气的改善。

(四)有助于社会和谐共建美好家园

在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的同时,要看到精神文明建设的相对滞后,农民群众在忙于挣钱的过程中忽视了彼此间的情感沟通,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的丑陋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屡见不鲜,人际关系逐渐走向冷淡化和金钱化,新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重要基石之一的岭南民俗音乐就要担负起融洽农民群众关系、促进农民群众交流、实现社会和谐的时代重任。岭南民俗音乐是一种古色古香的传统艺术,承载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教育精华和民间艺术的优秀文化,是一剂非常好的精神“猛药”。欣赏岭南民俗音乐和参加社区文艺活动是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重要休闲方式,能够把农民群众聚集在一起,实现农民群众的近距离接触,从而使农民群众的信息交流与情感沟通成为可能。另外,农民群众聚集在一起研究民俗音乐和民俗舞蹈,积极为社区文艺活动准备节目和献计献策,彼此间的人际关系在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相互帮助中逐渐消除隔阂,成为朋友。因此,岭南民俗音乐给予农民群众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的机会,有效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有助于发动群众团结一致共建家园。

四、研究岭南民俗音乐社会价值的积极意义

岭南民俗音乐具有非常强大的社会价值,值得去深入研究。岭南民俗音乐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突破口之一,成为岭南地区移风易俗、文化活动的主体。

(一)加强对传统艺术的保护

研究岭南民俗音乐的社会价值能够突出强调艺术的思想教育价值、娱乐价值以及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值得世人去研究和探讨,更有利于岭南民俗音乐这一民间艺术形式的保护和发展,提高全社会对岭南民俗音乐的关注度,为岭南民俗音乐发挥自身价值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使多种形式的艺术“相处”在一起,孰优孰劣一时难以分清。因此,研究岭南民俗音乐的社会价值能够突出强调传统艺术的教育价值,提高农民群众对岭南民俗音乐的保护意识。

(二)加速新农村文化建设

传承和发展岭南民俗音乐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研究岭南民俗音乐的社会价值有助于开发和利用岭南民俗音乐的教育功能,能够实现学校教育和思想教育所无法企及的教育效果,能够在寓教于乐、自娱娱人的快乐氛围中给予农民群众积极的思想教化和心灵净化,从而能够很好地进行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农民群众常年忙于农耕生活,简单直接的说教活动对他们而言没有吸引力,也没有实际效果,因此,人性化、艺术化的岭南民俗音乐能够加速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

(三)强化民族自立自强意识

岭南民俗音乐是优秀的民间文化,民族的就是优秀的,更是世界的。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很多人看到西方世界的发达而盲目自卑、错误否定自己,这些人没有看到以岭南民俗音乐为代表的民间文化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瑰宝之一,妄自菲薄、自我否定就成为这些人的关键词。因此,研究岭南民俗音乐的社会价值有助于农民群众看清岭南民俗音乐的真正价值,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进而有助于强化农民群众的自立自强意识,摆脱盲目自卑的困扰。

结 语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然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实现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平衡发展”。而岭南民俗音乐在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成为提高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的有力抓手。因此,研究岭南民俗音乐的社会价值,有助于农民群众对岭南民俗音乐形成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提高农民群众对岭南民俗音乐的认可度、关注度和信服度,用岭南民俗音乐引导农民群众一起享受社区生活、享受文化活动,真正构建和谐、温馨、幸福的大家庭,加速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徐承英.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探索与争鸣,2007(1);

[2]徐学庆.调动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理论前沿,2006(7);

[3]唐金培,蔡万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实事求是,2006(2);

[4]陈文胜,陆福兴.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战略思考.中国发展观察,2006(12);

[5]卓瑛.略论新农村文化建设.农业考古,2006(3) ;

[6]黄永林.重视民间文化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今日浙江,2006(12)。

篇5:4社会组织民俗

设计理念:传统的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这里面包含着久远的民族风范和民族个性,它展示着丰富的民族情感、意识和追求,是在千百年的流传和俗定中形成的,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它也不停地充实和丰富,展示着现代社会与传统传承之间的美妙与和谐,展示着传统民风民俗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寄托,展示着每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价值追求,凝聚着民族的身心。通过对我国传统民风民俗的了解和认识,可以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大团结意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民俗民风探源》综合实践活动,正是本着立足于现实,立足民族传统,立足于开拓学生视野而开发的。围绕这一主题开展活动,对于学生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对于学生发展的个性,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提高民族团结意识,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活动目标:

1、知道独特的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一些我国重大的传统民间习俗和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

2、在了解家乡民风民俗来历的基础上,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积极参与本地有特色的民俗活动,增强民族自豪感。

3、增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与民族文化的联系,培养思考、探究的能力。

4、在活动中形成合作与分享的意识,培养学生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良好的社会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5、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展示探索和研究成果,学会评议,学会欣赏,学会吸收他人的成果。

活动时间:一个月

活动准备:老师根据自己的所长,从以下项目中来确定各班级的研究重点(节日对联、燃放鞭炮、请家谱、烟台小吃、),也可以自己确定比较感兴趣的项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进行调查、访问、查阅、收集有关的信息。将收集的信息以A4纸抄写下来,作为进一步交流的基础。

活动具体实施过程:

A、资料收集和整理阶段

第一课时

一.由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引出话题。

1.回顾本课文学习或者自己知道的的民风民俗(节日对联、燃放鞭炮、请家谱、招远大圣虫、……)

2.提出主题:我们的民风民俗。

二.理解主题,制定子课题。

1.提问:你知道什么叫民风民俗?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节日对联、燃放鞭炮、请家谱、招远大圣虫……

3.分小组选择子课题,并交流。

三.各小组根据选择的子课题,制定研究计划,明确准备工作。

在学生制定研究计划的同时,教师要进行巡视,对学生在制定计划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解答;发现学生在制定计划中的存在的不足,及时指点。以保准计划的可行性。

四.交流计划,并在交流的基础上完善计划。

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制定的计划,先小组长交流,组员可以补充。

2.在各组交流的基础上,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说说别的组的计划的优势和需要修改的地方;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说说根据别组的交流,你认为自己组的计划还有哪些不足,将怎样进行修改?

3.各组修改计划。

注:在制定计划以后,各组进行调查、访问,在调查访问的基础上再确定还有哪些东西需要在书本(图书馆)、网络上进行查寻的。

第二课时

1.各组按照第一课选择的子课题交流得了解到的资料。(节日对联、燃放鞭炮、请家谱、招远大圣虫……等方面说)

交流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可以是通过图片展示加解说词;可以是通过活动的现身说法;可以是让大家品尝等等。

2.各组就自己研究、调查等,说说收获。

3.根据交流情况进行自评、互评。

第三课时

1.各自撰写活动的收获。

师述:通过参与本次主题活动,我们亲身体验了资料收集、调查、访问、参观、设计、宣传等活动,一定有许多收获与体会,把它们写下来吧!

学生撰写收获。

小组进行交流。

2.各小组对本次研究的资料进行归档整理。

3.各小组互相交流,看看哪一组的资料整理得好?

第四课时(拓展)

1、师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风民俗,它们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绚丽之花。这节课让我们走进《中国民俗》网,去了解不同民族的不同风俗习惯。

2、交流

3、引述:我们的祖先留下的文化习俗很多很多,你认为我们是不是都应该保留它们?有没有需要改革或废除的?

4、学生举例。

5、小辩论:春节里该不该燃放烟花爆竹?

可以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开展辩论,让学生在辩论中明辨是非,搞清楚民风民俗的继承和改革。

B、活动成果展示阶段:

1、各班级根据自己的活动情况以及收集的资料,确定成果的主题。

2、可以进行图片展览展、实物展览、以及活动展示等。

篇6:4社会组织民俗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民间美术与民俗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2.了解民间美术独特的形式语言与表现手法以及其中的寓意。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看图猜谜和比较分析等方法,讲解民俗活动、解释吉祥图案的内涵,使学生比较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劳动人民创造精神的伟大。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中把欣赏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关注社会热点,懂得民间美术在现代设计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民间美术与民俗文化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民间美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看演示图片提问学生: 1.图中的狮子制作材料和风格有何区别? 2.下面的三幅作品分别采用了哪种表现形式?相同之处是什么?

三、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

1.民间美术的魅力不是只停留在它的外在形式上,它还有更深刻的含义。2.逢年过节人们都喜欢在家门口贴一个福字,而且一定要倒过来贴,为什么呢? 讲讲“福”字的来历。3.民间美术中的形象含义: 龙:高贵、神圣、传统 老虎:避邪 龟鹿:长寿富贵 松鹤:长青,松鹤延龄 鲤鱼:鲤鱼跃龙门 喜鹊、梅花:喜上眉梢 牡丹花:花开富贵 帆船:一帆风顺 瓶、如意:平安如意 鸡、如意:吉祥如意

四、陕西的民间美术与当地的民俗活动 1.合阳面花:李秀琴 2.凤翔挂虎:胡深 3.旬邑剪纸;库淑兰

提问学生:这三位民间艺术家有何共同特点?他们的作品在色彩运用上有何共同点?你能分析一下原因吗?

五、民间美术与民俗文化的关系 1.看剪纸作品中表现了什么节日活动? 2.说说以下节日都有哪些特色民间美术作品? 春节

元宵节

清明节

中秋节

3.民间美术贯穿于整个民间生活之中,是民众生活的一部分。民间美术以民俗为基础,来源于民俗。民俗与民间美术二者又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丰富的民俗活动,不仅是民间美术创造的源泉,又是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

六、民间美术与现代生活

1.民间美术对我们现代生活有何影响?找找我们身边的民间美术应用例子。

2.传承和创新对民间美术而言是同样重要的。对一个好的民间艺术设计师来说,每做一件作品,不是顺手拿来,而是要有所创新,有自己独特的创意和构思,这才是最重要的。

3.奥运福娃妮妮的设计与北京沙燕风筝。

七、思考:你认为要使中国民间美术发扬光大,应采取哪些具体而有效的保护措施?

八、课堂小结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让我们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播者,让中华民族艺术在世界艺术宝库中灿烂辉煌。

九、课后作业

上一篇:八年级下册物理应用题下一篇:当前阅读的社会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