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科学《好听的声音》教案与反思

2024-05-06

小班科学《好听的声音》教案与反思(精选6篇)

篇1:小班科学《好听的声音》教案与反思

小班科学教案活动《好听的声音》含反思适用于小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体验探索声音的乐趣,乐于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尝试辨别生活中不同的声音,在玩瓶子过程中,发现声音的大小,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好听的声音》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尝试辨别生活中不同的声音,在玩瓶子过程中,发现声音的大小。

2、体验探索声音的乐趣,乐于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感受。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PPT2、每人一只塑料小瓶置于小椅子下面。小盆4个,黄豆若干。

活动过程:

(一)、尝试猜测生活中的不同声音

1、谈话导入:宝宝们,今天有这么多客人老师来听咱们上课,你知道是为什么吗?(客人老师是来找耳朵最灵的宝宝的,那我们来比一比好不好?你听!(播放宝宝笑声)

师:这是什么声音啊?谁的笑声啊,大人的还是宝宝的笑声?

师:你们猜对了,真棒!这是小宝宝夜里睡觉做梦发出来的笑声。可是天亮了,妈妈要请一个小动物来叫醒这个小宝宝,你听听是哪个小动物来叫醒宝宝的?(播放公鸡叫声音,幼儿:大公鸡!)

师:大公鸡怎么叫的?(喔喔喔喔)

师:那除了公鸡会叫宝宝起床,还有什么小动物也会叫呢?

师:会叫的动物有很多很多,所以妈妈可以请许多小动物来叫小宝宝,宝宝被叫醒了,(播放洗手声音)咦!宝宝现在在干什么?

师:洗手的时候会有什么声音啊?(哗啦啦)

师:洗完脸刷好牙吃完早饭,宝宝该上幼儿园了,宝宝坐着爸爸的汽车(出示汽车图)上学了,汽车在马路上会发出什么声音啊?(嘀嘀嘀、嘟嘟嘟嘟)

(二)、让空瓶子发出声音

1、师:把瓶子拿出来玩玩,瓶子有声音吗?

师:怎样让它发出声音呢?启发幼儿瓶子是因为装了东西而发出的声音(教师倒出黄豆证实)。

小结:瓶子碰碰某个地方就能发出声音。

2、用瓶子装豆让它发出声音

师:宝宝也想让你们的瓶子也发出好听的声音,请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3、幼儿集体操作装黄豆。

提问,我们的瓶子发出来的声音一样吗?(不一样:一个响声大一个响声小)

师:怎么回事?幼儿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小结:用力大小不同,发出的声音轻响不同

4、摇瓶子游戏《大猫和小猫》

师:知道了瓶子宝宝的这个秘密,我们一起来表演大大的声音和小小的声音好吗?(伴奏:我是一只大猫,我的声音很大,喵喵喵喵喵↓我是一只小猫,我的声音很小,喵喵喵喵喵↑可进行两次)

5、延伸活动

教师故意边唱歌边用一个装满黄豆(或两颗)的瓶子(透明),用力摇,瓶子没声音(是小小的声音),咦!怎么回事呀?瓶子宝宝还有秘密呢?跟老师再去找一找它的秘密好吗?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从幼儿生活背景入手,让幼儿听辨生活中不同的声音,从而引发对声音的兴趣。小班幼儿不善于集中注意力“听讲”,本活动采取让幼儿自己操作,自己探索,了解了声音轻重,在自由探索中发现声音的轻重与装豆子多少的关系。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整个活动运用各种感官,听一听,做一做,将艺术领域“节奏强弱”的内容自然地渗透到科学活动中,使科学探索和音乐活动巧妙的结合,达到动静交替。充分突出幼儿为主体,努力把握“玩中学”的度,注重多观察、少干预,让幼儿在游戏、体验、操作中获取新的知识,充分表现自己,从而达成活动目标。

而对于科学活动,幼儿操作是很关键的一环节,如何收放自如是一个大问题。因为幼儿的操作一定会有个体差异,所以势必会产生幼儿操作的时间差(第一个完成的幼儿和最后完成的幼儿)那么对于动作快的幼儿教师在操作前一定要提清楚要求,让他知道我接下来要做什么而不是无所事事。

今后的科学活动的开展也要围绕着以下两点进行(1)活动的材料准备是否充足,是否有效?(2)幼儿操作活动前教师的要求是否明确?科学是严谨的,而幼儿的科学活动既充满科学的探索精神又不同于成人所理解的科学。作为教师,作为组织者,在每一次的科学活动中都先问问自己:如何在具体的生活经验中帮助幼儿构建自己的科学认知!

本文扩展阅读:声音(sound)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是通过介质(空气或固体、液体)传播并能被人或动物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最初发出振动(震动)的物体叫声源。声音以波的形式振动(震动)传播。声音是声波通过任何介质传播形成的运动。

篇2:小班科学《好听的声音》教案与反思

活动目标:

1、能辨别生活中不同的声音。

2、在玩玩、摇摇瓶子过程中,发现声音的轻响。

3、体验探索声音的乐趣,乐于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感受。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宝宝生活中声音的flash。

2、每人一只塑料小瓶,小盆4个,黄豆若干,装瓶子布袋(套在椅子上)

教学重点

1、鼓励幼儿依据生活经验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2、在听听、玩玩、尝尝中感受声音,激发幼儿对探索声音轻响的兴趣。

活动过程:

(一)、生活中的声音听声音:(以宝宝早晨的生活背景)笑声--鸡鸣--盥洗--汽车--问候(老师好)。引导幼儿说出笑声、动物的叫声、听水声进行猜想、说出马路上的汽车声等。

宝宝们,今天有这么多客人老师来听咱们上课,你知道是为什么吗?(客人老师是来找耳朵最灵的宝宝的,那我们来比一比好不好?你听!(播放宝宝笑声)这是什么声音啊?(笑声)谁的笑声啊,大人的还是宝宝的笑声?(小宝宝)看看是不是小宝宝的笑声。(出示小宝宝图)你们猜对了,真棒!这是小宝宝夜里睡觉做梦发出来的笑声。可是天亮了,妈妈要请一个小动物来叫醒这个小宝宝,你听听是哪个小动物来叫醒宝宝的?(播放公鸡叫声音,幼儿:大公鸡!)大公鸡怎么叫的?(喔喔喔喔)我们来看看到底是不是大公鸡,(出示大公鸡图)哇!你们又说对了!拍拍手表扬自己。那除了公鸡会叫宝宝起床,还有什么小动物也会叫呢?(小狗,小猫等)小狗怎么叫的?(幼儿模仿)会叫的动物有很多很多,所以妈妈可以请许多小动物来叫小宝宝对吗?宝宝被叫醒了,(播放洗手声音)咦!宝宝现在在干什么?(洗手)洗手的时候会有什么声音啊?(哗啦啦)洗完脸刷好牙吃完早饭,宝宝该上幼儿园了,宝宝坐着爸爸的汽车(出示汽车图)上学了,汽车在马路上会发出什么声音啊?(嘀嘀嘀、嘟嘟嘟嘟)

(二)、让空瓶子发出声音(教师事先准备3个瓶子:空瓶子、装有少量黄豆的瓶子,装满黄豆的瓶子)

1、终于,宝宝来到了幼儿园,老师要和宝宝一起玩了,看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什么好玩的东西。(出示空瓶子)看看你们的椅子下面,把口香糖瓶子拿出来玩玩,瓶子有声音吗?(没有)怎样让它发出声音呢?(幼儿讨论让瓶子发出声音的方法:碰碰手、碰碰椅子、放东西到瓶子里等)附儿歌:拍拍拍,瓶子有声音,碰碰碰,瓶子有声音。老师有一种办法和你们不一样,我摇摇瓶子就会有声音,(出示装有少量黄豆的瓶子摇一摇)问,你得瓶子也摇一摇有声音吗?启发幼儿瓶子是因为装了东西而发出的声音(教师倒出黄豆证实)。

小结:瓶子碰碰某个地方就能发出声音。

2、用瓶子装豆让它发出声音宝宝也想让你们的瓶子也发出好听的声音是吗?(是)老师在装豆子是还会念儿歌呢,你听:瓶子宝宝,嘴巴张开,吃点黄豆,嘴巴闭紧,有声音啰!请个别幼儿示范操作,教师指导。

3、幼儿集体操作装黄豆。

瓶子宝宝有声音了吗?有的宝宝赶紧坐过来,我要请小朋友来表演节目啦!谁的瓶子宝宝保护好了我就请谁来,(引导幼儿专注较教师讲解)请一个幼儿上来与教师一同表演摇瓶子,提问,我们的瓶子发出来的声音一样吗?(不一样:一个响声大一个响声小)怎么回事?幼儿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小结:用力大小不同,发出的声音轻响不同 装的多少也影响瓶子发的声响(太少声音小,装满没声音,感受事物的相对性)

4、摇瓶子游戏《大鼓和小鼓》

知道了瓶子宝宝的这个秘密,我们一起来表演大大的声音和小小的声音好吗?(伴奏:我是一只大鼓,我的声音很大,咚咚咚↓我是一只小鼓,我的声音很小,咚咚咚↑可进行两次)教师故意边唱歌边用一个装满黄豆(或两颗)的瓶子(透明),用力摇,瓶子没声音(是小小的声音),咦!怎么回事呀?瓶子宝宝还有秘密呢?跟刘老师再去找一找它的秘密好吗?

5、幼儿通过尝一尝,咬一咬,区别糖果的软硬不同,知道装硬糖果的瓶子摇起来会发出大鼓的声音,装软糖果的会发出小鼓的声音。

6、为“大鼓小鼓”唱歌,边摇瓶子边说儿歌。

7、活动延伸出示装棉花糖的瓶子,提出:棉花糖与软糖发出的声音,谁更像大鼓、谁像小鼓?请幼儿到教室去吃吃看就知道了。

今天我们来玩个游戏,看看谁的耳朵最灵了,我们一起来听听这是什么声音呢?谁的笑声,是大人还是小孩的呢?看看是不是小宝宝的笑声?

可是天亮了,妈妈要请一个小动物来叫醒这个小宝宝,你听听是哪个小动物来叫醒宝宝的?大公鸡怎么叫的?(喔喔喔喔)我们来看看到底是不是大公鸡,(出示大公鸡图)那除了公鸡会叫宝宝起床,还有什么小动物也会叫呢?(小狗,小猫等)小狗怎么叫的?(幼儿模仿)会叫的动物有很多很多,所以妈妈可以请许多小动物来叫小宝宝对吗…………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篇3:小班科学《好听的声音》教案与反思

(1) 课前导入。教师:今天我们教室里有很多老师来听课, 同学们可能感到有点紧张, 我们一起来做深呼吸, 调节一下情绪。学生做深呼吸。教师指导学生吸气、呼气。 (投影变换) 教师引入新课《人体的呼吸》。 (教师在导入新的教学内容时极为自然, 同时也协调了学生的情绪和课堂气氛。一举双得。)

(2) 创设情景。教师:让我们行动起来, 每个人来感觉一下。Ste p 1:用手将鼻子捏住, 人能不能呼吸?Ste p 2:用手将口捂住, 人能不能呼吸?Step3:用手紧紧捂住自己的鼻和嘴呢?每个学生都进行实验。 (实际上, 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已有相关体验, 只是没有深层次去思考问题, 教师用这种重体验加深学生的印象, 让学生去思考, 引入新课。) 教师:想一想, 人体主要的呼吸器官是什么?学生答:肺。教师:肺是呼吸系统的一个器官。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我们人体的呼吸系统的每个器官的特点和作用。 (学生的重体验与教师的提问及答案是否有直接的关联呢?)

(3) 分组合作。教师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分工合作, 进行如下的讨论: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 想象自己是一名导游, 要带领一个旅游团去参观整个呼吸系统的每个器官, 请你组织好导游词, 介绍你负责的一个器官, 时间为两分钟。各小组讨论, 编写导游词, 选组长。 (小班化的教学为合作交流提供了最好的硬件, 小组的合作互动进行得愉快、热烈而且有条不紊。)

(4) 汇报交流。教师:随我们的导游一起游历一下人体的呼吸器官, 我们会有怎样的经历呢?请我们的第一个导游首先进入大门。 (学生举手) 王导请。学生王:请各位游客跟我走。这里光线明显幽暗, 只觉得地上、墙上茅草丛生, 挡住了我们的去路, 好不容易挤了过去, 呀, 只觉得四周湿漉漉、粘呼呼的, 又有点暖和, 这是什么地方啊?教师:很好。王导给我们介绍的地方是哪儿?生答:鼻腔。教师:根据王导的介绍, 我们来总结一下鼻腔的特点。 (教师板书:鼻腔特点:有鼻毛、黏膜, 湿润温暖, 作用是……) (科学课堂的教学语言是科学性的, 但是教师在这里巧妙地把语言的艺术性与科学性相互结合起来, 让两者的审美观叠加在一起, 把科学学科与语文学科有机地联系起来。) 教师:我们再来听听下一位导游的介绍。接下去几个学生作为导游分别用精彩的语言文字介绍咽、气管、支气管和肺, 教师听完叙述后一一小结、板书。重点讲了肺的特点和作用。

(5) 课后小结。教师:我们今天学习了呼吸系统的有关知识, 请同学们来总结一下。请同学们按照刚才的分组, 讨论两分钟, 各自总结一下你们组所导游的部位。两分钟后。学生讨论结束, 各小组派代表对其中的一器官进行小结。 (小组合作探究在科学课堂上的运用, 正是科学学科的一大特色。在小班化的前提下, 学生的互动、师生的互动都能尽情地发挥其最佳效果, 但是不必要的小组活动犹如滥用条件, 生搬硬套, 画蛇添足。)

二、探讨与分析

笔者听课后, 通过对课堂的观察, 记录了大量的课堂原始数据如学生的参与度、教师的语言、合作学习的达成度、合作成果展示、教师对学生的指导等, 从教师的行为表现和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分析, 从中也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小班化课堂为科学学科新课程教学创造了更好的硬件。根据《科学课程标准》, 科学学科教学的理念主要包含四方面的内容。一是树立课程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的观念, 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 学习渠道的拓宽, 丰富学生的经历和经验。二是教师要以学生为本, 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 突出个性发展, 激发学习兴趣, 开发学生潜能。三是以改变学习方式为突破口, 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四是在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 更多地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进步和发展。小班化课堂则为这个目标准备了更好的硬件。让生活走向科学, 让科学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面对全体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 都得到成功的体验, 充分体现了全面育人的新课标精神。这位教师的教学设计, 既体现了科学课堂教学的特色——小组合作与互动, 更把教学与语文教学紧密联系起来, 增加了文学性、欣赏性, 而且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 这需在小班化的课堂里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的有效性。

(2) 小班化课堂为教师个性化地演绎教材创设了表演的平台。因为有个性, 才体现授课的艺术;有个性, 才能产生美的享受。学生总是喜欢听有个性的教师的课。教学中强烈的个性化意识、健全的心理品质, 有利于教师在教学天地里自由发挥, 也更让学生充满激情地进行课堂学习。这位教师的有个性化的教学思路, 在课的开始就创设导游中的问题情境, 一开始就沟通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热情也随之展开。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在精神高度集中、趣味盎然的各种活动中学习, 往往能达到最佳的效果。教师的个性化教学特色, 在知根知底的教与学的小班化课堂中得到了进一步释放和提升。教师了解每一个学生优点和不足, 知道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从而提升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 并能有的放矢不放弃每一个学生, 牢牢对准学生的瞳孔, 指挥学生的大脑, 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更发掘了学生一种综合学习的能力。这班学生, 在教师的个性化教学的引导下, 发挥出了优秀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这源于小班化课堂里教师的“能”和学生的“能”在层层递进中达到完美的结合。

(3) 小班化课堂为学生探究学习提供了合作的园地。小班化课堂为师生交互、生生交互、人境交互创设了最佳的时空, 它在特定的范围内实现了教学资源的最合理配置, 有助于实现学生学习能力开发的最大化, 更为实施新课程改革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在这个学习过程中, 这位教师利用“小班化”优势, 积极营造了平等、民主、和谐的生生互动活动, 创设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的氛围, 培养他们之间健康的互动情感, 使他们在合作中学习, 在合作中竞争, 在合作中发展。而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操作, 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竞争, 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 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等方面都得到了提高, 使学生真正参与到科学教学活动中, 不仅在知识上, 而且在情感、合作技能上互相理解、尊重、宽容, 促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但是, 是否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就像是使用万能胶, 想到了就用, 用得越多越好呢?这位教师在这堂课中用了两次这种方式, 第一次确实是有效地促进了课堂教学, 形成了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那么, 在最后小结时是否有必要再让学生来一次相互合作讨论, 并且是讨论同一内容呢?这也许是事情做得太过而适得其反了吧。所以,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我校的小班化资源, 组织好每一次的小组合作, 真正做好“物”用所值, “物”尽所值。

总之, 科学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知识的探索去获得研究、思维的方法, 运用方法进行探索、创造, 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原理的科学精神。因此, 教师在探究式学习中开展“合作、自主、开放”的学习方式, 不能流于形式, 更不能为了套用形式而浪费了小班化课堂教学这个良好的硬件, 要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 把握它们的根本。

参考文献

[1]叶澜.新基础教育[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 1997.

篇4:小班科学《好听的声音》教案与反思

活动目标:

1、能辨别生活中几种不同的声音。

2、初步了解同一种物体,由于数量、材质的不同,发出的声音也是不同的。

3、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与动作协调发展。

4、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活动准备:

1、课件《好听的声音》。

2、图标:大鼓和小鼓。

3、小瓶人手一个,小盆每组一个,黄豆若干,软硬糖果若干。

活动过程:

一、辨别生活中的声音。

1、听声音:(以宝宝早晨的生活背景)笑声--鸡鸣--盥洗--汽车--问候(老师好)。引导幼儿说出笑声、动物的叫声、听水声进行猜想、说出马路上的汽车声等。

师:(1)宝宝们,今天有这么多的客人老师来我们教室做客,你们知道为什么?是来找耳朵最灵的宝宝,那我们来比一比,听一听,谁的耳朵最灵。

这是什么声音呀?你知道是谁的笑声吗?(你们猜对了,这是小宝宝夜里睡觉做梦发出来的笑声。)(图片宝宝)

(2)天亮了,听听看妈妈叫了哪个小动物去叫醒宝宝呢?“教.案来自:快思教案网”(大公鸡)(我们来看看是不是大公鸡)还有哪些动物是会叫的啊?(幼儿模仿)会叫的小动物还有很多很多,下次也请它们帮忙来叫醒小宝宝。

(3)宝宝被叫醒了,你们听听,现在小宝宝在干什么?(洗手图片)

(4)洗好手,吃好饭,宝宝准备坐车去上幼儿园啦,这个车子在马路上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呢?马路上除了这个声音之外还有什么也能发出声音?(摩托车,自行车)

2、小结:我们的身边有这么多好听的声音,马路上也还有好多好多,真的非常好听。

二、把黄豆装进瓶子里,根据装豆子的数量区分声音的不同。

(1)到了幼儿园里,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啦,看看今天老师带来了什么好玩的呢?(出示空瓶子)

(2)听听这个瓶子有声音吗?(没有),那你有什么好办法能让瓶子发出声音呢?(幼儿尝试让瓶子发出声音的方法:碰碰手、碰碰椅子、放东西到瓶子里等。拍拍拍,瓶子有声音,碰碰碰,瓶子有声音)

(3)老师有一种办法和你们不一样,我摇摇瓶子就会有声音,(出示装有少量黄豆的瓶子摇一摇)问,你的瓶子也摇摇有声音吗?如果我们在瓶子里装点豆子,瓶子能发出声音吗?我们一起来试试看。

(4)现在我们的瓶子宝宝有都有声音了吗?老师想请小朋友们用自己的瓶子来学学这两样东西,看看,这是什么?(大鼓和小鼓)

(5)现在我们的瓶子宝宝就来学大鼓和小鼓的声音:

大鼓--我是一只大鼓,我的声音很大,咚咚咚咚咚。

小鼓--我是一只小鼓,我的声音很小,咚咚咚咚咚。

(6)大鼓的声音很大,它是怎么发出来的呢?小鼓呢?(大鼓力气用的大,小鼓用的力气小)

小结:原来,大鼓要用大一点的力气,小鼓要用小一点的力气。

(7)师:小朋友们看,老师这里有两个瓶子宝宝,一个瓶子里面装了很少的豆子,我们来听听看像大鼓的声音还是小鼓的声音。另外一个里面装了很多的豆子,我们也来听听看。

小结:原来豆子要多放些,但是不能放满,力气大一些就是大鼓的声音了。

3、尝试把糖果装进瓶子,根据糖果的软硬不同区分声音的不同。

(1)现在杨老师要给小朋友们看一样东西,看看是什么呢?(糖)有硬糖和软糖,糖放在瓶子里会有声音吗?猜猜看哪种糖装在瓶子里会像大鼓的声音呢?

(2)我来请小朋友们自己来把糖果装进瓶子里试试看,听听哪种糖果是大鼓的声音,哪个是小鼓的声音。

小结:硬糖装在瓶子里能发出大鼓的声音,软糖放在瓶子里能发出小鼓的声音。

四、结束部分:

师:刚才我们听了各种声音,我们也自己动手让瓶子宝宝发出了不同的声音,原来我们的小耳朵能听到这么多好听的声音,但是有小朋友不爱惜自己的小耳朵,让自己的耳朵很受伤。以后小朋友要好好的保护我们的耳朵,也不要大声的喊叫,这样我们的小耳朵就可以听到各种好听的声音了。

教学反思: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科学教育,教师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和验证性操作,忽视幼儿自主性、探索性和创造性,使幼儿无法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扼杀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篇5:小班科学好听的声音教案

活动目标:

1、尝试辨别生活中不同的声音,在玩瓶子过程中,发现声音的大小。

2、体验探索声音的乐趣,乐于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感受。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PPT

2、每人一只塑料小瓶置于小椅子下面。小盆4个,黄豆若干。

活动过程:

(一)、尝试猜测生活中的不同声音

1、谈话导入:宝宝们,今天有这么多客人老师来听咱们上课,你知道是为什么吗?(客人老师是来找耳朵最灵的宝宝的,那我们来比一比好不好?你听!(播放宝宝笑声)

师:这是什么声音啊?谁的笑声啊,大人的`还是宝宝的笑声?

师:你们猜对了,真棒!这是小宝宝夜里睡觉做梦发出来的笑声。可是天亮了,妈妈要请一个小动物来叫醒这个小宝宝,你听听是哪个小动物来叫醒宝宝的?(播放公鸡叫声音,幼儿:大公鸡!)

师:大公鸡怎么叫的?(喔喔喔喔)

师:那除了公鸡会叫宝宝起床,还有什么小动物也会叫呢?

师:会叫的动物有很多很多,所以妈妈可以请许多小动物来叫小宝宝,宝宝被叫醒了,(播放洗手声音)咦!宝宝现在在干什么?

师:洗手的时候会有什么声音啊?(哗啦啦)

师:洗完脸刷好牙吃完早饭,宝宝该上幼儿园了,宝宝坐着爸爸的汽车(出示汽车图)上学了,汽车在马路上会发出什么声音啊?(嘀嘀嘀、嘟嘟嘟嘟)

(二)、让空瓶子发出声音

1、师:把瓶子拿出来玩玩,瓶子有声音吗?

师:怎样让它发出声音呢?启发幼儿瓶子是因为装了东西而发出的声音(教师倒出黄豆证实)。

小结:瓶子碰碰某个地方就能发出声音。

2、用瓶子装豆让它发出声音

师:宝宝也想让你们的瓶子也发出好听的声音,请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3、幼儿集体操作装黄豆。

提问,我们的瓶子发出来的声音一样吗?(不一样:一个响声大一个响声小)

师:怎么回事?幼儿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小结:用力大小不同,发出的声音轻响不同

4、摇瓶子游戏《大猫和小猫》

师:知道了瓶子宝宝的这个秘密,我们一起来表演大大的声音和小小的声音好吗?(伴奏:我是一只大猫,我的声音很大,喵喵喵喵喵↓我是一只小猫,我的声音很小,喵喵喵喵喵↑可进行两次)

5、延伸活动

篇6:小班科学《好听的声音》教案与反思

(本教案有配套视频,教学PPT)

【课程介绍】

一、活动目标

1、体验探索声音的乐趣,乐于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感受。

2、能辨别生活中不同的声音。

3、在为乐曲伴奏中,感受声音的轻响。

二、活动准备

1、宝宝生活中声音的flash。

2、录音带: 大鼓和小鼓音乐

3、每人一只塑料小瓶,小盆4个,黄豆若干,三瓶软硬不同的糖果,大鼓小鼓各一个(图片)。

三、指导要点

1、鼓励幼儿依据生活经验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2、在听听、玩玩、尝尝中感受声音,激发幼儿对探索声音轻响的兴趣。

四、活动过程

(一)、生活中的声音

听声音:(以宝宝早晨的生活背景)笑声——鸡鸣——盥洗——汽车——问候(老师好)。引导幼儿说出笑声、动物的叫声、听水声进行猜想、说出马路上的汽车声等。

(二)、让小瓶发出声音,为大鼓小鼓伴奏

1、让空瓶子发出声音

宝宝来到幼儿园,老师要和宝宝一起玩啦。这里有一个瓶子,你能让

它发出声音吗?(幼儿每人取一小瓶子,探索用各种办法让它发出声音)。

2、用瓶子装豆让它发出声音

这里有许多豆子,小豆和瓶子在一块能发出声音吗?

3、(放录音)引导幼儿跟着音乐摇瓶子:用儿歌“你的小瓶子,有声音吗?有有有”有节奏地引导幼儿感受音乐。

4、出示大鼓和小鼓图片,引导幼儿用瓶子摇出大鼓和小鼓的声音,感受用力大小不同,发出的声音轻响不同;装的多少也影响瓶子发的声响(太少声音小,装满没声音,感受事物的相对性)

(三)、幼儿通过尝一尝,咬一咬,区别糖果的软硬不同,知道装硬糖果的瓶子摇起来会发出大鼓的声音,装软糖果的会发出小鼓的声音。

(四)、为“大鼓小鼓”唱歌,边摇瓶子配乐曲边唱歌。

五、活动延伸

上一篇: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下一篇:《海边的卡夫卡》读书笔记个人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