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内镜

2024-05-21

超声内镜(共8篇)

篇1:超声内镜

神经内镜神经内镜手术的操作流程及优势

神经内镜手术的出现让患者可以在微创的情况下准确的完成复杂的脑部手术,可以说是治疗神经科、脑科疾病的有力武器。那么这种技术在手术中是如何运用的呢?神经内镜手术的基本流程。(一)术前准备

1.环境清洁、安静,提前开启洁净空调系统,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2.神经内镜成套设备的准备。

(1)准备不同视角(0°、30°、70°、90°等)的硬质内镜。(2)查看监视器、摄像系统、影像记录设备之间连接是否牢固。(3)检查监视器、摄像机、光源、影像记录设备的功能情况。(4)将仪器设备移至手术床旁,并摆放在病人头端两侧备用。3.准备神经内镜固定架、蛇形自动牵开器等。

4.准备神经内镜辅助器械,包括电凝钳、电凝剪、显微剪、抓钳、球囊导管、单极电凝线、双极电凝线、穿刺镜鞘和灌注管等。

5.人员准备:手术人员衣帽穿戴整齐后进行外科洗手,穿上无菌割症衣.戴无菌手套等。(二)术中操作流程

1.检查各仪器电源插头以及仪器之间是否连接完好。

2.开启无菌设备附件及辅助器械,洗手护士妥善同定无菌神经内镜摄像头数据线、导光束、吸引管和电凝线。

3.洗手护士将仪器端递给巡回护士,插入设备对应插口。

4.依次打开监视器、摄像机、光源等电源开关,调节好亮度备用。

5.连接单、双极电凝线,先检查负极板是否正确粘贴好,连接电凝线,再打开双极电凝和电刀电源开关。根据需要调节好输出功率备用。

6.待“十”字切开硬脑膜后.放置穿刺鞘;置人内镜检查脑内,安装同定架同定神经内镜进行镜下操作。7.手术结束后,将光源亮度、电凝的功率调到最小,然后依次关闭光源、摄像主机、监视器、电刀、电凝等仪器的电源开关。

8.拔出摄像头数据线、导光束、电凝线等附件。9.清洁、整理仪器设备。

10.按规范要求处理内镜、摄像头数据线、导光束、显微剪、抓钳、电凝钳、双极电凝线等。[1]

适应症

如下疾病最适合神经内镜技术治疗: 1.大多数脑积水 2.颅内蛛网膜囊肿 3.透明隔囊肿

4.脑室内及脑室旁囊肿 5.大多数垂体瘤 6.高血压脑出血 7.脑脊液鼻漏

8.视神经卡压综合征

“神经内镜技术”的临床应用,可使众多脑积水病人摆脱分流管的困扰,在内镜手术后更加自信地享受美好生活 “神经内镜技术”的临床应用,使得众多颅内囊肿患者避免了开颅手术,大大降低了治疗风险,减少了治疗费用,而且效果更好!“神经内镜技术”的临床应用,使经蝶垂体瘤手术更为精细,肿瘤切除更安全、更彻底,效果更好!我科独有的导航和术中MR技术使得内镜 下的经蝶垂体瘤手术更精准!“神经内镜技术”的临床应用,使脑内血肿清除创伤更小,功能恢复更快更好!我们已有1000余例神经内镜手术经验,“神经内镜手术”是我们的专长技术。优势

神经内镜治疗脑积水,已经成为重要的新兴方法,那这种方法和传统的治疗脑积水的手段比起来有什么样的优势呢?脑病国际研究院的专家表示,与传统手术相比,采用神经内镜治疗脑积水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优势:

1、不易造成颅内或腹腔感染,将术中并发症减小到最低;

2、不受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避免多次换管手术的痛苦;

3、手术操作相对较简单,与传统手术相比时间较短;

4、不会出现传统经终板三脑室造瘘术可能引起的蛛网膜下腔闭锁而致手术失败。

这种新的手术方法简便、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且更符合人体生理特点。应用神经内镜是疗脑积水的一大突破。

篇2:超声内镜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神经内科门诊就诊及住院患者90例,男47例,女43例,年龄35~75岁,平均年龄56.5岁。

所有病例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正常颈动脉组30例、颈动脉硬化斑块30例、颈动脉斑块伴50%以上狭窄患者30例。所有病例均无严重心脏疾患,无明显颅内动脉狭窄疾病。

1.2 仪器与方法

仪器采用TOSHIBA Aplio500型彩超仪,普通超声用PLT-704AT线阵探头,探头频率4~11MHz,内镜导航成像用PLT-1204MV线阵容积探头,探头频率7~18MHz。所有患者均先行常规超声检查,包括二维灰阶、彩色多普勒、频谱多普勒扫查,记录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内径、内中膜厚度、有无斑块,有无管腔狭窄等。选取感兴趣区,启动Single Sweep 3D成像模式,调节取样框大小,再次点击Single Sweep无需移动探头,自动完成三维信息采集。点击液晶屏上FlyThru进入内镜导航成像模式,选取合适的图像存盘待分析。所有图像经两名专业医师分析。

2. 结果

90例患者全部顺利完成检查。

2.1 正常颈动脉内镜导航超声成像表现

内镜导航超声成像显示正常颈动脉内壁表面均匀、光滑,呈整齐环状结构(图1),空间动态表现为均匀一致的管腔由近及远逐渐走行,管腔增宽至颈动脉分叉处可见分为颈内动脉及颈外动脉两支管腔。

2.2 颈动脉硬化内镜导航超声成像表现

颈动脉内中膜增厚表现为局部内壁表面不光滑,轻度隆起于管腔,与周围正常内壁连续性好。的内部结构。本研究就内镜导航超声成像技术联合常规超声检查在颈动脉硬化中的作用做初步研究。颈动脉斑块表现为大小不等的团块向血管腔内突出,表面不光滑,形态欠规则。颈动脉斑块伴管腔狭窄表现为大小不等斑块形成,管腔不规则变窄,表面不光滑(图2),空间动态表现为由近及远走行,至斑块狭窄处绕行残余管腔达远端正常血管腔。

2.3 常规超声与内镜导航超声成像联合常规超声比较

常规超声显示正常颈动脉30例,内镜导航超声成像技术发现2例存在侧壁小斑块;30例颈动脉硬化斑块患者,共检出斑块54个,内镜导航超声成像检出斑块68个,多检出的斑块6个位于颈动脉前壁,8个位于颈动脉侧壁;常规超声显示颈动脉斑块伴50%以上狭窄30例,内镜导航超声成像联合显示其中5例狭窄不足50%(表1)。

3. 讨论

内镜导航超声成像技术(FlyThru)利用容积信息类似腔镜实时动态显示人体管腔、管道、体腔和血管内部的立体结构,对内部的微小病变、息肉、肿瘤和结石进行定位和介入引导治疗,即刻疗效评估和术后随访观察。颈动脉硬化的发生越来越年轻化,文献报道其与脑血管病关系密切[2,3]。颈动脉超声检查安全、无创,是颈动脉硬化首选的无创检查,但由于常规超声是二维图像,仅能反映血管腔断面,诊断信息不完整,FlyThru技术能够直观动态观察血管腔内结构,清晰显示颈动脉斑块形态、大小、表面以及狭窄,能够更完整显示颈动脉,为疾病的诊断提供有用信息。

内镜导航超声成像显示正常颈动脉内壁光滑、均匀,呈整齐环状结构,有别于其他体腔及管道显示的光滑平整内壁,这是由于动脉收缩舒张所致。本研究显示内镜导航超声成像技术类似于腔镜成像,显示血管内部空间结构,可以发现较常规二维超声更多的斑块,尤其是位于前壁和侧壁的斑块。常规超声在评价狭窄程度时常会出现高估情况,本研究中3例常规超声显示50%以上狭窄在内镜导航超声成像显示狭窄处斑块呈不规则形,局部狭窄不足50%。

FlyThru成像是一种特殊的三维成像技术,图像的信息依赖于二维图像的质量,因此,数据采集时二维图像必须尽量调节到最佳的状态,血管腔内尽量呈均匀的无回声,如果血管的管腔内部有混响的噪声,最好通过分段的TGC进行调节,否则FlyThru成像血管管腔内部会出现类似于斑块的伪像,但是混响伪像一般图像较虚,与管壁不连续,形态不规则,藉此与斑块区分。

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在启动Single Sweep准备采集3D图像时,A平面(初始平面)最好是血管短轴切面,因为A平面默认的追踪方向是与屏幕垂直的方向;如果病人二维图像比较好,A平面(初始平面)是血管长轴同样可以追踪的很好,但是在启动Start键之前需要调节A/B/C平面追踪的方向,使箭头和血管长轴平行。进入FlyThru模式后需要注意调节的参数为Threshold阈值,参考值为20~45,但是同样需要根据当前病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节,Threshold值太高,正常血管壁的信息会出现缺失,太低Fly Thru的图像质量不好。

如所有新技术一样,内径导航超声成像技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对斑块性质以及稳定性进行评价,因此该技术需联合常规超声才能显示其优越性。另外,由于成像容积探头较大,对于颈部较短的患者颈动脉显示受限;对于位置较深的锁骨下动脉以及分叉较高的颈内外动脉显示受限,本研究仅选择颈总动脉及部分易显示的颈内动脉进行。因此探头的改进可能有助于拓展研究范围。

综上所述,内镜导航超声成像技术能够方便、动态、直观地显示颈动脉管腔内的结构,提高前壁及侧壁的斑块显示率,更准确地确定颈动脉狭窄程度,弥补了常规超声的不足,是常规超声的有益补充,两者结合应用能够更好显示斑块及狭窄。本研究仅为内镜导航超声成像技术在颈动脉的初步研究,今后的工作中需要增加样本量,细化分析其在颈动脉疾病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罗俊,燕纯伯.颈动脉超声对粥样硬化性疾病的研究进展.心血管病学进展,2005,6(1):1-4

[2]伍丽红.应用颈动脉超声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6:22-23

篇3:“火眼金睛”的超声内镜

正确的癌瘤术前分期对选择治疗方案、评价预后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胃癌当然也不例外。传统的胃癌术前检查包括胃镜、B超和CT,但均不能正确地进行术前分期。幸运的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目前在一些大型的医疗机构开展了超声内镜、螺旋CT、核磁共振、腹腔镜检查等,它们为胃癌术前分期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超声内镜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影象诊断工具,具备了内镜和超声的双重功能,它是将微型高频超声探头安装在内镜(包括胃镜、肠镜、膀胱镜、腹腔镜等)的顶端,当内镜插入体腔后,既可直视观察腔内的形态,又可通过超声扫描了解病变的深度及其与周围脏器的关系及周围肿大的淋巴结。由于其受腹壁脂肪、肠腔空气和骨骼系统的影响和干扰少,进一步提高了分辨率,从而使胃癌的术前分期更加准确。

目前,临床上使用超声内镜包括超声胃镜、超声肠镜和超声腹腔镜等。它们可用来判断消化道肿瘤的侵犯深度,如已经侵犯到肌肉层了,还是仅仅侵犯了黏膜层,而后医生可根据肿瘤侵犯的深度考虑外科手术切除的可能性及手术方法。超声内镜还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有无局部的淋巴结转移。甚至医生还可以根据它确定某些转移肿瘤的起源与性质,并以此为线索找到原发肿瘤。此外,它还能帮助医生判断食道静脉曲张程度与栓塞治疗的效果;显示纵隔病变;判断消化性溃疡的愈合与复发情况等。

虽然超声内镜优点多多,但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适合此项检查。像严重心肺疾病患者、处于休克状态者、疑有胃穿孔者、不合作的精神疾患者、严重智力障碍者、消化道急性炎症特别是腐蚀性炎症患者等,都不宜使用。

由于这项检查比较复杂,为了顺利完成,患者在检查前还应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术前空腹4~6小时,如有幽门梗阻者,应禁食2~3天,并用温盐水洗胃;术前15~30分钟口服去泡剂,以消除附着于消化道黏膜上带有泡沫的黏液,并且检查时患者尽量不要吞咽,以免带入新的泡沫;术前还要肌注镇静剂(安定)和解痉剂,咽喉部喷洒麻醉剂;如行超声肠镜,则术前应清洁洗肠。术后2小时内禁食。

其他的还有螺旋CT,能够发现内镜超声较难发现的远处(后腹膜和大血管周围)淋巴结和脏器转移,并提高病灶检出率及术前分期的准确性。核磁共振对进展期胃癌瘤体的分期较准确,特别是浆膜外浸润的诊断,其敏感性达93%~97%,甚至高于螺旋CT。腹腔镜检查最重要的优点是创伤小,它利用小切口来观察肿瘤的局部浸润情况,尤其是胃后壁肿瘤,及是否伴有腹膜转移,对胃癌可切除性判断的准确率达91%~96%,有效地避免了那种开腹后才发现肿块已无法切除的情况发生。

篇4:超声内镜在消化道病变诊治中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2例,女38例;年龄20~56岁,平均(38.14±1.35)岁,均经普通胃镜检查诊断为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后根据超声内镜检查结果行内镜微创治疗。排除内镜无法通过者;合并消化道狭窄、胃底静脉/食管静脉曲张或肺功能衰竭与心功能不全者;对超声内镜检查耐受性差。

1.2方法:术前禁食8h,并口服局麻药与去泡剂,采用富士能SU-7000型号胃镜进行检查,常规记录病灶大小、部位、形态及合并病变等情况,后应用超声内镜进行检查,频率设为7.5~20MHZ,以脱气水浸泡法进行检测,详细观察并记录病灶声像图特征,如病灶大小、部位、回声强度、来源层次、边界等。根据超声内镜初步诊断结果选择相应治疗方法,外科治疗包括腹腔镜或开腹手术,术毕取病灶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内镜治疗在超声内镜引导下完全切除病灶组织,并进行病灶组织病理检查,获得病理诊断结果。

1.3观察指标:分析超声内镜诊断消化道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表示,采取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超声内镜检出结果:

70例患者均行超声内镜检查,共检出病灶72处,病灶部位:食管11处(15.28%),胃57处(79.16%),十二指肠4处(5.56%)。起源层次:44处(61.11%)病灶起源于固有肌层,12处(16.67%)病灶起源于黏膜下层,14处(19.44%)病灶起源于黏膜肌层,2处(2.78%)病灶起源层次不确定。

注:超声内镜诊断消化道病变的灵敏度为81.67%(49/60),特异度为70.00%(7/10),准确度为93.33%(56/60)。

2.2 超声内镜诊断效能分析:

病理结果显示上消化道病变阳性60例,阴性10例;超声内镜诊断结果:阳性52例,阴性18例,见表1。

2.3 超声内镜表现:

源于固有肌层间质瘤病灶呈低回声,固有肌层与黏膜肌层的平滑肌瘤亦呈低回声,而异位胰腺回声表现多样化,呈位于黏膜下层的混合回声及低回声。

3. 讨论

随内镜治疗技术迅速发展,消化道黏膜病变与黏膜下肿瘤等均可通过内镜进行微创切除,对不同部位、大小与生长方式的黏膜下肿瘤应选择不同内镜治疗方式,因而术前需对病变起源、性质及是否伴腔外生长进行准确评估,但因上消化道黏膜隆起性病灶常源于黏膜层以下,而普通胃镜活检组织常较表浅,难以获得满意的样本组织,因此普通胃镜无法准确诊断大多黏膜下隆起性病变[4]。标准超声内镜可明确消化道隆起病变位于管壁内外及管壁的起源层次,了解病变起源、性质、大小及浸润范围,从而为恶性病变的TNM分期提供依据,并指导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5~6]。

刘涛等[7]评价了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的诊断及治疗价值,结果显示超声内镜检出病灶79处,其中食管12处(15.19%)、胃63处(79.75%)、十二指肠4处(5.06%),病理诊断准确率为68.35%,本研究结果显示超声内镜共检出72处病灶,其中食管11处(15.28%),胃57处(79.16%),十二指肠4处(5.56%),这与上述研究结果相似,而本组中超声内镜诊断消化道病变的灵敏度为81.67%,特异度为70.00%,准确度为93.33%,准确率较上述研究结果高,考虑是因为充分运用了超声内镜的优势,清晰观察消化道黏膜下病变位置大小、边界、起源层次、回声特点及与邻近脏器关系等,继而作出准确诊断,并开展下一步治疗。

综上所述,超声内镜在消化道病变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郭花,盛剑秋,金鹏,等.超声内镜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物的诊断价值[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4,31(9):508-512.

[2]卢光荣,陈武杰,王晨,等.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J].温州医学院学报,2013,43(8):530-534.

[3]王丹娜,方维丽,李姝,等.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超声内镜诊断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病理结果的对比研究[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6,33(6):367-370.

[4]吴爱荣,李锐,史冬涛,等.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诊断价值[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5,18(11):1136-1138.

[5]姚俊,许亚平,周春锁,等.小探头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隆起病变的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6,26(3):555-557.

[6]张静,黄凯莉,丁士刚,等.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诊断价值[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6,16(5):385-389.

篇5:明察秋毫的超声内镜

老王因胃口差、排黑便去医院就诊,医生为其做了胃镜检查,结果发现老王的胃窦部有一个大溃疡,溃疡表面凹凸不平,且有出血,高度怀疑胃癌。为明确肿瘤的浸润深度,医生建议老王做超声内镜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看到这里,细心的读者一定会问:到底什么是超声内镜?超声内镜有什么功能?它与普通胃镜有什么不同?什么情况下需要做超声内镜?做超声内镜需要注意些什么?别着急,且听医生一一道来。

超声+内镜=超声内镜

超声内镜不是平常所说的“胃肠超声”,也不是普通的内镜,它是一种由内镜检查介导的腔内超声技术。超声内镜是在内镜前端安装了微型高频超声探头,或在内镜检查时,通过活检钳道插入微型超声探头,同时进行电子内镜和超声检查的设备。它不仅能起到普通内镜的检查作用,还能将黏膜下的病变及其邻近器官的断层图像清晰地显示在屏幕上。

超声内镜,医生神奇的眼睛

检查者通过超声屏幕可以直接看到胃壁的各层,了解肿瘤的全貌,因此超声内镜主要用于电子内镜和体外超声等影像技术难以诊断的一些消化道疾病,如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鉴别诊断、胃食管癌的病程分期(肿瘤浸润深度、有无周围淋巴结及邻近器官转移)、对胰腺肿瘤、胆总管下端结石等疾病的诊断,尤其是消化道恶性肿瘤分期,对决定手术方式及预后非常重要。在超声内镜的引导下,还可做穿刺活检及介入治疗。

由于超声内镜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胃癌分期、胰腺疾病的诊断灵敏度高、安全性好,目前已在国内许多医院推广应用。

超声内镜不作为普通内镜使用

超声内镜虽然能直接观察胃壁各层,但并不是所有做胃镜的患者都要做超声内镜检查。因为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用普通胃镜配合病理学检查完全能明确诊断;而超声内镜主要应用于内镜或消化道钡剂造影检查发现病灶后,需进一步了解病灶所处的胃壁层次、病灶侵犯深度,以及胃腔外脏器或淋巴结等情况时。临床工作中,由于超声内镜结构复杂,外径较粗,一般也不作为普通胃镜使用。

超声内镜检查注意事项

篇6:超声内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0例患者中,男22例,女8例;年龄33~77岁,中位年龄56.7岁。所有病例在术前均行B超检查、CT、MRI或X线造影,发现占位性病变,需进一步检查获取病理资料明确诊断。病变部位:食管4例,纵隔3例,胃8例,胰腺14例,直肠1例。检查前行肿瘤标志物、凝血酶原时间、肝功能检测等相关检查。

1.2 操作方法

1.2.1 全身静脉麻醉,准备用物,测量穿刺针外鞘进入内镜的长度,并锁定。

1.2.2 EUS进入观察病灶及周边,超声显示病变图像后,用多普勒显示血流和血管声像图病变周边有无血流回声。

1.2.3 更换穿刺镜:使用FUJINON EG530UR直视超声穿刺镜,穿刺针为美国Wilson-Cook Medical生产的ECHO19/22G穿刺针,经内镜活检孔插入穿刺针。

1.2.4 测量穿刺深度,定位穿刺,拔出针芯,连接负压注射器,反复提插穿刺针3~5次。

1.2.5 拔出穿刺针,采集标本,做病理及细胞学检查。

1.3 护理方法

1.3.1 超声内镜引导下穿刺术检查要行全身麻醉,因此术前除了要按胃镜检查前做好准备外,还要考虑麻醉禁忌证。

如术前禁食8 h,禁水6 h以上,有特殊情况,如幽门梗阻、胃排空减慢等需延长禁食时间;已行钡餐检查者,因排空慢影响观察,需3 d后才能进行;已行ECT、PET/CT检查者,需24 h后才能进行内镜检查。

1.3.2

检查前患者及家属需认真阅读知情同意书,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手术的目的、方法、结果、治疗、手术费用,有疑问及时跟医生沟通,做好心理护理。

1.3.3 术中操作配合要点:

EUS-FNA术检查过程需要护士的密切配合,而穿刺针的应用是关键,因此需要护士对穿刺针的结构和操作原理都非常熟悉,笔者认为在配合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点:(1)进行操作前,必须预先做好穿刺针外鞘进入长度的测量。方法是将穿刺针送入超声内镜,松开滑动鞘调节器上的指旋螺丝锁,滑动至所需长度,参照刻度将会出现于调节器的窗口,然后拧紧滑动鞘的调节器。我院所用的是FUJINON EG530UR超声镜,根据笔者的经验,一般为2.0~2.5 cm较适合。(2)在引入、推送或退出穿刺针之前,针头必须退入外鞘,安全环上的螺丝必须锁定,将活检针固定在位。如果活检针未退入外鞘,将有可能损坏内镜。(3)穿刺时观察针尖进入病变区域,以防偏移、漂移。(4)穿刺完毕,在退出穿刺针之前,将注射器缓慢停止负压,回拉手柄杆,将针退入针鞘,并把安全环上的螺丝退至0 cm刻度处锁定,松开穿刺针与内镜连接后再退出。

1.3.4 术中患者的护理观察:

除常规让患者侧卧、头偏向一侧外,准备好吸痰用物,随时吸净口腔内分泌物,以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治误吸、窒息。密切观察患者的面色,监测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等各项生命指标。

1.3.5 穿刺术后6~8 h患者注意卧床休息,禁食24 h。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粪便颜色和次数,了解有无胸痛、呼吸困难等,警惕发生出血。术后如有发热、腹痛、腹胀等不适及时通知医生;胰腺穿刺术后若有腹痛伴发热者,应在术后2 h及次日早晨分别测定血淀粉酶,并注意观察血淀粉酶等情况,预防胰腺炎的发生。

2 结果

超声穿刺30例患者中,23例获得阳性病理结果(找到肿瘤细胞或组织),7例穿刺病理结果为阴性,即镜下仅见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或结缔组织。23例穿刺阳性和术后病理诊断结果相符合,分别是:食管间质瘤2例,纵隔淋巴瘤1例,纵隔腺癌淋巴结转移2例,胃癌2例,胃间质瘤5例,胰腺癌7例,胰腺淋巴瘤2例,胰腺神经内分泌癌1例,直肠腺癌术后盆腔复发1例。在病理阴性的7例中,经术后病理或随访证实分别为:食管平滑肌瘤2例(病理为致密结缔组织),胃平滑肌瘤1例(病理为结缔组织),胰腺结核1例(病理为炎性细胞及腺体),胰腺炎后假性囊肿1例(病理为炎性细胞),胰腺癌2例(病理为少量凝固性坏死组织)。30例在术中及术后均未发现大量出血、穿孔、感染或胰腺炎等并发症。

3 讨论

发生于消化道黏膜下及邻近组织结构的肿瘤,由于位置深在,周围血管结构众多,通过体表超声、CT或MRI引导下的穿刺活检常常难以选择合适的进针路径。通过超声内镜引导下的穿刺较易选择合适的活检穿刺路径,避开血管,因而具有独特的优势。由于内镜超声定位准确,EUS-FNA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已成为这类肿瘤重要的诊断手段[3,4]。

本研究观察到影响穿刺结果的主要原因是病灶的病理类型和肿瘤的发生部位。如肌源性肿瘤质地较韧,传统的提插式穿刺方法获取的条形肿瘤组织,穿刺针内的组织条难于在根部与肿瘤离断,导致无标本或标本量较少,难以进行临床病理学检查。有研究采用改进的提插加切割式穿刺方法,获得高于传统提插式穿刺方法的穿刺阳性率[5]。对于离消化道管壁较近的病灶,较易控制穿刺路径,其穿刺成功率高,相反则较低,因而胰头肿瘤较胰体尾部肿瘤穿刺成功率高,本组未能穿刺获得病理诊断的2例胰腺癌均位于胰体部。另外,临床对EUS-FNA获得的阴性结果要慎重对待,需结合各种相关检查综合判断,必要时可考虑重复检查。本组有1例胰体尾部占位的患者共穿刺了3次才取得阳性结果,最后诊断为胰腺癌。

但手术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并发症,要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和禁忌证。术后患者发生并发症多与检查前咽喉麻醉不够、体位不正确、术者操作粗暴、擦镜手法不正确等有关[6]。本研究中所做的30例EUS-FNA患者中也无一例发生穿孔、严重出血等并发症,有一些轻微的腹痛、咽喉疼痛、胃黏膜血肿等经过对症处理后恢复。另外,使用的穿刺针均为一次性的穿刺针,多次穿刺容易变钝,而且根据使用经验,如果抬举器多次使用,穿刺针前端容易弯曲,穿透力下降,而且可能偏离EUS监视范围,因此要认真对待每一次穿刺,提高成功次数。

总之,由于EUS-FNA能够获取消化道黏膜下及其邻近解剖结构肿瘤的病理标本,已成为这类肿瘤重要的诊断手段,该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同时其安全性已得到多个研究报道证实[7],已逐渐在临床中展开应用。对护士也提出相应的要求:配合的护士也必须要经过专业培训,具有相关护理专业知识,明确操作的目的和方法,熟悉超声镜及穿刺针的结构,熟悉操作过程,提前做好下一步操作的准备,密切配合,做好全身麻醉下超声穿刺活检术的术前、术中、术后周密的评估与严格护理,避免不必要的操作失误,在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上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术的临床应用及护理配合,以期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及安全性。方法:对30例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超声穿刺30例患者中,23例获得阳性病理结果,7例穿刺病理结果为阴性,30例均顺利完成检查,未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周密的术前准备,术中熟练的操作配合及严密监护,术后的观察和护理是检查成功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细针穿刺活检,超声内镜,护理

参考文献

[1]汪全红,陈世耀.超声胃镜在上消化道癌肿术前TNM分期中的应用[J].中华实用医学,2003,5(20):11-12.

[2]孙心平,平田健一郎,名取博,等.超声胃镜对胃肌源性肿瘤良恶性的量化鉴别[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3,19(6):441-443.

[3]孙备,袁晨曦.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在胰腺良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8,28(5):339-340.

[4]孙思予,王孟春,孙素云.线阵式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针吸活组织检查对黏膜下病变的诊断价值[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1,18(2):93-95.

[5]刘佰纯,朱洪权,王炜佳,等.EUS-FNA获取足量肌源性肿瘤病理标本的改进方法的探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5,9(6):735-736.

[6]罗艳红.超声内镜引导下胰腺穿刺患者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5,20(5):31-32.

篇7:超声内镜

【关键词】超声微探头;食管粘膜下隆起性病变

常规检查对食管粘膜下隆起性病变的诊断比较困难。随着超声内镜(EUS)的应用,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有了较大提高。2010年4月至2012年5月,我们采用超声微探头(MPS)对88例食管粘膜下隆起性病变进行检查,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88例中男50例,女38例;年龄32~82岁,平均47.8岁。采用OLYMPUS-Q260電子胃镜,OLYMPUS UM-2000超声系统和UM-BS20-26R、UM-DP12-25R、UM-3R微探头,探头频率12MHZ、20MHZ。

首先将胃镜插入食管,将食管内粘膜表面粘液冲洗干净后经胃镜活检孔插入12MHZ或20MHZ带水囊超声微探头,将水囊内注入1.5ml-2.0ml无气水后连续多层次扫查,无水囊的微探头则在胃镜外绑一根胃管与胃镜同下,可以边注水边观察,完毕后将水囊内抽净,退出胃镜。

2 结果

2.1 MPS诊断结果 在88例食管粘膜下隆起性病变中,MPS检查诊断为平滑肌瘤35例、脂肪瘤16例、血管瘤6例、食管囊肿18例、食管黑色素瘤1例、食管静脉曲张5例、食管外压7例。其中56例在MPS检查后行内镜下切除术。47例病理组织检查结果与MPS诊断结果完全相符。

2.2 食管粘膜隆起性病变的MPS特征:(1)粘膜下肿瘤: 35例平滑肌瘤,表现为半球状隆起肿物,表面粘膜光滑,肿物为一极低回声均匀病灶,边界清楚,包膜完整,不向周围浸润生长,多呈梭形。16例脂肪瘤位于粘膜下层,呈密集高回声,质软。6例血管瘤呈淡蓝色,质地软,为中等回声区。(2)囊肿:18例囊肿表现为位于粘膜下层,边缘光滑完整的无回声区,穿刺可抽出液体。(3)静脉曲张:5例食管静脉曲张,可见粘膜下曲张静脉成串、成团凸向管腔,呈无回声区。(4)食管腔外压迫:7例可见食管壁结构层次完整,壁外脏器与食管外膜、浆膜外之间有明显的低回声区,外包膜不显示,并向食管腔内呈半球状隆起,边界模糊。

病例 1患者,女,53岁,食管平滑肌瘤,EMR术;病例2患者,男,68岁,拟诊食管孤立静脉瘤,EMR术,病理显示病变为黑色素瘤,且组织边缘有恶性细胞浸润,故转外科行根治手术。病例3患者,女,72岁,食管静脉曲张(V度);病例4患者,男,37岁,食管脂肪瘤,ESD术。

3 讨论

食管粘膜下隆起性病变主要包括平滑肌瘤、间质细胞瘤、脂肪瘤、血管瘤、囊肿、静脉曲张、壁外压迫等。常规内镜检查及粘膜活检对食管粘膜表面病变有较高诊断价值,但对粘膜表面正常或近乎正常的粘膜下病变,以及食管壁外脏器和(或)肿瘤压迫引起的隆起性病变则诊断较为困难。MPS是一种将内镜与超声相结合的新型诊断技术,在内镜光学系统的引导下置探头于隆起处进行超声检查,对病变的来源、性质和大小作初步判断,能区分食管壁的各层结构,同时可以清楚地显示其邻近组织的结构。MPS能显示食管壁高低回声交替出现的5层结构,且该层次与组织学结构有明显的对应关系。由内到外依次为:第1层呈高回声,相当于表浅粘膜层;第2层呈低回声,相当于深层粘膜或粘膜肌层;第3层呈高回声,相当于粘膜下层、粘膜下层与固有肌层的声界面;第4呈低回声,相当于固有肌层;第5层呈高回声,相当于外膜。因此,根据异常的回声与食管壁层次结构的关系,可以对食管粘膜隆起性病变做出定位诊断,同时可与食管壁的外压性隆起作出鉴别,比较容易确定病变的大小、边界等【1】。有报道高频超声微探头对病变小或表浅的早期胃癌、食管癌的诊断有很大价值【2,3】。

我们原来使用的微探头,其头端均不带水囊,所以我们是在胃镜外绑一根胃管和胃镜同下,边注水边观察,但在无痛胃镜下往往会引起患者呛咳,甚至中途停止检查和内镜治疗,后来采用带水囊的探头之后,既避免了患者因注水出现的呛咳情况,又能很好的在无痛情况下完成超声扫查和内镜治疗,尤其是不易贮水的部位。

MPS虽然属于一种影像学诊断,但是在消化道疾病的诊断方面具有很大价值,并且近年来随着内镜下治疗技术的日益成熟,它在疾病治疗方案的制定方面同样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从而避免了以前因盲目选择手术方法而带来的各种不良后果【4】。本组88例中56例患者分别在内镜下行圈套器电切除、粘膜切除术(EMR)、粘膜剥离术(ESD),愈后良好,47 例病理组织结果均与MPS的定性诊断结果相符,值得提醒的是本组中有一例食管黑色素瘤,直视内镜及超声内镜检查拟诊为食管孤立静脉瘤,行内镜下治疗后组织病理学显示为食管黑色素瘤,并提示病变组织边缘有恶性细胞浸润,后转外科行根治手术。此病例警示我们不要过分相信自己的经验学,要遵循循证医学,充分依靠病理学支持诊断,另外需加强自身超声内镜诊断水平,否则会延误患者病情,甚至导致严重不良后果。

综上所述,MPS对食管粘膜下隆起性病变具有良好的定位及定性诊断价值,而且对选择合适的临床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邹晓平,许国铭,李兆申等,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价值[J].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3,24(9):967-968.

[2] 董光宏,邹晓平,李兆申,内镜超声检查对胃及食管早期癌的诊断价值[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5.22(3):185-187.

[3] 唐丽安,袁伟建,陈爱莲等,超声微探头对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的诊断价值.中国内镜杂志,2001.10(11):256

篇8:超声内镜

超声内镜引导下经气管针吸活检术 (EBUS-TB-NA) 是在超声图像定位实时引导下, 对气管支气管周围病变进行穿刺活检, 利用电子彩色多普勒的功能, 可有效地避开血管等重要的器官和组织结构, 有效提高穿刺活检的准确率[1]。与传统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相比, 提高了穿刺的准确率及安全性。EBUS-TBNA主要用于纵隔和肺门淋巴结的穿刺活检, 其在肺癌纵隔淋巴结分期中的价值已得到广泛证实[2], 近几年在国内得到广泛的应用及发展, 现将我科26例EBUS-TB-NA的护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4年12月—2016年4月我院内镜室对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 (>1cm) 病人行EBUS-TBNA 26例, 其中男18例, 女8例, 年龄34岁~76岁, 平均年龄52.5岁。术前常规完成血常规、凝血功能、心电图、肺功能、胸部增强CT检查;行EBUS-TB-NA, 麻醉行芬太尼静脉麻醉。

1.2 穿刺方法

医生经口插入超声支气管镜, 超声探头固定穿刺病灶, 测量病灶大小及穿刺距离, 监测病灶血流情况, 确定穿刺部位, 置入穿刺针, 在超声图像的实时监视下进行穿刺活检, 每部位穿刺3次或4次。留取标本送检。

1.3 结果

26例病人均穿刺成功, 术后病理检查鳞癌13例, 腺癌6例, 小细胞癌4例, 淋巴瘤2例, 炎症1例。无一例出现气胸、大出血、感染;16例病人术后出现咽喉部不适, 轻微疼痛, 给予口含润喉片, 1d~2d缓解;5例病人术后咳少量血, 对症处理后好转。

2 护理

2.1 术前准备

2.1.1 心理护理

由于病人对气管超声内镜引导穿刺这项新技术缺乏了解, 术前出现紧张、焦虑甚至恐惧等情绪变化。护士要耐心与病人及家属进行沟通, 提供相关图片资料, 介绍检查重要性、麻醉方法、操作过程、术中配合方法、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对病人提出的疑虑, 护士应耐心解释, 消除顾虑, 取得病人及家属同意后, 签署手术同意书。

2.1.2 病人准备

首先了解病人病史及一般情况, 询问药物过敏史, 严格掌握EBUS-TBNA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术前训练病人张口深吸气, 深吸气以胸腹明显扩张为有效。禁食、禁水6h, 以防术中发生呕吐、误吸。2%利多卡因行咽喉部喷雾麻醉, 建立静脉通路。

2.1.3物品准备

日本Qlympus公司生产超声支气管镜 (UC260FW) 、支气管镜、超声图像处理装置 (IU-C2000) 、一次性活检穿刺针 (NA-201SX-4021) 、心电监护仪、吸氧管、氧气、简易呼吸气囊、气管插管设备及抢救药品、标本瓶、玻片等。将水囊安装于超声探头前端, 注入生理盐水, 清除水囊尖端气泡, 确认无渗漏。

2.2 术中护理

2.2.1 麻醉护理

去除病人口腔活动性义齿, 平卧位, 头后仰, 尽可能使下颌、气管、胸骨处于同一水平线, 此体位有助于开放气道, 有利于镜身顺利通过[3]。用一次性口罩遮住双眼, 以防镜头冷光源及检查中液体损伤眼睛。口咬牙垫, 鼻导管吸氧, 氧流量4L/min~5L/min, 嘱其全身放松, 连接心电监护, 监测呼吸、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 静脉推注芬太尼2μg/kg, 注药完毕2min后病人全身肢体肌肉松弛, 生命体征平稳, 能对“张嘴”“闭眼”等指令做出正确反应时行EBUS-TBNA检查。

2.2.2 术中配合

先行普通支气管镜检查, 吸净口腔及气管内的痰液, 明确气管内病变, 再行EBUS检查, 超声支气管镜比普通支气管镜粗, 且前端为超声探头, 护士固定好牙垫, 嘱病人头部勿动, 进入声门时深吸气, 不要屏气, 以减少镜身进入声门时的刺激, 当镜头到达隆突上方时, 护士从内镜操作孔注入2%利多卡因5mL, 待局部麻醉起效后开始检查。超声探头到达病变部位后切换超声图像, 测量病灶大小及穿刺距离, 开启彩色多普勒, 监测肿大淋巴结血流、周围血管情况, 确定穿刺部位后, 护士打开一次性穿刺针, 将20mL负压针管抽在负压状态并锁定, 穿刺针外鞘锁在零位, 确定穿刺针尖位于鞘内的安全位置后, 将穿刺针递交医生, 穿刺针插入内镜工作孔并锁定, 充盈水囊, 再次超声扫描病变部位, 护士固定好口腔内镜, 在超声下可见鞘管伸出, 医生在EBUS图像下进行穿刺, 看到针刺入病变部位后, 将针芯推开针头内管壁组织, 再退出针芯, 连接20mL负压针管, 打开负压阀门, 每个部位反复进行穿刺抽吸20次, 关闭负压阀门, 拔出穿刺针, 护士用空针将针管内抽吸物缓慢垂直推至载玻片上, 穿刺3次或4次, 留取组织标本经甲醛固定、细胞涂片送检。术中观察气道分泌物及病灶出血情况, 及时吸引清除气道分泌物, 以防引起病人窒息、呛咳。密切监测病人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 注意观察病人意识、面色、有无呛咳、烦躁、呼吸困难。如出现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呼吸急促、血氧饱和度≤85%, 立即通知医生停止操作, 抬起病人下颌, 保持呼吸道通畅, 进行加压面罩给氧6L/min~8L/min, 待血氧饱和度≥95%以上再进行操作[4], 同时安慰病人, 保持情绪稳定。穿刺结束后再次检查穿刺部位有无出血。本组3例病人穿刺点出血较多, 给予1︰10 000肾上腺素液局部喷洒后止血。

2.3 术后护理

2.3.1 一般护理

术后病人平卧休息20 min~30min, 继续吸氧, 监测病人呼吸、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待病人无自觉症状、生命体征平稳后护送病房。告知病人术后2h内禁食、禁水, 以免咽喉部麻醉后, 吞咽反射减弱造成误吸, 2h后先进温水10 mL~20mL, 无呛咳后再进温凉饮食, 避免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避免大声说话及咳嗽, 以免咽喉部疼痛及声音嘶哑。

2.3.2并发症护理

密切观察病人有无发热、胸痛、呼吸困难。如有少量咯血及痰中带血, 不必担心, 这与检查时气管黏膜受损有关, 休息后逐渐好转, 但有大咯血, 需通知医生处理。对术后出现胸闷气促的病人, 给予吸氧, 必要时行胸部X线或CT检查, 排除气胸。

3 讨论

EBUS-TBNA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内镜技术, 穿刺针通过支气管镜进入气道内在超声引导下穿透气管壁对纵隔、肺门肿大淋巴结进行定位穿刺, 有效减少了对于周围组织血管的损伤, 该技术操作简单、微创、穿刺定位精确, 与传统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比较, 提高了穿刺的准确率和安全性[5]。

EBUS-TBNA是内镜侵入性检查, 检查时病人有憋喘、咳嗽等痛苦感觉, 且常伴有紧张、焦虑、恐惧心理, 本研究通过加强与病人心理沟通, 减轻了病人不良情绪影响, 术前体位训练、充分气道麻醉, 可减轻病人操作痛苦, 使内镜顺利通过声门, 减少病人呛咳、憋喘等症状, 能顺利配合检查。

术中与医生默契配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护士需熟练掌握操作流程, 正确使用检查设备及器械使用。手术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内镜严格消毒, 穿刺过程中注意避免污染穿刺针及针芯, 穿刺针每次从内镜操作孔拔出均用乙醇消毒, 并向穿刺导管内注入2mL~3mL无菌生理盐水, 排出管中残留液体, 严防医源性感染及导管内血液凝固阻塞穿刺针。护士将穿刺针送入支气管镜时一定把针尖先缩在外鞘内, 活检结束后, 穿刺针完全退回保护套内, 再从支气管镜拔出, 以防损坏超声支气管镜。我科在使用期间曾因操作不当, 穿刺针刺破内镜管壁造成漏气, 影响了内镜检查, 增加了科室维修费用, 减少内镜使用寿命, 因此操作中要细心, 严格按操作流程进行操作。术中做好病人病情监护, 对术中出现的问题及并发症及时果断配合医生处理。医护之间默契配合不仅可缩短手术时间, 还能减少手术风险。

芬太尼是阿片受体激动剂, 具有起效快、维持时间短、镇痛作用较强、半衰期短等特点, 能降低伤害性刺激的应激反应, 增加对气管插管及呼吸道操作的耐受性, 对心血管应激反应小[6]。但在麻醉过程中病人有遗忘呼吸现象, 经常提醒病人吸气, 增加肺部通气量, 使病人在安静、舒适、无痛苦状态下检查。术后应做好病人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确保病人生命安全。

摘要:[目的]总结超声内镜下行气管引导针吸活检术 (EBUS-TBNA) 的护理。[方法]对26例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 (>1cm) 病人行EBUS-TBNA, 术前加强心理护理、体位训练、充分气道麻醉, 术中与术者密切配合, 监测病情变化, 术后做好并发症观察护理。[结果]26例病人均穿刺成功, 无一例出现气胸、大出血、感染, 16例病人出现咽喉部不适, 5例病人术后少量出血, 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加强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病人行EBUS-TBNA的护理可提高手术穿刺成功率, 减少并发症发生。

关键词:淋巴结肿大,超声内镜,支气管针吸活检,护理

参考文献

[1]王洪武, 金发光.支气管镜介入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194-195.

[2]Herth FJ, Eberhardt R, Krasnik M, et al.Endobronchial ultrasound-guided 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 of lymph nodes in the radio-logided and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normal mediastinum in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J].Chest, 2008, 133 (4) :887-891.

[3]施春娜, 陈众博, 潘利平.经支气管行纵隔淋巴结针吸活检术的护理及配合[J].实用医学杂志, 2013, 29 (22) :3370-3372.

[4]何雪姣, 王俏.支气管镜下无水酒精注射治疗肺癌并气道梗阻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 (7) :605-606.

[5]胡鸿, 周贤.经气管镜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 (EBUS-TBNA) 诊断纵膈淋巴结的初步应用[J].中国癌症杂志, 2009, 19 (7) :523-527.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超声内镜】相关文章:

超声内镜临床应用讲稿10-21

鼻内镜04-13

胶囊内镜06-01

内镜手术06-04

内镜医师职责05-10

内镜中心护理06-04

内镜显微手术05-26

颅底内镜手术06-03

内镜射频术06-14

ENT内镜宣传05-25

上一篇:学习matlab心得体会下一篇:小学教师节广播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