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工程学课程设计

2024-05-10

基础工程学课程设计(精选8篇)

篇1:基础工程学课程设计

08级土木工程专业1、2班基础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

————桩基础设计

一、设计资料

1、某建筑场地在钻孔揭示深度内共有6个土层,各层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参数见表1。土层稳定混合水位深为地面下1.0m,地下水水质分析结果表明,本场地下水无腐蚀性。

建筑桩基设计等级为乙级,已知上部框架结构由柱子传来的荷载(作用在柱底即承台顶面):

Vk3200kN,Mk400kNm,H = 50kN;

柱的截面尺寸为:400×400mm;

承台底面埋深:d=1.5m。

2、根据地质资料,以第4层粉质粘土为桩尖持力层,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桩

3、承台设计资料: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为fc9600kPa,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为ft1100kPa,钢筋采用HRB335级钢筋,钢筋强度设计值fy300N/mm4、《建筑桩基技术规范》(GJG94-2008)

二、设计内容及要求:

1、按照持力层埋深确定桩长,按照长径比40-60确定桩截面尺寸;

2、计算单桩竖向承载力极限标准值和特征值;

3、确定桩数和桩的平面布置图;

4、群桩中基桩的受力验算;

5、软弱下卧层强度验算

6、承台结构计算;

7、承台施工图设计:包括桩的平面布置图,承台配筋图和必要的图纸说明;

8、需要提交的报告:任务书、计算书和桩基础施工图。

注::

1、计算书打印,按照A4页面,上下左右页边距设置为2.0cm,字体采用宋小四号

2、图纸采用3号图幅,图纸说明即为图中的说明

3、任务书、计算书和桩基础施工图装订成一册

4、将电子稿按班打包交上来,每人的电子稿名称按照学号+姓名命名

计算书

第1页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计算书

1、确定桩长和截面面积

以第4层粉质粘土为桩尖持力层,取桩截面尺寸为度为,桩长,设桩端深入持力层深,桩径比为48.75符合要求。

2、计算单桩竖向承载力极限标准值和特征值

标准值的计算:

特征值:

3、确定桩数和桩的平面布置图

(1)初选桩的根数

暂取9根

(2)初选承台尺寸 桩距承台边长

取承台高度为1.1m,桩顶伸入承台50mm,钢筋保护层厚度取70mm,则承台有效高度

5、软弱下卧层强度验算

计算书

第2页

扩散角直线内插

顶面处的附加应力

下卧层顶面处的自重应力

经验算,基础地面尺寸及基础埋深满足要求

计算书

第3页

篇2:基础工程学课程设计

专业:土木工程 班级:土木四班 学号:201103160430 姓名:王华瑞

独立基础课程设计计算书

一、设计资料

10号题A轴柱底荷载:

① 柱底荷载效应标准组合值:Fk=1598KN, Mk=365KN·m, Vk=120KN;② 柱底荷载效应基本组合值:F=2078 KN, M=455KN·m, V=156KN。持力层选用③号粘土层,承载力特征值fak=180KPa,框架柱截面尺寸为500×500mm,室外地坪标高同自然地面,室内外高差450mm。

二、独立基础设计

1.选择基础材料:C25混凝土,HPB235钢筋,预估基础高度0.8m。

2.埋深选择:根据任务书要求和工程地质资料: 第一层土:杂填土,厚0.5m,含部分建筑垃圾;第二层土:粉质粘土,厚1.2m,软塑,潮湿,承载力特征值fak=130 KPa; 第三层土:粘土,厚1.5m,可塑,稍湿,承载力特征值fak=180 KPa; 第四层土:全风化沙质泥岩,厚2.7m,承载力特征值fak=240 KPa; 地下水对混凝土无侵蚀性,地下水位于地表下1.5m。

取基础底面高时最好取至持力层下0.5m,本设计取第三层土为持力层,所以考虑取外地坪到基础底面为0.5+1.2+0.5=2.2m。由此得基础剖面示意图如下:

3.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 根据粘土e=0.58, =0.78, 查表2.6得=0.3, =1.6 基底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

=16.23KN/m³

持力层承载力特征值fa(先不考虑对基础宽度修正)fa=fak+(d-0.5)=180+1.6×16.23×(2.2-0.5)=224.15 KPa(上式d按室外地面算起)4.初步选择基底尺寸

取柱底荷载标准值:Fk=1598KN, Mk=365KN·m, Vk=120KN 计算基础和回填土重GK时的基础埋深d=0.5(2.2+2.65)=2.425m 基础底面积:A0= Fk/(fa-d)=1598/(224.15-0.7×10-1.725×20)=8.74m² 由于偏心不大,基础底面积按20%增大,即: A=1.2A0=1.2×5.65=10.50m²

初步选定基础底面面积A=l·b=4.2×2.7=11.34m²,且b=2.7m<3 m不需要再对fa进行修正。5.验算持力层地基承载力

回填土和基础重:=d•A=(0.7×10+1.725×20)×11.34 =470.61KN 偏心矩:===0.222m<=0.7m, >0, 满足要求。

基底最大压力=(1+6/l)×(1+)=240.27KPa<1.2fa=1.2×224.15=268.98KN 所以,最后确定基础底面面积长4.2m,宽2.7m。6.计算基底净反力

取柱底荷载效应基本组合设计值:F=2078KN, M=455KN, V=156KN。净偏心矩:=M/N=[(455+156×0.8)/2078]=0.28m 基础边缘处的最大和最小净反力 =()=×(1±)

7.基础高度(采用阶梯形基础)柱边基础截面抗冲切验算(见图2)

l=4.2m, b=2.7m, =0.5m, =0.5m。初步选定基础高度h=800mm,分两个台阶,每阶高度均为400mm的。=800-(40+10)=750mm(有垫层)=+2=0.5+2×0.75=2m

=[(l/2-/2-)b-(b/2-/2-)²] =256.30×[(4.2/2-0.5/2-0.75)×2.7-(2.7/2-0.5/2-0.75)²] =729.81KN 抗冲切力:

0.7=0.7×1.0×1.27×10³×1.25×0.75

=833.44KN>729.81, 满足要求。8.变阶处抗冲切验算

=1.45m, =2.2m, =400-50=350mm =1.45+2×0.35=2.15m

=256.30×[(4.2/2-2.2/2-0.35)×2.7-(2.7/2-1.45/2-0.35)²]

=430.42KN 抗冲切力:

0.7=0.7×1.0×1.27×10³×1.95×0.35

=606.74KN>430.42KN,满足要求。9.配筋计算

选用的HPB235级钢筋,=210N/mm²(1)基础长边方向

Ⅰ–Ⅰ截面(柱边)

柱边净反力:+[(l+)/2l]×(-)=109.95+

[(4.2+0.5)

/(256.30-109.95)=191.83KPa 悬臂部分净反力平均值:

1/2(+)=0.5×(256.30+191.83)=224.07KPa 弯矩:=1/24(l-)²(2b+)=1/24×224.07×(4.2-0.5)²×(2×2.7+0.5)=754.09KN•m

8.4]

× =/0.9=754.09×/0.9×210×750=5320mm² Ⅲ–Ⅲ截面处(变阶处)

+[(l+)/2l](-)

=109.95+[(4.2+2.2)/(2×4.2)]×(256.30-109.95)=221.45KPa =1/24(l-)²(2b+)

=1/24×[(256.30+221.45)/2]×(4.2-2.2)²×(2×2.7+1.45)=272.717KN•m = /0.9=272.717×/0.9×210×350=4123mm² 比较和,应按配筋,实际配22Φ18@200 则钢筋根数:n=4200/200+1=22,=254.5×22=5599mm²(2)基础短边方向

因为该基础受单向偏心荷载作用,所以,在基础短边方向的基底反力可按均匀分布计算,取=0.5(+)=0.5×(256.30+109.95)=183.125KPa 与长边方向的配筋计算方法相同,可得Ⅱ–Ⅱ截面(柱边)的计算配筋值=1911mm²,Ⅳ–Ⅳ截面(变阶处)的计算配筋值=892mm²(以上做法均同长边方向做法,即该基础为方形)。因此按 在短边方向配筋实际配20Φ10@150。

则钢筋根数n=2700/150+1=19,=113.1×19=12148.9mm² 10.基础配筋大样图:见施工图 11.确定B、C两轴柱子基础底面尺寸

由任务书得:2号题B、C两柱子基底荷载分别为: B轴:Fk=2205KN, Mk=309KN·m, Vk=117KN C轴:Fk=1727KN, Mk=428KN·m, Vk=114KN 由前面计算得持力层承载力特征值fa=224.15KPa 计算基础和回填土重时的基础埋深d=2.425m B轴基础底面积:A0= Fk/(fa-d)=2205/(224.15-0.7×10-1.725×20)=12.07m²

基础底面积按20%增大,即:A=1.2=1.2×12.07=14.49m² 初步选定基础底面面积A=l·b=4.9×3=14.7 m²(>14.49m²),且b=3 m,不需要再对fa进行修正。

C轴基底底面积:A0= Fk/(fa-d)=1727/(224.15-0.7×10-1.725×20)=9.45m²

基础底面积按20%增大,即:A=1.2=1.2×9.45=11.34m² 初步选定基础底面面积A=l·b=4.2×2.7=11.35 m²(>11.34m²),且b=2.7m<3m,不需要再对fa进行修正。12.B、C两轴持力层地基承载力验算(略)

篇3:基础工程学课程设计

近几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 学科建设的进行和课程体系的调整, 课堂教学时数不断被压缩, 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要求机械设计基础课程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介绍传统的基础理论知识, 同时还要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本课程与轮机专业的联系, 介绍新的理论和技术在工业发展中的应用, 因而课程的面广、内容多现象与课时短的矛盾愈发突出, 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此外, 在理论过程中许多学生反映, 现在许多课程学得枯燥无味, 不知道自己所学的课程将来到底有什么作用, 这些情况反映了目前我们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经过多年教学实践, 对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的探索和思考。

1 课程设计的题目多样化

课程设计选题, 通常大部分工科院校机械类、近机械类等专业课程设计都是带式运输机的传动装置设计, 内容陈旧, 且题目多年不变。不同专业的定位与培养目标各不相同, 如果都是进行减速器装置设计, 就不能很好地反映专业特点。轮机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一般从事现代船机修造、监造、检验、修造经营及机务管理等工作, 而带式运输机的传动装置的设计不能很全面地反映轮机工程的专业特点。另外, 由于是几个班多人同时进行课程设计, 这样有可能出现一些学生的题目相同或非常相近, 客观上会造成抄袭现象。

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尝试:一方面继续保留原有的设计题目, 同时, 另开设一些与轮机专业有关的设计题目, 如零部件或系统测绘与分析, 研究对象为船舶柴油机的活塞、汽缸、曲轴等要零部件;海水、淡水、燃油、滑油等管路系统的测绘与分析, 主要从运动、结构强度、工作能力、精度、材料、工艺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既丰富了课程设计的内容, 也增加了对专业知识的了解与认识, 达到了课程设计的目的。

2 鼓励学生创新

改革原来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中教师抱着学生走的被动局面, 鼓励同学主动观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机械装置, 要求学生结合轮机专业, 加强方案设计,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习主动性, 破除学生对创新设计的神秘感。为鼓励学生创新, 我们向学生提供多个设计方案参考, 学生也可提出自己更合理的设计方案。对于结构设计, 不给学生过多的限制, 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为了解决学生对机械结构知识普遍缺乏的问题, 让学生在设计前参观机械传动陈列室, 使学生对结构设计有所启发。对于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工艺知识和公差知识的缺乏, 结合课程设计实际进行必要的讲解和补充, 使学生通过设计全面掌握和巩固机械设计的相关知识。另外, 我们还积极鼓励学生在图版绘图完成之后, 再利用CAD软件在计算机上进行设计, 使学生通过课程设计来掌握现代化的设计手段和方法, 但是不主张学生完全甩掉图版, 否则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 会有部分同学拷贝偷袭现象存在。

3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由于学生多, 题目少, 可对学生进行题目分组, 几个人一个小组, 一套题目。这样大家可分组坐在一起共同研究一个问题, 该怎么设计这个, 怎么设计那个, 集思广义, 博采众长, 既优化了设计, 又加深了理解, 然后具体分工, 确定每个人的具体零件。在制图过程中, 不是各人干各人的, 而是保持联系, 保持一致。这样做既快又准确, 效率高。不但锻炼了大家的机械设计技能, 也培养了同学们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多届实践后, 同学对这种团队协作具有较高的认可。

4 优化设计时间

按照教学计划课程设计安排在第四学期的期末考试阶段。完成课程设计的时间一般为1至2周,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 学生要完成20页左右的计算说明书、减速器装配图1张;轴、及齿轮工作图2张, 难度是不言而喻的。在期末考试阶段学生还要应付很多课程考试, 轮机工程专业还有轮机考证的理论和实操训练课程, 多方面原因造成相当一部分同学疲于应付课程设计, 再加上学生对于一些先修课程的掌握程度不是很好, 最终导致课程设计质量不高。

在这种课时较少的情况下, 为提高课程设计质量, 需采用“先分散后集中”的模式。即先把设计计算说明书的撰写分散安排到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 然后再把装配图及零件工作图的绘制集中安排在最后1、2周内。同时课程设计是一项重要的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环节, 时间安排应该固定成为一种制度, 尤其不能与其他重要课程的学习相冲突。

5 课程设计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

在机械设计教学过程中, 应把课程设计中涉及到有关问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把有关内容灵活的穿插到相关章节, 比如齿轮、轴、带传动、滚动轴承、联轴器等, 既是理论教学的重要内容, 也是课程设计的重点, 在授课过程中应讲清在课程设计的应用并强化。在习题练习中除完成普通习题外, 还要强化与课程设计有关的题型, 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 始终对课程设计抱有一定的参与欲望, 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调动了学习主动性, 加深巩固了相关知识。

6 应将先修课程内容适时适度的穿插到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

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综合性课程, 必须先修了机械制图、轮机工程材料、、金属工艺学、工程力学、之后才能开设本课程, 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 需要综合运用前面学到的相关知识。比如选则材料的时候, 需要用到轮机工程材料里的材料选型、热处理等内容;在零件尺寸设计及强度计算中, 需要运用到理论工程力学的知识进行受力分析, 进行弯矩、扭矩的计算;在减速器装配图、零件工作图绘制过程中, 需要运用机械制图的视图、剖视图、尺寸标注、技术要求等。从课程设计完成效果来看, 学生对于这些先修课程遗忘的较多, 灵活掌握程度不是很好, 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不强, 结果造成课程设计质量不高。因此指导老师应把先修课程的内容适时适度的有机穿插到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相关部分讲解, 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 复习、巩固、运用已有知识, 提高课程设计质量。

7 结语

使学生在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学到扎实的机械基础知识, 掌握一般通用零部件设计方法, 为后继专业课程学习和今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是我们最终的目标。经过笔者的摸索和实践总结出的一些措施和方法, 实践证明能够较好的提高轮机工程专业课程设计的质量。

摘要:为了提高轮机工程专业《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 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本文从不同角度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 并从设计题目、时间安排、授课方法等方面提出具体改革措施。

关键词:轮机工程,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篇4:基础工程学课程设计

摘 要:产品设计专业是结合了艺术、人文、历史、经济、工程技术等的工、文、理交叉学科,着重研究人—产品—环境—社会等关系。学科跨度大,培养人才的目标、方式均有别于其他专业,因此对教学的形式研究尤为重要。要使教学方式上符合人才目标培养的要求,就必须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适合学科专业的发展需求。

关键词:产品设计;课程;模式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通过详细分析国外的产品设计教育,不难发现,国际设计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共同点是“文理交叉,产学结合”,新体系、新方法、技术型的一体化特征十分明显。许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产品设计专业工程技术基础知识的教育,培养产品设计师的工程素养。在课程体系中也加入了许多新学科,如“认知心理学、医学、人类学、智能化控制、信息学、计算机科学”等。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媒体研究室的智能化的互动交流技术。东京工科大学的“核心领域”学习法。意大利米兰理工学院的“设计管理”课程体系等都是典型例子。可以说,“艺术工学化、工程艺术化”的产学结合、学科交叉是产品设计教育的课程教学的发展趋势。

2 目前产品设计专业工程技术基础课程存在问题

2.1 工程技术基础课程体系教学体系不完善

从国际视野来看,目前工业化社会已逐步过渡为信息化社会,新兴的信息技术导致的产业界的重组,需求新型人才也因此而产生,学校教育应对课程体系及培养目标进行及时调整以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而现有的产品设计工程技术基础课程体系基本沿用在工业化社会背景下建成的旧体系,课程内容陈旧,相互无关联,典型特征是“拼凑式”,根本无“体系”而言。

2.2 工程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与信息化社会产业界提出新知识型设计人才的需求相脱轨

现有的产品设计专业工程技术基础课程基本是以机械、电子等工科知识为主,由《工程力学基础》、《材料与加工工艺》、《机械设计基础》、《电工电子》等课程组成,对于信息化社会背景下产品设计中的新兴的前沿知识如认知心理学、信息电子、智能化控制等并未纳入。

2.3 工程技术基础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过于单一

工程技术基础教学一直是产品设计专业教学的一个难点,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师逐一讲授课程的知识点,学生按部就班被动接受,从而难以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造成学生难以系统地掌握课程的知识结构,达不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将基本的工程技术基础知识渗透给设计专业的学生,即如何实现将“工程艺术化”,也一直是笔者探讨的问题。

2.4 工程技术基础课程体系中学生的应用实践与理论相脱节

譬如在设计材料即工艺课程授课过程中,虽然大多数院校会安排学生进行金工实习,使学生对金属材料的加工有感性认识,但是对于木材、塑料、陶瓷等材料没有相应的实践了,对于这些材料的性能和加工工艺,只能是纸上谈兵的了解,而在毕业后参加实际的项目设计时不能很好将理论知识进行实践。与国外的学校相比,国内的教学实践环节有很大差距。

3 工程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分析上述工程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瓶颈现象,以及国内外产品设计教育及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工程技术基础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上述的问题,究其原因,从根本上来讲是教学体系及方向没有及时根据产业经济发展对产品设计人才需求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导致了产-学的分离,学校人才培养的普遍性未能满足产业界对人才需求的特殊性。因此积极开发整合现有的课程教学资源,通过对工程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理念、教学体系、教学方案与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探索汇集地方企业实际开发项目案例资源以及理论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实践性教学等多层次的产学结合的课程教学方式与途径。

3.1 设定满足信息化社会产业对人才创新能力培养需要的教学理念

以培养有特色的产品设计创新实践人才为目标,将产学结合教学模式引入工程技术基础课程,设定满足信息化社会产业对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需要的教学理念,力求通过教学与产业实际项目开发相结合,构成实现教育目标的认知过程。

3.2 建立一个基于特色专业的多层次、立体化的产学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产品设计工程技术基础学科交叉性和综合能力运用的特点,重点培养学生产品设计过程中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本项目改变以往的工程技术基础课程体系结构,根据信息产业的发展及地方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趋势,建立相应课程体系,保持设计学科知识体系与需求知识体系的科学性平衡。在保证理论知识讲授的同时,增加学生实践的环节的比例。通过与企业实际项目合作,引导学生围绕主题所探索的方式、方法、展示和评价具有多样性、选择性,建立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产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

3.3 探索适应工程技术基础课程的多角度、灵活多样的产学结合教学模式

通过跟进国内外产品设计人才培养的趋势,从产学合作培养人才的理论上进行探索,改变过去创新教育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局面。并突破传统单一课堂讲授教学方式的束缚,利用学校的“小课堂”教学与市场企业“大课堂”相结合的多渠道教学方式,建立灵活多样的产学结合教学模式。对于部分综合创新实践内容,学生可自行组队,实施局部开放式管理,每组学生可自主选择实践内容,或选题经指导教师审核认可,形成个性化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每组学生从了解实践背景、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开始,通过探究协作方式,自行思考、设计、完成实践并撰写实践报告,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实践探究活动上。通过理论授课、工厂参观、市场调研、企业项目、实验操作等多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增强其理解产品设计的本质、创新与实践能力。

3.4 完善以培養有特色的创新实践人才为核心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整理资料,运用科学可行的评价技术手段,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对影响教学质量的相关因素,按教育规律及教学目标要求进行价值判断,改变过去以分数论英雄的评价体系,从而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或对被评价者作出某种资格证明的过程。根据评价结果不断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4 结语

篇5:基础工程课程设计的要点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

Course Design of Foundation Engineering

实践环节代码: 0580306B

学时数:1周学分数:1

适用专业:土木工程专业

执笔人:吴李泉

一、课程设计的性质、目的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必修课中的实践环节。该课程设计是学生在掌握了土力学与工程地质和基础工程的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的情况下,完成基础设计的实践活动。通过课程设计,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熟悉基础设计的步骤和相关的设计内容,并学会用施工图表达设计思想。

二、课程设计组织方式

本课程设计参考学时数为16学时,要求学生在一周内完成,建议安排课堂设计及答疑8学时,课外设计时间8学时;该设计在《基础工程》理论课结束后进行。

三、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1、熟练阅读工程地质勘察资料;

2、掌握基础设计的主要步骤;

3、能根据上部结构荷载大小和地质资料确定基础形式;

4、熟练进行基础内力计算、确定基础尺寸、并对基础进行配筋;

5、学会查阅设计规范和工程资料,并能用施工图正确表达。

四、课程设计内容

1、充分掌握拟建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熟悉地基岩土体结构及它们的工程特性指标;

2、在研究地基勘察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上部结构的类型,荷载的性质、大小和分布,建筑布置和使用要求,综合考虑选择基础类型和平面布置方案;

3、选择地基持力层和基础埋置深度;

4、确定地基承载力;

5、按地基承载力(包括持力层和软弱下卧层)确定基础底面尺寸(或桩长);

6、进行必要的地基稳定性和变形验算,使地基的稳定性得到充分保证;

7、进行基础的结构设计,按基础结构布置进行结构的内力分析、强度计算,并满足构造设计要求,以保证基础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耐久性;

8、绘制基础施工图,并提出必要的技术说明。

五、课程设计考核方式及办法

本课程为实践环节,由设计成果和设计过程两部分组成,其中设计成果包括设计计算书和设计图纸,设计过程包括设计态度和创新精神。

1、课程设计成果:

(1)计算书

(2)基础平面布置图、基础施工图(大样图)

2、课程设计评分依据:

设计成果(包括设计计算书和设计图纸):设计条理是否清晰;设计方案是否正确、合理;设计方案的确定是否经过充分论证;设计参数的选择是否正确;设计计算部分是否完整、正确;设计图纸是否满足施工图的要求;设计计算书是否符合规范、内容是否完整、书写是否清楚、层次是否分明;文字是否流畅;手绘和计算机绘图是否合理搭配运用。

设计过程(包括设计态度和创新精神):进度是否符合要求;能否按时完成规定的设计任务;对待设计技术问题是否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是否具有求实与探索创新精神;能否主动学习;是否遵守纪律。

六、课程设计指导书和参考书:

1.《土力学》,陈仲颐、周景星、王洪瑾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4月

2.《基础工程》,周景星等编写,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0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3月

4.《土力学地基基础》(第四版),陈希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5.《地基及基础》(第三版),华南理工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目录.设计资料.选择桩型、桩端持力层、承台埋深.确定单桩极限承载力.确定桩数和承台底面尺寸.确定复合基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桩顶作用验算.桩基础沉降验算.桩身结构设计计算.承台设计

10.参考文献

课程设计要求

1、计算书一份,要求手写。

2、图纸。(1)桩基础设计总说明;(2)基础平面布置图;(3)桩与承台详图。

3、计算书与图纸要用A4纸装订。且不能雷同,否则重修处理。

课程设计资料

(1)工程地质剖面及指标表

根据勘探孔野外钻探取芯鉴别及室内土工试验成果分析,场地内勘探深度以内可划分为10个大层,16个工程地质层。自上而下描述如下:

1大层为人工作用形成,按填土成份和性质可细分为1-1层杂填土层、1-2层素填土层二层。1-1层:杂填土

灰色,松散,主要成份为粘性土,混建筑垃圾,以碎块石、碎砖块为主,偶见砼构件。局部有10-20cm的混凝土地坪。揭示厚度0.60~4.00。分布于全场地。

1-2层:素填土

灰,松散,主要成份为粘性土,含有大量植物根系及有机质,局部含碎石。揭示厚度为0.30~2.80m。分布于地表,局部缺失。

2大层为湖沼相沉积的粘性土层,该层土出露地表经失水、淋浴、固结、氧化后性质稍好,俗称“硬壳层”或“氧化层”,可细分为2-1粘质粉土和2-2粘土夹粉土两层,两层穿插分布:

2-1层:粘质粉土(l-hQ43)

灰黄色,稍密,饱和。局部夹粘性土薄层。摇振反应迅速,无韧性。含有云母碎屑。该层揭示顶板标高为0.43~3.12m,揭示厚度为0.50~3.40m。局部分布。

2-2层:粘土夹粉土(l-hQ43)

灰黄色,底部渐变为灰色,软塑,饱和。切面光滑,干强度高,韧性强。该层揭示顶板标高为-0.30~3.59m,揭示厚度为0.40~3.20m。局部缺失。

3大层为滨海相沉积的淤泥质软土层,为杭州市第一软土层:

3层:淤泥质粉质粘土(mQ42)

灰色,流塑,饱和。切面光滑,干强度和韧性高。含有机质及腐植物残骸。该层揭示顶板标高为-1.35~1.43m,揭示厚度为10.40~24.40m。局部可见粉土薄层。全场分布。

6大层为冲湖积相沉积粘性土,该层土为杭州市第二硬土层,为超固结土,性质较好,该层土曾出露地表,可见有蓝色条带,可细分为6-1粉质粘土层和6-2粘土层:

6-1层:粉质粘土(al-lQ32)

青灰色,局部夹灰黄色,可塑,湿,含少量氧化斑,粉粒含量高。无摇振反应,光泽强,干强度高,韧性强。该层揭示顶板标高为-22.81~-9.63m,揭示厚度为0.40~4.60m。局部分布。6-2层:粘土(al-lQ32)

灰黄、褐黄色,可塑,湿。含较多氧化斑,夹粉土薄膜。切面光滑,干强度和韧性较高。该层揭示顶板标高为-25.35~-10.43m,揭示厚度为1.30~8.10m。全场分布,偶缺失。

7大层为滨海相沉积的灰色粉质粘土层,为杭州市第三软土层,该层土物理力学性质稍差,力学性质稍好,可见有较多炭化物和腐殖物,局部含粉土:

7层:灰色粘土(mQ32)

灰色,软塑,饱和,含有机质和贝壳碎屑,含少量炭化物。无摇振反应,光泽强,干强度高,韧性强。该层揭示顶板标高为-27.36~-14.71m,揭示厚度为1.30~6.70m。全场分布,局部缺失。

8大层为一套河流冲积相的地层,为杭州市第三硬土层,可细分为8-1粉质粘土层和8夹层粉细砂层:

8层:粉质粘土(alQ32)

青灰色,可塑,湿。切面粗糙,干强度和韧性较高,含少量氧化斑。粉粒含量较高,局部粉土或

粉砂。该层揭示顶板标高为-30.39~-17.41m,揭示厚度为0.70~12.30m。该土层南部场地分布较厚,北部很薄,局部缺失。

8夹 层:粉细砂(pl-alQ32)

浅灰色,中密,饱和。含少量腐植物残骸,混少量粘性土。该层揭示顶板标高为-30.67~-28.75m,揭示厚度为0.70~3.30m。局部分布。

9大层为滨海相沉积的灰色粘土层,为杭州市第四软土层,该层土物理力学性质稍差,力学性质稍好,可见有较多炭化物和腐殖物,夹粉土粉砂:

9-1层:粘土夹砂(al-mQ32)

褐灰色,灰色,软塑,饱和,薄层状,夹粉砂或粉土,局部砂质富集。无摇振反应,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该层揭示顶板标高为-35.31~-25.20m,揭示厚度为3.80~13.70m。全场分布。

9-2层:中细砂(al-mQ32)

灰褐色,青灰色,中密,饱和,局部含砾10-20%,局部夹粘性土薄层。摇振反应迅速,无光泽,干强度低,无韧性。该层揭示顶板标高为-42.92~-36.55m,揭示厚度为0.40~8.000m。全场分布,仅局部缺失。

9-2夹层:灰色粉质粘土

灰色,软塑,饱和,无摇振反应,有光泽,干强度高,韧性高,该层呈透镜体状分布,仅Z53、Z55号孔揭示。

10大层为一套河湖相冲积相的地层,为杭州市第四硬土层:

10层:粉质粘土(al-lQ31)

青灰色,浅灰色,可塑,饱和,含粉粒量高,局部粉土为主。下部多夹有粉细砂。无摇振反应,光泽强,干强度高,韧性强。该层揭示顶板标高为-43.41~-39.47m,揭示厚度为1.00~5.00m。分布不均匀。

11大层为基岩,基岩为白垩纪粉砂质泥岩:

11-1层:强风化粉质砂泥岩(k)

灰紫色、紫红色,岩石风化强烈,手可折断,局部风化呈泥状。该层揭示顶板标高为-45.51~-43.45m,最大揭示厚度为0.20~2.60m。

11-2层:中风化粉质砂泥岩(k)

灰紫色、紫红色,岩芯呈短柱状,长5~15cm,原岩结构清淅,锤击声稍脆,不易碎,钻进平稳,干钻不易钻入,属极软岩。该层揭示顶板标高为-47.36~-43.65m,最大揭示厚度为4.00m。

2、上部结构资料

篇6: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指导书

1浅基础设计步骤

1.选择基础的材料和构造形式

从土层资料、上部结构及荷载情况等进行基础选型。常见浅基础类型从结构上看有以下几种:独立基础、联合基础、墙下条基、柱下条基、交叉基础、筏板基础、箱形基础等。

2.确定基础的埋置深度

应按照下列条件确定:

1.建筑物用途,有无地下室、设备基础、基础形式和构造; 2.作用在地基上的荷载大小和性质; 3.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4.地基土的冻胀和融陷的影响; 5.相邻建筑物基础埋深的影响。

在满足地基稳定和变形条件下,基础应尽量浅埋。当上层地基承载力大于下层土时,宜利用上层土作为持力层,除岩石地基外,基础埋深不宜小于0.5米。

3.计算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1.基础底板尺寸的确定

根据作用在基础上的荷载以及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初步确定基础底板面积。1)、中心受压

pkfa

式中:pkFKGK 荷载标准组合时基础底面平均值(标准值),AFK-上部传来标准值;

GK-自重标准值,GKGAd,代入上式得:AFK

faGd如有地下水,应扣去浮托力GkGAdwAhw 得

AFk

fdwhw对于单独基础

a)方形基础

bLAFk

fdwhw

b)矩形基础

bLAFk

fdwhw令Lh(1.2,2)代入上式 b对于条形基础

b1AFk

fdwhw注意:求b先知fa,而fa与b有关,所以一般假定b3,即

fafakdm(d0.5)

2)、偏心受压

基底边缘最大、最小压应力为

pmaxFKGKMKFKGK6e(1)pminAWKAl为了保证基础不至于过分倾斜,通常要求pmin0 规范规定:在偏心荷载作用下一般要求:

pkfa p1.2famax根据上述要求,计算偏心荷载下基础底板尺寸一般通过试算方法确定: 1.先按照中心受压,确定出底板尺寸,求出A0FKfaGW

2.计算偏心距,根据偏心大小,把基底面积适当提高A(1.1~1.3)A0,并以适当比例确定基础底面长度和宽度。

3.求pmaxpmin、p,验算强度条件,如不满足重新选A代入验算。

3)、地基软弱下卧层承载力验算

除按持力层承载力确定基底尺寸外,还必须对软弱下卧层进行验算,要求软弱土层顶面处总应力不超过它的承载力特征值。即总=ZCZfaz。

1)土中附加应力求解如下: 附加应力可直接求解,但当上层土体压缩模量与下卧层压缩模量之比大于3,可按扩散原理简化计算。即基底处附加应力p0按某一扩散角向下扩散,根据扩散前后力的大小不变的原则,可得深处为Z处附加应力。

 对条基(仅考虑基础宽度方向扩散)

p0b1z(b2ztan),可得z 对矩形基础

bp0b(pK0d)

b2ztanb2ztanp0blz(b2ztan)(l2ztan),可得zbp0b(pK0d)(b2ztan)(l2ztan)(b2ztan)(l2ztan) 可见,要想减小附加应力可采取如下措施:

 加大b或基底底板面积,使扩散面积加大;  减小d,增大z。

2)的确定

根据    ES1z比值大小以及的比值大小而定。

bES2z0.25b 取0

z0.25b 可直接查表

z(0.25b,0.5b)线性插入 z0.25b

按0.5b取值。

2基础剖面设计与配筋计算

1.柱下独立基础设计(现浇柱下独立基础)

1)柱与基础连接

1、搭接长度20~30d,搭接箍筋要加密,受压区10d,受拉区5d;

2、插筋要求 与柱内钢筋连接符合《砼结构设计规范》

于下端连接,宜做成直钩放在基础底板钢筋网上,当基础高度小于

1200mm全部插筋伸置基底;当基础高度大于1200mm可将截面四角伸入柱底。

3、高度要求 一般高度h(300,500)

当基础高度h[600,900),基础可做成阶梯形,分二级;

当基础高度h≥900mm,可分为三级。2)轴心受压时破坏形式:

1、冲切验算-要求冲切破坏锥体以外的地基净反力所产生的冲切力应小于冲切面处砼抗冲切能力(一般沿柱短边破坏)。即:

FL0.7hpftbmh0

 bm:冲切破坏锥体计算长度,bm

btbb; 2hp:截面高度影响系数,h小于800取1.0,h大于2000取0.9,期间线性插入。 ft:砼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

F为地基净反力,Al为冲切力的作用面积。bl FLPJAL,PJ

2、冲切面积的计算

 当冲切破坏锥体落在基底面积之内,即bc2h0b时,AL =矩形面积-二个小三角形面积

对应bmh0bcbc2h0h0(bch0)h0

2 当冲切破坏锥体落在基底面积之外,即bc2h0b时,AL =矩形面积

对应抗冲切面积=矩形面积-二个小三角形面积

注意:如为变截面,尚验算变截面处

实际设计时,先按经验假定基础高度得出h0,再代入验算。

3、弯曲破坏-底板配筋验算

当弯曲应力超过基础抗弯强度时,就发生弯曲破坏(二个方向均弯曲),配筋计算按下式定:ASM

0.9fyh01Pj(lac)2(2bbc); 241Pj(bbc)2(2lac);  不利截面M1的计算M224 不利截面M1的计算M1注意:如为变截面,尚验算变截面处

如柱与基础均为正方形,只需计算一个方向即可。

4、偏心受压计算

篇7:09制药工程基础课程设计计划书

《制药工程基础课程设计》是制药工程专业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进行本课程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特别是制药工程相关专业课程的有关知识解决制药工程车间或工厂设计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深刻领会洁净厂房GMP车间设计的基本程序、原则和方法;掌握制药工艺流程设计、物料衡算、设备选型、车间工艺布置设计等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从技术上的可行性与经济上的合理性两个方面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通过本课程设计,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设计绘图(AutoCAD)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的时间及工作安排

设计时间:为2-4周。

工作安排:

1.查阅资料、确定生产工艺、绘制工艺流程图,结合工程实际收集所需资料及检索相关规范标准,从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两方面确定设计思路。物料衡算、能量计算、设备选型。

2.进行车间工艺平面设计、绘制平面布置图、制药单体设备安装设计图、编写设计说明书。

三、课程设计的考核、评分方法

课程设计考核的内容包括:

1.设计说明书、图纸的质量(指说明书内容是否完整、正确,文字表达是否简洁、清楚,车间布置是否合理,主要设备总装图结构是否合理,图纸表达是否规范、正确,图面是否整洁、清楚等)。

2.成绩评定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记分。

设计主要成果包括:

①设计说明书一份,包括项目概述、产品概述、工艺概述、物料衡算、工艺设备选型说明、工艺主要设备一览表、车间工艺平面布置说明、车间技术要求等;②工艺平面布置图一套(1:100)、主要制药(如单体)设备安装设计图(1:

50)、带控制点工艺管道流程图等;

③要求学生采用AutoCAD制图;绘图10张左右。

④图中所有图例、管道标号均采用国标,并在图中标出。

四、课程设计题目

设计题目一(制药1班):年处理X吨药材的中药提取车间工艺设计

设计内容和要求:

1、按水提醇沉工艺进行设计,考虑提取的前处理;

2、确定并绘制中药提取工艺管道流程及环境区域划分;

3、详细叙述一个主要中药提取工艺设备的工作原理、结构组成及关于此设备国内外的现状、研究前沿;

4、物料衡算、设备选型;

5、年处理X吨药材的中药提取车间工艺平面布置(包括精烘包区域);

6、醇沉罐的安装图(剖示图1:50);

7、紧扣GMP规范要求;

8、编写设计说明书。

设计主要成果:

1、设计说明书一份,包括工艺概述、物料衡算、工艺设备选型说明、工艺主要设备一览表、车间工艺平面布置说明、车间技术要求;

2、工艺平面布置图一套(1:100);

3、醇沉罐的安装图(剖示图1:50);

4、带控制点工艺管道流程图。

具体分工名单:

1~10号,计算年产量值为:100t+20

11~20号,计算年产量值为:10t+100

21~47号,计算年产量值为:15t+80

(学号末位两个数值用符号t表示)

设计题目二(制药2班):制药用水站的设计(纯化水Xt/h,注射用水1t/h)设计内容和要求:

1、确定纯化水和注射用水的工艺管道流程;

2、详细叙述一个制水工艺设备的工作原理、结构组成及关于此设备国内外的现状、研究前沿。

3、设备选型(纯化水按Xt/h,注射用水按1t/h);

4、按规范要求设计制药用水站工艺平面图,并注明其技术要求;

5、总结和论述制药用水站的设计。

设计主要成果:

1、设计说明书一份。包括工艺概述、工艺流程及净化区域划分说明、物料衡算、工艺设备选型说明、工艺主要设备一览表、工艺平面布置说明、车间技术要求等。

2、工艺平面布置图一套(1:100);

3、纯水生产工艺管道流程图。

具体分工名单:

1~10号,计算产量值为:0.8t+1

11~20号,计算产量值为:0.08t+1

21~44号,计算产量值为:0.01t+1

(学号末位两个数值用符号t表示)

设计题目三(制药3班):片剂车间GMP设计(颗粒剂X万袋/年)

设计内容和要求:

1、确定工艺流程及净化区域划分;

2、详细叙述一个固体制剂工艺设备的工作原理、结构组成及关于此设备国内外的现状、研究前沿。

3、物料衡算、设备选型(颗粒剂按2g/袋计);

4、按GMP规范要求设计车间工艺平面图;

5、制粒机的安装图(平、立、剖面图1:50);

6、编写设计说明书。

设计主要成果:

1、设计说明书一份,包括工艺概述、工艺流程及净化区域划分说明、物料衡算、工艺设备选型说明、工艺主要设备一览表、车间工艺平面布置说明、车间技术要求等。

2、工艺平面布置图一套(1:100);

3、制粒机的安装图(平、立、剖面图1:50);

4、工艺管道流程图。

具体分工名单:

1~10号,按干法制粒方式X=100t+100

11~20号,按湿法制粒方式X=70t+100

21~45号,按一步制粒方式X=50t+100

(学号末位两个数值用符号t表示)

主要设备选型参考:可查阅

推荐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化工原理》上、下册,谭天恩,麦本熙,丁惠华编著(1990年);

2、《化工工艺设计手册》,上、下册,国家医药管理局上海医药设计院编(1986年);

3、《药物制剂工程技术与设备》;

4、《药剂学》;

5、《GMP规范》;

6、《洁净厂房设计规范》;

7、杂志:《医药工程设计》;

8、设备选型可查阅9、中国制药机械网;中国制药技术联盟网;GMP认证网等。

撰写成文格式如下:

制药工程基础课程设计

题目:

(封面页所填内容均为三号宋体,其中英文与数字为times new roman体)

学生姓名:

学号:

系别:

专业:

指导教师:

起止日期:

年月日

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题目

二、设计参数

三、设计内容及要求

目录(小三号黑体居中)

(空一行)

1概述

1.1****简介

1.2设计方案简介

1.3工艺流程说明及草图

1.4符号说明********工艺计算

2.1****************

2.2****************

3 ********

3.1****************

3.2 ********

3.3****************

****************

********

设计评述

参考文献

附录

(小四仿宋,数字和字母为times nwe roman体,1.5倍行距)

课程设计页码从正文概述部分开始,至附录,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排,页码位于页面底端居中。封面、任务书、目录不编入论文页码。概述(作为正文第1级标题,4号黑体)

1.1 ****简介(作为正文2级标题,4号黑体)

□□××××××××

(正文四号仿宋体,数字和字母为times new roman体,单倍行距)

1.2 设计方案简介(作为正文2级标题,4号黑体)

□□××××××××

1.3 确定设计方案(作为正文2级标题,4号黑体)

1.3.1 工艺流程(作为正文3级标题,4号黑体)

□□××××××××

(图表中图序图名为四号仿宋体,图表中文字为五号仿宋体)

1.3.2 选型

□□××××××××

1.4 符号说明

□□Wh热液体质量流量D1接管内径

□□Wc冷流体质量流量Ft结垢校正系数

(一级标题间空一行)

2□××××××(作为正文第1级标题,4号黑体)

□××××××××××(4号仿宋体)×××

□××××××××××(4号仿宋体)×××

(正文后空一行)

参考文献(4号黑体居中)

[1]□××××××××(小4号仿宋体,1.5倍行距)

[2]□××××××××××××××××××××××××××××××××

[3]□××××××××

参考文献的著录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格式》执行)。

(1)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如:

[1]毛峡,丁玉宽.图像的情感特征分析及其和谐感评价[J].电子学报,2001,29(12A):1923-1927.

(2)专著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如:

[2]刘国钧,王连成.图书馆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15-18,31.

附录(另起一页,4号黑体,顶格)

附录1:工艺流程图(4号仿宋体,顶格)

篇8:基础工程学课程设计

关键词:课程内容设计,模块核心内容,核心知识体系

一、前言

“机械工程基础”课程是非机械类专业大学生了解机械工程知识的重要课程之一,随着全世界对机械工业的重新认识,该课程得到了全国范围内各大院校的重视。但是,由于该课程涉及面非常广,如有机械识图、机械制图、工程材料、材料热处理、冷加工和热加工等内容,且受课程学时限制,课程内容设计比较难于让学生接受。经过相关的调研,该课程的内容设计存在的如下的不足:(1)课程内容模块化划分不够明显。该课程内容涉及的知识点内容繁多,目前的课程实施情况是没有对各个知识点内容进行有效的分解,结果给学生造成了课程内容繁杂和难以接受的现象,也就难以在42学时内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例如课程包括的机械识图和机械制图,工程材料和热处理等,都没有进行有效的划分,这些问题都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2)课程每块内容内部没有进行有效地梳理。例如工程材料部分内容知识,金属材料宏观、微观结构和铁碳相图等知识点更是相互交错,没有明显的主线;例如热处理部分内容知识,等温冷却转变曲线和过冷冷却转变曲线等,更是无法清晰的描述。因此,对本课程内容进行有效地梳理是非常有必要的。(3)课程的核心知识点不够明确。没有对核心知识点的明确,就会给学生形成一个错误的引导,从而又会导致学生更加的抵制本课程。因此,课程的核心知识点明确也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针对目前本课程内容设计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每个内容模块核心知识点的“机械工程基础”课程内容设计方案,通过近三年的实际教学应用,得到了大学分学生的认可。

二、具体教学内容设计实施方案

具体教学内容设计方案,采用理论讲授、实践演练和相关知识点视频相结合的形式,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目标为准绳,探索一套能提高学生机械工程实践能力的课程内容设计方案。具体实施方案包括:课程内容模块划分、模块内容内部知识点梳理、核心知识点明确和强化三部分。

1. 课程内容的模块化划分。

针对本课程内容囊括机械识图、机械制图、工程材料、材料热处理、冷加工和热加工等诸多内容,可以将课程内容模块化划分为机械制图模块、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模块和冷热加工模块。(1)绪论。该部分说明学习本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机械识图与制图。该部分说明机械工程图纸的具体过程。(3)工程材料及热处理。该部分说明机械工程材料的性能优化方法及过程。(4)冷加工和热加工。该部分说明获得具体机械产品的方法及过程。

2. 课程模块内容内部的知识点梳理。

针对课程内容的模块化设计,具体44学时的课程模块内部内容的知识点梳理如图1所示。第一部分“绪论”,主要讲述机械工程学科知识的涉及范围以及相关的实际应用意义,共2学时;第二部分“机械识图和机械制图”,主要讲述机械结构零部件图纸的绘制基础知识,平面图纸的识图看图方法,12学时,CAD计算机制图基础知识,3学时,该部分共15学时;第三部分“工程材料及热处理”,主要讲述金属材料的晶体结构和结晶过程等微观结构3学时,金属材料宏观力学性能及结构3学时,铁碳相图6学时和奥氏体转变图6学时,共18学时;第四部分“冷加工和热加工”,主要讲述相关的压力成型加工方法及设备3学时,铸造方法及相关设备3学时、焊接方法及设备3学时,共9学时。

3. 课程核心知识点的明确和强化。

有了课程内容的具体梳理,课程内容核心知识点还必须有所突出,以保证学生对本课程的重点了解。(1)核心知识点一:机械识图。该知识点主要培养学生的看图和图纸设计表达能力,即便是对经济管理类等非机械类学生来说,也是非常实用的。它既可以拓宽学生的工程识图及制图方面的知识面,又可以为学生提供机械工程专业的专业背景知识,从而提高不同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2)核心知识点二:三条曲线。该知识点由应力应变曲线、铁碳相图和热处理C曲线组成。这三条曲线覆盖了整个工程材料及热处理课程内容,既可以拓宽学生的工程材料方面的知识面,又可以为学生提供工程材料专业的专业背景知识,从而提高不同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模式改革后的效果

经过近三年的实际应用,以本人承担的教学班级(80名学生)为例,实际得到的课程评价效果如下:(1)课程内容设计实施第一学期,课程教师的学生学评教成绩提高30%;第二学期以后,课程教师的学生学评教成绩稳定在学院前10%;(2) 64%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特别是机械识图和制图部分,对自己的今后发展是有用的;(3) 78%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拓宽了自己的知识视野,认为课程是有意义的;(4) 52%的学生对机械工程专业有了新的认识;(5) 82%的学生会自发来上课。

本文提出了基于每个内容模块核心知识点的“机械工程基础”课程内容设计方案。该课程内容设计经过近三年的实际应用,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认可。

参考文献

[1]全小平, 潘玉良.机械工程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2]包海涛.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工程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J].机械管理开发, 2008, 2:170-173.

[3]曹立文.谈谈如何在非机械类专业学生中进行《机械工程基础》课程教学[J].机械管理开发, 2011, 4:179-184;

上一篇:起重机吊装方案下一篇:五中队《金色童年 放飞梦想》主题队会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