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收阶段培训机务人员工作总结

2024-04-13

麦收阶段培训机务人员工作总结(通用6篇)

篇1:麦收阶段培训机务人员工作总结

麦收阶段培训机务人员工作总结

8月小麦收获即将到来,在这收获之初,加强机务队伍的素质培训建设,重点重审一下本阶段各整地机械、收获机械的工作方向,以及下一步具体工作的内容总结如下:

一、加强机务班次和保养、技术保养

通过春播夏管整地机车的耗油大多数已经超过12坉、工作小时在400小时以上,要注意机车的班次技术保养、机油的更换,各种燃油虑细的芯的更换,机具各润滑注油的滑润。收获机班次工作时间过长,润滑,故障多注意班次保养。

二、麦类作物割嗮

1、适时割嗮、苗熟末期、腊热初期

2、割茬高度、根据作物高度20-25㎝

3、放铺

4、铺行鱼鳞大片、嗮穗率90%以上

5、铺宽不小于1.4㎡

6、铺厚5-8㎝

7、不丢穗:板轮不抛穗,割台不掉穗

8、不漏割

9、放铺地头齐,不齐度差10-20㎝

三、麦类拾合工作

1、麦类割拾结合2、拾净、割净、脱净、分离净

3、联合收获机各部位不漏粮、缷粮不漏粮

4、各部位综合损失率不大于2%

5、粮食破碎率不大于0.5%

6、茎杆粉碎抛洒均匀

四、安全生产

各机组机车安全信号准确,安全标志明显,驾驶安全警

告熟练,各临时工安全意识明确,运输机车人员停放到位,相互交替井然有序。

以上诉说的是关于麦收阶段机车人员培训的有关内容,因时间仓促不能面面俱到,有很多不足地方,在平时的工作

中,在进行依依督促,针对重点收获保养,安全这三个方面

加以提示同时开展技术革新的进行综合评意,对于各别工作的经验由驾驶自行讲解,做到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为养殖

区打造一个过硬机务队伍。

第一畜牧养殖区

2010年8月1日

篇2:麦收阶段培训机务人员工作总结

秋整地工作是下一年工作的开始,整地的好坏直接影响下一年的收入,所以三秋工作也是立年春播的先行工作,在一时期机车已经进入一年之中疲惫状态,各种零部件磨损,技术保养有时常常由于工作的疲惫而不到位,对于一些不是重点部位的略为疏忽,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通过这几日的培训,重点重审这一时期的工作任务,总结如下:

一、整地工作

1、耕翻地工作

① 早、麦茬不翻九月地

② 深度、35㎝以上变化差值±2㎝

③平、起伏差值不超过3㎝

④ 齐、地头、地边整齐距林带不超过1㎝,田间道6㎝ ⑤ 不漏翻各重1㎝,无回阀立阀。

⑥ 配带合商器

2、深松作业

① 早、收获后及时深松

② 深35㎝以上变化差值±2㎝

③ 不漏松重5-10㎝

④ 松耙结合3、耙地作业

① 翻松结合② 耙深10-16㎝,耙深一致凹凸差1㎝

③ 碎、耙后土壤细碎,10㎝耙层1㎡内2-3㎝直径土块不超过5个 ④平、耙后地面平度差值1㎝

⑤ 齐、耙到头耙到边整齐

⑥ 不漏耙重1-2片

⑦ 配带耢子

二、秋起垄作业1、2、3、4、5、垄直4㎝直线度差小于20㎝ 垄距符合设定数值,台内各垄差±2㎝,往复结合线差±3㎝ 垄体高度,误差0.2㎝高度一致 垄体横断面为等腰实面梯形 起到头到边,地头整齐(方形地块,整齐度10-20㎝)

三、安全方面

各机车作业,注意安全,安全信号准确,安全标志正确,警报警示牌,明显有效防护准备齐全。

总之,秋整地这一阶段的工作是明年春播的进行曲抓好秋整地工作,就是明年高产创造了优先的条件,所以必须抓好翻地深度和质量,松到位,耙到边,起好秋垄,秋施肥等工作,最后加强各机组人员的安全意识,做到生产保质保量安全第一的原则,当然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在工作进行一一更正。

篇3:麦收阶段培训机务人员工作总结

航空机务特定维修岗位包括发动机特检、无损检测、油液分析、发动机综合监控、检测计量和飞参处理等重要岗位, 这些岗位涉及学科知识面广、渗透交叉、专业技能要求高, 直接关系航空装备安全, 直接影响战斗力的发挥。 航空机务特定维修岗位资格培训是加强航空维修保障能力建设, 推进航空机务训练, 促进机务维修持证上岗的重要举措。 随着特定维修专业工作在航空机务系统的广泛推广和普及, 其工作任务越来越重, 专业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大, 当前从事特定维修岗位工作的人员多是经过简单的自我学习、短期培训、设备带教等培训方式后上岗的。 这种人才培养方式和质量与航空机务实现跨越发展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为此, 加强特定维修岗位培训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二、体系构建理念与过程

(一) 体系构建理念模式。

针对航空机务特定维修岗位特点, 我单位确定提出以特定维修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 按照“3343”理念模式开发培训体系。 即:体系构建分为岗位调研、人才培养模式论证和课程开发3个阶段;其中课程开发是核心, 按照先开发专业课程、再改造公共基础课程、 最后进行保障体系建设的3个步骤实施;在专业课程开发中注重头脑风暴、分析开发、研讨确认和决策计划4个关键环节, 最终实现工作任务向行动领域、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学习领域向学习情境的3个转换。

(二) 体系构建基本过程。

体系的构建主要分三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课题准备与调研阶段。 一是到各航空机务工作单位, 通过专家研讨、工作实践、问卷调查等方法对特定维修岗位的工作、职位、职能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调研。 对无损检测、油液分析、发动机综合监控、 发动机特检等具有代表性的特定维修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分析; 二是对各特定维修岗位工作任务和胜任能力进行综合归纳, 确定特定维修岗位人才培训能力目标模型。 三是通过工作任务及胜任能力的分析, 提炼出典型的工作任务, 并对其进行进一步论证。

第二阶段:人才培养模式论证阶段。 一是对资格培训、技能等级认证和专题轮训相衔接的人才培养途径进行论证。 二是研究制定特定维修岗位各工种职业资格标准体系; 三是对油液分析、无损检测等特定维修岗位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制订了基于工作过程与职业标准相衔接的特定维修岗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论的指导下, 重点对航空油液监控专业进行课程建设和实践保障条件建设。

第三阶段:课程开发与实施阶段。 课题组采用边实践、边总结、边深化研究的策略和方法, 在前期形成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课程开发思路的基础上, 一是按照科学的职业资格研究方法进行职业分析, 修订特定维修岗位职业标准和考核大纲;二是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原则确立课程结构和课程, 构建学习领域课程;三是以工作行动为导向, 创设学习情境和开发课程教学项目, 完成无损检测、发动机特检、发动机综合监控、飞参处理、航空油液监控等特定维修岗位专业理实一体化实践条件建设。

三、研究内容

(一) 基于工作过程, 科学提出特定维修岗位人才培养新思路。

一是以工作过程观为指导, 确定“四个坚持”的人才培养思路。 即:坚持贴近岗位, 使学员获得与工作岗位和职业发展需要相一致的岗位知识、技能与态度;坚持能力为本, 围绕岗位能力生成组织学习领域, 创设真实或模拟的岗位工作情境, 设计相应的实践教学活动;坚持职业标准为依据, 人才培养过程融合职业标准要求, 推行“双证制”;坚持工作任务为引领, 以典型工作任务整合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设计学习领域课程。

二是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确立“五个对接”专业建设策略。 针对航空机务特定维修岗位特点, 准确定位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专业培养目标。 “五个对接”的专业建设策略是指专业设置与工作岗位群对接; 课程标准与岗位职业标准对接;人才培养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培训证书与岗位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任职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三是以院校为培训主阵地, 构建“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新模式。 着眼院校、科研院所和部队三方各自优势, 在上级业务机关的组织领带下, 建立了以院校培训为主阵地, 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 部队岗位实践“三位”, 集资格培训、技能等级评定和专题轮训于“一体”的特定维修岗位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二) 以职业能力为基础, 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改革。

一是以工作过程为主线, 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针对特定维修岗位的多学科专业知识渗透的特点, 课题组打破传统学科体系化课程结构模式, 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框架中的主线地位, 按照“基础单一能力、中端复合能力和高端复杂能力”三个层级能力目标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使学员的知识结构与工作岗位中知识结构相吻合。 人才培养方案充分体现序化工作过程和梯度化能力目标的逻辑结构特点, 符合“初学者到实践专家”军事职业人才成长和能力形成过程。

二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 重构课程教学内容。 一方面, 打破学科知识体系的课程内容结构, 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 组织课程内容, 让学员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获取相关理论知识, 并发展相关岗位任职能力。 另一方面, 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进行, 充分考虑相关职业标准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并将特定维修岗位文化和职业情境直接融入课程教学内容, 编制课程标准。

三是遵循行动导向原则, 创新教学方法。 在特定维修岗位专业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 遵循以行动导向的现代教育指导思想, 探索应用了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任务驱动法、项目载体法等符合主体性教育思想原则和建构主义学习理念的, 以情境学习为典型的特征教学方法, 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四是建立资格认证体系, 推行毕业学员“双证制”。 课题组应用科学的职业资格研究方法制定了特定维修岗位的职业标准与考核大纲, 修订航空机务特定维修岗位资格管理规定和实施办法等法规文件, 建立特定维修岗位资格管理认证体系, 将职业资格认证纳入学员毕业综合素质考核的重要内容, 实施结业证书和资格证书“双证制”。

(三) 聚焦理实一体化要求, 配套建设功能完备的实践教学新环境。

通过昂贵仪器模拟化、 一般设备实装化、 训练环境虚拟化、信息资源网络化的建设思路, 建设功能完备、资源丰富、设施先进、与维护装备同步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一是以专业教室、实验 (习) 室为重点, 建设理实一体化实践教学场所。其中, 新建专业教室3个, 实验 (习) 室4个。 拥有各型发动机解剖件、飞参等实装10台套, 模拟装备20台套。 拥有与毕业后岗位工作实验室配备相一致的光谱、 铁谱、 自动磨粒、 污染度等油液分析仪器6台套; 拥有五大常规及激光、红外、DR射线、视频孔探仪等先进无损检测设备30余台套;各种检测计量设施20台套, 满足了特定维修岗位实践教学需求。

二是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定期组织教学双方深入岗位工作一线。 与多个特定维修岗位工作开展较好的部队单位和航空大修厂联合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 定期组织教员和学员深入岗位了解一线工作情况。

三是开发多种信息资源, 建成网络化的教学平台。 建设了包括超文本教材、视频录像资料、多媒体课件、辅助训练软件等信息资源。 其中, 编写相关航空机务体系教材3本, 公开出版教材5本, 面向部队发行3000余册。 采用沉浸式虚拟仿真技术开发的航空油液监控虚拟训练系统, 再现了岗位工作真实环境, 实现了油液分析操作技能的虚拟训练。 基于网络教学系统开发的“无损检测技术”网络课程, 开发的多部无损检测人员II级培训系列软件, 为航空机务特定维修岗位的远程教学提供了便捷。 建成的CBT网络教室包括多台联网计算机、投影教学设施、网络信息管理平台等, 为多媒体教学软件运行、网络课程学习和专业信息资源的学习共享奠定了基础。

(四) 适应转型建设需要, 加速 “ 双师型” 专业教学团队培养。

一是多措并举, 提高教员专业能力。 借助教员岗位能力达标训练活动, 提高教员岗位专业能力;通过经常性开展集体备课、教学观摩、听课评课等系列活动, 提高教员课程开发、设计与施教能力; 通过定期组织教员参加特定维修岗位实践与调研活动, 提高教员岗位实践能力;推行专业教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 促进教员岗位操作技能提升。 鼓励教员深入科研生产一线, 提高专业科研学术水平。

二是广开渠道, 建立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从部队、制造厂和科研院所选调、聘请专家充实到专业教员队伍中, 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定期邀请参与专业授课, 保持教学团体的新鲜活力。

四、实践效果

(一) 学科专业建设形成新格局, 人才培养效果显著。

随着航空油液监控、 发动机综合监控等特定维修岗位新专业的建立, 学院已形成以军队“2110”重点建设学科专业领域为龙头, 传统机、军、特、电等专业为重点, 新增特定维修岗位专业为特色的学科专业建设新格局。 累计完成各类型20期的教学任务, 组织岗位资格培训班30期。 航空机务从事探伤工作的人员90%经过本专业培训, 年平均约12人次因发现航空装备缺陷故障而立功受奖, 满足了航空机务系统对该类专业人才的急需。

(二) 科研学术研究形成新局面, 服务部队能力突出。

在本培训体系强力推动下, 所属教学组科研学术研究已形成了检测工艺研究和设备开发方面优势突出, 红外、激光等先进无损检测评估技术研究应用独树一帜, 在新型航空材料与结构维护保障研究方面紧跟发展的可喜局面。 近年来, 所研制的各类无损检测仪器、维护保障设备累计推广56套。 解决某型发动机叶片榫槽裂纹检测、复合材料损伤检测等技术难题3项。 承担各类科研计划课题17项, 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 三等奖2项。 教学组成员参加演习、演练等重大活动5次, 完成技术支援任务11次, 受到机关和部队的肯定和表扬。

(三) 教学保障条件形成新规模, 建设经验意义深远。

篇4:麦收阶段培训机务人员工作总结

一、聚焦强军目标, 强化使命担当

(一) 注重教育引导

随着新军事变革的推进, 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转变, 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化、社会思想文化多元化, 面临的考验更加严峻。必须以强军目标为统领, 着力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教育机务人员, 自觉抵御腐朽思想的侵蚀。通过生动感人的英模事迹, 提高机务人员爱岗敬业意识, 增强事业心、责任心、进取心。

(二) 磨砺战斗意志, 锤炼敢打必胜信念

抓好思想教育的同时, 大力加强战斗精神培育。学习《空军航空机务史》, 重温老一辈机务工作者在实战机务保障中展现的牺牲奉献精神。开展走红色足迹, 学战斗英雄活动, 宣扬部队光辉历程和英模人物, 使敢打必胜、有我无敌的战斗精神融入机务人员血液, 铸就机务官兵品质。

(三) 营造机务文化氛围

机务文化伴随着人民空军的成长, 老一辈机务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形成了“团结奋斗, 艰苦创业, 勇于献身, 开拓进取”的“老航校”精神。从“为战斗胜利负责, 为战友安全负责, 为国家财产负责”三个负责使命追求到“极端负责, 精心维修”的职业道德, 机务优良传统作风代代相传。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科学维修理念确立, 形成了以使命、责任、质量为核心的机务文化。精细化管理更是体现了时代特征。文化的使命是传承, 文化的生命在创新。在新形势下, 更好地发挥机务文化育人筑魂的作用。

二、提升机务人员能力素质应把握的关键点

(一) 突出重点

部队训练任务重, 中间经常穿插演习, 执行重大任务, 为进一步提高保障效率, 针对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具体任务的保障需求, 制定保障预案和特情处置措施。紧贴作战任务开展针对性训练, 重点加强紧急战斗转进、机组协同保障等专项训练, 突出保障工作的时效性。有计划、有针对性、有重点地抓好机务人员基本技能和技术基础。

(二) 区分层次

按照岗位职责, 机务人员由队长以上干部, 各类师、各类员、按层次分别归纳提炼能力的关键点, 把握懂、会、精的关系, 准、稳、快的关系, 使各项保障训练向提升能力聚焦。干部要会组织训练, 能谋划决策, 能应急处置, 能排除疑难故障。各类师要掌握系统的基础理论, 会指导帮带, 能排除一般故障, 能组织本专业日常工作。各类员要懂结构, 会操作使用, 会拆装。传、帮、带是机务人员的优良传统, 以老带新, 使新员更快具备一定的维修技能、专业技术基础。

(三) 紧贴实战

实战化训练是空军战斗力生成模式的基本途径, 依托技术骨干力量, 紧贴实战需要, 开展综合保障。在近似实战的条件下, 加大人员专业技能、体能、维护作风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训练强度, 磨练在恶劣环境下完成任务的能力。充分利用实弹打靶、轮战、演习、外出驻训等重大任务时机, 预想未来战场可能遇到的突发情况, 按照战斗保障预案快速形成应急作战保障能力。

三、提升机务人员能力素质举措

(一) 组织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手段,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集中学习法规制度, 采用提问、典型事例讲解等方式方法进行, 也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将法规知识以考试软件的形式, 组织人员上机模拟考试, 提高学习兴趣。各专业理论知识、技术基础知识, 注重学用结合。注重研究机务保障特点、内容、程序、方法和要求, 达到精确保障, 快速保障目的。

(二) 提高使用先进维修手段能力

飞机更新换代, 维修设备和手段越来越先进, 探伤仪、液压油污染度检查仪、滑油光谱分析仪、线路检查仪、发动机地面开车检查仪等先进的检测设备配备部队, 人员要能熟练掌握先进的仪器设备, 提升对数据的综合分析能力, 能发现故障, 在地面把住重大故障隐患。

(三) 组织开展故障研究

由各专业主任组织各专业队长、专业师, 调动其参与故障研究的积极性, 从故障发生、发现的系统、时机、现象、原因、后果入手, 进行横、纵向对比分析, 总结故障发生、变化规律, 制定切实有效的排故方案及预防措施, 实现共同提高的目的。机务大队定期召开故障研讨会, 对航空装备设计制造缺陷、产品质量问题, 以及多发性、危险性、典型性故障等进行专题研究, 及时推广成果及措施, 提高维修工作的针对性。

(四) 开展科研革新

篇5:麦收阶段培训机务人员工作总结

1 我国机务远程培训的发展现状

我国计算机技术虽然起步较晚, 但是经过最近几十年的努力, 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 发展至今, 我国互联网的普及度已非常高, 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支持。在我国, 腾讯QQ、微信、新浪微博等软件的使用日益广泛, 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渠道, 互联网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支付行为和娱乐方式。对于我国民航来说, 互联网的发展更是能为企业的顺利运行保驾护航, 不仅为民航的票务信息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 也为员工的培训提供了新方法。我国民航的发展较为迅速, 民航设备的更新速率也越来越快, 与其他行业相比, 其维修技术难度和限制因素较多。随着设备的更新换代, 维修技术也必须要实现同步更新, 但就目前形式来讲, 我国具备完整维修方法的技术人员数量较少, 面对日益发展的民航, 专业维修人员的数量也必须相应增加。另外, 我国对于培训资金投入相对不足, 这就导致了维修人员的后备军缺乏。一方面需要对本职工作认真负责, 另一方面又要花费时间培训新的技术人员, 专业技术人员的时间分配出现问题, 而且培训课程的质量也会大打折扣。随着设备的更新, 自身维修技能需要加强, 培训压力也相应的增大, 这就引起了我们对于设计机务远程系统的重新思考。

2 机务远程培训系统的设计思考

2.1 传输模式

提到远程培训的传输模式, 现代的人们可能会自然而然想到远程视频, 远程视频近年来的发展速度非常迅速, 可以用于亲人朋友之间的视频通话, 弥补由于距离限制造成的长期未见面的现状;参加网络课程学习, 足不出户就可以实现与名师之间的交流, 远程培训解决了技术人员的时间限制问题, 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视频直播, 更直观地进行在线培训, 实现在线交流。近年来, 腾讯QQ等软件还开发了远程控制功能, 即对话的两个人中, 一个向另一个发送远程控制申请, 对方同意后, 就可以直接在自己的电脑上控制对方的电脑, 这一点应用在电脑维修上十分的方便快捷。视频会议实现了低成本、跨地域、在线交流的目标, 使教学过程更加清晰, 教学内容也更加流畅, 在线交流也可以实现疑问的当场解答, 有诸多实际作用。

其实, 除了视频会议之外, 远程培训的传输模式还有基于Web软件的模式, 而这一模式也拥有极大的便利性。这种模式的学习过程不同于视频会议, 不需要两方在同一时间进行, 所以, 这一模式更加突破性地实现了跨时间对话。受培训者可以根据提示或者自主在网站搜索需要学习的内容, 搜索结果可以是文字形式的、图片解析形式的, 也可以是已录成的视频。相对于视频会议来说, 这种模式的局限性表现在不易于双方的沟通, 受培训者需要按照所浏览内容的提示进行邮箱或其他方式的联系, 通过邮件往来解答培训过程中的问题, 此过程一般会有相对应的时间差, 沟通效率较慢。

通过以上对于两种传输模式的叙述, 我们采用第二种传输模式进行系统的构建, 虽然存在一定的不足, 但也是技术范围内可以允许的范围。

2.2 系统实现功能

作为远程培训系统, 旨在提供机务管理、维修、信息发布和教学为一体的系统结构, 体现网络技术的整体性, 发挥网络技术的现代化技术特性, 同时也要兼顾系统本身目标的实现, 即打造一个完善的远程培训系统, 建立培训双方的远程联系, 实现双方及时的教学、沟通、交流、答疑和考核等功能。在用户的注册问题上, 机务远程培训系统应该要求用户进行必要的注册, 不同的注册用户类型可以进行不同的操作权限, 例如普通接受培训者可以浏览和观看相关的培训内容, 网站的管理者可以进行系统信息的操作等。在提供培训教学资源的问题上, 企业应该采取多形式教学内容。此外, 对培训人员进行等级的认证也是非常必要的, 不同等级的技术人员应该享受对应的待遇;系统有一定的区域用于联系方式的公布等。

2.3 体系结构

在选用web管理软件的基础上, 我们有两种结构模型可以选择, 基于我国现阶段互联网的发展现状, 在此系统设计中, 我们选用新进的B/S结构。这种结构弥补了原来C/S结构的缺点, 实现了浏览器-Web-数据库的连接, 降低了开发管理成本, 扩大了用户的访问权限, 减少了服务器负载, 为企业节省了培训费用。

3 结束语

总之, 基于Internet的机务远程培训的前景十分广阔, 计算机技术在引领航空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的同时, 也引领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向。做好机务远程培训, 完善远程培训系统的建立, 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参考文献

篇6:麦收阶段培训机务人员工作总结

1 民航机务维修人才队伍建设当前面临的问题分析

1.1 机务维修人员的能力没有与时俱进

现如今, 我国的民航机务维修人员的总数虽然在每年都在增长, 但是同期相比, 飞机的增长数量远远超过了维修人员的数量, 导致一个维修人员需要同时负责多台民航飞机, 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维修人员的工作强度过大, 对民航机务的维修以及检查都不能够切实有效的进行, 机务维修人员的增长速度低于飞机的数量增长, 并且这个差距仍然在不断的扩大。

1.2 对机务维修人员的培训力度低

当前, 民航的维护模式基本上仍然使用的统一培训的模式, 也就是在实际的培训过程中, 将各种技术等级的人员进行同时的培训, 即使是业务、以及负责的内容不同的人员也进行共同的培训, 利用相同的方法和标准来进行培训。但是由于每一个维修人员自身的素质以及能力的不同, 包括其自身管理的项目和负责维修的内容也不同, 单纯的利用统一的标准和制度来进行培训, 不仅不能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反而很容易出现恶性循环的现象, 这也是机务维修人员素质一直提高不上来的原因[1]。

1.3 缺少成熟的民航机务维修人员

在当前的民航机务维修人员的队伍建设过程中, 严重的缺少成熟的民航机务维修人员, 由于民航机务维修人员相比于其他的机务工作者来说, 不仅工作压力比较大, 而且需要担负的责任也比较大, 但是民航机务维修人员自待遇却比其他的工作人员要低, 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导致人员的大量流失, 而且严重的导致民航机务维修人员体制的不健全。而在对民航机务维修人员进行培养和培训的时候, 要想要人员达到一定的成熟标准, 不仅需要长期的培养, 而且其自身的能力以及素质也需要有一定的基础, 长时间的培养周期, 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会导致人才的数量越来越少, 而且在培养的过程中, 飞机的数量在不断的增加, 导致维修人才的质量不仅没有达到一定的标准, 而且还给民航机务的维修工作带来更多的麻烦和弊端。

2 民航机务维修人才的培养

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大力发展、人们生活质量和水平越来越高的影响下, 民航机务的发展需要不断的进步, 而在提高其自身发展空间的时候, 不仅要从飞机自身的运营能力上出发, 更要加强对民航机务的整体维修工作, 特别是民航机务维修人才的培养。机务维修人才的选择不仅要求工作人员具有专业性比较高的知识和技术, 而且还要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所以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 各个民航公司也要根据人才的实际情况, 积极的加强机务维修人才的队伍建设, 从根本上提高机务维修人员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从而推动民航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2.1 加强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

人才不仅是推动民航企业发展的重要源动力, 也是能够保证民航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部分, 所以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 民航企业要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 注重人才意识的树立和培养, 打破传统的观念, 对机务维修人员的开发和管理要提高重视力度。建立符合机务维修人员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和机制, 为民航机务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加大对其的重视力度。

2.2 加强机务维修的培训力度

根据当前我国的民航业整体发展状况不难发现, 如果单纯依靠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机务维修人才, 是不能够满足当前我国民航业的整体需求, 所以在这种形势下, 院校以及相关培训机构需要进行有效的结合, 充分的将其自身的优势发挥出来, 加强机务维修的整体培训力度。比如“147学校”的开办, 就是为了能够培养出更多民航机务维修人才, 为了能够让培训学校将其自身的优势特点充分的发挥出来, 不仅需要学校内涵建设的方面持续加强, 而且需要利用网络以及媒体的方式, 对学校进行大力的宣传, 增加学生的就读率, 从而保证人才的数量以及培训质量。

3 提高机务维修人才的培训质量

3.1 建立激励机制

由于民航机务维修人才的工作压力相对来说比较大, 但是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 其自身的待遇相对来说比较的低, 在这种形势下, 从事机务维修工作的人员就会大量的流失, 所以针对这种现象, 需要提高机务维修人员的整体待遇。在对民航机务维修人员进行管理的时候, 利用以人为本的观念, 特别是对于一些专业技术人员, 要重视其在维修过程中的核心影响和作用, 建立相对应的激励机制, 设置奖惩措施, 对于表现优异的维修人员给予一定的表扬和奖励, 这样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机务维修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动力;而对于一些在维修过程中, 造成维修事故的人员给予一定的惩罚, 提高维修人员的责任感。

3.2 开展基础执照培训工作

CAAC基础执照可以说是民航机务维修一线工作人员最基本的资格证书, 是每一个从事民航机务维修人员必备的资格证书, 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 也需要“持证上岗”, 所以在这种形势下, 就需要学校和民航企业共同协作, 将基础执照的培训工作提上日程, 加大培训力度。这样不仅能够给学生的就业以及资格证书的考试提供一定的保证, 而且能够从根本提高机务维修人员的基础知识水平, 有利于学院和民航企业之间的共同合作, 为民航机务维修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一定的支持。另外, CACC的通过率,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学校提高其自身的培训知名度, 不仅能够吸纳更多的人才投入到学习和执照考试当中, 而且能够推动其自身的发展, 学校和民航企业可以达到共赢的目的。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当前我国的民航业发展的迅速, 而人们对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不仅要求其运行的稳定, 更加对其整体的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 所以在这种形势下, 民航机务维修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训力度的加大是势在必行的内容。加强民航机务维修人才的培养和培训, 不仅能够保证飞机运行的安全性, 而且能够推动民航业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小学语文智力测试题下一篇:部队八一座谈会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