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经典童话故事

2024-05-22

传统经典童话故事(共12篇)

篇1:传统经典童话故事

湖北江 夏的夏夜依旧像白日一样闷热,没有风,池塘阵阵的蛙鸣,加上挥之不去的蚊子,令人心躁不宁。

可黄香的父亲却睡得很香,不是因为劳累,而是入睡前黄香便来到床 榻边,用扇子扇父亲的床 席和枕头,扇不断飞来的蚊子,直到席和枕头凉了,蚊子没了,才收起扇子,放下蚊帐,请父亲入睡。肌肤的舒畅伴着儿子孝心带来的精神的欢愉,做父亲的怎能睡得不香呢?

孝敬父亲的黄香其实才九岁,九岁的黄香已经历了人生的大悲大难。母亲在他幼小时便羸弱多病,黄香渐大,母亲渐衰,不知从何时起瘦小的黄香担起了照料母亲的责任。这种责任黄香担负得太早,可对父母的爱也涌流得最浓烈。

母亲过世后,黄香又照料起父亲。

寒暑相易,冬天到了,砭骨的寒风将大地吹成个巨大的冷窖。贫寒的黄香家缺少暧屋的柴草,屋中奇冷无比。夜晚,奔波一天的父亲在棉被中因寒冷蜷起身子难以入睡。

这令黄香很难过,躺在床 上苦苦地思忖:怎样才能叫父亲舒适地入睡呢?

夜半,耳边传来父亲轻轻的鼾声。黄香借着透窗而入的月光侧目向父亲的床 榻望去,父亲已经很香的睡去。忽然,他觉得身上暧暧的,心中不禁豁然开朗,在凄冷的月光中绽开了笑脸。

第二天晚饭后,黄香早早地为父亲铺好床 ,脱下衣服钻进被窝中。

“你怎么睡我的床 ?”父亲奇怪地问。

黄香撒娇地:“想和父亲睡嘛。”

父亲疼爱地抚摸黄香的头。他想:儿子一定是想母亲了。

更鼓一响,父亲要熄灯入睡了。没等父亲吹灯,黄香跳下床 榻,将父亲拽到床 边。

“被褥已被儿子温 热了,”黄香说,“请父亲入睡吧。”说罢,黄香回身吹灭灯,跑到自己的床 榻掀被睡下。

父亲恍然大悟,躺在被中,身子热了,心热了,两行热泪滚到枕上。

篇2:传统经典童话故事

不过,谁也没有料到两袖空空的云州节度使在圣驾莅临之后,不仅泰然自若,而且露出得意的神色。属下猜测,他一定手握宝器了。

“皇上,臣下无能,”节度使拜见圣宗说,“臣下境内无物可献。”

“难道连人都没有吗?”圣宗不高兴了。

节度使忙叩首道:“臣下正要禀告,新科进士、幕官张俭堪称大辽瑰宝,愿献于皇上。”

以人为宝,一句气话竟成了真,这是圣宗始料不及的。但这毕竟是个很新奇的事情,圣宗立即召见张俭。

张俭晋见,圣宗看他行止朴质无华,先喜爱了几分。接着,圣宗要他讲讲当前治国的紧要问题,张俭不假思索,口若悬河,说出三十余条。

就像久无收获的觅宝者无意中遇到了梦寐以求的宝藏,圣宗看着眼前这个粗衣布履的年轻人,欣喜若狂了,甚至对狩猎都失去了兴趣。他当即收下了云州节度使的这件“宝物”。

张俭能力超人,一路升迁,直至做到左丞相,但他依然像做云州幕僚时一样温 良谦和,依然像寒窗苦读时一样勤俭素朴。穿衣只穿粗布衣,吃饭只吃一种菜,俸禄只要有节余,就去周济亲朋故友。

这可苦了朝上的百官。辽国国力日渐雄厚,奢侈之风也在朝野兴起,官员比着穿锦缎华服,可进宫后望着班前左丞相的粗布旧袍,总令他们忑忐不宁。

这种场面是很滑稽的,可了解张俭的人都知道,他是在以身施教,讽喻下属官员,让他们摈弃奢华。

这年冬天出奇的冷,张俭上朝奉事,圣宗见他又穿上那件破旧的棉袍上殿,便密令侍者暗中用火夹在张俭的棉袍上烙穿了一个洞作为记号,看他是不是总穿这一件,也好借此为他换上一件新袍。

第二天上朝,圣宗一眼看到张俭棉袍上的烙洞。他还是没换啊,圣宗不禁慨叹一声。

一连数日,张俭都穿着破棉袍上朝,圣宗忍耐不住了:

“张俭,你为什么年年总穿这件旧棉袍?”

“因为还能穿呀,”张俭说,“这件棉袍已穿了三十年,每年天暖后将它翻洗干净,入冬取出穿上,抵御风寒与新袍无二,因而无需再换新袍了。”

“可朝中大臣都着华服,你身为丞相,却旧袍披身,他们心中一定很不舒服。”

张俭向圣宗躬身施礼,礼罢,庄重地对圣宗道:“皇上授臣重任,是让臣辅佐皇上安邦定国。现在朝野上下奢华之风甚浓,再这样下去,就会伤及大辽国体。我身为丞相,只能有制止奢风之责,怎么还能随波逐流也学奢华呢?”

圣宗感动了,他更感觉到张俭这件“瑰宝”的贵重。国之幸也!他在内心呼喊着。

“丞相以国为重,甘于清贫,令天下人敬仰。”圣宗很想将赞美之辞都赐给张俭,但他还是决定实现他早已谋划好的计策。“可你的旧袍上有了一个洞,再穿上它有损朝廷的礼仪,还是做件新的吧。你现在就到内府库房,里面所有的物品任你选取。”

皇上的旨意是不能违背的,何况是一片好意呢,张俭只好随侍者到内府。

很快,张俭捧着三端(古时的布帛长度单位)布回到殿上谢恩。

圣宗不解地:“张俭,内府库上没有锦缎了吗?”

“锦缎的色彩把臣的眼睛都映花了。”

“那你为什么只选了这点点布?”

“臣已习惯布袍,做一件足已。”

圣宗听罢,长叹一气,感慨地:“天下为官者若都如张俭丞相以勤俭为本,国家何愁不强盛,百姓何愁不富足啊!”

篇3:传统经典的诵读规范

关键词:传统经典,诵读规范,论语,诵读情景

一、引言

中华民族的传统经典浩如烟海, 这既根源于悠久的历史, 也立足于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文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500多年前, 漫长的历史过程中, 形成了以哲学、历史、文学、宗教、艺术等为主的宏大的国学体系;中华民族由56个民族组成, 但还是形成以汉族文化为主体、多民族文化向心聚合的文化体系。

(一) 韵文化和散文化。凡属中国文学之类, 大概不出两类文本形式:另一类是韵文化的文本, 另一类是散文化的文本。

1.韵文化的文本。韵文化的显著特征是:一是体例规整, 每句字有定数, 偶有错落变化;二是韵律精致, 甚至精严, 每句或数句必有相同韵相押, 或邻韵、近韵相押, 朗朗上口;三是语法超脱, 古汉语本就语法灵活, 但韵文化的文体形式语法更加灵活———有时名词单独成句 (如“楼船夜雪瓜州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 有时形容词单独成句 (如“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 有时没有主语 (如“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

2.散文化的文本。散文化的显著特征是:一是与生活语言接近, 是生活语言的规范化呈现;二是不拘形式、不拘音律, 形式完全为内容服务;三是语法宗经[1], 虽然变化灵活, 但是遵守惯例, 在遣词造句、章法结构上, 学习先贤文章。

按照韵文化和散文化的归类, 不能武断地将辞、乐府、赋、诗、词、曲、史传、杂文、颂赞、祝盟、论说等文体归到两类中,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可以表述为“某文本某某化”, 但不可说“某文本属于某某化”。因为散文化的文本, 也有韵文的特质。

(二) 诵读概述。《说文解字》说:“诵, 讽也。”、“讽”是“背”的意思, 意味不照书念;但是《周礼·春官宗伯下》说:“以乐语教国子, 兴、道、讽、诵、言、语”, 注曰:“背文曰讽, 以声节之曰诵。”字面上看, 诵和讽是两种不同的形式。其实这是误读, 《周礼》这六个字是先秦时期贵族子弟学习乐语的六个阶段, 亦即每一个阶段都是在前一个阶段的基础上进行的。故“诵”在“讽”后, 是说学习者能背记经典后, 就要以“诵”的形式去强化它。“诵”的表现形式, 注解当中写的很清楚, 要“以声节之”。通俗讲, 可能是“声音要有抑扬顿挫, 要有起承转合”, 不同于平常说话;进一步讲, 如钱基博先生所说:“盖诵者讽其文辞, 读者籀其义蕴”, 诵更侧重于背诵时诗文的语词、语句、语序、文法、文势、文气的彰显。至于“读”, 古时和“籀” (音zhòu) 、“抽”同义, 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曰:“读与籀曡韵而互训。庸风传曰。读, 抽也。”“盖籒抽古通用。”又曰:“讽谓背其文。籀谓能绎其义。”意思是:“讽只是背诵文字, 而籀 (读) 更能够理会文字的意义。”这与上文钱基博先生的话是一个意思。因此“诵读”是一个偏正结构, “诵”是修饰语、“读”是中心语。诵读的核心在于解读文字的内在含义, 而诵读的形式是“诵”的标准, 要背、要以声节之、要体现文气。凡诵的种种妙处, 加诸读之上, 为使我们读经典, 从口头言语上更全面地观照经典的形式, 但核心还是内容的理解。诵读不同于朗诵, 朗诵是近代明确的一种表演活动;也不同于吟诵, 吟诵的形式是吟, 有特定的规矩。诵读在先秦时代, 是一种学习方式。《礼记·文王世子》曰:“凡学 (郑玄注, 教也) 世子及学士, 必时。春诵, 夏弦, 大师诏之。”《礼记·内则》曰:“十有三年, 学乐、诵诗、舞勺。”诵读在今天, 也更多地为学习经典服务, 是使我们更加全面理解经典的一种方式, 不仅仅是以目读, 还要以口诵。“读”为解其意, “诵”为明其志。

二、句读

在古书中是没有标点符号的, 如: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学而》) 。按照正确的意群来节之的话, 是: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这个符号, 是古人断句用的符号, 在这里先用来表示声音的节制处, 意思是在这里, 声音要停顿。这样节制声音的话, 就很明显地理解句子的意思了。“子夏说:对妻子, 重品德, 不重容貌;侍奉父母, 能尽心竭力;服务君主, 能豁出性命;与朋友交往, 说出的话要守信用。这种人, 虽说自己没有学习过, 但我一定说他学习过了。”可是如果不按照正确理解节之的话, 就如下面: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那意思就变成了:子夏说:“贤人和贤人交换容貌。侍奉父亲, 母亲能竭尽全力。侍奉君主, 能够豁出性命。和朋友, 互相说话而守信。虽说他没有学习我, 但一定学过了。”这就四六不通了。可见, 以声节之的重要性。不仅要节出来, 还要节得准确。

(一) 句读的概念。古人还没有现在这么完整的标点符号系统, 读书的时候要靠自己的理解, 进行断句。古人写字是从右到左, 从上到下写的纵向排列, 所以他们断句的标点符号是为了适应这种书写方式。当时断句一般只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句”, 即在句子终了的时候, 画一个“。”;另一种是“读” (音dòu) , 语句未完, 但是句中有转承的地方, 就画一个“、”。如果按照古人句读的方法, 上文的那句话, 就应该这样表示声音的节制处: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二) 句读规律。如何正确地对古文进行句读, 综合前人成果, 总结为以下几种样态:

1.虚词句读。古文在句首、句尾会有很多语气词, 如“夫”、“矣”、“哉”等, 这些不代表实际存在客观事物的词, 通常称之虚词。在句首遇到语气词, 夫 (且夫、若夫、今夫、故夫) 、盖、唯 (维、惟) 等, 一般要在后面停顿。如:夫、仁者己欲立而力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论语·述而》) 。有些语气词会出现在句尾, 也、矣、焉、尔、耳、乎、与、耶、而已、者也等, 这些词的出现代表一个意群的完结, 需要停顿。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学而》) 。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论语·八佾》) 。

2.韵脚句读。在读古文经典, 遇到同韵或临韵的字, 这就要注意, 很可能这些地方就是断句的地方, 特别是韵文化风格很明显的文字。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有这样的文字: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菁菁。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岳阳楼记》正印证了论断, 它每段中有韵文化的特征, 但是整篇来讲是以散文化为主。那么这个选段中, 用着重号标出来的, 都是韵脚, 中间换了一次韵。每韵之后都应做停顿, 是为意群的间歇。而且“若夫”、“而或”、“则有”都属于虚词句读, 所以, 后面也要有小的“读”停。

3.修辞句读。修辞, 通俗来讲, 就是对句子的包装;用特定的形式, 给句子以修饰, 使句子表意更明确、情感更丰富、美感更强烈。古文当中的修辞手法, 与现代修辞大同小异, 有比喻、起兴、排比、对偶等手法。

(1) 比喻。比喻如: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论语·泰伯》) 把人战战兢兢的状态比作“面临深渊”、“走在薄冰上”, 两个“如”字就是比喻修辞的标志, 所以两个“如”之前必有停顿。

(2) 起兴。起兴如: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也、于予与何诛 (《论语·公冶长》) 。起兴是中国古代诗歌当中很特别的一种修辞, 即“欲咏此而言他”, 熟悉的“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即用此手法。这里孔子表达自己对宰予的看法, 却先说了两个其他的事物, 即“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 后面的两个“也”字, 即是起兴的标志, 所以“也”字后面必有停顿。

(3) 排比。排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孔子用了三个反问, 强化自己对于此三论的坚持, 即“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因此三个反问, 其实是对整个句子的一种排比的修辞。三个“乎”字是排比的标志, 因此它们后面必有停顿。

(4) 对偶。对偶如: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论语·里仁》) 。对偶的起码要求是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称。上述这句话, 正好符合这个标准。对偶的修辞特征, 就会很直接地看到“君子”、“小人”两者相对, “怀德”、“怀土”进一步印证了这种相对。因此四四一组, 自然提示要进行停顿。

4.语法句读。语法通俗来讲, 就是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的组合形式, 古文的语法比白话文的语法复杂得多, 因为它经常会有很多特殊句式的出现, 比如省略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等等。但是需要提示大家的是, 古文的语法结构和现代语法结构出入较多;好在两千年的封建社会, 先秦经典特别是儒家经典对后世文章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所以通过熟读《论语》, 能够较好地触类旁通。“宗经”, 就是这个道理。

(1) 判断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这个句子是个很典型的判断句, “是”不是现代汉语中“否”的反义词, 而是“这”的意思, 在此句中意为“这才是”;“也”是一个虚词, 没有实质意义, 甚至有时候在翻译里, 都不会将它翻译出来, 但是在古文中它表有很强烈的判断目的。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 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这才叫智慧。”那么“是”就表对前文的判断, “也”是对结果的强调, 因此“是”前应作停顿。而前面那句话, 借用修辞句读的分析方式, 发现它是一个对比句, 就可以解决它的停顿问题了。

(2) 否定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这句话是古文中典型的否定句, “勿”是整个句子的关键, 前面是一种行为, 后面是一种建议。“自己不想要的, 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它隐含着一个“就”的潜台词。所以与“勿”同义的“不”、“弗”、“毋”等字, 一般都要加重语气, 加重语气的同时, 即自然地把后面的句子与前面的有一个间隔。但是会有很多种特例, 如“小信未孚, 神弗福也” (《左传·庄公十年》) 。标点逗号已经表明要在“神”前面停顿, 但是按照诵读的方式去口头表达的时候, 会发现:会习惯性地在“神”后面也有小停顿, 这就是为了强调“弗福也”。可见, 否定词前面有小停顿, 是有道理的。

(3) 反问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论语·颜渊》)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百姓的用度够, 您怎么会不够?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 您则么会够?”典型的“民贵君轻”的思想。需要注意的是, “孰”在这里就是很明显的反问句的标志。这句话的句读, 按照主语标志, 先把“百姓”、“君”两个主语引领的句子间隔开来, 然后根据“孰”字提示的反问句式, 在“君”后面还要做小的停顿, 以加强语气。

(三) 句读与停连。句读是停连的前提, 句读的作用, 是划分意群;停连的作用是在意群之上, 说明情感。颜渊死, 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论语·先进》) 。像这句话, 颜渊死了, 孔子很悲痛, 连说了两个“天要丧我啊!”按照句读也好、标点也好, 其实都是意群的划分。但是处理的时候, 为了情感更加强烈, 在两个“天丧予”之间, 很可能把第二个“天”与第一个“天丧予”连起来读, 并且语气变强;后面的“丧予”做一个悬空的架势, 压倒前面的话, 这就是停连和句读的区别。

停连, 顾名思义要有停有连, 如何停、如何连, 是熟练掌握了句读的基础上 (或者说, 按照标点符号理解句意的基础上) , 根据句子的情感, 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划分。这就需要更多借助文本情境的东西。

三、诵读情境

情境, 它是一个多学科的概念, 诵读情境, 它更多是由人们的声音构筑而成。总体来说, 情景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一) 文本情境。《论语》这部经典, 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们言行的一部书籍。那么这部经典的形成及诵读, 就应该有这么几个步骤:孔子或弟子在特定的情况下说了这些话、做了这些事, 这是第一个存在的情境;记录者记录了这些话、这些事, 这是第二个存在的情境;后人通过文字了解这些话、这些事, 这是第三个存在的情境;后人通过声音表述这些话、这些事, 这是第四个存在的情境;听众听到这种表述后, 在想象中又生成对这些话、这些事的感受, 这是第五个情境。从符号学的意义来讲:四种情境有一个核心情境, 就是第一个此言此事发生的原本情境;记录者的记录行为, 是对此情境进行的首次编码行为;后人阅读这些记录的时候, 在脑中进行了解码行为;后人把文字转化为语言, 是进行第二次编码;听众听到声音后, 进行第二次解码。经典的情境, 是在一次次的编码、解码的过程中得以传播和理解的。特别注意的是第一次编码行为, 即最接近此言此事发生时的情境的行为;这种编码行为, 是把原本的存在, 用文字的形式, 凝固在文本之中。这个原本情境, 就是文本情境。

(二) 情绪还原。在第一次解码行为当中, 除了要读解意义, 还要还原情绪。这是依赖于文本对于情境记录而言的, 因为文本不光凝固了客观的“境”, 还凝固了主观的“情”, 境是语境, 情是情绪。当然, 并不是要把“情境”做一个二元对立的解剖, “情境”其实是一个合二为一、“情景交融”的复合存在;只是为了大家理解起来方便, 才做文字上的拆解。

(三) 音声意境。诵读开始之后, 就是诵读者进行的第二次编码过程了。这个过程, 不光在编制语意, 还在编制新的情境。从哲学的角度去考查诵读意境, 不能脱离语言, 但是音声不能直接生成意境, 首先要用语言制造意象。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说:“夫象者, 出意者也。言者, 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 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 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 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 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 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 得意而忘象。”这虽是一个哲学命题, 但可以给诵读很好的启发。在诵读中, 用语言塑造具体的意象, 想要塑造意境, 非意象不能为;想要说清意象, 非语言不能为。这就建构了一个“言”、“象”、“意“三位一体的理论架构。诵读意境的构筑, 不同于记录者第一次编码记录的构筑, 后者仅凭文字构筑文本情境;前者要借助停连 (句读的上升形式) 、重音、语气、节奏这样的外化形式, 彰显诵读者本身解码过程中所积累的情绪。诵读意境的构筑, 本身包括有声和无声两种元素, 而有声无声两种元素的交互形式又不是单一的, 它靠停连等外化技巧, 表现为不同的结构形式。

四、结语

篇4:走进传统故事,感受中华经典

一、寻找中国传统文化故事的生命力

中国历史故事、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中国传统文化故事,可以说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精华,是我们每个人一生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元素。通过阅读经典故事,孩子们可以学会思考,学会做人,深刻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优良品质,启发他们对生活和学习树立正确而积极的态度。可是传统虽有陈韵,但也要有新颖的、学生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才能为学生所接受。安徒生的《丑小鸭》总是被老酒新瓶重新出版,格林兄弟的《小红帽》不光有动画片还有电影为其做新衣,外国的故事在中国为我们所津津乐道,可是我们自己的很多传统故事却毫无创新和变化地存在着,甚至为我们大家所遗忘。我们的孩子不知道三皇五帝,不清楚八仙姓氏名谁,这不是孩子的遗忘,而是集体的遗忘,社会的遗忘。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如何保持民族鲜明的特色,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华传统,让我们的文化焕发出生命力,这是需要我们思考和努力的。钱文忠先生曾经说过,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薄弱,再富也不会强,当前能做的,是抢救并宏扬中华传统文化,使之发扬光大。

二、以爱育爱,引领阅读

儿童的行为意识,多数是模仿习得的,特别是对自己的老师,学生都会由喜爱发展到模仿其一言一行。因此,教师要让孩子喜欢阅读中国传统故事,乐于了解中国文化,教师自身首先就要做一个热爱祖国文化的人,言能引经据典,说能谈古论今,把中华传统故事与自己的教学相结合,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加渗透,从而激发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如讲到《长城》,老师能为学生讲一讲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提到民俗能为学生介绍年的由来,说到《古朗月行》就能想到嫦娥奔月。教师有心为学生打开一扇窗,学生也自然会水到渠成地主动去关注和了解。

三、巧妙设计,培养兴趣

(一)在阅读鉴赏中走入中国传统故事神奇世界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鉴赏,不能贪多求广,应该以点带面,有统领、有辐射。如为学生设计一个成语积累板块,通过每天一个成语故事,让学生在讲成语故事的过程中了解我国古代人民的情感和智慧,如杯弓蛇影、画蛇添足、掩耳盗铃等生动有趣的故事,不仅可以给学生一定启迪,还能教会学生为人处世的方法。

教师还可以分主题引领学生鉴赏。如以“你知道的中国神话传说人物”为主题,让学生在搜集整理故事的过程中学习人物的精神品质。如沉香劈山救母,、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等传统故事中的人物都有克服困难,不为艰难险阻的反抗精神;曾子杀猪中讲信用的父亲形象,孟母三迁中用心良苦的母亲,还有卧冰求鲤中孝子的感天动地……很多传统故事中的人和事都是值得学生学习和借鉴的。

(二)在多媒体展示中感受中国传统神话的精彩

教育形式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多媒体展示,一方面可以将声音、画面统一呈现,更具吸引力。另一方面能更充分地把故事完整展示给学生,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如在鉴赏课上可以为学生播放《九色鹿》《人参娃》《田螺姑娘》等动画片,还可以为学生播放《天仙配》《女驸马》《花木兰》等戏曲选段,让学生多角度感受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民族多才文化的兴趣和热情。

(三)在表演中走进故事,贴近人物,感受魅力

课本剧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田忌赛马》的智慧对决,《草船借箭》的运筹帷幄,《武松打虎》的英雄豪迈都是学生乐于表现的故事内容,通过亲身表演,揣摩人物的心理、动作和语言,学生对作品会有进一步的理解,也愿意去更多地了解相关的故事,为学生阅读提供了动力。

(四)写画结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如在学习了《快乐的节日》这一板块后,让学生将搜集整理的资料绘制成一张手抄报;在学习完古诗后,让学生制作一张古诗配画作品。多种形式的结合丰富了阅读的层次,活化了阅读的形式,学生完成起来情趣盎然,阅读的主动性也提高了。

中华传统故事中蕴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这是民族自豪感、民族文化素质的力量源泉之一。语文教师在教书的同时还担当着育人的重任,更要在教学中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故事,传播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向上的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成为对祖国有用的一代新人。

(作者单位:长春市南关区西三小学 )

篇5:经典传统寓言儿童故事

于是,他就开个家庭会议,全家无论大小都出席。“咳咳咳,今天开这个家庭会议呢,是我有个想法。大家看,这太行山和王屋山就在我们家门口。偶尔爬爬山锻炼身体也是不错的。但每次有要紧的事都很影响我们。我想通过大家的努力,一点一点挖,迟早有一天会把它们挖平的!这样我们门前的路就直通豫州,你们说,怎么样?”

“嗯嗯,这是个好主意。”大家都点头赞同。但是他的妻子提出了一个问题,“太行山和王屋山都那么高。这样的话,山上挖出来的石头放哪里呢?”

大家说,“边上不是有渤海吗?我们把泥土和石块扔那里就好了。渤海那么大,没问题的!”

第二天天一亮,愚公就起了个大早,带领全家人挖山。连他邻居的七八岁孩子都过来帮忙!大家挖啊,倒啊,一年四季都很少休息。

黄河边上有个智叟,这是个很精明的老头。他看到愚公这一家子进行的“移山”工程就觉得很可笑,“真傻啊!愚公你的年龄已经这么大了,还能挖几天?这么大的山怎么会被搬走呢?”

篇6:中国经典的传统文化故事

沈括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科学家。他从小就喜欢学习,喜欢思考。有一次,他读白居易的诗。当读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时,他感到不可理解: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谢了,山上的桃花才刚刚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天气还有些冷。沈括几经寻找后,终于发现了几处桃林,满树的桃花开得正艳。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因此花期才比山下来得迟。

正是凭着这种求索精神,沈括后来写出了我国古代著名的百科全书——《梦溪笔谈》。

沈括为了解开疑惑,毅然决定实地考察,正是凭着这种认真求索的精神,他不仅得到了正确的答案,并且后来成为了北宋时著名的科学家。服刑人员在学习中一样会遇到许多不明白的地方,应该像沈括那样认真执著,付诸实践,才能彻底地解开迷惑,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

篇7:传统经典童话故事

读了《中华传统美德格言》这本书,给我映像最深的一句话是:“结有德之朋,绝无义之友。”这句话明确的告诉我们结交朋友的尺度和标准。的确,朋友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有头脑和心地很正直的朋友。”可见,有几个“有德之朋”非常重要。

俗话说的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我们的身边有几个好的朋友,他们的好习惯就会影响到自已,使自己的坏习惯慢慢消失,而且还可以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马克思跟恩格斯都是伟大的政治家,同时也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在生活上互相关心,学习上互相帮助,工作上互相支持。所以他们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正因为他们是一对“有德之朋”,所以他们之间才可以取长补短,共同创造了伟大的事业。

相反,整天围在一群“无义之友”中,随着时间的增长,他们的一些坏习惯就会像传染病一样到处传播,自己也会被传染,一些小偷成群结队的去偷东西,这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

篇8:借节日经典进行传统教育

传统节日实际上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中国的传统节日五彩缤纷, 文化内涵丰富, 留存着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现在, 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 青少年一代对洋节愈来愈盲目崇拜, 而对祖国的传统节日却所知甚少。缺失传统的一代是没有希望的一代。因此, 有必要开掘课程资源, 从祖国丰厚的传统文化中精选、整理一批节日经典诗词曲, 通过校本课程, 让学生诵读, 含英咀华, 吸收营养, 这既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需要, 也是文化传承的需要。

中国的传统节日中, 有许许多多绵延不绝的风俗, 从本质上讲, 是人类历史文化的一种体现形式, 蕴含更多的是一种人文精神:亲情、团聚以及文化传承。过大年最初的本义, 就是农耕文明时代的先民们, 在大年这个“一夜连双岁, 五更分二年”的特殊日子里, 庆祝过去一年“五谷丰登”, 祈望未来一年“风调雨顺”。过清明节, 家家户户上坟祭祖去扫墓, 体现的是“慎终追远”、“返始报本”的传统精神, 强调的是“报恩”和“不忘本”。过端午节, 相传是为了纪念投汨罗江而死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 体现的自然是爱国主义这个伟大而永恒的主题。过中秋节, 选在“天上月圆, 人间月半”的美好时节, 强调的是家族及家庭的和睦和团园。除此之外, 如七夕结彩乞巧, 重九登高思亲, 同样体现着广大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传统节日可以寻找到民族传统文化的“根”。

传统节日, 作为一种文化符号, 自古就是文人墨客的吟咏对象, 诗词歌赋美不胜收;作为一种文化心理, 表达着人们对和谐、富饶、安康、团聚的美好愿望;作为一种文化源泉, 有着亲情、伦理及文化传承的人文精神内核。传统节日, 可以说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

2007年在广泛征求各界意见和社情民意的基础上, 国务院通过了修改后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 从2008年开始在春节放假不变的基础上, 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佳节确定为全国法定假日, 这是保护节日文化遗产的举措, 也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彰显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开设节日经典诵读课程, 是语文学习的延伸。于漪老师曾明确提出:“我们进行的是母语教学, 语文和文化不是两个东西, 而是一个整体,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侧面, 不可机械地加以割裂。”它们应该是“沟通交融, 互渗互透”。因为“抽掉人文精神, 只在语文文字形成上兜圈子, 语文文字就因失去灵魂而黯淡无光”。节日经典诵读, 既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又有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感悟、传承, 可谓一举两得的好事。

正是基于以上考虑, 笔者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的经典诗词曲集中在一起, 收集了节日的有关风俗, 并汇编一起, 整理出了《节日经典诵读》一书, 作为我校校本教材之一, 供七至九年级学生诵读。

为使节日经典诵读课程落到实处, 我们做到了时间、人员、教材“三落实”, 各年级各班每周安排一节节日经典诵读课, 首先向学生介绍有关的节日风俗习惯, 探寻风俗习惯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引领学生去了解、领悟、感受中华传统节日的魅力;然后向大家介绍一首首跟节日有关的经典诗词曲, 从内容、意境让学生去发表自己的见解, 最后全班同学进行朗读背诵。在这样每周一首的节日经典诗词曲的积累中, 不仅使学生对诗词曲产生了兴趣, 而且还使学生对节日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有了更深的感悟和理解。

篇9:红色经典,传统名校

经过60年的风雨兼程,石家庄七一学校经历了历史,更见证了很多历史时刻。留下很多珍贵的回忆,更留下很多不屈的革命精神。也正是这些珍贵的传统财富,和一代又一代“七一”人的不懈努力创新,让现在的石家庄七一学校,创造一个又一个辉煌。如今,石家庄七一学校已经为共和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合格的建设者,桃李芬芳满天下。

由于石家庄七一学校的特殊历史背景,当年的学校对于老校友来说,不仅仅是学习的地方,更是生活成长的全部回忆。战争年代的特殊环境,让这里的学生无法回家,很难与父母见面团聚,他们把七一学校当做了自己的家。当时的学校教师,除了要教授知识,更要负责学生的饮食起居,他们在学生的心中就像自己的父母,而同学就是兄弟姐们。这奠定了他们对于学校,对于老师,还有同学间无比深厚的感情。让他们这一生,都关注自己的母校,与同学、学校紧密联系。(感谢校方和老校友提供珍贵的历史照片)

60年过去了,如今的石家庄七一中学继承了优秀的历史传统,不断创新进步。在各界的关怀下,取得了空前的发展空间。1995年跨入省重点中学行列;2001年被河北省教育厅命名为“河北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认真落实“绿色教育”理念,成为全市唯一一所连续五年获得“石家庄市高中教学先进单位”称号的学校;2011年的高考更上一个新台阶,本一上线300,二本以上上线514人。近几年更是不断获得省文明单位、省依法治校示范单位、省安全文明校园等荣誉。由于学校成绩突出,2009年国庆盛典上,校长尚小朋同志代表全国中小学教师登上教育部彩车,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检阅。

篇10:传统经典儿童睡前故事全集

这时,那鸭子好像明白了妈妈的心思,开始一个接一个“噼啦!噼啦!”地从鸭蛋壳里钻出来。鸭妈妈就高兴地“嗄、嗄、嗄”喊起来。

鸭妈妈拍拍翅膀,站起来,数一数小鸭子。哎,还有一个没有生出来呢,这是一个的蛋。鸭妈妈只好重新卧下来。它想这只蛋比其他的蛋要大一些,可能晚几天才出来吧。

老母鸭看了看说:“嗨!这是一只火鸡蛋,它可麻烦了。别理它,让它躺着去吧。”

鸭妈妈说:“我再坐一会吧,多坐一会儿没关系。小家伙出来也挺着急的。”

最后这只大蛋终于“噼啦”裂开了。从蛋壳中钻出的小家伙又大又丑,鸭妈妈把他瞧了瞧,说:“它长得和别的小家伙不一样。我现在就让它和其他的小鸭子下水游泳,看看它到底是不是一只小火鸡。”

鸭妈妈先跳进水里,小鸭子们也一个跟着一个跳进水里,那只怪东西也跳进水里了,两只小腿挺灵活地摆来摆去,它们是天生的游泳行家。

鸭妈妈说:“唔,看来它不是一只小火鸡,它是我亲生的孩子!仔细看一看,它长得还算漂亮呢。”

但是别的小鸭子却不高兴。它们总是嘲笑它,啄打它。它处处小心,时时留意,总是谦让着那些不喜欢它的兄妹们。

到后来,它的兄妹们更加厉害啦。一些小鸡也来嘲笑它,耍威风。鸭妈妈也没法子,说:“唉,我看你还是走远一点吧!”就连喂小鸡的那个歪嘴女人也用脚踢它。

于是,它飞过墙角,急匆匆地逃走了。它心想,这都是因为我太丑啦,我要一直跑到没有人看见我的地方去。

第二天,当它睁开眼睛的时候,发现一群野鸭围在它身旁。野鸭警告它说:“你太丑了,希望你不要再到这里来。”丑小鸭正准备离开这儿,忽然一条大猎狗扑到它身边。大猎狗吐着长长的红舌头,真吓人啊。丑小鸭心想,这下完了,要让这条大猎狗吃了。不料,大猎狗只是用它的粗鼻子“哼哼”了两声,就转身跑开了。

丑小鸭叹口气说:“唉,我真的太丑了,丑得连大猎狗也不想咬我了!”

天黑的时候,丑小鸭慌慌张张从一个农家小屋的门缝里钻进去。这家主人已经上床睡觉了。丑小鸭放心地闭上眼睛,美美地睡起觉来,它实在太累了。

第二天一早,小猫就发现了丑小鸭,接着母鸡也看见了它。小猫发出奇怪的咪咪叫声,母鸡也跟着咯咯地喊,好像现在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老太婆揉揉老花眼睛,看清楚了一只丑小鸭来到她家里。

老太婆决定把丑小鸭留下来,以便观察它究竟能不能生蛋。

小猫认为自己是这家的宝贝,因为它可以坐在老太婆的怀里去。所以小猫拱起背来,对小鸭说:“喂,你能拱起脊背吗?”

小鸭说:“我不会。”

母鸡听了小鸭子的话,于是它问小鸭说:“你会生蛋吗?”

小鸭说;“我不会。”

母鸡得意了,接着说:“你不会拱脊背,又不会生蛋,那么你什么用处也没有,以后你再别说话了,你没有资格说话!”

小鸭听了母鸡的话很难过。

小鸭说:“我想,我还是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

母鸡说:“天哪,那太好了,你走吧!”

于是,小鸭就离开了这里,向更远的地方走去。

秋天来了。一天,一群美丽的大鸟排成队在丑小鸭呆的湖面上空飞过,准备飞到温暖的地方去。

小鸭从来都没见过这么美丽的大鸟,它们的脖颈又长又软,全身雪一样白亮,发出一种奇怪的响亮的声音。丑小鸭太高兴了,经拍打着自己的翅膀,它也模仿那些天鹅的声音,发出奇怪的鸣叫,连它自己也感到害怕。于是它赶紧把头钻进水里。当它浮上水面时,那些美丽的天鹅已看不见了。

冬天,丑小鸭的日子更难过了。最后丑小鸭再也游不动了,它和冰块紧紧连在一起,它冻得晕了过去。

有一个农民路过这里,发现了丑小鸭,并把它抱回家里。丑小鸭在这家人的草棚里,不久,它就苏醒了。这时,几个小孩发现了它,想跟它玩。丑小鸭吓坏了,惊慌地跳起来,一下子到了这家人的饭盆里,女主人拿起了一把火钳赶来打它,它急忙从开着的大门里逃了出去。这样,它又掉进外面新下的厚厚的雪堆里,冻得它差一点又要昏过去。

春天来了,丑小鸭拍拍翅膀,它忽然觉得自己的翅膀比以前更有力量。于是它很轻松地飞向蓝天,向远处飞去。

它飞到一座很大的花园里,这里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三只美丽的天鹅正从树陰下向它游来。它认出了天鹅,心里又激动又难过。它在心里一直说:“没有关系,我就是让这些美丽高贵的鸟儿杀死,比受过的那些苦要好受得多了!

于是,它向这些美丽的天鹅飞去。它落在水面上说:“请你们杀死我吧!”它低下头等死。但它从清澈的河水中看见了自己的倒影,发现它是一只真正的天鹅!

这时,它周围游来许多天鹅,它们用嘴亲它,好像在对它说:“你终究会成为一只美丽的天鹅!”不过,它在心里说:“当我还是一只小鸭的时候,我做梦也没有想过,我会有这么多的欢乐和幸福。”

篇11:适合儿童的传统经典寓言故事

小羊虽然吓得发抖,但是他很聪明。小羊说:

“狼伯伯,求求你,在吃掉我以前,能否吹个笛子给我听呢?” “什么?吹笛子做什么呢?”

篇12:传统经典童话故事

Countries and Statesssic Anecdot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Cla

一、江山社稷

1.大禹治水 King Yu Tamed the Flood

Long time ago, it was said that a deluge engulfed a huge area of land claimed many lives, so King Shun sent Yu to control the flood.Talking with seniors, Yu drew lessons from the past water-control experience.After the field survey, he made up a feasible plan.Then he led people to divert he floods, and during this time, though he actually passed by the door of his own home for three times, he didn’t go in.With 13-year persistent efforts under his leadership, 9 large rivers were finally dredged leading floods into the sea.While harnessing the floods, Yu, along with others, helped people rebuild their homes, fallowed lands and resumed production.In this way, he gave the common people a peaceful and contented life and achieved an immortal feat.At that time, to commemorate Yu the Great, the whole country was called “the City of Yu”;and for his feat, a mausoleum called “Yu Ling” was built in his honor by the later generations.2.贞观之治Reign of Zhenguan

Reign of Zhenguan(627-649 AD)was the golden and prosperous age of early Tang Dynasty under the reign of Emperor Taizong, Li Shimin.He is typically considered one of the greatest emperors in the whole Chinese history.Emperor Taizong’s reign was regaded ad the exemplary model against whicj the emperors of later generations were measured, and was considered required study for future crown princes.During his 23-year reign, the nation enjoyed stability and prosperity with the fourishing economy and powerful troops, and the people lived in peace.The emperor put people in the first place.He saw people as water and emperor as boat, and believed that the water could bear the coat and swallow it as well(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Taking the downfall of Sui Dynasty as a negative example, Emperor Taizong appointed people on their merits and put them in the most suitable place, besides, he encouraged the free airing of views, accepted criticism with modesty and gave important position to the capable chancellors such as 房玄龄、杜如晦和魏征 and so on.He made a peaceful society by takibg a series of policies, such as putting great emphasis on agriculture, cutting taxes upon farmers, taking the policy of recuperation and strictly enforcing thrift.Because his era name was Zhenguan, the grand times under his rule was generally recognized as Reign of Zhenguan, which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peace and prosperity of later Tang Dynasty.After a long time deposition, feudal china ushered on the age of integration in such fields as politics, economy and culture during the 60-year reign of Emperor Qianlong.3.Sleeping on Brushwood and Tasting Gall 卧薪尝胆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the State of Wu defeated the State of Yue, and took the King Gou Jian and his wife prisoner.For several years, Gou Jian laboured as salve in Wu.When he was released and returned to Yue, Gou Jian was determined to take revenge for losing his state.In order that he would necver forget his humiliation, Gou Jian slept on a pie of brushwood and tasted gall before every meal in order to remind him of the shame and revenge.After ten years of careful preparations, he attacked and finally conquered the State of Wu.This idiom is used to describe inspiring oneself to accomplish an ambition.春秋战国时代,越国被吴国打败,越往勾践和妻子雅鱼被俘虏,咋吴国做了几年奴役。后来勾践被放回越国,他立志要要报亡国之仇。从此每天夜里睡在稻草上,每天吃饭前吃一个苦胆,以提醒自己不忘记过去的耻辱和仇恨。经过十年艰苦奋斗,越过终于雪耻战胜吴国。

4.Jing Ke Assassinated the King of Qin 荆轲刺秦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s, the Prince of Yan sent a famous assassinator Jing Ke to kill the King of Qin.Jing Ke, together with another warrior,left for Qin with the head of 樊於期,a defector of Qin and the map of 督康,the most fertile land of Yan.Approaching the River Yi, Jing Ke sung a heartbroken song impassionedly, “ the River Yi is cold as the wind blows , the hero will never return after this departure.”

Knowing that the envoy from yan brought both the head of 樊於期 and the map of督康,the King of Qin felt very happy and ordered to meet Jing Ke at Xianyang Palace right away.Seeing the king, Jing Ke talked with ease.He handed the map to the king.No sooner had the king fully unrolled the map than Jing Ke took out the dagger hidden in the map and grabbed the king’s sleeve trying to stab him.The king tore the sleeve and jumped by the nearby screen heading out.Nobody could do anything to help.(难道都看傻眼了吗?汗⊙﹏⊙)The king managed to pull out his long sword and chopped off the left leg of Jing Ke who finally died at Qin’s palace.Though the assassination failed, Jing Ke took his place in the history book forever due to his bravery

战国时期,燕国太子丹派著名刺客荆轲前往刺杀秦王。

荆轲与另一勇士一起,带着秦国叛将樊於期的头颅和燕国最肥沃的土地督康地图向秦国出发。临近易水,荆轲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秦王听说燕使者把叛将的头颅的督康的地图送了了,于是很高兴,立即下令在咸阳宫接见荆轲。一见秦王,荆轲谈笑自若,在将地图献给秦始皇时,趁始皇展开地图之际,荆轲抽出藏在图中的匕首一把打着始皇衣袖,向他刺去。始皇扯断衣袖(楼主其实并不解,皇帝衣服材料应该很好吧,怎么一扯能断?当真神力啊还是衣料不好啊?),跳过旁边的屏风往外跑。众人却毫无办法(朝堂上都是文官)秦王好不容易拔出长剑,将荆轲左腿砍断,杀死在殿上。

上一篇:蒙牛的公司广告语下一篇:《哲学与人生》第3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