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票操作说明

2024-04-09

商票操作说明(共10篇)

篇1:商票操作说明

商票操作说明

1、人员分两批到达企业操作地,由企业给前期人员订购飞机票或火车票;到达企业操作地每人收取5000元工作费。

2、资金方不带资金证明,当天必须完成现开(商票和银行跟单保函)、现核(核实商票、银行跟单保函、行长和经办人身份、公章的真实性,经办人必须是和这个业务有关的部门经理)、现付(第一单1000万元当天不出银行完成支付)的操作程序;首单完成操作,以后各单以此完成全部操作。

3、14大银行的支行以上,地市级以上的商业银行总行,县级以上信用合作联社的法人行可以操作。

4、前期人员和资方到达企业操作地,收取30万元前期费用,由资方从收取30万元中打出去20万元,可以不离开企业视线,打钱算起8小时内资方核行人员和划款人全部到达操作地后企业解除看人。

5、一次性贴息18%,操作平台服务费2%,中介费另外承诺。

6、商票要有购(领)票手续。如在开票银行购(领)的商票一定有领票手续,跟单保兑保函上可以不盖汇票专用章,也可以不出具商票证明承诺书;否则,均需加盖汇票专用章和出具商票证明承诺书。按照银行正常商票跟单保兑保函业务操作用章。

这个操作说明,是中介人为了明确双方的任务而写,是为了更好的做好本次业务,不作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执行。一切以操作协议为准。操作此次商票跟单业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上级银行给操作银行有授信额度。那怕不是给开票企业的授信额度。只要操作银行行长愿意把本行的授信额度给开票企业用就可以。到了操作银行。行长给银主看一下这个授信额度。其他按照协议操作。

确认企业(盖章)

法定代表人(签字):

2013年2月5日

篇2:商票操作说明

此商票票号为:______号至_____号。我行认可,到期我行无条件按票面面额承兑。并对以上票面面额做出担保。

特此承诺

中国___________银行__________支行

行长签字:_______

篇3:置于操作平台的易操作剪刀设计

根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资料, 被调查户中有残疾人的家庭共142112户, 确定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精神和多重残疾共161 479人。其中, 视力残疾23 840人, 听力残疾38 370人, 言语残疾2510人, 肢体残疾48 045人, 智力残疾10844人, 精神残疾11 790人, 多重残疾26080人[1]。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些数字还会不断增加。社会越来越关注这些残障[2]人士的生活, 关爱他们包括很多方面, 其中为方便他们的生活设计制造方便使用的生活用品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2. 剪刀设计

2.1 设计原则

2.1.1 安全性

残障者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其行动的不便和迟缓, 感知能力的衰退使得他们对外界的敏感度明显下降,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比常人大的安全隐患[3]。

2.1.2 易操作性

供残障人士使用的产品更应该注重操作上的简单易行。

2.1.3 环保性

产品材料的选择要注意环保, 既要保证使用者的身心健康, 又要注重材料的可回收利用。

2.1.4 愉悦身心性

通过在造型和色彩方面的设计, 提升产品的愉悦人们身心的作用。

2.2 设计过程

设计目标:剪刀可以放在操作平台上使用, 只给出向下的单向压力即可裁剪。

产品设计过程:先设计功能性的内部结构, 再设计造型和色彩, 最后选择产品材料。

2.2.1 产品结构设计

如图1所示, 通过转轴1连接上剪刀片6和下剪刀片2, 下剪刀片2末端与支架13连接, 支架下设有底板10, 上剪刀片6末端连有操作柄9, 通过底板10、和支架13使剪刀可以立放在操作台上, 通过操作柄9的设置, 可以方便剪刀的操作, 不用手指只需要往下按压操作柄9就可以使用该剪刀。上剪刀片6和下剪刀片2的手柄间设有具备向外预紧力的上弹簧片5和下弹簧片4, 使得剪刀口可以自动张开, 起到了省力且方便使用的效果, 只需向操作柄9施加向下的力即可使用剪刀。下剪刀片2通过轴套7、销轴12的配合与支架13连接, 下剪刀片2下方设有压缩弹簧14, 通过该结构可以使在剪切时剪刀整体可以沿着销轴12有所转动而便于使用。底板10上设有外壳11, 外壳11上固定有锁扣销3, 锁扣销3的两侧为穿过外壳11的按钮3-2, 按钮3-2内侧设有与上剪刀片6上的小孔6-1配合的小圆柱3-1, 通过锁扣销3左右的按压可以实现小圆柱3-1插入或退出上剪刀片6上的小孔6-1, 实现对剪刀口的锁紧和打开;锁扣销3的按钮3-2下方设有圆柱形凸楞3-3, 与外壳11上的槽配合起定位作用, 可防止锁扣销3相对于外壳11转动, 确保小圆柱3-1和小孔6-1的位置准确对应。如图2是锁扣销的三维建模图。

2.2.2 产品造型设计如图3所示, 整个产品采用小兔子的可爱造型, 可以愉悦人的心情。

2.2.3 材料选择

剪刀的材料根据功能的不同, 采用不同的材料。剪刀刃用不锈钢加以拉丝处理, 一般可用3#不锈钢[4]。剪刀支座外壳采用PBT材料, PBT材料具有耐普通化学药品性, 如溶剂和润滑油脂, 并可在140°C的高温条件下杀菌[5]。在按压手柄的上面敷贴一层橡胶材料, 起到防滑、改善手感的作用。

2.2.4色彩设计

外壳大部分采用环保绿, 绿色是大自然的颜色, 象征着和平, 是安定、稳定的象征, 让人眼睛放松。绿色对我们的神经系统有镇静和镇痛的双重效果, 可以缓解精神上的紧张感和肉体上的疼痛感[6]。锁扣按钮采用黄色, 黄色有希望、幸福和愉快等正面的象征含义, 与此同时它还有危险和注意的提醒意义[7]。

结语

该剪刀不仅满足了部分手不方便的残障人士的需要, 还方便了正常人的使用, 使得人们可以省力地在厨房进行一些菜蔬和肉类的处理。

参考文献

[1]编辑部,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公布, 社会保障研究, 2007年02期.

[2]胡顺江.康复医学与护理[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01.

[3]谢蓝, 张秋梅, 汪虎.肢体残障人士的无障碍家具设计探析[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0年07期, P26-28.

[4]刘芬, 席文豪, 欧阳海燕等.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剪刀设计[J].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02期, P14-15.

[5]塑料手把剪刀.《塑料纪事》.2004年22期, P13.

[6]http://book.qq.com/s/book/0/17/17727/39.shtml.

篇4:深化操作策略,注重操作生成

一、关注学生的差异性,采用不同的操作策略

数学课堂的活动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差异,引导以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找到适应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使能力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也理应如此,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合自己的操作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内在潜能和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数学学习和探究过程中,得到自主的发展。在长方形面积推导操作活动时,教师给每个学生分发6个边长1分米的小正方形和1张长4分米,宽3分米的长方形的纸板。课件出示要求:怎样运用手中的学具量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又怎样才能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它的面积与长、宽又有什么关系?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前,教师引导:“可以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把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求出,也可以不用动手操作就可以求出它的面积。”学生经过一番的探究,一类学生没有利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就直接求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因为已知长方形的长有4分米,宽是3分米,这类学生发挥想象力就知道需要摆几排,每排摆几个1分米的正方形;一类学生利用手中的小正方形只摆了一排一列,再充分发挥空间想象力,就知道一共要摆几排几列,每排要摆几个;还有一类学生寻找与其他人把手中的小正方形集中在一起,合作摆一摆,把整个长方形纸板摆满后,才求出了这个长方形的丽积是多少平方分米。教师要善于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动手操作策略,让空间想象思维较如的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抽象思维,让空间抽象能力较差的学生采用较直观的操作活动建构知识,并且在操作活动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和发展抽象思维,使整个数学课堂操作活动因人而异,各取所需。

二、引导操作说理。拓展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智慧的鲜花总是开放在手指尖上的”。只有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动手、动脑、动眼、动口,才能加深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与体验,有效地解决数学问题,让学生一边操作一边说理,可以促进学生数学知识的内化,使学生的解题思路得以拓展,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总结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方法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手中的小棒在小组中动手摆一摆,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操作向同桌同学回答“我是怎样计算的?”然后小组派代表上台一边操作一边向全班同学说明25+3与25+20的计算方法的异同,学生在操作中说理,很快地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方法,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注重操作体验,提升感悟生成

教师要引导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操作,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利用猜想、模仿、观察、实验等方式收集材料,通过类比、分析、归纳的方法进行体验,获取数学所知,从而建构起较为规范化、系统化的数学知识,这种以操作活动获取的体验过程是让学生从已知到未知的过程,也是学生生成数学知识的过程。数学课堂中有效的动手操作可以促使学生全身心参与到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动中去,使学生用心去感受、去理解,让学生在操作中求知,在求知中体验,在体验中发展。如学习圆锥的体积计算时,教师给每个学习小组分发一个学具袋,里面有三角板、圆锥、圆柱若干个以及一袋沙。教师让学生拿出一个i条边分别是3厘米、4厘米、5厘米的直角三角形,并提出:“用手中的三角形怎样才能得到一个圆锥呢?”学生兴趣盎然地动手操作,教师观看了学生的操作后让学生上台操作,学生在操作时说:“任意选一条直角边为轴,放在一平面上,旋转360。后,就成了一个圆锥。”台上又有学生补充说:“用不同的直角边旋转出来的圆锥大小不一样,因为它们的底面半径和高大小不一样。”教师紧接着说:“圆锥的大小就是圆锥的体积,怎样才能判断两个圆锥的体积大小呢?”学生经过一番交流后,认为用体积计算公式算一算就可以做出判断。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中去验证圆锥体积大小与它的底面半径、高的关系,让学生把学具袋中各取一个实心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分别放进两个底面积和高都相等而水而一样高的容器中,并仔细观察水面上升的高度,学生在操作中发现了放进圆柱的水面上升的高度是放进圆锥高度的3倍。教师则引导学生讨论观察到的结果,学生在操作中感悟了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3倍。教师又让学生从学具袋中拿出圆锥、圆柱各一个,把沙子装在圆柱装满;有的学习小组三次还不能把圆柱装满;有的学习小组两次就把圆柱装满了。教师分别让这些学习小组派代表说一说原因,三次刚好把圆柱装满的学生说:“我们拿到的足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三次没有装满或不用三次就装满圆柱的学生说:“我们拿到的不足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经过一番的操作与交流之后,学生感悟了只有等底等高时,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3倍……学生在充足的时空中操作、观察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培养了学习数学的能力。

篇5:C语言中文件操作的基本操作

在文件操作之前的章节中, 程序中的输入数据都来源于键盘, 而输出数据都是输出到屏幕上的。而这里的输入数据是来源于文件, 而输出结果是输出到文件的。

而在现实之中往往是把数据从文件中读出, 然后经过处理, 再将结果输出到某个文件中保存起来, 这就是文件的操作。

文件的操作包括, 打开与关闭文件, 文件定位函数, 文件管理函数等。本文主要先介绍文件的打开与关闭应注意的问题。

1 文件的打开

什么是文件的打开呢?其实就是为文件建立相应的信息区和文件缓冲区。

所谓文件的信息区:

而文件的缓冲区是:

文件的打开方法是调用fopen函数。

具体如下:

首先定义指向文件型的指针fp:

下面通过实例来看看它们之间的区别。

首先看一看通过“r”方式打开文件。如果在工程文件夹下已有文件test1.txt, 其内容为:“C语言文件操作”, 使用“r”方式将test1.txt文件打开, 程序段如下:

运行结果为:

press any key to contimue

我们在操作系统下把test1.txt打开, 来看一看。里面的内容仍是“C语言文件操作”。

同样使用“r”方式打开一个并不存在的文件test2.txt, 看看结果怎样?

运行结果为:

open file error!

press any key to contimue

说明使用“r”方式只能打开已存在的文件, 而不能打开并不存在的文件, 否则出错。

那么我们看一看通过“w”方式打开文件。

文件正常打开。我们回到工程文件夹, 可以看到, 原本不存在的test2.txt出现了。说明原本不存在的文件, 则在打开时新建一个指定的名字 (这里是test2.txt) 命名的文件。而使用“r”方式则不能。

接下来, 我们看一看, 使用“w”方式打开已经存在的文件test1.txt, 是不是没有区别呢?

运行结果为:

press any key to contimue

文件正常打开了。

我们回到操作系统, 将test1.txt打开, 看一看它里面的内容, 发现test1.txt里面的内容全部删除了。

说明用“w”方式打开原来已经存在的文件, 则在打开时先将该文件删除, 然后重新建立一个指定文件名 (这里是test1.txt) 的新文件。

那么如果我们要在已有的文件中添加新的数据怎么办呢?在这种情况下通过“a”方式来打开文件。下面是使用“a”方式打开原来的文件test1.txt, 里面的内容是:“C语言文件操作”, 代码如下:

运行结果为:

press any key to contimue

文件正常打开。我们回到工程文件夹, 打开test1.txt, 看到里面的内容仍是“C语言文件操作”。说明如果想向文件的末尾添加新的数据而不删除原来数据, 则应使用“a”方式打开文件。

2 文件的关闭

文件在使用完以后, 一定要关闭文件。关闭就是撤销文件信息区和文件缓冲区, 使文件指针变量不再指向该文件。

方法是用fclose函数关闭文件。假设fp是指向文件的指针, 关闭fp所指向文件的语句为:fclose (fp) ;

为什么使用完文件一定要关闭呢?因为, 在向文件写数据时, 是先将数据输出到缓冲区, 待缓冲区充满后才正式输出给文件。如果当数据未充满缓冲区而程序运行结束, 就会将缓冲区中的数据丢失。而使用fclose关闭文件, 就可以避免这一问题, 它的作用是先将缓冲区中的数据输出到磁盘文件, 然后才释放文件指针变量。

篇6:怎样“操作”才是真正的操作?

[现状点击]

镜头二:这是在一节“可能性的大小”课堂上看到的场景——

师(出示一个盒子):“盒子里有5个白球和1个黄球,如果从中任意摸出一个球,可能是什么颜色的球?小组讨论后再交流。”可学生们却等不及了,随即纷纷举手,几乎所有学生都说“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大”。教师接着说:“好,下面就请你们分小组摸球,记录自己摸球的结果,并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摸球的情况。”各小组摸球、统计、讨论汇报后,教师进行了总结:“摸出白球的次数多,说明摸出白球的可能性大;反过来说,摸出黄球的次数少,说明摸出黄球的可能性小。这个游戏告诉我们,虽然事件的发生是不能确定的,但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

[理性思考]

操作不是教师赋予学生的责任和义务,而是学生思维下的产物与行为,是学生必需的,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学生应在操作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提升思维,获得发展。操作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数学学习,不是仅为培养操作技能,更不是为了操作而操作。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必须明确:操作是学习数学的一种手段,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掌握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那么,怎样的“操作”才是真正的操作呢?

[实践策略]

一、动手必须与动脑相结合

“没有数学思维,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离开了数学思维的动手操作是非数学活动,动手操作活动应与数学思维紧密结合。如果学生的动手操作变成了简单地执行教师的任务,变成了一种对书本的模仿与复制,只需手的运动而无需脑的兴奋,那么它的功效将会大大降低。动手操作,需要一定的思维空间与思维坡度,需要一种积极探索的心理状态,是一种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思维活动。镜头二中,教师先告诉学生盒子里放着5个白球和1个黄球,再让学生猜测摸出哪种球的可能性大。学生却马上异口同声地回答“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大”,说明相对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来说,这一问题思维含量不足,缺乏“挑战性”,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欲望。那么,接下来明知最终结果的实验活动还有多大意义?学生经历一番“摸球”后,会思考哪些有深度的数学问题呢?

下面,我们来看牛献礼老师提供同样课题的相关教学片断——

师(出示盒子):同学们,这个盒子里放有白色和黄色的球共6个,不过这两种球的个数是不相等的。如果不打开盒子看,你们有办法知道哪种颜色的球多吗?

生1:我猜是白球多一些。

生2:我猜是黄球多一些。可到底是哪种颜色的球多,我们还是不能确定,这样瞎猜,即使猜对了也只能说明运气好。

生3(迟疑地):老师,我有个办法。能不能用二年级时摸球的方法,即每次摸出一个球看看颜色,然后放回去再摸。多摸几次,最后看摸出哪种颜色的球多,就说明盒子里这种颜色的球多。

师:大家明白他的意思吗?谁能再解释一下。

生4:他的意思是从摸球的次数中,判断哪种颜色的球多。摸出的次数多,就说明这种颜色球的个数多。

师:你们认为这个办法行吗?

生:行。

师:好,下面就来做这个实验。(同时出示活动要求)

(约5分钟后,学生开始分组汇报摸球结果)

生5:我们组认为盒子里的白球多。因为我们摸了20次,白球出现15次,黄球只出现5次。

生6:我们组摸了20次,白球出现17次,黄球只出现了3次,所以我们也认为白球多。

师:从摸球的次数,我们推断出盒子里的白球可能多一些。我们的推断是否正确,最终还要——

生:验证!

师:把盒子打开看看。

(各组打开盒子,发现白球5个、黄球1个,学生们欢呼雀跃)

师:如果把这几个球放回去再摸一次,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

生7:可能是白球。

师:会不会一定是白球?

生8:不会。因为盒子里既有白球又有黄球,所以摸出来的也可能是黄球。

生9:盒子里白球多,黄球少,摸出白球的可能性大,摸出黄球的可能性小。但是,可能性再小也是有可能的,所以摸出的不一定是白球。

师:说得真好!那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摸球游戏,你们对“可能性”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

动手操作是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但教师绝不能把动手操作简单地等同于“动手活动”。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有着明确的目的性和高度的思维含量。

牛献礼老师组织操作实验的目的明确,具有足够的思维含量。在动手操作之前,学生思考着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断提出新的想法,并通过动手实践探索问题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感知了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大小,而且在探索活动中学到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合理推理的能力。在动手操作之后,牛老师还引导学生思考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促使学生深入理解“可能性”的含义,进一步理解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随机性。可见,牛老师设置认知冲突、预留思维空间,更多的是在于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思维活动,很好地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的思想。

二、学生自发的操作活动才是有效的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在操作活动中实现自主的发展,做深层的探究者,就必须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操作活动中去。只有学生认为操作活动不是在教师的命令下展开,也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义务,而是一种自身需求引发下的自觉行为,这样的操作才是有效的。镜头一中,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大多数学生已经熟知,再进行操作就失去了操作的真正意义,所以学生对自己已经领悟的东西还要装作未知进行研究就会感到索然无味。

这样设计的操作活动,虽然性质与镜头一的一致,但它置于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你的结果是正确的”背景之下。学生为了说明自己比较的结果是正确的,直观形象的操作也就自然成为他们解决问题的一种途径。这时,学生从事的操作活动是自发的、主动的,他们在自己积极主动的操作活动中,完成了比较分数大小这一知识的建构。

[结束语]

仅有操作是不够的,唯有将操作实践与想像、推理、表达、思考等活动进行有机融合,在建构知识中充分展开操作活动数学化的过程,并加大操作中的思维含量,操作能力才能得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才能得以有效提高。

篇7:商票操作说明

作为专业的电力生产人员, 在大量的生产操作中, 更要掌握电力生产技能, 避免误操作给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损失。本文就电厂电气运行人员的日常检查、操作以及如何避免误操作谈一些自己的经验和看法。

一、巡回检查制度的工作特点及作用

交接班和班中的检查是防止隐患、杜绝事故发生的重要手段。检查要做到眼看、耳听、手摸、鼻嗅。眼看即用眼睛观察设备是否有保护掉牌、电缆烧焦、母线板上的测温片变色、变压器绝缘油位低、开关油色低变色、变压器绝缘子有闪络等等;耳听即用耳朵听变压器运行声音是否正常、电机运行声音是否正常等, 根据声音不同从而判断是何种故障;手摸即用手触摸电缆或电机外壳, 从而判断其温度和振动大小;鼻嗅即用鼻子闻是否有异常气味, 从而判断是电缆烧焦还是其他故障。通过以上种种检查将事故隐患杜绝在萌芽中, 处理事故不如防范事故, 这更能减少损失。

电力生产企业中, 巡回检查制度是及时发现设备缺陷、设备异常运行的有效手段, 也是保证设备安全正常运行的有效制度。各单位通过总结实践经验, 不断提高和改进设备巡视、检查的方法和质量, 使巡回检查工作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电力设备巡回检查过程中, 务必要保证巡视人员的人身安全。《电业安全工作规程》中对此有明确的规定, 如在寻找单相接地故障时, 发现接地点后一定要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 接近时要做好必要的安全措施;雷雨中巡视室外设备时, 不要靠近避雷针及避雷器。

巡回检查的周期性和针对性。各企业对巡回检查都制定了具体的方法, 规定了正常的巡视路线和巡视次数。值班人员必须按照规定的要求进行认真、细致的检查, 才能发现各种设备故障、设备隐患, 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避免事故发生。除周期性的巡检外, 还应该根据设备的特点及运行方式、负荷情况、自然条件的变化等进行巡查, 在非常时期, 对检查的安全措施、执行人等都应有具体规定, 并应对巡视的结果做好具体的记录。

巡回检查时, 不仅要检查设备, 还要检查安全措施。发供电生产现场有很多安全保护措施, 一旦失去对电力安全生产会产生直接影响。另外, 检修设备的安全措施尤其重要。设备检修时, 由于工作间断, 或工作任务的变更, 安全措施是否符合现场工作条件的要求, 不仅在做好安全措施的同时要仔细检查, 而且在巡视过程中还要认真核对, 以保证检修安全。

巡回检查要善于分析。在巡视设备时, 各设备及运行参数都具有一定的标准, 在巡视工作中, 应认真分析对照, 及时把握设备运行状态。

二、加强巡视工作的措施

(一) 班组长 (安全员) 跟踪检查和巡视。

跟踪检查是落实各种安全工作的有效手段, 如: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 作业是否安全, 特别是对那些危险的项目及安全思想不牢固的人要多加监督, 及时纠正各种违章行为, 避免事故的发生。

(二) 设置故障点。

为避免在巡视过程中走过场、不到位等情况, 由分场、车间人设置虚拟故障, 只要巡视认真、不马虎就能发现问题。该做法使设备巡视质量有很大的提高。

(三) 加强运行知识的培训和责任心教育。

只有把握更多的运行知识才能正确识别设备的运行情况;只有巡视人员具有责任心, 认真巡视, 发扬一丝不苟的精神, 才能明察秋毫, 洞察入微, 把设备缺陷消除在萌芽状态。

在电力生产中操作作为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必须要得到足够的重视, 要认真执行三票三制, 建立健全操作票, 使之完备完善, 运行人员要熟练使用操作票。执行唱诵票制度、监护制度, 遇有重大操作还要有升级监护制度, 严格执行操作中的每一环节, 遇有疑问不可盲目操作, 必须要搞清楚在操作, 遇有设备故障要及时联系, 不可带病操作, 不可省略任何步骤, 如有紧急事件, 可在领导同意下无票操作, 但不能无监护。

在操作前, 必须携带符合电压等级的防护工具、操作工具, 检查工作票收回, 安全措施拆除, 检修人员撤离现场。测设备绝缘前, 要用相应电压等级的验电器测试设备无电压, 验电器要保证良好, 先在确证有电的设备上确证其完好, 测绝缘要使用相应电压等级的摇表, 测前要检查摇表是否完好, 将摇表平放在地上, 以一百二十转每分钟的转速摇, 将两根线碰接, 归零即为好, 对于星行接法中性点接地的变压器要拆除其中性线, 对于接表的设备要将解表线拆除, 摇标的接地端要可靠接地, 可用另一端接地再摇测检验接地端选择是否良好。测出的绝缘值要比对上一次的测试的绝缘值, 差值不可过大, 还要符合相应电压等级的绝缘值。测绝缘完毕后, 要将设备放电, 将中性线、表计接线恢复。测绝缘是保证设备正常运转的先决条件, 避免恶劣条件下工作的设备绝缘损坏送电导致设备损坏加剧, 也可通过测绝缘检查出检修将设备落在检修设备上。

送电开始时, 由监护人念票, 操作人复诵, 一定要吐字清晰态度严肃认真, 切不可走过场, 要领导在与不在一个样, 操作票唱诵制度是保证人身、设备安全的重要举措。在操作过程中, 如有疑问或操作不下去, 要搞明白以后再干, 要明明白白, 要处理好故障再干。这样才能做到万无一失。

保护是保证电机正常运转的必备条件, 所以在送电前要先将保护投入, 停电后再将保护退出, 重要保护的投入要请示总工, 得到同意后再操作。

作为电力生产职工正常操作要正确无误, 事故处理时的迅速、正确、果断也是必不可少的能力。处理事故的能力是和业务熟练分不开的, 还要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 所以平时的事故演习、认真学习都是必然, 功到自然成。

班组的整体业务水平决定着处理突发性事故的能力。发生事故时, 光靠一、两个人是不行的, 需要每个值班人员都行动起来, 相互配合、共同协作, 才能迅速地处理好事故。假如业务不熟练, 就无法提出自己的看法, 又怎么能起到协助作用呢?这就需要班组在提高工人文化水平、业务知识的基础上, 结合生产实际进行技术培训, 使工人熟练地把握本岗位设备性能、操作方法, 以便在发生事故时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处理事故时, 现场情况瞬息即变, 能及时、迅速、果断、正确地处理事故, 是对运行人员技术水平的集中考验, 而这方面的知识和经验, 除了靠现场实践的积累, 主要是靠平时的反事故演习和事故预想的练习。平时应有针对性地设想事故, 要求运行人员快速作出反应, 正确处理事故, 以此锻炼运行人员的心理素质和技术水平。

由于事故往往是突发性的, 在事故发生时心理素质较差的值班人员, 往往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 这就影响事故处理的速度。发生事故时, 值班长是事故处理的要害人物, 也是事故现场的负责人, 他的正确命令会唤起大家的意识, 从而使大家各司其职, 这样就能迅速控制事故的进一步扩大, 缩短停电时间, 减少损失。假如值班长自己心理素质差, 指挥能力和经验不足, 就会自乱阵脚, 造成事故处理不及时, 甚至扩大事故。因此, 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强培养和锻炼值班长的组织指挥能力。

总之, 电既为我所用, 就要将它用好, 不能使之弊大于利, 而要百利而无一害, 这才是我们的根本目的。

摘要:“电”作为现代社会所必不可少的能源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作为电力生产人员, 在大量的生产操作中, 需要掌握一定的电力生产技能, 以避免误操作给生产生活安全带来的隐患。本文就电力生产人员在生产中从工作前的检查、实际操作到在操作过程中应采取哪些防止误操作的防范措施等方面作了简单论述。

篇8:商票操作说明

一、 “假操作”——操作活动的误区

1.游离重点

操作活动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没有能够很好地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重点相结合。比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一课时,有的教师极力要求学生剪拼方法的多样性,而忽视了其中“转化”思想的渗透和传递,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教学时间。

2.时空受限

很多教师在组织操作活动时,总是不停地催促学生,有时甚至要求学生停下操作,转而由教师进行讲授。这种压缩学生操作时间和空间的做法,显然是由于教师怕操作时间过长,无法完成预定的教案。殊不知操作活动所带来的体验是其他教学方式所无法替代的。

3.思维淡薄

忽视思维在操作活动中的引领作用,或者操作活动中蕴含的问题本身思维含量不足,缺乏挑战性,这些不但降低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欲望,也使得操作活动失去意义。

二、“再操作”——操作活动的实效之路

1.在“再操作”中掌握本质特征

在初次操作中,学生的注意力分配还不足以很好地完成“边做边想”。在“再操作”过程中,教师就能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引导,帮助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加入观察、比较、分析等数学思维活动,从而让操作活动发挥更大的效力。

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首先让学生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并自主地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在第一轮操作中,有些学生经过多次尝试,依旧没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于是,笔者组织学生进行“再操作”。

(1)扶一扶。请转化成功的学生上台演示,指点迷津,让每个学生都初步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2)比一比。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考,通过剪拼操作,比一比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巧。有的学生先剪下一个直角三角形,平移后拼成一个长方形;也有的学生剪下的是一个直角梯形,平移后也拼成一个长方形……

(3)想一想。这些不同的剪拼方法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为什么要沿着高剪?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体会沿着高剪,才能“制造”出直角,从而可能拼成长方形。

操作与思考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从平行四边形到长方形转化的关键,积累了图形转化的具体策略,而且为后继学习平行四边形以及梯形面积计算打下了基础。

2.在“再操作”中发掘错误资源

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错误是一种教学资源,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还是无意识地回避错误。在操作活动中暴露出来的错误资源,出于教学时间的考虑,更多会处理得过于简单直接。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时,由于“误差”的存在,很多学生在实践操作后给出的往往是185°、177°等接近180°的操作结果。一些教师直接将结果全部归因为“误差”,并告诉学生结果不准确是操作中必然存在的。这样的处理显得比较粗糙,也掩盖了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真实错误。

(1)差别对待,善待错误。对于学生汇报的初次操作的结果,对那些偏差较大的数据教师要予以重视。可以让他们汇报一下所测量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是多少度;然后请他们上台来进行演示,并请其他同学做裁判或评委,指出错误并进行纠正。

(2)二次操作,加深体验。让学生再一次进行细致的测量实践,通过测量结果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大约是180°。在令学生信服的操作结果面前,让他们更深刻地体验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一个确定的值;同时,学生会对一些非常接近标准结果的实践数据进行解释,自发地尝试去理解“误差”的存在。

在“再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结论的记忆,对操作上的一些错误给予纠正,更重要的是养成了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

3.在“再操作”中走向自主创新

如果教师满足于学生对既定知识内容的掌握,舍不得给充分的思考时间和想象空间,学生的潜能就得不到完全的激发。教师要鼓励学生“旁逸斜出”,通过“再操作”给他们再次尝试和实践的机会,他们的别具一格、天马行空会给我们带来想象不到的惊喜。

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练习课中,有这样一题:下面每小格是1平方厘米。在下面画两个面积都是8平方厘米的不同的有趣图形。学生根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给出了他们心目中的标准答案:一个边长为2厘米的正方形,一个长3厘米、宽1厘米的长方形。显然,学生的思维被固化了,学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他们就被圈在这两个图形的框框里。

教师领着学生再次读题,在读到“有趣”的时候故意加了重音,并启发孩子们:你们只能画出符合要求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吗?你们还能想到更多有趣的图形吗?接着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后进行“再操作”。学生通过数方格、平移、旋转,给出了各种富有创意的图案。

“再操作”让学生能在操作的同时伴以深层次的思考,获得个性化的体验;“再操作”也是对第一次操作活动的补充和完善,真正发挥操作活动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再操作”让数学课堂绽放更美丽的色彩!

篇9:痰热清注射液说明书更改说明

痰热清注射液致ADR的病例报道累及多个系统-器官损害, 主要常见的呼吸系统损害、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循环系统损害, 不良反应的表现有呼吸困难、胸闷、气短;意识不清、麻木;血压下降、心悸等[2]。另外, 痰热清注射液所致ADR还涉及消化系统、泌尿系统、五官系统、心外血管损害、全身性损害和变态反应, 其表现为呕吐、肾功能异常、静脉炎、过敏性休克、高热、药疹和过敏性皮疹。这些不良反应多发生于老年人、孕妇和儿童。

老年患者一般有不同程度的器官、系统功能减退, 在使用药物时, 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力有所降低, 容易发生蓄积, 从而引起不良反应;对于处于特殊时期的孕妇而言, 其免疫系统会发生变化, 有1/3的妇女怀孕期间, 过敏反应情况会加重, 甚至以前从未发生过过敏反应的人, 也会在怀孕期间发生第一次过敏现象, 如乙醇易导致孕妇过敏, 而痰热清中就含有醇类。

儿童由于各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 因而对药物的敏感性较高, 也容易出现不良反应。梁真等收集过3例儿童使用痰热清后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病例, 该3名儿童均无不良反应史, 第一名患者经诊断使用痰热清之后出现了面色苍白, 四肢末梢凉, 循环差, 继而出现寒战, 呼吸急促, 体温骤升至39℃ (输液前测量为37.3℃) ;第二名患者经诊断使用痰热清后, 耳根部、手部、躯干部出现散在红色丘疹伴瘙痒;第三名患者经诊断使用痰热清之后, 双眼睑出现淡红色小疱疹伴瘙痒[3]。痰热清出ADR主要以头晕、恶心、呕吐、全身发红、瘙痒或皮疹等为主。后2名儿童的ADR症状相对较轻, 但是第一例出现的ADR症状较为罕见, 应该引起临床重视。

痰热清注射液的不良反应还出现于和其它药物联合用药的时候。痰热清成分熊胆酸以胆汁酸类的碱性金属盐类为主, 其化学成分的复杂性, 容易与其他药物发生反应, 从而影响了痰热清的稳定性和药效, 甚至给患者带来潜在的危险[4]。痰热清注射液几乎与所有喹诺酮类药物发生反应;与头孢菌素类的头孢吡肟、头孢匹胺、头孢哌酮、头孢呋辛等少数药物发生反应;与部分氨基糖苷类药物发生反应。痰热清溶液呈碱性, 不宜与酸性药物混合使用, 例如庆大霉素, 维生素B6, 环丙沙星。陈玉松等[5]选择13种药物与痰热清进行配伍实验, 痰热清与p H值亦为酸性的药物, 如p H值均<6.0的头孢唑啉、东莨菪碱及利巴韦林, 混合后并未出现明显的状态改变, 从而认为痰热清注射液可以和某些酸性药物混合使用, 但是要考虑药物成分。

痰热清的不良反应多出现在用药早期, 最快在用药2 min后发生, 最迟的连续用药9 d才发生, 大多数过敏性休克在15 min内出现[6], 因此在使用痰热清的时候, 早期一定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 一旦出现不良反应, 应及时处理, 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痰热清发生以上不良反应可能是由以下几个原因引起的。原因之一是痰热清的成分:痰热清注射液是黄芩、熊胆粉、山羊角、金银花、连翘等药物中提取有效成分的中药注射剂, 而黄芩中的黄芩苷、熊胆粉中的熊总胆酸、山羊角中的水解物、金银花中的绿原酸、连翘中的连翘苷等都是有可能是引起过敏反应的中药成分, 尤其是山羊角中的水解物、金银花中的绿原酸属于高致敏物, 容易导致多种变态反应[7]。原因之二是中药注射的制备工艺相当复杂, 注射液的质量不容易控制, 不同厂家使用不用的生产工艺产出的制剂, 其有效成分存在着一定差异, 这些差异也可能导致不良反应发生。此外输液速度过快或者浓度过高也会引起不良反应。痰热清药液稀释倍数不低于1:10 (药液:溶媒) , 在使用时应严格控制输液速度, 儿童以30~40滴/min为宜, 成年人以30~60滴/min为宜。和其它药物混合滴注也能引起不良反应, 如需联合用药, 在换药时需先用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 (50 m L以上) 冲洗输液管或更换新的输液器, 并应保持一定的间隔时间。

鉴于痰热清的成分及配伍禁忌、所致的不良反应和易发不良反应的年龄阶段, 痰热清注射液的说明书于2012年12月11日做出来更改, 增加了警示语和禁忌内容。这是在痰热清广泛使用中, 不断被发现出来的:“对本品或含有黄芩、熊胆粉、山羊角、金银花、连翘制剂有过敏或醇类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或严重不良反应病史者禁用”, “孕妇、24个月以下婴幼儿禁用”。对此, 笔者认为医务人员在使用痰热清注射液时, 应依照更改之后的说明书, 不要再凭个人的临床经验使用, 确保患者的人身安全。

摘要:目的 介绍痰热清注射液说明书的更改内容, 从而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分析痰热清不良反应的表现、易发人群以及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结果 痰热清的不良反应是由它的成分所致, 有过敏史患者, 孕妇和婴幼儿在使用时更容易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医生在使用痰热清前应详细询问患者情况, 使用时也要进行监测, 提高痰热清注射液的用药安全。

关键词:痰热清,说明书,更改,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陆巧燕.46例痰热清注射液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北京药学, 2012, 9, (4) :92.

[2]刘柳, 齐彩缤, 强巴次仁, 等.10例痰热清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文献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 2012, 9 (8) :479-481.

[3]梁真, 张民.3例痰热清注射液致不良反应分析[J].甘肃医药, 2012, 31 (7) :556-557.

[4]杨立英, 杨益峰.痰热清临床药物配伍禁忌文献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2, 32 (1) :41-42.

[5]陈玉松, 董晓娟, 汪琪.痰热清与常用药物配伍反应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0, 6 (8) :635.

[6]陆彩虹, 李勇.痰热清注射液致不良反应20例文献分析[J].齐鲁药事, 2012, 31 (4) :246-248.

篇10:浅谈说明文说明的方法

1. 从全文内容看,《苏州园林》运用了“分要点”说明的方法

分要点说明,就是从分说的角度,对说明对象进行显性的或隐性的“一点”“两点”“三点”“四点”……式的解说,几个“要点”说完了,事物的特点也就显现了。分点说明表现在文面上,使说明文主体部分呈横式结构。由于文章的内容有一二三四等“点”组成,所以不仅能对事物的特点进行细致的说明,而且能鲜明地显现说明的层次。

《苏州园林》围绕全文的中心句所展示的要点是(四个讲究、三个注意):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绝不对称);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注意每个角落的图画美;注意门和窗的图案美;注意梁柱的色彩美。

2. 从文章的顺序看,《苏州园林》运用了“分主次”说明的方法

《苏州园林》是典型的总分结构。分说的七个方面“相互并列”。但从全文的脉络看,主与次的先后安排非常明显。第三、四、五、六段介绍苏州园林设计与建造的四个方面的主要特点,七、八、九段对苏州园林的细部的三个特点进行介绍说明。全文呈现出的脉络是:苏州园林总的特点——主要特点——次要特点。

3. 从事物的特点看,《苏州园林》运用了“分解式”说明的方法

分解说明就是有意地对说明对象进行“划分”,从而一处一处地说,一块一块地说,一个方面一个方面地说。分解说明常常用于对整体的或静态的事物进行说明。它的主要特点是:对事物分部位、按结构、依特点进行分解说明;分说的各部分内容既彼此独立又相互依存;“苏州园林”是一个集合化了的整体事物,作者既不是介绍一座建筑物,也不是介绍一群建筑物,而是“杂取”苏州各个园林的特点,将他们集合在一起,组成一个新的典型化了的整体事物。作者将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进行“分解”,从布局、配合、映衬、层次等各个美点及其他局部的美加以说明。

4. 从事物的性质看,《苏州园林》运用了“分角度”说明的方法

分角度说明围绕某个说明对象,分侧面从不同角度立体地展现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它的主要特点是:每一角度的说明内容只是说明事物一个方面的特征(一般来讲,角度的内容往往有段的中心句点出),各个角度的内容相互独立而有相互依存。

《苏州园林》从全文的结构看是总分总式,从全文的逻辑顺序看是有主要特点到次要特点,从具体的说明过程看“分说”部分就是分角度说明。全文从如下角度支撑了全文的“总说”: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苏州园林布局讲究自然之趣,不讲究对称;假山的堆叠,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竹子花木;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也着眼在画意;花墙和廊子,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景致的深度;苏州园林在每一个细部都注意到图画之美。

5. 从常用的说明方法看,《苏州园林林》主要运用了“分类别”说明的方法

这一点在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清楚。作者从永乐七类事物的特征来支撑“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亭台轩榭的布局之美;假山池沼的配合之美;花草树木的映衬之美;花墙廊子的层次之美;各个角落的点缀之美;门窗图案的工艺之美;梁柱广漆色调的平淡之美。

上一篇:感恩父母 文明过生日下一篇:国际购货合同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