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先神崇拜成因初探

2024-04-17

祖先神崇拜成因初探(精选6篇)

篇1:祖先神崇拜成因初探

做自己崇拜的神作文

在所有人的生命里,总有那么些难以超越,无法企及,像太阳月亮星星一样高高挂在空中的人。

比如妈妈朋友的孩子。

已经上市的同行公司。

某大牌总监,某富商,某名媛,某白富美和高富帅。

某些看上去像神一样本不可能存在的传奇人物,他们永远都骄傲,自信且优秀,就像真正的神在人间,挺直腰板堂堂正正地活着;从不忍耐,温熙谦和又个性十足。有资本,有脾气,是周围人膜拜或嫉妒的.完美对象。

至于剩下的人,便只能作为神忠实的子民在他的脚下拥护着,流着泪跪拜仰望。但是,总是仰视脖子会疼,谁都会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鸟瞰天下。人的野心比天大,远远超越了神。

神存在的意义,除了被崇拜,偶尔也激励着一些丑小鸭的蜕变与追赶。可是,你不要忘了,丑小鸭原是一颗货真价实的天鹅蛋,生来不凡,才拥有蜕变的力量。就连凤凰都要欲火,才可重生,化身为火,永垂不朽。

但是你也不要忘了,你是谁,你是人。你的种群已经是自然界中最强大的生物,屹立于食物链顶端,这不是一只鸭子或者天鹅做得到的。想要成长为神,只需超越一小部分。

你抬头,你抬头看看,神很高,很完美。你不明白他们是如何成长为神。再看看自己,便觉得失望,悲哀,堕落,心中满满的野心与不甘,嘴里却念着圣经,眼角有虔诚的泪。

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才复活。当所有神还未成长为神时,他们必定也是满满的野心与不甘,也曾忍耐,避让,受人欺凌,卑躬屈膝,被绝望与希望来回折磨,被打倒后在原地长跪不起,痛哭失声。

神受的难远比人多。当你满心悲戚,失魂落魄,记得,你是在蜕变。抬头望一望神,再回头拾起你的狂妄与野心:“我就是要成为这样的人,我就是要做到别人永远做不到的事,我就是要看看这到底有多难。”

我浴火,我重生。坚信自己本就生来不凡,敢摸着燃烧的滚烫的心脏说:“这世上最强健的肌肉就是我的心,最强大的人就是勇敢的我。”那你又有什么做不到。你又凭什么做不到。

做自己崇拜的神。

篇2:祖先神崇拜成因初探

2001年教育部制定的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对于几何内容的安排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几何课的开设时间提前了,不光是相当于初中的7-9年级学段,而且在相当于小学的1-6年级学段都安排有简单几何知识的内容。二是几何课的课时压缩了,过去初中数学课是代数与几何两大分支齐头并进,而现在却是代数、几何、概率三大内容,几何的份量显然压缩了。三是几何课以“空间与图形”的名目出现,一开始就兼有平面和立体的内容,而且重实践,轻体系。

几何是整个中学数学教学内容的重要部分。平面几何是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来研究平面图形性质的一门学科,按照新课标在图形与证明中的要求,应掌握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体会证明的过程要步步有据。因此,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是平面几何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初中七年级的学生虽然在小学接触了一些几何图形,但对于逻辑推理的思维方式完全是陌生的,尽管初中七年级上册还没有要求进行逻辑推理形式的书写,但是到了下册,就出现了较多由“已知→结论”这样的书写形式,而到了八年级下册,便用“∵,∴”来书写推理论证的格式了。学生如果没有一定的基础,在学习上自然会产生困难。所以几何课在整个初中课程中是难点,是瓶颈。从初一下学期开设几何课开始,数学成绩就明显出现分化。数学成绩好的学生必定几何成绩好,而相当大一部分学生几何成绩开始下滑,而且由怕几何而怕数学,因几何学不好便认为自己学数学不行,更有甚者就此对数学丧失了信心。怕几何──怕数学──厌数学──最终放弃数学,致使部分学生就这样不自愿而又无可奈何地成为“文科生”。所以就日常教学中的积累分析如下:

中学生几何学习困难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畏惧心理和依赖心理

第一:数学内容向来具有枯燥乏味的“坏名声“,它的高度概括性与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思维性让一部分学生在小学就觉得晦涩难懂,而到了初中,对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就更高了,几何证明中严格的逻辑要求使学生普遍认为几何太抽象、太难学,使学生就产生了畏惧心理。

第二:现在学生普遍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新精神,期望教师对几何问题进行归纳概括,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并且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习惯于一步一步模仿硬套,只重视结论,而忽视了结论的发生发展过程,忽视对解题方法的探索,难以深刻领会结论,所以致使智慧得不到启迪,思维的方法和习惯得不到训练和养成,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都得不到提高。所以经常能听到有学生说:“我把几何定理,公理都背得滚瓜烂熟,但我拿到几何题却不知道怎么用!”

(2)基本的逻辑常识欠缺。对逆命题、反证法等理解不了。

(3)语言表述关。过分专业而严密的叙述要求使不少初学几何的学生无法逾越语言表述的障碍。本来会表达的意思都被几何语言搞糊涂了。有些学生口头叙述挺好,但一碰到要书写时,不知道如何下手,或者书写层次混乱;没有因果关系的,不管有用没用,把已知条件一律都罗列上;或者跳步,三言两语就写完了,让人看了摸不着头脑。

(4)不会画图、看图、用图。给了几何语句,画不出正确的几何图形,就无法做题;给了条件,在图形上看不出条件有什么用处,同时对课本上的图形没有充分研究利用,反成障碍。

(5)害怕几何证明题。对证明无从下手,不知道要做什么事,不知道做到哪一步就算证出来了。同时对现行教材几何体系产生困惑,七年级,八年级在学习过程中都已经说明的正确结论在有些几何证明题中不能用,什么结论能用,什么不能用,学生困惑,老走弯路。

(6)不善于与周围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去丰富想象,“数学问题解决”的意识淡薄,停留在模仿做现成题的水平,遇到需要作辅助线的题目束手无策。思路狭窄。综合应用能力较弱。

二、原因分析

(一)现行教材体系的原因

现行中学数学教材中的几何素材以其严谨、抽象、枯燥的呈现方式相对单一。几何内容的过分抽象,过分强调演绎推理,几何教材的过分“数学化”,使学生缺少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机会,教材几何体系缺乏自身的严谨性,使学生也处于矛盾中,使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想象能力的形成和培养受到相当大的限制。特别是教材中造成更多的人害怕几何,厌恶几何,甚至远离几何,对几何乃至整个数学丧失信心和继续学习的兴趣。

(二)教师方面的原因

教师是教学的关键。学生怕几何,学不好几何,教师要做很大的努力做好下面几点:

第一: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克服语言障碍,克服几何学习的心理障碍。首先,在教学中,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严格按照课程标准提取知识点,突出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清楚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体系以及各自在结构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加强与实践的联系,重视过程与方法的指导,挖掘数学美,激发学生的几何学习兴趣。

第二:做好引导学生几何人门,重视数学语言的教学。数学语言是学好几何的“敲门石。部分学生对数学产生畏惧心理,感到数学难学就是数学语言没有掌握好。在几何中,数学语言分为: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三种语言可以互译,互相补充,使之“尽善尽美”。学好几何,必须培养学生会读题,理解

题意,在课堂上要多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注重书面语言的训练,作业必须严格要求,重视文字语言的叙述,要求用词准确,叙述有条理,逻辑性强。符号语言以简练,明确的特点对思维活动进行本质性的描述,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要求学生掌握一些规定符号,如⊙,⊿,⊥,∥„它们是如何书写的,各表示什么意义。其次要配合这些符号做适当的练习,多变换形式,不断强化,第三加强三种语言的互译训练。但要注意的是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如果学生遇到困难,教师应多帮助其找原因,多鼓励他们,使其树立信心,克服心理障碍,使学生的知识不断巩固提高。在图形语言方面应鼓励学生多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图形多接触各种图形。其次,让学生多画一些满足条件的图形。第三,练习用简洁的符号表示一些相关的内容(如:平行,两条线段相等,两角相等„),培养学生的图形感。总之,要突出图形特征,培养学生识图能力:突出图形变化、揭示概念、定理的本质属性;借“标准图形”记忆定理、定义;用“基本图形”解剖复杂图形。最后,强化板书的规范训练。

第三,要善于联系实际,充分利用周围丰富的几何素材,不要从书本到书本,枯燥无味。使得学生对于几何始终亲不起来,爱不起来。

篇3:祖先神崇拜成因初探

温度应力与荷载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就会产生断裂并发展为断板。这些断裂,有的是在施工期间由于混凝土的初期收缩受到阻碍而产生的拉应力超过了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而引起的横向裂缝。有的是由于板块尺寸过大所产生的温度翘曲应力超过了混凝土的抗弯拉强度而引起的横向裂缝。

水泥混凝土路面开裂的主要原因是混凝土的自身收缩(包括干燥收缩和温度收缩)及其与基层间的强大的摩阻力(包括静摩力和层间粘结剪应力),因此减少或改善混凝土的自身收缩及其与基层的摩阻力,就能有效地防止开裂。结合重庆及其周边地区实际,从设计、施工、使用、养护四方面将水泥混凝土路面开裂断板的具体原因作以下分析。

1 设计原因

1.1 公路使用功能、交通量估计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7年重庆直辖,又恰逢西部大开发,重庆的社会经济发展迅猛,对公路交通的需求与日俱增,一些公路等级设计偏低,设计时交通量调查不准,车流量预测偏低,设计采用的轴载与实际不符,导致设计所用的路面结构及其厚度偏薄。在使用过程中疲劳应力大于设计时采用的,使路面寿命缩短,过早地出现开裂、断板。

1.2 路面结构不合理

路面结构不合理是水泥混凝土路面断裂主要原因之一。不合理的路面结构包括:结构组合不合理,基层材料选择不当,结构层厚度偏薄。基层材料不当:在水泥混凝土路面上基层采用了抗冲刷性能较差的石灰土、石灰粉煤灰土,水泥土、水泥粉煤灰土,这样的路面结构从产生唧泥到脱空断板破坏时间一般仅有2年~3年的时间。采用“泥结碎石+水泥混凝土路面”“泥结碎石+手摆块石+水泥混凝土路面”“破坏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这些不良的组合形式最终使混凝土面板断裂;采用非整体性材料做基层,从而导致面板的弯拉应力加大而破坏,大大减少了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使用寿命。

设计不当:1)路面厚度偏薄。根据美国的研究资料,路面的使用寿命与路面厚度成5次方关系,如果设计时交通量调查不准,路基、基层、底基层的模量和材料参数选用不当等原因而使路面厚度偏薄,就会使路面寿命缩短,过早地出现开裂、断板。2)板块平面尺寸不当,如板块长宽比例失调或出现尖锐棱角等极易造成断板。3)混凝土原材料的配合比不当,混凝土产生碱—集料反应或抗冻融差等耐久性问题。4)水泥混凝土路面分板设计不当。

2 施工建设原因

2.1 路基施工

1)填挖相交界面处、半填半挖结合处、新老路基交接处、挖方区超挖回填处、土基密度不同部位;2)软弱地基、湿陷性黄土以及采空区、陷穴等特殊路段;3)桥涵、检查井等构造物附近压实机械难以施工的部位;4)路基不同填料的界面或层面;5)压实度不足。

2.2 垫层及基层施工

1)基层施工质量不好,强度不均匀或较低,使用中基层松散或在渗水作用下材料被吸往一边,面层脱空,当受到弯拉应力大于混凝土板强度时面板即发生断裂。

2)面层接缝填封料失效,基层材料水稳性差,使地表水经板缝渗入到基层,穿过基层进入到土基,造成土基湿软,板的弯沉使空隙内的积水变成有压水,侵蚀冲刷基层,并沿接缝缝隙喷出,即产生唧泥。如果唧泥现象不断产生,面板边缘部分将失去支承,在荷载作用下产生断裂。

3)使用早强水泥,8%以上的水泥稳定基层使用早强水泥,易产生开裂,引起反射裂缝,导致面板破坏。水泥稳类基层的水泥用量小于4%,抗冲刷能力低,特别是在特重、重交通的水泥路面上抵抗不了冲刷性破坏。

2.3 水泥混凝土路面面层施工

1)搅拌不足或过分,振捣不密实,形成的混凝土强度不足或不均匀,易导致早期开裂断板振捣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造成分层,粗骨料沉入底层;细骨料留在上层,强度不均匀,表面收缩裂缝增加。2)混凝土拌和时,如果水泥或集料温度过高,再加上水泥的水化热,会使混凝土拌合物的温度很高,在冷却、硬化过程中会使温差收缩加大,导致开裂。3)混凝土浇筑间断。因停电、机械故障、运输不畅、气候突变、停料等原因使混凝土浇筑作业中断,再浇筑时未按施工缝处理,新旧混凝土由于结合不良和收缩不一致会形成一条不规则的接缝。4)养生不及时或养护方法不当。尤其是在气温高、湿度小,风速大的不利条件下,会使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太快,从而形成干缩鸡爪裂纹。5)切缝不及时。由于机具故障或操作人员切缝时间掌握不准确或切缝深度不足,造成混凝土内应力集中,混凝土板的薄弱处形成不规则的贯穿裂缝。6)施工车辆过早通行。某些施工作业面,由于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或因混凝土养护作业需要在混凝土强度不足条件下过早地通车,产生荷载应力,这是产生裂缝的又一个原因。7)采用真空吸水工艺时,如果因两吸垫之间未重叠而导致漏吸,则漏吸处水灰比较两侧大,混凝土强度较低,收缩也大,会形成薄弱环节而开裂。8)传力杆安装不当,上下翘曲,则在混凝土伸缩和传力过程中混凝土就会被破坏,形成裂缝损坏。9)在日温差较大的季节和地区,混凝土表面修整过程中,要避免阳光直射,整修后要及时覆盖养生,防止混凝土白天过多的升温,造成夜间降温时收缩过大。

3 使用不当

超重车的增加是水泥混凝土路面使用期开裂断板的重要原因,此外还有大量未密封砂石车辆的运行。砂石材料散落在水泥混凝土路面上,进入胀缝或缩缝内,造成接缝处板边挤碎、拱胀,还导致雨水通过接缝渗入地基,使地基软化,引起唧泥、错台、水泥混凝土面板的开裂、断板。

4 维护原因

1)日常养护工作不到位,没有定期对混凝土路面的接缝、排水设施等进行检查并及时处理,诱导断板的发生。

2)当水泥混凝土面板出现裂缝、坑槽、错台等病害时,未能及时修补,导致断板面积的不断扩大,病害程度加重。

3)使用不合适的维护方法。如用沥青混合料修补水泥混凝土路面,没有对破损的水泥混凝土面板进行处理而直接加铺新的水泥混凝土面板等。

5 结语

由于设计、施工、使用、维护四方面的原因,重庆及其周边地区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出现了大量的断板现象。应深入研究,有针对性的采取防断板措施。

参考文献

[1]傅智.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2]JTG D40-2002,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S].

[3]JTG F30-2003,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S].

[4]孙家瑛.水泥混凝土路面裂缝成因及预防治理措施[J].国外公路,1999,19(5):21-22.

篇4:祖先神崇拜成因初探

“神秘观念的内容很广泛,包括万物有灵、神仙崇拜、神话、鬼神妖怪、世俗迷信、宗教思想、奥秘知识、预测思想、灵感奇谈等”[1],但稍加分析,则不难发现,其中所例举的种种神秘观念内容基本上是闪忽在神话、传说意象左右,或者与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事实上,众所周知,神、神话正是派生于先人对宇宙人生感到莫名其妙、不可思议,“神”从“示”从“申”,“申”与“电”相形,即“闪电”就是难解的、神秘的符码。因此,谈及与神话、传说相关的文化现象与诗学思想,神秘主义诗学自是题中之义,难以规避。在我们看来,神秘主义诗学从美学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就是表现一种难以言传、无法捉摸的感受以及主客体的灵魂颤栗。20世纪中国文学是中西文艺思潮的大汇聚、大碰撞的结果,神秘主义也是被裹挟其中的,但其命运是坎坷多舛的。从整体而言,“五四”时期高举“科学”思想,标示的是解构和袪魅;建国后,朴素的现实主义更是插遍文学的山头,所以,种种“神秘”体验与想象是难有容身之地。但是,“神秘是宇宙存在的本真方式”“诗:把握世界的神秘方式”[2],新诗与神秘主义之间的关联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中国引进象征主义、新浪漫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等文艺思潮时就注定了神秘主义诗学是不能不登堂入室、一展身姿的。而这里面正如上文所述神秘观念的原始土壤是神话、传说,因此这就存在民族神话、传说促使神秘主义诗学本土化的倾向。中国神话和传说虽然不枝繁叶茂、不成谱系,但谁也无法否认它们的存在,更主要的是神话、传说本身作为文化的原初形态和思维方式会无形而恒久地潜注在一个民族的心魂之中和一种文化的根蒂里。所以,讨论中国新文学或新诗的神秘主义诗学不能忽视、无视它的本土化现象。就我看来,这种本土化的最为突显之处就是始终难以摆脱祖先崇拜的影子,因为包含在中国的神话和传说之中的一个价值向度就祖先崇拜。西周铭文最早有关“神”的记载便是“惟有绥神怀唬前文人”[3](铭辞大意说:这件祭祀用簋以祈求于神的福估,效法前代有文德的祖先),也即人们崇拜“神”,一方面是震慑大自然的威力,另一方面则终归于崇敬祖先之中,以德行的推化为矢的。由于中国原始文化形态又是以农耕文明为基石的,而农耕文明所推崇生产经验和生活阅历,这必然倚重老者与祖先。文化创始人的“炎”、“黄”不为别的,单被人们尊为民族祖先,也是其中最为直观的表现之一。“愚公,年且九十”还矢志不移地去“移山”,以其心志向“子又有孙,孙又有子”做出表率,岂非“祖先崇拜”又一表征?更重要的还在于,盘古死后化为山川河流,女娲化为肠人,女娃溺亡后以精卫的方式继续活在世间,“杜宇”亦终成杜鹃让生命衍生……这种“生生”的思维模式所折射出国人的生命崇拜意识,从根本上是以祖宗崇拜为轴心的,因为生命从源头上就是祖宗所给予的。因此,“祖先”便是“神”的“造神”观念必然导致神话中的神秘主义烙下祖先崇拜的印痕。而西方则是有所不同的。德国人恩斯特认为,“神秘主义就是超越本已的自我中心性,或者使其相对化,这种自我中心性是其他不会说‘我’的动物所不具有的”[4]。不难看出,像恩斯特这些受到基督文化洗礼的学者在研究神秘主义时,明显地架带着基督神学的眼镜,以心灵净化、心灵归宿所产生的体验为核心意向,其根源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迷狂”说等。恩斯特等国内外学者在探讨神秘主义时往往都站在哲学视域上来立论的。落实到西方的神话、传说来看,《圣经》中相关神话在神秘观念中所标示出鲜明的宗教情结自不待言,而希腊神话、传说在表达神秘主义思想时也是浸染着宗教色彩的,譬如相关神话中所呈现出的“命运”敬畏主题,“命运”是从人到神都难以逃脱的,它的魔力无限,这本身便是神秘主义思想的直白阐释之一,但这种“命运”背后似乎都隐含着对人的灵魂的规训、启示和提升,进而引申到对人、人类的形而上思考中去,而非简单停留在一般社会秩序的维护或重构上,如宙斯的“好色”和“乱伦”、俄狄浦斯王的“乱伦”等即是,他们最终都无法遁逃“命运”这让人无从把握的东西。而希腊神话中的“弑父”现象比比皆是,与中国神话中所倡导的“孝道”、“仁德”迥然不同,这正可谓是对祖宗崇拜的绝大离弃。这些大约便是中西神话谱系本身所包孕的神秘主义存在的部分区别。

二、祖宗崇拜与“从前从前”的时空叙述框架

杨义先生研究“汉魏六朝志怪中的神秘主义”时曾敏锐地意识到“时空的遥远和变幻,使幻想的真虚无从究诘,共同造成审美上的陌生感、神秘感和惊奇感。”[5]他将“志怪”的如是而为归咎为缘于对自由的“冲动”。这种动辄喜欢从远古时代、模糊地带中开启神秘主义大门的操作方法在根本上就是反映深层次的祖先崇拜,“祖先”一词在字面上所赋予的意义便是时间上的久远,而正如前文中所讲到过崇拜时间便是国人与西人在思维范式上的重大区别,中国式的神秘从来都难以离开时间这个背景。中国民间故事总会以“从前某个地方有某个人”套语展开,一开场白总会给听众以心魂的紧张感和敬畏性。这点书面文化可作互文印证,奇书《山海经》之所以能被人和神秘主义牵连在一起,也就在于它字里行间蒸腾“从前的某时某山”的意蕴,《红楼梦》的开篇部分也是如此,所以神秘主义与之也是暧昧不明、纠缠不断。因此,这种时空框架作为一种积淀融入了国人的精神结构之中,也融入了新诗的写作之中。《女神之再生》其旨当然不是藉助神秘主义氛围的烘托以期实现某种宗教教义的传布,但这不妨碍“自从炼就五色彩石/曾把天空补全”“不知道月儿圆了多少回,/照着生命底音波吹送”在叙述节奏上多了几分神秘意味。闻一多的《南海之神》中,“百尺的朱门关闭了五千年”“百尺的朱门依然没有人来开启”“忽然来了一个愁容满面的巨人”,这个出场情景同样与“从前从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冯至的《吹箫人的故事》其下笔就是“在古代西方的高山,/有一座洞宇森森;/一个健壮的青年在洞中隐居。/不知是何年何月”,这完全就是杨义先生所指出的“洞穴”传达着“对地底世界的遐思和神秘的好奇感”[6]冯至在这里是承袭了中古人的叙述技艺,跃动、渐现的正是国人颇具特质的思维意识。

nlc202309051254

这种“从前从前”的时空构架在当代“寻根诗歌”那里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北岛虽然不能划归为“寻根诗歌”一派,但是他的《古寺》:“消失的钟声/结成蛛网,在裂缝的柱子里/扩散成一圈圈年轮/没有记忆,石头/空蒙的山谷里传播回声的/石头,没有记忆/当小路绕开这里的时候/龙和怪鸟也飞走了/从房檐上带走喑哑的铃铛/荒草一年一度”,同样以时空的幽远传达了神秘意绪,编译了一个时代的共同迹象。在“寻根诗歌”中,杨炼的《半坡组诗》、《敦煌组诗》《<易经>、你及其他》等诗歌中所营造出的神秘意境,无不都以沧海桑田、时空坐标的悠远渺茫为底色。昌耀的边地诗歌正是以“古原”为生长土壤的,如在《盘陀:未闻的故事》中首句就是“盘陀原野如同周鼎剥蚀的夔龙/为敬畏祖先们地后裔们觳觫礼拜”,“盘陀”的沧桑古旧正让神秘感油然而生,诗人甚至从学理的角度道出了“古旧”与神秘感之间的关系。《踏着蚀洞斑驳的岩原》、《这是赭黄色的土地》、《荒甸》、《凶年逸稿》、《莽原》、《河西走廊古意》、《旷原之野》、《河床》、《江湖远人》等都是描述了属于西部高原特有的,令人感到广袤无限、荒凉萧索而又神秘意识顿生的精神境象。这片土地人烟稀少,但是曾经行吟过先人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史诗,绘就过祖辈解悟天人关系的生动画卷。但这一切似乎已经随着历史的脚步声已经逝远、在这空旷之下留下更多的只是一种精神的回响让你去追缅,一种无法拒绝的神秘讲述着那些天人交感。所以,不少人在探询昌耀诗歌所蕴含的神秘色彩以及产生的原因时几乎条件反射式地归咎为西部佛教文化甚至伊斯兰文化,这不免有些偏裌。在我看来,因昌耀所明言的“祖宗崇拜”所带来时空邃远才是其中的主因。海子、骆一禾等人长诗与神秘主义之间的关系问题是人们的关注焦点之一,这些长诗将叙述时间、故事情节、意境氛围等都设置在遥迢的时空之中,整体艺术构架都因之笼罩着一层浓醇的怪异而“难以理喻”甚至“不可言喻”的神秘色彩。

三、祖宗崇拜与“万物有灵”的精神底蕴

中国新诗常常藉“万物有灵”的精神底蕴传达玄思幻想或主体内部的隐秘世界。祖宗崇拜是“万物有灵”思想的体现,这是人们的一个基本看法,并似乎包含了一个逻辑序列――前后者是因果关系。其实,我们也可以认为,后者是对前者的一个实践巩固和学理积累,因为祖宗崇拜以其灵魂不死、转世托存的方式存在于人们的生活周遭,而且祖宗崇拜以其多元、多神的精神面孔出现在世人的面前,这完全就是另一种方式转述或保留、发展了“万物有灵”的观念。与之同时,人们通常所认为的祖宗崇拜由图腾崇拜生衍而来的看法,也可以作如是观,祖宗崇拜是对图腾崇拜的持守和延伸,因为图腾崇拜中许多部落氏族就是自认为是那些动植物的后代,以它们为先祖供奉。所以,后世中国所倡导的“慎终追远,认宗归祖”的伦理礼制是强而有力地对原始思维、先民心理的衔接。祖宗崇拜最终被一种政治体制强化起来,因而使得原本属于初民心理更能接受历史长河的洗礼,安躺某个时段的河床中间,候机时机,能重见天日,而散发出那些熠熠生辉的诗性光芒来。因此,“万物有灵”的这种原始思维在现当代文学中国里绽放出它固有的迷魅实属某种必然。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文学特别是诗歌告别了“五四”时期的青春飞扬、激情四射,创作主体从理想跌入现实,从主要信奉情绪开始步入对思想的迷恋,在本体上不再是一副与传统势不两立的架势,开始内敛、沉淀下来,并展开对自我的调整和反思。大致在这个一个文学背景之下,何其芳、卞之琳、戴望舒、施蛰存、于赓虞等一干青年走向历史的前台,但已表现出不同于上辈诗人的丰容神采。他们的创作从肌理上就是现代主义意识纹路比较明晰,而在精髓上就是更多表现出内心的玄思诡想和主体某些不可名状的、复杂多方的精神感受。正如前文中已经论析到何其芳《预言》等诗歌写到了“年轻女神”,使得该诗与神性之间多了几分关联。实际上,诗中的“麋鹿”、“春风”、“燕子”、“森林”等意象无不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充满了灵性,给人感觉就是一个个活的生命体,或者说就是一个个琴键,有了他们才能演绎出作者内心那些或凄清或哀婉的心曲,从而呈现出一个现代主义诗人所独有的心路历程。在《月下》,何其芳写道:“如白鸽展开沐浴的双翅,/如素莲从水影里坠下的花瓣”,其中修辞与意象几乎就是取源于基督与佛家,显然作者于此不是要基督与佛家扯上关系,爱情、理想、人生的失望与诘疑等诸般情绪“剪不断、理不乱”的生命之思才是终点,作者怀揣这些人生之思亟需与宇宙有着心灵对话的契机与平台,“万物有灵”的底层结构便浮出意识地表。到了《圆月夜》中:“圆月散下银色的平静,/浸着青草的根如寒冷的水。/睡莲从梦里展开它处女的心,/羞涩的花瓣尖如被吻而红了。/夏夜的花蚊是不寐的,/它的双翅如粘满花蜜的黄蜂的足/窃带我们的私语去告诉芦苇”,这些诗句在表面上采用只是一种拟人和通感手法,但是诗歌在通篇上如此,并与后文的“你的眼如含苞未放的并蒂二月兰,/蕴藏着神秘的夜之香麝。”呼应对照起来,显然就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手法层面,普列汉诺夫说过,原始人“知识非常可怜,他们只是‘按照自己的情形下判断’,把自然现象归结为有意识的力量的预定的行动”[7],所以,《圆月夜》的整体艺术情境就归化到了“万物有灵”的精神界面之上。戴望舒作为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坐标系上又一高标,在诗风上更加深邃、悠远,诗人“向内转”的风貌成就时代的徽标,所以学界不少将他与晚唐五代李商隐等人予以比对。关于戴望舒诗歌中的神秘主义因子,其实并不用铁屐寻觅。人们已经认知到中国现代神秘主义诗学的兴起,其中一个重要资源就是西方象征主义的引入。而戴望舒恰是西方象征主义的积极拥趸者和居功至伟的引介者、践行者。事实上,且不说西方象征主义与神秘主义之间的血缘亲近,中国晚唐五代李商隐等人的诗质也是力避直白之风,极尽绰约含蕴之能事,神秘化之气渗透其间。这一点也为人们所感知。回到戴望舒的具体创作来看,《流浪人的夜歌》中有诗句:“残月是已死的美人,/在山头哭泣嘤嘤,/哭她细弱的魂灵。//怪枭在幽谷悲鸣,/饥狼在嘲笑声声/在那残碑断碣的荒坟。//此地是黑暗底占领,/恐怖在统治人群,/幽夜茫茫地不明”,这几句诗是充分地揭示了“万物有灵”思想与神秘主义之间的奥秘关系,当然也呈现了戴望舒诗歌在神秘主义内质上的一般性特点,“残月”有“魂灵”,“幽夜茫茫地不明”便是其中的“诗眼”。这点正如我们曾经谈及到“生命共感”意识与“通感”之间存在精神血缘,而“生命共感”的精神母基就是“万物有灵”。所以,在现代派、象征主义诗歌里对“通感”艺术的偏好,也就是对“万物有灵”的潜在认同。因此,戴望舒诗歌里的那种“万物有灵”意识浮出创作地表完全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事情。诸如在《夕阳下》中的“我瘦长的影子飘在地上,/像山间古树底寂寞的幽灵”,也是比较直白地道出了“古树”与“幽灵”之间的对应关系,而整体上也是营构了一种人物同感的氛围:“远山哭啼得紫了,/哀悼着白日底的长终;/落叶却飞舞欢迎/幽夜底衣角,那一片清风”,整体也自然渲染出一片神秘的境界,这种神秘的境界其意义、其效果就是“在这寂寞的心间,我是/消隐了忧愁,消隐了欢快。”“消隐了忧愁,消隐了欢快。”表面上无阻无滞、无形无色,“我”在无形之中完成了对自我的超越,实现了与“道”、“大全”“上帝”的“同一”,这正是西方现代宗教神秘主义最为突出的精神内核之一。但是,在西方,这种宗教神秘主义产生有一个前提条件,不管是主体是为宗教使徒与否,一定要在这种体验之中表示出对宇宙人生的某种领悟或参通。在这点上,《夕阳下》似乎与之无涉,而且它将前文所描述的情境归结为“在这寂寞的心间”,这是直接将宇宙万物纳诸主体的内心,更是充分表明了作者的创作激情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思维的根祗之影响,其创作的动机也正通过“万物有灵”来表达内心的寂寞无序、“徘徊”无助。这种通过“万物有灵”的方式来敞开内心世界,以达到传布隐秘情绪在戴望舒的诗歌中还表现为一种与“你”对话的结构模式。“你”的意象密布在《寒风中闻雀声》、《生涯》、《静夜》、《山行》、《残花的泪》、《十四行》、《路上的小语》、《林下的小语》、《夜是》等等可谓是几乎囊括了戴望舒前期全部的诗歌之中。在这种临水自照、茕茕孓立而又期待心灵能得以理解、获得慰藉的人格写照,一方面大约不出有待知己佳人现身的臆想;另一方面,通观戴望舒前期诗歌,女性的口吻可谓盈盈漫卷,因此,这种与“你”对话的形式就是一种“泛神”潜意识,事实上在具体文本之中的“你”绝大部分是指代自然界的生命之体。“你”一词就赋予了这些生命之体与“我”同等的灵性、情感与思想,它们分享着“我”的“爱与愁”、“悲与喜”。于赓虞有“魔鬼诗人”之谓,其作品之中所表现出的自然万物充满了“魔性”,这是“万物有灵”的另种表征,限于篇幅,就不拟展开。

nlc202309051254

四、祖宗崇拜与“生死互通”的诗性生命

中国新诗亦常在“生死互通”中展现诗性生命的神秘色彩。祖宗崇拜的一个重要心理依据还在于能起到沟通生死。这里面包含着两层意思:第一是祖宗崇拜是持信“灵魂不死”,也正因为如此,才能确保祖宗崇拜本身才有生存的“合法”。“灵魂不死”也就顺应地链接和阐释了“生死”上的奥秘大方,从中就生发出人们对相应问题的不同看法,但不管如何用一种理性主义来把握生命似乎已经失之简单,生命不再是“死去元知万事空”,所以才会有“但悲不见九州同”,否定了生命是一种物质产品的同时,属于灵性、神性的;第二就是祖宗崇拜本身就是一种生命崇拜。有人将祖宗崇拜直接归为男根崇拜、生殖崇拜。这在某种意义也是很有道理的,确乎祖宗崇拜之中就包含了对祖宗给予后代生命的恩报。说到底,后代在感恩祖宗、感恩神圣就是在感恩生命,换言之生命本身就是神圣之物。因此,祖宗崇拜、生死问题、生命神圣主题三者之间是构成了“熵平衡”或者就是三位一体的。所以,谈及“生死互通”问题是离不开对其中的神秘主义予以相关考察的。实际上,人们一直有个困惑就是儒家祖师孔子一方面是“不语怪力乱神”,另一方面又宣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吾不与祭,如不祭。’”[8],对于这种抵牾在常理上是难以解释的。在我们看来,这种矛盾在神性生命之中就得以了化解,获得了意义的勰和。孔子对“祭神如神在”就是祭祀生命、尊重生命,这与人们习惯上将孔子扣上民本主义、实用理性的衣冠也就顺理成章了。总而言之,祖宗崇拜就崇拜生命,将生命视为神圣之物,“生死互通”便是其中的释放渠道之一。这种“生死互通”也符合列维 布留尔《原始思维》中所说的“互渗律”。

既然谈及的是“生死互通”,问题的枢纽还应是在于“死亡”。没有“死亡”,首先也不可能是“生存”、“生活”,其次,没有“死亡”,似乎谈论“生存”也没有太多的意义。生命的意义正是在死亡中获得。关于这一论题,西哲海德格尔等人的思考至今依然是隆然耸立一高度。生死问题据为人生大计,与“生”俱来,所以死亡主题在中国文学中早已露脸,且在几千年的时空中几成荦荦大端,甚至在相关的体验与思索中所获得深度也是后世作家难以企及的,在文学表达上也按照“生死互通”的精神原型外化出了“阴阳相通”或“冥府世间化”的小说结构模式。但是,这不妨碍中国被拖入了现代性的轨道之上时,对“死亡”书写成为了现代中国更为昭显的一个文学主题,因为所谓现代转型似乎是一场“死去活来”的深度象征,因为由西方近代文化史上的叔本华、尼采等人对极端体验情绪的煽情鼓吹,因为现代中国的“灾重难深”。“生死互通”也就带入了新诗的写作之中。在我们看来,对丰盈中国现代的神秘主义诗学,进而确保神秘主义诗学的民族化有着不可小觑的意义和价值。闻一多曾经痛殇爱女,期间的精神状态也应该一度极致化,“也许”正因为如此才能做出《也许(葬歌)》这样的作品来。在这首诗歌中,或许出于“五四”时期的“科学”思想影响,作者以地下的生物诸如“蚯蚓”、“根须”及地上的“夜莺”、“蝙蝠”等所构造出的“非人”世界来代替阴曹地府,但是这个“阴曹地府”又不是“非人”的,而是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你”不过是“真是哭得太累,/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地下世界与地上世界全然位处同一平面。生命于此就不再等同于一堆碳水化合物了,在神圣之中赋予了自身的出入自由。正如有论者激情洋溢地礼赞到:“那是生命!比死亡、比人世间貌似强大的一切更强大、更悠久、更深邃、更完美。那是神!”[9]与闻一多的写作图式极为相似的是朱湘的《葬我》,诗中写道:“葬我在荷花池内,/耳边有水蚯蚓声,/在绿荷叶的灯上/萤火虫时暗时明――//葬我在马樱花下,/水作着芬芳的梦――/葬我在泰山之巅,/风声响咽过孤松”,给人感觉是人死后依然活在鲜活的世界之内,“死”与“生”不曾二样,生命不曾离去,以另外一种姿态活得更加自我、自由。整个字里行间毫无哀哀欲绝之气,一切都是那么的恬淡岑静、安详自如。与闻、朱以“生死互通”来传达生命不息的美好寄寓有所不同的是,“七月”诗人彭燕郊曾写过一首著名的《殡仪》的诗歌。诗歌在真实的基础之上虚构了一个让人感慨万千、悲愤交集的生活场景。这个场景的叙述逻辑基础就是“生死互通”。“农夫”死后“今天晚上,他将化成一阵阴风/回到乍别了的熟识的故居”,他的游魂将是带着最大的不舍眷恋着家里的一切,他是带着丈夫和父亲的一颗滚烫的心来应尽着生前未竟的义务和责任,他的一举一动、一念一言都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诗中作者是肩负着批判农民劣根性的历史责任的,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农民自私和幻想通过一些苟且手段――“掘藏”来改变自我的同时,同时更在对现实社会表示严重的不满,对农民的生存状态表示深切的悲悯。在这里,作者是同样持认着生命是不灭的过程,因为有了责任、爱当然更还有一些私我、复杂的情绪。也正是有了这些主观性因素的存在使得生命变得不再简单,有些莫测起来。

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与总结,不难看出因祖宗崇拜而来的神秘主义诗学,是与西方现代的神秘主义有着很大不同,充分地表现在它不以一种灵魂的洗礼、净化为基质。中国古典诗学中的神秘主义也是与此一脉相承、同质同形。虽然儒、释、道等都在神秘主义诗学中宣称同于大道,臻于境界,但是它们绝不是让人以获得天启、彻悟教义为宗纲,更多的是展示生命的多方、复杂、不息等特质,不以“去我”为主导,而回到天国,回到上帝身边,所以中国诗学是“有我诗学”为干流,在这里也是能得到很好的解释。因此,通过对民族神话、传说意象与中国新诗的神秘主义诗学之间的关系予以梳理,我们可以比较清晰地认识到中国新诗的神秘主义诗学所存在的一些特质的。民族神话、传说虽然只是一个窗口或一个侧面,但正如本文前面就说到过它们是民族文化的原初形态,是与民族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因而这些梳理便是对“管中窥豹”的忠实践行,为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新文学的神秘主义诗学和中国新诗的民族性提供了敦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1]转引王玉德:《神秘主义与近代中国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2]毛峰:《 神秘主义诗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7页―第39页。

[3]参见刘翔:《中国传统价值观诠释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6年版,第1页。

[4]恩斯特·图根德哈特:《自我中心性与神秘主义―一项人类学研究》,郑辟瑞译,译文出版社,第1页―第2页。

[5]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17页。

[6]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19页。

[7]见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编:《苏联民间文学论文集》,作家出版社 1958年版,第387页。

[8]乌恩溥注译:《四书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0年版,第68页。

[9]毛峰:《 神秘主义诗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84页。

篇5:音乐生厌学成因及应对策略初探

“3+2”音乐班学生是新时期我校和高校联合办学的特招生,其中“3”是指在我校读三年中专,“2”是指在我校学完之后,再到联合办学的高校(内师大)读两年专科。

“3+2”音乐班学生乐理阶段性考试过后,当我做完考试总结和卷面分析以后,几个同学不经意地随手将考试试卷扔进了废纸篓。这其中有考试成绩较差的,也有成绩较好的。对此,我十分困惑和不解。考试是对教和学的检查与评价,试卷是学生学习劳动的成果,也是学习反思和继续学习的借鉴材料,应该十分珍视。而学生却随手扔掉,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学习的无所谓态度,对教师的付出和对自己劳动成果的冷漠。扔试卷的原因可能诸多,但对乐理课的厌学,学习动机严重缺失则是根本原因。

学习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推动学习者开展学习的直接动力或内在动因。学习动机是由内驱力和诱因两个基本因素构成,二者决定了学习动机具有活动性和选择性两个基本特征。因此,学习动机是《基本乐理》教学成败的关键。

一、“3+2”音乐班《基本乐理》教学窘况的形成之因

1.主观因素

内驱力不足使其难以进入学习活动状态。由于入学方式十分便捷,一些学生缺少学习音乐的心理准备,或对学习音乐的认识不足,对学习音乐的困难估计不足,导致在学习中出现困难和挫折时就显得束手无策,使自己难以进入学习活动状态。缺少为祖国而学习的远大抱负,面对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形势缺少明确的择业目标,学习目的模糊,使自己难以进入学习活动状态。

2.客观因素

教材枯燥是学生不能选择正确的学习活动的不利诱因。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即通过声音来寓意传情,音乐固然需要表演性。基本乐理教学是通过理论的方式来阐述音乐表演中的各种材料,学生要通过大量的习题来加深对基本概念的认识和理解。这样大量的“无声”分析与训练,使青少年学生最初的表演欲望受到抑制,因而产生回避和厌倦情绪。

3.主客观综合因素

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是学生不能选择正确的学习活动的不利诱因。最初的“3+2”音乐班的乐理教学,我从经验出发,以我为主,即一厢情愿地认为,教师认真教,学生就该卖力学,只要教师讲好,学生就应该学好。完全忽视了教学的双边关系,忽视了信息反馈,与学生的情感和信息沟通形成很大阻碍,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教学进度不当也是学生不能选择正确的学习活动的不利诱因。因材施教不仅应体现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还应体现在教学进度与教学内容的制订上。也就是说要从“3+2”音乐班的学生实际出发,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忽视学生的学习动机,一味地追求教学进度,使教学内容偏难,就会使学生思想压力过大,产生畏难情绪,影响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使学生疲于应付,甚至放弃学习活动。

总之,影响“3+2”音乐班基本乐理教学质量的因素主要包括主观、客观和主客观三个方面。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在改善客观因素的同时,注意改善主观因素。回顾过去,面对现在的学生,我总是感叹如今的学生是怎么了?其实我们忽略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就是过去我们办的是师范教育,即职业教育。学生的就业目标十分明确,因此他们乐于学习,主动参与,在必修课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充分学习和掌握了专业知识与技能,这是由强烈的学习动机决定的。与过去相比,现在“3+2”专业班学生,在就业目标和职业意识方面,很大程度上还存在着困惑和茫然。因而在主观上必然会产生诸多的不利的学习因素。因此,“3+2”的学生更需要得到教师及学校的人文关怀和正确引导。为此,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坚持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训练,培养其学习动机。

二、“3+2”音乐班《基本乐理》教学窘况的整改之策

1.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加强理想教育,树立立志为民的思想,加强时代感和责任感,树立社会主义成才观和新型的劳动就业观,明确就业方向。

2.加强专业理论思想教育

使学生理解专业理论课与其他相关课程的关系。明确学习与成材的关系,使理论与技能同时提高。

3.教学要与学生达到最大程度的沟通与认同

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内容和进度并让学生参与其中的讨论,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给学生以充分的民主,使他们形成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

4.“亲其师,信其道”

在讲授、演示、练习、指导、总结等教学环节中,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信息方面的沟通,关注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以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5.加强学法指导,理解课程特点

对较为懒散的学生陪着学,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带着学,对有一定基础的学生推着学,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催着学。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能进步,使每位学生都能在乐理教学中得到乐趣,提高自信。

6.强化学习动机

因为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成功的必备条件,学习动机强,学习效率则高;学习动机弱,学习效率则低。今天的学生充满智慧和灵性,他们思维活跃,富有鲜明的个性。作为教育者,在客观上应加强学习动机的建立与培养,使他们充分发挥巨大的内在潜能,博学而有创造性,人尽其才,为祖国和人类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篇6:祖先神崇拜成因初探

通过对汉江中下游水体“水华”现象及其成因的`初步分析,提出了汉江中下游 “水华”发生的临界流量计算方法和汉江中下游“水华”防治对策.并根据丹江口水库补偿调节下泄流量和引江济汉工程引水流量关系,建立补偿调节模型.由模型计算结果可知,通过丹江口水库增加枯水期下泄流量和引江济汉工程加大调水流量联合调度提供生态基流,可降低汉江中下游 “水华”发生的概率.

作 者:谢敏 王新才 管光明 胡明 作者单位:谢敏,胡明(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98)

王新才,管光明(长江水利委员会,设计院,湖北,武汉,430010)

上一篇:帮的读音和基本解释下一篇:台城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