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偶像崇拜的弊端

2022-08-21

第一篇:青春偶像崇拜的弊端

大学生偶像崇拜的调查研究

本文所讨论的“偶像崇拜”,不是指政治上或宗教上的个人崇拜,而是指一种特定的、在当代社会非常流行的新型个人崇拜——对体育界或娱乐界名人的个人崇拜。随着社会的发展,政治和宗教上的个人崇拜日益淡漠,学术上的个人崇拜在公众中也渐渐消失,但流行娱乐性质的个人崇拜却愈演愈烈,在青年人中尤其普遍。

团中央宣传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最近对不同地区的2710名大中学生就偶像崇拜现象进行调查。调查显示,目前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着“偶像崇拜”现象。被调查的青少年中,有50%的人承认有过特别喜欢、崇拜某个“明星”的经历;有34.5%的人承认自己正在崇拜某个“明星”。在崇拜的偶像中,99%以上是影视界和体育界“明星”。这说明,偶像崇拜的现象在当代中国青年人中是非常普遍的,而且绝大部分偶像来自流行娱乐界或体育界。青少年偶像行为在本质上不是一种单纯的道德行为,而是同道德品质、个性行为有关系的一种发展心理行为。我们必须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对这个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调查。

一、问题背景和研究目的

偶像崇拜的兴盛,与当代社会青年人信仰普遍缺失、缺乏共同价值观有重要关系。著名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指出,青少年要经历从自我迷茫到自我确认的发展过程,他们内心深处的困惑缘于心中没有建立起一个稳定的自我形象,即所谓“自我同一感”。他们开始思索自我的意义,他们急需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活生生的形象作为自我的代表。所谓自我同一感,是指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中应占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的一连串感觉。青少年在形成自我同一感的过程中,必须有一个或多个模仿的对象,这种模仿对象是崇拜者的代言人、崇拜者的理想自我,也是崇拜者心目中未来自己的形象。

在童年时代,父母是孩子心目中最权威、最值得模仿的偶像;但步入青春期后,父母的偶像作用日益衰落,青年人虽然在经济上还无法摆脱父母,但在心理上却急于摆脱父母的影响和控制,建立自己独立的人格、独立的价值体系。改革开放以前,中国青少年所接受的偶像大多是雷锋等“英雄式”的模范,这种模范的共同特点是生活平凡、克己奉公并具有强烈的自我牺牲精神,引导青少年形成一种较为理性、实际和非情绪化的社会认知。但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社会文化日趋多元化,“英雄式”模范的影响日趋淡漠,不能给青少年提供模仿的对象。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宗教传统很深刻,青少年往往受到宗教的影响而把上帝、耶稣基督和现实中的宗教人物作为其崇拜对象,这些宗教偶像在客观上往往能起到平衡心态、加强自我约束机制的作用。但在中国,宗教传统本来就不强,历史上曾统治社会的儒家思想也被极大削弱,在青少年中缺乏影响。因此,体育界和娱乐界的明星成为青少年的主要崇拜对象,是有深刻社会背景的。团中央宣传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结果也表明,除了周恩来、邓小平等少数政治领袖外,青少年崇拜的偶像几乎都是体育界和娱乐界的明星。

社会心理学认为,偶像崇拜是由于“晕轮效应”而形成夸大的社会印象和盲目的心理倾向,把个人喜好的人物看得完美无缺,从而导致高度认同、崇尚并伴有情感依恋的一种复杂的心理行为。应该注意到,偶像崇拜对青少年的影响主要在于个人内在满足,如心理满足、情绪分享等,而不仅仅只是一些外在的表现。对娱乐界和体育界明星的崇拜,与当代社会的商业化宣传也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与

商业社会的经济基础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正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二、研究假设

(本研究主要针对青少年中的大学生群体,因此以下假设都是针对大学生提出的)

大学生希望摆脱父母或师长赋予自己的价值观,但又忽视了对自身价值观的建设,难以形成自己的成熟价值观;他们往往以崇拜偶像作为价值观的“替代品”,通过崇拜、模仿偶像来取代价值观的作用。当大学生增加对价值观的重视,开始努力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时,偶像崇拜现象就会趋于减弱和消失。

三、研究程序

1、研究对象:按照规范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本来应该在北京大学全体本科生中进行随机抽样;但是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本次研究不得不采用便宜抽样的方法。

2、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调查问卷为匿名问卷,但要求注明自己的年龄、院系、专业。

3、问卷设计:根据《社会心理学》(章志光主编)、《社会心理学》(侯玉波编著)和本学期《社会心理学》课件中提出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制定《大学生偶像崇拜心理调查问卷》,其内容如下:

(注:以下提到的“偶像”,既指娱乐、体育明星,也指政治、宗教、学术人物或历史人物,只要是崇拜和模仿的对象,就可以视为偶像。请填表人注意)

问题1:你是否有过偶像崇拜的经历?

A有,而且正在崇拜 B有,但现在已不再崇拜 C几乎没有

问题2:你经常有意识地模仿你崇拜的偶像吗?

A很经常 B比较经常 C一般 D比较少 E非常少

问题3:你认为偶像可以对自己的思想造成多大影响?

A非常大 B比较大 C一般 D比较小 E非常小

问题4:你认为大学生崇拜偶像是正确的、合理的行为吗?

A绝对是 B是 C不清楚 D不是 E绝对不是

问题5:你认为偶像在自己生活中的地位是怎么样的?

A不可或缺 B比较重要 C一般 D不太重要 E无足轻重

问题6:你赞同你父母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吗?

A非常赞同 B比较赞同 C一般 D不太赞同 E极不赞同

问题7:你现在的老师当中,在价值观方面有值得你仿效的吗?

A非常正确 B比较正确 C很难说 D不太正确 E极不正确

问题8:你现在仍然刻意模仿你父母或老师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吗?

A非常正确 B比较正确 C很难说 D不太正确 E极不正确

问题9:你是否有明确的个人信仰或价值观?

A有,很明确 B有,但不明确 C没有,但准备建立 D没有,也不打算建立

问题10:你认为在现代社会,建立自己的价值观是否很重要?

A非常重要 B比较重要 C一般 D不太重要 E极不重要

问题11:你经常思考有关信仰和价值观的问题吗?

A很经常 B比较经常 C一般 D比较少 E非常少

问题12:请注明你的院系、年级、专业、性别和年龄,谢谢您的合作!

4、结果处理: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70份,回收有效问卷56份,其中性别比例为男生45份,女生11份;院系比例按照被试人的要求,予以保密。

在问题1中,回答A、B、C依次得

5、

3、1分

在问题2-问题11中,回答A、B、C、D、E依次得

5、

4、

3、

2、1分

问题12主要用来判断各个不同专业、年级、性别、年龄阶段的同学的不同态度

四、结果分析与结论

问题1到问题5一起计分,其平均分记为分数甲。分数甲代表被试者偶像崇拜的程度,分数越高,崇拜程度越高。偶像崇拜程度是本次调查问卷的因变量。

问题6到问题11一起计分,其平均分记为分数乙。分数乙代表被试者对价值观的重视程度。对价值观的重视程度是本次调查问卷的自变量。

本次调查的假设是:大学生越重视培养自己的价值观,对偶像崇拜的需求就会越弱。因此,自变量和因变量应该呈比较强的负相关性。

事实上,在回收的56份问卷中,被试者问题1-问题5的平均得分(分数甲)为2.52分(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二位,下同),问题6-问题11的平均得分(分数乙)为3.31分。从平均情况看来,被试者的偶像崇拜倾向并不十分强烈,对价值观的培养则普遍比较重视,这可能与北京大学强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不盲从、努力建立自己的价值观有关,也可能是因为本次调查主要是调查大二学生,其阅历普遍比较成熟。

在56位被试者中,问题1-问题5的平均得分(分数甲)低于3.0分的有34位,高于3.0分的有22位。我以“A类”和“B类”来称呼这两类被试者,前者的偶像崇拜倾向比较弱,后者的偶像崇拜倾向比较强。A类被试者问题6-问题11的平均得分(分数乙)为3.50分,B类被试者问题6-问题11的平均得分(分数乙)则为3.12分,差距有0.38分左右。从这个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对价值观重视程度较高的被试者,其偶像崇拜倾向往往较低;对价值观重视程度较低的被试者,其偶像崇拜倾向往往较高。偶像崇拜倾向在一般水平以上者,其对价值观重视的程度明显低于偶像崇拜倾向在一般水平以下者。如果以“一般”崇拜程度划线,两者存在一定的差距,虽然这个差距不算特别大,但也足以说明一些问题。

如果将被试者的偶像崇拜程度进一步细分,可以分为四类:分数甲在1.0到2.0分(不含)之间的被试者有11位,在2.0分到3.0分(不含)之间的被试者有23位,在3.0分到4.0分(不含)之间的被试者有17位,在4.0分到5.0分之间的被试者有5位。我将这五类被试者分别称为“a类”“b类”“c类”“d类”,其偶像崇拜倾向依次递增,a类最低,d类最高。分别统计这五类被试者的分数乙,可以得到以下结果:a类被试者的分数乙平均为3.70分;b类被试者的分数乙平均为3.39分;c类被试者的分数乙平均为3.17分,d类被试者的分数乙平均为2.94分。从这个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偶像崇拜倾向与对价值观的重视程度之间的确存在负相关性,偶像崇拜倾向越强的被试者,其对价值观的重视程度也越低。但是在这样的细分之后,对价值观的重视与偶像崇拜倾向之间的负相关性并没有很明显的呈现出来,偶像崇拜程度最高和最低的两类被试者之间,分数乙的差距只有0.76分,这个差距仍然不算特别突出。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

个,第一是因为调查样本对价值观的重视程度普遍比较高,非常不重视价值观的被试者很少;第二是因为这样的细分还是太笼统,如果能够再做进一步的精确细分,或许会有更多收获,负相关性会增加。

当然,由于样本数目有限,进一步细分的意义也不大;如果再将abcd四类被试者分为更多类别,每个类别的被试者就相当少了,缺乏统计意义。如果将来有条件进行更大规模、取样更规范、设计更科学的问卷调查,至少调查100个左右的样本,我认为是可以进一步细分,并进一步深入分析偶像崇拜倾向和对价值观重视程度之间的负相关性的。当然,通过这个比较简单的问卷调查,已经可以初步证明大学生对价值观的重视程度和偶像崇拜倾向之间存在负相关性,问卷调查的目的基本达到了。

根据本次调查的实际结果,可以初步证明本文提出的基本假设:大学生的偶像崇拜与价值观有非常重要的联系,偶像崇拜往往被认为是价值观的替代品,正是因为对价值观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形成成熟的价值观,偶像崇拜才会大行其道,弥补和替代这个“价值观缺失”造成的空白。因此,对待偶像崇拜这种社会现象,我们应该秉承“治标不如治本”的态度,从价值观方面入手,引导大学生重视价值观、建立自己的成熟价值观,使之摆脱“价值观缺失”的窘境。随着对价值观重视程度的提升,随着大学生逐渐形成自己成熟稳定的价值观,偶像崇拜的倾向也就会减弱乃至消失。

第二篇:偶像崇拜辩论

偶像崇拜的实质是对自我的心里寄托和行为替代载体的迷信,是一种为我所用的信仰与理想具体而微的终极,由“我”赋予“他”某些意义,之后按照自我的方式相信并选择效仿。青少年处于心理由不成熟向成熟过度的时期,独立性增强,但情绪不稳定,且易冲动急于形成自我同一感,即社会学上所说的社会边缘人,表现在偶像崇拜上则为:简单盲目,易被误导。

青春偶像大致分为两类:纯偶像,榜样型偶像

纯偶像主要指那些青春派偶像,歌星,影星,球星,,他们在青春偶像中占据主流地位,他们给少男少女的精神世界带来极大的向往和幻想,但纯偶像的出现不过是商业包装和炒作,在其完美的荧幕形象背后是体坛明星大打出手,娱乐明星私生活混乱。青少年的价值观还未形成,这些负面新闻常常会超出青少年对理想形象的承受范围,对这类明星的追求,常导致青少年追求外表的光鲜时尚,渴望一夜成名,幻想完美的爱情,崇尚拜金主义,对其完善人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金钱观产生不利影响

榜样型偶像。主要指要突出成就的社会名人,如毛泽东、爱恩斯坦、达.芬奇、李嘉诚。主要是靠其个人的气质、成就和人格魅力来感召青少年的。他们是被认为最具积极意义的青春偶像,他们的成功,往往凭借自身的天赋,努力与机遇,而且在人物传记中大多是他们的光辉面,在崇拜这些不折不扣的成功者时,将其与自身对比,还没有经过历练,还未能正确认识自我价值的青少年常会产生两种情绪,

一、偶像高不可攀从而自卑,伟人的光辉越明亮,自我否定的阴影越深,还未起航就已自暴自弃。

二、以偶像为终极目标而不懈努力,效仿的同时忽略了自身的禀赋,在自我成就的过程中成为了他人的复制品,文化大革命就是伟人崇拜的典型后果。

偶像不可否认的具有强大的感召力,而感召力有正负之分,从人性的弱点来说,人会将自身希望具备却不具备的特点投射到偶像身上,当有关被给予完美人生理想的偶像负面新闻袭来,脆弱的青少年情何以堪,张国荣的纵身一跃让多少少年怀疑人生的意义。

青春偶像崇拜让青少年在崇拜中迷失了自己,不能正视现实,浪费了宝贵的青春,给家庭带来额外的负担;在社会上宣扬了一种浮夸的个人崇拜的不稳定风气;也扰乱了明星的正常生活。

综上,我方认为青春偶像崇拜弊大于利。

各位评委,观众:

大家好!对方辩友的陈诉使我们想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德国人说:“我们是为了真理而战的。”日本人说:“我们是把中国当成兄弟,带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情去帮助中国发展的。”这是真实的吗?卡耐基说:每一个人都为自己所做的事寻找一个正面的借口。对方辩友以上所说的利是为了使青春偶像崇拜在其他人看来更有理由一些还是在青春偶像崇拜中突然感得到的呢?无论是XXX还是XX(利的例子)是否在自己一决定去成为青春偶像崇拜一员的时候就有,如果不是,那么我们如何界定那些利不是由个人感悟所得,青春偶像崇拜在其中充其量只扮演了导火索的角色。因此,我方对于青春偶像崇拜中利的确定性与青春偶像崇拜在利中的重要性是存疑的。

我方的观点是:青春偶像崇拜弊大于利,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一:步入青春期后的青少年,精力充沛,思维敏捷,记忆力强,情感丰富,但由于青少年时期心理发展和生理发育往往不同步,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在他们心理素质发展的关键阶段,容易产生心理失误,甚至心理滑坡。青春偶像崇拜就是基于心理的不成熟,由此有三个特点:首先是理想化——把偶像及其特质想象得完美无瑕。其次是浪漫化——对偶像产生浪漫的幻想和依恋,沉湎于对其偶像的种种情爱遐想之中。再次是绝对化——对偶像投以绝对的信任,采取一种近似狂热追逐和迷恋。

二:还表现出三个行为特点:冲动性心理活动倾向、超现实的情感体验、过度的行为反应。在偶像崇拜过程中,情感成分常常胜于理智成分,过于激动、兴奋和不由自主的情绪体验不足为怪,超越社会行为准则的行为反应也时常可见。 三:青春偶像是立足于大众传媒的,被大众传媒的操纵.大众传媒是商业机构,他们的根本目的是为谋取利益.他们以青春偶像为工具,以各种手段榨取其粉丝的金钱。往往一个偶像在被传媒力挺的时候可以达到很高的知名度,但是,一旦他失去了利用价值,传媒就会很干脆直接把他舍弃,而那些曾经崇拜过这些偶像的人,在某一天发现自己找不到自己的偶像了,回头看看,除了疯狂,他们究竟得到了什么?

四:如我一开始所言,青春偶像崇拜的利是具有不确定性的且对于人的重要性是值得怀疑的。然而,过中的弊是确实存在的,我方会在下面的辩论中谈及弊的确定性。一方面是利的不确定性,一方面是弊的确定性,两者成为鲜明的对比。一个不一定存在的事物能说其大于一定存在的事物吗?这个答案是显然易见的。

谢谢大家!

首先,双方一辩陈词。正方认为有时候偶像崇拜具有盲目性,但并不能证明崇拜青春偶像弊大于利。颓废成不了市场的主流。从偶像角度看,别人的崇拜正是一个促进他们自我完善的过程。而崇拜者以偶像为目标,对偶像的崇拜是自己的精神补充和心理慰藉。反方则认为当前的大多数偶像为明星制造,自身素质与涵养值得探讨,而大多数的偶像崇拜均带有盲目性。 然后,进入二辩攻辩环节。反方二辩通过提问更进一步阐述了本方观点,而正方二辩则同样以自己的幽默与机敏赢得满堂喝彩。他强调:崇拜者大部分是理智的。我们喜欢张国荣,但我们没有跟着去跳楼;我们喜欢杰克逊,但我们更喜欢女人!

对辩环节开始,正方辩手巧妙的把青春偶像喻为灯塔,水手的一意孤行导致船触礁,是水手自身所致,不能咎于灯塔。而电视剧情节带给我们心灵的震撼,正是我们崇拜青春偶像的理由之一。反方则认为青少年应该有自己的做人方式,讲求个性化和个人魅力。

在双方自由辩论中,双方在对论点的把握上发生分歧,公管学院辩手由于对辩题的理解疏忽,而被对方抓住小辫子。对人文学院辩手抛过来的炮弹只有招架之势。

之后,是双方四辩分别陈词。反方四辩慷慨激昂,寓情于理,以例为证:据新闻报道,某中学五位同学为效仿F4,身着奇装异服,染发纹身,到处欺凌弱小,强奸女生,难道,这就是青春偶像崇拜的利?谢霆锋撞车后逃之夭夭,赵薇身着日本军旗招摇过市,罗纳尔多整日鬼混,难道,这就是青春偶像崇拜的利?而正方四辩也不示弱,“你有虫牙,吃苹果导致果牙疼却要归咎于苹果吗”,“吃饭会噎死人,但是有多少人是吃饭的时候噎死的呢?”接着,点评嘉宾吕少清对这次辩论赛进行了点评。他给05级辩手提出大量指导性意见和建议,并认为辩手在对辩题分析的严密性方面有待提高。在评委退出辩论场后,在座的观众也积极参与了讨论,把辩论再一次推向了高潮。

最后,比赛结果公布,由于辩手的出色表现,四院系新生辩论赛冠军是人文学院,二辩被评为最佳辩手。而公管学院屈居第二。经管学院与艺传学院平分秋色。

第三篇:中学生偶像崇拜

研究背景

偶像崇拜,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在当代中学生身上得到集中体现。偶像是许多中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他们的成长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有时,还会对他们的价值观,人格起到不小的影响作用。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物适合成为我们中学生的偶像?对于偶像崇拜,我们又应当持有怎样的态度呢?为了解开这些疑问,我们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讨。

研究过程

研究初期

在研究初期阶段,我们最主要的活动是在网上进行有关资料的查找。搜索其他相关调查数据,分析在不同地区,偶像崇拜人群有着怎样的差异,他们对于偶像崇拜又有什么不同的认识。同时,在网上发布问题,调查网友对于中学生偶像崇拜有怎样的看法。

研究中期

在研究中期阶段,我们设计了一份有关于偶像崇拜的调查表,上面的问题包括对于偶像类型、职业,崇拜他们的原因,家长对于崇拜偶像的看法以及对于中学生偶像崇拜的看法等一系列问题。之后,我们把这些调查表交给班内同学,课外班同学进行填写,把他们反馈回来的信息进行统计。

研究后期

在研究后期阶段,我们把搜集的资料和调查表分类汇总,制作调查图表,通过图表反映的情况,分析中学生偶像崇拜的原因,所崇拜偶像的类型还有崇拜偶像的哪些方面吸引着中学生。从中,能够进一步了解到中学生崇拜偶像现象的本质,还有看待偶像的正确方法,完成我们的研究任务,撰写调查报告。

研究结果

1.中学生崇拜偶像类型,崇拜原因

根据我们的调查数据进行汇总、统计,我们发现,受调查的中学生中,有50%的同学崇拜歌星,有25%的同学崇拜体育明星,有15%的同学崇拜影视明星,

还有5%的同学崇拜动漫中的人物,崇拜伟人和英雄人物只占5%。在大家所崇拜的明星中,喜欢他们外貌的占到45%之多,赞赏他们歌唱水平和演技或者某一方面出色技能的占到35%,为他们的精神品质而感到敬佩的仅仅占到10%。 ⑴崇拜歌星影星

对于我们所调研的人群,大部分同学选择自己崇拜的偶像是歌手,而且基本上是流行歌手,没有歌唱家。诸如周杰伦,东方神起,SJ,棒棒糖等台湾以及韩国近期活跃的偶像明星是很多女同学的首选。崇拜他们的原因,就大多数而言,主要是因为他们拥有着出色的外貌,或者是帅气,或者是美丽,这些都深深吸引着如今的青少年。经济公司把他们包装成了没有缺点,完美无暇的形象,使我们仅仅能够看到他们美好的一面,所以对他们产生无限崇拜。

⑵崇拜体育明星

在我们的调查之中,男同学大多数选择的是体育明星,尤其是NBA的篮球明星。在中学时期,打篮球是很多男生最大的兴趣爱好,理所当然的,他们崇拜篮球明星,为明星精湛的篮球技术所折服。还有一些同学,崇拜中国的体育健儿,他们在奥运会的赛场上为中国拼搏努力、挥洒汗水,取得优异的成绩,这样的努力也使很多中学生敬佩。

⑶崇拜伟人或英雄人物

使我们感到吃惊的是,崇拜伟人或着英雄人物的中学生在众多受调查的中学生当中,仅仅占5%。而当我们询问到为什么不选择伟人或英雄人物作为自己的偶像时,大多数同学给出了我们这样的回答:因为无论是伟人还是英雄人物,都和我们所生活的年代相差很远,对于他们的了解也仅仅局限于书本或者资料上的记录,我们对他们认识过于模糊,根本激发不了我们对于这一类人的景仰之情。

2.中学生崇拜偶像与父母间的分歧

经过统计,受调查同学里,基本上或多或少和父母之间都存在一些分歧。有分歧但很快沟通解决的占70%,始终存在分歧,但是并没有为了这个问题出现大争端的占25%,存在分歧,无法沟通解决,为此事争论不休的占5%。

我们调查了同学们父母对于偶像崇拜的看法,绝大多数父母表示,只要不过分,不影响学习,适当的崇拜偶像是青少年在青春期的天性,不需要横加干涉。其实,许多父母并不了解自己孩子崇拜什么样的偶像,因为自己对这些并没有太

大的兴趣,不是很喜欢,但是,还是表现出应有的理解和尊重。

3.中学生如何看待偶像崇拜问题

通过我们得到信息,同学们对于偶像崇拜的看法基本一致,大家对于偶像都能够保持理智而不采取疯狂的举动,客观,公正地认识偶像,学习他们的优点,屏弃他们的缺点,让偶像优秀的品质指引我们这些中学生走向正确的道路。

4.中学生崇拜偶像的影响因素

⑴社会因素

当今社会,对于伟人和英雄人物的精神教育意识变淡了,对于中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教导,使得很多中学生对于伟人和英雄人物的事迹概不知晓,能够叫出来名字的都只占少数,就更不要提了解他们的事迹和领悟精神了。而电视里更多的是娱乐节目,所以,中学生大量崇拜明星而不树立伟人,、英雄为榜样的现象也就不奇怪了。

⑵家庭因素

家长对于自己的孩子崇拜偶像虽然大多数态度开明,但是,家长要求崇拜偶像,只要不影响学习就行,对于孩子究竟崇拜哪些人并不是很关注,也没有实施适当的引导。所以,这也是中学生崇拜一些并不值得崇拜的人的原因之一。 ⑶自身因素

现在的中学生对于偶像的认识不够明确,无法辨识什么样的人有条件成为自己的偶像,应该如何崇拜偶像,应该从他们身上学习什么。这一系列问题,中学生都没有得到确切的答案,所以,崇拜的偶像也就五花八门,各不相同。

研究体会

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对于我们来说,我们正处于青春期,心理逐渐走向成熟,这个时候,任何错误的引导都会把我们引向歧途。

作为青少年,我们会对于美好的事物特别的向往,如今,许多艺人公司正是利用这一点把偶像包装得完美无暇,来吸引我们的视线。这个时候,就非常需要我们的辨别能力。就像娱乐圈发生过的许多丑闻所揭示的:肇事逃逸,吸毒,打架斗殴。这些事情都告诉我们要认清,没有绝对完美的人,只要是人,就必定有缺点。明白这一点,我们对于偶像就不会再是盲目的崇拜。

其实,我们喜欢他们的歌曲,钦佩他们的技艺,这些都是正常的,但是,一定不要过度。不要上演千里追星的闹剧,更不要为了歌星的一张演唱会门票,就和父母吵得不可开交,这种行为是愚蠢的,而且也不值得。凡事都有一定的限度,如果超出了底限,即使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都会造成恶劣的影响。

还有,不要刻意地模仿偶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追求相似是不理智的,弄巧成拙只会给自己带来伤害。偶像因为有特色而受人瞩目,我们也有自己的特色,也应该很好得表现出来,模仿偶像是不自信的体现。

偶像具有两面性,他有优点,就必定会有缺点,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所以,崇拜偶像的最高境界,就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们的优点,我们应该学习,在明星之中,有很多人都具有热心慈善事业,孝顺长辈,尊敬前辈的优秀品质,这些不都是我们可以学习的吗?对于他们的缺点,我们因该引以为戒,不让他们身上所犯的错误在我们身上重演。

学会正确看待偶像,作一名合格的中学生。

研究心得

在本次研究性学习中,我们加入了两个新的调查方式。一个是制作调查问卷,请他人填写,这样的方法最大程度上争取了他人的意见,表达出调查对象最真实的想法。还有一个就是网上调查,发布问题,请网友来简述自己的看法。这个方式十分新颖,而且调查面也很广泛,可以收到全国各地网友的反馈,是一种省时、简单但是高效的调查方式。

第四篇:“材料作文“关于偶像崇拜”及范文

材料作文“关于偶像崇拜”及范文

—— 高三(2)班作文

指导老师:胡高清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科学家解决人类生存问题,哲学家和文学家解决人类思想问题,医学家解决人类健康问题,怎么享受不了红得发紫的待遇?而一些笑星、歌星、影星,甚至不入流的选秀者、模特却万民追捧,举国崇拜。

我们究竟应该崇拜谁?崇拜什么?怎么崇拜?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纵然市声喧哗,我心依旧向阳

穆彤

人生就好比一次旅行,我们所崇拜的,我们的信仰就是导游者。没有导游者,就仿佛大地没有阳光照耀,夜空中没有繁星点点,整个世界都会被一片巨大的乌云所笼罩,被黑暗所覆没。

然而,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现代传媒如风中草芥般遍地开花。我们崇拜的早已不是那些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将汩汩的情思诉诸笔端的文学家,而是哗众取宠,叱咤荧屏的笑星;我们的信仰亦已不是那些洞彻人生,将个性鲜明的思辨色彩,涂抹于历史的盛世华章的哲学家,而是靠搞噱头赢得关注的歌星影星,甚至是不入流的选秀者、模特。

可是,即便如此,我们依旧可以看见,有无数科学家在实验室中埋头苦干,直至嫦娥飞天,蛟龙入海,虽然我们不知道他们姓啥名啥;我们依旧可以看见,有无数医学家,默默地尽着悬壶济世的责任,虽然他们永远也享受不了红得发紫的待遇„„

试问,当我们崇拜的名字越来越娱乐化,我们是不是真的就沦落为了一个“瞎子给疯子领路的时代”?当我们的崇拜的对象越来越低俗化,我们是否真的就堕落成了一个信仰失落、文化粗鄙的年代?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我们新一代青年应该向世界怒吼——我们总是会找回真正值得我们崇拜的信仰!正如帕斯卡尔所言,人是一位失掉王位的国王。那么,我们找寻到该崇拜的,寻觅出正确的方式,本质上就是一个重拾自我王位的过程。

毋庸讳言,在当代的中国,“中国梦”就该是我们最高的信仰,所有为中国梦尽己智谋、献其忠心的人都该是我们崇拜的——罗阳、黄旭华、林俊德,这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历历在目,正为人民所赞叹,为青史所铭记。

然而,所谓崇拜,不仅仅是口头上的赞扬,更应该是内化成我们精神上的一种始终向阳的正能量,去实现个人梦,从而推动中国梦的实现。这,才是我们该采取的方式;这,才是崇拜的本质意义所在。

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当现实的问题频频暴露,我们不能逃避,我们唯有改变那些盲目的偶像崇拜,去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我们唯有纠正当下国民盲目崇拜的现状,中华之巨龙才可腾飞得更高。

纵然市声喧哗,我心依旧向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携天风,浩荡去,昂首挺胸风沙渡!

寻回失落的人格信仰与尊崇

韩梦园

当我们置身于波兹曼所言的“娱乐至死”的时代,举目望去,那些真正伟大的哲人、科学家被迫沉寂,而众生信仰与尊崇的皆是由大众媒体所推动的浅薄人物——全社会日趋低俗的口味最终使我们陷入了“不知为何而笑”的迷茫和尴尬中。

当今时代,正如白岩松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社会生活物化,精神世界外化,面对自己石化。”红尘滚滚,不断推入视界的热点和当红明星,让我们失去了排除市声尘音的能力和追寻本真的愿望。当鲁迅那“夕拾”的“朝花”、“为了忘却”的“野草”以及“彷徨”中的“呐喊”被推搡出界,而郭敬明浮夸无味满含铜臭的文字却被摆放在大众手边;当中国好声音演唱会座无虚席一票难求,而话剧《雷雨》的表演者正对着空荡荡的观众席默然无语„„

“我们已走得太远,以致于忘了为什么出发。”纪伯伦诗意的警告仍适用于今:我们失去了真正的信仰和尊崇,而追随着那些轰然作响而意义不明的脚步。是的,正是由于利欲浪潮的冲击和大众传媒散播的无脑娱乐的腐蚀,使我们最终变成了白岩松所述“身体强壮,东张西望,钱包鼓鼓,六神无主”的中国人,那个我们所紧需的“主”,正是我们日渐失落的人格信仰和尊崇,正是我们很久以前很小的时候崇拜的初心啊!

明代徐阶葆有“为国为民,力挽狂澜”的人格信仰,才坚持住几十年扳倒贪官严嵩开创清平之世;林清玄葆有“没有谁能保证我的一生”的人格信仰,才以笔为剑期年以磨终成一代大家;尼采葆有“带着热爱往孤独里去吧”的人格信仰,才沉于内心达于哲学;海明威葆有“人不可以被打败”的人生信仰,才潜心文学之海满载声誉而归——他们这些人的人格信仰是不是更值得我们去信仰,他们这些伟大的人物是不是更加值得我们去尊崇?

泰戈尔执毛笔题素扇:“主啊,人们大吵大闹地经过我的窗台,请让我只听得见心的歌唱。”心所歌唱不就是人格的信仰,人生的梦想以及我们尊之崇之的对象吗?坚守人格信仰和尊崇,心里自有一派清静,何惧尘世间火树银花灯盏船行?当媚俗的娱乐向你涌来,自有信仰与尊崇为你关上心门,独守纯净。

狄更斯于《双城记》扉页轻轻写下:“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同理,在我们这个时代中,既有喜怒哀乐皆是炒作,阴晴圆缺全是做戏的快餐文化低级娱乐,也有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灵魂文章精灵人物——希望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最终都能找回失落的人生信仰和尊崇,到那时,纵然外面的世界雨雪霏霏,我们的内心的风景也定然杨柳依依„„

第五篇:关羽崇拜的成因

崔序芝(沙市大学中文副教授) 谢章平(沙市大学党委书记)

内容摘要:本文以新的视点,从历史根基、文学前提、民族共性、社会基础等方面论述了关公文化现象的形成原因,提出关公文化兴起并形成三浪的见解,揭示出关公文化现象出现的必然性,指出正确对待关公文化的重要性。

关键词:关公文化现象、成因、历史根基、文学前提、民族特征、社会基础、关公文化三浪。

前言

关公生前只是刘备手下一员战将,然而在死后一千多年时间里却日趋走红,被历朝历代统治者不断推崇,赐爵加号,到清朝光绪为止,所赐爵号竟达26字之多。爵号之多之高之尊,居然超过“大行皇帝”孔子,溢美之词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上自朝廷,下至民间都尊崇其为“关帝圣君”。清代关羽庙无处莫有,香火之盛前所未有。关羽不仅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英雄,甚而被奉为消灾除病的神灵。在官方大力推崇和民众尊崇礼拜下,关羽从生前的战场步入了民众的家庭;从生前的虎威将军逐渐加封为“协天大帝”、“三界伏魔大帝”、“关帝圣君”;从人被崇拜为神;关羽形象从古时的荆楚大地生发升起,到享誉天下,并伴随华人的足迹走向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地。由传播关羽、尊崇关羽、仿效关羽、礼拜关羽而形成的一系列文化现象成为中华文化长河中一条奔腾激越的溪流,成为中华文化史上一道独具魅力的风景线。如此种种由关羽形象而生发、表现的文化形态,本文称之为关羽文化现象。

面对这一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特有现象,人们不禁要问:它何以生成?何以发展?何以鼎盛?总之,其成因是什么?这些就是本文立意探讨的问题。

关公文化兴起的历史根基

任何文化现象的出现都有着历史的、现实的,官方的、民间的,民族的、个体的,物质的、精神的等多种原因。关公文化现象也不例外。客观地说,关公文化现象的出现,首先,得益于历史赐予。倘无汉末纷争至魏晋统一这段特殊历史的客观存在,岂有三国故事及关公文化?正是由于三国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存在,才为史学家陈寿著作《三国志》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其次,得益于陈寿这位历史的书记官记录下这段珍贵历史,撰写了著名史书《三国志》,从而为后世民间文学和纯文学家提供了艺术创造的原始素材,又以极简约的文笔给创作者留下了充分发挥想象的艺术空间。从而使以三国历史及关羽生平为素材的民间传说、平话艺术、杂剧表演、小说创作等既有史据可依,又不拘泥于史据。倘史书写得太详反易局限后世各种艺术创作者的思维空间,束缚其想象的自由度。《三国志·关羽传》及其他人物传记中涉及关羽的文字计约九百余字,而后世无论是民间文学的平话、杂剧,还是小说《三国演义》,哪怕是关羽的一个故事、一个情节也不止如此少的文字篇幅。关羽文化现象的出现首先得益于历史的赐予与史书的奉献。

关羽形象达到熠熠生辉、光彩夺目的完美程度大体经历了原始素材的自然流传,民间文学的理想化处理和纯文学《三国演义》的完善化创造三个阶段。与关羽形象理想化、完善化过程相伴随而出现的关羽文化现象也大体经过了三次浪潮。

口头文学的传播:口耳相传的原始故事丰富了民间艺术的创作素材,也为关羽文化现象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如同古今中外许多大规模战争结束后一样,除了引起史学家的关注,产生一些史书外,便会以口耳相传的形式,自然而然地产生许多传说和故事。如欧洲古希腊特洛亚战争结束后就在民间流传有许多关于特洛亚战争双方英雄人物的传奇故事。后来民间艺人就根据这些民间传说整理创作了著名长篇英雄史诗《伊利亚特》、《奥得修纪》。而中国这场长达百年、规模空前的纷争混战结束后,也无例外地在民间流传着许多包括关羽在内的三国故事。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晋代和南北朝时期,三国故事已在民间广泛流传。南朝宋人裴松之为陈寿史书《三国志》作注就采用了许多传闻轶事。隋唐时期依然流传不衰,至晚唐三国故事已在民间讲唱,连儿童都很感兴趣。此由李商隐的《骄儿诗》(850年)可作印证。诗曰:“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刘知几说三国故事“得之于行路,传之于众口”。①宋代说话艺术中已有了“说三分”的专门科目和专业艺人,②被毛宗岗父子评为“三绝”之一的“义绝”关羽自然就在三国故事广泛流传中而声名远扬了。这些民间口耳相传的故事为后来民间文学的理想化加工提供了比史籍远为丰富的素材,同时也为关羽文化现象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关公文化兴起的文学基础

(一)民间文学的理想化

那些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三国故事,经过一个时期传播,已经不能满足民众求新好奇、喜新厌旧的欣赏需求。于是,那些生活于下层的民间艺人便根据民众的观赏需求,对那些几乎处于自然形态的口头传说进行加工,作理想化处理。这些民间艺人由于既受到传统儒家文化的薰染又了解民众欣赏味口,于是便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加工创作出了一批既合于儒家传统文化精神,又为民众所喜闻乐见的包括关羽在内的三国故事。尤其是到宋元时期,产生出一大批单独以关羽为主人公的民间文学作品。如:元刊本的《新全相三国志平话》中就有许多以关公为表现对象的故事。例《桃园结义》、《关公刺颜良》、《关云长千里独行》、《关公单刀会》、《刮骨疗毒》、《水淹于禁军》等十多个故事都表现了关羽忠义、勇武、智慧、坚毅等精神品质。此外,元杂剧表现关羽精神的就有十余种。现存《单刀会》、《千里独行》等。宋元民间文学平话、杂剧等对关羽形象的理想化处理,着重突出了关羽忠义、勇武精神。

宋元民间文学对关羽形象的理想化加工、处理主要手法是或增其所无,或张冠李戴、或生发夸大等等,意在强化突出关羽的忠义、勇武精神,使其形象更加鲜明生动、高大伟岸。从而征服观众的欣赏心理,激发观赏兴趣,进而产生观赏、倾慕、崇拜等欣赏效果和学习、仿效、颂扬等社会效果。经过民间文学对历史上关羽形象的理想化加工处理使关羽形象已具备了忠义、勇武、智慧、坚毅等基本性格特征;使关羽形象更丰满、情节更精彩、表述更生动、效果上更使民众喜闻乐见。宋元民间文学,尤其是元代平话、杂据等对关羽的理想化加工及其广泛传播既为关公文化现象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又为纯文学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的诞生奠定了文学基础。由于这时期的平话、杂剧等文学形式毕竟比较粗糙、简陋。评书仅是当时说书人讲故事用的提纲,而杂剧也仅是供演出临时发挥的底本。艺术上远不及后来小说、剧本精致。为了满足观众不断提高的审美需求,必须创造出新的更精致更完美的艺术形式。因此,纯文学作品小说《三国演义》的诞生是文学发展的必然产物。

(二)《三国演义》的完善化

元末明初,罗贯中为了满足观众日益提高的审美需求,在广泛吸收民间文学所提供素材的基础上,以史料为依据,以儒家传统思想文化道德观念为内核,以自己的审美理想和思维定式为导向而精心创作了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从而对关羽形象进行了完善化创造。使关羽形象由平面而立体,由单面而多面,由粗糙而精致,由随意而定型。总之,使关羽由生活形象而为艺术形象,而为艺术典型,更具有审美品位和艺术魅力。

罗贯中小说《三国演义》创作大约始于元末。现存最早版本为明嘉靖元年(1522年)刊印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一经诞生就被人们争相传阅,以先睹为快。“士君子之好事者,争相誊录,以便观览”③。清康熙年间(1662年),毛伦、毛宗岗父子便是这种“士君子之好事者”。他们不仅是罗氏《三国演义》的热心读者,而且是《三国演义》完善本的修订者和批评者。由毛氏父子修订、批评的《三国演义》被史家称为毛本《三国演义》,也是清代以来最流行的本子。毛本《三国演义》的修饰、批评强化了关羽的忠义精神,使关羽形象内含更丰富、性格更鲜明、更具艺术感染力。《三国演义》以杰出艺术手法创造了一个既受官方推崇,又受民众崇拜的英雄型关羽形象;一个集忠义、勇武、智慧、坚毅等为一身的伟丈夫关羽形象;一个以义、勇为内核而兼具其它多种美德的人生楷模。他以忠义事君待友,以勇武安邦济世,以智慧谋事立业,以坚毅修身养性。在关羽身上集中了儒家传统文化所颂扬的多种美德。从此关羽便以一个极具欣赏品位的艺术典型而发挥着他的审美功能和社会功能。

《三国演义》在民间文学对历史上关羽作增添删减、移植嫁接、集中突出等理想化处理的基础上,又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和情趣对关羽形象进行完善化加工创造。若将《三国演义》与元代《三国志平话》相比,就会发现作者对符合自己审美构思的材料一律采用。如对突出表现忠义精神的“桃园结义”,表现勇武气概的关羽斩车胄、刺颜良、斩蔡阳、杀庞德,表现智勇双全的“关公单刀会”、“水淹于禁军”及表现关公坚毅刚强品德的“刮骨疗毒”等故事情节均被采用。对有损于关公完美人格的则舍弃。如关公随刘备、张飞上太行山落草的情节则弃之不用。对原情节不足以尽兴表现关羽精神的则增添强化。平话一般情节单纯,文字简约,缺少文彩和艺术感染力,小说作者就补其不足。如关公“降曹归汉”的故事,平话极简单,而史书文字则有损于关公形象。《三国演义》的作者则加以改造:构思一封关羽给刘备的信,不仅将关羽降曹的过失洗涮得一干二净,且合情合理。使之不仅对关羽忠义形象无损,反有增强。又设计出张辽劝说关羽不必死节之言。指出关公若在彼时战死不仅无一功反而有“三罪”,而降曹不仅无罪反倒有“三便”:一者可保刘备二夫人,二者不背桃园之盟,三者留得有用之身。张辽不愧为关羽挚友,深知关羽心思。其变通之言果被关羽接纳。关公立即决定暂且栖身,另作良图。这与刘备投袁绍之举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关羽毕竟是个光明磊落的伟丈夫。所以作者又构思出强化关羽忠义精神的“三约”:一约降汉不降曹,二约保证供给二夫人俸禄和安全,三约但知刘备去向,便当辞去。并且表示“三者缺一但不肯降!”情节至此,一个铁骨铮铮、大义凛然的忠义之士的高大形象便巍然屹立在读者眼前。曹操在作者笔下虽作为反面形象奸贼出现,但在爱才用贤方面却是以肯定赞赏的笔调加以描写的。在小说这一场面的描写中既突出强化了关公的忠义精神,又真实表现了曹操善于纳才、也敢于纳才的胆识和气度。对于关公三约,曹操虽有犹豫,但在张辽的点化下,终于答应。此处描写可谓精彩之笔,既合于生活真实又合于艺术的真实。而真实则是艺术的生命。这也是关羽形象长久被民众崇尚礼拜的魅力之源。

为了进一步渲染突出关羽忠义精神,作者又巧加构思,描写了在关羽降曹期间,曹操从张辽之计“更施厚恩以结其心”的情节。为了得到关羽这个忠义之士、盖世英雄,曹操可谓机关用尽。先是以爵位相封,拜将封侯;而后以财禄相赠,上马金下马银;再用美女宝马相赐,诱其乐不思归;甚而特意做锦囊为之护美髯等等。然而关公在诱惑面前却全然不为所动。真可谓富贵不足动其心,名位不能移其志。当读者看到小说中描写的这种情景时,如何不被关羽精神、品质、气节所动所叹?在此场面描写中,作者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突出渲染、烘托人物形象。如当曹操见关羽将旧袍罩在自己所赐新袍之外而穿在身上时,便问其故,关羽答曰:“不敢以丞相新赐而忘兄长之旧赐”。此言令曹操叹赏不已,曰:“真义士也!”又例:当关羽得曹操所赐赤兔宝马,喜而再拜称谢时,操不悦,不解地问曰:“吾累送美女玉帛,公未尝下拜;今吾赠马,何乃喜而再拜?何贱人而贵畜耶?”关公则答曰:“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见面矣。”真可谓“人在曹营心在汉”!操闻之,何不“愕然而悔”④

经过对原材料利用舍弃、添加、渲染、强化等手法处理后,犹嫌不足者,作家就采用虚构手法。如小说中温酒斩华雄,华容道义释曹操,长沙城义释黄汉升等著名情节均属虚构。前一情节表现关羽勇武神威,后两情节则重在表现关羽知恩图报,酬恩义重的义气。华容道义释曹操的情节,史籍本无记载,平话也只有“关羽拦住”、“曹公撞阵”等寥寥数字;而小说作者为强化、突出关羽义气,却虚构了关羽有意放曹的情节,将寥寥数字的情节浓墨重彩地描绘成500余字的重场戏。作者以细致的笔触,先写两军狭路相逢的场面和气氛,后写操与手下众将关于冲关的对话,再写程昱对关羽性格特点的分析及对操的建议,接着写操从程昱之言与关羽对话和请求,最后写关羽不顾军令在押、冒死放操的细节和场面。突出表现了关羽的仁慈和义气,丰富充实了关羽作为“义绝”形象的内含。此外,毛氏本还将史书中记载的关羽平淡而死、平话中闻天神召唤而自动丢刀弃马受死的结局改写为壮烈而死,从而使关羽形象更加丰满完善,威武伟岸,光彩夺目。应该说是毛氏父子最后完成了关羽形象的理想化塑造工程,使关羽形象犹如一座巍峨的丰碑矗立在中国思想文化史和文学史上。

罗氏《三国演义》在明代诞生流行、毛氏本《三国演义》在清代对关羽形象的理想化、完善化塑造,分别为关公文化现象的形成、发展、高潮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关公文化现象的出现关键在于关羽形象的成功塑造而获得的审美功能和社会功能。

关公文化兴起的民族心理

作为艺术形象的关羽植根于历史的沃土,生发于史书作者的笔耕,成长于民间文学的栽培,成熟于《三国演义》作者的匠心。这棵长青的艺术之树,倘从三国历史的开端时间公元220年算起到清康熙年间(1662-1723年)毛宗岗父子评订本《三国演义》最后完善定型流传,历经1500年。关羽从历史人物到艺术形象,至今已历经1800年的历史风雨,不仅魅力不减,且依然光彩照人。与众多著名历史人物和艺术形象被遗忘冷落相比,关公则声名远播,流芳千载,而且仿佛愈到近代愈走红愈火爆,乃至被奉为神灵,庙宇广布、香火旺盛。这是为什么?笔者认为关羽文化现象及文化热或浪潮的出现,除本文上述原因外还有更为深刻的内在原因,这就是关羽形象的典型性与民族性。

(一)关公形象的典型性: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有一个著名的观点,即只有具有高度典型性的艺术形象才具有长久的艺术生命力。典型的艺术形象一定具有真实性。真实则是艺术的生命。因为只有真实,艺术才能取得观众的信任。关羽形象是典型的,也是真实的。首先,关羽形象诞生于那个纷争混战的时代。那是一个需要英雄、呼唤英雄、同时也造就英雄的时代。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意识里,英雄是能顺应民意、扭转乾坤、治理乱世的豪杰好汉。他们具有安邦济世、扶君报国之志和经天纬地、勇武过人之才,有谋事立业之智和百折不挠之坚。而关羽正是作家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以儒家传统道德观念为内核而创造的一个具有鲜明性格特征的典型人物。忠义正是儒家道德规范的核心。它具有强烈的民族感召力和凝集力。忠义精神对上要求忠君报国,对下要求扶贫救危,除暴安良。作家将忠义精神倾注在关羽的精神品格中。经过汉末乱世和三国纷争,生灵涂炭,人心思定、民众渴望统一。而忠义则是实现国家统一的精神旗帜和行为规范。其次,关羽形象诞生于儒家思想文化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土壤之中。中国思想文化史正是以孔孟为始祖的儒家思想与其他各家思想相斗争并始终居于主导地位的历史。关羽形象正是诞生于这种特珠的文化氛围和人文环境中。马克思主义文化学说中有句名言: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思想便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生活于某种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文化土壤上的人们必然受占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思想的影响。因此,自幼读《春秋》的关羽受儒家思想文化的薰陶而具有忠义、勇武、智慧、坚毅等精神品格。这体现和揭示了诞生关羽的那个时代的本质特征。

(二)关公形象的民族性:

关羽形象的典型性不仅在于其性格内含体现和揭示了那个特定社会历史和文化的本质特征,同时还在关羽性格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民族性。当然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关羽形象内含或关羽性格的理解正如对《三国演义》的主题及其他人物性格的理解一样颇有些见仁见智。但笔者却持定见,认为关羽形象的主导性格是忠义,同时具备勇武、智慧、坚毅等其他多种性格。这些性格正与被儒家传统文化所宣扬、并已渗入中国国民精神性格中的道德训条仁、义、礼、智、信、忠、勇、毅等完全一致。这些道德规范或训条由于长期被历代统治者所推崇宣扬,又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占统治地位,因而它们在人民大众中已经具有了规范性和约束力,久而久之,就成为民众的精神信仰或支 柱;从而铸就了民众的共同性格,同时也自然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或民族精神。回头审视中国历史,我们的民族自古忠君死节者有之,舍生取义者有之,报国舍生者有之,至于以智慧谋事立业,以勇毅报国安邦、济世救民等更是许多智谋之士、勇武之将的处世训条。而关羽的精神性格正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民族性格的艺术化、审美化的存在形态。它既表现了作家的审美理想,又体现了封建时代民众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同时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精神、民族性格。这是关羽形象审美价值之本、艺术魅力之源,同时也是其声名远播、流芳百世的原因所在。关公形象内含的民族性是关公文化现象形成的内在原因。它投合了民众尚美趋同心理。

(三)关公形象的独特性:

1、主导性格

笔者认为关羽是一个以忠义为主导性格,同时兼备勇武、智慧、坚毅等多种性格的艺术典型。这是本文在对作品中关羽形象作严谨科学分析,并参考其他有关资料而形成的见解。《三国演义》中称得上艺术典型的人物有四十余人。百二十回本《三国演义》按四十人平均计算每人所占篇幅仅三回;而作家安排有重点场面描写关羽的章回就有十四回之多。可见关羽在小说中所占份量。在作品中除被称“智绝”的诸葛亮和被称为“奸绝”的曹操外,被称为“义绝”的关羽是作者浓墨重彩精心塑造的一个浮雕般的典型形象。大凡不朽的艺术典型均是由多种性格或丰富的精神素质构成的,包括否定性的素质或性格。且往往多种性格中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性格起着统领作用,使典型人物完整丰满,富于立体感。如哈姆莱特、于连、拉斯蒂涅、安娜·卡列妮娜、阿Q等世界著名典型人物即如此。关羽作为杰出的艺术典型,其主要性格是忠义、勇武、智慧、坚毅。当然还有学者归纳出仁慈、信义、节操等。但笔者认为:这些性格在作品中专门表现的篇幅极少,可以归纳到忠义、坚毅等性格中去。在本文归纳的四种主要性格中,主导性性格为“义”。其他性格则或从属依附于这种主导性格,或是这种主导性格在某方面关系中的表现。如“忠”则是义在下对上、小对大、个体对集体、局部对全局等各种关系中的体现。如忠君、 忠于祖国等。而勇则是为忠义精神服务的。否则即是亡命之徒或奸贼,如吕布、曹操等。而勇武、智慧、坚毅等可视作忠义实现的必备精神素质。这些性格有机地统一于以义为核心的关羽形象之中。忠义自古是处理调节各种人际关系的首要训条和原则。它是儒家道德规范和原则的核心。历代统治者都大力推崇颂扬忠义精神。关羽被毛宗岗父子称为“三绝”。《三国演义》着重刻划了关羽的义气。即对君主的忠贞之义、对恩人的知恩图报的恩义,对他人的信义等等,重点突出了忠义。作品中表现关羽忠义精神的章回最多。在全书重点表现关羽的14回中竟有8回安排重场戏刻划关羽的忠义。如:第1回“桃园结义”、25回“屯土山关公约三事”、26回“关云长封金挂印”、27回“美髯公千里寻主”、28回“斩蔡阳兄弟释疑”、50回“关云长义释曹操”、53回“关云长义释黄汉升”、77回“关云长死节”等。曹操曾数次赞叹关羽真“天下义士也!”小说作者也称关羽为“义重如山之人”。毛氏《三国演义》也在批语中称关羽“报主志坚”,“酬恩义重”。这些章回艺术上也堪称精彩篇章。写得跌宕起伏、曲折有致,读来扣人心弦,趣味盎然。简直就是一篇篇义的颂歌。可见作者的创作旨意就是要把关羽写成义的典范。“义”则是中华民族所崇尚的传统美德。这又是关公文化兴起的核心要素。它引起了民众情感上的共鸣、理智上的共识。

2、性格内含的丰富性

作品写关羽勇武精神的篇幅也较多。勇武则是忠义精神的具体化、行为化。勇也是儒家文化大力宣传的道德观念和规范。《礼记·骋义》曰、“有义之谓勇敢”。孔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意即勇必合于道义。否则即为亡命之徒。勇武表现的是关羽行为的外在特征,形容关羽作为义士、虎将、盖世英雄的精神气概和风貌。勇赋予关公形象勇武之气、阳刚之美。小说中关公袭车胄、温酒斩华雄、刺颜良、除文丑、过五关斩六将、斩庞德等情节均表现了关公勇猛无敌的英雄气概。可谓关公之勇盖世无双。关公之勇合于忠义。他择明主而事,封金挂印,千里寻主;择业而从,不为他心目中的奸贼曹操篡汉之业卖力。此外,小说还在“关公赚城袭车胄”、“屯土山关公约三事”、“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等情节中着重表现了关羽的智慧。有勇无谋乃匹夫之勇。以智慧谋事立业,勇会获得更大的成功。在“单刀会”中作者细致地描写了关公如何以机警智慧获得孤胆英雄美称的全过程。关公的智慧使他的勇成为所向无敌的“神勇”。坚毅也是关羽形象的一个鲜明性格特征。它主要形容人的意志的强度和韧性。人有了忠义之心导向,又兼备勇武、智慧及坚毅等精神品德,谋事立业就会无往而不胜。这一性格特征在小说中也有较突出的表现。“人在曹营心在汉”的故事全过程即表现了关羽报主志“坚”。“刮骨疗毒”的情节场面即侧重表现了关羽之“毅”。在此场面的描写中,作者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表现了关羽这个英雄、伟丈夫在生活细节中体现出来的刚毅之美。从而又增添了关羽作为艺术典型的感人魅力。关公形象内含的丰富性适应了不同性格、不同情趣民众的审美需求。

3、性格的独特性

关羽性格又是鲜明独特的。这不仅是指关羽性格特征内含是由有别于他人的多种精神元素组成的,同时也指其存在的方式、表现的形态也是有别于他人的独特的“这一个”。如与作品中其他典型人物相比,就主导性格特征而言,关公之“义”就是独具特色的,有别于孔明之智、刘备之仁、曹操之奸等特征。再如关羽之勇又是有别于张飞的带有某种鲁莽色彩的勇,有更多的智作扶助,所以可称其为盖世英雄,而张飞则略逊于智。此外,张飞性急,有时小不忍则乱大谋;而关羽则处事稳沉,因为他具有张飞所缺少的坚强刚毅的个性。再如忠的性格是孔明、张飞、赵云、关羽等共有的。但作者却将关羽的忠义表现得那样一波三折、曲折动人。如关羽降曹归汉情节的独特性及其细节描写的真实性、心理描写的勾魂摄魄之笔力等等都是其他人物描写所绝无仅有的。总之,关羽性格特征的存在方式、表现形态是独特鲜明的。唯其如此,关羽形象才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震撼力和吸引力,而这又是关羽形象经久不衰的艺术上的内在原因。关公性格的鲜明独特性满足了大众求新好奇的欣赏心理。

关公文化兴起的社会基础

由于关羽形象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民族性格忠义、勇武、智慧、坚毅等既代表了下层民众的价值观念、人生理想和审美情趣,又能反映统治者的意愿;同时又由于关羽形象的高度典型性和艺术上的独特性,使其一经诞生便受到社会全方位的首肯、赞赏、崇尚乃至膜拜,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为关羽文化现象的生成、发展、形成高潮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使关羽这样一个生活中的英雄,艺术中的典型具有前所未有的普及性和知名度,有了一代又一代的模仿者和“追星族”。关羽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杰出的艺术典型,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一颗璀璨明星。

(一)官方的推崇与关公文化三浪

每个民族的思想文化都有其民族共性。这种民族共性植根于本民族历史和现实生活及其思想文化土壤。而共处于该民族之中的上自官方,下至民众都有意无意受到薰陶,乃至渗透其精神血液,成为其思想灵魂,从而形成该民族的民族性共同精神特征和性格特征。学术上称之为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它们具有强烈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因而当作家将忠义、勇武、智慧、坚毅等具有民族共性的精神、首先倾注于关羽形象时,他就成为一种民族精神、性格的象征、代名词和旗帜。《水浒传》中英雄大聚义用的就是义字旗。义旗一举,八方好汉共聚梁山,图谋起义大业,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民革命运动。旧时代的统治者本来就以国家的主人、民众利益的代表者自居,因而当关羽这位具有民族性特征的艺术典型一经诞生就受到统治者的青睐、推崇和颂扬。

1、关公文化的兴起。

历史上的关羽,生前仅是刘备手下一员战将,到隋唐五代,其爵号还是生前封的汉寿亭侯,其生平事迹也仅口耳相传。宋朝随着包括关羽在内的三国事迹的广泛传播和民间文学的兴起,关羽开始走红。哲宗绍圣二年赐关羽祠“显烈”二字,徽宗崇宁元年封“忠惠公”,大观二年又进封为“武安王”。⑤可见统治者开始关注利用关羽。此外,宋代地方志《咸淳临安志》有条记载写道:“清元真君义勇武安王庙,在西溪法华山,1162年建”等。据有关间接资料记载,宋代已有关羽庙多处。且在《宋会要辑稿·礼二十》中已有当阳关羽祠“民有疾疠必祷,寺僧以给食”的记载。可见在宋代不仅官方开始推崇利用关羽,而且宗教已开始供奉关羽,民众已有礼拜关羽的习俗。由此可见关羽文化开始兴起。

2、关公文化第一浪。

由于元以前民间传说对关羽事迹的广泛传播,在元代便形成了一大批以关羽为表现对象的话本和杂剧底本等民间文学的繁荣。据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记载:元初至元明之际的三国故事杂剧共三十七种,以关公为“正名”的就有十一种。使关羽开始由战场走向民间,由历史走向现实。于是在元代便形成了关羽文化及三国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第一次大传播大普及的浪潮。书场、酒肆、茶馆、舞台等民众活动的场所均为关羽文化及三国故事大普及的最佳处所。元代,文宗即位不久,就加封关羽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遣使祠其庙。”⑥于此可见官方对关羽的神化已经开始,最高爵号与宋代齐平为王。核心性格依然是义、勇。元代关羽庙大增,仅据明地方志可查的资料记载,建于元代的关羽庙有20余处,形成一道道关羽文化景观。可见关羽香火已旺。由于元代民间文学对关羽精神、关羽故事的广泛传播、官方的推崇和宗教的供奉及民众对关羽精神崇尚、关羽形象的崇拜,便形成了中国文化史上关羽文化第一浪潮。

3、关公文化第二浪。

明代是罗贯中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诞生流传的时期。小说作者以史料为依据,吸收民间传说及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杂剧等民间文学作品的丰富营养,对关羽形象进行了完善化的创造,使关羽由艺术形象上升为艺术典型。而这对关羽文化热的进一步升级奠定了更为坚实的文化基础。据属于稗官野史的《天帝圣迹图志》卷二《封爵号》和近代方志刘大鹏《晋祠志》等有关资料记载,明代曾先后加封关羽。曾赐“忠武”,封“协天大帝”,赐庙“英烈”,最后(1614年)敕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等。封号激增,范围扩大,地位增高,神化加剧。由过去的最高爵号“王”加升为“帝”;由过去只司现实的权位扩大为“三界”。且是司管“伏魔”;地位齐天,为“天尊”、“圣帝”。可谓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明代与前代相比,更是庙宇广布。仅就明代传世甚少的地方志记载看,明代关羽祠庙仅名称就有十多种。可见官方推崇之盛,关羽香火之旺 ,关羽崇拜与关羽文化热已到何等程度。伴随完善化关羽艺术形象在社会中传扬、统治者推崇、宗教对关羽形象的供奉及民众的礼拜等一系列由关羽形象而生发的文化现象,便形成了中国文化史上关羽文化现象的第二浪潮。关于这次关羽文化热浪形成的原因,细研一下便可看到形成这次浪潮的各方动力。官方推崇则是为了利用关羽精神训化忠臣顺民,以维护自己的统治;宗教供奉关羽则是为了利用关羽偶象使教门烟火不绝,以使自己有寄身之所;至于礼拜关羽的信徒们奉礼膜拜则是为了祈求这位“三界伏魔大帝”为其降福除灾。罗贯中塑造关羽形象的动因恐怕要高尚得多,当然也复杂得多,在此不便妄加评说。但这位文坛巨匠如果在天之灵有知,见后辈居然将其倾心塑造的关羽赐封为“三界伏魔大帝”供奉于封庙,烟薰火燎,一定会瞠目结舌、啼笑皆非。

4、关公文化第三浪:

清代,随着毛伦毛宗岗父子对《三国演义》批评、修饰定型和关羽形象完善化工程结束,在中国文化史上便形成了关羽文化第三浪潮。这一浪潮的出现仍然是在官方的大力推崇、宣扬普及下形成的。此时,死后一千多年的关羽再次声名大振。这次关羽文化热出现,不只是“热烈”可以形容,倒颇有些“隆重”的气氛。在明代,仅见洪武、永乐两朝为关羽立庙见于正史,而清代则历朝为关羽赠封均有实录。《清史稿》卷八十四《礼三》有概括记载,本文限于篇幅,现摘其要点:清代,除康熙朝无表示外,历朝均有赠封。到光绪为止,关羽名爵封号全称已达26字之多。即“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诩赞宣德关帝圣君”。比自唐至清的“大行皇帝”封号还要多。溢美之词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清代各地莫不有关帝庙,香火旺盛,热闹非凡。乃至关庙成为各地著名景观、群众逢年过节的公共娱乐场所、平常休歇的场所、甚而在关羽寺庙附近形成集贸市场,有的地方干脆把赶集市贸易、买卖物品叫“赶庙会”。随着官方的推崇导向、教派的供奉,及各种以关羽为表现对象的民间艺术如戏剧、故事、平话、年画等的普及,使关羽形象已经由历史进入现实、由英雄变为神灵、又由神坛进入百姓家庭,影响着民众的生活信仰、精神道德。关羽的画像甚至被当作驱邪除灾的神灵供奉于家庭的神龛和内室,用关羽肖像制作成门神画贴于门上。余俗流传至今,常有老者在昔日关帝庙遗址暗暗烧香膜拜,祈求降福除灾。于此可见,清代关羽文化热已达鼎盛时期。

(二)民众崇拜与尚美心理:

如果说统治者推崇宣扬关羽形象是为了训化更多具有忠义、勇武等精神的忠臣顺民,以维护自己的政治统治的话,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平民百姓为什么要崇拜关羽?甚至用关羽精神对子女进行家教?这是因为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思想就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而民众的精神素质、审美理想、价值观念等都要受到统治阶级所推崇宣扬的思想文化的影响制约。所以在官方大推崇、宗教大神化时,就伴随着民众大崇拜。而民众对关羽形象的崇拜则是关羽文化现象出现的另一重要原因。由于关羽形象内含的民族性与丰富性使各个阶级、阶层、团体及个人都有认可、赏识、崇尚的成份。关羽的忠义、勇武、智慧、坚毅等精神品德代表了以儒家传统思想文化为内含的中华民族共同道德规范、价值观念、审美理想,是人们共同向往追求的精神境界。因而从审美角度看,人们崇尚关羽精神,崇拜关羽形象是一种对美好人性、理想人生的追求。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崇尚美、追求美是健全人的天性。同时,下层人民崇尚关羽精神,也受生活经验的启示。民众在生活劳作的实践中,切实感受到在人际关系的相处中,在家人、朋友、上下级关系的交往中、在为人生理想奋斗中等等,必须具备某些精神素养、遵循某些必备的道德原则。否则,会四处碰壁,贻误大事。例如:忠义的美德就会使人在为人处事中左右逢源,得心应手。下层人民呼唤义:大而言之,可以事君报国;小而言之,可以修身养性;使强者除暴安良,使弱者立志图强;使贫者同舟共济,使富者扶贫助困;义能使被助者知恩图报,使高尚者舍己为人。总之,义能使人奋进不已,达到人生的高境界。以上所述,就是本文所认为的民众崇尚关羽精神,崇拜关羽偶像的内在原因。即关羽形象内含的民族性和民众尚美心理相融合。

(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正确对待关公文化。

当然,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关羽形象的历史局限性,看到“义”在现实中的负面作用。辩证地对待关羽文化现象,分清精华与糟粕。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如果不能理智地分析,仔细权衡,就会导致凭义气用事,而置大局于不顾,造成全小义而失大义的遗憾。此类例证,可谓举不胜举。就在《三国演义》中就有多起因义气用事而导致的遗憾和悲剧。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就是因酬曹操厚恩之小义而失兴汉业之大义,从而失去了灭曹操的千载难逢的良机,使汉刘长期屈居西南一隅,无法实现兴汉图霸之宏图大志。再者,刘备、张飞将关羽之死视为私仇,不顾包括军师丞相孔明在内的百官劝阻而执意进兵伐吴。结果由于义气用事,导致刘备在伐吴的夷陵之战中,几乎全军覆灭。刘备无功羞愧而返,从此致病,死于行宫白帝城。张飞则因义气冲昏了头脑,逼迫军士过甚,而被部下所杀。二位好汉义士未死于千军万马的战场、敌人的刀剑之下,却死于自己视为生命的义气。刘、关、张三人可谓因义而兴,因义而失败。成于大义,败于小义。数百年前《三国演义》的作者就以清醒的审美意识恰如其份地评判了自古被中华民族所崇奉的传统道德“义”的正面作用与负面影响、进步性与局限性。因而在关羽文化持续存在的今天,人们切不可盲目崇拜义字。应弘扬大义,慎待小义。

除了忠义精神品德之外,关羽勇武、智慧、坚毅等精神品德也是培养健全人格不可缺少的精神元素。忠义以事君待人,勇武以尽忠报国,智慧以谋事成业,坚毅以修身养性。有此“四德”的关羽是民族精神、民族性格的化身、旗帜。他集忠义、勇武、智慧、坚毅四德为一身。是一个既受官方推崇又受民众崇拜的理想化英雄,一个既有民族共性又有独特个性的杰出艺术典型。关羽的结局是悲剧。正因为是悲剧,更增强了其崇高美、悲剧美。他虽然失败了,但民众依然认可他为英雄。在我们民族的审美评判标准中有句名言:“不依成败论英雄”。关羽死于大义,全其忠节。关羽留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永远是一个威风凛凛、大义凛然、顶天立地的好汉。即使死了也依然使敌人心惊胆战,关羽永远是个无敌于天下的盖世英雄。美哉,关公!壮哉,关公!关羽文化热,热在关公。

参考文献:

①见《史通》(710年)卷五《采撰》

②参见北大中文系《中国小说史》1978.89

③见庸愚子《三国演义》序

④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23-224

⑤见《宋会要辑稿·礼二十》

⑥见《元史·文宗记一》

上一篇:青春举行音乐会教案下一篇:培智学校小课题研究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