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未来的诗句——《别薛华》

2024-05-22

展望未来的诗句——《别薛华》(共2篇)

篇1:展望未来的建筑

1 零能耗建筑

由于能源危机, 节能环保已成为世界公认的主题。各国都在推行全方位降低能耗, 有人提出“零能耗建筑”的概念。所谓“零能耗建筑”是指不消耗煤、电、油、燃气等商品能源, 其使用的能源为可再生能源, 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 以及室内人体、家电、炊事产生的热量, 排出的热空气和废热水回收的热量的建筑。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普遍重视建筑节能, 一大批新技术、新能源被引入到新建建筑及既有建筑的改造中, 取得了显著的节能效果。这些新技术主要包括新型保温材料、遮阳技术、太阳能利用技术、自然及机械通风技术、新型采暖空调设备、燃料电池、微型燃气轮机、计算机控制技术等等。国外的节能建筑充分利用了这些新技术, 并把它们合理地糅合在一起, 做到了舒适与节能的高度统一。

美国能源部下属的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也对住宅节能技术进行了重点研究, 并和一些州政府合作建设“节能样板房”予以示范。比如能源部和佛罗里达州合作建设的“零能耗住宅”“太阳能住宅”等, 通过利用佛罗里达地区充足的太阳能和采取建筑节能措施, 让住宅不再需要使用外来能源。

我国的奥运村居住区也采用了先进的节能技术, 这里既没有任何分体空调室外机, 也看不到中央空调的冷却塔。由于采用了名为“再生水源热泵系统”的新技术, 整座奥运村的冬季供暖和夏季制冷, 将主要采用经过污水处理的再生水。截至目前, 奥运工程共采用69个新型能源利用项目, 其中包括光电、光热、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34项、先进热回收空调技术13项和先进能源利用技术, 节能增效可见一斑。

2 节地型建筑

日本是个土地资源稀缺的国家, 其在深入挖掘地下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做出了有利尝试。1930年, 日本东京上野火车站地下步行通道两侧开设商业柜台形成了“地下街之端”。至今, 地下街已从单纯的商业性质演变为包括多种城市功能的、有交通、商业及其他设施共同组成的相互依存的地下综合体。而日本地下街的形态分为街道型、广场型和复合型, 其规模也依面积大小及商店数目的不同分为小型、中型、大型。

美国和加拿大虽然国土辽阔, 但因城市高度集中, 纽约地铁突出经济方便和高效率等特点。四通八达不受气候影响的地下步行道系统很好地解决了人、车分流的问题, 缩短了地铁与公共汽车的换乘距离, 把地铁车站与大型公共活动中心以地下道连接起来。典型的洛克菲勒中心地下步行道系统, 在10个街区范围内, 将主要的大型公共建筑在地下连接起来。除此之外, 美国地下建筑单体设计在学校、图书馆、办公、实验中心、工业建筑中也成效显著。一方面较好地利用地下特性满足了功能要求, 另一方面又合理解决了新老建筑结合的问题, 并为地面创造了开敞空间。

追溯我国的地下土地利用, 当推富于地域特点的黄土高原的窑洞, 利用当地土质的疏松与干燥, 施工的经济与简便, 建成后, 冬暖夏凉, 不仅节地而且节能。随着经济的发展, 出现的地下商城已显示了一定的规模和水平, 上海、吉林、长春、哈尔滨都相继出现。地下商城与地下交通的开发, 应运而生的是地下步行街的出现, 使人们领略到地下购物的精彩。

最常见的还是地下车库, 几乎所有的住宅小区都有, 常伴有人防功能, 设计师考虑到“平战结合”的特点, 这些地下车库既是和平时代大家停放私家车的车库, 又是战乱时期的物资库、人员掩蔽所, 可谓一举两得。

3 避难型建筑

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国, 曾经有许多建筑被毁, 许多人在地震中遇难, 日本政府加强对地震的防范意识, 颁布了《建筑基准法》, 日本的高层建筑必须能抵御里氏7级的强烈地震, 日本防震有一个基本原则, 就是“学校是第一避难所”, 所有的房子都可以倒, 学校的房子不能倒。为什么日本会把学校作为第一避难场所, 这要从1923年的那一场关东大地震说起。当时的日本学校建筑大多是砖木结构, 与现在中国部分农村学校的情况相似。但是, 关东大地震导致不少学校教学楼倒塌, 学生集体遇难。当时的日本政府从中吸取了教训, 以“学生的生命维系着国家未来”为最高原则, 规定学校教学楼必须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而在当时, 钢筋混凝土结构是最新的建筑模式。从那时开始, 学校便成为每一个地方最坚固的建筑, 自然也成为了地震后灾民的第一避难场所。

汶川强震给灾区中小学生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残酷现实, 无疑能够促使我们从此把学校是第一避难所的理念铭记在心。专家指出:学校和医院都是孩子、病人这些弱势群体呆的地方。我们应该进一步提高学校、医院以及生命线工程的抗震设防标准等级。中小学和医院的人员相对集中, 把它们作为应急避难所来设计, 这样即使其他房屋被毁了, 我们的孩子是安全的, 病人是安全的, 医院还可以在灾害发生后及时救助伤员, 学校可以成为大家的抗震避难场所。另外建筑物内可考虑设“户内抗震避难区”增强建筑的避难功能。

4数字化建筑

随着科技的发展, 高速变革的网络时代、迅猛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建筑产业的异军突起, 无不推动着数字化建筑的进程。中国加入“WTO”“十一五”计划, 北京奥运等数千亿美元的商机使中国的智能化建筑成为世界建筑业的焦点。

今天, 在现代化城市中, 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智能建筑群和具备了“智能建筑”特点的现代化居住小区。可以设想, 在将住宅、社区、医院、银行、学校、超市、购物中心等所有智能建筑通过信息网络连接形成“数字化城市”信息平台之上的“智能建筑”“智能小区”“智能住宅”, 与现在的“智能建筑”“智能小区”或“智能住宅”有多大差别, 这些可以预见的前景, 预示着“智能建筑”具有极其广阔的发展领域。

智能建筑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国内近几年智能建筑的发展, 已经带动和促进了相关行业的发展, 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智能建筑领域的持续扩展将会使相关的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现在的建筑数字化、智能化日新月异, 可视对讲系统、指纹门禁控制系统、智能窗帘及遮阳系统、远程抄表计费系统, 电子银行、网上购物使现代人足不出户就体验到一日千里、放眼世界的乐趣。

5结语

展望未来的建筑, 它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和梦想, 不断去粗取精, 推陈出新, 向零能耗、节地型、具有避难功能和数字化等方向发展, 构建全新的建筑格局, 愿我们大家都拥有健康美好的家园。

摘要:阐述了零能耗建筑、节地型建筑、避难型建筑及数字化建筑是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 同时介绍了这些建筑的现状、特点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并指出这些未来的建筑会越来越贴近人们的生活, 越来越趋近完美,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零能耗建筑,节地型建筑,避难型建筑,数字化建筑,发展

参考文献

[1]崔曙平.国外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现状和趋势[J].城乡建设, 2007 (6) :69-71.

篇2:展望未来聪明的家

现如今,环境和时代的变化诞生出了减轻人们生活负担的家用产品,越来越多的人也因此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和舒适。未来家庭的智能化将使这种发展向更远的地方跃进。新的数字化装备在本质上说是一种新的管家、保姆,厨师、助手,甚至是宠物,他们会识别人类,尊重我们的习惯,喜好和憎恶,然后相应地调整他们的行为和服务。智能化产品会帮助更多人在家里比以前更有效率和轻松地工作、娱乐、放松或社交。

理想中,人们会希望这些新型的助理和伙伴既要对自己表示出友善和尊重,而且更希望他们成为人类的朋友,于是摆在设计者面前的挑战就是要设法把那些毫无生命的物体转变成有生两气息、温暖人们的“生物”。随着家庭中的物品变得日益主观化,人们有必要继续教会他们如何去做。人们需要确立规则,并控制人和机器的关系,以及产品之间的各种关系。为了让产品所包含的行为真的有益于日后的生活,或许人们可以从反面设想一下所有家里智能化的产品从未受过有关“礼仪培训”的状况是怎样的。那么很可能当人们推门进屋时,各种产品都会立刻行动起来:告诉你所有未接电话,音响系统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开始播放我们喜欢的音乐,厨房助手告诉我们晚饭是什么,电视机自动打开……事实上,一天忙碌的工作或远行回到家里之后,人们通常都会反感被所有激活的设备争先恐后地用各种方式搭讪或者问候。这个反面的,情形告诉人们,智能产品的开发和设计是需要接受指导和规划其行为的。就像过去那些家里的仆人或者侍者,他们经过严格的礼仪和人情世故驯化,可以以一种谨慎、不唐突和温和的方式为人们提供服务。

当这些新的产品进入未来家庭之后,这些灵活方式将给产品带去新的造型和类别。如令的家已经被墙体日益分割成了多功能的区域:厨房、卧室、餐厅,卫生间,等等。与此同时,现在的家也正在覆盖着新的和虚拟的矩阵,它基于休闲和社会行为,而非基于不同的功能,并且在重构居住“空间”。家已经变得多中心了,房间变得多功能化。一位家庭成员或许在卧室玩电脑,另一位或许在书房看电视,第三位也许在厨房打电话,等等。吃饭的时候,家庭成员也许会在餐厅或厨房,要么是在客厅,甚至索性就在卧室里吃早餐。在多中心的家里,新的个人化装置将改变人们所熟悉的产品造型:譬如,随着今后每个家庭电视数量的增加,产品看上去会有所不同。电视可能会成为一种多功能显示器,同时变得更个人化。在卧室也许我们会和一个小的屏幕式书本紧紧卷在起来,孩子可能在床上秘密上网,或者就像泰迪熊一样和屏幕对话。在卫生间,人们也许正在通过互动的屏幕向医生提出咨询。而在卧室,人们可能搭起一个宽荧幕剧场,享受一种乐在其中或者和别人共同分享快乐的体验。

魔力珠宝

这个想法采用小型化和县有亲和力的设计,同时便于使用。其实也没有什么魔术,每个人小时候都有关于神仙和魔力的幻想。“里面的技术越复杂,外面就越简单。”

机器人

电子宠物Ludic可以听从人的命令,感知人的触摸和手势控制。通过感应器Ludic可以了解周围环境、控制者和自身的情况。它还能完成简单的任务,通过与主人接触会赢得人们的喜爱。

自行车

孩子们在骑自行车的时候可以为自己心爱的电动玩具充电,并且明白能量是如何产生的。这种自行车有短距离通信系统,可以让孩子们相互知道对方在哪里怎样找到对方,并且联系对方。这套通信系统可监视交通状况在判断出可能遇到潜在危险或需要小心时,提醒孩子们注意安全。

“数据特区”

“数据特区”增强了在本地环境下的信息发布功能人们可免费使用它访问信息网络包括黄页、地图和服务信息。交互式的触摸屏界面让人们可以搜索选择并确认某个餐馆的预留座位,并将方位地图打印出来。“数据特区”外形简洁有特色并且有发光标志引人注意,在城镇中心、商店附近,街头巷尾很容易找到它。

“车内导航”

如何创造出一个让人们在确保驾车安全的同时,找出复杂的行车路线的系统并按照路线驾驶,是摆在设计者面前的困难。为了解决难题,设计师想出了一个具有双重功能的系统。首先,驾驶者用一个便携装置和里面的道路搜索软件找出一条驾车线路,随后上路的时候复杂的路线被转换成了简单,有序的方向指令,并显示在仪表盘的导航屏幕上。这套系统很聪明,如果驾车者走错了路,或是遇到修路,它都能自己改变路线。

音乐混合器

Mumbo是一个音乐混合装置它的特点是直观控制,声音可以通过使用储存器或网络下载。Mumbo通过自己的效果实现多种音乐操作,包括共鸣、声音延迟、滤声音调和预置。

感情容器

这是一个小型的个人化的多媒体产品带有一个屏幕和扬声器。作为礼品,它们有两个吸引人的地方:既是珍贵的礼物,同时也是信息传递载体。

互动桌布

这张可洗涤的尼龙桌布内带有智能芯片,可以提供无线电感应能量给所有放在桌上的电器而桌布本身却不会发热。特制的陶瓷盘可以在吃饭的时候保持食物温度,让家人在吃饭的时候有空聊天和交流。

热线徽章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和工作变得繁忙,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机会越来越少,“热线徽章”短距离的无线电收发器会促进有着相同兴趣的人之间交往。徽章内部存有个人信息,不用的时候可以在底座上充电。它能存储和传输佩戴者的兴趣爱好,并接受由其他徽章发出的相同信息。当两个都佩戴了徽章的人兴趣相投的时候,徽章会向对方发出信号这将有助于双方消除陌生感和开展交流。

互动的书

设计者为人们描述了这样一种图景,我希望有一本真正的书,就是十年之后的儿童能像睡觉前把电脑游戏带上床一样去喜欢拥有这本书。

智能围裙

智能围裙集成了芯片和内置麦克,可以让人们不动手便开始烹调。人们说一句话,随即智能围裙就可以关闭烤盘下的火炉,或者为厨师显示一下有关菜谱。另外,这条可以洗涤的围裙还能呼叫其他家庭人员来厨房帮忙,或者告诉他们饭已经做好了。

生活的记忆

“生活的记忆”是由欧洲委员会资助设计的,专门用来促进智能信息界面方面的研究。它可以让生活或者工作在某个特定地区或者相邻地点的社区成员查找,分享和回味彼此在生活中的各种趣事和记忆。这个想法的目的是让人们理解并保护好本地文化的丰富性和多元性。具体到产品上,它提供了一个多媒体平台和全新直观的界面,人们可以在家里或者公共场所使用它。它的产品包括互动的咖啡桌,移动设备和“小精灵”。

遥控窗口

遥控窗口是一个以屏幕为主的遥控器,可以控制所有系统的操作。它既可以通过触摸操作,也可用声音遥控。另外,它还有一个大圆钮控制音量。窗口上的菜单列出了各项操作,并通过智能系统指引人们使用。

“魔法笔”

“魔法笔”是一种智能输入设备,在书写和绘画过程当中,将产生的信息存储下来,然后用“魔法笔”配套的“墨水瓶”从笔中下载这些信息到电脑上。它还可以记录演讲,并把声音转化成文本文件。

玻璃烤面包机

透明玻璃外壳的烤面包机满足了人们想要了解面包是如何烤好的好奇心理。另外,外壳还可以根据面包形状和大小的不同,比如法棍面包或者吐司片进行调整。当烤面包机感应出面包烤好的时候就会自动关机。

玻璃壶

透过玻璃外壳,人们可以看到壶里有多少水,还可以观看壶底的一体式加热器是怎样把水烧开的。壶的滤嘴能确保水在流出时过滤掉杂质。

食物分析仪

这台厨房专用的秤能称量食物,并提供有关营养信息,有触摸屏上输入称量的食物种类后食物分析仪就会给出食物的热量水平,卡路里含量,碳水合物和维生含量等方面的信息。不仅如此,它还能帮助那些节食的人平衡膳食。

早餐托盘

上一篇:电子科技大学国家助学贷款情况说明下一篇:班级工作计划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