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起步作文训练

2024-05-08

三年级起步作文训练(精选8篇)

篇1:三年级起步作文训练

浅谈小学三年级起步作文训练

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是学生的门槛,抓好学生起步阶段的作文,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爱上写作,能够自主、自由地表达,成了小学生作文的一个难题。我通过近几年的不断实践、总结,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解决这一难题:

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作文的要求比低年级的造句写话要高出一个层次,而学生刚刚接触写作,很多学生写作时总感觉无从下手。针对这一情况,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先观察后作文。作文来源于生活,只有让学生走进生活,融入生活,才能有所见,有所闻,有所感,才能真正写出实实在在的好文章。在学生习作之前,教师需带领学生有目的地观察生活,并且要将这种方法作为习惯来培养,当好学生习作的指导者、引路人。只有引导学生感知具体形象的事物,才能激发其积极地思维,进而产生表达愿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带领学生观察图画和实物,然后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写作,学生才有兴趣,写出的文章才有具体内容,才有真情实感。教师还要告诉学生,一个会写文章的人,应该是一个条理清楚、善于观察的人。而生活不会主动告诉你哪些将是你写作的最好素材。因此,要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一双灵敏的耳朵去聆听生活,用一颗敏感的心去体验生活。比如三年级语文园地二是写人的习作,要让学生明白:可以写自已熟悉的人、身边的人,可以写听说的人,还可以写自已想象中的人物等。在写作中有的学生可能写父母、同学等身边之人,有的学生也可能写在电视上了解到的人物。这样学生就可能在这次作文中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当然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是均衡的,往往存在差异。必要时教师还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内心对于同一事物的感受,为学生做示范,通过示范来引导学生,弥补他们表达能力的滞后性。毕竟小学生学习语言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这种方法有利于提高全班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二,先实践后作文。如有计划地设计游戏,外出参观,组织活动等情景创设。学生亲身参加的实践活动,往往津津乐道,此时让学生写出实践活动的经过和感受,自然兴趣盎然。由于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生活,让其增长见识,提高认识能力,因而写的文章就会有条理,语言也比较生动活泼,而且具有一定的生活气息。

第三,抓时机写作文。学生写作文的兴趣,因时间、地点、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善于抓住有利时机让学生写作文,学生就会感觉不到困难。例如,课间一个精采的场面,运动场上精采的表演,课堂上发生一个有趣的“**”,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写下来,或者在讲读课文中补写一个情节,续写一个结尾等。学生写起来感兴趣,“难”字就会不翼而飞。

二、多读多写,读写结合1、多读多写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从阅读中汲取营养,利于学生从读学写,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这也是作文教学的基本途径。想写好作文唯有多读多写。除了每周一次的固定习作外,还要注意发掘写作契机,让学生多读多练。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作文就是让学生把这丰富多彩的生活,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表达出来。让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发现有趣的、开心的、失望的、沮丧的事。并用日记的形式把它们记下来,讲给小伙伴听,读给朋友看,评评谁写得最能打动人。其内容是多种多样的,一件小事、一位朋友、一点心得、一些感受都可以写进学生的日记里,日记的字数也随内容而定,可长可短,关键是写下自己这一天最想记下来的东西。

2、日积月累,丰富学生语言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而三年级的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只有不断地鼓励和督促,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每天摘抄好词好句,定期检查。课外向学生介绍一些名言、古诗词、儿童诗歌,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并学习运用。在班队课、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文学知识竞赛、成语接龙等有趣有益的活动,提高学生自觉积累的兴趣和积极性,加深他们对语言本身及其应用的印象。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库不断丰富完善,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作文也能生动起来。

三、加强写作方法的指导

写作作为一种技能,需要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掌握一些方法和技巧,要求我们的教学有一个长期的、周密的序列。仔细阅读课标的要求可总结出:学生的写作表达叫做“习作”,顾名思义,就是学习写作;要从兴趣开始,从培养自信开始;对照《课标》的要求,笔者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写作格式。如文题居中,每一小节开始要空两个字的距离,把字写端正,明白各种标点符号的使用规则等等。再让学生知道,习作是由凤头、猪肚、豹尾三部分组成,猪肚的部分应具体生动。还要让学生明白,习作中应紧紧围绕某个人,某种物,某处景,某件事有序的用文字记下来。比如开学不久,同学们写语文园地一“我们的课余生活”时,发现许多学生习作中不能分段叙述,语句意思表达混乱,针对此种现象,我在周记中布置了这样的作业:洗袜子

要求是边洗边记,把每一个动作,每一点感受都如实的写下来,再加一个简洁得开头(时间、地点、人物、干什么)和结尾(对洗袜子的认识感受或对劳动的新认识)。周一上交,一篇篇有序且真情实感的作文让我感动,有的同学写下了一连串生动的动作,有的同学写下了肥皂泡泡的有趣,有的同学写下了洗袜子前后得心里感受变化。这样,降低门槛,减小坡度,化难为易,让所有学生看到希望,让他们知道原来写作文就是这么简单。只有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顺利进门,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写好作文。

四、指导修改

三年级是作文刚起步的时候,因此教师还要指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修改什么呢?修改错别字,修改有明显错误的句子。让学生写完后先自己读,尽量自己找出错误,把它改过来;自己找不出来了,再请别人帮忙看一看,改一改。那些不是不会写,而是因为粗心写错了的字通过自己和别人的检查马上就能改过来;有明显错误的词、不通顺的句子也很容易被找出来、改过来。这样的学习习惯对以后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一方面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以后就能自觉修改;另一方面这次及时修改了的错别字、有错误的词句,下次写作时就会避免出现同样的错误,使学生作文水平不断提高。

五、多种形式鼓励

1.利用评语进行鼓励。

作文教学中,教师对作文的评语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是与学生沟通的桥梁。责难、嘲讽、挖苦的否定式评语,往往会激发抵触情绪。作文批语中,应尽量用鼓励式、商量式、谈心式、启发式语气。使学生读后,既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信任和期望,同时,又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与缺点,在老师评语的引导下积极纠正认识,修改缺点。尤其是对后进生的一点进步,都要及时肯定,使学生感到作文并不难,从而对作文产生莫大兴趣。

2.班内范读进行鼓励。

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作文,努力将学生作文中的亮点找出来,用符号标出,然后在班内读给学生听。如:一个好词,一个好句,一个精彩的题目,一个漂亮的开头,一个出色的结尾,一个独特的构思……每次作文从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找出其亮点,给予大力肯定,使其产生成就感,进而激发兴趣。另外是办好班级的习作园地,把优秀的篇段张贴在上面,供全班学生学习、品尝。

作文教学难,难就难在学生写作文难;学生写作文难,难就难在没有东西可写,不敢、不愿下手去写。只要解决了这两个问题,我们的作文教学就会变得更轻松、更愉快。

篇2:三年级起步作文训练

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刚刚迈入写作的门槛,而作文的要求又比低年级的写话高出一个层次,很多学生便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感觉无从下手。提到作文,一个字:难。难在没有什么事情可写,每每提起笔来,脑袋里空空如也,没有几句话可写。如何让学生克服畏惧心理,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以下是我个人在作文教学中的几点收获:

一、创设情境,唤起写作兴趣 一些平时习以为常的事,学生就是写不明白说不清楚。为此教师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并因势利导,有意识的组织他们在一起聊一聊,营造一种倾诉的氛围。

1、细致观察,激发兴趣 在指导作文时,我们尽可能的把与写作有关的事物带到课堂,边让学生仔细观察事物边指导作文。如学习描写人物外貌时,老师可以请一位同学上讲台做“模特”,然后集体指导写作;或者请同学们带好自己喜欢的照片,然后边指导观察边写作。又如在指导写植物时,可让学生带一些盆景,指导他们对根、茎、叶、花的形状、颜色等作细致观察。指导写一种水果时,可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水果带到学校,在课堂上让学生用眼观察水果的形状、大小、颜色,用手摸一摸水果的表皮,感觉一下表皮有什么特点,然后用鼻子闻一闻水果的气味,再用口尝一尝水果的味道。经常对事物进行有序的观察,学生也就会观察的细致,说得有条理,当然也就能写得具体充实,视作文为乐事。

2、开展活动,入境入情

我们都深知爱玩是所有孩子的天性,玩耍中,孩子会尽情展露出自己的灵性。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有计划地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不失为开掘学生童真童趣的另一有效手段。如扳手腕、吹泡泡比赛,放风筝比赛,贴鼻子比赛等等。这些活动学生最感兴趣,参与力也高,且人人亲自经历,自然有话可写,写出的作文也兴趣盎然。记得那次吹泡泡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可高了,同学们首先朝不同的方向吹出了好多好多又大又美的泡泡,接着,我让他们仔细观察泡泡的形状、颜色的变化,看看它们是怎样飘动的,然后又让他们想想透过这些美丽的泡泡仿佛看到了什么。很快地,学生写出了一篇篇想象丰富的短文:有的想象到了许多可爱的小动物;有的想象到了乘着泡泡去周游世界;有的从吹泡泡悟出了深刻的道理:泡泡看上去美丽,但破灭的也快,我们不能像泡泡那样昙花一现,要从现在起打下坚实的基础,将来才能达到理想的彼岸。

二、体验生活,积累素材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在我们身边那触手可及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便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

1、家务劳动,积累素材

今天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被爸爸妈妈宠着,很少干家务活,为此我们可以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适当安排一些家务劳动,把作文教学与家务劳动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去做生活的小主人,亲自参与生活,锻炼自立能力。感受劳动的乐趣。例如可以让中年级的学生回去洗红领巾、洗碗、钉纽扣等,让高年级的学生回去洗衣服、炒菜、包饺子等,然后再让学生交流参与劳动的经历与体会。这样,也就为写作开启了鲜活、永不枯竭的源泉。

2、欣赏校景,积累素材

在活动课的时候,我就带着学生们来到学校的小花园。通过不同地点,不同景物的实地观察,捕捉秋景的不同,为习作3做好铺垫。按方位顺序的变化,从假山、到池塘、再到四周„„不同地点的转换,让学生对小花园进行仔细地观察。往往这种定向的观察,学生的认识比较深刻,写起来也不至于空洞。

3户外活动,积累素材

打开生活之窗,一草一木,一事一物皆可入文。小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和好玩的事情有着浓厚的兴趣,乐意去观察。根据这一特点我们曾组织学生到附近的乡村春游,让学生欣赏家乡美景,体验农家之乐;带领学生到芳香四溢的马坝桃园、碧波荡漾的登月湖、别致典雅的扬州西郊森林公园游玩,并在那里进行“学当小导游”“为景点设计广告词”等活动。让学生走出校门,融入自然和社会,学生对多姿多彩的生活充满了热爱,既开阔了视野,又孕育了感情,为以后的作文积累了宝贵的第一手材料。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可以说生活是写作永不枯竭的源头,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善于捕捉源于学生生活、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引导学生用一双慧眼去观察生活,养成勤于观察、乐于观察的习惯;用一颗慧心去感受生活,认识生活,热爱生活;引导学生在平时注意收集生活的浪花,形成积淀,积累写作素材。

三、拓宽渠道,形成积淀。

1、勤写日记。

可以让学生人手准备一本小练笔本或日记本,鼓励多写自己的事,身边的人和事,使学生形成“无事不可入文”“一事一文”的认识,养成关注生活的好习惯。例如,有学生日记中这样写道:“今天,妈妈买了一袋芒果回来,顺手把芒果放进洗衣机槽里。我和爸爸冲完凉,就把衣服扔进洗衣机里。吃过晚饭,妈妈拧开洗衣机洗衣服,便下楼散步去了。等我们回来后,她才想起洗衣机里的芒果,可芒果早已“皮开肉绽”,粗心的妈妈使好好的衣服变成了一件“芒果衣”。可我觉得“芒果衣”也挺好,还有香味呢!不过穿上这种衣服,恐怕蚂蚁会把我当成美味,饱餐一顿了!作文积累的功夫在平时,长期坚持才会水到渠成。

2、阅读摘抄。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三年级段的学生课外阅读量提出了相应的要求,由于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的时间远远超过了在家的时间,因此,充分利用在校可利用的时间,为学生提供阅读的机会。我们班里专门设立了“小小图书角”,同学们主动从家中拿来了自己喜爱的各种各样的课外阅读书籍,纷纷放入了“图书角”中,这些书籍随时供大家借阅。每天的早晨、中午、课间,都会看到手捧书籍如饥似渴阅读的同学,还经常会看到他们在一起交流自己读书体会,在这样的氛围中,同学们阅读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此时,把握好机会,因势利导,告诉学生仅仅爱读书还不够,还应会读书,读好书。于是,我提出要求,即,做读书笔记。首先,可以摘抄,如:看到的一些优美词句、精彩的段落以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等,不能轻易放过,及时记录下来。同时,还可以写读后感,把自己在阅读时的所思所想,随时写下来,这样的日积月累才能为今后的写作奠定基础。

同学们通过阅读和做读书笔记的过程,感受到了文学作品的丰富内涵以及作者落笔生花、优美流畅的写作功底,对学生今后的文学之路起到了浅移默化的影响,培养了他们对写作的兴趣。

四、畅想作文,放飞心灵。我们鼓励学生放开胆子,张开想象的翅膀,任思绪驰骋,心灵放飞。让他们学习用自己的眼光和心灵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鼓励学生珍视自己的独特感受,学会个性化的表情达意。再拿那次春游活动来说,有的同学喜爱那里的优美景色,有的喜爱哪里的淳朴的渔民,有的爱吃那里地道的农家土菜;有的想到了旅游开发,有的想到了安居乐业;从体裁来说,有的同学写成了记叙文,有的同学写成了导游词,有的同学写成了建议书,有的同学写成了诗歌。尽管重点不同、体裁不同,但每篇作文都是发自学生的内心,都充满着童真童趣。、五、表扬鼓励,激发创新

学生都是好表扬的,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哪怕只是一个好词、一个好句都能诱发他们潜藏的情感。在学习园地、校园宣传栏发表学生的作文,在课堂上范读他们的习作„„对他们无疑都是一种莫大的鼓舞。

评价过程中,教师需用儿童的眼光来看学生作文。蹲下身来,用心去倾听学生的心灵之声,用眼去观察学生的生活世界,在儿童的眼里燕子会唱歌,蝌蚪会游戏,捞鱼摸虾好玩,爬树捕蝉有趣。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感受,重视学生的自主评价,鼓励他们奇思妙想,写出心中的真情实感。学生在评价开放的氛围中,得到了赏识,品尝到成功,从而,唤起他们对作文的热情,激发了创新的欲望。

让儿童贴近生活,猎取丰富的素材;让生活走进作文,放飞儿童自由的心灵;让我们一同来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快乐成长,幸福生活。

教学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在平时注意,注重指导学生,注意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注意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虽然是三年级刚学写作的学生,也能获得较高的写作水平。(责任

篇3:浅谈三年级作文的起步训练

一、重视起步, 引发兴趣

小学生系统地作文是三年级开始的。“作文”为何物, 学生不清楚。所以第一节作文课就显得特别关键。上课伊始, 教师可以有意向学生提出两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你们会说话吗?你们会写字吗?学生都觉得奇怪, 在他们惊讶之际, 教师告诉学生, 把想要说的话用笔写出来就是作文。这样拉开作文学习的大幕, 学生就会觉得作文其实很简单, 就跟说话写字一样简单, 从而引发起学生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读学例文, 典型引路

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选取一些短小精悍, 主题鲜明, 文字优美, 且接近学生生活的文章读给学生听。读完之后, 分析文章的主要优点。时间一长学生心中就留下了一个个例文的影子, 写作时便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

三、积累素材, 言之有物

作文其实就像做饭一样, 如果缺少做饭的材料, 厨艺再高明的师傅也做不出可口的饭菜。作文也是如此, 当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写作冲动时, 这一点就显得更为突出, 因此, 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就成了至关重要的一环。

1.及时抓住发生在身边的自然现象进行积累。第一步, 让学生认识身边的一些自然现象, 如狂风大作、乌云密布、风和日丽……第二步, 指导学生学会抓住它们之间不同的特点, 细心观察。第三步, 分析不同时期的同一现象的不同之处, 避免写作上的雷同。如“雨”, 北方一年三季有雨, 春雨的特点是多而大, 来得快, 去得急;秋雨的特点是淅淅沥沥, 没完没了。第四步, 把观察到的自然现象用几句话记录下来。

2.留心观察周围的事和物, 积累身边的写作素材, 并从中挖掘出其思想意义。学生身边的事情很多, 人与人, 物与物, 人与物之间发生的事情都要要求学生留心观察。例如, 一名学生记录一群蚂蚁战胜大青虫这一现象, 我就把这个学生找来和他交流:“蚂蚁这么小, 为什么却能打败比他们大好多倍的青虫呢?”该生发现这件事带给他的启示, 得出结论:团结就是力量, 齐心协力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相比较而言, 学生的生活圈子小, 这就限制了写作素材的积累。为此, 我经常组织他们开展一些活动, 如拔河比赛、科技小制作、读书节等, 来丰富他们的学习生活, 积累写作素材。

四、强调字数, 保证篇幅

由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认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虽然有了写作素材但并不一定都能写出生动形象的文章来。同一题材, 有的学生可以写出洋洋千言的文章, 而有的学生仅只言片语便无话可说。这时我就通过强调字数来保证篇幅, 需要说明的是, 强调了字数, 便不限制所写的内容, 可天马行空, 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等学生都有话可写了, 再一点点引导学生分析哪些内容可以写, 哪些内容应删掉, 哪些内容是与文章相关度高就应该不惜笔墨详细写, 哪些内容是与文章相关度不高就可以一笔带过, 甚至不写。

五、加强朗读, 修正错误

句顺文才通, 而三年级学生能做到“文通”并不简单, 主要原因就是他们的语感不强, 没有养成修改作文的好习惯。每次作文一写完, 就合上本子, 交给老师完事, 从此与自己再无关系。为此, 每次作文写完之后, 我都要求学生要轻声地读一读, 发现错词病句等问题要及时改正。由于学生的辨别能力不强, 一些较隐晦的问题发现不了, 所以学生自己读完后, 我还要求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换读, 或者在学生交作文时, 让他们读给我听。我听出问题后, 再引导学生及时改正。

六、互评互改, 提高质量

通过朗读可以发现自己作文的缺点, 但更多的时候则是“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为此, 我采取互评互改来克服修改作文的片面性。

1. 教师示范修改。

从学生习作中找出典型性的作文进行示范修改, 有时抽出好、中、差几篇文章, 抓住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分析、对比, 联系习作例文的相关例证, 边讲边改。同时, 教给学生修改的要求步骤和使用常用的修改符号进行修改。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为下一步教给学生互评互改做铺垫。

2. 学生互评互改。

这步在学习小组内进行, 修改时, 一人读, 小组内其他学生听, 听后集体评改。一方面, 可以学习别人作文的长处, 取长补短;另—方面, 他们在评改别人作文的同时, 也懂得了如何优化自己的习作。

3. 集体评改。

组内评改完, 再拿到班上, 由各组选一名代表读作文, 讲评改意见, 引导其他学生对评改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 使评改意见更完善。

篇4:浅谈三年级作文的起步训练

一、重视起步,引发兴趣

小学生系统地作文是三年级开始的。“作文”为何物,学生不清楚。所以第一节作文课就显得特别关键。上课伊始,教师可以有意向学生提出两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你们会说话吗?你们会写字吗?学生都觉得奇怪,在他们惊讶之际,教师告诉学生,把想要说的话用笔写出来就是作文。这样拉开作文学习的大幕,学生就会觉得作文其实很简单,就跟说话写字一样简单,从而引发起学生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读学例文,典型引路

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选取一些短小精悍,主题鲜明,文字优美,且接近学生生活的文章读给学生听。读完之后,分析文章的主要优点。时间一长学生心中就留下了一个个例文的影子,写作时便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三、积累素材,言之有物

作文其实就像做饭一样,如果缺少做饭的材料,厨艺再高明的师傅也做不出可口的饭菜。作文也是如此,当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写作冲动时,这一点就显得更为突出,因此,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就成了至关重要的一环。

1.及时抓住发生在身边的自然现象进行积累。第一步,让学生认识身边的一些自然现象,如狂风大作、乌云密布、风和日丽……第二步,指导学生学会抓住它们之间不同的特点,细心观察。第三步,分析不同时期的同一现象的不同之处,避免写作上的雷同。如“雨”,北方一年三季有雨,春雨的特点是多而大,来得快,去得急;秋雨的特点是淅淅沥沥,没完没了。第四步,把观察到的自然现象用几句话记录下来。

2.留心观察周围的事和物,积累身边的写作素材,并从中挖掘出其思想意义。学生身边的事情很多,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发生的事情都要要求学生留心观察。例如,一名学生记录一群蚂蚁战胜大青虫这一现象,我就把这个学生找来和他交流:“蚂蚁这么小,为什么却能打败比他们大好多倍的青虫呢?”该生发现这件事带给他的启示,得出结论:团结就是力量,齐心协力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相比较而言,学生的生活圈子小,这就限制了写作素材的积累。为此,我经常组织他们开展一些活动,如拔河比赛、科技小制作、读书节等,来丰富他们的学习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四、强调字数,保证篇幅

由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认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虽然有了写作素材但并不一定都能写出生动形象的文章来。同一题材,有的学生可以写出洋洋千言的文章,而有的学生仅只言片语便无话可说。这时我就通过强调字数来保证篇幅,需要说明的是,强调了字数,便不限制所写的内容,可天马行空,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等学生都有话可写了,再一点点引导学生分析哪些内容可以写,哪些内容应删掉,哪些内容是与文章相关度高就应该不惜笔墨详细写,哪些内容是与文章相关度不高就可以一笔带过,甚至不写。

五、加强朗读,修正错误

句顺文才通,而三年级学生能做到“文通”并不简单,主要原因就是他们的语感不强,没有养成修改作文的好习惯。每次作文一写完,就合上本子,交给老师完事,从此与自己再无关系。为此,每次作文写完之后,我都要求学生要轻声地读一读,发现错词病句等问题要及时改正。由于学生的辨别能力不强,一些较隐晦的问题发现不了,所以学生自己读完后,我还要求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换读,或者在学生交作文时,让他们读给我听。我听出问题后,再引导学生及时改正。

六、互评互改,提高质量

通过朗读可以发现自己作文的缺点,但更多的时候则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为此,我采取互评互改来克服修改作文的片面性。

1.教师示范修改。从学生习作中找出典型性的作文进行示范修改,有时抽出好、中、差几篇文章,抓住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分析、对比,联系习作例文的相关例证,边讲边改。同时,教给学生修改的要求步骤和使用常用的修改符号进行修改。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为下一步教给学生互评互改做铺垫。

2.学生互评互改。这步在学习小组内进行,修改时,一人读,小组内其他学生听,听后集体评改。一方面,可以学习别人作文的长处,取长补短;另—方面,他们在评改别人作文的同时,也懂得了如何优化自己的习作。

3.集体评改。组内评改完,再拿到班上,由各组选一名代表读作文,讲评改意见,引导其他学生对评改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使评改意见更完善。

另外,在教师单独批改时,要求不宜太高,只要学生语言基本通顺,事情基本清楚,就应给予表扬,让他们感觉写作其实并不困难,以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篇5:低年级小作文起步训练

《大纲》指出:“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 实践证明,孩子们对生活、对世界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敏感,小学低年级儿童已有一种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思想的需要。《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低年级要让学生“乐于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出来”,教师要刚入学时就开始培养学生写话的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我从低年级开始就提前起步指导学生作文,结合教材及学生生活实际,进行由说话到写话的小作文训练。

在训练中,本着让学生“想说(写)什么就说(写)什么,想怎么说(写)就怎么说(写)”的原则,不做过多的指导,也不提过高的要求,只是训练学生写通顺的话,能表达一人中心意思,能初步运用书面语把意思表达的连贯、完整,用好标点符号,目的在培养学生作文兴趣,启蒙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

一、以教材内容为依据,训练学生说完整话,写规范句子的能力,训练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抓听说训练,要求说话条理清楚。

说话训练最主要的是抓两条:一条是言之有物,一条是言之有序。说话要有具体内容,说话要有次序。我紧扣教材中的说话训练内容,运用教材中的内容扩展训练范围。例如,第一册59页的表达《打电话》教学过程中,在讲解完打电话的要点后,我将说话训练扩展到实景实物的训练上来。请一名值日同学给妈妈打电话,告诉她自己今天值日要晚一点再回家,请妈妈晚一些来接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掌握了打电话的注意事项,还解决了现实问题,发展了学生语言,使说话教学既有物又有序。

“说”是写作的基础。“说生活”这种形式非常灵活,不要求说的语言多么好。既有利于学生养成积累生活材料的习惯,又使听者受到启发,开阔生活视野。所以我结合值日班长制,每天,新的值日班长上台说一段自己感兴趣的生活小事。起初,值日班长害羞,不好意思说,也感到不知说什么好。针对这种情况,每天放学后,我都要单独对第二天上台的学生进行指导。常此训练下去,其他学生从中学到了怎样“说生活”,“说生活”的学生更是身临其境,感受到怎样说生活了。

如果听说训练抓得扎实,写话训练则水到渠成。训练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话,听话后思考重点意思的习惯,让其他同学针对说话内容提出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动脑筋想问题,同时,鼓励向“说话”的同学提问题,开拓学生说话的思路,训练学生说话的逻辑性、概括性和条理性,为写打下基础。

2、从一句话到一段话严格训练

写话训练一起步就要使学生明确最简单的完整的句子的六种形式:(1)谁干什么,如老师讲课;(2)什么干什么,如:小鸟飞来;(3)谁是什么,如:我是小学生;(4)什么是什么,如:钢笔是文具;(5)谁怎么样,如:弟弟很淘气;(6)什么怎么样,如:小花猫真可爱。按这六种句式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先要求学生在回答问题和说话时说完整的话,再要求学生一动笔就写完整的话,学生有了写好一句话的基础,接着就培养他写一段“四素”完整、连贯的话。如:谁(或什么)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干什么、怎么干的“,进而练习写好一段话。

3、从看图说话到看图写话

训练中,培养学生抓住图的中心意思,再围绕中心观察图意,进行表达的能力。重点指导分析图意,老师不做”标准答案“式的提示,要求学生“左思右想,瞻前顾后”,怎么想的怎么写,想到什么写什么,充分展开想象,鼓励不同的想法,保护学生灵感的火花。从观察画面到分析图意,再到口述图意,书面描述图意,坚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提高的原则。一步步严格训练,从看内容简单的单幅图入手,学习抓住中心用几句简洁的话把图意说明白、写下来;接着看简单的有连续情节的多幅图,每幅写一段话,再把几段话连起来构成一篇文章。

4、观察说话,重在指导观察,引导体验。

教材中“说话、写话”训练的内容,关于写景物,写动物,写植物,写人,写事的都有,教师要在指导学生观察上下功夫,做好观察示范,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例如观察人物,要注意人物的外貌、衣着、语言、神情、动作等,教会学生抓住特点观察。老师可邀请本校富有个性的一位老师或学生家长来到班级与同学一起参加班会,让同学们观察。观察后,让同学们写出来,先让学生随意写,写后交流对比,看谁写得像,通过交流对比,引导学生掌握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观察方法。进行观察的角度不同,兴趣不同,见闻感受也不一样,因此在表达形式上不多加限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在表达内容上不规定的过于具体。

二、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内容,让学生以小作文的形式自由地写话,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写出来。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的生活越丰富,作文内容越充实。《大纲》要求教师要结合教学,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各项有益的活动。可见,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不能脱离生活实际。

首先,是大胆引导学生接触自然、社会,让学生从所见所闻所经历发展到所思所感。例如,组织学生郊游,让学生领略大自然的风光;开展互帮互助活动,美化校园,搞各种比赛、庆祝活动等等。总之有计划地开展各项有益活动的过程中,有教师作指导,就能让学生有意识地去观察和分析事物。一旦学生有了正确的认识就会产生对事物的态度和感情。也就萌发出表达的意思。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指导写作,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

其次,注意积累间接材料,扩展知识,开拓眼界。积累间接材料主要是多看书、勤写笔记、写心得体会。例如让学生把课外书中、报纸上精彩的描写,动人的抒情,好的成语、典故等等都工整地抄在笔记本上。还可以事前布置作文题,让大家早作搜集间接材料准备。这样久而久之,学生从大量的材料中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写作时就会觉得有取之不尽的素材。

再次,我还鼓励学生在电视中找写作材料。现在有些老师和家长对电视有抵触情绪,认为学生一看电视,就是影响学习。其实这是极其错误的做法。电视节目丰富多彩,其中不乏优秀作品,而学生对电视节目又非常爱看。这种情况下,只要我们有选择的让学生看电视节目,学生会在看电视中受益匪浅。我要求学生有选择的看电视,并组织学生讨论看电视的心得,引导学生看有意义的电视节目。不仅如此,我还引导学生将自己看到的电视节目写下来,看谁写的有意义。经过一系列的训练,学生不仅会看电视了,还会写电视了。写作素材得到了丰富。

另外是结合阅读来增强认识事物的能力。要写好文章,除了了解生活和有正确的认识外,很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阅读。课文是精选的优秀文章,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主要凭据。我利用课文中的精美句段,让他们积累词汇。久而久之,学生不光理解了课文,更将课文的精华留在了自己的脑海里。有了丰富的词汇,学生有事要写时就会不自觉地用上恰当的词语,使文章生动精彩。

进行写话训练时,结合所学课文指导学生仿写。也指导学生用上所学的句式表达,使用学过的书面语,比如写一人场面,提示运用“有的„„,有的„„,还有的„„”;比如写别人陌生的事物或现象,用“„„像„„一样”句式等。

其实,写作只是一种手段,是一种把自己想到的表达出来的一种手段。小学生以他们那儿童的眼光去看待事情,去发现一些问题,虽显稚拙,但真实,有意味。训练中,学生由无事可写到随手拈来,由要我写到我要写,无论观察力、思考力、想像力都得到了发展。总之在低年级进行小作文训练,挖掘小学生的语言表达的潜力,也为中年级作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低年级小作文起步训练

篇6:三年级起步作文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写作时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这段话阐述了写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性质和地位,而对于刚刚学习写作的三年级孩子来说,写作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作文也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我认为对于刚学习写作的孩子来说不要刻意强调种种要求和规矩,而是让学生放胆去写,自由去写,首先迈开步子,走上乐写之路,消除对写作的神秘感和畏惧心理,树立起写作的自信心。为了让学生把写作变成自己内在 的需要,由“要我写”变成“我要写”“我想写”。我认为教师应做好作文的指导和训练工作。

三年级作文应该如何起步呢?我觉得做到以下几点很重要: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赞可夫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要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中,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课件兴趣是做好的老师,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刚刚迈入写作的门槛,而作文的要求又比低年级的写话高出一个层次,很多学生便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感觉无从下手。只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使他们自发自觉的经常练笔,才能更快更好的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作文应该是表达学生个人情感的需要,所表达的是学生的真实情感,只有这样学生才愿意写,渴望写。

我个人的做法是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每个学生都有被老师重视、被同学羡慕的心理,而这主要来自于他们成绩的高低和在班级学校参加活动所获得的的荣誉,因此,在开学之除我就特别重视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班级和学校举行的各种文体活动,激发他们的成就动机。因此学生对于取得各个方面的成绩也是特别重视的。在作文教学的开始,我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打消了学生们害怕写作文的顾虑。我跟孩子们讲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小作家,但就看你愿不愿意了,假如你们不愿意,当然不能成为小作家,如果你愿意当小作家,只要你勤观 察,勤动脑,勤动笔就完全可以了。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身边的事物缺乏直观感性的认识,就让他们去描写,去评论无疑是很难的。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仔细的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时才有话可写,写出的文章也比较真实生动。因此,作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例如学习描写一种水果,我让学生带来自己最喜欢吃的一种水果,引导学生有顺序的观察和了解水果的外形、色泽、味道、吃法等等。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并使他们懂得观察的重要性,逐步养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学生通过观察,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写起作文就不会觉得难了。

三、引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丰富的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不竭源泉。在作文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之外,引发学生的想象思维也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为学生创设激发想象的情境,引发他们的想象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创造能力。例如习作七编写童话,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作文其中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动物,激起学生的兴趣,请学生小组合作为其中的动物确立关系,编故事,编对话……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想象更加充实,更加生动,直到编写成一个完整的童话。在这种情境中,学生得到了自主学习,充分表现的机会,有了自由想象的空间,想象思维得到引发和锻炼,写作兴趣也提高了,写出的作文也比较充实生动。

四、加强阅读,重视积累

崔峦老师说:“作文课不是口语交际课,也不是讲作文知识课;作文是技能,不是只是,不能空讲做法,应该是写中悟法,写中用法,习作能力的跟在于阅读教学,在阅读能力的高地,实在阅读教学中悟到写作的方法和技巧。”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要想办法把课外阅读挤到课内,至少要进行指导、展示和交流,以激励孩子持续的阅读兴趣。若孩子有几百万字的阅读量,他的阅读能力不强、习作能力不高也难。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而三年级的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只有不断的鼓励和督促,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可以布臵学生每天摘抄好词好句,定期检查。课外向学生介绍一些名言、古诗词、儿童诗歌,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并学习运用。在班队课、体活课、放心班时,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文学知识竞赛、成语接龙等有趣有益的活动,提高学生自觉积累的兴趣和积极性,加深他们对语言本身及其应用的印象。除了让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之外,还应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自觉学习习惯,从生活中去领悟,去积累,引导他们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比如从互联网上查阅资料,做实验,咨询别人,在旅游或外出时留心观察并做记录等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见闻,又帮助他们获取了真实生动、记忆深刻的素材。这样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库不断丰富完善了,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作文也能生动起来。

五、重视修改

修改并不是指老师要包教包改,而是要让学生养成勤于修改的习惯。新《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袁微子老前辈曾主张:“写作文倡导学生自己修改,老师少去修改它,改的越少越好。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检查后加批语。”对于袁老的上述主张,我非常赞同,批改学生的作文,首先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的意见,对于学生作文中的错别字、误用词语、标点符号及病句等,切忌一改到底,教师只需要简单提出修改的方法,或者用各种符号标出该修改的字、词、句、段,至于具体应怎样改,则由学生自己去完成。学生修改作文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师生共议改、小组合作修改、同桌对改、个人自改等。勤于修改就是让学生享受习作修改所获得成功的愉悦,从而不断提高习作的能力。

此外,在教师方面,初学作文时,学生的水平并不高。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善于发现文中的闪光点,多鼓励,多表扬,以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和兴趣。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修改草稿的良好习惯,并根据每次作文情况讲解一些修改要点,修改方法等,逐步引领学生学会修改作文,提高文采。

篇7:三年级起步作文

我的家就像一个调色盘。盘子里有各种各样的颜色,爸爸是红色,妈妈是紫绿色,我是绿色,这些丰富的颜色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

为什么说爸爸是红色的呢?因为爸爸整天笑呵呵的,从不发脾气。每天除了工作,就是上网,他还喜欢讲笑话,逗得我哈哈大笑,所以他太适合红色了。

妈妈是紫绿色。只要妈妈在家,每天能吃上可口的饭菜,家里总是暖洋洋的。我仿佛觉得家里变成了大草原,我变成了一匹骏马,在辽阔的大草原上飞快的奔驰。如果我犯了错,妈妈就变成了紫色,她严厉批评我,所以妈妈是紫绿色。

我是绿色,因为绿色代表和平,有我爸爸妈妈不会再烦,不会再争吵,我希望我家永远和平、幸福。

篇8:三年级起步作文训练

一、略写处扩写,学习刻画细节

目前,小学生的起步作文是十分令人担忧的,普遍表现为词句贫乏,叙述顺序杂乱,过程描写不具体、不生动等。如何指导学生写具体、写生动呢?我想,在阅读教学中抓住略写处让学生扩写,能有效训练学生刻画细节的能力。我们的语文教材图文并茂、文质兼美,但由于表达需要,课文有许多情节一笔带过,给读者留下了想象和创造的空间。这些词句看似简单,却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揣摩编者意图,抓住这些契机,引导学生通过合理想象,把简单叙述化为具体描写,既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又能训练学生细节描写的能力,从而学会如何把过程写具体,让学生既“得意”,又“得言”。如《女娲补天》一课的教学,学习“找石”这部分时,我抓住句子“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引导学生想象,女娲到了哪些地方找纯青石,经历了哪些困难?然后进行小练笔。在孩子们的笔下,我收获了不曾预约的精彩。请看一位学生写的片段:“女娲穿过一片密密的树林,来到一座悬崖边,悬崖上长满了荆棘,女娲的衣服钩破了,脚上流出了鲜血,终于爬上了高高的悬崖,可是没有找到一块纯青石;女娲又来到一条小河边,在河滩上成千上万颗小石头中找了一天一夜,还是没有找到纯青石;女娲趟过小河,来到一片荒芜的草地,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看到了一块闪闪发光的纯青石。”这样读写结合,一句简单的叙述,化为一段具体的描写,学生对“找啊找啊、终于”这些词语的理解更为深刻,女娲不畏艰辛为民造福的形象在学生的心中更为清晰,同时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可谓一举多得。

再如《一面五星红旗》第九自然段“我愣了一下,然后久久地凝视着手中的五星红旗”中“凝视”一词,我是这样教学的:“‘凝视’是什么意思?‘我’为什么会久久地凝视着手中的五星红旗?”接着引导学生想象:“当时‘我’身无分文、饥寒交迫,最需要什么?老板告诉‘我’可以用这面旗子换面包时,‘我’凝视着红旗,会想些什么?”先让学生说说,再让学生写几句话。通过心理活动的细节描写,活化了形象,不仅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提高了学生对细节的刻画能力。

二、精彩处仿写,丰富语言范式

语言学习的研究表明,儿童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之一是模仿,心理学的研究也告诉我们,儿童的知识贫乏、经验不足,模仿是他们的天性。教材是教学的载体,是学生精神营养的来源,是语言学习的范本,在教师指导下科学地阅读,学生可以学习和丰富词汇,了解各种句式,掌握规范化的语言,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既然课文为学生们提供了很多仿写的资源,我们就应该充分利用它。需要指出的是,仿写不是抄袭,它是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学习课文规范的语言范式,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创造性的表达。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说“于无法之中求得法,有法之后求其化”。仿写,就是借鉴范文练习表达,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习得语言。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用词准确、描写生动、形式特殊的精彩片段,作者由于表达的需要,在列举几种情况后应用了省略号,省略了一些内容,让人感到言尽而意无穷。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空白,引导学生揣摩仿写,习得作者的表达方法,丰富语言范式。

如《荷花》第四自然段“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我抓住省略号引导学生想象:“还有哪些小动物过来?它们怎么来到我身边的?会告诉我什么?请你照样子写几句话好吗?”学生练笔后,还可以让学生想想,作者为什么选择“蜻蜓”和“小鱼”这两种小动物写?为什么不多写几种小动物?这样,让学生从理解课文“写什么”转向探究“怎么写”,在实践中感悟到如何精心选材。

课文中类似的训练点特别多,如《盘古开天地》第四自然段叙述了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各部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一组生动活泼、节奏明快、结构严谨、逻辑严密的排比句。在感悟句式特点后,我让学生抓住最后的省略号进行想象,并仿照课文的句式“他的( ),变成了( )的( )”进行小练笔。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才能习得作者的表达方法,丰富自己的语言范式。正如吕叔湘先生指出的:“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

三、插图处补写,提高想象能力

著名作家巴金曾说:“我会写作,不是因为我有才华,而是因为我更有感情。”阅读时如果老师能激发孩子的情感,使孩子脑海里想象作品所描写的景象,激起孩子的表达欲望,这时进行练笔,学生就会产生不吐不快的感觉。语文课本中配有许多插图,这些插图富有形象性、直观性、情感性,能激发学生的想象,激起孩子的情感,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课文中有的插图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有的是某一场景的特写,有的集中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但很多插图文中没有相对应的描写或只有简单的叙述,这就为学生提供了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利用插图,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补写,也是课堂小练笔的一个重要途径。

如《燕子专列》一课的插图,就是贝蒂在雪地上找到一只冻僵的燕子的特写镜头。我在教学中,抓住这处空白,进行插图补白,随文练笔。我是这样教学的:“先观察这幅图中的景物,你想到了哪些词句?再观察图中小姑娘的衣着、动作、神态,你又想到了哪些词句?”孩子们通过观察插图,对小贝蒂产生了由衷的佩服。然后我让孩子们按照由景到人的顺序,给这幅图配上文字说明。通过这样的补白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是水到渠成,对文中人们爱护小动物的情感也就感同身受了。

再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的第二幅插图,画的是洪水卷走了小村庄的情景。课文相应的描述也很简单,我让学生观察图中暴雨如注、洪水肆虐的情景,并想象人们、动物在洪水中挣扎的悲惨景象,再让学生适时练笔,既深化了对课文主旨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了其表达能力。

上一篇:浅谈农村学校安全教育与管理下一篇:公司手机使用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