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就业创业情况

2024-05-25

我市就业创业情况(共6篇)

篇1:我市就业创业情况

关于安阳市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情况的

调研分析

安阳市劳动保障服务中心 邵玉洁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接见中外记者时,关于民生问题,他说,“解决民生问题要首先着眼于困难群体。一个舰队决定它速度快慢的不是那个航行最快的船只,而是那个最慢的船只。如果我们改善了困难群体的生活状况,也就改善了整个社会的生活状况。”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工作也一直是我们促进就业工作重点对象,采取特殊措施帮助安臵就业。特别是2007年以来,各级政府更加关注和关怀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题,他们的就业问题也更加需要政府的帮助和援助。为此,在国家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框架内,通过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和社区就业岗位,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各类用人单位吸纳“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推动创业促进就业,建立了就业困难人员政策帮扶机制和长效管理机制,实行“随时申报、随时登记、适时帮扶”的就业援助机制,通过政策帮扶、技能帮扶、岗位帮扶、资金帮扶等措施,建立了就业服务承诺、“一对一”结对帮扶、日常援助与集中援助相结合和跟踪回访制度,重点帮扶援助零就业家庭成员、“4050”人员等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于2007年上半年基本消除了“零就业家庭”,并实现了“出现一户、安臵一户”的动态管理,取得明显成效。

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必须进一步加大就业困难人员的扶持力度,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强化就业援助和服务,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推动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近日,我们对我市困难人员就业安臵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工作,对进一步做好就业困难人员援助工作进行了全面科学的分析。

一、我市困难人员就业安置基本状况

(一)就业援助的对象

随着政策的调整,就业困难人员援助对象由最初只对年龄偏大的就业困难人员,不断扩展到长期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等,2009年《河南省就业促进条例》规定,就业困难人员援助范畴,结合我市实际,将就业困难人员范围确定为六大类人群。

1、距法定退休年龄10年以内的国有、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4050“人员)。

2、城镇零就业家庭成员:城镇家庭中在法定劳动年龄内具备劳动能力、有就业愿望的成员均处于失业状态,且无经营性、投资性收入的家庭成员。

3、连续失业一年以上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登记失业一年以上且每季度都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求职登记的长期失业人员。

4、困难家庭中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享受城镇低保家庭中毕业2年以内且进行失业登记的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

5、就业困难的被征地农民。

6、登记失业的残疾人、城镇复员转业退役军人、县以上(含县级)劳动模范、军烈属和需要抚养未成年人的单亲家庭成员。

(二)我市就业困难人员基本概况

据统计,截止到2009年底,全市累计登记失业人员12.65万人,领取《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11.3万人,已经办理了退休手续的1.34万人,现有“4050”人员4.51万人。截至目前,全市已经实现就业的“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4.2万人,其中公益性岗位安臵就业6400人,实现灵活就业人员1.8万人,在各类用人单位就业和实现自主创业的1.31万人,正在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有4500人,“4050”人员就业率达83%,政策覆盖率达93%。

二、就业援助和帮扶主要措施

近几年来,我市把对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帮扶作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重点来抓,结合安阳实际,五措并举,多方位多渠道帮扶援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稳定就业。

(一)政府出资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就业。2003年以来,我市已累计开发劳动保障协管、交通协管、行政事业单位后勤岗位和街道社区公益性岗位将近9000个,累计安臵就业困难人员1.4万人。其中市直机构后勤岗位以及劳动保障协管员、交通协管员等按照我市最低工资标准落实岗位补贴,其它社区公益性岗位按照我市最低工资标准50%的比例落实,为了方便公益性岗位安臵就业困难人员社会保险接续和缴纳,我市采取财政代扣代缴的方式落实社会保险补贴,补贴标准按企业(用人单位)应缴纳的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费标准落实。有效解决了我市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生活问题。今年以来,在做

—3—

公益性岗位就业人员管理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开发社会服务类公益性岗位,通过“早餐工程”、物业管理等项目,挖掘就业岗位,按照我市最低工资标准给予一定数额的岗位补贴,引导他们在政府扶持下通过市场经营来实现就业,提高就业稳定性。

(二)创建“充分就业社区”,促进就业困难人员社区就业。2005以来,我市把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作为开发社区就业岗位,提高基层就业服务,推动社区就业的重要措施来抓,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也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一是开展“六送”进社区活动,2005年6月份以来,我市劳动保障部门开展了以送政策、送岗位、送温暖、送技能、送项目、送服务的就业再就业 “六送”活动,每月一到两次到街道社区现场召开用工暨项目推介洽谈会,把岗位信息和小的创业项目送到下岗失业人员家门口,提高了再就业服务的水平和效率。三是创办社区实体开发岗位。围绕创建工作积极开发就业岗位,结合社区居民生活和下岗失业人员的不同情况,积极探索社区就业新模式,通过兴办手工作坊等各种投资少、见效快、短平快项目增加就业岗位,因地制宜,开发了“三保”(保安、保绿、保洁)、“三托”(托老、托幼、托病)“三服务”(家政服务、配送服务、保健服务)等就业岗位,取得了显著成效。

目前全市已创办社区就业实体242个,涉及到卫生保健服务、家政服务、便民餐馆、便民商店、便民理发、物业管理、—4—

送水送气、卫生保洁等各个社区服务项目,通过兴办的各类社区就业实体,全市共安臵下岗失业人员3752人。四是开展特色就业服务。各街道社区劳动保障所、站都开设了就业再就业绿色通道,实行“一站式”服务,为求职者设立政策宣传栏、服务指南、办事须知、服务监督电话等,对于在服务型、商贸型企业实现就业、自谋职业和灵活就业及自主创业的下岗失业人员,由街道社区劳动保障所及时为他们办理保险补贴等有关手续,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就业。

(三)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促进困难人员实现就业。社会保险补贴政策是帮助就业困难人员稳定就业的重要措施,通过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的参保方式,采取灵活实用的补贴办法,累计帮助6万多人享受了社会保险补贴,落实补贴资金2.78亿元。

1、鼓励各类企业吸纳“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对于就业困难人员在各类企业(单位)就业并签订一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按照企业(单位)应为就业困难人员实际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金额给予补贴。

2、对于实现灵活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申报就业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最低缴费标准实际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金额2/3的标准,给予社会保险补贴。

3、社会保险补贴期限一般为3年;对于距退休不足5年的就业困难人员申报社会保险补贴的,补贴期限可延长至退休;对于正在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期间年龄跨入距退休5年以内的阶段,补贴

—5—

期限满3年后可以继续延长2年。

(四)开展“就业援助月”活动,集中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每年元旦、春节期间,我市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和省厅安排,在全市开展以“实现就业、稳定就业,我们真情相助”为主题的就业援助月活动,活动通过摸底调查,走访援助对象,制定援助方案,宣传各项政策,落实政策,通过组织专场就业洽谈会,社区招聘会等活动,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岗位援助、技能援助,开展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就业援助服务,帮助他们实现就业,稳定就业,(五)创新工作方法,建立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长效帮扶机制。2006年以来,我市把帮助零就业家庭为主的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在对全市零就业家庭进行全面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安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零就业家庭就业就业帮扶援助长效机制的通知》(安政办[2007]98号)、《安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在全市开展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工作的通知》(安政办[207]5号)以及《安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开展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工作方案》(安劳社就业[2007]7号)等一系列文件,全面推进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通过开展“实现就业一人,帮助解困全家”为主题的零就业家庭解困行动,于2007年上半年在全市基本消除零就业家庭,并实现了“产生一户,安臵一户”的动态管理为零的工作目标。全市对促进零就业家庭稳定就业,建立和完善了一个目标、两项机制、三

—6—

项制度和四项措施。一个目标即实行就业服务承诺,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管理为零的目标;两项机制即失业保险、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与促进就业的联动机制和帮扶援助零就业家庭就业的长效机制;三项制度即申报登记认定制度、动态管理制度、“一帮一”援助制度;四项措施即实施岗位帮扶、政策帮扶、技能帮扶、资金帮扶。

三、就业群体就业难的原因

(一)多种因素造成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难”。一是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缺乏劳动技能,没有适合的岗位。初中以下文化的占了54.6%。失业人员中的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只占3.45%,初级和中级以上职称的也仅占8.10%,88.45%的都是普通工人和无职称人员。二是人数较多,所占比重较大,我市“4050”人员等就业困难人员占就业人口比例近50%,并逐年上升。四是就业观念薄弱,就业能力不高,择业条件多,学习新技能的愿望不强,形成了“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的尴尬局面。

(二)公益性岗位开发数量趋于饱和。公益性岗位作为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为解决我市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政府出资购买公益性需要大量的资金。目前我市市直公益性岗位开发总量将近4700个,每月需要支付的岗位补贴250万元,社会保险补贴150万元,全年用于支付公益性岗位两项补贴资金近5000万元,占全年市直就业专项资金支出的70%,无论从岗位开发的领域和数量上,还是从资金支撑能

—7—

力上都趋于饱和状态,没有更大的拓展空间。

(三)就业困难人员多数就业稳定性差。就业困难人员由于技能单

一、年龄偏大、创业愿望不强、新职业适应能力差等因素在市场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尽管出台了很多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用人单位招聘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提高他们的稳定性,但是在实际运作用,很多用人单位还是青睐于较年轻的就业群体,而就业困难人员大多从事收入低、技术含量低、稳定性差的工作。再加上大多数就业困难人员都缺乏职业发展意识,就业主动性不强,不注重职业能力的学习和提高,造成工作不稳定。从我市情况看,我市就业困难人员中70%通过灵活就业的形式实现就业,他们常常处于就业与失业的边缘,就业不充分,家庭负担又重,生活得不到保障,缺乏安全感。

(三)对就业困难人员援助缺乏有效的部门联动机制。对就业困难人员实施针对性的、有效的、适时的帮扶是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就业问题的重要举措。随着促进就业工作不断深化,推动全民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城乡统筹就业,工作体系进一步拓展,对就业困难群体的援助也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发挥各方面政策优势,在城镇化建设、城中村改造以及社会建设规划中,将就业困难人员的帮扶援助纳入工作总体规划,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就业机会或生产资料,将被动的就业援助变为一种良性工作机制。

—8—

四、对进一步做好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和帮扶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全市统一的就业困难人员基础台账和信息资源库。依托街道社区在认定、登记、帮扶的基础上建立就业困难人员台账,统一格式,统一要求,对就业困难对象要发放就业援助卡,实行实名制,分类登记,分类指导,分类制定计划,提供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就业援助,建立跟踪问效制度,实行动态管理。

(二)发挥各职能部门作用,积极提供就业援助。要加强综合协调,充分发挥就业工作联席会议作用,要求各部门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援助方案,有针对性地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就业援助。例如:残联每年可以帮扶援助一定数量的残疾人实现就业;妇联每年可以帮扶一定数量单亲女性和女性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就业;工会每年可以帮扶一定数量困难职工实现就业;民政部门也可以针对就业困难人员的生活和家庭情况,对符合条件的要尽快落实低保政策;工商、税务部门每年也要重点对就业困难人员落实政策,扶持他们的就业和创业;财政部门要合理安排资金,确保各项扶持政策落实到位,形成全社会关注、帮助就业困难的人员就业的整体联动运的工作格局。对复转军人要加强引导,积极与有关部门结合组织培训,提供创业服务,落实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帮助他们自谋职业或自主创业。

(三)拓宽岗位开发领域,发挥市场作用。针对目前开发行政事业单位和社区公益性岗位,安臵就业困难人员就业趋于饱

—9—

和的现状,在总结我市开发社会服务类公益性岗位安臵就业困难人员的良好成效基础上,加强岗位调查登记,建立工作机制,对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社会服务岗位开发为公益性岗位,按照每人每月200元标准给予岗位补贴,按照企业应缴纳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费总额给予社会保险补贴,期限为三年,既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规范用工行为,提高就业稳定性,同时也扩宽了岗位开发领域,提高了就业资金使用效率。街道社区要充分利用辖区内的闲臵地或路段,与市政、交通等部门进行协调,提供给就业困难人员开办成小菜市、小摊点等便民利民项目,采取政府补贴的方式供他们免费使用。引导有条件的街道社区建立劳务服务组织,将辖区内就业困难人员组织起来,针对他们的技能、年龄等特点组成不同的人员,开发引进手工编织、家政服务家庭服务项目,与辖区内学校、企业、实体等用人单位相结合,以劳务派遣或承包经营的形式,为用人单位提供服务,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就业岗位。

(四)引导和帮助就业困难人员自主创业。去年以来,我市推动全民创业,创建创业型城市,出台了一系鼓励创业、支持创业的优惠政策,惠及各行各业。要鼓励就业困难人员转变观念,在政策扶持和帮助下自主创业。对于有创业能力和创业意愿的就业困难人员,积极引导其参加创业培训,提供项目评估、开业指导、经营管理等后续服务。对于资金困难的优先给予小

—10—

额担保贷款支持,并结合实际降低门槛,简化手续。对于从事个体经营的的三年内给予税收优惠并免收登记类、管理类、证照类行政事业性收费。结合我市创业园区建设经验,为就业困难人员设立适合他们自主创业的社区服务业等项目,帮助他们创业,改变目前生存型帮扶为发展型帮扶。

(五)完善就业服务功能,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建立完善就业信息网络和职业介绍、指导援助制度。要在保持稳定有效的用工信息来源的基础上,建立特困就业人员就业意向资源库,掌握其就业需求和就业动态变化,并将就业招聘信息网络延伸至街道、社区,在街道社区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方便、快捷、免费的职业介绍服务。根据就业困难人员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帮扶援助,全力打造援助服务直通。组织就业困难人员进行集中政策讲解,针对他们的就业情况帮助落实扶持政策,实现政策直通;对就业困难人员提供免费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实现服务直通;对有培训愿望的就业困难人员提供培训信息,帮助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实现培训直通;四是针对就业困难人员特点,提供岗位信息,每月至少组织一次针对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安臵的专场洽谈会,确保他们不挑不拣一周内上岗,实现岗位直通;对有创业愿望的就业困难人员,要对他们进行创业指导、项目评估,小额担保贷款,帮助成功创业,实现项目直通。完善灵活就业规范用工、工资支付、社会保险等工作机制,鼓励就业困难人员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就业。要充分

—11—

发挥以市场就业的调控机制,加强劳动保障机制建设,转变就业观念,充分调动他们参与市场就业的自主性和选择性,促进就业困难对象通过多种形式实现灵活就业。

—12—

篇2:我市就业创业情况

根据市政府办公室《关于2010年政府系统重点调研课题安排的通知》要求,现就我市创业体系建设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状况和主要成效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方针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鼓励全民创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意见》精神,我市切实加快了创业体系建设步伐,初步形成了能够适应全民创业服务需要的创业支持体系。其基本框架由以下几方面构成:

(一)创业指导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于2009年7月,由市政府分管秘书长为主任,成员单位为劳动保障、发改、财政、经济、粮食商务、农村信用联社、工商联、工商、地税,并吸收经济学专家和创业成功人士(5人)组成。设立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开展创业指导咨询活动。

(二)创业培训机构。市就业服务局于2006年设立“创业培训中心”,引入SIYB国际创业培训品牌,购置完整配套的教学设施,培养了专职创业培训教师。2006年-2010年,举办创业培训班20期,免费培训学员483人,其中培训后成功创业398人,创业成功率82.4%,直接带动就业增长1,312人。

(三)农村青年创业指导委员会、基金理事会。由共青

团扎兰屯市委牵头,劳动保障等相关部门参与。成立于2008年8月,计划在三年内培养100名农村青年创业带头人。截止2009末,已有13人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取得初步效果。

(四)妇女创业指导委员会。由市妇联牵头,劳动保障等相关部门参与,扶持帮助城乡妇女创业。2008年以来,已有97名女性成功创业。

(五)农民工创业园区。2009年6月启动农民工创业园区建设,并在成吉思汗镇、卧牛河镇开展试点工作。截止目前,入驻园区农民工创业实体246户,直接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2,088人。2010年市政府下发《关于做好全市农民工创业园区建设工作的通知》,确定至2012年全市农民工创业园区达到20个,吸纳农民工创业1,200户,基本形成集“创业场地、优惠政策、创业咨询、创业培训、创业指导、信息服务”等方面于一体、功能完善的农民工创业体系的奋斗目标。

(六)创业政策支持体系。市工商、税务、金融、财政、国土、环保等相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鼓励全民创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意见》中提出的各项创业扶持政策,形成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体系。

二、存在的问题

我市创业体系建设局尚于起步阶段,一些做法还很不成熟,探索适应劳动力创业长远发展需要的体系机制、工作制度任重道远。但是从当前情况看,以下几个问题不容忽视,必须加以正视和解决:

(一)创业支持服务体系机制分散,没能形成合力。劳动就业、共青团、妇联、工会等开展创业服务的部门单位,按各自工作安排开展促进创业活动,不但造成资源浪费,而且效率不高、效果不显著。

(二)创业基金筹集难度大,经费投入不足成为创业体系建设的重要制的因素。例如市农村青年创业基金理事会计划筹集创业基金100万元,目前实际到位20万元,仅完成计划的20%。其根本原因在于还没有形成举全市之力支持全民创业的氛围,社会各界对此项事业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同时创业体系建设缺乏国家财力强力支持和市财政投入不足也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全民创业意识不强,创业能力有限。由于宣传发动不力,政策引导工作不到位,在我市还没有形成“崇尚创业、兴业光荣”的社会环境,一部分人有创业能力,没有创业意识,存在着小富即安的从理状态,尤以返乡农民工表现最为突出;一部分人有创业愿望,但没有创业能力(包括创业经验缺乏,创业资金短缺,创业项目不准,创业信息不灵等),尤以城镇失业人员和新成长劳动力表现最为突出。

(四)创业环境不宽松。部分承担落实创业扶持政策的部门,对扶持全民创业认识不足,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不时发生敷衍塞责和刁难现象。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创业体系建设的领导力量。建议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成立扎兰屯市促进全民创业领导小组,形成市政府

统一领导,全市统筹规划的领导机制。进一步整合各方面资源,形成由劳动保障部门主管,各方面积极配合的创业服务格局。

(二)加大宣传发动力度,形成鼓励支持全民创业的氛围。建议每年5月份为“全民创业宣传月”,采取典型引路、举办创业项目推介会、散发宣传品等方式,开展扎实有效的创业宣传活动。并对创业典型予以大力宣传和表彰。

(三)坚持城乡统筹就业,城乡劳动力创业支持一体化原则,大力开展以城镇新增劳动力、大中专毕业生、复转退伍军人、城镇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特别是返乡农民工为对象的创业培训活动。建议进一步加大市就业服务局创业培训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扩大创业培训容量,达到年创业培训600人能力,满足创业人员需求。

(四)进一步发挥创业专家指导咨询委员会的作用,开展全方位,全过程创业指导。吸纳包括各方面专家、创业成功人士组成创业指导团,紧密跟踪创业人员,开展经常性的创业指导和创业服务,提高创业质量,增强创业稳定性,从而带动更多的劳动力就业。

(五)加快农民工创业园区建设步伐,发挥农民工创业孵化基地、服务平台和政策凹地作用。

篇3:我市近5年妇女病普查情况分析

为落实妇女发展纲要, 了解我市妇女病普查和防治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切实加强妇女卫生保健指导工作, 现对我市2008年—2012年妇女病普查情况及结果进行调查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潞城市2008年—2012年七万余人次妇女病普查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资料来源于2008年—2012年妇幼卫生年报。检查项目包括:常规妇科检查、盆腔检查、阴道分泌物检查、子宫颈脱落细胞涂片、乳腺红外线检查, 盆腔B超。

1.2 方法

由潞城市妇幼保健院、各乡镇卫生院妇科门诊工作人员负责为受检妇女建立健康档案, 包括姓名、年龄、生育史、避孕史、家族史。负责各项检查的医生填写相关结果。

2 结果见表1~3。

我市妇女病普查率与长治市 (2008年达到40%) 相比虽然不算太高, 但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妇女病总普查率为31.39%, 2012年在5年的妇女病普查工作中达到了高峰。妇女患病率为35.98%, 2012年31.31%是5年中的最低值, 有逐年下降的趋势。

表2可见妇女常见病以阴道炎和宫颈炎居多, 分别占检查人数的17.68%和18.25%, 乳腺癌和宫颈癌的变化趋势不明显。

在妇女病患病人数中, 阴道炎占49.14%, 宫颈炎占50.73%, 女性疾病中以炎症为主, 占98%以上, 其余为女性癌症、性病等。

3 讨论

根据县级妇幼保健院的工作任务, 我市积极利用乡镇卫生院职能, 充分发挥基层妇幼人员的作用, 利用系统管理的优势, 为广大妇女提供检查、咨询、健康教育、建立健康档案等保健服务, 从而使我市的妇女病普查工作做得扎实而有成效, 全市普查率比往年有很大的提高。

近5年来, 我市妇女病普查阴道炎患病率保持在一个基本衡定的水平, 阴道炎是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炎症, 为阴道毛滴虫、白色念珠菌或其他病菌感染所引起。2012年患病率是16.52% (长治市2012年平均水平为14.03%) , 占疾病检出人数的52.74%, 其发病率与2004年相比提高了18%, 接近于长治市平均水平。

宫颈炎多因宫颈损伤后病原体侵入引起的感染, 宫颈炎也是妇科的多发病和常见病, 我市2012年宫颈炎患病率为14.73% (长治市2012年平均水平为9.03%) , 明显高出全长治市水平。阴道炎和宫颈炎虽不是严重性疾病, 但由于其发病率高, 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近年来, 随着社会发展, 人们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和精神紧张、工作压力等行为改变, 女性生殖系统癌症发生率也明显上升, 已成为困扰妇女身心健康的重要障碍。由于流动人口的增加, 性病的外延不断扩大, 妇女性病发生率的提高也不容忽视, 性病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

4 建议和对策

加强妇女生殖健康服务水平。针对女性生理特点, 大力普及生殖健康知识, 提高妇女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加强对妇女病相关知识的宣传, 提高育龄妇女自我保健意识。我们要把妇女病相关知识的宣传作为一项日常工作来做, 宣教工作可以通过张贴和发放宣传资料以及开办不同形式的培训班, 提高广大妇女对生殖道和乳腺疾病危害的认识, 了解妇女病的特点、症状、危害和预防等方面的知识, 做到平常预防、患了不慌、有了病能够认真对待, 及时诊疗。要消除多数育龄妇女认为妇女病“是常见病, 无大碍”和得了病“羞于治疗”的错误认识, 并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注意个人卫生, 使由于卫生问题而引发疾病的概率降到最低;二是要自重自爱, 减少不正常的性行为, 这也是减少和降低妇女病患病率的关键所在。

加大常见妇女病防治力度, 普及常见妇女病防治知识, 建立定期筛查制度, 完善妇女病普查流程, 灵活掌握普查经费和项目, 加大专项资金投入, 扩大宫颈癌、乳腺癌检查覆盖范围。加强基层妇幼卫生人员和计划生育服务提供者的卫生保健专业知识及服务能力培训。对不同检查群体的服务质量, 对普查和治疗工作要有质量控制, 确定专门的随访人员, 不要只限于电话随访或是门诊随访, 建立个人健康档案, 真正把妇女病普查普治工作落到实处。

总之, 妇女占人口总数的1/3, 我们妇幼工作者有责任对妇女进行自我保护意识的宣教, 提高主动检查意识, 政府部门有责任适当增加经费投入, 加大普查普治的力度, 以保证女性的身心健康, 为落实妇女发展纲要, 为全人类的幸福而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目的 对妇女病普查结果进行分析, 了解女性生殖健康状况。方法 对我市2008年—2012年七万余人次妇女进行普查, 根据妇幼卫生年报收集资料。结果 我市妇女病普查率31.39%, 呈逐年上升趋势, 患病率35.98%。阴道炎和宫颈炎为女性的多发病和常见病, 前三位疾病为宫颈炎、阴道炎、女性生殖系统癌症。结论 加强对育龄妇女的健康教育, 提高自我保健意识是提高妇女病普查率的主要途径。通过定期妇女病普查, 可以做到对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从而提高女性健康水平。

篇4:我市就业创业情况

[关键词]生殖健康;育龄妇女;服务状况;变化情况

近年来,我国人口持续上涨,育龄妇女的人口数量也不断上升。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在近年来已经得到稳定发展,快速增长的人口问题已经得到有效控制,因此,其工作重点将过渡到稳定低生育水平、改善人口素质、提高育龄妇女的生殖健康状况及服务状况等。我市育龄妇女的生殖健康状况,尤其是节育、生育方面以及服务状况的变化情况,是目前计划生育服务工作中的重大研究课题。为了对我市育龄妇女的生殖健康及服务状况与变化情况进行了解及掌握,本次采用入户调查的方式针对笔者所在市县的925例符合标准的育龄妇女进行生殖健康及服务状况的调查,现对研究结果报道如下。标准,出现明显偏离则表示出生性别比存在失衡的趋势。1997年的调查结果中,1993~1996年的出生性别比平均为124.50,其中,农村育龄妇女的出生性别比平均为129.14,城镇的出生性别比为94.10,可见,农村的出生性别比明显偏高,而城镇出生的性别比略微偏低;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出生性别比分别为110.70和126.84,汉族的出生性别比明显偏高。

本次调查结果中,2010~2014年的出生性别比平均为125.79,其中,农村育龄妇女的出生性别比平均为128.74,城镇的出生性别比为113.28,农村的出生性别比明显偏高;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出生性别比分别为115.45和127.46,汉族的出生性别比明显偏高。两次调查结果比较可见,城镇、少数民族的出生性别比均高于1997年的调查结果;同时,我市的出生性别比出现持续上升的趋势,农村均高于城镇,汉族的出生性别比也明显高于少数民族。见表2。

2.4我市育龄妇女产前检查率的变化趋势

产前检查率是考核产前保健服务状况的代表性指标,调查分析产前检查率可了解我市育龄妇女的产前保健状况。

1997年,所有调查对象中的产前检查率为76.56%,本次调查结果中,产前检查率为90.70%,出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997年的调查结果中,城镇育龄妇女的产前检查率为95.00%,农村妇女的产前检查率为71.08%,本次调查中,城镇与农村育龄妇女的产前检查率为97.55%和88.24%,提示两次调查结果中,城镇的产前检查率无明显变化,而本次调查中,农村育龄妇女的产前检查率明显上升(P<0.05);1997年的调查结果中,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产前检查率分别为78.65%和50.00%,本次调查中的结果为92.08%和78.26%,汉族的产前检查率持续高于少数民族(P<0.05)。本次调查结果与1997年相比,我市育龄妇女的产前检查率明显提高(P<0.05)。见表3。

2.5我市育龄妇女中人工流产率的变化趋势

1997年的调查结果中,具有人工流产史的育龄妇女占33.54%,其中有2次或2次以上人工流产的育龄妇女占10.83%,其中,农村具有流产史的妇女占27.03%,城镇占55.45%;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具有人工流产史的育龄妇女占25.84%,其中有2次或2次以上人工流产的育龄妇女占7.24%,其中,农村具有流产史的妇女占20.15%,城镇占41.63%。两次调查结果比较显示,我市育龄妇女的人工流产率出现下降的趋势。见表4。

人工流产活产比是人工流产特征的有效反映指标。本次调查中,人工流产活产比平均为23.46%,明显低于1997年的28.02%(P<0.05)。而在不同年龄、民族、地区、城镇与农村的育龄妇女中,人工流产活产比也存在差异。1997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农村与城镇的育龄妇女的人工流产活产比分别为18.38%和60.45%;本次调查中,农村与城镇的育龄妇女的人工流产活产比分别为14.26%和48.98%。可见,两次调查结果相比,本次调查中,我市育龄妇女的人工流产活产比均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育龄妇女的生殖健康是指生殖系统及功能均处于健康状态,无疾病或其他不良情况存在,包括无疾病的发生以及女性的身体及心理均处于健康状态。近年来,我国计划生育已经得到稳定发展,快速增长的人口问题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但是,在女性健康问题中,我国育龄妇女的女性生殖健康状况存在明显的问题,包括分娩、妊娠、孕期保健、孕前检查、避孕、人工流产、不孕等健康问题,具有普遍存在的趋势,对我国育龄妇女的身体及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我市的计划生育工作的工作重点逐渐过渡到稳定生育水平、改善人口素质、提高育龄妇女的生殖健康状况及服务状况等内容。

本次研究针对笔者所在地区各市县的15~49岁育龄妇女进行女性生殖健康及服务状况的变化及现状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市育龄妇女的一般生育率出现明显下降的趋势。生育率下降是体现优生优育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及显著性,除了受国家政策影响,生育率下降的影响因素还包括文化水平、经济发展状况、社会发展因素及教育程度等多种因素相互影响。调查结果显示,我市的出生性别比存在明显较高的趋势,该现象的影响因素较多,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但有学者认为,“重男轻女”的意识、生育率下降的速度、经济发展状况及计划生育对人口工作干涉的重点等因素有可能是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另外,本次调查中,我市育龄妇女的产前检查率出现上升、人工流产率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但在不同的地区、民族中,产前检查率及人工流产率尚存在明显的差异。

篇5:我市就业创业情况

营口市人民政府(2006年11月21日)

省委巡视组:

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实现就业是省委、省政府“十大民生工程”之一。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我们把解决零就业家庭人员就业问题和援助棚户区改造回迁下岗失业人员、大龄就业困难对象的就业问题统筹纳入到政府就业援助工作之中,周密部署,扎实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今年6月5日、9月1日省零就业家庭督察组两次到我市检查工作并给予充分肯定。在两次检查基础上,我市又进一步加强了就业援助的基础工作,不断完善就业援助的长效机制,就业援助工作取得较好成效。

一、我市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工作的总体情况

2005年初,我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离岗失业人员状况入户调查工作,一次性调查零就业家庭3300户,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人口为4704人。市委、市政府对援助零就业家庭人员 1 实现就业再就业工作高度重视,提出必须在上半年完成消除零就业家庭的工作任务。去年上半年,我市共安臵零就业家庭人员就业3303人,保证了全市零就业家庭至少一人实现就业,提前半年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工作任务。就业的动态性决定了援助工作的长期性,今年以来,我市又将1—10月份新发生的517户零就业家庭中574名有就业要求且有就业能力的家庭成员全部安臵就业。到目前为止,我市零就业家庭援助就业率保持为100%,稳定率为100%,已实现就业人员月薪达到并超过我市最低工资标准,用人单位能够按要求为吸纳人员依法缴纳社会保险。

二、主要工作措施和做法

(一)强化领导,落实责任,确保工作有序开展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去年年初,市政府与各市(县)区政府签订了责任状,并于3月18日,专门召开了“援助零就业家庭就业再就业”新闻发布会,向全社会郑重承诺“用半年时间全市消除零就业家庭”。今年年初,市委、市政府专题听取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汇报,明确提出:必须保证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动态为零的目标要求。为了保证就业援助工作顺利推进,自去年4月份以来,市政府每半个月召开一次调度会,检查指导各市(县)区援助就业工作情况,协调解决工作中的 2 具体问题。同时,加大督促检查力度,确保责任落实。为推动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工作取得实效,确定了由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工商局、国税局、地税局等单位,分片包干检查所属六个市(县)区就业援助工作,定期深入到街道办事处、社区以及零就业人员家中,走访了解援助工作进展情况、援助上岗人员就业后的工资收入等情况,不定期抽查就业实名制工作做实情况,保证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工作责任到位,政策落实。今年7月31日至8月4日,市再就业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了《关于组织开展对各市(县)区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工作情况进行巡访的通知》(营再就办[2006]9号)文件,各责任部门深入基层,通过召开座谈会、电话查实、实地走访了解、现场查实等形式,对各级党委、政府援助工作情况进行巡查。从检查结果看,用人单位吸纳的零就业家庭下岗失业人员工资收入达到并超过我市最低工资标准,社会保险参保情况较好,得到下岗失业人员的认可和好评。我们还要求各市(县)区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发放“就业绿卡”;坚持各级领导干部每人包扶一名零就业家庭人员就业;坚持深入每一户零就业家庭了解情况,登门与企业协商落实就业岗位;坚持政府出资买岗位,确保零就业家庭人员实现就业。

(二)夯实工作基础,做好排查和登记工作

为了把帮扶的政策和信息及时送到援助对象的手中,我市除利用新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之外,还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一是开展全市规模的入户普查。各级劳动保障部门依托全市21个街道办事处、132个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先后两次开展全市范围的入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家庭人员的年龄、性别、文化、健康状况、家庭生活状况、失业原因、技能特长、择业意向、培训意愿等情况。在摸底调查的基础上,将无劳动能力人员家庭,纳入到城镇低保范围;对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零就业家庭由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服务站建立帮扶档案和资源管理台帐,并输入数据库,做到底数清楚,工作目标明确。二是建立健全登记台账。在入户普查的基础上,我市建立了《零就业家庭资源台账》、《零就业家庭人员就业实名制台账》、《零就业家庭定期巡查记录》,并按照省劳动保障厅的要求统一制式,做到市、市(县)区、街道办事处、社区“四级”管理,数据统一。三是完善申报登记制度。对随时出现的新增零就业家庭,实行家庭申报,社区入户调查核实、办事处认定制度。经认定的零就业家庭由社区在两个工作日内向上一级劳动就业管理部门呈报,为确保开展即时就业援助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四是实施动态管理。按照省政府的工作要求,在不断完善登记台账、建立健全基础数据库的基础上,根据随时新增的零就业 4 家庭和原有零就业家庭已实现就业人员出现的不在岗情况,对基础台账和数据库及时调整、更新,实行动态管理。五是建立预警预报制度。为从源头上控制零就业家庭的产生,全市各级政府强化源头控制,规范企业裁员行为,劳动保障部门在监督、指导企业裁员的同时,要求企业申报职工家庭就业状况,对可能出现的零就业家庭严格把关,尽可能地避免裁减家庭成员中已经有失业人员的职工,最大限度地控制夫妻双方同时失业;对于无法避免的情况,迅速启动援助机制,制定就业援助方案,通知基层劳动保障机构录入台帐,作为零就业家庭管理。六是主动服务,提高效率。各级劳动保障部门组织人员及时将扶持政策宣传单、岗位信息、培训信息送达到援助对象手中;市、市(县)区劳动力市场、街道办事处、社区利用宣传板向用人单位进行公示;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开设了专项服务窗口;工商、税务等部门办事大厅开设了优惠政策服务的“绿色通道”,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便捷优质服务。

(三)完善措施,积极开辟就业安置渠道

一是进一步完善就业扶持政策。我市在全面落实省政府各项扶持政策的基础上,紧密结合营口实际,制定了“三个必须、一个不变”的就业援助扶持政策。“三个必须”即:必须对有就业愿望且不挑剔岗位的零就业家庭人员在5日内安排就业;必须保 5 证零就业家庭人员就业后的各项补贴及时足额到位;必须建立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档案。“一个不变”即:零就业家庭人员就业后,原来享受的低保待遇在一个时期内暂时不变。特别是“一个不变”政策的实施,市本级财政每年多投入低保资金124万元,实现了691户享受低保待遇的零就业家庭走出家门就业。原橡胶三厂下岗女工郭敏,其丈夫现在监狱服刑,女儿正在上中学,家庭生活靠享受低保待遇支撑。开始因怕停发低保金三次拒绝了劳动保障部门介绍的工作,经过工作人员宣传低保待遇不变的扶持政策后,现在营口市富东机电产品有限公司工作,月收入450元,家庭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二是持续增加政府投入。市政府不断调整用于就业的财政支出结构,将涉及到就业援助对象的培训、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等项资金,优先列入预算,及时拨付,保证足额到位。从去年至今,全市共筹集用于零就业家庭就业的补助资金660万元。其中,岗位补贴348.1万元,社会保险补贴280.7万元,职业介绍补贴31.2万元。

三是努力开发和拓宽就业领域。由于零就业家庭成员中相当一部分人员无技能,自主就业能力不强,公益性岗位是安臵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的重要的兜底措施,为此,我们积极开发事业单位后勤服务和街道、社区的保洁、保绿、车辆看管、病人护理等一批公益性岗位,重点安臵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站 6 前区、西市区、大石桥市等市(县)区还从安臵零就业家庭成员和维持社会治安角度入手,开发治安巡防员岗位援助零就业家庭人员就业,通过开发各种公益性岗位共安臵就业1138人。同时,大力扶持创业带头人和再就业安臵基地,鼓励其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吸纳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再就业。我市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创办的爱德食品有限公司、瑞祥德食品有限公司和华夏大酒店、科宇数控机床有限公司等企业不断扩大生产经营规模,为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再就业提供了很多技术含量较低、适合的服务型岗位。同时,突出区域特色,不断拓宽就业领域。西市区地处老城区,经济欠发达,在援助零就业家庭人员再就业工作中,区委、区政府统一思想,广开就业门路,拓宽安臵渠道。他们围绕临近渡口的优势,建立渔需用品一条街;围绕西大庙社区宗教活动的实际,创办风味小吃一条街,解决了一部分人就业难的问题。站前区各级劳动就业管理部门也积极想办法,解决零就业家庭人员就业难问题,他们发动并组织办事处、社区工作人员走出去,寻找经营门路解决就业问题的出路。经他们的联系区内多个由零就业家庭人员及大龄就业困难人员组织起来的手工编织社(点)应运而生,并与沈阳、大连外贸部门签订手工编织出口合同,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从另一个角度,解决了辖区内中年妇女因照顾老人或孩子,不能 7 外出工作的困难,实现了就地就近安臵零就业家庭人员和大龄就业困难人员。

四是努力提高就业服务质量。我们先后组织召开了6次大型专场用工洽谈会,各市(县)区组织各种形式的专场用工洽谈会12场,共搜集适合就业困难对象就业的保洁、保绿、保安、服装制造机台工等就业岗位1611个,使1261名零就业家庭人员当场与用人单位签订了用工合同。此外,全市80%的街道、社区组织了各种形式的用工洽谈活动,使1200多名零就业家庭人员在街道办事处和社区所属企业实现就地就近安臵。

(四)扎实推进,确保援助就业工作取得实效

为确保就业援助工作扎实推进,具体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组织各市(县)、区通过查阅台帐、数据库、随机电话抽查等方式对零就业家庭就业情况进行互检互查。二是市政府组织专项督察小组,对零就业家庭就业情况再次进行检查,每个市(县)区抽查零就业家庭实名制比例不低于20%,并召开各市(县)、区零就业家庭人员座谈会,当面征求意见。三是开展就业援助“回头看”活动,实行全程跟踪服务,随时掌握岗位变化情况,及时补位;对后续新增零就业家庭,做到了出现一户,援助一户。在对零就业家庭已实现就业人员的回访中,站前区跃进街道办事处了解到本辖区内居民李雪在首次援助就业后,又再次 8 下岗,其丈夫因无劳动能力处于失业状态,女儿上中学,家庭生活十分困难。经办事处、社区多方联系,将其安排到佛罗圣诗针织有限公司工作,月薪达到500多元,企业为其交纳社会保险,全家又有了稳定收入。

(五)远近结合,建立就业援助的长效机制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们积极着手建立有政策保障的就业援助长效机制。一是实行技能培训援助。对有培训意愿的援助对象进行分类汇总,实行免费培训,提高其就业竞争能力。二是实施免费职业介绍援助。鼓励各级各类职业介绍机构帮扶零就业家庭人员实现就业,凡当年推荐成功且与用人单位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对各级各类职业介绍机构给予每人200元的职业介绍补贴。三是实行用人单位吸纳援助对象岗位补贴政策。对机关事业单位、公共场所场地、社会公益服务的团体或法人单位,继续实行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对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创业带头人开办企业在给予相关贷款、税费减免政策扶持的同时,对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一年以上的给予岗位补贴。四是为零就业家庭搭建就业平台,建立就业服务绿色通道。在劳动力市场建立零就业家庭服务窗口,简化零就业家庭人员的求职程序。五是坚持“钱随人走”的原则,搞好岗位补贴资金发放和监管,强化岗位管理和后续服务,就 9 业援助对象离岗,补贴资金停发。

(六)全面实施普惠制培训

在普惠制培训工作上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对全地区零就业家庭人员的培训情况进行调查,建立台帐,掌握第一手资料。依托社区,通过对全地区零就业家庭援助对象本人情况的调查,全面掌握了人员的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技能、培训愿望,在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建立台帐,为开展普惠制培训援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进行分类培训。根据零就业家庭成员的年龄、文化程度、培训愿望,在组织培训过程中,对有一定文化程度的零就业家庭子女,组织其参加二产业、新技术领域的培训和创业培训,目前,辽南技师学院正在培训的零就业家庭子女120人。培训方式是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毕业后校方负责推荐就业岗位,同时,对大龄下岗女失业人员,组织其参加第三产业,托幼护老、家政服务的培训,对技能单

一、文化基础较低的零就业家庭人员,进行技能要求相对简单,就业面广的职业培训;在培训形式上,采用灵活的的培训方式,实行全日制、半日制、夜校等形式。三是培训政策扶持,对参加普惠制就业培训的零就业家庭成员全部实行免费培训,免费提供教材,免费职业技能鉴定,对居住偏远、生活困难的零就业家庭成员和棚户区改造回迁下岗失业人员参加培训的免费提 10 供午餐、工作服、交通费。四是实现培训与就业对接。实行培训市场信息系统与职业介绍信息系统相结合,以就业信息指导培训专业设臵,在职业介绍场所设立培训服务窗口,大力开展“订单式”培训,促进培训与就业的结合。我们在开展零就业家庭人员、棚户区改造回迁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工作中,首先在营口技师学院开办了专门的焊工专业培训班。为解决培训后就业的去向问题,各级就业部门多方联系就业岗位,营口绿源锅炉有限责任公司、辽宁船舶工业园、大连船舶集团、大连松海船舶制造厂、辽宁精工电器有限公司、营口联捷电子等多家企业为学员提供了上百个就业岗位,其中优秀学员刘岩、刘争等多名下岗失业人员被营口港务局招聘,就业后月薪达到1200元的水平。辽南技师学院、东方电脑培训学校等再就业培训基地均开办了面向零就业家庭人员、棚户区改造回迁下岗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班。各社区也结合本社区资源情况和用工需求开办了家庭看护、保洁、家政服务等专业的培训班,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也开办了多种专业的技能培训班,极大地促进了零就业家庭人员等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再就业工作的进行。

尽管我市零就业家庭人员就业援助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按照全省就业援助工作会议的要求,还存在一些难点 11 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零就业家庭成员的就业技能仍然较低,部分人员就业稳定性不强。今年我市通过帮扶实现就业再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中,部分人员由于自身素质与岗位要求还有差距,还存在着工资水平不高的问题。

二是零就业家庭人员的就业观念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传统体制在人们的就业观念上所形成的影响较深,部分零就业家庭人员对国家和大企业就业依赖性很大,缺乏自主就业和自谋职业的意识,零就业家庭人员的就业问题相当部分人员还要依赖开发公益性岗位兜底的办法解决。

三、下步主要工作安排

篇6:我市就业创业情况

去年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我市各级政府采取得力措施,把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当作稳定农村、增加农民收入的头等大事来抓,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返乡创业工作。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及返乡创业发展现状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益阳市是农业大市,也是劳务输出大市,468万总人口中农业人口有384万,农村总劳动力为182万,富自余劳动力约120万人。到6月末,全市有91.4万农村劳动力实现了转移就业,占富余劳动力人数的76.2%。据对550户农村住户抽样调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呈现以下特点:

1、外出务工人员青壮年比重增大。从年龄结构看:16岁到35岁的外出就业人员明显增多,至6月末为315人,占全部外出人员的81.4%,其比重较上年末提高6.6个百分点;而50岁以上人员由上年末的20人减少到7人。

2、外出地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从地域分布看:今年我市农村劳动力在东部地区务工的有257人,占外出务工人员近7成,其比重比上年末提高3个百分点。从外出地区类型看:在省会城市务工的人员明显减少,由上年末的119人减少到81人;在地区级城市和县市城关镇就业的人员增多,其比重由上年末的61.4%上升到66.9%。

3、外出务工人员文化程度逐步提高。尽管现在外出务工人员的文化程度偏低,但从发展趋势看,还是有所提高。到6月底,外出务工人员中初中及以下人员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70.8%下降到60.2%,中专及以上人员比重由上年同期的11.9%上升到14.2%。

4、务工人员从事二产业者居多。从三次产业看,外出务工人员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到6月末,外出务工人员从事第二产业的有258人,占全部人员的66.7%。在第二产业中,有约八成人员从事制造业。从事第三产业的有125人,占32.3%,主要分布在批零贸易、住宿餐饮、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行业。从事第一产业的只有4人。

5、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呈企稳回升态势。去年9月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市农民工大量返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整体下滑,但到今年2、3月份开始回升。据对550户农户调查,到6月末,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尽管比上年末减少42人,但比3月底增加了17人,呈稳步回升态势。

(二)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情况。到6月底,全市返乡人员中自主创业人数为1.2万人,占返乡人数的5.3%。目前,农民工返乡创业蓬勃发展,更多农民选择离土不离乡,就地就近就业。

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主要特征:从注册登记类型看,农民工返乡创业以个体工商户居多。据调查,安化县申办个体工商执照的占8成多。从创办企业的科技含量看:农民工回乡创办的企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不高的企业。从主营业务涉及的范围看,发展种养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居多。从三次产业看:从事一、二、三产业的都有,如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商业、饮食、服务业及小型运输业等。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返乡创业对全市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一)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创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我市各级政府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鼓励本地创业,有效解决了农民就业和农民增收问题。据550户农户调查资料显示,上半年,我市劳动力人平外出务工收入为887.57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6%;自主创业(从事二、三产业)人平收入为450.94元,增长50.3%。尽管受金融危机影响,外出务工收入增幅减缓,但留在本地创业的增多,两项收入占现金收入的52.2%,其比重比上年同期增加3个百分点。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创业得到的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二)提升了农村劳动力素质。我市现有的农村劳动力中,绝大部分文化素质低、劳动技能单

一、就业能力弱,尤其是外出务工人员,大多是从事脏累苦险等工种,风险大、付出多、待遇低。为改变这一现状,各级政府把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作为首要任务、重中之重来抓,面对市场需求,全方位开展培训。外出务工人员组织输送到企业厂矿接受岗前培训的同时,在企业管理、城市生活、大市场的熏陶下,个体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全市外出务工人员通过岗前培训、企业洗礼、市场竞争,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等方面普遍得到提升,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创业意识等方面逐步发生了变化,逐步从低素质向高素质转变。

(三)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目前,建设新农村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缺少资金和人才;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积累了资金,又培育锻炼了人才、积蓄了智慧,对新农村建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一是改善了居住环境。我市有不少农民是靠务工增加收入来改善居住环境的,一批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都是以劳务经济为突破口奠定了建设的物资基础,务工收入投入占60-70%。二是带回了先进生产力。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以及先进理念,都是农村难以自发产生的,既需要外力注入,又需要内力吸纳。三是推动生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关键是生产发展。经过培训后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除部分已离开土地进入城镇居住外,无一不将所获得的现金收入带回家里发展生产,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强大活力。

(四)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加速了土地流转的速度,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让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和集镇,使农村承包土地有序流转成为可能,大量的农村土地流向种田能手,为农业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创造了积极有利的条件。目前我市农用地(含山林、水面)流转面积143.6万亩,占农用地总面积的10.8%。

(五)支援了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目前,桃花江核电站、白竹洲水电站、益宁城际快速干道等重点工程建设,以及城镇化建设等,急需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参与到益阳的建设和发展中来,在这些建设工地上,处处可以看到益阳农民工的身影,特别是经过泥工、木工、钢筋工等培训后的农民工,更是深受重点工程建设的欢迎,在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支援了辖区内的各项重点工程建设。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自主创业存在三大制约因素

(一)农民工自身素质难以适应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各类企业是吸纳农村劳动力的主要载体,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对用工人员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进一步提高。而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农民工大多数文化程度不高,没有一技之长或技能单一,这种状况制约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转变,难以向新兴产业转移,在与城市劳动力的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更难以适应和掌握现代高科技的生产技术和操作技能。

(二)农民工就业不充分和本地企业招工难的矛盾比较突出。从全市“春风行动”联动大型招聘活动看,招聘现场爆满,但成功招聘的比例不高。究其原因:一是农民工只想谋求待遇好、工作轻松的岗位,而自身素质技能却不高;二是本地企业招工条件苛刻、环境相对较差,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劳动报酬不高,即使招进去了,也难以留得往。如赫山区今年3月份组织一次农民工专场招聘会,有78家企业提供了3500个就业岗位,但当场签约的只有1480个,一个月后回访,仅有600来人在正式上班。尤其是80后、90后的农民工,大多只想坐办公、搞管理,不愿下车间、当工人。因而出现有人没事做,有事无人做的尴尬局面。

(三)资金短缺制约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与其他创业主体相比,农民工回乡创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更多一些,特别是资金问题。一是创业启动资金筹措困难。虽然返乡农民工积累了一定资金,但与创办企业所需资金比起来,可谓杯水车薪。二是农民工创办的企业所需要的后续发展资金也较缺乏。有的企业办起来了,却因缺少流动资金而运转困难。由于金融机构贷款门槛高、手续复杂,创办企业大多是租用场地,没有财产抵押,难以找到担保人,小额担保贷款未将返乡创业农民工纳入贷款扶持对象,资金短缺、贷款困难成为返乡农民工创业路上的“拦路虎”。

四、加大力度,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稳步发展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解决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返乡创业问题,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事关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尽快建立健全引导促进机制。要采取合理、有效措施,既要搞好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又要保证本地新农村建设与发展对用工的需求,以促进全市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快速发展。

(二)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就业创业能力。政府要加大对农民工的技术培训力度,把失业返乡农民工全部纳入政府公共培训范围,利用阳光工程、农民创业培训工程,把年轻失业返乡农民工的技能培训纳入“职教三年攻坚计划”,采取集中培训、依托企业培训等多种形式,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和返乡农民工意愿,围绕当前失业返乡农民工转岗就业需要开展新技能培训,围绕产业升级开展培训,围绕新农村建设开展适合其自身特点的实用技术培训,通过培训,有效提高求职者的就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同时要加强对返乡创业者的创业培训。创业不仅需要资金、技术和政策支持,更为重要的是,有创业愿望的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创业素质。创业培训要聘请本地创业成功者现身说法,讲授创业知识技能,指导他们如何创办好自己的企业,组织到创业成功的企业参观考察;并请工商、税务、银行等单位的同志讲授相关知识和政策。

(三)加大宣传力度,鼓励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对有创业愿望、有资金、有技术,并掌握一定信息的返乡农民工,要鼓励他们自主创业,为他们搭建好创业平台。特别要利用各种优惠政策,如给予小额担保贷款支持,给予各项税费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等,吸引返乡农民工积极自主创业,使他们成为当地的创业致富能手和“领头羊”。同时,要推出一批自强自立、创业创新的农民工典型,推介他们的创业经验,激发人们的创业热情。使他们既有事业成就感,更有社会认同感,起到带动一方农民致富的积极作用。

(四)加大融资力度,化解资金瓶颈。一些返乡农民工有强烈的创业愿望,对家乡的资源、市场、商机比较熟悉。对他们来说,资金成为企业初创和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制约因素,而现有融资渠道和方式还不能适应小企业融资“少、急、频”的需求特点。政府各职能部门要积极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支持,进一步加大融资力度,建立并发展壮大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加强与有关金融机构的协调和沟通,加大对创业项目实体的扶持力度,改进和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扩大贷款范围,由原来扶持下岗失业人员为主,扩大到扶持全社会具有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的劳动者,特别是返乡农民工等群体。同时提高贷款额度,降低担保门槛,简化办理程序。

上一篇:《电影艺术概论》教学大纲下一篇:7月31日-8月6日工作总结及8月7日-8月13日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