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执法的功能与作用

2024-04-24

行政执法的功能与作用(共8篇)

篇1:行政执法的功能与作用

园林城市绿地的功能与作用

净化空气、水体和土壤

1、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2、吸收有害气体

3、吸滞烟灰和粉尘

4、减少空气中的含菌量

5、净化水体

6、净化土壤

(二)改善城市小气候

1、调节气温

2、调节湿度

3、防风通风

(三)降低城市噪声

(四)安全防护

1、防震防火

2、防御放射性污染

3、蓄水保土

4、监测大气污染

二 使用功能

(一)日常游憩娱乐功能

(二)文化宣传、科普教育

(三)为旅游服务

(四)修疗养基地

三美化城市功一)丰富城市建筑群体轮廓线

(二)美化市容

(三)衬托建筑,增加艺术效果

四创造经济价值

(一)林木蔬果

(二)旅游、观光、生产一体

园林植物的作用

一、烘托与突出建筑主题

二、赋予园林时间和空间的季候感

三、协调建筑与周围环境

四、丰富园林空间艺术构图

五、植物造景,担任主景

六、完善建筑功能

七、创造意境

篇2:行政执法的功能与作用

新风系统的作用:新风系统是指经过专用的设备将室外的新鲜空气经过过滤后送到室内,又在同一时间经过专用设备把室内污浊空气排到室外,到达系统平衡的同时也对房间进行了空气的置换,使一个密闭的空间实现科学的空气对流,相当于给房间增加了一个呼吸系统,新风系统又分为单向和双向两种,单向流不能同时经过机械送风或者排风,双向流送风和排风都能够靠机器完成,效率要更高一点,可是价格也相对较贵。

1、换气功能:供给呼吸所需要的新鲜空气,排出被污染的空气,让室内持续坚持舒适畅通。

2、除臭功能:能迅速排出各种原因引起的不适的臭味,制造一个舒适的环境。

3、除尘功能:漂浮在室内空气中的灰尘和细菌,基本都能够排除室外,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

4、排湿功能:各种湿气引起的结露、发霉、腐烂等问题,都能够有效的去除,使居室坚持凉爽干燥。

5、调节室温:不管是夏天还是冬天都能够让室内坚持一个对人体舒适的温度。

不一样的新风系统,功能不全相同:

1、净化面积不一样

从净化面积的角度上来说,新风系统会比空气净化器更胜一筹。许多空气净化器打着可360度出风的旗号,但它的使用面积却十分有限。最大的净化面积仅有区区十几平方米,所以,空气净化器只能满足一个小房间的空气净化需求。在面积比较大的室内想经过空气净化器来净化,除了多放置几台机器之外,根本达不到梦想的净化效果。然而新风系统却不一样,虽然体积小巧,但功能高度集成,不仅仅能给室内空气带来净化的同时,还能通风换气、补充氧气。净化面积不再受控制,让你呼吸的每一口空气都清新自在。

2、净化效果不一样

虽然空气净化器也具备净化的效果,但新风系统更具有优势。其区别体此刻以下方面:空气净化器只能采取内循环模式,使用范围仅限于较小的空间内。空气净化器经过在一个较为封闭的空间里,运用净化技术过滤或者吸附掉室内空气中的污浊物、细菌等,来到达对空气净化和消毒的作用。

3、节能性不一样

新风系统中的全热交换功能最为突出,它能够在换气的同时把排出的污浊空气的能量储存下来,经过过滤重新转移到室内干净的空气中,从而使室内气温维持在恒定的水平中,而空气净化器是不具备这个功能的。

4、实现通风换气

即便是再优质的空气净化器也有一个弊端,那就是它不能降低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而人在一个不通风的环境下,二氧化碳的浓度会越来越高,导致大脑缺氧而引起的胸闷头晕等不适的身体状况。新风系统则能够将室外新鲜空气引入室内,室内污浊空气排到室外的同时对室内空气进行通风换气,补充氧气。一方面不仅仅排出了室内的浑浊空气,另一方面把室外新鲜的空气经过杀菌,消毒、过滤等措施后,再引入室内。精准、高效地阻灭空气中的有害物质,让室内空气始终处于新鲜、洁净、富氧的状态。

新风系统帮忙我们解决以下问题:

一.解决家装污染

把家装后室内包含甲醛、苯、氨、氡等有毒气体的空气及时排出室外,把大自然的新鲜空气引入室内,使您免除有毒气体的侵害,享受每一天24小时新鲜空气的保护。

二.家中再也不闷了

家中闷,是因为人在室内生活产生的有害气体,异味及潮气所造成。本系统为您及时排除废气,引进新鲜空气。置身室内,仿佛置身绿色森林之中一般舒畅。

三.免除被动吸烟

室内空气作定向的不断运动,呼出的烟味不作停留就被排到室外,您再也不用担心吸二手烟了。

四.恒湿、恒氧滋润健康

在室内您的肌肤和身体仍将24小时享受来自大自然的新鲜空气的沐浴,让健康和美丽与你同行。

五.黄梅天不发霉

气流层的运动使霉菌无法滋生,家中再也不用担心发霉了,从而延长了家具及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六.防止空调病

由于空气中的水分被空调不断排除,干燥的空气刺激呼吸道粘膜,从而引发了上呼吸道感染(空调病),本系统的恒湿功能使您免除空调病的发生。

七.晾在室内衣服干的快

在雨季晾在室内的衣服,在设备新风、恒湿功能的作用下,自然干的更快了。

八.除尘、除菌健康新风

设备的进风口安装了海绵过滤系统,对来自室外的新风进行过滤除尘、除菌,从而让您呼吸到高品质的新鲜空气。

九.低噪生、低能耗、长寿命

篇3:行政执法的功能与作用

(一) 理论功能

在行政法领域内, 英美法系国家加上大陆法系的法国, 实行的都是典型的行政判例制度, 行政判例是作为主要法源而存在的。所谓行政判例, 是指在行政审判实践中, 由具有权威性的审判机关做出的可以影响或在事实上拘束今后审理同类案件的权威性行政判决。行政法上许多理论并非仅凭学者们自己的思考就能完成的, 法官在司法实践中对个案处理的确定的一些规则, 通过判例的形式予以公布, 逐步成为行政法理论的组成部分。

1. 行政主体理论

行政主体作为一个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主体与自然人是有区别的。在法国“行政主体是实施行政职能的组织, 即享有实施行政职务的权力, 并负担由于实施行政职务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的主体。”行政主体在行使自己的职权时, 对做出行政行为所产生的法律效果理应由自己承担。在司法实践中, 行政诉讼的首要前提是确定行政行为实施的行政主体, 明确了行政主体, 也就找到承担法律后果的被告。法院受理案件时, 先要审查被告是否适格, 这就使得法院的司法过程本身也是对行政主体概念与范围的界定。行政主体的确认不仅有助于确定行政诉讼的被告, 也有助于确定行政行为的效力。

2. 行政行为理论

行政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 (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依法实施行政管理, 直接或间接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 这与法国行政法所称“功能意义的行政行为”相似, 也是法国行政法所用行政行为的含义。行政行为理论的基本内容就是行政权力的具体运作形式, 涉及到行政法学研究的诸多方面。许多行政判例对公权力或公务行为的界定, 发展了行政行为理论。这些判例确立了行政行为的种类, 效力及程序等一些具体的规则。

3. 行政救济理论

行政救济是当事人对于违法和不当的行政行为, 向行政机关请求矫正的一种救济手段, 是行政监督的一种方式。而英国当代法律的进化过程中最具有创新精神的许多司法解释或者判例, 就出现在社会救济领域。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 当个人权利受到强大而日益扩张的行政权侵害时, 应给予及时的行政救济。广义上行政救济包括行政申诉 (或称行政复议、诉愿、上诉等) 、行政诉讼 (司法审查) 及国家赔偿。对行政申诉制度, 法院在最终的司法审查中形成的判例会发展出一些理论, 主要有申诉人的程序权利, 申诉方式, 申诉决定的内容等。而行政诉讼通过判例确立新的诉讼类型或发展已有的诉讼种类, 提出扩大或限制司法审查范围的标准等, 而国家赔偿方面则大多涉及政府的责任认定, 赔偿范围等理论问题。

总之, 行政法学研究的领域都涉及到从行政判例中产生的理论。这些依据判例发展的理论, 有些是某一领域的根本理论, 有些也对某一领域的理论给予补充、完善。

(二) 实践功能

1. 推动立法

判例法作为法的一种渊源, 在司法实践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法虽然是由立法者完成的, 但并非立法者的臆想, 是实践的产物。而司法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载体便是司法判例, 从成案到先例, 从先例到规则, 从规则到原则, 这也许就是法典形成的过程。从中可以看出, 判例是疏通立法和司法的特殊桥梁。通过运用判例, 既可以对立法做出价值判断, 如发现法律条文有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可以立即反馈到立法机关及时修正;也可以填补立法的漏洞, 便于立法机关在立法修改时补充完善。由于行政事务的繁杂, 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中遇到的新情况可能完全没有相应的行政法律规范调整, 行政判例中确立的原则经过司法实践反复的运用, 最终可能导致新的制定法的出台。

2. 规范执法

行政执法活动是行政机关的主要职责, 而依法行政是最基本的要求。行政行为做出后, 相当多地将受到司法的最终评判。行政主体的行政活动, 如合法则得到法院的承认, 如不合法则要被法院撤销, 特别是一些具有普遍性的有重大影响的案件判决, 往往会促使行政主体认真对待, 从而在行政活动中遵守判决所确定的行使行政权力的正当范围, 避免在今后类似诉讼中被判决撤销。行政判例使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权力, 进行行政活动时, 可以更明确地预测到行政行为的法律后果, 可以在实践中起到规范执法的作用。

3. 协调司法

判例对司法的协调功能是显而易见的, 只要存在着审级的差别, 上级法院的先例判决对下级法院就会起协调和指导作用, 判例是针对具体案件所作的判决, 其将产生两种效果:一是对当事人判决的既判力, 二是根据该判决确立了新的法律原则, 以后法院有以此为准绳的义务。在现实中, 我们经常会发现, 对于同一案件, 下级法院和上级法院的判决结果会不相同, 甚至完全不同, 特别是在行政案件中, 各种价值冲突需要协调, 利益冲突需要权衡, 不同的法院更容易做出不同的选择。这样, 就需要上级的法院判例权威来统一和协调司法, 在法国, 最高行政法院的判决, 逐月逐年公开发表, 而且不轻易改变自己的观点。因而, 下级法院就更加重视最高行政法院的判例, 否则在当事人提起上诉时, 自己的判决很可能会被最高行政法院判决撤销。

行政判例在协调司法的同时, 也对各方面行政性的社会事务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一个判决结果可能彰显政府在行政管理工作有哪些疏漏, 需要及时补救, 或者需要提供哪些公共服务;从行政相对角度来看, 也可能通过案例拓展了公民权利的保护范围, 也就是限制了行政权在某些领域任意行使。

二、行政判例的价值分析

(一) 公平价值

公平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1. 一般正义与个别正义

在行政管理活动中, 由于行政权力与相对人权利之间并不完全是对等关系, 因而如何保障行政权力的顺利行使, 同时又不过多妨碍相对人的合法权利和自由是十分重要的。实践的经验告诉我们, 司法所具有的能动性可以借助判例的形式较好地协调一般正义和个别正义的关系。行政判例既强凋整体公正, 又注意个案公正, 法官在利益权衡中, 灵活把握立法者的立法本意, 体现“同等情况同样对待”和“不同情况不同对待”的公平观念, 使诉讼当事人和社会公众对自己将来的行为有更准确的预测。同时判例所具有的拘束力也降低了法官滥用自由裁量权的几率, 能使相同或大体相同的事实的案件。获得相同或大体相同的判决, 从而避免相同案情出现不同判决结果的情况。透过判决结果的相同性, 人们能够对司法公正和正义产生合理的信赖, 可以使法的安全价值得以体现。

2. 形式公正与实质公平

行政判例是作为法院对行政活动进行司法审查中基于公平合法的考虑, 而做出的一种法律样式。它是对立法的具体阐释, 体现了立法的公平精神, 同时它自身对具体个案的公平处理, 根据不同情况不同对待, 总结出符合行政法特性的原则、规则, 极大地丰富了法律上公平的内涵, 彰显了行政判例特有的公平价值.

总之, 法院通过判例逐步确立起来的一些原则、规则, 从形式到实质都体现了法律上的公平价值, 并已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

(二) 效率价值

现代国家要想稳定、和谐、快速地发展, 需要有效率的法律调控, 行政判例作为具体的法律调控方式之一, 具有以下几种效率价值。

1. 司法效率

行政判例能够提高司法裁判效率。在行政诉讼中, 行政判例对下级法院的法官裁判案件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法官在裁判案件时往往乐于遵循上级法院公布的判例。即使在大陆法系“不管革命思想对判例的作用如何评价, 在事实上大陆法系法院在审判实践中对于判例的态度同美国的法院没有多大区别”。

行政判例可以促进司法执行效率的提高。当前, 无论是行政机关还是行政相对人拒不执行法院判决的原因很多, 其中一个主观原因是当事人对法院判决的不理解, 心理上就有抵触情绪, 觉得同样情况不能得到同样的裁判结果。而行政判例是既得到法学家的肯定而且也得到社会公众接受的实践产物。法官在今后的裁判活动中, 一旦确认的事实与先前判例的事实一致或大体一致, 即可做出与判例相同或大体一致的裁判结果。当事人基于对公布判例的公正性的信赖, 自然易于理解和接受同样的判决结果, 也会自觉履行判决中确定的义务, 从而减轻司法执行的阻力, 提高了司法执行效率。

2. 社会效率

一般来说, 行政管理活动以“效率优先”, 司法审判活动以“公平优先”, 二者有机结合, 才有益于社会效率的提高。一个不公平的社会必然是一个低效的社会, 行政判例就是行政管理活动与司法审判实践对公平与效率的权衡, 体现了“公平优先, 兼顾效率”的原则。它既注意到效率要求赋予行政机关较大的自由裁量权, 以便在程序上简单、便利、灵活地执法;又注意到公平要求行政程序要严密、开放、公开, 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权要有一定的限制, 以便切实、有效地保障相对人的权利。只有保持这样的平衡, 达到可能达到的最优状态, 社会才会稳定中发展。正如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所说:“在一个充满活力的国家, 一个在变化中的国家, 总会有部分人不时地受到一些损害。这是很难避免的。问题是这是否至于破坏了平衡, 作为一个国家, 他获得的东西是否比失去的东西多。”

总之, 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结合是社会效率提高的前提。行政判例促使行政活动在追求效率的同时, 兼顾公平的实现。通过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利把社会需要与个人效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为人们实现其建设性能力提供了有效率的活动空间, 把私人效率与社会效率统一起来, 使人们在为自身利益奋斗的同时自觉或不自觉地促进社会效率。

三、结束语

在行政法领域, 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都将行政判例作为推进行政法制的主要形式, 这并非巧合, 而是行政判例确实有其独特的价值。行政判例无论是从实体方面还是程序方面, 都反映着行政法的理念和精神, 从限制行政权开始, 到确立行政法基本原则, 进而规范自由裁量权, 确立政府责任, 完善救济形式都体现了行政判例的功能和价值。我国是成文法国家, 不实行判例制度。但同是成文法国家的法国, 在行政法领域内却实行判例制度, 法国以判例构筑行政法发展基础的经验, 有助于开拓我们的行政法学研究视野, 并为我国行政法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一些启示。法律是一门应用学科, 法律制度的建构应当以现有社会制度为依托, 结合历史传统、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因素综合考量。但法律制度的建构与否又不能完全以现有制度标准决定取舍。

摘要:我国现行的司法解释和行政案例指导制度不能满足行政审判的需要, 我国应当建立行政判例制度。本文主要针对行政判例的功能与价值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首先在分析了行政判例的功能分析的基础上, 对于行政判例的价值从公平价值和效率价值两方面进行阐述, 对于今后我国行政判例制度建设具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行政判例,功能分析,价值分析

参考文献

[1]刘海蓉.关于我国建立行政判例制度的若干思考[J].理论导刊, 2009, (9) .

[2]王霁霞.行政判例制度研究[J].行政法学研究, 2002, (4) .

[3]杨成.法国行政判例制度及其借鉴[J].行政与法, 2007, (6) .

[4]袁应武.国外行政判例制度比较研究[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8 (2) .

篇4:浅谈行政许可的积极与消极功能

关键词:行政许可;功能

一、积极功能

1.控制危险

控制危险是行政许可的初始功能。行为注定具有潜在的危险,这是其外部性决定的,因此可能会造成社会或个人的人身、财产安全的损害,政府有义务对此加以限制,行政许可最初就是针对行为外部性可能产生的危害的事前控制手段。例如,制造、运输、销售爆炸物品原本是每个人都可以从事的活动,只是由于这类活动具有较大危险性,容易破坏和影响公共安全和他人利益,所以针对这样的活动设立许可制度;药品、食品的生产、运输、销售等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对其实行事前控制,只允许符合条件者从事这些特殊行业的活动,从而防止对消费者可能发生的损害;律师证、会计师执照和驾驶执照的设立则是为了保障安全可靠的社会服务,防止不合格人员从业给公共利益带来损害;在产品质量方面,如果不采用许可制,而放任企业直接将其产品推入市场交由消费者自主选择,那么很可能增加产品对消费者的危险性,而且这种丧失了事前监督的产品生产经营必然对社会产生某种不利影响。

行政许可控制危险的功能可以概括为:“行政机关通过对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条件进行严格的审查、对其行为进行必要的监督,排除可能产生对社会、个人带来危险的活动,维护社会秩序和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2.证明或者提供某种信誉、信息

大多数情况下,消费者获得的商品服务以及市场环境的信息是通过直接经验或他人转述得到的。但是,并不是任何时候人们都能以相应的代价获得同等的信息交换,也可能由于成本的高昂使得人们放弃支付信息费用而无法取得有效信息。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法就是依靠公权力,由政府出具证明,其权威性能保证信息的真实性,以加速市场交易、矫正市场失真状态。于是,政府通过行政许可的方式向社会提供具有公信力的信息或证明,起到了诸如稳定关系、提供预期以及确认权利的作用。譬如政府规定某些特定事项或者活动应当进行登记,人们通过查阅这些已经登记备案的信息,就能够了解取得行政许可的人所具有的能力、条件以及应该达到的标准,这就大大降低了人们在经济活动和社会交往中搜寻信息、识别信息真伪的成本。像工商企业登记、社团登记、合伙企业登记等就是属于这种功能的行政许可。当然,在很多领域中,私人也可发放证明文件,提供足够的信息,如一些国家的律师协会负责颁发律师资格证书或者进行律师注册。一般而言,只有在私人机构没有足够能力提供安全充分的信息时,才由政府设立行政许可,以提供公信力证明。

二、消极功能

(一)形成垄断

行政许可的资源分配方式是将公共物品排他性地分配给特定社会成员,即只有获得行政许可的群体才能使用这一公共资源,而且这种排他性的占有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所以即使是通过竞争手段取得的,垄断也不可避免。这种垄断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完全排他性垄断,指的是某一公共资源一旦由被许可方使用或者拥有,则具有完全的排他性,其他任何人在相对固定的时期内都不得使用该资源,例如对特定土地的使用、对特定公共设施的特许经营和管理、我国的食盐生产许可证、一些地方政府规定只能由一家医院开办“120”急救中心。这些许可证均属完全排他性的许可。二是部分排他性垄断,指的是本来属于社会全体共享的资源,是可以由不特定社会成员自由、平等使用的,但是任何资源相对而言都是有限的,当某一天该资源使用者的数量超过了其可承受范围,拥堵的情况再也无法容纳新成员的进入,这时本已是共享的资源则需受到限制,政府会对其设定许可,否则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而享有该种资源的被许可人就转化为一个相对固定的群体,对这种资源进行垄断,未获得许可的人就被排斥在垄断集团之外,不得使用这一资源。典型的例子是城市出租车营运许可。

行政许可形成的垄断在区域上表现为地方垄断和行业垄断。地方垄断导致地方保护主义,各地方政府基于本地的局部利益需要,为保护本地生产者、限制外地生产者的产品进入本地而设置许可,这种许可不但阻碍了外地生产者自由贸易意志的实现,同时也抑制了本地生产者提高生产技术、增强竞争能力的积极性,形成了一种双方受损的局面。行业垄断导致行业保护现象,由行业主管部门对本部门主管的产品设定行政许可进而形成本行业企业对某种产品的行业垄断。如气象部门对气象观测仪设定生产许可制度以达到保护本行业企业生产的目的,消防部门通过规定消防器材非经允许不得生产、销售等许可形式形成行业垄断。

(二)限制竞争

许可的滥用更会导致行政干预代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排斥公平竞争,遏制经济发展的活力,导致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许可是建立在普遍限制的基础上的制度,申请人一旦取得从事某项活动的资格和能力,成为被许可人,获得了法律的特殊保护,就意味着对其他申请许可的人的排斥,客观上自然会起到抑制竞争行为的作用。具体而言,就是取得许可的人可能失去积极的竞争或进取精神,即使停滞不前,也不会马上产生危机感。而没有获得许可的那部分人,即使以后积极进取,不断改进自己,最终达到了许可的标准和条件,但是也可能会因为数额的客观限制等原因,无法再获得许可,实际上就是被剥夺了参与竞争的机会。行政许可对正常的市场竞争行为进行限制,对投资和经营设置种种障碍,妨碍了竞争秩序的形成,破壞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如果行政许可形成垄断,那更会加重对竞争的限制。“完全排他性垄断者可以随意处置或使用公共资源,很大程度上可能导致资源的闲置和浪费;部分排他性资源使用者所形成的垄断集团对其既得利益也必然极力维护,禁止和抑制新的竞争者,阻止革新性因素的引进,从而使改革更加困难。”行政许可限制竞争的这种消极功能在商业竞争和职业资格许可方面的影响尤其突出。

参考文献:

[1]徐继敏.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的价值与路径分析[J].清华法学,2011,05(2).

篇5:礼仪的功能与作用有哪些

【礼仪的功能】

一、弘扬礼仪传统

文明古老的中华民族,以其聪颖的才智和勤奋的力量,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灿烂的文化。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几千年来,各族人民都创造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的礼节、仪式、风尚、习俗、节令、规章和典制等等,并为广大人民所喜爱、所沿袭,这些礼仪习俗,反映了我国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优良品质,勾画了我国民族的历史风貌。

二、提高自身修养

在人际交往中,礼仪往往是衡量一个人文明程度的准绳。它不仅反映着一个人的交际技巧与应变能力,而且还反映着一个人的气质风度、阅历见识、道德情操、精神风貌。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完全可以说礼仪即教养,而有道德才能高尚,有教养才能文明。这也就是说,通过一个人对礼仪运用的程度,可以察知其教养的高低、文明的程度和道德的水准。

三、完善个人形象

讲究礼仪对个人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关系到个人的形象。个人形象,是一个人仪容、表情、举止、服饰、谈吐、教养的集合,而礼仪在上述诸方面都有自己详尽的规范,因此学习礼仪,运用礼仪,无疑将有益于人们更好地、更规范地设计个人形象、维护个人形象,更好地、更充分地展示个人的良好教养与优雅的风度。

四、改善人际关系

马克思说过“社会是人们交往作用的产物”。没有社交活动,人类的生活是不可想象的。人们参加社交活动,多为调节紧张的`生活,建立友谊、交流感情、融洽关系、广结良友、增长见识、获取信息。现代化的社会对人们的社交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越发展,物质生活越丰富,人们社交的需要就会越显示出它的价值,而处在社交活动中的每个人的仪表、仪态及对礼仪知识的了解也变得极其重要。一个人只要同其他人打交道,就不能不讲礼仪。运用礼仪,除了可以使个人在交际活动中充满自信,胸有成竹,处变不惊之外,其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它能够帮助于人们规范彼此的交际活动,更好地向交往对象表达自己的尊重、敬佩、友好与善意,增进大家彼此之间的了解与信任。

礼仪与礼貌,用现代人的眼光,它是一种信息传递,它可以以闪电般的速度把你的尊重之情准确表达出来并传递给对方,使对方立即获得情感上的满足,与此同时,礼貌又反馈回来——对方以礼貌回敬。于是双方热情之火点燃了,支持与协作便开始了。假如人皆如此,长此以往,必将促进社会交往的进一步发展,帮助人们更好地取得交际成功,进而造就和谐、完善的人际关系,取得事业的成功。

五、塑造组织形象

良好的组织形象是任何组织所刻意追求的目标,组织形象的塑造处处都需要礼仪。比如:你想和某一单位联系业务,当你拨打对方办公室电话竟无人接或铃响五六声之后才有人接时,你会对该单位产生一种印象——工作效率不高,制度不健全,员工素质差等印象。反之,当你一拨通电话,听到对方和蔼可亲的问候,得体的称谓,礼貌的语言,简捷干练的回答,热情的接待,你立即会有一种亲切之感。

六、建设精神文明

世界各国和各民族都十分重视交往时的礼节礼貌,把它视为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正如古人所说:“礼仪廉耻,国之四维”,礼仪是立国的精神要素之本。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讲究礼节礼仪,注重礼貌是最基本的要求,它对建设精神文明的大厦起着基础作用,只有基础打得扎实,大厦才能巩固。

【礼仪的作用】

一是促进沟通,促进人们相互尊重。在人际交往中,自觉地执行礼仪规范,可以使交往双方的感情得到沟通,在向对方表示尊重、敬意的过程中,获得对方的理解和尊重。人们在交往时以礼相待,有助于加强人们之间互相尊重,建立友好合作的关系,缓和或者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

二是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在社会生活中,礼仪约束着人们的态度和动机,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协调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护着社会的正常秩序,在社会交往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三是倡导、教育人们遵守道德习俗。礼仪以一种道德习俗的方式对全社会的每一个人发挥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教育作用。人们通过对礼仪的学习和应用,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从而在交往中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互尊互敬,互谦互让,讲文明,懂礼貌,和睦相处,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四是凝聚、协调。在现代生活中,人们的相互关系错综复杂,有时会突然发生冲突,甚至会采取极端行为。礼仪有利于促使冲突各方保持冷静,缓解已经激化的矛盾,使人际之间的感情得以沟通,建立相互尊重、彼此信任、友好合作的关系,进而有利于各项事业的发展。

【社交礼仪的重要性】

篇6: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与作用

作者/出处:中国艺术品

日期:[1970-01-01 ]

程启坤 著

国华茶文化是中华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对社会文明进步与经济发展作用很大。在即将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如何进一步弘扬茶文化,发挥茶文化在大茶业中的积极作用,也是值得考虑的重要问题。

一、历史的回顾

1、说起茶的发现,人们会自然地想到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然而把茶作为饮料、作为一种精神享受,真正有历史记载的还应该从西汉算起,王褒《僮约》中“烹茶尽具”、武阳买茶和记载,充分证明了当时饮茶风俗的形成和茶叶市场的存在。东晋常璩在《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述了巴蜀地共的很多共梧甚至把茶作为贡品。魏晋南北朝时一些有识之士“以茶养谦”巳成风气,如晋吴兴太守陆纳已养成只招待茶水的习惯,客来敬茶这也许是最好的例证。

2、唐代是历史上比较兴旺的朝代,陆羽《茶径》系统总结了唐代及其发前的茶叶 生产、饮用的经验,也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陆羽及其同时代的一些文人,都非常重视饮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而且非常讲究饮茶用具和煮茶的艺术,可发说中国的茶道、茶艺从此产生。当时比屋皆饮的民间茶俗,乃至豪华隆重的皇室宫廷茶宴,以及文人的茶诗词与茶书画,都是茶文化形成与发展的集中表现。

3、到了宋代,茶叶生产进一步发展,饮茶更加普及,作为贡品的建州龙团凤饼更是花样翻新。宋徽宗皇帝赵舍著《大观茶论》,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亲自写茶书的皇帝。跟随其后的不少文人雅士也纷纷写诗作茶画。同时饮茶艺术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点茶”技艺进一步规范,“斗茶”之风盛行,佛门茶事兴旺,饮茶技艺也随着佛教的传播而迅速走也国门传至海内外。

4、明清时代散叶茶迅速发展,多茶类的结构逐步形成,饮茶方法也从点茶发展成泡茶,而且泡茶用具也越来越讲究,工艺精巧的紫砂壶、盖碗瓷器茶具等也应运而生。客来敬茶、以茶待客风气更为普及,都市茶馆林立,利用茶馆休闲、谈生意已是平常事,茶馆文化教育得到发展。

二、中华茶文化的内涵、形式和社会功能

1、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为世界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意义十分深远。茶文化是中华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涵极其丰富,包含着茶叶生产消费及其对人的精神生活产生影响的各个方面,简而言之,茶文化教育是泄夭璧淖匀豢蒲в肷缁峥蒲Ш妥芎汀R虼耍推淠谌荻裕ú璧睦贩⒄埂⑾八缀筒璧啦枰铡⒉枋椴杌枋实任幕逃帐酢⒉栌肷硇慕】档戎疃喾矫妗?

2、茶文化教育的表现及存形式,既有物质形态的,也有精神形态的。表现为物质形态的,诸如茶的历史文物、遗迹、茶书、茶画、各种名优茶、茶馆、茶具、茶歌舞和茶艺表演等等。表现为精神形态的,诸如茶德、茶道精神、以茶待客、以茶养廉、以茶养性等等。

3、由于茶文化的内涵极其丰富,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因此中华茶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所发挥的社会功能和作用也必然是多方面的。传统的茶文化与人们社会生活的关系,向来就是非常密切的,无论是历史文人生活中的“琴棋书画洒诗茶”,还是平民百姓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茶都是不可缺少的。茶文化发展至现代,茶的社会功能更加突出,归纳其重要方面大致有21顶:以茶会友、以茶联谊、以茶示礼、以茶代酒、以茶倡廉、以茶表德、以茶为模、以茶养性、以茶为媒、以茶祭祀、以茶作禅、以茶作诗、以茶作画、以茶歌舞、以茶献艺、以茶旅游、以茶做菜、以茶为食、以茶设宴、以茶健身、以茶制药。

以茶会友:客来敬茶向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朋友相见,饮茶叙事,新切祥和。

以茶联谊:各种联谊活动,采用茶话会的形式,既庄重又生动活泼。

以茶示礼:亲友相见、人际交往,无论是多么庄重的高级会谈或是重要会议,每人清茶一杯,显示了一种尊敬的礼仪。现代社会以工为礼品者显得高尚。

以茶代酒:从古至今,以茶代酒者不乏其人,现代人际交往,提倡以茶代酒,实在是高尚之举。

以茶倡廉:清茶一杯,以示清正廉洁,是反对铺张浪费,提倡清廉的重要举措。

以茶表德:日本千利休茶道精神是“和敬清寂”,中国当代茶人著名茶学专家庄晚芳先生提倡的中国茶德是“廉美和敬”。

以茶为模:以茶的奉献精神为模,倡导做一个正直清廉的“茶人”。

以茶养性:从古至今不少文人雅士都提倡以茶修心养性,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

以茶为媒:中国历史上茶与婚姻关系密切,以茶联姻、婚嫁用茶的传统流传至今已成习俗。

以茶祭祀:中国民间的丧祭活动,很多仍流传用茶作祭品的习惯。

以茶作禅:自古就有“茶禅一味”之说,寺院茶道的禅茶、普茶、施茶等都是以茶悟道的重要仪式。

以茶作诗:历代诗人作茶诗者很多,内容广泛,形式多样。

以茶作画:历代描绘茶会、烹茶、饮茶等内容的书画较多,艺术价值较高。

以茶歌舞:以采茶、饮茶等内容的歌舞较多,生动活泼。

以茶献艺:各种流派的茶艺表演具有欣赏价值,不少茶类、地区、民族的饮茶习俗,艺术化以后,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以茶旅游:茶乡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中的特色旅游项目,游名山、观名寺、饮名茶三位一体,很受欢迎。

以茶做菜:很多少数民族地区都有以鲜茶做菜的习俗,茶文化活动频繁之地,以茶作菜的菜谱也是丰富多彩的。

以茶为食:将茶添加于食品饮料中食用,逐渐流行起来,茶叶口香糖、茶叶蛋糕、茶叶面条、茶酒等都已被人们接受。

以茶设宴:各地的早茶、夜茶,以饮茶与吃小点心结合的方式,受到普遍欢迎。

以茶健身:已知茶对人体健康具有多种功效,饮茶健身是很多饮茶爱好者的切身体会。

以茶制药:将茶叶中具有药效功能的物质分离提取出来,制成防病治病的药物,这是茶对人类健康的新贡献。

综合上述茶的主要社会功能,可以认为,茶对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很大的其影响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1、以茶会友,以茶联谊,客来敬茶,以茶示礼,提倡“和主贵阳市”,双月刊一步增进友谊,调节社会人际关系。

2、以茶代洒、以茶倡廉,提倡茶德和茶人精神,以茶养性,能担提高人们的思想水平,促进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3、经茶主媒、以茶祭祀、茶禅结合,发挥茶的媒介作用和精神寄托作用。

4、以茶作诗作画,以茶歌舞,经茶献艺,茶乡旅游,倡导高雅的艺术享受,美化人们和生活。

5、经茶做菜,以茶曾食,以茶设宴,提倡茶为国饮,丰富人们的饮食生活。

6、饮苛健身,以茶制药,发挥茶的保健功效,提高人们匠健康水平。

7、弘扬茶文化,促进社会进步和21世纪茶业的发展。

弘扬茶文化的总体目的是为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作出作出贡献。具体到茶行业本身,弘扬茶文化应该是促进茶业事业的发展。因此在即将进入21世纪的时候,弘扬中华茶文化,其目标是:促进茶叶消费增长,有益人类心身健康,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围绕这个目标,当前及下个世纪初应该开展的工作主要是下列几个方面:

1、挖掘和整理茶叶史料,建立中华茶文化宝库

几千年的茶叶发展史,历代茶人著书立说,积累下来的茶叶历史资料是很多的,包括茶书、茶诗词、茶书法、茶画、茶歌茶舞、茶的历史文献、地方志中有关茶的记载等,内容非常广泛。如能下力气花工夫把它们整理出来,这将是中华茶文化教育的重要宝库,也是弘扬茶文化必需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

2、发现和保护中华茶文化教育的历史遗迹,发展茶文化旅游事业

我国茶区辽阔、历史悠久,各地有待挖掘和保护的与茶有关的历史遗迹很多,如摩崖石刻、建筑、古墓、器具、碑、亭、井、园、树等,凡有保存价值的,都应力求保护好、管理好。而且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配套发展茶文化旅游事业,既可扩大宣传,又可增加经济收入。

3、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宣传作用,普及茶文化知识

弘扬茶文化,不应只局限于茶界与文化界的小圈子,而应该利用各种媒体广为宣传,使玩多的饮茶爱好者和消费者者不断增长茶文化的知识更新,从而促进茶叶消费。

4、倡导茶人茶德精神,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中国的茶人精神和茶德精神,究竟应归纳为那必个字或那几句话,还没有统一的说法。陆羽提出的“精行俭德”,庄晚芳提倡的“廉美和敬”,笔者曾建议和“理敬清融”。虽然提法各有侧重,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我们应该发扬这些茶人、茶德精神,净化人们的思想意识,提高道德水准,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5、恢复和发展历史名茶,丰富茶叶产品市场

恢复和发展历史名茶的工作,各地已经广泛开展,这项工作必须依据市场经济的规律,不要片面追求高精尖,不要一律只采单芽茶,而是要面向大众消费,创立名牌,把高质量高效益作为追求的目标。

6、培训和规范茶艺茶道,引导茶艺馆健康发展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各地饮茶技艺不尽相同。目前各地涌现出来的各种茶馆和茶艺馆如雨后春笋,档次虽有差别,但都应该以满足各种消费群体的正当需求为目标,因此引导消费者如何科学地泡好一壶(杯)茶,如何欣赏饮用它,充分发挥茶的饮用价值,这是我们工作的重点。至于茶道茶艺表演,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可以规范可以保留,但不要提倡都得这样慢吞吞地去饮茶。中国老百姓长期沿用匠随和的饮茶方式仍然是属于老百姓自己的最好方式。

7、扩大国际茶文化交流活动,增进友谊,促进茶叶贸易的发展

中华茶文化不仅是中国人的传统文化,而且已经对世界茶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国际茶文化教育交流活动,有利于增进友谊、促进和平事业的发展,也有利于更多的国际友人了解中国多种多样的茶叶产品,促进国际茶叶贸易的发展。

8、加强茶与健康的科学研究,促进茶叶消费

饮茶有利于健康,这是人们的共知。但是茶的保健功能究竟有多大,如何正确、科学地饮用才能达到吩的效果,不同消费者,身体状况不同,如何选用茶叶等等,都有待于加强科学研究。只有把这些通过研究获得的科学知识,通过各种渠道普及到普通消费者,才能真正促进茶叶消费。

篇7:行政执法的功能与作用

摘要:国家行政权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出现,有了国家信那个证权利的运行就慢慢有了相关的行政法。作为一门社会科学,行政法就是解决有关行政问题的法,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罗豪才.行政法之语义与意义分析[J].法制与社会发展,1995,(4).),在现代国家中,行政法的作用和地位具体表现为依法行政在社会生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字:行政法 地位 作用 依法行

英文摘要:Administrative Law logical starting point is the cornerstone of building a scientific theory of administrative law, administrative law, if the theory as a logical starting point for the basic concept is based on lack of administrative law theory, the whole building would collapse.Distinction between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administrative law, research the starting point,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constitutional philosophy and basic theory is to define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the premise of administrative law, administrative law,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to explore the conditions should have provided a logical starting point was to define standards, the executive power embodied in the all the features of fully qualified for the important task of the Administrative Law logical starting point, therefore, executive power i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the scientific definition of administrative law.目录

一、行政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探讨

㈠宪法-------2 ㈡行政法的概念------------------------------

2㈢行政法的基本原则--------------------------2

㈣行政立法的主体与分类----------------------2

㈤行政法的意义------------------------------2

二、行政法的作用和依法行政的重要意义

㈠行政法的作用

3㈡依法行政的重要意义-------------------------4

参考文献--------5

一、行政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探讨

㈠宪法

宪法是国家最重要的根本大法,它调整着根本的社会关系,确定国家基本制度和原则,是国家法律体系中地位、效力、权威最高的法律。相对于刑法和民法等部分法,行政法、宪法的关系更为直接密切。

㈡行政法的概念

所谓行政法,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职权和接受行政法制监督过程中而与行政相对人、行政法制监督主体之间发生的关系,以及行政主体内部发生的各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由规范行政主体和行政权设定的行政组织法、规范行政权行使的行政行为法、规范行政权运行程序的行政程序法、规范行政权监督的行政监督法和行政救济法等部分组成。某中心是控制和规范行政权,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㈢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1)合法性原则。合法性原则是指行政权的存在、行使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不得与法律相抵触,它在行政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2)合理性原则。合理性原则是行政法治原则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行政行为的内容要客观、适度、合乎理性,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存在。

(3)应急性原则。应急性原则是现代法治原则的重要内容,指在特殊的紧急情况下,出于国家安全、社会秩序或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机关可以采取没有明确法律依据的或与通常状态下法律规定相抵触的措施。

㈣行政立法的主体与分类

⑴行政主体是指能以自己名义行使国家行政职权,做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义务的行政行为,并能由其本身对外承担行政法律责任,在行政诉讼中通常能作为被告应诉的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⑵行政立法主体包括:①国务院;②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③国务院直属机构;④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⑤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⑥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人民政府;⑦作为经济特区的市人民政府。

㈤行政法的意义

首先,行政法主要是调整行政法关系、保障、规范和监督行政管理活动的法律,它直接涉及国家权力的确定和行使,有关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和国家机构与公民法人之间的关系的宪法规范,主要通过行政法律具体实施。其次,由于国家行政管理内容的广泛性和地位的重要性,决定了行政关系的广泛性和重要性,作为调

整行政关系的行政法,作为调整高行政关系和行政法国家和社会生活,为各个方面实施着宪法规范这行宪法规范推行宪法确定的各项基本国寂,而民法、刑法是一般只是宪法确定的某一或某些方面的国家政策。概括地讲:行政法作为独立部门法的地位只是得到了形式上的承认,行政法与宪法的关系在很多问题上没有理清,行政法相对于宪法的独立性在某种程度上为人们所忽视。很少有人会否认行政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所应具有的重要意义,行政法是位于宪法之下、一国法律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由于其紧紧的围绕着行政权力展开,也就意味着行政法有着与民法、刑法等部门法完全不同的视野和内涵,其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广泛性、复杂性、易变性更是其它部门法所难以比拟的。“在每一种行政法理论的背后都存在着一个国家的理论”(Carol Harlow and Richard Rawlings: “ LAW and ADMINISTRATION”(George Weidenfed and Nicolson ltd.,1988),p.1.,)行政法所与生俱来的政治性决定了其与宪法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很大的程度上,行政法被认为是具体化的宪法、是宪法的动态部分,宪法则被认为是行政法的来源和基础。日本学者室井力也认为“宪法作为国家的最高基本法,是政治价值的体系法;而行政法随以宪法为前提,但却是行政技术的体系法。”(《现代行政法的平衡理论》罗豪才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⑸)但另一方面,确认行政法独立的法学价值却有着重要意义。行政法是一个独立部门法,它不依附于其他部门法,同时一般不包含其他部门法。辩证来看来,宪法与行政法虽然渊源相连,但彼此并不存在什么“隶属”关系,根本大法只是从宏观上给行政法以指导。“宪法调整的对象是整体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包括平等的及不平等的两个方面,而行政法却调整以公共利益为本位的一定层次的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叶必丰著:《行政法的人文精神》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36页)公认的观点是,宪法是行政法的母法、行政法是作为宪法的具体法来运用的、是宪法的实施法。和其他法横向对比,行政法作为独立部门法的地位,取决于它所调整对象的独立性,即所调整是行政关系为其他法律所不能调整。民法调整的对象是民事关系,它是一种等价有偿的关系,即人们常说的“横向关系”;行政法调整的对象是行政机关在运用国家行政权力对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实施管理以及公民组织对行政机关进行监督和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从两个关节点上把握,一是行政法律关系必有一方是行政机关;二是双方地位不对等,在行政管理法律关系中行政机关处于优越的地位。(罗豪才主编.行政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P22-23))是一种“纵向关系”。是一种“纵向关系”。另一方面,行政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与民法、刑法等一样,是构成国家法律体系的最高层次,是独立的法律规范集合体之一,不是几个零散的法律规范,也不是几个法律规范构成的单个制度。

二、行政法的作用和依法行政的重要意义

㈠行政法的作用

第一,行政法具有保障行政管理有效实施的作用。

行政法对行政管理的保障,主要是通过确认和赋予行政机关管理权能来实现 的,同时具有方针政策性。体现为:行政法确认行政权的相对独立性,确认行政权由国家机关享有和行使;行政法确立行政机关相对与公民、法人及其他社会组织的行政权力,并赋予行政权以优益性、强制性等属性;行政法保障行政机关对其公务员的管理权;行政法保护行政机关在特殊情形下的活动;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行政法不断确定新的行政权能。

第二,行政法具有保护公民、组织合法权益的作用。

行政法对公民、组织合法权益的保护是通过建立一系列制度来实现的。行政法创设的以民主、公正为主要价值目标的行政程序制度帮助公民参与行政决策,影响行政决策,以保护自己的权益。此外,行政公开制度、行政申诉制度、国家赔偿制度等,也都可以保障行政法保护公民、组织合法权益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第三,行政法是重塑政府职能的最有效手段。

用法律形式重塑政府与市场主体的关系。一方面,废除那些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旧职能,另一方面确定市场经济要求的新职能。实践证明,政府职能不转变,自由、竞争、公平的市场机制就无法形成,而职能转变涉及既得利益部门和机构的权力,必然会遇到各种阻力,不可一蹴而就。这就要求通过行政法的手段,逐步规范政府权力,调整政府与市场主体的关系,塑造政府的新职能。

㈡依法行政的重要意义

⑴依法行政的基本涵义

依法行政是指行政机关必须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取得、行使行政权力,并对行政行为的后果承担相应的责任。在现代社会,依法行政之“法”不仅应包括法律规范,还应包括法律的一般原则、法律精神和法律目的。

⑵依法行政的意义

而我国的行政法制建设走过一条曲折的道路。过去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赋予国家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权力。而公共权力的无限扩张,导致公民私域的狭窄,公民的权利与自由受到极大的压抑。当由国家权力主导的计划经济向发挥市场作用的市场经济过渡时,社会现实强烈需要建立一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制度。这自然迫切要求对行政权力的行使设置必要的法律限制,使国家权力的行使有个范围,政府不再陷入过于琐碎具体的管理事务而不能自拔。而公民个体也能获得自我发展的自主性,能够捍卫自身利益,对权力施加一份影响。这是当前行政法制建设的主要使命之一。行政法律关系是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过程中产生的,必然表现为一种权力关系,而任何权力关系都具有支配的特征。行政机关在这一关系中是权力主体,而公民或组织则是行政权力的客体。行政权力作为一种国家权力本身就具有支配、强制的力量,作为行政权力客体的公民和组织必然服从于由行政权力主体行使的这种权力。无论是在权利义务的立法分配上,还是在行政权力的行使过程中,它们都没有平衡可言。在行政关系中,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权利义务恰恰是以不平衡为特征的。从根源上讲,政府的权力正是人民所赋予的,在总体上很难说是平衡的。在法律关系中,官是主体,民是

客体,法长期被视为阶级统治的工具,而不被认为有保障私权之功能。这一事实在新中国成立后若干年间并无根本改变。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后,这种状况才有所变化,较多私法性质的法律得以颁布实行,公民权逐步得以确立和保障,人民的权利意识逐步增强。

总之,行政法是国家法律体系中与宪法关系密切的法律部门,作为新兴的法律学科,在宪法学与法哲学的不断参透下追寻自我的行政法学,还要面临很多的挑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不断的吸取其他的法律学科的发展成果,要更多的投身于实践,用现实的气息来充实行政法的内涵。是国家行使政权简便的主要工具,充分加强行政法制建设,推进依法行政,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法治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篇8:行政执法的功能与作用

一、教育行政调解在解决教育纠纷中的功能优势

教育纠纷,即指各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在教育活动中产生的以《教育法》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各种争执。依纠纷的性质不同,教育纠纷可分为教育民事纠纷、教育行政纠纷和因犯罪引发的轻微刑事纠纷,同时也包括学术纠纷等其他性质的纠纷。由于教育活动本身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加之近些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领域的利益格局发生了重大改变,各种矛盾日显突出,导致教育纠纷呈现出复杂化、多样化趋势。出现纠纷,就要有相应的方式加以解决。纠纷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就不利于教育和谐稳定地发展。

因教育纠纷的性质及特点不同,解决途径必然有所不同。我国目前解决教育纠纷的途径主要有:(1)纠纷双方自行协商解决;(2)通过第三方主持调解解决纠纷,依调解的性质、范围和主持者的不同,可分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三种;(3)通过行政复议解决纠纷;(4)通过《教师法》《教育法》特别规定的教师申诉和学生申诉解决纠纷;(5)通过司法途径解决纠纷,即通过民事、行政及刑事诉讼途径解决纠纷。教育行政调解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纠纷解决机制,是基于自愿原则,由教育行政机关出面主持的,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及政策,在尊重事实、互谅互让的基础上,当事人经友好协商达成协议,从而使教育纠纷得到有效解决的活动。作为一种“柔性”解决教育纠纷方式,教育行政调解与其他调解形式一样,都是建立在纠纷双方自愿、平等的基础之上,经争议双方协商后达成调解协议。所不同的是,教育行政调解是由教育行政机关作为中立的第三方居中处理纠纷。在现有的教育纠纷解决机制中,具有“东方经验”之称的行政调解,依其独特的特点和优势备受重视。

1. 专业性优势

“法院的机制并不适宜于解决每一纠纷,原因之一是缺乏公正而经济地解决某些纠纷所需要的专门知识。”[1]教育活动不仅涉及主体广泛,而且活动内容、活动过程及方法手段也体现了极强的规律性和多样性。为此,针对纠纷所呈现的高度复杂性和专业性,相应专业知识就成为纠纷解决者所必备的条件。比如在校园伤害纠纷案件中,学校是否应承担相应赔偿责任,应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判断学校在履行教育、管理、保护职责过程中是否存在过错。而教育行政机关作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界定纠纷性质、调查事实真相以确定责任大小等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从事教育纠纷行政调解工作的一般为教育行政部门为调节行政纠纷而专门设置的机构,调解机构一般由具有教育领域专业化知识以及业务水平娴熟的调解人员构成,并能够运用专业化的知识与业务常识对具体纠纷事实进行鉴定,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调解。

2. 权威性优势

“一般说来,第三者介入纠纷解决的效果取决于其在社会上和当事人心中的权威性,权威性越高,第三者越容易实现对纠纷的有效解决。”[2]教育行政机关是依照宪法和行政组织法成立的、代表国家行使教育行政管理职能、领导和管理教育事业的行政机关[3]。一方面,教育行政机关本身的地位及职权属性,必然会使其在当事人心中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作为国家教育公权的行使者,教育行政机关掌握着众多的教育行政资源,使得无论是专门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还是依法享有受教育权的受教育者以及其他可能的纠纷当事人,对主持纠纷调解的教育行政机关产生一种当然的敬畏心理,从而有利于纠纷得到迅速解决。另一方面,教育行政机关主持调解教育纠纷,往往都是由熟悉教育政策法律、具有丰富教育管理和教育实践经验的工作人员来完成,纠纷当事人在与其接触过程中,会形成对调解人员的信任和依赖,调解工作自然更易于当事人接受。而且,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普通民众在教育纠纷发生后,都倾向于向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寻求帮助,这种类似约定俗成的习惯,也体现出在我国教育纠纷案件中,当事人在无力解决纠纷时,表现出对政府或行政权威的需求和信任。

3. 效率性优势

一旦纠纷产生,对于当事人来说,就是理性地选择成本低廉、高效快捷的解决方式。通过诉讼方式解决纠纷,不仅要耗费较高的经济成本,如当事人须支付诉讼费、律师代理费、鉴定费、交通费等诉讼所需费用等,同时,由于诉讼程序复杂漫长,当事人还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成本。教育行政调解是教育行政部门履行教育公共管理职能的行为,不允许收取当事人任何费用,这无疑为当事人节省了解决纠纷的经济成本。更为突出的是,相对于复杂而规范的诉讼解决教育纠纷,教育行政调解程序更为便捷,方法更为灵活,周期短,这又为当事人解决纠纷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成本。如现行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规定,学生伤害事故发生后,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60日内完成调解。而一些地方性教育法规,如《辽宁省学校安全条例》则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受理此类纠纷,应当在30日内完成调解。这更加有利于当事人通过最快的方式,在最短的时间有效地解决纠纷,避免纠纷久拖不决。

4. 效果性优势

解决教育纠纷,不仅仅是从表面上对当事人之间“是”与“非”以及赔偿数额“多”与“少”的简单划分,更重要的应是从根本上消除当事人之间的对立情绪,从而达到和谐的状态。以诉讼方式解决教育纠纷,往往是以法院的判决来“了结”纠纷,但“这里所说的解决并不一定意味着纠纷在社会和心理意义上也得到了真正解决。由于败诉的当事者不满判决是一般现象,表面上像是解决了的纠纷又有可能在其他方面表现出来”[4]。教育活动本身具有特殊性,长期以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形成的特别关系,使无论是接受教育的受教育者,还是专门实施教育教学的学校,都不愿意以“对簿公堂”的方式解决纠纷。因此,行政调解这一纠纷解决方式,是指在发生教育行政纠纷时,由教育行政机关主持,双方当事人通过平等协商而达成类似“互利共赢”局面的纠纷解决方式。这种将情、理、法综合融入其中的柔性、温和的解决方式,更有利于消除当事人的对抗情绪,使当事人在自愿的基础上理性解决纠纷,避免矛盾激化,降低纠纷产生的不良影响。

二、我国现行教育行政调解制度存在的不足

教育行政调解在与其他纠纷解决方式的对比之下凸显出不可多得的优势,但在现实纠纷解决的执行中,教育行政调解制度仍有较多不尽人意之处,严重影响着该项制度作用的发挥。

1. 立法缺乏明确规定

目前,我国已出台的教育法律、法规中,对教育行政调解涉及甚少,鲜有专章、专节对教育行政调解进行规定,只有一些零星的条款对其进行了简单描述。如,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19条、第20条规定,学生在发生伤害事故后,当事人在自愿的基础上,可以请求主管的教育行政部门对纠纷进行调解,教育行政部门认为必要的,可以指定专门人员进行调解,并应在受理申请后的60日内完成调解。而我国现有的《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等专门的教育法律,对教育纠纷解决途径的规定很少,有关教育行政调解制度几乎没有涉及。可以说,《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只是规定了教育行政调解可以是解决事故纠纷的一种渠道,而这一制度究竟如何运作,诸如当事人如何提起申请、申请之后具体由教育行政机关的哪一机构受理、受理机构组织调解的规则和程序是什么、当事人在调解中有哪些权利等具体问题,均缺乏相应的具体规定。正是由于立法上的不完善,导致教育行政调解制度在实际运行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尤其是调解规则和程序的缺失,使得教育行政调解随意性较大,这一方面容易损害当事人的合法利益,另一方面也严重影响了该制度功能优势的发挥。

2. 调解范围过于狭窄

目前,依据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能够纳入教育行政调解范围的仅限于教育民事纠纷,而且现行法律、法规对于可以纳入行政调解的教育民事纠纷的列举也非常有限,仅涉及到了因校园伤害事故引发的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事实上,随着平权型教育法律关系的不断增多,教育领域中平等主体之间产生的不同类型的教育民事纠纷越来越多,诸如财产权引发的纠纷、知识产权引发的纠纷等都时有发生,但现行法律、法规并没有明文将上述民事纠纷纳入教育行政调解范围之中。至于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的学校因行使管理权与受教育者产生的各种纠纷,因其纠纷性质比较特殊,法律只规定了可以通过申诉或诉讼等途径进行解决,尚不属于教育行政调解范围之内。由于行政权力一直被认为具有不可处分性,因此,教育行政机关在履行职权过程中与相对人产生的纠纷更是被排除在行政调解范围之外。

3. 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欠缺

教育行政调解所追求的最终结果,是指纠纷的双方当事人,能够就争议的事项最终达成类似“互利共赢”的调解协议。但目前的缺漏却是法律对于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没有做出明确规定,一般只是规定调解不成或反悔的,可以依法提起诉讼。《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21条规定:“对经调解达成的协议,一方当事人不履行或者反悔的,双方可以依法提起诉讼”。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肯定了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但对行政调解协议的效力问题并没有给予明确规定。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若干意见》赋予了行政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的性质,但也同时规定了这种调解协议需双方当事人共同申请,经由人民法院确认后方可获得强制执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若干意见》中还规定:“当事人不服行政机关对平等主体之间民事争议所作的调解、裁决或者其他处理,以对方当事人为被告就原争议向人民法院起诉的,由人民法院作为民事案件受理。”这不难看出,经教育行政机关调解后达成的调解协议在法律效力上是欠缺的,没有经过司法确认的行政调解协议在当事人不服或反悔的情况下,当事人只能以原争议的事实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人民法院重新进行审理。这也意味着,争议的解决可能又回到了原点,教育行政机关所进行的调解没有起到解决纠纷的作用,等于白白浪费了时间和资源。这不仅会严重影响教育行政机关介入纠纷调解的积极性,同时也抑制了当事人寻求调解的主动性,极大消弱了教育行政调解在教育纠纷解决中的重要作用。

三、我国教育行政调解制度的完善

在依法治国背景下,完善教育行政调解制度,充分发挥教育行政调解独特的功能与优势,是健全我国教育纠纷解决机制、促进教育和谐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1. 健全教育行政调解相关立法

完善我国教育行政调解制度,首先必须解决立法问题。当前,针对教育行政调解专门出台一部法律,尚缺乏现实可行性,但可以依托普通的行政法治建设和现有的教育法律体系建设来加以解决。一方面,可以通过国家相关行政立法,如制定《行政程序法》等对行政调解做出专门规定,或直接制定《行政调解法》,来明确具有共通性的行政调解的基本规则和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对于教育行政调解制度所涉及的具体问题,如调解机构的设置、调解人员的选配、处理权限以及具体调解过程的监督等具有专门性和特殊性的问题,则可以在涉及教育行政调解的教育单项立法中来予以特别规定。这样就可以通过全局性的统一立法与特定领域的专门立法相结合的形式,使有关教育行政调解的法律、法规形成有机协调的体系。在内容上,教育行政调解具体机构各类事项及其该机构的职责权限、调解的范围及程序、调解的效力以及调解过程的监督等都应该是教育行政调解立法应明确规定并不可或缺的事项,这样才能用以保证为实践提供充分的法律依据。

2. 拓宽教育行政调解受案范围

从教育发展的角度看,教育行政调解的受案范围应具有广泛性,不应仅局限于校园人身伤害赔偿等极少数的民事争议,还应包括:第一,不同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之间发生的与教育管理活动有关的其他民事争议。之所以强调与教育活动有关,在于强调并不是主张将全部民事纠纷都纳入教育行政调解而使其受案范围无限扩大。基于教育行政调解专业性、权威性等特点,一般而言,与教育管理活动相关的民事纠纷,本身属于教育行政机关的职权管理范围,教育行政机关解决这些纠纷可以发挥独特优势,如基于教育活动而产生的合同纠纷、知识产权纠纷等。第二,学校在行使职权过程中与受教育者及其家长、教师等因教育管理而产生的人身权和财产权纠纷。在现代教育发展中,由于学校、教师以及受教育者法律地位的变化,学校与受教育者及其家长、学校与教师之间的法律关系也变得复杂、多样,学校与受教者及其家长、教师之间的纠纷越来越多。对于学校在行使职权过程中与受教育者及其家长、教师等因教育管理而产生的人身权和财产权法等纠纷,也适于纳入教育行政调解受案范围。第三,教育行政机关履行职责过程中产生的部分行政争议。随着现代行政法治的发展,将部分行政争议纳入行政调解范围已是大势所趋。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教育行政机关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而引起的行政裁决、行政复议案件适合于先行调解的,受教育者或教师对于涉及学校行使国家教育公权做出的决定不服而向教育行政机关提起的教育申诉案件,以及其他涉及教育行政机关自由裁量权行使行政争议案件都可纳入教育行政调解范围。

3. 明确教育行政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

为了更好地发挥教育行政调解解纠功能,必须在原有法律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问题,需要在法律条款中明确规定教育行政调解协议的性质以及该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因此,针对于这一问题,可视具体情况做出如下规定:第一,对于民事纠纷所达成的行政调解协议,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若干意见》体现的精神以及若干规定的要求,赋予教育行政调解协议民事合同的法律效力,并且,纠纷双方的当事人在达成行政调解协议后,需要共同送交人民法院进行进一步的审核,通过法院审核并准备确认后的协议及具有相应的法律效力以及强制执行力。第二,经由纠纷当事人申请在教育行政机关主持下达成的调解协议,可以设定一定期限的反悔期,如果在反悔期内当事人一方或双方反悔的,视为调解无效,当事人可以通过诉讼等其他途径解决纠纷,逾期未提出反悔,且也不主动要求法院确认的,视为协议生效,可由教育行政机关直接要求法院审核并赋予其强制执行力。第三,对于行政纠纷达成的行政调解协议,经双方当事人签字后,即具有法律效力。调解协议可以规定生效期,当事人在生效期内未表示反悔的,则该调解协议具有相当于行政判决书的效力,一方不履行协议的,另一方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完善教育行政调解制度,还要健全救济机制和监督机制。如果教育行政调解机构存在违法行为,侵犯了争议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应允许争议当事人通过行政监察、行政复议等途径维护受损权益,并对违法行为进行责任追究。

教育行政调解不仅应当而且能够在教育纠纷解决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教育法治建设的发展和教育行政调解制度的不断完善,教育行政调解在教育纠纷解决领域中的作用将会得到日益凸显。

参考文献

[1]张越.英国行政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2]喻少如.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中的行政调解[J].学术界,2007(6).

[3]张维平,石连海.教育法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上一篇:5分钟儿童励志故事下一篇:2010年学生联合会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