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2024-04-16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共5篇)

篇1:《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同学们,从今天开始,咱们就开始学习《先秦诸子选读》。那么什么叫先秦诸子呢?在这里所说的先秦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代各学派的代表人物或者他们的著作。  春秋时期,教育开始普及,这时候产生了一个新的阶层,叫新士人。他们能文能武,博学多才,多给大夫做家臣。这个阶层还包括大批受过教育最终抛进平民阶层的没落奴隶主贵族。新士人有独立的人格,按自己的意思著书立说或者发表言论,成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由此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他们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文化财富。  先秦诸子包括儒、墨、名、法、道、阴阳等,在本课程中,我们将主要学习儒、道、墨、法四家的著作。  下面就儒、道、墨、法四家及其代表人物作一些简介。  儒家是由孔子开创。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思想。儒家传统经典即六经或六艺,即《易》《书》《诗》《礼》《乐》《春秋》。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造者。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弟子先后有3000人,其中著名的有70余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他主张中庸之道,反对“过”与“不及”。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墨家是由墨子所创立的学派,在战国时期,墨家与儒家之学并称为显学。墨子,相传为战国时期宋国人。他是一位出身于小生产的手工业者阶层的思想家。他主张“非攻”(反对掠夺性战争)、“兼爱”(既爱自己和祖国,也爱别人和别国)。  道家是由老子所创立的学派。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道”是宇宙中的终极存在,是一种有规律性的东西。庄子(约前369-前286)著名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家贫,曾借粟于监河候(官名),但拒绝了楚周王的厚币礼聘。他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自本子根”、“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辨证法因素。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他看到一切事物都处在“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中,却忽视了事物质的稳定性和差别性,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  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韩非,战国末期唯物主义哲学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主张法治,反对儒家的礼治,受到秦王政(即秦始皇)的重视。他的法治主张,符合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企图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的要求,从历史发展来看,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他主张的极权政治、高压政策(如残酷的`刑罚)等等,主要是针对劳动人民的,这又是违反人民的利益的。  先秦的诸多经典,如《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都是我国文化的宝贵遗产。从文体上看,它们都基本上属于议论文。以它们所代表的文章,对于后人来说,可以说是具有无穷的魅力。这些著作流派众多,而且其中充满了卓越的智慧。这一时期就流派风格之多、哲思之深、影响之远、原创之强而言,是空前的,也可以是绝后的。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论语》。  关于《论语》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前后两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关于书名的来源,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有这样的解释:“《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lún:编纂。  语录体的特点: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主要体式有四种:   (1)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   (2)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及所问问题,然后记录孔子的回答;   (3)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情形;   (4)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一边记录孔子的言论。  一、请同学们先阅读该单元前面的概说,以及《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前面的说明。在同学们阅读正文之前,首先应该通过自己动手,来了解儒家及其代表人物。  二、请同学阅读正文,参考注释,掌握如下字词。  1、为下列加红字注音。  长沮( )桀溺( )耦而耕( )怃然( )i( )辍( )荷( )食之( )  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  封人:镇守边界的官。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无道:没有德政。  耦而耕:两人并耕。  津:渡口。  易:改变。  怃然:怅然若失的样子。  谏:挽回。  趋:快步走。  荷:背负。  食:拿东西给别人吃。  3、掌握下列通假字。  仪封人请见:“见”通“现”,引见之意。  桀溺:“桀”通“杰”。  而谁以易之:“而”通“尔”。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辟”通“避”。  植其杖而芸:“芸”通“耘”。  使子路反见之:“反”通“返”。  4、做课后第三大题。  三、能够结合注释会翻译每一节的内容。  1、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译文】 仪地长官求见孔子,他说:“君子到了这里,我都要求见。”见孔子后,出来说:“诸位,不要在乎官职,天下无道很久了,老天要你们的老师成为号令天下的圣人。” 2、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尔与其从避人之士也,岂若从避世之士哉?”i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译文】长沮、桀溺一起耕田,孔子路过,让子路询问渡口。长沮说:“驾车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是鲁国孔丘吗?”“是。”“他天生就应该知道渡口在那里。”子路再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我是仲由。”“是鲁国孔丘的学生吗?”“是。”“坏人坏事象洪水一样泛滥,谁和你们去改变?你与其跟随避人的人,哪里比得上跟随我们这些避世的人呢?”他边说边不停地播种。子路回来告诉孔子,孔子失望地说:“人不能和鸟兽同群,我不同人打交道而同谁打交道?天下太平,我就用不着提倡改革了。” 3、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己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  【译文】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歌路过孔子车旁,说:“凤啊!凤啊!你怎么这样倒霉?过去的不可挽回,未来的还可以赶上。算了!算了!现在的执政者很危险!”孔子下车,想同他说话。他赶快避开了,孔子没能与他交谈。  4、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返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译文】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后面,遇到一位老人,用拐杖挑着农具。子路问:“您见到过我的老师吗?”老人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你的老师?”说完,就扶着拐杖除草。子路拱着手站在一边。老人留子路过夜,杀鸡煮饭给子路吃,又让两个儿子跟子路相见。第二天,子路告辞,赶上孔子一行,把情况向孔子做了汇报。孔子说:“是隐士。”让子路返回去见老人,到了他家,他已出门了。子路说:“不做官是不对的。长幼之间的礼节,不可废除;君臣之间的大义,又怎能抛弃呢?想洁身自好,却破坏了君臣之间的大伦。君子做官,只是履行人臣的义务,至于天下太平的理想,早就知道行不通了。”  5、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译文】 子路在石门睡觉,看门的说:“哪来?”子路答:“从孔子那里来。”问:“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四、思考问题。  1、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孔子的为人。  知道时代不太平,难以实现心中的理想,但是他能够努力坚持去实现去维护思想的核心“礼”。  2、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提出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观点。而本文孔子给我们的印象是“知其不可为而为这”。如何看待孔子与孟子的这种差别。  提示:可以考虑提出者不同的出发点。言之成理即可。  3、孔子与长沮、桀溺以及荷丈人有什么不同?  长沮、桀溺、荷丈人因为世道太乱,因此躲起来,

 

篇2:《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教学设计背景和设计思路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选自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属于选修内容。尽管新课改已经过去多年,但关于选修教材如何教如何考,江西省目前仍无定论。于是教师也许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更多的老师则是把它当做一般的文言文来处理。

其实不然。我以为,《先秦诸子选读》尽管选文皆为文言文,但由于其作者皆为光耀千秋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因此决不能按照一般文言文的套路来上。《先秦诸子选读》课程应该承担着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陶冶身心、涵养德行,并提高学生对我国文化传统和思想传统的认识的重要任务。

我的这一篇《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设计正是在这一理念下产生的。在教学设计中,除了帮助学生梳理重要文言现象外,更重要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所赋予的思想面对同样无道的天下,儒家与道家分别选择了不同的处世之道;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孔子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改变天下的人生目标,并且不惧困难,坚定不移地朝目标走下去。我以为后者才是本课的精华所在。

为了上好《先秦诸子选读》第一课,我苦苦求索,认真准备,寻找了与课文相关的许多资料。相关链接便是本教学设计的一大特色,教学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孔子时代的社会背景,掌握文中重要文言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分析人物言行,揣摩人物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正确领会和评价孔子勇担社会道义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孔子时代的社会背景,掌握文中重要文言现象。

2、分析人物言行,揣摩人物思想。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孔子是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最深远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学者;在中国思想家、教育家和学者中,他又是对世界历史和文化产生过最深远影响的一个。在中国历史上,还没有谁能像他这样有着如此深远的国内和国外影响,没有谁能像他这样带领中国文化走得如此之久、如此之远。他的思想智慧结晶直到今天还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有趣的是,孔子在当时虽然赢得了众多弟子的推尊,并且得到了社会上部分人士的支持,可是不解、讥讽和困厄一直伴随着他。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来看看他是怎样抉择人生的吧。

二、自主学习梳理重要文言现象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长沮(jǜ) 桀溺(jié) 耦而耕(ǒu) 怃然(wǚ)

(yōu) 辍(chuò) 荷(diào) 食之(sì)

(二)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封人:镇守边界的官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无道:没有德政

耦而耕:两人并耕 津:渡口 易:改变

怃然:怅然若失的样子 谏:挽回 趋:快步走

荷:背负 食:拿东西给别人吃

(三)掌握下列通假字

仪封人请见:见通现,引见之意。 而谁以易之:而,通尔。 使子路反见之:反通返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辟通避。 植其杖而芸:芸通耘。

(四)思考与练习第三题(略)

三、合作研讨解读文本

1、阅读课文第一、二、三、四则,找出直接(或间接)反映当时社会形势的语句,并概括当时社会的特点。

明确:(1)天下之无道也久矣;

(2)滔滔者天下皆是也;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3)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今之从政者殆而!

(4)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

相关链接1:

(1)今国之与国相攻,家之与家相篡,人之与人相 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墨子兼爱》

(2)《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

《史记太史公自序》

2、面对无道动荡的社会,孔子和长沮、桀溺等人分别选择了怎样的处世态度?(用第二则中原文作答)

明确:(1)与易:孔子。

(2)辟世:长沮、桀溺,楚狂接舆,荷丈人,晨门。

相关链接2:

(1)隐士是士的另类。什么人可以做隐士?有本事的人。有本事的人当中,什么人是隐士?不做事的人。所谓“不做事”,也不是什么都不做。耕田、种菜、砍柴、钓鱼之类,还是要做的,否则他们吃什么?他们的“不做事”,其实是“不做官”。不做官也不是“不会做”或者“做不了”,而是“不愿意”。能做,会做,做得了,却偏不做,才叫“隐士”。

易中天

(2)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

白居易《中隐》

3、认真阅读课文每一则,从言行处找出长沮、桀溺等人对孔子处世态度评价的语句,并概括其态度特点?

明确:尊重,嘲讽,挖苦,逃避,劝诫。

相关链接3: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sǎng额)似尧,其项类皋陶(Gāo yáo),其肩类子产,然自要(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léi léi不得志貌)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史记孔子世家》

四、深入探究

面对无道动荡、礼崩乐坏的社会,孔子勇担道义,投身社会变革,不但不被人理解,反遭人嘲讽挖苦。此情此景,孔子内心会如何感想?请你试作合理地推断和想象。

明确:内心孤独但意志坚定,理想抱负决不动摇。

相关链接4:

(1)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

(2)我的时代还没有到来,有的人死后方生。

(3)总有一天我会如愿以偿。这将是很远的一天,我不能亲眼看到了。那时候人们会打开我的书,我会有读者。我应该为他们写作。

尼采

五、课文小结

一个栩栩如生的孔子从历史中走来,和我们那样的近。我们仿佛看到了他的伟岸,听到了他的心跳。当国家和民族处在危难之时,正是因为有了他们这些明知不可为而为的人,我们民族的航船才冲过一道道险关,才有今天国家的繁荣和昌盛。灵魂纯洁高尚的孔子忧国忧民、积极进取、勇于担当。他的文化人格是我们乃至世界的榜样,它曾经激励了无数代的仁人志士,它也必将永远传承下去。

如何把握人生,真的是一个大题目,相信同学们学过本课后,对此一定会有深刻领悟。

六、作业布置

请以“我看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处世态度”为题,写一段议论性文字。要求:(1)观点鲜明,运用对比和举例两种论证方法;(2)不少于200字。

作业示例:

面对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现实社会,贤者选择避世隐居;而你,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知其不可而为之”。

是什么让你做出了这样的选择?是天降大任于斯人也的使命感,是救民于水火的社会责任感,是追求礼乐治国理想的崇高感。既然不被鲁国所用,便去周游列国,茫茫中原,总能听到辘辘的车轮声。那是你在驾车前行,仪封人赞扬你,你没有沾沾自喜;接舆唱凤歌劝你,你不为所动;长沮、桀溺嘲讽你,你在伤感中更加坚定。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历史最终告诉我们:谁终将声震人间!

七、板书设计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

1、与易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

2、辟世长沮、桀溺,楚狂接舆,荷丈人,晨门。

教学反思

好课的标准,就是实实在在。

《先秦诸子选读》旨在通过学习诸子论著,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行,提高对我国传统文化和思想传统的认识,加深对优良传统的热爱,发展学生阅读古文的基本功。作为《先秦诸子选读》中《论语》第一课,我就以此为目标努力追求了以下几个实在。

第一,落实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了解孔子的生平、思想,以及孔子思想的重要影响;学习五段选文,掌握文言知识,鉴赏文章风格。首先要求学生阅读《概说》及《孔子生平》落实知识目标,对照课下注解,以小组为单位翻译叙述故事,落实能力目标。整节课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过程展开,提问、质疑、探究、合作,让学生认真学、敢于说,把课堂还原于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第二,为学生创设一个探究的平台,落实德育目标。孔子生活的时期,礼崩乐坏、道德失范、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天下无道。面对这样的乱世孔子该何去何从?是像“长沮”、“桀溺”“荷丈人”那样悲观厌世,带着无奈归隐山林,然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潇洒自足;还是像某些清谈家那样选择无为?孔子坚持自己的理想,毅然决然的怀着无人悲悯的仁爱之心,选择了一条艰难的道路,提出“恢复礼治”、“变革社会”、“匡扶天下”,并以此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周游列国,著书立说,开馆授徒,陷困厄而不屈;遭讥讽而不辍;知其不可而为之。学生讨论热烈,有赞成孔子这种精神的,也有倾向归隐的,颇有“百家争鸣”的气势,达到了我教学设计时期待的小精彩。

第三,创设情境,让学生真切感受孔子。播放电影《孔子》片段,走近孔子,进一步体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以及他那悲剧性的执著。特别是周游列国时,被陈蔡两国的士兵围困在郊野中,好多天没有食物吃,颜回等弟子已经饿得站不起来了,面对一晚马肉汤弟子们依然谦恭地礼让,孔子也依然不停地给大家讲学、唱歌、弹琴,固执坚定的面对困难,不言放弃。从学生观看影片时表情和唏嘘声,我就知道我要的效果达到了。然后顺理成章让学生仿照“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为孔子写颁奖词。

第四,切实发挥教师的专业素养,对本节课的设计从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着手,既注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注重情感的培养,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探究。

但教授完本课后仍然留下了些许的遗憾。首先在落实情感目标时,就有学生提出,孔子的勇于担当看起来很美,但是在当今这样的社会却很傻。这种思想上的冲突是我在设计本课时所没有想到的,因而在学生辩论后的总结略显苍白。其次对五段选文人物描写的方法有所忽略。其实选文人物富有个性特色的动作和行为,细腻而传神。比如,接舆劝孔子一段,在他唱完之后,“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然后戛然而止,孔子想说什么,接舆为何躲避,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可惜因为时间关系,我只是蜻蜓点水罢了。

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不管我怎么设计,都会有一些瑕疵,或许因为遗憾,才有了反思,才有了更深的追求。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以此为契机,按照高中语文新课改的要求,扎实细致落实目标,实实在在教学,认认真真做事。

篇3: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反思

本次公开课我的课题是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的第一篇《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先秦诸子选读》旨在通过学习诸子论著,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行,提高对我国传统文化和思想传统的认识,加深对优良传统的热爱,发展学生阅读古文的基本功。

在教学中,除了帮助学生梳理重要文言现象之外,更重要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所赋予的思想——同样面对无道的天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处世之道;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孔子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改变天下的人生目标,并且不惧困难,坚定不移地朝目标走下去。我认为后者才是本课的精华所在。

在教学设计上,我遵循我校“知识问题化”的教学原则,先进行了文言基础知识的预习检测,让学生对字面意思有了基本的理解。接着,从课题“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切入,抛出问题:天下“无道”具体表现是什么?请学生在文中找出反映社会形势的语句,并概括出“群雄争霸、礼崩乐坏”的社会特点。通过补充《墨子·兼爱》和《史记·太史公自序》中的语句加深学生对社会背景的理解。

那么面对无道动荡的社会,孔子和长沮、桀溺等人分别选择了怎样的处事态度?同时补充“隐士”和“避人之人”的相关解释。回到课文中,再次出示问题,五则选文中的人物对孔子的处事态度作何评价?同时代,有“仪封人”这样屈指可数的知己,也有“长沮”“桀溺”“荷蓧丈人”一流选择避世、对孔子的抉择大不理解,甚至出语言辞犀利、对孔子挖苦讽刺的人物。为更好理解孔子在不被人理解的情况下依然意志坚定、勇于担当,我还补充了《史记·孔子世家》中“丧家之狗”的故事。由此,学生便能概括孔子的“以天下为己任、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生态度。

最后,由“你还知道哪些具有孔子品质的人或事?”这一问题发散思维、积累素材;“作为中学生,应该如何培养担当意识?”这一问题观照自身、提升品德。设计问题的逐层深入、课内到课外的延伸应该是我本次公开课的一大亮点。

课后,通过与听课领导、老师的交流,我认识到自己还存在以下问题:

1.   上课语调过于平缓,没能体现抑扬顿挫。教师生动活泼、充满激情的语言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注意力,今后授课时我应多注意语调的变化。

2.   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还不到位。评价语言较为贫乏且不甚准确,学生的回答往往能反馈问题,应抓住机会,进行引导,灵活处理,体现评价的多元化。

3.   课堂容量稍大,压缩学生思考时间。这一点我自己也有体会,内容量大导致上课时间较为仓促、没能给学生足够的思考讨论时间,在往后的教学设计中应容量适中,将课堂还给学生。

反思使人进步,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继续落实“四为”“四化”“四有”等理念,努力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篇4: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了解孔子的生平、思想,以及孔子思想的重要影响;

能力目标:学习五段选文,掌握语言知识,鉴赏文章风格;

情感目标:联系现实问题展开讨论,感受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孔子的生平、思想、影响,语言知识;

2、难点:从选文本身出发,结合孔子生平感受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三)教学步骤及内容要点:

1、导入新课: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思想的语录体散文,总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论文》的一些篇章,并就此感受孔子的思想主张,并从中寻求立身处世的精神力量。

2、孔子的生平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八页,了解一下孔子的生平。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先世为宋国贵族,因避内乱移居鲁国。幼年家境丧父,家境贫寒,年轻时做过委吏和乘田(前者管理仓廪,后者主管畜牧)。十五岁志于学,三十而立,开始授徒讲学,进一步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促使学术文化向大众传播。

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发生内乱,孔子去了齐国,齐景公虽然喜欢他的言论,却被大臣岁阻挠,没有任用他。后来孔子回到鲁国,进一步研修学问,教育弟子。鲁国政权被季孙氏所控制,季孙氏又受制于自己的家臣阳货。孔子对这种“无道”的局面大为不满,不愿意出仕。鲁定公九年,阳货被逐,孔子被任命为中都宰,仅一年时间就成了四方的楷模,于是升为司空,又升为大司寇。

为了加强国君的力量,孔子试图削弱季孙氏、叔孙氏和孟孙氏三家贵族,但行动受到抵制,最终失败。因为难以施展抱负,孔子就带领颜回、子路等十多名弟子,开始了十四年周游列国的生涯。到过卫、陈、宋等国,期间多次遭到“道不同”的人数落,还曾断粮七天,甚至险些被人害死。

鲁哀公十一年,弟子冉有回到鲁国,并率兵战胜了齐军。正卿季康子派人迎接孔子。回国之后,他始终没有得到重用,乃致力于文献整理、学术研究和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去世。

3、孔子的影响

学生阅读引入话题,了解汉代司马迁、民国柳诒徵、德国卡尔雅斯贝尔对孔子思想影响的看法。

4、学生讲授选文,教师点拨,并引导学生讨论。

(1)《论语八佾》这一段选文所写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天将以夫子为木铎”的实质含义是什么?仪封人是孔子的同道者吗?

明确: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天将以夫子为木铎”的实质含义是,上天将借孔子来宣扬大道。仪封人是孔子的同道者。

封:边境,封人,即指镇守边界的官。木铎:木舌的铜铃,木铎金声。

(2)《论语微子》这一段选文给我们塑造了两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表现了孔子的什么精神?结合课后第一题,说说你怎么样评价孔子和孟子这两种不同的态度。请点评一下这一段的语言精当之处。

明确:给我们塑造了两个避世之人(即隐者)的形象。这两个人对孔子的所作所为极尽嘲讽之能事,认为在这种局势混乱的时候,没有谁能改变现实,莫若隐居自保。但孔子对这种人也毫不客气,认为他们不过是鸟兽,没有办法沟通。并表示自己一定要跟世间众生在一起,要坚决的改变天下无道的局面。这表现了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孟子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孔子这种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值得肯定。孟子修身自保的精神也未尝不是困厄时的一种明智的选择。

浸:渡口;无人问津,没人过问。舆,车子;执舆者,手拉缰绳驾驭车马的人。以:与。易:改变。而:通“尔”,你。辟:通“避”。耰:农具,用来松土、平整田地的工具,这里用如动词。

(3)《论语微子》接舆为什么要问孔子“何德之衰”?“今之从政者殆而”是什么意思?孔子“欲与之言”,而接舆却“避之”,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因为在楚狂人接舆看来,品德高尚的人在乱世应该隐居起来。“今之从政者殆而”的意思是说,今天的从政者已经危险了,已经无可救药了,你没有必要再去考虑改变现实。接舆“避之”说明了他是以为隐士。

句式:何德之衰?殆:危险。趋:快步走。

(4)《论语微子》这一段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在孔子看来,这个老人哪些方面做的不合适?“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说明了孔子怎样的精神?请点评一下这一段在语言表达上的精当之处。

明确:这一段给我妈塑造了一个隐者的形象。在孔子看来,这个老人没有弄清做官的实质,“不仕无义”说明,在孔子看来,不出来做官,就是违背了臣对君应当秉持的伦理原则。这个人懂得长幼的礼节,却不知道群臣之义,为了在乱世保持自己的清白,却违背了君臣之间的根本伦理准则。“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说明了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担当精神。

丈人: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陈。荷:背负的意思。

(5)《论语宪问》这一段话,借看守城门的人之口,表达了孔子怎样的精神?

明确: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奚:疑问代词,哪里。是:这个。

5、课堂总结。

提问:这五个选段,主要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孔子的什么精神?

明确:反映了社会动荡,诸侯纷争,有志之士皆避世隐居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立志宣扬大道,勇于担当的精神。

要求学生集体朗读课本13页相关链接,结束本节课。

6、作业:完成课后第二题。

教后反思

课堂上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并不能被部分学生理解,他们认为孔子傻,这种思想上的冲突,恐怕才是真正教学中应该要解决的难题。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和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把握人物个性化的语言与动作,鉴赏对比的表现手法,进而领会人物思想;品味文章简练的语言之美。

3、情感价值观目标:学习孔子勇于担当并执着不辍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文言知识,提高阅读能力,感受孔子的精神魅力;

难点——学习塑造人物的方法,品味简练的语言之美。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指导归纳 研讨分析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介绍先儒家思想引出第一课的中心)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经常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那么大家知道中华文化的源头是什么吗?对了,这就是我们今天开始要学习的“先秦诸子”。那么,在先秦诸子中,对中国文化影响最深最大的是哪一个学派的思想呢?(儒家思想)儒家创始人是谁呢?(孔子)作为儒家创始人,孔子有哪些主要思想呢?

二、先秦诸子简介

1、何谓先秦诸子?

——先秦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代各学派的代表人物或者他们的著作。春秋时期,教育开始普及,这时候产生了一个新的阶层,叫新士人。他们能文能武,博学多才,多给大夫做家臣。这个阶层还包括大批受过教育最终抛进平民阶层的没落奴隶主贵族。新士人有独立的人格,按自己的意思著书立说或者发表言论,成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由此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他们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文化财富。

2、诸子的价值?

主要在三个方面:诸子争鸣现象的历史借鉴价值

诸子各有建树,著书立说,哲思发人深醒,闪烁思想的光芒

诸子为推行各自的思想,各尽妙手,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文学表现艺术

3、诸子概况:(可以让学生阅读课前的简介)

先秦诸子包括儒、墨、名、法、道、阴阳等,在本课程中,我们将主要学习儒、道、墨、法四家的著作。

三、儒家思想及其《论语》:(学生叙述,教师概括)

1、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思想。儒家传统经典即六经或六艺,即《易》《书》《诗》《礼》《乐》《春秋》。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造者。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弟子先后有3000人,其中著名的有70余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他主张中庸之道,反对“过”与“不及”。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2、关于《论语》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前后两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3、语录体的特点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主要体式有四种:

a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

b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及所问问题,然后记录孔子的回答。

c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情形。

d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一边记录孔子的言论。

4、孔子的地位

影响深远的历史人物,神化的先哲实际上也只是——

不得志的政客

伦理道德的研究者

教育的坚定实践者

四、诵读预习第一课——《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五则选文

五、作业:自学本篇,疏通字词,思考课后问题。

第二课时:学习五则选文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儒家的主要思想,了解了孔子面对当时社会大乱积极入世勇于改变社会混乱的局面的执着精神,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五则选文进一步理解孔子的勇于担当这一高尚人格。

二、解题

学生翻译,并探讨文章的主题

三、学习五则选文

1、学生朗读课文,其余学生纠错,教师最后正音。

2、学生翻译课文,复述5则对话的要点,并找出翻译上的难点。

3、教师针对学生的翻译和问题,归纳总结文言现象。

A、实虚词 封人请见——见:引见

何患于丧乎——患:担忧 丧:丢失官位

天下无道久矣——道:仁政,德政

夫执舆者为谁——夫:那,那个

为孔丘——为:是

是知津矣——是:这 津:渡口

而谁以易之——以:与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徒:一类人

往者不可谏——谏:匡正,挽回

以杖荷蓧——以:拿

杀鸡为黍而食之——为:做 食,拿东西给人吃

见其二子焉——焉:兼词“于之”

奚自——奚:哪里

B、通假字 桀溺——“桀”通“杰”

是鲁孔丘与——“与”通“欤”

而谁与易之——“而”通“尔”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辟”通“避”

植其杖而芸——“芸”通“耘”

使子路反见之——“反”通“返”

C、古今异义 遇丈人——丈人:(古义)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今义)妻子的父亲

明日——(古)第二天

(今)明天

不仕无义——无义:(古)违背臣对君应有的政教伦理原则

(今)没有义气

D、词类活用 孔子下——下,名做动,下车

植其杖而芸——植使动,使…直立

止子路宿——止使动,使…留下来

不仕无义——仕,名做动,出来做官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废,形做动,废弃

欲洁其身——洁使动,使…高洁

E、文言句式 何患于丧乎

子路宿于石门——状语后置

隐者也——判断句

出曰:“二三子…?”

趋而辟之

子路从而后——省略句

而谁与易之——固定句式——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四、当堂检测

五、布置思考题:

1、课后练习一

2、文章从那些角度表现了孔子的“勇于担当”的精神?

第三课时:感受孔子的精神魅力,做有责任心的人

一、导入

前面我们疏通了本课的文言字词知识,这节我们来具体认知一下孔子的形象,同时讨论作为中学生我们该担当那些社会责任你呢?。

二、回答以下问题

1、你从文章那些地方看到孔子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的?

2、概括一下,以上材料从那些角度表现孔子的形象的?

3、除了“勇于担当”这一形象外,你还能从材料中看到哪些有关孔子的特点和信息

4、除了孔子外,文章中还有几个人物,想一想,他们是些什么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透过他们,你能看到怎样的时代特点?

(小结:A孔子的形象——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担当,并执着而不辍,在当时以有广泛的影响

B通过人物的对比,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神态表现人物形象)

三、扩展探究

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担当起哪些社会责任呢?

四、探讨课后练习题一

篇5:《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自主学习篇--自主,新课标理念的精髓

卡片摘录

【作者作品】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潜心致力于古文献整理,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其思想以“仁”为核心,“仁”即“爱人”,倡导推行“仁政”,且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 “名”;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其深远。

现存《论语》一书,记载有孔子与门人的问答,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背景剖析】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末期,原有的政治规则和伦理道德逐渐被颠覆,礼崩乐坏,诸侯割据,互相征伐,周王得不到重视。孔子对社会的动荡深感忧虑,希望借助周朝原有的礼仪,重新建立井然有序的统治秩序,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同时反对暴政,强调“仁者爱人”,要求各人以自我克制和礼让的态度调和社会矛盾。所以他一方面教授各国弟子学习礼仪,一方面积极入世,希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实现自己的理想。他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真是踌躇满志。他最初做中都宰,一年之后,升为司空,又升为大司寇。先是用外交手段,收回了被齐国占领的鲁国的城池,后又诛杀了乱臣少正卯。治理国家仅仅三个月,路不拾遗,四方之客都宾至如归。齐国害怕孔子执政,会使鲁国强大,威胁自己,所以送了一些美女给鲁君,鲁君于是耽于享乐,不理朝政。孔子见自己抱负难以施展,被迫离开鲁国,周游宋、卫、陈、蔡、齐等国,开始了十四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常遭困厄,但都不受重用。最后只得返回鲁国,专心修订《诗》《书》《礼》《乐》,教授弟子。鲁哀公16年(前479年),孔子卒。

孔子的一生,总的来说,是郁郁不得志的。这是因为那个动荡的时代,诸侯崇尚武力,大国君主希望通过武力建立霸业,而一些弱小的国家要想自存,也不得不重视武力,这样诸侯之间的战争就在所难免了。而孔子提倡的“礼治”、“文教”,则未免太过温和了,他提倡大家遵守周礼,自己“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只能使人感觉很滑稽,不符合时代潮流。理想与现实这样格格不入,他的失败和挫折是难免的了。

基础积累

【识字记音】

①木铎(   )    ②桀溺(   )   ③长沮(    )

④执舆(   )    ⑤荷(   )    ⑥黍  (    )

⑦怃然(    )   ⑧殆  (   )     ⑨八佾(   )

⑩见其二子(    )  耦而耕(    )

i而不辍(    )

答案:  ①duó  ②nì  ③jù  ④yú  ⑤hè  diào  ⑥shǔ   ⑦wǔ  ⑧dài  ⑨yì  ⑩xiàn  ǒu  yōu  chuò

【解释实词】

①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②使子路问津焉:

③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④往者不可谏:

⑤今之从政者殆而:

⑥不仕无义:

答案: ①担忧  ②渡口  ③参与  ④匡正,挽回  ⑤危险  ⑥出来做官

【通假举要】

①长沮、桀溺耦而耕:

②是鲁孔丘与:

③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答案:  ①“桀”通“杰”,形容高大  ②“与”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  ③“而”通“尔”,你;“辟”通“避”,躲避

【一词多义】

(一)实词

悠然见南山

项伯即入见沛公

吾未尝不得见也

于是见公输盘

汝真女子之见也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见其二子焉

才美不外见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答案:看见,望见/会见/谒见,拜见/召见,接见/见识,见解/表被动,被/介绍,引见/显露/出现

(二)虚词

①蟹六跪而二螯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植其杖而芸

④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⑤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吾恂恂而起

⑦表恶其能而不用也

⑧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⑨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⑩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答案:①表并列  ②表递进  ③表承接  ④表转折  ⑤表假设  ⑥表修饰  ⑦表因果  ⑧表目的  ⑨通“尔”,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  ⑩句末词气词,相当于“罢了”

【词类活用】

①i而不辍:

②子路从而后:

③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④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答案:①名词活用为动词,用i耕地  ②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落在后面  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止,留下  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洁,使……乱

【古今异义】

①遇丈人

古义:

今义:

②子见夫子乎

古义:

今义:

答案:①古义: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今义:岳父。 ②古义:旧时对老师的称呼。今义:是指因读古书而思想陈腐的人,含讥讽意。

【文言句式】

①子路曰:“为孔丘。”

②而谁以易之?

③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④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答案:①判断句  ②宾语前置句  ③介宾短语后置句  ④省略句

【名言名句】

①                  ,来者犹可追。

②士志于道,                  ,未足与议也。

③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

④不以言举人,                  。

答案:①往者不可谏  sp;③敏于事而慎于言  ④不以人废言

合作探究篇--合作,一种崭新的学习模式

重点剖析

【中心主旨】

本课5则选文均体现了孔子的人生态度和精神追求。通过孔子的言行及别人的评价,我们不难看出孔子极力主张入世救国,以改变天下无道的现实为己任,具有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更具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与坚韧的品质。

【问题讨论】

1.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赏析: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这与道家不同。儒家认为,即使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种社会责任感,正因为社会**,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辞辛苦地四处呼吁,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2.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赏析:儒家认为,隐居山林是不对的,老人与他的儿子的关系尚且仍然保持着,却抛弃了君臣之伦;想要使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这样做完全是主次不分、本末倒置。这种消极避世的人生态度是缺乏社会责任心的表现,历来为儒家所反对。

【艺术特色】

1.运用侧面烘托和对比的方法来表现人物形象。

选文1、选文4和选文5,通过对仪封人、荷丈人和晨门等人的语言的描写,从侧面表现了孔子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品质;而选文2、选文3和选文4将长沮、桀溺、接舆、荷丈人等人的消极避世与孔子的积极入世进行对比,从而更加突出和丰满了孔子的形象。

2.相关人物的动作或行为富有个性。

选文2中用“i而不辍”四个字来描写桀溺的情态,使人物格外生色。接舆劝孔子一段,在他唱完之后,写了这样一个场面:“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之后戛然而止。孔子想说什么,接舆又为何躲避,都不得而知,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

点拨迁移

课文内容 ※点拨※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其中之一。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了。

借仪封之口,用“木铎”比喻孔子,高度赞美孔子勇于担当的高尚精神。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既有接舆对孔子品格的虚假尊重,又有对孔子人生选择的讥嘲;既有对孔子的最后规劝,也有对当时执政者的斥责。连用三个“而”表示斥责、贬斥之深。

表现隐士对现实的不满,也表现孔子对隐士的尊重。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做人的大道理。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从这位看门人的话中,我们也可以见出当时普通人对孔子的评论。

发散迁移 ※思考※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nn乎?莫己知也,斯则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

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1、孔子与荷蒉者以及本课中长沮、桀溺、荷丈人有什么不同?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 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史记孔子世家》 2、阅读本段,结合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孔子的为人。

参考答案:

1.荷蒉者、长沮、桀溺、荷丈人因为世道太乱,因此躲起来,他们属于避世之人。孔子知道世道不太平,但是他敢于去改变,虽然有时候这种努力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但是他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应该值得肯定的。

2.孔子知道时代不太平,难以实现心中的理想,但是他能够努力坚持去实现去维护思想的`核心“礼”,圣人之所以为圣,皆出于此。

训练落实篇--听来终觉浅,绝知要躬行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仪封人请见(jiàn)      天将以夫子为木铎(duó)

B.长沮、桀溺耦而耕(ǒu)  i而不辍(yōu)

C.夫子怃然(wǔ)          趋而辟之(pì)

D.以杖荷(hè)         杀鸡 为黍而食之(sí)

答案:B

解析:A项“见”读xiàn;C项“辟”通“避”,读bì;D项“食”读sì。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仪封人请见       见:引见

B.而谁以易之       易:改变

C.往者不可谏       谏:匡正

D.趋而辟之         趋:快步跑

答案:D

解析:D项“趋”,快步走。

3.下列句子中,“以”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B.何以战

C.作《师说》以贻之

D.遇丈人,以杖荷

答案:C

解析:C项“以”为连词,其余各项皆为介词。

4.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而谁以易之?

B.晨门曰:“奚自?”

C.孔子曰:“何陋之有?”

D.子路宿于石门。

答案:D

解析:D项为介宾短语后置,其余各项均为宾语前置。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文,回答5-8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杖荷             荷:背负

B.植其杖而芸           芸:除草

C.明日,子路行以告     明日:第二天

D.行其义也             义:正义

答案:D

解析:D项,义:道术或主张

6.对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子路拱而立

②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③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④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B.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相同

答案:B

解析:B项,①连词,表承接;②连词,表转折;③助词,的;④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下列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语录体,记述的大都三言两语,少数几章也只记了谈话时的场景。上述文段不仅有时间的推移、有子路等人活动场所的变换,而且具备了一定的情节,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情节、通过有关人物的言行,表现出各自不同的人生观和政治观。

B.丈人带讽刺的话语,说罢便“植其杖而芸”的行动,表现出他的态度倨傲,自认为比孔子高明,德行比孔子高尚。另一方面,他留子路食宿,并让两个儿子与子路见面,又表现出他对孔子师徒风餐露宿周游列国的同情。

C.子路认为自己对隐者恭敬有礼,隐者便款待自己,并让儿子出来相见,这说明隐者没有废弃“长幼之节”;但他不出仕,放弃了臣子对君主应尽的责任,即君臣之义,这是儒家向来都不提倡的。

D.孔子的话(包括子路根据孔子的意思说的话)和他叫子路回去看丈人的举动,表现出他对丈人过隐居生活的某种赞赏的感情,而对丈人那种逃避现实“不仕无义”的处世态度,却给予严历的批评。

答案:B

解析:B项,“又表现出他对孔子师徒风餐露宿周游列国的同情”不正确。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答案  他便留子路住下来,杀鸡、做黍米饭给子路吃,把他的两个儿子叫来拜见子路。

(2)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答案  孔子说:“他是个隐士啊。”让子路返回去看望他。子路到了他家,他却走开了。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文,回答9-12题。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厘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①;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②。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鲁复善待。

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l③,爵之大夫,起累绁④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

孔子年三十五,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⑤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史记孔子世家》有删节)

注释:①帐目清楚,收支平衡。②⑤:官名。③l:公羊。④累绁:用绳索捆绑。⑥粥:卖。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诫其嗣懿子曰               诫:告诫

B.已而去鲁,斥乎齐           去:到达

C.昔秦穆公国小处辟           辟:偏僻

D.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乡:向往

答案:B

解析:去:离开。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斥乎齐,逐乎宋、卫    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B.与语三日,授之以政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孔子遂行              遂拔以击荆轲

D.鲁大夫孟厘子病且死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答案:A

解析:介词“在”/介词“对”;B都是介词“把”;C副词“于是,就”;D都是副词“将要”。

11.下列各组句子,分别说明孔子“执政才能”“好礼有才”的一组是(    )

A.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

孔子适齐,为高为高昭子家臣

B.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

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C.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

于是反鲁,鲁复善待

D.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

吾即没,若必师之

答案:B

解析:A项中“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说明的孔子的经历,并未说明“好学有才”;C项中“于是反鲁,鲁复善待”说明的是鲁国对孔子的态度,并未说明“好学有才”;D项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说明的是孔子对职位变动的态度,并为说明“执政才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是圣人的后代,他年少时就好礼,得到了鲁国的大夫厘子的赞誉,厘子要求自己的儿子拜孔子为师,向他学习。

B.孔子一生中做过管理仓库、管理牧场的小官等等,后来他由大司寇代理丞相职务,他喜形于色,这说明孔子从内心来讲是很想做官的,只是生不逢时,没有尽早地得到重用。

C.孔子曾离开鲁国出游齐国,但受到了排斥;到了宋国、卫国,却被驱逐;在陈国、蔡国又遭受围困;政治主张受挫,无奈又回到鲁国,却受到了善待。

D.孔子有辩才,他的施政策略深得齐景公的赏识;然而他对音乐的喜爱,对《韶》乐学习的情不自禁和痴迷以及齐国人对此的赞赏,却让齐景公感到了宝座的倾危而没能重用他。

答案:D

解析:齐景公不重用孔子的原因是齐大夫欲害的影响使齐景公感到自己年事已高,不能保证他所喜爱的孔子在自己退位后仍能被赏识而受到迫害。

【参考译文】

孔子名丘,字仲尼。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陬邑。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孔子十七时,鲁国的大夫厘子病重,快要死了,厘子告诫自己的后代懿子说“孔丘,是圣人的后代,我听说圣人的后代虽然不一定能当国君执政,但必定会有才能显达的人出现。现在孔子年少而好礼仪,他不就是要显达的人吗?我就要死了,你们一 定要拜他为师。”

孔子家境贫寒,社会地位低贱。成年后,曾经在季氏的门下做过管理仓库的小官,出纳钱粮计量公平准确;又曾担任管理牧场的小官,畜牧繁殖增长。由此,担任司空。不久,他离开鲁国,在齐国受到排斥,到宋国、卫国遭到驱逐,在陈国、蔡国之间被围困,于是又返回鲁国,鲁国又很好地对待他。

鲁昭公二十年,孔子已经三十岁了,齐景公和晏婴来到鲁国,景公问孔予:“从前秦穆公国家小,又处在偏僻的地方,他能称霸是靠什么呢?"孔子回答说:“秦国虽然小,但是他的志向很大,虽然处于偏僻的地方,但施政却很得当他亲自推举用五张羊皮赎回的百里溪,授予他大夫的爵位,把他从拘禁中解救出来,和他谈了三天的话,然后让他执掌国政,用这种精神治理国家,就是称王于天下也能做到,他只称霸还小了一点。”景公听后很高兴。

孔子三十五岁时,鲁国发生**。孔子到了齐国,做了高昭子的家臣,想通过高昭子的关系接触景公。孔子和齐国的乐官谈音乐,听到韶乐,就学起来,三个月竟然尝不出肉味来,齐国人称赞他这种专心致志的精神。齐国的大夫想害孔子,孔子知道了。景公说:“我老了,不能任用你了。”孔子于是辞行,返回了鲁国。

鲁定公十四年,孔子五十六岁了,他由大司寇代理丞相职务,脸上露出喜色。他的弟子说:“听说君子大祸临头不惧怕,大喜来到不喜形于色。孔子说:“有这个话,但不是还说‘乐在身居高位而礼贤下士’吗?”于是杀了扰乱政治的少正卯。孔子参与国政三个月,贩卖猪、羊的商人不敢哄抬别人丢失的东西;四方的游客来到鲁国的城池,不必向当官的求情送礼,都给予借贷和照顾,直到他们满意而归。

孔子七十三岁时,鲁岁时,在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去世。

太史公说:《诗经》有这样的话:“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宽阔的大路让人行走。”尽管我不能回到孔子的时代,然而内心非常向往。

写作审美提升篇--世事皆学问,人情即文章

角度一

如何认识孔子

角度分析:孔子为圣,圣者之圣。纷争之春,多世之秋,乱世间,圣人傲立。其对自身的感怀,对社会的关注,对文化的贡献:仅有一项便可傲立于天地,何况全才乎!

【写作示例】

至圣

孔子的思想之所以能传至今日,是因其在教育上的贡献。孔子七十二门生为贤人,另有三个人感其教化。孔子身体力行的教学,是无愧于先师的称号的。他的学生有的富甲天下,有的潜心学问,有的能通灵于天地,有的傲立于庙堂。孔子注重文化的传承,其修《春秋》《诗》虽是为儒家而修,对《诗》的内容也有一定的曲解,但无疑将中华的文化传了下来。否则哪有“关关睢鸠”的千古绝唱?孔子是个文化人。他回望是历史,低首是现今,远望是将来。汉代的独尊儒术使其学术的传承初见成效;传至宋代,程朱理学的高峰,也是孔子精神的续扬。一门能傲立千年的学术以其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以及能代代相传不断创新,证明了它在华夏的生命力,无人可挡的生命力!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他的精神,他的学说也随川前行,奔流不止。

孔子为圣,圣者之圣。纷争之春,多世之秋,乱世间,圣人傲立。其对自身的感怀,对社会的关注,对文化的贡献:仅有一项便可傲立于天地,何况全才乎!

角度二

话题:变。山的沉稳,水的灵动

角度分析:“变”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话题,其基本意思是“和原来不同,变化,改变”。大千世界、万事万物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写作时可就人、事、物、理等方面选择一个角度写深写透,只要与“变”相关就“符合题意”。要学会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去看世界(包括人、事、物、理各方面),在我们的生活中,“变”的结果可能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但它比起思想僵化,固步自封,抱残守缺总是一种进步。“文章合为时而著”,写“变”这话题,要在思想上、意识上、精神上、风貌上表现出新的时代气息,从内容到形式都要求进步,求发展,求创新。

【写作示例】

永远的葱郁,永远的中国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多年来许多人都认为,儒家学派的一大特点是保守、守旧,以上古为黄金岁月,只重视“先王之道”而不关注事物的变化,而孔子则是一个方正迂阔的学究。其实,“信而好古”的孔子是用自己对道德的理解,结合自己对时代的期望,对经典作了新的阐释的。他既将“如山”的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也发出了那句令千古智者为之共鸣的“逝者如斯”;他不但极其诗意地阐释了“变”,而且身体力行,收受弟子,用实际行动改造灵魂。如果他畏惧“变化”,不相信事物有更新的可能,他就不会成为一位灵魂工程师,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教师。他作为中国哲人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的“变化”如同万物生长,是一种无声而自然的过程,他心目中理想的发展,不是斩断传统的脉络,而是以传统为根基,如山中树木,生长不息。

我想,孔子不会惊讶,因为今日的中国仍是那座山,林间的长啸仍是当初的潇洒。中国是稳健中发展的仁者。山林间生命代代更迭,真正不变的,是生机,是百折不回呈现出绿色的能力。这,才是最大的智慧。寿哉,仁者!

上一篇:化学分子晶体教案下一篇:乡镇产业扶贫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