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是什么优秀作文

2024-05-02

责任是什么优秀作文(通用14篇)

篇1:责任是什么优秀作文

想必大家都听过华盛顿砍倒樱花树的事情吧!事情发生后,他不但没有逃避,反而自己承认,结果没有遭到责备,而是受到赞美,在这之中,华盛顿的责任就是坦承砍倒樱花树,他做到了,也就是负责任,所以使他没有遭到责备,当然,不是做错任何事,只要负起责任,就会没事。是否负责的结果分为两类-如果负责:可能会得到奖赏或夸奖,譬如说:平常努力用功读书,考试考了好成绩,除了父母可能会给零用钱外,自己的获益也不少。相对的,如果不负责任,就会遭到责备,甚至处罚,例如:不做好学生的本份,只知道四处游玩,考试成绩没有一科能看,不但要接受父母可怕的埋怨声,还使知识荷包不断缩水,这样的生意可是一点儿也划不来啊!

在公民教育的课程中,全部都是在讨论责任,其中,令我最深刻的,便是“承诺”,也是责任的重要环节之一,只要答应了,就一定要实现,不可食言,也就是所谓的信,要信实、信用,俗话说的好:“人无信不立”,说话要守信用,做事要尽责任,信”是人与人互相信赖的桥梁,一旦桥断了,便很难再修复。另外,负责任有时不是想象的那么容易,不知大家有没有这种经验,为了负起某件责任,必须牺牲平时喜欢做的事,譬如说:为了照顾婴儿,无法出去玩,或是功课没写完,不能玩电脑等。

总而言之,不论是哪一方面的责任,都要竭自己的所能去做,先将本份做好,再去承诺别人,千万别在责任中做亏本的生意。

篇2:责任是什么优秀作文

天上的月亮告诉我:“我的职责是在夜晚为人们照亮道路。”星星在月亮旁边不停地闪烁,说:“我的职责是让人们在黑暗中有希望和梦想。”萤火虫飞过去说:“我的责任是用灯光装饰夜晚,让它有生命力。”地上的花说:“我的职责是让世界更美好。”花上的露水悄悄对花说:“我的责任是尽可能滋润你,让你实现梦想。”大地捂着脸笑了:“我的责任是让你们都依靠,都快点长大。”……

自然界所有的生物都在争相谈论自己的责任。突然他们异口同声地问我:“你的责任是什么?”我不明白,就跑去问妈妈:“妈妈,你有什么责任?”我妈看着我轻声说:“我妈的职责就是好好照顾你,让你成长为一个坚强的人。”

哥哥路过,大声告诉我,他的职责就是好好学习,努力考个好大学。楼下的爷爷奶奶牵着手,尴尬的说:“我们的责任就是这样牵着手,慢慢走。”清洁工拿着扫帚着急的说:“责任?我的责任是打扫街道社区。”老师斩钉截铁地说:“我唯一的责任就是把学生教好。”

老师的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医生说他的责任是救人,救死扶伤;警察说他的职责是摆脱暴力与和平;科学家说,他的责任是创造先进技术,为国家做贡献;作家说.司机说.售货员说.突然,他们看着我问:“你的责任是什么?”

是的,我的责任是什么?

我想浇花;我想喂鱼;我想教妹妹认识闪烁的星星;我想帮妈妈洗衣服;我要帮奶奶打退堂鼓;想和隔壁阿姨的孩子一个人上学;我也想给同桌讲笑话;我也想.

篇3:责任是什么优秀作文

什么样的教师是好教师?这是一个永恒的教育命题, 这个命题常讲常新, 但有一个答案不会改变, 即“有良心的教师是好教师”。两个半世纪以前, 卢梭就在《爱弥尔》中谈了他的这一看法, 他说:“一个好教师应该有哪些品质, 人们对这个问题是讨论了很多的。我所要求的头一个品质 (它包含其他许多品质) 是:他是绝不可做一个可以出卖的人。”[1]这里的“出卖”就是纯粹为了生存的需要而当教师, 这样的人在教师职业的精神层面上并没有属于自己的信念和立场, 为了个人的物质生活需要, 他们随时可以出卖自己的肉体和良心。

我国教育界曾经盛行教师工作绩效的“量化考核”, 但是常常听到一些教师说:“教育是一个良心活, 我们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教育工作不可用数量来衡量, 如果教师对自己工作的每一分钟和每一件事都斤斤计较, 学生就遭殃了。一个在量化考核中获得高分的教师并不一定是好教师, 事实上, 在一种“假教育”环境中, 这样的教师往往都是扼杀学生灵性的高手。那么, 教师如何在工作中对得起良心?工作投入时间多和讲授知识内容多吗?如果教师们是这种回答, 那只是触及问题的外围, 还没有真正指向“良心”这一问题的灵魂世界。想想, 难道早晨7时和学生一起进教室, 晚上11时再和学生一起出教室的教师就有良心吗?难道天天给学生强灌很多知识、布置很多作业, 天天忙于考试评比的教师就有良心吗?

有的教师天天和学生在一起, 有的教师恨不得把平生所学一下子全部倒给学生, 但是这样的教师往往并不受学生爱戴。这个时代, 信息变化太快, 学生的思维观念变化太快, 经常的情况是:学生说什么教师听不懂, 教师说什么学生也听不懂, 但是双方假装听懂了, 他们很难受地交流着。

一个根本不知道学生想什么的教师, 一个看学生很远而看金钱很近的教师, 一个高举训练铁鞭却大讲“为了学生未来”的教师, 如何谈得上“教育是一个良心活, 我们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呢?

良心是什么?良心是恻隐之心, 是替自己着想也为别人着想之心, 是“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之心。一个有良心的教师是把学生当人而不是当物的教师。当上面有人瞎指挥时, 一个有良心的教师敢于并且善于站出来说:我是教师, 我要抵制!

我相信, 大多数教师天生善良, 只是他们的良心沉睡了, 被一个叫“假教育”的巫师施了魔法。所以我呼吁:在良心被唤醒之前, 请不要去实施“假教育”, 否则不仅无用而且有害, 因为这样的教育不仅无法启迪学生灵性和唤醒学生良心, 反而扼杀灵性和泯灭良心。然而, 教育的现实却是, 那些在高考大战中取得辉煌战绩的学校, 十有八九都是在“良心沉睡”的情况下通过这样的方式换取的:把学生像流水线上的工人一样固定在考试机器上, 为了制造更多的产品参与竞争, 学生被迫延长劳动时间。这并非秘诀, 却是制胜法宝, “不信这个邪”的学校基本上都在考试竞争中失败了。

小时候在农村读书, 我的班主任经常骑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去家访, 冬天顶着寒风, 夏天顶着烈日, 几十里的路自行车时骑时推, 有时候晚上回来连路都看不见, 饿肚子、摔跤是常有的事情。现在, 已经很少有教师主动家访了, “家访”似乎成了一个历史名词。相反, 很多家长争相约请教师去饭店吃饭, 逢年过节还要想办法给教师送礼。城市里重点中学的教师更加神气, 因为他们的家长群体是“优质的”, 一些有权有钱的家长有办法把“淘气”的孩子送进重点中学, 也有办法让老师给自己的孩子“开小灶”。

我相信, 这是家校关系开始紧张的一个信号, 家长开始不信任教师, 他们认为, 一个班几十个学生, 教师肯定有亲有疏。为了使教师对自己的孩子“多多关照”, 家长自然要“请老师吃饭”“给老师送礼”了。我忽然感到恐惧:教师被收买了, 教育被出卖了!也许问题没有那么严重, 然而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的良心和责任的确变成了学校里的“潜规则”, 赤裸裸的道德主义和赤裸裸的利己主义的确“和谐地”在学校教育环境里滋生繁衍了……

我们常常听到民众对某些学校蛮横的“应试训练”非常反感, 对某些学校领导和个别教师的所作所为深恶痛绝, 甚至称某些学校为“地狱”“黑煤窑”, 称某些学校领导为“包工头”, 称某些教师为“驯兽师”等。但是, 在实际行动上, 好像大家又都在争先恐后地“下地狱”“做奴工”——托关系花钱, 想方设法挤进那些“应试训练”最严酷的学校。那些真正搞了素质教育改革的学校, 那些努力用爱心启迪学生灵性的教师, 却常常遭到民众的冷落, 他们“深谙世事”地说, 不要唱那么多高调啦!体制不改, 所有的高调都是空洞的, 还是务实一些好……

民众对于时下教育的环境为什么会有扭曲的认识呢?毫无疑问, 权力中心主义和物质功利主义思想已经侵蚀和污染了我们的教育环境, 进而, 这种思想通过教育的加工制作, 又回馈到社会生活当中。

我们可以看到, 各个学校为了表现自己的“教育成果”突出, 肯定要把最好的教育资源提供给“好学生”享受。只要有向外人展示“教育成果”的机会, 教师一定会让那些能够确保表演成功的“好学生”去, 这样就可以用事实证明教师的确教得好。根据我们对教育本质的分析, 这些“好学生”并不是“训练”的结果, 而是他们的天赋学习能力比较强, 我们的学校“教育成果”其实是贪天之功了。然而, 这种“贪天之功”实在是害了学生。久而久之, 得到教师特殊照顾的“好学生”将会得到一种“怕别人比我高”的“恐高症”。一旦在新的群体中发现还有比自己更优秀的人, “恐高症”就发作了:要么因嫉妒而伤害别人, 要么因自卑而伤害自己。

那么, “差学生”呢?就像篮球场上的替补队员, 关键场次的比赛他们是不能上的, 而学校教师也绝对不会把展示“教育成果”的关键机会交给他们, 因为这些学生弄不好恰好证明了学校教育的失败。所以, “差学生”通常都不能公平地分享教育资源, 久而久之, “差学生”越来越被否定, 果真成了“差学生”。这些学生走上社会以后, 有可能形成一种强烈的报复心理。有的人用沉沦来证明自己的确很差, 有的人通过制造一些惊人事件来证明自己一点都不差。

卢梭说得好:“我们同情儿童的命运, 然而更应同情的却是我们的命运。”[2]教师们, 我们整天呼吁“解放儿童”, 那么就让我们从解放自己开始吧!

解放教师首先要怀疑教师, 在怀疑的基础上判断教师从早忙到晚的作用到底是什么。阿尔都塞在他的《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一书中写道:“那么多的教师 (大多数) 甚至没有开始怀疑体制强迫他们去做的工作。更糟糕的是, 他们具有最先进的意识 (即新的最流行的思维方式) , 却将他们的全部精力和智力投入于‘工作’的执行中。他们很少怀疑他们自身的奉献, 这奉献作用于对学校所代表的思想体系的维持与丰富上, 以至于正如几世纪前教堂对我们的祖先是‘自然的’、不可缺少的、慷慨的一样。学校在今天对于当代人来说, 也变得是‘自然的’、不可缺少的, 它有用甚至有益于我们。”[3]应当承认, 在权力中心主义的话语体系中, 我们的教师在骨子里是自卑的。进一步说, 在国家集权主义 (当下表现为城市中心主义) 话语霸权中, 教育的权力是在教师真相缺席和失语的情况下建立的, 同时又是在那些善于经营表象的投机分子登场的情况下建立的。

教师如果无法获得话语权的解放, 学生就不可能有自由的生命。谁都知道, 我们的教师太习惯于在课堂上灌输知识, 一件非常简单的行为, 当成为教学事件的时候, 就必然成为课堂知识灌输的一部分。第一步如何、第二步怎样、问题如何设计等等都有严格的规程, 否则就无法完成教学计划——它是教师必须遵循的教学大法, 也是应对上级领导检查的依据!

可怜的教师们!我们已经很擅长训练学生了, 因为我们自己就是训练的产物。虽然学生就像我们手中的“人质”一样, 但是我们“甚爱”学生, 我们生怕学生乱了, 生怕学生学不到东西, 我们要给学生保姆式的爱护, 给学生满满当当的课程表和无法喘息的活动内容。然而事与愿违, 可怜的学生感到他们什么也没有学到, 因为他们并不喜欢我们灌输给他们的东西。每当统考结束之后, 每当毕业放假的时候, 学生们就开始卖书烧书, 他们似乎带着仇恨而强迫自己忘掉所学知识。但是, 我们对学生的种种反抗行为已经司空见惯了, 我们把学生看做“他者”, 而不是“我们”。“我们”的世界要有“师道尊严”, 尊严是要保持一定距离的, 就像领导必须与群众保持必要的距离一样。

可怜的教师们!我们用自己的悲哀复制了学生的悲哀, 我们以为能给学生灌输知识就有资格当教师, 我们以为学生走向社会以后所取得的成绩是我们的功劳。稍微冷静一点, 我们就会发现, 凡是在社会上取得开创性成就的, 无论大小, 都与我们曾经灌输的“僵死知识”无关。恰恰相反, 我们在灌输“僵死知识”中悄悄地扼杀了学生的灵性, 指望这样的学校“教育”训练出创造者和开拓者是不可能的。

毫无疑问, 学生是受害者, 教师也是受害者。在一个身份无法自由的环境中, 受害者就会演变成施害者。人们说, 如今的教师待遇越来越好, 责任心却越来越差。我想, 在高举训练之鞭的教育环境中, 教师还是“无用”一些为好。但是, 我所说的“无用”是希望教育回归本真的生活, 是在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一种教育艺术, 而不是对“教师缺乏责任感”的支持。

注释

1[1][2]卢梭.爱弥尔[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8:27、24.

篇4:中国应承担的国际责任是什么

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也是一个講道理的大国。今天的世界已经连成一气,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离不开中国。我们应当承担什么样的国际责任呢?还真值得中国人深思。我认为,我们承担的是以下四个方面的责任:

第一,把中国的事情办好。按照联合国的标准,中国还有1.5亿人处于贫困线以下,使这些人脱贫是很艰巨的任务。解决中国面临各种问题的关键是发展。中国好了,世界好;如果中国遇到了大麻烦,世界也会遭殃。因此,谈到责任,把中国的事情办好,是我们首要的责任。

第二,我们要履行《联合国宪章》和中国加入的300多个国际公约所赋予我们的义务和责任。我们在履行《联合国宪章》和各项国际公约赋予我们的义务和责任的记录是好的。

第三,为促进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两大问题——和平与发展做贡献。这两大问题是相互关联的。和平是发展的先决条件,发展又是和平的基础。凡是有利于和平的事,有利于发展的事,我们中国人都积极去做;凡是有害于和平,有害于发展的事,我们都反对。

为了维护和平,我们参加了联合国维和行动。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中,中国是出兵最多的国家。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受到了国际上广泛的好评。

为了解决朝核问题,我们发起了“朝核六方会谈”。尽管会谈遇到重重困难,但毋庸置疑的是,“六方会谈”仍然是解决朝核问题最佳的平台。

为了促进世界的发展,我们与东盟建立了自由贸易区,大力促进东亚经济一体化;我们先后建立了“中国非洲合作论坛”、“中国拉丁美洲合作论坛”、“中国阿拉伯合作论坛”,成为促进中国与上述地区合作深入发展的重要平台。在21世纪第一个10年中,中国同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合作呈现迅猛的上升之势。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凡是与中国经贸合作发展迅速的国家,他们在经济上的日子相对就比较好过一些。

第四,承担在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中的责任。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严峻。气候变化、恐怖主义、流行疾病、跨国犯罪等挑战,没有一个国家,无论它多么强大,能够单独应对这些挑战。这些挑战,是把全世界联合起来的纽带。中国在应对这些挑战的时候,当然要承担自己的责任。比如,在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方面,早在气候变化的危机到来之前,中国就主动采取了节能减排的措施。我们在“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减少了20%,在今后10年中,我们单位GDP的能耗还要下降40%-45%。

毫无疑问,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我们一定会在国际上承担更多的责任。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中国应当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毛主席的这个愿望定会实现。

篇5:什么是责任作文

“哦,我也不太清楚,也许给世界增添色彩就是我的责任吧!”

沙沙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飞走了。这一次她来到了堤坝边,堤坝里的水清澈见底,微风一吹,水面上微波粼粼的。看,水中还有游泳的鱼呢!沙沙被这迷人的景色沉醉了。俯下身子喝了几口水。当她直起身子的时候,看到了对岸的小柳树,便飞过往问:“柳树哥哥,你知道什么是责任吗?”

说完,又一头扎进土里。

“小草弟弟,打搅一下,你能告诉我责任是什么吗?”

“哦,小家伙别害怕!我叫蚯蚓,责任是什么,我也不大清楚。好象松土就是我的责任,你往问问小草吧,也许它知道!”

沙沙吓坏了,小心的问:“你——你叫什么名字?你能告诉我什么是责任吗?假如你不知道,那——那就算了!”

“责任就是守卫堤坝吗?”沙沙想。“谢谢柳树哥哥,再见!”

在山脚下她碰到了花儿姐姐。于是便问:“花儿姐姐,你知道什么是责任吗?”

于是沙沙飞出了蜂巢独自飞走了。沙沙对每件事物都是那么地好奇。她看到许很多多美丽的事物。

“责任?也许守卫堤坝就是我的责任吧!”

沙沙又飞走了。这次她飞到了田野里。她顾不上欣赏美丽的风景,由于她太累了,便停在了油菜花上了。咦,只见她脚下有一只黑乎乎、脏兮兮的虫子从土里钻出来,一边钻还一边从嘴里向外倒土。

小草挠了挠头,调皮地说:“记得老树爷爷告诉我们装饰大地是我们的责任!”“是的,是的!”别的小草也随声应和。“要不你往问问树爷爷,他最有学问了!”

离别了小草们,沙沙飞过了一片森林,终于找到了老树爷爷,沙沙很有礼貌地说:“树爷爷,打搅了!小草弟弟说您是最有学问的,那么您能告诉我责任是什么吗?”

老树爷爷摸了摸花白的胡子思考了一会儿:“孩子,责任就是我们每个人分内应做的事,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要对自己应做的事负责,不要擅自离开岗位,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井井有条,世界才会更美好。比如……”

“比如说:鲜花的责任就是为世界增添色彩,柳树的责任就是驻守堤坝,蚯蚓的责任就是为大地松土,小草的责任是绿化大地……”还没等老树爷爷说完,沙沙就抢过了话头。

篇6:什么是责任作文

有一天晚上,我梦到了未来。

来到未来,这里的环境十分恶劣,雾霾满天,害得交通堵塞,到处都能看到被撞翻的汽车;大树无影无踪,只剩下了棵棵树桩,于是洪水泛滥,从山上呼啸而下,淹死了许多植物、动物和人类;那些淡水河,由于人们平时不爱护,乱扔垃圾,全都污染干渴了。而这里的人们却像没见着一样,真是不见棺材不落泪呀,对环境的问题一点儿也不看重,一点责任心都没有,还是乱扔垃圾。一些富有的人倾家荡产的买一个以空气净化器。而没钱的人吸了许多有毒气体,只得去医生,医生却说没救了。于是,很多地方都有人躺在地上。农民伯伯呢?由于环境污染,使得土壤环境也恶化了,什么植物都种不起来,只好寻求一些对土壤环境要求不高的植物,可惜,那些植物也没能抵挡土壤的毒性。动物们更是无法生存下去。由于它们体内也有毒素,不久就疯的疯,死的死,没人敢靠近它们。大气层也因此破坏了,什么冷气,热气全都一起来了,于是一天就像过了一年,四季反常,生态系统都被破坏了。平均每一秒钟都会有人死去未来实在是太恐怖了,我从恶梦中醒来,突然意识到,我们一定要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不乱扔垃圾,不滥砍乱伐。这样我们的环境才会有所改善。

我们每个人都要有一颗责任心,未来的环境才不会被破坏得很严重。

篇7:什么是责任作文

我有一个坏毛病,就是在写作业时,边写便偷偷地玩,因为这没少惹妈妈生气,有时打也挨了,骂也受了,我多次也想改掉这个毛病,可都无济于事。

今天,我又重蹈覆辙,受此惩罚。站在那儿,我想起了妈妈对我的爱:一有好吃的她就往我的碗里夹,每次吃鱼,妈妈都是吃鱼尾;我生病时,她寸步不离,照顾我;为我的学习,付出太多的心血,从早期教育抓起,教我识字,讲故事,背诗歌,为了我,她每天中午都从近二十里的工作单位骑电动车回来给我做饭,辅导我功课;为了她从未看过电视,从未有过自己的空闲时间,和她同年龄的人比,妈妈苍老了好几岁,头上的白发越来越多。

而我竟是这么不懂事,常常和妈妈犟嘴,每次都和妈妈顶牛,每次都惹得妈妈不高兴。有次妈妈都被我气哭了,当时我也很害怕,下决心改正,可事后又忘了。妈妈经常说:“人都是要有责任的,作为一个人,就要担负起你应尽的责任。现在爸爸妈妈的社会责任是干好自己的工作,为社会建设添砖增瓦。

我们的家庭责任就是挣钱,担负着养育你成人成才的责任。你的责任就是好好学习,不惹父母生气。”想到这儿,我心里真是惭愧。我不由得想起今天早上背过的《论语》中的“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脸上火辣辣的,我真是不孝子呀。

篇8:责任是什么优秀作文

爱心·奉献

作家刘心武在上世纪70年代末发表的小说《班主任》,因其深刻的现实意义被誉为伤痕文学的开篇之作。小说内容是班主任张俊石答应16岁“小流氓”宋宝琦到自己班级就读,引起同事和班干部的反对,张老师却“心怀激昂壮志”要将宋宝琦培养成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作为教师,我从这篇小说里读到的却是班主任在那个艰难的时期,仍然没有被泯灭的责任感、爱心和奉献意识。也就是说,爱与被爱一直没有在师生之间消失,它需要的只是一次唤醒,一种意识层面的觉悟。

1984年6月,全国“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在全国铺开,“五讲四美三热爱”成为20世纪80年代最经典的口号,文明和热爱成为那个时期的主流价值追求。爱心、奉献和责任也成为全国第一次班主任表彰大会的关键词。1985年,新中国第一个教师节,北京发行邮票纪念封图案为花朵与教师,其寓意为:老师像园丁,用辛勤的汗水浇开祖国的花朵。于是尊师重教的风气骤起,孺子牛、蜡烛、人梯等成为教师的专属称谓。

在这一背景下,20世纪八九十年代,爱和奉献一度成为衡量班主任工作的标准,也成为班主任从事班级管理的一条行为准则。80年代,无私奉献、大爱无疆是班主任群体的精神主流。我曾经写过一个小学班主任,他虽然用“在肚皮上盖戳”的方式创造性地解决了危及学生生命的溺水问题,但是在县里进行的优秀班主任评选中却未被选中,而那些一心扑在班级里,晚上加班加点家访的班主任则被高调宣传。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出来,那是一个只讲究爱心和付出汗水的年代,理念、智慧还没有很好地引起人们的重视。90年代,班主任的奉献和爱心开始呈现多样化,仍然有老黄牛式的标准楷模,也有不为商品经济所惑选择坚守的道德楷模,更多的是用自己的爱心、责任和智慧引领学生生命成长的“新型”优秀班主任。1998年,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中叙述了很多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既有李老师对学生真挚的爱,也有学生对李老师爱的回报,更多的是一个优秀班主任源于爱心的责任感。《爱心与教育》一书不仅是教育的新经典,更是对那个时期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高度浓缩和概括。

民主·科学

自上世纪90年代始,“人文精神”成了学界关注争论的话题,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也就在这个时期,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从恢复期过渡到发展期。21世纪初期,民主政治进入大发展时期。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2004年9月,十六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2005年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将“和谐社会”作为执政的战略任务,“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魏书生老师在《班主任工作漫谈》一书的自序中说:“我常常觉得班级更像是一个小社会,社会上有什么,一个班级就可能有什么。学生走出家庭,通过在这个小社会里实习,才具有了一定适应大社会的能力。”由此,他提出了自己的班级管理理念:一是民主,二是科学。他的这一理念,引发了班主任工作的一个新的探索期,那就是民主理念和科学管理意识在班级工作中的深度渗入。在这本书中,他收录了《一人为全班,全班为一人》、《和后进生组成互助组》、《设立值周班长》、《犯错误,唱歌》、《学生座位自愿组合》等大量体现民主治班和科学管班的文章,浓缩了那个时期民主意识对班主任工作和实践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李镇西老师也开始了从爱心教育到民主教育的思考。2000年安徽省发生的“刮脸”事件,引发了李老师和国内同行对“体罚”问题的反思。在每次体罚之后,人们往往把焦点放在施暴的教师身上,习惯于从师德方面予以谴责,或者冠以“缺乏爱心”之类的思想帽子。随着民主意识的增强,很多像李镇西老师一样的班主任开始从这件事中看到了“中小学教育中民主教育长期缺失带来的后果”。在《民主与教育》这本书中,李镇西老师收录了《在民主生活中学民主——民主知识的启蒙》、《今日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等引发人们对民主教育思考的文章。

同时,在民主引领下班级管理策略开始朝科学化的方向发展。班级自动化管理、班级自我管理等以学生全员参与为主的班级管理模式纷纷出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成为班级民主文化的图腾,班主任试图通过班干部队伍建设、班级管理制度建设和班级民主运作模式建设等来促进班级管理的科学化,并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法制意识。一些其他行业的先进管理经验也被引入班级管理之中,比如,具有企业管理鲜明特征的“量化管理”,被引入班级管理之中。班级量化管理一度引领了这个时期的班级管理主流,成为众多班主任仿效、复制和使用的常规管理方式。

自主·专业

2002年,国家开始关注自主发展战略。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并力争在15年内把我国建设成自主创新型国家。一时间,各行各业纷纷把目光聚焦在自主发展上。在教育领域,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也成为迄今为止仍在努力的一大目标和任务。在自主理念的影响下,我国的班级管理和班主任工作也开始进入自主期。这种“自主”表现在学生方面,就是学生的自主管理,即学生在教师积极引导下自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确立自我发展目标、形成适应社会发展和推动个体与社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对于班主任来说,这种“自主”则表现在自身的专业化发展上。

2002年10月,天津市大港区举行全国第十一届班集体建设理论研讨会,首都师范大学王海燕教授提炼出“班主任专业化”的理念,这是班主任自主、专业化发展的萌芽。笔者认为,从此,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理论探讨进入了“自主一专业化”时期。2003年11月,全国第十二届班集体建设理论研讨会在柳州举行,“班集体建设与班主任专业化发展”成了会议的主题,柳州市的“班主任专业化”建设以民间学术影响的方式推向全国,也引发了全国范围内民间研究意义上的“班主任专业化”理论探讨。2004年,班华教授等在《专业化:班主任持续发展的过程》等文中对班主任专业化的概念厘定、制度建构、操作规程的形成等进行了概略式的论述。2005年1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举办了第一期班主任专业化培训班,开创了全国班主任专业化培训的先河。2005年4月16日,《人民教育》编辑部在浙江省举行了全国班主任工作与班主任专业论坛。这些学术活动的开展表明,班主任工作已经有了自主发展、专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2006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计划的通知》,对班主任的资格取得做了更明确、更专业的要求,正式赋予“班主任”这一岗位以专业形象。与此同时,一大批教育专业报于刊相继发表有关班主任专业化的理论性文字,并推出了一些相对成熟的成果。官方的认定和学术研究的深入推进,逐渐改变了班主任工作专业理论匮乏、专业能力不足、专业自主缺失和专业个性不强的现实,也打破了某个理论和策略一统天下、千术一面的僵化,班主任开始关注自身个体的特长和特点,注重寻找属于自己的方向和品牌。班主任工作开始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万玮老师的《班主任兵法》,李迪老师的《我和学生谈爱情》,袁卫星老师的《生命课》系列专著,等等,都呈现了他们各自在特长领域的研究成果,实用、个性、特色、专属等与自主、专业有关的词汇正逐渐成为衡量优秀班主任的客观标准。

篇9:企业家之于企业的责任是什么?

其实,在战斗面前,股东的利益早已被遗忘,保全的只是管理层所谓的面子与尊严。而商业就是商业,我们需要还其本来面目。

具有“接力思维”的企业家是负责任的

商业不是政治,至少在99.99%的情形下不应是政治,商业也不是情感,至少在99.99%的情形下不应是情感。我从来坚决反对把企业当作自己的孩子看待,孩子是自己的血缘关系,永远是非卖品,而企业就是企业,在建立的第一天起,就意味着可能会关门,可能会被卖。

企业经营就是接力赛跑,需要不断地把接力棒交到下一代经理人手中,需要舍得让位让贤,甚至需要交给下一个东家,也就是需要舍得合并与被收购,把公司交给新股东。在多数情形下,接力思维对企业才最为有利。4×100米接力的成绩都好于400米的成绩,与此异曲同工。

如果企业家总是自己一直跑,无疑对企业发展不利。不是谁都能跑马拉松的,关键是会把企业拖垮。“失败是成功之母”是否真正灵验我还不知道,但“成功是失败他爸”却屡见不鲜,因为过去所谓的成功经验往往制约了我们的创新,此时,把企业勇敢地交接给下一棒是清醒的选择,是对企业最大的负责。

企业的独立发展、合并收购都只是手段,都是服务于企业目标的战术。企业存在的目的不是为了竞争,不是为了战斗,竞争只是达成企业发展目的的手段之一,既不是唯一的手段,也不是企业发展的全部。

创始人要超越“东家”情结

为什么国内成功的整合并购案例非常之少呢?因为收购作为现代化的商业交易手段,国有企业仍是政府管制,民营企业本应充分应用,却踯躅不前,究其根源在于国内现阶段民营公司往往由创始人同时担任管理者职能,股东角色、管理层角色的重合交叉增添了复杂性,而国入觉得卖公司丢人、“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传统理念使得合并收购在中国的落地推行颇为缓慢。

股东角色、管理层角色的重合,早期创业时不得不如此,但随着公司的发展,股东角色、管理层角色需要日益厘清,两者不能混同。以为自己是公司股东就可随心所欲,就不勤奋敬业的老板们大有人在。其实,当你无法按照职业管理者的严格要求律已、律下时,就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公司的发展,此时只能保留自己的股东角色,而放弃管理层角色,请职业经理人负责企业日常经营管理。当你不再合格当总裁时,你需要把自己炒了!

通常引入新股东或者是放弃股东地位,也许将导致管理者地位的变化,此时,不少人也停步不前、错失机遇。在此种情形下,应以股东利益为先,尤其此时的管理层也是股东,其最大的利益也应在股东利益层面,而非管理者层面。

被收购本身不是一件丢人的事情,收购企业也不是让外人占便宜。企业家通过资本运作实现战略性联盟,即使是被收购,也无碍于企业家的称号。

篇10:什么是责任作文

都说责任胜于能力,能力来源于实力,实力来自于能力,可是现实的我们发现,一个人没有了责任感,能力再强也没有用,没有责任意识的人只会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不计后果。如果每个人都失去了责任感,都怀着一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我们的社会将不再和谐,我们的生活将不再温馨。

可是如果我们都献出自己的一点关爱,增强自己的责任感,怀着一颗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心,我们的社会将会和谐美好,人民的幸福感会上升,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将会提升,‘’老人跌倒不敢扶‘’的现象将越来越少,‘’小悦悦事件‘’将不再发生,可是现实往往是残酷的,现实并非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现象确实存在,而且,在众多民事纠纷看来,这样的现象并没有减少的趋势。一切都源于人们的社会责任感不强。

如果能力胜于责任,为什么救不了小悦悦,如果能力胜于责任,那么为什么还会有救不了的病人。因为肇事者,路人没有责任感,不复责任,使得小悦悦得不到及时的抢救,才酿成了这样的悲剧。如果他们有责任感,或许小悦悦的人生有转折的余地,这足以证明,责任胜于责任。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为什么就非要漠视他人的求助,吝啬自己的援手。

篇11:什么是责任的作文

新加坡,是一个通用英语的国家,这个国家的公共场所的各种标语大多是用英语书写。但其中的一些文明礼貌的标语,如“不准随地吐痰”、“禁止吸烟”、“不准进入草坪”等却用中文书写。为什么呢?人家回答:“因为有这些不文明行为的大多数是中国大陆的游客。”到新加坡考察的一位中学校长语重心长地说:“这是种国耻啊。”

不是么?如果中国人被人瞧不起,那中国能被人瞧得起吗。时间永远冲刷不了这一烙印。它----永远刻在了我们心上。成为外国人的笑柄……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几年前中央电视台报道,国庆节后的天安门广场,随处可见口香糖残迹,40万平方米的天安门广场上竟有60万块口香糖残渣,有的地方不到一平方米的地面上,竟有9块口香糖污迹,密密麻麻的斑痕与天安门广场的神圣和庄严形成了强烈反差。

我们祖国的象征被这样的侮辱,我们脸面何存呢?

我们,代表着中国的未来;我们,是祖国的希望,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国家。我们的责任,不单单是学习,更多是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篇12:关于什么是责任初中作文

如果你是医生,救死扶伤是你的责任;如果你是军人,保卫家园是你的责任;如果你是老师,辛勤育人是你的责任……

每个人自从来到这个世上,肩上便担上了一副“责任”的担子,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或轻或重,不论喜欢,或是排斥,我们仍是避免不了生命的职责——责任。

不觉想起这样一个故事:日本的一项各界人士梦寐以求的荣誉大奖上,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将这项大奖颁发给了一位再平凡不过的邮递员!原因仅仅是他尽职尽责。他有着高度的责任感,无论风雨交加、无论天寒地冻、无论地震多发,他总能准时将信送到收信人手中,当他看到收信人笑容满面,愁云散尽时,他总会感到莫大的快乐。而且,工作数年,他未曾迟到、旷工一次,这样一位高度负责的邮递员堪称楷模。

没有催人泪下的故事,没有荡气回肠的事迹,亦没有惊心动魄的拯救,有的只是一份平凡而高尚的责任感带给我们的小小感动,升华了的道德,让责任感使我们崇高。

最近总是与母亲发生争执,她总是嫌弃我不够勤劳能干、帮她分担家务,而我也总是埋怨她事太多,为此,我们相处的总是不太融洽,但是冷静地想一下,这也是我对父母所要担负的一种责任。他们辛苦十多年将我养育长大,自我呀呀学语至我能说会道,含辛茹苦,从未多一句报怨,我难道不该好好照顾、体谅他们吗?我自是应该分担他们的辛苦,了解他们的不顺,驱走他们的孤单,分享他们的喜悦,努力地做到:父母呼,应务缓;父母命,行务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悟透对父母的责任,洗礼了心灵,让责任使我们不平凡。

篇13:责任是什么优秀作文

像往年一样, 高考试卷一出炉, 作文题便成为人们评议的焦点。笔者发现, 较之往年, 人们对2013年各地高考作文题评论的言辞尤为尖锐, 其中不乏偏激之词, 由此引发笔者对高考作文设题的再思考。笔者参加了2013年江西高考作文试评和阅卷工作, 想结合江西高考作文考题, 侧重谈一谈有关一道高考好作文题的标准的看法, 以求教于方家。先看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 按要求作文。

一段时间以来, “中学生有三怕, 奥数、英文、周树人”成了校园流行语。实际情况是, 有些同学有这“三怕” (或其中“一怕”“二怕”) , 有些同学不但不怕反倒喜欢。

你对上述“怕”或“不怕” (含喜欢) 有何体验或思考?请自选角度, 自拟题目, 写一篇文章。

要求: (1) 写记叙文或议论文。 (2) 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3) 不得抄袭, 不得套作。 (4) 不少于700字。

这是一道具有时评特色的文题, 要求考生在材料给定的范围内“就事论事”, 命题意图主要在于引导考生善于发现并深入思考学习和生活中的点滴问题。笔者认为, 从设计意图和测试效果来看, 一道好的高考作文题起码应该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有合理的“开阖度”, 二是有较高的区分度, 三是有较强的导向性。2013年江西卷的设题基本上满足了这些条件———

一、有合理的“开阖度”

这里所说的“开阖度”, 主要指写作“开放性”与“限制性”的有机结合, 这是衡量一道作文题目设计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开放性主要是解决考生可以“写什么”和可以“怎么写”的问题, 限制性则刚好相反, 要求考生不能“写什么”和不能“怎么写”。一道好的作文题, 应该在开放性和限制性之间寻找合理的平衡, 或者说, 要让两者之间形成合理的“交集”———其“交集”即为考生“做道场” (写作) 的“螺蛳壳” (空间) 。2013年江西作文题在这方面可谓是成功的, 首先体现在该题多方面和多角度的开放性上———

从写作内容上看, 可写“怕”, 也可写“不怕” (含“喜欢”, 后同———笔者注) ;可写“三怕”或其中的“一怕”“二怕”, 也可写“三不怕”或其中的“一不怕”“二不怕”;可写“体验”, 也可写“思考”, 还可两者结合起来写。从写作体裁来看, 可写记叙文, 也可写议论文。

若把上述写作条件进行“排列组合”, 可选择的写作内容和写作方式可谓是难以胜数的, 这无疑给考生的写作提供了极大的自由和施展的空间。

当然, 该题目的限制性也不小, 而且就“依附”在开放性的写作要求上:

从立意上来说, 可以自由选择, 但只能限于“三怕”或“三不怕”, 而且不能抛开材料“空谈”;从内容上来说, 可选择写奥数、写英文、写周树人 (及其作品) , 但不能任意扩大概念的外延, 如不能把“奥数”等同于“数学”、把“周树人”放大到“语文”;从文体上来说, 虽然有选择, 但并非“文体不限”, 只能是二选其一———要么写像模像样的记叙文, 要么写中规中矩的论说文。

换言之, 考生构思必须围绕“奥数、英文、周树人”这三个关键词;行文必须紧扣“怕”或“不怕”这两个题眼;记叙文要具体地叙述和描写“怕”或“不怕”“奥数 (或其中的两者或三者) ”的体验过程, 议论文则必须揭示“怕”或“不怕”的逻辑关系或由此生发的意义。

综上所述, 在有效平衡写作过程中“开放性”与“限制性”关系的基础上, 2013年江西作文题为考生个性体验的描述与理性思考的表达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二、有较高的区分度

与评估性考试不同, 高考作文以选拔性为主, 其目的并非要“考倒”学生, 而是要让所有考生的写作水平能够得到正常发挥。因此, 其在考试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方面则有较高的要求。尤其是区分度, 这是衡量试题科学性的重要指标, 也是高考作文选拔性功能能否正常显示的重要依据。笔者发现, 2013年江西卷作文题在这方面尤为成功,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使优秀者脱颖而出。从笔者所评试卷和所了解的情况来看, 一些以形象思维见长的考生大多通过具体可感的事例来感染人, 一些以逻辑思维见长的考生则大多通过缜密的思维或新颖的见解来说服人。尤其是那些逻辑思维和写作能力强的考生, 一般都作难度较大的选择———或揭示“怕”奥数 (英文、周树人) 背后的原因;或由“怕”的现象生发联想, 质疑当今教育制度所带来的问题;有些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以此来展示自己的思维和表达水平, 获得高分。

二是让取巧者“原形毕露”。一直以来, 高考作文套押、宿构之作屡禁不止, 一些考生为备“不时之需”, 备考时背诵大量名人事例甚至整篇文章, 考场上一旦发现这些“内存”跟高考文题能沾上边, 便毫不犹豫地“套”上去。2013年也不例外, 不少空话、套话、甚至抄袭2007年江西高考作文“语文, 我心中的一泓清泉”范文的文章不时冲击着阅卷老师的视觉神经。而2013年江西作文题似乎就是专为此类作文“打造”的“照妖镜”, 任何套押、宿构之作在它面前几乎都难以“遁形”———这无疑给了那些热衷套押、宿构的考生当头一棒。

当然, 对于众多其他考生而言, 题目也适于让他们作难度适中或较小的选择, 之后统计的数据和分析也表明, 2013年的江西作文题真正做到了让不同层次的考生各显其能———可谓是“深者得其深, 浅者得其浅” (江西高考语文命题人于稳语) 。

总而言之, 合理的区分度就是, 让那些平时语文整体素养非常好的考生能够获得高分, 让多数考生能够正常发挥, 使那些平时学习投机取巧的学生在分数上付出惨重代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2013年江西作文题是值得肯定的。

三、有较强的导向性

高考作文套押、宿构之作之所以屡禁不止, 原因固然很多, 但跟我们的教学是绝对分不开的。一些教师平时只热衷于给学生传授文章写作的“万能公式”以及套押、宿构的“方术”。例如写议论文, 只是要求学生按照一种套路:开头提出观点;主体部分作三段安排, 每段各一个分论点, 每个分论点列举或古今或中外的名人事例论证;结尾归纳点题。本来, 作为议论文三段式, 这种模式未尝不可, 但致命的是教师只让学生注重文章“形”的架构, 而无心或无意引导学生对事物“质”的思考, 学生得此“秘传”, 写出的文章只会是连篇的空话、套话、假话或事例的堆砌, 根本没有自己的主张, 更没有自己的思想———只会写如此只具“外壳”, 没有“灵魂”的文章, 是当今学生议论文写作中的“流行病”!

为扭转这种不正常的现象, 多年来, 江西高考命题专家采取的有力措施是, 通过精心命题及制定“配套措施” (如合理的评分细则) , 来对其“回归语文能力本位, 回归教材, 导向读书, 丰富人文积淀”的命题理念加以落实。2013年的作文命题和阅卷要求在这方面的体现也是一以贯之的, 且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从材料选择来看, “三怕”或“三不怕”的“校园流行语”贴近当今高中生的思想与生活实际, 容易引起考生共鸣, 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淡化考生对高考作文的神秘感与恐惧心理, 这无疑有利于他们在考场上正常展示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发挥自己的写作水平。

从立意的导向来看, 题目要求考生或谈切身体验, 或“就事论事”, 即紧扣“事例”谈“事理” (而非空谈事理) , 这给了那些具备一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生一展才能的机会, 更是有利于引导学生平时要多关注生活, 思考生活, 感悟生活———这正是当今语文教学最为欠缺的内容。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从测试效果来看, 那些有积累 (喜欢阅读, 有丰富的知识积淀) 、会思考 (有质疑精神, 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善表述 (基础扎实, 有较强的表达能力) 的考生大都能获得应有的高分, 而套押、宿构之作则几乎无处“藏身”, 只能得到应有的“差评”。

因此可以说, 在人们对高考作文命题期望值愈来愈高, 而争议甚至非议则愈来愈多的背景下, 江西卷的这种命题思路, 对解决长期存在的写作“低效、无效乃至反效教学” (孙绍振语) 的老大难问题无疑开出了一剂良药, 因为在这样的命题面前, 那些投机取巧的招数极易败露。而作为教学者, 是否也该好好反思:自己有必要费尽心思去传授那些无用而有害的东西吗?

引导学生多读书广积累、善观察勤思考, 提醒我们的教师重视科学有效的写作教学和训练, 扎实推进学生由阅读到写作能力的迁移、从语文知识到写作能力的转化, 这是江西卷的作文命题思路及具体行动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优秀作文赏析】

别让奥数压垮孩子

江西考生

有一位教育家说过,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奥数却是思维的杂技。当下, 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孩子送进奥数班, 希望能够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 殊不知, 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接受这样一种“杂技”训练。如果硬是赶鸭子上架, 万一从高空中跌落而受到伤害的, 肯定是这些无奈而又可怜的孩子。

教育, 应该循序渐进。早在古代, 人们便懂得做事应遵循客观规律的道理。古人的话还犹言在耳, 《揠苗助长》的故事更是一个很好的警示———因为想要快速让庄稼生长, 农夫就人为地去拔高禾苗, 最终的结果就是庄稼全部死亡, 颗粒无收。同样的道理, 如果一个孩子还没具备学习奥数的思维能力, 便强迫他们去接受其能力范围之外的奥数教育, 就很有可能会让孩子对整个数学乃至所有学科失去兴趣, 甚至产生抗拒心理,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怕”。

庄稼是农夫的希望,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 千万不要因为一时的迫切愿望就“强行”加快孩子的生长脚步, 否则, 这和扼杀孩子有什么区别?

教育, 应该因材施教。孔子作为一名伟大的教育家, 极力主张因材施教, 他根据弟子的不同品性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我们应该从中得到启示, 每个人的个性不同, 兴趣也不一定相同, 作为家长, 应该根据他们不同的特点让他们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 千万不能因为看到奥数比赛上中国参赛选手的优异表现, 就“一窝蜂”地强迫自家孩子去学奥数。作为家长是否应该好好想一想, 盲目地把孩子送进奥数班的行为是不是理性的行为?其实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 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寻找自己位置的过程———让孩子找到自己的位置, 这才是家长对孩子最大的帮助, 最真实的爱。

我们的孩子可以是舞蹈家, 为我们献上一支充满热情与活力的巴西桑巴;我们的孩子可以是钢琴家, 为我们弹奏一曲优美动听的《欢乐颂》;我们的孩子可以是美术家, 为我们描绘出他们天真灿烂的笑脸———只要他们能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一路顺利前行, 我们就应该替他们感到欣慰。

别让奥数压垮孩子。强求孩子学奥数, 不仅不能成为推动他们发展的动力, 甚至可能成为其人生道路上的绊脚石。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教育, 才是最好的教育!

【点评】作为老师, 是否曾为自己的学生在奥数竞赛中的“没出息”而“怒其不争”?作为家长, 是否曾为自己的孩子在奥数学习上的“不长进”而“哀己不幸”?是也罢, 非也罢, 看了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 作为教育者的我们, 是否也应该好好接受一次特殊的“教育”?是否应该好好想一想, 我们的教育, 是不是“循序渐进”的教育?是不是“因材施教”的教育?

思维严密, 说理充分, 比喻贴切, 阅卷者面对如此佳作, 不给高分, 定然有愧!

我爱周树人

江西考生

中学生有“三怕”, 其中一“怕”, 便是周树人。然而对于鲁迅先生, 我却是喜欢的, 先生身上有一种莫名的魅力吸引着我, 令我敬佩不已!

先生为人, 我十分敬佩!

初识先生, 还是在初中课本中描写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里, 先生家庭富有, 而后家道衰落, 正如他在《呐喊·自序》中所言:“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 我以为在这路途中, 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早年的他留学于日本仙台, 他学习医术, 渴望用医术来救治像他父亲那样的病人, 然而在仙台的经历也改变了先生, 先生如是写道:凡是愚弱的国民, 即使体格如何健全, 如何茁壮, 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我们的第一要著, 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后, 先生弃医从文, 在文章中找寻到了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先生三易其志, 深明大义, 身躯微弱, 却以天下为己任, 如此大智大勇之人, 我十分敬佩, 正如毛泽东所说,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 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先生行文, 我十分敬佩!

常常想起民国, 自由之风多出猛狷之士, 有“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的陈寅恪, 有风趣幽默、造诣深厚的钱钟书;而鲁迅先生作为前辈, 亦开一代文章之风。

犹记得孔乙己, 身世不幸, 自己却又“不争”;犹记得祥林嫂, 身世凄惨, 世人却毫无同情;犹记得阿Q, 常遭恶打却精神胜利———这些鲜活的人物像是那么真实地存在过, 观先生之作品, 小说中人物的悲欢离合是那么发人深省。先生对国人性格弱点的剖析, 着实深刻, 着实令人难以忘却。先生的杂文亦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他的文章似利剑, 似匕首, 直插敌人心脏———反动派甚至被他描述成“叭儿落水狗”, 语言干脆利落而又常令人忍俊不禁。

先生的一生几乎都是以一位医生的身份出现的, 中国病人, 先生的望闻问切, 他在纸上书写着密密麻麻的小楷, 他要为中华开良方, 而先生, 的确做到了!

上个世纪的一天, 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全国来吊唁先生的人不计其数,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先生身上盖的大幅白绸上, 写着“民族魂”三个醒目的黑色大字。

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先生为人, 深明大义;先生行文, 果敢大胆。如此中华之侠士周树人, 怎能让人不爱?

【点评】阅完此文, 笔者敢言:作者是鲁迅的真“粉丝”!以下为证———其一, 引用鲁迅作品词句, 信手拈来;剖析鲁迅作品人物, 准确到位。其二, 无论是毛泽东的评论, 还是鲁迅对反动派的嘲讽, 抑或去世后身上所盖白绸及上面的三个黑色大字, 作者无不“如数家珍”。其三, 就连鲁迅的语言风格, 作者也深得个中“韵味”, 你看, “然而对于鲁迅先生, 我却是喜欢的”“着实深刻, 着实令人难以忘却”, 不就是活脱脱的周氏文风?其四, 也是最重要的, 是作者对鲁迅品性的把握:“先生的一生几乎都是以一位医生的身份出现的, ……他要为中华开良方, 而先生, 的确做到了!”真可谓入木三分!

作者对鲁迅的爱, 是真的爱!作者的文章, 是真的好文章!

在“怕”的背后

江西考生

“奥数、英文、周树人”, 不少中学生谈之色变。

我们因为奥数高深难寻的解题方法而畏惧, 因为英文和母语体系的截然不同而害怕, 因为周树人作品晦涩难懂的文字而恐惧———之所以产生这样一些心理, 有我们自身的原因, 然而, 学校和当今教育体制也应担负起一定的责任。

“怕”的背后, 有你我的懒惰。

学习, 往往是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 但如今的中学生早已被家庭、社会“圈养”成一个个“只知享乐、而不思考”的“沙发人”, 优越的生活条件和极端娱乐化的节目不断销蚀着我们的好奇心和上进心———想想古时“闻鸡起舞”的士人, “凿壁偷光”的读书人, 他们抛却惰性, 勇于向书本中艰深难懂的知识发起挑战, 终将难以降伏的知识收入并消化于囊中。“奥数、英文、周树人”确有其难以接受之处, 但如果我们有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 世上还有什么事干不成?

“怕”的背后, 有老师的失责。

“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一语点破老师的作用。著名英语教育专家俞敏洪在开创“新东方”时, 便坚持“新东方式教授方式”, 并规定, 所有新进教师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 这是因为俞敏洪知道, 只有正确的教学之道, 才能让学生真正爱上英语, 并学好英语。与此不同的是, 现如今一些老师只知道照本宣科, 不注重教学方法, 不懂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长此以往, 学生在寻求知识的道路上迷失方向, 进而对学习失去兴趣, 而对难度较大的“奥数、英文、周树人”产生心理恐惧更是理所当然了。

“怕”的背后, 有教育体制的缺陷。

在德国, 青少年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更需要将文化知识不断运用到生产实际中, 也正因为此, 他们的青少年乐于接受知识, 也乐于应用知识。相反, 在我们国家, 教育体制制造出来的只是一部部眼睛仅停留在书本上的“扫描仪”, 而非真正四肢健全、有想法、会思考的人类。因为学习方式的过度单一化, 以及应试教育体制引导的目标绝对化, 消磨了我们探索知识和世界的兴趣, 甚至让我们对当今的学习产生厌倦、恐惧的情绪。

其实, “奥数、英文、周树人”并不可怕, 真正可怕的是我们自身的懒惰、教师的失责和教育体制引导的不当!

【点评】面对一些学生患上的“奥数、英文、周树人”恐惧症, 作者通过一番“望闻问切”, 查找出了致病的原因:“学生的懒惰, 老师的失责, 教育体制的缺陷。”然后对症下药, 开出药方。

鉴于作者“出道”不深, 所开药量偏轻, 笔者再添加“猛药”一味:最可怕的是, 作为病人, 明知有病却讳疾忌医!

篇14:什么才是优秀传统

什么是民族的优秀传统,这是个历久弥新的话题。曾有一段时间,我们以砸烂传统、摧毁传统为荣,“文革”中达到了顶点,经过10多年的斗争、批判、改造,传统荡然无存;改革开放后,弘扬、保护民族传统,又逐渐成为全社会关心的问题。可惜,究竟什么才是民族的传统,尤其是优秀的传统,却从来没有确切的说法。

“文革”对传统的破坏贻害深远

传统涉及面非常广阔,既有延续千年的历史传统,也有百年之内形成的近现代传统,当然还有革命的新传统。传统有表层的,如言行中的敬谦之仪;还有深义的,如中庸之道。但无论什么传统,都是一代代沿袭下来的文明积淀,靠的是言传身教,口传心授,从书本上得来的大多只能是传统的概念。比如伦理传统,不是读几篇文章、发几次宏愿就可以汲取的,需要血脉延续。无论有文化没文化,甚至目不识丁的人,只要自幼在长辈的身体力行中耳濡目染,伦理传统便会渗入血液,自然而然地代代赓续。

1951年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以及后来延伸的对武训和“武训精神”的批判,是对民间数千年积累而成的尊敬文化、崇尚读书传统的一次大清扫。1954年兴起的大规模批判胡适、批判俞平伯运动,也殃及了中国传统的治学方法——历次政治运动中,受打压的首当其冲就是传统士大夫的人格遗业和传统的师道尊严。

“文革”对民族传统来了个清盘般的扫荡。在革命名义的鼓动和煽惑中,夫妻可以互相揭发、批判,子女也可以对父母揭露、批斗,学生对老师更可以揭批、羞辱,亲友之间无不进行检举和划清界线,同事间不断斗争、对立、分派对垒乃至武装打斗。在政治高压下,人人只能说假话、空话、大话;在严酷阶级斗争的环境内,对陌生人不能不产生高度警觉和敌视;随着砸烂、打倒“封资修”的急风暴雨,随着破“四旧”的狂热喧嚣、对所谓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疯狂铲除,文明礼仪无不遭到蔑视和抛弃。从此,除去一个“忠”外,传统的伦理规范一概烟消云散。而这个“忠”,当高喊“三忠于、四无限”的那些人因背弃忠于对象而纷纷落马后,也就成了另一种假的说辞。

“文革”和“文革”前的历次运动都是阶级斗争的极致表现,强烈地撼动了中庸之道,从根本上灭绝了这一传统的存在土壤和价值判断。极端、偏执、一元化、一概而论、非敌即友、非好即坏的思维方式,长期深入全社会。

传统,尤其是传统伦理,未必都值得继承,各民族传统伦理中确有一部分失去了现实价值,逐渐被近现代新文明所替代。但这种替代是渐进且非强制性的,所以是自然而然的,更替不会出现断裂和空白。或新旧并存,或旧的退隐、新的顶替,或旧的依旧。人为地摧毁,结局必然是新的没学会,旧的已丧失,这样的空白阶段对民族而言,既混乱也危险。

有些传统尽管属于表层,但外在的仪式与内心的取舍也有密切的因果关系。鞠躬是我们最普遍的传统礼仪,是一种敬重长辈、师长的表达方式,日本、韩国、东南亚一些国家和我国的台湾保留至今。“文革”前,尽管这样的大礼已日渐减少,但我上小学时,仍对老师行鞠躬礼。“文革”时,老师自始至终是受批判的靶子,尊严扫地,鞠躬之礼也就一去不复返了,而成了对领袖像的专属礼仪。

民族传统的核心是礼,“不学礼,无以立”,而礼的基础是祭祀,敬天地、供祖先、奉神明,涉及家家户户。祭祀首先要有场合与对象,可早在“文革”前,不要说神明和天地,祭祀祖先的祠堂和牌位也已名存实亡,或是无影无踪。祠堂如果改做学堂,倒也算是传统功能的一种延续,然而更多的变成了仓库、队部,对祖先采取了蔑视的方式。“文革”期间,历史问题是一大罪名,所以人人对祖先避之犹恐不及,销毁族谱、家谱,切断亲属关系,遗弃坟茔成为普遍的选择。结果,敢于行旧礼去祭祀的人日益稀少,掘坟、抛骨、毁尸甚至拖着尸骨游街示众,成了一大内容。不用说康有为这样的“保皇派”,即便是海瑞这样的忠耿之士,都因现实原因而难逃一劫。如今的扫墓,很少是二代以上的,多数人对二代以上的祖先连名字都不知道,更别说墓地了。就算有,也是最近再造的。

传统是一个民族所独有的

我国的传统不但有汉民族的,也有其他各民族的,其内涵并不相同。现在许多人所讲述的传统,其实是汉民族的。当然,在数千年各民族的不断融合中,传统也相互影响,有的民族与汉族的传统早已分不出彼此。

什么是汉民族传统?现在看来说法五花八门。

公共交通上说“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实是不是其他民族的传统,我没有体会,但“爱幼”肯定不是汉民族的传统。不然,很难说清楚为何古人生活一旦有难时,最先想到的就是卖儿鬻女。“二十四孝”中的“为母埋儿”便是其中一孝,足见“尊老”远大于爱幼。事实是,爱幼在世界范围里都是近现代文明进步的结果,并非古代历史的传统。

“杀身成仁”是孔子的话,“舍生取义”是孟子的说法,“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不妨算是汉民族传统的道德范式。可假若置于宗教的境界里,这似乎更像圣徒的行为——在极端意识形态信仰内,这也是一种普遍认同的举动。所以,作为汉民族的传统,其特色并不鲜明。

“孝道”的确是汉民族的传统,但这种传统无论是否因为“文革”而被摧毁,今天都很难传承了。“父母在,不远游”,我们这一代还是下一代,都因社会环境的巨大变迁而无法做到。“晨昏定省”更无实现的可能。“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早在民国甚至更远就已只是一种愿望了。况且,我们有至少两代人成长在一个道德毁弃的年代,起码有三代人生长在激情大于理性的岁月,如此看来,“改其道”说不定还是明智的选择呢。

忠,当然也是汉民族最引以为豪的传统。不过,这种传统在古代是忠君,进而延伸为报国,指向明确,但到了现代就不知道应当忠于谁了。忠于老板、忠于公司、忠于机关尚可议;而忠于某人则被认定为“个人崇拜”,早就被多数人抛弃;至于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宪法,实际是很多国家奉行的准则。其中的“忠于国家”和“忠于人民”,常因失之空泛显得无所适从。国家的具体形态是政权,仅近百年来政权更迭就不知多少次,忠于哪个比较合适呢?人民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组成的,是应忠于所有人还是多数人,或是忠于某一部分人?这个所有、多数和部分的意志又是如何呈现的?那些积极参与“文革”的人都被认定为“忠于人民”,而“文革”后那些反对“文革”的人也同样被说成是忠于人民,“人民”真正的意见究竟是些什么,恐怕谁也说不清。

我还在电视屏幕上见过一位名人说热情奔放是我们民族的性格,虽说不是指传统,但这其实是哪壶不开提哪壶。在世界各民族中,假如以热情奔放的程度排队,汉民族估计连前百名都进不去。相反,我们的礼教传统还特别不赞同热情奔放。“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四非”就是对性格的一种约束。

平时也还常听见有人将“拾金不昧”、“先人后己”、“诚信无欺”、“勤劳勇敢”、“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等一律说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但在我记忆中,30多年前这些还一直被当做共产主义的道德来颂扬。事实上,这也是普世的——好像还没听说过世界上哪个地方敢于提倡先己后人、虚假欺诈、懒惰胆怯、捡了钱自己揣,“各家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的。假如一种道德在世界范围内是通行的,就不能说是自己的传统,民族传统应该有其独特性。

还有哪些传统值得我们认同

民族传统应是多数人以此为尺度,有识之士以此为追求的。那么,究竟有哪些传统才是优秀的传统,并且至今还值得我们认同呢?

内敛。内敛是汉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鲜明特点,凡是身在汉文化圈的民族,这一点显得十分突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智欲圆而行欲方,胆欲大而心欲小;得意不忘形,富贵不骄矜,都是内敛。内敛在更多时候是一种无法言传的气质。我喜欢翻看老照片,也常常回忆40多年前的人物,他们好像天然生就一张内敛的面部,一切都在规矩之中,即便是革命的性情中人,平日里也不那么张扬浮躁。

敬谦。懂日文的人都知道日文的敬谦之别已经牢牢镶嵌在文法之中,英文里“我”与别人并提时也会置“我”于他人之后。其实,中国的传统语言,包括行文和谈吐,敬谦也很讲究,甚至还超过了日本。阁下、足下,并称人之辞;不佞、鲰生,皆自谦之语;谦送礼曰献芹,不受馈曰反璧;望人寄信曰早赐玉音,谢人许物曰已蒙金诺,等等。现在许多人看见韩国电视剧中的生活礼数,尤其长幼有序、进退有据的那种严格范式,无不赞叹其传统的赓续,可这些敬谦传统在我小时候,外祖父还在谆谆教导我;而那些行文中的敬谦之辞,在长辈往来的书信里还不时可以看到。

重然诺。汉代有个人叫范巨卿,他在太学与好友张元伯分手时约定两年后去探望张母。两年后,张元伯请母亲备好鸡黍等待范兄,范巨卿果然如约,这就是有名的“鸡黍之约”。“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汉代人季布的一诺千金,既是成语,也是楷模。中国古人重然诺,无信不立,不但存在于交友、经商之中,君臣、两军之间也信守承诺。这种风气一直保持到上世纪中叶。如张静江,出身巨贾,豪爽仗义、热心公益,他虽与孙中山素昧平生,在船上相遇,却可以慷慨约定:如果革命事业急需钱用,可向他发个电报,A表示一万元,B表示两万元,C表示三万元,最后完全兑现,被后人誉为“革命圣人”。

师道尊严。可以说,师以及为师之道,与一个社会的前途明暗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师道不尊,社会也就没什么指望了。古人的所谓师,还不仅指塾师,马融设绛帐,孔子居杏坛,是师;杨震叫关西夫子,贺循为当世儒宗,也是师。只要有弟子,有门徒,大约都可以归入师之列。韩愈《师说》对师的解释更具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而且,师道尊严对师的要求很高,为人师表才是基础,不能为人师表,师道尊严也就无从谈起。

向风慕义。古代社会讲究风度和义行,所以,向往风度、仰慕义行是一种大环境,上到朝廷下到百姓,无不受这种风尚所熏陶。东汉和明代末年的士大夫们群起抗争,前仆后继,尽管惨遭杀戮,屡受迫害,但其气节和风骨却被天下舆论所敬重,被誉为名士和贤臣。他们自己也引以为荣,互通声气,慷慨赴死。名节和操守在中国几千年始终延续不败,即便是官场腐朽、风气日下的岁月里,也依然有一大批人敢于坚守,靠的就是全社会向风慕义这一传统。清末到民国,政局混乱,政治也不算清明,却有数量可观的知识分子,既继承了传统士大夫的风骨,又接受了西方人文主义的思想,还获得了很高的社会地位。正是他们,支撑了整个社会的学术、教育、舆论和道德大厦,成为一个时代的良心,使得那个时代的学术、教育、舆论在历史的长河中显得无与伦比。

新旧范式脱节:“传统”还有希望吗?

中国历史上,士大夫及其延伸——士绅是文明的主导,文化传统和道德传统的主要传承与维系一直由他们担当。在朝的士大夫以传统治理国家;在乡的士绅以传统负责地方教化和公益,其门风泽及一方,影响桑梓。灾年要出面“民赈”,内忧外患时要“团练”,或出外打仗,或维持一方稳定。在兵荒马乱、土匪猖獗之际,出头纳钱纳粮,应付兵匪的骚扰,地方士绅也是义不容辞。当然,就像欧洲有糟糕的贵族一样,士大夫和士绅中也有很差的人,可能是劣绅,可能是贪官,也可能是豪强,但其他阶层照样不乏地痞、流氓、小人及奸猾者,这与一个阶层的整体担当无关。

从清末开始,士大夫逐渐退出了社会权力的历史舞台,但在百多年的历史中,每次社会变革和转型,担当重要责任的人依然与他们密切关联。有的就是过去的士大夫,有的出身士大夫家庭,其出类拔萃的人物前者如蔡元培、张謇、张元济等人,后者更是不计其数。当大众尚未接受最基本的教育时,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替代士大夫和士绅成为社会文明发展的主导。

士大夫与士绅在近代转型中,其文化传统和道德主导的身份肯定会被逐渐替代,往后的主要继承者既可以是从他们或他们的子弟中脱胎出来的新型知识分子,也可以是在教育普及后的任何一个公民。其间需要一个长久的转变、培育过程。可惜,文化传统、道德传统的最后一批主导,以及新旧交替之际刚刚演变出来的新一代知识分子,通过暴力和强制,在一个时代内被彻底消灭或是“重新做人”。当他们所背负的传统被全盘否定后,传统也就丧失了延续的载体和环境。当大众的教育程度和认知水平仍处于蒙昧状态时,却将大众推上建设新时代的舞台,并且强行成为主导,结果旧的被摧毁,新的根本无法确立,整个社会面临文化与伦理失范的境地。不过,由于城乡长期处在严格的专政管控之下,频繁的阶级斗争让人人自危,单位令任何人在狭小的范围里随时随地接受权力的监管,所以即便传统丧失,但除去自上而下的号召导致的失控外,暂时还不会显露道德空白的危机。在近似军事化的社会管制模式内,人们甚至更为谨小慎微,不敢越雷池一步。伦理不是法律,不是武力强迫,而是自觉、自律的社会规范,只有当市场经济来临,当社会出现大面积自由的空间时,才显得格外重要,特别是那些司法管不住的领域,道德的力量就成了对人的唯一制约,更何况这还是在一个没有宗教传统的国家。

相对而言,今天在大中城市,传统伦理的缺失常常不如乡村显得那样严重。这是由于城市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大量陌生人聚集在一起,也让人们期待公共道德的紧迫感尤为强烈,近现代形成的公共伦理因而得以迅速传播,为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所接受。如今城市居民通行的那些公共交通准则、社区规范、社交场合的礼仪,大多出自国外,再加上城市的养老观念、家庭观念、婚姻观念都不是固有的,所以对传统伦理的求助并不明显。可是在广大的农村,情形就截然不同了,近年大量的数字统计和新闻报道显示,乡村道德沦丧的比例远远高于城市,尤其是孝道的无存简直触目惊心。

作为管控单位的人民公社废除后,农村人口的道德取向已经沦于无所适从的境地。旧的伦理规范荡然无存,作为引领一方精神风向的士绅人家不复存在,主持家族公道的族长或长辈早在几十年前就丧失了原有身份,新任的书记、队长、组长也从来不是伦理的楷模、文明的典范。新伦理、新文明未能扎根,在法律管辖之外的任何事情也就失去了道德依托和处世准则。剩下的一些风俗习惯尽管还在维持,但已无力与物质利益抗衡。

向风慕义、师道尊严、重然诺、讲敬谦、求内敛,这些最值得今人继承的民族传统,还有没有延续的可能呢?政治运动中的自我表现、市场经济中的广告意识,都与“内敛”反其道而行之,夸张无度、自吹自擂正在成为风气和时尚;长期没大没小的揭发批判和简单划一的平等思想,使“敬谦”成为不可能,否则“我府上”就不会遍及各类场合;运动逼迫下的假话、空话的畅行和政治斗争的翻云覆雨,让“然诺”不能不遭到灭顶之灾,重“然诺”的人多半会被众人暗中甚至公然耻笑,以为是弱智;老师已不复为人师表,人品的滑落致使“师道”无尊严可讲,表面的尊严不过是暂时的利益关联而已;在一个物欲横流、不讲真话的环境里,“向风慕义”向的恐怕也是虚华之风,慕的也只是拜金主义罢了。

但愿今日笔者之言,不是危言耸听。

(作者系文史学者)

上一篇:生命因奉献而精彩盐业职工演讲稿下一篇:猜词游戏规则英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