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的精神是什么

2024-05-05

五四运动的精神是什么(精选10篇)

篇1:五四运动的精神是什么

五四运动的精神是什么?

——在中国公学第二次演讲上的讲演

(1940年4月22日)

[中国] 陈独秀

如若有人问五四运动的精神是什么?大概的答词必然是爱国救国。我以为五四运动的发生,是受了日本和本国政府的两种压逼而成的,自然不能说不是爱国运动。但是我们的爱国运动,远史不必说,即以近代而论,前清末年,也曾发生过爱国运动,而且上海有爱国学社和爱国女学校。十年前就有标榜爱国主义的根据运动。何以社会上对于五四运动无论是赞美、反对或不满足,都有一种新的和前者爱国运动不同的感想呢?他们所以感想不同的缘故,是五四运动的精神,确比前此爱国运动有不同的地方。这不同的地方,就是五四运动特有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一)直接行动;(二)牺牲精神。直接行动,就是人民对于社会国家的黑暗,由人民直接行动,加以制裁,不诉诸法律,不利用特殊势力,不依赖代表。因为法律是强权的护持,特殊势力是民权的仇敌,代议员是欺骗者,决不能代表公众的意见。清末革命的时候,人人都以为从此安宁了,不料袁世凯秉政结果,反而不好。袁世凯死的时候,人人又以为从此可以安宁了,不料现在的段祺瑞、徐世昌执政,国事更加不好。这个时候,中国人因为对于各方面的失望,大有坐以待毙的现象。自从德国大败俄国革命以后,世界上的人思想多一变。于是,中国人也受了两个教训:一是无论南北,凡军阀都不应当存在;一是人民有直接行动的希望。五四运动遂应运而生。一般工商界所以信仰学生,所以对于五四运动有新的和前次爱国运动不同的感想,就是因为学生运动是直接行动,不是依赖特殊势力和代议员的卑劣运动呵!中国人最大的病根,是人人都想用很小的努力牺牲,得很大的效果。这病不改,中国永远没有希望。社会上对于五四运动,与以前的爱国运动的感想不同,也是因为有无牺牲的精神的缘故。然而我以为五四运动的结果,还不甚好。为什么呢?因为牺牲大而得结果小,才是好现象。此时学生牺牲的精神,若不如去年,而希望效果,却还要比去年的大,那更不是好的现象了。以上这两种精神,就是五四运动重要的精神。我希望诸君努力发挥这两种精神,不但特殊势力和代议员不是好东西,就是工商界也不可依赖。不但工商界不可依赖,就是学界的份子好朋友,都不可依赖。最后只有自己可靠,只好依赖自己!导读

“五四”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原因是“五四”是一个含义非常丰富的文化运动。“五四”的含义,应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反对传统道德、提倡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第二,反对文言、提倡白话的文学革命;第三,反对帝国主义和专制腐败政治的五四爱国民主运动。这决定了“五四精神”,注定不可能进行单一视角的归纳。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崇尚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价值,以进化论眼光肯定现代化,否定传统道德与价值观;而五四政治运动中,爱国主义和反对帝国主义,与五四启蒙理想在对待西方和中国文化的态度上相互冲突。可以说,不同时期、不同身份的人,往往根据自己的政治立场和阐释目的,就“五四”的某一方面含义进行强调。

陈独秀的身份是非常特殊的:他1915年创办《青年杂志》(《新青年》),反对旧道德,张扬自由主义和民主思想,是新文化启蒙运动的发动者与重要角色;他又是五四文学革命的重要倡导者,与胡适等人一起,倡导白话文学;在1919年以学生游行为导火线的五四政治运动中,他亲自上街散发传单,并因此被捕。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原先包括思想启蒙与文学革命在内的五四新文化阵营,发生了分离:陈独秀、李大钊投身政治,胡适退回书斋搞学问,鲁迅则“荷戟独彷徨”。他们任何一位来阐释五四精神,都会是不同。作为“五

四”的全面参与者与领导者,陈独秀似乎是诠释“五四精神”的权威角色。然而,这篇演讲,陈独秀显然并没有试图对五四进行“全面”的阐述,他只是以一位政治家的身份,着眼于五四政治运动,阐释政治视野中的“五四精神”。因此,他强调的“五四精神”为:直接行动和牺牲精神。而他演讲的地点——中国公学——恰好是具有革命传统的学校。因此,演讲者的身份和听众对象,决定了这篇演讲,是一篇以五四青年学生走上街头、干预政治为楷模的宣传、鼓动的讲演。

篇2:五四运动的精神是什么

92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创造并留下了让几代人学习和自豪的“五四”精神。 88年以后,当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当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当中国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的尊敬和尊重,当中国不再是一个任人宰割的国家,你还记得“五四”精神吗?你还能够想起“五四”精神吗?

“五四”精神概括起来就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虽然说,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88年,但是,今天看来,这一精神仍然是我们必须提倡和发扬的。

爱国与进步,是“五四”精神的基础和源泉。虽然“五四”青年打出爱国、进步的旗号,有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社会背景,但是,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爱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任何时候、任何历史条件、任何社会背景下,都不应该忘记,也不能忘记,更不敢忘记。而进步对于一名青年来说,意味着不断进取、永远向上。忘记进步,就意味着落后。今天,虽然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社会变革的步子很快,。但是,爱国和进步仍然应该成为每一位中国人心中不变的主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应该懂得爱国的.意义、进步的作用。切不可国家强大了,社会进步了,就忘记爱国,忘记不断进步了。

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与动力。“五四”青年提出的这一口号,既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一种呐喊,也是对未来信心的一种呼唤,更是向全体青年发出的号令。民主,是一个国家和谐、有序、融洽必备的条件,没有民主的氛围,没有民主的气息,这个国家就没有生机、没有活力;科学,则是一个国家振兴、发展和强盛的不竭动力,一个科学不发展,科学氛围不浓,科学创新不多的国家,是不可能得到真正发展的。民主与科学,贯穿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之路、兴旺之路、振兴之路。

“五四”精神,不仅是“五四”青年智慧和力量的结晶,更是中国青年理想和目标的体现。今天,虽然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五四”精神仍然是广大青年必须牢记和发扬的精神动力,所不同的是,我们在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时,必须注入时代的特点,注入新的内涵。

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就是要不断地加强学习。要充分利用好今天的大好时光和优越条件,学科学,学技术,学管理,学理论,掌握本领,端正思想,规范行为,提高觉悟,为祖国的振兴和繁荣出力加油。

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就是要不断创新。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社会进步的源泉。青年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青年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效果,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十分重要。发扬“五四”精神,必须发扬创新精神,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真正让青年成为创新的主体,成为中国振兴的中坚力量。

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就是要积极参与国家管理。民主是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也是社会和谐的标志之一。青年是国家的生力军,青年的作用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青年不仅要发奋学习、努力工作,更要积极参与到国家的管理之中,献计献策,建言纳谏。

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就是要甘于奉献。奉献国家、奉献人民、奉献民族,是“五四”青年的精神所在,也是当代青年必须牢记的精神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诱惑的因素很多,各种影响思想的因素也很多,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树立奉献精神,对每位青年来说都是一种考验。发扬“五四”精神,就是要经得起各种考验,经得起各种磨砺。

篇3:什么是企业家精神

2009年,我和一些朋友们响应一个国际环保NGO野生救援(WildAid)的号召,一起发起拒吃鱼翅的倡议,当时就有位被我们拉过来签字的企业家说:这个我不能签,比如我跟部长吃饭,部长要吃鱼翅,我能说我不吃吗?我的生意还要不要做了?

这位企业家朋友最后没有签字,但我们都签了。三年过去,没听说哪位签字的老板因为不吃鱼翅而生意做不成了。姚明还给野生救援拍了广告片:“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现在几乎妇孺皆知。我看到网上还有人拿来恶搞。似乎姚明的生意也越做越大,丝毫不受影响。

一个认为自己的饮食偏好(不吃鱼翅,不喝酒)都会导致官员生气的企业家,首先就把自己定位得矮化了。更何况,这个心理假设的前提是,政府官员们心理上都是些长不大、被惯坏的孩子——稍有不如意就会迁怒。

想要获得承认与尊重,首先要相信自己应该获得

中国企业家论坛有一个持续的话题,就是企业家的社会地位问题。我讲这两个例子是想说明,很多时候,企业家的社会地位,与企业家对自己的心理期许有关。想要获得社会的承认与尊重,首先要相信自己是应该获得社会承认和尊重的。

中国的现代化,肇始于十九世纪中叶。这不仅包括人们日常所关注的器物和制度层面。也包括夹在这两层之间的社会。现代意义上的商业与商业文明,也开始于这一时期。第一代的中国“企业家”们,如胡雪岩、雷履泰等,都是出色的管理大师。但在面对公众时却面目模糊。他们对自己的定位就是一名“晋商”或者“徽商”,那么社会也就认为他们仅仅是商人。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以荣德生、张謇为代表的新一代企业家则显示出完全不同的气度。他们都不仅仅是企业家,从创业之初就自认是社会的砥柱:除了投资实业以外,他们造桥铺路,建立公园,兴办教育、参与城市规划、区域经济规划甚至是社会保障规划的制定。他们为“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主张到处奔走。1922年,北京、上海等地的报纸联合举办民意测验,张謇当选“最受敬仰之人物”。如果张謇和荣德生们还是和他的前辈胡雪岩、雷履泰一样,仅仅以创办一家成功的商号为目标,我无法想象他们能获得社会如此的承认与尊重的。

在中文中的“企业家精神”,被大大局限了。因为英文中的entrepreneurship的含义要比中文中的“企业家”广泛的多。就好像“奋进号航天飞机”的“enterprise”,在中文中如果被翻译成“企业号”,就与NASA的本意有偏差。

一个社会总是有一些传统、规范和模式,而认识到这些模式的问题,重新组织要素,并成功为社会创造价值,这就是企业家精神。

人的天性保守:当人们已经熟悉了某种程序或方法,而这种程序和方法已经被历史证明是有效的;要鼓励人们采用新的,未经实践证明的方式就会受到心理上的抵制。有时候,客观上采取新的方式可能并不存在困难,人们也会觉得难以接受——无论是说服人们跟随一次创业冒险,一次管理变革,还是不喝酒、不吃鱼翅、不行贿这些改变社交文化的努力。

企业家最重要的能力是说服

企业家精神之所以在现代社会中如此重要,主要是因为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专业知识越来越完备。在任何领域的创新都需要团队合作。一个发明家在自家阁楼里鼓捣出来的东西,已经很难震撼世界了。

现代科学研究早就已经过了一个教授带着两三个助手就能完成发明和发现的时代。任何一个运转良好的实验室,对内需要大规模的合作与沟通、对外则要面对各利益相关方。科学研究的前途甚至比新产品、新服务的市场前途还要不确定。发现某个研究方向的价值,说服整个团队往这个方向前进,遇到问题及时调整,同时还要游说政府、企业等资金方提供持续支持。

社会领域的创新也是如此,一个慈善项目想要获得公众的支持与参与,无论是公关、管理、游说,都需要企业家精神。

短短30年间,中国的民营企业从零开始,以40%的社会资源,完成了60%的GDP,承担着80%的就业。企业家们已经是这个社会稳定与发展的砝码。建国头30年,无论是城市化还是现代化的进程都被打断了。而后30年,城市化与现代化则被大大压缩。上一轮现代化中两代企业家完成的蜕变,现在几乎被压缩在一代人的时间里。问题是,中国的企业家们做好了在一定程度上领导这个社会的准备了吗?

我一开始提到的那位朋友是真正的企业家。他创办的企业在过去几十年里,从产品到技术到管理,都走在中国企业的最前沿。但在拒吃鱼翅这事儿上,他没有展现出自己的企业家才华。

企业家们最重要能力是说服。说服人们相信你所画下的美好蓝图,说服人们自愿跟随你前进。企业家除了要相信自己是值得人们尊敬的,更需要以企业家的方式为社会提供价值。七八十年前,我们的前辈们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他们更以实际行动说服人们相信这一理念,并获得了社会的尊重。现在,轮到我们思考,该如何实现我们这一代人对社会的责任?

企业家做公益要以企业的标准衡量

企业家精神是当下所稀缺的:中国的改革就是一个最需要企业家精神的课题。这不仅需要领导人发现体制目前所存在的问题,还需要他们能在目前价值如此多元的社会里,团结起足够多的共识,甚至在体制内调和各种相互矛盾的利益关系,以推动改革向更深层次发展。邓小平的“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最大的企业家精神。他的“50年不变”,“不争论”,就是在妥协,在动员,在说服。

而这都是企业家们最擅长的领域:远见、规划、管理、组织、协调、说服、动员、妥协。以国情而言,如果不把我们这些才能贡献给社会,仅仅是拿出一些钱来做“慈善”:谈不上是真正的“企业社会责任”。

所以,企业家对社会发挥影响力,真还不能向学者、向明星学习。仅仅是发言就算了。一个集团军司令没必要跟武林高手比武。企业家向这个社会输出的正能量,恐怕就是现代的管理制度,组织机构,沟通技巧。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投身非营利的社会组织,以推动他们认为有价值却不太可能挣钱的事业。在这些事业中,企业家们能做的就是发挥我们在组织、动员、说服上的经验,为“社会资本”存款。

企业家做公益项目,在管理上就要以企业的标准衡量。企业家们自己相互组织,更要走出乡党的小圈子,从农业社会的地缘亲缘所维系的熟人关系,转变成以共同职业、理念和使命为纽带的组织——因为企业本身就是以理念和使命结合在一起的共同体。而企业家组织本身,更应该明确这个组织绝不能仅仅是“搞关系”“盘资源”的平台。

这也是我对中国企业家论坛这个组织的期待之一:从一个熟人网络走向共同理念的人的平台。比如,除了邀请经济学界的专家之外,我们是不是能邀请其他学术界,甚至政界的朋友?无论是带领实验室,还是带领改革,这些在其他领域工作的精英们,所展现的都是真正的企业家精神。

纽约的洛克菲勒中心门前,有一个阿特拉斯的雕像。这座雕像落成于1937年,当时,企业家精神这个概念在西方也是刚提出不久。托起天堂的巨神阿特拉斯,是纽约的企业家们的自我期许——我们就是承载美国经济与社会的巨人。从安·兰德开始,美国社会建构起一套有关企业家的英雄叙事,这套思想的源头来自于熊彼得:企业家精神的创造性破坏才是创新的来源。而创新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正是因为这种英雄叙事和道德勇气,才使得美国的企业家们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投身到各种公益事业中去,并赢得社会尊重。

篇4:生命的精神支柱是什么

有一种现象能帮助我们认识精神世界对人的作用:有的人在物质生活上应有尽有,可是并不幸福;相反,有的人物质生活清贫得多,却活得很快乐。是什么决定他们的幸福与否呢?可知不取决于物质世界。仅有物质世界的富裕,除了手段和程度的差别,人与动物没有根本不同,也不足以使人生活得美好。人的生存状态怎么样,归根结底取决于人的精神世界是否满足。当然,不可能完全脱离物质条件,如果衣食温饱与生存安全尚受威胁,很少有人能把精神世界放在首位。然而当基本的温饱与安全得到满足,评价人生的感受就将主要来自精神世界。

人的精神生命没有客观载体,因而精神世界的组成和满足都没有客观性与实在的对象。它只能在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无中发展,并非仅仅是客观的“镜像”,必须重新组织,有自身的条理,建立一个与物质世界不同的结构,并产生出超越肉体、完全属于自己的目标和追求以及相应的运行机制,最终使精神世界成为独立的主体。那么精神世界依据什么进行组织,遵循哪些条理,确立什么样的目标,怎样约束和管理肉体生命的因素……这一切的根本依托与核心,在我来看,就是生活的意义与价值判断,也就是索尔仁尼琴所称的“生命的精神支柱”。可想而知,没有意义和价值的凝聚,在“空无”中飘忽不定的精神只能是发散的(通常描述心态的“空虚”二字形象地传达了那种感觉),因而就无法产生和维系一个精神世界,人类便只能停留在(或退回到)只有物质世界的动物状态。所以,自打精神之光开始照亮人类心智,绵延至今,人类在精神世界里锲而不舍地所作的最大努力,就是对意义与价值“路漫漫其修远兮”的“上下求索”。

篇5:五四运动的精神是什么

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演讲稿:什么是“五四”精神?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五四运动形成的“五四”精神,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由向下沉沦、转折为向上奋进的精神力量。如果没有“五四”精神,就不会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如果没有“五四”精神,就不会有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新中国。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之际,有人片面强调“民主”、“科学”,认为这些西方鼓吹的“普世价值”就是“五四”精神。这不能不说是舍本就末,是一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短视,是对五四运动性质的曲解。重温历史,让后人真正明白什么是“五四”精神?进一步了解“五四”精神的具体内涵,这对当今继承、发扬“五四”精神,无疑是不无意义的。那么,究竟什么是“五四”精神?笔者以为,主要的有以下三条:反帝爱国精神;反封建革命精神;马克思主义精神。一、反帝爱国精神百年前的五四运动,是帝国主义压迫、霸凌中国的产物;它是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精神的集中表现。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德奥)集团的失败告终。1919年1月,战胜了的协约国(英法美意日等)集团,在巴黎召开帝国主义分赃会议,史称“巴黎和会”。中国虽不是帝国主义国家,但北洋政府受美英法的唆使,在1917年8月曾参与协约国集团对德宣战(出动14万华工赴欧洲战场支援英法作战,战后除有3000多人留居法国,返国时仅为11万人),因而成了“一战”中的战胜国,也派代表团出席了“和会”。在国内人民的压力下,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提了三个要求:一是要求从战败国德国手里收回山东的权利(1998年起被德国强占);二是要求废除对日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三是要求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七条“希望”要求:废弃“势力范围”;撤除在华军警;裁撤在华邮政及电讯机构;废除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归还租界;关税自主)。结果,这三个要求全被否决。“和会”决定: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理由”是:1918年中国政府曾对日本取代德国攫取山东权益表示过“欣然同意”);“二十一条”问题不予讨论;不接受七条“希望”要求。一句话,“战胜国”的中国,受到的却是不折不扣的“战败国”待遇。5月3日,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引发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当晚北大校园群情激昂,该校与其他10余所学校学生代表,在法科礼堂集会,一致决定:联合各界力争;通电巴黎专使,拒绝和约签字;举行反帝抗议示威游行。5月4日,北京3000多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并举行示威游行。他们打出横幅、标语,高呼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拒绝巴黎和约签字!”、“取消二十一条!”、“誓死争回青岛!”、“抵制日货!”要求惩办三名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订二十一条时的外交次长,时为交通总长)、陆宗舆(订二十一条时的驻日公使,时任币制局总裁)、章宗祥(继陆宗舆的驻日公使,经手对日大借款,并签署“欣然同意”把山东权益转让给出日本的官员)。游行队伍包围了曹汝霖的住宅,学生们上演“痛打章宗祥”、“火烧曹家楼”一幕。北洋军阀政府出动军警镇压,当天逮捕了32人。为营救被捕爱国学生,北京中等以上学校成立学生联合会,发通电、撒传单,进一步开展斗争。天津、保定、上海、南京、湖南、武汉、两广、福建、山西、陕西、浙江、西、四川、东三省学生,纷纷响应。7日,北洋政府一度释放被捕学生。然而,在英、法、美、日驻华使馆的压力下,6月3日起,军阀政府又强化了对学生的镇压。仅两天内就逮了1000多人!压迫愈甚,反抗愈烈。五四反帝爱国运动,终于越出了青年学生运动的范围。6月5日起,上海工人阶级参加战斗,显示出强大的力量。最早起来罢工的是日商内外棉三、四、五厂,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工人,随后上海各行各业工人相继响应。最终实现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的“三罢”斗争。继上海工人阶级投入斗争,京汉铁路的长辛店工人也相继罢工。济南、南京、长沙、九江、汉口、杭州、芜湖、无锡等城市的工人,也都以罢工或示威游行的方式参与斗争。反帝爱国运动迅速扩及22个省的150多个城市。在巴黎的华工和留学生也行动起来,围困代表团住处,强烈要求拒绝和约签字。正是在这一形势下,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终于向帝国主义喊出了如下的呼声:“山东不保留,和约不签字!”为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中国在巴黎和会上敢于对帝国主义说“不!”。这是什么精神?这就是地地道道的反帝爱国精神。二、反封建的革命精神什么是封建主义?封建主义就是权力的世袭与变相世袭,就是权力的专制、阶级的固化,它是历史发展的阻力。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个封建专制主义的国家。长期来缺乏应有的民主机制——封建主义严刑峻法的高压统治,必然形成“百姓怕官”、不敢反抗的积习、陋习。一般说来,只要不是到了“活不下去”——“逼上梁山”的地步,百姓就不愿反抗。由于平时缺乏“民主”渠道宣泄民怨,结果造成不反则已,反则就是改朝换代式的社会大动荡,造成社会生产力的大破坏、历史的大倒退。改朝换代后,封建专制主义的制度不变,一切依旧,历史陷入再一次的轮回。如此往复不断,形成中国特有的历史周期律。到了近代,帝国主义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征服了封建统治阶级,但征服不了中国人民。结果,变成了“百姓怕官、官怕洋人、洋人怕百姓”的政治局面(诸如三元里抗英斗争与义和团运动)。封建主义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代理人(成了地地道道的“汉奸”、“卖国贼”)。就此,帝国主义通过控制封建官僚阶级对中国人民进行残暴的统治与奴役。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冲击了封建主义,但并未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五四运动发生在辛亥革命后,期间历经了1915年起的民主主义性质的“新文化”运动,后又受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其时,“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已成了思想界的一股潮流;马克思主义的“劳工神圣”思想方兴未艾。正是在上述历史背景下,五四运动时期各界人们(从学生到工人,从知识分子到普通市民)摆脱了“百姓怕官”的陋习,敢于起来投入反抗北洋政府的斗争。五四运动无疑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然而,更确切地说,它更是一场反对封建军阀卖国政府的斗争。首先,是北洋军阀政府出卖了一系列国家权益,积聚了巨大的民愤。1915年,袁世凯为了称帝,出卖国家主权,换取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这才签订了“亡国的二十一条”。1918年段祺瑞政府一再出卖国家主权,与日本订立《中日陆军共同防敌协定》和《中日海军共同防敌协定》。同年秋,再向日本举6000万日元大借款,把我国铁路、矿产及其他权益出让给日本;还“欣然同意”日本政府占领济南、青岛和控制山东的要求。其次,1919年巴黎外交失败后,北洋政府就准备彻底妥协,接受帝国主义的宰割。它甚至提出过妥协卖国的“理由”:如不签字,“有害六端”,妄图以此糊弄人民。只是因为全国人民起来开展斗争,特别是“六三”以后“三罢”斗争声势越来越大,且镇压不了,这才不得已而退却,作了让步:6月6日、7日,释放全部被捕学生,并公开道歉;6月10日,下令免去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个卖国贼的职务。随后,国务总理钱能训辞职;6月13日,宣布保护学生的命令。即便如此,就在6月28日——和约签字日,北洋政府仍电令巴黎中国代表团在和约上签字,足见北洋政府卖国立场之顽固。最后,巴黎代表团迫于强大的民意压力,才自行“拒绝签字”。北洋政府在客观上只是不敢否定,这才成为既成事实。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对北洋政府的斗争,它的直接目标是: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章、陆三个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至此,三个目的全部实现,斗争取得了完全的胜利。敢于反对北洋政府卖国罪行与专制反动统治,这是什么精神?这就是反封建的革命精神!造反精神!三、马克思主义精神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的政治运动,同时又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亦称“五四新文化运动”)。它高扬了反帝爱国精神和反封建的革命精神;最为可贵的,它还弘扬了马克思主义精神。正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精神,才让中华民族这一古老的民族重新焕发了青春。何谓马克思主义?不就是阶级斗争的学说?不就是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们反抗剥削、压迫的理论?不就是建立公有制,建设公平、公正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的思想?用毛主席的话说,就是:“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条万绪,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根据这个道理,于是就反抗,就斗争,就干社会主义。”(毛泽东:《在延安各界庆祝斯大林六十诞辰大会上的讲话》)同辛亥革命相比较,五四运动具有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性质。所以如此,就是因为这场运动自始自终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精神。这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这场运动得到了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知识分子的领导。“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当时中国尽管尚未形成共产党,但已涌现了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如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等。他们不仅参与、领导这场政治运动;特别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他们所创办的《新青年》、《每周评论》、《湘江评论》、《觉悟》等刊物,都发挥了巨大的思想解放与引领作用。第二,工人阶级在斗争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受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精神的影响,经过李大钊等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知识分子的宣传、鼓吹(如1918年的《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1919年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其时社会上“劳工神圣”思想兴起,极大地促进中国工人阶级的觉悟,促使它们能以自觉的战斗姿态登上历史舞台,从而由“自在”的阶级成为“自为”的阶级。没有马克思主义精神,就不会有中国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中的表现。第三,知识分子开始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五四运动是由青年学生掀起来的,最后是由工人阶级参加战斗而胜利的。正是有了马克思主义精神,爱国知识分子才完成了由爱国到革命的升华。正是有了革命知识分子与工农的结合,五四运动才能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干部条件和阶级基础——在实质上孕育、催生了中国共产党,让古老的中国走上了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之路。回顾五四运动的历史,只有实事求是地厘清这一运动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总结出其内在的精神力量,这才是后世值得继承、发扬的“五四”精神!“五四”精神万岁!

篇6:五四运动的精神是什么

五四青年节放假吗?五四精神是什么?五四运动爆发原因?在此四川新华电脑学校与大家一起度过五四青年节,一起弘扬五四精神。

五四青年节放假吗?

“五四”青年节,按照国务院有关决定,14周岁以上的青年可在5月4日享受半天假期。2008年4月,经国务院法制办同意,“青年节”放假适用人群为14至28周岁的青年,3亿多青年将于每年5月4日放假半天。

五四精神是什么?

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什么是五四精神呢?有的认为是爱国主义,有的认为是民主与科学,有的认为是解放思想、不断创新,有的认为是理性精神、个性解放,有的认为是勇于探索、追求真理,有的认为是破旧立新的革命或变革,有的认为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等等。这些说法都是有道理的,事实上也是联系在一起的。

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源泉,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解放思想、实行变革是民主与科学提出和实现的途径,理性精神、个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与科学的内容。而所有这些,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振兴中华民族。因此,纪念五四运动,发扬五四精神,应该把这些方面结合起来,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努力奋斗。

五四精神代表着诚实的,进步的,积极的,自由的,平等的,创造的,美的,善的,和平的,相爱互助的,劳动而愉快的,全社会幸福的统一体现。因此五四精神就是升华了的爱国精神。

五四运动爆发原因?

在法国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了。主力:学生,领导人:李大钊,形式: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口号:1.誓死力争,还我青岛。2.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拒反对对德《合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等人。

运动成果

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主要意义

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为了使青年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1939年,陕甘宁边区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规定5月4日为中青年节。1949年12月23日,中国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规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

篇7:女排精神是什么的作文

重重困难之下,女排姑娘们没有示弱。巨大的压力激发出巨大的斗志和力量。面对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东道主,她们拼到最后一刻,拼出逆境中的胜利。这样的胜利格外提气!格外动人!包括今天的半决赛,这样的胜利是对女排能力的最好肯定,更是对女排精神最好的诠释!

35年前,中国女排首获世界杯冠军,之后创造世界大赛五连冠的佳绩。从那时起,女排精神就激励着国人,成为体育健儿为全民族贡献共享的精神财富。时光流逝,岁月变幻,女排虽然也经历了沉浮,但她们在关键时刻能站得出来,挺得上去,这支队伍的精神底蕴依旧在闪闪发光。

队员换了一茬又一茬,对女排精神的坚守,让这支队伍穿越过波峰浪谷,在顶级赛场的顶级对抗中如剑出鞘。正如郎平赛后所言:“我们已无路可退,就是把技术水平,精神面貌打出来,不要后悔,什么结果都能接受。”

女排精神是中国女排的历史遗产,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夺得五连冠之后的经验总结。女排精神的基本内涵可概括为:无私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艰苦创业精神;自强不息精神。

篇8:五四运动的精神是什么

1956年版本 (高级小学第四册)

1.有一次, 一个牧童说:“来, 让我们把这口小清泉清理一下, 再挖一口小井, 好不好?”

“来!”他的同伴快乐地喊道。

2.姑娘弯下身来就着井口, 用她那白嫩的手捧了一捧, 喝了三口。

“我为你们三个人的健康喝了三口。”她微笑着说。

3.“我很高兴, 你们都照自己的话又来见面了。”她说, “你们说的话我全听到。你们三个人都明白了:幸福要靠劳动, 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 做出对人们有利的事情。”

1957年版本 (高级小学第四册)

1.有一次, 一个牧童说:“来, 让我们把这口小清泉清理一下, 再挖一口小井, 好不好?”

“来!”他的同伴快乐地喊道。

2.姑娘弯下身来, 就着井口, 用手捧起一捧水, 喝了三口。

“我为你们三个人的健康喝了三口。”她微笑着说。

3.“我很高兴, 你们都依照我的话又来和我见面了。”她说, “你们说的话我全听到。你们三个人都明白了:幸福要靠劳动, 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 做出对人们有利的事情。”

1956年是新中国建设的转折之年, 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 教育朝着社会主义的方向探索、发展, 于是培养新的知识分子和改造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就成了新中国文化革命的一个重要任务。这些知识分子在1957年的整风反右斗争中有的已经被开除公职, 正在接受劳动教养。因此, 原文“用她那白嫩的手捧了一捧”显然不合适, 因为“白嫩的手”不是劳动阶级的手, 体现的是资产阶级情调, 有资产阶级不劳动的嫌疑。同时, 它还可能引发劳动阶级想入非非, 影响革命斗志。此后, “白嫩的手”再也没有出现在这篇课文中了。

此外, “我很高兴, 你们都照自己的话又来见面了。”改为“我很高兴, 你们都依照我的话又来和我见面了”, 这样改更贴切, 因为课文中提出十年后相约见面的建议确实只是智慧的女儿, 而不是他们三个小孩。

1980年版本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第九册)

1.有一次, 一个牧童说:“来, 咱们把这口喷泉清理一下, 再挖一口小井, 好不好?”

“好!”他的同伴快乐地喊道。

2.姑娘弯下身来, 就着井口, 用手捧起一捧水, 喝了三口。

“我为你们三个人的健康喝了三口。”她微笑着说。

3.“我很高兴, 你们都依照我的话又来和我见面了。”她说, “你们说的话我全听到了。你们三个人都明白了: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 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1980版相对1957版来说, 修改的地方比较多。

第一, “让我们”改为“咱们”, 前者委婉, 商量口气重, 但有冲劲不足、胆量不够之感, 后者简洁有力, 干脆利索。这一改动, 把行动中的热情、力度和勇气都体现得比较完美。第二, “来”改为“好”, 这里除了体现用字的变化之外, 还有两个好处:一是“来”传达的是马上动手之意, 给人鲁莽不经大脑思考、凭热情的感觉, 而用“好”, 则有冷静和理性的感觉;二是用“好”还有对这个建议的认可和赞同之意, 体现了合作精神, 而用“来”体现的则是共同的主意, 即彼此想到了一块。第三, “清泉”改为“喷泉”, 从识字量的角度来说, 这样一改, 明显多学了一个“喷”字, 同时, “喷”字还有一种力量感, 暗示里面的水源足、水压高、力度大。

第四, “有利”改为“有益”, 这两个词虽无褒贬之意, 但是“利”字自古以来就常常与狭隘的功利思想和物质利益相联系, 用“有益”替换“有利”, 可以说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背景下避免只求个人或集团之利而忘了社会和国家之益的愿望。

1996年版本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第九册)

1.有一次, 一个牧童说:“来, 咱们把这口喷泉往深处挖一挖, 再把泉口清理一下, 好不好?”

“好!”他的同伴快乐地喊道。

2.姑娘弯下身来, 就着井口, 用手捧起一捧水, 喝了三口。

“为你们三个的健康, 我喝了三口。”她微笑着说。

3.“我很高兴, 你们都依照我的话, 又来和我见面了。”她说, “你们的话, 我全听到了。你们三个都明白了: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 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2002年版本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第十册)

1.有一次, 一个牧童说:“咱们把这口喷泉往深处挖一挖, 再把泉口清理一下, 好不好?”

“好!”他的同伴快乐地喊道。

2.姑娘弯下身来, 就着井口, 用手捧起一捧水, 喝了三口。

“为你们三个的健康, 我喝了三口。”她微笑着说。

3.“我很高兴, 你们都依照我的话, 又来和我见面了。”她说, “你们的话, 我全听到了。你们三个都明白了: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 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2004年版本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四年级上册)

1.有一次, 一个牧童说:“来, 咱们把这口老泉清理一下, 再挖一口小井, 好不好?”

“好!”他的同伴快乐地喊道。

2.姑娘弯下身来, 就着井口, 用手捧起一捧水, 喝了三口。

“我为你们三个人的健康喝了三口。”她微笑着说。

3.“我很高兴, 你们都依照我的话又来和我见面了。”她说, “你们说的话我全听到了。你们三个人都明白了: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 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长期以来, 这篇课文都是出现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科书中, 而2004年人教版的教科书却把它提前到中年级。至于这篇课文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改动, 有些改得好, 有些却值得商榷。

先说第一小节, 其中“来, 咱们把这口喷泉清理一下, 再挖一口小井”分别变为“来, 咱们把这口喷泉往深处挖一挖, 再把泉口清理一下”“咱们把这口喷泉往深处挖一挖, 再把泉口清理一下”“来, 咱们把这口老泉清理一下, 再挖一口小井”。“往深处挖一挖”比起“清理一下”需要付出更多的体力和努力, 符合课文中幸福要靠劳动的主题, 但是, 2004年版改为“把这口老泉清理一下”显得过于轻松和随意, 似不太合适。

第二小节中, “我为你们三个人的健康喝了三口”改为“为你们三个的健康, 我喝了三口”, 这种改动突出了那个姑娘的行为动机, 即不是因为口渴而喝水, 而是体现一种利他精神, 为祝福三个孩子的健康而喝水。同时将“你们三个人”改为“你们三个”, 也显得简洁, 2004年版又重新改为“我为你们三个人的健康喝了三口”, 似乎不太好。

篇9:你的运动性格是什么?

Q2 你喜欢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运动?

A 在家里,或者随时随地进行运动

B 和其他人一起运动,最好有火热的气氛

C 在安静放松的环境中运动

D 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时间段,每天都在固定时间运动

E 通过打篮球、羽毛球等来运动

F 选择能挑战自我的运动

Q2 如果免费赠送你运动课程或者器 械,你会选什么?

A 家庭健身器材

B 10次小组健美班

C 一张高级的瑜伽垫

D 一个学期的攀岩课

E 一个学期的网球课

F 一次一对一的高级私人教练课

Q3 你觉得下面哪种运动最有趣?

A 午饭后散步

B 跳桑巴舞

C 普拉提或者瑜伽班

D 疯狂的障碍赛

E 街头篮球赛

F 艰苦的露营

Q4 你如何形容理想的运动方式?

A 方便

B 能够结交朋友

C 我很满意现在的运动方式

D 有趣

E 有竞争性

F 有挑战性

Q5 你想完成的健身目标是什么?

A 学会一套完整的健美操

B 养成一个规律的慢跑习惯

C 能完成高难度的瑜伽动作

D 登遍国内甚至全球的名山

E 成为篮球高手

F 完成一次马拉松跑步

Q6 什么是你运动的动力?

A 能通过运动保持旺盛的精力

B 与朋友在运动中玩乐

C 寻找宁静的精神世界

D 尝试新奇的东西,并玩得高兴

E 获得胜利

F 不断实现自我突破

Q7 你如何制订健身计划?

A 忙里偷闲、见缝插针地运动

B 朋友有空时一起去运动

C 每天都在注意力最集中时运动

D 没有计划,想运动时就运动

E 有空场地时就去打球

F 精力充沛时就去运动

算一算你所选择的哪一种选项最多

选A 最多的人:多重任务型

不管多忙,你都会挤出时间来健身,这很好。但你总是给自己施加太多压力,甚至连健身时也会想着工作。仔细整理一下你的生活,看看有没有一些不必要做的事情。给自己一些时间能够完全放松,十分钟也好,例如在午餐后,静静地散步,或者睡前做简单的伸展动作,让自己的大脑放空,不接电话、不听音乐、不看电视,专注于运动中。感受自己不同部位肌肉的状态,要做到协调的动作本来就是一个复杂的多重任务,你并不需要再给自己增添其他任务。

选B 最多的人:社会交际型

一起运动的伙伴能够激励或者督促你坚持运动,这是好事。但同样也有坏处,例如,你们可能聊天的时间比真正运动的时间多,如果朋友有事,那你的运动就会中断,渐渐失去了独自运动的能力。别过分依赖朋友,如果你认为运动量不够或者时间太不规律,你需要勇敢做出调整,必要时自己单独做一些高强度的运动。

选 C 最多的人:深思熟虑型

你在运动中十分专注,因为同时你还在进行冥想。不过,有时候因为你过于注意自己身体的反应,可能对于疼痛或者不适也比较敏感,因此无法达到身体的极限,不能实现不断的自我突破。要善于利用身心一体所带来的能量,让内心的宁静来减轻身体上的压力。通过多练习瑜伽和普拉提,最终你将获得控制自己身体的能力,你的意志力也将变强,让你在其他运动中如鱼得水。

选 D 最多的人:热爱冒险型

你喜欢运动中所经历的一切,不论是赛跑还是攀岩,你认为体育运动是最好的休闲活动。但因为运动带来的快乐比健身的效果更加吸引你,所以有时你会忽略锻炼身体这一重要目标,例如运动强度不够,运动时间不规律甚至受伤等等。你可以参加一些更加专业的运动课程或者团队,例如上搏击课或者加入登山队等。专业人士拥有丰富的经验和知识,能够把你带到更高的层面。

选E 最多的人:业余运动员

你钟情于某一种对抗性的运动项目,例如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你比一般人拥有更多的相关技巧和知识。但因为你需要场地或者同样水平的对手,所以常常会变得挑剔,甚至觉得和一些人比赛很无聊。要学会利用你在比赛中不服输的精神坚持进行规律的锻炼。可以请专业的教练对你进行指导,或者让他推荐一些辅助运动给你,更好地训练全身,让你的技巧更为精进。

选 F 最多的人:强悍坚定型

篇10:冬奥精神是什么精神

首先,运动健儿展现出来的精神品质是我们学习的精华。在这天我看完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谷爱凌获得冠军后,心中无比的激动,她带给了我们很多东西,不断地超越自己敢去做从未尝试过得动作,并且报名三个项目,在她的身上展现出来青春的活力和激情。作为一名十八岁的女孩就有了如此优异的成绩我很是吃惊,在各种软件上看到了称赞的话语,从她的身上让我学到了好多东西,看待事情要从好的一面,当她报名三个比赛项目时,众人都会担心会不会对她造成三倍的压力,从而影响实力的发挥,但是谷爱凌的回答却是觉得自己像是获得了“三条命”,其实我参加三个比赛项目,压力会少很多,因为有三个机会实现目标。这给我们的生活有了很大的启示,当你在热爱的各方面都有所发展时,就不再为某一个结果患得患失,实力在良好心态的情况下,更有可能超长发挥。

其次,比赛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经验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当有团体比赛的时候,不能只考虑自身的进程,而要懂得顾全大局。在短道速滑混合团体接力中,我国非常好的体现出了团队合作精神。一个人的成功不是真正的成功,而是整个团队配合好才能取得最后的冠军。并且在冰雪赛道上不分年龄国籍,都可以让努力的人来绽放光芒。十七岁的小将苏翊鸣在单板滑雪男子坡面障碍中获得突破,小小的年纪能够做出如此的成绩让人惊叹不已,这给我们正在上学的同学很大的激励与鼓舞,要学习刻苦努力的精神同时带给我们对生活积极的态度,会影响今后的学习,无论遇到多大坎坷都要乐观面对。

最后,要把运动健儿优秀的精神品质发扬下去。没有一个冠军是在舒适圈中得到的,当我们羡慕运动员获得冠军的辉煌时刻,也应该反省自身为什么不能做到,同样应有自信相信自己可以做到,在平时应废寝忘食不断拼搏,从热爱自己的事业中找到兴趣。

奥运精神历史发展

奥林匹克精神的源头是古代希腊文明,古代希腊对人的体格力量与健康的崇尚是奥林匹克运动竞技比赛的基础。古代奥运中对人的体能、技巧的挑战体现着古希腊人竞争与开拓意识。古代奥林匹克神圣休战既是对和平的渴望,也体现出希腊人对神和自然的敬畏。在古代奥运会文化背景中,有一种坚定的信念,那就是极其重视个人价值,捍卫个人的独立性。古代希腊奥林匹克运动的这些价值观念都已成为现代奥运的核心价值。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复兴以来,奥林匹克精神经历了从挑战自我、追求人的身心协调和全面发展到追求运动竞技的人性化、人类文化的多元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的历史演变。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历史上,曾经有“永远争取第一,永远超过别人”的口号。今天,许多有识之士认为仅仅提倡“更快、更高、更强”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提倡一种更为人性化的,更为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用19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大主教主持讲道时的一句话来说,那就是:“参与比获胜更重要”。现代奥林匹克兴起之时,也正是人类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之时。一个多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对人类的生活带来天翻地覆的变革,也从各个方面深刻影响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和演变,为奥林匹克精神注入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方面,西方文化中民主、自由、竞争、拼搏、开拓、进取、重视个体、尊重科学等要素构成了现代奥林匹克精神的灵魂与核心,这使奥林匹克运动染上了浓重的西方文化色彩。另一方面,随着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全球的开展和奥林匹克精神的普及,奥林匹克运动已成为各国文明与文化集萃、对话与交往的论坛,成为全球文化多样性与差异性互补共存的平台,尤其是成为东西方文明交融与互动的平台。在当代科技、人文,生态伦理的交互影响下,奥林匹克运动的这种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对话主义已经成为全球化时代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从奥林匹克文化的生产与消费情况来看,奥林匹克运动已经成为全球化的超国家、超文化、超等级、超地域的百姓的巨型狂欢节,成为一种由国家主义、消费主义、商业主义共同主宰的泛文化。当前奥林匹克运动中出现了过度商业化、滥用兴奋剂、职业性腐败等问题。黑分、黑哨、假体育、假比赛、假球,使奥林匹克运动失去魅力和价值,危及了奥林匹克理想,玷污了崇高的奥林匹克精神。这些都与作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核心价值的西方理性中心主义文化有着根本的内在联系。奥林匹克运动中出现的问题无法仅靠西方文化去解决,需要从其它文化形态,特别是东方文化中寻求有益的启示。

奥运精神实质内容

《奥林匹克精神》是顾拜旦194月在瑞士洛桑庆祝奥林匹克运动恢复25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是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文献,顾拜旦用诗歌般的语言阐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在简要回顾五年的历史后,顾拜旦说明了奥林匹克精神与纯粹的竞技精神的不同之处。他认为,纯粹的竞技精神只能带给运动员心理上自得其乐的悦乐感,奥林匹克精神带给人们的将是美感、荣誉感。这正是顾拜旦心中崇尚的精神,在《体育颂》中,他也曾热情地讴歌,赞美体育是美丽、艺术、正义、勇敢、荣誉、乐趣、活力、进步与和平的化身。

顾拜旦是一位教育家,教育思想是他体育思想的核心。在演说中他阐释了“敲响重开奥林匹克时代钟声的原因”:基于改革教育的愿望。他不满“青少年往往为陈旧、复杂的教学方法,愚蠢和严厉相交替的说教以及拙劣肤浅的哲学所束缚而失去平衡的现状,希望通过复兴奥运会来改变传统教育方法与内容,从而促进青少年全面、均衡、协调地发展。顾拜旦曾经考察研究过希腊雅典古代奥运会的遗址,认为“古希腊人组织竞赛活动,不仅为了锻炼体格和显示一种廉价的壮观场面,更是为了教育人”。可以说,顾拜旦复兴奥运会的根本宗旨就是通过体育竞赛来教育青年。因此,他决心“把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运动功利主义同古希腊留传下来的高尚、强烈的观念结合起来,开辟奥林匹克新时代”。

如何将奥林匹克精神变成现实?顾拜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理念:“大众”参与,即使“地位最低下的公民’’也应该能够“享受”这种精神。顾拜旦的一句名言“参与比取胜更重要”(也有翻译为“重要的是参与而不是取胜”),同样强调了这一奥林匹克思想的精髓。在另一次演讲中,他曾指出:“先生们,请牢记这铿锵有力的名言。这个论点可以扩展到诸多领域。对人生而言,重要的绝非凯旋而是战斗。传播这些格言,是为了造就更加健壮的人类——从而使人类更加严谨审慎而又勇敢高贵。”可以看出,顾拜旦提倡和复兴奥林匹克运动有着非常广阔的胸怀,是以全人类不断完善自我为出发点,绝非号召人们单纯为夺取桂冠和金牌而拼搏。

上一篇:初中数学教师个人年度考核总结下一篇:创新课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