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学生错误

2024-05-05

直面学生错误(精选12篇)

篇1:直面学生错误

直面自身错误走好人生每一步哲理文章

现实中有人犯了错,不是坦然面对、认真改正,而是千方百计地设法隐瞒。有句话说得好,当你撒了一个谎,你就得用一千个谎来圆。出了错并不等于无法挽回,但切不可文过饰非、知错不改。否则,不仅于事无补,反而徒增笑柄。

是人就会犯错,历史上的名人概莫能外。

孔子在承认错误方面为我们做出了表率。澹台灭明是鲁国武城一个长相丑陋的人。当初他拜孔子为师之时,因其长相的关系,孔子对他有些偏见,认为他不会有多大出息。当这个弟子学成之后,去了南方,广招门徒,成为儒学的一个重要支派。

孔子知道后,坦承自己的失误,感叹道,“吾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还有一次,孔子到武城这个地方考察。此时,孔子弟子子游正当武城宰。在考察过程中,孔子听到了音乐声传来。他微微地笑着说:“宰鸡哪里有必要使用宰牛的刀呢?”言外之意,让子游治理武城是大材小用了。

子游回答说:“以前我听先生说过,君子学习大道就会爱别人,平民百姓学习大道让他们做事就会做得更好。”孔子意识到自己的说法有问题,就赶紧对身边的弟子们纠正说:“你们记住,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前面的话是说笑话而已。”

陈司败曾与孔子谈论起鲁昭公是否懂礼这一问题。孔子当时的观点是,昭公知礼。二人分别之后,陈司败又和巫马期论及此事时说,我听说君子无所偏私,难道孔子偏袒昭公吗?昭公从吴国娶了一位夫人。而吴和鲁同为姬姓国家,按照周礼“同姓不婚”,不能叫她吴姬,没办法只好称她为吴孟子。昭公如果懂礼,那么天下谁不懂礼呢?

当巫马期将这些话转告给孔子时,孔子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意思是说,我孔丘真幸运,有了错误,别人一定给我指出来。你看,圣人如此有雅量,毫不避讳自己言论上的错误。

有其师,必有其弟子。子路闻过则喜,颜回不迁怒、不贰过。在《孟子?公孙丑》中提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子路闻过则喜,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就会很高兴,因为又可以提升完善自己了。

真没想到以粗鲁、直率着称的子路在孔子教育之风的吹拂下,也变得敢于直面自身过失。

大禹听到了别人好的建议,就会给人行礼以示感谢。舜更不得了,他对于行善,没有自己与他人之分,善于舍己从人,以抛弃自身的缺点,接受别人的优点为乐。所以他从一位种庄稼、做瓦器、当渔夫一步步做到了天子。可见,改正错误,才能走向成功。

孟子评论道,“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吸取别人的优点来做善事,这就是与别人一道行善。君子的.最高德行就是与人为善。

即使博学如苏轼,也有犯错的时候。苏轼有一次去拜访王安石不遇。看到王安石桌子上有一首还未有完成的诗写道:“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认为秋菊是最耐久的,不会落下花瓣的。

于是就提笔写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听。”后来,苏轼被贬黄州,看到那里的菊花片片纷落的样子,不禁感慨万端,认识到自己当时的粗浅。

我们常人更会犯错,甚至会有非常低级错误出现。但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不承认自身错误,更可怕的是明明错了,却百般抵赖、千般掩饰。“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发出的声音再小,也会有人听得见,行动再隐蔽也会显露。错误岂能通过掩饰就能掩饰得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过而不改,是谓过矣。人只有在改正自己的错误中才能求得进步,取得个人素质的提升。从闻过则喜的子路到与人为善的历代先贤,我们得到的最大启示可能就是敢于直面自身错误,才能走好人生每一步。

篇2:直面学生错误

有一个,父母要外出办事,恰逢这天天气多云,天气预报也预报说有雨。于是乎父母临行前再三叮嘱我要即使收好衣服,如果要外出玩耍的话要关好门窗。可我一心只想念着我的自由生活,对父母的话只听了个大概。

父母离开后,我便一蹦三尺高地冲出了家门,一溜烟的就消失了。当我在朋友家玩的正开心的时候,朋友的妈妈突然走进来说:"外面下雨了,你快回家把衣服门窗收拾关好吧!”我一听,猛然记起临走前未关好门窗,顿时感到大事不妙,拿起雨伞就朝家狂奔而去,心中不停默念各种六字真言。

一路上,雨越下越大,寒风卷夹着雨水正在肆虐着世间,树叶、花瓣和小草等植物到处都是。四处飞溅的雨不时溅到我身上,浑身的衣服早已湿透,心也凉了半截。正当这时,突然一阵强风袭来。“唰”的一声将我的雨伞给刮成了“倒栽葱”的模样,而且还大有“上天”的趋势。我见情势不妙当即使出了吃奶的劲,才保下了雨伞,心想家里的衣服一定已经被“摧残”了。但仍硬着头皮向家狂奔而去。

终于我一路磕磕绊绊、跌跌撞撞的回到了家,抬头一看,小心脏顿时“透心凉”:只见我的一件上衣正惨不忍睹的瘫在窗台上,一件裤子也已经扭曲不堪地倒在地上,两条袜子一条挂在树枝上,还有一条到了水槽里,父母的衣服也和我的衣服差不多的下场。

为了补救这种情况,我迅速的将衣服收集好,然后统一用烘干机加上吹风机的奇葩组合来干燥,可是由于衣服太湿太多,所以速度特别的慢,可是时间不等人啊!于是我又打开了空调,一起干燥。突然我发现有件衬衫已经干了,心中不禁一阵狂喜,料想其他衣服也快干了。但正当此时“我们回来了,快来开门呀!”我心中顿时咯噔一下,但为了不露出马脚,我故作淡定的去开了门。父母进来后,父亲装作不经意的问我:“衣服有没有收好啊?”我强作镇定的说有。父亲扫了一眼衣服,发现衣服都整整齐齐的好了,也就相信了我,我心中正暗暗窃喜,突然母亲问道:“你这天在家开什么空调啊?”说完就去关空调,我心中大叫一声“不好”,父亲听后顿了一下然后就来到了放衣服的地方,伸出手……几秒后……“你给我过来!”……于是乎我就遭到了非人的虐待……

篇3:直面错误 数学课堂更精彩

一、预设错误,激发探究欲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科学地对待错误、理解错误、分析错误。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错误要有一定的预见性。这就要求教师全面把握学情,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做充分的预设。教师在备课的环节里可以巧妙的设置一些错误的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历“错误”的历练,从而引起认知的冲突,产生寻求和探究正确答案的强烈欲望。

如,不少同学容易将题目中的已知的条件当作结论去使用,以至于对知识的理解出现偏差。针对这一现象,在教学“等腰三角形”时,我设计了让学生证明“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问题。要求学生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如图)。甲乙两位同学的解法分别如下:

很显然,乙同学的解法是错误的。而且这个错误是我在上课前就已经预料到的。面对错误的解法,我没有以轻易地下结论,而是让学生探究,乙同学的证明有没有什么问题。通过探究,不少同学发现,乙同学错误的原因是审题马虎,将题目中的条件当作了结论使用,由于这道题的结论同学们耳熟能详,受到了思维定势的影响,用了“结论”本身来证明“结论”,其错误自然也就不可避免了。

学生解题过程中的错误成为了有效的教学资源,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同学们在探究过程中,自主地发现了问题所在,洞察了“犯错”的全过程,从而加深了对知识的把握和深入理解。

二、借助错误,促进有效反思

课堂是一个允许犯错的地方。只有在不断地“出错”和“纠错”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究与反思,课堂才有活力。正面的示范和反复地练习纠偏固然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但学生如果不经历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对错误的认识就不会深切。教师有时可以借助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找出错误的根源,从而形成知识的建构。有效的课堂总是在不断地犯错、纠错、进步,再犯错、再纠错、再进步的轮回之中。

如,下面这道曾引起过争议的数学应用题的教例。

【例】下表是某市2015年部分列车运行时刻表和票价

2015年春运期间,硬座票价上浮15%,软座票价上浮20%。(农历除夕至正月初二软,硬座都下浮10%)出差在外地的爸爸在这一年春节前三天坐火车回苏州,买一张票最少花多少钱?

不少同学看完题目后,很快给出了答案:选5053次列车,64元,而且还能下浮10%。师问:能说说你选择这几个答案的理由吗?

学生:64元是这几种票里面价格最低的,而且题目中还说,农历除夕至正月初二软,硬座都下浮10%。也就64乘10%,下浮6元4角,实际价格只需57.6元。

师问:那么,爸爸回家的时间是不是正好在农历除夕至正月初二这个时间段里?

学生(难为情):题目里说爸爸是在春节前三天回上海,我没看清题目,不好意思,他回家的日期好像不在降价的这几天里。

学生议论纷纷,有人点头,有人疑惑———春节前三天到底是什么时候?

师问:大家争议的焦点是叔叔到底哪一天回家,那么我们再仔细看看题目,春节前三天到底是指哪三天?

学生:正月初一是春节,春节之前的三天,是农历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这天,还包括腊月29和腊月28这两天。

(教师板书这三个日期)。

学生:如果是腊月28或腊月29回来,票价不但不下浮,而且还要上涨15%,但他也可以是年三十这天回来,因为这也是春节前三天啊。

师表示赞同。

小结:“春节前三天”是指———春节的前面三天,包括了———除夕、二十九、二十八,爸爸在这三天中可以选择除夕回苏州。所以还是能享受下浮10%的。

……

这个教例中,学生就在不断地从犯错到纠错的过程中反思,从而最后获得了正确的答案。教师的巧妙之处在于利用了学生犯错的心理,层层推进,使学生在不断地犯错和纠错的过程中获得了进步。

三、善待错误,拓宽思维空间

学者张炳元说:“一个人若要有所发现、创造,就不应当畏惧错误;倘若你想避免任何失败,那你也必定永远得不到成功。”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待错误,不要把学生所犯的错误视为洪水猛兽。孟子说:“人恒过,然后能改”,错误往往是真理的先导,是成功的前哨。作为教师,要重视学生错误中的合理因素,巧妙地利用学生的错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下面是笔者的一个教例。

呈现例题:

这个解法显然是错误的。看了他的解法,其他同学都忍不住笑了。

我明知故问:“左边分式的分子乘以右边分式的分母等于左边的分母乘以右边的分母,没错啊。”

其他学生回答:“老师,这是分式的加减不是解方程啊,她错误地把分式运算当成了解方程。”

对于初一的同学,犯这样的错误确实不应该。但是我考虑到这是一个基础很差的女生,如果对她大加斥责,必然会损害她的自尊心,这样一来,她会对数学更加的失去信心。于是我说:

“她虽然把分式运算当成了解方程,至少说明她掌握了方程的一般解法。她的解法,也给我们一个启示。同学们想想看,我们能否考虑利用解方程的方法来解答分式的运算呢?”学生们一下子来了兴致。他们经过反复地思考、讨论,最后终于形成了以下解法:

此时,错误的资源变成了启发学生思维的契机。教师不但要让学生看清楚自己在结题过程中的错误,同时还应指出错误中的合理成分,用错误去启迪学生、激活学生。有时候,我们常常满足于一个正确的答案,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满足于一个正确的答案,往往会限制住我们的四维空间。善待学生的错误,才能将错误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没有错误的课堂是不真实的课堂。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课堂上要充分挖掘错误潜在的教学价值,让学生在纠错、改错中探究、反思,获得思维提升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总是错过这些“错误”,我们的教学真的会成为一种过错!

摘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敢于直面师生的错误,把错误转化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充分挖掘错误潜在的教学价值,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在纠错、改错中探究、反思,不断拓宽学生的数学思维空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错误,数学,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冯剑.变废为宝演绎精彩——浅谈数学教学中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J].中国数学教育,2010年07期

[2]吴佳.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设陷”问题[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7年22期

篇4:直面学生错误

[关键词]数学教学 错误 思维 算理 算法 技能 认知结构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5-023

错误,作为学生学习的必然产物,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错误,作为学生学习的一种劳动成果,需要教师去关注、去尊重、去宽容。身为一线教师,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利用错误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教学质量及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呢?下面,我以“被减数的末尾有零的连续退位减法”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片断一:学生尝试解答,呈现不同思维

出示例题:小明的妈妈带了1000元钱,到商场买衣服花了736元,她还剩下多少钱?

(生读题后列出算式:1000-736)

师:请同学们观察算式中数字的特点,看看能发现什么。

生:被减数的末尾是零。

师:同学们会算吗?(学生意见不一)试着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师巡视,收集学生的一些典型做法,如下)

思考:连续退位减法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算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是有一定难度的,尤其是中间或末尾有零的连续退位减法,部分学生即使到了高年级还是会出错。既然学生学习的难度很大,我们为什么不去教、不去讲呢?设计尝试计算这一环节的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展示每一位学生的认知情况,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并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做适当的定向引导。

片断二:找准知识“生长点”,操作理解算理

(1)组织小组交流。

出示交流要求:

①比一比,这两种做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②议一议,上面的做法正确吗?被减数末尾有零的减法应该怎样计算?

(2)集体反馈想法。

生1:我们小组交流后认为,这两种做法的结果在个位上是相同的,在十位和百位上不相同;第二种做法是不对的,十位和百位上应该用9去减。

生2:我也认为第二种做法不对,但听了同学们的想法后,我还是不太明白。

……

思考:学生交流的结果在教师预测的范围之内。末尾有零的连续退位减法,在尝试计算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只是大概觉得是这么做,事实上并没有真正明白算理。设计本环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明确自己思维混沌的地方,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3)操作理解算理。

师:1000减去736,差的十位和百位上究竟是多少,部分同学不太明白,接下来我们用画图的方法来理解算理。

①如右图,在计数器的千位上画一个珠子表示1000。

师:1000减去736,被减数的个位、十位、百位上都是0,都不够减,怎么办?

生3:个位上0减6不够减,向它的前一位十位去借;可是十位上也是0,只能向百位去借;可百位上还是0,只能向千位去借;千位上是1,正好可以借到。

师:从千位上借到1个后,百位、十位、个位可以退位成多少?请同学们分步在计数器上画出来。

②投影展示学生的作品(如下)。

(结合图例,学生讲解退位的过程)

生4:千位上退一到百位,“借一当十”,所以百位上是10;百位上又退一到十位,这时百位上剩9,十位上是10;十位上又退一到个位,于是十位上剩9,个位上是10。

师:被减数的百位和十位上原来一个也没有,当它们向前一位借到1变成10后,毫不吝啬地从10中拿出1来借给它们右边低一级的数位,真可谓是一个“慷慨的穷光蛋”!那么,1000减去736,差是多少?

生5:差是246。

……

思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需求,通过动手操作的方法,把操作和算理联系起来,不仅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而且把学生作为操作的主体,让学生亲身经历、亲手操作,算理的理解自然会更清晰、更深刻。

片断三:法理相融,掌握算法

师:请同学们结合前面的算理,重新用竖式计算出结果。

生: 1000

- 736

264

师:两人一组,挑选其中一位同学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师生小结计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0减6不够减,向十位借,十位和百位上都是0,向千位借。千位退一,千位是0,百位是10;百位又退一,百位剩9,十位是10;十位又退一,十位剩9,个位是10。个位10-6=4,十位9-3=6,百位9-7=2,千位是0不用写,所以差是264。

……

思考:算理是计算的原理和根据,算法是计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算理和算法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理解算理的过程实质上是为了促进算法的抽象。算理不清,算法难以牢固;算法不明,计算技能难以形成,所以教师教学中要及时引导学生抽象出算法。

片断四:巩固运算法则,提高运算技能

(1)针对性练习。

1000-432= 1010-432= 1001-432=

思考: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交流,师根据学生的典型错例进行评析,使学生明确:被减数各位上的0,当它向前一位借1变成10后,如果要给它后面的一位借1,它是9;如果不需要给后面一位借1,它还是10。

(2)思维性练习。

课后反思:

1.操作理解算理,有效突破难点

新教材将“被减数的中间或末尾有零的连续退位减法”这一内容从二年级推后到三年级,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本节课,我把操作和算理的理解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理解的“节点”上、在知识的“生长点”上亲手操作,亲身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使学生不仅“识其貌”,而且“知其理”。

2.关注学生错例,重组认知结构

本节课主要有三个环节,即允错、融错、改错,我利用学生的典型错例,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的思维由混沌变得清晰,在积极思考中真正理解了所学知识。

篇5:直面缺点作文小学生

每个人都有缺点,但不是每个人都认识自己的缺点。

那是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天上没有月亮,也没有星星,一片死寂,风呼呼地吹着,树叶相互碰撞,发出沙沙沙的声音,似乎在打破这种寂静。可是街上又是另一番景象,街上人山人海,灯光照得人眼花缭乱,和天空真是天壤之别。

街道上,我和朋友在文具小摊上找着自己心仪的文具,我先挑完了自己的文具,付清了钱,便在一旁看着他,他左挑右选,终于挑好了文具,当我们正要走的时候,素来眼光好的他发现了一支笔。

他正躺在离小摊不远的地上,我们走近一看,他的眼睛正盯着那支躺在地上的笔。他高兴得不得了,趁我没看见一下揣在自己的衣服里……而这一幕其实我全都看见了,只是我不想说,我被他气得面红耳赤,原来他是这样的人,我还和他做朋友,我真的想直接和他一刀两断。原来他这样贪小便宜呀,我开始鄙视他了。

无独有偶,几天后,这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了我的身上。

早上高峰期人特别多,我在楼下的小摊吃早餐,人进人出,小店的生意特别好,天气十分的热,人们大声地说着话,生怕别人听不到,还有骂服务员动作慢的,大声打电话的,还混着一股汗酸味。

终于吃完了面,我迫不及待地走出了这个又吵又臭的地方,走到半路我才发现自己没有付钱就出来了,我回头看了看小店,还是一如既往的热闹,老板也没有察觉到什么,我想既然没有发现,那我就不去还钱了吧,再说老板又不差那五块钱。我心安理得地走出了饭店。我大步走向车站,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

后来在车上,我冷静地思考了一下,我刚才做了什么呀!我居然成为了自己最讨厌的那种人,被利益冲昏了头脑,我连批评我朋友的资格都没有。

篇6:直面挑战作文小学生

试想,在红弟一生的七次冒险中,它难道不曾犹豫过吗?当它饱受欺凌时,它可以选择任人宰割;当它族群有难时,它可以选择置之不理;当它生命受到威胁时,它可以逃之夭夭但是,它没有,而是用自己过人的勇气打败了欺负它的恶霸,带领族群歼灭敌人,直面生命的挑战。

看着红弟的事迹,我不禁想到了海伦·凯勒,这个盲聋哑人也克服了重重困难,学会了与外界交流,并不懈地努力,冲破了灾难带给她的生命枷锁,成为了世界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里程碑,她的勇气与坚强,成为了她走向成功的通行证。

再看看我自己,真是万分惭愧。妈妈曾让我学骑自行车,一跨上自行车,我就畏畏缩缩,双脚始终不肯离地,勉强踩上踏板,车子便左右摇晃,任我使出浑身解数也无法前进一步,只能在原地东倒西歪,这时候,我就开始不耐烦地抱怨起来,在妈妈的劝说和帮助下,我终于吃力地骑出了第一步,可是,我的畏惧始终无法消除,根本无法镇定下来思考,一路惊慌失措,最后来个了“人仰车翻”。我满怀怨气地把自行车丢到了一旁,此后,我一听到“自行车”便避之而唯恐不及。

现在,我看到了红弟的坚持,深有感触。

每个人的生命历程,注定都不是平坦的,它一定会充满了不同的崎岖与坎坷,这一座座困难的大山横在我们面前,阻挡了我们的成功之路。

许多人去尝试翻越,有的人受不了苦难半途而废;有的人坚持着,忍受磨难,奋勇向前,最终成功翻越;而更多的人,畏惧困难,只能在山脚下日复一日地徘徊,看着他人走向成功,暗叹命运对自己的不公。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但只有能忍住人生的光明之前那看似无边无际的黑暗,向着一个目标不断前行,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篇7:直面缺陷作文小学生

听,那从钢琴中婉婉流出的优美旋律;看,那舞台上美轮美奂的舞蹈表演。贝多芬与千手观音的表演者们正在进行着自己生命的升华。在光与影的交错间,在声与调的变奏中,他们忘记了自己的残缺,努力地歌颂着自己人生的赞礼。任凭痛苦与磨难的海水无情地拍打着他们,他们依旧如礁石般屹立不动,在他们旁边,有一朵傲岸的菊花馨芳百世。残缺,这何尝不是一种财富。

断臂的维纳斯正是由于她动人心弦的美丽而震撼世界,试想一下,如果她没有失去那双手臂,她的美丽是否还会令你垂怜,惋惜?曹雪芹由于丧子的悲痛而英年早逝抛下了《红楼梦》这部未成形的文学巨着,而高鹗后补的四十回更使这部作品婉转迂回,悲惨凄切而名扬海外。如果《红楼梦》没有因为它的残缺而引来高鹗的续补,文中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还会如此震人心魄吗?缺角的花瓣用它残缺的美丽张扬着自己的绚烂。残缺,这何尝不是一种财富?

张爱玲曾经说过:“美好的爱情不是拥有而是成全。”仰望他人的幸福,即使自己身无长物,也会拥有一份心灵的宁静与愉悦。但面对残缺,有人奋发向上,也有人堕落沉沦。他们贪恋于他人的光辉而总是抱怨自己的暗淡,但殊不知群星闪耀的背后也总有一块黑幕来衬托它的光亮。面对残缺,我们该做的是化残缺为财富,而非自怨自艾,怨天尤人。

篇8:直面错误 生成精彩

[关键词]学生错误 课堂资源 有效生成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9-058

教育专家成尚荣说:“我们的教室就是一个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出错了,课程才能生成,也正是在‘出错’和‘改错’的探究过程中,课堂才是最活的,教学才是最美的,学生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的。”常态的课堂,应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学生出错是正常的,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能直面学生的错误,变“废”为“宝”,便可以生成新的课堂资源,我们的课堂也会因“错误”而生成别样的精彩。

一、精心设错,提高思辨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上的一些错误是教师能够预料到的。作为教师,我们在引导学生探究新知前,不仅要认真研究教材、分析教材,而且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预测学生在学习新知中可能在探究哪些小知识点中会出现哪些错误,预先设计好应对的措施。并在课堂上适时呈现错误,暴露学生出错的思维过程,诱发矛盾冲突,引导学生主动识错、纠错,完善认知结构。例如,在教学“分数除以分数”之后,我设计了一道题:蔡集实验小学本次绿化校园共栽了1500棵树,其中柏树占20%,柳树占3 / 5。问:柏树和柳树各栽树多少棵?95%的学生迅速列出算式:1500×20%=300(棵);1500×3 / 5=900(棵);剩下学生由于受定式思维的影响,这样列式:1500÷20%=7500(棵);1500÷3 / 5=2500(棵)。此种解法一呈现,“错,错……”的声音立马此起彼伏。我没有立即表明谁对谁错,而是顺水推舟地笑着说:“可是,我怎么觉得这种解法也有道理呢,你能拿出理由说服我吗?”学生立马自发地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生1说:“根据题意,我校共栽树1500棵,而从第二种结果来看,无论是柏树的棵数还是柳树的棵数都比1500多,显而易见第二种解法是错误的。”生2说:“从算法2结果来看,柏树和柳树的总棵数是10000棵,比1500多8500,所以是错误的。”这时,我趁势问采用第二种解法的学生:“明白自己错在哪了吗?”这部分学生频频点头。这样,在欢乐而激烈的辩论中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难点自然而然被突破了。

面对学生认识上的误区,教师不是简单的纠正偏差,而是延缓评价,把“皮球”踢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思辨中学会质疑、学会思考、学会理清思路。经历过认知冲突后,从错误中走出来的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建立一定会有深刻的记忆。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和创造性,而且还实现了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双赢。

二、合理用错,增强内驱力

在探究新知过程中,由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情感体验、表达方式和思维水平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出错是不可避免的。出错,才会有点拨、引导和解惑,才会有研究、创新和超越。出错,才会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内驱力。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只要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些“出错”资源,就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促进其情感的发展,增强其学习内驱力。例如,四年级下册有一道习题:一根木头长15米,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锯下一段需8分钟,锯完一共需要几分钟?学生异口同声地说:“40分钟。”我追问:“真的是40分钟吗?你们能证明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吗?”学生们一听此言,有的画图,有的列表,有的动手折。通过各种形式的探究活动,学生们明白了平均分成5段,要锯4次,所以一共要32分钟。学生在动手探究中发现错误、修正错误,不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且实现了自我价值,增强了学习的内驱力。

三、适时诱错,加深理解力

数学家波利亚曾经说过:“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比正确更丰富的发现和创造因素,发现的方法就是试错的方法。”教学新知时,我们要在新知的关键点和易错点处给学生设置小小“陷阱”,诱其“上当”,引发学生观念冲突、思维冲突,诱发灵感,产生真知,让学生在纠正错误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显露其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将思维中的“合理成分”激活,这样不仅使学生对错误认识深刻,而且利于自诊自治。如教学“三角形的分类”一课时,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了三角形按角分类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三类。这时我让学生玩一个游戏:猜猜老师从盒子里拿出的露一个角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我先拿出露一个直角在外面的三角形让学生猜,学生很快猜出是直角三角形,我又拿出露一个钝角在外面的三角形让学生猜,学生也能很快猜出是钝角三角形。学生连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情绪高涨。接着我拿出露一个锐角在外面的三角形让学生猜,由于思维定式,学生都不假思索地猜是锐角三角形。当我把三角形的另外两个角露出来,学生看到是一个直角三角形时,都感到很诧异。我顺势引导学生:“想一想,你们为什么会猜错啊?”学生沉思了片刻,就有学生说:“因为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锐角,除了锐角三角形有锐角外,直角三角形也有锐角。”还不等这个学生说完,另一个学生就迫不及待地说: “钝角三角形也有锐角。”“老师,我发现锐角三角形有三个锐角,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都有两个锐角。”“每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锐角,所以如果只知道一个角是锐角,不能确定这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它可能是锐角三角形,也可能是直角三角形,还可能是钝角三角形。”……

诱错让学生快快乐乐地“上当”,利于学生在找错、议错、辨错、改错的反思中丰富经验、积淀方法、掌握知识、增长能力。在找错、纠错探究中,学生思路更加缜密,质疑、释疑能力更加灵活。

四、将错就错,夯实创新力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没有问题的课堂,才是问题最大的课堂。”错误是学生最朴实的思想、思维和学习经验的真实暴露,是一种不可忽视的隐形资源。我们要理性对待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不要急于用自己的思想去同化学生的错误观点、错误认知,而应站在学生的立场去顺应学生的错误认识,掌握其错误思想的轨迹,摸清错误源头,将错就错把错误抛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辨错、析错、纠错、用错中明确道理,化弊为利,获取知识,提升思维能力,释放创新正能量。例如,学习了四则混合运算后,常有学生产生如下错误:5×7÷5×7=35÷35=1,(60-5×5)÷5×7=35÷35=1。针对这一错误答案,我没有给出评价,而是让得出这一答案的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学生站起来思考了一会,惊喜地说:“老师,我知道错在哪了!”我趁势追问:“如果要使1分别是上面两题的正确答案,那么我们该如何修正条件呢?”这样,把个性问题转化为共性问题,启发全班学生思考,让学生在经历错误中分析错误,从而纠正错误,让潜藏于思维深处的错误被拔出“根”,治到“点”,让学生体验“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乐。此时,错误恰好是神来之笔,让我们的课堂大放异彩。

五、评赏错误,成就精彩点

发现错误,指出错误,纠正错误,是教师处理学生错误的一贯做法。而把错误当成一件作品去评赏,很少教师能想到,更别说做了。其实,如果我们能再深入一步,评议、赏析错误,也许就能发现,错误中也会隐藏着闪光点,把这些闪光点放大,就能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成就课堂无限的精彩。

例如,在教学“观察与测量”一课时,待学生学完了厘米之后,我让学生用直尺去量铅笔的长度。我发现王某同学是从刻度尺5厘米处开始量起,他的量法与班级其他同学截然不同,教参上也没有这样的量法。我意识到这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产生的很有个性的想法,于是我便请他上讲台演示。他的量法引起了学生的一片哗然,大家都说他量错了。我让他把测量方法和测量的结果讲给大家听。他说:“老师,我的尺子0刻度的地方断了,所以我以5厘米作0刻度,量到铅笔另一头正好到17厘米处,所以铅笔长17厘米。”这时有学生说:“不对,5厘米和17厘米之间间隔12厘米,铅笔是12厘米长。”我用询问的目光看了一下王某,他马上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露出了释然的微笑。我趁势追问:“同学们,看到这种新颖的测量方法,你有什么想说吗?”学生们的思维一下被激活了。生1说:“我们也可以以尺子20厘米处作0刻度,这样比较好算。”生2说:“以10厘米处作0刻度,就更容易量了。”生3说:“我们可以把尺子上任意一个刻度作为起点,只要方便我们动手量就行了。”

当学生出现学习错误时,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进行评析。理越辩越明,思路越辩越清晰。学生在争辩中不仅逐渐明晰了错误,而且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最佳路径,不仅成功地将错误转化成重要的课程资源,而且促进了学生间的合作交流,还让学生学会了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一举数得,成就了课堂精彩。

六、反思错因,内化认知力

荷兰著名学者弗赖登塔尔说过:“反思是数学的重要活动,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纯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就能得以纠正,必须有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而“自我否定”又以学生自我反思为前提。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帮助学生树立反思意识,让学生把“出错”当成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适时引导学生反思错因在哪,如何纠错,从而让错误发挥最大的育人功效。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要求班级每位学生都准备一本“错题集”,把自己平时在做题中出现的错误记录在“错题集”上,我定期从“错题集”中选出有代表性的习题,在班级中进行讲评,从而让学生的解题思维充分暴露出来,让学生针对错题,各抒己见,同时尽量详尽地引导学生分析出错原因。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而且还进一步内化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完善了学生的认知力。

在教学中,出现错误或失误是不可避免的。作为教师,我们要勇于直面学生的“错误”,并挖掘其内在的“闪光点”,让“错误”价值最大化,让学生在出错、议错、辩错、纠错、用错中成长,让课堂生成别样的精彩!

篇9:直面苦难中学生作文600字

舞台上的悲剧是光鲜的。人们用美的眼光审视它。不论悲壮的还是凄惨的,令人激奋的还是悲叹的,都有观众关注着。舞台上的英雄不怕牺牲,因为他们的精神仍会流传,他们不会销声匿迹,黯然退出历史舞台。所以,他们“可以含笑受难,慷慨赴死”。

然而生活中的苦难是暗淡的。它们摘掉了耀眼的光环,剥去了艳丽的外衣,悄悄降临在你的周围。正如一位哲人所说:“也许,没有浪漫气息的悲剧是我们最本质的悲剧,不具英雄色彩的勇气是我们最真实的勇气。”这才是最真实的苦难,才是芸芸众生时刻忍受着的。这里没有舞台灯光,没有别人,只有自己,我们不需要演戏,我们只是过着平凡的日子,用天生的软弱承担起日常的苦难,以显示人的尊严。有人说“一个人只要真正领略了平常苦难的绝望,他就会明白,一切美化苦难的言辞是多么浮夸,一切炫耀苦难的姿态是多么做作。”即使生活磨平了我们的棱角,我们仍然可以在精神上站立起来,人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也是惊人的。

可是人是有局限性的。一些人倒下了,有的是因为对手的强大,有的是因为自身的局限。面对大自然降下的悲剧,我们无能为力,我们不能拒绝生老病死,我们不能预测天灾人祸,我们不是上帝。对于这,是令人同情而又无奈的。而面对后者,因为自身局限而败倒在自己脚下的,是难以评判的,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强者。

篇10:直面学生错误

初接触这类作品时我颇为踌躇,作为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年轻教师的我,自己亦不是一个可以把爱情挂在嘴边侃侃而谈的人。因此在教授何其芳的《秋天》一文时,我重在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而对牧羊女的初萌的爱情意识一语带过避而不谈。我担心引导不善会给学生到来负面的影响。

事后我却又有些自责。我意识到少年阶段正是爱情朦胧萌生的阶段,作为老师有责任在这个初始阶段帮助、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这于他们一生都是重要的。为人师的责任感冲破了封建的樊篱。我决定弥补过失,把“爱”说出口。

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给了我一个机会。三年级的学生有足够的理性来面对这个话题了。

上完课文之后,我决定开一个以爱为主题的班会。我首先让学生搜集关于爱情的诗词文章,民间传说。

这很激发了他们的兴趣。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更是出于我的预料。我原本担心由于农村的条件限制搜集效果不理想,实际恰是相反,学生的材料包罗古今中外:从诗经里的《关雎》到《孔雀东南飞》,从但丁的《新生》到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从《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到《梁山伯与祝英台》不胜枚举。我和学生一起用了近一周的时间来分类整理。把课堂交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成果的舞台。课堂上,我成了观众。在班长的主持下,“展示”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诵收集来的诗词眉飞色舞的叙说着那些动人心弦的故事,甚至还有同学现场唱起了《康定情歌》。气氛异常的热烈,他们的表现欲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走到前台,帮助学生认识爱情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临近结束,我走上了讲台,要求同学们谈一谈自己对爱情的认识。与刚才的热烈相反,同学们都缄默了。为了打破僵局,我抛砖引玉以身示范,首先跟他们浅谈了我自己对爱情的观点。同学们深受鼓舞,终于,有同学开始主动发言。我适时对他们的观点予以点评引导。最后我让他们把自己对爱情的认识形成书面文字。其中一位同学这样写道: 什么是爱情?

爱情是一种宽容,爱情是一种理解。

爱情是心灵的契合,爱情是相濡以沫的终生相伴,爱情是超越生死的心灵的追念。爱情是苦口的良药,给对方的缺点以真诚的劝诫。

爱情是孤寂时的一支清唱的歌,是迷乱时一记令人警醒的钟。

爱情美好如春日里盛绽的暗释芬芳的鲜花,而它却未必是秋季里我们收获的果实。

篇11:直面“错误”演绎精彩

一、善待错误,增强学生信心

由于小学生受生理、心理特征以及认知水平的限制,出错是不可避免的。作为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观,尊重、理解、宽容出错的学生,不斥责、挖苦学生。要允许学生出错。教学中我就用开“绿灯”的方式对待学生的错误,在课堂上提倡几个允许: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这盏“绿灯”使他们的自尊心得到了保护,人格得到了尊重。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没有答错题被老师斥责的忧虑,更没有被同学耻笑的苦恼,他们在民主的气氛中学习,思维活跃,敢说、敢做、敢问,勇于大胆创新。

二、巧用错误,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错误是一种来源于学习活动本身,具有特殊教育作用的学习材料,它来自于学生、贴近学生,教学时又回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具有特殊的作用。教学工程问题:“一段公路长30千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完成?”出示例题后,我先让学生根据通常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列出算式:30÷(30÷10+30÷15)=6(天),并说明算理。然后诱导学生:“如果这段公路长60千米,那么时间是多少呢?”“12天。”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起来。“是吗?请同学们算了再回答行吗?”“这还用算!”嘴上是这么说,但同学们还是认真地算了起来。计算结果出乎他们的意料:“6天。”路程扩大一倍时间竟然不变!“如果路程分别是15千米、120千米,时间又分别是多少呢?”此时学生不再显得胸有成竹而是满脸疑惑。“请同学们分组计算一下。”片刻,答案又出来了,“都是6天!”“为什么公路的长度不管变成多少千米,时间总是不变呢?”“是不是工程问题中的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无关呢?”“能不能不用知道具体的工作总量也能求出工作时间呢?”“错误”引发了同学们对以上问题主动、积极的思考,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的思维热情,同学们在“欲罢不能”的浓浓的探究氛围中开始了对新课的学习。

三、利用错误,培养探究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发生错误,可以这样说,只要有认知活动,就会有错误发生。学生的知识结构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主动参与、自主生成的结果,并且随认识的不断深入,得到丰富和发展。学生暴露出“错误”时,作为教师要通过差错解读学生,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了解学生错误背后的障碍。与此同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自由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一个“错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使学生有了探究的目标,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四、捕捉错误,优化课堂结构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可能不出现错误,就因为有了这样、那样的错误,我们教师要能慧眼识真金,善于捕捉错误中的“闪光点”,优化课堂结构,及时调整教学流程,利用错误资源,让学生从正、反不同角度,全方位审视自己在学习活动中所出现的错误,达到教学目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我首先让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然后让学生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由于受负迁移的影响,不少学生认为是两边相乘,也就是底边乘底边。有的學生好像对这个猜想有意见,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这时,我将错就错,因势利导,出示高各不相同,两组对边分别为5厘米和8厘米的三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运用猜想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结果学生计算得到3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都是8×5=40(平方厘米)。这时,我问:“这3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都相等吗?”学生经过观察,发现这3个图形的面积各不相同。这时,再用课件展示3个图形的变化过程,以及重叠图形,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明白底边乘底边不是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这时,我进一步引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底应该怎样计算?”最后,通过运用直观图,加上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也就水到渠成了。

篇12:直面“错误” 备战课堂生成

回想我们自己在组织教学时的过程,假如我们经常能腾出几分钟时间,让那些我们认为“错误”的学生说说道理,相信大家最后多数会认同他们的想法的。学生的表现有时只是一个细节,但是这些细节背后蕴藏的是他们最真实最原始的想法,如果老师能够关注到学生这些细节表现,然后根据这些情况随机地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就有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生的错误并不可怕,更何况有些错误本身就是老师的错,怕就怕在我们老师思想上的错误,怕驾驭不了这样的局面。的确,像这样的现象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也屡见不鲜,把“错误”看成是课堂教学中的“拦路虎”,所以老师们常常有意无意地在课堂上防止学生出错,以至于把预设以外的任何方法都偏激地认为是错误,特别是在公开课教学中,当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了老师意料外的错误后,教师往往以冷漠的表情令其坐下再想想,而不让其陈述理由。其实,“错误”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而教师的内心却非常渴望自己所教的学生不要出现错误,能够天天与“正确”为伍,这仅仅是教师们的一种理想教学观。面对学生暴露的“错误”,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地反省反省自己了呢?笔者认为教师每堂课都必须做到:

首先要吃透教材。教材是“大纲”或“标准”内容的具体体现,是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是面向所有的教师和学生编写的,但它毕竟只能给我们作参考用,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就会有不同的看法,因而它不一定适合教师个体的教学和所有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在分析教材进而进行教学预设时,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适当进行改编或重组,我们只有吃透教材,才能吸取教材的精华,为备战课堂生成作好扎实的铺垫。

其次要摸清学生。许多教师在备课时,往往首先考虑教师怎么教,而不是首先考虑学生会怎么学。在教师的教学预设中却很少学生情况分析,其实,孩子眼里的数学与成人眼里的数学是不一样的。因此学生可能会有很多怪想法,这些想法可能不是纯数学的东西,但体现了孩子们可贵的思维,如果老师能够欣赏孩子们的这些想法,不但能发掘这种怪想法背后的智慧,还能保护好他们的后续学习的动力。所以,教师的备课要尽可能的预设各种可能,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临阵不乱,才能坦然面对眼前这群了不起的学生,微笑着面对学生的“错误”。

再次要挖尽资源。学生难免不犯错,我们有时要将“错”就错,顺着学生的“错”去挖掘潜藏着的资源,学生们肯定会兴奋起来,这显然比书上的知识更有吸引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一个正确或错误的回答,都能成为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要注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从而优化预设,收获生成。

新课程实施以来,数学课堂教学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课堂上教师不再是“权威人士”或“指挥家”,我们提倡教师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每一点表现,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随机地调整教学行为,不断找到一种新的教学生长点,使学生自己也成为一种课堂资源,让数学显得更真实、更熟悉,也更自然。

上一篇:我最喜欢的《巴黎圣母院》下一篇:漯河市扩大对外贸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