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扩大对外贸易的思考

2024-05-05

漯河市扩大对外贸易的思考(共6篇)

篇1:漯河市扩大对外贸易的思考

关于漯河市扩大对外贸易的思考

针对漯河市对外贸易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地区状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对外贸易措施,对漯河市扩大对外贸易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 者:胡晓颖 作者单位:漯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漯河,46刊 名: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LUOH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年,卷(期):2(3)分类号:F712关键词:漯河 对外贸易 思考

篇2:漯河市扩大对外贸易的思考

1206106班 1120200515 刘海洋

摘要:绥芬河市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对外贸易成为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然而受近年来经济危机的影响,绥芬河市对外贸易发展缓慢,也影响了经济的整体发展。如何促进绥芬河市对外贸易的发展,进而拉动绥芬河市经济的发展,成为绥芬河市面临的重要问题。关键词:对外贸易;口岸;消费我的家乡绥芬河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是一座风光秀丽的山城。东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接壤,边境线长27公里,辖区面积460平方公里,总人口16万。绥芬河既是中国东北地区对外开放,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窗口和桥梁,也是承接我国振兴东北和俄罗斯开发远东两大战略的重要节点城市,被誉为连接东北亚和走向亚太地区的“黄金通道”。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是国内东北铁路干线滨绥铁路和301国家二级公路东端的起点,是区位优越、交通便利的国际大通道,有1条铁路和2条公路与俄罗斯相通。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对外贸易已成为绥芬河市经济的支柱产业。2013年,绥芬河市已正式被国务院批复为中国首个卢布使用试点市。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允许一种外币在中国某个特定领域行使与主权货币同等功能。为了探究对外贸易对于绥芬河市经济发展的影响,特进行了该项社会实践调查。

(一)调查概况:

调查时间:2014年1月10日~1月15日

调查地点:绥芬河市主要街道,市中心,互市贸易区

调查方式:1.查阅相关文献,了解绥芬河市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及其在经济发展历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2.在绥芬河市的主要街道,市中心商业区,地下商城,互市贸易区进行走访调查,了解对外贸易的发展情况及其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调查过程:1月10日~1月13日:通过互联网及相关文献了解对外贸易对绥芬河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1月14日:走访绥芬河市的主要街道与商业区,地下商城等俄罗斯顾客聚集地,了解对外贸易的发展情况;

1月15日:前往互市贸易区走访了解相关情况。

(二)详细调查过程与结果分析

1.文献查阅结果

自1987年恢复边境贸易以来,绥芬河市坚持“以贸兴业、富民强市,建设现代化国境商都”的发展思路,深入实施“大通道、大经贸、大市场、大加工、大旅游”五大战略,解放思想,团结拼搏,与时俱进,加快发展,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对外贸易是绥芬河市的支柱产业之一。“大经贸”是绥芬河经济发展的五大战略之一。一直以来,绥芬河市都把巩固扩大对外贸易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基础。多年来,绥芬河对外贸易额从1987年的415万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30亿美元。至今,绥芬河口岸已发展成为国家一类陆路口岸,国家二类集装箱口岸,成为黑龙江省对外开放的主通道和加快发展的龙头。绥芬河市的木材加工业蓬勃发展,已发展成为黑龙江省唯一进口原木加工锯材复出口指定口岸。绥芬河市对俄贸易额占黑龙江省对俄贸易额的三分之一,对外贸易成为绥芬河市经

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而从出口商品的种类来看,不仅有传统的服装,鞋帽,日用品,五金家电,粮油果蔬等,又增加了纺织品,锯板材等产品,在对外贸易的水平上不断提高。到2011年末,全市各家商业银行均已开通了对俄“直通车”业务,金融结算渠道进一步畅通;2013年末,经国务院批准,绥芬河市成为中国首个卢布使用试点市。在绥芬河市,卢布可行使与主权货币人民币同等的功能,俄罗斯游客在绥芬河市境内可以直接使用卢布进行各类消费,大大促进了绥芬河市对外贸易的发展。

根据文献资料反映,对外贸易是绥芬河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在经济构成中占据很大比重,而目前仍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仍将为绥芬河市经济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2.走访调查结果

通天路为绥芬河市一条很繁华的街道街道,通往市中心广场。通天路上店铺鳞次栉比,来来往往的顾客中随处可见金发碧眼的俄罗斯人;在通天路上的一百多家店铺中,对外的店铺达到90%以上,街道上的招牌也多为俄语;在市中心广场地下商城,各大商场等地,俄罗斯客人也是络绎不绝;又由于绥芬河市成为全国首个卢布使用试点市,俄罗斯客人可以直接使用卢布就餐,购物,乘坐出租车等,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为绥芬河市带来大量外汇收入。

中俄绥芬河互市贸易区是1997年5月经黑龙江省政府批准设立,1999年6月2日经中俄两国政府外交换文确认的第一个全封闭式贸易区,位于中国绥芬河市公路口岸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波格拉尼奇内区边境线两侧。绥芬河市互市贸易区总占地面积4.53平方公里,计划投资100亿元人民币。截止目前,中俄双方已累计完成投资14亿元。互市贸易区内的国际商展中心及世贸假日酒店已建成,道路、水电、供热管网、人工湖、水渠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已经完工。2013年8月8日-14日,在互市贸易区中国绥芬河国际口岸贸易博览会,来自国内的许多商家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企业纷纷参展。

但是由于受近年来经济危机的影响,来绥芬河市购物消费的俄罗斯游客数量下降,前来投资的中外客商也明显减少。具体反映为,根据走访调查,在绥芬河市的各大发包处,发包价格由两年前的每千克货物50-60元下降到目前的每千克货物18-20元,反映出物流业发展的衰落,也从侧面反映出绥芬河市对外贸易发展所受到的影响;根据对各大商场商户的走访调查,得到的一直反映为近年来生意不如从前,俄罗斯客人的消费热情不如从前那样高了。

互市贸易区于2006年8月投入使用,在互市贸易区内,商品可以享受到国家给予的关税优惠,为绥芬河市对外贸易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促进了中俄关系的发展。然而互市贸易区仍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发展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贸易方式仍采取人背肩扛,物流难以扩大,成本过高,效益低;监管部门手续繁琐,不利于边民互市贸易的长远发展等等。另外,按照协议,俄方在相应区域内并未完成相应的设施建设,贸易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弊端。

绥芬河互市贸易区对绥芬河市对外贸易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促使绥芬河市对外贸易的形式不断改进,对外贸易总额不断增加。然而,其发展仍然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根据走访调查,询问相关商户,互市贸易区的许多门市床位仍处于空闲状态,平时的互市贸易区也比较冷清,只在大型展览会时才会出现人来人往的热闹场面。这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危

机的影响,而另一方面,对外贸易形式的弊端,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完善等问题也对此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三)个人的建议与对策

1.与黑龙江省其他的农业县相比,绥芬河市的地理条件并不适合于发展农业。而作为坐落在中俄边界的口岸城市,绥芬河市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适于发展对外贸易;具有与俄罗斯直接相通的公路和铁路,交通条件便利;从三十年的发展经验可以看出,对外贸易的发展是绥芬河市经济发展的关键,对绥芬河市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必须继续把巩固扩大发展边境贸易作为长期发展战略,加大对其重视程度和投入。

2.为了加快对外贸易的发展,首先应该着力发展改善交通运输状况,增加口岸的过货与过客数量,不使交通运输成为进出口贸易的限制因素。

3.其次,要调整传统的进出口商品结构;从以往以的服装鞋帽等轻工业产品占绝大多数转变为以轻工业产品为主导,多种出口加工业共同协调发展;从主要出口原料,部件等半制成品转向出口各类工业制成品,高科技产品等,不断提高对外贸易的水平。

4.应该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由于绥芬河市已经成为首个卢布使用试点市,俄罗斯游客将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在绥芬河市进行消费,因此发展第三产业,兴建基础设施,使得市容更加整洁,居住游玩更加舒适,也就能够吸引更多的俄罗斯游客来绥芬河市投资消费,也间接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5.互市贸易区是对外贸易发展新的尝试与探索。它对对外贸易的贡献已经可以看到;然而为了进一步发挥其积极作用,仍有许多方面值得改进。首先,由于其所处位置距离市区较远,出租车司机大多不愿意前往,而又只有一路公交车前往,这就使得前往互市贸易区的交通并不便利,很多货物的进入仍采取手拉肩扛的方式,极大地限制了互市贸易区的发展。应该增加前往互市贸易区的公交车数量,使得绥芬河市民与俄罗斯游客前往购物消费更加便捷,改善交通运输的方式,使得货物进入互市贸易区更加方便容易;其次,已经兴建好的商场床位仍处于空闲状态,极大地浪费了空间;因此,应该鼓励支持更多的商家前往互市贸易区投资入驻,使得互市贸易区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此外,还应该加强与俄方的交流洽谈,使得俄方对应城市的对应项目的到同样的建设,真正形成“互市”贸易区,发挥其真正的作用。最后,应该加大宣传力度,使得更多的人了解,认识互市贸易区,使得更多的人愿意前往参观消费。

6.由于近年来经济危机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除,很多对外贸易仍然处于不景气阶段,曾经占主导地位的木材进出口加工现在也出于发展停滞状态。为了使经济发展尽快恢复,应该同时加快另一总要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发挥北方城市特有的冰雪资源和抗日战争留存遗迹等红色旅游资源的优势,拉动绥芬河市经济发展。

(四)总结

篇3:我国贸易顺差持续扩大的理性思考

关键词:贸易顺差 出口导向 外商直接投资 贸易结构 贸易增长方式

一、我国贸易顺差现状

以1990年为分水岭,我国贸易从1978~1989年基本上是贸易逆差;自1990年后转为以顺差为主导(除1993年为逆差外,其余年份均为顺差)。1994年以来,我国已连续13年保持贸易顺差的局面,自2001年加入WTO后,我国贸易顺差较以往增长加快。从2001~2006年为止,我国外贸进出口额数据如表1所示,根据表1绘制的图形如图一、图二所示。

从上述数据和图表可以看出:近6年来,我国贸易顺差呈现明显的扩大态势,尤其是2005年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比2004年环比增长217.5%;2006年近1800亿美元,环比增长74.2%,创下历史新高。

二、我国贸易顺差持续扩大的原因解析

(一)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实施出口导向战略

1979年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面临着资金匮乏、技术落后、投资环境差、国内市场尚未建立等各项条件都不具备的残酷现实,当时仅有的优势是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在对外开放国策的指导下,党中央确立了以出口加工制造为主导的出口导向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建立了出口加工区、经济特区等。后来在逐渐扩大开放的过程中,这一战略始终未改变,在此条件下,有三股力量在推动我国贸易顺差的增长:⑴实行各种优惠的吸引外资政策,如两免三减半的外资所得税政策,低廉的土地使用价格等,使得外国对我国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外商投资主要是在加工贸易,而加工贸易占据了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大头,占总出口的一半以上。目前加工贸易主导的前提下,贸易顺差加大是必然的趋势。⑵同时配套实施各种鼓励出口的相关贸易政策,例如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为出口企业开绿灯,外资进入的同时,国内企业也充分享受政策的优惠,大力发展出口事业,推动出口的增长。还有随着我国外贸经营权的全面放开,使得一些原本上利润微薄甚至亏损而靠这些鼓励措施维持的企业得以生存。⑶高额的进口关税、配额限制、许可证限制等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又在很大程度上制约进口,可喜的是随着中国入世,这方面的影响在逐步减小。

(二)发达国家对我国进口的限制

以欧美等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对高新技术及设备出口到我国实施严格的限制措施,而这类产品通常价款非常高昂,极大地降低了我国进口贸易额,导致我国进口增幅不及出口增幅,逐渐拉大贸易顺差,这一关口不突破,我国的顺差还将继续扩大。

(三)加入WTO后,我国的不公平待遇逐渐减少

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成为WTO的第143个成员国,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地位被一些成员国确认,我们受到的歧视待遇有所减少,2005年1月1日,欧盟、美国等取消对中国纺织品配额的限制,对中国的市场准入的加大,使得我国比较优势较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有了更大的市场份额,刺激了出口的快速增长。

(四)世界各国看好中国经济,扩大在华投资

近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的增长,以前GDP年均增长率8%~9%,2006年达到10.5%。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近30年来,劳动力低廉的成本、投资环境的改善、市场的逐步完善、政府工作效能的大幅提高、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高额的投资收益率,使得世界各国纷纷看好中国的经济前景,世界500强大举进入中国的同时,各种中小外资企业也相继入驻中国,增大对中国经济的投资,而他们的投资又构成我国出口的半壁江山,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

三、对我国贸易顺差的理性思考

贸易顺差持续扩大,一方面体现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进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已高达60%以上;另一方面巨额的贸易顺差也给我们带来一系列不可回避的严重问题:贸易摩擦不断、内需不足、国际收支严重失衡等。我们必须冷静理性地来看待这一问题。

(一)贸易顺差扩大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经济近30年来的持续平稳快速增长,良好的发展前景,随着中国参与国际化分工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我国贸易顺差扩大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贸易顺差为我国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使得中国在世界中的经济地位不断上升,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大贸易国,在世界的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二)认清我国贸易顺差的真实面目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今天的贸易顺差同200年前英国的贸易顺差绝对不能相提并论,就是同今天的日本贸易顺差也不能同日而语。我国的贸易顺差有很大的水分:首先,我国贸易顺差大不能单纯反应我国制造的真实能力以及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在今天我国出口2/3的价值是由外商投资企业所创造的,我国还主要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加工装配环节。其次,巨额的贸易顺差并不能不代表我国的真实财富,在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我们看到巨额的贸易顺差,但它已经名不副实,外商投资企业把高额的利润汇回母国,人家闷声不响地收获货真价实的利益,而我们却顶着这个虚假的光环,还要面对一些倒咬一口的国家的压迫。再次,中国的贸易顺差中掺杂着资本流入,这些资本通过跨国公司的子公司高报低出、低报高进的货物贸易和转移定价,披着“皇帝的新衣”混进我国。最后,转口贸易的统计也是大大高估了我国的真实出口能力,我们产品出口的价值绝大部分被香港等转口地赚取了,但却记在我们的账户上。

(三)贸易顺差加大存在的问题

1.贸易顺差下掩饰我国贸易结构的不合理,粗放型的貿易增长方式未得到根本改变。我国一直是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占据大部分,长期以来,我们还主要是依赖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发展加工贸易,我们始终处于国际加工价值链的低端,大量的企业存在贴牌生产,没有自主的品牌,这部分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能耗高,制约着我国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现在处境十分尴尬——三明治,上面有发达国家的高附加值产品压着,下面又受到周边邻国更低劳动力成本的威胁。

2.巨额的贸易顺差,使得我国同发达国家的贸易摩擦不断、受到反倾销的申诉越来越多,我国已连续7年成为反倾销被倾诉最多的国家;贸易顺差的加大,在我国当前资本项目没有完全兑换的条件下,央行吸纳过多的外汇,使得人民币流动性过剩,不仅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而且导致资本投资市场过快增长,国际收支严重不平衡,不利于宏观经济的整体运行。

四、政策建议

(一)转变出口导向贸易战略,取消对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严格控制外资的进入

中国近30年的发展,今非昔比,我们的各项条件都得到了极大改善:外汇储备据最新统计已达12020亿美元——资金已不缺乏;基础设施、投资环境受到了青睐;政府的工作效率大幅提高,国内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所以出口导向的战略要有所调整,加工贸易尽快升级,控制低端产品的生产加工、对中高端产品加大科研开发投入力度,提高我国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取消对外资的优惠政策和其在我国享受的超国民待遇,对申请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的门槛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要有所甄别,而不是以前的一概来者不拒,对能给我们带来技术、管理、制度创新的外企持欢迎态度,对为了享受优惠政策、高污染、高消耗的企业要严肃决绝。

(二)积极同发达国家谈判,促使其放开对我国高端技术和产品的出口

应充分利用WTO的规则及争端解决机制,维护自己的权利。同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谈判,我国的巨额贸易顺差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绝对不能只靠我们自己来缩小,发达国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发达国家应该扩大对中国先进技术及设备的出口,一方面可以缩小中国的贸易顺差局面;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其贸易逆差有所扭转,这是双赢和多赢的事情,发达国家不可逆全球经济发展的大势不顾。

(三)积极实施鼓励进口措施,降低或取消出口优惠措施

中国入世以来,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都有了大幅度的下降,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实施积极的进口鼓励措施,尤其是加大进口先进技术及设备的力度,鼓励企业注重科研开发,给予必要的补贴政策,促进企业及产品的升级换代。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外贸出口企业,沾着国家出口退税的光、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以及并未真实反应到产品价格中的其他成本來维继生计,破旧低效的机器的运转换取微薄的出口利润。一旦降低或取消相应的出口措施,一方面可以改善我国贸易经营队伍的质量,逐出低效的企业;另一方面减少由国家来变相承担的成本,同时会增大我国的社会效益,提高生产效率,还能使我国的出口有所降低。

(四)切实有效扩大内需

我国13亿多人口的巨大市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宝贵财富,针对当前我国内需严重不足,我们必须要有所作为。通过建立城乡保障措施,特别是在我国占人口8亿的农村实施医疗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加大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减少人们对子女教育、未来、老年的风险担忧程度,积极开拓农村广阔的市场,延长我国企业产品生产的价值链。同时降低城镇居民的储蓄率,刺激消费,建立健全资本市场。

[参考文献]

[1]陈文玲.对调整我国贸易战略几个有争议问题的思考[J].理论前沿,2006,(21):12-14

[2]国民经济研究所.加工贸易面临的问题及其转型升级[J].中国宏观经济分析,2006(08):B5-B7

[3]邹新,马素红.进出口呈现六大特点,贸易顺差再创新高[J].市场瞭望,2006,(8):46-47.

[4]赵晋平.经常项目顺差持续扩大的原因和影响[J].中国发展评论,中文版第8卷第3期:17-22.

[5]王建.贸易顺差能否消化生产过剩[J].中国经济信息,2006,(14):28.

篇4:漯河市扩大对外贸易的思考

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着深度调整,一方面使我国出口增长和结构升级的竞争压力加大,另一方面也带来加速技术进步、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的新机遇。中国作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随着国内经济转型步伐加快,不仅要推动出口升级,继续稳定出口增长,更要进一步加大进口市场开放力度,积极扩大进口,优化进口结构,促进进出口的均衡发展。

一、外贸政策调整有利于扩大进口

长期以来,我国“重出口、轻进口”,一直推行“奖出限入”、“宽出严入”的贸易政策,形成了出口促进和进口替代的政策目标和政策体系。要素配置和收入分配不断向出口产业集中,促使外贸出口获得快速发展,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并导致经济发展对出口部门过度依赖。与出口相比,进口政策偏重监管,进口受到严格控制,增长缓慢,贸易顺差持续扩大。2005年货物贸易顺差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并持续4年大幅攀升。2008年中国货物贸易顺差达到2981亿美元历史高点,此后虽因全球经济危机、外贸整体发展速度放慢而逐渐收窄,但随着对外贸易恢复性增长,出口增速再度超过进口,最近3年贸易顺差快速扩大。2013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进出口总额4.16万亿美元,约占2013年全球贸易的12%。其中出口2.21万亿美元,进口1.95万亿美元,分别居世界第1和第2位,贸易顺差达到2597亿美元,为全球金融危机5年来的新高。

总体而言,我国进口与出口发展仍存在较为严重的不平衡。进出口失衡、货物贸易顺差不断扩大,也带来贸易摩擦增加、能源资源供应紧缺、环境污染严重、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等诸多问题,给当前和今后的外贸发展带来相当大的困扰,并加大了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复杂性和难度。同时,由于长期实施进口限制、对国内部分产业过度保护,导致一些行业出现了垄断、竞争力低下、缺乏创新动力的局面,影响了产业升级。

近5年来,我国开始实施积极的进口政策,以缓解贸易顺差的过快增长,进口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中央财政设立了进口贴息专项资金。2011年,国家启动了设立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的行动,目前已设立了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天津东疆保税港区、苏州工业园区、宁波保税区。2012年4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在保持出口稳定增长的同时,更加重视进口,适当扩大进口规模,促进对外贸易基本平衡,并从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和改善金融服务、完善管理措施、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加强组织领导等几个方面,对积极扩大进口的推进和落实给予保障。2014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支持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史无前例地将加强进口列为第一条,并提出了非常详细具体、可操作性强的几项重点工作和思路。这一系列外贸政策的调整反映出扩大进口、加快调整贸易结构,将成为我国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

二、进口规模扩大的同时更要重视进口结构优化

随着我国一系列外贸政策的调整,我国的进口规模不断扩大,从2002年至2013年,进口规模由2953亿美元扩大到1.95万亿美元,增长了5.6倍,进口额占全球进口的比重也由4.4%提高到10.3%。进口与出口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同样重要作用,甚至在某些方面进口具有更长期、更有价值的作用:进口国内短缺的能源原材料和中间产品,对建立完整产业体系、介入产业分工中的高增值环节具有关键作用;进口先进技术设备等资本品,有助于提高国内装备水平和技术水平,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出口产业竞争力;进口消费品可以产生消费示范效应,增加国内消费市场的产品丰度,提高消费者福利水平,并传导至生产环节,提升国内同行业制造水平,提升出口产品档次和质量。因此,实施积极的进口战略,对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缓解贸易保护主义压力、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进口商品结构仍有待进一步优化,进口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改善资源配置、提高人民福利的积极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一是能源、资源等初级产品进口依赖程度急剧上升,但在国际市场的定价权缺失;二是先进技术设备进口滞后,未能有效提升国内产业装备水平和竞争力;三是对消费类产品进口存在偏见,进口比例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对进口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需求、提高消费者福利水平的作用不够重视。

三、当前积极扩大进口战略着力点

(一)扩大先进技术设备进口

国内外实践表明,先进技术设备进口所带来的技术外溢效应十分明显,通过技术引进,可提升国内企业制造能力,引导产业转型升级,这是后进国家在短时间内实现跨越发展甚至赶超先进国家的必由之路和捷径。在世界经济深度调整时期,实施高新技术进口和自主创新并举的战略,是提升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推进新型工业化,增强内生增长动力和后劲,实现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以高速铁路技术为例,通过初期的进口设备、引进技术,我国围绕高铁技术完成了400多项科研实验,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目前已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时速300-500公里的中国高速铁路技术体系。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要综合考虑经济转型升级的稀缺性要素,充分发挥关键要素投入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先进技术设备进口,要正确认识并协调好高端技术设备进口与国内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充分认识到进口先进技术设备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要通过加强与发达国家高新技术战略合作,加大政府间高技术领域磋商力度,努力突破发达国家对我国先进技术设备进口的管制和限制,扩大高技术产品进口。另一方面,也要适当降低工业制成品进口关税,推进贸易便利化,这既是世界贸易发展大势所趋,同时更加开放和自由的进口环境,也是为我国产业发展营造“鲶鱼效应”,对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创新活力形成良性刺激。

(二)增加高质量中间产品的进口,提升分工层次

全球化改变了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中间产品成为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力量,贸易规模迅速扩张,成为各国货物出口的重要内容。本世纪以来,我国融入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程度日益加深,中间产品进出口均呈上升趋势,近几年出口占比超过40%,进口则达到75%左右。这凸显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进口中间投入品在工业产品制造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出口产品中的进口含量不断提高。事实上,中间投入品进口对于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途径和结果。

今后10年,我国正是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新一轮对外开放、深度参与全球化的时期,外贸结构的优化升级,不仅产业间贸易要升级,产业内贸易也要升级。要继续鼓励中间产品贸易,积极扩大出口规模,调整进口结构。增加高质量中间产品的进口,从而提高下游产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出口竞争力;在控制“两高一资”产业的同时,增加“两高一资”中间产品的进口,减少国内能源资源消耗;大力扶持国内自主创新,适当控制零部件进口,避免对技术密集型中间产品进口的过度依赖,给国内相关部门提高研发生产能力提供时间和空间。

(三)稳定战略性资源和能源进口

我国自然资源禀赋越来越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能源、原材料短缺的约束日益强化,主要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本世纪以来,国际能源资源市场争夺日趋激烈,大宗商品告别低价时代,我国通过国际市场保障资源能源安全的困难越来越大,包括以经济的价格获得稳定的资源供应。高依存度使得全球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情况下,国内经济运行风险加大:进口能源资源付出更多代价,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增加,对外部经济波动更加敏感,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效果受到牵制。因此,必须配合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倡导合理消费,控制能源资源进口的增长速度;开发利用新能源资源及新用途、新的使用技术,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建立国内储备机制,协调进口与国内储备,把握进口的规模、时机、节奏,真正做到“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从而为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资源和能源保障。

(四)适度进口,弥补粮食供需缺口

粮食安全关系国计民生。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新战略,强调“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在此基础上可以“适度进口”。粮食安全的核心目标明确地界定为谷物安全,同时增加了通过国际市场弥补粮食缺口的空间。“适度进口”首次被明确为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

2013年中国粮食产量已实现了十连增,与此同时,在旺盛的国内需求推动下,粮食进口持续快速增加,不仅成为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其他主粮也出现了净进口,我国未来粮食供应面临更大压力。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20年,我国可能将有高达5千万~1亿吨的粮食供应缺口,加之我国粮食生产多年来存在品种结构失衡情况,通过国际市场进行结构性补充是保证国内粮食供应安全的必然选择。但是,当前全球粮食供求紧平衡呈常态化,粮食低价时代难以再现。今后若粮食进口持续快速增长,国际市场对国内市场的传导作用将更加突出。这既是全球粮食安全面临的主要挑战,也是中国今后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难以回避的风险。

鉴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进口基数高,今后在粮食进口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自身风险,还要担负起稳定国际粮食市场的大国责任。要确定适度的进口规模和品种,总体来说有三个标准。首先,控制粮食进口在世界市场份额,不威胁全球其他国家的粮食安全,不以牺牲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低收入国家的粮食安全为代价。其次,粮食进口规模不能导致国内生产萎缩,不能伤害国内粮食生产者的积极性和生产能力。第三,要提高粮食进口中的虚拟资源含量,降低国际粮价波动传导到国内的风险。因此,要加强对粮食进口的总量调控、品种调控,寻求最有利的口粮消费与饲料消费比例,在粮食、饲料和肉禽蛋奶产品的生产与进口之间进行品种权衡,实现粮食进口来源的多元化,防范过度集中的风险。

(五)进一步增加消费品进口

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人均GDP达到3000-5000美元时,居民消费结构将会有相应的升级调整,对高质量消费品和服务的需求将快速攀升。2012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6000美元,到2020年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随着国民收入提高,国内消费不断增长,消费结构逐渐升级,消费品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同时我国对外开放度日益提高,也将促进进口消费品需求的迅速增长。

篇5:漯河市扩大对外贸易的思考

高附加值服务出口迅速增长

2001年加入WTO以来,我国服务贸易进入快速增长期。2001年,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为719亿美元,2010年扩大至3624亿美元,我国服务出口和进口世界排名双双攀升,其中出口取代法国居世界第四位,进口取代英国居世界第三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服务贸易的重要国家之一。

我国服务贸易主要集中于传统服务项目,以劳动密集型服务为主。加入WTO十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以高附加值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加快转型,我国服务贸易结构在发展中渐趋优化。这主要体现在,旅游、运输和建筑等传统服务虽然占我国服务贸易的较大比重,但占比呈现下降之势;而一些现代服务所占比重快速上升,特别是高附加值服务出口显示出强劲增长态势,占比稳步提升。

我国知识、技术或资本密集型的现代服务出口所占份额仍较小,但随着国民经济和服务业发展,我国的一些新兴服务贸易增长潜力巨大,正在成为服务贸易增长的主力。加入WTO以来,以咨询、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广告宣传为代表的高附加值服务出口增势迅猛,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服务出口增长,在我国服务出口总额中的占比有所提升。比如,2005至2010年间,我国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服务出口额分别增长了4倍和3.3倍,年均增长38%和34%,在服务出口中的规模优势得到巩固,贸易效益逐步提升。

新兴服务进口增长迅速

加入WTO以来,我国国内对境外服务的需求逐步释放,服务进口增速加快,贸易结构也在调整。我国服务进口结构与出口结构相类似,以运输、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三大项目为主。2001年,运输、旅游和其他传统服务进口占我国服务进口总额的79.3%,2010年下降至70.4%。

加入WTO以来,我国的新兴服务进口逐年增加,尤其是保险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服务进口增长迅速,表现在:(1)我国对智力密集型的咨询服务进口增长较快,2010年咨询服务进口额为151亿美元,是2001年的10倍,年均增长26%,占我国服务进口总额的比重由2001年的3.8%提升到2010年的7.9%;(2)保险服务进口占我国服务进口总额的比重在2001年为6.9%,2003年以来大体保持在8.1%到8.8%,2010年为8.2%,虽然十年间占比的变化不大,但保险服务进口额增长迅速,由2001年的27.1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157.5亿美元,增长了4.8倍;(3)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服务进口占比在2001年为5%,自2002年以来维持在6.3%到6.8%的水平,2010年为6.8%,但进口额由2001年的19.4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130.4亿美元,增长了5.7倍。我国新兴服务贸易进口增长迅猛,规模急剧扩大,这与整个世界服务贸易发展向知识、技术密集型方向转变的趋势相一致。预计今后5年,我国从国外进口服务累计将超过1.25万亿美元。

与货物贸易相反,

服务贸易整体处于逆差状态

我国是服务贸易后起之国,在传统服务贸易上具有一定优势,在一些与制造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以及新兴服务贸易的发展上相对滞后。从贸易平衡状况看,自1992年以来,在服务贸易增长迅猛、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我国整体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1994年除外),且逆差额持续扩大。2001年我国服务贸易逆差61.3亿美元,2009年扩大至295.1亿美元,为历史最高点。2010年,我国服务贸易逆差下降25.7%,为219.3亿美元。

加入WTO以来,我国服务贸易平衡状况表现为:(1)服务贸易逆差主要集中在运输、保险、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而且逆差规模呈逐渐扩大之势。我国运输服务长期处于逆差状况,也是服务贸易逆差最大的项目。(2)旅游曾长期是服务贸易顺差大项,顺差规模也逐年扩大,是我国服务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3)其他商业服务自1997年以来一直保持顺差状态,是我国服务贸易顺差的重要组成部分。(4)咨询、建筑、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在发展中由逆差转为顺差,逐渐成为我国服务贸易增长的亮点。其中,咨询服务2001年逆差6.13亿美元,2007年由逆差转为顺差,顺差额7.13亿美元,2010年顺差76.8亿美元;建筑服务自2002年从逆差转为顺差,2010年顺差额为94.2亿美元;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自2003年转为顺差,且顺差规模持续扩大,2010年顺差额为62.9亿美元。(5)通讯服务、电影与音像、广告与宣传则波动变化,时而顺差,时而逆差,贸易差额规模相对较小。

总体上看,我国服务贸易没能与货物贸易同步发展,一直是服务贸易净进口国。加入WTO后我国服务贸易平衡状况的变化显示,我国在传统服务贸易上具有一定优势,并且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一些生产性服务贸易上对国际市场的需求加大,反映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客观需求;新兴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国际竞争力还不高。在短期内,由于运输、旅游、金融、保险、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等的逆差状况难以改变,我国服务贸易整体仍将维持逆差格局。

服务贸易国际市场结构相对稳定

我国服务贸易主要伙伴国家和地区基本保持稳定,集中度较高。服务贸易进出口集中于中国香港、欧盟、美国、日本、东盟等国家和地区,约占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的60%左右。2010年,中国香港、欧盟27国、美国、日本和东盟继续成为我国前五大服务贸易伙伴,我国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服务进出口交易达到2209.1亿美元,占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的61%。除对中国香港呈现贸易顺差外,我国与其他四大服务贸易伙伴均为逆差。

香港地区是我国最大的服务贸易伙伴,同时也是我国最大的服务出口目的地、进口来源地和顺差来源地。2010年,内地与香港服务进出口总额为931.6亿美元,其中对香港服务出口593.8亿美元,自香港服务进口337.8亿美元,内地贸易顺差256亿美元,内地与香港的服务进出口额占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的25.7%。美国是我国服务贸易最大逆差来源地,2010年美国与我国的服务进出口总额为296.9亿美元,其中对我国服务出口200.6亿美元,自我国服务进口96.3亿美元,中国贸易逆差104.4亿美元。

服务业对外开放逐步扩大

加入WTO后,我国提前履行承诺,在包括金融、电信、建筑、分销、物流、旅游、教育等在内的众多服务部门,为外国服务提供者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准入机会。在WTO服务贸易分类的160多个部门和分部门中,我国开放了100多个部门和分部门,开放程度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此外,我国还在其他部门和分部门实行了自主开放。随着对WTO承诺的履行,加上不断完善的法律环境和政策环境,我国服务业的外资发展空间和增速都有较大提高,服务业吸引外资大幅增长,已占全部外国直接投资的25%左右。

加入WTO以来,我国对外商谈的所有自由贸易协定(FTA)都包括了服务贸易自由化。目前,我国已与东盟、智利、巴基斯坦、哥斯达黎加、新加坡、新西兰、秘鲁等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包含服务贸易的自由贸易协定,并与澳大利亚、挪威等服务贸易发达国家就建立自贸区进行磋商。此外,两岸三地的服务贸易交流与合作走上新的台阶。中国内地与港澳地区通过签署《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及其《补充协议》,在服务贸易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展和深化,在法律、建筑、公用事业、电信、视听、银行、证券、旅游等领域采取了具有较大开放力度的措施。两岸签署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已于2010年9月正式实施,内容涵盖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

加入WTO以来,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有力地推动了服务贸易发展。随着货物贸易快速发展、跨境人员流动增长以及国民收入水平提高,我国的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进出口规模持续扩大。我国正致力于为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营造更加开放透明的法律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稳定有序的经营环境。在符合WTO规则下,我国将继续扩大金融、保险、通信、物流等服务业的市场准入限制,稳步开放教育、医疗、体育等领域;加快推动我国服务业“走出去”,积极争取在运输、分销、金融、教育、文化、广播影视和旅游等领域的对外投资取得明显突破。

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环境逐步形成

加入WTO以来,我国服务业快速发展,年均增速远高于经济的平均增速,我国发展服务贸易的基础越来越坚实。经过努力,我国已经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有效的服务贸易促进体系。我国发布了《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建立了中国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库,初步建立起我国的服务贸易统计体系;出台了《关于支持会计师事务所扩大服务出口的若干意见》;认定了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建立了软件出口创新基地;举办了中国服务贸易大会、大连软件交易会等大型展会活动;组建成立了服务贸易协会等等。这一切都有力地推动了服务贸易发展。与此同时,服务贸易跨部门联系机制发挥了积极协调作用,各部门、各地方在发展服务贸易方面出台了积极有力的支持措施。各项鼓励政策的出台对加速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优化服务贸易结构、推进新兴服务贸易成长等都产生了重要作用,也必将开启巨大的市场空间。

篇6:漯河市扩大对外贸易的思考

关键词:群众文化活动;漯河市;幸福漯河健康舞

一、引言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群众文化潜藏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多种良好的服务功能。现阶段,我们在繁荣和发展群众文化时,一定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以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1)充分发挥群众文化的多种功能,在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基础上,提高群众文化素质。首先,要充分发挥好群众文化的服务功能。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必须坚持把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放在首位。为此,我们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成人教育、职工读书自学、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千村书库”等适应群众求知愿望的文化活动,另一方面要通过广泛开展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活动和大力扶持民间文艺活动,丰富和活跃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其次,要发挥好群众文化的教育功能。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渗透到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去。使他们无忧无虑的轻松愉快的体验文化生活所带来的满足感和幸福感,真正做到公共服务设施用之于民、服务于民、娱乐于民的能效。随着社区服务功能和密集性职能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服务基础设施一直没有跟进,形成不了对社区群众文化组织的有效管理和最基本的支持需求。对社区群众文化的参与者来说,心无旁骛、无任何心理和经济负担、轻松的参加活动,是政府施政于民的具体体现。所以,建议各级政府建设、完善、行之有效的满足社区硬件及功能设施的基本要求,体现政府对社区整体建设的关怀和重视,使社区文化活动和资源得到合理的整合和有效利用,使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健康繁荣,更加规范有序,使社区积极稳妥的在群众基础文化事业上具有崭新的发展。

二、“幸福漯河健康舞”的进展情况

“幸福漯河健康舞”在我市已是家喻户晓,成为漯河市民的文化大餐。群众和文化志愿者不仅喜爱这项活动,并积极参与其中,打造出了众多精彩的节目,使社区文化的发展日益蓬勃,成为了我市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受到了广大市民朋友的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一是工作人员采取了多种形式组织开展贴近群众、特色鲜明、时代气息浓郁的文艺表演活动。参演群众有明确的思想指导,以便取得更好的演出效果和社会效应。二是文化志愿者深入社区,服务群众。为更好的联系群众,发挥群众的积极性,演出节目的选择与排練均由我馆的文艺骨干和文化志愿者与群众相结合并共同完成,这种形式充分发挥了群众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促进了群众间的交流,联络了群众间的关系,丰富、活跃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使广场文化活动成为大家共建共享和谐文化的重要平台。

“幸福漯河健康舞”取得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资格以来,我们进一步落实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项目发展模式,全面实施创建规划,完善制度设计和活动机制建设,不断强化该项目的创新性、带动性、导向性、科学性,通过一年多来坚持不懈的引导培育,示范项目建设取得了新的积极的成效。

(一)健全创建责任体系,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漯河市委、市政府对“幸福漯河健康舞”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十分重视,给予大力支持。“幸福漯河健康舞”创建之初,市委、市政府就明确了“政府主导、企业赞助、社会参与”的活动原则,成立了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为组长、一名分管副市长、一名政协副主席为副组长、市文化、财政及各县区主抓文化的县区长为成员单位的活动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幸福漯河健康舞”活动的组织领导,形成了推广普及“幸福漯河健康舞”、打造惠民文化品牌的主导组织和坚实后盾。领导小组制定了《漯河市沙澧河两岸开展幸福漯河健康舞活动方案》及《培训计划》、《宣传方案》等,对活动普及推广进行了认真的实施部署。市财政每年度拨出专款扶持“幸福漯河健康舞”活动,解决了普及推广经费保障问题。“健康舞”项目2013年、2014年均被市委市政府列为十大民生工程实事项目,从2014年开始,100万元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对活动开展和示范项目创建予以重点扶持。同时,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的积极性,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健康舞”活动,形成政府主导、多元投入、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二)完善公益推广模式,加大项目普及力度

近两年来,我们进一步完善公益推广模式,落实重心下移,深化“五进”活动,项目普及和活动开展覆盖全市城乡,形成了舞动城乡、遍地开花的良好发展局面。一是重点开展“健康舞”辐射县区和城乡普及活动,搭建了覆盖城乡的培训推广网络。市群艺馆组织文化志愿者和工作人员对全市49个乡镇进行了摸底调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按照活动推广规划,特别针对基层队伍不完整,舞蹈底子差的情况制定7培训方案。去年7月-9月分别对全市49个乡镇开展了健康舞的培训及推广工作,并向各乡镇舞蹈队赠送了音响及服装,指派优秀文化志愿者定时深入各乡镇进行持续培训与指导。在乡镇健康舞活动影响力持续扩大的基础上,今年3月-5月,市群艺馆又组织开展了对全市1253个行政村的村级“健康舞”的推广、培训工作。通过以点带面、点面成片的乡镇和行政村的推广普及,“健康舞”活动成功实现了在全市49个乡镇、1253个行政村的全覆盖。二是进一步深化“五进”活动。在全面普及的基础上,推动活动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企业。去年9月,我们对全市200多个企事业单位开展了为期一周的第二套“健康舞”培训;今年3月3日至7日,与市总工会联合开展了为期五天的“健康舞”培训活动,培训人员500余人次。三是增加竞赛因素,激活群众参与热情。“幸福漯河健康舞”在社会上取得了较大影响力,连续两年被“漯河市职工运动会”、“漯河市市直机关运动会”作为参赛必赛项目。为进一步扩大品牌效应,检验活动成效,今年3至5月,我们举办了“昌建杯”第二届“幸福漯河健康舞”大赛,昌建地产集团给予大赛50万元的冠名赞助。从3月份开始,市群艺馆组织工作人员分别赴各乡镇开展初赛选拔工作。经过近两个月的层层筛选,共有来自企事业单位、社区和乡镇的115支广场舞蹈队8000多名队员参加了决赛。决赛为期7天,分为社区专场、职工专场和乡镇专场。经过激烈角逐,共评出一等奖28个、二等奖43个、二等奖44个和集体组织奖48个,个人组织奖67个,优秀编导奖65个。通过比赛,共发放活动推广普及经费29万元,奖金35.7万元。前来观看的观众达数万人次,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营造了欢乐和谐的氛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参加“健康舞”活动的群众已近50万人,“健康舞”成了漯河最受广大基层群众欢迎的群众文化项目。

(三)突出时代时尚气息,增强项目创新活力

“幸福漯河健康舞”以关注百姓健康为核心,以健康之舞、幸福之乐为理念,是我市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精心创编推出的一套系列舞蹈,具有陶冶情操、强身健体、娱乐交流等多元功能。第一套“幸福漯河健康舞”舞蹈动作简单易学,载歌载舞,其乐融融,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娱乐性。为进一步增强“健康舞”的时代气息和时尚魅力,市群艺馆舞蹈专业人员在第一套“健康舞”基础上,对舞蹈动作和音乐进行了精心的选编和整理,重新创编舞曲,精选组合动作,加强腿部力量型动作,去年底创编推出了第二套“幸福漯河健康舞”。全套舞蹈共5大节,音乐采用近年广为传唱的经典歌曲,如节奏感十足、鼓点平稳的“中国味道”,民族风劲吹的经典民歌“绿旋风”等。整套舞蹈编排規整,基调热情,旋律明快,节奏活泼,娱乐性显著增强,时代气息和时尚组合为健康舞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第三套“幸福漯河健康舞”编创工作也在规划实施中,预计在2014年10月向全市推广。

(四)规范创建制度设计,提升过程管理水平

制度规范是推进示范项目创建的基础和保证。一年来,我们十分注重项目创建体制机制建设,规范创建制度设计,提升科学管理水平。一是建立了创建领导机制。成立了由市文化新闻出版局主要领导牵头,相关科室和单位参加的领导组织,明确了工作职责,落实了责任分工。实行了领导小组定期例会制度和重大事项协商制度,专题研究项目各项工作,落实具体任务和具体措施。二是完善了财政专项支持机制。从2014年开始,将创建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市财政每年拨付专项资金100万元予以支持。三是进一步完善充实了“企业赞助、社会参与”机制。切实加大项目宣传和普及推广力度,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吸引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四是完善队伍建设制度。成立了漯河市社会文化学会,规范队伍建设,吸纳各个固定活动点的组织者、参与者,建立规范、固定的教学点和活动点,让参与群众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五是建立项目定期展演机制。每年都定期举办展演活动,积极搭建符合“健康舞”特点,人人均可参与的展演平台,形成团队、社区、学校、企业、农村等多层次、多级别展演模式,推动活动常态化发展,增强项目吸引力,提高群众参与度,切实保障了项目创建效果。

三、“幸福漯河健康舞”活动取得的成果

一年来的创建实践,推动“健康舞”项目取得了积极的成效。目前,“幸福漯河健康舞”已成为漯河市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载体,带动全市群众文化活动和文化惠民工程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和更高发展水平。以“健康舞”为重要抓手,召陵区连续举办了三届广场舞大赛,经济技术开发区连续举办了两届“健康舞”大赛;舞阳县保和乡连续举办了三届广场舞大赛,临颍县皇帝庙乡举办了两届“健康舞”大赛等。以“健康舞”项目为主要内容之一的“幸福漯河”系列品牌文化活动被誉为点亮我省文化惠民工程的“漯河模式”向全省推广,引导了我省文化惠民的实践。中央电视台、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文化报、河南卫视、河南日报、东方今报、大河报等省内外主流媒体多次进行采访报道,《河南日报》以《漯河模式点亮我省文化惠民工程》为题进行报道,给予高度评价。漯河市将进一步加强示范项目创建各项工作,不断完善创建机制,深化创建过程管理,确保创建工作取得更加积极的成效和建设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李玉芝.营造呼和浩特市群众文化大势的思考[J].前沿,2012(23)

[2]胡守勇.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J].河南大学学报,2010(7)

上一篇:直面学生错误下一篇:翻译理论与实践II期末考试题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