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学习心得

2024-04-26

学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学习心得(精选8篇)

篇1:学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学习心得

20xx年12月,我参加了贵州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课余时间,我自学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获益匪浅。

一、《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各章重点

第一章“教育伦理与教师职业道德”重点是道德和伦理的区别,以及教育伦理与教师职业道德的关系。在侧重点上,伦理强调关系,道德强调个体;在义务要求上,伦理的义务是双向的,道德的义务是单向的;伦理是客观法,道德是主观法;而伦理是他律的,道德是自律的;伦理是对人们行为应当理由的说明,道德是对人们行为应当境界的表达。我们要学会在教育伦理关系中领悟“为师之道”,培育“为师之德”。“为师之道”源于蕴含在教育伦理关系中的“为教之理”,我们只有首先从把握我们的职业伦理关系出发,才能深切领悟做老师的到底应当遵循哪些“行为应当”,才能最终“得到化德”,培养自己作教师的良好德行与品行。

第二章“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与功能”,要重点理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特点,一是道德人格的高尚性,二是道德目的的明确性,三是道德行为的示范性,四是道德内容的全面性,五是道德影响的广泛性。

第三章“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重点是理解什么是教师职业素质,为什么师德是教师职业素质的灵魂,敬业精神是从业者做人的内在品质,作为高校教师,应当树立职业与事业相统一的职业意识,一要树立“我的职业就是我的事业”的职业意识,二是要树立“对职业负责就是对自己的事业负责”的职业意识,三是树立“对事业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的职业意识。

第四章“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原则”重点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一是教育公平原则,二是教育诚信原则,三是集体主义原则,四是人道主义原则,在本章中,还要重点掌握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原则的指导作用,要言传身教,追求公平,讲求诚信,严谨治学,热爱学生,乐于奉献。

第五章“高校教师在教育管理中的道德规范”重点是高校教师在大学生教育管理活动中和在行政事务管理活动中的道德规范,本章中,辅导员角色定位和职能定位的理解尤为重要,辅导员是高校专门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的,辅导员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道德规范对大学生成长有很大影响。本章中还要理解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道德规范内容。

第六章“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道德规范”重点是理解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道德规范内容,分别是有教无类,亲徒爱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务求实效,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热爱真理,勇于探索,知困自强,学而不厌,心平气和,虚怀若谷,衣冠端正,仪容庄肃,教学相长,出栏胜蓝,传道授业,教书育人。

第七章“高校教师在学术研究中的道德规范”重点是“高校教师在学术研究中的道德规范”主要内容,一是热爱学术、追求真理,二是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三是学术自由、民主平等,四是谦虚谨慎、团结协作,五是服务社会、造福人类。

第八章“高校教师职业行为的道德选择”重点是在高校教师职业行为道德选择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一是动机、手段和目的的关系,二是自由和责任的关系,三是道德选择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功利性与超功利性的关系。

第九章“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的培养”,重点是要学会培养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品质,它既需要社会有意识的对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更需要教师自身不断地通过自我道德修养。在本章中,还有个重点难点是教师职业的人格定位与教师现实人格的冲突,教师要讲“师德”,也要重视“私德”。

第十章“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品质培养的途径”重点是掌握道德教育、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是道德品质培养的三大基本途径,要学会在实践中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

二、《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重要性

高等学校教师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使命。高校教师要切实承担起这一神圣责任,除了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外,还必须要拥有科学的执教理念,掌握开展教育活动的客观规律,懂得从事教育活动的行业规范,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因此,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显得尤为重要。

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与个人魅力,是做好工作一大前提。我相信,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在我的工作和生活中,一直很重视这一点,为做到“人师”这一教师职业理想,我更需要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鞭策,在工作、生活中做一个道德高尚的“纯粹”的人。我会努力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和个人魅力,用自己的言行,积极影响学生,起好言传身教的榜样作用。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一书内容深刻,读后获益匪浅。我做为一名辅导员,应当好学生的“人师”。在以后的工作中,在作好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情况下,怎么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公民意识的熏陶、健全人格的熏陶以及一些非专业性的实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人格与学问、理智与情感、身与心各方面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这是我应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篇2:学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学习心得

经过本次学习和几年的工作经验,让我对教师职业道德有了深入的熟悉。职业道德主要是针对职业行为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它经过人们的职业活动、职业习惯、职业态度、职业作风和它们的社会效果表现出来。不一样的职业有不一样的职业道德。例如,行医的有医德、执教的有师德,也就是说,各行各业都有其德,这德就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走进商店,我们愿意看到店员笑脸相迎;走进邮局,我们期望得到热情服务;走出饭店,不管我们下次还来不来就餐,都愿意听到一句欢迎您再来的话,这样心里就平衡。而人们对教师的要求就更高了,绝不单单是笑脸相迎、欢迎您再来这么简单。由于教师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这就要请教师有更高的道德水准。

有人把教师比作红烛,燃烧自我,照亮他人,这是对教师的崇高评价和完美赞誉。众人给教师带上了如此美丽的花环,我们更应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为这顶花环增加光彩。作为一位教师,最重要的是要酷爱教育事业,仅有布满了对教师职业的无穷酷爱,才会在教育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

同时,作为一位教师,应当酷爱学生。每个学生都期望得到教师的爱,师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气力,它能使学生感觉到教师的暖和,产生愉快的情绪,激起学习的爱好,感遭到他人对他的期望,团体对他的信任,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固然这些道理我都懂,但我是一位再普通可是的.教师,教师不是神,感情婚姻、子女家庭、经济收

入、人际关系等种种人生琐事必定会影响自我的情绪。当我心境不好时,假如这时候学生出错,我就很轻易将内心的烦躁投射到学生身上,语言不检点,乃至动手施暴,打坏了自我在学生心目中的完美形象,使学生感到紧张、委屈、怨恨,给学生造成负面影响,造成学生对社会的不信任,乃至能够影响学生的一生。今后我将渐渐地改掉自我的坏脾气,努力地在师生之间,构成相互尊重、相互爱惜、善于交换、及时沟通的氛围,这也是坚持教师心理健康的必要环境。

再次,教师要处处事事严格要求自我,勇于重视自我,解剖自我。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我必须先做到,给学生建立好的榜样,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事,自我果断不做,以免给学生留下坏的印象,言传身教比单纯说教有效百倍;

另外,教师还应具有刻苦研究,严谨治学的态度,要有活到老,教到老,学到老的进取精神,孜孜不倦地吸收新鲜知识来充实自我,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在市场经济、影视文化、网络浪潮的背景下,教师必须要经常的读书学习。学校是读书的场所,是书籍的王国,真实的教师必须是一个读书爱好者。教师的读书习惯会影响学生。把每个学生都领进书籍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不管束师读书难的理由有千万条,但每个教师自我应当清楚,作为教师,必须要坚持读书。努力提高自我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本事,改善教育教学方法。否则假如我只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在时代不断发展的条件下,就会逐渐被社会所淘汰。

有人说欢乐是一种选择,有的人欢乐,有的人痛苦,在于一念之差。教师职业给我们带来的体验是苦是乐呢这就必须考察这一行业在物质和精神上给广大教师带来的满足程度。从物质收入角度看,在我国,目前这一职业尚不尽人意,工资在整体上处于中、低收入之间。可是就如校长说的我们也没必要抱怨,是我们没有机遇选择更好的职业,或是我们笨蛋。可是从精神满足这一角度看,教师职业具有明显的上风,职业生活的情感性在当今利来利往的商品社会中已成为教师行当的另外一大上风。教师职业有其苦,但更多的是乐:机灵应变,巧引善导之乐;启愚化顽,学子转化之乐;***情操,慰师谢教之乐;桃李八方,来鸿千里之乐……我们当教师的,不单单在奉献,在孩子们中间,我们一样在汲取,在更新,在升华,亲眼看到学生一天天茁壮成长,就会由衷兴奋,产生一种强烈的幸福感,这类职业的成绩感是其他职业没法相比的。

以奉献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对待本职工作。做到爱岗、敬业、团结、向上。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教师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每位得到发展的学生都会给社会更大的贡献,会使社会的前进的步伐走得更快,终究随着水长船高,教师的待遇和地位会有更大改善,尽职尽责的教师必须会赢得社会的丰富回报。

学校教师职业道德学习心得体会精选模板【二】

10月7日,在**初中聆听了**市进修校**老师对教师职业道德新规范的解读感慨万千,**老师着重在爱和教师行为的方面进行了诠释,和教师们互动,在热烈气氛中将培训圆满结束。通过学习,我谈谈我自己的拙见。

一、教师是一种普通而崇高的职业

人所共知,中华民族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常把教师比作父母,可见教师的地位之高,多么的受人尊重。那么教师为什么受人尊重呢?因为他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又是伦理、道德的传授人。教师之所以受人尊重,是因为教师的职业是神圣的,担负着培养、教育下一代人的艰巨、繁重的任务,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天职。试想,把一个幼稚、天然的自然人,培养成有知识、有文化、有纪律、有道德的社会人,是何等的不容易!教师的职业的确是伟大而又神圣的。我们每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培养我们成长起来的那些教师,他们的确像蜡烛一样,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他们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从精神、灵魂上培育了我们一代又一代青少年。教师之所以受人尊重,还因为教师是经师,又是人师。教师是人中楷模,教师职业要求他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但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言行一致,身体力行,事事处处做学生的榜样和模范。

然而教师并不是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孤岛上,而是置身于现实生活中,置身于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如何不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一尘不染”,敬业尽职,做好教育人的工作,就不很容易了,再说教师不是神,爱情婚姻、子女家庭、经济收入、名誉地位等种.种人生琐事必然会影响自己的情绪。当心情不好时,很容易将内心的烦躁投射到学生身上,有时在教育态度、教育方式、教育语言上的过错,打碎了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使学生感到紧张、委屈、怨恨,给学生......学校教师职业道德学习心得体会精选模板【三】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师德不仅仅是对教师个人行为的规范要求,并且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起着“以身立教”的作用。教师要做好学生的灵魂工程师,首先自我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华人首富李嘉诚先生曾说过:“栽种思想,成就行为;栽种行为,成就习惯;栽种习惯,成就性格;栽种性格,成就命运!”他以自我的成功经历告诉我们,以好的思想观念为指导,注意行为规范,并以长久的坚持使之构成习惯,对于人的一生有着多大的影响!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以之来促使自我养成一些良好的思想行为习惯,从而走向成功。

我想应当从几个方面做起:

一、要有高涨的工作热情:

许许多多成功人士的经验告诉我们,成功取决于进取主动的心态。而教师的进取情绪、主动心态更是身心健康的一种内驱力,能促使我们进取向上,不断进取。不仅仅如此,教师的良好心态还能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促进他们健康欢乐地成长,最终达成教育教学目标,并构成良性循环。反之,如果教师做事懒散,处世消极,那么,势必会使祖国的花朵耷拉着脑袋,打不起精神,自然也不能很好地茁壮成长。

二、要养成宽容公正的爱心,这是教师对待学生的核心原则。

教师必须学会宽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所应对的是涉世不深、缺乏辨别是非本事的孩子呢严是一种爱,宽容也是一种爱。宽容是一种信任,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仁慈。它能温暖、滋润学生的心田,开启学生的心灵,给学生以安慰和力量,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教师还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理解所有的学生,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注意时时处处在细节中体现出公正的意识。

三、无私奉献,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奉献是世世代代提高人类所尊崇的高尚的道德品质、道德行为、道德境界。一名教师应当对学生无私奉献。热爱学生,尊重、理解学生以人为本,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正确处理与自我直接服务对象学生之间关系的准则,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爱更困难。疼爱自我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教育爱,作为一种出自崇高目的、充满科学精神、普遍、持久而又深厚的爱,其极为丰富,既包括要求教师精心热爱学生,又包括要求教师精心教育学生。

四、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这是教师走向终身发展的基本原则。

终身教育,这是现代人必备的思想观念,教师更应活到老学到老,才能胜任这一富有挑战性的职业。我们就不断地给自我充电,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把学习看作一种乐趣,从各种渠道汲取新的营养,使自我变得更为睿智。在吸取新的知识、观念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善反思、勤笔记,注重积累,加强研究,以便真正有所提高,走向终身发展、不断进取的开拓之路。

总之,师德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精萃,也是优良革命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书育人,教书者必须先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示范,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到素质,而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灵魂。

学校教师职业道德学习心得体会精选模板【四】

为人师表是师德的核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人师表”是教师最崇高的荣誉,也是教师的神圣天职。作为一个人民教师,负担着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全体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文明程度的直接责任,“教育者先受教育”.只有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为人师表的水平,才能胜任人民教师的历史使命,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这就要求教师要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凡要求学生做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做好。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正说明这个道理。

通过学习,我对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有了更深切的体会。老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高下,直接影响着亿万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时代的要求,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任务。因此,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面对时代的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我们应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从宏观战略的高度认真学习和践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积极参加职业道德学习,时刻对自己提出严格要求,规范自身的育人行为,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两袖清风,一生清贫,这是对教师生活的概括;安贫乐教,甘于奉献,这是我们的心声,虽然这几年教师的工资提上去了,但比起其他行业,老师的总收入还是相对低一些。但我们不为此而沮丧。教好书育好人是我们的天职,事业心鞭策和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守护着之方田地,早出晚归,辛勤耕耘,站三尺讲台诲人不倦,用一支粉笔书写人生。我们团结协作,以自己的师德师魂铸就时代之骄子;我们为人师表,肩负着民族的重托,去开拓美好的未来。神圣的职责要求我们必须耐得住寂寞,受得住挫折,必须将自己的所有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影响学生、感化学生,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地成长发展。教师当“捧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涓涓爱河,浇灌心田。爱是教育的“魂”,爱能启迪智慧,能激发潜质。教师的爱具有巨大的感召作用和教化力量,教师的爱心应来自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对教育事业的强烈事业心和高度责任感。原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有说过:“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充满科学、普遍、持久而又深厚的师爱,是来源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责任感。我们在教育工作中要力求做到爱而得体、严而有理,才能把爱的动机和教育效果统一起来,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教师的爱是公平的,她不分贫穷和贵贱。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帮助学生,对差生不嫌弃,不歧视,用爱心去化解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给他们多一点爱,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学习上有无穷的力量源泉。大爱无痕,让我们遵照总书记提出的“真情、真心、真诚”六个字去关爱每个孩子,让他们健康成长。

加强学养,提高素质。课程改革不仅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同时也对教师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些教师认为学习只是学生的事,教师的任务只是“教”,这是极为错误的认识。其实学习对教师来说同样重要。当前人类逐渐进入信息化时代,现代信息社会知识更新迅猛,现有的知识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每个教师都必须成为终身学习者,不断地充电,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教师要学会获得信息资源并有效利用这些资源,不断向专业方向发展。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掌握丰富的知识,努力提高现代教育技能,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现在“一桶水”的容量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师必须成为学生的“源头活水”.作为一名教师,要教会学生做人,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因此,我会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时刻的鞭策自己,让它成为我教育事业中的一盏明灯。让我们做一个适应时代的老师吧。

学校教师职业道德学习心得体会精选模板【五】

教师的职业道德,应是教师的思想、政治、法纪、道德等方面的优良素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统一集中的具体表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理论,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道德规范,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等。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所要求的行为标准和指导教师行为的规范,是教师品德修养的集中体现。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还要继续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坚持以人为本、以德立教、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并紧紧围绕新时期师德素质要求和师德规范,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做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教师,做一个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制度教师道德及教学就不能提升。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时刻为自己敲响师德的警钟,时刻提醒自己一下几点:

一、教师是学生的启蒙人、开拓者。然而各种学生都有不同的心态,面对学生的过失,教师应予以教育,不应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面对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教育方法,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是和谐可亲的。

二、教师的言行是构成对学生影响的最现实的因素之一,它不仅影响着学生学习状况及其效果,而且影响着学生人格等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心理健康的发展水平,所以在教学和课下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做学生的典范。

三、关爱每个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让“关爱”成为开启学生心灵大门和知识大门的钥匙。以一颗体贴入微的母亲般的爱心,对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保持敏感性。当学生处于困境时,及时予以伸出援助之手,一句热情中肯的评语、一次诚心的交谈、一个会心的微笑往往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个孩子,不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一视同仁,宽容每一个学生,无论学生是聪明的还是愚笨的、乖巧地还是顽劣的,让自己的师爱阳光均匀地照耀在每一个学生身上。不能因为学生家庭文化、经济、政治等背景以及学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而对他们有所不同或者是歧视。

五、和学生一起珍惜课堂,享受课堂,不在课堂上强卖教材,不搞有偿补课,让爱充满每个课时,洋溢在每个孩子的脸上。

篇3:学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学习心得

一、关于教师的教育与发展

教师学习需要有多样化的方式和策略。教师学习的好环境是向教师提供大量机会, 让他们进行研究和探索、试验、讨论和评价教与学的效果, 教师教育是要发展教师系统和敏感地探索学的本质和教的效果的能力。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必需教师积极参与和配合。顾泠沅认为, 在职进修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 教师进修模式要实现从接受式向参与式发展。教师可以依不同需求而获得不同的培训内容或培训方式。[1]

教师专业发展必须以学习者为中心, 并且是贯穿于教师职业生涯的。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教师培训不能让教师正确理解由学生的多样化而带来的教学的复杂性。强调专业发展意味着要给教师提供反思的机会, 要让他们形成关于内容、教学法和学习者的新观点。教师发展是没有一定终点的, 所以谈不上完成。教师适应新的环境, 接受新的挑战, 就必须不断学习, 不断反思, 不断发掘自己的潜能, 全力以赴, 以达到自我实现之目的。

二、目前教师培训现状分析

在我们的调查中, 认为参加过的业务培训中理论学习多, 实践指导意义差, 培训内容与教学实践脱节现象明显的教师占近80%。这主要反映的是目前许多教师培训因追求全面而忽略了针对性;因重视理论学习而怠慢了实践指导。

梁国平、杨驰在反思教师培训现状时, 除指出以上问题外, 还指出了受培训教师的主体性问题和培训资源问题。他们认为, 在培训中, 培训者与受培训者地位僵硬。对受培训教师的主体性体现不够, 受培训教师大多比较被动, 参与意识不强, 导致学习不主动、无创意。[2]由此可以看出, 针对广大中学教师而言, 高校培训及类似的培训在普及性和实用性方面尚有不足之处。教师的内部学习动机远未被激发出来, 对自己职业理想不明确, 为之付出努力的劲头也就不足。而从根本上讲, 教师应当对自己的学习主动负责, 当教师成为自己学习的主宰者时, 培训才能跃上一个新台阶。其实中小学教师很多都具有一线教育教学经验, 见多识广, 积累了大量的教育教学案例, 这些宝贵的经验教训, 应被作为财富挖掘, 当做一项教育资源在教师培训中派上用场。

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是:在国家组织的各种层次的大规模的统一培训之外, 还有没有其他途径可以更好地解决教师发展的个别化问题?在社会规范与个人发展要求之间, 能不能找到一种“链接”方式, 以促进教师自我更新和自我发展?

三、问卷调查及分析

为了更加具体地了解本校教师的情况, 笔者对本校在职教师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教师问卷发放100份, 回收有效问卷96份。分析问卷结果发现, 45岁以下的教师基本上都参加过岗前培训、计算机、校内组织的新教师培训。30岁以下的有65%的教师参加过双师考证。学校有硕士学历的5人, 在读硕士5人。84%的教师认为很有必要进行现代教育技术、职业技术、计算机的培训。在问及是否主动参与时, 数据显示的是教师的极大不情愿, “教师岗前三门课”40%主动参与, “职称外语”30%主动参与, “现代教育技术”87%主动参与, “校内组织的新教师培训”35%主动参与, 而“硕士以上学位”100%主动参与, “双师考证”88%主动参与, “计算机”90%主动参与。90%以上的教师认为“继续教育”就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在进行的。有74%的教师认为目前中专教育的压力很大, 学校收获较大的师资建设举措是“双师素质”。

其中对教师培训有何建议一项里, 有大部分教师对2007年7月份进行的继续教育模式持十分赞赏的态度。因为这次继续教育不再是去请专家学者来作报告, 而是根据专业分成若干小组, 对这一学年的工作进行讨论、反思, 共同探讨本专业的发展前景以及存在的问题, 大家都觉得收效很大。有一位教师这样写道:“老是抱怨中专的学生基础差、学习习惯差, 学生厌学、教师厌教, 继续教育也是盲目地参加, 校长安排听什么就听什么。学校的发展似乎与自己无关。这次继续教育让我体会到了一种主人翁的感觉。以后应多多开展类似的继续教育, 而不是一味地去听专家的报告, 专家的研究不一定都适合我们学校的发展。”

学习怎样教学以及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不仅需要专家指导以实现技能发展, 而且需要得到专门的知识及道德和态度的提升。

四、教师学习群体 (Learning Community)

教师专业发展的长期性, 以及发展内容从学科知识和学科技能的超越, 使得西方学者对教师发展的模式进行了新的探索, 尤其是个体或小组模式 (Individual or Small Group Models) , 并相继提出了“基于案例的专业发展 (Case-base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自主发展 (Self-directed Development) ”、“合作发展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反思模式 (Reflective Model) ”、“行动研究 (Action Research) ”以及“教师叙述 (Teachers’Narratives) ”等发展模式。

这些模式对于教师的发展都是行之有效的, 而它们的有效性也体现了在教师发展中教师群体的作用、教师之间相互合作的必要性, 同时也印证了Fullan (1991) 之言:“当教师真的需要帮助时, 最有效的帮助来自同事, 其次是管理者和专业人员。”

学习是教师自我发展的根本方式。学习群体 (Learning Community) 是促进教师学习的有效模式。从事教师教育工作的有关管理者、培训机构及学校领导, 对教师学习群体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机制和作用应该给予高度重视, 给予已有的教师学习群体以积极肯定和大力支持, 并在对教师教育的环境进行设计时, 把教师个体学习的社会本质当做一种资源进行开发, 将教师发展中的学习群体当做一个单位来考虑, 充分发挥教师学习群体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关注教师发展要关注教师学习的特点, 把教师的社会交往互动、教师个人的经验以及教师在实践中的问题与困惑融入到教师学习的过程中, 才会是最有效的。教师培训, 更多地强调了培训中的互动和信息的多向交流。教师学习群体从根本上就是“教师本位”的, 它是教师之间在面临共同的教育教学问题的情境下, 通过交往互动, 实现经验共享, 自主发展的教师持续学习模式。在此, 教师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很自然地得到了体现。

教师自己组织的教师学习群体能够营造宽松、安全、主动、积极的学习氛围, 有利于教师发挥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让教师更真切地感受与别的教师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机会———而共同努力的体验;可以将自己与他人的感受和视角有意识地融合起来, 加速自己在教学认知上的发展, 获得教学效能感;可以使教师相互交锋不同意见, 产生思想火花, 生成新的知识;可以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愿望和能力, 提高自我反思能力, 促进自我专业发展。

学校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组织多个教师学习群体 (Learning Community) , 在不断的讨论中反思, 在不断反思中进步, 从而达到教师自身的发展, 为学生的进步、学校的发展以及教师的成长搭建良好的平台。为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以及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目前面临的大挑战做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顾泠沅, 王洁.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J].课程.教材.教法, 2003 (1) .

篇4:学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学习心得

摘 要:作者通过学习《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结合自己中职英语专业的特点和教学实践,从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上进行对照分析,提出了要从丰富职业背景知识、坚持反思性教学研究、提高师生、师师合作能力三方面着手来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中职;专业标准;学习;思考; 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3-0037-02

2013年9月,教育部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该标准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大维度15大领域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具体的基本要求,并指出《专业标准》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基本依据。通过认真学习对照,结合自己的学科特点和教学实际,笔者看到了自己在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上的差距。具体分析如下:

一、要丰富职业背景知识,从基础英语向专业英语、行业英语发展

《专业标准》里把职业背景知识作为专业知识的一部分,要求中职教师要了解所教专业与相关职业的关系,掌握所教专业涉及的职业资格及其标准,了解学校毕业生对口单位的用人标准、岗位职责等情况,掌握所教专业的知识体系和基本规律。作为一名中职英语教师,笔者在教授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的过程中,感到自己对商务英语专业所对应的职业背景知识是贫乏的。因为缺少企业或公司实践经验,缺少必要的国际商务知识,在教学中只能限于教材本身的讲解,无法传授生动的案例和职业体验,无法更深更广地拓展专业知识。这主要是因为自己是毕业于高校英语专业,从基础课教师出身,虽有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但对商务英语专业知识知之不多,在教学中容易涉及文章语言点的讲解而忽略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而据笔者所知,我们大部分的中职英语教师都有这种情况,极少是毕业于商务英语专业或有相关的企业实践经验的。

另外,现在中职学校也越来越提倡将基础英语与行业英语结合起来教学。很多学校的做法是学完基础英语后开设行业英语,例如化工英语、会计英语、计算机英语等,将英语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这又向中职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我们也要熟悉行业发展并了解英语在该行业中的应用。

所以,中职英语教师要有更好的专业发展,就必须从基础英语向专业英语、行业英语迈进。要做到这一点,除了个人对相关专业、行业知识的自学补充之外,还必须加强英语教师与相关专业教师的合作学习与交流,以整合有利的教学资源。另外,基础课教师缺乏企业、公司实践经验,要了解相关的职业背景和行业知识,也必须创造机会亲身参与专业培训和企业实践锻炼。有了相关的职业技能和职业体验,我们才能更好地进行专业教学。

二、 要坚持教学研究,从经验型教师向反思型教师发展

《专业标准》在专业能力里专门提到了教学研究与专业发展。在这一领域特别指出中职教师要针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要参加校本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

近段时间,在中大的研究生课程里,笔者学到了行动研究的方法。行动研究是实践者为提高新的行动的效果而对其进行的系统性的研究。行动研究是教育实践者力所能及的,因为一个行动研究项目的质量取决于该项目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实践者当前的和当地的需要,而非取决于该项目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合理的研究设计和解释的科学标准。行动研究的步骤相当简单,它们立足于实践者的兴趣和工作场所。一些行动研究者强调行动研究在中小学(Burnaford,Fischer,& Hobson,2001;Noffke,1992)和高校(Zuber-skerritt,1992)教育者的专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行动研究提倡行动研究者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都进行反思。反思(reflection)是回顾实践过程并对自己工作的意义、价值和影响进行思索以及与他人交流意见的过程。笔者曾苦恼于找不着研究的问题,导师说那是因为笔者的教学反思还做得不够。如果每堂课后能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就一定能发现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能长期坚持教学反思,就一定能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后来,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也深刻感到,反思性教学能让教师不轻易放过一个教学问题,能更好地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能为教师的教学研究与专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要养成教学反思的习惯,可以从撰写教学反思日志入手。可以通过教育叙事,记录影响教与学的关键事件;可以通过分析议论,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对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分析,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当然还有其他反思的策略和方法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操作,但最关键的是我们要坚持反思,使反思性教学成为一种常态。只有在经常的教学反思中,才能找到研究的问题,并开展校本行动研究,从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从经验型教师向反思型教师发展。教学反思和校本行动研究易于操作,值得我们所有的一线教师去尝试。

·师资建设·《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的学习与思考

三、 要提高沟通合作能力,促进师生合作、师师合作

《专业标准》在专业能力这一维度还专门提到了沟通与合作这一能力。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平等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与同事合作交流,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发展。笔者在工作中能深切地体会到沟通合作的重要性:如果不能与学生对话,不知道学生的需求,那一定不能带动学生进行更好的学习;如果不能与同事合作,交流经验、探讨问题,那一定不能获得更好的工作提升。

有重要影响的师生合作的系统理论属1986年由苏联教育学者们提出的“合作教育学”(cooperative pedagogy)。合作教育学是指相对于传统的权力主义教育的一种新的人道主义的教育主张。它的核心思想是强调把教育、教学过程建立在师生合作的新型关系之上。这种新型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教育、教学中始终保持无条件的平等,师生都享有尊重、信任、相互要求的权利。合作教育学认为师生合作是学校人际中最基本的方面。

作为英语这样一门偏技能型的文化学科,重视学生的活动操练和表现性评价。在课堂上采用合作学习模式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但要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协作十分重要。如果教师不能与学生建立一种自然、和谐、愉悦的师生关系,不能根据学生特点创设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学习兴趣,那么学生就不可能达到英语技能习得的教学目的,教师也不可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共同提高。所以沟通合作技能也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掌握知识之外,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

同样,教师之间的沟通合作也很重要。与学生一样,教师之间在知识、智慧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等方面也存有重大差异,即使是教授同一课程的教师,在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整体设计等方面的差异也是明显的。这种差异就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通过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碰撞,能产生新的思想,使原有观念更加科学和完善,有利于达成教学的目标。

既然师生合作、师师合作如此重要,那蕴含于其中的沟通合作能力就必不可少了。笔者认为,要提高沟通合作能力,首先我们自己要有沟通合作的意识;与学生平等相处,多一点了解学生,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同事要加强业务合作交流,如通过集体备课、互评课,得到更多的教学启发;通过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合作、课题研究的合作等,促进专业能力的提升。

总之,通过学习《专业标准》,笔者看到了自己在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也引发了自己对于自身专业发展的一些思考。《专业标准》很具体、详细地对中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做出了一个明确的引领,笔者将以《专业标准》为基本准则,乐学、乐教、乐干,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燕,程雪霞.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工学结合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证研究[J].调查与研究,2013(6).

[2]刘胜芬,韩猛.反思与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J].职教论坛,2010(3).

[3][美]乔伊斯·P·高尔,沃尔特·R·博格 著,屈书杰,郭书彩,胡秀国译.教育研究方法实用指南(第5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刘玉静,高艳. 合作学习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篇5:学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学习心得

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彭洁 56 作为高等学校教师一定要秉持立德树人的根本理念,因此学习了教育伦理与教师职业道德、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与功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原则、高校教师在教育管理中的道德规范、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道德规范、高校教师在学术研究中的道德规范、高校教师职业行为的道德选择、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的培养、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品质培养的途径。通过这一系列的专题学习,了解到高校教师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使命。

高校教师行为失范最近的新闻屡见不鲜,多个高校爆出学术造假丑闻:如《武汉理工大学廊坊硕士班大批学员涉嫌造假》学生自爆武汉理工大学廊坊硕士班大批学员涉嫌造假,新快报记者调查发现确有其事。学士学位到手半年后就可拿同等学力硕士学位,不是高校教师也可拿高校教师硕士学位更离奇的是,这些硕士学位都可以在教育部网站查询得到。这不是街边办假证的“牛皮癣”,也不是某个培训机构夸下的海口,而是“211工程”院校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硕士廊坊班滥发文凭的真实写照。经“深喉”举报,新快报记者历时半个月横跨四省市调查发现,武汉理工大学近10年来,通过廊坊硕士班先后向百余名无资格入学的学生授予了真实的硕士学位,并顺利通过教育主管部门的层层复查复审环节。

些涉嫌造假的学生中,如今有人已是处级干部,有人甚至官至局级。《郑州大学造假者贾士秋教授被免职》

从郑州大学获悉,造假者贾士秋被免职。昨日(6日),郑州大学做出决定,对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贾士秋学术不端行为严肃处理,免去其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职务,解除教授聘任。经郑州大学调查,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贾士秋在申报教授职称过程中,提供虚假材料,属于学术不端行为。根据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精神和学校有关规定,郑州大学经研究,决定免去贾士秋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职务,解除教授聘任。日前,有人在网上发表博文称,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贾士秋在2006年正教授职称评定中所提交的学术著作有造假嫌疑,并指出其高级职称评审申报表中有诸多疑点。此博文一出立即引起广泛关注。郑州大学对此事高度关注,迅速成立了调查组展开调查

以及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女博士论文中存在数据造假行为;井冈山大学教师学术造假调查。这样的新闻层出不穷,这也体现了在当下中国职业道德的缺乏。为师者,最重要的是品行端正,不但要教授学生们应有的技术知识还需要深刻把握“为教之理”和“为师之道”,培育自我的“为师之德”,高校老师面对的是一群已经具备相当文化基础,有一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大学身,他们不再像小学生意义容易被他人左右,不再唯师命是从。所以,高校老师能否有效地利用自身角色的示范效应赢得学生的尊重至关重要,教师的道德品质、知识素养、求职精神、思维方式等等时时刻刻都在无形的影响着学生,现实中为人正派,学术精湛的老师之所以在学生心目中有那么高的地位,依靠的是教师角色的这种示范效应。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持什么样的劳动态度,表现怎样的道德品行,都会直接应先个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正在成长的一代人的身心健康。无数教育实践证明,当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周围世界的时候,自己也桌位周围世界的一个重要成分出现在学生面前,参与着学生的认知过程。他们随时随地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老师的一言一行,不自觉的模仿他们。在劳动教育中,教师们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甚至言谈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无声的教育是有巨大作用德,所以也就需要教师具有高尚的品德、正确的观点,成为学生在德、智、体方面都值得效仿的榜样。高校既是一所育人的学校,也是一个从事科学研究的机构。高校的研究能力和科研水平对于整个社会的哲学科学的繁荣发展,对于整个社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都具有非凡的价值和意义。高等教育的研究稚嫩那个对高校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高校教师在从业过程中所应当遵循的职业道德原则必须要体现高等教育的这一职能,必须要体现高等教育的这一职能,必须要体现高等教育对高校老师的这一特殊要求。

高校教师职业行为的动机是搞笑教师对职业行为目的和手段的预想,是职业行为的动机是搞笑教师对职业行为目的和说短的预想,上古之故也行为的开端,属于主观范畴。高校教师职业行为的目的是搞笑教师预定通过职业行为所需要达到的效果,它不是与行为相对而言的最终结果和状态,而是从机动转化而来的,与高校老师的主动欲求相关,是职业行为追求的对象。这种对象并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以观念形态在高校老师的头脑中生存或表现出来,对高校教师的职业行为起指导作用。高校教师职业行为的手段是高校教师实现目的而采取的方法、途径或方式。

第一点,动机决定论。这种观点认为,任何人的行为诶,都是出于一定的动机而发生,并且受这一动机支配,因此,行为的善恶关键取决于动机的好坏。

第二点,目的决定论。这种观点认为,只要目的是合乎道德的,不必考虑手段是否正当。为了达到目的,不论采取何种手段都是被允许的,手段不觉得行为的道德性质。

第三点,手段决定论。这一观点认为,手段是因,目的是果,手段是脱离目的而独立存在的。只要手段合乎道德即可,至于达到什么要的目的无关紧要,因为行为的目的是未知的,手段就是一切。实际上,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式复杂的,动机的好坏对行为的善恶起着直观重要的作用。而目的决定论和手段决定论的错误在于割裂了两者的相关性。高校教师选择的任何手段总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同样,目的也离不开手段,高校老师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必然要采取一定的手段。目的支配着手段,确定目的的决定着选择手段,但手段也不是消极地完全听命于目的,手段本身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力量,没有手段的目的只是一种主观的观念,而不可能转化为现实。在高校教师的具体职业行为中,行为目的和手段的善恶并不总是表现一致。有的高校教师的职业行为时不道德的,但可能采取合乎道德的职业行为为手段去实现,例如:积极从事学术研究,其目的是为了抬高自己、压制别人,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有的高校老师职业行为目的是道德的,但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可能采取不到的手段。目的决定论过分夸大目的的作用,从而导致有的高校教师的职业行为目的是道德的。

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动机要具有“项善性”,这是搞笑教师职业从高兴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认识到,动机作为人们行为活动的起点,反映了行为主体内在的真实想法和愿望,行为动机纯正与否,直接反映了行为主体内在的真实想法和愿望,行为动机纯正与否,直接反应了一个人内在道德品质的高低。一切行为活动都只有在一个真实动机的支配下才具有实际意义。否则,无论其结果表现的多么好,但本质上依然是虚伪的。

其次,行为要呵护道德,这是其职业行为呵护道德的必要条件。目的是行为的灵魂,规定着行为的方向,统帅着行为的各个方面和前过程。因此,高校职业行为的道德属性,从根本上就是看其目的是否合乎道德。

再次,要正确认识高校教师职业行为的手段。目的决定手电,但手段要饭桌用于目的,手段的价值可以增加、减少以至改变目的的价值,而高尚的目的需要正当的、合乎道义的手段来实现。

篇6:学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学习心得

学校:贵州商学院

姓名:杨世明

学号:06 在贵州商学院工作这一年里自己不但承担教学任务也兼任了辅导员的相关工作,那就是作为商英14-1班的班主任。通过这次培训,我更加的深入的学习了高校教师应当具备哪些基本的素质。高校教师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有很高的职业道德修养,二者都具备后,我们才能更好的去教授我们的学生,一个真正成功的老师不但要传授给学生必要的专业知识,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更加的重要,而这里的教不但要在课堂上去引导还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自己首先去做到再去影响学生。让学生在大学里不但学习了专业知识,还学习了如何做人,这是我们每个高校教师都应去做的。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一直是我的梦想,当我从事了这份工作后,除了对这份工作的热爱,还让我感受到自己身上更承担了重要的使命。因此,不断的学习和培养自己良好的道德行为更加的重要。深入学习《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帮助我更好的理解了教育的伦理、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等内容,从职业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和职业行为、以及职业道德品质的培养等方面充分认识到国家和社会对高校教师的这一神圣职业的要求和具体标准,对于今后在高校教师岗位上不断提高职业道德品质有重要作用。下面就说一下我对本书的学习心得:

第一章是教育伦理与职业道德。任何道德规范的产生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他总是在特定的伦理关系中生成和发展起来的,伦理关系及其特点不同,所形成的道德要求就会有很大的差异。正因为如此,探讨教师职业道德问题,就必然涉及到教育的伦理关系。教育伦理,就是人们在从事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所构建起来人伦关系以及人们在处理这种关系时所应当遵循的理则。它是作用一名教师在从业过程中的“为教之理”,即我们所说的“为师之道”。在实际的教授知识的过程中,只有保持和谐的师生伦理关系,教育活动才能顺利开展,教育效果也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要求我们每一教师自觉遵守教育伦理关系。

第二章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与功能。本章讲述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以及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特点和社会功能。高校教师在教授过程中的目的是双重的,既要对受教育者传授知识和技术,又要向他们传授社会思想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使得受教育者既具有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技能,又具有深邃的思想和高尚的道德。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有着道德人格的高尚性、道德目的的明确性、道德行为的示范性、道德内容的全面性以及影响的广泛性等特点。同时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具备了以下几个功能,1、完善个体人格,培养职业品质;

2、发挥评价功能,形成积极导向;

3、树立人格榜样,增强育人效果;

4、引领社会风尚,推动文明进步。

第三章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本章重点讲述了师德师教师职业素质的灵魂以及敬业精神是从业者做人的内在品质。专业文化素养和实践能力素质是高校教师应当具备的两大基本的素质,它决定着教师的“师能师技”。但是,要成为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这一素质决定着教师最为根本的“师品师德”。高校教师的教授对象是大学生,这就要求职业道德一定会成为衡量教师是否合格的关键,而且也是教师是否能维持自身形象和人格尊严的关键,它不仅决定了教师境界追求的高低,而且决定了教师是否能够很好地承担社会责任。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做到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否则我们根本不配做一名教师,更谈不上去更好的教授自己的学生。

第四章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原则。本章重点阐述了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包括教育公平原则、教育诚信原则、集体主义原则以及人道主义原则。道德原则的确立是为了更好的指导人们的行动服务,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原则的确立也是为了指导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行动。根据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原则的要求,每一个高校教师都应当在以下三个方面严格的去要求自己:一是言传身教,追求公平;二是讲求诚信,严谨治学;三是热爱学生,乐于奉献。

第五章是高校教师在教育管理中的道德规范。高校教育管理活动中的道德规范是教育管理工作者应当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对于提高高校“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实际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工作的主要承担者,伴随着大学生生活的各个阶段,是与学生接触交流最多,对学生有着广泛影响力的教育者。作为辅导员其道德规范有:

1、赤胆忠心、爱岗敬业;

2、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3、关心学生、平等待人;

4、宽容大度、顾全大局。高校行政人员具有双重性质,虽然没有直接任教,但在高校这样的特殊环境中其行为会对学生造成潜移默化影响,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有:廉洁奉公、勤政为民和求真务实。

第六章是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道德规范。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职业活动中的主要规范有好品德塑造的能力,既要有教书育人的责任,又要有科学研究的责任,而且还要有服务社会的责任。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有教无类,热爱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务求实效;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热爱真理,勇于探索;知困自强,学而不厌;行正度大,心虚气静;衣冠端正,仪容庄肃;教学相长,出蓝胜蓝;传道授业,教书育人。高校教师能否在职业生涯中自觉地去遵循自己应当遵循的职业道德规范显得非常的重要。因此,作为高校教师一定要注意遵循在教书育人中的道德规范,这样才是对自己的学生负责,更是对社会 2 负责。

第七章是高等教师在学术研究中的道德规范。高校教师不但承担着教学任务还承担着科研任务。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高尚而富有魅力的师德本身就是一部活的教科书,就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学生耳濡目染,对学生潜移默化,使学生受益终生。应该强调的是,的大部分教师既承担着大量的科研任务,也通过科研活动培养和教育学生,其科学精神、学术态度、工作方法对学生的成长成材也有很大影响。科学最基本的道德原则是科学诚信,所以高校教师绝对不能用玷污科学的手段欺骗、蒙蔽人们的判断,获得本不属于自己的荣誉与利益。

第八章是高校教师职业行为的道德选择。高校教师的职业行为的道德选择是指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职业活动中,如何根据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来把握和选择自身的职业行为的实践活动。高校教师职业行为道德的选择具有公众性、示范性、限制性和渗透性等特点。同时在选择的过程中也要处理好动机、手段和目的的关心,自由和责任的关心,道德选择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功利性与超功利性的关系。

第九章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的培养。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人格的定位要高于一般的职业,所以教师要不断地加强自我的人格修养。而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既需要社会有意识的对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更需要教师吱声不断的通过自我道德修养,和在教师育人的实践中不断形成的。他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在自己的教书育人的平凡的岗位上,通过自己一生的努力来实现。

第十章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品质培养的途径。教育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校教师必须不断地加强自我人格修养,培养自己优秀的职业道德品质。道德教育、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是每个人提高道德品质的基本途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高校教师在道德上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的实践活动。道德实践是高校教师培养自身良好职业道德品质的最根本途径。因此,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的培养要求高校教师把良好的道德行为体现到生活的各方面,不断的通过实践来培养出自己良好的职业道德。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通过本次培训,会进一步意识到教师职业道德品质培养的重要性,而对于高校教师而言,仅仅懂得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应当在实践中不断的培养自身高尚的品格。

篇7:学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学习心得

高等学校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播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高等学校教师还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使命。作为一名走上高校工作岗位不久的新教师来说,加强对高等学校现状的了解与认识是十分必要的。而今,搭乘幼专升格的东风,我有幸参加了《2013年贵州省高校青年教师岗前培训》,不仅对高等学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从学习中收获了很多。现就《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学习情况,作一点个人的见解和分析。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主要从教育伦理、高等教师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高校教师在教学管理、教书育人、学术研究中的道德规范及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等几大方面进行了论述和探讨。

第一章《教育伦理与教师职业道德》主要从原理上阐述了教育伦理与教师职业道德的关系。从伦理与教育伦理的内涵、地位;道德与教师职业道德中的“道”与“德”;教育伦理与教师职业道德的关系三个方面阐述了教育伦理与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与教师职业伦理的要求密不可分。

第二章《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和功能》主要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社会功能三方面对高教教师的职业道德进行了综合性的概述。

第三章《高等教师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阐述了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意义,以及作为从业者应具备的素质和师德,还介绍了何为敬业精神以及如何培养高校教师的敬业精神。

第四章《高等教师职业道德原则》阐明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判断和评价高校教师行为过程中的根本道德要求,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行为指导。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教育公平原则、教育诚信 原则、集体主义原则、人道主义原则。

第五章《高校教师在教育管理中的道德规范》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阐述了教育管理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高校教师在大学生教育管理和行政事务管理活动中的道德规范。

第六章《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道德规范》阐述了教育的双重目标,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道德规范以及职业道德操守与教师人格尊严的维护。

第七章《高校教师在学术研究中的道德规范》指明了学术研究是高校教师的基本职责,阐述了高校教师从事学术研究的必然性以及应当遵循的原则,分析了学术不端的原因及其表现,提出了社会调控学术不端的方法。

第八章《高校教师职业行为的道德选择》论述了高校教师职业行为的道德选择。

一、校教师职业行为道德选择基本特点是:公众性、示范性、限制性、渗透性;

二、高校教师职业行为道德选择要处理好几个关系:动机、手段和目的的关系;自由和责任的关系;道德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功利性与超功利性的关系;

三、师德评价及对高校教师职业行为选择的影响。

第九章《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的培养》阐述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规律和形成过程以及教师职业的人格定位与教师现实人格的冲突。

第十章《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品质培养的途径》阐述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品质培养的途径:道德教育、道德修养、道德实践。

篇8:学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学习心得

关键词:《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

2011年12月23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首次制定印发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以下简称《规范》) , 并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通知》 (以下简称《通知》) 中明确要求各高校把学习贯彻《规范》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加强师德建设的首要任务, 切实做好学习宣传、全面落实、加强教育、改进考核、组织领导五个方面的工作。但是从两年多来的实际情形看, 无论是从各高校宣传教育、组织落实的角度, 还是从高校教师响应程度的角度, 似乎都没有产生期待的效应。有效推进《规范》的实践转化, 毫无疑问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高校教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等相关实施、践行、考评、监督的主体及与此紧密相连的一整套制度的支撑, 需要包括科学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在内的整套科学的社会价值观的引领。本文拟从构建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的角度谈谈推进《规范》的贯彻落实、提升高校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的建议。

一、构建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

国家的发展在教育, 教育的创新在高校, 高校的根本在教师, 教师职业素质的方向在职业道德。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要性, 古今中外, 颇多论述, 《规范》公开征求意见的201年10月, 在教育部人事司和中国教育报联合推出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大讨论》专栏中, 亦有21位专家学者进行了阐述, 自不待言。现在的问题是《规范》如何贯彻执行?

解决《规范》如何贯彻执行的问题, 首先要明确其制定的背景和目的及制定后贯彻执行中的新的时代要求。关于制定的背景和目的, 《通知》这样表述:“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 要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建设, 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制定并实施《规范》, 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 引导广大教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加强自身修养, 弘扬高尚师德,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可见, 制定《规范》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关于“加强师德建设”的要求, 目的是“引导广大教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加强自身修养, 弘扬高尚师德,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关于制定后贯彻执行中的新的时代要求, 就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这一问题而言, 毋庸置疑, 一是党的十八大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规范》制定的背景和目的及制定后贯彻执行中的新的时代要求来看, 贯彻执行该《规范》, 推动高校师德建设, 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素质, 最终的落脚点在于优化高校教师群体的价值观, 就其核心而言, 亦即构筑起当代中国高校教师的核心价值观。从这一意义上说, 以《规范》为文本基础构建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 更有利于凸显《规范》的时代内涵, 直接指向高校教师群体的价值观建设, 促进《规范》根本目的的实现。

尽管《规范》是首次制定印发, 但高校师德建设本身不是一个新问题, 而是一个老问题, 一个常态的问题。在2011年12月23日前, 公开发表的相关论文已超过1500篇, 公开出版的相关著作已超过20部。2011年12月23日后, 虽有不少论文在继续讨论高校师德问题, 但这些论文基本上还是《规范》制定印发前的探讨方式, 很少涉及《规范》文本本身及其贯彻执行问题。譬如《教育探索》2013年第3期《高校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一文, 力图从政治信念、敬业精神、为人师表、育人观念、严谨治学五个方面来剖析当前我国高校教师师德存在的问题, 但问题提出的依据却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而不是《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另外, 正如《通知》中所指出的:“在市场经济和开放的条件下, 高校师德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有的教师责任心不强, 教书育人意识淡薄, 缺乏爱心;有的学风浮躁, 治学不够严谨, 急功近利;有的要求不严, 言行不够规范, 不能为人师表;个别教师甚至师德失范、学术不端, 严重损害人民教师的职业声誉。”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 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 但这些问题“不是主流”。也就是说,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 主流是好的, 问题只是支流。或许正因为如此, 虽然《通知》要求“把学习贯彻《规范》作为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首要任务”, 但实践中却遭遇了冷处理。这样, 《规范》的预期目标就因为实践的窘境而被消解。比较而言, 构建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 则是一个新问题, 一个直指当前高校教师价值观现状的时代问题, 能够也必须大力研究、宣传和教育。

《规范》文本共六条676个字。从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这24个字的概括表述来看, 一方面, 有些只是涉及高等学校的职能, 而不是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另一方面, 基本上没有直接表达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区别于2008年9月1日重新修订印发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特殊性, 这样, 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规范》贯彻执行的紧迫性。而从其具体内容来看, “676个字”, 已经是一篇不短的文章。如果只是要求高校教师把握其大意, 则这“676个字”, 大部分是老调重弹, 因而又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规范》贯彻执行的必要性。而如果是要求高校教师完整把握其内容, 则实践中很少有教师能实事求是地做到这一步, 于是又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规范》贯彻执行的影响度。比较而言, 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 如果科学合理的话, 则必然简要、贴切、易于传播与接受。

二、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立于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现实, 凝练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 至少需要明确这样一条基本原则三个基本要求。一条基本原则是:凝练的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是体现高校教师职业鲜明特点的价值观, 是易于获得广大高校教师认同接受的价值观, 是群体层面的高校教师价值观的核心。三个基本要求是:凝练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 一是必须面向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责任与使命。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总布局是五位一体, 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并明确“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表述为“中国梦”。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国梦”, 对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高端和龙头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相应地, 对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先进科学技术、促进先进文化传承创新的高校教师群体的职业道德, 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二是必须面向当前高校教师群体的整体构成。在当前高校的现实生活中, 形成、影响高校学生、学生家长、社会大众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现状感知的, 不只是高校一线教师的言行, 还包括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教学辅助人员、高校后勤人员以及其他行业在高校兼职的人员等的言行。当大学生、学生家长、社会大众与高校打交道的时候, 尤其是遭遇不快的时候, 是不会将高校行政管理人员、高校后勤人员、高校兼职人员界定为非高校教师的。而且, 在现实中而不是理论上的当前我国高校管理体制中, 很多时候,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与高校一线教师之间的关系不是“服务”与“服务对象”的关系, 而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不少时候, 高校一线教师去校内的行政管理部门办事, 还得看行政管理人员的脸色, 这样一种“道德的消极传递”, 反过来又直接影响高校教师的心理。从这一意义上说, 无论是贯彻《规范》, 还是构建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 必须明确, 面向的不只是高校一线教师, 而是包括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教学辅助人员、高校后勤人员以及其他行业在高校兼职的人员等在内的整个高校教师群体。三是必须以《规范》文本为基础。在市场经济和开放的条件下, 高校师德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在起草《规范》之前, 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进行了调研, 各地各高校组织召开了122场次座谈会;起草后又于2011年10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共收到305件信件和电子邮件, 259份反馈意见表。这些, 不仅为实施《规范》, 推进高校师德建设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而且为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凝练、构建的科学化, 优化高校教师群体价值观奠定了文本基础和实践基础。

基于以上原则和要求, 依据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关于高等学校四个方面的工作———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论述, 当代中国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可以凝练为:育人为本、协同创新、服务大众、传承文明。

(一) 育人为本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要求:“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 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加大教学投入。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这就意味着, 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传承文明四者的关系上, 高校教师的首要职责, 是教书育人。这是其一。其二, 在“教书”与“育人”两者之间的关系上, 落脚点是“育人”, “教书”只是教师的职业前提, 只是“育人”的途径和方式。因而, 教师的首要职业价值或职业道德, 应表述为“育人为本”。如果只是表述为“教书育人”, 不仅无法释明“教书”与“育人”之间的关系, 而且无法显明人才培养工作与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三个方面的工作的关系。至于“育什么样的人, 怎样育人”的问题, 则是“育人为本”内涵的下一个层次的问题。

(二) 协同创新

当前我国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紧缺。而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与基础教育、中等教育相比较, 显而易见, 高等教育承担着主要责任。而要践履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责任, 高校教师无疑必须先开展科学研究, 进而以科学研究推进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早在1977年7月, 邓小平就指明:“重点大学既是教育的中心, 又是办科研的中心。”[1]在同年9月14日审改《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中又进一步指出:“小学、中学、大专学校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的重要基础, 而大专学校又是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军。”[2]而且, 从高等教育的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两个方面工作的关系来看, 也必须先有高校教师的科学研究, 才能以新的成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才能更好地传承创新文化。但是, 开展科学研究, 如果是彼此孤立、相互封锁的研究, 在今天这个科学研究走向综合化、交叉化、精深化的时代, 不仅很难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也很难取得真正具有创新性的成果。正因为如此, 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 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 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 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 促进资源共享, 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 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可见, 当前关于高校教师科研道德的要求, 不只是一个秉持学术良知、弘扬科学精神的问题, 更有一个协同创新的问题, 秉持学术良知、弘扬科学精神只是科研道德的底线。

(三) 服务大众

高等教育作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并且是占有社会公共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 无疑必须服务于社会。而社会是一个抽象的主体, 服务于社会, 最终的落脚点必须也必然落实于组成该社会的具体的人。在原始的无阶级社会和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 服务于社会与服务于社会中的人是一致的。但是在当前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两制并存并将长期并存的时代, 服务于社会与服务于社会中的人并不一定是一致的。我国的国家性质和执政党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要求我们服务社会, 在其价值取向上, 必须是服务大众。将高校教师服务社会的职责的道德要求明确表述为“服务大众”, 不仅旗帜鲜明地表达了我国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价值导向, 而且旗帜鲜明地表达了我国高等教育服务社会与资本主义国家的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本质区别。

(四) 传承文明

人类社会今天的文明是在历史文明的基础上积累而成的, 未来文明的发展也必然且必须以今天的文明为基础。因而, 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先进科学技术、促进先进文化传承创新的高校教师, 不只是传承文化, 而且应该传承文明。《周易·贲卦·彖辞》说:“刚柔交错, 天文也;文明以止, 人文也。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这就是说, 以“人化”和“化人”为实质的文化, 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协调群体关系、调节自身情感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特征、地域风格和民族样式, 是文明的外在形式;作为理解人类历史进步状态的文明, 则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协调群体关系、满足自身需要和发展所达到的程度, 是文化的内在价值[3]。概而言之, 文明是焦点, 文化的最终目的是文明。从这一意义上说, 作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价值观, 在文化传承创新职责方面, 应该表述为传承文明。

三、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意识[das Bewuβtsein]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das bewuβte Sein], 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4]这就意味着, 作为面向当前高校师德建设突出问题的社会意识建设, 培育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 必须基于当前高校教师的“现实生活过程”。

与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构建紧密相连的高校教师的“现实生活过程”是什么呢?概而言之, 至少包括这样三个要素:一是社会整体的价值观现状。高校教师应该比一般民众有更高的道德素质, 但是以道德素质为表现形式的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 不是天生就有的, 而是在职业成长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是在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念的支撑下孕育的。离开社会整体价值观念的优化而单独要求高校教师有完美的道德素质, 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二是高校教师现实生活状况。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 而是生活决定意识。”[5]高校教师和所有人一样, 首先需要生活, 首先需要吃、喝、住、穿等学习、研究、修养的基本条件。当高校教师的吃、喝、住、穿还得不到保障的时候, 当高校教师需要为了吃、喝、住、穿去拼命的时候, 要求高校教师有完美的道德素质, 是一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苛责”。三是高校教师的考评方式。考评不只是对以往工作的考量, 也是对未来发展的导向。当职称评定和工作考评的“专家”都是行政领导的时候, 当职称评定和工作考评变成“关系”的比拼的时候, 当职称评定和工作考评变成论文“数量”的考核的时候, 要求高校教师有完美的道德素质, 只是一种高高在上的空洞的“说教”。

因此, 构建以“育人为本、协同创新、服务大众、传承文明”为内容的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 落实《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首先, 需要立足当代中国的主导价值观, 直面当前社会现实生活中的流行价值观, 优化社会整体的价值导向。社会价值观主导层面, 我们一直坚持着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 更是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党的十八大, 又进一步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 2009年12月人民论坛“千人问卷”调查却显示, 未来10年我国可能面临的10项挑战之一, 就是“主流价值观边缘化危机”[6]。究其根源在于, 一方面,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成熟完善, 另一方面, 资本逻辑又在全球占统治地位, 于是在社会流行价值观层面, 封建的“官本位”思想仍有极大的市场, 同时财富基本上仍“被当作最高的价值而受到赞美和崇敬”[7]。在这一背景下, 构建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 不能只是局限于高校师德建设中的问题本身, 而是需要寻求社会整体价值观的变革与优化。

其次, 正如中共中央组织部、宣传部、中共教育党组2013年5月4日颁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一样, 着力解决高校教师工作和生活中的住房、收入、子女入托入学等实际问题。客观地说, 无论是与居民消费指数相比较, 还是与高校教师的实际付出相比较, 抑或是与同样是基于公共资源的其他群体相比较, 当前高校教师群体特别是其中青年教师群体的地位、待遇都是偏低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和核心价值观建设, 应该正视这一现实, 并基于这一现实探寻解决当前“高校师德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的对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部分, 在“ (五十二) 加强师德建设”前的 (五十一) 中明确提出“提高教师地位, 维护教师权益, 改善教师待遇, 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 在其后又以“ (五十四) 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专条强调。

再次, 改革高校教师的考评方式。述及当前高校师德建设中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通知》特别指出:“有的学风浮躁, 治学不够严谨, 急功近利”;“个别教师甚至师德失范、学术不端, 严重损害人民教师的职业声誉”。“学风浮躁”、“学术不端”, 说得直接一点, 就是近年来热烈讨论的“学术腐败”问题。而关于学术腐败的根源, 学术界基本一致的看法有:一是学术成为政治的附属品;二是当前职称评审、课题申请和科研经费、学术成果评奖中的不合理制度。针对当前职称评审中的问题, 《光明日报》2012年8月27日至31日以“论文之殇”“职称评审患了什么病?”“学术人才, 用什么度量?”“祛痼弊、创机制、荐人才”“转变人才观念, 深化职称改革”为题在头版连续做了“透视职称评审制度系列报道”, 9月12日又在第六版完成了“透视职称评审制度系列报道:让职称评定回归学术正道———职称评审三人谈”。结论是, 解决“学风浮躁”“学术不端”问题, 出路在于改革当前高校教师考评方式。

整体而言, 高校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群体, 有着忧国忧民的职业良心。只要职业条件具备, 可以相信, 高校教师群体能够做到“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参考文献

[1][2]冷溶, 汪作玲.邓小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7:167, 201.

[3][4]陈炎.“文明”与“文化”[N].光明日报, 2011-05-30.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525.

[6]人民论坛“千人问卷”调查组.未来十年你我面临的挑战——“未来10年十大挑战”调查报告[J].人民论坛, 2009, (24) .

上一篇:认证机构管理办法解读下一篇:镇群众工作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