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村调研报告

2024-04-08

依法治村调研报告(精选6篇)

篇1:依法治村调研报告

关于村民自治依法治村调查情况报告

3月15日,按照市委统一安排,由市政协副主席崇斯兰牵头,组织政法委、民政局等单位对新街乡、关塘集乡村民自治、依法治村工作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法律赋予群众的四项权利,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所在。我市在村民自治中,围绕核心、抓住关键,不断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依法选举,保障村民民主权利。几年来,我市把民主选举工作作为村民自治的关键和前提加以高度重视。全市第六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在严格的法律和得力的政策推动下,进入了法制化、规范化的快车道。民主选举进程稳健,已接近尾声。据不完全初步统计,参提率达到92.6%,正式投票参选率达到94%。实践证明,市出台的选举方案操作性强,民主广泛,群众满意。

村务分开民主管理,保障村民政治权利。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实质就是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为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2004年8月,市委责成市委组织部牵头,农委、民政等部门配合,对全市村务公开工作进行指导和督查。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根据中央两办《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精神,结合本市具体情况,提出《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实施细则》,由市委政府两办下发。

1、民主决策。村民代表会议是我市实行民主决策的主要形式,《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在全市普遍落实。各村委会每年都召开2—4次村民代表会议,讨论村务。其内容主要有:听取审议村委会工作报告,决定公益事项,实行一事一议,所作出决定经全体代表的2/3以上通过,提高了决策的民主性和有效性。

2、村务公开与监督。主要抓三个方面工作:一是明确村民代表的监督职权。村委会实行向村民代表会议报告工作制度,村民代表会议对村委会委员工作和制度执行情况,村经济及公益事业发展情况提出意见,进行审议,实行监督。二是抓村务公开,在公开内容上分为财务公开、村务公开、政务公开三类,具体公开内容、程序、时间、形式等有实施细则规定;如:在公开方式上,主要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报告工作,发挥村务公开栏或墙(黑板)等主阵地作用,按时公布;运用村级有线广播向村民公布宣传;打印成文字材料送到农户。三是建立村务公开和理财监督小组,监督小组成员从村民代表中选举产生。

3、民主管理。我市制订了以下两方面的制度:一是《村委会工作制度》、《三年任期目标》等干部行为约束制度,使村委会干部按章办事。二是全市100%的村制定了《村规民约》、《村民自治章程》等村民自我管理的制度,制约村民行为。同时,发挥村民小组长和村民代表作用,这种双向约束机制,使干部管理有依据,村民行为有规范,使村民既是被管理者,又是管理者。

民主建设成效显著

随着村民自治的广泛开展和不断加强,使我市农村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呈现出勃勃生机和活力。

村级组织建设得到加强。第六届村委会选举,加大了候选人资格审查环节的力度,使得一批政治上坚定、文化程度较高、年龄轻事业心强的人才脱颖而出。据不完全统计,已选出的新一届村委会主任301人,党员300人,占99.6%;大专、高中129人,占43%,初中172人;年龄平均44岁,整体素质比上届提高,村级组织建设得到加强。

干群关系大大改善。一方面,村干部民主意识加强,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办事透明度高,村干部感到村民对自己信赖,增强了对村干部的信任感,使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

使,同心协力把村里的事情办好。

新街乡在村民自治的实践中,注意四个民主协调推进,并在推进中有所发展、有所突破。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新形势。新街乡顺利地将原16个村合并为9个村后又圆满地完成了村委会选举任务。总结新街的成功经验。最实在的一条就是村民自治功底扎实,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不是光上了墙,而是落在了群众的心上。三年来,干部为民办实事,如修水渠35公里(其中水泥护坡4公里),12座头,通过村民会议,群众出资筹劳自挖当家塘100面,修村道路75公里等,搭起了干部与群众的连心桥。并村后,村民代表会议参会率88%至99%,群众民主议事积极性高涨,村民讲:“乡领导为我们着想办实事,村干部为我们费了事少心面,我们没有理由不支持村里的工作。”

村干部民主决策意识明显增强。村民自治极大地调动了村民参政议事的积极性,村干部的民主决策意识明显增强。过去村里的事往往是一个人或几个人说了算,有的还因决策失误造成损失。现在规范了决策程序,重大问题都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工作中失误少,干部的威信高了。如新街凤阳村玩具厂有的提出承包向村缴3万元,村民有意见,村委会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决定,公开招标,结果以9.3万元成交。

稳定了农村社会秩序。依法治村、民主管理使干部群众的公德意识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得到提高,瞻养老人、邻里和睦、婚丧从简等悄然兴起,打架斗殴、封建迷信等现象得到遏制。冶山铜闸村,按照村规民约,“厚养薄葬树新风”的条款,采取送“警告礼”的办法,即村委会买只花圈送至丧户,并宣传节俭办丧事,起到了教育作用。新街山尖村,因缺水常打架斗殴,经村民会议决策村民自愿集资筹劳挖了一条面50亩的当家塘,使争水的矛盾消除了。

存在问题建议对策

关于村民自治,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完善村民自治,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天长72%的人口在农村,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搞好民主政治建设,保证农民群众行使民主权利,对保持全市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的稳定和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部分基层干部则认为:上面把农民素质估价太高,村民自治搞早了,他们并没有理解村民自治的深刻意义。为使我市村民自治健康开展,提高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水平,现提出以下三个方面建议:

1、从根本上抓起,提高村民自治的认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竞相发展,村民的自主性、流动性大大增强,我市农村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地组织管理不能适应,因而有些村组织处于混乱;村民自立意识确立,但有些村民对全局不够了解,对上级政策缺少理解,因而对上级下达任务存在抵触情绪,影响了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村民的自治要求提高,但一些村民主监督、村务公开留于形式,因而村民对村干部思想、作风上存在的种种问题有不满情绪。客观地讲,通过调研我们已看到了很多问题。目前,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文化素质还相当薄弱,这种不足不仅存在于广大农民身上,也指基层少数干部。部分群众把法律和政策为我所用,要权利而不尽义务,基层少数干部不依法规程序办事。这些问题不仅妨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各项任务的落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和政府同群众的关系。目前村民的自主、自立、自治的意识增强了,过去长期沿用的行政命令的管理模式和思维方式已不再适应,全面落实《村委会组织法》,实行村民自治已成为我市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实行村民自治,这是新形势下党教育和组织农民的好形式,是社会主义民主在农村最广泛的实践,是提高农民素质的培训班,也是推进农村发展的突破口。村民自治不仅是现实的需要,更有它重要的战略意义。党和政府在农村的全部工作基础是把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热情和积极性调动起来,因此,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好对村民自治工作的认识,从思想上弄清楚:在农村谁是主人、谁有权力、谁能作主、谁最公正的问题,真正把广大农村群众的主人翁位置摆准。只有这样,农村工作

才能提高水平,打开新局面。

2、从示范中推进,保证村民自治有序有效进行。《村委会组织法》在全国试行10年,正式实施7年,但在我市这项工作起步较晚,同时前期也不规范。目前,村民自治活动开展的还很不平衡,为此在全市开展村民自治示范活动是必要的可行的,即以《村委会组织法》为依据,以加强村级组织建设为核心,以实现村民自治为目标,选择领导思想认识深,工作积极性高,村组织建设好的乡镇作为全市的先行示范乡镇。其它各乡镇都要求确定2—3个先行村,在搞好示范的基础上,以点带面,推动全局,保证全市整体推进的规范化。

3、靠组织保证,提高村民自治的水平。为加强对村民自治中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的领导,确保村民自治整体水平的提高,市要成立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组,领导全市的村民自治工作;各乡镇成立领导小组,各村以村委会为工作小组。民政部门承担组织协调工作,并强调组织、宣传、农委等部门的参与和配合,发挥部门作用,齐抓共管,共同抓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工作。

4、加大督查力度,促进村民自治均衡发展。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实施细则》(天办[2005]9号),这是我市把17号文件精神贯彻到基层的实际工作中的操作性较强的文件,也是对当前全市农村管理中突出矛盾的回应,对后三个民主薄弱环节的强化和规范。一些乡镇村务公开留于形式,甚至搞假公开或不公开;有的村级重大事务决策不民主,民主管理制度不健全;有的乡镇领导对村务公开不重视,对出现的问题不加以解决。而新形势下村民参与村务决策和管理,要求村务公开和透明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因而村民针对村务管理问题上访,在我市上访高峰表现在村委会选举过程中。新街的实践证明,凡是村务公开搞得好,选举程序依法的地方就稳定,反之就容易出现问题。所以,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也影响民主选举的进程和效果。

为进一步推进村民自治,我们认为,今后要在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的同时,应加大对全市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检查的力度,以17号文件精神和市实施细则为标尺,本着边检查、边指导、边整改、边规范的原则,切实把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及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到实处。

篇2:依法治村调研报告

依法治村是指广大农村人民群众在党组织的领导下,运用各种法律途径和形式,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纳入法治轨道,从而推动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协调发展。依法治村工作是实践依法治国方略,实施基层依法治理、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要举措。扎实有效地开展依法治村工作,对于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首先,依法治村是农村健全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证。在农村扩大基层民主,保证村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都离不开社会主义法治,只有严格依照宪法、法律和法规去规范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才能保证村民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保证农村基层干部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其次,依法治村是农村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当前,农村基层工作在行政管理、土地管理、社会治安、村风民俗、邻里关系、道德行为评价中,出现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直接影响着农村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增长。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迫切需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依法建制,以制治村,使农村工作有章可循,按制办事。第三,依法治村是适应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管理模式和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民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在改革和发展中,解决农村基层工作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协调多方面的利益关系,化解各类新的矛盾,迫切需要大力加强法治,来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村经济、社会秩序。

二、深化农村普法教育,是推进依法治村的重要途径 普法教育是依法治理的一项先导性、基础性的工作,特别是在普法教育相对滞后的广大农村里,更需要加大普法教育的力度,寻找一条适合农村普法教育的新路子,以推进依法治村的进程。通过近几年开展的送法下乡等活动,我们从中发现在农村中开展普法教育仍存在一些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认识难统一。有的农村干部把普法教育当成是听话教育,要求农民学法主要是要农民听话。当农民学法后,懂得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时,反面觉得农民学了法,不听话,不好管,因而普法的积极性不高。农民学了法,懂得维护自身权益,但看到执法人员不依法办事、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时,便动摇了学法的信心,认为学法无用。二是普法教育的权威性、重要性有所下降。当前人们只顾追求物质利益和经济效益,对那些费时费力而又难见直接经济效益的工作,则持回避、被动、冷漠的态度,因而普法工作在一些人特别是部分领导干部心目中的份量就大大降低。三是普法的内容难理解。农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规范抽象的法律条文难理解,学不懂,记不住,影响了学法的积极性。四是效果难落实。由于农村普法存在着认识不足,人员时间难以集中安排,普法经费得不到充分保障等问题,尽管各级做了许多工作,但农村普法还是难以取得明显的效果。

对于当前农村普法教育所产生的这些困难和问题,无论是站在普法教育工作的全局来看,还是从社会发展的趋势上分析,都可以当作我们事业前进过程中遇到的正常现象。况且,在新形势下,农村普法工作的环境、对象内容、任务和方式方法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传统的工作方式方法已不适应要求。为此,要使普法教育能够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就必须紧紧围绕一个目标,实现“五个突破”,做到“六个到位”,真正让普法教育深入人心,变成农民的自觉行动。

围绕一个目标。就是要以着力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提高依法办事能力,推进农村各项工作走上依法管理的轨道为目标。

实现“五个突破”。一是在普法观念上要有新突破,切实破除有法不依、学法无用的思想观念,提高普法的实效性,增强农民自觉学法的信心;二是在普法典型宣传上要有新突破,每年要突出宣传几个有影响的普法、学法、用法的先进典型,典型引路,推动全面工作的开展;三是在普法内容上要有新突破,改变“普法教育就是听话教育”的现象,帮助农民掌握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知识;四是在普法形式上要有新突破,要适应农民的口味,做到喜闻乐见,易于接受,并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普法新路子;五是在普法制度建设上要有新突破,使农村普法逐步制度化、规范化。要逐步建立基层干部定期学法制度,提高基层干部法律素质和依法办事的能力。做到“六个到位”。一是认识到位。各级要切实把农村普法工作摆上位置,加强组织领导,舍得投入人力物力,把普法工作落实到位。二是领导责任到位。要把研究、部署、落实、监督、检查普法工作纳入各级领导的议事日程,明确将干部群众法律知识的提高作为衡量党政干部抓好普法工作的一个重要标准,并与其政绩挂钩,层层建立普法工作责任制,落实目标管理,把各级干部对农村普法工作的领导责任由“软”变“硬”。三是硬件建设到位。各地对普法要有领导分管,要有办事机构,要有现代化的普法设备。每个村委会争取做到六个有:有一个法制宣传栏;一个法制阅览室;一个法制广播站;一支普法骨干队伍;一套普法制度;每户一本法律读本。四是普法人员素质到位。农村普法工作能否落实,与普法人员的选拔使用,努力提高普法人员的自身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为精通法律、熟悉业务、作风扎实、事业心强、乐于奉献的普法骨干。五是效果到位。要深入农村基层调查研究,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农村普法工作落到实处。六是监督到位。坚持和实行“党委决策、人大监督、政府组织实施”的普法工作机制。认真抓好和阶段性的普法检查、总结,充分发挥各级人大代表的监督作用,每年组织人大代表对普法工作进行检查,定期听取普法工作汇报,推进农村普法和法制建设的深入发展。

三、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实行依法治村的前提和基础

近几年来,我市在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方面,通过民主法治示范村居的创建活动,进一步推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表现在:全市各村普遍实行了以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为主要内容,以公布栏为主要形式的村务公开制度;普遍实行了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管理制度。村级民主政治建设跨出了可喜的一步,也为我市依法治村工作的顺利推进奠定了扎实的群众基础。由此可见,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依法治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依法治村的生动实践,两者密不可分,辩证统一。因此,我们在大力开展依法治村的同时,必须把两者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新形式下依法治村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民主氛围。

首先,必须把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依法治村工作结合起来,而这其中的首要问题是要解决依法建制。实行依法治村首先要有反映农村社会发展规律,代表村民利益和意志的村规民约,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广大村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实行民主管理。具体地说,农村应建立健全以下规章制度:一是民主管理制度。坚持和完善村两委会议、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党员议事制度,明确议事内容和规则,确定活动方式、程序和时间,规定职责和权力;二是村务公开制度。要在村务公开的组织、内容、阵地、形式、程序、制度、档案、监督、整顿等十方面进行规范,变“要我公开”为“我要公开”;三是村规民约制度。要以党和国家的法律、政策为依据,从实际出发,把握好个别和一般的结合点,制定出一套上合国家法律,下合村情民意,具体可行的村规民约。四是解决好制度化、规范化问题。在建章立制的过程中,应注意可操性,对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应怎么样做,不应怎么样做,做出明确规定,并尽可能进行定量分析,使之既便于遵守执行,又便于检查监督。

其次,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严格的监督机制,既是依法治村重要标志的组成部分,又是实现依法治村不可缺少的手段和重要保障。一要明确职责,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抓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克服职责不清、推诿、扯皮的倾向,要把抓好这项工作作为各级各部门有关责任人特别是基层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落实责任,兑现奖惩,进一步调动工作积极性;二要加强村级班子建设,提高基层干部的法制观念和民主意识。要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促使其转变思想观念,适应新形式下依法治村、民主治村的要求,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提高正确执行政策,坚持依法办事,善于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三要加强民主监督,做到“三结合”,“两突出”。“三结合”就是政务公开与党务公开相结合,政务公开与查处反馈相结合,政务公开与发扬民主相结合。“两实出”就是在内容突出重点,即重点公开大事、要事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在方法上真正监督。同时要建立干部廉政制度、民主评议村两委成员制度,加强基层干部的持为约束。

篇3:依法治村调研报告

一、加强农村法治建设的意义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法治国家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人人都享有依照《宪法》和法律管理国家和自己各项事务的权利,并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民主权利。在中国有8亿多农民,农民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他们更有理由成为法治建设的主体,农村法治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中国法治化建设的水平高低。农村法治建设是整个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只有农村基层自治完全法治化,才能真正实现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

农村法治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农村建设的过程同时也是农村法治建设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加强农村法治建设有利于保护农业生产和农业生产设施;农村法治建设有利于保护农业生产和农业生产设施;有利于打击农村犯罪分子,提高农村社会治安状况,维护农村稳定;有利于农民依法办事,维护广大农民的权益;亦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增强农民对国家的信心,提高参与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1]。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道路上,农村法治建设还是相对比较薄弱的环节,只有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的基础,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战斗堡垒,要发挥基层党组织在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战斗堡垒的作用。必须要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法治能力建设,加强法治能力建设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加强基层党组织法治能力的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是大势所趋,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客观要求,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基本要求。同时,法治能力也是基层领导干部能够依法决策、依法办事、依法治理的一门必备的基本功,基层党组织的法治建设是基层党组织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所在。

二、我国农村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关于农村的相关法律制度不够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立法进程较快,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关于农村的法律,几乎包含了所有的“三农”问题,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农村法治建设的进程。但是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人口流动的频繁,都对法律提出了新的课题,这些问题显示出法律的滞后性[1],逻辑结构不严密性、条文规定过于原则化,缺乏可行性。再者,在我国现行的体制下,国家在制定法律、法规的过程中,很少有农民的直接参与,这使得有些法律并不能够很好的适应农村的发展要求。还有一些关于农村的法律立法层次比较低,以至于缺乏较高的法律效力。因此关于农村的法律体系尚不完善,不能很好的解决农村的实际问题是我国农村法治建设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我国农村司法机构不健全、执法不规范

农村司法机构不健全、执法不规范是制约农村法治建设的又一重要问题。推进农村法治建设不仅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更需要在实际活动中贯彻落实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但是,在我国农村地区,司法机构较少,虽有部分地区设立了法律援助机构,但多数工作人员并非法律专业人员,法律知识匮乏,能为村民提供的援助服务也是十分有限的。而法院的设立一般是要覆盖管辖多个乡镇,特别是位于偏远地区的村民,距离法院的路程较远,寻求正规司法帮助的成本较高,所以很多农民会选择放弃利用司法程序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一途径。

在部分地区,一些基层干部和部门在执法过程中“重人治,轻法治”,执法不文明、不公正、不严格、滥用行政职权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执法的过程中无视农民的合法权益,更是在农民通过法律程序维权的道路上设立重重障碍。这种种的现象直接影响了法律法律权威的树立和法律应有的公平、公正形象,给我国法治工作的推进造成了十分严重的负面影响,使得农民对我国的执法情况产生怀疑,对于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失去信心,严重阻碍了我国农村法制建设的发展。

(三)我国农民的法治意识淡薄

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村民自治等活动也日益发展,加上国家普法活动、送法下乡等活动的进一步开展以及农村电视、广播等媒体形式的普及、农民文化素养的提升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农民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日益增强。但是受到传统文化“官本位”“伦理本位”的影响和农民本身文化素质的制约,农民整体的法律意识与现代法治建设的要求有很大差距。一方面,表现在权利意识不强,大多数人认为只要自己不犯法,法律就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对一些事情抱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有些农民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不会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要么采取自认倒霉、人气吞声,要么无视法律的权威,采取“以暴制暴”、上访甚至是自杀的解决办法,害人害己,这是对法律的不信任和无知。另一方面是缺乏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具有选举权、被选举权、监督权、参政、议政的权利,但是很多地方村民不能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贿选、拉选票的现像时有发生,民主选举成为形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部分村干部的腐败行为。

(四)农村基层管理人治思想浓厚,干部依法办事能力差

“有治人,无治法……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源也。”(荀子.君道)中国传统文化重人伦轻法治。中国是一个经历了悠久的封建专制主义历史的国家,“为政在人”的人治思想观念已根深蒂固。“中华民族经历了五千年的封建宗法制度和建国以来的历次政治运动,人治已根深蒂固,传统习惯势力及其惯性巨大且积重难返。”邓小平同志也指出:“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比较少。”[2]”在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的法律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更多的会受到人的影响。尤其是在农村基层管理中,人治思想更是占据着重要地位。从渊源分析,人治思想大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官本位和伦理本位。官本位是一种以官为本、以官为贵、以官为尊为主要内容的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人民缺乏参与自治的积极性和心理上对村干部的依赖心理,使得村民自治往往演化成为“村干部自治”,村民委员会的意愿也就慢慢成为了广大村民的意愿,村民并不能有效的行使其法定的自治权利;伦理本位则倚重于礼俗,而礼俗之本则是情与义,农村的家族观念和伦理观念浓重,民主和权利意识淡薄,因此,民主选举往往难以真正实现。逐渐沦落成为人情选举、家族选举。不管是“官本位”还是“伦理本位”,二者的共同点是都忽视了法律的至上性,使得相关法律法规成为一纸空文,民主与法治沦为形式。总而言之,我国的乡村治理模式人治色彩浓厚这已经成为制约中国整体法治进程和中国乡村走向现代化的瓶颈,全面建设法治乡村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已经凸显,农村社会的法治之路更是任重道远[3]。

村民自治组织是农村法治建设的重要载体,在农村的法治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层干部是贯彻落实国家方阵、政策的执行者。但是许多基层干部平时忙于发展生产,或者繁杂的基层事务,以致于缺乏学习法律的动力,对法律知识的学习不认真、不系统,对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也只是知道表面意思,对具体内涵和贯彻要求并不清楚,法治观念、法治能力水平较低。受人治思想的影响,有些村干部甚至认为,当上了村干部,大权在握,就可以“以言代法”“以权压法”,无视法律权威,欺压百姓、公款吃喝、贪污腐败、以权谋私,严重损害了公民的合法权益,导致干群关系紧张,对树立法律权威和农民对法治建设的信心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五)农村普法工作存在的问题突出

全民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高低,是影响着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方略能否实现关键所在。普法教育是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最有效的方式。而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直接影响着我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进程,因此农村普法教育是推进依法治国方略实施过程的关键环节。虽然经过五个五年普法计划,六五普法又进入最后一年,我国整个农村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都有所提高,但由于受到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响,农村的普法工作,还存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 对于普法工作认识不到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部分基层干部只看重经济效益,一味的忙于经济发展,而把普法教育工作看做是可做可不做又费时费力的“软”任务,进行法制教育宣传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普法教育的深入开展。二是,对法律职能的认识片面,怕农民学法、懂法后,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利益,不利于管理,所以就对法律中一些有关公民权利的内容不去认真宣传,甚至不宣传。三是普法工作流于形式,虽然各级政府都制定了普法工作计划,明确了工作责任,但是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很多地方只是应付了事,落实不到位,使得普法工作只能流于形式。四是农民对普法教育的认识不够深入,认为只要不做违法的事,法律就与自己没有关系,只要听村干部的话就不会有问题,学不学法都一样,缺乏参与普法教育的积极性,这就使得农村普法工作难以开展。

2. 普法教育内容单调、形式单一,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农村的普法教育在形式上比较老套,仍然是放广播、发宣传材料、张贴宣传标语、悬挂宣传条幅等方式,难以调动农村学法的积极性。

二是在宣传内容上没有针对性,都是照本宣科,上级下发什么材料就宣传什么,没有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宣传计划和内容安排,宣传效果反而不好。三是普法工作人员的法律素质较低,对法律的认识也不全面,不深入,对于普法工作也只能是照着材料读,缺乏生动性,宣讲内容枯燥乏味,很难提高农民学法的兴趣,这样的普法工作很难取得预想的成效。

三、推进“依法治村”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农村立法工作,健全农村法律体系

在立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结合地方实际,围绕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认真研究新情况,不断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适合农村发展,与我国法律、法规相匹配的农村法律体系,使农村各项事务都可以做到有据可循,有法可依。

(二)健全农村司法服务配套设施,严格执法

一方面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设立规范的农村司法机构和法律援助机构,使得司法服务能够辐射到更广的基层群众,为群众寻求司法帮助设立更为便捷的通道。另一方面,定向培养熟悉当地情况,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的,留的住的农村司法工作人员,鼓励司法工作人员下基层,加强与群众的联系,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为农村群众提供更为专业的司法援助和法律咨询。执法活动直接关系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能否有效的贯彻和落实,同时也直接代表了国家政府和法治的形象。在农村法治建设的进程中,必须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捍卫法律的尊严。广大基层领导干部要积极学习法律知识,自觉遵守法律,严格按照法律要求办事。对于那些危害农村生产生活秩序,危害村民合法权益的黑恶势力,影响农村生产发展的不法行为,懂得用法律做武器,与之进行坚决的斗争,用法律捍卫村民的合法权益,保证农村发展的正常进行。

(三)加强农村普法教育,提高农民的法治意识

农村的法治建设要想取得显著的成效,必须提高农民的法治意识。而在农村进行普法教育又是提高农民法治意识最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解决我国普法教育存在的问题首先要提高对普法教育工作的认识,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农村普法教育工作,并把它当做一项长期的战略性的“硬”任务来完成。加强对普法教育工作的领导,各级人大要加强对普法工作的监督力度,保证普法工作的正常进行。其次要重视农村普法教育内容的实用性和方式方法的灵活性。在内容上,对不同地区,不同人群,针对农民关心的热点问题,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的内容,充分运用身边的典型案例以案释法,有针对性的进行普法宣传。在方法上,要进行不断的创新,既要运用发材料、张贴宣传栏、播放宣传广播等传统的形式,又要组织开展法制讲座、文艺宣传队等大家喜爱的,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宣传,来丰富农民的法律知识,提高农民用法律解决矛盾纠纷、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提高农民参与法治建设的积极性,不仅要懂得用法,还要监督基层干部、政府的执法工作是否合法。[4]。再者就是要提高农村普法工作人员的素质。聘请素质好、文凭高或者是法律专业的专门人员担任普法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并且定期对普法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从而提高普法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素质。

(四)加强农村基层干部法律学习,在农村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

俗话说“农村看干部”,在农村,干部的执法行为直接影响着农民对法律的感知与印象。因此要加强农村法治建设,必须要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法律素养和法治意识。利用党校、普法教育培训等形式组织基层干部定期培训,系统学习法律知识,深入了解法律内涵,破除农村干部头脑中固有的“官本位”“伦理本位”的陈旧思想,培养利用法律处理基层事务的意识,合理利用手中的权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带领村民共同致富,营造浓厚学法、知法、用法的法治氛围。

四、结语

总之,提高农村法治建设水平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道路上的关键环节,而这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农村的法治建设需要我们创新思路,认真研究农村的新情况,建设有效的法治建设的长效机制,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维护法律尊严,保证法律的真正落实[1]。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法治的真正实现,进而实现依法治国,实现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促进中国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农村法治建设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力的支撑与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法治建设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是由于农村发展相对封闭落后,加之受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我国农村的法治建设还存在许许多多的问题。本文从健全农村法律体系、完善农村司法服务水平、提升农民法律意识、加强基层干部法律知识学习等方面提出了推进“依法治村”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法治建设

参考文献

[1]李萍.当前我国农村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法治与社会,2015(5下).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2.

[3]江国华,项坤.从人治到法治——乡村治理模式之变革[J].江汉大学学报,2007(12).

篇4:依法治村之“中江经验”

2013年,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抓住第九届村(居)委会换届选举的契机,通过制订完善村规民约有效解决了征地拆迁补偿、环境卫生、社会治安、农村水利等村民关心的村级公共事务,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江经验”是如何形成的?

中江县的具体做法是让乡镇成立村规民约制订工作指导小组,村成立村规民约起草小组,根据各地实际拟出村规民约的初稿,交由村民进行反复讨论研究,经协调一致后形成草案,报乡镇进行合法性审查,审查合格后由村民会议进行表决,表决通过后公布施行。截止2013年年底,中江县837个村都制订完善了村规民约。

通过村规民约的制订和实施,中江县农村社会面貌焕然一新。首先,它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调动了广大村民参与村级公共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二是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村民遵纪守法意识得到加强,村组干部依法办事能力得到提高,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序初步形成。三是促进了农村社会风气的好转。村民的归属感、认同感明显提高,文明和谐、友爱诚信、互帮互助、尊老爱幼等良好风尚逐步形成。四是提升了乡村治理水平。中江县以制定实施村规民约为切入点,初步建立了党委领导、政府引导、村级组织主导、村民广泛参与、社会各界踊跃支持的乡村治理体系。

“中江经验”的启示

2014年2月,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提出,对中江县以村规民约为抓手、推进依法治省在基层得到落实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要求在全省总结推广。省民政厅就此对中江县进行了多次反复调研,在此基础上,总结提炼了中江县的主要做法,形成了“三上、三下,六步工作法”的“中江经验”。“三上、三下”即村规民约的起草过程反复三次征求意见、三次整理修改;“六步工作法”即村规民约的制订实施要经过“强化领导监督、广泛宣传动员、精心组织起草、反复征求意见、依法表决备案、认真组织实施”六个步骤。

“中江经验”与过去村规民约制定实施过程相比,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充分尊重民意、广泛开展基层协商民主。二是培养村民的法治观念和自觉意识。三是构筑了基层社会治理多元参与的新平台,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中江經验”是依法治省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的体现,是新形势下推进依法治村、深化村民自治、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典范,是推动基层治理方式转变的主动探索,是在实践检验中起到很好作用的成功经验。

“中江经验”成效初显

为全面推广“中江经验”,2014年6月,四川省民政厅与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委组织部、省司法厅联合下发了《关于深入开展示范创建活动全面推进依法治村(社区)工作的通知》,要求将制订完善村规和居民民约作为示范创建的重要指标体系切实开展依法治村的创建工作。7月,在中江县召开了全省学习推广“中江经验”现场会,对制订完善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进行了再动员、再部署,要求各地在2014年10月底前全面完成此项工作。

目前,全省90%的村(社区)已完成修订工作。村民们反映,有了村规民约乡里乡亲之间来往、互相理解和帮助更多了;村干部反映,通过村规民约的制定和完善,村民的集体归属感更强了,对村级事务更热心了,遵守村规民约的自觉性提高了;社区干部反映,制定和实施居民公约,提高了社区治理的居民参与度,也大大提升了流动人口的管理水平。 (作者单位:四川省民政厅)

篇5:依法治村章程

1、领导村委会、集体经济组织、群团组织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的指示精神,领导和推进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证各村级组织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职权,落实本村党员大会的决议。

2、讨论决定本村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规划,重大人事、工作安排,较大数额财务开支,集体资产管理,社会稳定等与群众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

3、搞好支部委员会的自身建设,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和监督。负责对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进行教育和培养,作好发展党员工作。

4、负责村、组干部和村办企业管理人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

5、搞好本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项工作。

6、支部班子要关心群众生活,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第六条村党支部建设制度

1、民主生活会制度。每半年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认真总结党风党纪和目标完成情况,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统一认识,改进工作。村党支部每年年终组织开展一次评先树优、民主评议党员活动,严格考核党员各方面的工作情况。对党员的年终考核与鉴定,由村党支部统一归档保存。

2、“三会一课”制度。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会议、党小组会、党课教育制度是党的基层支部的重要制度,也是健全党的组织生活,严格党员管理,加强党员教育的重要制度。支部党员大会一般每季度召开一次(1月、4月、7月、10月10日);支部委员会会议一般每月召开一次(每月5日);党小组会一般每月召开一到二次(每月8日、18日);每季度应组织党员上一次党课(1月、4月、7月、10月10日)。党支部可以根据工作需要或遇特殊情况,可以随时召开相关会议,具体时间由党支部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3、党费收缴管理制度。党员应按照标准按月缴纳党费。依照中国共产党中央组织部组通字[1998]2号文件规定执行,对无正当理由长期不缴纳党费的党员,村党支部给予批评教育,经教育不改,超过六个月不缴纳党费的,按自动不愿上进的行为处理。

4、党员发展管理制度。发展党员必须遵循“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按照党员发展工作的程序,认真履行手续。村党支部要有计划地为党的事业培养后备力量,按一职一备的要求确定培养后备干部,至少要有3名以上比较成熟的入党积极分子,积极做好领导班子的新老更替工作。

5、廉洁勤政治度。支部成员要做到“五带头”、“五不准”。即:带头履行党员义务,不准做特殊党员和特殊村民;带头清正廉洁,不依仗职权为自己或亲属谋私利;带头做人民公仆,不准贪图享受只顾个人利益;带头遵纪守法,不准违法乱纪。第二节村民委员会第七条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群众性自治组织,代表全体村民行使职权。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村民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届满应当及时换届选举。第八条村民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

1、村民委员会要自觉维护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推行村级“四民主”,积极主动地做好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并定期向党支部报告工作。

2、按照党支部的总体部署,办理村内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3、支持和组织村民依法发展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和其他经济,承担本村生产的服务和协调工作,促进农村生产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4、支持集体经济组织依法进行经济活动,维护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保障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承包经营户、联户或者合伙的合法财产权及其他合法权益。

5、依照法律规定,管理本村属于村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财产,教育村民合法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6、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教育和推动村民履行法律和政策规定应尽的义务,爱护公共财产,维护村民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发展文化教育,普及科技知识,促进村与村之间的团结和互助,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协助镇人民政府开展工作。第九条村民委员会的工作制度

1、办公制度。每天按规定作息时间上下班,全年工作不少于300天。公休日或节假日应当安排值班。坚持在办公室办公,不在家中研究和答复涉及村务的问题。

2、会议制度。每星期召开一次例会,每季度一次总结会;特殊情况或特殊需要时,不定期召开“两委”联席会议,一般由村党支部书记主持,就村中的一些重大事项进行研究。

3、自律制度。每月10日为村民委员会成员集体学习日。村民委员会成员要正确行使村民赋予的各项权力,为政清廉,秉公办

规和政策及上级党委的工作部署,根据本村实际,召开支部会议提出决策方案;或者由村委会提出方案,报经支部同意后提交村“两委”联席会讨论。(2)召开支部、村委联席会议,讨论修订决策方案。(3)由支部召集党员大会,征求意见,对方案进一步修订,然后形成党员大会决议。(4)将决策方案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进行表决通过后付诸实施。第十七条民主管理

1、村集体资产(指集体土地、集体房产、集体企业等)的承包、出租、变卖等工作,村党支部及村委会必须在严格遵守国爱有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履行规定的四步决策程序,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表决通过后付诸实施。

2、按照绣惠镇人民政府关于实行农村集中计帐的管理办法的规定,本村所有村级集体财务活动纳入计帐中心统一管理。所有集体资金进入计帐中心村级帐户,所有现金支出从计帐中心村级帐户划出。每月的集体收入,报帐员必须于25日前按所开票据上的金额缴入计帐中心专户,并附报上缴收入明细表。

3、建立村级民主理财小组。民主理财小组成员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推荐或选举产生,一般3人至5人。“两委”成员的配偶、直系亲属不得担任民主理财小组成员。

4、村级一切财务开支必须按照规定的批准权限进行审批,实行支部书记一支笔签字制度。一切开支必须由当事人(经手人)、村支部书记签字,并经村民主理财小组理财加盖理财公章,然后由计帐中心负责人签批后,方可由计帐中心会计审核并报销。第十八条民主监督

1、积极推行民主评议制度。每年年终召开一次评议会议,参加评议的人员主要是村民代表或户代表,可以扩大到18周岁以上的村民,评议对象为“两委”成员及享受集体承担误工补贴(工资)的其他村务管理人员。

2、健全村干部任期、离任审计制度和村务工作过失责任追究制度。审计由绣惠镇人民政府负责,审计事项主要包括:

3、建立村务第十九条村务和财务公开第十九条两公开一监督

1、村务公开要从农民群众普遍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入手,凡属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及村里的重大问题都要向村民公开。主要内容包括十个方面:(1)本村享受补贴的人数和补贴标准;(2)从村集体经济中所得收益的使用情况;(3)村办学校、村建道路等公益事业的经费筹集方案;(4)村集体经济项目的立项、承包方案及村公益事业的建设承包方案;(5)村民的承包经营方案;(6)宅基地的使用方案;(7)计划生育指标分配方案;(8)救济救灾款的发放情况;(9)村民认为应当由村民代表会议讨论的其他事项。

2、财务公开的内容主要包括:(1)村财务计划及其执行情况;(2)各项收入和支出;(3)各项财产的购置费用;(4)债权债务;(5)各项收益分配;(6)水电费收缴特别是村干部的水电费缴纳情况;(7)以资代劳收入;(8)企业出租、承包费、农业补贴;(9)招待费支出、福利费发放;(10)干部工资补贴。

3、实行村务和财务统一公开日、质询日、接待解答日制度。统一公开日,即规定每年1、4、7、10月的15日为公开日,届时各村要按照规定的内容将上季度的事务和财务情况公之于众;统一质询日,定在每年的1、4、7、10月的17-18日,即在公开日两天后,村民对公开结果不满意或认为不实的,可以向村干部提出质询;统一接待解答日,即在公开日后的第一个星期一,对村干部不愿回答、不能回答和回答不能让群众满意的问题,由镇包城关办事处领导到城关办事处,负责接待解答问题。第五章村务管理第二十条印章管理。凡涉及贷款、承包、签定合同等重大事项须加盖村民委员会公章的,要严格按照决策程序讨论通过后方可使用。换届选举工作结束10日内,上届党组织和村委会应当向本届党组织和村委会移交印章。第二十一条经济合同管理凡涉及村级重大问题或大多数群众利益的经济合同,必须先经城关办事处、镇司法所核准后再予以签定第二十二条计划生育管理

1、全体村民要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计划生育服务条例》,按照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知情选择的规定,自觉实行计划生育和晚婚晚育。

2、持有准生证的夫妇允许生育子女。生育一胎后必须采取节育措施。第一胎为男的孩的不再准生第二胎;第一胎为女孩的,其母亲年龄达到30岁的可申请准生第二胎;第一胎为残疾的,办理有关手续后可准生二胎。不论何种原因,不准生育三胎。

3、本村及村内暂住人口中的育龄妇女,均属本村的计划生育管理对象。育龄妇女必须服从本村计划生育管理,自觉按照规定时间进行孕情检查和透查。

4、严禁非法同居、未婚先孕、未婚生育和非法抱养、领养、寄养孩子。计划外怀孕的,必须引产、流产。拒做引产、流产手术的,交由上级计划生育管理部门处理。

5、不得藏匿外来逃避计划生育的人员,藏匿不报或由此造成计划生育外生育的,藏匿人承担相关责任。

6、积极协助工作人员开展计划生育工作是每个村民的义务。严禁刁难、围攻、打骂计划生育工作人员。任何人都不得在计划生育工作中作假舞弊。

7、村民自治委员会建立计划生育协会组织,健全育龄妇女档案,定期公开生育指标安排情况。第二十三条村民建房管理

1、严格建房规划。按照市政府城区总体规划的要求,本村村民住房以居住公楼为主。公寓楼建设由村集体统一组织施工,统一办理房屋权属证书,需要住房的村民提出书面申请,按规定缴纳房款。

2、村民翻建、改建村内原有房屋必须服从村民委员会的统一规划。事先用书面形式提出申请,由村民委员会派员实地指定划线标高,并签订建设协议,方可施工。未按规划标准、故意超高或扩占建房户,一经发现,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拆除违章建筑。否则,将依据有关法律程序严肃处理。

3、村民旧房影响整体规划,应办理拆旧建新手续,必须先拆除后建设;暂时无能力翻建的,由村建房领导小组协调置换空闲房屋暂住,旧房屋必须拆除影响规划的部分。否则,将申请有关部门依法强行拆除。

4、因国家或集体建设征用需要拆迁的民用建筑,按有关规定补偿并优先安排住房。

5、村民出卖、出租住房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

6、村民新建的住房,必须办理《宅基地使用证》和《房屋权属证书》,未取得以上证件的房产不受法律保护。第二十四条土地管理

1、按国家的有关法律规定属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包括耕地、林

人负责保管。

2、村民档案记录作为评比“星级文明”争创活动的重要依据之一参加评选。

篇6:依法治村调研报告

[摘要]为推动农村的法治进程,政府一直在强调依法治村的方略。然而,在农村法治实践中却出现了制度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失衡。在这一情境下,重视运用以德治村的方略则有助于解决因失衡而引发的种种问题,也有助于推动依法治村的进程,并最终实现农村的.长治久安。

[关键词] 依法治村;民间规范;以德治村;社会主义道德

Paying Equal Attention to Law and Virtue, Ruling the Village in a Civilized Way

――――an Internal observation of Movement

of“Managing a Village According to Law”

Zhou Hua

(Law School, Zhongsha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275)

Abstract: To advance the process of the rule of law in rural areas, the government has been insisting on the strategy of “managing the village according to law”. However , during the practice of rule of law in rural areas emerges the unbalance between the institutional supplies and the social demands. Under such situation, to attach importance on the strategy of “managing the village by virtue” may contribute to the settlement of various problems caused by the unbalance, while it can also help to advance the process of “managing the village according to law” and achieve the long-term stabilization in rural areas ultimately.

Keywords: Manage the village according to law, civilian norms, manage the village by virtue, socialist morality

我们知道法治道路可分为政府推动型和社会演进型两类。打开国门后,要“尽快”变革国内僵化的经济政治体制以应对外部的压力与挑战是使中国走上政府推进型法治道路的关键原因。在政府的推动下,依法治国已成为全国上下的一致呼声,而依法治村,也就成为依法治国的应有之义。为使农民“懂法”以推动依法治村的进程,政府在农村积极开展了大规模的普法工作,这种普法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福利引导型模式,即由国家组织人力、物力来开展普法工作,引导村民逐步依据法律这种“正式规则”来规范自己的生产和生活。

十多年过去了,客观而冷静地看,农村普法取得的真实成效很难令人满意,村民法律意识的提高过于迟缓,不少“正式规则”并未如预期所料那样落到实处。村民的法律意识很大程度上只是本村法治建设现状的反映,我们不能单单指望村民上好法制教育课、听好法制讲座,依据教科书、宣传册上的概念去形成和增强法律意识。因为村民们更为关心的是“活法”、是“现状中的法”。当我们反观农村现状时,就会发现普法宣传与法治实践之间存在着脱节,“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之间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甚至在某些方面仍存在着“书面法律”( law in books )与“实效法律”( law in actual operation )之间的严重对立。村民们读完了从“送法进村”活动中得来的宣传册后,将其束之高阁,照旧依据着许多带有传统法律文化色彩的民间规范来组织社会生活,来调整生产和生活中大多数的矛盾和冲突。这种民间规范作为一种传承性极强的“非正式规则”是不可能短期内仅仅以一套书面上的、外予的、理念化的“正式规则”所能代替的。例如,在许多村庄,有关外嫁女待遇的民间规范明明与书本上的“

上一篇:婚礼妈妈致辞下一篇:汽车维修安全操作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