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故乡的春天为话题的写景作文

2024-04-25

三年级故乡的春天为话题的写景作文(通用16篇)

篇1:三年级故乡的春天为话题的写景作文

今年暑假,我和爸爸去北京住了一段时间。在此时间,我们去了很多地方。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就是去故宫。

到天安门广场了,我和爸爸直奔故宫走去,到了故宫,我惊叹起来了:我从来都没有见过这么大的广场,我估计这个广场可以容下几万人了呢!接着,我们又走呀走呀,抬头一看,哇!简直不敢相信,这是古人造宫殿,这太和殿 真是金碧辉煌,雄伟壮丽啊——!在楼梯中间有一副用石头雕刻出来的石雕画。整个石雕画上面刻着各种各样的龙,真是华丽而威武。看这那么大的巨石雕刻,我不禁感叹。

我们走进了御花园,满眼看到的都是苍松翠柏 ,奇花异石。放眼望去,不时可见几座宫殿和几座奇怪的山峰呢!

这自然与人工的美妙结合,正所谓“天上人间”啊——!

篇2:三年级故乡的春天为话题的写景作文

今天是我们到北京的第一天,我们兴奋地来到天安门广场,我看见了高大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和雄伟的天安门城楼。接着,我们来到故宫, 一进故宫,眼睛一亮,四处都是红墙黄瓦。

我们先来到了钟表馆,里面有各种各样的钟表。后来看完钟表馆我们就去了珍宝馆,珍宝馆里面有一些是从圆明园搬过来的。

接着我们来到了九龙壁,上面有九条形态、颜色各不相同的龙,看上去栩栩如生。最后,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故宫。虽然腿累得发酸,心里却美滋滋的。

篇3:三年级故乡的春天为话题的写景作文

一、明确“充氧”目的, 树立正确指导观

《语文课程标准》对3-6年级学生写作方面的要求是既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勤练笔”, 把习作与阅读教学、综合性活动以及生活 (日记、周记) 结合起来, 使学生愿意写, 有大量写作实践的机会, 又要允许学生存在写不具体、内容不集中、表达顺序不清楚、语句有毛病等问题, 鼓励学生写后自己读, 相互交流, 共同提高。

因此, 在三年级的习作教学中, 笔者把学生带入“天然的氧吧”, 让他们亲身去观察、体验感受, 让学生在“天然氧吧”中学会发现、分析、改进、创新。

二、“揪”出需充氧者习作弊病, 以便对症“充氧”

如今, 大部分的学生“谈作文就挠头”, 无奈之下凑成一篇文章:中心不明确, 假话多、讲空话, 观察不仔细, 语言空洞、无感染力、太成人化……认真分析需“充氧者”出现的问题, 我们不得不深思, 这是学生不爱动脑的原因呢, 还是学生习作引领者教师教学的失误呢?实践证明, 学生写作难的根本原因不在学生, 而在教师是否将学生真正引入了“天然氧吧”中“教”。

三、为学生不定时充“氧”, 让学生习作大放光彩

三年级正是学生作文的起步阶段, 此时若作为引航者的教师导航不当, 将造成学生偏离航道任意漂流。因此, 作为三年级的写作教师, 必须为学生开个特色“氧吧”。

(一) 给学生“充氧”前, 教师要准备充足的“氧源”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 教师若想让学生真正得到充足的氧分, 就必须准备各种各样的“氧”料。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了丰富的语文素养, 自身兼备良好的习作水平和习作技巧, 能合理有效地挖掘课程资源,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法, 对小学生习作要求理解得当, 对写实作文认识足够等, 才能在习作课堂的“氧吧”中做到胸有成竹, 随时应对学生“缺氧”时的诸多疑问。

(二) 巧借多种“氧源”, 让作文变得有声有色

我们生活在美丽的大自然里,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五颜六色的鲜花、蔚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着各色装的人们……也能听到小鸟叽叽喳喳地叫, 风儿呼呼地吹, 小朋友们哈哈地笑……这些美丽的画卷和动听的“音乐”, 构成了奇妙的世界, 那我们的习作也应“有声、有色、有感”呀!为此, 与其在课堂上费尽口舌, 还不如带学生走出教室, 走进大自然的“天然氧吧”, 让他们自己用眼睛去看, 用耳朵去听, 用鼻子去嗅, 用口去品尝, 用心去感受。此时的学生可尽情放松自我, 没有了课堂上的压抑, 学生在“天然氧吧”中轻松愉悦地“玩”时, 产生了想写的欲望。在师生共同的观察、了解、交流中, 学生有话要说、要写, 此时教师不说学生也想写了。例如, 在讲喜欢听的声音时, 走进校园、公园、街道等去听去想;在讲观察一种喜爱的植物、动物、地方时, 也可带领他们走入“天然氧吧”中, 如果学生眼前“实”了, 那脑中便有思, 口中便想说, 心中便有感了。

生活中蕴藏着丰富多彩的“充氧”资源, 只要教师做生活的有心人, 身边的每个细节都是很好的“氧”具。此外, 师生还可以共同参与各种“充氧”活动, 共同体验活动中的乐趣, 让学生在快乐的“充氧”过程中悟、思、写, 这样的作文才具有真情实感。

(三) 为其“充氧”, 不如教其“充氧”的方法

给学生“充氧”不是最终目的, 而是让他们学会“充氧”的方法。教师教学生习作不是为完成几篇作文, 而是教给学生一种方法, 一种技巧, 这是一种技能。让学生用眼睛去观察人物、景物、生活, 用耳朵去倾听各种声音, 用手去触摸感受, 用嘴去说出想法, 用舌头品尝味道, 用脑子去思考、去想象、去创造, 只有这样作文才更精彩。

(四) 阅读教学, 习作“充氧”又一策

其实, 在一、二年级的阅读课中, 我们便开始了习作教学, 只是当时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一种语感。而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 它们便是教师随时可利用的“充氧”方式。如北师大版教材第五册课文《你一定会听见的》第3、4、5自然段, 描写风、雨、动物声的部分写得很精彩。学生不仅可以在多读中体会声音的美妙, 还能学会一些写作方法, 如相同意思的动词可避免一个词的重复啰嗦——文中关于“吹”的意思, 用了“掠”“拂”“呼啸”“卷”。

(五) 课外阅读积累, 学生在无形中为自己“充氧”

我国有许多经典名著, 国外也有许多名篇, 其中有许多有名的段落、句子, 几乎所有的写作方法, 表达技巧都蕴藏在其中。因此, 它们是我们非常有利的“氧源”, 平日笔者就鼓励学生多看课外书, 并推荐一些好篇目:一、二年级主要在读中识字, 三年级学会摘抄好词佳句, 使学生在读书、抄写中吸收到许多习作上无法教的语感和习作技巧。

(六) 巧用多种“充氧”方式, 注重情感升华

往往“金点子”多、“充氧”方式多的教师, 他的“氧吧”课堂“其乐融融”, 学生在课下也收获很多。如我们的“充氧”方式多样, 可在作文课开始前进行个小游戏、小表演、小展示、小辩论等, 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 这样也便于教师现场指导。学生看到了实实在在的东西, 才会边看边想, 这样的想象才合情合理, 才是感情的升华。

(七) “充氧”效果评价多元化、人性化

对学生作文的“充氧”效果评价也是一种技巧。好的评改, 学生从中受到启发、鼓励, 从而学生有欲望进行下次习作。如若教师评语不当或没注意“优、中、差”的分析, 则会造成学生习作的两极分化或毫无积极性。因此, 评改作文的“充氧”效果一定要多元化、人性化:1.尊重学生的自我体验, 保护童真;2.用激励的言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3.画出学生写得优美的段落或句子予以鼓励;4对于错别字可采用自查或同桌查等形式;5评改兼顾“优、中、差”……总之评改要收到实效。

篇4:故乡的云为话题的写景作文

七岁的我和弟弟跟随爸爸、妈妈来到武当山,边学文边习武。如今,故乡的人,故乡的事渐渐模糊了,但是故乡的云记忆犹新。云儿时常飘到我的梦里,飘到我的心窝里。故乡的云一年四季变幻莫测,是那么神奇、美妙。

故乡的云像小孩儿一样特别喜欢“哭”,白河县的天,娃娃的脸,说变它就变。刚才还是晴空万里,眨眼间,云飞雾动,一阵太阳雨从金色、红色、紫色、白色、黑色的云朵里跳下来了,不一会儿,雨停了,天边架起一座彩虹。从这一个山巅跨入另一个山巅,似七彩天桥。一朵朵白色的云,随着轻风从彩虹上下飘过,彩虹好像在飞动。白云在彩虹的映衬下显得更加洁白无暇,彩虹在白云的衬托下显得更加艳丽迷人。

故乡的云爱照镜子。早晨,太阳一升起来,蓝天上就飘着朵朵彩云,彩云好像人一样知道对着镜子梳妆打扮。瞧,清澈见底的白河水面上映照着七彩的云儿。一朵朵彩云在水中显得更加婀娜多姿、瑰丽迷人。一阵阵轻风拂来,河面上漾起点点波纹,水中的彩云仿佛跳起了欢乐的舞蹈。云在舞,水在舞,蓝天、青山也在舞。白河水面上不仅有彩云、蓝天的倒影。还有青山的倒影。山儿在云儿的映衬下,显的更加碧绿、峭拔。

故乡的云爱恋大山。“孤峰突起’’“盛气凌人”“云横秦岭”这是对故乡大山秦岭“高大险峻’’的写照。故乡的云儿在山间游,山在水中舞。早晨,那玉带似的白云在山腰缠绕;午后,那轻纱似的白云在山巅飞舞。

故乡的云变化多端。傍晚,劳作归来的农民,坐在自家的门槛上或者搬个凳子坐在房前悠闲地观赏火烧云。看,火烧云上来了,半个天空红彤彤一片似火烧。忽然,一朵朵白色的、红色的、黄色的、紫色的。云儿出现在眼前。有的像呼啸的狮子,有的像奔腾的骏马,有的像棉花团,有的像座金山,有的像老人,有的像怪人。看着看着,云儿变了,色彩变了,形状也变了,就连座在对面的家人似乎也变了。脸上一会儿红,一会儿紫,一会儿黄,似乎也变成了火烧云。

故乡的大山酿造了多变的天气,酿造了多变的云儿。假如我是画家,我会描绘出一幅幅神奇美妙的云图。

篇5:故乡的云为话题的写景作文

夏天,躺在碧绿的草地上,看着那有趣的云朵千变万化,一会儿变成了巨人,一会儿又好像变成了一朵朵棉花糖,真想上去抓一把吃,感受那丝丝香甜。它又好像调皮的娃娃。我们跑,它也跑。我们停,它也停。似乎在和我们嬉闹。

秋天的云,那才叫美呐!布满天空,如同一匹丝绸,却也有一点点的蓝色,碎碎的,好像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再加上那只只小鸟和红彤彤的大太阳,更是漂亮的无可挑剔。美丽的落叶被它衬托的好像一颗颗从天上掉落人间的金星星。

冬天是最美的时候,云朵充满了整个天空,没有一丝痕迹。天上的太阳在上面,小鸟慢慢飞过,那就像一个小孩子画成的一幅可爱的图画。

篇6:三年级故乡的春天为话题的写景作文

今天上午,我们去厦门大学参观,我还是第一次去大学里面呢。学校的门很大,上面有4个金色的大字“厦门大学”.一进门我看见宽宽的马路和两边整齐的树木,大片大片碧绿的草地,还有很多漂亮的大楼,这可真是个漂亮的学校。

我们继续往里走,来到一个很大的湖边,这叫芙蓉湖,湖里有黑天鹅和鸭子。黑天鹅嘴巴是红色的,嘴尖有点白色,我给天鹅喂面包,它们都游过来抢着吃。爸爸说这所大学很有名,我一定要努力学习,争取考到这里上学。 出了学校,我们又到了南普陀寺,这里有很多游客和烧香的人,我还往许愿塔里扔了几个硬币。我们爬到山顶看到了淡绿色的大海和远处的小岛和轮船,我觉得厦门很美。

篇7:三年级故乡的春天为话题的写景作文

一、三年级起步作文教学问题分析

(一)写作教学模式落后

新课程改革中对于写作的教学有明确的固定,写作形式不应该被局限,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想象,表达自己的感受,写出来的东西应该是能够打动作者的东西。这就说明在语文写作中,应该让学生写下自己的真实见闻,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但是在作文教学当中,部分老师会利用字数和文章结构来限制学生的写作,让学生按照老师提出的规范来进行写作,很大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的写作才华无法体现。

(二)写作教学思想有待提高

教师自身的写作教学思想,对于学生的写作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影响。一些老师出于为学生好的思想,把自己的习作想法传递给了学生,希望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想法在较短的时间内来提高自身写作水平,可是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教师对三年级的学生期待太高, 他们期待学生可以通过短期的学习就可以写出规范的文章,写出和范文一样优秀的文章,写作成绩可以大幅度的提高。这样的写作教学思想,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的写作教学行为,进而影响学生的写作学习,兴趣降低。

(三)学生语言积累不足

受学生年龄的限制,学生掌握的词汇很有限,而且学生的阅读量很小,没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对于事物的认识程度很低。在写作的学习中,学生常常感到没有东西去写,没有办法独立的完成写作。 学生的语言积累量不够是影响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重要原因。要想在三年级起步阶段解决学生的写作心理与实际问题,就需要帮助学生提高语言积累。

二、三年级起步作文难点突破方法

(一)丰富教学活动, 激发学习兴趣

三年级阶段是学生作文教学的起步阶段,在这个阶段进行写作学习对于学生还存在不少困难。让学生对写作充满兴趣而不是抵触, 是作文起步教学的重点,如果学生不愿意或者厌恶写作,那么学生怎么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写作学习。在写作教学的初级阶段,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写作兴趣,可以将多样的教学活动和写作实践结合起来,遵循兴趣教学的原则,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教学互动。在互动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产生写作的欲望,再帮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开放性的写作环境可以很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没有固定题目的限制,老师可以用多样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观察,先让学生在心理上有表达的欲望,再指导学生进行写作,由于课堂氛围比较轻松,很受学生欢迎。“我手写我心”是写作的追求,三年级的作文起步教学也是一样的,只有让学生感受到,然后通过作文的形式表达出他们的感受。例如: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两人三足”的比赛,通过比赛学生可以深刻感受到合作的意义所在。通过两个人的积极配合,克服困难最终到达终点,学生一定是充满喜悦的。活动结束以后,可以安排写作练习,让学生描述活动内容,可以突出描述让其印象深刻的情景。在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同时,也让同学们感受到合作的力量。由于写的是学生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而且也是学生想写的东西,因此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通过这种方式培训学生的写作,可以很大程度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注意巩固基础, 重视写作方法

三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写作时,就像一个学走路的孩子,如果没有人在旁边进行有效的指导,他们总是会到处“乱爬”,没有目标也没有得到帮助,所以他们始终是迷茫的状态,在这种状态来进行作文的起步对学生很不利。在作文的起步阶段,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写作技巧,还要帮助学生打下一个好的写作基础。这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好技巧,形成好的写作习惯。

1. 指导学生进行观察。观察是学生写作起步的关键,学生只有通过细心的观察,学生才能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例如:在三年级写作练习中有一个题目是要学生描写景物和动物,这个题目的要求很明显要让学生观察景物和动物才能更好地构建作文。可是这个观察不是没有顺序的,老师要知道学生怎样进行有效的观察,先观察景物的背景,再观察动物,这样可以在学生心里形成一幅画,在写作的时候描述也更细致。

2. 指导学生进行思考。学生除了要通过观察获取写作材料, 还要进行适当的想象。想象力也是作文创作的源泉。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三年级上册的习作训练中,有一个题为“我的自画像”的作文练习。在这个练习中如果只是生硬地刻画自己的外貌特征,对于读者来说比较平淡。这时候,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通过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来丰富写作内容。

篇8:三年级故乡的春天为话题的写景作文

漆黑的夜在闪电和雷声中,显得越发的恐怖,有一种灾难大片的即视感,甚至几次闪电几乎照亮了天空,只短短几秒,便消失不见,但人们的瞳孔里,仍是刚才那道使整个夜空变得狰狞的.闪电。全家出动,将门窗严严关实,但呼啸的风还是挤着窗隙,像是来自地狱的魔鬼,发出一阵阵令人心悸的尖叫。雷不断,闪电也不断,它们合奏出的恐怖乐章,敲打着我的心,大雨迟迟不下,似乎憋足了劲儿,只待一声令下,便以最快的速度洗刷城市。

抬眼间,一阵大雨从天而降,它们一个劲儿的往窗上扑,一条条水流不断,顺着窗户,逆流成河。这是雷雨的最强音节?很显然,这不是。窗边传来噼里啪啦的响声,随后便越来越大,我彻底慌了神儿,忙不迭地跑向窗户。贴着冰冷的玻璃,我隐约看到几颗小冰粒,只晃动了几下,便跌落窗台,我满心欢喜,却又十足好奇。听奶奶说,这是冰雹。我本以为,这冰雹只是这场暴雨的一个小小过客,可它却是真正的主角。冰雹的来势愈发凶猛,冰雹也凝聚在了一起,气势汹汹,袭击着一切,也摧毁着一切,窗户好像受不了这样的攻击,随时都有可能土崩瓦解,恍惚间,地面也好似在摇动。伴随着来势凶猛的冰雹,我忽然有种掉入冰窖的感觉——这才是雷雨的最强音节。冰雹慢慢地变小了,失去了威风,积在窗边,等待融化。

清早醒来,满地绿叶堆积,憔悴损,如今树木尽折腰。空气中的燥热难耐被大雨带走,只剩下一丝丝清冷,冷风中的树木,孤立无言,树枝轻颤,像是在呻吟,也像是回忆昨晚冰雹肆虐的可怖场景。

篇9:三年级故乡的春天为话题的写景作文

春天的三月是最美的,昨夜,小草穿上嫩绿的新衣,从土里探出脑袋来,张望着春天的世界,微风轻轻一吹,小草就跟着风儿翩翩起舞,风儿一停,它就准备下一次的舞会,向我们报告春天的喜讯。

春天的三月是最美的,昨夜,花儿穿上了花衣,绽开了花瓣对着天空微微笑,每当人们看到迎面微笑的花儿,心里就会悄悄地说:春天来了。春天,千姿百态的花儿争奇斗艳,好像在比谁更美呢!

春天的三月还是最美的,昨夜,柳树妈妈唤醒了自己的嫩芽宝宝,微风轻轻吹,宝宝笑呵呵。更美的是那洁白纯净的小河,风儿轻轻地吹着,就像妈妈的手,温柔地抚摸着小河,小河泛起一圈圈涟漪,在阳光的映照下,河岸边的柳树 花朵,还有那蓝湛湛的天空,映在水中,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三月的春天,春意盎然,三月的春天,诗情画意,三月的春天更是一幅“春之画”!

春雨

沙沙沙……沙沙沙,是谁在地面上弹琴?哦,原来春雨姑娘踏着轻轻的脚步向我们走来了。

丝线般的春雨淅淅沥沥地落到路面上,出现一个个小水坑,雨水滴到水坑里,出现了一圈圈波纹,就像有小鱼在水里嘻戏。雨点儿落到枯萎的小树上,小树有了春雨的滋润,重新冒出了嫩绿的芽。春雨还落到了草地上,小草弟弟在春雨的爱抚下探出了点点嫩芽。

春雨又落到了杨柳上,杨柳又垂下细长的枝条随风飘拂了。春雨把油菜花染黄了,把秧苗变绿了,一位农夫说:“春雨贵如油呀!”

我站立在窗前,向远处望去,一切都朦朦胧胧的,越来越看不清楚,仿佛就像披上了一件件轻纱。我伸出双手,春雨无声无息地飘落到我的手掌心上,我感觉痒痒的,凉嗖嗖的。我听到春雨嘀嗒嘀嗒打在每家每户的雨蓬上,简直就象一种优美的音乐在伴奏。

篇10:三年级故乡的春天为话题的写景作文

新的一年,到处呈现出新的气象。你看,原本弯弯曲曲的小路,一到下雨天就变的泥泞不堪,人很难在上面行走,一不小心就会摔一跤。现在,那些小路再也看不见了,取而代之的就是一条条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水泥马路。无论刮风下雨,它就是坚不可摧,微笑着把人们送向远方。

你看,马路上的车辆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人们出门一般都是乘公共汽车或者自己骑自行车,很少有人自己开车。可现在,几乎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汽车,每天都是开着自己的车子上班,游玩。偶尔看见路上骑自行车的人,也只是在锻炼身体而已。

马路边的房子更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本都是平房,难得能看见一、两幢楼房。可现在,到处可见高楼大厦,摩天大楼鳞次栉比。每到夜晚,大楼上的霓虹灯亮起来,马路上的车灯亮起来,就像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大花园。整个马路成了灯的海洋。

篇11:三年级故乡的春天为话题的写景作文

纵观当前作文教学, 学生生活经验缺乏、观察能力薄弱、作文题材单一、写作内容空洞, “无话可说”、“无从说起”的写作现象显而易见, 尤其在写景作文中更为突出。针对小学中年级学生写景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笔者结合近两年执教第二学段的教学实践及参与《利用网络视频提高学生语文写作水平的策略研究》全国课题的研讨经验 (下面简称为“课题研讨”) , 认为小学中年级写景作文教学可利用视频指导辅助课堂, 逐步突破、提升。

一、引入视频, 激发写作兴趣

翻阅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四年级教材, 不难发现, 小学中年级的习作内容主要包括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想象等几类。对于小学生来说, 写景作文是常见的文体。然而, 笔者在本校中年级学生中开展的一次关于“选择你最想写的习作类型”自由选题调查发现 (如图1) :小学阶段, 三、四年级学生均喜欢写人、记事类的文章, 三年级写人、记事类选择所占的比重为76.1%, 写景类为8.8%;四年级写人、记事类选择所占比重为60.7%, 写景类则为17.9%, 比三年级稍高9个百分点。从图1数据中可以看出, 不管是三年级还是四年级的学生, 写景类作文所占的比重远远低于写人、记事、其他类作文。可见, 小学中年级学生普遍不擅长或不乐意写写景一类作文。

学生不愿意挑选写景一类作文, 归根到底——兴趣仍未激发出来。特别是农村地方的学生, 生活天地不够宽广, 阅历不够丰富, 视野不够开阔, 自然感受不到教材描景语句的优美, 体会不到作者爱景深切的感受, 即便写出来的文章大多不是记流水账就是言之无物, 索然无味。要想改善这种问题现象, 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自2013 年9 月参与课题研讨以来, 笔者十分注重把视频这种新型教学资源引入习作指导课堂, 利用崭新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景物”指导课上, 笔者先后采取传统教学与视频指导两种授课形式进行对比实践。前者主要与学生进行谈话交流、范文指引, 全班46 篇习作有27 篇仿照范文按照四季变化顺序进行描写, 部分本地学生甚至写出“冬天下雪、堆雪球、打雪仗”等与珠三角冬季特征不相符的内容, 千篇一律。后者则把金斗湾水乡怡乐园、皇爵音乐喷池广场、坦洲山公园等本地标志性建筑景物拍录成视频引入课堂, 勾起学生熟悉的回忆, 打开话匣子, 进而引导学生把自己身边熟知的景物写下来。这样一来, 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浓厚起来, 并能结合自己亲身体验过的回忆和感受展开写作。从后者学生完成习作的情况统计看来, 笔者惊喜地发现, 全班46 篇学生作文, 大部分作文篇幅由原来约300 字增加到400 字不等, 原来27 篇按四季顺序描写的作文减少至14 篇, 学生的写作兴趣明显提高, 写作效果略有改善。

由此可见, 兴趣是促进学生进行写作的动力源泉, 把视频引入习作指导课堂, 是培养学生乐于写作的良好催化剂。

二、活用视频, 优化写作技巧

写景作文在选材方面无非是蓝天白云、花草树木、高山流水、虫鱼鸟兽, 写作对象鲜明, 应该是比较容易写的文章。但学生面对这些美景却时常写不出美的感觉来。笔者认为, 灵活运用视频指导习作, 可以直接、清晰地帮助学生优化写作技巧, 提高写作能力。

(一) 按照一定顺序, 有序观察

按一定顺序进行细致观察, 是写好写景作文的重要前提, 分为按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来写, 采用定点写景或移步换景等方法。

一般来说, 传统的习作指导课能让学生基本掌握按时间或空间顺序对景物进行有序观察, 习作中可以经常看到“春、夏、秋、冬”、“早晨、中午、傍晚”、“从近处看……眺望远处……”等字眼。但是, 在指引学生掌握如何采用定点写景或移步换景的方法进行写景时, 新型的视频指导法略胜一筹。

在执教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校园一角”中, 笔者在自己所任教班级分别采用传统教学与视频指导两种教学方式进行实验对比。在传统课堂教学中, 学生作文反映部分观察顺序杂乱、东拼西凑的问题, 即便有序观察, 文章总体也表现出过渡生硬的现象。为此, 笔者特意准备三个视频力争改善前面所出现的情况:一是站在学校正门定点拍摄教学楼及两旁升旗台、花坛的视频;一是从学校正门开始向教学楼、足球场、篮球场等进行移步换景的镜头汇编;二是杂乱景物的拼凑拍摄。实验课上, 笔者先后播放三个视频让学生对比感受“哪一个视频更吸引你, 为什么?”通过图像、声音的动态展示, 视觉、听觉的直观体验, “教师能够更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 并说出观察的顺序, 更有计划地帮助学生从无意注意观察转换到有意注意观察”[2], 就这样, 学生强烈感受到按一定顺序观察与描写的重要性, 并能较快区分定点观察与移步换景的异同。在此基础上, 教师借机指导学生如何使用鲜活的过渡语把观察到的景物接连起来形成一篇文章。翻阅对比实验后的学生作文, 笔者发现, 学生作文观察顺序杂乱的现象有所减少, 48 篇习作仅有3 篇仍需改进;移步换景时所写下的过渡语较为灵活了, 48 篇中有26 篇达到预设的理想要求。

(二) 紧抓景物特点, 主次分明

虽然每处景物描写都离不开山水、花草、小桥、溪流等, 但每处景物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小学中年级学生的作文大部分出现景物特点不突出、“眉毛胡子一把抓”、叙事多于写景的现象, 写出来的文章空洞无物, 千篇一律, 无法感染读者。

针对这种情况, 笔者结合课题研讨实际, 尝试利用视频指导寻求转变。以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习作“秋天的图画”指导为例, 笔者搜集大雁南飞、水果成熟、稻谷丰收等素材制成视频资源, 通过播放视频, 引导学生打开话题“秋天来了, 你在视频中看到了什么?哪个镜头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为什么?”接着明确写作不需要把所有看到的景物都写入文中, 如同观看视频, 只要抓住一两种景物的突出特点让读者留有深刻印象, 就是成功的。在这个过程中, 如有发现学生说话欠缺具体或情绪高涨要求再次观看时, 笔者会重复播放视频, 让学生再次感受, 加深印象, 激发说话的欲望, 进而达到“先会说, 后会写”的预期目标。

通过反复试验, 笔者记录了2013、2014 学年所任教班级从三年级到四年级以来写景习作训练的测试评价数据。从图2 折线图显示, 自开展视频指导写景习作以来, 学生一、二类作文呈逐渐上升趋势, 虽中间略有起伏, 但总体表现与实验起点相比呈持续增长走向;三、四类作文则出现人数缓慢递减现象, 总体沿下滑走向发展。

实验证明, 学生景物特点描写不突出、“眉毛胡子一把抓”等问题现象转变明显, 略有收效。可以说, 这离不开传统习作指导课堂的变革与新型视频指导写作的创新与坚持。

(三) 抒发个人情感, 注入活力

不同的人看不一 (2同类作7-3或文0分相) 同的景色, 心情和感觉都 (会一类27-各作文30分不相同。而小学三二、类四作文年级的学生大多数只懂得把自二类然作文界的景物像照相机三 (一类24-2样作文6分复) 制到他们的作文之中, 没 (有三类24-自作文26分己独特情感的流露四 (和类18-抒作文23分发) , 缺乏活力。四类作文 (18-23分

审阅学生习作 (<, 17我分) 们经常可以看到“我的家乡 (风<17景分) 优美, 四季如画。”、“家乡的景色真美呀!”、“我爱家乡的景色!”等抒发情感的语句, 情感生硬, 难以给人真实、感动。学生笔下的文字缺乏生命力, 源于课堂对亲身体验实际生活的限制和过去体验情感再现的忽视。这种情况下, 视频是课堂中展现实际生活与再现旧时回忆的重要媒介, 是活跃学生情感神经系统的良好刺激物。因此, 笔者平时注意用视频积累学生学习的点滴生活, 以便在课堂上可以发挥一丝作用。就如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校园一角”指导中, 除了前面提及做法, 笔者还独立制作了一段关于学校木棉树及学生在树下玩耍的视频, 作为拓展训练引进课堂。课上, 熟悉的镜头为学生带来了木棉树枝干、叶子、花朵、小刺的景色展示, 还再现了学生往日在树下乘凉、玩耍、捡木棉花等情景, 学生情绪迅速高涨, 情感汹涌而至:“我们的学校虽然陈旧, 但是正门旁边的那一株木棉树, 却是我的最爱。”、“橙红色的木棉花共有五片花瓣, 我最喜欢捡起一朵一瓣一瓣地数, 一片、两片、三片、四片、五片。”、“木棉树的枝干上还冒出许许多多的刺儿, 远远看去, 就像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十分有趣。”……

总的来说, 灵活发挥视频直观、具体的最大优势, 对于学生写景习作的启发有一定的帮助, 运用视频指导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尝试是有效的。

三、利用视频, 拓宽写作思维

学生掌握写作新思维是写好作文的重点。除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 用心体验生活、表达生活外, 还要充分利用视频新资源, 拓宽学生的写作思维, 打开写作新思路。

怎样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自四年级以来, 笔者主要以仿写、续写、拓展为切入点着手开展教学, 尝试创新。如播放一段桂林的水静、清、绿的直观视频, 让学生模仿作者描写一个全新的桂林的水的段落;植入一段家乡旧时的景色片段, 要求学生对比旧时与今日的景色异同, 与旧时家乡的景色描写相结合, 续写现时家乡的景色, 合二为一;引入一段外国农家风光视频, 开阔学生对于国内、国外不同景色的认识视野, 拓宽学生的认识……0510152025三1三2三3四1四2四3写人记事写景其他

经过一个多学期培养训练, 笔者的实验班在与同年级常2025规班 (四年级重新分班 (一, 优秀类作各) 文班作测试文1:水家平乡的相景物当) 的比照测15试中, 作文水平略有提 (二升良好类作。) 文如下测试面2:图_ (三__3_年级__的下_变扇了册) 形对比可以10清楚得知, 实验班一、 (三二达标类作类) 文作文测试所3:写一处自然景观占 (三百年级分下比册) 分别比常规5班略多1.11%、3.49%; (待四类三达作、文标) 四类作文 (四所年级占上册百) 分比分别比0常测规试1班测略试2少测试33.测58试4%、1.02%, 即实测试验4:校园一角班 (四作年级文下册写) 作水平比常规班稍高。由此得出, 实验班利用视频拓宽学生写作思维的尝试运用是值得肯定的。

四、结束语

在小学中年级写景作文教学中灵活运用视频引导, 能使课堂教学变得直观、具体、形象、生动, 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在新型教学方法中激发写作兴趣, 优化写作技巧, 不断总结经验, 为写景作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应结合教学实际, 多在传统教学模式上改革创新, 多尝试探究新型教学方法, 以增强教学的主动性、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篇12:春天的礼物为话题的写景小学作文

冬天,天上飘着雪花、地上铺着雪毯、树上穿着银装,到处一片洁白。

小红带着自己的小狗乐乐,来到雪地,把自己辛辛苦苦种的五颜六色的花朵装在礼物盒里,挂在树枝上,小狗乐乐奇怪的问:“主人,你为什么把礼物盒挂在树上?”小红说:“这是送给春天的礼物。”

篇13:春天的礼物为话题的写景小学作文

春天来了,太阳公公笑眯眯地照耀着大地,美丽的云朵飘浮在空中,鸟儿快乐的飞翔着,树木换上了新衣,草地变绿了,五颜六色的花儿绽放出美丽的笑容,蝴蝶落在花丛中亲吻着花瓣,鱼儿在河里欢快地游着。啊!多么美丽的景色呀!

春天,我爱你!

篇14:春天的写景三年级作文

春姑娘不知不觉地来到了人间,她转动了春天的闹钟,将冬爷爷送走了。她把希望之雨滋润着每个的心田,人人都充满希望。

燕子从南方赶来与春姑娘住在一起,享受着春姑娘给她的阳光、雨露。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子走过了农村,农民开始忙着种水果、蔬菜(粮食不种了?)。春姑娘叫醒了盖着雪白的被子里的小草,它们朦胧地睁开了眼睛。春姑娘又匆匆地走过了小河边,冰融化了,鱼儿被闷了一个季节,真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春姑娘自信得不得了,又与鱼儿相互问好了。春姑娘走过了森林,树林从荒凉的枯黄色变为了嫩绿,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一日之计在于辰,一年之计在于春,在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里;人们只要有计划,就一定能成功。

篇15:三年级故乡的春天为话题的写景作文

度量的核心要素是: 度量的对象、度量单位和度量值。

《面积》的教与学 ,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这种飞跃一方面表现为“度量对象”由一维空间的“线段”,转变为二维区域的“面”;相应的“度量单位”由“线段”变为“正方形”;另一方面表现为度量过程与方法的进一步拓展:除基本的度量法 (即先确定度量单位,然后看度量对象中包含多少个度量单位)和将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来度量外,还可以用公式计算图形的面积(长、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的本质还是度量法)。因此,通过《面积》的学习, 让学生感悟度量的本质结构,发展学生的度量意识,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能为其今后角度、容积、体积等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一、把握度量核心要素,理解教材的编排特点

1.注重学生对面积概念的真正理解,明晰度量的对象

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面积的含义,教材从以下几方面加以体现:

(1)注重面积认识的直观性和层次性

对面积的直观感知包括两步:首先是认识面,然后是面的大小,即面积。教材从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物体(黑板和国旗)表面入手,明确面的概念; 然后借助比较两个面的大小,形成对面的大小的直观感受。在此基础上,再采用描述的方式,结合具体事例说明面积的概念,并让学生说出其他一些物体表面的面积。

(2)注重面积认识的全面性

由于学生常常误认为只有向上摆放的面才有面积,教材安排了让学生摸字典的封面和侧面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侧面的大小就是侧面的面积。为避免学生一提到面积就想到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教材在练习中安排了比较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包括线段围成的图形和曲线围成的图形,旨在突出面积概念的本质,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面积。

(3)注重发展学生面积守恒的观念

守恒是获得数和量概念的重要条件,儿童没有守恒概念就不能真正认识数和量。为了落实这一点,教材设计了让学生用四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摆不同的图形、计算不同形式摆放的长方形面积,在同样大的正方形中去掉一个同样大的长方形(但长方形所在位置不同), 思考剩余部分的面积是否相等等活动。这些练习旨在使学生体会图形的面积不会因其运动或摆放形式的变化而变化,并具有可加可减性,从而发展学生的面积守恒观念。

(4)强化概念的比较辨析。

周长与面积大多共同承载于一个图形之中,为避免学生将周长与面积混淆,教材在建立面积概念的初始阶段, 就注重采用多种对比的方式,帮助学生加以区别。有通过操作活动加以对比区别的:体会周长的活动是描画一周, 体会面积的活动是涂色;有借助面积单位加以比较区别的;还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比较的。通过对概念的比较辨析,既能帮助学生将面积概念与周长概念加以区别, 又能加深他们对面积含义的理解。

2.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度量的意义,认识度量单位及其实际意义

度量对象决定度量单位。面积单位的确定应满足统一性、便捷性和密铺度量对象等原则。

(1)引导学生体会面积单位产生的意义。

教材在例2中编排了比较两个长方形面积大小的活动。由于两个图形的长边和宽边均不相同,很难通过观察或重叠的方法获得比较结果,由此激发学生寻求新方法的需求。基于学生用面积单位进行测量的经验很少,教材采取了小精灵提示的方式,引导学生用一种图形作单位来测量,从而体会面积单位产生的意义。

(2) 让学生经历选择、确定面积单位的过程。

学生在认识长度单位时,初步体会了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而且学生对单位相同有一种本能的认识,因此教材不在“统一单位”(大小)上大做文章,而是将学生的探究活动设计为体会选择什么图形作面积单位最合适。教材提供了三种基本图形:圆形、正三角形和正方形。通过拼摆、观察和比较,使学生体会正方形能铺满所测图形,且四条边长度相等,摆放时不受方向限制, 作面积单位更合适。

(3)重视常用面积单位 表象的形成 。

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面积单位的概念。为了达到这种相互促进的效果,教材采用了如下一些措施:一是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如让学生用手比画1平方分米的大小, 在1平方米的正方形内站满学生等。二是给学生提供用面积单位测量实际面积的机会,如让学生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测量扑克牌、课桌面面积等活动。三是注重培养估测意识,并有意培养学生积累估测的策略。

3. 让学生经历用单位进行度量的过程 , 体会度量的方法,理解度量值的含义

学生在计算出图形的面积后,常把面积单位写成长度单位, 究其原因,多数情况下是学生对度量值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为此,教材在讨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时,以度量的本质为核心,层层深入地设计了学生的探究活动。首先是用面积单位测量长方形的面积。在计算所用面积单位的个数时,教材呈现了两种方法:一是直接数出面积单位的个数,这是最朴素、最基本的方法;二是数出每行个数和行数,用乘法计算出面积单位的个数,为面积公式的形成提供直观经验。接着让学生通过摆不同的长方形,探索长方形面积与它的长和宽之间的关系, 并以表格的方式进行记录, 进而概括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编排,使学生经历了用度量单位进行度量并计数度量单位个数的过程,不但有利于学生理解度量值和公式的含义,而且有利于学生掌握度量方法,发展度量意识。

二、基于度量的本质结构,发展学生的度量意识

1.面积概念的学习要贯穿整个单元的学习

刘加霞教授认为, 学生对面积、体积等内容的学习和理解,一般都经历下述五个阶段:

阶段1:量的初步认识(直观感知“量”,直接或间接比较“量”的大小)。

阶段2:量的间接比较(用非标准单位或用 另一个量为中介进行比较)。

阶段3:认识国际通用单位并用其描述大小。

阶段4:国际通用单位体系的认识与换算(化聚)。

阶段5:利用公式求量的大小(只有面积和体积有此阶段)。

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师对《面积》单元的教学应把握好阶段性,做好课时的划分和课时目标的规划,使学生通过例1和例2的学习, 达到阶段1和阶段2的水平;通过例3的学习,达到阶段3;例4和例5的学习,对应阶段5;例6和例7的学习,对应阶段4。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重新进行教学顺序的调整和课时的划分:先学习例6,探索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再学习例4和例5,探索长、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之后再学习例7。

此外, 为强化面积概念的本质,可根据皮亚杰的实验,增加一些变式练习。

如:将一个图形或图形的一部分进行平移、旋转等变换后(如下图),让学生判断左右两个图形的面积是否相等?

又如, 在两个同样大的正方形中, 去掉同样大小的三个小正方形,判断所剩图形的面积是否相等?

2.把 握度量的本质结构,发展学生的度量意识

让学生把握度量的本质结构,发展度量意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落实:

(1) 制造认知冲突 , 让学生感受学习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如在认识面积单位之初,激发学生用单位度量的需要;在认识平方厘米后,让学生测量讲台的面积,使他们感受到麻烦,产生学习更大的面积单位的需求等。

(2) 借助身边熟悉的事物 , 让学生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为帮助学生形成面积单位的表象,除安排观察、举例等活动外,还可以安排学生不用刻度尺、不看参照物,自己动手画(或用剪刀剪)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有条件的还可以让学 生合作制 作1平方米的正方形。 再将自己画的图形与标准单位进行比较,并调整其大小,达到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面积单位表象的目的。

(3)让学生经历用面积单位度量面积的过程,体验单位的价值。

量 (liàng) 是量 (liáng) 出来的。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经历用面积单位测量并计数面积单位个数的过程,从而体验面积单位的价值。

(4) 梳理面积单位 , 形成结构化认识。

教学中应组织学生对学习的面积单位及时梳理,掌握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巩固对面积单位的认识。

(5)让学生结合实际选择和运用合适的面积单位。

为发展学生对量的实际意义的认识,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练习:一是根据实际选择合适的单位,如一块黑板的面积是4();二是估测练习,如一块手帕的面积是()。

3.充 分 利 用 直观 操 作 ,深 入 理解面积公式

要让三年级学生真正理解面积公式并非易事,在教学中应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让学生经历用面积单位度量长方形面积的过程。

教师可组织学生用面积单位度量或拼摆不同的长方形,重视学生计数面积单位个数的方法,允许一个一个地计数,也可以用乘法计数,明确每行面积单位的个数与行数的乘积就是面积单位的总数,即多少个面积单位。

(2)沟通长度与面积单位个数之间的对应关系。

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长方形的长、宽与每行面积单位的个数和行数一一对应的过程展现出来。如长是5厘米, 每行可以摆5个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宽是3厘米,可以摆这样的3行。让学生体会到数的意义不同,数值的大小是一致的,为面积公式的形成做好充分准备。

(3)适时进行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抽象概括,避免过早进入形式化计算阶段。

篇16:美丽的春天三年级写景作文

回到老家,奶奶让爸爸妈妈先带我到麦田里看看,再去看看我们三年前种的树,现在长得怎么样了。

到了麦田里,看到麦苗绿油油的,麦地里还长出许多野菜呢,妈妈告诉我每种野菜的名字,还告诉我哪种野菜最好吃,我一时兴趣大起,就拔了许多野菜,妈妈说晚上让奶奶给我们蒸蒸吃。

上一篇:【精华】除夕夜作文900字集合下一篇:勤于学习善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