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南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2024-05-04

大力推进南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共9篇)

篇1:大力推进南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最近,中共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和中共**州委书记***分别在**州调研时和在南部地区调研时发表了重要讲话。两个讲话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全面深入地分析阐述了我州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对我州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是就如何大力推进南部地区整体发展,如何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和现代系统

论的理念指导南部地区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指导意见。很符合**州的实际,为南部地区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鼓舞人心,催人奋进。扎实推进南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是两位领导重要讲话中强调的一个方面的问题,在全州整体发展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扎实推进南部基础设施建设,对于统筹南北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现状与差距

近几年来,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特别是在解决制约**州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上取得了历史性的新突破。**大道、个屯一级公路、弥泸师和开小二级公路、平锁高速公路等五个重点项目先后建成通车;累计完成重点项目征地拆迁投资6.33亿元,提供项目建设用地40484亩,确保了蒙新、新河高速等一批大通道建设项目的快速推进;实现了中越**公路大桥、开远四道拐复线等项目的开工建设,以及个元二级公路竣工验收等工作目标;泛亚铁路**段的建设项目列入了交通先行工程的一大重点;大唐、那兰、土卡河电站正在建设;州政府顺利实现了搬迁等等。尤其是**州从没有1寸高速公路到现在高速公路里程发展到100多公里,使交通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实现了跨世纪的变化。但从统筹南北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发展上来看,南北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仍然差距很大。一是南部地区交通设施建设滞后。北部地区的高等级公路多,州内的高速公路全部在北部,而且硬化率高,通车里程长,县乡公路、乡村公路实现了油路或水泥路,基本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络;而南部地区还没有高速公路,几条油路也只是三、四级路面,部分乡镇有了弹石路,但依然等级低,路况差,通达率不高,往往是晴通雨阻。以xx为例,虽然目前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公路,但仍有433个自然村不通公路,通路的行政村、自然村也是晴通雨阻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绿春、金平也同xx一样,交通设施严重滞后,成为南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使南部丰富的资源优势没有转变为经济优势。二是南部地区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近年来,州委、州政府以个开蒙——滇南中心城市建设为龙头,按照中心城市、卫星城市、口岸城市、一般县城、中心集镇、一般集镇六个层次分类指导进行建设,努力构建全州结构布局合理、职能分工明确、个体特色突出、服务功能完善的城镇化体系。重点抓好滇南中心城市建设,按照“做大蒙自,做强两市,统一规划,各展优势,三位一体,打造滇南中心城市”的总体思路,带动全州城市化进程。全州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南部地区由于地处山区,较为偏僻,加之投入不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2006年底,北部地区的建水县城市供水量为100万吨,人均生活用水量每人每天达到310公斤,实用房屋建筑面积60.55万平方米,城市日供水能力3000吨,建设道路面积135.15万平方米,而南部地区的xx县城市供水量66.8吨,人均生活用水量每人每天228.75公斤,实用房屋建筑面积12.11万平方米,城市日供水能力1830吨,建设道路面积27.7万平方米。三是南部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自国家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州各有关部门从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扶贫开发、西部开发项目入手,狠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州相继实施并建成一大批基本农田、农业灌溉、人畜饮水、乡村公路、中小学校舍、农业基地等建设项目,特别是通过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县乡公路弹石化、通村油路或水泥路、退耕还林、以工代赈小流域治理、生态环境治理重点县等项目和新农村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用电环境、交通条件和农业生态环境。同时,连年组织农村劳力开展冬春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得到加强。但南部地区由于农村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建设涉及面广、工程量大,农田水利、农村交通、通信、供水等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解决“三农”问题面临巨大压力。2006年底,北部地区的建水县农村供水人口覆盖率达78%,程控电话覆盖率20%,小学覆盖率100%,中学覆盖率100%,通电村100%,通电话村100%,通公路村100%,通自来水村30%,而南部地区的xx县农村供水人口覆盖率为58.1%,程控电话覆盖率3.8%,小学覆盖率100%,中学覆盖率100%,通电村90%,通电话村98%,通自来水村8.76%。全州几座大型水库均在北部,南部只有几座小型水库。南部地区要发展,占南部地区绝大多数的农村的发展是前提,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建设

篇2:大力推进南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为确保全县的民政基础设施建设与民政事业的总体发展相适应,提高救助弱势群体和管理社会事务的能力,紧紧抓住国家和上级对民政基础设施加大投入的契机,牢固树立“量力而行,用足政策,多方筹资谋发展和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增强后劲搞建设”的指导思想,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全县民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库,并制定了全县民政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实行总体协调、项目明确,任务分解、责任到人的管理办法,每个明确项目一名责任领导,一套工作班子,一个实施方案,一样验收标准,大力推进民政基础设施建设。

一、大力推进社会福利事业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完善配套了“三位一体”的县社会福利院。该县社会福利院始建于1987年,由于当时财力有限,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多,虽然名为“三院合一”,但整个供养人数仅30来人。近年来,该县利用国家实施“星光计划”和福彩基金留成的政策机遇,下决心扩建县社会福利院,先后筹资200多万元,新修了福利院寄养大楼,配套了500平方米的生活服务用房,整修了供养大楼、光荣院大楼,修建了福寿花园、门球场、露天舞场、健身房、建起了曲艺茶社、医务室、图书阅览室。开辟了老年寄养业务,使福利院的供养、寄养规模达到了150人左右;二是下大力改扩建乡镇敬老院。2004年,省民政厅把改扩建敬老院纳入了民政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该县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将2005年确定为全县敬老院建设年,并把敬老院改扩建工作列为“县政府实事”、“一把手工程”。明确规定由联系乡镇的县级领导牵头,乡镇党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完善配套建设”的构想,启动了“一乡一院”建设工程,共筹资1250万元对全县的乡镇敬老院进行了改扩建,其中省市支持200万元,县级配套200万元,乡镇和社会募集近850万元,建成了17所乡镇敬老院,7所村级五保供养点。目前该县敬老院和供养点可集中供养五保老人1500人左右,五保供养率达60%以上;三是按照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的要求,投资20多万元新建了205平方米的高标准婚姻登记大厅,配套了电脑、打印机、复印机、数码相机等设施;四是投入30多万元修建了县老年活动中心,为老年人提供理想的活动场所;五是投资50多万元建起了县社会救助管理局办公大楼,设置了大型户外电子显示屏,有效地促进了全县社会救助能力和民政政务公开水平的提高。

二、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基础设施建设。2006年,该县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在全县选定12个社区为联点扶建示范社区,开展联点扶建示范社区活动。共投入社区建设资金500多万元,新建、改扩建社区办公用房5315平方米。通过新建或改造,各示范社区都建起了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如党员活动室、居委会办公室、警务室、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公共卫生服务站、居民学校、公示宣传栏和社区服务大厅一应俱全,实现了办公自动化、服务规范化,使全县社区硬件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

三、大力推进民政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该县成立了自然灾害救助中心,建起了全国第一家县级救灾平台,实现省、市、县三级 视频救灾网络联通;二是投资50多万元建立了民政局内部局域网,各股室、二级单位均配备了电脑、打印机、扫描仪等办公设备,实现了自动化办公;三是为加大民政工作网上宣传力度,强化民政政务公开,公示民政政策、倾听百姓心声、展示民政形象、转变机关作风;

篇3:大力推进南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本刊讯按照省委省政府2009年富民安康工程的统一部署, 四川省通信行业以缩小民族地区数字鸿沟为己任, 克服藏区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建设运营成本巨大等诸多困难, 超额完成了2009年富民安康工程年度计划任务。

2009年, 四川省通信行业富民安康工程共计投资42898万元, 占年初计划投资的134%。其中, 四川移动完成236个GSM基站建设, 解决了236个行政村不通电话问题, 占年度计划任务的100%;四川电信完成141个乡宽带接入建设, 占年度计划任务的381%, 完成6个乡接入网建设, 占年度计划任务的100%, 完成260个C网基站建设 (计划外项目) 。经过一年来的艰苦努力, 四川省通信行业为支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0年, 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 省通信管理局将继续组织通信企业, 加快四川省藏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 为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篇4:大力推进南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深化思想认识,进一步增强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是审计事业发展的迫切要求,是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加强审计质量控制的迫切需要,更是审计人员岗位要求,职责所在。总体来看,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审计信息化建设有了一定的发展。比如,我省率先在全国审计机关部署应用了基于国产化操作系统、数据库和中间件产品的审计管理系统;完成了金审工程二期建设,取得了投资少、成效好的效果,获得了审计署专家组的好评,并使我厅在全国第5家通过金审工程二期验收。但是,在审计信息化应用上,我们还有很大差距。比如,在应用程度上,AO的使用普及程度和应用深度还很不够,AO与OA基本未实现交互,联网审计刚刚开了头,信息系统审计在全省还是空白;在应用成果上,AO应用实例和计算机审计方法报送少、获奖的更少,有的外省审计机关在审计署获奖的AO应用实例有上千篇,而我省仅有60余篇,入选审计署计算机专家经验库的审计方法也只有10余篇;在人才培养上,还有较大差距。目前,全省只有45人取得审计署计算机中级证书,有的设区市局为零,而外省审计机关有的上百、上千人取得审计署计算机审计中级证书,等等。对此,各级审计机关一定要审时度势,居安思危,坚决克服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畏难情绪、懈怠情绪、无所谓情绪和“等靠要”情绪,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快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为审计事业的科学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是务必要从推进审计事业发展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快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重要性。这些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对审计工作给予了有力领导和支持,全社会对审计工作寄予厚望,希望审计监督在惩治腐败、推动改革、确保政令畅通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在信息化已经成为经济社会活动中重要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管理手段的情况下,审计工作要适应党和国家的新要求,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出路只能是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靠人才兴审、科技强审,通过信息化、数字化,大力提升信息化条件下的审计监督能力。要深刻体会到审计信息化建设是提升审计效能、丰富审计手段、推动审计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如果稍有停滞,不但会影响审计在国家治理中作用的发挥,更会影响到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的进程。因此,不管是从被审计单位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信息化建设发展程度来看;还是从审计事业自身发展的要求来看,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都是一项时不我待,并需强力推进的重要举措。

二是务必要从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快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必要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审计监督范围越来越广,审计人员不足与审计任务日益繁重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解决这一矛盾,单纯依靠增人增编是不现实的。要做到应审必审,减少监督盲区,除了加强组织管理、科学安排项目、整合审计资源外,积极应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把人力解放出来,把潜能挖掘出来,从根本上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必由之路。在去年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审计中,我们能在短短5个多月时间完成对全省地方政府涉及债务的1万多个相关部门单位的清查,靠的就是信息化;今年的社会保障资金审计能够圆满完成对2005年以来的3类18项资金的审计任务,如果没有信息化技术作为支撑,我们的能力、效率就要大打折扣。因此,必须积极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方式,实现审计方式现代化,从而有效地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

三是务必要从事关审计人员职业资格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快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紧迫性。近年来审计领域不断扩大,被审计单位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一些单位如地税系统、社保系统、公安系统及财政系统的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出现大型化、超容量特征,也出现了一些电子化条件下的新型犯罪手段,使我们的审计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如果我们的审计人员不掌握与之相适应的审计手段,不具备与之相适应的审计能力,就无法应对主流操作系统和主流数据库,无法应对各类会计核算软件的结构和数据接口,就不知怎样采集处理数据,从而进不了被审计单位的门、打不开被审计单位的账,陷于被动甚至丧失审计资格,逐渐被时代淘汰。因此,只有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提高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监督能力,才能更好地履行好审计监督职责。

突出工作重点,扎实有效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

审计信息化是审计工作的根本出路。今后一段时间,我们一定要举全省之力,突出工作重点,扎实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不断提升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监督和管理水平,为推动江西审计事业科学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和能力支撑。

(一)坚持适用为先,进一步推进审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审计信息化建设中,我们一定要坚持科学规划,以适用为主导,紧密结合江西实际,进一步完善硬件设施建设,构建安全稳定的系统运行环境。

一是要积极探索审计交换中心建设。建设国家审计交换中心江西省分中心,是全省审计机关之间以及与审计署之间信息共享、信息交互、项目管理、远程办公和远程审计的需要。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要按照边建设、边推广、边应用、边完善的基本原则,分步实施,有序推进审计交换中心建设。首先,省厅要启动审计交换平台和审计专网门户网建设。建设审计交换平台就是要落实全省审计专网用户根据权限访问审计专网资源,实现审计专网数据安全交换、资源共享的问题,从而为推动全省审计机关无纸化文件传输、审计资料报送、AO与OA交互奠定技术基础。同时,要把审计专网门户网建设成为全省审计专网用户统一入口登入访问,交流审计工作、反映各项工作动态及展示审计成果和经验等多功能内部门户网站。条件成熟后,省厅要通过进一步完善交换应用系统及其相关子系统建设,扩展建设国家审计交换中心江西省分中心。各设区市审计局要按省厅下达的交换中心指导意见书部署审计交换区建设。

二是要逐步推进审计数据中心建设。数据资源是信息化条件下开展审计工作的前提条件。目前,国家审计数据中心已经建成,并且具备了300TB的数据存储能力。与之相配套,我省的审计数据中心建设也应全面启动,以实现对审计数据的统一规划、统一存储、统一管理、统一利用,为审计数据分析及数字化审计工作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当前,要建立和完善数据采集和积累机制。一方面,要主动与有关部门和单位沟通,积极推行各类数据接口国家标准,着力解决审计工作“取数据难”、“联网难”等困难。另一方面,要按照各类审计业务的需求和急用先建原则,对一些重要的、经常进行的审计项目,按照审计实施的数据需求,区分行业类别,制定数据采集、分析和存储规则,实现审计数据的交互性和可比性,进而建立重要部门和行业分类审计数据库,并在一定数量的审计数据库积累的基础上,完成国家审计数据中心江西分中心建设。各设区市审计局也要着手开始积累存储各专业的审计数据,并配置相应的市级数据存储区。

三是要整体推进OA国产化改造升级。目前,OA系统部署,省厅及4个设区市部署的是国产化OA,7个设区市部署的是非国产化OA。为发挥现有OA的投资效益,省厅决定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组织对全省OA进行升级或改造,实现全省新版国产化OA统一应用,提升全省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监督和管理水平。具体措施是,对7个设区市部署的非国产化OA进行国产化改造,在计划期内省厅统一负担改造费用及奖励国产化软件购置费,硬件更新费用因各地设备新旧可用情况不同及改造需求不一,由各地自主解决;对省厅及4个设区市新部署的国产化OA,省厅将统一安排部署升级到新版OA。为保证升级改造后全省OA保持长期正常运行,省厅将跟进技术服务保障工作,着力解决全省OA使用过程中的技术支持及升级维护问题。各设区市审计局要利用这次OA国产化改造升级机会,对尚不符合规范要求的机房等基础设施进行规范化改造完善,保证硬件设备具备良好的运行环境。

四是要全面完成审计会商系统建设。审计会商系统是金审工程建设的一项重要成果。近一、两年来,我省大多数专业会议、专业培训,是依靠审计会商系统完成的。特别是应对债务审计、社会保障审计的工作部署、业务培训,审计会商系统发挥了实时沟通交流的优势,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扩大了会议受众面,降低了会议成本,有力地保障债务审计、社会保障审计等全国统一部署的大型审计的顺利开展。但是,目前全省仍有些设区市的部分县级审计机关还未部署审计会商系统建设,希望这些设区市加快全市会商系统的部署,力争一两年内全省省、市、县级三级审计机关实现全覆盖。实现上联审计署下联省、市、县的四级会商系统互联互通。在此基础上,各级审计机关要充分利用会商系统的功能,开展视频会议、远程教育培训、异地协同办公等;并探索进行专家远程视频会审及重大审计项目远程视频业务协同等应用。

五是要不断完善信息安全保密体系建设。信息化建设重在应用,根本在于安全。一方面,要加强教育和管理,树立“保密工作无小事”意识,做到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另一方面,要根据国家关于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和等级保护要求,稳步推进安全系统建设,完善全省省、市、县三级审计机关审计专网的等级保护、网络边界防护、系统运行监测以及反病毒系统安装等保密措施,为全省审计机关的网络互联互通、业务协同、资源共享提供安全保障。同时,省厅将建设全省审计关键业务数据备份系统,确保全省审计机关关键业务数据的安全。各设区市审计局也要加强审计专网的安全防护意识,完善审计专网的安全使用防护措施。

(二)坚持应用为本,进一步推进审计信息化应用。

审计信息化建设只有与丰富的审计工作实践相结合,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要突出抓好金审工程建设成果的应用,在应用中提出新需求,在应用中自我完善,在应用中实现审计信息化水平的持续提升。

一是要广泛应用现场审计实施系统(AO)。从AO应用现状来看,我省AO应用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这直接影响了审计手段和审计方式的转变,影响了AO与OA的交互,影响了OA的应用,影响了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今后要以培训、考核、奖励为抓手,着力推动审计业务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目的就是要让AO要成为每名审计人员的必备工具,并在更广的领域得到有效应用。针对我省AO应用实例和计算机审计方法的征集上报及获奖数偏低的现状,从今年开始,省厅各业务处要带头做好AO应用实例和计算机审计方法的编写上报工作。AO应用实例、计算机审计方法征集上报及获奖情况,列入各业务处及编写者个人的业绩考核内容。凡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省厅还将给予一定的物资鼓励。目的也是为了使AO应用实例、计算机审计方法征集上报及获奖数有一个大的提高。各设区市审计局也要采取有力措施推广运用AO,并争取AO应用实例、计算机审计方法的编写上报数和获奖数取得突破。

二是要积极应用审计管理系统(OA)进行计划管理和项目审理。为了提高审计数字化水平,今后,要积极促进OA的推广应用。一方面,要在公文管理上推广应用OA,实现文件起草签批、浏览查询到归档全流程无纸化。这点,省厅正在积极推行,明年将全面实现行政办公无纸化。另一方面,在审计管理上要推广应用OA。从审计计划制定、项目执行、审理复核到项目归档,全面应用OA,是审计工作全流程信息化最核心的内容。今后,省厅各职能部门要按照要求,全面应用OA对审计业务进行管理。①综合处要应用OA对所有年度计划审计项目进行分解,并下发各业务处。同时,通过项目执行过程中的交互信息,掌握了解项目执行进度及审计动态,实现审计全过程计划管理;②各业务处要根据年度计划制定审计方案、组织项目实施,并应用AO与OA交互功能,实施审计现场的指导和管理。各审计组要视项目实施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将AO信息包上传到OA上进行交互;③法规审理处要应用OA的网上审理功能,对审计项目进行网上异地跟踪预审理,要通过预审理和正式审理相结合,数字化审理和传统纸质审理相结合,及时发现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防范审计风险,全面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此外,在机关事务管理上,也要积极应用OA进行管理。对应用OA情况,省厅将列入各职能部门的业绩考核内容。各设区市审计局OA系统的功能模块没有全部部署的,要结合系统改造升级全面部署;已经全面部署的,要全面使用。待全省OA改造升级完成后,利用OA进行审计业务管理也将统一列入对设区市审计局的考核内容中。

三是要稳步推进联网审计。联网审计是近年来全国各级审计机关都在积极探索开展的一项审计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省厅全省地税联网审计系统已经建成。下一步,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省厅将利用地税联网审计平台探索组织开展全省省、市、县“三级联动”的地税联网审计。同时,省厅还要进一步学习借鉴外地成功经验,积极启动对财政、社保及一些重要部门和重点资金的联网审计建设,着力构建一个实时监控、动态监测的在线审计系统。这需要各设区市审计局、县(区)审计局及时跟进。目前,全省11个设区市除鹰潭开展了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和部分重要部门的联网审计外,其他设区市在这方面还是空白。各地要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选择一些重要部门进行联网审计的试点,为创新审计工作模式和审计监督模式积累经验,力争通过一、两年努力,在这方面有所突破。

四是要积极探索信息系统审计。信息系统审计是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方式转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为了防止新形势下的假账真查,既审计数据,又审计信息系统,将是审计工作的新趋势新要求。因此,在今后的审计工作中,一方面,要注意结合各专业审计,积极探索开展对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安全性、系统功能有效性、建设项目经济性为重点的审计,揭示系统设计缺陷、运行控制风险及其引发的违规问题,为开展专项信息系统审计积累经验、培养人才。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创造条件,积极探索信息系统审计。要通过信息系统审计,揭示由于信息系统缺陷而导致的信息系统安全风险、经济安全风险,促进被审计单位加强信息化条件下的内部管理和控制,保证审计所需数据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强化有力措施,推动审计信息化各项任务深入落实

审计信息化关系到审计事业发展全局,任务重、要求高、发展快,要求我们必须统筹谋划、协调推进,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出发,强化组织领导,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不断推进审计信息化各项任务的深入落实。

(一)切实加强对审计信息化的组织领导。审计信息化能不能取得更大更快的发展进步,关键在于领导。省厅领导和厅各单位主要负责人,特别是审计业务处处长要身体力行,自觉学习,积极应用,努力适应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工作,为干部职工做出表率。各设区市局领导特别是“一把手”要努力成为审计信息化的组织者、推动者、参与者,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转变思想观念,克服畏难情绪和厌战思想,亲力亲为,切实抓紧抓好抓实,决不能置身事外、原则要求、遥控指挥。要积极主动向党委、政府汇报审计信息化的思路、想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认真听取意见和指示,努力争取资金支持。要带头学习信息化知识,积极探索规律,指导实践,切实提高领导审计信息化建设的能力。要健全完善审计机关信息化的领导组织,明确工作目标,落实工作责任,认真解决信息化存在的各种问题,力争做到少花钱多办事、花小钱办大事,促进审计信息化各项任务深入落实。

(二)着力强化审计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审计信息化建设目标最终能否实现,说到底还要取决于人的作用,取决于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对此,省厅要坚持按需培养、逐步推进的原则,针对不同岗位特点,分层次、多渠道、有重点地加大培训力度,努力培养一批审计信息化人才。一是要狠抓全员普及性培训。要根据人员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结构、工作需要,组织和安排分层次、分对象、分专业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培训,使大家普遍都能使用OA。进一步强化AO认证培训。到2014年,省厅所有50岁以下的审计业务人员要通过审计署AO认证考试;2015年,设区市审计局50岁以下的审计业务人员要通过AO认证考试。二是要狠抓计算机审计骨干培训。采取全封闭、全脱产的方式,积极依托高校举办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班,培养一批计算机审计骨干人才。年底,省厅将与江西财经大学联合举办一期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班;并将继续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联合举办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班。到2015年,省厅所有45岁以下的审计人员必须参加审计署或省厅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并通过审计署或省厅计算机审计中级水平考试;设区市审计局、县(区)审计局45岁以下的审计人员也要力争达到这一要求。三是要强化实践锻炼。8月17日,省厅对50岁以下审计人员应用AO、OA系统开展审计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行了测试。下一步,要根据测试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分层次、有重点地强化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审计实践锻炼。要有针对性地选派审计人员承担重大审计项目、参与重点课题研究,在实践中提高计算机审计水平。要积极开展计算机审计能手评选活动,带动全省计算机审计整体水平不断提升。各设区市局也要采取得力措施,加快审计信息化人才培养。

(三)建立健全审计信息化考核激励机制。省厅要进一步完善设区市局审计信息化工作考核奖励办法,从审计专网联通、OA应用、AO应用实例和计算机审计方法征集评选、计算机审计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考核结果直接与单位评先挂钩。凡是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不达标、不过关的设区市局不能评为先进。对评为先进单位的在全省审计工作会议上通报表彰;对提炼总结的AO应用实例和计算机审计方法被审计署评为优秀奖的,给予重奖。对省厅机关业务处计算机审计工作开展和成果开发等情况要纳入厅年终目标管理考核重要内容,并加大分值。并将利用计算机开展审计的能力和水平纳入选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凡是通过审计署计算机中级资格考试,并且在审计署AO应用实例和计算机审计方法评选中获得优秀奖的,所在业务处给予加分,主创人员给予重奖,并在选拔任用、评先评优上优先考虑;未应用AO软件开展审计的将失去评先评优和优秀审计项目参选的资格,以激励大家成才、出成果,积极营造爱学习、肯钻研、注重应用计算机审计的良好氛围。此外,要落实责任,加强对全省审计信息化应用情况的指导,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对亮点项目和先进典型,要大张旗鼓地宣传;对进展不大、动作迟缓的,要敢于批评,督促改进。各设区市局也要参照省厅的做法,加强对局机关业务科室和县级审计机关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情况的考核奖励。

此外,为进一步推进我省审计信息化,省厅将建立“以奖代补”的制度,不断加大对市、县级审计机关信息化建设、应用和维护等方面的资金支持力度,保证审计信息化协调有序推进,努力提高信息化条件下的审计监督能力。审计信息化奖补资金,各级审计机关必须用于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不得用于购买与审计信息化项目无关的办公设备等。对不按规定用途和要求使用、挤占或挪用奖补资金的,省厅将在全省进行通报批评,全额追缴奖补资金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节选自王殿军厅长在2012年全省审计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本文有删节)

篇5:大力推进南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标准农田建设是全面实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保障。现将我局标准粮田建设情况总结如下:

一、取得的成绩

2009-2010年,旺山县共投入资金2516.7万元,建设标准农田2.3415万亩。一年来共建设田间排灌渠系89公里,蓄水池466口,提灌站6处,耕作便道61.3公里,耕作便道2.5公里;整治山坪塘35口,坡改梯495亩,改土培肥7345亩。通过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使我县农村和农业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

二、工作措施

1、因地制宜 科学规划。在实施标准农田建设中,我县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规模开发、综合治理的原则。2009-2010我县标准农田建设主要实施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玉米)生产发展等项目,在项目规划设计中,我们严格执行《四川省改造中低产田土技术要点》、《四川省坡改梯工程建设技术规程》等标准,努力做到因地制宜、突出重点、规模开发、综合治理,做到科学规划设计。

在改田方面,以渠系及配套建筑物建设为主,以田形调整为辅,力争排灌渠系科学配套,布局合理,能排能灌,能水能旱,排灌自如,渠系建筑物配套齐全。在改土方面,我们坚持实施坡地改梯地,努力做到台位清晰,砌筑地埂牢固实用, 土料筑埂推行了经济植物护埂(固埂)技术;地面坡度降至5度以下、梯地土层厚度达60厘米、熟土层达20厘米以上。同时,坚持山、水、林、土、路综合治理,做到坡面水系健全,沟、池、凼、路配套齐全,布局合理。

2、先进农耕农艺措施配套。在标准农田建设中,坚持改田改土与先进农耕农艺措施配套,基本达到了当年改造,当年利用,当年见效的目标,一年来在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共计生产粮食24922.3吨,较改造前增产1673.9吨,产生了良好经济、社会效益。

良种推广。在阿英乡现代农业(玉米)发展项目区主要推广了隆安玉8号、种都100、东单80、正玉三号、正新八号、奥玉3202等优良玉米新品种,在舞台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重点推广了C优2009,这些品种在当地都表现良好,为非项目区农户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技术推广。一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通过项目建设直接采购配方肥近800吨,大力推进了全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力度,项目区应用测土配方肥面积2.17万亩,占标

准农田建设面积的94%;二是推广乳苗深窝高产栽培技术。在五千乡推广玉米乳苗深窝高产栽培技术2000亩,起到了良好示范作用,亩均增产达 80公斤;三是作物病虫综合防治技术推广,主要推广农业绿色防控技术,大量配套频振式杀虫灯以及毒饵站,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大大降低农残,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四是推广秸秆快速腐烂还田技术,采购合成牌秸秆催腐剂9000余袋,实施秸秆快速腐烂还田10000亩,有力地带动了全县秸秆还田技术推广,遏制了农作物秸秆的大面积焚烧,对保护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强化项目组织管理。在标准农田建设中,我们坚持强化项目与资金管理,所有项目都成立了相应的项目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设立了技术决策组、工程实施组、综合信息组、财务后勤组等,由旺山县农业局土肥站具体负责组织实施。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项目建设的统筹协调和组织工作,研究决策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重大事项,落实项目建设配套资金,审议项目管理办法。项目建设实施办公室:在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统一指挥项目建设,负责日常管理工作,组织项目总体规划设计和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制定项目建设工作计划、进度安排、项目管理办法、资金使用办法和审批制度,组织对工程实施、物资采购等进行检查验收,收集、整理项目建设资料并完成有关报告。

在标准农田建设相关项目实施管理中,我们主要执行了以下制度:一是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由旺山县农业局或相关乡镇人民政府为项目法人单位,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二是实行工程招投标制。在标准农田建设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和《农业基本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管理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规定执行。三是实行工程合同制。施工单位、供货单位和监理单位确定后,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项目批文与之正式签订项目工程承包合同、设备材料采购合同、设计、监理等服务合同或协议,明确相互间权、责、利关系,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四是实行工程监理制。土建工程监理由具有农田建设监理资质的监理公司承担。

4、严格资金管理。在项目财务管理上,严格按照国家《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农业部《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和四川省农业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建设项目管理的意见》执行。按照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制度制定财务管理办法,实行专账核算。

5、严格资产管理。在项目资产管理上,项目土建工程竣工后形成的固定资产纳入国有资产管理,由资产使用单位具体负责管理和使用。并制订规章制度,落实管护责任,确保正常运转,发挥最大效益。

三、工作亮点

1、项目建设有亮点。在项目建设中,我们始终将工作亮点打造作为项目建设的重点工作之一,先后打造了云门的锦香村、弄安村、南丫村、白虎村,高台的大营、九江等亮点村,这些亮点村的成功打造,为今后项目的实施,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充分调动了农民建设项目的积极性。

四、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年来,项目实施进展顺利,但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项目建设点多、面大,实施难度大。例如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项目涉及30个乡镇,规划设计、检查验收都存在工作量大,管理困难的问题。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尽量避免这样的问题,调整规划方案,一年集中打造几个乡镇,既减轻工作压力,又容易打造出亮点工作。

五、2011年计划

2011年主要围绕巩固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现代农业(玉米)生产发展等项目进行标准粮田建设,计划实施标准粮田建设20000亩。目前主要做好实地规划设计及项目前期准备工作。

六、“十二五”计划及措施

十二五期间规划实施坡改梯5350亩,田形调整14700亩,土壤培肥128200亩,排灌渠系425公里,蓄水池建设3360亩,耕作便道420公里。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科

学规划。根据项目实施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科学合理规划,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成片规划,成片治理;二是大力推广先进的农耕农艺措施。在标准粮田建设中,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腐熟还田、绿色防控等先进的农耕农艺措施,提高标准粮田的产出水平;三是加强项目运作管理。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项目建设的统筹协调和组织工作,在标准农田建设相关项目实施管理中,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合同制、工程监理制。

篇6:大力推进南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普及标准化知识, 推进和实施标准化战略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对于提高地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起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1.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技术依据

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是技术进步的过程, 也就是相应技术标准的制定及其发展、完善和健全的过程。实施标准化战略, 实际上就是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技术依据和技术标准, 形成技术规矩, 指导其发展的全过程。经济转型升级必须技术标准先行。只有实施标准化战略, 才能为经济转型升级各个阶段制定明确目标, 促进产业循序渐进, 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

2.为经济转型升级增强全球竞争力

技术标准战略的实施过程是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过程, 标准战略的实施结果是不断提升标准水平和管理水平, 直接带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 从而提升核心竞争力。实施技术标准战略, 有利于在我国普及国际标准化知识, 实施国际标准和标识制度, 有效破解产品出口的各种国际贸易技术壁垒, 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为经济转型升级增强自主创新力

标准是自主创新的技术源泉和方向指引, 标准是实现创新价值的主要途径, 标准化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标准在创新前期、中期和后期均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创新前期, 标准以技术和经验积累的最有效、最快捷方式为自主创新准备好基础;在创新中期, 标准以系列化、模块化和组合化的方式显著提高创新的研发效率;在创新后期, 通过将创新成果纳入标准, 达到将创新成果广泛应用的目的。

普及标准化知识的作用和有效途径

1.普及标准化知识的主要作用

(1) 普及标准化知识有利于增强责任意识。标准化工作就是要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 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 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 达到统一”, 标准化工作的目的就是“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近年来, 标准化工作日益关注社会信用、社会责任等以规范社会活动为目的的领域, 通过制定发布标准来规范行业行为, 标准正成为除法律和道德以外又一维护社会发展的准绳。普及标准化知识, 对全社会提高责任意识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2) 普及标准化知识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标准是衡量产品质量特性的主要技术指标, 大力宣传和普及标准化知识, 对于提高全民的标准素养, 引导全民增加对标准和质量的认知能力水平, 使全社会更加关注产品质量, 注重提升产品质量, 保障消费者能够选购高品质的产品, 有着积极的影响。

(3) 普及标准化知识有利于提高全民素质。标准涉及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企业需要用标准来组织和规范生产;政府需要用标准来推进公共服务、公共安全、应急防范、诚信建设等工作;行业协会需要用标准来组织自律;广大群众需要用标准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标准化知识的宣传普及和推广贯彻对于提升全民素质, 营造社会和谐氛围具有重要意义。

2.普及标准化知识的有效途径

(1) 通过传统媒介普及标准化知识。传统媒介主要有广播、电视、报刊、图书、期刊等, 通过多年的实践, 期刊、标准类科普图书已成为影响最大的、最方便使用的宣传标准的方式之一, 社会各界可以通过这些传统媒体来了解标准化知识, 提升标准化专业水平。

(2) 通过互联网和移动客户端等新兴媒体普及标准化知识。在信息网络时代, 互联网、移动设备已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有效手段, 应当充分借助新兴媒介, 全面搭建标准化知识的普及和推广平台, 使得标准化知识广泛、深入、有效地宣传。

(3) 通过讲座、实地开展活动等方式, 主动把标准化知识普及到社会生活中。选择跟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 如家装、旅游、超市商品质量等, 让老百姓从感兴趣到想了解, 变被动宣传为主动需求, 让老百姓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知识, 便于更好地保障合法权益。

大力普及和推进标准化, 促进地区经济转型升级的对策

为了更好发挥标准在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和国际贸易中的重要作用, 更好提高地区自主创新能力, 真正让技术标准战略成为地区调整产业结构的有效途径, 成为企业构建竞争优势、占领市场、引领产业发展的法宝, 成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 笔者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加强政策引导, 加快完善技术标准战略推进机制

把标准制定与转型升级相结合, 加强标准化领域的产学研合作,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 以协会为纽带, 以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为支撑, 以政府组织为支持, 全方位系统的标准化推进体系;在标准化工作的横向协调方面, 建立部门联系会议制度, 根据各部门、各行业的标准化工作要求, 用政策手段形成统一管理、分工负责的工作格局;在技术标准推进方面, 将形成技术标准作为科技计划的重要内容, 并纳入其评审和项目验收的重要指标, 引导地区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科技成果形成标准。要将重点领域推广先进标准纳入政府转型升级计划, 推广科技成果和先进标准, 提高地区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要加强标准化工作的宣传, 加大标准化工作培训力度, 提高全面标准化意识, 在全社会营造重视标准化工作的良好氛围;要增强对标准战略推进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 重点扶持公益性地方标准制定、标准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应对技术贸易壁垒以及参与标准制定和承担国际、国家TC/SC/WG主席或者召集人等。

2.突出优势产业, 加快形成技术标准战略制高点

结合当地传统优势产业, 鼓励引导和支持具有一定生产优势、技术优势的企业和科研院所开展本领域的技术标准研究, 使当地支柱产业掌握更多标准话语权。鼓励企业在采用国际标准的基础上, 制定高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的企业标准, 并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反映到标准中去。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参加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支持企业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标准推荐为国际标准草案, 争取成为国际标准。同时, 在传统优势产业中, 进一步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和产业集群优势, 以龙头企业为主体, 大力推行企业联盟标准, 提升产业集群的产品质量, 形成区域品牌。

3.发展现代产业, 大力推进服务标准化工作

加强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现代产业标准的制定, 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例如:开展良好农业规范认证, 创建农业类名牌, 不断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引导节能减排, 在重点耗能行业推行能源计量标准化管理, 发展循环经济, 构建资源节约型标准体系;强化生态和环境保护能力, 制定以工业污染、机动车排放等为主要控制技术指标的地方标准, 推广清洁生产。

结合区域发展特色, 加快发展服务业, 持续推进经济转型。结合当地服务业发展现状, 可在旅游、现代物流、文化产业、科技服务、金融、餐饮、社会公共服务等服务行业推行标准化工作, 通过在服务行业推广实施标准化管理, 扩大标准化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积极制定有区域特色的服务标准, 提高服务行业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强服务标准的示范点建设, 强化服务标准化示范点带动作用, 推动服务业标准化创新发展, 提高城市综合管理能力和服务品牌, 推动服务业实现跨越发展。

4.加强标准研究, 提升应对国际技术贸易壁垒能力

一是以重点产业为核心, 加强国际技术贸易壁垒的研究, 寻求应对策略和解决方案;二是建立和完善应对国际技术贸易壁垒预警工作机制, 建立预警工作制度, 帮助企业增强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能力;三是做好技术性贸易壁垒通报信息反馈, 完善预警监控体系和信息收集体系, 扩展预警发布渠道, 提高发布速度, 为企业规避风险提供可靠依据。

5.加快平台建设, 提升标准信息服务能力和水平

有效借鉴不同地区的成功经验, 加强与当地研究机构的合作, 结合当地产业发展, 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标准信息服务平台。通过平台加大标准的宣传力度, 使企业能够迅速准确地查询国内外标准, 为更好推进和实施标准化战略, 推动自主创新提供有力技术支撑。要结合当地企业需求, 积极探索“定制服务”的标准化服务模式, 在确保及时获取有效技术标准的同时, 对企业标准化人员培养、企业标准制定等方面开展全方位服务。

6.增强创新能力, 推进专利技术转化为技术标准

依靠政策引导和扶持, 鼓励当地企业走科研、标准、产业化相结合的道路, 通过“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家化和国际化”的有效模式, 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产品开发的步伐, 促进企业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 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国家、行业、地方标准, 从而加快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依靠政策引导, 建立标准研究与技术研发同步、标准制定与技术成果产业化同步的工作机制, 形成研发、标准、产业化相互结合, 相互促进的良好机制。在科技研发的各个阶段, 加强标准制定的研究, 对实施科技项目的同时, 做到与标准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考核评估, 真正将企业的技术优势很好地转化为市场优势, 将企业的自身专利技术优势, 通过标准固化下来, 使企业真正成为行业和市场的领跑者。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标准竞争成为继产品竞争、品牌竞争之后的一种层次更深、水平更高、影响更大的竞争形式。“三流企业卖产品, 二流企业卖技术, 一流企业卖标准”, 得标准者得天下, 谁掌握了标准的制定权, 谁的技术将成为标准, 谁就能有效掌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获得最大的利益和生存空间。大力普及标准化知识, 推进和实施标准化战略, 对提升地区产业发展水平,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篇7:大力推进南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一、领导重视、精心组织,为支援边境地区体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

搞好支援边境地区体育设施建设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省体育局对此高度重视。成立了帮扶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机关党委为牵头部门,群众体育处具体抓落实,将新农村帮扶工作和边境军队体育设施建设统筹安排和协调,制定了边防建设工作方案,明确了职责和分工。在工作中,省体育局领导每年都将支边工作列入计划,多次听取情况汇报,并到边防地区进行调研,指导设施建设,为边境地区新农村建设和边防部队体育设施建设提供有利保障。

二、明确任务、注重实效,加快边防部队和边境地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新农村建设、军地体育工作开展的重要条件。为保障其有序并高质量的发展,省体育局把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动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发展,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和加快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来抓,以切实提高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为目的,不断加大扶持力度,为群众不断更新和购置体育健身器材,进一步加强了边防部队与边境地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我省边境地区的农村主要集中在通化、白山、延边地区,涉及这几个地区的农村共2514个,其中边境地区的835个,占总数33.2%,几年来省体育局共为边境地区新农村建设下拨各类体育器材455套,为部队配建各类器材38套,折合人民币872万元。

省、市、县三级体育行政部门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为集安市边境地区修建了硬化面积400平方米以上的标准体育场30个,安装健身器材200余套,篮球架子100余副,乒乓球台子200余副。在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对有驻军的鸭绿江沿江的凉水朝鲜族乡、大路镇、榆林镇、麻线乡、太王镇、青石镇重点倾斜,每个乡镇修建体育健身广场1个,配备健身器材10件,篮球架子一副。同时为清河镇热闹村修建健身广场一处,配备健身器材8件,篮球架子一副,乒乓球台子一副。同时为65835部队、96113部队、集安市边防大队配送了健身器材各10套,篮球架子、乒乓球台子各一副,极大地丰富了部队官兵的体育生活,掀起了军民体育共建的热潮。

省、市、县三级体育行政部门在军民共建和谐新农村过程中,积极组织开展体育活动,与驻图官兵一起构筑和谐家园。省体育局把体育器材送到军营,让战士们感受到新农村建设所带来的新气象。2006年为凉水镇南大村、河西村、月晴镇马牌村各添置篮球架一副,乒乓球台两个;2007年,为月宫街安装16件体育健身器材、为南大村安装10件体育健身器材、为向上街安装16件体育健身器材;2008年,為月晴镇和凉水镇各安装15件体育健身器材;2009年,在图们江公园广场安装100件体育健身器材;2010年,为凉水镇河西村安装5件体育健身器材、为凉水镇龙虎村安装5件体育健身器材、为凉水镇庆荣村安装了20件体育健身器材、为凉水镇安装15件体育健身器材、为月晴镇水口村安装36件体育健身器材、为月晴镇白龙村安装6件体育健身器材、为月晴镇石建村安装6件体育健身器材、为月晴镇马牌村安装36件体育健身器材;累计总投入近200多万元。省体育局从2006年开始总共为珲春边防派出所配建健身路径、乒乓球案子、篮球架等健身器材13套(108件),价值53万元,丰富了公安边防干警的体育娱乐活动,改善了运动锻炼条件,为珲春公安边防建设做出了贡献。

三、活动牵引、密切协同,推动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

几年来,结合全民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省体育局将军地体育文化活动建设纳入重要议事议程,积极调动社会力量,不断扩大活动范围,拓展活动内容,力争做到活动上规模、质量上档次、管理上水平。组织了数百次有影响、有规模、有创意、群众喜闻乐见的系列活动,形成了军民齐参与的社会环境。如举办边防四市篮球、排球、乒乓球、毽球比赛,都邀请驻地部队组队参加。在元旦、春节、五一、七一、特别是八一建军节期间,省体育局都要求各地体育行政部门组织辅导站的专职辅导教练,深入到驻集各部队,辅导当地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和体育赛事,并为体育赛事编程、规划场地、提供裁判等服务,满足了驻地部队开展体育活动的要求。

篇8:大力推进特色学校建设

特色学校建设的关键内容是校本课程的特色化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特色化实施。

按课程设置的主体, 学校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个层级。学校是实施课程的主体,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实施课程计划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一所学校有没有特色主要体现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特色化实施上。

当前, 许多学校在特色学校建设过程中, 确实开展了较多有特色的教育活动, 但由于没有将活动开发成课程, 活动随意性强, 说开展就开展, 说停止就停止, 今天以这个为目标, 明天以那个为目标, 这些碎片化的教育活动很难形成学校的特色。一些学校的活动虽有连续性, 但由于没有按课程管理, 很容易自生自灭, 难以形成特色。

特色学校建设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基础。特色学校建设是使学校通过创新特色, 步入特色发展的快车道, 提高教育质量, 为推进素质教育注入不竭的动力。特色学校建设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创新适合学生的教育模式,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的选择。特色学校建设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 要围绕培养有社会责任感、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开展。特色学校建设要以依法办学、规范办学为基础。

特色学校建设要建设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没有特色化的校本课程, 不可能建成特色突出的学校。开发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应制定好课程方案, 明确教育目标、学习活动内容、学习过程管理、评价标准及考核结果的使用等。开发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应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将学校的传统优势项目课程规范为校本课程, 二是从教育科研课题中选择具有长远发展意义的项目开发校本课程, 三是从学科整合拓展中开发校本课程。

特色学校建设要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特色化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对于学校来说都是上位课程, 应认真实施。国家和地方对学校更好地实施课程赋予了一定的权利, 有创新性的要求, 如课时安排、教科书使用及教学组织方式等, 特别强调要用教科书教, 而不是教教科书。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现在教育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将改变教育生态, 这给特色学校建设带来了新的生机。

实施特色学校建设关键在于对先进教育价值观的认同和有效的保障措施。特色学校建设需要广泛认同的教育价值观。特色学校建设是办好适应学生的教育,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才的有效措施, 是创新教育模式、促进教育持续发展的动力源。特色学校建设不是简单的学校个体行为, 它需要上下广泛的教育价值认同以及相应的保障措施。英国的特色学校建设是国家力推的教育工程, 美国的特色学校建设多是州政府直接实施的。我国现行的校本课程虽是国家层面的安排, 但是缺乏国家、地方和学校三个层面教育价值的认同, 更缺乏上下贯通的推动与执行, 这致使校本课程在学校课程中是最薄弱的, 甚至在部分学校是可有可无的。

特色学校建设需要物质保障。开发与实施特色课程需要相应的物资支持。在校内开设的特色课程, 要充分挖掘已有的教育资源;在校外开设的特色课程, 应由社会资源拥有者来共同组织实施。学校要不断完善教学设施, 为实施特色课程创造必要的条件。

特色学校建设需要组织保障。实施特色课程需要一支专业团队。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 建设一支能够胜任开发与实施特色课程的专业队伍。

篇9:大力推进沿江文明带建设

一、大力弘扬“三创”精神,为推进沿江开发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百姓创业。一是开展创业精神教育,激励百姓创业:引导广大群众克服守土恋家、安贫乐道的落后意识,小成即满、小富即安的保守意识,“官本位”、“农本位”、“书本位”的传统意识,让千家万户的创业热情充分发挥出来。二是落实具体措施,促进百姓创业:落实《关于鼓励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全市民营经济工作考核办法;建立信用担保体系;抓好民营工业园区建设;在一、二、三产业中各培植10个优秀民营企业典型;对重点民营企业主加强培训。三是制定政策,推动百姓创业:鼓励农民转移就业、职工转岗就业、机关干部离岗创业、科技人员创办企业,打破户籍界限,取消劳动力就业限制,将所有新生劳动力纳入社保统筹,努力建设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企业创新。引导企业锐意创新,在创新中化解土地紧、资金紧、能源紧等难题,在创新中推进沿江开发。一是抓好“四个一批”:发展壮大一批优势产业,培育扶持一批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一批传统产业,淘汰限制一批高污染产业。二是抓好“三个加快”: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建立和完善企业科技创新体系,搭建产品研发平台、成果转化平台、科技服务平台,加快实施企业名牌战略。三是抓好“三项竞赛”:组织30万职工开展沿江开发重点工程劳动竞赛、技术创新立功竞赛、窗口行业优质服务竞赛活动。

干部创优。以学习宣传张云泉先进事迹为契机,在全市党员干部中开展“实践‘三个代表’、坚持‘两个务必’、推进沿江开发”、“学习身边人,争做贴心人”等教育活动,带动、引导、激励全市党员干部做“三创”的带头人,努力为沿江开发服务、为基层群众服务。从2O05年起,在全省率先推行领导干部下访制度,两年来,为企业、为群众办实事8700多件,奏响了构建和谐泰州的时代最强音。

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沿江开发走产业带、文明带、生态带“三位一体”共同推进之路

确立新的资源观,实现资源利用和保护的统一。制定并组织实施科学的沿江岸线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严格执行国土政策、促进集约用地,切实加强沿江岸线管理,合理使用长江岸线资源,实施利用长江岸线项目审查制度,严肃纠正乱占滥用岸线的行为,坚决遏制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对开发前景好但暂不具备开发条件的岸线坚决予以保护,让“黄金土地”、“黄金岸线”产生“钻石效益”。

坚持环保优先,促进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城乡规划、土地规划、区域资源开发、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实施重大基础项目,都必须开展环境影响评估和综合效益分析。2005年在江苏率先开展了整治企业违法排污专项行动,2006年在全国率先实行了环保听证会制度和圆桌会议,解决了一批长期以来难以整治的区域性、行业性、结构性环境污染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突出问题。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建设适宜人居的生活和创业环境。目前,泰州人均公共绿地达8.6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9%,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数在全省领先,环境质量综合考核指数提前达到省全面小康指标要求,成功创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省园林城市,所辖各市都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三、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全民素质,为推进沿江开发提供人才保障

强化科技人才引进与培训。几年来,我市通过促进院地合作,设立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等方式,共有500多名博士、硕士来泰进行短期服务,解决科技难题400多个,达成合作项目100多个。我市还先后组织各类人才新知识的培训20万余人次,开办外语、高级商务谈判、国际贸易经营等培训班,培养了一批沿江开发急需的高层次实用型、外向型人才。

加强劳动力培训。结合沿江开发需求开展劳动力培训,形成了化工、电子信息、新材料、药品推销、车钳工、电焊、提琴制作等培训品牌,为企业输送一批批技术熟练的人才,满足了沿江产业发展的需要。

促进沿江地区农民的转化。适应沿江开发的需要,提高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的综合素质,为沿江开发提供合格的建设者。一方面,组织沿江地区农民的转移培训,提高劳动者适应沿江开发、参与沿江开发的能力,使大批农民成为沿江开发的合格建设者。另一方面,以提高文明素质为重点,组织“现代农民教育工程”、“现代市民教育工程”,以抓现代市民素质的眼光抓好农民素质的提高,推进农民向市民、传统市民向现代公民的转化。

四、强化服务理念,为推进沿江开发打造良好发展环境

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提高为沿江开发服务的水平。以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水平为着力点,以把沿江地带建设成“政府服务高地、商务成本洼地、外商投资福地”为目标,在党政机关中深入开展软环境建设、创建文明机关、做人民满意公务员等活动。通过以“服务沿江开发,优化发展环境”为主题的民主评议行风活动,认真整改机关弊病,把服务沿江开发、服务基层群众作为自觉追求。

改革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提高为沿江开发服务的效能。成立行政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和“一个窗口对外”,28个部门60名工作人员进驻办公,构建起“审批责任明确、监管模式统一、服务公开公正、办事优质高效、统一扎口收费、办公手段先进”的行政审批运行机制,初步建立起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行政服务体系。市级机关窗口部门普遍实行电子政务,做到有事即办、急事快办、特事特办,提高办事效率,为企业、为群众提供“零距离”、“零障碍”、“零杂费”的服务。严格按《行政许可法》办事,实行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禁止乱收费、乱摊派、乱检查等损害基层和群众利益的问题发生。推出1638条便民利民措施,完善“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并实行奖励惩罚双激励,强化了责任意识,调动了机关干部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五、以文明园区建设为重点,在沿江开发中奋力打造文明高地

加强文明园区建设,打造文明创建先导区。在开发园区组织了和谐文明园区创建活动,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敬业精神、奉献精神的民营企业家和员工队伍,提升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素质,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推进沿江开发进程。在工作方法上,指导园区成立由园区管理人员和企业主代表组成的园区文明和谐创建协调小组,引导园区企业主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提高参与创建的主动性;组织工商、税务、环保、物价、质监等文明行业、文明单位与园区企业结对共创,在提高企业创建水平的同时,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提高企业参与创建的积极性。在工作措施上,针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特点及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重点抓好依法经营、诚信建设、企业文化、职工权益保障等方面的工作。在工作载体上,以“爱国、敬业、守法、诚信”为基本标准,组织开展“星级文明和谐企业”、“文明私营企业”、“诚信企业”、“创业之星”等评比,把创建活动与塑造企业形象有机结合起来,引导企业树立“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的理念,使“重合同、守信用”成为企业的共识。通过开展文明工业园区创建活动,提升工业园区形象,提高沿江地区对外招商引资的综合竞争力,使园区不仅成为经济发展的高地,也成为文明创建的高地,不仅成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区,也成为文明创建的先导区。

建设文明城市群,打造沿江文明高地。沿江文明带建设以沿江文明城市群为依托,与全市范围的“五城同创”、“四市联创”、“城乡共创”的整体目标结合在一起,发挥整体联动效应,初步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以沿江文明带建设为纽带,以靖江、泰兴、姜堰、兴化为腹地的泰州文明城市群,为沿江开发和沿江文明带建设提供了坚强厚实的基础。

(作者系中共泰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上一篇:教师招聘地理知识下一篇:《住房公积金同城特约委托收款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