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十娘人物形象分析

2024-04-11

杜十娘人物形象分析(共6篇)

篇1:杜十娘人物形象分析

女人悲

摘要:自古女性的爱情常有悲剧是社会环境的原因也是个人因素所致。分析中外文化背景会发现不止是中国女子如此,外国的婚姻爱情也会遭受背叛。而背叛的结果会有很大的不同。

关键词:美狄亚、杜十娘、女性、爱情、悲剧。

在中外文学中,被抛弃的女性形象有很多,美狄亚与杜十娘就是其中的代表,一个为爱疯狂,弑子复仇,一个被爱所伤,投江自尽。两位女性的不幸遭遇,让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她们对爱情和幸福生活的无限向往与追求,也能够理解在男权社会下女性的悲哀与无助。

两位为了爱情而复仇的女性,她们最主要的差别在于中西方文化差异。中国女性的报复特点是以自我牺牲的方式引发世人思考,引发社会舆论,从而使受讨伐的男人得到应有的报复。而西方女性的报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是以别人的痛苦来结束自己遭受的痛苦。

美狄亚为了报复自己的丈夫选择更为悲烈的手段弑子复仇,尽管现在社会对她的做法褒贬不一,但在当时的男权社会下,女人遭受的背叛后的疯狂,是可以接受的。古希腊一般观念认为,父亲是真正的生育者,儿女的出生完全与母亲无关,美狄亚只有亲手杀死伊阿宋的子女,才算是完全的报复。所以,对于失去孩子来说,理所当然男性的悲痛更震撼。美狄亚在杀死自己的孩子有一段心理对白“我怎么办呢?朋

友们,我如今看到他们这样明亮的眼睛,我的心就软了!我决不能够!我得打消我先前的计划,我得把我的儿子带出去。为什么要叫他们的父亲受罪,弄得我自己反受到这双倍的痛苦呢?这一定不行,我得打消我的计划。--我到底是怎么的?难道我想饶了我的仇人,反遭受他们的嘲笑吗?我得勇敢一些!我竟这样的脆弱,使我心里发生了这样软弱的想法。”美狄亚其实内心也是矛盾的,在西方社会的那种环境熏陶下,她选择的只是她认为更能抚平内心愤恨的方式罢了。而杜十娘生活在封建社会男权为上的社会,深受儒家对女性束缚思想的禁锢,她与李甲相爱却遭受背叛,最后落得个怒沉百宝箱,投水而亡的下场。

她们两个虽然是一中一西的形象,但都富有者悲剧色彩。两个女人都生活在男权为尊的社会,她们把男人看的比什么都重要,即使她们都有傲人的资本,却依旧为了那个让自己倾心的男人付出了一切。美狄亚选择的是最直接也是最激烈的方式,这种做法是以牺牲他人来达到复仇的目的,而杜十娘却是自我死亡来告诉李甲,她的愤恨与忧郁。这两种方式都让人为之扼腕。

美狄亚与杜十娘的爱情观比较在男权社会中,无论古今中外,女性都是男性的附属品。女性没有所谓的地位、人格、尊严,她们所扮演的角色皆是传宗接代的工具、男性发泄欲望的载体,爱情对女性而言更是不可企盼的奢侈品。因而拥有爱情对女性来说具有非凡的意义,它是

女性生活甚至是生命的全部。正因如此,对美狄亚与杜十娘这样的性情中人来说,爱情是造成她们悲剧的“罪魁祸首”。

所以,即使中西文化不同,思想不同,但在爱情上的人们决绝的方式却有着相同。不管当今的世人如何看待这两位女性,我觉得她们都是值得尊重的。如若没有男人的背叛,她们的一生也应该幸福美满。不要什么都是女人的错,什么“红颜祸水”之类的都是男子为自己的无能而找的借口。为爱而疯狂的女性形象还有很多,只是美狄亚和杜十娘的更加激进、更加的疯狂。这种至情至性的女子即使最后是悲剧草草了结她们的一生,却留下了一缕芳香供后人警享。

参考文献:《美狄亚》

《行院物语》

《希腊神话与传说》

篇2:杜十娘人物形象分析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汉乐府民歌,以其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成为汉末人民生活的一面镜子,刘兰芝就是汉乐府名篇《孔雀东南飞》中的女主人公,她与丈夫焦仲卿感情深厚,夫妻恩爱,却招来婆婆的不满,不为婆婆所容,自请遣归,回到娘家后又被兄长逼婚,最后投水而死。杜十娘是明代拟话本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女性形象,她是京城名姬,误落风尘,过着被侮辱被蹂躏的生活,她久有从良之志,遇到“忠厚志诚”的李甲,情投意合,“甚有心向他”,经过精心谋划、机智斗争后,终于摆脱了妓院生活。当她满怀希望准备开始新的生活时,她信赖依托的李甲却把她卖给了孙富,“甫得脱离,又遭弃捐”,悲愤震惊之余,杜十娘抱匣投江而死。她们二位虽相隔千余载,却都是古代文学作品中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

一、都是美的化身

刘兰芝不但有着“精妙世无双”的外貌,“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她还聪明能干,“十三能织素,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织布时“三日断五匹”;她勤劳贤惠,“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她钟情丈夫,“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她恭顺婆婆,无端被休后强压悲愤,上堂拜别时周全得体,“不堪母驱使”“念母劳家里”;她友爱小姑,“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她有情有义,也不乏清醒理智,当仲卿提出让她暂时还家,不久便去迎接时,她说“勿复重纷纭”,当夫妻二人依依惜别时,她就表达了自己的担心,“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她自尊坚强,面对婆婆的不满,她自请遣归,没有乞求与泪水,面对兄长的逼迫,她仰头回答,没有奴颜和媚骨。一位秀外慧中、有情有义的女性形象宛然屹立眼前。

杜十娘亦如此,她不但有着“浑身雅艳”的外表,有技压群芳的歌喉,且对李甲真心实意,“见他手头愈短,心头愈热”,显示了善良的本性;她向往自由,渴望真爱,为脱离苦海,她与鸨母斗智斗勇,巧妙应对,费尽周折,充分展示了她智慧的一面;当她得知自己托付终身的人却把自己卖掉时,她“冷笑一声”,大彻大悟,宁愿抱匣投江,也不愿在这无爱的世上苟活。一位貌美如花、聪慧刚烈的女性激起后世读者的多少共鸣。

二、都追求生死不渝的爱情

刘兰芝与焦仲卿情深意厚,“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在遣归时留下许多物品“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两人分别时立下誓言,“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被休回到娘家后先后回绝县令和太守家的提亲,坚守和焦仲卿的爱情。最终在兄长的逼迫下无奈应允,但对迎亲的盛大场面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想到焦仲卿“泪落便如泻”,她在意的只有丈夫,当二人会面后,面对再也无法聚首的无奈局面,两人相约“黄泉下相见”,她宁愿以死换得两人的团聚,“举身赴清池”,她死得坚决果断,没有丝毫的犹豫和徘徊,她要以死抗争,坚决捍卫自己的爱情。

杜十娘生活在社会最底层,身份低微,但不愿听凭命运的安排,“久有从良之志”,见李甲“忠厚志诚”,与他真情相好,“见他手头愈短,心头愈热”,她看重的不是金钱,而是李甲的感情,为考验李甲,她先拿出一半的赎金,并且不告诉他百宝箱的秘密,但在李甲因无钱愁闷时,她又主动拿出钱财以解燃眉之急;看到李甲不开心时,她软语抚慰,体贴入微;她对自己和李甲的未来考虑周全,做好了浮寓吴越的准备。她对李甲寄寓了自己全部的希望和情感,为了自由她煞费苦心,费尽周折,为了爱情她愿意倾其所有,不顾一切,像飞蛾扑火般投奔爱情而去。但她的苦苦追寻、精心谋划换来的却是无情的背叛,她看清了负心人的真面目,“哀莫大于心死”,“生死无憾”的爱情没有了,理想破灭了,她还要这躯壳干什么呢?死是她最好的解脱。

三、都是女性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悲剧形象,揭示了时代对女性的戕害

刘兰芝和杜十娘虽然身份地位时代不同,但都渴望真诚的爱情,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刘兰芝先是被婆婆不容,后又被兄长逼婚,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她是没有发言权的。而杜十娘想改变被侮辱的生活,她想像人一样活着,却被负心人李甲像货物一样卖掉了。古诗里说:“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杜十娘未得到一心人,抱憾而死,失望而死,刘兰芝已得一心人,有情人已成了眷属,为什么还是死了呢?关于悲剧的原因,很多人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传统观点认为是封建礼教的压迫,现在不少人认为是性格因素,认为女主人公个性太强,不够灵活和变通,没有处理好家庭关系。诗无达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本身无可非议,但不能否认的是,封建社会中,女人不能主宰自己命运,无疑是造成悲剧的原因之一。鲁迅在《灯下漫笔》中曾把中国封建社会一治一乱两个时期形象概括为“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和“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我们说,杜十娘流落风尘,身份更低,属于想做奴隶而不得的人;刘兰芝出身于小康人家,有礼节有教养,则是暂时坐稳了奴隶的人。鲁迅在《灯下漫笔》中写道:“中国人向来就没有挣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但我们是早已布置妥帖了,有贵贱,有大小,有上下。自己可以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一级一级制驭着,不能动弹,也不想动弹了。”封建社会是男权社会,等级分明,女人是男人的附庸,身为娼妓,就更是男性娱乐的玩物,谈不上什么地位了。刘兰芝和杜十娘的倔强,不屈服,是维护自身人格的行为,这分明是在争取人的地位,人的尊严,而这种行为,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当然行不通。无论是坐稳了奴隶地位的刘兰芝还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杜十娘,都只能面临不幸的`结局。唐代白居易诗云:“人生莫作女儿生,百年幸福由他人”。汉末是封建社会的上升期,在“三从四德”“七去”等一系列封建教条的束缚下,女性的命运是悲惨的,焦母就是用“七去”中“不顺父母去”休掉兰芝,揭开了她人生不幸的序幕。刘兰芝对焦仲卿的话道出了她不幸的根源:“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明中叶,程朱理学仍占统治地位,门阀观念根深蒂固,同时,商品经济不断发展,金钱也冲击着人们传统的价值观,十娘面对的是“礼”与“钱”的双重迫害,不可逾越的门阀观念,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是一张无形的大网,死死罩住了苦苦挣扎的杜十娘,即便没有风雪阻渡,没有偶遇孙富,杜十娘也不会幸福的,杜十娘投江前说“命之不辰,风尘困瘁”,这是她人生不幸的重要原因。妇女低贱的地位,决定了她们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决定了那个时代缺少真情生长的土壤。

篇3:杜十娘人物形象分析

一、两者有着共同的夙愿:从良

十六世纪末的中国是一个被三纲五常思想所禁锢的国度,封建伦理道德统治着人们的头脑。杜十娘生活在这种文化环境下,其思想不可避免地有所影响。娜娜生活在性与金钱充斥着的都市文化里,原本浑浑噩噩,没有追求,却在一次偶然的时机里,醒悟到了人生方向,思考如何实现自身价值。她开始幻想过着循规蹈矩的生活。即便身边人一如既往地沉浸在纸醉金迷的生活里,对她的行为感到不快,她依旧坚持自我,不惜一切维护家庭。可见,脱离妓女身份,拥有一个家庭,成了杜十娘和娜娜的共同追求,这与她们身处的文化背景与个人际遇是分不开的。

杜十娘深谙烟花柳巷绝非长久之计,她在苦苦留心寻觅后,寄从良希望于豪门公子李甲,并拿出自己经年积攒的部分钱财让李甲替她赎身,以实现从良的夙愿。在经过瓜州渡口时,李甲为小人所惑,背叛了十娘,以一千两银子将她卖给徽商孙富,十娘万念俱灰,以死明志。然仔细思之,杜十娘自有百宝箱作为物质基础,为何非要与李甲相依?在为杜十娘赎身的过程中,李甲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软弱的状态。那么,是什么让她如此死心塌地?

在杜十娘成功离开妓院后,她曾问李甲今后二人何处安身,是否有长远计议。李甲无奈地表示老父正处于盛怒之下,若知娶妓而归,必然更加不堪,反致相累,尚且还没有万全之策。杜十娘此时表态说:“父子天性,岂能终绝?既然仓促难犯,不若与郎君于苏、杭胜地,权作浮居。郎君先回,求亲友于尊大人面前劝解和顺,然后携妻于归,彼此安妥。”[1]325李甲随即表示此言甚当。从这里可以看出,杜十娘在从良之后的进一步愿望便是希冀能够被男方的家庭所接纳与认可,名正言顺地做一名妻子,即被社会伦理道德所包容接纳,皈依人伦。而何为人伦?人伦即五常,指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间的五种伦理关系。妓女历来处于社会底层,与他人的关系自然不属于五常中的任何一种。梁漱溟先生在其《中国文化要义》中指出,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伦理乃中国传统社会的基础。伦常观念作为传统道德伦理观念的核心,早已积淀为传统中国人的无意识。正因为如此,杜十娘才会把被封建家庭所接受视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反而思之,这也是杜十娘迫切地想摆脱妓女身份,渴望从良的深层原因。

与杜十娘不同的是,娜娜不是自小便有从良的想法,而是在一番经历过后,唤醒了她内心的真实渴望。在娜娜搬入娇娃屋后的某一天,她和朋友到距离别墅七公里远的夏蒙隐修院遗址去参观。夏蒙城堡颇具气魄的景象让娜娜和随行朋友十分惊讶,敬慕之情油然而生。因为女主人伊尔玛曾经是一个花天酒地的女人,如今已活到九十岁,虽然年事已高,但依然硬朗。她衣着朴素高雅,神色令人尊敬,德高望重。娜娜为之震惊,在回去的路上一声不吭,神情十分严肃,态度发生逆转:“突然对家庭尊重起来”[4]121。在此之后,她不惜把银行家和伯爵赶出家门,同丑陋的丰唐结合,搬进新居,过起深居简出、柴米油盐的生活。一些债主威胁她让她回到原来的套间居住,娜娜义正言辞:“啊!这些商人,真行!他们以为,我要付清他们的账单,就得卖身!……你知道,我情愿饿死,也不愿让丰唐当王八。”[4]145坚决的态度表明娜娜是真心实意地想和丰唐组建家庭,不愿背叛丈夫。“她很少出去,一心要过清净、简朴的生活。”[4]147即使不久丰唐便暴露出吝啬下流的本相,在肉体和精神上虐待娜娜,她依然忍气吞声,“她怕失去他,就强自忍耐,想知道他是否还要她。”[4]157娜娜一直小心翼翼地维系着这份来之不易的婚姻。

二、两者的“堕落”存在本质差别

从传统视域来看,杜十娘和娜娜皆诞生于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里,但是由于妓女身份,她们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被社会,尤其是上流社会所真正地包容与接纳的。如果说杜十娘和娜娜从事妓女这一职业是一种堕落的话,那么,杜十娘的“堕落”和娜娜的“堕落”是存在本质差别的。而这种差别是由于社会背景和个人遭遇等因素综合导致的。

杜十娘处于十六世纪末的中国封建社会时期,此时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相对发展,社会经济比较繁荣。但是在世俗的眼光中,杜十娘这样的特殊身份女子仍是遭到主流社会极力排斥的。“十娘因见鸨儿贪财无义,久有从良之志”,[1]321这表示杜十娘不是本意主动堕落至此。在这样重义轻利的生活环境中,她是不情愿更是不快乐的。在这样崇尚经济,思想仍旧传统保守的社会环境下,她对摆脱妓女身份的愿望是强烈的。小说开篇中有对杜十娘的评价:“可怜一片无暇玉,误落风尘花柳中。”[1]320“误”暗示杜十娘并非自愿从妓,而是经历一番不幸的遭遇后落入风尘,属于被动的“堕落”。

娜娜这一人物形象诞生于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法国完成了工业革命,金融资本的发展十分迅猛,巴黎成为了世界金融中心之一。资本家靠巧取豪夺得来巨额财富,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拜金和性淫乱占据了整个巴黎,成为了罪恶的代名词。性和金钱使整个巴黎失去理智,处于欲望的大放纵时期。爱德华·傅克斯指出:“在资产阶级时代,妓女到处都有。大家都这样那样地与妓女有瓜葛,大家都多少靠妓女生存,许多工业部门仅仅为她们而工作,和她们做最好的生意,受她们鼓舞去实施最有利的计谋。”[2]整个巴黎充斥着轻浮游离、纵情声色的不良风气。

《娜娜》是左拉的系列小说《卢贡——马卡尔家族》的第九部,女人主公娜娜原本是《小酒店》中的人物,出身于一个四五代都是酒鬼的家庭,六岁时就“已经显得是个女无赖”[3],十三岁时在在卖花店里做学徒,“十五岁时,她在路碑上被人抱着接吻,而她的父亲却在找她,要打烂她的屁股。”[4]161后来被一个富商吸引,随其私奔,十六岁时便生下一个儿子。身处于这样的时代背景,成长环境,娜娜自然而然地走向物欲横流的妓女生涯。

娜娜和杜十娘堕落的最本质的不同是,杜十娘一开始便是误入歧途,后意识到鸨母的重义轻利,早早地积累资本,实现从良夙愿。而娜娜则是自小生活在混杂糜烂的环境中,自甘堕落却浑然不知,尚且没有杜十娘那般强烈的独立愿望。

三、两者反抗现实的方式截然不同

对于杜十娘和娜娜来说,从良的道路是坎坷的。她们本以为只要告别妓女身份,美好的家庭生活便指日可待。但是,现实是残酷的,面对不堪忍受的现状,杜十娘和娜娜选择了两种不同的反抗方式。杜十娘和百宝箱一同沉江,结束生命,娜娜选择再次踏入风尘泥淖。

娜娜决定再次从妓,是受家庭生活所迫。丰唐不仅在肉体和精神上折磨娜娜,在家庭开销上也极其吝啬。而娜娜逆来顺受,“她以盲目的热情爱恋着她的心上人、她的爱犬,此刻就付出了代价,重新落入刚出道时的污泥浊水之中。”[4]160娜娜自此彻底沉沦,直至和丰唐分道扬镳。她成了巴黎的金色苍蝇,在贵族中到处飞舞,只要停在别人身上,就能将其毒害。有的入狱,有的破产,有的自杀,更有因为娜娜而容忍自己的妻子和别的男人厮混,自己最终倾家荡产,一无所有。娜娜宛如罂粟花,对身边的男性释放难以自拔的诱惑。娜娜内心里十分鄙夷出钱让她花的男人,看到一个个情夫因为自己而倾家荡产,内心十分自豪。她以自己的沉沦为代价,征服了与她接触的男性。她把对男人和社会的强烈报复,视作为自己对命运的反抗。

杜十娘和娜娜的反抗方式不同,她一直抱着自立自强的人生态度,拥有财产独立意识,将多年积攒的财置于百宝箱中,存放于姐妹那里,积累足够的资本。她自信自爱,期许美好的爱情,并且巧用心计考验李甲。她自尊心极强,极力维护作为女性的人格尊严权。在她沉浸在离开妓院的喜悦里时,晴天霹雳,得知自己遭到背叛。面对这样的打击,她没有一丝的乞求、哭闹、怨愤,而是镇定自若,内心里打好一番主意。她既不向负心汉李甲委曲求全,也不将自己降作商品,供小人孙富赎买。而是选择与百宝箱同沉,不让小人得逞,捍卫了自己的独立人格。她本人已然成为捍卫尊严的象征,宛如芙蕖一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四、结语

妓女作为体制边缘外的生存者,拥有独特的文化身份和个体人生经历。杜十娘不甘妥协于命运,以主动的姿态试图掌控着自己的人生方向,无奈时代环境与社会制度使她无法真正实现自己的从良愿望,最终只能以死来表达她对现实的极力反抗态度。杜十娘的死亡悲剧不仅是她个体为实现精神救赎的最佳选择,也是作家为揭露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残酷迫害性的必然结局。娜娜起初浑浑噩噩,后因缘际会,渐渐地产生强烈的自我救赎意识,采取行动,不顾一切地组建家庭,以希获得他人尊重。最后愿望破灭,这使她走上了一条以摧残自己为代价的反抗之路。萎靡淫乱的时代风气,物欲放纵的社会环境导致了娜娜的沉沦悲剧,娜娜的再次堕落同时也反映了不良社会风气的不可逆性。杜十娘和娜娜同样为了改变非人的境遇,走向了不同的自我救赎道路,最终都以悲剧结束一生,这也揭示了她们所处的社会对妓女这一特殊女性群体肉体上的束缚与精神上的戕害。

摘要:中国明代作家冯梦龙所著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与法国十九世纪作家左拉的《娜娜》分别塑造了杜十娘和娜娜这两位妓女形象。杜十娘无奈被迫沦为妓女,娜娜由于周遭环境的影响而自甘堕落,可是她们内心都渴望恢复正常女性的身份,组建家庭,被社会认可。最终二人命运截然不同,杜十娘宁死不从,娜娜重操旧业。两位女主人公对命运的反抗方式折射出个体对自身价值的实现诉求,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环境与伦理道德对她们命运轨迹的推动影响。

关键词:杜十娘,娜娜,妓女形象,比较

参考文献

[1]冯梦龙.警世通言[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爱德华·傅克斯.欧洲风化史[M].赵永穆等,译.辽宁:辽林人民出版社,2000:367.

[3]左拉.小酒店[M].王了一,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153.

篇4:杜十娘人物形象分析

关键词:柔情;刚烈;弃妇;命运;抗争

两位女主人公,面对相同的弃妇命运,性格刚烈的她们,选择却不相同。下面让我们结合文章具体分析一下。

在《氓》这首诗中,作者是按“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来叙事的。第一二段写了女主人公的恋爱生活。从文中看,应该是氓先追求的她,后来我们的女主人公就完全陷入了爱河,由于氓没有媒人,婚期商量不好,氓就生气了,女主人公就赶紧说“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从这可以看出女主人公对氓的情深义重,也能看出氓性格的粗暴,为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这时的女主人公完全沉浸在爱河中。“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女主人公对氓是何其迷恋。她此时对未来的憧憬肯定是满脑子的幸福吧。

第三、四、五段写了她婚后生活。婚后,“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多年来的辛苦劳作,磨损了青春的容颜,也让氓对她的感情渐行渐远。可见,氓当初爱的是她的年轻貌美,等她年老色衰之后,也就“至于暴矣”。氓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塑造的较早的负心人形象。而女主人公终于看清了氓的嘴脸,也逐渐醒悟过来,和他彻底决裂,显露出了性格中刚强的一面。

面对氓的负心,她愤怒地指责他“士也罔极,二三其德”,通过自己的婚姻生活,她认识到男女是不平等的,她告诫天下的女子不要沉溺在男子的爱情中,这也是她沉痛的教训。此时的她,内心充满了悔恨。

最后一段,她从感情上也与氓彻底决裂。既然你如此恩断义绝,不念夫妻之情,那就算了吧,显示了她的清醒。她的离去,也恰恰说明了她对自己心中神圣爱情的维护。不容人玷污,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是多么刚烈的性格!一旦想开,她毅然决然地和过去作了一个了断,“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就算没有了一切。一切还可以从头再来!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另一个柔情似水而又性格刚烈的女子就是杜十娘了。

《杜十娘》这篇课文围绕“情投意合——用计赎身——孙富离间——十娘投江”这条线索来叙事。作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她,早厌倦了没有尊严,没有真情的卖笑生涯。她希望能跳出火坑,过正常人的生活,追求一种纯真的爱情,不掺杂一点儿功利和金钱。所以,她未向李生透露她的百宝箱。这样的爱情,就是在现在的社会里。也不易找寻。可说是可遇不可求的。在旧社会里,她又如何能得到真正的爱情呢?即便美丽聪慧的杜十娘,也是无法做到的。

她的聪明、有心计,首先表现在用计赎身上。她是真心地爱李甲,把他作为自己从良的依靠。赎身这件事,可说是杜十娘一手促成的,先用计得到鸨母的诺言,又使她发下毒誓,为她从良准备了条件。可以说她为自己摆脱妓院生活,用尽了一切办法。而李甲的表现,却已显露出懦弱无能,为以后杜十娘的悲剧埋下伏笔。

赎身成功后,杜十娘就像飞出笼子的鸟儿,这短暂的时光,大概是她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了。可惜它短暂的就像一颗流星,转眼即逝。当她还在深谋远虑地设计他们的未来时,李甲却为了自身的利益,把她出卖了。她想的是他们两个人的未来,而李甲只考虑自己一个人的未来。谁爱谁更多一点,一目了然。杜十娘的爱,投入了她全部的感情,乃至生命,就像飞蛾扑火般,义无反顾。李甲不是不爱杜十娘。但他的爱太浅薄,一旦损害了自己的利益,就退却了,不肯为爱多付出一点。平庸自私的李甲,萎缩在杜十娘的高大身影里,起到了很好的反衬作用。刚烈的杜十娘刚跳出火坑,怎能再任人摆布,何况爱情理想的破灭,使她万念俱灰。她这才亮出宝匣,怒斥李甲后,向江心一跳,以死来向迫害她的恶势力抗争。她的宁死不屈,可看出她的坚定刚烈。

这两个女子都是美丽、善良的。且性格刚烈,但面对弃妇的命运,她们作出了不同的选择。《氓》女主人公选择了坚强,带着满心的伤痛,忍着亲人的不理解,顶着街坊邻居的闲言碎语,她勇敢面对,承受生命不能承受之重。随着时间的流逝,她终能走出阴影,开始自己新的生活。她是忍者,也就是强者。我对她是由衷地敬佩、赞美。这就是女主人公。一个情深时柔情似水,情灭时断然舍弃不做无谓纠缠的刚烈女子。看吧,早在春秋时期,她就给后代女子作出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可惜的是后代能做到她这样的又有多少呢?

杜十娘的愤然投江,用生命向李甲、向封建等级森严的社会提出了控诉。代价不免太大,刚烈有余,理智不足,给后人留下了多少遗憾,几多惋惜。在后人眼里,杜十娘是一个聪慧美丽的女子,光彩照人。她为李甲这样庸弱自私、没有主见、背信弃义的富家子弟报江而亡,太不值得。

在人类所有情感中,爱情可说是最为奇特的,因为所有字眼好像都不能诠释它的内涵。爱自古以来就和痛相连。有爱就有痛,当我们的爱不够完美时,痛就随即而来。在我们找寻了那么多的爱之后发现,世界上似乎没有完美的爱情,所有的爱几乎都有伤害。可是,人们仍然追求最理想的爱情模式,杜十娘以死来维护自己纯洁而崇高的爱情理想,说明在她的生命里,爱情就是全部。情没了,生命也可以不要了。说到底,她虽以死抗争,自己却也是制度的牺牲品。她的思想也受着封建思想的毒害。她既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又打着时代鲜明的烙印,不可能超越那个的时代。她的做法我无可厚非,因为她已经是她那个时代里优秀的女性之一了。对于她,我是既爱又痛。

篇5:杜十娘与茶花女的形象比较研究

11级文教系汉本班 张灿松 51103010017

内容摘要:杜十娘与茶花女,是东西方文学作品中的两个著名的妓女形象.美貌绝伦且都红极一时,而最后两人却都香消玉损。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悲惨的结局,她们之间又有哪些异同?本文将对这两个人物进行比较,并就产生这些悲剧的原因进行探讨。

关键词:

杜十娘

茶花女

人物形象

悲剧原因

杜十娘是我国明代作家冯梦龙(1574-1646)编纂的<<警世通言>>中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女主人公:茶花女则是十九世纪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小说<<茶花女>>中的女主人公.杜十娘和茶花女虽然在时间上相隔两百多年(杜十娘1624年,茶花女1848年),在空间上东西方相隔万里,沐浴着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说着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性格,但她们的生活遭遇却非常相似:同是红极一时的都市名妓,貌美出众,但却饱尝了人间的屈辱痛苦,她们敢于为了争取幸福生活而斗争:两者的命运结局也很悲惨:一个在如花似玉的年龄,怀报莫能定其价之多少的满箱珠宝,纵身跳入波涛翻滚的江心:一个在留下五万法郎遗产的房间里被自己执意加重的绝症—肺结核吞噬了.她们天生丽质,才艺超群,虽然身处污浊之中,仍保持着纯洁的心灵,有着对自由生活的强烈向往,渴望过上普通人的生活,获得真正的爱情和幸福。

如果把她们两个放在一块进行比较,有哪些异同呢?我们分析下“同”的一方面。

一.美丽的外貌,不幸的出身

杜十娘和茶花女都有着倾国倾城的相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这样写道:那名姬姓杜名十娘,排行第十,院中都称为杜十娘,生得:浑身雅艳,遍体娇香,两弯眉画远山青,一对眼明秋水润.脸如莲萼,分明卓氏文君;唇似樱桃,何减白家樊素.至于茶花女,小仲马对她进行了这样的描绘:在一张艳若桃李的鹅蛋脸上,嵌着两只黑眼睛,黛眉弯弯,活像画就一般.这双眼睛罩上了浓密的睫毛,当睫毛低垂的时候,仿佛在艳红的脸颊上投下了阴影;鼻子细巧挺秀,充满灵气,鼻翼有点向外张开;嘴巴匀称,柔唇优雅的微启时,便露出一口乳白的皓齿,皮肤上有一层绒毛显出颜色,犹如未经人的手触摸过的桃子上的绒衣一样.”由以上描写,我们可以看出杜十娘和茶花女都是貌美出众,国色天香.可是,无论在哪个社会,生存总是第一位的,对穷苦人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她们不幸而又自然地落入红楼绿馆中,成了糟人蹂躏、受人践踏的风尘女子.二.美好的理想,勇敢的奋斗

杜十娘和玛格丽特都生活在纸醉金迷的风流场,处在公子王孙、公爵伯爵的纠缠中,长期过着荒淫腐化的生活,但她们纯洁的心灵没有被肮脏的环境所污染,虽然她们身处青楼,从事着为人所唾弃的低贱职业,但她们没有放弃对真、善、美的追求.纵情声色并不是她们所向往的生活,她们渴望逃离青楼,跳出火坑,追求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让自己成为生活的主角、命运的主人,过上快乐、平等、自由的新生活.为了实现自己美好的人生理想,她们灵活机智,重情舍财,忍辱负重,同阻碍自己实现美好愿望的恶势力作了勇敢的斗争.三.生命的终止,思想的永恒

篇6:简爱人物形象分析

——追求自由,自尊,平等的人生理想

齐向东

内容摘要:《简爱》这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具有叛逆性格的女主人公简爱的形象。简爱从小就父母双亡,被寄养在舅舅家里。但不幸的是舅舅又过早的离世。寄人篱下的简爱在舅舅家没有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有的只是表兄的凌辱和舅妈的虐待。生性倔强的简爱不甘忍受这样的生活,她毅然选择了离开。后来在桑菲尔德遇到了罗彻斯特,她深深地爱上了主人。但当她知道了主人的妻子还活着的时候,她又选择了离开,因为她追求的是平等的爱情而不愿做别人的附庸。简爱对命运的反抗是为了追求平等,自由,自尊,她的每一次的反抗都意味着一种进步。最终简爱在抗争中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关键词:反叛 自由 自尊平等

十九世纪中期,英国伟大的女性存在主义先驱,著名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创作出了她的代表作——《简爱》,作品一经问世就轰动了整个文坛,直到现在它的影响还继续存在着。

《简爱》是一部带有作者自传性的作品,采用第一人称的自叙写法,让女主人公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和人生理想,爱情,友谊,具有娓娓动听,亲切感人的艺术魅力。它写一个孤女个人的奋斗故事,作者本人生活中的悲哀,忧患,紧张和勇气在小说中得到了强烈的反映。襁褓中父母双亡的简爱被舅舅收养,舅舅死后,舅母一家人百般虐待她,最后又将她送入慈善学校,在那里简爱备受凌辱摧残。成年后,她被聘往桑菲尔德庄园当家庭教师,与主人真诚相爱。及行婚礼时,发生不测,主人被证明早已结婚,其妻因疯病被私关密室。简爱不愿作人情妇,只身远离,流浪途中昏倒在风雨之夜,被一青年牧师圣约翰救回家,在圣约翰两个妹妹的精心照顾下简爱恢复了健康。牧师准备去印度传教,他认为简爱坚强而耐苦,可以作个好帮手,于是就向其求婚,但遭到了拒绝,因为简爱情有所钟。爱情又使她返回桑菲尔德庄园。这时女人已将庄园烧毁,自己也被大火烧死,主人抢救她时还弄成了残废。最后简爱和罗切斯特两人终于幸福地结合。此外,简爱还意外地得到浪迹海外的叔父的一笔遗产,同时被证明她和圣约翰原是姑表兄妹。

我认为简爱这一女性形象之所以从问世以来能产生深远的影响,主要是她身上的反叛精神和追求爱情平等的意识深深地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女性要独立,自由,就不能屈从于命运的安排,就要敢于反抗,勇于追求自己的理想。

1.自尊自主,叛逆反抗。

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老”,人的童年在一个人的一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哪一种学说,都承认简爱在舅妈家的生活经历对其日后的人格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简爱由于父母双亡,寄居在舅舅家中。在盖茨海德府,简爱是童话里的“灰姑娘”,弱小,丑陋,怪僻,胆小,任人摆布,是个没有明确地位和身份的“小家伙”,是个“外来人”,是个“异种人”,是个“比不上佣人”的小姐。一切力量都压迫她,残害她的天性,扼杀她的成长,但简爱的心却并没有被丑恶的现实所摧毁,她的精神却因苦难的生活而锤炼得顽强,她的意志被磨砺得坚决,非人的处境培植了她非凡的勇气和洞察力,十岁的孩子似乎具备了成人的智力,而这种超绝的智力促使她无所畏惧地去反抗压迫者。

里德先生是一个将简爱从孤儿变成有亲人的重要角色,但遗憾的是里德先生从一开始并没有出现在简爱的生活之中。作为盖茨海德的原主人,里德先生应该享有绝对的权利,在他的庇护之下的侄女简爱应该会受到小主人的待遇。然而,对简爱而言,这样一个重要的角色却过早的离开了人世,因而当简爱被关进红房子的时候,她禁不住地怀疑:“要是里德先生还在的话,他一定会待我很好的。” [i]然而,也是这样一个人,最终成就了简爱的叛逃。如果说里德先生曾经是简爱的希望之所在,那么他的死就是简爱绝望的导火索,而就是这样一种绝望,使得简爱从习惯的生活中出逃。这是简爱反叛意识的开始。

在作品中,简爱的叛逆个性贯穿始终。从小就成长在一个充满暴力的环境中的简爱,经历了同龄人没有的遭遇。她要面对的是舅妈的毫无人性的虐待,表兄的凶暴专横和表姐的傲慢冷漠。不公平的生长环境,使得简爱从小就向往平等、自由和爱,当她的这些愿望不能达到和满足时,简爱就有了本能的反抗。比如简爱在寄居的舅妈家里,和骄横残暴的表哥约翰发生冲突时,瘦小的她敢于和表哥扭打,并怒斥他:“我的里德舅舅在天上,你做的一切和想的一切,他都看得见,我爸爸妈妈也都看得见;他们知道你整天把我关起来,还巴不得我死掉。”[ii] “你这男孩真是又恶毒又残酷,你像个杀人犯,——你像个虐待奴隶的人,——你像罗马皇帝。”[iii] 2

她还敢于指责冷酷护短的舅妈:“你以为你是好人,可是你坏,你狠心。” [iv] 简爱的童年生活让读者初步了解了她的反抗性格和捍卫独立人格的精神起点。

从下面的几段描述中还可以看到简爱内心的叛逆反抗。

“我被他打倒,头还在痛,血还在流;约翰粗暴地打了我,没有人责备他;而我,为了叫他以后不再干出这种荒唐的暴行,却受到了众人的许多责难。

|“不公平!——不公平啊!”我理智的说.令人痛苦的刺激逼得我的理智一时早熟地发挥了威力;“决心”也同样被鼓舞起来,催促着我采取什么奇妙的方法,从这难以忍受的压迫下逃跑——譬如出走,或者,万一走不了的话,就永远不再吃不再喝,听任自己饿死。在那一个悲惨的下午,我的灵魂是多么惶恐不安啊,我整个脑海里是多么混乱啊,我的心有多么的反抗啊,然而,这一精神上的搏斗,是在怎么样的黑暗,怎么样的愚昧中进行的啊,我无法回答内心的这个不断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我这样受苦;而如今隔了——我不愿说隔了多少年——我却看的明明白白了。”[v] 简爱非常的重视自我,她说:“我是自己的主人”,当一对恋人的结婚计划被粉碎时,罗切斯特提议到法国去过同居生活,尽管这个方案对于热恋中的人来说具有无可争辩的诱惑力,但是她拒绝了——“我关心我自己。越孤独,越没有朋友,越没有人帮助,我越要自重。”因此她逃离了。

2.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平等。

当简爱发觉她深深地爱上了主人后,在地位如此悬殊的情况下,她却敢于去爱,因为她坚信人在精神上都是平等的。一个穷教师斗胆爱上一个上流人物,在等级森严的社会观念看来,无异于乞丐奢望着国王,所以这本身就是向社会及其偏见的大胆挑战,它也就意味着遭受嘲笑或侮辱,只有像简爱这样并不把权贵放在心上的人才能去坦坦荡荡地爱。当罗切斯特为了试探她而假意要娶某贵族小姐时,她愤怒地说:“你以为,因为我穷,低贱,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 ?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就如我们站在上帝跟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vi]基于此,她表达爱情的方式才不是甜腻的赞美,温柔的絮语,更不是祈求,诱惑或勾引。归根结底,她追求的是两颗心的平等结合。

“你为什么和我讲这些,她和你与我有什么关系,你以为我贫穷,相貌平平就没有情感吗? 我向你起誓,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让你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可上帝没有这样安排。但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就如你我走过坟墓,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vii]这是简爱发自内心的为精神平等观念的辩护。我认为这是全书人物对白里面最为精彩的部分,这也是广大读者喜爱简爱这一人物的主要原因。

在桑菲尔德,简遇和罗切斯特的交往过程中,简爱的思想日臻成熟。在粗暴、专横的罗切斯特面前,简爱始终表现得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在与罗切斯特相爱的过程中,简爱始终追求的是精神上的自由和平等。

在罗切斯特的面前,她从不因为自己是一个地位低贱的家庭教师而感到自卑,反而认为他们是平等的。不应该因为她是仆人,而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也正因为她的正直,高尚,纯洁,心灵没有受到世俗社会的污染,使得罗切斯特为之震撼,并把她看做了一个可以和自己在精神上平等交谈的人,并且慢慢地深深爱上了她。

但当简爱知道罗切斯特的妻子还活着的时候,她意识到自己受到了欺骗,她的自尊心受到了戏弄,因为她深爱着罗切斯特,试问哪个女人能够承受得住被自己最信任,最亲密的人所欺骗呢?所以她做出了一个非常理性的决定。在这样一种非常强大的爱情力量包围之下,在美好,富裕的生活诱惑之下,她依然要坚持自己作为个人的尊严,这是简爱的精神最具有魅力的地方。

简爱身上的自卑使得她在与罗切斯特的交往过程中总是带着一些不平等的成分,而伯莎的遭遇唤醒了简爱的担心,简爱最终能决定反抗自己的崇拜者,离开了桑菲尔德。

选择离开并不能否定简爱对罗切斯特的爱,只是维护做人的尊严成为一道牢固的防堤和行为底线,压制着简爱的冲动。然而,有位心理学家曾说过,“一个人将感情压抑得太久了,需要在适当的时机进行适度地释放能量以保持心理平衡。”终于有一天,当圣·约翰牧师想把她纳入无爱婚姻以便使她成为其传教的得力工具时,感情的波涛冲破理智的大堤,简爱抑制不住对罗切斯特的思念,匆忙赶回桑菲尔德。在简爱再次见到罗切斯特并决定嫁给他的那一刻,相信每一个人也都会承认这是一个至真、至纯、至善的女子。

3.感情炽烈,敢于追求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完整的爱情。

简爱的爱情始自于桑菲尔德,不是为了贪求钱财、高攀门第,而是出于彼此思想上的共鸣和感情上的真挚热烈。对于更多的简爱的喜爱者来说,她对独特的爱情追求也许才是她魅力四射且经久不衰的真正原因所在。

简爱对于爱情非常的渴求,同时也非常的真诚和专一,这主要表现在她对罗切斯特执着而强烈的爱情上。当圣约翰向她提出求婚,要她作为他的助手一起去印度传教时,简爱虽然认为“他是个好人”,但还是拒绝了他的求婚。因为在简爱看来,他爱的并不是自己,他更爱的是上帝。更重要的是,无论他对她如何,但在她的心里爱的仍然是罗切斯特。因为牧师对他的爱是不完整的。勿庸置疑,简爱所期望的是平等、独立和人格尊严,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的两心契合的纯洁爱情。在简爱看来,婚姻的基础只能是爱情,而真正的爱情决不取决于任何外在条件,相反它能冲破外貌、门第、财产的种种障碍,达到男女双方精神的契合和心灵的沟通。这种强调婚姻不应该是商业的契约而应是心灵自由结合的爱情理念,充分体现了来自下层平民阶级女性的高尚品格和道德情操,同时也是对当时英国以金钱为基础的的婚姻风习的一种反叛与挑战。可是在得知罗切斯特还有疯了的合法妻子时,她还是拒绝了他的爱。她不愿作人情妇,她要的还是一份真正意义的完整爱情。

她强烈反对罗切斯特的风流行为,所以在教会和政府仍然认为他同其他女人已婚关系的情况下,她拒绝考虑同罗切斯特生活在一起。对于从小缺少关爱的简爱来说,罗切斯特对于她的爱是简爱身为人的价值的体现。然而对于一个接受过教育的女性而言,光有爱,这还不够,尤其是对于简爱。“我关心我自己。越孤独,越无依无靠,越没有人来帮助我,我就越要自重。我要遵守上帝制定的、有人认可的法律。”[viii] 然而,当简爱离开了罗切斯特后,并没有在感情上抛弃他;相反,她的爱情像殉道一般,专一到打算为其作永远的牺牲,贫困时是这样,富有后仍是这样,更不会因为罗切斯特身体上的残缺而弃之不顾。

以下是罗切斯特在庄园被烧毁,眼睛瞎了后,向简爱求爱 “简,你肯嫁给我吗 ?”

“肯的,先生。”

“一个比你大20岁的瘸子,你得伺侯他的人。” “是的,先生。” “当真,简。”

“完全当真,先生。”[ix]

从中可以看到简爱所追求的爱情不是物质财富,而是真正意义上的纯洁爱情,不含半点虚假造作。

简爱和罗切斯特的心灵感应又重新使他们走到了一块,尽管当简爱回到桑菲尔德府时,她面对的是一个双眼已瞎,一只手已经残废的罗切斯特,但是在简爱看来,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只要罗切斯特爱她,她也爱罗切斯特,就已经足够了。她毅然与罗切斯特结婚,当起了罗切斯特的妻子和护士。两年以后,命运垂青了这么一对恩爱的夫妻,他们有了自己的孩子,罗切斯特的一只眼睛也恢复了视力,他们过着幸福的生活。我们看到,简爱经过了重重的波折以后,终于实现了她向往的爱情——平等,自由的爱情,而罗切斯特也找到了他梦寐以求的真爱。于是,就像童话中的王子与灰姑娘一样,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这是一个美好的结局。这时的简爱在人格上不仅是独立的,而且在经济上也是独立的。尽管这时罗切斯特已经不再富有而且残废了,尽管简爱已从一个贫穷的家庭教师成为一个拥有巨款的富人,但她还是和他结了婚。这表明,简爱所追求的是不附带有任何外在条件的真正平等、了解、尊重基础上的爱情婚姻。

与简爱一样,我们每个人在出生之时起就必须接受一些先天的安排,比如我们的性别、相貌、国籍、父母、家境等,由于成长环境会影响性格的形成,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因素给我们带来的困扰。我们无法改变出身,但可以改变自身;我们无法改变处境,但可以改变心境。虽然简爱这一人物形象是文学作品虚构出来的,但是当我们走进作品营造的环境和气氛中,就会发现她是一个有着强烈生命气息的人。简爱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她能在诸多生活安排的苦难中适时地调整自己的心态,虽然也出现了一些令人不完全满意的表现,但这更真实地反映了人的本性和生活的常态。

在我的心目中,《简爱》是一部完美而伟大的著作,因为它使我懂得了什么是善恶美丑,学会了怎样做人;而书中的主人公简爱是我学习的榜样,她的聪明、善良、坚强、有主见,是最令人敬佩的。简爱的一生有悲欢,也有离合。她遭遇了许多挫折和坎坷,可以说是不幸的,但是她却从不向命运低头,任何困难在她面前都会感到恐惧。

同时小说也告诉我们,一个人最美好的生活是人的尊严加爱,小说的结局给女主人公安排的就是这样一种生活。虽然我觉得这样的结局过于完美,甚至这种圆满本身标志着浮浅,但是我依然尊重作者对这种美好生活的理想——就是尊 6

严加爱,毕竟在当今社会,要将人的价值=尊严+爱这道公式付之实现常常离不开金钱的帮助。人们都疯狂地似乎为了金钱和地位而淹没爱情。在穷与富之间选择富,在爱与不爱之间选择不爱。很少有人会像简爱这样为爱情为人格抛弃所有,而且义无反顾。在对待尊严和爱情上,简爱给我们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注释:

上一篇:假如我是什么小学一年级作文300字下一篇:公司义务消防队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