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政府工作的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2024-05-23

2022年政府工作的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精选5篇)

篇1:2022年政府工作的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2012年政府工作的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2012年是新一届政府履职的第一年,抓好2012年的工作对于巩固历届政府成果,为新一届政府开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2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围绕省市“两加一推”、“增比、进位、突破”主基调,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以“三大倍增计划”为抓手,加快“工业园区化、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社会诚信化”进程,壮大工业经济规模,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2012年政府工作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亿元,增长25%;固定资产投资45亿元,增长28.5%;财政总收入力争完成4.28亿元,增长25.4%;地方财政收入力争完成2.63亿元,增长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万元,增长17%;农民人均纯收入5883元,增长17%;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2011-11-30 15:07:06]

2012年拟办十个方面的实事是:①完成三江、污泥沟、瓮线沟、碾房沟、后溪5座病险水库治理。②完成关兴狮山村、花山乡教师周转房建设;完成他山中学一期建设。完成天湖小学主体工程。③建成关兴至狮子场、明星至新寨、箐口至银坝、龙家至新坪通村油路。④继续实施财政“一事一议”奖补项目,硬化通组、进寨道路100公里。⑤解决5000贫困人口脱贫和3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完成90户/400人易地扶贫搬迁。⑥完成县城污水收集管网延伸工程建设,建成松烟集镇供水工程。⑦完成敖溪客运站主体工程,建成构皮滩旅游客运站。⑧完成10个乡镇基层农技推广站建设。⑨完成有线数字电视“村村通”工程1万户。⑩完成大乌江箐口村应急水源工程。完成预防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防治工程。围绕上述目标,着力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力投资拉动,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积极对接国家产业政策,抢抓发达地区企业向中西部转移的良好机遇,全心全意上项目,齐心协力抓招商。

——明确任务争项目。围绕国家“十二五”投资导向、产业政策和省“十大民生工程”建设,突出社会事业、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科技创新、资源节约等重点领域,科学谋划一批利当前、管长远的重大项目,提高项目开发储备质量,争取更多项目挤进国家、省、市项目盘子。力争全年向上争取项目资金10亿元。

——优化政策抓招商。继续执行县级领导、县直部门和各乡镇任务共担、捆绑考核的引资机制。健全招商引资激励机制和项目工作运行机制,严格兑现招商引资奖励政策、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奖励政策,实现由部门招商向全民招商转变。确保年内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突破25亿元,新增5个投资上5000万元、10个投资过1000万元的企业。

——强化服务促落地。牢固树立“没有投资者利益就没有余庆发展”的理念,积极营造亲商、安商、扶商、富商的良好氛围。严格落实县级领导挂包责任制,千方百计搞好项目协调和跟踪服务,努力提高签约项目落户率。成立行业招商引资办公室,全力以赴帮助企业完善前期手续,着力解决项目落地和开工难问题。加快天然气利用工程、实木门深加工等在建项目进度,确保早日建成投产。着力抓好钒钼矿开发、飞龙湖水上娱乐等项目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

二、倾力打造园区,提升工业经济综合实力

围绕“工业强县”战略目标,以农业产业化为基础,以园区为载体,做强骨干

企业,做优特色产业,做大工业总量,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45%,新增规模工业企业4家以上。

——完善基础设施,筑牢发展平台。完善工业园区基础功能,全面提升工业园区承载力和吸附力。启动白泥产业园区主干道路工程,完成园区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龙溪工业集聚区田坝至美满工业大道,加快集聚区商务大楼、蓝领公寓、职工广场建设;完成松烟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区二期路网建设。实现“一园三区”有效面积增至5平方公里。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亿元以上。

——创新管理机制,优化发展环境。探索出台企业安静生产日制度和检查指导备案制度。避免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等现象,凡进园区检查企业应经园区管理机构同意。对入园企业实行“一站式”服务,“封闭式”管理。严禁任何部门单位到企业“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和“吃、拿、卡、要”。

——落实扶持政策,做强主导产业。符合我县产业发展导向的企业可以按照国家税收政策及产业特点经批准加速折旧。支持各金融机构在园区设立分支机构。积极探索产值比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帮助入园企业特别是涉农企业争取无偿资金和贴息贷款,实现以农业产业化促进工业化目标。

三、着力优化结构,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坚持“三农”工作是全县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不动摇,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发展。

——夯实农业基础,增强发展后劲。完成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启动魁龙水库前期工程。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建成6500亩高产稳产田。启动余庆河三期、敖溪河流域、小乌江流域综合治理。实施石漠化治理一期工程,治理岩溶41.4平方公里、石漠化16.34平方公里。实施龙家、敖溪、关兴土地整治2.3万亩。启动建设龙家农业产业观光园。继续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建成烤房695间、烟路54.71公里、烟水工程6个。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新建机耕道42公里,实现农机总动力29万千瓦以上。改扩建3000吨蔬菜保鲜储藏库。继续实施病险水库治理和人饮工程建设,加快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切实抓好气象监测预警,着力健全防雹增雨网络,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强化结构调整,推进产业转型。深化基地建设,巩固发展优质稻、油菜、烤烟等基地44万亩,新建优质茶园1万亩、优质桃3000亩、生态蔬菜5000亩。加快畜牧大县建设步伐,新建10个规模养殖场,建成乾霸饲料加工厂、向黔进生态鸡屠宰加工厂,畜牧渔业产值增长5%。加快林业一体化建设,结合二轮退耕还林政策和扶贫政策,抓好1万亩金银花、1万亩核桃、1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重点扶持贵州余庆小叶苦丁茶公司、大凉山米业等龙头企业扩张发展。年内新增县级以上龙头企业3家以上,实现县级以上龙头企业销售收入2.5亿元。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申报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以培育品牌为重点,打造大凉山精米、黔进牌菜籽油等地方品牌,力争创建1个以上省级知名品牌。

——拓宽增收渠道,促进农村发展。认真落实惠农政策,继续抓好各项补贴兑现,增加农民政策性收入。着力抓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完成阳光工程培训1500人、绿色证书培训500人、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1000人、农民技术培训6万人次,完成劳动力转移5000人,增加农民务工收入。积极引导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合理流转土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引导企业与农民建立利益联接关系,通过建立内部价格、保护价格、风险调节基金、差价补贴等方式保护农民利益。[2011-11-30 15:17:43]

四、致力城乡统筹,突出县城优先发展战略

大力实施城镇倍增计划,以均等化推进城镇化,逐步形成以县城为中心,重点集镇为支撑,一般集镇为纽带,新农村为基础的一体化格局。

——加快城镇建设,扩大城市容量。突出“县城主导,龙头带动”。以石羊湖新城开发为重点,完成7万平方米商品房建设,建成市政休闲广场。完成县城外环路网一期建设。拉通鹏程酒店至下里铁桥观光大道,完成香港路延伸段道路建设,实施电影院片区改造。加快县城垃圾卫生填埋工程建设。继续推进河东新区开发,建成河东行政办公新区附属工程和司法局业务用房。开工建设县档案馆、县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项目、公安业务用房。开展松烟城乡一体化改革试点阶段性总结评估工作,以城乡统筹试点为抓手,缩小城乡差距。抓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置换建设用地滚动指标300亩,着力破解项目建设土地瓶颈。

——强化城镇管理,提升县城品位。以“整脏治乱”为抓手,规范县城管理,建成2所高标准公厕和2个停车场。深化“全国文明县城”创建成果,积极申报“全国卫生县城”。着力抓好县城美化靓化。继续开展背街小巷、城郊结合部环境卫生治理;启动乌江路外观立面改造;加快同心路旅游休闲街建设。规划建设县城物流转运站,建成县城煤炭建材市场。加强城管执法队伍建设,成立城镇管理执法大队,在创新城镇管理工作机制上取得新突破。

——夯实城乡基础,突破发展瓶颈。开工建设余庆至凯里(余庆段)、道真至瓮安(余庆段)高速公路。做好石阡至瓮安(余庆段)、余庆至花山高速公路建设前期工作。继续加大县乡公路改造步伐。启动县城外环大桥建设;建成50公里通村油(砼)路;启动敖溪至龙家40米樱花产业大道建设。加快乌江航运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水上交通救助指挥中心主体工程。启动龙溪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完成松烟集镇供水工程建设。深化“四在农家”创建,新建松烟他山秀水、敖溪中坝、白泥和景湾等黔北民居新村。

五、强力推进旅游,促进第三产业全面发展

突出“大美余庆、激情乌江”主题,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实现年接待游客62.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4.2亿元以上,带动第三产业增长19%以上。

——加强设施建设,增强接纳能力。建成县城四星级酒店、飞龙寨度假酒店、构皮滩大酒店。建成飞龙寨半边街道路,完成飞龙湖会议中心主体工程,建设老林河景区旅游公路。规范完善景区标识标牌。启动景区排污系统建设,开展景区地质灾害评估工作。

[——加快景区开发,提高可进入度。以飞龙湖为龙头带动旅游业提质升位。继续做好飞龙湖国家5A级景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创建,坚持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相结合。完成飞龙洞景区二期开发。启动浪水湾农业生态旅游度假区项目,实施“四号孤岛”生态旅游度假区工程。完成飞龙寨荷塘秀苑、龙王庙、风雨桥、民族风情园等景点建设。力争国家皮划艇训练基地、滑翔伞基地、婚纱摄影基地等项目落户余庆。完成大乌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和老林河景区控制性规划,加快廻龙场红色旅游景区开发。

——加大宣传推介,打造旅游品牌。积极对接参与旅游宣传推介活动,推介好“浪水湾—飞龙湖—花山飞龙寨”和“游贵州第一大湖、观亚洲第一高坝、拜世

界第一长龙”一日游、二日游精品线路和乡村避暑游。深度挖掘龙文化、乡土文化、电站文化独特魅力,打响余庆旅游品牌。加强与重庆和贵阳等重点客源市场、周边旅游景区合作,使余庆尽快融入贵州北线红色文化旅游圈和东线民族风情旅游圈。

——规范景区管理,优化服务质量。加强旅游市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强化旅游宾馆、景区景点管理,规范、提升旅游市场。成立飞龙湖景区管理机构,完善景区经营管理体制。出台《余庆县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管理办法》,促进旅游资源保护有力、开发有序。加大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旅游服务技能和管理水平,完成旅游从业人员培训300人次。以水上旅游安全监管为重点,健全旅游安全管理制度,确保安全旅游。

——依托旅游优势,提升三产水平。围绕旅游六大要素,着力挖掘地方旅游文化、民间工艺内涵,抓好特色产品、特色餐饮开发。做大做强相关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中介服务、文化娱乐等产业。实施“家电下乡”、“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农村现代网络流通工程,推广连锁经营等现代经营方式,加快构建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辐射点、农家商店为辐射面的城乡流通服务市场体系。建成村级综合服务站35家,县级农资配送中心和日用消费品中心各1个。

六、合力开辟财源,不断壮大县级财政实力

努力拓展财源,强化增收节支,优化财政体制改革,积极探索乡镇财政征收奖惩激励机制,着力提高各级干事创业热情。

——发展民营经济,广开财源。充分利用增值税转型、企业技改贴息等财税政策,加大技改投入,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培育现有财源。降低民营经济准入门槛,出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把经济发展的成果充分体现到财政增长上来。强力推进社会综合治税,加强房地产等重点工程领域税收征管。严格国有资产管理,规范非税收入征管,增加政府可用财力。

——执行有保有压,优化支出。完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等制度,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严格控制会议、接待、交通等一般性支出,集中财力保工资、保稳定、保法定支出;科学调度资金,最大限度向改善民生倾斜,努力让人民群众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用活金融政策,有效融资。健全县内融资平台,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切实完善和落实信贷奖励政策,充分发挥县内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针对性地为前景好、投资大的企业和项目寻求银行合作,力争全年到位政策性信贷资金7000万元以上,县内新增贷款4.1亿元以上。

七、努力改善民生,切实提高人民幸福指数

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发展社会事业,让发展成果普惠于民。

——坚持教育优先,筑牢民生之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和超前发展不动摇,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全力实施校园“四大工程”。新建、改建学校食堂53所,实现“校校有食堂”目标。建成4所乡镇公办幼儿园。继续实施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启动龙溪中学学生宿舍3100平方米改扩建工程。

——完善医疗设施,提高服务水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力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建成县急救中心,开工建设县卫生监督所综合业务用房和龙溪中心卫生院综合楼,力争启动关兴镇卫生院、敖溪镇卫生院门诊楼项目。全面推动村级卫生室规范化建设。

——突出优质服务,稳定低生育率。加强生殖健康、妇幼保健的宣传和技术服务,不断拓展优质服务领域。坚持工作目标从高、控制指标从低、依法管理从严、利益导向从优,确保实现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双降”目标。开工建设县人口和计划生育生殖妇幼保健中心。

——加快文化改革,丰富群众生活。探索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文化发展专项基金,努力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继续实施好文化共享、调频广播、电影下乡、体育健身等文化民生工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完成“四在农家”艺术团组建,启动文化商贸中心建设。举办县第五届龙舟赛。进一步加大文化市场监管力度,确保文化市场安全有序。继续强化内宣、外宣工作,努力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深入平安创建,推进管理转型。把诚信建设摆在社会管理的突出位置,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以开展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试点为契机,推进资源整合和机制创新,建立健全“信、访、网、电”四位一体的诉求表达通道。巩固和提升“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难事不出县、矛盾不上交”的余庆经验。完成全县主要通道七个智能卡口和县城视频监控系统建设。进一步规范应急管理体系,提升应急处置能力。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继续开展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隐患排查治理,全力防范安全生产事故。

——健全保障体系,构建社会和谐。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加快推进新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力争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建立和完善特殊人才、专业人才引进、培训机制,调优人才配备结构,增强发展活力。加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救灾救济和社会救助,妥善安排受灾群众和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全力争创“全省双拥模范县”,启动县人武部整体搬迁。建成白泥镇敬老院,争创2个星级敬老院。进一步修订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办法,扩大救助范围。扎实抓好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人防工作。全面执行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政策,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残联、妇联、科协等人民团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统筹推进各项事业发展。

八、齐力自身建设,持续提升政府执政水平

按照“团结、务实、勤奋、廉洁”的要求,完善政府工作目标管理制度,强化行政问责和责任追究力度,确保政令畅通。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稳步推进行政权力动态公开,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政府重大决策公众听证制度,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认真落实县委决策,自觉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监督和法律监督,支持县政协履行职能,主动听取工商联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严格执行《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省委“四要十不准”及党纪政纪有关规定,加大执法监察、廉政监察、效能监察和财政资金使用监管的力度,强化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和重点项目的审计。深入开展纠风和专项治理工作,加强商业贿赂案件查处力度,依法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树立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抚今追昔,我们深感肩负的使命神圣而光荣;展望未来,我们对余庆发展的前景充满信心和希望。新一届政府将接过历史的接力棒,肩负起富民兴县的历史使命。让我们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以余庆30万各族人民的福祉为最大利益,沿承历届政府的经验成就,勇于创新,锐意进取,全力推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为构建和谐大美新余庆而努力奋斗!

篇2:2022年政府工作的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在招商选资、集聚产业中促转型。把重大项目投入作为经济转型和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全力开展招商选资,借外力提升实力,靠项目富民强市。

重中之重推进项目建设。强化“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以大项目建设调结构、促转型、谋跨越。重点抓好240个过千万元项目,力争全年完成投资180亿元。对银鹭PET无菌罐装、科兴生物谷等在建项目集中突破,确保早日建成投产。对彼岸电力特高压、华艺新能源等计划开工项目,做细前期工作,确保早日开工建设。对柳工机械、中大地源中央空调等签约项目,积极跟进,确保早日具备开工条件。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狠抓项目谋划、储备、立项、申报和实施力度,争取有更多项目列入国家计划盘子。

全力以赴抓好招商选资。进一步加大招商选资力度,营造浓厚的招商选资氛围,健全完善招商选资的激励机制,再掀招商选资新高潮。突出以商招商、产业招商,推行净地招商,开展总部招商,面向世界500强和国内行业龙头,招大商、选优资,力促东风日产、临工矿山机械等在谈项目早日签约落地。注重产业链招商,加强与重汽、中铁建工、晋煤、山东高速等企业的战略合作,着力引进一批上下游关联企业,拉长产业链条。依托各类农业资源,强化农业招商,吸引工商资本、项目、科技、龙头企业等现代农业发展要素集聚。鼓励引导圣泉、丰汇、华民等骨干企业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开拓新兴市场,推动外贸出口转型升级,全年实现外贸出口3.88亿美元。

更大力度加快平台建设。以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国家级开发区和省级高新区为契机,将资金、土地等各类资源要素向“一区四园” 倾斜,规划建设济南高端制造业服务园、电子信息产业园、新兴产业园,打造新兴产业发展的载体。完善中小企业服务平台特别是融资平台建设,建立金融服务中心,不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和信贷结构,引导更多资金投向中小微企业和“三农”领域。进一步加大上市工作力度,力争年内新增上市企业1家。切实加强财源建设,坚持抓大不放小广开税源,涵养税源扶持企业发展,努力培植壮大骨干税源,逐步提高税收收入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启动1000千伏特高压、500千伏龙山、220千伏官庄等一批输变电工程,提升电力保障能力。搞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加大闲置

和低效利用土地处置力度,努力破解土地制约。

(二)以产业升级为主线,在调整结构、提升效益中促转型。继续坚持以高端高质高效为主攻方向,把新型化工业、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升级的“双引擎”,转方式、调结构、增效益,加快构建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调强现代工业,巩固提升经济支撑点。按照主导产业抓集群、传统产业促升级、新兴产业上规模的发展思路,培植龙头,打造品牌,延伸链条,创新机制,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发展。围绕交通装备等四大主导产业集群化,鼓励支持圣泉、章鼓等骨干企业增投入、扩规模、优结构,突出抓好韩国KPF汽车零部件、圣泉生物化工一体化等一批产业集群大项目建设,力争四大主导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稳定在80%左右。围绕起动机械、建工建材等四大传统产业提升竞争力,鼓励引导企业加大技改投入,推动工艺装备、生产方式和产品的优化升级,实现传统产业的高新化、品牌化发展。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等四大新兴产业规模化,加快实施华凌核电电缆、淄矿光伏材料、泰星无卤阻燃剂等重点项目,力争实现产值占比提高2个百分点。落实重点企业扶持政策,继续深化“122”工程,大力扶持骨干企业加快发展,力争销售收入过10亿元企业达到15家以上。积极研究落实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在资金、信息服务等方面向小微企业倾斜,着力培育一批技术先进、市场效益好、成长性强的中小企业群体。强化科技支撑,大力引进创新型人才,加快“两化融合”,实施30项市级以上科技计划,完成研发投入15亿元,争创济南市级技术中心5家以上,省和济南市著名商标、名牌产品20件,打响“章丘创造”品牌,年内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规模企业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

调活现代服务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挥各级服务业引导资金的助推拉动作用,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互动协调发展,带动服务业提速增效,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着力推进空港物流、中邮物流等重点项目,培育大舜医药、鲁棉物流等品牌企业,构建多样化现代物流体系。繁荣发展文化旅游业,依托朱家峪等三大影视文化基地和龙山黑陶等七大文化产业区,做大做强影视制作、文化创意等产业,打造区域特色文化名城;抓好绣源河休闲度假区、枣园温泉度假区等策划招商,着力打造泉水游、休闲游、文化游三大特色旅游品牌,提升旅游综合实力。积极发展金融保险、中介咨询、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研究好房地产市场态势和政策导向,加大房地产开发力度,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调优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深化品牌惠农理念,组织开展“品牌农业效益年”活动,大力实施以工哺农、“接二连三”等战略举措,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观光农业,依托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着力推进无害化、标准化生产。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大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力度,提高农业科技化水平。坚持龙头带动,依托银鹭、晶荣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拉长农产品链条。强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引导,积极培育现代新型农民群体,不断拓宽增收渠道。抓住中央加大“三农”投入机遇,加快推进南水北调、新增千亿斤粮食项目一期、胡家岸灌区改造三期、中小水库除险加固和完善提升等一批重点基础设施工程,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以城乡一体为导向,在优化布局、完善功能中促转型。坚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按照建设济南次中心城市和济南东部新城的发展定位,着力推进城市空间拓展、功能完善、品位提升,加快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立足高点定位,完善城乡规划体系。优化调整黄旗山、高教基地、绣源河等重点片区控制性详规,修订完善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实现城乡控规全覆盖。继续推进城市色彩、综合管网、文化设施和产业等专项规划编制,突出抓好双山大街等重点路段、重点区域的城市设计。合理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使城市个性更加突出、特色更加鲜明、形象更富魅力。

立足品质提升,加快中心城市建设。积极引进各类资本,加快绣源河风貌带和四大城市综合体建设。改造提升中心商贸区、双山大街沿线等片区,开工建设城市文博中心、章丘汽车总站等一批重点项目,启动实施南外环、汇泉路西延等城区道路,实施桃花山公园改造提升、双山大街及百脉泉街景观河道防渗处理工程,加快绣源河滨河片区供水供暖工程、章丘天然气长输管道及配套工程、城区天然气加气站建设。继续开展城市绿荫行动,突出抓好经十东路绿化整治提升、石河街南延段绿化等12项重点工程。进一步提升城区综合承载能力,彰显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特色。

立足城乡统筹,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建设。坚持小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有机结

合,继续实施镇驻地改造提升,突出抓好刁镇市域次中心及文祖、普集等中心镇建设,增强产业、资金、人口吸纳能力,打造一批工业型、商贸型、农产品加工型、旅游观光型的特色型经济强镇和经济强村,实现产业发展扩空间、居住环境得改善、农民增收有保障。统筹考虑新型社区、土地流转、特色产业,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年内实施60个社区,新建农房6000户以上。重视南部山区保护和发展,不断加大对南部山区扶持力度,推动南部山区绿色发展、生态发展。立足机制创新,全方位提高城镇管理水平。按照统筹城乡“八个一体化”的要求,积极推进城管、环卫、园林、市政维护等职能进街道、进社区。继续巩固城乡环卫一体化成果,加快垃圾中转站项目建设,提升城乡环卫管护水平。深入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抓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积极营造整洁有序、文明和谐的城市环境。

(四)以提高人民群众福祉为目标,在办好实事、改善环境中促转型。围绕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坚持民生改善、环境建设“双优先”,夯实民生之本、筑牢民生之基、打造民生之福。

突出持续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积极争创国家级生态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加快实施圣泉20万吨废水处理、第三污水处理厂一期等工程项目,着力推进高耗能、高排放企业技术改造,大力发展低碳技术、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确保完成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突出抓好绣江河、漯河综合整治,加快锦屏山省级森林公园和白云湖省级湿地公园建设。持之以恒地加强泉水保护,搞好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和造林绿化工作,持续推进城乡大绿化,年内新增造林面积3.7万亩,创建省和国家级生态镇17个。

突出民生发展,健全社会保障。落实就业优惠政策,坚持就业增收、创业增收,力争实现新增城镇就业5500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1万人;健全社会保险扩面征缴机制,逐步扩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覆盖面,确保参保率达到98.9%,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继续保持100%。稳步推进医疗保险管理工作,力争实现职工医疗保险新增参保7000人,年末总数达到10.1万人。扩大生育保险保障范围,全年实现新增3000人,参保人数达到5万人。实施“村级公路网化示范县”活动,新(改)建重点道路、农村道路339公里。实施80项中低压改造项目,提升农村电网保障能力。加大廉租住房二期工程、首批1012套公租房

建设力度,圆满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

篇3:2022年政府工作的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以资源有效配置和优化整合为重点,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三网融合。

1.完咸信息基础设施规划的编制,加快建设广州信息港的框架体系。

在已完成信息基础设施规划模型的基础上,加快完成《广州市城市信息网络规划》。

2.完善基础网络建设,基本建成广泛覆盖城乡的光纤骨干网和宽带接入网。

3.推动网络和网上内容的整合,推进三网融合。

以南沙开发区、广州大学城、广州科学城等新建区和海珠区的海珠通为试点,积极探索网络融合和网上内容整合的新路子,推进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的“三网融合”,打造国际先进、国内领先、辐射大珠三角的“信息港”。以增城、从化、花都等区、县级市为重点,积极推进有线电视网和电话网“村村通”,缩小城乡信息化差距,实现信息化的普遍服务。

(二)进一步推进信息系统建设、整合和推广应用;提升信息化应用的总体水平。

1.按照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要求,建设完善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强化应用系统开发。

2.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搞好各领域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

各系统、各单位要紧紧围绕建设广州国标信息港的总体目标;结合业务需求,加快开发和进一步完善业务应用系统,在应用中逐步整合资源,要把一个处—个系统、一个单位一个系统整合到本领域的大系统中,在此基础上,通过全市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实现部门间的信息共事、业务协同,更好地为市民、企业做好服务。

加快城市建设与管理领域,包括城市规划、国土房管、市政园林、道路交通、公用事业、市容环卫、环境保护、水利、邮政等部门应用系统的建设。

加强金融与经济领域,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商业、旅游业、计划、工商、财税、外经外贸、金融、保险、审计、统计、质监、物价等部门应用系统的建设。加速完善“金关”、“金卡”和“金税”等信息网络系统建设,逐步形成市场监管网络。

加快推动社会与文化领域;包括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人事、人口与计生、劳动和社会保障、体育、宗教、群众团体等部门信息系统建设。 继续推动政法与监察领域包括市委政法委、市府法制办、司法、公安、安全、法院、检察院等部门信息系统的开发。

3,继续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和电子商务应用,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共同开拓市场。

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为目标,继续广泛和深入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推动信息技术在采购供应、生产和销售各个环节的应用,以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供应链管理(SCM)在大中型企业的应用为重点,优化企业采购供应、生产和销售链条,建立集产、供、销于一体的企业信息系统平台,不仅要实现企业内的信息资源整合和业务协同,而且要实现产业链条上企业间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业务协同。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ASP)建设,通过国际互联网和服务外包模式向企业用户提供财务管理、销售过程管理、库存管理、产品协同设计、电子商务和客户关系管理等业务系统应用服务,有效降低企业信息化建设和运营成本,减少投资风险。

贯彻落实《广东省电子商务交易条例》,进一步优化广州电子商务发展环境。组织制订《广州市发展电子商务的实施意见(2 004—2 006年)》。开展电子商务统计及测评,逐步建立电子商务统计和测评体系。改造电子商务门户网站,协调整合广州地区电子商务网站资源,提供“一网式”电子商务服务窗口,逐步建成电子商务门户网站的业务体系。

以互联互通和标准化建设为出发点,构筑相对完善的信息网络、金融支付、物流配送三大基础支撑体系。进一步完善CA中心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广州地区口岸大通关物流信息系统等重大项目建设,带动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的协调发展;有关企业要联合共建和应用行业电子商务平台,促进中小型企业进一步开展B2B电子商务;大力推广零库存系统(JIT)、电子数据交换(EDI)、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在现代物流系统的应用,尽快实现商品整个供应链环节的电子化网络化,促进广州成为我国的现代物流中心。

在营造环境的同时,要通过实施政府设备网上招标、网上询价采购等G2B电子商务,带动网上银行、网上购物等B2B和B2C电子商务的发展。发掘传统商贸业和互联网经济新的结合点,继续拓展智能卡、CA数字证书和多媒体终端在办理各种服务及交易活动中的应用,积极开展网上采购与营销,推动B2C电子商务加快发展。

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升级改造信用网站,完成个人信用联合征信信息系统原型的开发和运行,实现和省企业信用信息网的网络互联,实现数据交换和共享。与韩国软件振兴院合作,开展广州信用体系建设可行性研究。 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要加大推广力度,推动政府、企业、市民都投入到电子商务的应用中来。要扶持广州大洋网、广之旅网上旅游、广钢电子商务网、广州花卉网等一批电子商务企业做大做强,成为全国有影响的电子商务企业;继续完善推动芳村花卉交易市场、嘉禾生猪交易市场、江南蔬菜交易市场的电子拍卖系统建设和应用,促进大型专业批发市场的信息化和现代化进程。

(三)营造良好软硬件环境,促进信息产业快速发展。

积极贯彻落实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抓住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推进信息化形成的有效市场需求,从政策措施、园区环境、公共平台、人才培训和服务等方面入手,打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重点发展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的高端电子信息产业,优化产业聚集环境,强化电子信息产业的支柱产业地位。

1.完善和落实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

2.抓好产业基地和公共平台建设,创建完善的创业和产业聚集环境。

3.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发展集成电路产业。 4.加快发展软件产业,提高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

5.以城市信息化建设为带动,继续抓好信息产业的招商引资工作。

一是要重点做好意法微电子公司IC研发中心、南科电子8寸晶圆制造、慧视科技和电信盈科软件开发中心等重点项目的支持和服务工作;二是吸引和支持国内外著名IT企业在广州建立研发中心和设计中心,积极鼓励国内企业在境内外建立合资合作技术研发机构,促进信息产业的国际化进程;三是广开渠道,以美国、欧洲等地的国际跨国半导体公司、软件公司和IT产品制造公司为目标,开拓新的集成电路、软件和IT制造招商项目,争取全市2004年新增引进1个以上芯片制造项目,2~3个重大IT项目;四是组织协调各种招商资源,扩大产业招商范围,将软件、光电、电子制造设备、平面显示和汽车电子等重点和核心产业纳入重点招商范围,引进骨干企业带动产业发展。

6.加强沟通交流,促进产业发展。

(四)组织系列行动,推广信息技术应用。

当前,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政府、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的系统,应用却上不去。为此,我们必须下气力在推广应用上下功夫。

1.举办各种类型的讲座、论坛。

2.开展三个层次的培训。

3.举办大型推广活动。

4.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应用。

5.开展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研究。 (五)加强队伍建设,为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1.实现职能转变,努力做好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

2.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建设管理体制,实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3.切实明确责任,确保各部门各单位信息化工作落到实处。

一是办好网站。二是要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规范,与我市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实现互联互通、业务协同和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三是加强应用推广工作,让企业和市民都能熟练应用政府提供的各种服务。四是要注重实效,建立并实施信息化项目验收、绩效评估机制,保证信息系统达到设计要求,并发挥应有的社会经济效益。

4.建设三支队伍,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

吸引人才,用好人才,发挥人才队伍的作用,主要是抓好专家、建设与服务、管理与推广三支队伍建设。

篇4:2022年政府工作的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2013年,国际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因素较多,美国经济缓慢复苏,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持续发酵,日本经济复苏前景黯淡,大部分新兴经济体面临通胀压力较大和经济增长放缓的双重风险,国际商品和金融市场震荡加剧,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层出不穷,世界经济仍将维持低速增长态势。受外需增长乏力和内需放缓影响,我国经济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产能过剩矛盾较为突出,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创新能力不足,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但我国发展仍具备不少新机遇和有利条件,特别是去年四季度以来我国经济开始回暖,经济发展逐步向好,预计今年我国经济增长将好于去年。

我省经济也面临严峻挑战:一是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压力较大。受市场需求疲软、企业生产经营成本较高、产成品价格持续下降、产品核心竞争力不强等因素影响,预计今年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仍面临较大困难。二是财政收支平衡难度较大。受企业经济效益持续走低、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结构性减税政策等因素影响,财政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压力增大。同时,民生保障等方面的刚性支出不断增加,政府性债务偿债处于高峰期,财政收支矛盾进一步显现。三是结构调整任务繁重。产业层次较低,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竞争力不强;区域发展不平衡,缺乏强有力的多点多极支撑;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发展差距仍然较大,调结构转方式任务艰巨。

同时也看到,我省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具备较多的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一是国家进一步确立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在我国区域发展战略中的优先地位,有利于我省进一步争取国家倾斜支持,实现加快发展。二是国家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有利于我省发挥市场广阔、投资需求旺盛等优势,保持投资和消费持续较快增长。三是国家把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放在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有利于我省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释放巨大的需求潜力。四是国家更加注重扩大内陆和沿边开放,大力实施南向西向开放战略,有利于我省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合作,加快建设西部内陆开放高地。五是国家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有利于我省秦巴山区、乌蒙山区、高原藏区、大小凉山彝区等地区跨越发展。六是国家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我省加快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13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部署,紧紧围绕主题主线,把握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突出投资拉动和产业支撑,深化改革开放,强化创新驱动,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根据总体要求,按照积极可行、适当留有余地的原则,与党的十八大“两个翻番”目标、省第十次党代会目标和“十二五”规划目标相衔接,2013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建议如下: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第一产业增长3.5%,第二产业增长1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第三产业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进出口总额增长11%;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长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5%左右;城镇化率提高1.6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三、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是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必须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构建多点多极支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启动实施多点多极支撑战略。提升首位城市,着力次级突破,夯实底部基础,做强市州经济梯队,做大区域经济板块,形成首位一马当先、梯次竞相跨越的生动局面。制定实施多点多极支撑战略推进工作方案,研究制定差别化的支持政策,建立健全区域协同合作机制。继续支持成都领先发展,进一步增强对全省的核心影响力和辐射带动力,推动成都在全国副省级城市和特大城市中提质升位。加快制定推动次级突破的指导意见,支持各地发挥比较优势,加快追赶跨越,力争年内新增2—3个经济总量过1000亿元的市。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支持一批经济基础较好、产业支撑较强的县城和重点镇加快发展。

2.深入推进成渝经济区建设。争取国家将成渝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政策推广运用到成渝经济区四川部分,根据国家要求,抓紧编制实施成渝经济区成都城市群(成都、德阳、绵阳、眉山、资阳、遂宁、乐山、雅安)、南部城市群(宜宾、泸州、自贡、内江、乐山)发展规划。加快川渝合作示范区(广安片区)建设。积极推进天府新区建设,加快建设新川创新科技园、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金融总部商务区等重大项目,着力打造产城一体示范单元。

3.支持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跨越式发展。加快实施秦巴山区、乌蒙山区、高原藏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突出抓好交通、能源、水利和生态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资源开发和特色优势产业培育,着力解决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突出的民生问题。强化政策支持和资金扶助,争取国家制定实施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和支持政策,促进革命老区加快发展。抓好藏区“十二五”规划项目实施,积极推进大小凉山扶贫开发与艾滋病综合防治试验区建设。

4.加快推进攀西地区快速发展。大力推进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加快建设安宁河谷经济发展带和金沙江下游沿江经济带,构建全省南向国际大通道和新的经济增长极,支持钒钛、稀土、水电、特色农业等优势产业发展,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加快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成昆铁路改造米易至攀枝花段等重大项目。

(二)保持投资持续稳定增长,着力扩大有效需求

1.稳步扩大投资规模。坚持把扩大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主要着力点,确保全年完成投资2万亿元以上。着力优化投资结构,突出发展重点,加快推进“一枢纽、三中心”建设,加大重大基础设施、特色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民生和社会事业、生态文明建设、自主创新等领域的建设和投入。落实好国家出台的“新36条”和42个实施细则,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千方百计做好要素保障,着力缓解瓶颈制约。

2.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分层次梯度快速推进500个省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完成投资4360亿元以上。加快推进成兰、成渝客专、西成、成贵等铁路、宜泸渝、巴陕等高速公路、溪洛渡水电站、达州燃机电厂、武引灌区二期、四川现代商用车等在建项目建设,力争成绵乐客运专线、川威集团钒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竣工投入使用。力争开工建设川藏铁路成都至雅安段、雅康、汶马、成都新机场高速公路、岷江航电综合开发、雅安至武汉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金堂火电二期、红鱼洞水库等项目,做好成都新机场前期工作。积极对接国家中长期规划和工作部署,规划和储备一批重点项目。

3.有效扩大消费需求。认真落实中央扩大消费的政策,加快培育一批拉动力强的消费新增长点。大力支持新能源产品进入公共设施和家庭,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网购网销、信贷消费、租赁消费等新型消费业态,培育信息服务、旅游休闲、文化教育、健康医疗等新的消费热点,确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万亿元大关。加强商贸流通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畅通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渠道,优化商贸流通网络布局。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改善消费环境。

(三)切实强化产业支撑,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

1.大力提升工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培育万亿产业、千亿园区、百亿企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饮料食品、油气化工、钒钛钢铁及稀土、能源电力、汽车制造等7大优势产业,加快石化下游产业、成都汽车制造、中国白酒“金三角”等重大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推进信息、软件等六大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继续加强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力争全年营业收入超千亿企业达到2户、超500亿元企业达到7户。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力争全年培育700户以上中小企业成长为规模以上企业。推动内江、自贡、德阳、绵阳、乐山、宜宾、攀枝花等老工业基地城市调整改造,积极争取将南充、达州尽快纳入老工业基地城市调整改造规划,加快泸州等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狠抓园区建设,突出主导产业,搞好配套发展,打造产业集群,重点支持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加快发展。

2.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实施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和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建设,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亿亩,力争粮食总产量增加5亿斤。深入实施“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规划,开工建设11个大中型重点骨干水利工程,大力推进12个县“全域灌溉”试点建设。加强农业科技攻关和农技推广,进一步提升农业技术装备水平。继续抓好第二批60个现代农业、40个现代畜牧业和40个现代林业重点县培育工作。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3.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研究制定服务业改革发展指导意见,优先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技与研发设计、信息服务、商务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积极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快产业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抓紧启动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培育工程。深入推进成都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启动省级服务业改革试点工作。突出发展旅游经济,加快建设一批精品景区和精品路线。

(四)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1.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优先发展成都城市群和川南城市群,培育发展川东北、攀西城市群。重点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尽快培育一批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和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加强城镇交通、电力、通信、供水、供气、污水垃圾处理、防洪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教育、卫生、就业、文化、体育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设施。

2.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新一轮60个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示范县建设,突出抓好新村聚居点建设,累计建成新农村综合体300个。加大新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抓好农村安全饮水、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农村沼气池、农村公路等工程实施,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

3.深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支持成都市继续深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适时启动“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综合示范区建设。统筹规划城乡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积极探索构建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和户籍制度,解决农业人口进城落户、住房、就业、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问题。

(五)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增添发展活力

1.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制定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全面清理不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审批事项和管理法规,依法简化行政审批环节和程序,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加大对中小微型企业的财税、金融等政策扶持力度,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2.稳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事项,下放审批权限,优化审批流程。拓展深化扩权强县改革试点,进一步研究下放经济和社会事业管理权限,开展扩权强镇改革试点。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争取进入“营改增”试点,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快公共资源交易体制改革,研究出台全省公共资源交易市场顶层制度设计方案,推进全省统一电子招投标平台建设。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3.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做好全省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工作,提高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建立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即时结算和异地就医结算机制。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积极推进以县级医院为重点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4.积极稳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进一步深化电煤市场化改革,完善煤电联动机制。推进水电上网电价形成机制改革,落实乌蒙山片区留存电量政策。深化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完善水价形成机制。

(六)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1.加快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加快四川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深入推进成都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实施好绵阳科技城规划,进一步完善运行机制和工作机制,加快绵阳科技城建设。着力完善技术创新平台,建立完善智能电视、北斗导航系统、物联网等产业联盟,建设一批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力争创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3家,重点行业技术中心10家。

2.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建立和完善区域技术转移网络体系和服务体系,加强科技创新金融支持,促进创新成果商业化应用。加快建设四川省技术转移中心,重点实施350项科技成果转化专项,推动一批重大创新科技成果延长产业链条。

3.加快推进产业创新发展。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扶持项目尽快投产达产,新遴选培育200个左右战略性新兴产品。实施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扎实推进产业创新发展和应用示范项目建设,积极推进页岩气勘探开发。加大技术改造力度,重点实施装备技术提升等5大技术改造专项,积极推进500个重点工业技改项目建设。

(七)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合作战略,加快西部内陆开放高地建设

1.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平台建设,突出引进特色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重大项目。继续巩固和发展海外招商,强力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适时开展央企专题招商活动,积极引入更多的世界500强、国内100强企业和重点央企来川设立生产基地、研发中心和区域总部。有序推动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建设,促进签约项目尽快开工、尽早投产。

2.大力推进外向型经济发展。进一步壮大外贸主体,加强对重点进出口企业的帮扶指导。提高利用外资效益和水平,力争实际利用外资稳定在100亿美元以上,引进到位国内省外资金8000亿元。大力推动境

外投资,不断健全“走出去”服务体系,推动重点企业集群式“走出去”。

3.积极推进多层次区域合作。深化与泛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区域的合作,加强与西部省(区、市)的开放合作,扩大与港澳台地区、欧美、日韩、东南亚国家的经贸交流与合作,大力推进川桂临海产业园、川法科技生态园建设。办好第十四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2013成都《财富》全球论坛和第十二届世界华商大会。

(八)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1.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深入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快推进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重点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启动实施川西藏区生态保护和建设规划。积极推进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饮用水源地和重点生态功能区污染治理,切实抓好重金属污染防治和危险化学品排查治理工作,加强尾矿库治理。

2.强化节能减排。加快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合同能源管理推广等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开展万家企业节能减碳行动。严格控制“两高”及产能过剩行业发展,有序关停400户企业落后产能。积极推进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和商业民用节能减排。深入开展低碳试点。强力推进总量减排,加快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

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深入推进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再制造产业化、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等重点领域发展。继续推进“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和“双百工程”建设。加快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单位建设,建成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园区和企业。继续推进成都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建设。

(九)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1.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积极稳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扩大工资集体协商覆盖范围。严格规范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等高管人员薪酬管理。完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全面落实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积极推进农民收入促进计划实施。

2.努力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加强价格监测预警,完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和主要农产品临时收储制度,适时启动粮油、猪肉、蔬菜等主副食品保供稳价的应急预案。着力降低流通成本,加大对流通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大力推进产销对接、农商对接、农超对接,全面清理流通环节不合理收费。加强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查处价格违法行为。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及时发放临时价格补贴。

3.切实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着力支持中小微型企业发展,多渠道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加强就业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实施好各类就业培训项目,统筹促进各类人群就业。继续以农民工、非公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稳步提高各项社会保险统筹层次,争取全面实现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市州级统筹。妥善解决人员流动过程中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问题。加大社会救助力度,扩大社会福利惠及面。

4.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加快推进农村学前教育建设工程,加强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能力建设工程。实施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重大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防治。加快建设天府新区省级文化中心、四川大剧院、四川社科馆等重点文化项目,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大力推进基层公共文化和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继续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卫生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和藏区、彝区“9+3”免费教育计划。

5.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基层管理创新,促进街道(乡镇)工作重心向社会管理服务转移,强化社区管理和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建立主动依法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特别是各类行业协会的优势,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工作提供支持。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和“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深化“平安四川”建设,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确保食品药品安全。

篇5:2022年政府工作的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2010年工作总体要求:

2010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做好2010年政府工作,要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决按照中央五个“更加注重”的要求,认真落实九届市委十次全会和市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确保世博会成功举办,确保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新进展,确保民生持续改善,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十一五”规划目标全面实现和高质量谋划好“十二五”发展,努力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力争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

2010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全市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

地方财政收入增长8%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左右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国家价格调控目标保持衔接

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相当于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8%以上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进一步下降、完成“十一五”期间下降20%左右的目标环保投入相当于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保持在3%左右

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要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在发展中转变方式、在扩大开放中转变方式、在发挥优势中转变方式、在逐渐改善民生中转变方式、在改革创新中转变方式。努力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走在全国前列。

1、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产业结构

着眼于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加快推进金融中心建设各项工作。着眼于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探索建立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加快发展航运集疏运体系和现代航运服务体系。着眼于建设国际贸易中心,提高市场开放度和贸易便利化程度,加快建设市场体系和完善商贸环境。加快发展会计、审计、法律、咨询、评估、设计等各类专业服务业和中介服务业。大力发展以软件、互联网服务、电信服务为重点的信息服务业。推动数字出版、新兴媒体、动漫游戏等文化产业加快发展。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做好中国世博旅游年相关工作。推进上海迪士尼项目、国际邮轮母港建设。加快临港装备产业基地建

设。加快长兴岛造船基地建设。培育壮大航空、航天等产业,促进大型客机总装基地、商用飞机发动机等项目建设。建立健全重大产业项目推进落实机制,积极促进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发展。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

2、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化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抓好高新技术产业化,是上海迈向创新驱动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继续围绕新能源等九个重点领域,推进碳纤维、高效太阳能电池、车用永磁电机等一批项目加快开工,推进钠硫电池、3.6兆瓦海上风电机组、3000米深海半潜式钻井平台、大型关键铸锻件等一批项目取得突破,推进混合动力轿车、先进超高强钢产业化、动物疫苗等一批项目形成产能。加快推进世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转化。

鼓励企业在高新技术产业化中发挥主体作用。进一步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化环境。加快培养和集聚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各类优秀人才。

3、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推进节能降耗,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严格实施强制性能耗标准和能效标识制度。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健全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和节约集约用地机制,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加强水源地规划和保护,加快青草沙原水系统工程建设,推进二次供水改造。积极开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试点。

加强污染减排,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在全面完成“十一五”期间分别削减26%和15%目标的基础上,力争进一步下降。实施第四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完成越江桥隧、高速公路噪声治理工程。加强水环境治理和保护,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0%。建成辰山植物园和一批大型公共绿地。

4、以郊区新城建设为抓手 促进城乡一体化

加快郊区新城建设和能级提升。突出重点,集中资源,全面推进嘉定新城、奉贤南桥新城、青浦新城加快建设,继续推动松江新城完善功能,抓紧做好浦东南汇新城、金山新城的规划调整修编。全面提升闵行、宝山城市化水平。严格落实崇明现代化生态岛建设纲要。加快建设连接新城与中心城的快速通道,推进“5+3+1”三级医院建设和一批优质学校建设。深化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建设具有较强产业支撑和承载能力的新市镇。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多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创新。

5、不失时机地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依靠体制机制创新增活力、强动力。继续深化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在浦东新区大力推进政府管理创新,积极探索适应大区域特点、体现扁平化特征的新型行政管理体制。推进金融、航运等领域重大改革举措在浦东新区先行先试,争取设立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船舶融资优惠等一批改革事项取得突破。充分发挥张江创新资源集聚的优势。加强外高桥、浦东机场、洋山深水港等港区和园区的资源整合和联动发展。

深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大力推进国资国企开放性、市场化重组联合。加快推动企业集团整体上市或核心业务资产上市,着力提高国有资产证券化率。进一步改善非公有制经

济发展环境。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扩大市场准入范围,降低准入门槛。继续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理顺水、电、燃气价格体系。

6、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继续优化外贸结构,全力巩固传统市场,稳步开拓新兴市场。扩大服务贸易规模。积极应对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优化吸收外资结构,抓住世博会外商云集的机会,创新引资方式,大力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投资性公司、营运中心、研发中心和结算中心。

更好地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地区崛起。对西藏、新疆、云南、青海和三峡库区有关的9个对口支援地区,加大支援力度,提高工作成效。大力推进对口支援都江堰市灾后恢复重建的项目建设和软件援助工作。

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社会建设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始终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努力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好事。

1、聚焦就业、社保、安居 着力解决民生问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深化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和促进就业,新增就业岗位50万个。一个大学生承载着一个家庭的希望,要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千方百计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完善就业补贴机制,及时开展就业援助,帮助就业困难人员特别是零就业家庭人员实现就业。进一步落实鼓励创业带动就业的各项政策,帮助更多的创业者成功创业。

保障是民生之基。统筹提高养老金待遇,城镇企业和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人均分别增加170元和140元,“镇保”和“农保”领取养老金人员人均分别增加70元和35元。继续扩大城镇职工基本社会保险参保人群,试点柔性延迟领取养老金年龄,探索建立养老保险基金的多元筹资机制。做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完善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将城镇自由职业者、个体工商户基本医保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保,将大学生医保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保。调整医保药品目录。提高失业保险金标准和工伤保险待遇。做好来沪从业人员综合保险制度与国家有关社会保险办法的衔接。改善低收入群众生活,提高最低工资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完善分类救助政策,实行医疗救助实时结算。完善支援外地建设退休回沪定居人员的生活和医疗帮困政策。大力发展老龄事业,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新建养老床位1万张,为25万名老年人提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住房是民生之要。花更大力气加快建设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动迁安置房、公共租赁房等保障性住房。加快保障性住房大型居住社区及其配套建设。着力解决最困难市民的住房问题,做好廉租对象收入标准放宽后的申请审核及配租工作。着力解决新上海人、年轻人的住房困难,加快实施经济适用住房制度,下半年在中心城区全面推开,逐步放宽准入标准,新开工建设经济适用住房约400万平方米。落实和完善旧区改造事前征询等制度,继续推进杨浦平凉西块、虹口虹镇老街、黄浦董家渡13、15街坊等重点地块改造,鼓励有条件的区加大旧区改造力度,新开工建设动迁安置房约800万平方米。优化供地结构,依法严肃处理违规囤地,强化市场监管,抑制投资,打击投机。

交通出行牵系千家万户。坚持行业公益性与运作市场化相结合,深入推进公交行业改革发展。落实公交优先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把强化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采取更加有力的管理措施,确保轨道交通安全有序运行。在重要交通枢纽、集散地与大型居住区之间,进一步开通一批低价、便捷的社区巴士线路。坚决严格规范交通行政执法,坚决依法整治非法营运行为。

2、推进社会事业领域改革

教育决定城市的未来,关系人的终身发展。实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深化中小学课程和教学改革,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让每个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继续推进中心城区优质义务教育资源向郊区辐射。全面完成来沪从业人员子女学校纳入民办教育管理,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来沪从业人员子女全部进入公办学校或政府委托的民办小学就读,免收学杂费和课本费。新建50所幼儿园。

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体现。要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努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看病就医问题。全面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实行零差率销售,进一步减轻群众的用药负担。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支两条线管理。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积极发展高端医疗服务业。

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鼓励开展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推进全市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和数字化整体转换,加快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等各项改革,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骨干企业。积极做好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备战和参赛工作。办好市第十四届运动会。推进2011年第十四届国际泳联世界锦标赛场馆建设,做好赛事筹备工作。

3、创新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 加强社会管理

强化基层基础建设,是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的基本保障。要健全社区管理服务网络,规范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完善社区居民生活服务体系。推进居委会、村委会自治能力建设,加强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和业委会建设。加快实有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共建共享平台建设,探索“两个实有”全覆盖服务和管理的长效机制。开展第六次人口普查。加强对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分类指导,鼓励公益性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

加强基本制度建设,妥善化解社会矛盾。落实和完善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和评估机制。健全初次信访事项评估督查、疑难信访事项核查终结、基层信访代理等机制,推行联合接访、律师参与信访,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建立健全乡镇、街道综治中心,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上一篇:师范在校生个人简历下一篇:本科生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