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年工作目标和任务

2024-04-17

二一年工作目标和任务(精选5篇)

篇1:二一年工作目标和任务

二〇二一年党建工作任务督察重点解析一、四个专项整治:

1、开展党员教育管理监督弱化专项整治

2、开展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专项整治

3、开展中小学校党建工作不力专项整治

4、开展机关党建“灯下黑”专项整治

二、组织工作提升年:

三、三五三工作机制:

推行“三级量化考评”机制----强化区直机关工委量化考评直属机关(企事业单位)单位党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量化考评机关(企事业单位)党支部、机关(企事业单位)单位党支部积分评价党员三级联抓联评联考

推行“五项要素联抓”机制---规范基本组织设置、规范基本队伍管理、规范基本制度执行、规范基本活动引领、规范基本工作保障

推行“三维深度融合”机制---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建与单位业务提升深度融合、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建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建与城市基层治理深入融合四、基层党建特色品牌:由元宝山区直机关工委组织,由区直机关工委直属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具体实施。

“一机关一品牌”特色党建创建工作要在总结机关党建工作基本经验和基础做法的前提下,按照品牌命名、品牌培育、品牌申报、品牌认定4个步骤进行。年底,区直机关工委将根据各参与单位提供的综合材料和对工作开展的督查情况进行综合考量,经评审委员会评定,社会公示、区委研究确定,最终推选出一批特色党建品牌,并对其进行表彰通报。通过现场观摩、会议交流、微信推送等形式进行宣传推广,以点带面促进整体提升,形成长效机制,全面提高全区机关党建工作的整体能力与水平。

五、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和最强党支部建设:

市文件:《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创建项目实施方案》

区文件:《关于印发<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项目创建项目推进方案>的通知》、《关于印发<元宝山区“最强党支部”建设主要职责与基本任务清单>的通知》

验收标准:

1、规范基本设置。规范党支部设置,及时调整党员人数超出或明显低于有关规定的“大支部”或“小党委”,及时清除“空壳”党支部、“僵尸企业”党支部。任期届满的及时换届。

2、建设基本队伍。党组织书记原则上由本单位党员主要负责人担任,注重选拔政治强、业务精、素质好的党员干部专兼职从事党务工作,党群工作办公室主任一般应进入支部委员会,担任副书记或组织委员职务。深化“党员分类管理、积分考核制度”试点工作,组织引导党员通过设岗定责、承诺践诺等履行党员义务,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3、落实基本制度。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党员大会、党支部委员会会议、党小组会职责明确,运转顺畅。严格执行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定期组织开展“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主题党日等。经常性地开展谈心谈话,有针对性地做好走访慰问、关怀帮扶等工作。认真落实党费收缴管理、组织关系接转、党籍管理、流动党员管理等制度。

4、完善基本保障。加强党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机关党组织开展活动,所需财政资金列入本单位部门预算。

5、发挥基本作用。认真落实《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

6、争创“最强党支部”。“政治功能强、队伍建设强、组织生活强、作用发挥强、群众工作强”标准,争创“最强党支部”。

验收要求

1、党员评议。

2、社会评价。

3、逐级申报。

4、组织评定。机关工委根据日常了解和述职评议考核情况,对党支部工作予以评定。

验收方式

1、听取汇报。

2、查阅资料。

3、实地调查。

篇2:二一年工作目标和任务

2011年是“十二五”发展的开局之年,也是党的90周年华诞的喜庆之年,更是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乐居吴江”,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攻坚之年。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要积极应对国际国内发展环境的新变化和新形势,有效把握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科学规划2011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思路,积极实践、大胆探索、努力创新,促进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实现新跨越。

一、总体要求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市十一届第六次党代会和上级人社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服务民生、服务人才、服务企业、服务发展”宗旨,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进一步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促进就业鼓励创业工程,提升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水平,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协调发展劳动关系,提高公共管理服务能力,努力开创我市转型升级发展和“乐居吴江”建设的新局面。

二、主要目标 ——人才工作。新增创新型科技人才100人,新增重点产业紧缺人才500人,新增高层次人才1500人,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92%以上,实现“985”、“211”高校优秀毕业生进企业300人。新增6个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举办周六专场和特色招聘会100场次;新增人事外包10家单位;增加人才派遣人员100人,猎取中高档人才100人。

——就业培训。全市新增就业人数15000人,开发公益性岗位1000个,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6000人,推介创业项目50个,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3%以内。创业培训800人;增加职业培训定点机构3家;全市人力资源工作者岗位培训1000人。职业技能鉴定发证9000人,高技能人才培养1500人,其中技师200人,企业内技能评价试点单位12家。

——社会保障。社保扩面15000人,参保单位8600家;调整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比例为20%,调整外资、民营企业基本养老保险最低缴费基数从960元/月调整为1140元/月,且不低于全省最低工资标准;办结“独生子女父母养老保险”和“新婚夫妇养老保险”32500人。

——劳动关系。完成用人单位定期书面审查4000家,用人单位无效劳动合同控制在5%以内,集体合同审核率100%。评定劳动保障诚信A级单位110家。监察案件结案率100%。全市配备具有仲裁员资格证的专兼职仲裁员20名,建立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工作室10个;劳动争议案件 调解结案率不低于80%。

三、重点工作

1、人才队伍建设方面

一是探索创新人才开发工作。进一步加大“55352”配套政策的贯彻执行和宣传力度;筹备组织好第三届苏州国际精英周吴江分会场活动;申请成立“吴江市海外人才服务中心”;发布《2011-2012紧缺人才引进指导目录》,通过政策引导、资助奖励、宣传典型等措施,引导一批重点领域高素质紧缺人才来吴创新就业;探索人才开发社会化办法,发挥企业主动作用,创新服务人才方式。

二是继续加大人才培育力度。建立博士后工作站申报梯队,进一步扩大我市企业博士后工作站队伍;创新博士后工作站管理办法,扶持困难博士后工作站,拓展招收范围和创新招收模式,建立评先表彰机制等;做好专家人才选拔推荐工作,完善专家型后备人才库建设;尝试地方职称并轨国家职称工作;抓好8个引智项目的执行和落实工作。

三是不断强化人才服务建设。扎实做好2011年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积极开展人才招聘服务,不断提升服务人才和企业的公共服务功能,进一步加强与各镇(区)、企业、人才的沟通联系;切实做好人事代理、劳务输出和猎头服务工作;进一步强化人才培训服务,延伸人才培训公共服务的辐射面,建立健全培训机构网上信息管理系统。四是扎实做好考试培训工作。切实组织好公务员初任培训及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岗前培训、公务员任职培训班、机关人事干部业务培训、公务员普通话和吴江方言培训;全市副处级以下公务员参加“5+X”公务员能力建设培训;组织好同济大学MPA2010级、2011级学历(学位)班和2012年考前辅导班;做好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考试培训工作及各类人事考试考务工作;加快升级“吴江人事培训(考试)在线”。

2、就业创业鉴定方面

一是进一步促进城乡统筹就业。全面贯彻落实稳定就业鼓励创业促进就业政策;建立健全就业援助体系,加大就业困难人员扶持力度;做好人力资源的开发,加强和企业的联系与服务;争创“优质服务窗口”,大力开展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进一步规范管理人力资源中介机构;深入推进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村),实现充分就业创建目标;深化“一镇一品”活动,形成促进就业倍增效应。

二是进一步扩大职业培训社会效应。加大职业培训宣传力度;强化创业培训配套服务,包括加强师资建设,扩充专家志愿团,做好小额贷款审核等;做好大学生创业见习基地管理及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工作;指导各镇(区)及定点培训机构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定点培训机构考核力度;做好公共实训基地和劳动力输出实训基地建设及管理工作;开展以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外来务工人员为主要对象的技能培训。三是进一步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水平。加强技能鉴定政策宣传,扩大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影响力;举办一次全省职业技能大赛,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结合苏州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计划和我市“55352”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落实各镇(区)及院校的高技能人才指标,重点做好技师数量的突破;推行行业和企业内培训机构、企业内评价体系;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考评员队伍建设,争取更多的全国全省统考工种;加快技能鉴定题库全面升级;优化业务管理流程,加快高技能人才网站建设。

3、社会保障体系方面

一是继续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建设。大力宣传《社会保险法》和新《工伤保险条例》;继续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待遇支付正常调整机制;贯彻实施“独生子女父母养老保险”和“新婚夫妇养老保险”接轨办法;实施农村养老保险待遇按月发放机制;妥善衔接被征地农民转城保政策与现行城保政策;探索建立我市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省级预算管理制度和统筹调剂基金制度。

二是继续完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做好《吴江市社会医疗保险管理办法》、《吴江市社会医疗救助办法》宣传实施工作;开展异地医保结算工作;继续完善药品库、诊疗库、疾病代码库和医保结算办法;强化对医保定点机构的监管稽查;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健全社会医疗保险救助体系。三是稳步提高参保人员待遇水平。加大社会保险扩面力度;做好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调整和发放工作;探索建立城乡各类人群社会保障待遇调整机制,提高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待遇;认真实施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加强对企业特殊工种岗位设置管理,着重做好现有人事档案管理工作。

四是探索居住农村退休人员的管理服务办法。在做好走访慰问、组织文体活动和开展企业退休职工免费体检的基础上,继续开展调研,结合各镇的实际情况,探索建立居住农村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新模式,出台居住农村退休人员的管理服务办法,加强农村退管协理员队伍建设,实现城乡退管服务一体化。

4、工资人事制度方面

一是继续做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宣传贯彻《事业单位人员管理办法》;二是做好2011公务员、“985”高校优秀学生及事业单位派遣制人员的招录工作;三是实行市级机关公务员平时考核规范化管理,探索镇区基层公务员平时考核办法;四是完善并落实公务员考核、奖励评优、行政处分等相关配套政策;五是规范公务员中层职位竞争上岗,逐步推进全市公务员轮岗交流机制和基层锻炼管理机制;六是调研出台卫生系统和其他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方案;七是强化企业军转干部的管理服务和稳控措施。

5、和谐劳动关系方面

一是进一步促进监察“服务”“维权”效能。以定点联系制度和诚信单位培育为抓手,继续推进用工指导服务;以专项检查和全面排查为重点,不断加大监察执法维权力度;以“两网化”管理考核要求为标准,贯彻实施信息采集报告制度,不断提升“两网化”运行效能。

二是进一步加强劳动争议仲裁体制机制建设。妥善处理各类劳动争议案件,巩固提高劳动争议案件调解结案率;加强仲裁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按期结案率;完善调解劳动争议组织建设,实现劳动争议人民调解网络全覆盖;继续保持劳动争议调解重心在基层,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劳资对立。

6、基层基础建设方面

一是全面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加大“吴江市就业新干线”的开发与利用;开展人力资源调查和系统录入比对工作,建设全员人力资源库;开发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管理功能,实现人力资源库数据共享;以社会保障卡管理划归人社部门为契机,发行社会保障卡,逐步清理错误数据。

二是深入开展依法行政工作。做好各项新近出台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落实本局行政指导工作,规范使用重点行政权力;逐项逐条梳理和法核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政务公开、政策法规类栏目;有效开展行政案卷评议工作;建立健 全人社信访工作制度,加大政策法规宣传力度。

三是继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完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三级服务体系,建立村(社区)级人社专职协理员队伍;实现局行政处罚运行平台与市行政权力网的优化整合;汇编典型案例分析,健全重大行政决策机制;巩固和提高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成果。

篇3:二一年工作目标和任务

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 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到2020 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 年翻一番, “十三五”时期经济年均增长保持在6.5%以上。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实施一批技术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重大工程。到2020 年, 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大幅提升, 全员劳动生产率从人均8.7 万元提高到12 万元以上。届时, 我国经济总量超过90 万亿元, 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 这将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强化创新引领作用, 为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启动一批新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科学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 培育壮大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持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广泛应用。加快建设质量强国、制造强国。到2020 年, 力争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战略前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 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

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区域差距, 既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 也是释放发展潜力的关键。要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实现1 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完成约1 亿人居住的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 引导约1 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到2020 年,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实施一批水利、农机、现代种业等工程, 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到2020 年, 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和质量安全得到更好保障, 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 以“三大战略”为引领, 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 培育一批辐射带动力强的城市群和增长极。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高铁营业里程达到3 万公里、覆盖80%以上的大城市, 新建改建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约3 万公里, 实现城乡宽带网络全覆盖。

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加快改善生态环境。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今后五年,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下降23%、15%、18%, 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 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特别是治理大气雾霾取得明显进展, 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超过80%。我们要持之以恒, 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

深化改革开放, 构建发展新体制。发展根本上要靠改革开放。必须全面深化改革,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建立现代产权制度, 基本建成法治政府,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一带一路”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国际产能合作实现新的突破。对外贸易向优进优出转变, 服务贸易比重显著提升, 从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逐步构建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基本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新格局。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努力补齐基本民生保障的短板, 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贫困县全部摘帽, 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建立国家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清单。建立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等工程,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0.23 年提高到10.8 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000 万人以上。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缩小收入差距, 提高中等收入人口比重。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2000 万套。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实施公民道德建设、中华文化传承等工程。我们既要让人民的物质生活更殷实, 又要让人民的精神生活更丰富。

做好“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工作,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必须着力把握好三点。

一是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发展是硬道理, 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今后五年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阶段, 各种矛盾和风险明显增多。发展如逆水行舟, 不进则退。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推动科学发展, 妥善应对挑战, 使中国经济这艘巨轮破浪远航。

二是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当前发展中总量问题与结构性问题并存, 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 要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 突出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既做减法, 又做加法, 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 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 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 使供给和需求协同促进经济发展,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三是加快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经济发展必然会有新旧动能迭代更替的过程, 当传统动能由强变弱时, 需要新动能异军突起和传统动能转型, 形成新的“双引擎”, 才能推动经济持续增长、跃上新台阶。当前我国发展正处于这样一个关键时期, 必须培育壮大新动能, 加快发展新经济。要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成长, 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分享经济发展, 建设共享平台, 做大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集群, 打造动力强劲的新引擎。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 推动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 重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 改造提升传统动能, 使之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从根本上说, 发展的不竭力量蕴藏在人民群众之中。9 亿多劳动力、1 亿多受过高等教育和有专业技能的人才, 是我们最大的资源和优势。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推动发展转向更多依靠人力人才资源和科技创新, 既是一个伴随阵痛的调整过程, 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升级过程。只要闯过这个关口, 中国经济就一定能够浴火重生、再创辉煌。

2016年要重点做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 稳定和完善宏观经济政策, 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我们宏观调控还有创新手段和政策储备, 既要立足当前、有针对性地出招, 顶住经济下行压力, 又要着眼长远、留有后手、谋势蓄势。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创新宏观调控方式, 加强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相机调控, 统筹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和产业、投资、价格等政策工具, 采取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举措, 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 二)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增强持续增长动力。围绕解决重点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加快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 三) 深挖国内需求潜力, 开拓发展更大空间。适度扩大需求总量, 积极调整改革需求结构, 促进供给需求有效对接、投资消费有机结合、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形成对经济发展稳定而持久的内需支撑。

(四)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继续毫不放松抓好“三农”工作, 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 深化农村改革, 拓展农民就业增收渠道, 着力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 五) 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 着力实现合作共赢。面对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格局的深刻变化, 顺应国内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 要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 在开放中增强发展新动能、增添改革新动力、增创竞争新优势。

( 六)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推动绿色发展取得新突破。治理污染、保护环境, 事关人民群众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必须强力推进, 下决心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双赢之路。

( 七) 切实保障改善民生, 加强社会建设。为政之道, 民生为本。我们要念之再三、铭之肺腑, 多谋民生之利, 多解民生之忧。财政收入增长虽放缓, 但该给群众办的实事一件也不能少。

篇4:二一年工作目标和任务

(一)以资源有效配置和优化整合为重点,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三网融合。

1.完咸信息基础设施规划的编制,加快建设广州信息港的框架体系。

在已完成信息基础设施规划模型的基础上,加快完成《广州市城市信息网络规划》。

2.完善基础网络建设,基本建成广泛覆盖城乡的光纤骨干网和宽带接入网。

3.推动网络和网上内容的整合,推进三网融合。

以南沙开发区、广州大学城、广州科学城等新建区和海珠区的海珠通为试点,积极探索网络融合和网上内容整合的新路子,推进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的“三网融合”,打造国际先进、国内领先、辐射大珠三角的“信息港”。以增城、从化、花都等区、县级市为重点,积极推进有线电视网和电话网“村村通”,缩小城乡信息化差距,实现信息化的普遍服务。

(二)进一步推进信息系统建设、整合和推广应用;提升信息化应用的总体水平。

1.按照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要求,建设完善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强化应用系统开发。

2.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搞好各领域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

各系统、各单位要紧紧围绕建设广州国标信息港的总体目标;结合业务需求,加快开发和进一步完善业务应用系统,在应用中逐步整合资源,要把一个处—个系统、一个单位一个系统整合到本领域的大系统中,在此基础上,通过全市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实现部门间的信息共事、业务协同,更好地为市民、企业做好服务。

加快城市建设与管理领域,包括城市规划、国土房管、市政园林、道路交通、公用事业、市容环卫、环境保护、水利、邮政等部门应用系统的建设。

加强金融与经济领域,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商业、旅游业、计划、工商、财税、外经外贸、金融、保险、审计、统计、质监、物价等部门应用系统的建设。加速完善“金关”、“金卡”和“金税”等信息网络系统建设,逐步形成市场监管网络。

加快推动社会与文化领域;包括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人事、人口与计生、劳动和社会保障、体育、宗教、群众团体等部门信息系统建设。 继续推动政法与监察领域包括市委政法委、市府法制办、司法、公安、安全、法院、检察院等部门信息系统的开发。

3,继续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和电子商务应用,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共同开拓市场。

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为目标,继续广泛和深入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推动信息技术在采购供应、生产和销售各个环节的应用,以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供应链管理(SCM)在大中型企业的应用为重点,优化企业采购供应、生产和销售链条,建立集产、供、销于一体的企业信息系统平台,不仅要实现企业内的信息资源整合和业务协同,而且要实现产业链条上企业间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业务协同。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ASP)建设,通过国际互联网和服务外包模式向企业用户提供财务管理、销售过程管理、库存管理、产品协同设计、电子商务和客户关系管理等业务系统应用服务,有效降低企业信息化建设和运营成本,减少投资风险。

贯彻落实《广东省电子商务交易条例》,进一步优化广州电子商务发展环境。组织制订《广州市发展电子商务的实施意见(2 004—2 006年)》。开展电子商务统计及测评,逐步建立电子商务统计和测评体系。改造电子商务门户网站,协调整合广州地区电子商务网站资源,提供“一网式”电子商务服务窗口,逐步建成电子商务门户网站的业务体系。

以互联互通和标准化建设为出发点,构筑相对完善的信息网络、金融支付、物流配送三大基础支撑体系。进一步完善CA中心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广州地区口岸大通关物流信息系统等重大项目建设,带动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的协调发展;有关企业要联合共建和应用行业电子商务平台,促进中小型企业进一步开展B2B电子商务;大力推广零库存系统(JIT)、电子数据交换(EDI)、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在现代物流系统的应用,尽快实现商品整个供应链环节的电子化网络化,促进广州成为我国的现代物流中心。

在营造环境的同时,要通过实施政府设备网上招标、网上询价采购等G2B电子商务,带动网上银行、网上购物等B2B和B2C电子商务的发展。发掘传统商贸业和互联网经济新的结合点,继续拓展智能卡、CA数字证书和多媒体终端在办理各种服务及交易活动中的应用,积极开展网上采购与营销,推动B2C电子商务加快发展。

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升级改造信用网站,完成个人信用联合征信信息系统原型的开发和运行,实现和省企业信用信息网的网络互联,实现数据交换和共享。与韩国软件振兴院合作,开展广州信用体系建设可行性研究。 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要加大推广力度,推动政府、企业、市民都投入到电子商务的应用中来。要扶持广州大洋网、广之旅网上旅游、广钢电子商务网、广州花卉网等一批电子商务企业做大做强,成为全国有影响的电子商务企业;继续完善推动芳村花卉交易市场、嘉禾生猪交易市场、江南蔬菜交易市场的电子拍卖系统建设和应用,促进大型专业批发市场的信息化和现代化进程。

(三)营造良好软硬件环境,促进信息产业快速发展。

积极贯彻落实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抓住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推进信息化形成的有效市场需求,从政策措施、园区环境、公共平台、人才培训和服务等方面入手,打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重点发展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的高端电子信息产业,优化产业聚集环境,强化电子信息产业的支柱产业地位。

1.完善和落实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

2.抓好产业基地和公共平台建设,创建完善的创业和产业聚集环境。

3.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发展集成电路产业。 4.加快发展软件产业,提高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

5.以城市信息化建设为带动,继续抓好信息产业的招商引资工作。

一是要重点做好意法微电子公司IC研发中心、南科电子8寸晶圆制造、慧视科技和电信盈科软件开发中心等重点项目的支持和服务工作;二是吸引和支持国内外著名IT企业在广州建立研发中心和设计中心,积极鼓励国内企业在境内外建立合资合作技术研发机构,促进信息产业的国际化进程;三是广开渠道,以美国、欧洲等地的国际跨国半导体公司、软件公司和IT产品制造公司为目标,开拓新的集成电路、软件和IT制造招商项目,争取全市2004年新增引进1个以上芯片制造项目,2~3个重大IT项目;四是组织协调各种招商资源,扩大产业招商范围,将软件、光电、电子制造设备、平面显示和汽车电子等重点和核心产业纳入重点招商范围,引进骨干企业带动产业发展。

6.加强沟通交流,促进产业发展。

(四)组织系列行动,推广信息技术应用。

当前,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政府、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的系统,应用却上不去。为此,我们必须下气力在推广应用上下功夫。

1.举办各种类型的讲座、论坛。

2.开展三个层次的培训。

3.举办大型推广活动。

4.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应用。

5.开展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研究。 (五)加强队伍建设,为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1.实现职能转变,努力做好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

2.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建设管理体制,实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3.切实明确责任,确保各部门各单位信息化工作落到实处。

一是办好网站。二是要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规范,与我市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实现互联互通、业务协同和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三是加强应用推广工作,让企业和市民都能熟练应用政府提供的各种服务。四是要注重实效,建立并实施信息化项目验收、绩效评估机制,保证信息系统达到设计要求,并发挥应有的社会经济效益。

4.建设三支队伍,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

吸引人才,用好人才,发挥人才队伍的作用,主要是抓好专家、建设与服务、管理与推广三支队伍建设。

篇5:茂南区水务局二一年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我局围绕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 “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治水理念和“忠诚、为民、科学、务实”的工作作风,全力推进水利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我局分别被授予茂南区党建先进集体、广东省文明单位、广东省特级档案综合管理单位、广东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示范县、全国水管体制改革工作先进集体等10多项荣誉称号。我们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一、全力推进水利工程建设

2010年是水利建设攻坚之年,冲刺之年,决战之年。工程建设任务重,时间紧。我们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强化责任,想方设法落实配套资金,加大工作力度,加强安全管理,竭尽全力推进工程建设,全年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亿多元,取得良好成效。

一是农村饮水工程建设顺利完成。我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去年基本解决了全区21.86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被评为广东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示范县,江中南区长于今年9月7日在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会议上作了经验发言。此外,我区被列为广东省试点推进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三个试点单位之一,工程总投资410万元

(省级补助资金200万元)。工程于今年8月底动工,将于12月完成施工任务。

二是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接近尾声。我区列入2009省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8宗,总投资729万元(省级补助资金436万元)。工程于今年4月全面动工建设,目前已基本完成,进入验收阶段。

三是城区防洪工程建设持续推进。区政府通过以地换堤的方式争取省级奖补资金1704万元;同时区政府从2010年起每年安排300万元资金用于城区防洪工程建设,基本解决了城区防洪的配套资金问题。今年加固了城区防洪工程龙湾等堤段近4公里,到目前止,已加固完成防洪堤26公里,累计完成投资6255万元。有17公里(包括蕴陂、北斗小围、塘札等堤段)已动工。

四是城区排涝工程建设方兴未艾。茂南区城区排涝工程总投资为18251万元(省级补助资金8566万元),是我区迄今为止投资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除河林河口水闸及电排站(今年9月底完成了闸址上移到我区境内建设的变更设计报告上报省、市审批)外,其余工程项目包括大塘边、文运、东沟、彭村水闸及电排站都在去年底动工建设。至目前止,城区排涝工程累计完成投资6150万元。五是中小流域治理项目有新进展。完成了小流域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作并已上报。今年积极争取将袂花江北鉴段堤防加固工程列入全国重点

地区中小流域治理项目,治理长度8.5公里,总投资2820万元(中央补助资金600万元)。工程于10月份完成了施工招投标,11月动工建设。六是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有新突破。成功争取纳入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在全省43个评选单位中名列前3名),工程总投资6989万元(省级补助资金4800万元),分三年实施,计划今年底开始实施。七是水毁工程修复及时有效。按先急后缓、先重后轻的原则对全区存在安全隐患的43宗水利防洪灌溉工程进行维修加固,累计投入373万元(是历年来区政府投资最大的一年),有效地保障了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八是水利项目储备工作积极主动。东江口闸和乌石水闸列入了水利部大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规划;完成了梅江、袂花江堤防加固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及农田水利规划报告的编制工作,已上报省、市争取立项。

二、进一步完善水管体制改革

积极争取区政府支持,进一步深化水管体制改革。改革前,各水管单位人员工资由区财政每年核补100万元,其余工资通过征收农业水费、水规费解决;改革后,各水管单位均列为区财政核拨的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由区财政全额解决,使干部职工进一步增强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更加积极主动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做好管好护水工作,保障群众顺利用水。

三、扎实抓好三防工作

今年1-10月我区累计降雨量1586.6毫米,比多年平均降雨量多一成;遭遇了1003号台风“灿都”的袭击。我区贯彻“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方针,认真落实三防工作责任制,扎扎实实做好防御的各项工作,做到思想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抢险到位,确保了大灾面前无人员伤亡,无水库垮坝;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一是落实防汛责任。建立健全了以行政首长为核心的三防指挥机构,切实加强防汛工作的组织领导,并层层签订了《地区防洪责任书》、《水利工程防洪安全责任书》,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做到任务明确,责任清楚。二是储备充足防汛抢险物资。区政府在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划拨三防经费25万元,及时购臵了防洪沙包、木桩、砂石以及铲等一批防洪抢险物资。建立了6个三防抢险物料储备定点,对砂、石料进行定点储备、集中管理、统一调配。该做法得到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我区物料储备定点建设经验在全市推广。三是认真开展防汛安全大检查。按照“防大汛、抗大灾、抢大险”的要求,切实抓好水库、山塘、堤围、涵闸等水利防洪工程的检查工作,并按先急后缓的原则对43宗工程进行了维修加固。四是建立领导班子带队值班制度。在汛期,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和局领导带队值班制度,加强值班防守,密切关注风情、水情、汛情情况。五是切实做好热

带气旋防御工作。在抗击台风暴雨工作中,区委书记何俊海、区长江中南、副区长李相等领导都亲临一线指挥,层层动员,周密部署,做好群众转移、防汛抢险工作等防御热带气旋的各项准备工作,累计启动防汛、防风Ⅳ级应急响应4次,Ⅲ级应急响应1次,Ⅱ级应急响应1次。由于措施得力,我区将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四、积极推进依法治水工作

积极开展“水政执法能力建设年”活动,进一步规范水政执法行为,改善执法环境,全面提高我区的水政执法能力。今年共查处水事违法案件10宗,调处水事纠纷5宗,新办取水许可证3宗,办理河道占用证1宗,按法律、法规征收水利规费率达99%以上。一是深入广泛地开展了水法规宣传活动。分别通过组织宣传车、开展咨询活动、开设水法宣传专栏等方式大力宣传水法规,累计派发宣传资料一万五千多份、粉刷固定标语18条,悬挂横幅3条,收到了较好效果。二是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正确,适用法律准确,程序合法,手续完备,文书规范。今年6月组织了由30多人组成的执法队伍,对河林河鳌头镇2个违法砂场进行了坚决取缔,有力地维护了法律的尊严;依法处理了袂巴塘纠纷案、茂湛公路建设占用案、包茂高速公路占用案、茂南污水处理厂占用河滩案、袂花粮管所占用河堤保护地案等案件。三是抓好水

规费征收和管理工作。把水资源费、水土保持补偿费、河道采砂管理费、河道占用费等水利规费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做到依法依规、公平公正公开地审查报批,征收率都达到99%以上。四是做好水利规划工作。认真开展了河流流域规划、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水资源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水土保持规划等水利规划工作。五是重新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方案。通过调查研究,起草了《茂名市茂南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办法》报上级批复实施。

五、坚持不懈抓好党建工作

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党性修养,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先进性、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建工作有成效,被授予茂南区党建工作先进集体、城乡党组织互帮互助活动先进党支部。一是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做好党员轮训、培训、观看电教片等工作,积极发展党员,给每个党员订阅《南方》、《党风》杂志。二是积极稳妥发展党员。今年我局党委选送参加入党培训班学习的5人,吸收预备党员4人,转为正式党员的7人。三是扶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我局积极协助挂钩的鳌头镇、飞马二村委会抓好了春季和秋季计生集中服务活动,累计支助经费3万多元,出动车辆25次,出动人员30次;救济特困儿童、慰问贫困家庭11户,累计捐资5000元。四是积极开展“扶贫济困党旗红、共建和谐当先锋”主题实践活动。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献出一

份爱心、共建和谐广东”的号召,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捐款活动,累计向灾区、困难职工等捐款6.9万多元。五是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成立了由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及时召开动员会议,签订党支部和党员公开承诺书,建立领导班子成员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联系点制度,开展“我为茂南发展做了什么”讨论活动等,采取悬挂标语横幅、印发宣传简报、张贴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创先争优活动情况,在工作中涌现了一批先进党组织和先进党员, 特别是在“7.22”、“9.21”期间,我区轻舟队全体成员积极支援化州市、高州市的抗洪救灾工作,充分发挥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创先争优精神,连续几天几夜奋战在第一线,在滔滔洪水中转移被围困的群众,被市政府授予了抗洪抢险救灾先进集体。

六、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通过形式多样的廉政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廉政修养,牢固树立廉政意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在水务系统事事有人抓,处处有人管,一年来没有发现违法违纪的事件。一是层层落实责任。局长还与股、所、站、厂主职领导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茂南区水务局水利工程预防职务犯罪责任书》,落实责任,明确职责。二是深入开展“纪律教育月”活动。通过观看电教片、邀请纪委领导举办专题讲座、学习文件和教育读本、开展讨论和查摆整改等多种形式加强教

育,不断强化了党纪观念和法制观念,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有力促进了水务系统党风政风的好转。三是加强《廉政准则》学习教育。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把《廉政准则》的学习、宣传、教育作为反腐倡廉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切实抓落实,严格落实8个方面的“禁止”和52个“不准”的要求;开展厉行节约压减开支的工作,强化勤俭节约意识,不断增强依法行政、廉洁从政的理念。四是工程建设建立同步预防制度。制定《关于共同预防职务犯罪的实施办法》、《水利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等制度,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认真抓好饮水工程、城乡防灾减灾工程等工程领域专项治理、商业贿赂等工作。

七、积极开展扶贫双到工作

我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目标要求,帮扶工作做到领导到位、资金到位、措施到位,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局干部职工深入扶贫点山阁镇高车村帮扶户调查摸底,了解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情况,按照“一户一法”的要求,将43户贫困户规划到人,制定帮扶措施,填写好《帮扶记录卡》,登记造册,录入电脑,建档立卡;制定了解决高车村农村生产生活用水措施,以及贫困户脱贫方案;累计资助6万元帮扶高车村委会修建硬底化村道,还投入资金17万多元维修加固渠道1100米,打井5口;资助危房改造2户各5000元,孤儿助学金2人各1000元,医疗保险金128人3840元;扶持贫困户种植长茄树33.8亩、风景树482 棵,菠萝树84棵,对改善高车村及其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起到了积极有效作用。

八、认真办理人大建议、政协提案

2010年我局承办区人大代表建议10件,市人大代表建议2件,区政协提案2件,市政协提案6件;其中主办件12件,协办件8件。局领导非常重视,及时成立办理工作领导小组,召集领导班子成员开会讨论制定办理方案。局办理建议工作领导小组对每件建议都深入一线进行调查研究,并按照“先急后缓,先重后轻”的原则,积极办理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解决涉及群众安全饮水、水利防洪安全、群众生产用水难等问题12件,累计投入资金247.5万元。

此外,我们还认真抓好了工会、青年妇女、计划生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档案工作顺利通过市档案局验收,被评为广东省特级档案综合管理单位。一年来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一是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进度缓慢;二是全区防洪抗灾总体能力还不够强,存在隐患较多;三是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少,工程项目设计、立项工作抓得不够紧;四是个别工程配套资金不落实,致使一些工程未能按时按设计要求完成;五是工农关系复杂,有的甚至以各种借口阻碍施工。

展望“十二五”时期,这是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强化水利支撑能力关键时期,是全面推进民生水利关系时期,是全面深化水利改革和管理攻坚时期。我们要戒骄戒躁,再接再厉,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开拓进取,真抓实干,积极推进水利事业全面发展,突出抓好“防洪薄弱环节建设、抗旱减灾能力建设、农田灌排设施建设、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等五个重点,确保农业生产用水需求、确保汛期防洪安全、确保农民喝上洁净水、放心水,不断提升水利保障发展、服务民生的能力,为实现茂南经济社会“三年大发展,五年大跨越” 以及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水利安全保障。明年我们将努力完成城乡防灾减灾工程、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中小河流域治理袂花江西堤北鉴段堤防加固工程的建设任务;着重抓好东江口、乌石水闸改造工程、黄竹河综合治理工程、高州水库灌区续建与配套工程茂名干渠茂南段改造工程、梅袂两江堤防加固工程的立项建设工作。

茂南区水务局

上一篇:分水中学德育汇报材料下一篇:孙女给自己奶奶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