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面对称的教学反思

2024-05-01

镜面对称的教学反思(精选11篇)

篇1:镜面对称的教学反思

“镜面对称”教学反思

教材中本课是通过两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倒影和成像)来让学生认识镜面对称,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后进行教学的。本课的环节设计,一是要让学生理解镜面对称的现象;二是体验镜面对称的性质(即人和像上下前后位置不变,而左右位置发生对换)。

虽然学生有了“对称”的知识铺垫,但对于人和像也是对称的这一现象是较难感知体会的。因为这像毕竞是看得见却摸不着的。如何化解这一抽象知识?一定要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其直观化。于是,我设计故事引入倒影和成像,然后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这种现象(学生不一定都能说对这类现象,有学生就说到阳光、灯光下的影子这些现象)。接着让学生在欣赏图片中观察,发现这一现象的特点,教师抓住学生的发现,把“像”直观呈现在学生面前(贴出人和像图、山和倒影图),以此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并通过演示验证“对称”,引出对称轴。这样,人和像关于镜面对称,学生就能感知理解了。

如何突破“人和像上下前后位置不变,而左右相反”这一难点?

几次试讲,总觉得学生对于“照镜子时人和像左右相反”这一性质理解得不好。于是,我分层次让学生感知体验。先让学生经历猜测后,设计游戏验证,让学生在“镜子说话”的游戏中自主发现“人和像上下前后方向是不变”的这一特点,而“人和像在左右方向上是相反的”这一特点,仅凭学生观察镜中的像,是很难体会出来的。于是,在提出“人像左右方向一样吗”这一问题后,设计游戏让学生进一步探究——把人和像活生生的搬至课堂(请学生照镜,请学生模仿像),让学生在“实物”面前,丰富感官,深刻感知体验。我发现,当学生看到人和像手上的左右标记后,学生的眼睛一下子亮了——左右是相反的。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明白,我还紧接着与全班玩起了镜子说话的游戏(老师当照镜的人,学生表演出“像”的样子)。

这样的环节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经历、参与、自主、探究,是令我感到满意的。还有,课前的时间设疑,能激起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这也是这堂课不可少的点缀。也许是课前关于“对称”的知识铺垫过于匆忙,不够充分,学生在认识“人和像一样大小,完全重合,是对称的”这一知识后,在老师纠正其只是视觉上的影响后,仍几次说到“人大像小”的发现,这一问题是让我比较疑惑的。

再后来,我又有了新的疑问:看着学生在游戏中的那份热情,看着他们正确地做出像的样子,看着他们得心应手地解决课堂上的拓展题,学生上完课后我马上进行了小测。在小测中,对于“看镜中的钟面”,“看镜中的文字、数字”这些题目都做得不错,可是却在人和像的题目上“左右不反”了,还口口声声说“左右相反”!师生游戏中不是大家都做对了吗?游戏时我还一直强调:拍手时人和像都朝同一边了(不能说同一方向),正是因为朝同一边,他们才是左右相反的。没办法,小测后,我把学生带出课堂,让每一个学生在礼仪镜前照照,说说:我拍左边,像朝同一边拍出,拍的是右边。又一次照镜后,学生竟都醒悟了,正确率几乎百分百。也许,课堂上游戏中的反复强调对于这一难点的突破还是不够吧,或者是学生只会死板的用公式似的搬用“左右相反”来解题?也许学生只有在错误后,更能把理论(左右相反)结合实践(照镜),从而取得更好的成效?也许,虽然一年级时已提及左右相对性的概念,但学生还无法建立这样的表象?这一点真值得我再深究其原因。是呀,教中学,学中思,一堂即使是精心设计的课,总会有不尽人意之处,但无论如何,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篇2:镜面对称的教学反思

《镜面对称》主要是让学生明白镜子里的人上下与前后位置不发生变化,而左右位置发生对换。这节课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照镜子来体验镜面对称。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明白了镜外的物体与镜内物体的像是对称的。教学中主要是通过镜子外的人和镜子内的人像对称来得出结论。这是本节课教学成功之处。

然而,本节课教学中学生遇到的困难——“钟面的镜面对称”教师即使花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有使所有学生完全解决,教学反思《镜面对称教学反思》。因为在一年级时,学生学习认识钟表特别是几时几分认识和表达困难。这样有难度的内容加上钟表的镜面对称就加重了学生认识上的难度。

篇3:关于轴对称图形的教学设计反思

关键词:初中数学,轴对称,教学反思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凸显,而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受到了削弱,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失去了主导性地位,相反,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学习自主性,需要教师设计出良好的教学方案,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更有效的引导,因此,从某种程度上将,素质教育的开展,给教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一、导入生活素材,提高学生观察能力

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数学自身也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产物,是人们生活的反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抓住数学的这一特点,将生活导入课堂,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活气息.因为,当前部分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有误区,认为数学机械刻板,太严肃,与丰富多彩的生活没有关系,学习数学对生活没有实际意义,进而对学生学习产生了一种紧张感和恐惧感,甚至是排斥感.这就导致部分学生的学习心理负担过重,在实际的数学学习中,不能以正确的心态去面对,不能很好的处理一些数学问题.

为此,在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生活中挖掘教学素材,让学生在熟知的生活氛围中体验和学习轴对称图形的相关知识.而事实上,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一直以来,我国的建筑就是讲究对称美,对称图形的运用在我国古代建筑中比比皆是.比如说,古都北京的整个城市的布局就是以故宫、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门为中轴线(对称轴)两边对称的.就连我国古代诗歌也是以对称为美,要求平仄对仗.此外,民间的许多工艺,如,剪纸、脸谱等,也都是极为讲究对称美的.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完全可以通过北京的城市布局图形、诗歌、对联等导入到课堂中,让学生从常见的情景中,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够更直观,更准确的理解和判断轴对称图形,也能够受得启发,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这对初中学生学习数学是很有帮助的.

二、开展课堂实践,深化学生动手能力

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实践是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只有通过各种实践,才能够正确运用所学的知识,做到学以致用.而且,在素质教育观下,学生的动脑能力和动手能力都需要发展,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也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全面的平衡发展.在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让学生从观察中获取知识,在生活场景中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相关性质和特点,还需要在实践中,把握轴对称图形的相关知识.如,笔者在实践中,会组织学生开展“做一做”的课堂小实践.

1. 动手画一画

把一圆形纸片对折后,得到图1,然后沿虚线剪开,得到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展开后,如图2所示的平面图形是()

2. 动手剪一剪

请学生拿出两张纸,裁成正方形,再适当折叠,剪出图3的两个图案:

如何把它们剪出来呢?

通过这些课堂小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自己体验教材所跟的定义和结论,让学生在自己的动手实践活动中,增强对轴对称图形的把握能力,能够通过动手活动,增强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这对学生在接下来的立体几何的学习是极有帮助的.

三、设置趣味情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解决数学问题.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也要解决各种考试测试中的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也是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主要形式.因此,在轴对称图形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也必须要根据教学的需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一定量的数学问题,以便培养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和思维推理能力.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多种多样的,但是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产生兴趣,并能够认真的去探索和发现.

四、结束语

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师的教学有着重大的影响.如何做好教学设计,如何能够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是当前初中数学教师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杜玲玲.数学教育专业学生培养中若干问题的思考与建议[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6).

[2]骆洪才,黄灿.析数学文化及其教育性[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3).

篇4:《镜面对称》教学案例与反思

数学的学习应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性,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镜面对称》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中的一个难点,而让学生体会镜像对称的相对性是本课的难点。为突破这个难点,我利用学生好玩的天性,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交流,使学生在玩中体验了镜面对称,也是在玩中学到了镜面对称中所蕴含的知识。

[片段一]分组活动:照镜子(分两次)

“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好玩的地方上课。”说完,我带着疑惑的学生,来到了学校的大厅。“这节课,我们就对着大镜子上课……”还没等我说完,他们就开始叽叽喳喳、挤眉弄眼,一下子兴奋得不得了。

“每人到镜子前做几个动作,你喜欢做什么动作 就做什么动作,边做边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自由照镜子,并汇报自己初步观察到的现象:

生1:我发现我点点头,镜子里的我也点点头。

生2:我发现我挥挥手,镜子里的我也挥挥手。

生3:我发现我跳一跳,镜子里的我也跳一跳。

……

[这样的情境引入,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同时,对于儿童,他们首先接受的是具体形象,这种先入为主的印象是很深刻的。如果硬塞给他抽象的知识,他就体验不到学习的过程,这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是没有一点益处。]

[片段二] 进一步体验镜像的特点。

师:请大家再到镜子前做做动作,可以前后走走,也可以上下动动,还可以左右伸伸,看看又有什么新发现。

学生再次到镜子前,有目的、有意识地做动作,并仔细观察,发现特点。小组交流,再次汇报:

生1:我发现我向前走一步,镜子里的我也向前走一步;我向后退一步,镜子里的我也向后退一步。

生2:我发现我把手举起来,镜子里的我也把手举起来;我把手放下去,镜子里的我也把手放下去。

生3:我发现我伸出左手,镜子里的我也伸出左手。

生4:不对,我伸出左手,镜子里的我伸出的是右手。

师:到底是左手还是右手呢?请生4当镜外的人,生3当镜内的像,表演给大家看看好吗?(并请生4边表演边向生3提问。)

生4:我伸出的是左手,请问你伸出的是哪只手?

生3:是右手。

生4:如果我伸出右手呢?

生3:我应该伸左手。……

[这一过程,通过观察、操作,体验活动中的镜面对称现象,初步感知镜面对称的性质。课上学生学习与研究的兴趣浓厚,不但完成了本课的知识目标,同时也很好地体现了本课教学的情感目标:在活动中,感受镜面对称的趣味性,体验生活中的数学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反思:

爱玩是低年级学生的天性,注意力难以保持是其年龄特点。那怎样让学生在课堂四十分里做到始终如一地专心听讲,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想办法去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体验学习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真正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本课中我故意给学生创设了一次玩的机会,让学生走出教室,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去学习数学、玩数学,使学生感到数学是可亲可近的,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情景中展开对数学问题的探索,在玩中产生求知的欲望。教师上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课堂上出现的不是“教”,而是“学”的场景,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互学的生机勃勃的学习场面,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本节课不但满足了学生爱玩的天性,而且使学生的表现欲得以充分地发挥,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课堂上如果我们常在“玩”上下工夫,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学生就不会觉得40分钟时间的漫长,相反他们的注意力会很集中,既缓解了学生的疲劳,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篇5:《镜面对称》教学反思

“ 镜子中的数学”是在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镜面对称”的教学内容,它是前一课时知识的延伸与拓展。这部分内容是根据“课标”要求新增加的。教材首先通过“湖面的倒影”和“室内墙上镜子成像”两幅主题图情景,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常见的“倒影”、“镜子成像”现象,蕴涵着重要的数学思想,即 “镜面对称”。再通过“做一做”的照镜子活动,让学生体会“镜面对称”的特征。从教材编写的意图来看,“镜面对称”这部分内容不是纯粹的知识学习,而是一种体验性活动,它包含了丰富的过程性目标。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整个教学过程应以教材为基础,并结合学生实际创设多种感悟情境和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镜面对称”特征。

教学目标

1、通过照镜子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的现象。

2、通过动手操作、合作讨论和游戏等活动,加强学生对镜面对称现象的感知。

3、激发学生对镜面对称现象进行探究的好奇心,激励学生利用生活经验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

教学重点:通过照镜子实践活动,建立镜面对称现象的表象。

教学难点:理解镜面对称在镜面成像时所发生的变化。

教具准备:小镜子每人一面,课件。

教学过程

一、水面对称。

1、欣赏“倒影”,激趣导入

多媒体出示:“倒映水中的湖光山色”,即课本第一幅主题图。让学生说出主题图中见到倒影。(山的倒影、树的倒影、房子的倒影、船的倒影、鹅的倒影……)

谁能举例说明一下倒影的“倒”的意思。(上、下)

有没有发现这也是一种对称现象?

2、继续欣赏水面对称图片。

3、导入镜子面对称。

师:你们在哪里还见到过类似“映在水中山色”的现象。(镜子里。多媒体出示:“映在镜子里的擦桌子的男孩”,即课本第二幅主题图)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镜面有关的数学知识。(板书:镜子中的数学)

你们想知道镜子中有哪些数学吗?你们先想一想并提出你最想知道的有关镜子中的数学问题?

二、镜面对称

1、照镜子体验。

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小镜子照,做下面动作:

(1)用右手摸鼻子,用右手压住右眼……

(2)换一只手。看看镜子中的自己做的相应动作。

2、猜测判断。课件演示小猴照镜:

(1)左右相换:伸右臂、伸左臂,猜测镜子中会伸哪只手。指生到大屏幕上指一指。

课件演示后得出:右 左 左右

继续演示抬右腿、抬左腿。

(2)上下一样。课件演示小猴跳。演示前先猜测镜子中的猴子会往什么方向。

(3)前后一样。课件演示猴子向前、后退。演示前先猜测镜子中的猴子会往什么方向。

3、小结,归纳特征

照镜子时,镜子外的物体和镜子内的成像前后、上下——不变,但是左右相反发生变化,这就是镜面对称现象。 (板书补充课题“镜子中的数学——镜面对称”)

与水面对称作比较。

三、巩固练习。

1、游戏:教师做镜外人动作,学生做镜中人动作。

师:我蹲下。生:我们也蹲下。师:我起立。生:我们也起立。师:我向前走。生:我们也向前走。师:我向后退。生:我们也向后退。师:我左手摸摸耳。生:我们右手摸摸耳。师:我右手拍拍脸。生:我们左手拍拍脸。师:我抬左脚踢踢腿。生:我们抬右脚踢踢腿。师:我抬右脚踢踢腿。生:我们抬左脚踢踢腿。师:我的左手侧平举。生:我们右手侧平举。

2、选择:哪面镜子是我照的样子,把它圈出来。

3、利用镜子找另一半。

出示半边的蝴蝶、天坛、青蛙、雪花等图案(课本第71页第4题),让学生想办法利用镜面对称,判断出是什么?指出这些图形的对称轴。

讨论:轴对称与镜面对称有什么区别?

4、照镜子中的数字。

写下1—9的数字,用小镜子照一照,看在镜子里是什么样的。

以某一数字为例说明对称。

看镜子中的数字判断是几。

四、回顾总结,反思学习镜面对称现象的收获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镜面对称,你们学到什么知识?是怎么学会的?有什么体会和收获,有什么疑问要解答?

2、我们可以利用镜面对称的现象帮助我们纠正坐姿、站姿、写字姿势等。

五、布置作业:《课作》p40。

反思:

在操作体验中学习。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教师的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数学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然而这些先进的理念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呢?如何缩短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现实的差距?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人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的课堂教学又该是怎样的呢?而“体验学习”重视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甚至亲身经历,使每个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知识及情感方面的体验,使每个学生在体验中获得不同的发展。

在学习镜面对称前,我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小镜子照,做一些简单的动作,观察自己在镜子中的像,使学生获得初步的感知。

然后观察猴子照镜,并结合猜测得出镜子成像的特征,学生情绪高涨,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教师做镜中人,学生做镜外人的游戏,更是把学生的情绪推向高潮,在游戏中巩固了知识。

篇6:《镜面对称》教学反思

镜子外的物体和镜子内物体的像左右对称是本课的难点,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的:让学生站在镜子前面做各种动作,请其他同学观察镜子里和镜子外的人的动作有什么不同,通过观察学生们发现,镜子里的和镜子外的人的动作方向正好是相反的。然后为了让学生明白镜面对称,做了照镜子的游戏,一人当镜子里的人,一人照镜子进行表演,取得较好的效果。

《镜面对称》这节课学生始终在玩,在玩中体验了镜面对称,也是在玩中学到了镜面对称中所蕴含的知识。

篇7:《镜面对称》教学反思

虽然学生有了“对称”的知识铺垫,但对于人和像也是对称的这一现象是较难感知体会的。尤其是镜子外的物体和镜子内物体的像左右对称是本课的难点。

如何化解这一教学难点呢?在教授这一节新课之前,我让学生在家练习照镜子,在镜子前做不同的动作,观察镜子里自己的成像是什么样的。这一预习作业的布置对我在新课的难点教学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业。

在新授课时,我通过教材上两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即倒影和成像来让学生认识镜面对称,直观的让学生认识镜子中的“像”,接着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探究,使学生发现人和像是关于镜面对称的。

因为课前已经让学生在家进行了照镜子的练习,接下来,我和学生玩起了照镜子的游戏——把人和像活生生的搬至课堂(老师照镜,请学生模仿像),让学生在“实物”面前,丰富感官,深刻感知体验。我设计了早上起床后一系列的照镜子的动作,并贯穿着故事情节,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参与度极高。这一设计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经历、参与、自主、探究。

后来,在测试中,我发现对于“看镜中的钟面”,“看镜中的文字、数字”这些题目都做得都不错。可是,却还是有人在人和像的题目上“左右不反”了,在教学这一难点时不是口口声声说“左右相反”吗?游戏时我还一直强调:人和像都在同一边。也许正是因为朝同一边,他们才是左右相反的。我发现这一问题后,在另一个班新授这一课时,我不再强调“同一边”,练习发现学生的正确率还是挺高的。

篇8:镜面对称的教学反思

一、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 老师今天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幅图, 请看:

教师随手拿出一张白纸, 用饱蘸墨汁的毛笔在白纸上虚线的一边画了小白兔头像的一半。

师问:这幅图美丽吗?

生: (摇头) 不美。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 将纸沿虚线对折后再展开。

师:现在这幅图怎么样?

生: (一片“哇”声) 美!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形两边形状的特点, 顺势揭示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轴对称图形

二、探究新知

1、引导观察。出示教材100页上半页的图形 (枫叶、蜻蜓、天平) , 让学生观察讨论:

(1) 这些图形在形状上有什么特点?

(2) 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这样的图形?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 认识了枫叶、蜻蜓、天平后,

师问:这些物体在形状上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

师:对, 同学们真会发现, 找出了物体的特点, 现在, 请同学们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好的枫叶、蜻蜓、天平图, 大家对折一下, 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对折图形后, 发现三种图形可以重合。

展示100页的图形让学生判断, 让学生初步确立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2、动手操作。

(1) 拿出一张彩纸对折或白纸中间夹一张复写纸, 然后在靠折痕一边用笔画图形。

(2) 用剪刀剪下勾画的图形并展开, 或直接展开复写纸勾画的图形, 然后仔细观察图形的形状。

实验开始后, 学生积极动手折、画、剪, 然后惊讶地发现自己能剪出这么美丽的图画。

3、欣赏巩固。

教师课件展示:同学们, 让我们去游一游美丽的公园吧, 啊!多奇异的花草, 好漂亮的树木, 真美丽的房屋, 哇!还有小兔子、小猴子、小熊猫……你看, 它们在家里玩得多开心啊。请同学们欣赏后找出具有轴对称图形特点的事物。

4、发现对称轴。

师:同学们, 你们想找出这些漂亮事物的对称轴吗?

出示102页练习二十六的第一题 (蝴蝶图、飞机图、窗户图、三环图)

师:请同学们自己观察物体从什么地方对折可以对称。

让学生动手画一画。汇报:

生1:老师, 我知道蝴蝶是以它的身体的中间位置为准对称的。

生2:老师, 我知道飞机也是以身体的中间位置为准对称的。

…………

于是, 很多同学争先恐后地述说着这一发现。

师:同学们非常棒, 发现了有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只有一条, 有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不止一条。

5、体会作用。教师出示缺了一个前翅的飞机和缺了一个前翅的蜻蜓, 让学生观察讨论:

(1) 这样的飞机和蜻蜓美吗?

(2) 这样的飞机和蜻蜓能飞吗?

学生见了之后纷纷嘲笑, 积极举手发言,

生1:这样的飞机和蜻蜓会从空中摔下来。

生2:这样的飞机和蜻蜓根本飞不起来。

师:为什么?

学生沉思一会儿后, 纷纷举手回答:因为这样会失去平衡。

师:对, 对称是一种平衡, 对称是一种美。

6、研究对称轴。教师出示小黑板, 展示表格并出示要

(1) 引导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平面图形, 仔细观察轴对称图形, 看沿那一条直线对折图形重合。

(2) 学生分小组任选几个平面图形, 自由动手对折, 并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 同组相互交流, 介绍所折图形是否对称图形, 并交流对称轴的条数。

教师引导汇报后,

师问:通过刚才对平面图形的研究, 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踊跃发言:通过操作, 也发现平面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有些有一条, 有些轴对称图形不止一条对称轴。

三、反馈信息

练习二十六的第4、6两题

四、课堂拓展

到教室外去观察哪些物体的形状是轴对称图形, 自己选择一二个画下来。

反思

一、欣赏中感知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动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浓则动力大。因此, 《数学课程标准》规定, 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让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二、探索中发现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使数学生活化, 生活数学化。教师教学生学习数学, 就是要教学生认识生活, 就是要教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的事物, 探索美的本质。同时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进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思想与方法, 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

三、活动中创造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最美丽的东西莫过于让学生亲自经历创造美的过程,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出美丽的事物, 从而享受成功的喜悦, 因此, 可以这么说, 美来自于学生的发现, 更来自与学生自己独特的创造。

四、生活中运用美

篇9:镜面对称,你了解它吗?

关键词:小学数学;镜面对称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301-01

镜面对称是一种物理现象,在新课改中,它出现在小学二年级的数学课本上。教材要求学生通过活动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的现象。教师在教学中只是依据教学参考书中的一句话:“照镜子时镜子内外的人上下,前后位置不会发生改变,而左右位置发生对换。”而进行引导学生认识镜面对称现象。课本中所出示的均是人照镜子的图,但在教学中不可避免的是一些实物照镜子,这时教学出现问题。试问我们教师只是本着教学参考而教吗?这样的教学是否肤浅?学生,教师是否对镜面对称的认识是混沌不清呢?答案好似不言而喻了。笔者就自己的粗浅认识来与大家交流对这一部分的研究。

一、什么是镜面对称

我们的教学参考中对镜面对称有一定的阐述;镜面对称、也就是相对与一个平面形成的对称,湖面的倒影,人在镜子里可以成像,这些现象都是学生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理解起来比较方便。其中湖面的倒影是相对水平平面的对称,而照镜子是相对竖直平面的对称,这是最常见的两类镜面对称。

但笔者认为要想清楚的认识镜面对称,那就要先明白对称的意义。对称;是指图形或物体对某一点、直线或平面,在形状、大小、长短和排列等方面都相等或相当,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那么镜面对称是物体,图形的某一个面或某一点以法线为对称轴一一对应。(此概念源于高一课本B版必修)

二、镜面对称的几种情况

照镜子是多么平常的一件事。我们所有的人都会照镜子。但镜面对称有几种不同情况,这可能是许多人没有留意到的。

1、具有生命的人或动物照镜子。当具有生命的人或动物照镜子时,镜面对称具有上下,前后位置不变。左右位置相反的特点,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此时、无论照镜子的人,还是旁观者的人都是以镜子前实像的视觉点为出发点去观察去判断。

2、不具有生命的物品照镜子。当我们拿一个不具有生命的物品去照镜子,此时我们会发现镜外的实物与镜子中的镜像成一一对应的关系,没有发生左右位置相反的变化。这是为什么呢?事实上,很简单因为我们观察的视觉出发点是我们(旁观者)

3、不具有生命的特殊物品照镜子。不具有生命的特殊物品的镜面对称现象是报纸上的字、钟表上的数字、书上的字等,为什么呢?因为这些数字、字它们在照镜子的时候后面有背景,这样的镜面对称就具有左右位置相反的变化。

三、镜面对称与轴对称的联系与区别

过去的小学数学教材,尽管也有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但一般安排在高年级出现,并局限于轴对称图形的认识。现在则加强了观察生活中的对称现象以及画轴对称图形的内容。教材还增加了初步感知镜面对称的内容,使对称现象的认识,从一开始就显得更加丰富、充实。

在第一阶段,为使学生初步认识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从而能以新的视角去观察物体,研究图形,体验它们的对称美。教材一般都会给出各种生活中常见的对称物体,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从对称的视角去重新认识平时经常看到的物体。然后再通过折纸、剪纸等活动,引出轴对称图形。这里,教材由折痕引出“对称轴”的概念,但不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中的有关内容)。

教师应提供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些物体、一些图形、一些交通标志,以及英语字母,或者一些国家的国旗,让学生观察、判断。提供这些素材的意图,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多样性及其应用的广泛性,只要注意观察,经常能看到;二是通过一些交通标志或一些国家的国旗,丰富学生的社会知识;三是体会对称美,体会生活中为什么会有大量的对称物体、对称图案,培养对数学的情感。显然,从一开始就落实教材的这些编写意图,不但能使图形变换内容的教学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对数学其他内容的学习,也是一种促进。

镜面对称同样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在儿童生活里(如照镜子),在童话故事里(如猴子捞月亮),在大自然里(如湖面的倒影),甚至在语文课文里(如水平如镜),都不乏这种现象的实例。这方面的很多实例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因此,在第一学段就引入镜面对称,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然而,镜面对称与轴对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的联系在于两者都改变图形的方向,如左右互换。区别在于镜面对称严格地说是一种物体或图形关于某个平面的对称,而不是关于一条直线的对称。上面提到的照镜子,是相对于竖直平面的对称;水面倒影是相对于水平面的对称,这是两种特殊的也是最常见的镜面对称。如果在纸上画一个图形,旁边竖一面镜子,则随着镜子摆放位置、角度的变化,图形(镜面对称的“像”)的变化非常多样,对学生来说可谓变幻莫测。所以,一般只是让学生在照镜子的活动中,通过比较镜子内外人与像的位置关系,初步感受镜面对称的特点。至于“镜面对称”、“平面对称”等名词以及镜面对称的性质,教材都不会涉及。

第二阶段关于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主要内容一是从折纸或观察入手,找到并画出一个图形的对称轴。二是借助方格纸观察并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如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进而根据这个特征,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也就是先根据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确定图形另一半的顶点,再把轴对称图形画完整。显然,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关键,在于掌握对应点的规律。

镜面对称对于第一学段的学生来说,讲起来比较困难,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笔者建议教师讲授镜面对称时要把难度降低,一方面要查阅一些有关资料,借鉴一些好的教学方法,少走一些弯路,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自己觉得怎么容易理解就怎么讲给学生。边学习,边琢磨,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

篇10:镜面对称的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十分有趣的数学课,我在课前准备了一些美丽的山水图片和一面大镜子,这面大镜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都想在镜子面前摆造型,我适时设计了一些有趣的活动,让学生认识镜面对称现象。通过照镜子,还让学生知道照镜子时的左右位置发生对换。对于左右位置发生对换,大部分学生掌握的好,可还有一些学生,看镜子写数字、写汉字、写时间有难度,这三个趣味练习,是运用镜面对称原理让学生进行逆向思维,给出镜子中的“数字”、“汉字”及“时间”要求写出真正的数字、汉字、时间。我发现学生的镜像能力比较欠缺,如果直接判断有困难,我还请学生用镜子照一照。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是通过照镜子活动使学生亲自体验镜面对称现象,感知出镜面两边的图形关系,并能用语言简单的描述镜面对称的特点,突出了孩子的自主探究的学习行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再次深入感受镜面对称,我激发孩子课后自己在家照照镜子,自己设计一些有意思的活动,如看看镜子中的你是怎样刷牙的?怎样吃饭的?与家长一起看镜子写时间。

篇11:镜面对称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就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镜面对称(教材第69页)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后进行教学的。镜面对称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之一。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镜面对称的特点,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二、教材分析

《镜面对称》属于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的内容(见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69页)。通俗地说,“镜面对称”是指相对于一个平面的对称。对于这一内容的教学,《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具体目标中指出:“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和对称现象”,在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学习数学,用学得的知识解决数学现象。

本课通过两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让学生认识镜面对称,初步感受镜面对称的特点,知道生活中很多常见的现象中包含着重要的数学思想。湖面的倒影是相对水平平面的对称,而照镜子是相对竖直平面的对称,这是最常见的两类镜面对称,学生通过观察,可以很直观地理解镜面对称的两边的图形有什么关系。下面的“做一做”呈现的是照镜子的活动,意图是通过镜面内外人的上下、前后、左右位置的关系进一步感受镜面对称的性质。

对称作为一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处处都有体现,与学

生的日常实际联系较多,故在二年级上册引入“对称”这一常见变换应该说是必要的。对称的表现方式很多,如中心对称、平移对称、旋转对称、轴对称、镜面对称等,囿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教材只对轴对称和镜面对称作了介绍,其中镜面对称是教材新增加的内容。

三、学情分析

《镜面对称》是在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后来学习的内容,它是前一课时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但又不同于轴对称,它富有变化性。湖面的倒影,人在镜子里可以成像,都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理解起来也比较方便。因此,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来体验,在“玩”中学,从体验中获得知识。也有部分学生可能对镜面对称的特征不容理解,可能会对镜面对称特征的感知、描述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时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在操作体验中理解镜面对称的特点。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2)了解平面镜成像的一些特点。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对平面镜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⑵通过假想、观察、实验等活动进行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⑴在探究、实验中领略镜面对称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激励学生主动探索未知。⑵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数学美。

五、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感知镜面对称现象。

教学难点:探索镜面对称的性质:上下、前后位置不变,左右位置相反。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1、学法:活动探究,观察实验,小组合作。

2、教法: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分析。

七、课前准备

每位学生准备一面小镜子。教师准备一些镜面对称的图片。学校里有大镜子的组织学生去镜子面前“照一照”,如果没有,教师准备一面大镜子。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引出水面对称

1、讲述“猴子捞月”的故事,引出问题。

月亮真的掉到水里了吗?猴子为什么捞不到月亮?

2、汇报:平静的水面就象镜子一样,猴子捞的是天上月亮的倒影,当然捞不到月亮。水面这个大镜子真是太奇妙了。

3、同学们,平常你见过这种现象吗?出示第一幅主题图。让学生说出主题图中的倒影。

4、继续欣赏水面对称图片(说明这些都是对称现象,大小形状一样,是一种上下对称。)

5、导入镜面对称

师:除了水以外,你还见过能照出人或其他事物的东西吗?(镜子里。出示第二幅主题图。映在镜子里的擦桌子的男孩。)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镜面有关的数学知识。(板书:镜子里的数学)你们想知道镜子里有哪些数学吗?先想一想再提出你最想知道的有关镜子里的数学问题? [以生动的故事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通过观察生动有趣的情境,并结合平时的认知,初步悟出人在镜子里可以成像,像和人的动作一样。](二)、镜面对称,探究镜面对称的特征

师:刚才我们看到了镜子里的擦桌子的男孩,你们想不想自己到镜子前去做一做动作,照一照自己呢? 生:学生们顿时情绪高涨,齐答:想!(学生走出教室,到大镜子前去照一照)师:那么,大家一起来观察观察“我们”和“"镜子中的我们”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哪些发生了变化,哪些没有变?(学生们投入到做一做、看一看、说一说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在镜子中做出了各

种各样的动作,一边做,一边议论。稍后回到教室。)汇报交流:镜子外的我和镜子中的我,大小一样,前后、上下的位置也没变,就是左右的位置变了。

师:照镜子,就是我们数学中说的镜面对称,镜面对称的特征就是左右的方向发生了改变。

[把学生喜欢做的游戏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游戏中解决问题,在游戏中学习数学清晰地感知镜面对称的特点和相对性。](三)、巩固练习

1、游戏:《照镜子》教师做镜外人动作,学生做镜中人动作。(也可以学生跟学生做照镜子游戏。)师:我蹲下。生:我们也蹲下。师:我起立。生:我们也起立。师:我向前走。生:我们也向前走。师:我向后退。生:我们也向后退。师:我左手摸右耳朵。生:我右手摸左耳朵。

[说明:在这个游戏中,教师也可先请一个学生与教师合作,其他学生判断这名学生做得对不对。这样设计是照顾一部分学困生。整个游戏活动在课堂上掀起了一个高潮,全体学生在游戏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设计出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动作,既巩固了镜面对称的性质的理解和运用,又培养学生们的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做”中思,让学生的体验丰满起来。]

2、选择:哪面镜子是我照的样子,把它圈出来。(课本71页第5题。)

3、利用镜子找另一半

课本71页第4题。让学生想办法利用镜面对称判断出是什么,指出这些图形的对称轴?

4、拓展题

(1)写下1-9的一排数字,用小镜子照一照,看在镜子里是什么样的?(2)找找镜子外是什么时候?教师出示几个镜子中的钟面让学生说说镜子外实际是几时几分?(四)、回顾总结

说说这节课里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九、板书设计

镜子中的数学――――镜面对称

前后 左右--变

上下 互换

十、作业设计

课堂作业本第40页

案例反思:

这节课学生始终在玩中学,在玩中体验了镜面对称所蕴含的知识。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倡导学生从身边,从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有效地运用于生活中去,让数学不在是纸上的数学题,更多地成为生活中的数学,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习数学变得生动起来。在学习过程中敢于让学生“闹”,让学生“乱”,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去体验有趣的学习过程,因为学习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内化的过程。

[问题研讨] 在本课的设计过程中,学生在选择单个物体时,容易理解左右的位置变化,但在考虑一排物体时不够严密,不能理解它的左右变化。其二,有一小部分学生“玩”的目的性不明确,课堂上如何引导,也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教材分析:

“镜子中的数学”是在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镜面对称”的教学内容,它是前一课时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教材首先通过“湖面的倒影”和“室内墙上镜子成像”两幅主题图情景,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常见的“倒影”、“镜子成像”现象,蕴涵着重要的数学思想,即“镜面对称”。再通过“做一做”的照镜子活动,让学生体会“镜面对称”的特征。从教材编写的意图来看,“镜面对称”这部分内容是一种体验性活动,它包含了丰富的过程性目标。基于这样的认识,整个教学过程应以教材为基础,并结合学生实际,创设多种感悟情境和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镜面对称”特征。

教学目标

1.通过照镜子实践活动,能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的现象。通过观察、操作,体验活动中的镜面对称现象,初步感知镜面对称的性质;

2.通过动手操作、合作讨论和游戏等活动,加强对镜面对称现象的感知。

3.激发学生对镜面对称现象进行探究的好奇心,激励学生利用生活经验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

教学重点:

通过照镜子实践活动,知道镜面对称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镜面对称在镜面成像时所发生的变化。

教具准备:

小镜子每人一面、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水面对称

欣赏“倒影”,激趣导入

投影出示:“倒映水中的湖光山色”,即课本第一幅主题图。让学生说出主题图中见到倒影。(山的倒影、树的倒影、房子的倒影、船的倒影、鹅的倒影„„)

师:有没有发现这也是一种对称现象?

师:你们在哪里还见到过类似“映在水中山色”的现象。(镜子里。多媒体出示:“映在镜子里的擦桌子的男孩”,即课本第二幅主题图)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镜面有关的数学知识。(板书:镜子中的数学)

二、镜面对称

1、照镜子体验。

师:老师背对着大家,我却知道哪个小朋友在对着镜子做鬼脸!为什么?

生:镜子里外的小朋友动作都一样的!

师:对,照镜子也是一种对称现象,叫做“镜面对称”。一齐说一遍。

小朋友看看镜子的同桌在做什么?也可以跑到镜子前面看看镜子里的自己是怎么样的!

2、感知镜面对称的性质

(1)操作活动一:“照镜子,做上下活动头部”。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操作,发现人与镜像上下移动的同向性,既头部向上,镜像也向上;头部向下,镜像也向下。

(2)操作活动二:“照镜子,前后活动头部”。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操作活动,发现人与镜像前后移动的同向性,既头部向前,经像也向前;头部向后,镜像也向后。

(3)操作活动三:“照镜子,左右活动头部”。(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操作活动,发现人与镜面左右移动的逆向性。既头部向左,镜面反而向右,镜面反而向左。面对面感知左右。

(4)加深体验镜面对称的上下、前后同向,左右相反的性质。

师生模仿动作游戏:假设一方是镜子里的人。师向前、向后走问生该如何走?(向前或向后)师向上跳、向下蹲问生该如何做?(向上或向下)师用左胳膊托左腮让学生想象自己是镜子中的老师影像该如何做?(生也左胳膊托左腮)(5)小结:在我们照镜子时,镜子内外的人,上下、前后位置不会发生改变,而左右位置发生了对换。

3、简介镜子的历史与构造:

师:古时候人们没有发明镜子时,他们用什么方法认识自己?

生:看水面(师:平静的水面!)

师:对了,后来人们发现把铜磨平后也能照出人的影子来,于是就有了铜镜。但铜镜里照出来的人影并不十分清晰,后来人们发现把一种叫水银的东西涂在玻璃的表面,就能十分清晰地照出人的影子来。这就是现在小朋友手中的镜子。看林珊西的小镜子比较旧了,后面的水银都有些剥落了,所以像玻璃一样,两面都看穿了!

4、巩固练习:

1、选择:哪面镜子是我照的样子,把它圈出来。

2、利用镜子找另一半。

出示半边的蝴蝶、天坛、青蛙、雪花等图案(课本第71页第4题),让学生想办法利用镜面对称,判断出是什么?指出这些图形的对称轴。

讨论:镜子怎么能帮助找到另一半图形?

3、照镜子中的数字。

写下1—9的数字,用小镜子照一照,看在镜子里是什么样的。

以某一数字为例说明镜面对称。

看镜子中的数字判断是几。

三、回顾总结,反思学习镜面对称现象的收获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镜面对称,你们学到什么知识?是怎么学会的?有什么体会和收获,有什么疑问要解答?

2.我们可以利用镜面对称的现象帮助我们纠正坐姿、站姿、写字姿势等。

四、布置作业:写数学日记《镜子里的知识》

反思:

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数学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验学习”重视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甚至亲身经历,使每个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知识及情感方面的体验,使每个学生在体验中获得不同的发展。在学习镜面对称前,我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小镜子照,做一些简单的动作,观察自己在镜子中的像,使学生获得初步的感知。学生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教师做镜中(外)人,学生做镜外(中)人的游戏,更是把学生的情绪推向高潮,在游戏中突破了难点知识。本节课的教学活动能使学生在大量的体验的基础上,对理解得了的数学事实、生活现象进行整理,找出有规律的,逐步抽象、概括,获得数学知识,使抽象问题具体化。

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如果本节课只停留在“热热闹闹的”层面,孩子们总结不出镜面对称的特点:上下前后四个方向不变,左右颠倒。如果学生只是通过操作找到这样的特点而不会应用也是一大缺憾。书中习题有看着镜中的数字写出原来的数字,有看着镜子中的钟面影像读出几时几分这些习题的处理正是应用镜面对称的特点来解决问题的。并不是让学生依赖于小镜子,如果不带小镜子这些题就不会做。本节课我设计了一个讨论环节,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理解,镜面对称的应用,事实证明学生不拒绝抽象,能总结出镜面对称的特点并应用特点去还原一半的图像、去读镜子中的钟面。教学中要相信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上一篇:大学校园规划设计规范下一篇:漫天星光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