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高中小论文

2024-05-17

数学高中小论文(通用11篇)

篇1:数学高中小论文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现状

一直有人甚至不少老师也在说数学是一个很“死”的学科,学生将公式和定理死记硬背后,再机械地套到题目中,成了完成数学任务的模式。遇到什么样的题型该套什么样的公式,已经牢牢地扎根在学生心中,至于为什么用这个公式,用其他的公式是否可以解出答案,学生根本不会去想,因为老师在教学中没有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缺乏发散性思维表现之一:教师为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讲题效率,多采用填鸭式、样板式教学:老师在黑板上一点一点板书习题的正确步骤,不希望学生有其他的想法,只要求他们按照老师应对高考多年所形成的套路来办,发散性思维几乎不会出现在数学教学的课堂上。缺乏发散性思维认知之二: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忽视一题多解和一题多问。数学的逻辑性强,但是如果在逻辑性之上建立发散性思维将会对数学问题的研究产生极大地助力。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就题论题”,忽视此问题可能存在的解法,忽视题干可能发散出的新问题,只是将题目简单一讲,忽视了将每一个要讲的题目进行价值最大化的利用。这样的就题论题,使得教学课堂死板,教学进度拖沓,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提高,发散性思维也没有培养起来。

二、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方法

在培养发散性思维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发散性思维。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不依常规,寻找变异,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沿着不同方向去选取信息重组的方法。“一题多解”用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如果说逻辑性思维是学习数学应具备的能力,那么发散性思维就是在数学方面有所提高的必要条件。它能提升学习数学的热情,提高效率,养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必不可少的。

1.一题多解。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方式,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研究问题的解法,一题多解就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一种办法。一题多解不仅可以拓宽思路,更能增强知识间联系,让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解题的方法和灵活的思维方式。在多种方法中让学生学会以发散性思维来解决问题。

2.大胆创新。教师在教学中不知不觉就会以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条件反射般的对一些题目做出答案,采用的都是些一般的手法。但是,是否只有这些手法可以解决问题呢?教师要引导学生,针对某些题采用一些奇思妙想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果教学时常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大胆按照自己的思路对数学问题进行研究。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克服自己内心的框架,克服经验主义,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更要积极从学生的疑问、错误中寻找解题的新思路。对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学生要耐心对待,研究他的方法,和他一同找到合适的思路。只有教师不断进步,认真倾听学生的问题,自己做到把发散性思维运用到实践教学中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才能得到培养和锻炼。

3.一题多用。数学教师授课很多时候都在为板书发愁,不同的题都要抄写在黑板上,一一讲解,通常是一道题讲完就要擦掉然后板书另一道题。这样不仅加重了师生负担,更是严重降低了课堂效率。通常情况下,一道题只会考到一个知识点,讲完这个知识点这道题存在的意义似乎没有了,但是如果老师在教学中能采用发散性思维的话,做到一题多用,不仅会大大节约时间、提高效率,更能以此鼓励学生们摆脱题海战术,让学生自己把现有的或者是已经做过的题,经过自己的改编,变成考察不同知识点的题目。高中的数学教学不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分数,更是为了培养出高素质人才。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灵活的、发散的思维,对于学生的创造力进行有意识地培养和保护,以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率。

篇2:数学高中小论文

1.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情境教学,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标的要求就是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主要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开拓创新的能力.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教师向学生传授解题方法和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没有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比较枯燥,降低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影响了师生关系.课程改革之后,为了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情境教学,能够达到提高学生各项能力的目的.

2.情境教学的基础理论要求

情境教学的基础理论是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处在一个核心的位置,并且获得自主学习能力、知识改造和创新的能力,从而能够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让学生适应将来的工作与生活.

3.情境教学拥有独特的教育价值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情境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对传统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进行改进,并缓和了紧张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下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情境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1.情境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情境教学,教师会利用丰富的情境来帮助学生解决课堂上遇到的难题,会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能够在一个比较自在的环境下进行解题,如果回答错误,并不会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批评,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情境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传统的教育方法,教师只是向学生传授课本上晦涩难懂的知识.开展情境教学之后,教师会用比较贴切的情境来对课本上的题目进行讲解,从而能够让学生对课本上的知识有比较深刻的理解.

3.情境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学以致用

记得有一次看到一个节目,一个成绩较为优异的学生不能解决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提问方式与学生所接触的提问方式存在差异,才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开展情境教学之后,学生做的题目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较为接近,从而能够帮助学生学以致用.

三、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情境教学注意事项

1.遵循主观性原则

情境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与题目贴切的情境下自主地寻找问题的答案,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重在思考.如果学生思考得出的结果并不正确,教师不能对其结果进行直接否定,否则会使学生的自尊心受损,无法获得继续学习数学的勇气,这就违背了情境教学的目的.

2.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成功

例如,在立体几何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定期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合理、科学的评价,不仅体现了对学生学习的关注,还能够让学生从评价中获得满足感,体验成功的感觉,更加有助于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身是有能力学好立体几何的,从而坚持不懈地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只有受到肯定,轻松愉快地学习,才能发现立体几何的美.立体几何并不都是枯燥的图形概念,它也有自身独特的美感,如C60的原子组成结构竟然是一个“足球”.学生通过学习发现,原来立体几何与生活中的事物是如此的和谐.只要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几何中存在的美感,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因此而高涨,对于立体几何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浓.

3.教师要做好引导者

传统的教学方法之所以不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开拓创新的能力,其中之一便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一个命令者的角色,使得学生在做题时,只会按着教师的要求进行解题,遇到新型的题目便手足无措.所以,教师在情境教学中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不能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而是进行引导,从而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4.教师要对课本内容进行深度剖析

篇3:数学高中小论文

“求什么”就是明确目标, 避免盲目解题。只有审清题意, 确定了该题的目标, 有了一种“需求刺激”之后, 才可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有什么”就是梳理已知条件, 对题目给出的信息进行处理分析。通过画图、列举、列式等形式将已知条件罗列出来。

“怎么办”就是在明确目标和理清条件之后, 寻找“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联系。如果把“未知”看做是目的地, “已知”就好比是交通工具。不同的交通工具有各自的操作方法和航线, 要解决好某个问题, 就要合理地挖掘“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联系。

例1:已知定点A (a, 0) , 动点P在抛物线y2=x上运动。求|PA|的最小值。

分析: (1) 求什么?求|PA|的最小值, 即P、A两点间距离的最小值。 (2) 有什么?有点A (a, 0) 在x轴上。但a是多少?a是一个参数, 所以, A可能在x轴的任意位置。还有点P在抛物线y2=x上, 则P点坐标要满足抛物线方程。若设P (x, y) , 则y2=x, 或设点P (s2, s) , 也可考虑抛物线的对称性设P (t, t) (t≥0) 。 (3) 怎么办?由抛物线的图像得, 若点A在x轴负半轴上, 即a<0时, 则当点P位于点O处使|PA|最小, 值为-a;若a>0时, 不好直观判断。

那该如何处理呢?不妨设点P (t, t) (t≥0) , 则有记f (t) =t2+ (1-2a) t+a2, t∈[0, +∞) 。需求出f (t) 的最小值。讨论函数图像的对称轴相对于定义域的位置得|PA|的最小值为:

在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用这三个问题来分析问题。当学生在解题中遇到障碍时, 不要急着把他们“抱”过去, 而是根据情况向他们发问, 使他们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自己解决问题, 让他们自己“爬”过去。还应对解决各种问题所运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进行阶段性归纳总结。如圆锥曲线中的弦中点问题往往是用方程思想, 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或差分法解决的。我把这称为“大方向”, 即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同时, 还要注意运用各种方法解决具体问题时易混淆、易疏漏处。如在解析几何中处理直线问题时, 容易遗漏直线斜率不存在的情况;求动点轨迹方程时, 容易忽视对点的运动范围的检验等。我把这些称为“小细节”, 即保证解答正确全面的重要习惯。

题型:最值问题。

大方向:

第一, 函数思想。把目标问题 (所求) 用某个变量表示出来, 利用函数的图像及性质解决。一般要用到消元法、换元法、导数法等。

第二, 数形结合。把问题及其背景放到一个具体的图形中, 准确理解问题的几何意义, 通过对图形的分析使问题得到解决。一般要用到特殊位置分析法、不变量分析法、等效转化法等。

第三, 基本不等式。依据题意分析发现可以构造基本不等式的适用条件, 运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

小细节:

第一, 运用函数思想解题时, 是否是基本初等函数?是否注意了变量满足的范围?是否含有待讨论的参数?是否有实际意义限制?

第二, 用数形结合思想处理最值问题时, 是否正确地画出图形?是否注意到运动变化中的不变量?是否注意了特殊情况?

第三, 依据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时, 是否注意到数量的正负?是否有定值?是否能够保证等号成立?

例1就是运用函数思想解决最小值的情况, 要注意所设变量的范围。

例2:设a, b∈R, a2+4b2=4, 求ba2+2的最大值。

分析: (1) 求什么?求的最大值。有什么?有a, b∈R, a2+4b2=4。怎么办?

思路一:大方向用基本不等式。可以让再用基本不等式。有

思路二:大方向用函数思想解决。由已知得a2=4-4b2, 注意到0≤b2≤1。则注意到根号内是关于b2的二次函数, 当时, 所求的的最大值为

思路三:容易想到条件a, b∈R, a2+4b2=4是一个椭圆的方程。则利用椭圆的参数方程, 设则设t=sin2θ, t∈[0, 1]得下面同思路二。

篇4:数学高中小论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学生团队;合作探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数学教学更多的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是一个单项交流过程,对于学生的熟悉情况、掌握程度、反思过程等无从实时把握,对学生个体的接受程度无法动态了解,往往只能通过考试、测验等形式侧面了解。事实上,高中时期的数学能力已经进入一个分水岭阶段,教师对学生需要更多的了解,无论是基本概念的理解,公式定理的强化,还是逻辑思维的培养,都需要教师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地开展教学。充分发挥“小老师”学生团队合作探究,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实现教学相长。

一、鼓励“小老师”参与教学,提高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数学是一门实践的科学,需要亲身实践,反复练习。只有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亲身去体验,去思考,才能明白其中的前因后果,从而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为了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当一回“小老师”不失为一个不错的办法。通过换位思考,让“小老师”在备课过程中理解如何教,在上课的过程中掌握如何学,在课外的过程中学会举一反三。借助小老师这个载体,可以鼓励引导更多的学生合作探究和自主学习。

二、鼓励“小老师”教学相长,引导学生反思教学内容

教是学的基础,学是教的目的,教学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实际上,教学实践是师生之间共度的生命旅程,是师生之间的交流过程。为了进一步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教师对于学生的一些奇思怪想、奇言怪语应该更加宽容,切不可墨守成规,按部就班。借鉴辩论的形式让“小老师”大胆设想,相互辩论,从正反两个方面不断思考,不断探索,着重在引导、启发、归纳方面上下功夫。

三、鼓励“小老师”加强互助,带领其他学生共同提高

自古以来,教师教、学生学成为天经地义,理所当然。其实,任何实践都需要亲身去体验、去感知、去思考才能印象深刻,记得牢,记得住。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随着素质教育提倡多年,教育部门也进行了诸多探索,但不可否认,“一考定终身”仍然是客观存在的教育现象,应试教育的种种顽疾仍然是现行教育制度的通病。教育制度问题是导致高中数学教学目的产生偏颇的主要原因。教育的目的是既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又让他们在生活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但现有的教育模式往往偏重于知识传教,学生往往是被动学习。因此,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和教师参与教育活动的主观能动性。高中数学也不例外,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听往往事倍功半。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科目,反复练习,反复思考是必需的。“小老师”通过换位思考,可以有效解决被动学习这一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笔者努力营造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竞争,鼓励学生轮流当一天“小老师”,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去理解、去领悟,鼓励“小老师”发挥更大的作用,分享自己在数学学习中的好的经验和好的心得,以点带面,帮助其他学生共同提高,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四、鼓励“小老师”建言献策,探索个性化的教学模式

高中数学无论是函数还是几何,都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区别于传统教育,素质教育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换而言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自愿地学,主动地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师生互动的学科,是以科学发展学生的自觉性、能动性、创造性为目的的实践活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将数学学习和团队讨论相结合,鼓励“小老师”建言献策,从便于学生学习的角度探索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比如,在“圆锥曲线”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先带领学生复习了椭圆、抛物线、双曲线等基础知识,然后要求“小老师”以团队的形式分组讨论,探讨如何利用已有的图形知识来解决圆锥曲线面积的问题。让大家带着问题去思考和学习,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让“小老师”参与高中数学教学绝对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式的改革,关键在于教学理念的革新,让更多“小老师”学会换位思考,从教中理解学,从学中学会教,挖掘学生在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无限潜力。唯此,高中数学教学实践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唐绍友.论数学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内容的设计[J].数学通报,2003(6).

[2]安振平,梁丽平.一个数学问题的研究性学习[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3(6).

[3]傅祝秀.探究性教学需要教师创设情境[J].教育,2010(33).

篇5:高中生数学考试小技巧

技巧一:“小题”巧做

在数学考试中,相对解答题,选择题被称为“小题”。建议考生做题时采取灵活方法,通过对选项的观察,利用特殊值代入法、特殊方程法、排除法等,排除不可能的选项,把选择题从4选1变成2选1,提高解题的速度。

技巧二:掌握概念、公式拿下基础分

在解答题中,考生要注意概念型的内容。比如,在考试中,一些考生常写错极坐标,考生平时若能牢记极坐标概念,就知道极坐标怎么写,掌握这个知识点,在极坐标和平面坐标的转换中,就能立刻拿分。

另外就是熟练掌握公式。数学解答题里,如果第一道大题考三角函数的话,三角函数的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辅助角公式、诱导公式等若能熟悉掌握,即便题不会做,把这些公式写上去,也能得公式分。此外,在数列类考题中,掌握递推公式求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代入公式简单化简变形就能得分。在立体几何考题中,有的考生喜欢用向量法答题,必须掌握面面角公式、线面角公式;在考极坐标与参数方程,掌握极坐标与参数方程的转化公式就能得分,这些都属于公式分。

技巧三:分步骤答题“抢”计算分

按目前的评分细则,数学考试按步骤给分:考生写对一步给一步的分。比如,考线性回归方程,求回归系数b。如果整体计算,算错一个地方,系数b的值算错,分数就没有了。如果分步答题,先算x与y的平均数,然后算分子,再算分母,分子分母都算好,再带到式子里计算,计算每步都有分,即便算错一个地方,之前的步骤也能得分。

技巧四:掌握常见“套路”拿分数

比如解三角形时求取值范围,通常有两种策略:第一种将边换成角,再利用三角函数的有界性去得分;第二种把角换成边,用均值不等式或图形的几何性质去得分。这是常见的答题技巧。这些答题技巧近期可通过训练,掌握固定套路,就能拿到分数。

考前温馨提示

另外,提醒考生,在考场上,不要因为答题顺序安排不当导致丢分。建议考生答题由易到难,如果某道考题较难,经认真思考还没有思路,要果断进入下一题。不少考生在考试中过于纠结解析几何和导数题,导致最后一道选做题没有时间做,但选做题的难度通常较小,这道题不做就丢失了得分机会。

篇6: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小助手

摘 要: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和使用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机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教学效果。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单调模式,优化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使乐学落到实处。

关键词:高中数学 多媒体教学 学习兴趣

高中数学作为一门基础的工具学科,由于自身的特点,不像其他一些学科那么形象、生动、具体,传统的教学手段相对来说也比较单一,无非就是黑板加粉笔,直尺加圆规,学起来难免会枯燥无味,学生自然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然而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课改的顺利推进,多媒体技术也日趋完善,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也得到了普遍运用,使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材观念与形式、课堂结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多媒体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的有机结合,给学生创设了逼真的教学情境,营造了一个音像同步、动静相生的教学情景,提供了一个探索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从而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激发了创造性思维,从而优化了课堂教学。本文就多媒体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高中数学教学作初步探讨。

一、多媒体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现状

在新课改下,现在许多学校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室,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需要,很多教师早已意识到这一点,因此,多媒体已经成为许多年轻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不管是什么课都希望是用多媒体来上,似乎不使用多媒体就意味着跟不上新课改的步伐。诚然,我们不否认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和主导地位,它对优化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确实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一些老师似乎步入了多媒体教学的怪圈,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一些误区,影响着教学效果。

(一)多媒体成主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处于主导地位的,然而,自从多媒体进入教学过程后,教师的这种主导地位就让位于多媒体了。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片面追求多媒体教学的快节奏、高效率,预先把教学内容和板书都存储在电脑中,课堂上只是动动鼠标、敲敲键盘,学生只需看看屏幕,抄抄笔记就可以了。事实上,这样做违背了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初衷,是达不到高效的教学效果的。教师只有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基础,有针对性地在课堂教学中选择多媒体,关注学生情感等方面的变化,用体态语言、面部表情及口头提示等方式与学生交流,这样才能活跃课堂气氛,真正提高教学效果。

(二)过于注重“展示”,忽视学生的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为追求多媒体的快节奏、丰富多彩的视听和动画效果,课件过多展示的是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图像、音乐、动画,忽略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的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音像上,忽视了其中所蕴含的教学内容;而且快节奏的教学频率使学生的学习节奏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节奏,课堂得益的是少数学生,荒废的却是绝大部分。

二、多媒体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正确运用

鉴于以上提到的多媒体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现状,教师应该回归到多媒体教学的初衷上来,认真思考一下,到底应该如何发挥多媒体的辅助性作用。笔者认为,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必须从教学实际出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样才能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攻破教学难点,才能帮助学生更快地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高中学生大多认为数学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科,学习积极性不高,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是每个高中数学教师最担心的问题。而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来满足学生的探究心理的需要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动态感知来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运用多媒体揭示抽象概念

高中数学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只有靠强化记忆掌握概念的共性和本质特征,几乎是被动地从教师那里接受数学概念。因此,概念教学成了数学教学中的难点。运用多媒体可以化抽象为直观,让学生容易掌握抽象的概念。

(三)运用多媒体简化教学难点

数学教学的难点是过程,是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探索、研究、拓展、创新的过程。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课件可以采用动态图像演示,让静态知识动态化,让抽象知识具体化,促进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在教学观念、教学模式不断发展的今天,新教材给予教师更多教学手段的选择,在数学教学中适量、适度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可以表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从而真正达到课改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7:数学高中小论文

浅谈情境教学的实施

文/柳芳芳

摘 要:人文教育是数学教学价值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适时地开展数学人文教育十分重要,可引起学生对该知识的重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人文教育;情境教学;认知冲突

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要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那么,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如何实施情境教学呢,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四种实施策略。

一、利用诱发主动进行情境教学

新课标新教材要求我们:教育应以学生为本。面对当今新时期的青少年,服务于这样一种充满生气、有真挚情感、有更大可塑性的学习活动主体,教师绝不可以越俎代庖,以知识的讲授替代主体的活动。情境教学就是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在优化的情境中产生动机、充分感受、主动探究。因此,课堂情境的创设应以启发学生思维为立足点。

二、利用认知冲突进行情境教学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良好的问题情境在于它有效地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而这恰好是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切入点。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利用知识的新旧之间、整体与局部之间、不同特点之间的差异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动摇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延长学生的有效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养成批判型的思维习惯,主动完成认知结构的构建。

三、利用强化感觉进行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往往会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使学生如入其境,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只有感受真切,才能入境。要做到这一点,可以用创设问题情境来强化感受性,激发学生求知欲,如,在学习“角的概念的扩展”这一节时,教师可先让一名学生在讲台上来展示我们在军训时训练的半边向左向右转,发现都可以表示角,但是方向显然不同,那么对于这样的两个角怎么去表示呢?学生一下子就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

四、利用人文知识进行情境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多为学生提供一些数学史、数学故事或其他有趣的知识,借以反映知识的形成过程,反映知识点的本质。除此之外,在教学中适时地开展数学人文教育十分重要,如,在学习“推理与证明”时,可以向学生介绍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七桥问题、四色原理、费尔马定理等知识,引起学生对该知识的重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王晓东。高中数学情境教学:有效课堂的生命力回归[J]。江教教育研究,.

篇8:数学高中小论文

“有效地运用”这一短语在高中数学教中学包括两方面的内涵:一方面要重视系统方法和整体技术的作用,另一方面要保证运用信息技术的结果能够促进教学绩效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然而在这方面也出现了一些匪夷所思的现象:一些教师在不需要使用多媒体技术的时候却滥用,也有一些教师认为不用多媒体的课不可能是A课(优秀课)。

一、一堂高中数学教学不恰当使用多媒体技术的展示课

笔者曾经观摩了一节省级展示课,这节课让我思考了很长时间,感慨良多。

课堂案例:(上课前教师已经打开课件,是用几何画板制作的,题目是——函数的单调性。)

老师:同学们,请看(指投影)。

老师想要把课件中的界面转换成第一页,不断转动滚轴,可是不能如愿,只见投影显示几何画板的左侧一列按钮不断切换,老师不会操作。电教管理上来帮忙,可是他也不熟悉这个课件,无法操作。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老师急得满头大汗,七八分钟后,老师只好放弃多媒体设备,改为黑板教学。

(下面听课老师们都为她捏了一把汗,担心小姑娘会坚持不了,放弃上课了。可是又苦于场合——省级展示课。学生们看着、专家们听着,大家不方便帮忙,只好等着,希望她能自己摸索到那个小细节——把鼠标停在左上角箭头按钮按一下即可。)

老师:同学们,电脑不能识别,我们看黑板。(在黑板上,画上坐标系以及一条曲线)大家看,这条曲线就像老师的心情,变化起伏,我们今天来研究……

(幸亏这个教师的心理素质还不错,她坚持上完了这节课,可是内容只是完成了给函数单调性下定义,至于例题、练习、反馈等均未来得及涉及。)

在开课的时候,那位老师在一个小失误下,整节课只上了她所备课的一个开始部分,重点都没有来得及带给学生,竟然下课了!看到课堂里的三十多个可爱的学生,让人联想到了“误人子弟”这个让人无法接受的词语。像这类展示课应该是精华中的精华了,大概也已经揣摩、试讲过了,相信这位老师也必定很优秀。可是这一节课,让人瞠目结舌。这位教师用的是“几何画板”做的课件,讲的是“函数的单调性”。她也许是紧张,也许是课件不熟悉,又也许是根本不会用……她始终没有找到那个常识性的操作方法。专家对于这节课的评价是——简直是笑话!是的,我当时的感觉就是哭笑不得。

在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师生们都在适应各种教学模式的同时,对于不同教学模式的取舍却相当茫然。我们必须尽快认识到不同的教学背景、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对象需要教师选择适合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技术,这应该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并付诸于实际教学当中。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运用应恰当选择

(一)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来选择

如果教师为了创设问题情境、引入课题而用大量的时间去展示他精美的课件,那么,课题是引入了,而课程内容却因此而没有真正地展示。笔者认为,不是每一节课都需要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否则就有哗众取宠之嫌疑。

1. 有些课是可以不用多媒体的,并不是老方法就是糟粕,无可取之处。譬如一节习题课,目的是让学生多练习题,熟练掌握知识点的融会贯通与解题技巧,教师就需要更多地板演、操练、反馈。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板书题目给予学生审题的时间,通过板书解题思路与过程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题意,通过学生板书也可以得到及时地反馈。

2. 有些课是需要演示型课件的,譬如在上“幂函数的性质”这一节课的时候,就用一个空白的“几何画板”就可以达到教学目标。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能掌握幂函数的定义,了解几个特殊幂函数的性质。

我通过类比指数、对数函数让学生引入并理解幂函数的定义,然后打开“几何画板”让学生随意给出几个幂函数,演示用“几何画板”绘制函数图象后,让学生上来操作若干个函数,他们很快发现了规律,并总结了出来。这节课可以通过动画,达到变化函数的指数从而变化函数的目的。

学生对于这节课的印象很深刻,他们即使记不得规律也会很快想到数形结合这个好朋友,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再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几何画板中的动画效果(图1、图2),让学生认识到双曲线的方程系数与基本量之间的关系,从特殊到一般,归纳得出结论。学生可以通过这个课件动画中不变的关系,找到规律和结论。

同时,这一课件也可延伸应用至下一课时——双曲线的几何性质。保持了内容的系统性与知识的延续性。

我也尝试过上“三角函数图象变换”这节课,只打开Excel完成互动教学,效果不错。

师生共同努力成果如图3所示。

师生通过共同探究,借助计算机互动教学,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们形象直观地认识了三角函数图象变化与各个系数之间的关系,印象深刻。过去认为生涩难懂的数学知识(如函数图象、几何图形及其变换过程等),通过计算机的模拟演示,变得直观、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熟悉知识的形成过程。

有些课是需要交互型课件的。笔者有一次在南师附中观摩了一节课——“向量的数量积”让我受益匪浅。课上,学生提出了一个与课件不同的证明思路,当时时间又不允许老师在上面多作停留,大家以为只有两种可能了:要么跟学生走,完不成教学任务,老师的引导角色失败;要么打断学生跟老师做,那么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受打击,同时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推翻。然而那位自信的老师很自然地打开了一个超级链接,进入学生的方法中,快速理清思路就进入了老师的思路,太漂亮了!难怪那位老师如此自信又从容!这样一个交互型的课件让两全其美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二)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情进行选择

选择不同教育技术的目的对象是学生,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充分考察学生的学情: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哪儿?他们的原有知识结构是如何的?新知识对于他们的原有知识结构意味着什么?在学生认识新知识的时候哪些地方需要老师的引导?其中哪些地方是需要现代教育技术参与的?以何种方式参与最适合学生的知识理解?等等。这些都需要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给予充分地考虑。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形成,促进了知识的无限丰富与急剧增长,原有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功能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转而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健康的身心品质等。孟子曰:教亦多术矣。数学课堂教学绝非任何流于形式的“做秀”,而该崇尚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流畅。应该将广阔、自由、纯真的空间还给学生,将理性自然的真面目还给数学。

摘要:多媒体技术在高中数学中的有效运用,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模式和高的效率。教学过程中很多东西从静态变为了动态,抽象的概念、公式、定义变得更为具体而直观形象。高中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多媒体技术要综合各方面因素,要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来选择运用,这样才能发挥它的教学助手作用,有利于学生丰富知识、拓展思维、完成学习任务,从而真正实现有效教学,高效课堂。

关键词:高中数学,多媒体技术,合理选择,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李龙.加强史学研究,促进学科发展——“教育技术史”学科初探[J].电化教育研究,2006(12).

[2]石鸥.结构的力量——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实验)的理解与实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苏]斯卡特金.现代教学论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

篇9:高中小时代

一次,和相识于高中的闺密聊天。我说:“青春一下子就把我们甩出了好远,这比失恋来得更让我们痛苦。”是的,如今忆起那段青葱的岁月,留于心底更多的还是无尽的回味与更多的遐想。于我,青春只属于高中时代。今天看了《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重温和追忆了懵懂的高中时代,时光如梭,日子过得飞快。

我就读于小城的一所高中,虽然面积不大,却是个卧虎藏龙的地方。正所谓,浓缩的都是精华。从踏入校门的那一刻,我在心底轻轻地对她说:“姑娘接下来的三年都要奉献于你了,请您待我好些。”高中时代,这么近,却又那么远。

怀念高中时代无所不能的自己。想到飞转的时间和那年夏天有苦有乐的岁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不说,古文古诗成章,立体几何线性代数,物理式化学式都是小kiss。看了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怀念高中时的自己,那么努力、美好。怀念高中时代的那一脸稚气与阳光,那时的我什么都不用想,用妈妈的话说是“槽里吃吃,圈里藏藏痒”,每天就一个心思,虽然被繁重的作业压得很累,但很充实。即便无限循环,也乐此不疲。高中的忙碌带给我的是发自内心的微笑,就算每天都努力,但是第二天還是会努力去做。每晚抱着希望入睡,在心中,那时的自己是最漂亮的,坚定、刻苦、懂事、听话,虽偶尔会偷懒,但这都不要紧,我有不偏离的目标和一群支持陪伴我的人。怀念高中时的单纯,更喜欢上课时自信的自己。那时的日子都是暖的,充实的。

怀念高中的宿舍。那时住三楼,晚上睡不着就坐在靠窗的床边,眺望着远处小城繁华的灯红酒绿,心里想着明天要不要到外面逛一逛,周末怎么来得那么慢,还曾想过我的大学究竟是个什么样子。怀念那时的宿舍公用水管处总是挤满洗衣服的姑娘,边洗边聊着刚过去的那个周末在家里看的电视剧,聊着哪部小说好看,聊着哪个老师最近脾气不好。那时的我们爱漂亮、自恋,这一刻多想大声说一句“想回到过去”。那时的高中生活,每天梦中都能笑出声。

怀念高中的课堂。上课盼着下课,铃声一响,睡神就都活了过来,整个教室都热闹起来了。上课讨论问题时,我们会趁机说笑,传字条。虽然每天睡不饱,但是至少每天都能和一大群朋友在一起嘻嘻哈哈。怀念分组讨论,我们总是一本正经地聊着与课堂无关的事。怀念语文老师,他是我高一上学期的班主任。他夸我作文写得好,让我在班里念自己的范文。虽然分科后他还教我,但是刚开始的几周里,他每次去给我上课我总会在下面偷偷地落泪。觉得那时的他给人的感觉是踏实,有爸爸的味道。怀念高一上学期的那位女历史老师,瘦高个,微卷的短发,声音有些沙哑,到现在我都认为她很美。仔细想起来,她穿衣服总是很得体,是我想象中的美女。她有些腼腆,在课堂中总是轻声细语掩手微笑,永远都是挺直着纤瘦的腰身。文理分科后,她不再担我们的课,那时我的心里总莫名的伤感。有一次,在走廊看见她戴顶帽子,优雅地走进教室,依然是我想象中的美女。那段泛白的岁月中,关于她的回忆,很美。

看电影《小时代》,印象最深的是圣诞夜那晚姐妹们失恋的情景。每每看到这里泪水便会不自觉地落下来,被友谊感动着。圣诞夜,闺密拿出从家里带来的爆米花和我共享。闺密也曾说,她看完这部电影最大的感触就是被她们几个的友谊感动了,为了彼此什么都做的那种激情,特别是最后她们几个光脚跑在高架上。

我怀念高中时的友情。珍贵、真挚、干净、透明。目光中没有虚伪,有的是实实在在的赤诚,我们可以肆无忌惮地哭笑;目光中没有怀疑,有的是雷打不动的信任。下课走廊总是闹哄哄,厕所总是要排队。友好的女伴还会牵着手走进厕所,看到男生手拉手,还会彼此在背后偷偷捂着嘴笑。经过男生多的地方,脸会红,心像小兔般怦怦跳。现在想想,依然会觉得高中时候的友情来得更温情些。

我怀念高中时的他。默默地喜欢着,在同一班,每天看几眼便已觉得满足。他那时候夸我英语好,我偶尔会偷偷地幻想美好的未来。然后便又埋头苦读,告诉自己这是在为未来努力。最后他还是离开我,会成为别人的新郎,那段往事,留给我的只是粉红的回忆。如今想来还是觉得初恋好,没有一点杂质,简单、质朴。没有那么多的值得与不值得,就是喜欢你,心和你在一起。

许久以前,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高中毕业,人还是那些人,还是老地方,醒来后,泪水湿了枕头。原来,青春只能在记忆和梦里了,把怀念留在了心底。偶尔和闺密说起高中的时光,忘却已久的感觉瞬间涌上心头,原来最纯真最简单的感情并没有失去,而是被我们珍藏在心里,用一辈子去怀念。青春终将离我们远去,留下的,则是温暖我们余生的回忆。

篇10:数学高中小论文

(一)课 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理解增函数、减函数、单调区间、单调性等概念,掌握增(减)函数的证明和判别, 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

教学重点:掌握运用定义或图象进行函数的单调性的证明和判别。教学难点:理解概念。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引言:函数是描述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那么能否发现变化中保持不变的特征呢? 2.观察下列各个函数的图象,并探讨下列变化规律:

①随x的增大,y的值有什么变化? ②能否看出函数的最大、最小值? ③函数图象是否具有某种对称性?

3.画出函数f(x)= x+

2、f(x)= x2的图像。(小结描点法的步骤:列表→描点→连线)

二、讲授新课:

1.教学增函数、减函数、单调性、单调区间等概念:

①根据f(x)=3x+

2、f(x)=x2(x>0)的图象进行讨论:

随x的增大,函数值怎样变化? 当x1>x2时,f(x1)与f(x2)的大小关系怎样? ②.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在什么区间函数有怎样的增大或减小的性质?

③定义增函数:设函数y=f(x)的定义域为I,如果对于定义域I内的某个区间D内的任意两个自变量x1,x2,当x1

④探讨:仿照增函数的定义说出减函数的定义;→ 区间局部性、取值任意性

⑤定义:如果函数f(x)在某个区间D上是增函数或减函数,就说f(x)在这一区间上具有(严格的)单调性,区间D叫f(x)的单调区间。⑥讨论:图像如何表示单调增、单调减?

所有函数是不是都具有单调性?单调性与单调区间有什么关系? ⑦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单调性

2.教学增函数、减函数的证明:

例1.将进货单价40元的商品按50元一个售出时,能卖出500个,若此商品每个涨价1元,其销售量减少10个,为了赚到最大利润,售价应定为多少?

1、例题讲解

例1(P29例1)如图是定义在区间[-5,5]上的函数y=f(x),根据图象说出函数的单调区间,以及在每一单调区间上,它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

例2:(P29例2)物理学中的玻意耳定律pkV

(k为正常数),告诉我们对于一定量的气体,当其体积V增大时,压强p如何变化?试用单调性定义证明.例3.判断函数y

三、巩固练习: 1.求证f(x)=x+1x2x1在区间[2,6] 上的单调性 的(0,1)上是减函数,在[1,+∞]上是增函数。

篇11:高中地理小论文

人文主义地理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是时欧美正涌动着人文主义思潮,它带动了对逻辑实证主义知识体系进行批判的一系列理论的出现,人文主义地理就是其一。文章主要探讨了人文地理的含义与历程,并对当代人文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

人文地;自然 ; 区域; 趋势

1、人文地理的含义

人文地理是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分布、变化和发展的一门学科。人地关系是该学科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它与自然地理被并列为地理的两大支柱。人文地理包括的分支学科有、城市、人口、部落、、社会、文化、、军事、民族、行为、感应地理等等。

2、人文地理的发展历程

人文地理发端于19世纪的德国地理家李特尔和拉采尔,当时称为人类地理。由于他们过分强调“地对人的控制”,因而不可避免地陷入环境决定论的泥坑。20世纪代,法国地理家韦达白兰士及其学生白吕纳提出“人地相关论”称其学说为人文地理。他们的观点成为人文地理中“或然论”的理论基础。本世纪20年代始,地理注意的重点逐步转向社会,离开了单纯的地球科学,探讨地理新起点的各种学说竞相争鸣。各种学说的共同点都与环境决定论相对立,都抛弃了以往那种“自然为因,人生为果”的命题,从人本主义出发,探讨人地关系。

3、当代人文地理研究

①研究的主要内容

人文现象的分布、扩散和变化虽然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但是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尤其是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人文地理可以说是地理中的一门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人文地理经过长期发展已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学科体系。“空间”和“地方”是人文地理的两个核心论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文地理在理论、方法以及研究内容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代人文地理的基本理论主要涉及空间、全球化、城市化、人口、迁移、文化、景观、发展和地缘政治等,其内容主要包括:

(1)社会经济发展的全球化特征与地区差异之间的关系;

(2)人类与其周围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3)不同空间尺度,包括世界、国家、地区和城市的政治、经济演化特征与趋势;

(4)与民族、种族、性别、年龄、阶级等因素相连的社会特征及其对空间发展的影响。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尽管当代人文地理的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但在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趋明显,使得地理人文化的趋势加强。人文地理地位的提高,将可能使地理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②研究的主要方法

几个世纪以来,已经提出了以下的研究方法:

(1)意识形态观念学。寻求知识的社会或政治的支持理由或目的。

(2)认识论。知识是如何获得的?有关我们如何认识世界的假设(我们认识了些什么?我们是如何认识的?)

(3)本体论。支持理论或观念体系的一系列特定的假设(什么可以被认识)。

(4)方法论。一套可以应用于进行调查研究某种现象的计划和程序。人文地理是研究社会、空间、地方和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方法论。

4、人文地理的发展趋势:

③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综合

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综合表现为以人地协调发展为目标,以区域为主要研究对象,实现资源、人口、环境、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这克服了以往拼盘式或形式综合的缺点,体现了当今地理走向统一的趋势。

④加强了对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研究

加强对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研究,并开拓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如商业地、地理、文化地理、行为地理。其中旅游地理虽然起步较晚,但迅速,迄今为止,已在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旅游客源市场与游客行为、游客空间结构、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地形象设计与营销、生态旅游与持续发展、旅游影响等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少数研究成果同国际水平相比已无明显差异,如旅游地综合个案研究、旅游资源分类和评价、旅游环境容量、国内旅游者行为、主题公园的研究等。

⑤密切关注我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

如对化的研究。乡镇高速增长以及对农业发展的带动,是世界各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一种独特现象。相关研究包括乡镇企业影响因素及环境,农村工业化差异,产业联系与农村工业发展,外向型农村工业的省际差异分析等。其它新兴领域还包括企业发展的地理研究,农村乡、村级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研究、城市感应空间的研究等。

⑥理论研究逐渐加强中国地理的理论建树不多,人文地理与地理相比,理论研究又较为薄弱。中国与西方国家在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价值判断、思想理念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具有滋生新理论的土壤,但我们的理论建设却滞后了,这与重实践轻理论的大气候有关,也与人文地理一开始就表现出与国土规划相结合的特点有关。可喜的是,相当一部分学者在地理的理论研究方面做出了努力。

⑦服务于决策和管理的应用研究仍然是人文地理发展的支柱

地理中人文地理属应用性较强的学科。80年代以前,人文地理的决策支持系统在我国主要集中在农业发展、工业资源的开发、重大项目的选址等领域,随着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思想的兴起,区域可持续发展调控与决策,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区域经济战略和区域政策,城市和农村发展等成为人文地理应研究的热点。

⑧研究技术的多样化

地理包括人文地理都经历了从个别地理知识的记载到地理现象归纳解释,从定性文字描述到定量化地揭示地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过程,从最初的多元统计与线性规划的应用,到后来系统、灰色描述在人地相互关系,社会发展因子相关分析等方面的应用,到今天GIS技术在城市规划、区域发展、资源开发方面的大量应用,人文地理研究技术手段的丰富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认为当代人文地理也正在从经验科学走向实验科学,从宏观进人微观。

5、总结

上一篇:社区矫正期满鉴定表下一篇:振兴教育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