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数字智能家居

2024-05-09

智慧数字智能家居(精选6篇)

篇1:智慧数字智能家居

智慧数字家庭家居

一:市场前景

朝阳产业,市场无限

高歌猛进,更上层楼

需求未来无限大,只须时日

对智能家居的行业来说,节能环保和绿色建筑、智能建筑的政策要求,外加购房者被激发的购房热情必然带动更大的智能化装修的市场需求量,那么智能家居必将进入一个快速的发展期。从国家产业政策方向分析,智能家居行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必定是国家产业扶持的对象。智能家居行业,是一个朝阳产业,处于行业的快速发展期,智能家居的潮流不可逆转。在中国的13亿人口中大概有3.5亿个家庭,如果平均每个家庭在智能化装修的费用上做出6000元的预算,那么未来的整个智能家居的产业值将超过上万亿元.1、国外智能家居的发展情况

自从世界上第1幢智能建筑1984年在美国出现后,美国、加拿大、欧洲、澳大利亚和东南亚等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先后提出了各种智能家居的方案。智能家居在美国、德国、新加坡、日本等国都有广泛的应用。新加坡模式的家庭智能化系统包括三表抄送功能、安防报警功能、可视对讲功能、监控中心功能、家电控制功能、有线电视接入、住户信息留言功能、家庭智能控制面板、智能布线箱、宽带网接入和系统软件配置等智能家居最终目的是让家庭更舒适,更方便,更安全,更符合环保。随着人类消费需求和住宅智能化的不断发展,今天的智能家居系统将拥有更加丰富的内容,系统配置也越来越复杂。智能家居包括网络接入系统、防盗报警系统、消防报警系统、电视对讲门禁区系统、煤气泄露探测系统、远程抄表(水表、电表、煤气表)系统、紧急求助系统、远程医疗诊断及护理系统、室内电器自动控制管

2014细分行业报告汇集制造行业报告互联网行业报告农林牧渔行业报告 理及开发系统、集中供冷热系统、网上购物系统、语音与传真(电子邮件)服务系统、网上教育系统、股票操作系统、视频点播、付费电视系统、有线电视系统等等,各种新鲜的名词逐渐成为智能家居中的组成部分。

在新加坡有近30个社区(住宅小区)近5000户的家庭采用了“家庭智能化系统”美国已有近40000户家庭安装了这一类的“家庭智能化系统”三星公司从2003年春节后,开始在中、韩两国同时推出其智能家居系统,通过机顶盒和网络,将家居自动控制、信息家电、安防设备以及娱乐和信息中心这四部分集成一个全面的、面向宽带互联网的家居控制网络。

2、国内智能家居的发展现状

我国将住宅小区智能化定义为:利用4C(即计算机、通讯与网络、自控、IC卡)技术,通过有效的传输网络,将多元信息服务与管理、物业管理与安防、住宅智能化系统集成,为住宅小区的服务与管理提供高技术的智能化手段,以期实现快捷高效的超值服务与管理,提供安全舒适的家居环境。

2.1智能化住宅升温

住宅智能化是人类住宅的又一场新的革命,近年在我国,高科技和信息技术正在由智能大厦走向智能住宅小区,进而走进家庭。现代社会的家庭正在以家庭智能化带来的多元信息和安

全、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作为一个理想目标来追求。国家也在《2000年小康型城乡住宅科技产业工程项目实施方案》中,将建设智能化小康示范小区列入国家重点发展方向。因此也就必然促使智能化从智能大厦建设向智能化住宅小区乃至向家庭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原国家经贸委牵头成立了家庭信息网络技术委员会,信息网络技术体系研究及产品开发已作为国家技术创新重点专项计划。据悉,国家将投资15个亿支持该项目的实施。目前建设部已批准7个普及型网络社区,北京也将建设30个网络社区,总户数将达30000户到2010年我国超过70%的家庭将有Internet入网设备,有50%以上会有多台设备,从而产生共享访问Internet的需求。建设部要求“到2010年,大中城市中,60%的住宅要实现智能化”。专业人士认为,在建设智能化住宅时,应从人的需求出发,不应盲目追求大而全。建一个社区智能网络系统,每建筑1平米将增加造价100元左右,如果再加一些更为高档、豪华的设施,费用增加得更多。

2.2我国智能家居功能单元的发展情况

目前智能家居一般要求有三大功能单元:第一,要求有一个家庭布线系统;第二,必须有一个兼容性强的智能家居中央处理平台(家庭信息平台);第三,真正的智能家庭生活至少需要三种网络的支持:宽带互联网、家庭互联网和家庭控制网络。目前已经出现的智能家居家庭信息处理平台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平台是机顶盒技术,第二类平台是家庭网关,第三类平台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组合家庭信息平台。

篇2:智慧数字智能家居

——深圳市善从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丘龙辉谈智能家居行业发展

随着光纤入户、国家工信部门在2011年11月28日下发通知标志着物联网已经开始步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智能家居做为物联网发展中的一个子板块,亦将随之快速发展。智能家居行业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有广阔的前景,是物联网时代下的朝阳行业。就目前的发展趋势而言,预计在今后的几年内全世界将有上亿家庭步入智能、舒适、高效的智能家居生活方式。“钱,可以买到一所房子,但买不到一个温馨的家”,这句话非常形象的说出了大部分人对家居生活的理解和的诉求。善智能家居作为蓝海产业,如何根据我国的环境、政策,在满足消费者对个性化、自动化、智能化产品需求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使智能家居产业风生水起是对我国智能家居产业相关企业提出的严峻考验。价格昂贵、华而不实一直是阻拦中国客户的重要门槛。善从科技以中国老百姓的家居生活为出发点,两年内投入千万元的研发费用,专注于中国百姓的智能家居,致力于为中国百姓提供用得起的家庭智能服务;同时,为每个家庭提供一套可不断更新服务的开放平台,不仅仅解决家居的问题,更为百姓家庭提供了安防、远程健康等等一系列的增值服务。

让每个房间都乐曲悠扬,因特网、灯光、场景、安防、音乐、温度等通过无线的方式在你的房间中分布;安防系统、暖气系统、制冷系统、房门开关、场景音乐、灯光模式、家庭健康都被智能的无线系统控制,你不仅仅可以通过手机来控制这些,你还可以在我们的平台得到健康报告、教育视频等等一系列服务。

篇3:智慧数字智能家居

2013年3月21日,全国智能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简称智标委)201 3年工作会议暨智慧城市标准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总结了智标委2012年的工作,规划部署了智标委201 3年的工作重点,进一步完善了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明确了我国今后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方向,旨在解决智慧城市标准缺失以及相关产品缺少检测依据等问题。

住建部IC卡应用服务中心常务副主任、智标委副主任委员马虹在工作报告中指出,2012年,智标委围绕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数字城管、智能家居、节能减排等方面开展了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推广工作,如:正式启动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物联网智能家居测试服务平台关键技术研究》;牵头展开住建部科技项目《智能家居测试服务平台》、《中国城市居民e家生活指数研究》、《建筑自动化和控制系统能效评估》的研究;并受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的委托,开展了《中国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研究》工作;完成了《建筑自动化和控制系统》概述和定义、硬件、功能三项国际标准的国内转化工作;归口管理的两项数字城管国家标准——《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单元网格、管理部件和事件已经进入报批阶段;牵头编写《数字城市智能卡应用技术要求》、《信息安全技术智能卡安全技术要求》两项国家标准等。2013年,智标委将继续以标准编制为纲,同时以颁布的标准为依据,重点推动建设智慧社区示范试点项目,以此项工作为基础支撑智慧城市的建设。

会议期间,受邀专家和企业代表针对我国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研究、智慧城市管理及数字家庭等方面展开了论述。

篇4:智慧数字智能家居

举一个其实只算搭边的实例,它算是智能,但其本身并不算可穿戴,要问它和我们的户外生活有关系吗?当然,因为体重是大多数有氧运动的最大阻碍,因此,我要说的是最近我使用的一款智能秤,之所以称为智能秤,是因为通过它不只能得到自己的体重数据,还能了解自己的BMI(即身体质量指数)以及多项身体指标,根据你的身体数据系统会有针对性地给出运动和饮食建议。

话说回来,我们谈论的是可穿戴,为了让以上的例子离我们的主题更近,我们延伸一下这个智能秤的使用和交互方式,它并不能在那个白净的大白板上给你任何反馈,反馈需要你的手机介质APP的帮助,于是当你的手机传输连接开始的时候,你能否认它是可穿戴装备吗?

事实上,关于可穿戴设备的概念早被普及,因为中国有着神奇的“小米”。对于小米这个品牌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它拉低了智能产品,尤其是手机产品的售价,以低价去冲击市场不失为培养用户使用习惯的一种方法,当初小米手机刚出来时就是以低价才为人所知。而同样的,现在小米用低价让人们知道小米还推出了手环。反正就几包烟的钱,买个新鲜玩意试试相信是大多数人的心理,于是概念就这么普及开来。

以小见大,小米手环虽然看似只是发布会上一个小小的配件,但从它开始,小米完成了一个新产品的布局,一个更全面、广泛的生态系统圈正在收拢,之后起到穿针引线作用的可能正是这个仅79元的手环。79元的售价也再次让小米成为价格屠夫,转瞬间拉低了这类产品的价格,可以预料到之后其他厂商推出这类产品在定价时多少会掂量下。

总体来说,小米手环目前的这些睡眠、运动记录功能和大多数产品无异,基本相同,只是在显示、记录等方面改变了形态而已,本质上无区别,但79元所换到的使我们不得不在媒体上谈到它,起码在市场上,这是一种成功。

但也正如智能手环一样,我相信长时间使用后,其数据的累积和变化会对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产生巨大的价值。但在使用过程中,我也遇到了困惑,最典型的便是我需要每天都站在秤上测试,这看似不应该是个问题,但是对于一款应该为生活带来便利的智能设备来说,它却给我带来了不便—我每天需要想着测试,需要站在上面一会儿,如果中途我一段时间出差了或者由于忙乱忘了测试,那么我就获取不到信息了。

为什么本来应该为我的生活带来便利的智能设备,却需要花费我不少精力,以至于给我带来了一些不便呢?这真是一个悖论。科技的使命是解放人类,而非奴役人类,可现在我们却越来越被科技所奴役,智能手机让我们一刻不离屏幕,可穿戴智能设备让我们越来越“臃肿”,云服务让我们越来越没有隐私难道科技就真的不能让人越来越轻松吗?

我的佳明(Garmin)Forerunner 220 圆形造型,45mm直径,厚度只有12mm,重量只有41克。非常轻量化。220外观时尚,显示采用了彩色屏幕,可以作为日常电子表佩戴。充电一次可以使用六周,如果使用GPS官方给出的数据是10小时,实际使用情况也基本接近这个数据,还有类似一键启动的功能,对很多入门跑者来说如果不想研究复杂的设定功能,只用默认模式就已经足够了。操作只剩搜星、开跑这两步简单的操作。

这也是我开始定义的可穿戴智能设备的最实用也是最好用的例子,虽然从佳明(Garmin)GPS运动手表系列来看,Forerunner 220基本就是其入门型号,但也正因如此,快捷的操作和简单易用的功能其实能让你更加适应设备,在想好你需要什么之后,合适的设备其实远远好于最高档的“装X”感。

但就目前整个可穿戴智能设备的发展趋势来说,它已经越来越成为我们的负担了,拥有钢铁侠那样的装备当然让人向往,可你并不真的想穿着它上班、吃饭、约会甚至睡觉吧?可现在的可穿戴智能设备却恨不得我们这样,比如智能手环。

在我看来,可穿戴智能设备是人类美好向往的结果,但它不应该成为人类的负担,因此现在的形态绝不是它的最终形态,可穿戴智能设备的发展应该是从无到无限多再到无限少的过程。

第一阶段:无为阶段

对于可穿戴设备的创造其实源于人类的本能和美好向往,数百万年的进化并没有将人类塑造成一个完美的物种,他们视力有限,听力有限,智力同样有限,他们无法完整地了解过去,也无法准确地预测未来。在古老的人类眼中,完美的人类应该像天上的神那样有千里眼、顺风耳,手脚可以无限变长变短(十八罗汉),并且应该像玉帝那样无所不知,掌握着人类的过去和未来。这些能力正像可穿戴智能设备一样是有限的人类组织和器官的延伸。这一点在西方表现为上帝和他的《圣经》体系。

在民间,人类对于此的向往在东西方分别表现为民间高人用看手相和看水晶球的方式预测人类的未来。当你来到一个卜卦者面前,他会根据你的手相预测你的未来运势,包括你的身体状况、职业状况和婚姻状况等。这一点正是可穿戴智能设备的核心价值——通过数据预测一个人的未来状况(现在主要表现为身体状况)的表现。人类对于可穿戴智能设备的古老想像就是像孙悟空那样随意支配身体,像卜卦者那样(他的智能设备就是看手相的眼)可以预测未来。只不过这样的智能设备完全是人类身体器官的延伸,它完全没有给人类带来任何负担。

可穿戴智能设备现在之所以火,正是因为它满足了人类的本能。

说到本能,能让我联想起来另一款户外品牌的智能手表,颂拓(SUUNTO)本源。千岛之国芬兰拥有着茂密的丛林、密布的岛屿、北欧的神话都一直让我着迷,卡累利阿馅饼、浆果酒、NIGHTWISH更是让我为之抓狂。在我心中,芬兰神秘、现代与古朴并存,而SUUNTO产品也充分体现了其民族文化底蕴。虽然这看来像是广告说辞,但事实上,关于产品和需求之间的关系,颂拓(SUUNTO)也确实处理得不错,虽然ESSENTIAL近乎天价的价格让绝大多数因为外形就为它折服的爱好者们望而却步,但关于人们希望“获取”的“本能”来说,“本源”探究的似乎就是人类最原始的欲望。

nlc202309082218

第二阶段:无限“需求”阶段

可穿戴智能设备的第二阶段,正是我们现在经历的阶段。看看我们身边的智能设备吧,智能手环、智能眼镜、智能手表、智能秤、智能牙刷、智能耳机、智能跑步机、智能榨汁机……后边的省略号代表了无限多的可能,如有必要,任何一种与人类接触的工具都可以成为智能设备。

比如筷子,当它成为智能筷子之后,那么它就可以监测你每天吃饭时候的动作频率,当数据足够大的时候,它就可以预测你吃每顿饭时的平均动作频率。如果某一天你遇到了美食,夹菜的动作频率快于平时,它可能就会震动提醒你:过快的吃饭频率可能导致肥胖,我观察到你今天的动作频率快于平时,请您酌量夹菜以避免肥胖。这个提醒是好还是坏呢?对于身体健康它可能是好的,但也许你就再也找不到曾经那种狼吞虎咽的吃货感觉了。

当然,我们依然可以举一个关于佳明(Garmin)手表的例证,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讨论的是“需求”而非产品本身,不能否认的是Garmin已在穿戴领域耕耘了十余个年头。2015年的美国CES国际消费电子展上,Garmin发布了第三代户外多功能运动腕表fenix 3,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fenxi 3在外观、材质、功能等方面都做出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同时植入日常健身监测相关功能,以及能与手机、配件、家庭网络互联实现更多智能应用。可以说fenix 3不再仅仅是块最适合户外运动的腕表,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特别是fenix 3在众多跨界领域的出色表现,真正实现让用户做到了一表走天下。

而作为帮助我们科学运动的媒介,fenix 3以及类似的高端产品带来的系统的个人训练计划更加值得关注,有报道称,德国国家队的数据分析师诺曼透露,勒夫(德国国家足球队主教练)之所以能在2014年巴西世界杯最后时刻换上格策(德国足球运动员)并完成绝杀,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使用一种被称为micoach的可穿戴设备监测队员的速度、心跳的数据参数并加以分析,从而制定战术。fenix 3所制定的个人训练计划其实类似于此;但如果我们的运动生涯仅限于围绕操场绕圈和50米标准游泳池的话,昂贵的fenxi 3与相对廉价的Forerunner 220在本质上就没有什么不同了。

当然也有无厘头的范例,日本先进工业技术研究所的教授越水重臣和他的工程师团队通过在汽车座椅下部安装总共360个压力传感器以测量人对座椅施加压力的方式。把人体屁股特征转化成了数据,并且用从0~256这个数值范围对其进行量化,这样就会产生独属于每个乘坐者的精确数据资料。这项技术可以作为汽车防盗系统安装在汽车上。有了这个系统之后, 汽车就能识别出驾驶者是不是车主;如果不是,系统就会要求司机输入密码;如果司机无法准确输入密码,汽车就会自动熄火。

我们姑且称这个座椅为可穿戴的智能车座吧,因为它至少贴合很大面积的身体。由此看来,似乎可穿戴智能设备的存在固然是有意义的,它的市场给人无穷的想像空间,但无限的想像空间给我们带来的也许是无限的奴役。想像有一天,你戴着智能眼镜、智能帽子、智能手表,穿着智能衣服、智能鞋子,拿着智能筷子与女友到一个饭店约会,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

第三阶段:无限少即无阶段

人类追寻便利,哪怕“运动”本身,古人恐怕没有刻意的“户外旅行”这类狭义的词汇,低生产力注定了人们繁重的体力劳动量、高昂的恩格尔系数和严重缺乏的精神生活,但笔者和大家所处的时代显然远距于此,我的Reflect耳机很说明问题,面对智能化浪潮的冲击,传统厂商显然是坐不住的。于是,往常和户外产业几乎不搭界的扬声器厂商JBL推出了入耳式耳机Reflect Response BT和头戴式耳机Synchros。两款耳机都有内置体感检测和蓝牙连接模块,通过摆动手臂实现切换曲目或接听电话等操作,通过充实的精神生活轨迹,JBL一举进入了这两年变味了的时尚跑步圈,不得不说,摆手之间带来的便利在解放运动强度的漫长道路上虽然不值得大书特书,但改变却真的发生了。

从量变到质变,当人们意识到可穿戴智能设备给人带来的不是便利反而是困扰的时候,它的发展就来到了第三阶段。正如万物从无到有再到无的过程一样,可穿戴智能设备的未来也已经变得无限少,直至消失。

到时候你不需要智能眼镜就能获得眼前东西的一切信息,因为你的眼本身就已成为智能眼;你不需要智能手环就能知道你现在及未来的身体状况,因为你的身体无时无刻处于联网状态,到时候你就像玉帝一样随时得到所需要的信息,并对自己的未来了如指掌,这一切或许只是因为你的体内植入了一个小到看不到的芯片—这是你唯一的可穿戴智能设备。

那么可穿戴智能设备的未来满足了人类的本能,到时候我们甚至会重新定义宗教。

可穿戴智能设备的未来当然令人期待,但在智能设备的辅助下,也许人类的体力和脑力劳动会逐渐减少,这可能会导致人类的退化。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科幻电影一直在问的问题:那时的人类到底是人还是机器人?

图说

早在2006年,NIKE与APPLE就在纽约联合发布了Nike+iPod运动系列组件,Nike+iPod发布一年后,第一代iPhone横空出世,随着智能手机的崛起,一批受Nike+启发的运动类应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其中RunKeeper和Endomondo等佼佼者很快便拿到千万美元的风投,至今已经汇聚了千万规模的用户。

与 失败的Google Glass不同,RECON JET更加针对运动领域,其内置的传感器能对周围环境参数进行测量,并搜集用户的运动数据进行分析。这样的功能对于运动员,尤其是自行车运动员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与初代版本相比,RECON JET 最终版的外形更加圆滑,屏幕的可视角度与相机方向也做出了改进,同时,RECON JET配备了双核处理器、GPS、高清摄像头、扬声器、麦克风和无线连接等功能,且可与 iOS 或 Android 设备同步。

篇5:数字辽源向智慧城市推进

智慧城市已成为全球发展趋势,在我国也进入了快速推进阶段,目前超过50个城市提出建设目标,其中上海、宁波、武汉、佛山等明确出台智慧城市相关规划。本届论坛以“科学建设智慧城市 高效运营智慧城市”为主题,旨在推进我国智慧城市健康、快速发展,探究其发展的基本规律、典型模式与行动策略,寻求智慧产业与智慧应用的融合发展,通过政企合作做好智慧城市(镇)示范和推广。

广东省佛山市、浙江省宁波市、河北省迁安市等在会上相继阐述了当地在智慧城市方面的规划和做法,来自吉林省的辽源市委书记姜有为所作的“积极打造智慧城市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充满活力的新辽源”主题报告,尤为引人关注。长达20分钟的专题报告里,辽源打造智慧城市超前的理念、丰富的成果,吸引了参会领导、专家以及国际国内参会嘉宾的目光,大家惊叹辽源之变。的确,辽源在“数字辽源”和“智慧城市”建设上精彩纷呈,可圈可点:

辽源市政府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吉林有限公司在“数字城市”、“基础网络”、“信息兴业”、“信息兴农”和“信息兴教”五大工程开展深度合作,为“数字城市”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软通动力、大唐移动、吉林移动、吉林大学等企业和高校的入驻,使“数字辽源”建设拥有了完备的技术、人才支撑体系;

特别是IBM东北卓越云计算中心在辽源建成并启动运行,使“数字辽源”建设的应用项目全部具备了运行条件,重点规划的38个基础应用项目中“数字工商”、“平安城市”、“数字出租车监控管理”等14个项目已上线运行……

辽源,正在演绎从资源枯竭型城市向智慧城市的华美嬗变,正在从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迈进。

解读辽源:用智慧建设智慧城市

“抓住国家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的机遇,辽源走出了资源枯竭的困境,率先提出打造数字辽源,按照智慧城市建设要求,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政策保障、社会参与,以智能化的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打造产业发展、城市管理、社会建设、民生服务新模式,形成面向未来的全新城市形态。”论坛上,姜有为作的“积极打造智慧城市 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充满活力的新辽源”主题报告,从把握智慧辽源建设方向、打牢智慧辽源建设基础、探索智慧辽源建设模式三个方面,对辽源建设智慧城市的现状和意义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和解读。

立足实际明确目标 确定智慧辽源建设体系

纵观辽源的发展,目标超前、明确:通过智慧城市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同时以信息技术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推进经济转型层次跃升;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加强城市事件和部件管理,提高城市自适应能力,实现城市管理智能化,推进城市管理层次跃升;加快政务信息化和公共安全管理信息化,提高行政服务效率和社会管理水平,推进社会建设层次跃升;建立民生需求数据采集系统和供给系统,提高调控公共资源能力,实现民生服务便利化,推进公共服务层次跃升。

姜有为说,围绕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体系,辽源重点打造三个应用服务平台。

一是构建产业链协同服务平台,以商务应用、行业应用、企业应用为核心,加快建设智能工业园区。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物流集散、企业协理、云计算应用等信息服务业,带动软件产业园建设,加快信息产业发展。

二是构建政务信息化应用平台,进一步加强政务信息化应用平台建设,扩大网上政务服务范围,重点建设网上审批、网上投诉、官方微博、政府公共服务呼叫中心等系统。

三是构建城市智能管理平台,依托东北云计算中心和应用软件基础平台,整合和分配城市管理资源,深化政府各职能部门在管理和业务等方面的信息化应用,实现对城市的科学、精细、长效管理。

实施重点项目 打牢智慧辽源建设基础

从2011年开始,数字辽源已经打牢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迈出了向智慧城市迈进的步伐。

建设围绕产业发展、城市管理、社会建设、公共服务四大领域,辽源谋划实施38个基础应用重点项目。目前,已启动实施14个,其中含子项目22个,累计完成投资9.7亿元。

产业发展方面,一批信息产业和信息服务项目相继落户。7月9日,全国第三家、东北第一家IBM东北卓越云计算中心在辽源正式运营,以卓越云计算中心为支撑,以大唐移动、软通动力、上海象形科技等企业为主体的软件产业园已完成初步规划,9月份启动实施。到“十二五”末期,园内高科技企业将达到20户以上,销售收入将实现40亿元左右。

城市管理方面,重点建设数字环境监控、数字防灾减灾、数字城管、应急指挥等15个系统。目前,综合平台建设硬件设备完成安装调测,形成业务承载能力,应用项目具备运行条件,数字集成平台建设完成,数字交通系统建成城市出租车监控平台,实现对全市1500台出租车的GPS定位监控管理。数字城管和应急指挥系统8月末完成。监督指挥中心、数字城市体验中心9月末投入使用,地下管网普查、城市部件调查和三维建模工作10月底完成,数字社区启动建设。

社会建设方面,行政审批服务网全面开通,电子监察系统启动运行,行政审批提速提效、行政服务提质提标。数字工商项目已百分之百覆盖到全市所有食品批发业户,平安城市管理系统在吉林省率先完成交通管理、应急处置和公共安全服务系统整合,治安交通卡口监控系统建成,所有公共场所监控点全部接入监控中心,成为吉林省首个电子监控系统全覆盖的地级城市,数字安监中心也将于9月末联网运行。

公共服务方面,数字医疗、食品安全溯源平台、市民“一卡通”、民生账单、数字教育等系统,为群众提供生活到生产、家政到出行的方便快捷服务。数字医疗7月底完成系统上线和数据对接等工作,“一卡通”项目数据中心建设将于7月末完成。

到2015年,辽源将全面完成“智慧辽源”规划项目建设任务,形成完整的“智慧辽源”运行系统。

探索多元投入 推进智慧辽源建设

在智慧辽源建设过程中,辽源市委、市政府积极探索新路子,总结新经验,及时调整新方向,不但坚持正确处理政府主导和企业主体的关系,而且积极尝试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努力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扎实推进智慧辽源建设。

政府主导作用是智慧辽源建设的根本,辽源市结合实际,组织制定了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同时制定和完善相关扶持政策,对公共资源进行科学分配,对原有城市信息化系统按照“逻辑一体,物理分离”的理念实行整合、改造,坚持“交换共享、资源统筹”的原则,在保障智慧辽源项目建设相关企业利益的同时,也确保政府投资获得相应收益。

辽源还注重强化企业主体作用,与上海象形通讯科技有限公司就智慧城市运营签订框架协议,确定了以服务提供、自主盈利为目标的运营方向。建立以IBM、软通动力、大唐移动、吉林移动、吉林大学等公司和高校为合作伙伴的技术、人才支撑保障体系,整合各方面技术力量,建立创新应用、可靠运营、优质服务、资源共享、有效监管的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是一个兼顾政府公共服务和企业有偿服务的综合体,辽源尝试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运营上提倡“小政府,大社会”,“政府花钱买服务”、“养事不养人”的服务型政府理念,确保相关服务项目尽快建成。利用智慧辽源服务平台,推广服务外包、政务业务外包等模式,既减少政府财政支出,提高行政效率,又保证企业收益。

此次论坛不仅学习交流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经验和成果,更是住建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等部委在全国推进建设“智慧城市”的动员会,他们将在全国654个建制市里选择5个智慧城市示范城市。根据目前的判断,辽源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城市规模、数字城市建设等条件,比较适合在东北做示范城市。

B

专家观点:辽源适合做东北的智慧示范城市

随着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和知识经济加速发展,建设智慧城市,既是转变发展方式、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内在要求,也是争创新一轮发展新优势的必然选择。第一届中国智慧城市高峰论坛现场,知名专家、学者和行业精英们齐聚一堂,就智慧城市及相关产业最新发展动态,产业发展导向、前沿研究、最新技术标准等进行交流和探讨,部分专家还针对“数字辽源”的现状建言献策,为辽源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宝贵意见。

建设基础好 领导重视程度高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辽源市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先锋城市,非常有特色,“数字辽源”已经把数字城市推广到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数字社区、数字教育,包括智能的交通、医疗等等都融合在一个平台上,所以发展很快。我认为,辽源要更加智慧地推进城市化建设,要做到:第一,从社会发展的整体角度,系统谋划城市的发展,把城市发展归纳到一个信息化的系统中间去,从更长远、更广泛的角度,以更多新的视角看待城市,把城市看成一个生态系统;第二,更加针对问题,解决问题,实现数字城市建设中间可知性,可落实,可检验,可考核,一步一个脚印推进辽源的数字城市的建设;第三,就是要从现在科学应用角度思考,特别是要用尽可能新,尽可能廉价,尽可能创新的信息技术来应对和解决发展中间的问题。

辽源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基础很好,市委、市政府对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视程度很高、信心很大,希望辽源的智慧城市建设能给整个东北的数字化城市建设带去更新、更好的经验。

智慧城市与管理结构吻合 影响不可估量

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潘云鹤:智慧城市的建设对辽源十分重要,因为它恰好处于中国面临的五化交集,将直接而深入地推动信息化与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的融合,并且给市场化和全球化进程产生重大影响,从这一点来看,智能城市的建设对辽源的发展,具有全局性的意义。智慧城市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因为它恰好处于各种信息技术新的浪潮交集上。我们可以看到现在这些大数据技术、数字技术、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感知中国技术都是智能城市所需要的技术,而且远远不止这些。智能城市恰好和中国的管理结构相吻合,中国有一个强大的市政管理,而智能城市是一个极妙的抓手,在推动城市化又好又快的发展。当前,辽源已经自发吹响了建设智能城市的号角,各种IT企业纷纷踏歌而行,这将是一项宏观而广阔的工程,其影响不可估量。

智慧城市建设需协调好三大关系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辜胜阻:辽源和许多发展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一样,在建设智慧城市时,需要协调好三大关系:第一,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的关系,应该是两轮驱动,不能离开技术创新,也不能离开金融创新;第二,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市场的机制与政府引导,就是无形之手和有形之手;第三,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基础硬件和环境软件两个基点,两方面建设并重。

开展智慧城市建设 辽源具有前瞻性思路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董云庭:建设智慧城市,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改变管理模式和服务流程,包括政府的工作流程,服务部门的服务流程,从某种意义上讲,要改变传统的工作模式存在一定的困难,但相信辽源具备良好的基础,政府在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具有前瞻性思路,智慧城市的建设在辽源一定能够实现。

通过辽源成功模式 扩散到全国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字城市专业委员会规划部部长万碧玉:我们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一直在从事研究各种不同城市、城镇的数字化城市建设,在华南、华东、环渤海湾开展了很多调研工作,目前更关注东北的智慧城市建设情况。辽源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基础非常好,已经有像大唐移动、软通动力、象形科技这样比较知名的公司做了“数字辽源”基础建设方面的工作,智慧城市的规划也细致、周密。

辽源为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在研究智慧城市方面提供了参考,规模不大,有着智慧城市建设基础和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它是一种模式创新。

我们希望通过辽源信息化试点示范城市的工作所取得的成功,能把这种模式扩散到全国,为其他城市提供参考。另外,我们也希望通过辽源这种产业集群,如IBM云计算的落成,扩散到整个东北区域。

聚焦:什么是智慧城市?

进入21世纪后,全球城市面临着人口膨胀、公共卫生、安全隐患、环境污染和交通拥挤等诸多问题。各国政府、技术专家与工程界都在致力改革,努力改进,积极处理各类问题。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展示了全世界对此的探索与解决方案。自IBM提出“智慧地球”后,目前,“智慧城市”已成为当前全球最热点的话题。

智慧城市:是指充分借助物联网、传感网,涉及智能楼宇、智能家居、路网监控、智能医院、城市生命线管理、食品药品管理、票证管理、家庭护理、个人健康与数字生活等诸多领域,把握新一轮科技创新革命和信息产业浪潮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信息通信(ICT)产业发达、RFID相关技术领先、电信业务及信息化基础设施优良等优势,通过建设ICT基础设施、认证、安全等平台和示范工程,加快产业关键技术攻关,构建城市发展的智慧环境,形成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过滤处理的新的生活、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等模式,在信息感知、智能分析、后期运营、信息互联、管理决策等方面更具智慧的城市(镇)。

篇6:智慧城管之数字城管营销手册

营销手册

目 录

第一章 数字城管综述...................................1 1.建设背景...........................................1 2.数字城管新模式的创新点..............................2 3.数字城管的推广历程..................................4 4.数字城管的建设实施..................................7 第二章 数字城管扩展应用................................9 4.数字城管拓展应用子系统..............................9 第三章...............................................11 1.基础知识篇........................................11 2.建设应用篇........................................16

第一章 数字城管综述

1.建设背景

近年来,随着城市人口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管理的任务日趋繁重,城市管理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也日益突出。面向未来,城市管理需要变革和创新、需要寻找新的管理模式和方法来改变传统城市管理模式难以解决的深层次问题,从而实现对城市‚科学、高效、精细、长效‛的管理,同时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数字化城市管理便是这个时代下必然的产物。它要求将现代工程科学中的系统控制论、信息论、协同论和现代社会学中的‚善治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相结合,创建现代城市管理新模式。

2003年5月,在原北京东城区委陈平书记的领导下,与课题组一起研究通过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再造城市管理流程、整合先进技术、实现城市管理空间细化和管理对象精确定位的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通过优化、梳理城市管理机构和流程,并融合了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出了‚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2004年10月,经过17个月的反复摸索,‚东城区网格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正式上线运行。新模式的应用,明显提高了城市管理效率和政府管理水平,较好地解决了城市运行中的多发问题,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05年7月,随着‚东城区网格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不断取得突出成效,新模式得到了北京市委、市政府、国信办、中央编办、国家科技部和建设部的高度评价,并被建设部确认为‚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组织在全国城市管理领域推广。

所谓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就是采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

市部件、事件管理法相结合的方式,应用、整合多项数字城市技术,研发了信息采集器‚城管通‛,创新信息实时采集传输的手段,创建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两个轴心的管理体制,再造城市管理流程,从而实现精确、敏捷、高效、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城市管理模式。

2.数字城管新模式的创新点

2.1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

在城市管理中运用网格地图的技术思路,以一万平方米为基本单位,在市、区、街道、社区边界的基础上划分若干网格状单元,网格的划分与编码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行业标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 单元网格划分与编码规则》(CJ/T 213)为准。单元网格划分完成后,由城市管理监督员对所分管的区域(若干单元网格)实施全时段监控,同时明确各级地域负责人为辖区管理责任人,从而对管理空间实现分层、分级、分区域管理。通过分区域实时监控,随时掌握城市的现状,及时发现和处理城市管理中发生的问题,从而实现城市管理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彻底解决城市管理中的被动、盲目管理问题。

2.2城市部件事件管理法

将城市管理对象作为城市部件和事件进行分类管理,城市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编码原则依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行业标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 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编码及数据要求》(CJ/T 214)的要求。在对部件相关的管理单位、权属单位、养护单位等信息进行普查的基础上,运用地理编码技术,将城市部件按照地理坐标定位到万米单元网格上,实现城市管理内容数字化。

2.3信息采集器‚城管通‛

‚城管通‛是基于无线网络实现城市管理监督员对现场信息进行快速采集与传送的专用工具。城市管理监督员使用‚城管通‛终端在所划分的区域内巡查,将城市管理的现场信息快速采集和报送到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同时接受监督中心的调度。‚城管通‛具备语音呼叫、短信群发、拍照录音、表单填写、地图浏览、数据同步、手机定位等功能。‚城管通‛硬件选型和应用软件开发依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行业标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 监管数据无线采集设备》(CJ/T 293)。

2.4‚两个轴心‛的管理体制

创建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和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形成城市管理体制中的两个‚轴心‛,将监督职能和管理职能分开,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使城市管理系统结构更加科学合理,责任更加明确。2.5城市管理流程再造

城市管理流程再造是指在管理体制创新、技术创新以及成熟信息技术综合应用的基础上,对工作程序进行科学优化和重新设计,建立信息收集、案卷建立、任务派遣、任务处理、处理反馈、核查结案和综合评价七个环节,实现闭环的城市管理工作流程。

2.6综合评价体系

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行业标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 绩效评价》(CJ/T 292)设计不同的评价指标,对参与城市管理的部门和责任主体进行工作过程、工作绩效的评价,建立数字化城市管理综合评价系统,形成良好的城市管理监督考核机制,同时,将监督评价结果,作为各部门和其它城市维护责任主体在奖惩、任用、争优、创先等方面的重要指标,保证城市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的健康运行,切实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3.数字城管的推广历程

从东城区创建数字城管新模式,将现代化城市管理构想变为现实,到如今新模式在全国范围的遍地开花,新模式的推广工作一路走来,得到全国各地的积极响应,新模式也在探索磨合中不断规范和完善,并为提升城市运行效率,推动科技创新和政府职能转变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2004年10月,为满足现代化城市管理的需要,通过近百次的论

证、修改以及研发团队们的大力协同,基于‚网格化‛管理新概念的‚东城区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正式运行,得到了相关专家、学者的高度肯定。

2005年7月,‚东城区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在城市管理中取得了突出成效,得到了北京市委、市政府、国信办、中央编办、国家科技部和建设部的高度评价,并被建设部确认为‚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组织在全国城市推广,当月公布了首批南京鼓楼、杭州等10个试点城市(城区)。

2005年8月,由东城区人民政府与课题组成员共同编制的‚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系列行业标准由建设部颁布执行。同月,建设部成立了‚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推广工作领导小组‛,2006年3月,建设部在无锡召开‚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推广工作试点城市座谈会‛,并公布了第二批郑州、台州、诸暨等17个试点城市(城区)。

2006年11月,建设部在扬州市召开‚全国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会‛,会上扬州模式得到好评,并被大力推广。建设部部长汪光焘和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提出了‚‘十一五’末2010年,地级市全覆盖,有条件的县级市和县城也要建立起来‛的目标,并指出,‚发达的沿海省份应该在五年内实现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全覆盖;中等发达的省份五年内应该完成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试点城市;发展中的省份,推广数字化城市管理取得突破,至少是省会城市、大城市获得推广。‛

2007年4月,建设部公布了长沙、乌鲁木齐、甘肃白银等第三批共24个试点城市(城区)。至此,‚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试点城市已达51个,覆盖了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建设部办公厅[2007]42 5

号函确立2008年到2010为数字城管全面推广阶段,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和条件具备的县级市要全面推广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

2007年7月,建设部在成都市召开‚全国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城市工作座谈会‛,借成都系统验收契机,建设部城建司司长李东序对两年的试点工作进行了总结和评价,并对下步工作进行了部署和强调。2006、2007年间,浙江省和江苏省大力推进数字城管在省内的推广,并展开试点工作。根据《浙江省数字化城市管理发展规划(2006-2015年)》,至2012年底,浙江11个设区市全部建成‚数字城管‛系统,县(市,区)覆盖率达到60%以上。另外,江苏省《关于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中明确表示,力争在2010年以前,全省13个省辖市和苏南地区有条件的县级市全部实行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

2007年10月,建设部城建司副司长陈蓁蓁在第三批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城市的培训会议上向各城市代表宣贯了51个试点城市的试点任务,并强调建设工作应首先按照建设部标准规范执行。

2007年12月28日至29日,全国建设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汪光焘部长会上提到,‚继续推广建设系统‘12319’服务热线与数字化城市管理相结合的经验,各试点城市年底前要完成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建设并通过验收。‛

2008年8月,‚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系列行业标准《监管数据无线采集设备》和《绩效评价》得到颁布执行,标志着随着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的推广和深入,标准化的进程也进一步向深入迈进。目前,《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 立案处臵结案》正在编制过 6

程中。数字城管行业标准体系的发展完善对数字化城管执行手段的提升和运行效果的评估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008年,常州、郑州、长沙、烟台等城市纷纷通过建设部验收,全国各地树立了各具特色和影响力的模式,纷纷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011年12月23日,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住房城乡建设部党组书记、部长姜伟新对2012年的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要加强城市综合管理,进一步加强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推动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功能向地下管线、城市安全等领域拓展和延伸。继续加强供水、供热、供气、城市桥梁等市政公用设施的安全监管,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城市内涝。加快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强化市政公用设施安全监管,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4.数字城管的建设实施

4.1建设内容(1)管理模式

独立运转的监督员队伍;监管分离的两轴管理体系;闭环的数字化城市管理流程;包括区域评价、部门评价和岗位评价在内的综合评价体系。(2)运行环境

中心机房网络、无线网络和有线网络建设;硬件和平台软件的配臵集成;监督中心、指挥中心场地建设等。(3)数据建设

部件和地理编码数据普查和入库、网格划分和入库、基础数据处

理和入库。(4)应用系统

建立数字城市管理核心应用系统,包括监管数据无线采集子系统、监督中心受理子系统、协同工作子系统、地理编码子系统、监督指挥子系统、综合评价子系统、应用维护子系统、基础数据资源管理子系统及数据交换子系统。4.2实施管理体系

数字城管建设涉及体制机制、数据和系统搭建等多方面的工作内容,应组建合理的项目管理队伍,对项目的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配臵和分工,使参与项目的各方人员能有效地协同工作,发挥最高的效率。一般项目管理体系中包括数字城管项目建设领导小组、项目负责人、管理组、系统组、数据组等角色。4.3整合多方资源建设数字城管

(1)通过‚以租代建‛形式建设‚城管通‛、‚呼叫中心‛等部分内容,可减少系统建设和维护成本。

由运营商进行建设,通过以上系统的服务外包,可以节省大量系统建设和维护管理经费,监督指挥中心也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核心业务、技术的研究和拓展中去。

(2)采用BOT方式分期投资,减少一次性投入。

在已经投入运行的试点项目中,有几个项目采用了运营集成商整体投资建设,政府分期还款的项目投资建设模式,即BOT模式。这种建设模式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地方城市在项目建设初期一次性资金投入的压力,有效降低了项目的风险,又充分调动和利用总承建商的 8

资金、技术和科技力量,提高了工程建设效率。(3)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络和软硬件设备。

在数字城管项目实施前,许多城区已经有网络资源覆盖,数字城管要实现与市区相关部门、街道、社区以及企事业单位的互联,如果单独组网,费用极高。依据这种情况,目前已完成建设的城区大都充分依托现有的电子政务专网,进行功能扩展和整合利用。

第二章 数字城管扩展应用

1.数字城管拓展应用子系统

1.1移动督办子系统(领导通)

领导移动督办子系统是给领导研发的专用移动办公工具,可以通过无线通信网进行联网办公。领导通过手机移动办公终端,每天打开手机就能看到最新城市管理状态,能够随时对重要问题进行督办。并能查看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中的各类信息,包括重要紧急的问题,超时处理的问题,高发的问题,每日发生问题来源,监督员的工作情况等,可以让领导全面了解城市管理运行情况。1.2业务短信子系统

短信子系统主要用于通过桌面推送方式和手机短信方式实现人员间消息提示。在使用计算机参与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时,如果操作人员不在电脑旁边,往往不能立刻获知已经到达的城市问题或者消息通知,这样就无法完全体现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对问题快速反应的特点。

在这种情况下,引入手机短信功能。当操作人员需要离开电脑旁边,可以选择需要短信提示,这样当有新案件到达时,会收到案件到达的短信通知,保证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参与人员之间的信息畅通和传达及时。1.3视频监控子系统

该子系统是获取城市管理问题事发现场情况的直接手段,是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内容。通过视频监控系统,工作人员在处理问题时可以调用视频显示现场周边情况,及时准确的掌握所监视路口、路段周围的市政、环卫、交通、治安等情况,为指挥判断提供迅速直观的信息,从而对各类问题做出准确判断并及时响应。

视频监控子系统也为城市管理问题的发现、问题的核实及问题的核查提供了新的渠道。夜间监督员不在岗的时间里,可由值守人员通过分布在全市各地的视频探头来发现城市管理问题,保证夜间应急事件的信息在第一时间得到采集。

第三章

1.基础知识篇

应该从哪几个角度介绍数字城管?(1)数字城管新模式的介绍。

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就是采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事件、部件管理法相结合的方式,应用、整合多项数字城市技术,研发‚城管通‛,创新信息实时采集传输的手段,创建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两个轴心的管理体制,再造城市管理流程,从而实现精确、敏捷、高效、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城市管理模式。(2)数字城管的六个创新点

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城市部件事件管理法;信息采集器‚城管通‛;‚两个轴心‛的管理体制;城市管理流程再造;综合评价体系。(3)数字城管的建设内容

管理模式建设、数据建设、软硬件网络环境建设、应用系统建设。(4)目前数字城管新模式在全国的推广情况

从2005年,东城区系统被建设部确认为‚数字城管新模式‛并在全国进行推广后,建设部三年期间内共确认三批共51个试点城市,许多非试点城市也纷纷展开了新模式的探索。2007年,建设部办公厅[2007]42号函确立2008年到2010 年为数字城管全面推广阶段,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和条件具备的县级市要全面推广新模式,同年,11

浙江省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分别发文,在全省范围内推广数字城管新模式建设。

1.2什么是城市部件、城市事件?两者之间的区分是什么?

城市部件即物化的城市管理对象,主要指城市市政管理的公共区域内的各项地上设施,包括道路、桥梁、水、电、气、热等市政公用设施及公园、绿地、休闲健身娱乐设施等公共设施,也包括门牌、广告牌匾等部分非公共设施等,不包括地下的市政管线和非公共区域内的设施。按照部颁行业标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 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编码及数据要求》(CJ/T214),部件的大类分为:公用设施类、道路交通类、市容环境类、园林绿化类、房屋土地类、其它设施类以及扩展部件类。

城市事件即为非部件类的城市管理事件,指人的行为活动或自然因素导致城市市容环境和正常秩序受到影响或破坏,需要城市管理部门处理并使之恢复正常的事情和行为的统称。按照部颁行业标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 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编码及数据要求》(CJ/T214),事件的大类包括:市容环境类、宣传广告类、施工管理类、突发事件类、街面秩序类以及扩展事件类。

两者的区别在于,部件是可以物化的城市管理对象,而事件是指行为或者现象。

1.3单元网格划分的基本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建设行业标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 单元网格划分与编码规则》(CJ/T 213),万米单元网格是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基本管理单位,是基于城市大比例尺地形数据,根据城市管理监管工作的需要,按照一定原则划分,边界清晰的多边形实

地区域(如下图所示,每个网格的面积约为一万平方米)。单元网格划分应遵循以下原则:

(1)法定基础原则:单元网格的划分基于法定的地形测量数据进行,地形测量数据比例尺一般以1/500或1/1000为宜,但不小于1/2000。

(2)属地管理原则:单元网格的最大边界为社区的边界,超过一万平方米时或者小于一万平方米时,都不应跨社区分割。

(3)地理布局原则:按照城市中的街巷、院落、公共绿地、广场、桥梁、空地、河流、山丘、湖泊等自然地理布局进行划分。(4)现状管理原则:为强化和实施有效管理,独立院落超过一万平方米时,不应拆分,以独立院落为单元进行划分。

(5)方便管理原则:按照出行习惯,考虑一定时间内步行或骑车方式便于到达。

(6)负责均衡原则:兼顾建筑物、城市管理对象的完整性,单元网格的边界不应穿越建筑物、管理对象,并使各责任网格内的管理对象的数量大致均衡,便于管理。

(7)无缝拼接原则:单元网格之间的边界应无缝拼接,不应重叠或者没人管理。

(8)相对稳定原则:单元网格的划分宜保持相对稳定。1.4监督中心的主要职能?

监督中心是负责城市管理监督与评价工作的专门机构,实现问题 13

信息收集、问题处理结果监督及综合评价等功能。1.5指挥中心的主要职能?

指挥中心是主管城市综合管理和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环境卫生、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工作部门,负责指挥和协调各专业部门、派遣问题处理任务。1.6什么是专业部门?

专业部门指根据城市管理各专业部门职能和‚三定‛方案规定的职责,对城市管理部件和事件问题进行任务分解,明确落实城市管理问题处理的责任单位,即专业部门。

城市市政、公用、国土、房产、环保、园林、市容、环卫、建筑等各专业和街道的主管部门都可以作为数字城管系统的专业工作部门,参与数字城管系统的工作业务流程运转,反馈问题处理结果。1.7什么是地理编码?

地理编码是建立地点坐标与地点描述的对应关系的过程。在数字城管系统中由地理编码子系统提供地理编码服务,实现资源信息与地理位臵坐标的关联,建立起地理位臵坐标与给定地址的一致性,在空间信息支持下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决策应用。1.8什么是‚城管通‛?

无线数据采集子系统是数字城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为城市管理监督员对现场信息进行快速采集与传送的子系统。城市管理监督员使用专用的‚监管数据无线采集设备‛(即‚城管通‛)在所负责的区域内巡查,将城市管理的现场信息快速采集和报送到城市

管理监督中心,同时接受监督中心的工作派遣与调度。

‚城管通‛是专业的移动通讯工具,通过无线数据传输技术,基于城市部件和事件分类编码体系、地理编码体系,完成城市管理问题文本、图像、声音和位臵信息实时传递。‚城管通‛具备语音呼叫、短信群发、拍照录音、表单填写、地图浏览、数据同步、手机定位等功能,是城市管理监督员日常办公的工具。1.9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存在哪些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的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很多城市管理的工作重心已经从城市建设转移到了城市管理。相对于现代化的城市管理需求,传统的以手工为主的城市管理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信息不及时,管理被动后臵。城市的管理问题缺乏主动发现且畅通、固定的渠道,造成管理部门不能及早发现隐患问题,往往是问题已经发展到一定严重程度才被动获知,从而造成了工作的被动和解决问题的难度。

(2)政府管理缺位,专业管理部门职责不明,条块分割,多头管理,职能交叉。城市管理问题没有明确的属主部门和透明的解决流程,容易造成当问题发生时,有关部门相互推委,使问题长期无法解决。(3)管理方式粗放,习惯于突击式、运动式管理。城市管理问题缺乏描述清晰的解决问题的标准,往往造成城市管理问题不能一次得到彻底解决。久而久之,当类似的问题越积越多、对城市生活环境造成一定影响时,必须通过调动相关资源,以突击、运动的方式加以解决。(4)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价机制。城市管理部门解决问题的多少、解决问题的及时性和解决问题的质量,没有衡量的尺度和奖惩机制。

间接导致了城市管理相关部门干多干少、干快干慢、干好干坏一个样。(5)社会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使市民对城市管理有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移动终端、各种服务热线、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人民日常生活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市民可以更大程度上在城市管理问题出现的早期参与并通过网络、媒体曝光等手段实时评价城市管理部门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对城市管理问题响应及时性和解决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城市管理模式与现代化城市管理需求的突出矛盾,是催生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的根本动力。

2.建设应用篇

2.1系统建设投资模式有哪几种?

政府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建设资金等不同情况的需要,选择多种商业模式。

(1)自建模式:政府选择自行投资建设,由政府一次性投资,电信、根据介入‚数字城管‛项目业务的程度,提供业务咨询、网络、应用系统、设备租赁(设备采购)、系统集成、设备维护等一种或多种服务。

(2)BOT模式:政府选择由运营商等垫资建设,由政府分若干年把一次性投资和利息分期偿还给电信。借鉴国内其它城市数字城管系统建设、运行、维护经验,BOT投资建设运行模式可以减少政府一次性资金投入的压力和风险;可以解决复杂的信息化建设项目中碰到的经验和技术力量缺乏等问题,保证项目的实施质量和实施进度;可以通过考核方式有效保证承建商在后期运行过程中的服务质量;可以充分整合政府、行业、社会各方面的资金、技术、经验等各方面的资源,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的全面、深入、长效地开展。

(3)ASP模式(集中模式):ASP在业务模式上属于集中模式,由电信出资(一般在省一级,也可以考虑在地市一级)集中进行数字城管业务平台的建设,包括软硬件平台、网络等。各市在进行数字城管建设的时候,只需要建设呼叫中心、视频监控、大屏幕系统、本地机房和网络,并进行普查测绘,然后接入省级的集中平台即可。这样可以节约资金投入,提高业务平台的利用率。这种模式适合于有集中建设需求的省份。

2.2在资金不能一次到位的前提下,怎样划分系统建设阶段。

可以分期进行数字城管系统建设:

首先,按照部颁《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技术规范》(CJJ/T 106)标准,数字城管系统包括监管数据无线采集子系统、监督中心受理子系统、协同工作子系统、地理编码子系统、监督指挥子系统、综合评价子系统、应用维护子系统、基础数据资源管理子系统及数据交换子系统九大标准核心子系统。在建设时,可以先满足建设部标准要求完成对这九大子系统的建设,在系统实际运转和成熟过程中挖掘新需求,再进行个性化业务的扩充,拓展其他子系统。

其次,在系统建设中,管理范围可以选择不一次性覆盖所有计划管理区域,而采取分步实施的方式,先选取几个区或者街道作为试点纳入系统管理,在系统投入运转,各方面进一步熟悉新模式理念和机制后,再对管理范围进行扩展。

2.3针对市区两级系统,区县版应选择什么样的系统架构?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推广以来,经历了区级模式、市区两级交换式(分布式)、市区两级一体化(集中式)三个发展阶段,其中分布式和集中式都是针对市级平台的建设模式。

所谓集中式,是指将服务器等中央系统设在市监督指挥中心,数据全部存储在中央系统,由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管理,所有的处理都在市监督指挥中心系统完成,各市直城市管理部门和区级城管指挥中心终端只是用来输入和输出,终端自己不作任何处理,所有任务都在主机上进行处理;所谓分布式,是指在市级平台和各区级平台都建立相对独立的系统,拥有独立的服务器,可以进行独立的操作使用。

集中式较分布式有实现全市统一化、市区两级数据同步一致、利于总体管理等优势,特别是避免了重复投资,节省了大量资金投入。因此,在市级平台已经完成建设的前提下,区县版的推广最好采用集中式的架构进行。

2.4数字城管系统可以利用现有哪些资源?建成之后又可以给其他部门提供什么资源?

数字城管系统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可以大大节省建设投资。一般来讲,系统建设可以整合其他部门的资源主要包括:

(1)规划或国土部门的地理信息资源。主要需要的是1:500、1:1000或1:2000的基础地形图数据,系统建设需要基于基础地形图作为底图开展网格划分、地理编码普查和部件普查工作。(2)网络资源。数字城管系统建成后,城市管理相关的部门与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需要实现网络上的互联互通,本项建设工作投资巨大,因此在项目的建设初期应着重了解政府的电子政务专网的覆盖范围,以便最大程度的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

(3)视频资源。视频监控作为一种发现问题的手段是城市管理问题的重要来源之一,可以通过整合现有的视频资源实现上述目的,如公

安视频、防汛视频等。

(4)呼叫中心资源。呼叫中心是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面向公众的主要窗口,是城市管理问题的主要来源之一。如果本城市已经具备类似的热线呼叫系统,如12319,12345等,可以考虑利用该类资源实现城市管理问题的呼叫受理。如果城市不具备该类热线或热线不具备共享利用条件,也可以考虑租用中国电信的呼叫中心平台实现上述功能。

数字城管平台建成后,各专业部门基于政府专网实现了互联互通;通过系统进行办案的协同办公机制初具规模;城市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实现了集中和完善;监督指挥大厅实现了面向满足城市日常和应急需要的城市管理监督和指挥的工作体系。数字城管系统建设所积累起来的这些的管理资源,可以为今后的城市政务信息化建设提供共享。

除此之外,数字城管系统的建成为利用信息化手段实施政务管理提供了思路和方法,树立了典型。例如:单元网格管理法、事部件管理法、GISMISOA一体化、无线通讯技术与政务管理应用软件的结合等等,这些方法和技术可以在今后政务管理的各个领域持续发挥影响和作用。

2.5数字城管项目一般由哪些部门牵头?

各地的牵头部门不同,不过一般都是城建相关部门或者信息化建设部门,目前各地在建设中,根据各自不同情况,牵头部门分别有:城管局、建设局、建委、市容局、市政局、信产局、政府信息办等部门。

2.6数字城管建设运行涉及哪些方面的数据,应该如何建设?

基础信息资源库主要包括基础地形数据、栅格影像数据、单元网格数据、部件数据、地理编码数据。建设方法可以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普查与测绘,完成基础信息资源库的建设。

首先需要对部件数据进行外业调查,调查结束后,需对部件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数字地图上进行标定,对地形图数据需作必要的处理,根据网格划分标准划分网格。(1)基础地形数据

基础地形数据库包括基础地形图(道路、水系、建筑物等图层)、正射影像图、行政区划图以及环境、城市建设、历史文化保护、人文、社会经济等众多的基础空间信息和非空间信息。

基础空间数据库是数字城管平台建设的基础。数据分类依据各委办局所管理的数据信息内容进行划分。基础地理数据库可直接对城市管理相关的各部门提供准确实时的基础地理信息,保证了数字城管平台对基础地理信息的需求。为达到良好的使用效果,建议使用1:500比例尺的基础地形图。(2)栅格影像数据

栅格影像数据将作为地形图的补充,用于直观反映城市地形和地貌,满足数字化城市管理位臵定位的需要。栅格影像数据一般包括正射影像数据和卫星影像数据,正射影像数据一般采用航拍方式获得,精度较高。(3)地理编码数据

地理编码数据库以点、线、面方式表现城市地理实体。通过地理 20

编码实现地址空间的相对定位,可以使城市中的各种数据资源通过地址信息反映到空间位臵上来,提高空间信息的可读性,在各种空间范围行政区内达到信息的整合。通过地理编码技术对城市部件进行分类分项管理,最终实现城市管理由盲目到精确,由人工管理到信息管理的转变。

(4)单元网格数据

采用网格技术,根据属地管理、地理布局、现状管理、方便管理、管理对象等原则,以一定的范围为基本单位,以社区为专题网格,将行政区域划分成若干个网格状的单元。(5)事、部件数据

城市部件即物化的城市管理对象,主要包括道路、桥梁、水、电、气、热等市政公用设施及公园、绿地、休闲健身娱乐设施等公共设施,也包括门牌、广告牌匾等部分非公共设施。

通过拉网式数据普查,对市内的部件进行全面统计,按照网格化管理思想,将部件数据定位在电子地图上。

城市部件数据库存储的内容是城市管理过程中的所有对象,是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最重要的基础数据库之一。

具体分类标准参考《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与编码》(CJ/T 214-2007)。

数据建设要满足以下要求:

 完整性要求:部件、事件的相关属性(时间、空间、位臵、权属、对应城管员等),要完整无缺地反映在待建系统中。

 一致性要求:系统的数据来自多个部门和业务系统,要保证数据 的一致性。

 准确性要求:地理位臵的偏差不能超过2米;权属信息不能有误;完好情况不能有误。

 实时性要求:事件数据非空间数据在市镇两级平台更新的时间不超过5秒;空间以及视频数据的传输和转换视数据量和网络负载情况不同,1M数据量在网络带宽不低于1M的情况下,更新(提取、传输、转换、入库)周期不超过5秒。

 安全性要求:部件的具体位臵信息属于保密信息,如要对社会公众开放,需要经过管理员授权,要防止非法使用。整个平台作为城市管理的信息中枢,需要具备较高的灾备、恢复措施。2.7数字城管项目对地图的最低要求是什么?

根据行业标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 单元网格划分与编码规则》(CJ/T213)的要求,在数字城管建设中,对使用的数字化地形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单元网格的划分应基于法定的地形测量数据进行,其比例尺一般以1/500为宜,但不应小于1/2000‛。一般情况下,各地的规划、国土部门或多或少均具备这样的基础地形图数据。通常,数字城管需要用到的基础地形图图层主要包括:道路中心线、面状道路、面状房屋、河流、铁路、地名等。一般,城市基础地形图的采集、更新和建库工作由当地城市测绘院负责,可以通过政府协调获得这类数据。基于该类数据进行单元网格划分、地理编码普查以及部件普查,即可完成系统地图数据的建设工作。

此外,对于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偏远地区,城市地理测绘工作起步较晚,有可能没有基础地形图数据。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需要快速建设数字城管,也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建设:购买城区范围的卫星或

航拍的正射影像图,基于该影像图进行网格划分和部件普查、建库,也可以基本满足数字城管系统的运行需要。随着系统的运行,相关城市可后逐步展开并完善地形图数据的测绘,最终建设成为符合建设部标准的数字城管系统。

2.8数字化地图的格式要求有哪些?

地图作为数字城管运行的一个基本条件,需要按照建设部行业标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 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编码及数据要求》、《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 地理编码》、《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 单元网格划分与编码》中的相关要求来提供。

地图数据主要包括:基础地形图、部件图、地理编码图、行政区划网格化分图、影像图等。

所有地图数据,均需采用当地独立的坐标系,除特殊需求外均按照ArcGIS的shpfile格式进行提供,要求属性数据齐全。影像图数据要求提供sid或jpeg格式。

提交的数据按照数据类型分类提供项目规划范围的整幅shp图数据,例如上水井盖图层,需独立提交整个范围的独立shp文件。

目前主流的电子地图格式有:ArcGis、Mapinfo、AutoCAD,这几种数据格式均可以通过各自的工具自由转换。

2.9城管通手机有规定的品牌和型号吗?城管通在系统中的作用?能实现哪些功能?

目前系统并没有对手机的具体型号提出严格的要求,主要是对手机所使用的操作系统有要求,目前成熟应用的手机操作系统主要包括安卓、windows mobile系列、windows CE系列。

根据部颁行业标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 监管数据无线采集设备》(CJ/T293)的要求,‚城管通‛是提供给城市管理监督员使用,主要用于实现监督员在自己的管理范围内巡查过程中向中心上报城市管理问题信息,接受中心的任务指令并反馈。该系统依托移动设备,采用无线网络传输技术,通过城市部件和事件分类编码体系、地理编码体系,完成城市管理问题文本、图像、声音和位臵信息实时传递。城管通的功能主要包括接打电话、短信群户、问题上报、任务接收、数据同步、GPS定位、地图浏览等。此外基于3G网络的城管通还可以实现视频上报等功能。

2.11数字城管建设过程的培训包括哪些内容,如何开展?

从培训内容上主要包括数字城管系统建设培训,数字城管业务培训,系统操作培训,系统维护培训四大方面,以下分别进行说明。

(一)数字城管建设培训

培训对象:业主方和主要参建方组成的项目组成员、领导 培训时间:售前阶段

培训内容:数字城管的建设内容,如何成立领导小组,如何分工等

(二)数字城管业务培训

培训对象:业主方的主要业务人员 培训时间:售中阶段

培训内容:组织机构的设立、指挥手册的制定、管理制度的确立等

(三)数字城管系统操作培训

培训对象:系统操作人员,分为监督员、接线员、值班长、派遣员、职能部门、督查员,按照角色分别进行培训

培训时间:试运行之前

培训内容:系统的基本操作,使用技巧,高级应用等

(四)数字城管系统维护培训

培训对象:业主方系统管理员 培训时间:系统试运行之后

培训内容:如何操作服务器,如何使用维护系统,基本故障的排除和解决方法,应急预案等。

3.5数字城管系统使用前后,具体哪些方面得到改善?

经过对各系统建成城市的调查,可以看到数字城管带来的广泛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1)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改善城市环境。

(2)城市管理问题的反映有了‚直通车‛,中间环节和管理层级减少,实现管理组织的扁平化,形成市民与政府良性互动、共同管理城市的格局,并解决了大量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

(3)‚数字城管系统‛的广泛应用,使政府电子政务广泛应用,并带动其他方面的信息化应用,新模式的管理思路对于其他领域的管理也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和广泛的拓展空间。

(4)‚数字城管‛系统建设带来的城市发展、公共管理和服务环境改善有利于提升城市的社会影响力,可以吸引投资,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经济效益:

(1)整合各部门资源,进行统一管理,降低人力车辆成本;克服多头处理、重复处理等弊病,降低事件处理成本。

(2)由于城市部件(如:井盖丢失等)问题,普通事件及突发事件(如爆管、火灾)能够被及时发现,使得人员伤亡、资源流失、财产损失得到极大的降低及控制,直接经济损失将会大大减少。(3)极大改善城市投资环境和旅游环境,每年将为居民、从业人员和旅游者带来巨额的社会福利增量,经济效益将相当可观。3.6为什么说数字城管建设是一把手工程?

数字城管新模式的建设内容、管理机制、参与部门决定着其建设是一把手工程。数字城管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体制机制、应用系统、基础数据、运行环境四大块,整个项目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高位协调的内容比较多。如基础数据的协调需要跨部门进行协调,还有体制机制建设过程中的机构的成立、队伍的成立、评价考核体系的建立、指挥手册的编制等,均需要一把手进行协调和决策。根据各地的建设经验,一把手重视项目推进速度比较快,运行效果比较好;反之,一把手不重视,项目建设的推进速度慢,运行效果不明显。

3.7要让数字城管在最短的时间内,花最少的钱尽快建成,应该怎样建设?

(1)在技术上一定要把好关,特别是作为整个系统的核心部分——应用软件的开发,(2)选择有一定项目建设经验的承建单位。

(3)在实施前,建议要充分调研政府现有资源情况,避免重复投资浪费。在项目建设前期,协助用户做调研工作,根据其他城市在资源共享中的经验和特点,充分考虑已有网络和软硬件设备、GIS图层、服务热线、视频等资源,既可以避免重复建设、节省资金,又可以缩短建设时间。

3.8 3G技术结合数字城管能做些什么?(1)专业部门的无线3G上网接入

目前3G牌照在国内已经发放,伴随着无线网络在速度、容量的大幅提升,以前很多由于速率问题无法实现的应用都可以进行开发。

3G技术在数字城管的拓展应用中,可以在提升专业部门处臵效率方面发挥作用,在专业部门处臵过程中,必须有专人在电脑前等待问题的派遣,而在处臵过程中,由于无法直接看到电脑上的数据,也无法达到快速处臵的目的。通过手机上的应用处臵子系统开发,可以让专业部门处臵人员随身携带3G手机,随时随地接收问题的派遣,处臵完成后立即反馈信息。

另外,在监督员上报和城管执法过程中,通过3G手机,可以对现场进行录像取证上传到中心数据库,为城市执法管理提供完整的影响资料。

(2)移动视频

在当前3G的应用领域,视频是一个很重要的发展方向,通过3G网络的应用,可以将视频监控信息共享到3G手机上,使相关人员随时随地可以查看摄像监控信息,这个设计可以在数字城管、公安、交警等多个领域应用。

此外,随着手机功能的扩展,可以利用手机摄像头作为一个移动的摄像终端,利用3G网络实时向中心机房上传视频信息。该应用在无形中增加了大量城市监控终端,在日常城市管理,尤其是应急指挥领域,提供非常珍贵的信息资源。

3.9视频资源(天网、全球眼)怎样与数字城管系统进行结合?

全球眼系统具有直观性、实时性和可追溯性等多个特性,这些特性为城市管理提供了强大的执行和监管工具,因此在各地的数字城管建设过程中都有较多的应用。全球眼与数字城管的结合方式如下:(1)电视墙应用方式:即视频信号采用传统方式在电视墙上展现,该方式下视频信号不能直接为数字城管系统使用,应用较少。(2)接口方式:通过全球通平台的接口模块,数字城管系统中可以直接查看视频信号,并允许进行云台控制、截图、录像、录音等多种操作。将视频位臵点在地图上标示后,通过直接在地图上点击视频点,就可以看到该位臵的实时图像信息,并可以完成各项控制和其他功能。

下面列举几个常用的视频资源应用方式:

(1)视频巡查与上报:视频监督员在监督中心,通过大屏幕和电视墙查看不同视频信号中反馈的图像,通过GIS系统可以在地图上随机选择视频信号,一旦发现违反城市管理要求的事件间,即可通过视频

巡查页面截图、保留录像、录音等功能形成城市管理案卷的佐证,派遣至相关部门解决,相关部门通过上述佐证即可轻松完成案卷的处理。

(2)视频定位与补充:监督员上报案卷或者群众举报案卷后,接线员可以通过距离举报位臵最近的视频点,获取现场的视频信号,从而完成对已上报案卷的补充佐证。

(3)视频核查与回溯:专业部门完成案卷处臵后,接线员可以通过视频系统查看现场情况,也可以通过视频回溯功能对比先前的录像信息,直观的完成核查工作。

视频资源在数字城管中有较多应用,下面列举其中几项:(1)常规视频监控:在城管重点关注的路段、广场等场所,布臵常规视频监控,实现城市管理问题的长效监管。

(2)工地管理:为各建筑工地配备视频监控设备,收集图像监控信息和声音监控信息,用于工地噪音管理、工地夜间施工管理等;由于工地视频多为临时性,因此,建议采用租用方式。

(3)渣土车管理:在渣土倾倒重点路段、场所附近,布臵一定数量的视频监控,全方位监控乱倾倒行为。

(4)移动全球眼:通过在执法车辆上配臵移动全球眼,完成执法行动保障、移动监管等,全面拓展城管的灵活性,解决执法行动无法取证的难点;通过拓展城管通的功能,增加移动视频,使数量庞大的城管员成为遍布城市各地的移动电子眼。

视频资源的运作模式如下:(1)新建视频资源: 29

购买:城管局出资购买摄像头、线路及平台,搭建整套视频系统。租用:电信根据城管局意愿,在指定地点增加视频点,利用现有的全球眼平台为城管提供服务,城管只需按期支付租用费即可。(2)整合现有资源:整合公安、交通、应急等视频资源,通过模拟信号支路的方式为城管提供相应服务。

3.10采用模拟信号输出的视频能否整合到数字城管系统中?

当前摄像头输出信号分为两种,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在传统的视频监控建设中以模拟信号居多,而随着技术的发展,目前新建设的视频信号基本以数字信号为主。

模拟信号的接入及展示主要以电视墙为主,配合以视频矩阵用于控制切换,缺点是应用不灵活,对网络条件要求高,优点是视频图像质量好。数字信号的优点是应用灵活,可以与电子信息平台紧密结合,因为是以流媒体方式发布,可以在任何联网的电脑上查看。

上一篇:权益实训总结下一篇:优秀市民迎国庆60周年散文诗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