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特小组活动感想

2024-05-10

巴林特小组活动感想(共4篇)

篇1:巴林特小组活动感想

巴林特小组感想

今天经历了人生中第一次巴林特小组,感受颇多。巴林特小组的最初目的是加强医患关系“医生即是药”更好地理解患者,更容易解决工作中问题,识别医生本身对问题患者的感受,学习敏锐的倾听,同时也是医生的释放,预防职业耗竭。

我认为,这样的一个小组,可以让我们有机会把平时深藏在心底的困惑说出来,由大家给我们分析、支招,有利于释放作为医学生的我们的内心压力。在课堂上,一位同学分享了她的内心困惑,由于要等同学,在餐厅里多次拒绝了一个师姐坐在一起吃饭的邀请,事后觉得这件事做得不妥,恐师姐多想,从而影响师姐对自己的印象。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经常遇到类似的问题,因为自己的一些原因,需要拒绝别人,而在拒绝别人之后,又会觉得可能自己的说话方式或者做事的方式让别人产生了不好的印象或者让别人误会自己,这个想法久久不能释怀,而又无可排解,进而对自己的心理以及正常生活产生影响,这种情况对于性格内向的人来说,更为严重。而在课堂上,小组的同学也对这位女生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好多同学也都表示自己也曾经有过诸如此类的困惑,包括我。

那么在日常生活里面,我们要怎么面对这类问题呢?虽然这种事情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的影响并不是很大,但是也会在短时间内困扰我们,甚至让我们忧心忡忡乃至焦虑,影响我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我觉得,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想法,正所谓,最难读的是人心,我们永远都不会知道他人的内心是怎么想的,永远也不会知道他人对我们的真实看法,我们所能改变的只有我们自己,我们可以从说话的方式以及表情来改变这件事情,比如,在表达自己意愿的时候面带微笑,大方、真诚的去说出来,而不是面无表情、压抑的说出来,表达同一个意思,前者会让人感受到你的阳光以及真诚,但是后者可能会让人对你产生误解。而一个人的内心情绪是可以通过表情传递的,他人的内心波动经由表情传达,对我们自己也会产生影响,就会产生上述内容中这位同学的困扰。俗话说“身正不怕影子斜”,内心纯净无杂,自然不会因为这类事情产生困扰。

因而,综上所述,既然不能改变别人,那就改变自己。真诚、阳光、大方的去为人处世,世界定会向你展示出美好的一面。谢谢这堂无比有意思的课程,让我们对待人接物乃至医患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篇2:巴林特小组活动感想

这几个小姑娘,一个个畏畏缩缩的,在我面前装的毕恭毕敬,我还不知道她们在我背后肯定讲得,什么脾气差,爱计较,暴力狂....以为我不知道?!呵呵。我有什么错?不过是想好好吃个饭而已,我堂堂一浙大教授一再妥协,却换来你们从送菜阿姨到值班护士的糊弄。连饭都吃不饱,我还能指望你们把我的病治好?什么三甲医院,真是个笑话!

看着石护长把浙大教授住院的心理状态惟妙惟肖的表演出来,那一刻她让我真正的理解了患者的想法,体会到了他的痛苦与无奈。

这是我在参加肛肠外科组织巴林特小组讨论时的一个片段。巴林特小组取名英国著名心理学家巴利特(F Burlett 1932)。一个巴林特小组有8到12个成员。组长是心理治疗师,有小组治疗经验并能胜任巴林特小组的督导工作。巴林特小组会定期碰头。一次持续约一个半小时。一开始组长会问,谁愿意讲述一段医患关系。由参与人员轮流讲述一段护患关系,随后由大家投票选择讨论哪一个案例,被选取的案例报告人成为组长。报告人接着再次详细描述。这会产生一个对病人和医患关系生动的和带有感情色彩的印象。很有帮助的是对很小的细节的描述,称为微情景。并说出其中他自己的思想,感觉,幻想和躯体感觉。这会产生一个护患关系复杂的画面。与会的同事被要求一开始只是倾听,保持思想的距离,并在会议的后三分之一时再发表意见。报告人的思想,感觉和躯体感觉在护患关系中还没有可知的过程和趋势。报告者得到一种新的观念方式,盲区被点醒。他认识到他对病人的作用以及他自己的行为模式。具体的与患者关系的潜意识中的多面在这里通过“棱镜效应”被区分开了(Loch 1995)。困难的交往模式突然清晰了,除了诊断明确外也可以发展一种改变面对患者关系新的想法。换位思考以共同尝试寻找解决办法。

这是我们新护士首次参与巴林特小组,所以由孙听雪老师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前些天让我们很头疼的一个案例。患者是一名50岁左右的浙大教授,患糖尿病尿毒症20余年。本次因肛周脓肿入院,无手术指征肛肠科医生予以保守治疗,自行腹透(血管太差无法留置血透管),育有一子,夫妻及家庭关系较淡漠,平常只有保姆对他进行饮食起居的照顾。一天上午患者向食堂工作人员预订晚餐加菜一份,谁知午餐时食堂失误把该菜送了上来,教授表示很不满,但也没有过分为难。经过商量,希望食堂送晚餐时,重新烧一份再送过来。晚餐时食堂把加菜送了上来,竟然被教授发现是中午那份做好了的。这下教授再也忍不住了,大发雷霆。辱骂食堂工作人员,前来调解的责任护士也未能幸免,不仅没解决问题,还惹来教授一顿拳脚。此事件发生后,他对护士态度一直是很冷傲,且不太配合治疗,就这样磕磕碰碰中度过了一周,之后转至肾内科病房。

与会的几个新护士亲身经历过此次事件发生的全过程,不觉在孙老师讲述的过程中眉头紧锁,神态中充满了怨愤与无奈。孙老师一讲完,大家陷入了激烈的讨论,P护士抢着说道:“就是就是,孙老师说的一点不夸张,他态度可凶了,我都不用见着他的面,光想着要去给他做治疗,就有一种老鼠见了猫的感觉!”J护士说到:“你说的我太了解了,我每次去见他都格外的小心翼翼,生怕触碰到他的雷区。他就是我们常说的难弄病人的典型代表!”接下来大家七嘴八舌,纷纷加入了对该病人的声讨,还集体认同他有心理问题。这时候,石护士长静静地说:“各位姑娘们,打扰一下,让我也来加入你们演演当时病人的心情,可好?”于是便有了本文开篇的一段。

石护长的这段话倒真成了我们这个讨论会的转折点,我们静了下来,真正开始自己设身处地的从病人角度思考:

假如我是一位50岁左右患糖尿病尿毒症20余年的的浙大教授,到一家三甲医院连吃饭这种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都无法满足,更何谈这医院的医疗水平?!

假如我是当事的护士,食堂员工,在邵逸夫这样一家倡导以“患者为中心”的医院,我们应该做到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只有把患者的基本的生理需求满足,才能赢得病人的信任,满足其更高层次的需求。

通过这次参与巴林特小组讨论,我在怎样面对护患关系这方面获得了更多的启发。对于我们护士本身:巴林特小组帮助我们换个角度看问题,更好地理解患者的心理,了解以前我们认为患者一些匪夷所思的行为,更有针对性的帮助患者;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医务工作者通过交流倾诉释放自身压力,利于人格发展。而对于患者来说:他们不单只是患有生理疾病的生物,更是具有复杂情绪和社会背景的高智商整体,这一切都需要我们从更多的方面去评估患者,了解患者。而巴林特小组正是整合了解决这两方面问题的绝佳方案。同时,我认为在今后开展巴林特小组活动中,更应该重视年资高的护士前辈搭配新护士,以优秀护理前辈的知识素养,经验心得,帮助我们这些新护士少走弯路。新护士也可以带给前辈们一些新点子,新问题,这样有更利于大家相互补充。

篇3:巴林特小组在高校中的应用

关键词:巴林特小组,师生关系,精神分析

1 巴林特小组的历史与现状

1.1 什么是巴林特小组

1954年,Michael Balint写了第一篇关于如何培训全科医生理解精神分析的报告,发表在《英国医学期刊》上,题为“对全科医生培训心理治疗”。三年后,巴林特发表了其经典著作《医生,病人及疾病》,在这本书里,Michael Balint介绍了“医生药物”的概念,意思是,病人不仅对药物本身有反应,而且对于医生这个人、医生多带来的氛围也有反应,以及医患的交流对彼此的意义。随后几十年里,在欧洲乃至全世界,这种精神分析思考的训练方法被称为巴林特小组。

巴林特小组是在一名精神分析师的引导下,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运用小组的动力理解医患关系中的移情和反移情来讨论案例,使医生有机会有新的观点和认识到潜意识中的影响。这种新的观点会帮助医生更好地理解病人和自己,并给出好的合适的治疗过程。

1.2 巴林特小组的历史及发展

巴林特小组最初是一种训练全科医师处理医患关系的方法,由精神病学家/心理分析师Michael Balint和社会工作者Enid Albu于1949年到1954年期间发展出“巴林特小组”概念。1950年,第一个巴林特小组在英国塔维斯托克医院成立后,欧洲很多国家受到巴林特理念的影响,相继建立了巴林特小组和巴林特协会。该方法推广后得到了持续的发展和国际认可,国际巴林特联合会在1975年成立。目前,巴林特团体在许多国家运行,是欧美国家医学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必修课程。在德国,巴林特小组的概念在精神分析取向治疗、心理动力治疗的训练中,以及全科医生、儿科医生及内科医生组成的“基本心身症护理”的训练中都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巴林特小组的工作模式于2003年由德国专家引进中国,首先在综合性医院的培训中得到了应用,同济大学附属医院最早开展巴林特小组的工作。近年来随着我国医患关系的紧张和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状况日益严重,巴林特小组迅速在中国扩大影响,很多医院纷纷开展巴林特小组活动,但基本还只停留在尝试和探索阶段。

1.3 应用效果

巴林特小组已经超越了它原先仅仅作为医生团体的简单形式,影响了医学、心理学、婚姻家庭咨询和社会工作等专业助人的职业群体,如今巴林特团体在专科医生、心理治疗师、教师、社会工作者、护士、职业培训师、理疗师、牧灵工作者、法官、作家等行业中发挥作用。中国社会处于结构调整和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社会变迁对于社会成员的心理适应性提出了严峻挑战,巴林特小组独特的工作模式观照了彼此的心灵世界,对于我们深入理解自己和更好地共情工作对象都提供了新的视角,提高了从业人员的工作满意度和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因此对巴林特小组进行研究和推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巴林特小组应用于高校的意义

2.1 巴林特小组应用于高校的必要性

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在如今信息爆炸和价值观多元的时代,大学生的问题也日益复杂,仅仅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已很难让学生信服和接受。通常情况下,教师了解学生的状态和处理学生的问题多用教育管理的视角,同时教师并没有机会受到专业的心理学训练,因此很难深入学生内心,与学生有真正的情感交流,建立有意义的关系,这会导致工作停留在表面。另外,在和学生的关系中,不可避免地,教师会卷入自己的情感。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发现教师对学生问题的评估和处理受自己生活事件和情绪的影响,当教师压力大的时候,会夸大学生的问题,处理方式更倾向于急躁和严厉。学生也许会不满或者感觉到不公平,因此他们内心并不遵从。学生的这种感觉也影响到教师,由于工作无力,没有效果,教师也对自己不满,并感觉到焦虑。

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责任,在当前教育体制改革力度大、知识更新快、人才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教师承受着越来越重的职业压力。国内外诸多研究表明:教师是一个具有高压力的职业,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一项对全国72所高校教师的调查显示:有94.6%的教师有心理压力,其中35.6%的教师表示压力很大;十五个行业工作倦怠指数,高校教师位居第三。这种状态不仅影响教师本人的身心健康,也阻碍了教师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如何使促进教师对学生有教育、心理和社会的整体视角的理解,创建良好的教与学的环境,并降低教师的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应用巴林特方法是一种新的模式。巴林特小组提供了一种精神分析训练的思路,让非心理专业的教师可以通过实际的和体验性的方式体会到重要的精神分析思想,从而将自己的移情从学生的移情中抽取出来,用不同的视角看待学生,用专业的方式去倾听学生,激发教师对学生的兴趣,一方面提升教学和师生关系的质量,另一方面,改善教师的工作满意度。

2.2 巴林特小组在高校应用中的功能

巴林特小组在高校适应用于学生工作、教学和心理咨询方面。它的应用功能建立在这样的假设基础上:潜意识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时刻活跃着,不仅仅是学生。所以有更多需要教师去获悉和挑战的东西。教师对于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人,会移情他的正性的,负性的思想、感情、希望和愿望。教师应该知道,但不要求表示出来。其功能具体体现为:

(1)加强师生关系。识别教师本身对学生的感受,更加认识到自身对学生的影响。(2)提高教师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的能力,提高应对学生心理层面的敏感度和技巧。(3)更容易解决有关学生工作中的困境和问题。(4)学习敏锐地倾听。(5)帮助教师发现新的视角和盲点,发展更加分析性的思维。(6)帮助教师释放内心的负性情绪,缓解职业压力,预防职业耗竭。(7)增加教师自我反思联想的能力,促使自己学习新的知识。(8)学习对同事的困难以温柔支持的方式去聆听和反应。(9)可能对教师自身的人格产生轻微但重要的改变。

3 巴林特小组在高校的具体应用

3.1 巴林特小组应用的原则

(1)巴林特小组要求是一个封闭性小组、规律会面。(2)小组不解决问题,不提供答案不告诉教师该如何解决困境,它的目标是给呈报者及每个成员提供一个反思空间,去探索意义。(3)提供安全的环境。包括保密、不接听电话、不迟到不中途离开等。(4)每一个案例讨论都要规定好开始和结束的时间。(5)不记录笔记。

3.2 巴林特小组的操作程序

一个巴林特小组有8到12个成员,成员坐在同样的椅子上围成一圈。组长通常是心理治疗师或精神分析师,有巴林特团体和精神动力性团体的经验。每次团体活动一般持续1到2小时之间,讨论2个案例,每个案例持续约45分钟,新案例时间略长。

具体流程及要点:(1)组长介绍规则和界限。(2)组长问:谁愿意讲述一段师生关系?(3)一个成员通过记忆,简短地陈述关于师生关系的故事。小组倾听,不打断。(4)小组成员提问。为保护呈报者,组员对不清楚的信息,只允许提事实性问题,呈报者一一回答。(5)领导者让呈报者移出圈外。(6)组员开始讨论案例,探索师生关系,想象作为其中一方或双方分别是怎样的感受,组长将讨论保持在以师生关系为中心。(7)组长邀请呈报者重归小组,但不接受接续询问,呈报者可以反馈也可以不反馈自己的反应。(8)领导者按预定的时间结束讨论,不要总结。

3.3 巴林特小组在高校应用中的注意问题

(1)创造一个安全的氛围。确保呈报者和小组的安全是至关重要的,这需要谨慎地设置框架,设立必要的规则和边界,保持小组的稳定性,保护呈报者和成员不被盘问和批评,尊重所有人的观点,提供所有人发言的机会,避免深入的个人心理探究,不承担治疗师或教育者的角色,抵抗去治疗被呈报的学生。(2)专注小组进程。尊重小组的发展过程,理解小组本身的进展及成长阶段对讨论的影响,了解案例与小组发展阶段的相关性,比如新成立的小组,会呈报尝试性案例,结束中的小组,会呈报关于死亡和重大丧失的案例。对小组的发展阶段作合适的干预,当小组发展很慢时,也不要急于干预,给予足够的共情和关注,使用平行进程的知识来促进小组洞察力。(3)提供行为示范。小组要安于不确定性,澄清一些感受。忍受一些不好的想法或愿望,让小组接受不舒服的感觉,用语言表示出来,使情绪合法化。

参考文献

[1]陈华.巴林特小组在继续医学教育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0.30(3):457-458.

[2]王艳萍.巴林特对客体关系理论与治疗实践的发展[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8(2).

[3]徐萍萍,王艳萍.独立学派的客体关系理论:费尔贝恩巴林特研究[M].福州:福建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赵建平.巴林特小组及其在中国的发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2).

篇4:巴林特小组活动感想

关键词:小校园生活;特校;文化;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3-102-01

一、兴趣小组活动,丰富学生校园生活,展现学校文化风采

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活动空间,他们可以加入自己喜欢的组,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我校兴趣小组活动,设有刻纸、编织、书法、绘画、唱歌、舞蹈、家政、篮球、羽毛球等,学校还专门为一些智力较为落后和有生理缺陷的学生组建了适合他们的组 “益智组”。教他们搭积木、插塑、拼图、折纸。这些兴趣小组的开展让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专长,找到学习的乐趣。

“刻纸”是我校的特色组,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刻出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精美绝伦的刻纸作品。有惟妙惟肖的“十二生肖”;有栩栩如生的“百蝶图”;还有各种充满节日喜庆氛围的窗花,还有……

老师把他们的作品用画框装裱好,将它们挂在教室里、走廊过道、楼梯转角处,来我校参观各级领导、家长、客人见了都发出由衷的赞叹。同时,这些刻纸不仅美化了校园,展现了校园的文化风采,还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二、兴趣小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自理能力,体现了学校的教育理念

“培养自立自强、让学生残儿不废,提高他们的自理、自立能力,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是特殊教育的目标,也是我校特殊教育的目标。兴趣小组活动的开展,给学生创造了学习、实践的机会。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学习本领,掌握生活技能,走进生活,学会生活。

“家政组”是一个教学生生活能力,培养学生生活基本技能的组,学生们都很喜欢加入。在这里,学生学会了煮各种色、香、味俱全的菜肴,能娴熟制作各种可口糕点:有馒头、包子、水饺、南瓜饼、麻球、蛋糕等,吃着自己亲手做的东西,心理充满了自豪。

“家政组”的同学还学会生活自理,他们能洗出干净的衣服,梳出漂亮的小辫子、折叠出宾馆客房部整洁的被褥和整理干净整洁的室内卫生。我校有3个学生因为做得出色,被当地的一家星级酒店入取为正式员工。能够自立了。

“家政组”的老师还经常带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参加实践,教他们如何购物,买菜和别的生活本领。

现在,高年级的学生回家后都能帮父母洗衣做饭,铺床叠被、整理家务,让家长感动不已。

三、兴趣小组活动,补充推动课堂教学效果,增强学校文化底蕴

课堂是学生获取文化知识的主阵地,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而兴趣小组活动则是以课外知识的获取和认知、操作等多种能力的培养锻炼,对课堂知识起到了补充和推动的作用。

如“阅读兴趣组”的老师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和智商程度贮备了不同的阅读书目,和学生一起倘佯在知识的海洋。这里的阅读进行分类设计,对于智力程度好一点的学生,我们要求他们读整本的书籍,对智力中等的要求读一些片段,对一些智力较为落后的学生,老师给他们准备了有动听声音、美妙动画的电子图书,充分调动他们的阅读兴趣。通过课外书籍的阅读,学生的知识面大大扩宽,阅读能力逐渐增强。而学生又把这些课外学到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出来,把他们用在写作,阅读理解上,使他们相辅相成,相映得彰,大大开发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当今社会电脑和网络已成为必不可少的学习工具, “电脑兴趣组”的开展,使学生学会了电脑的基本操作,从网络上获取了很多的信息,他们在课堂教学中也起到了很多推动作用。因此,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是推动特校教育行之有效的一种途径。

四、体验合作,创新的乐趣,推动学校和谐建设

学生在参加兴趣活动时相互交流,相互了解,在同学身上发现了各自的优点、长处,更加懂得了合作,关怀、宽容,增加了集体的荣誉感和凝聚力。

“阳光体育组”是在课间操时进行的。一下课同学们有的跳绳,有的打羽毛球,有的玩呼啦圈,有的跳皮筋,有的打篮球,做沙坪操…..整个校园沸腾了,特殊学生们个个摩拳擦掌、兴致勃勃的参加各种活动。但是,特殊学生由于身体的因素,有些看似简单的动作,对他们来说却是非常不易,像跳皮筋,很多同学一跳就摔倒,摔倒了又爬起来再跳,这样不知摔了多少次,才学会;打羽毛球,需要身体的协调,需要相互的配合,刚开始,很多同学连抓拍都不会,一个球也接不到,经过老师不断的教,自己坚持不懈的坚持锻炼,终于功夫不负苦心人,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现在很多学生都会打羽毛球了。我校培智班谢君汝同学还夺得了残奥会羽毛球单打冠军。

阳光体育活动,在每天的课间操绚丽绽放,精彩纷呈。这活动即培养了同学吃苦耐劳的精神,又锻炼了学生的体魄。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精神,使我校处处充满活力。

正是因为有了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活动,学校的教育教学效果的到了明显的提高。我校的残疾学生在这里学到了很多的本领,使特校真正成为了残疾孩子的学园、乐园,让他们的人生充满乐趣。

参考文献:

[1] 朱 琪.假如我是一名特校学生[J].现代特殊教育.2011(Z1)

[2] 陈华娟.像鲜花一样绚丽地绽放[J].现代特殊教育.2009(S1)

[3] 梅次开.浅谈特校教师成长成功的自身因素[J].现代特殊教育.2006(01)

上一篇: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总结下一篇:公安招警面试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