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梓街道规划

2024-04-09

坑梓街道规划(精选7篇)

篇1:坑梓街道规划

女: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男:亲爱的劳务工朋友们,合:大家下午好!

女: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和谐温馨,喜气洋洋,隆重举行工会表彰大会暨“迎大运,庆五一”2011年坪山新区总工会劳务工文艺汇演。男:首先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出席今天活动的领导有:

坑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坑梓办事处党工委副书记、坑梓办事处党工委副书记、XXX及街道四套班子领导成员,另外,有请到的嘉宾有。。厂

男:还有坑梓办事处不同战线的近千名职工代表,欢迎你们的到来!女:去年8月以来,面对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我街道各大企业和员工,劳资双方团结一心,共渡时艰,和谐双赢,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今天,我们将对一批优秀企业和员工、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

男:首先,有请XX同志宣读《关于表彰2010坑梓工会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大家欢迎!

男:谢谢黄部长。下面进行颁奖仪式,请获得“关爱员工优秀企业”称号的企业代表(14名)上台领奖。

深圳永高塑业发展有限公司、深圳晶讯电子有限公司、深圳青雷医疗器材厂、深圳科润液晶电子制品厂、万大塑胶(深圳)有限公司、深圳亮志服装有限公司

深圳仲仁制品厂、深圳东升针织服装厂、深圳富升制品厂、深圳超跃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协和精密橡塑厂、深圳市卓荣五金制品厂、万德木业(深圳)有限公司、研扬工艺品(深圳)有限公司

女:有请坑梓街道党工委书记雷卫华为他们颁奖!

男:祝贺获奖者,也谢谢颁奖领导。接下来请“热爱企业优秀员工”(14名)获得者上台领奖。

朱建平黄于敏 罗庆昌 何四清 谭术平陈 琳 郑建林 黄丽茹 张辉东 陈连生

於 岭 王国富 夏 添 曾益香

女:有请区总工会副主席王红为他们颁奖!

男:祝贺我们这些优秀的员工们,也谢谢颁奖领导。下面颁发“先进工会”奖,请7个获奖代表上台领奖。

坑梓街道金沙社区工会联合会、坑梓街道沙田社区工会联合会、深圳日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工会委员会、深圳中山精密五金制品厂工会委员会、深圳飞速精密模具厂工会委员会、深圳港华鸿记五金制品电镀厂工会委 员会、沃尔玛(深圳)配送中心工会委员会

女:有请坑梓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邬健强或杨勇为他们颁奖。

男:祝贺获奖单位,也谢谢颁奖领导。下面颁发优秀工会工作者(30名),请7个获奖者代表上台领奖。

黎兆强 孟 涛 黄锐基 黄伟盼 罗建文 罗远明 李 臻 女:有请坑梓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杨勇或党工委委员、纪工委书记肖利强或党工委委员、武装部长文冰为他们颁奖。

男:让我们再一次以热烈的掌声祝贺这些受表彰的先进代表。坑梓的发展凝结着你们太多的汗水,感谢你们为构建和谐坑梓所做的贡献!男:现在,有请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杨勇同志上台讲话。大家欢迎。

女:谢谢杨书记。接下来请区总工会副主席王红同志讲话,大家欢迎。男:今天的欢聚,让我们澎湃了内心的激情 女:今天的盛典,让我们分享了夏日的喜悦

合:让我们跳起欢快的舞蹈,就像变成翩翩起舞的凤凰鸟。

男:朋友们文艺汇演马上就要开始了,演出将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分别对舞蹈类、歌曲类、综合类三种分类评比,分别评出一二三等奖。今天邀请的评委有:区总工会副主席、著名歌唱家王红;中国舞蹈家协会、社会舞蹈教育委员会常务理事、龙岗区舞蹈家协会副主席黄宁;街道文化站沈婷。欢迎他们的到来!节目评分采取10分制,所有演出节目表演完后统一报分及宣布获奖名次。

女:下面请欣赏由龙田升宁厂带来的开场舞《欢天喜地》。

一、开场舞《欢天喜地》

(舞蹈之后,全体演员集中亮相)

二、舞蹈——《月光下的凤尾竹》,经发公司港华厂。

月光下的凤尾竹,轻柔美丽像绿色的雾,竹楼里的好姑娘啊,光彩夺目像夜明珠。接下来请看舞蹈《月光下的凤尾竹》,由经发公司港华厂表演。

三、舞蹈——《街头舞》,秀新亮志厂。

四、风采展示——《诗歌朗诵》梓兴万德厂廖远媚等3人;《口技》沃尔玛罗林学;《快板》,梓兴研扬厂安志远。

五、模仿秀——《小沈阳》沃尔玛贾纯敏等2人;《麦克杰森》金沙东升厂刘早平。

六、舞蹈——《天竺少女》,沙田日光厂。

七、歌曲联唱——《我这个你不爱的人》经发港华厂胡凯;《茶山情歌》沙田日光厂向彩丹;《HIP HOP》沙田晶讯厂腾雪彬。

八、舞蹈——《健美操》,老坑百丽佳厂。

九、舞蹈——《西班牙斗牛舞》,秀新亮志厂

十、独唱——《祖国你好》,沙田益华兴厂杨胜。

有请党工委副书记邬健强或杨勇给我们颁三等奖,其中舞蹈类3名,歌曲类2名,综合类2名。获奖的是:

有请区总工会副主席王红给我们颁二等奖,其中舞蹈类2名,歌曲类1名,综合类2名。获奖的是:

有请街道党工委书记雷卫华给我们颁一等奖,舞蹈类、歌曲类、综合类各1名。获奖的是:

男:情系劳务工,共创和谐坑梓。女:情系劳务工,共筑美好家园。

男:面对金融海啸,我们相信在坑梓街道办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坑梓的建设者们紧紧的拧成一股绳,将战无不胜。

女:在和谐深圳、效益深圳建设中,我们将作出更大的贡献。

男:尊敬的领导、各位来宾、劳务工朋友们。坑梓街道2009年工会表彰大会暨劳务工文艺汇演到此结束。女:再次感谢各位的光临。合:再会!

篇2:街道规划与设计初探

一、问题分析

路网密度低往往是缺少支路。支路网稀疏导致服务地区性慢行交通微循环缺乏, 只能通过主次干道到达目的地。同时, 支路功能仍然停留在服务地区内慢行交通出行上, 从而导致支路网的连通性不佳, 原本可以通过支路到达其他临近地区的慢行交通, 也要经过主次干道到达目的地。这将产生大量绕行和机非混行, 交通效率低下。

支路网稀疏导致公交集中在主次干道上, 覆盖率降低, 不利于公交服务渗透到居住地与商业办公楼宇, 也不利于社区巴士服务居民, 尤其是在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下, 会带来更大的影响。同时, 公交站点集中布置在主次干道两侧, 乘客过街不便, 干扰主次干道上车辆行驶。

支路网稀疏导致街区的出入口往往布置在主次干道上, 小汽车频繁左进左出直接影响交通运行, 降低了主次干道交通车速和效率, 难以保障主次干道服务中长距离的交通功能。

支路网稀疏导致医院、学校、菜场等公建出入口布置于主干道两则, 产生大量的行人过街需求;较宽的主次干道机动车辆车速较快, 造成行人过街的安全风险;天桥、地道等立体式行人过街设施, 使老人、儿童、残障人士过街困难。

二、规划设计目标

我国道路规划与设计目标正在发生改变。起初主要为机动车交通服务, 产生了以提高交通运输效率为导向的道路规划与设计。此后,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逐渐显现, 道路功能向以公交和其他机动车服务相互平衡发展, 但其仍然停留在基于交通运输效率为导向的目标上。

随着人们对开放便捷、尺度适宜、配套完善、邻里和谐生活街区的渴望, 道路不单服务于机动化交通, 也是人们驻足、生活、小憩, 促进社会交流的活动场所, 更是展现城市活力和社区繁荣的载体。道路功能正在由单纯机动化交通功能, 向综合社区服务功能转变。而这一转变的发展理念, 已经反映在全球城市相继颁布的街道规划与设计手册中。

道路规划设计的主要目标有:

出行安全是居民出行的基本诉求, 为各类交通方式提供安全的街道是基本的出行保障, 特别是以慢行交通方式出行的老人、儿童与残障人士。

用地环境与出行活动需求相结合。同属商业用地性质的办公、酒吧、临街商铺, 拥有不同用地环境和不同交通出行特点, 包括如何设立街道的附属设施、景观、交通标志标线等, 这将影响街道服务的功能。

高效街道应以服务人们出行和活动为导向来衡量。比如增加路网的交叉口密度, 提高区域连通性;减少机动车绕行, 增加路径选择;增加无障碍的过街设施, 减少行人过街距离和避免无序过街的情况。

可持续街道将促进慢行交通和公交发展, 减少车辆空驶里程, 增加交通网络有效性, 以减少交通碳排放和保护自然资源;利用再生资源, 减少沿街灌溉水、地下水的利用。

健康街道将促进居民低碳出行, 有效降低肥胖症、心脏病与糖尿病的发生, 减少机动车使用, 提高环境质量。

品质街道给所有交通参与者提供愉悦和舒适的街道环境, 为漫步、驻足、小憩提供良好的社会互动交流场所。

高价值街道将以良好的街道环境, 促进沿线物业升值与商业繁荣, 吸引投资与旅游, 支持城市经济发展。

文化特质街道将从整体感观到细节处理, 展现优雅、人文、高品质的地区形象。通过重视公共空间营造, 合理的土地开发, 强化独特的文化特质。

三、规划设计方法

路网布局应与城市用地环境相协调。从路网布局来看, 当城市发展到具有一定规模, 必然产生道路分级, 形成主次支路体系。在不同道路层次上, 具有交通性和生活性等不同的功能侧重, 而且路网布局和用地开发的总密度和强度是直接关联的。如果用地强度越高, 支路网越密, 才能支撑用地的高强度开发。

路网布局的连通性和渗透性是影响交通服务可靠性的关键, 也是综合交通方式出行的高效运行重要因素之一。利用单位面积的交叉口数量、城市街道空间尺度等技术指标, 着重审视路网的连通性和渗透性, 保障以慢行交通与公交出行方式为主导的道路网络的高效运行。

多功能街道等级体系是结合用地环境, 实施差异化设计的策略。结合街道与用地环境的理念, 考虑街道周边用地在城市的多种属性 (如城市中心、副中心、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等) , 并与街道的多种交通属性 (如主干道、次干道、支路、接驳路) 交叉构建分类矩阵的多功能街道等级体系。

街道横断面功能划分是街道设计的重要方法。一般街道断面可分为主路区域、辅路区域和慢行交通区域。根据街道类型与用地环境, 各类街道分区应有自身尺寸范围, 来确定街道断面红线, 以此体现规划设计的多功能设计目标实现。

机动车车道之外的街道设计是决定品质街道的关键。建筑退界与街道空间尺度密切相关, 是营造开发空间、活力社区的关键因素。

篇3:涉农街道服务业规划探索

[关键词] 农村 街道 服务业 规划

一、涉农街道开展服务业规划的意义

中国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加速了农村城市化的速度和范围。但是,很多刚刚从农村转变为城市的地区,特别是最基层的乡镇,虽然名称上变为了“街道”,但区内仍然保留大量农村的“影子”,其社会、经济发展却无法找到城市化后的切入点和发展方向。因而使中国很多涉农街道的“运营”思路与策略,缺乏转型后的质的提升。

1.涉农街道的现状与迷茫

根据建设部门统计,从1978年至2005年,全国城市总数从193个增加到661个。至2006年末,全国城镇人口57706万,城镇化水平43.9%。其中,城市化后的、新兴的涉农街道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涉农街道在一定区域内,成为城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中心。

但是,在涉农街道的城市化进程中,产业选择的迷茫,经济需求与环境保护冲突的迷茫,政府职能转型后的迷茫,对本地特色的把握与建设期望的迷茫,缺乏现成标杆的迷茫,规划能力缺乏的迷茫,等等,这些都影响政府施政的效率与效果,影响企业在区域内大展宏图的信心与决策。

而如果是无序的发展,可能让后来者需要偿还无尽的“债”。所以,涉农街道的各类相关群体都需要认真规划自己的未来。

2.服务业对涉农街道发展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服务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从宏观来看,服务业引导工农业生产的取向并为其服务,促进了居民的消费,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岗位,产生了直接的经济效益,引领着生活趋向,它已经从我国国民经济的末端行业发展为引导产业。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24.2%,增长到2005年的39.9%。2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要求,“十一·五”服务业占GDP比重还要增加3个百分点3。

即便从对涉农街道最直接的利益来看,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扩张的加快,区域内的需求产生了质的变化。一方面富裕的农民不再满足于“小卖部式”服务业的服务,另一方面随着城市扩张而进入“新农村”的现代产业和城市居民,更加不满足于当地原有的服务业配套,甚至因为服务业落后而中止了向新家园转移的进程。

因此,服务业对涉农街道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大部分原有制造业基础薄弱的地区,服务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吸引人口的进入,更可以成为吸引其他更高层次制造业和服务业进入,以及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3.涉农街道开展服务业规划的意义

但是,计划经济时期造成的长期以来的“轻商”意识,抑制了服务业与社会进步及经济发展的科学配套发展,特别是在经济长期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服务业因无规划而无序发展的现象尤为明显。突出表现就是对服务业的发展战略、产业规划、政府投入和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重视程度远远不足。这种环境与当今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相符,不利于服务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进而会影响当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因此必须提高社会,特别是提高政府部门对服务业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从源头抓起,做好服务业规划,保障新兴的涉农街道的服务业科学、有序、顺利地发展。

涉农街道作为我国基层的行政单位,其工作即直接面向各个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家庭,又必须具备一定的宏观意识,因而面临的即要是具体而微的可操作性工作,同时又必须兼顾区域的系统发展。这就要求这里的服务业规划必须有别于那些战略性、概念性较强的规划,而应该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落地需求的规划,同时又能与区域宏观发展紧密结合。因此,这种规划对于政府、专家来说,都是一种挑战。

正因为这种特殊的需求,涉农街道服务业规划在国内尚未见成熟的、已经被实践证明有效的研究成果。作者根据近几年的一些工作成果和经验,对涉农街道开展服务业规划的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为中国涉农街道的发展定位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二、涉农街道服务业规划的基本思路

由于涉农街道服务业规划的特殊性,因而基本思路应该是以政府的充分重视和实际的工作为基础,以企业的积极配合和资源的注入为动力,以相关专家的智力和经验的支持为保障。在各方共同的努力下,做出科学、有益、可行的服务业规划,为当地服务业及其他产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和谐打好基础。

1.政府的重视是基础

政府的重视与支持是涉农街道服务业规划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1)认清服务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

由于农业是农村经济的主体和国家生存的命脉,使得涉农街道原有的政府,对农业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其他产业,因而服务业发展失去了政府的支持,服务业规划也就无从谈起。而农村经济发展及城市化进程加快之后,涉农街道又往往会选择制造业作为奔向富裕之路的快车,服务业的发展在新的时期再一次失去了支持。

但对很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政府来说,服务业应该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持和支柱。作为涉农街道的政府,在农业转型后的产业取向上必然面临“轻”、“重”的选择。那些具有发展眼光的决策这会发现,由于街道权限的制约,在制造业规模化、环保化,以及集聚效应明显的时代,发展制造业可能在若干年后,会把本地区变为第二个“蓝藻化的太湖”。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按照中国现有的状况来看,今天的城郊必然是未来的城市。所以,重点发展服务业是于民于己都有利的必然选择。

而此时,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就成为涉农街道服务业规划的重要基础,成为当地服务业快速、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因为只有政府才有可能超脱经济利益,并有能力对这样大范围的区域和行业的行为,开展带有一定强制性的引导,以保障服务业的有序发展。

(2)认清涉农街道特色与规范发展的重要性

服务业的生存与发展重在特色,特别是大部分涉农街道的服务业基础较差,在与其他地区的竞争中,必须具备自己的特色,以独特的优势创造生存的空间,创造“和而不同”的环境。从市场的角度来看,每个地区都具备别人没有的特色。涉农街道特色的挖掘、定位与传播,只有由政府完成,才具备相应的影响力。

另外,规划的重要作用就是指引并在一定程度上约束相关行为,特别是现在很多省级以下的行政区,缺乏对现代服务业进行直接服务与管理的政府机关,因而相关规范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3)认清服务业规划是执政为民的重要基础

服务业规划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它不仅要解决单项工作的合理性问题,而且又要解决各个单项工程之间相互关系的合理性问题。必须运用综合的、全局的观点正确处理城市与乡村、生产与生活、局部与整体、近期与远期等一系列关系。而且,服务业规划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它表明的是政府对特定地区建设和发展所要采取的行动,也是国家对区域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

因此,需要政府把规划作为履行政府职能、引导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提高施政为民的水平。

2.企业的配合是动力

在街道这一层面,政府的各项规划必须能够得到具体的实施,才有实际意义并被各相关方所认可和产生效益。因此,除了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外,企业的配合应该是对服务业规划最直接的影响因素。

(1)为规划提供推动力

政府规划的最终目的是为居民和企业服务,其中,企业经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政府的收入。特别是服务类企业实行属地化管理以来,激发了政府关心它们的热情。

因此,政府的取向将使服务类企业的“发言权”增多加大,从而促进政府对服务业的“投入”。在这个投入中,最重要的不是资金和土地,而是政策和服务。而对于涉农街道的服务类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政策就是,政府怎样帮助相关企业看清局势,并下好“全盘棋”,这就需要服务业规划。

(2)为规划提供支持力

那政府能帮助企业下好棋吗?熟话说“旁观者清”,政府作为不直接参与经营的“旁观者”,会更容易发现弈者的优劣势,并建议“妙招”。但这妙招的来源,必然是弈者通过自己的行棋提供的。

刚刚转型的涉农街道的政府,即缺乏相关的数据,又缺乏现代服务业规划的经验与能力。因此,企业提供的资源将成为规划的重要支持。用市场的观点来看,只有有需求,才有相应的市场行为,只有满足了需求,才能达到运营的目标,这是双赢的结果。企业对规划的支持,就是对自身的发展的投入。

(3)为规划提供拉动力

由于涉农街道政府缺乏充分的服务业经验,所以,这类现象就可能在当今是一种常态:许多服务类企业凭着自己的市场敏感,会发现那些潜在的需求。他们并不满意政府招商中的那些项目,而开发出更适合企业和当地需求项目。所以,企业的开发项目可能更具备前瞻性、适用性和“落地”性。走先一步企业的自身规划,往往又能对政府规划起到指引的作用。政府通过企业的行为,发现区域的定位与方向,进而系统地整合与优化资源,确立本地的服务业规划。

3.专家的支持是保障

政府有通过规划进行宏观调控的意图,企业有通过规划明确经营方向的态度,那么,将他们的需求联系起来的主要纽带就是服务业专家的实践。

(1)保障规划的科学性

专家介入的重要作用就是,通过搜集、整理、分析信息,做出科学的预测,帮助政府、企业做好科学的决策。虽然涉农街道服务业规划基本无章可循,但区域经济发展的科学经验与规律是有的,熟话说“万变不离其宗”,科学规律的指导至少可以保证我们的行为不出大的偏差,不对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造成无可扭转的不利影响。

(2)保障思路的新颖性

由于涉农街道的服务业规划对中国大部分政府来说,都是一个新课题,因此,专家的介入可以帮助该区域发现自己的亮点。而且,对大多数专家来说,这也是一个新的课题,因此,会激发研究者的创造激情,为这盘棋想出“妙招”。

(3)保障建议的持续性

作为街道服务业规划的最重要的需求就是能够“落地”。这个新生命的生根、发芽、成长的过程必然会经历各种坎坷,因而也就需要有人关爱。专家的跟进就成为必然。就像生命学家对新品种都是格外关心一样,服务业专家也会通过对“新品种”的培育,发现新的价值来源。

当然,除了政府的重视、企业的配合与专家的支持外,当地居民的认同也是重要的服务业规划影响因素。还有就是规划的实施,由于服务业规划通常是作为政府综合规划的一部分对区域产生作用的,因而,其既要保持自身的独特性,又要与全局发展锲合,这也是需要认真研究的。本文限于篇幅,不作更加深入的探讨。

三、结论

篇4:坑梓街道规划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这是刘易斯·芒福德的名言。任何一个城市由于其地理位置、政治背景、经济基础以及历史渊源等因素的不同,决定了每一个城市都有着它不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底蕴。然而几十年来城市建设的热潮在全球化、现代化的冲击下,我国城市已经基本失去了个性,文脉模糊,历史遗存支离破碎,文化符号也完全混乱,最终城市趋向于无序、无差别,形成了千城一面的结果。面对这种情形,作为规划师的我们在对待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时候,将文化信息融入城市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西安市新城区咸宁路街道整治为例,探讨在城市街道规划设计中如何挖掘城市的文化内涵,协调街道与城市的统一风格,维系千年古都的历史身份和特征,最终达到丰富市民精神生活,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塑造城市个性魅力的目的。

文化体验设计注重设计的作品在被人使用的过程中给人心理上带来的对于各种文化以及文化现象的新鲜感和满足感。这就使得设计摆脱了原来偏重空间物质属性而忽略社会属性的单纯设计手法。

2 街道的文化性

我们的城市正处在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的大背景下,街道作为城市中最主要的公共空间之一,其在强调功能的重要性的同时也应该成为城市文化继承和创新的载体。街道的活力源于街道里各种各样的活动,街道的记忆也源于街道里各式各样的空间形体。多彩的生活在街道里展开,它应该是丰富多样的,并且应该是有趣的、赏心悦目的。在今天,随着城市化的步伐的加快,一栋栋摩天的高楼拔地而起,大片大片的城市街区推倒重建,如果我们带着文化的眼光去面对街道改造,也许它会在传承文脉的同时开创一个时代的辉煌;反之,则将中断城市的记忆,造成文化空白,最终使我们不得不面对市民精神家园的重建。文化是城市的核心价值,它对于今天的街道改造来说,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3 咸宁路的历史文化分析

3.1 咸宁路概况

咸宁路位于西安市东南郊,新城区内,西接环城南路,东至纺南路,是西安东西方向快速干道。咸宁路延伸至东三环和绕城高速,分别设有下线口,是目前西安的东门户之一。咸宁路全长3200米,道路两侧用地以居住、工业为主,沿街为小规模商业,十字路口商业以小规模餐饮娱乐为主。(见图1)

3.2 咸宁路在典型历史时期中的区位

历史上西安东郊曾属咸宁县,位于此处的咸宁路因此而得名,在唐代,咸宁路是进入唐城的东门户,也是连接东西两市的重要道路。(见图2)

3.3 咸宁路的历史文化内涵

咸宁路历史久远,是西安市东面对外联系的重要干道,然而目前咸宁路的文化特色却存在诸多的问题:街道两边的建筑风貌混乱,未能延续历史文脉,也没能展示它应有的历史文化信息;街道沿街建筑立面缺乏特色,形式繁多;景观小品缺乏设计,与街道应有的文化品质格格不入。

总规中把明城墙内的西安的南北向的轴线定位为历史轴线,东西向的轴线定位为现代轴(见图3)。明城墙以外更大范围内咸宁路的定位是古城天际线过度轴,因此,咸宁路的最终定位应该是对传统进行演绎的现代街道。

4 基于文化研究的西安咸宁路整治规划

4.1 理念与原则

4.1.1 规划理念——感悟历史、延续文脉

演绎“大唐东门户”形象,打造车行尺度下具有深厚唐文化底蕴的文化街区,旨在展示和合理利用咸宁路及其承载的文化内涵,让人们了解历史、延续文脉、善待环境、促进发展与进步;将挖掘到的历史文化物化到街道里的物质实体上,让其以符合现代生活方式的形式得以历史精神的重现;把古代的历史元素与现代的建筑材料结合,将历史与传统的冲突直观的展现,引导人们参观和感悟丰富的街道景观和文化内涵,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4.1.2 规划原则

1)通过建筑立面改造提升街道文化品质:

色彩——以灰色为建筑主色调,低彩度的浅土黄色、白色为辅色调;

特色——重要空间节点的建筑需要强化“大唐建筑”的符号,建筑立面采用传统的三段式划分。

2)通过夜景照明设计增强“大唐东门户”形象:

灯光效果——加强入口处及节点空间“大唐”宏大、庄严氛围的营造;

灯具形式——运用传统符号演绎现代灯具,增强历史感。

3)通过节点景观设计传递“大唐”文化的内涵:

绿化——在现状线形绿化空间的基础上,增加线形绿化的层次性、季相性,增强灌木的裁剪效果;

铺装——以灰色建筑界面、茂密的绿荫为背景,选用暖色的铺装材料,塑造良好的行人空间;

小品——城市家具等形态、色彩与街道定性吻合,在细节处反映街道文化内涵。

4.2 规划设计实践

4.2.1 功能分区

规划将路段划分为三部分,自东向西分别为入口风貌展示区、大唐文化演绎区、大唐文化协调区。(见图4)

1)东段:入口风貌展示区(见图5)

以铁路桥为进入城市的门户区的重要风貌展示节点,同时结合新建高层居住区前的两个市民休闲广场,通过大型雕塑墙、景观列柱等的形式展现门户空间的唐文化。

2)中段:大唐文化演绎区(见图6)

以幸福林带为大唐文化演绎区的重要风貌展示节点,深化总规中对其的定位,将商业空间与绿化景观设计相结合,将大唐文化内涵反映在广场、绿化等开放空间的设计上,并且紧密结合市民休闲等功能需求。

3)西段:大唐文化协调区(见图7)

商业氛围较浓,距离明城最近,以金花路口为风貌展示节点,同时还建立三个商业广场节点和一个公园路绿化节点,小品景观的设计突出唐文化特色。

4.2.2 色彩体系

基调色:指占建筑表面色彩70%以上的颜色。咸宁路建筑风貌主要展示唐风建筑的演绎,色彩宜古朴,总体上以低彩度、中低明度青灰和低彩度、中高明度的土黄色及白色为主,局部地段可采用高彩度的黄色系或者灰色系,如节点处标志性建筑。(见图8、9)

辅助色:指占建筑表面色彩30%以下的颜色,咸宁路以棕色,木色,深灰色作为主要的辅助色,主要体现为窗框、柱、门的颜色。

场所色:主要指广场和步行道铺地的色彩,建议采用明度较高的灰色系、中明度的黄红色系和黄色系,色调偏暖,与建筑立面色彩形成对比。

4.2.3 建筑立面改造

总规中咸宁路的街道风格定位为亦古亦今,对传统形式的现代演绎,因此规划中对于一般建筑的改造着重墙面的整洁,适当给予色彩建议,使之与街道整体风格协调统一。而对于节点建筑的立面改造着重历史元素的运用,使其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易被识别的特征。

由于咸宁路是城市交通干道的道路性质,在建筑立面的设计上应该注重车行尺度下的感受。这就要求我们在考虑建筑立面元素韵律和变化的同时,更应该注重线性和面状的色彩运用以及材质连续性的处理;屋顶运用钢架结构,以及格栅形式打造远观坡屋顶的效果,给人直观的历史符号印记;墙体色彩以灰白色为主,强调建筑的稳重以及与城市整体氛围的协调;细部装饰运用现代钢材,演绎唐代线脚,色彩选用黑色,与灰白色墙面形成对比。(见图10、11)

4.2.4 街道家具

街道家具由环境小品、市政设施、交通设施等街道户外家具和设施构成,如休息座椅、电话亭、垃圾桶、路灯、交通指示牌、候车亭等等。这些设施为人们提供休息、观赏、识别、装饰等功能,同时它又可以烘托气氛,为城市营造某种意境,延续城市文脉,从而体现出一个街道的文化特色和人文精神。然而目前咸宁路的街道家具无论在造型、材质的选择上都跟其他街道雷同,缺乏设计特色,更谈不上彰显街道历史了。因此街道里的使用者对其没有识别感、自豪感,更没有文化的认同感。

在咸宁路街道家具的设计中,我们根据城市背景以及街道历史,截取唐风特色,在对传统形式进行提炼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的材料和工艺,使街道家具融入街道的环境,反映城市的历史,从而展现街道独特的文化与特色。(见图12)

5 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提升城市形象,彰显城市魅力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因此城市文化融入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日益凸显。而对于文化的运用不能教条式的一味生搬硬套,必须在深入了解地域特色的前提下,运用设计的语言去演绎,并融入城市生活,达到城市形象提升与市民生活改善的“双赢”效果。

参考文献

[1]董鉴泓主编。城市建设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9

[2]顾蓓蓓。西安城区街道的演变[J]。规划师。2004。7

[3]鲍诗度、王淮梁、孙明华等。城市家具系统化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8

[4]缪晓宾、许佳。城市家具情感化设计[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篇5:坑梓街道规划

关键词:城市设计;街道界面;系统优化

1 引 言

街道是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它往往会成为一个城市特色的代言。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城市建设中过分注重单体的现象,直接导致城市街道风貌零散、拼贴化问题重重。究其原因,总体规划与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对土地使用的控制,比较“抽象”;修建性详细规划则比较自由,建筑设计又过分强调“英雄主义”,注重图面表达的城市设计虽然提供了一种直观的宏伟蓝图,却往往沦为一种表象,实施者少之又少。

随着规划思路的转型,政府开始意识到城市形象与品质建设的重要性。作为城市占有量最大、影响最大,同时问题又最多,城市形象的最突出代表——街道界面的系统性设计与管理方法急需研究并应用于实践。

2 街道界面要素系统分类及选择

街道界面具有不同的表述与定义,其影响要素更是庞杂多样。通过对其基本概念的理解,并对影响要素进行合理归纳与选择,是本文研究的基础。

2.1 街道界面

“界面”一词根据字面意思理解为限定一定领域的面状要素[1],《辞海》中的定义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接触面”。那么“街道界面”即街道建筑实体与其围合空间的交界面,是限定街道空间的面状要素。作为一种特殊的城市设计要素,界面保证了空间的存在,而空间则显示了界面存在的意义。

从空间构成上来看,街道界面由顶界面、底界面、侧界面、对景面构成。顶界面与底界面也可并称为水平界面,侧界面与对景面则归属于垂直界面。正是由于这些要素的相互影响构成了街道空间的不同使用功能。

2.2 街道界面特点与功能

街道界面具有中介性、延续性、连续性、多样性等特点。街道界面是街道围合的城市空间与实体本身所相邻的交界,是互相穿插互相包容的统一体,可以说没有界面这个“中介”,街道空间便不成为空间,实体也将失去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街道界面是城市历史的承载,是城市文脉保留的重要体现,具有城市肌理与文化的延续性。是城市生活空间的载体,成就了街道的使用和场所功能;最后街道界面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延续着城市精神,具有文脉传承功能。

2.3 街道界面要素分类及选择

根据不同的分类原则,要素可以有不同的分类结果。笔者根据要素的物质形态主要分为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两类。其中物质要素主要包含整体层面的地形地貌、山水格局、用地性质、街道功能,详细设计层面的建筑要素(建筑高度、建筑形式、建筑色彩、建筑后退红线)、街道家具等。而非物质影响要素主要有城市文脉、街道个性、居民习惯等(图1)。

3 协同优化理论下的街道界面分要素系统优化控制

3.1 协同优化理论

协同优化理论是由斯坦福大学Kroo等人在一致性约束优化方法基础上对复杂系统设计问题提出的一种分布式、多级的MDO方法。其主要思想是把复杂系统设计问题分解为多个子系统,构造一个系统层,然后用某种策略来协调各系统的设计结果[2]。协同优化包含“系统级优化”和“各子系统优化”两个环节。在子系统优化时,暂时切断子系统之间直接的联系,产生的不一致性由“系统级优化”统一协调。各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包容相互促进。街道界面系统优化设计要求有一定的协同触媒——特色定位为其预定的目标提供一定动力支持,然后对街道要素的规划设计。

3.2 街道界面分要素系统优化设计

基于管理的需要,在优化设计时根据要素特点可分为刚性控制与弹性控制要素。分别对其进行独立、并行设计,再统一协调,以达到最终优化目的。

3.2.1 刚性控制要素

(1)建筑极限高度控制

建筑极限高度对于城市街道轮廓线的形成具有直接影响。在控制中需参考控制性详细规划建筑高度控制与开发强度控制规定,并重点对滨水地带、历史文化保护街区进行轮廓线控制研究,对街区制高点进行详细选址及定位以保证城市街道空间的形成及对视线通廊的控制。

(2)建筑后退红线

不管是设计还是管理都把建筑后退红线作为一个重要依据。但是建筑红线的退让却因与道路红线的衔接不严密而容易造成土地浪费、因权属造成的管理困难等问题。

依据常规做法,城市基本采用多层后退3~5m,高层后退8~12m的简单模糊控制[3],但是具体操作标准不统一,不容易统一控制。因此建议规定高度超过一定距离时,后退距离必须也是一定的,这样便可以保证建筑后退的统一性。

(3)街道宽高比控制

街道宽高比是街道空间尺度的重要指标,也就是平时说的D/H,D为街道宽度,H为沿街建筑高度。研究证明,当D/H=1时,是人眼平视、可辨清界面全高的极限值,此时人的注意力集中于界面的细部,空间具有很好的封闭感。当D/H=2时,则是人眼视野的正常垂直角,是观察整个界面的最佳视角。当D/H=3时,观看者可以看清实体的整体及背景,封闭感较差。当D/H=4时,可看清空间界面的全貌,有空旷的感觉。当D/H=5时,是高低错落的界面空间的外轮廓关系。

因此,对建筑宽高比一般生活性街道应介于0.8~1.5之间,主要生活性街道宽高比可适当放宽,但必须小于2。

(3)沿街建筑高度

经研究发现,建筑中只有最低几层才与街道的活动产生有意义的接触。三层以上人眼的可视性显著降低,同时五层是另外一个临界点,五层以上几乎没有与外部活动产生直接联系的可能。

那么可以强制规定,生活性道路红线宽度为15~40m时,取两个极限值,推算沿街建筑高度應介于10~20m之间;若道路红线宽度15m及以下,对应沿街建筑高度为3.75~7.5m。

3.2.2 弹性控制要素

(1)建筑色彩

对于建筑色彩设计建议提供基于统一模式下不同颜色的选择,这样既可以保证城市街道整体色彩统一,也可以避免相同的颜色导致的单调乏味。此外设计时还需要注意色彩应尽量体现出街道内部的使用功能,如居住功能大多采用高明度、低色度的颜色,办公建筑为体现理智、高效的气氛,往往采用中性或偏冷的颜色等。

(2)建筑风格

通过总体阶段对不同地块内建筑风格的特色定位,详细阶段按照要求选择不同类型的建筑形式,根据建筑限高的控制进行既有指导又有弹性的建筑设计,保证城市建筑风格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有统一的要求。

(3)街道连续性

连续性是街道界面的重要特点,街道界面的连续不仅具有街道美化的作用,还具有使行人具有安全感的作用。所以控制街道界面沿街建筑长度不得少于地块长度的80%。沿街建筑一层设置透明橱窗以增加安全性,提供可依靠的廊柱、进行界面竖线条设计等都有助于街道的连续性。

4 对规划管理的启示

本文阐述了街道界面从系统到分要素设计的系统优化方法,不仅提供了政府管理要点的对象与内容,也对政府严格依法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针对开发管理,还必须完成最后的要素控制与指引。通过直观的形式对每种要素的强制性规定及弹性引导建议,或者通过编制实施导则,赋予其法定地位,并通过不同的方式加强公众参与,从而达到政府有效管理街道界面合理实施的目的。这是一项复杂且庞大的工作,但是为了城市形象与公众生活得更加美好,规划人员与管理部门必须协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赵新意.街道界面控制性设计研究.学位论文.重庆:重庆大学,2006,05:09.

[2]韩明红.复杂工程系统多学科设计优化方法及技术研究:学位论文.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4.

[3]朱晓青,赵淑红,王竹.基于要素构成的街道景观营建与导控:城市科学,2009.03:12.

[4]扬·盖尔(丹麦).人性化城市.2010,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作者简介:王思丰,城市规划师,硕士研究生。

篇6:城市街道绿化的规划与设计初探

1 街道绿地的系统规划

街道绿化在城市的绿地系统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城市街道的绿化需要面线点结合。构建出完善、合理且具有特色的系统, 还能够使城市的特色得到突显, 使绿色街道的生态效应得到有效的发挥, 所以, 必须要对街道的绿地系统进行整体规划。

当前, 各个城市普遍都缺少对街道绿地系统的整体规划。城市的规划人和决策人在对街道进行整体规划的过程中, 都会对交通路面、人工和建筑设施优先进行考虑, 而将绿地规划视作后续工作, 不能同步进行施工。街道绿化的设计和建设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大多还停留在一条街的植物配置和选择上, 无法进行整体、统一的规划, 没有重点, 也没有突显出独特的风格, 无法形成能够对城市的整体风貌进行反映的街道绿地系统。

在城市绿地的系统规划中街道的绿地系统规划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在进行规划的过程中, 必须要先进行良好的分析调查工作, 内容包含了城市的历史文化、自然条件、风俗民情、绿化现状、道路情况、市民意见、长期发展等, 以调查结果为基础, 进行具体的分析与论证, 明确城市街道绿地系统的规划目标、原则、总体布局以及指导思想, 明确主干道与园林景观路的绿化景观设计思路与特色。街道绿地系统的规划必须要对街道绿化、交通、市政设施以及建筑进行合理的安排;要结合远近效果, 同时对近期和远期的效果进行考虑;新建的城区和街道要与老城区、老街道有区别的对待, 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指标。

2 街道绿地的系统布局

对街道绿地进行布局的时候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街道选择什么样的布局形式, 设计人员都要进行全面的分析, 对其中各种因素都要进行综合性的考虑, 要符合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 也不能盲从原有设计, 要勇于创新。

2.1 街道性质和绿地布局之间的关系

城市的街道主要可以分成交通性街道、商业性街道、步行用道以及生活性街道。交通性街道中也有不同的等级划分, 有快速干道, 例如:城市的边缘环路和立交道路等, 城市交通干道, 以及普通的交通道路。不同交通目的的街道, 人流量和车流量有较大的差异。交通干道主要以行车为目的, 车速较快, 只有较少的行人;商业性、生活性的街道的人流量和车流量都很大, 车速比较慢;步行街道完全是为了行人而服务的。街道之间最大的差异就是使用者的不同。使用者在视觉特点、行为规律以及心理上都有所不同, 对街道的功能、景观的需求也有所不同。所以也应采取不同的布局形式, 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此处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

2.2 街道的宽度与断面形式和绿地布局之间的关系

街道的宽度以及断面形式对绿地的布局形式有着直接的影响。街道的宽度能够决定其断面的形式, 所以, 也就出现了多种形式的绿化断面。从简单的一板两带到四板五带, 街道的宽度越大, 能够用作绿化的宽度也会随着提升, 在对绿化的布局形式进行选择时就有更多的选择, 绿化的效果也就会随之提升, 绿化带的宽度大于8米的时候, 就可以将其设计为可以提供休息的开放式绿地。但是, 道路过宽, 占地的面积也就会增加, 这与我国当前城市的用地和资金紧张的情况要求完全不符。所以, 必须要对城市道路的横断面进行合理的设计, 尽最大的可能来提升绿化率, 但是不能过于追求绿化带的形式和宽阔, 必须对实际情况进行考虑, 因地制宜, 以此来确定绿化断面最合理、适宜的形式。特别是对于路面狭窄且具备较大交通量的街道, 可以选择单行植物种植的布局形式, 以此来降低分车带的宽度和数量。

2.3 周边景观和绿地布局之间的关系

当前, 城市最大的特点就是具备较高的人工化, 在对城市长期的建设过程中, 自然景观大部分都已经被人进行了改造, 自然气氛明显出现缺失。当前, 人们对生态的重视逐渐提高, 对回归自然的需求也在提升, 不但要对自然景观的资源进行保护, 还要对已经受到破坏的自然进行恢复和补偿。自然景观最基础的一项就是地形, 山体和水体波澜起伏, 与亲切的植物进行结合, 能够让人感觉到自然所带来的韵味。在道路的建设中, 过于追求道路的便捷、平整, 就会对自然地形进行破坏。毗邻山、湖、河、海的街道绿地布局, 必须要对周边的自然环境进行充分的利用, 如果是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对自然地形进行人工营造, 要以自然式布局形式为主, 突显出自然景观所具备的特色。将自然景观与街道景观进行融合, 不但能够使道路的绿化景观充满鲜明的艺术特色以及体现出城市的风貌, 也使城市的生态环境具备多样性, 城市的生态系统也会更加的稳定。

结束语

当前, 城市面貌在不断的发展, 街道的绿化也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只有将城市街道绿化的设计规划进行具体的落实, 才能够使道路绿地的效用得到有效的发挥, 这就需要决策者、建设者以及管理者等多方面进行参与和协调, 也需要城市居民的支持。决策者要对城市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及时地对观念进行更新, 对体质进行改革;各个部门之间要从整体出发, 进行统一的规划, 相互之间进行协调, 园林绿化管理部门必须要做好设计规划以及施工管理工作, 科学、合理地进行设计, 以此来提高施工的质量, 对养护管理工作有所重视。

参考文献

[1]刘承珊, 曹洪虎, 黄建.城市街道绿化规划设计探讨[J].江西科学, 2005 (3) .

[2]王代香, 雷凤杰, 李岩松.浅谈城市街道绿化规划设计[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6 (6) .

[3]王涛, 陈丽华, 王芙蓉, 武毅, 吴左宾.速度化背景下城市街道绿化整治规划类型学方法应用研究——以渭南街道绿化整治规划模式图法为例[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6) .

[4]毕晓蕊.城市街道绿化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性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

篇7:城市街道立面整治规划设计初探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 中国陆陆续续建造了大量片面立足于基本功能需求, 却忽视形式美, 消极反馈周边环境的建筑物。伴随着中国的经济规模继续扩大以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人民群众对于城市景观的审美品位也在悄然发生改变, 这些建筑物已不再适应需求。因此在现今的中国, 针对这些旧有遗存的建筑立面改造活动犹如雨后春笋。

在城市街道立面整治的实际项目中, 采用多种方式结合的方法。如武夷山市武夷大道市区段沿街建筑立面改造方案, 其具体做法囊括了更换饰面材料、外包立面、更换立面, 以及提炼传统元素, 以当地古建筑色彩为基调, 用现代材料或本土材料来表达延续[1];江苏省扬州市沿街建筑立面改造项目, 为了体现传统建筑文化, 突出具有地方传统特色的建筑立面, 整治中运用构件、色彩、材料和尺度等建筑符号[2];徐州市中山路沿街建筑立面改造, 针对沿街建筑立面存在的问题, 提出相关改造设计原则与方法[3];合肥市多条街道立面整治, 根据街道自身特点和现状问题的不同, 整治侧重点也不同[4]。

每个城市街道立面整治都有其相适应的方法, 并不通用于所有城市, 因此要研究适合本地区的方法及策略, 同时借鉴参考其它城市建筑立面整治的成果和经验。

本文以漳州市区"东大门" (龙海段) 环境整治规划为例, 以实例论述城市街道立面整治规划设计, 以期为本地区街道立面的整治提供依据和参考。本文着重论述当建筑立面形象改动较大时, 运用加法、减法进行形象重塑的立面整治手法。通过对建筑立面整治前后对比, 以一个直观的形式体现整治规划成果。

1漳州市区“东大门” (龙海段) 街道基本特征概述

1.1基地背景

1.1.1文化背景

漳州地处位于福建省东南部, 东临厦门、南与广东交界, 东与台湾隔海相望, 是中国的“田园都市, 生态之城”, 与厦门、泉州并称“闽南金三角”。漳州系历史文化名城, 是闽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在公元686年 (唐垂拱二年) 建州, 迄今已有一千三百余年历史。历史上人才荟集, 俊贤辈出, 走出了林语堂、黄道周等文化名人。在建筑方面, 具有唐宋遗境, 明清风韵, 民国印象, 形成具有显著闽南地域特色的“红砖白石硬山顶”建筑风貌。

1.1.2地段基本概况

地段处漳州市区东部高速公路互通口区域, 位于迎宾路北侧。东连厦门, 西通漳州市区, 作为进入漳州市区的主要通道, 北侧是漳州重要的“云洞岩”风景名胜区, 西南与龙文塔新址遥遥相望。南侧一衣带水, 风景独好。

但是地段范围内脏乱差的市容市貌, 严重影响漳州东大门“交通门户”形象, 备受各级领导和群众的关注, 特列入2012年福建省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点线面”攻坚项目及漳州市十大竞赛重点项目。

本次整治规划的漳州市区“东大门”是指东起漳龙高速江东互通口、西至龙海西溪大桥交叉口的324过境路段, 全长1.56公里, 规划选取漳龙高速江东互通口处的梧浦村和迎宾路与西溪大桥交汇口处两个区域作为整个“东大门”--龙海段环境整治和景观控制的主要节点 (如图1) 。

1.2主要现状问题

1.2.1建筑物现状问题

迎宾路两侧的建筑, 由于历史原因, 并未统一规划设计。建筑物的拥有者在当初建造的时候, 都秉承较为朴素的功能主义, 甚至是功利主义态度。譬如部分建筑物仅仅在沿街入口处做适当立面设计, 另外几个方向则不作考虑, 且建筑外部立面肮脏、杂乱, 材料粗糙简陋, 耐固性耐久性均较差 (如图2a、b) ;各家商铺的牌匾灯箱及空调外机随意摆放, 大大影响了城市的整体感观。 (如图2c) ;部分建筑破旧、内部结构存在安全隐患, 建筑存在违章搭盖现象 (如图2a) ;机动车辆随意就近停放, 带来占道堵路的情况 (如图2a、c) 。种种情况综合在一起, 造就了一批新旧程度不一, 风格、造型杂乱, 外部环境消极, 不能反映建筑地域性特征的建筑群。

1.2.2绿化及配套设施现状

迎宾路街道两侧绿化景观缺乏统一规划, 存在空间浪费 (如图3a) ;绿化系统不健全, 绿化配置效果差, 树种配置不甚合理, 未能营造出怡人的步行环境 (如图3b) ;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 一些基础设施存在破旧、损坏的现象 (如图3c) 。

2建筑整治方法与策略

2.1立面整治方法

一般常见的立面改造方式, 分为三种, 即1.更换墙体饰面材料以及色彩;2.增减立面装饰构件与外包表皮;3.建筑表皮完全更换[5]。

更换墙体饰面材料以及色彩, 是指通过调整材质, 改变色彩, 改变现有建筑的外部观感与视觉效果;增减立面装饰构件与外包表皮, 是指通过改变建筑物的外部造型, 譬如增加线脚、添置山花等做法, 从构成上进行适当重组, 使其在比例、尺度、风格上达到新的要求;建筑表皮完全更换, 即是指彻底重新设计建筑外观造型, 给旧建筑套上一层新“壳子”。在整治过程中, 首先得活用以上办法, 并将其赋予具有闽南本土语境的特质。

2.2具体整治策略

(1) 运用“加法”、“减法”、“置换”等设计手法, 将对街道改造产生冲突的原有建筑立面材质、颜色和风格统一规划, 改善视觉环境。强化其闽南特色建筑人字屋面 (坡屋顶) 形式, 增加胭炙砖与白色石材饰面的搭配及在立面的运用 (图4) 。通过建筑构件的局部替换, 运用闽南元素将门窗、墙面材质和颜色进行统一, 把原先形态意义模糊的建筑变得具有闽南地方特色建筑。

(2) 拆除破旧、内部结构存在安全隐患的建筑, 根据建筑整治的整体风格进行重新建设。

(3) 拆除无序设置的广告牌, 统一其位置、大小、风格, 恢复建筑原貌特征, 并重新设计广告牌, 融进闽南元素图案;将建筑上的空调外机进行整理, 利用闽南风格做构造造型设计, 空调水统一收集。

3建筑立面整治

3.1整治全景前后对比

整治前建筑风格不一, 整体环境脏乱差, 空间划分杂乱 (图5) 。

整治后城市天际线与建筑轮廓线统一而富有变化, 交通景观门户沿线环境宜人, 闽南风格浓郁, 中西文化合璧, 成为整治区域新亮点和群众交流新热点 (图6-8) 。

3.2建筑具体整治措施

(1) 保留建筑原有结构、样式不变, 清洗屋顶屋瓦, 外墙立面重新铺贴闽南红砖与白色石材, 设置空调架, 统一空调外机的位置, 店招统一设置 (图8) 。

(2) 对建筑进行平改坡处理, 外墙面增加闽南建筑柱子样式, 外墙立面重新铺贴闽南红砖与白色石材, 增加空调架, 统一空调外机的位置, 店招统一设置 (图10) 。

(3) 拆除原有建筑, 根据建筑整治整体风格重建, 坡屋顶、闽南红砖、白色石材、闽南建筑柱子样式、装饰构建等结合, 营造闽南建筑风格 (图11) 。

(4) 建筑整治细节:从墙面材质到装饰构件的运用, 如坡屋顶、油标砖、空调架及花格样式等, 充分体现闽南建筑形式和特色 (图12) 。

4景观及基础设置整治

4.1街道景观整治

对沿街空间进行整理, 通过周围建筑、道路、绿化等综合协调整治, 营造尺度宜人的广场景观效果, 形成供人停留的空间节点 (图13-1、13-2) 。

4.2基础设施整治

4.2.1绿化配置

沿街增加行道树, 丰富绿化配置, 在植物的选择上结合当地夏季炎热且慢长的气候特点和审美考虑, 乔木与灌木等植物有机结合, 丰富植物层次效果, 营造宜人的步行氛围。

4.2.2人行道整治

当D/H=1~3时, 是比较舒适合理的街巷空间比例关系[6], 这个比例关系同样适用于许多空间。对于行道树和建筑立面围合成的人行道而言, 适当的比例关系能使人心情顺畅, 对其进行拓宽处理, 并设置绿化隔离带以及停车位填补功能空缺, 对人行道路面进行修补或重新铺贴, 对损坏的路缘石进行修补 (图14) 。营造一个功能完善, 环境优美的人行道。

4.2.3照明以及城市家具布置

根据一定距离和照明需要布置照明, 景观灯造型比较偏仿古类型;根据距离和需求设置休闲座椅和垃圾桶。

5结语

(1) 本文以漳州"东大门" (龙海段) 街道立面整治规划设计为例, 深入探讨了适合本地区街道立面整治的规划设计策略。

(2) 本案例综合运用了建筑类型学、历史学、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方法, 通过采取具有很强针对性的整治策略, 对建筑、景观、相关配套设施之间进行整体协调, 创造宜人的门户沿线景观。在整体整治的基础上, 对屋面、外墙饰面、空调架、店招等进行细部整治。同时, 增加景观规划, 优化绿化配置, 对人行道拓宽和优化, 完善照明及城市家具的质量和数量。

(3) 本案例经过整治基本达到较优的立面整治效果, 丰富了沿街立面主题, 充分体现地域特征, 突出闽南元素, 展示城市文化, 塑造城市的整体形象。在2013年福建省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点线面"工作现场会上, 其规划方案内容、实施成效及建筑立面、景观、环境整治效果等得到了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本案例的街道立面整治规划设计策略带着十分明显的地域性, 其处理方法可供同类工程参考。

摘要:本文以漳州“东大门” (龙海段) 街道立面整治规划设计为例, 深入探讨了适合本地区街道立面整治的规划设计策略。通过对现场调研和区域社会文化信息充分研究解读的基础上, 综合运用了建筑类型学、历史学、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方法, 对街道立面的整治规划设计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研究。采用多因素整体协调处理的方法, 对沿街建筑、周边环境、街道、绿化景观和基础设施配置等进行了有效整治, 从而达到最优的立面整治效果, 丰富了沿街立面主题, 充分体现地域特征, 突出闽南元素, 展示城市文化, 塑造城市的整体形象。

关键词:城市街道,立面整治,立面改造,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何璐珂, 程亮, 陆宜旺.浅谈城市街道景观整治中的沿街建筑立面改造设计——以武夷山市武夷大道市区段沿街建筑立面改造设计为例[J].福建建筑, 2010, 08:17-19.

[2]王筱倩, 杨茂川.谈建筑立面改造设计中地方特色的表达[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2007, 02:1-4.

[3]孟春芳.关于沿街建筑立面改造设计的思考——以徐州市中山路沿街建筑立面改造色合计为例[J].江苏建筑, 2008, (02) :26-29.

[4]丁婧.城市街道景观整治中沿街建筑立面改造的设计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 2010年.

[5]刘涛, 马玉林, 张珊珊.浅谈当代建筑表皮[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 (10) :16-23.

上一篇:木挂板施工方案下一篇:李硕勋烈士纪念馆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