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音乐活动:伊呀伊呀呦

2024-04-30

小班音乐活动:伊呀伊呀呦(共6篇)

篇1:小班音乐活动:伊呀伊呀呦

一、活动目标

1.感受并表现音乐的特定节奏|χχ χχ χ—|。

2.大胆创编动作,感受集体音乐游戏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1.白板课件:《咿呀咿呀哟》。

2.笔记本电脑和电视机。

三、活动过程

一、欣赏音乐。

师:今天,徐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但是这首好听的歌很特别,只有一句歌词,我们来听听看这句歌词是什么?(幼儿听音乐)

二、感受音乐。

1.认识“咿呀咿呀唷”节奏卡,并学会拍 x-。

(1)师:你们的小耳朵真灵,都听到了“咿呀咿呀哟”。

(2)教师出示节奏卡,跟着教师一起学拍节奏卡。

师:它其实就是跟着这张节奏卡来唱的,那你们会拍这个节奏吗?我们一起来试试看。

(3)边出示图谱,边跟着老师拍一拍手。

师:看来我们都已经认识了我们的“咿呀咿呀唷”,其实它是想和我们做朋友。在听音乐的时候如果你听到它了,就跟着它的节奏拍拍手,打个招呼,欢迎欢迎他吧。

2.听音乐感受旋律。

(1)师:咦,我们的看“咿呀咿呀唷”把我们带到了那里呀?(幼:森林里)。这个调皮鬼他想和我们玩个捉迷藏的游戏,但是今天的捉迷藏有点特别,不靠眼睛,靠耳朵。一听到“咿呀咿呀哟”就跟着它的节奏拍一拍,拍对了,它就会出现啦。

(2)教师将所有节奏卡点掉。

师:让我们蒙住眼睛,让他们躲起来。

(3)再次跟着音乐拍手。

师:咦,怎么还少了几个“咿呀咿呀唷”?(幼儿回答。)那我们再来找一找,把那几个没找出来,都找到。

*(4)跟着音乐边唱边拍手。

师:刚刚你们都很棒,把它们都找出来了。他们还想玩一次,不过这一次要增加难度了,它们想请你们边唱边拍手,你们能做到吗?那小眼睛蒙起来,他们这就躲好了。

三、音乐游戏。

1.教师示范。

(1)师:刚刚我们和“咿呀咿呀唷”玩了捉迷藏的游戏,那我们还可以和它做什么别的游戏呢?(幼儿回答)徐老师有个想法,不过需要个小帮手,谁愿意帮帮我?

(2)提问:

师:我们是怎么玩的?(转圈,蹲,跟着节奏转圈和蹲)

(3)集体练习“咿呀咿呀唷”的步法。

2.幼儿进行游戏。

师:那就请你找一个朋友,来做游戏吧。

(游戏一至两遍)

3.在“咿呀咿呀唷”的“唷”处,尝试进行创编。

师:游戏真好玩啊,那 “咿呀咿呀”……“唷”我这里除了蹲还可以怎么玩呢?(幼儿回答)你想怎么玩呢?(说一个试一个,两至三个)那我们找到自己的好朋友,用自己的方法来玩一玩。

四、集体游戏。

1.教师讲解规则。

师:刚刚我们是两个朋友一起玩这个游戏,现在我们一起来试一试,请大家手拉手围一个大圈, “咿呀咿呀”的时候可以……(等待幼儿讲述,挑选方法有节奏的顺一个方面走),在“哟”的时候……(蹲下来)。

2.幼儿游戏。

3.结束语。

师:其实我们还有很多不同的玩法,“咿呀咿呀”的时候也能有不同的动作,有时间我们再来一起玩一玩吧。

篇2:小班的音乐活动应以律动为主

一、带领幼儿进入实际的情境中去亲身感受

在刚入园不久的幼儿学习“打鼓、吹号”这一模仿动作之前, 我们先让幼儿观看本园哥哥姐姐们为庆祝国庆而练习打鼓、吹号的活动, 幼儿会对哥哥姐姐的这一活动产生极大的兴趣, 看得非常认真、仔细。待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后, 再教他们做打鼓、吹号的动作。这些孩子由于进入了生活的情境, 有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感受, 在头脑中留下了鲜明、深刻的表象, 因此在随音乐做这些动作时, 就能创造性地用各种方式富有感情地表现出来。

二、观察实物的动作

在教幼儿学小鱼游的动作之前, 我先让幼儿观察活动室里鱼缸中的金鱼是怎样游的, 幼儿观察后有的说:“鱼游水没有声音。”有的说:“小鱼用翅膀在游。”到了音乐课上, 我说:“一会我当捉鱼的人, 你们当小鱼, 小心别被我的网捉住呀!”接着让幼儿先听音乐, 然后自己随音乐做小鱼游。这时大部分幼儿都自发地把手放在身体的两侧, 或垂在下面, 两手前后摆动。名航小朋友用游泳动作表示鱼在水中游, 澜波小朋友用碎步轻轻地跑动, 还特地跑到我面前说:“小鱼游是轻轻的。”幼儿们用的都是小小的跑动步子, 没有一个是跳跃前进的, 因为他们所观察的金鱼都是轻轻地、无声地、自由自在地游动的。这一观察活动对他们进行小鱼游这一模仿动作起了极大的影响, 使他们在身体活动的同时, 头脑里也有着丰富的思维活动。

三、用实物演示动作

在教“敲锣、打鼓、放鞭炮”这一模仿动作时, 我除了先给幼儿观看及倾听鞭炮的响声外, 还有意识地左手提着一面锣, 左臂夹着一个小鼓, 一边慢速地敲着锣、咚咚咚咚快速地打着鼓, 一边走到活动室, 以造成热闹的气氛, 从而引起幼儿的注意。等到上音乐课时, 弹着“敲锣、打鼓、放鞭炮”这一模仿动作的曲调时, 我眼睛看着琴上的锣与鼓, 提问幼儿这是什么。经过我的暗示, 幼儿很快联想到了刚才老师敲锣打鼓的情景。从这以后, 再用这样一些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做模仿动作时, 幼儿脑子里的表象就会起积极的作用。

四、给幼儿实践的机会, 以获得亲身体验

幼儿对摘苹果的模仿动作很感兴趣, 为了让幼儿能更好地做出手腕转动、摘下果子的动作, 我组织幼儿亲自采摘园内成熟的水果, 从而使他们有亲身的体会。同时, 为了让幼儿能把手指张开, 用张大的手指做摘苹果的动作, 我把大苹果依次放到每个幼儿的手中, 给他们机会, 让他们尝试摘苹果手指要张大到什么程度。

篇3:小班音乐游戏活动:大象和小鸟

1.初步熟悉音乐的旋律,感受ABA的结构,能准确分辨轻快与深沉有力两种不同的音乐性质。

2.在感受音乐的基础上,尝试共同商讨游戏的动作和玩法,并大胆根据音乐创编动作,丰富音乐形象。

3.在有秩序的游戏中体会合作游戏的愉快。

活动准备:

1.课件。

2.经验准备:

孩子们感受过低沉和轻快的音乐;听音乐玩角色游戏。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故事,故事里说的是哪些小动物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故事:有一天早晨,森林里的空气真好,今天是哪位小动物第一个起床呢?(教师动作模仿)对了,是大象(播放课件),大象摇着长长的鼻子,踩着沉重的步伐,慢慢地向我们走来,(教师哼唱乐句)1 1 | 3 1 | 1 3 | 1 —|,大象边走边说:“啊,新的一天开始了,小动物们都赶紧起床吧!”(教师用低沉的声音来说)

提问:大象说话的声音听起来怎么样?(粗、低、重)

这时大象说话的声音被一个小动物听见了,是谁呀?(教师身体模仿)对,是小鸟(播放课件),它拍着轻快的翅膀,飞起来了,1 1 3 1 | 1 1 3 1 |1 1 3 1 | 1(老师哼唱旋律)小鸟一边飞一边说:“新的一天开始了,大象先生,你好!”(教师用清脆的声音来说)

提问:小鸟的声音和大象的声音比起来,小鸟的声音怎么样?(细、清脆)

二、理解音乐

1.第一次倾听音乐。

林老师还给小朋友带来了一段音乐,这段音乐里说的就是大象和小鸟的故事,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听听在音乐里哪儿听起来像大象的声音?哪儿听起来比较像小鸟?我和你们一起听。

倾听时教师的指导语:这里听上去是谁?记在心里,这里呢?注意听这里有几个声音?

提问:刚才这段音乐里你听到了谁?你怎么听出来的?你听到的声音是粗的还是细的?你听到的哪个声音比较粗、比较低,那是谁?(大象)还有个声音是谁?小鸟的声音怎么样?

2.了解高音和低音。

教师小结:在音乐里除了有好听的旋律以外还有一种叫高音和低音,低音就像我们今天听到的大象的声音一样,听上去很沉、很重,好像在地上走路,音乐里还有高音的部分,听起来就像小鸟清脆的叫声,像小鸟在天上高高地飞翔。因为有了高音和低音的变化,所以小朋友一下子就猜出谁是大象,谁是小鸟。

3.第二次倾听音乐。

带着问题倾听音乐:这次我们来仔细听听在音乐里谁先出来,接着又是谁?最后音乐又有什么变化?

三、角色游戏

1.用肢体动作表现音乐形象。

你们都能听出哪里是大象,哪里是小鸟吗?那当你听出它们是谁,就学做它们的动作,可以吗?

2.用两只手分别表现大象和小鸟。

刚才小朋友是用整个身体来表演大象和小鸟的,那如果让你们用一只手当大象,一只手当小鸟,可以吗?如果听到大象的声音,我们就用右手慢慢地摆动,如果听到小鸟的声音,我们就用左手在天上飞翔?如果听到两个一起呢?对了,两只手一起动,我们把小手准备好,和着音乐来试一试。

2.分角色表演。

(1)看大屏幕,找游戏规则。

大象和小鸟也听着音乐做起了游戏,我们来看一看他们是怎么玩的。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他们是随便走的,还是听着音乐走的?听到低音谁走?大象怎么走的?跟着音乐的节奏慢慢地、重重地走。听到高音呢?小鸟怎么飞?低音高音同时出现时,大象和小鸟做什么了?恩,它们走到一起,一只大象找一只小鸟做朋友,相亲相爱真温馨。

(2)幼儿分角色表演。

孩子们想玩游戏吗?谁愿意表演大象?谁愿意表演小鸟?听着音乐来试一试。

(3)创编动作。

大象们有什么更漂亮的动作吗?(喝水,抖抖脚、洗澡、喷水)小鸟们有什么更漂亮的动作吗?(旋转飞、高飞、低飞、吃虫子)

幼儿交换角色,进行游戏。

四、延伸活动

大象和小鸟有点累了吧,我们找个位置休息一下吧,大家休息时,我请来了两个小乐器(鼓、三角铁)。

教师演奏鼓,提问:你们觉得这是谁的声音?(大象)

教师演奏三角铁,提问:这个听上去像谁?你们想敲吗?我们下次用小乐曲演奏出大象和小鸟的声音好吗?

篇4:小班音乐活动:伊呀伊呀呦

一、音乐游戏所采用的音乐背景要有利于记忆

音乐游戏在运行的过程中,要利用一些音乐作为伴奏。但是小班幼儿对于音乐的理解能力比较差,教师为了使音乐游戏顺利地进行下去,尽量要选择那些类似于歌谣和歌词的曲子,这样一来,幼儿才可以快速记忆。

例如,经典儿歌《小白兔》,幼儿可以根据歌词来做具体的动作,歌词中这样唱“小白兔,白又白,两支耳朵竖起来,蹦蹦跳跳真可爱……”这样的歌词具有很强的指令性,对于动作要领幼儿很容易就可以掌握。在《小小玩具兵》这个音乐当中,只有音乐旋律没有歌词,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的身旁进行有效指导,教师要作为“指挥官”发号时令,在具体的音乐带动下,学生就可以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音乐游戏活动,还可以促进学生将音乐旋律进行记忆。但是教师在选择具体乐曲的时候,最好还是选择有简单歌词的乐曲,只要教师稍微指引,学生就可以自主完成游戏内容。

二、教师在游戏过程中要运用游戏化的语言

幼儿阶段的学生难免会犯错误,教师应该尽量避免采用批评的方式,更多地采用温和的方式进行教育,让学生可以积极地融入到这个教学活动当中,教师要多采用游戏化的语言,拉近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投入到有趣的游戏环境当中,开始学习音乐。教师在运用游戏化语言的时候,要注意一定的时机性和形式性,将各种各样的影响因素充分地考虑进去,要以吸引学生的兴趣为主要目的,使学生将音乐良好地进行掌握。音乐可以提高学生的具体情操,学生普遍都喜欢玩游戏,教师采用游戏化的语言,会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增加游戏情境的真实性。

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做法,例如有些爱发脾气的学生,教师就可以故意这样说:“你要是再发脾气,一定是坏脾气的小妖怪来找你了”。天真的孩子们当然谁也不想让小妖怪来找自己,这个时候教师再去给学生去讲道理,学生才可以听进去。应该以学生具体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去选择学生喜欢和熟悉的儿歌和游戏化的语言。在幼儿阶段最适合的活动形式就是游戏,可以在游戏中将具体的教学内容穿插进来,为学生设计具体的游戏情境,利用比较形象的游戏化语言,为学生提供比较轻松的学习氛围,学生可以通过这种活动获得来自学习的成就感,有利于学生形成乐观的性格。

三、具体的内容要具备游戏性

在幼儿音乐教育的过程中,除了音乐游戏的引入之外,还可以将韵律活动以及音乐欣赏活动适当地引入到教学活动中,这些活动的引入也要具备游戏性。

例如,在学习《我的好妈妈》这首歌曲时,可以将游戏的形式进行充分的引用,设定具体的场景,将歌曲的具体情境形象地表现出来,让学生们分角色扮演这首歌曲,找两个学生,分别扮演妈妈和孩子,按照歌词的具体指示,指示学生去完成一场类似于音乐剧的表演,让学生边演边唱,当歌词中唱到:我的好妈妈,下班回到家……妈妈、妈妈、快坐下……歌词中出现的具体情境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经历的场景。

老师和家长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幼儿时期,对其实施初级的音乐教育,使具体的音乐教学具备游戏化,将游戏的趣味性充分地体现出来,和音乐教育充分地结合,教师在设计音乐游戏的时候。其具体的内容一定要具备趣味性和情节化,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音乐知识,这也是小班幼儿音乐教育中游戏活动开展的目的。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针对小班幼儿音乐教育中游戏活动的开展作出具体的论述,可以了解到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的发展现状,帮助幼儿可以在愉快轻松的氛围当中学到音乐知识,为以后音乐方向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也可以不断增加,促进音乐教学效果的提高,希望可以为我国小班幼儿音乐教育提供一定的帮助。

摘要:<正>小班幼儿音乐教育发展过程中,游戏活动可以促进小班幼儿音乐教育完成其教学目标。幼儿阶段的学生,注意力很难集中起来,无法很认真地上音乐课。在音乐教育中融入游戏活动,可以有效地引起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提升学生对音乐教育的主动性,可以积极地参与到特定的活动当中。本文主要探索如何更好地利用游戏活动

篇5:小班音乐活动:伊呀伊呀呦

一、歌唱活动

创造性的幼儿歌唱活动主要体现在为歌曲创编新词、创编表演动作及创造丰富的演唱形式三方面。

(一) 为歌曲创编动作是歌唱活动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

小班幼儿的音乐作品一般都是短小工整的歌曲, 歌词的内容也较易于幼儿用动作表现。让幼儿为歌曲创编动作, 既可以激发幼儿歌唱的兴趣, 帮助幼儿记忆歌词, 又可以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在引导幼儿依据歌词进行创编时, 教师应注意最好一个乐句只编一个动作, 有时候甚至两个乐句编一个动作, 动作太多反而不利于幼儿记忆和再现歌词。如在教《苹果》这首歌时, 就是一个乐句编一个动作。“树上许多红苹果 (做指点苹果的动作) , 一个一个摘下来 (做摘苹果的动作) 。我们喜欢吃苹果 (做双手指自己的动作) , 身体健康多快活 (做拍手表示高兴的动作) 。”同时, 由于小班幼儿生活经验和认识能力的局限, 教师应利用教育契机引导幼儿接触新鲜事物, 幼儿认识的事物越多, 想象就越丰富, 动作也就越形象、逼真。同时在创编的过程中, 教师还应要求幼儿有求异的精神。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尽情发挥, 尽量做出与其他幼儿不一样的动作, 这正是挖掘幼儿创造潜能的关键。这样, 在以后的音乐活动中, 幼儿就能更好地迁移已有的经验, 尝试创编不同的动作。

(二) 引导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为歌曲创编歌词

让幼儿演唱自己编填的歌曲, 既可以巩固幼儿的词汇, 丰富幼儿的联想和想象, 提高幼儿的发散思维能力, 又可以帮助幼儿体验自主探索和创造性参与的快乐, 获得某种成就感和自信心。如《我爱我的小动物》这首歌中, 每段除了小动物的名称和叫声不同之外, 其他所有的歌词都是相同的。幼儿学唱这样的歌曲, 记忆歌词的部分相对来说就比较轻松, 教师就可以引导幼儿用更多的精力去创编歌词和让幼儿体验创编带来的快乐。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 教师还可要求他们独立地想出新词填入曲调中唱出。教师将幼儿所想的内容加以整理, 代替原有的歌词让所有的幼儿一起唱, 既让能力强的幼儿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 又给了能力弱的幼儿一次学习、丰富自己知识的机会。

(三) 让幼儿为同一首歌创造不同的演唱形式

为同一首歌创造不同的演唱形式可以训练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同时也可以加深幼儿对歌词的理解, 提高歌唱的表现力。如在教《这是小兵》这首歌时, 首先教幼儿集体学唱, 待幼儿相对熟悉之后, 和幼儿一起探讨可以运用哪些演唱形式进行演唱。幼儿借助已有的相关经验加上自己的想象, 想出了各种演唱的形式。最后教师将幼儿的想法进行梳理, 最终大家决定先是全班幼儿一起唱, 然后是一组唱一句, 最后大家进行歌表演, 幼儿一边唱一边做动作表演。这是教师和幼儿一起决定的演唱形式, 幼儿的兴致很高, 唱得非常投入。

二、韵律活动

在律动教学中, 教师除了教会幼儿一些动作和技巧之外, 还应以“导”为主, 给幼儿一个创造性的空间。如在每次活动中, 教师可将重难点提出来进行示范练习, 其余的动作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自编自演, 这样幼儿才能积极、自主、愉快地进行创作和表演, 既让幼儿体验到了音乐的美, 又发挥了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韵律活动“小兔捉迷藏”, 根据乐曲合拍地做蹦跳步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将这一动作的学习进行了由易到难的层次处理, 逐步帮助幼儿熟悉和掌握音乐的节奏和动作的要领。重难点解决之后, 引导幼儿模仿、自由表现“花朵”这一美好的事物, 给幼儿以充分的空间去创造。幼儿尝试创编了各式各样花的姿态:有的幼儿的花开得大大的, 有的幼儿的花开在身体的前面, 还有的幼儿的花长得高高的……

三、打击乐器演奏活动

打击乐器演奏过程中的创造性表现主要体现在幼儿能够运用节奏、音色、速度、力度的变化设计配器方案和进行演奏表现。小班幼儿已能够为熟悉的、性质鲜明的音乐形象选择比较合适的乐器和演奏方法。如打击乐活动“大象和小蚊子”, 活动前教师先鼓励幼儿自由地玩一玩大鼓和串铃, 让幼儿初步感受这两种乐器发出的不同声响。在活动过程中自始至终坚持幼儿感受在先的原则, 通过倾听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述故事, 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促使幼儿主动地探索, 进一步认识这两种乐器各自的声响特点, 理解乐器与相应动物的匹配关系。因幼儿亲身感受过这两种乐器的声响, 发现大鼓发出的“咚咚咚”声很像大象走路的声音, 串铃发出的“嗡嗡嗡”声可以表现小蚊子飞的声音。因此当幼儿和教师分别扮演小蚊子和大象角色持乐器演奏时, 大多数幼儿能开心地听着故事配乐, 创造性地边演奏乐器边表现出大象走路、跺脚和小蚊子飞的身体动作。

四、音乐欣赏活动

幼儿在欣赏音乐的同时, 往往伴随着创造活动。对于小班幼儿来说, 他们已经能够了解一些可以用来表现音乐感受的手段, 并且能够渐渐地学会比较自如地运用这些手段。他们最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创造性表现手段就是身体动作。教师可以让幼儿通过动作来创造性地表现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尽量做得与其他幼儿不同。大多数幼儿的动作表现和音乐所要表达的情绪是非常贴切的, 如给幼儿欣赏《小海军》的音乐时, 幼儿立刻就被那种进行曲风格的曲调所吸引, 在雄壮有力的音乐旋律下幼儿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解放军, 会表演解放军正步走、敬礼、开大炮等各种与音乐相关的动作。

每个幼儿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创造意识, 教师不应凌驾于幼儿之上, 而应尊重和爱护幼儿好表现的个性, 鼓励和支持他们的创造。只要幼儿有自己的创造意图, 教师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样, 幼儿的个性才会得到健康发展, 自我意愿才能得以实现, 其创新意识也才能不断增强。总之, 教师在音乐教育活动中要注意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 能够让幼儿真正做到“我的音乐我做主”, 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 激发幼儿的创造性, 扎实而又有效地促进学前儿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幼儿的创造性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摘要:音乐是幼儿艺术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音乐不仅可以熏陶幼儿的审美感, 而且还可以开发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幼儿期是创造力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时期。如果幼儿的创造力在关键期没能得到很好的培养, 必将对幼儿今后创造力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然而教师如何在你教我学的音乐活动中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使枯燥平淡的音乐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和富有创造性, 是教师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

篇6:小班幼儿音乐活动中节奏感的培养

关键词:小班幼儿,音乐欣赏,节奏感,声势,音乐角

为了培养小班幼儿的音乐活动中节奏表现能力,我在小班开展了许多音乐活动和节奏游戏,从中探索出一条培养幼儿音乐活动大胆地进行节奏表现能力的方法途径。

一、培养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感受节奏的兴趣

对节奏产生兴趣是学习和表现节奏的基础和前提。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我不急于让他们通过各种风格迥异的乐曲来了解节奏特征,而是结合了刚入园幼儿的日常生活需求、常规训练等让他们潜移默化的感受简单的语言节奏。我要求幼儿排队、搬凳子等,都会有节奏的发出指令如“请你快快排好队”或是“请你轻轻搬凳子”。由于幼儿之前从没有接触过这样有节奏的指令要求,因此会对这些指令特别感兴趣,每次听到这样的指令都表现出兴奋地情绪,甚至有些幼儿已经开始无意识的进行模仿。在这个基础上,我尝试让幼儿进行有节奏地自我介绍,如“我叫XXX,请问你叫什么啊?”如果名字中只有两个字的幼儿,他们能正确的将原本的八分节奏改成四分节奏,这让我发现了幼儿对节奏的感知已经有了一定得经验积累。通过这样的简单游戏,幼儿不仅相互认识了,还满足了他们对语言节奏表现的欲望,许多幼儿在家里都会不由自主的和父母玩起这个自我介绍的游戏,说明他们已经对感受节奏、表现节奏产生极大的兴趣。

二、丰富幼儿对各种节奏特征的经验积累

1.通过音乐欣赏来丰富幼儿对各种节奏特征的经验积累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他们喜欢色彩丰富的事物。对于音乐,他们同样喜欢音乐形象鲜明、丰富的作品,我选择了法国作曲家圣桑的组曲《动物狂欢节》,首先我通过故事的形式激发幼儿对组曲的兴趣,接着我出示各种动物,引导幼儿结合以往的生活经验,欣赏每首分曲并进行对号入座。比如欣赏《序曲与狮王的进行》,让幼儿感受到了狮子是森林之王,它的出现是威严的,士兵们迎接它的到来,吹着号角是很雄壮的场面,而伴随的音乐就是雄壮的,威严的,神气的。虽然我不用讲明这就是进行曲的节奏,但是幼儿已经了解到了怎样的音乐表现是雄壮的、神气的。这部组曲音乐形态丰富,节奏鲜明,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充满了新鲜感,就像在听一部美丽的童话故事,同时从中积累了丰富的节奏表现的经验。

2.在生活中发现并积累各种节奏表现特征

小班幼儿对生活中的各种有声响的事物都特别感兴趣,我利用这一特点,让幼儿利用各感官从生活熟悉的、常见的事物中寻找节奏。比如钟表上秒针走的声音“滴答滴答”,雨滴打在屋檐上的声音也是“滴答滴答”,幼儿能够区分出雨滴的声音比秒针走的声音要大; 让幼儿观察老爷爷、大人走路,幼儿能够说出老爷爷走路很慢是“哒— |哒— | ”,大人走路比较快是 “哒哒|哒哒| ”,他们还能说出小朋友跑起来很快的声音就是“哒哒哒哒|哒哒哒哒| ”,这说明了幼儿已经能够区分节奏的快慢; 对于节奏的高低起伏,幼儿会误解成声音的大小。对此,我先尝试用钢琴的音阶来与幼儿进行走台阶的游戏,让幼儿感知上行是往上走,下行时往下走,进而直观的了解到往上走的声音是越来越高,往下走的声音是越来越低。接着我再让幼儿寻找生活中的高低节奏,幼儿发现了小鸟的声音很尖很细,牛的声音很低很粗。幼儿在生活中寻找到了各种不同的节奏表现特征,并乐于进行模仿,有的用脚,有的用手,有的用嘴巴,充分的体验到了生活中的节奏美。

三、通过声势节奏训练,提高幼儿对节奏的表现能力

小班幼儿对打击乐同样十分感兴趣,对各种打击乐器能发出各种不同的声响,幼儿感到十分新奇也十分愿意去尝试。但是如果在幼儿还没有掌握好如何跟随节奏进行打击乐表演,很容易出现混乱的场面,幼儿被乐器完全吸引,根本顾不上听音乐。因此在一开始,我并没有让幼儿要按照规定的节奏进行击打,我放手让幼儿自己去探索乐器的声音,一种乐器能够发出多少不同的声音。幼儿在积极地探索过程中,果然发现了同一种乐器能够发出不同的声音,并能进行模仿,比如大鼓,击打鼓面发出“咚咚咚”的声音,击打鼓边发出“哒哒哒”的声音,击打鼓侧发出“叩叩叩”的声音。幼儿在探索过程中收获了极大地满足感,激发了他们更进一步的探索精神。 在这个基础上,我开始进行循序渐进的声势节奏训练。

1.引导幼儿寻找肢体的声响与四大类打击乐配对

先让幼儿找出身体能发出的所有的声音,我引导幼儿“你们的身体就是一个小乐队,能够发出很多美妙的声音,现在比比看谁的身体能发出最好听的声音”,幼儿都开始使出浑身解数来找出连我都没有想到的很多声音,最后我们采用了大部分幼儿寻找的声音比较有代表性的: 拍手、跺脚、 拍腿、捻指( 大部分幼儿经过了很长的练习才学会,一开始他们自发的使用嘴巴的声音来代替) 。接着我出示四个代表性的打击乐器: 皮革类的大鼓、 木质类的蛙鸣筒、散响类的铃鼓、金属类的三角铁让幼儿进行乐器与肢体声响的配对: 跺脚———大鼓,捻指———铃鼓,拍手———蛙鸣筒( 当要快速演奏散响乐器时用拍手来代替捻指) ,拍腿———三角铁。

2.引导幼儿根据乐器做出相应的肢体动作,训练幼儿一拍一下的拍打节奏。

在幼儿熟悉各种声势动作和与乐器配对之后,我会交替出现各种乐器,并且以不断变化的速度来打击乐器,让幼儿根据不同的速度不同的乐器进行声势节奏训练,这种方法能够训练幼儿一拍一下的拍打节奏,逐渐形成节拍意识。在这个阶段的快结束时,我会有计划的进行一些乐器变化和速度变化,让幼儿呈现出很完整的一次表演,整齐而有气势,他们体验到了一种强烈感官刺激,更加乐此不疲地投入到游戏中。

3.利用奥尔夫音乐教学中的十六宫格进行声势训练

在幼儿已经很好地掌握声势动作后,我让幼儿认识十六宫格,一格即是一拍,目的是让幼儿通过看十六宫格进行节奏和节拍的进一步认识,能够说出一格拍一下,这是节拍; 看格子里有几个图片就拍几下,这是节奏。 另外我把歌曲以十六宫格图谱的形式呈现,让幼儿进行声势配乐甚至是简单的多声部合奏。经过这样的训练,任何曲子,不管是用打击乐器还是声势动作,幼儿都能轻松地进行配乐,并且都是一个完整的表演。

四、创设音乐角,给予幼儿创造节奏表现节奏的空间

我将十六宫格投入到音乐角中,让幼儿自由的进行节奏创编并将其表演出来。幼儿有了更大的空间可以自由发挥,将自己的想法大胆的实现再与其他幼儿共同分享自己创作的作品,在这里幼儿对音乐节奏表现的兴趣得到了极大地激发以及创造性得到了发展。

幼儿的节奏表现能力在这样一系列的游戏中得到了提升,能够准确的把握歌曲的节奏,并且利用积累的经验生动的表现出歌曲的各种强弱、高低、快慢节奏。节奏感的增强和节奏表现能力的增强都能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音乐,表现音乐。

上一篇:秋季留言空间语录下一篇:市对区考核领导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