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农业项目实施方案

2024-05-02

循环农业项目实施方案(共6篇)

篇1:循环农业项目实施方案

循环农业项目计划书

循环农业符合国家农业发展路线设计思路,通过建立农业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环境质量改善的动态均衡机制,将农业的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要素视为一个整体加以统筹协调,形成了依靠提高要素生产率而不是靠增加生产要素投入量的集约型内涵增长方式。

2016年9月28日,《农业综合开发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指引(2017-2020年)》由农业部办公厅、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发布,自2016年9月28日起施行。积极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保育型农业发展,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标准化生产水平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具体循环农业项目点的设计思路从两方面思考1寻找供给侧循环农产的设计,根据项目所在地的现场具体环境设计符合天时、地利与人和的亮点2客户需求侧符合市场价值规律入手。

一、项目的简要介绍

按照完整的循环农业链条进行项目设计,项目建设原则上须包括 1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2农副资源综合开发、3标准化清洁化生产这三部分内容,同时兼顾资源利用的多样化和废弃物处理的不同方式,每个项目地点根据自己实地的实际情况,农场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设计发展适合自己农场自身特点的循环模式。

二、项目的内容

1、立项依据:循环农业通过建立农业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环境质量改善的动态均衡机制,将农业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各种资源要素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加以统筹协调,它改变了传统农业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投入的粗放外延型增长方式,形成现代农业依靠要素生产率提高的集约内涵型增长方式。

2、项目意义:循环农业是现代生态环境的需要,未来提高生产效率的生产方式。

3、项目的内容

循环农业定义是:在循环经济指导下,以生态农业为基础的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是农业资源减量消耗,农产品多级利用,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闭合循环生产模式的工业性农业。要按照完整的生态循环农业链条进行项目设计,生产时要达到清洁生产不污染环境,项目建设原则上须包括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副资源综合开发、标准化清洁化生产等三部分内容,同时兼顾资源利用的多样化和废弃物处理的不同方式。在具体项目设计时,项目单位可根据区域和自身条件,围绕关键环节、关键措施、关键技术,进行选择和搭配,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4、循环农业发展的模式类型

(一)基于产业发展目标的循环农业模式类型

1、生态农业改进型,以现有生态农业为基础,从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角度出发,改进生产组织新式和利用方式,通过种植业、养殖业、林业、渔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及消费服务业相互结合,相互作用,构建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实现农业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高效利用的角度出发,改进生产组织新式和利用方式,通过种植业、养殖业、林业、渔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及消费服务业相互结合,相互作用,构建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实现农业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

2、农业产业链延伸型,以公司或集团为主导,以运销或加工企业为龙头,实现企业和基地农户有机联合,企业通过技术改进提高效率,提高了附加值,有效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

3、废弃物资源利用型,以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化利用,牲畜粪便能源化利用,通过做为反刍动物饲料和食用菌基质料和生产单细胞蛋白基质料,通过作为生活能源和工业原料提高资源利用率的途径,提升农业运行的效益。

4、生态环境改善型,注重农业生产环境的改善和农业多样性的保护,将其看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基于产业空间布局的循环农业模式类型

1、微观层面—以单个企业、农户为主体的经营模式,以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为对象,以科技创新和技术带动为纽带,引导企业和农户发展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污染排放为目标,形成产加销一体化链条。

2、中观层面—生态园区型模式,以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的循环链建设为主要途径,以实现资源在不同企业之间和不同产业之间充分利用为目的,构建二次资源的再利用再循环的经济体系。

3、宏观层面—循环型社区模式,以区域为整体单元,理顺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的耦合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设计及农业产业化升级,构建区域闭合的循环农业经济圈打造全体人民参与的循环农业经济体系。

循环农业的驱动力是经济效益,要延长产业链,实现工、农、商之间的交叉利用和共同发展。农业产业化体系是是实现循环农业发展的具体形式,我们可针对公司已建成的农业项目,按照循环农业的设计思路,把它们交叉组合在一个循环型区域经济圈内—循环区域的农业开发构想,从宏观社区层面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耦合关系入手,思考中端生态园区各循环农业企业处于循环链的位置设计思路,到微观单个循环体的内部循环设计,构建发展区域循环农业经济的思路,设计好中端循环农业经济链中各循环体如何搭配构建成可以相互利用的构建生态园区类型模式,其中可引入公司已经建成的田园园综合体,观光农业,特色农业,现代农业,等已经建成的项目,同时加入健康板块药食同源的中草药种植基地,设计一个企业内部建设项目的循环经济圈的系统。

三、项目发起人、股东方、管理和技术支持

1、项目发起方的背景: 华夏五维企业集团

2、项目发起方的业务,包括近三年的财务报表: ⑴项目发起方的业务情况 ⑵项目发起方近三年的财务报表

3、项目发起方的主要股东和管理人员的简历。

四、市场和销售安排

1、市场的基本情况: ⑴该产品的主要用途 ⑵本地、国内和出口市场的目前容量、增长率,价格变化等。

2、该项目的生产能力、生产成本,单位销售价格、主要销售对象,和预计市场份额: ⑴生产能力及生产成本 ⑵单位销售价格、主要销售对象 ⑶预计计划份额

3、产品的客户情况,销售渠道的安排: ⑴客户情况 就客户的情况进行说明。⑵销售渠道 介绍销售渠道的安排情况。

4、目前市场竞争情况: ⑴其他现有生产厂家 列举出其他生产厂家的情况,以及最具有威胁性的地方。⑵计划新上的类似项目,替代产品的情况 列举出这些厂家的类似项目,替代产品的具体情况,指出其对现在项目的潜在威胁。

5、影响产品市场的主要因素: 就能够影响产品市场的因素进行详细的分析。

五、技术可行性、人员、原材料供应和环境

1、项目计划采用的生产工艺:

2、与其他公司合作的安排:

3、项目的人员培训和关键技术的保证: ⑴人员培训 就人员培训进行阐述。⑵关键技术的保证 就关键技术的保证方面作出阐述。

4、当地的劳动力和基础设施状况: 就通讯、交通、水源、能源和电力供应等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5、生产成本和费用的分类数据:

6、原材料供应的来源、价格、质量:

7、计划生产设施与原材料供应、市场、基础设施的关系:

8、计划生产设施与规划与现有同类生产设施的比较:

9、生产设施的环境因素和应对措施。

六、投资预算、融资计划和效益分析

1、项目投资和资金安排:

2、项目的资金结构: 就股东的股本投入情况、股东贷款情况以及银行融资数额进行阐述。

3、希望国际金融公司与银团的参与方式,股本、贷款或两者兼有:

4、项目的财务预测: 就生产、销售、资本和负债、利润、资金流动、效益的回报进行预测。

5、影响效益的主要因素。

七、政府支持、管理和审批

1、当地政府的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对项目的影响:

2、当地政府对该项目可以提供的鼓励措施和支持:

3、该项目对当地经济的贡献:

4、该项目需经过的审批手续和时间。

八、项目准备和进展的时间表

1、进行项目分解:就项目的实际情况将项目分解成几个比较小的模块。

2、里程碑事件:列出该项目可能经过的几个里程碑情况。

3、时间安排:就项目的具体时间安排进行分配。

4、经费安排:就项目的每个周期以及分解情况进行经费的分配。

5、人员安排:在各个项目模块以及时间段的人员安排情况。

篇2:循环农业项目实施方案

(2017-2020年)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新发展理念,推动资源利用高效化、农业投入减量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农业部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研究决定,在总结以前年度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从2017年起集中力量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推进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建设。根据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相关政策,现对项目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中央提出的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解决一定区域范围内农业生产、生态循环突出问题为导向,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业生产条件和产业基础,发挥农业部门行业技术优势和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科学合理地选择生态农业循环模式,开展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副资源综合开发、标准化清洁化生产等方面的建设,促进农牧结合、种养循环,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二)基本原则

一是整体化设计。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抓住关键、系统谋划、综合设计生态循环农业建设项目,确保产业链条、资源利用循环通畅。

二是菜单式选项。对照整体化设计的建设内容、循环模式与项目基础条件,根据“填平补齐”原则,菜单式选择所需建设内容,确保循环模式通畅。

三是区域性推进。在县域内选择核心区域整体推进,力争打造一批生态循环农业乡镇,并向周边辐射带动。

四是市场化运作。通过政策和资金引导,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项目建设并负责项目运营。

(三)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2017年-2020年建设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300个左右,积极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保育型农业发展,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标准化生产水平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2.绩效目标

以提高区域范围内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实现农业废弃物“零排放”和“全消纳”为目标,建立起养分综合管理计划、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指标体系等管理制度,使循环模式、技术路线、运行机制和政策措施四者有机结合,区域内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得到有效控制,努力实现“零”增长;畜禽粪便、秸秆、农产品加工剩余物等循环利用率达到90%以上,大田作物使用畜禽粪便和秸秆等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达到30%以上;农产品实现增值10%以上,农民增收10%以上,农业生产标准化和适度规模经营水平明显提升,实现资源节约、生产清洁、循环利用、产品安全。

二、主要建设内容

按照完整的生态循环农业链条进行项目设计,项目建设原则上须包括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副资源综合开发、标准化清洁化生产等三部分内容,同时兼顾资源利用的多样化和废弃物处理的不同方式。在具体项目设计时,项目单位可根据区域和自身条件,在完整设计的项目建设内容中,围绕关键环节、关键措施、关键技术,进行菜单式选择和搭配。

(一)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根据养殖场清粪工艺、配套农田消纳面积等,因地制宜选择一种或几种循环利用模式,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达标排放。

1.种养一体化模式。针对周边配套农田、山地、果林或茶园充足的养殖场,对养殖粪便通过沼气处理或氧化塘处理,处理后的肥水浇灌农田,实现资源化利用和粪便污水“零排放”。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厌氧发酵装置、好氧处理设施、沼液或肥水的贮存设施、输送设备、田间利用管网与配套设施等。

2.“三改两分再利用”模式。即改水冲清粪或人工干清粪为漏缝地板下刮粪板清粪、改无限用水为控制用水、改明沟排污为暗道排污,采取固液分离、雨污分离等措施,畜禽粪便经高温堆肥后生产有机肥,养殖污水经过氧化塘等处理后浇灌农田。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改造雨污分离管道系统,购置机械清粪设备、固液分离设备、固体粪便强制通风好氧堆肥系统、污水氧化塘处理贮存设施、肥水输送和农田利用设施等。

3.污水深度处理模式。采用污水深度处理技术,通过高效厌氧和好氧相结合的工艺,提高养殖污水处理效果,实现达标排放。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污水收集和预处理池、厌氧发酵池、好氧处理池、多级生物净化塘、消毒池、膜生物反应池等设施,以及污水泵、固液分离机、曝气装置等配套设备。

4.养殖密集区废弃物集中处理模式。对固体粪便采用粪车转运-机械搅拌-堆制腐熟-粉碎-有机肥的处理工艺,提高肥料附加值;对养殖污水采用养殖场污水暂存-吸粪车收集转运-固液分离-高效生物处理-肥水贮存-农田利用的处理工艺,提高处理效率,实现污水资源化利用。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养殖场粪污暂存设施、粪污转运设备、有机肥生产设施、污水高效生物处理和肥水利用设施等。

(二)农副资源综合开发

对农作物秸秆及农产品加工剩余物等农副资源进行饲料化、肥料化、基料化、燃料化等综合开发,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1.农副资源饲料化。因地制宜完善农副资源收集、储存和运输体系,针对不同的资源种类,采取脱水干燥、生物发酵、全株青贮等适宜加工方式,生产养殖饲料、蛋白原料或全混合日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库房、原料堆场等农副资源收贮设施设备,原料加工厂房、饲料加工车间、成品库房等农副资源饲料化加工设施设备,及污水处理等配套装置等。

2.农副资源肥料化。对农作物秸秆采取直接还田、腐熟还田、堆肥还田等技术,实现肥料化利用;对农产品加工剩余物等采取混合堆沤发酵技术生产有机肥。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秸秆还田机械、腐熟菌剂,以及原料收集、转运、粉碎、烘干、翻抛、包装等有机肥生产加工成套设施设备等。

3.农副资源基料化。以秸秆、农产品加工剩余物等农副资源为主要原料,合理搭配牛粪、麦麸、豆饼等氮源,生产为微生物生长提供一定营养的有机固体物料,用于生产食用菌等。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基质原料制备车间、基质生产和储存车间、菌棚等,以及原料粉碎、菌种制备、灭菌、接种等机械设备等。

4.农副资源燃料化。以农副资源为原料,生产颗粒、块状、棒状等成型燃料,或者转化为清洁可燃气体,为生产生活提供优质能源。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原料堆场、燃料生产加工车间、燃气输送管道系统等设施,粉碎、成型机械和储气、除尘、计量、专用炉具等设备。

(三)标准化清洁化生产

重点建设农业标准化生产、农田保育、稻渔生态种养、农药化肥氮磷控源治理等设施,实现农业生产的标准化与清洁化。

1.标准化生产设施。围绕节水、节肥、节药,提高使用效率,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条件,推广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技术,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质量安全水平。主要内容包括温室大棚、处理车间、储藏库等建设,开展排灌渠系、田间道路、土地平整等田间工程,改造提升输变电线路、电增容设备、围墙等辅助设施,配备高效施肥节水设施与病虫害生态防治设施等。

2.农田保育设施。根据作物种类和肥料用量,建设田间有机肥储存池,将沼渣沼液、堆沤肥料等有机肥源进行分区储存,方便施用,解决有机肥施用季节性问题。建设田间化学投入品废弃物收集池,定点收集废旧地膜、农药和肥料包装物等,定期回收和资源化利用,解决废弃物污染问题。推广土壤深耕、覆盖免耕、有机无机肥料配合应用等技术,改善土壤环境,丰富土壤生物多样性,提升土壤微生态功能。

3.稻渔生态种养设施。在水网稻田、冬闲田资源丰富的优势区域,开展稻-鱼、稻-蟹、稻-鳖、稻-虾、稻-鳅等稻渔生态种养基地建设。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灌排渠系、沟坑工程、稻田整治、“三防”(防逃、防虫、防害)设施等田间工程,水产品育肥、暂养、越冬等配套池塘或温室车间、检测室、加工车间及库房等土建工程,及用于产品质量检测、捕捞、加工、用水用电等方面的仪器设备。

4.农药化肥氮磷控源治理设施。因地制宜开展沟渠整理,规范沟渠结构,清挖淤泥,加固边坡,合理配置水生植物群落,配置格栅和透水坝。实施坡耕地氮磷拦截再利用,建设坡耕地生物拦截带和径流集蓄再利用设施,降低农田排水的氮磷等污染物含量。

三、扶持区域、申报对象与条件

(一)扶持区域

项目所在区域必须是农业综合开发县,并且农业发展思路清晰、主导产业突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育良好、循环模式相对成熟。基本条件如下:

1.县(市)级人民政府对生态循环农业发展高度重视,已制定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规划或畜禽粪便、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稻渔生态种养等相关规划;

2.县(市)级人民政府建立了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组织协调机制,开展过生态循环农业管理制度创新与探索;

3.对农牧渔业大县,以及列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综合改革试验区、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的县市及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种养循环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的县市给予优先扶持,适当向中西部生态保护与建设重点地区倾斜。

(二)申报对象与条件

分为两类:

1.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

(1)申报方式:申报对象可单独申报项目或联合申报项目。

(2)申报条件:申报对象须在工商部门注册1年以上、具备可持续经营能力;通过信用中国网、中国政府采购网等查询,没有不良诚信记录或被列入监管黑名单;具有专门从事生态环境保护的专业人员和较强的技术力量;须委托专业机构作为技术依托单位,协助开展项目区域生态环境监测和实施综合养分管理计划等;项目区域为特定行政区域(至少为1个乡镇),边界清晰,相对集中连片;对于不能完成整乡镇推进的项目,要求项目覆盖农田面积不低于1万亩,畜禽饲养规模不低于1.5万头猪当量。

2.县乡人民政府

(1)申报方式:县乡政府根据实际情况,提出项目申报方案,明确实施范围、循环模式、建设主体、建设内容、运营机制、资金测算、资金来源等。

(2)申报条件及有关要求:申报项目的县乡政府须委托专业机构作为技术依托单位,协助开展项目区域生态环境监测和实施综合养分管理计划等;项目区域为特定行政区域(至少为1个乡镇),边界清晰,相对集中连片;对于不能完成整乡镇推进的项目,要求项目覆盖农田面积不低于1万亩,畜禽饲养规模不低于1.5万头猪当量。县乡政府自身未被列入监管黑名单。

县乡政府只负责项目申报及项目实施的组织和协调,不能直接参与项目建设和运营管理。

(三)投入规模

单个项目中央财政资金投入控制在1000万元左右(地方财政资金投入比例高的省份可适当降低中央财政资金投入规模,全部财政资金投入控制在1500万元左右)。地方财政投入比例及项目单位自筹资金比例原则上按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发展项目政策执行。

条件基本具备的省份,每年安排项目不超过3个;条件较好的省份可适当增加项目个数,但最多不超过6个。

项目建设期为1年。

四、管理要求

按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要求,将项目审批权限全部下放省级部门。

1.省级农业部门根据中央财政资金控制规模以及其他农业综合开发相关政策要求,牵头组织项目申报、项目评审工作,严格把好项目申报和立项审批关(农业部门在组织项目、申报项目时应征求同级相关部门意见)。项目确定立项前要在省级农业部门官网上公示至少7个工作日;项目确定立项后要会同省级财政(农发)部门联合上报农业部和国家农发办备案,及时批复项目实施计划。财政(农发)部门要落实好地方财政资金投入并加强对资金和项目的监管。农业部门要加强检查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同时要对本省区域生态循环农业的模式不断进行总结提炼和优化,持续推进。

2.项目申报单位要科学制定并认真填报项目绩效目标,省级农业(畜牧、水产)部门、财政(农发)部门要加强项目绩效目标审核和管理工作,将确定的项目绩效目标上报农业部和国家农发办审定;定期跟踪监控项目绩效实现情况,改进项目管理,确保实现项目绩效目标。

篇3:循环农业项目实施方案

1 生态循环技术

所谓的生态循环技术主要是指利用生态学的原理,构建一个无污染、资源可再次循环利用的农业生产模式。同时,生态循环技术是以保护生态平衡为目标,并由生产者、消费者、经营者共同构建出的一种生态系统环境,从而保证生产者、消费者、经营者之间保持在一个平衡的生态链系统中。另外,在生态循环技术中,农业生产与生产之间的环境在不停进行着循环和流动,这使农业生产中赋予了农产品抗病及防御外界不良因子的能力。

2 推广实施农业生态循环技术的重要性

在农业生产中实施及推广生态循环技术可以大大地提高农村的整体经济建设与发展,对缩小城乡间的差距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农业生产中推广生态循环技术可以促进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从而提高农业整体的生产能力。生态循环技术的推广与实施可以快速地实现社会经济效益与农业经济效益并重发展的目标。在农业生产中大力推广及实施循环生态技术可以使农村居民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并学会熟练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自身与社会共同进步的目的。

3 实施农业生态循环技术推广的措施

3.1 加强相关技术的转化,提高技术支撑能力

在农业生态循环技术推广及实施中,明白生态循环技术对农业生产的未来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性,同时将与生态循环技术相关联的一些技术手段转化为具有研究价值的科技成果,从而为生态循环技术的发展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支撑。加强对生态循环技术的创新能力,对生态循环技术进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不断创新。同时,在建立生态循环技术与之相关的推广平台和推广体系。在进行生态循环技术推广中,要有勇于突破瓶颈的理念,并且要加快速度在建设起生态循环技术推广中心,加大生态循环技术向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构建力度。使生态循环技术能够通过一系列较为完善的指标体系强化推广,从而保证生态循环技术推广的有效性、多样化以及技术化目标的实现,提高生态循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3.2 政府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多方合作

在生态循环技术推广中,政府的参与和扶持是十分重要的。政府要发挥出其主导作用,加强科技、农业等相关部门的合作及联系,使与农业技术发展创新的相关部门可以达成一致,协作共同推广生态循环技术的发展。政府要加大力度建设生态循环技术推广和执行的相关机构,并制定出有关的推广策略和实施手段,同时对生态循环的推广工作进行定期的验收。另外,当地政府还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给予在生态循环技术实施中较为突出的农民适当的奖励,以此来激发农民群众对生态循环技术推广实施的热情。另外当地政府还可以通过对农民发放农业生产补贴的方式激发农民的生产与推广积极性。

除此之外,当地政府要建立完善的生态循环技术推广制度。一般来说,生态循环技术与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它在生产中具有着较高的经济效益、政府政策以及投资导向,因此生态循环技术推广也会直接影响着投资的准确性问题。由于生态循环技术具有导向性,因此在推广中关系着农业技术能否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因此当地政府要积极带动相关的科技产业也加入到生态循环技术推广中来,寻求多方的共同合作,从而达到农业生态循环技术推广的最终目的。

3.3 加强宣传引导,构建良好环境

生态循环技术的推广其最主要的目的就在于保护环境和节约能源。因此,当地政府要对生态循环技术推广起到积极主导的作用,促进农业生产者的自觉性。另外,相关农业生态循环技术的推广者要形成统一的协作关系,加大推广宣传的力度。从而达到以点带面,全面加强生态循环技术推广力度的目的。

4 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农业生产中生态循环技术的推广更有利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目标的达成。因此,在生态循环技术推广中,要形成多方合作,政府支持的统一结合,共同促进生态循环技术的发展。

摘要: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也是直接影响着我国民众生存质量的关键。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生态循环技术应运而生,如何将这种技术大面积推广出去,是农业部门目前最急于解决的事情。下面,就一起跟随本文的节奏对正确实施农业生态循环技术推广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农业,生态循环技术,措施

参考文献

篇4: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化项目

潍坊锦爵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建于2008年,是一家专业从事生物质能开发、环境保护和新能源项目,以及生态有机种植,投资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主营:研发生产销售,环境保护专用设备;生产,销售塑料包装箱及容器,生态有机种植技术的推广。

公司自成立以来坚持以质量为本,以优质服务为宗旨。公司现有技术人员11人,员工50多人,成功承建了各种大、中、小型沼气池,大型养殖场沼气项目建了多项。公司在技术上不断的革新,沼气设备品种齐全,工艺设计,安装调试与一体的专业制造安装型企业,公司生产拼装罐,双模储气柜,搅拌机,水封器,沼气脱硫塔,沼气锅炉,固液分离机,沼气压力罐,气水分离器及全套沼气应用设备,公司新增有机肥设备生产,有机微量元素提取,应用,生态农业种植一条龙生态循环农业畜牧业产业链,具有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的宝贵经验。

公司引进先进技术,共有几十个品种,上百种规格可供用户选择。产品以工艺精湛、性能稳定、质量优良享誉国内外市场。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养殖,石油,造纸,化肥,焦化,粮食加工,酒厂,柠檬酸,污水处理等行业。公司设有专门的销售机构,建立了完善的销售服务网络,配有专职的售后服务人员,目前产品供应已遍及全国。

我公司还专业生产、销售软体水囊制品、软体沼气池、软体油囊制品,欢迎新老客户前来洽谈、合作!

公司将以可靠的质量,优良的服务,与您真诚合作,共谋发展,共创祖国的蓝天碧水!

二、编制原则与编制依据

2.1编制原则

2.1.1资源化原则

畜禽粪污,秸秆,餐厨垃圾以及生活垃圾是一种有价值的宝贵资源,充分利用该资源是污染防治的重要原则。粪污,垃圾经处理后,可以产出再生能源(沼气、电能)、有机肥(固态、液态),具有较好的经济价值。

2.1.2生态化原则

遵循循环经济指导思想,依据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生态学基本原理,强化种养平衡,促进种植业与养殖业结合,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2.1.3综合效益原则

兼顾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将治理污染与资源开发有机结合起来,使粪污以及垃圾治理工程产出大于投入,提高污水处理工程与生态种植的综合效益。

2.1.4可靠性原则

遵循技术先进、工艺成熟、质量可靠的原则,在设计中采用国内外先进的处理工艺、设备和施工技术,使工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1.5管理简便原则

合理处理人工操作和自动控制的关系,对不便人工操作,且人工成本较高的工艺,采用自动化技术,提高系统运行管理水平。

2.2编制依据

2.2.1相关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4)《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

(6)《畜禽养殖污染物防治管理办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

(8)《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

(9)《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法》

(11)《资源综合利用条例》

(1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1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14)《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15)《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

(16)《关于发展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财税扶持政策的实施意见》

(17)《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18)《“十一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

(19)《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

2.2.2相关规范与标准

(1)《沼气工程技术规范》(NY/T1220-2006)

(2)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3)《给水排水设计手册》

(4)《环境工程设计手册》(水污染防治卷)

(5)《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6)《中、小型集约化养殖场建设的国家标准》(GBT17824.1-1999)

(7)《有机认证标准一畜牧生产》

(8)《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

(9)《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

(10)《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

(1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1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1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14)《工业与民用建筑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19)

(15)《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

(16)《城镇燃气输配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33-89)

三、工程模式

综合分析可利用资源量、沼气和发电量、能源供需平衡条件、种养平衡条件、建设用地以及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交通运输、劳动力供给、水电设施等),该能源环境项目具备建设“能源生态型”项目条件。因此,项目设计类型确定为:能源生态型。

能源生态型的基本目标:

以生物质能转化技术为核心,将粪污,秸秆,餐厨以及生活垃圾资源充分转化为再生能源;

资源转化的同步产品沼渣、沼液,加工为有机肥(固、液态),回用种植业;

系统稳定实现污染物零排放,并同时供给生态农业的有机肥料。

四、工程技术方案

4.1工艺技术方案选择原则

1)减量化原则

养牛场实行干清粪工艺,将冲洗用水等减少到最低限度,从而减少治理经费,达到把污染源控制在最低限度的目的。

2)无害化原则

选用先进工艺技术,所有污水、粪便,垃圾必须采用封闭式的厌氧发酵工艺,无毒无味运行,经过一段时间的厌氧发酵,可去除污水中的COD约80%左右,病毒菌杀灭率96%以上,消除蚊蝇孳生地和寄生虫生长的寄生体。

3)资源化原则

有害粪污,秸秆,垃圾经过治理,达到变废为宝的目的。污染物治理后可作为果树、蔬菜的有机肥或深加工成有机复合肥。污水、粪水治理经过厌氧发酵所产生的沼液中富含溶解氮、磷、钾的黄腐酸,浓缩后可制成植物叶面有机喷施肥并兼具杀虫功效,降低农药使用,从根本上达到原生态有机质。

4)生态化原则

选用先进处理工艺治理后,将沼渣和沼液分别制成固体有机复合肥和液体有机复合肥,固体有机肥可作为农作物的底肥或追肥,液体有机复合肥可作为叶面肥或滴灌施肥,形成“养殖-能(沼气)-肥料-种植-养殖”生态模式。整个工程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保能源工程,注重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生态平衡,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与经济两个良性循环。

4.2工艺技术流程

4.2.1各类典型的厌氧工艺性能概述

(1)完全混合厌氧工艺(CSTR)

传统的完全混合厌氧工艺(CSTR)是借助消化池内厌氧活性污泥来净化有机污染物。有机污染物进入池内,经过搅拌与池内原有的厌氧活性污泥充分接触后,通过厌氧微生物的吸附、吸收和生物降解,使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转化为沼气。CSTR反应器的特点是适用于高悬浮物、高浓度(高温)废液,因此对于处理畜禽养殖粪污非常适合。其运行稳定性好,产气率较高。沼渣沼液COD浓度和TS浓度含量高,一般不经固液分离即可直接用于农田施肥,是典型的能源生态型沼气工程工艺。反应池设排泥管可将多余的污泥和下沉在底部的惰性物质定期排除。

(2)厌氧接触工艺反应器

厌氧接触工艺反应器是完全混合式的,是在连续搅拌完全混合式厌氧消化反应器(CSTR)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的一种较高效率的厌氧反应器。反应器排出的混合液首先在沉淀池中进行固液分离,污水由沉淀池上部排出,沉淀池下部的污泥被回流至厌氧消化池内。这样的工艺既保证污泥不会流失,又可提高厌氧消化池内的污泥浓度,从而提高了反应器的有机负荷率和处理效率,与普通厌氧消化池相比,可大大缩短水力停留时间。目前,全混合式的厌氧接触反应器已被广泛应用于ss浓度较高的废水处理中。其不足之处在于,厌氧污泥经沉淀池再回流,温度变化较大,影响了厌氧处理效率的提高,同时,厌氧罐内的热能损失也较大。

(3)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UASB)

待处理的废水被引入UASB反应器的底部,向上流过由絮状或颗粒状厌氧污泥的污泥床。随着污水与污泥相接触而发生厌氧反应,产生沼气引起污泥床的扰动。在污泥床产生的沼气有一部分附着在污泥颗粒上,自由气泡和附着在污泥颗粒上的气泡上升至反应器的上部。污泥颗粒上升撞击到三相分离器挡板的下部,这引起附着的气泡释放;脱气的污泥颗粒沉淀回到污泥层的表面。自由状态下的沼气和由污泥颗粒释放的气体被收集在三相分离器锥顶部的集气室内。液体中包含一些剩余的固体物和生物颗粒进入到三相分离器的沉淀区内,剩余固体物和生物颗粒从液体中分离并通过三相分离器的锥板间隙回到污泥层。

UASB反应器的特点在于可维持较高的污泥浓度,很长的污泥泥龄(30天以上),较高的进水容积负荷率,从而大大提高了厌氧反应器单位体积的处理能力。但是对于SS含量很高的污水,由于三相分离器泥、气、水分离能力的限制,不可避免地造成出水中含泥量很高,整个系统的投资费用也较大。

(4)升流式厌氧固体床反应器(USR)

USR工艺流程是先对各类畜禽粪便及其它有机物进行预处理,除去大颗粒和粗纤维物质(进料TS浓度3~5%)后,进入USR反应器,USR反应器采用上流式污泥床原理,不使用机械搅拌,产气率视温度不同在0.4~1.2之间。沼渣沼液COD浓度含量很高,不适宜好氧处理达标排放,一般用于农田施肥进行生态化处理,是典型的能源生态型沼气工程工艺。采用USRI艺产生的沼气如进行热电联产(CHP),热能输出部分可满足20℃左右原料的升温要求,在我国北方地区的冬季,自身热量无法满足运行要求,需要使用锅炉或其它能量进行加热。

4.3工艺流程图

五、项目总结

5.1本方案对养殖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废水,餐厅剩余餐厨来及,植物废弃秸秆,生活垃圾进行有效处理和综合利用。开发生物能源,回收有机物质,治理环境,净化环境,回收能源,综合利用,走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

5.2总体处理模式

本项目拟采用能源污水处理模式,能有效地使废弃物资源化,增加产出,实现区域循环经济。

篇5:循环农业项目实施方案

生态循环利农业示范园,是一个生态链接式的资源循环利用型的农业示范园。是以蓄热型地上燃池低温地暖系统作为系统的供暖方案,以秸秆等生物质能为主要能源。以不受季节影响的、全天候的、绿色的、无农业废料的、新型的养殖场和温室种植场为中心。结合当前秸秆回收压块技术,大骨鸡养殖技术,网上发酵床养殖技术,牧草等蔬菜瓜果种植技术,发酵隧道技术,生物发酵肥技术,草腐类的食用菌栽培技术等成熟的农业技术,建立的链式的、立体的、环保的、可再生的、综合循环利用当地农业资源的农业示范园。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实现区域农业废弃物“零排放和全消纳”为最终目标。

农业示范园的特点: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产品品质,保持生态平衡,全民参与并受益,可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示范园农业资源的原料来源和农产品:

其中农业资源的原料包括:本地生产的粮食,牧草蔬菜瓜果,秸秆,动物粪便等。

示范园的主要农产品包括:本地大骨鸡、肉鸡、蛋、蔬菜瓜果、蘑菇等。

示范园的次要产品包括:燃池用燃料块、生物复合肥、蔬菜瓜果育苗、蘑菇菌块、菌棒等。

1、建设内容与规模

建设能够年出栏10万只商品大骨鸡肉鸡的农业示范园,初步树立一个纯种大骨鸡的品牌形象。示范园依据养殖场的规模和能耗,设置燃池供暖-新型温室养殖场20座和燃池供暖-新型的温室大棚60座。温室大棚包括:燃池供暖-发酵隧道型温室大棚40座和燃池供暖-出菇房型温室大棚20座。

温室大棚种植牧草和蔬菜,提供部分青饲料。养殖场养殖大骨鸡。温室的发酵隧道和出菇房,利用养殖场的剩余废料(发酵床鸡粪发酵料)和秸秆等生物质为主要原料,制作成蘑菇栽培基料,进行蘑菇生产;利用秸秆、蘑菇剩余废料和燃池草木灰等为原料,制作生物有机复合肥。示范园形成生态链接式立体循环经济。

约需要占地200亩。总投资2500万元。建设周期3-5年。

2、建成后产能和效益。

示范园建成后,每年产值在2000万元以上。可产生收益800-1400万元左右。其中:

 燃池供暖新型温室养殖场养殖大骨鸡。采用网上发酵床、半牧半养的周年养殖方式养殖。年可出栏10万只成品肉食大骨鸡,产生收益600-1000万元。

 燃池供暖温室种植区共80亩,可周年生产青饲料320-480万斤。相当于64-96万斤全价料。可节约256-384万元饲料费。

 燃池供暖蘑菇出菇房房20栋,可年周年生产蘑菇600-1000吨,其中用于销售的一级商品菇500吨,产生收益100-200万左右;剩余的次品菇和蘑菇残渣等残次菇500吨左右,可加工成鸡饲料(补充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可节约200万元饲料费。 燃池供暖发酵隧道40栋,用于二次发酵和三次发酵。利用秸秆、动物粪便、草木灰、蘑菇基料渣等农业废料生产蘑菇发酵基料和生物有机复合肥。具有无害化处理秸秆5-7万亩的能力。产生收益100-200万左右。

3、建成后对周边的影响

 对农业环境的影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示范园建成后,具有无害化处理耕地产秸秆5-7万亩的能力,它就相当于一个高效的秸秆无害化处理厂,把周边的秸秆一部分加工成燃料块通过燃池加以利用,大部分通过发酵隧道腐熟,最终加工成生物复合肥还田。对农业环境的影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 对周边农户卖粮难的问题,起到缓解的作用。

示范园建成后,每年需要消耗雏期全价料20万斤,中鸡混合料63万斤,大鸡混合料165万斤。其中玉米为饲料主要原料,按占比例80%计算,需求180万斤左右,约1500亩耕地的产量(亩产1200斤)。对周边农户卖粮难的问题,起到缓解的作用。

 对农户的增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示范园建成后,每年需要消耗牧草1000万斤左右。其中园区自产30%左右,还有700万斤需要约350-400亩耕地种植,这将通过和周边农户进行土地流转、租用或合同农业等方式解决。

示范园建成后,还可收集利用周边地区的养殖场的粪和秸秆,腐熟后制成蘑菇栽培基料,可提供500万袋以上蘑菇菌棒,菌棒将出售给周边农户用于蘑菇种植。让农户在土地上的收益成倍增长。对农户的增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示范园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工。建成后,示范园本身也需要长期和临时用工。示范园可提供工作岗位,90-200个,其中长期工作岗位包括:秸秆加工方面10-20人;养殖场40-50人;温室大棚20-30人,生物肥、蘑菇栽培等技术及后勤人员10-20人。

还将对周边农业产品的销售和运输市场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 促使常规农业向有机农业生产转换。

示范园建成后,生产的生物肥原料主要来源于耕地,最终也用于还田。示范园将本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扣除必要的费用,让农户得到实惠,增加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促使当地农业逐渐减少对化肥和农药的投入,促使常规农业向有机农业生产转换。

 对新农村的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示范园建成后,将以示范园技术、经济等实力做后盾,推广燃池供暖技术。与农民共同合作,逐步对农村住宅居住环境和生产环境进行改善和升级换代,使农民由个体经济向合作经济发展。这必将对新农村的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资源循环利用示意图

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庄河大骨鸡生态循环养殖项目

建设土地及环境要求

示范园约需要占地200亩。总投资2500万元。建设周期3-5年。设施建设土地及环境要求:

1.园区土地面积:要求不低于200亩。

其中主要建设设施,包括(150-200亩):

燃池供暖—资源综合利用型养殖场:20栋,总占地约60-80亩。燃池供暖-发酵隧道型温室大棚:40栋,总占地约60-80亩。燃池供暖-生菇房型温室大棚:20栋,总占地约30-40亩。配套设施,包括(7-12亩):

秸秆粗加工场地及存放场地。占地约2-3亩。

生物肥菌种、蘑菇菌种加工及存放场地。占地约1-2亩。蘑菇菌块及菌棒生产、加工场地。占地约1-2亩。生物肥加工及存放场地。占地约1-2亩。饲料加工及存放场地。占地约1亩。办公室和员工宿舍。占地约1-2亩。

2.朝向:要求为阳坡地,坡度小于20度。

3.环境要求:周边无污染,距离居民区不小于1公里。4.水源:无污染水源,水量充足。可打机井。5.电力:三相电,建设初期不小于30KW。

建成运营期不小于100KW。

其中:秸秆加工30KW;饲料加工30KW;生物肥加工及其它约50KW;

6.道路:可进出运送肉鸡的中型卡车。土地流转需明确事项:

篇6:循环农业项目实施方案

(一)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国外循环农业的发展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初有机农业的兴起,当时美国农业部土地管理局局长F.H.King考察中国、日本、韩国农业后,1911年写成了《四千年的农夫——中日韩永续农耕》一书,总结了中国传统农业数千年兴盛不衰的原因和经验。1924年,德国学者鲁道夫·施泰纳针对农作物的生命力、品种及农业产量、种子质量和病虫害抵抗力的明显减少,提出一种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原理,倡导农业应与社会、环境和谐的思想。德国学者普法伊费尔将这些理论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产生了生物动力学农业。这就是有机农业的雏形。其后,英国植物病理学家Albert Howard进一步系统深入总结中国传统农业的经验,出版了《农业盛典》一书,论述了土壤健康与植物、动物健康的关系,在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倡导发展有机农业。日本学者冈田茂吉创立自然经济农业,积极主张顺应自然,尊重自然,通过增加土壤有机质增加产量,不施用化肥和农药增加产量。1970年,美国土壤学家阿布瑞奇首次首次提出生态农业概念。英国农学家华盛顿将定义为:生态农业是在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按照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规律建立起来的综合生产结构,是把经济、生态和社会三者相结合的农业生产方式,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生物动力农业、有机农业、自然农业和生态农业,这些种替代农业模式虽然都注重依靠农业生态系统自身的循环,实现系统平衡,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但是这些模式是针对石油农业带来的危害所做的一种极端的应对,没有考虑农业的投入产出效应,不利于推广。

针对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替代农业的不足,一些科学家开始尝试对农业发展途径的第二次替代。1975年,美国学者提出“可持续农业”说法。1981年,美国科学家莱斯特·布朗在《Building a Sustainable Society》一文中,系统阐述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观点。1985年,美国最早把“可持续发展”思想应用于农业生产。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2000年转向可持续农业的全球政策”。1989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第25次大会通过了有关持续农业发展活动的决议。1991年4月,FAO在荷兰登博斯召开“农业与环境”国际会议,通过了《登博斯宣言》,提出“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的战略决策,对可持续农业作出定义,可持续农业应“不造成环境恶化、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能够被社会接受”。1992年6月,在里约热内卢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通过了《21世纪议程》和《里约原则》,明确提出了“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

国外虽没有正式提出“循环型农业或循环农业”的概念,但对循环农业的研究已经超越了概念的探索与研究阶段,各地已经纷纷开展了循环农业的建设和试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循环经济在德国发展较早,在农业生产中使用有益天敌或机械的除草方法,用有机肥或长效肥替代易溶的石化肥料,采用轮作、间作等种植方式,采用天然饲料饲养动物,控制牧场载畜量,不使用化学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抗生素和转基因技术。美国采用高效化施肥技术,高效滴灌和节水技术,高效化重视和养殖技术,实现高效率可持续农业。阿根廷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免耕直播法”,体现出环保、增产以及降低成本的诸多好处。

(二)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研究是以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学理论为基础进行研究的。1991年,我国开展了“中国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试验示范县”建设工作。1992年,全国农业区域规划委员会会同有关部委开展了“中国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的研究。1998年,循环经济概念萌芽。进入21世纪,“农村循环经济”理念走进我国广大农村。陈德敏、王文献于2002年在《循环农业—中国未来农业的发展模式》文中第一次提出“循环农业”一词,他们提出我国农业应该根据循环经济的有关理论和基本国情,遵循循环经济的原则,借鉴循环经济在工业发展中取得的经验,在生态农业的基础上向循环农业发展。同年,吴天马在《循环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一文中最早提及“农业循环经济的概念”,他指出农业发展循环经济就是在农业系统应用循环经济的基本原理,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实现形式、技术措施。陈德敏和吴天马的研究,为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研究奠定了基础。2004年以后,国内学者对农业循环经济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循环经济理论在农业上的应用研究也有了新的进展。在研究中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围绕农业循环经济的概念、内涵、原则、特征等的理论研究,如周振峰,郭铁民,李志强,宣亚南,张庸萍,瓮伯琦等对农业循环经济的概念与内涵作了大量论述,吴天马,季昆森,楚永生等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与特征进行了大量阐述。另一类是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实践和模式进行研究,如黄贤金,王鲁明,戴丽,唐华俊,杜华章等的研究。各种有关“农业循环经济”的定义的不同论述,其基本内涵无本质的区别,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

(三)研究意义

河南省是全国第一农业大省,第一人口大省,长期以来,在农业上走的是一条传统的粗放型增长道路,呈现出人地矛盾突出,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较差,产业链条较短,经济效益较低。河南省“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把推进农业现代化、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基础,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任务”。当前,在河南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具有相当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

1.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能够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的一个子系统,遵循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使用节电、节油农业机械及农产品加工设备,可有效提高农产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从根本上达到节约资源和能源。

2.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有利于减少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农业循环经济实现了农业产业内部物质与能量相互交换、互为原料和废弃物资源化,较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环境。如以沼气为纽带实现人畜粪便、秸秆和垃圾的资源综合利用,提供了清洁能源,减少化肥和农药施用量,对解决农业环境污染有重要作用。

3.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能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农业循环经济按照“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实行集约化经营,能有效地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开发,带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农业循环经济还能将种、养、加工等环节有机的联结起来,拉长了农业产业链条,深化了农产品加工,增加了产品附加值,增加了就业机会,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可以有效解决“三农”问题。

二、本项目研究的主要思路、重要观点

(一)研究思路

本项目主要按照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思路开展研究工作。首先查阅大量国内外有关农业循环经济的研究文献和案例,系统阐述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采用比较、归纳及演绎等方法,总结归纳出国外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经验及启示。其次,通过实地调研,分析了河南省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优势及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河南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模式选择,并分别从经济、生态和社会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证案例分析。最后,结合河南实际提出了促进河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二)主要研究内容 全文共分六部分。

第一部分就选题的背景及意义、国内外农业循环经济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梳理、归纳农业循环经济内涵特征及基础理论,总结了国外发达国家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经验借鉴及启示。在经验借鉴方面主要从美国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瑞典的生态农业、澳大利亚的可持续发展农作体系、德国的综合型持续农业、日本的立法推动型持续农业等简要介绍了几个发达国家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概况。从国外经验总结出我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一些有益启示,主要包括:充分考虑本地资源禀赋、重视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运用、重视对农业生态系统的保护、政府引导和市场推进相结合。

第三部分河南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条件分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有利因素包括:农业生产取得较大成效、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拓展、形成了一些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制约因素包括:农业资源环境制约、循环经济意识淡薄、技术支撑体系薄弱、社会支撑体系不健全。

第四部分河南省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根据河南省的地形、气候、资源等差异,经过实地调查,将河南省的循环农业发展概括为五种主要模式:立体种养模式、秸秆综合利用模式、种养结合农业园区模式、农产品深加工资源最大化利用模式、低碳型新农村建设模式。

第五部分河南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建议和对策。为进一步推动河南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一是因地制宜,做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二是加强宣传培训教育,提高农技人员技能和全社会农业循环意识;三是开展循环农业试点,推广先进模式经验;四是加快构建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五是建立健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社会支撑体系。

第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得出结论。

(三)重要观点

1.在河南省只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才能有效解决农业资源利用率低、农业环境污染严重、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等问题,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

2.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要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发展。

3.开展循环农业试点、推广先进模式经验是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加快构建农业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和社会支撑体系是发展好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条件。

三、本项目创新程度、应用价值

(一)理论创新

系统阐述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得出农业循环经济与生态农业和现代农业的不同与联系,在当前,只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才能解决农业增效与环境污染的矛盾。通过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先进经验,找到适合河南省农业循环经济的建设模式。

(二)应用创新

对河南省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优势及制约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出了适合河南省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型,并分别从经济、生态和社会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证案例分析。在循环模式选择上,第一次提出了低碳型新农村建设模式,将农产品加工企业与新型农民社区建设相结合,建设低碳型新农村,真正符合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这一模式在河南省乃至全国都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四、项目负责人前期相关研究成果和主要参考文献

(一)项目负责人前期的相关研究成果

共主持完成六项省级课题,其中两项省级循环经济课题,完成14万字博士论文,在研一项国家级社科基金项目。

专著:(1)循环经济下企业的运行机制研究[M](21万字)论文:

(1)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运行机制研究[J](2)资源循环利用的经济效应分析[J](3)循环型企业运行机制的博弈分析[J](4)浅析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J](5)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运行机制、模式与评价研究 研究报告:

(1)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实践研究

(2)河南省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模式 与对策研究。

(二)主要参考文献

上一篇:焊轨队个人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被误解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