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练习[学生用](答案)

2024-05-20

醉翁亭记练习[学生用](答案)(精选6篇)

篇1:醉翁亭记练习[学生用](答案)

礼辛初中八年级下《醉翁亭记》练习题

一,完成填空

1,本文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 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醉翁亭记》写于欧阳修到滁州上任的第二年,作者在文中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美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表现作者政治理想以及 旷达情怀。

二、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名之者谁(命名)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象鸟张开翅膀的样子)(靠近)....

③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④若夫日出而林霏开.(散开)⑤野芳发而幽香(香花)(开放)⑥.临溪.....而渔(到)(捕鱼)⑦非丝非竹(弦乐器)(管乐器)⑧树林阴翳(遮蔽)....

⑨觥筹交错。(交相错杂)⑩已而夕阳在山(不久)11.林壑尤美(特别)12.泉香而酒冽。(清)......

13、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茂盛的样子)(幽深秀丽)

14、得之心而寓之酒。(寄托)....

15、佳木秀而繁阴。(茂盛、繁茂)

16、伛偻提携。(驼背 这里指代老人 搀扶指小孩).....

17、杂然而前陈者。(杂乱的样子)(在面前)(摆开)

18、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

19、苍颜白发。(脸色苍白)20、颓然乎其间者。(醉醺醺的样子)(在).....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多义词。而岩穴暝。(凝聚)开。(雾气)..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去)②(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归依)临(到)..

④风。(面对)③(称)于泉上者。(靠近)..

太守谓谁(是)其间(在)..

其乐(乐趣、以„为乐、快乐)⑥....

(快乐)(语气词吧)..

泻出于(表修饰).

朝而往(表修饰)⑧两峰之间者(从)..

泉香而酒冽(表并列)泉上者(在)..

禽鸟乐(表顺承).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表转折)(茂盛)..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表递进)⑨者(秀丽)..

寓之酒(表并列).

四、阅读下列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一)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教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平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茂盛的样子)B.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之”所指代的具体事物。

①名之者谁?(亭)②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山水之乐)

3.以上文段中,有一个现在常用的成语,这个成语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用意不在此而在彼

4.“太守与客来饮于此”,句中的“此”所指代的是醉翁亭

5.醉翁亭的建造者是 山之僧智仙也,命名者是太守自谓也

6.这段文字的写景部分有一定的顺序。作者首先写远景,其次写近景。

7.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内容是 写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的由来。

8、指出下列各句的修辞方法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比喻)②.锦鳞游泳。(比喻)

③.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拟人、对偶)④.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借代)

⑤.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设问)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夸张)

10.翻译下面的语句。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译文:游赏山水的乐趣,是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罢了。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座落在泉水边的,就是醉翁亭。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译文:醉翁的心思不在于酒上,而在于山光水色之间。

11.文中哪句话概括描述了滁州地理环境的特征?环滁皆山也。

12.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远景?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13.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近景?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14.文中表现醉是表象、乐是实质的是哪句话?

15.文中借释亭名来抒情,道出了千古名句。这个千古名句是什么?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二)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

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①意:情趣②寓:寄托③得:领会④辄:就

⑤上下⑥去 离开⑦而 表承接

2.贯穿文段主体的一个词是:乐。

3.结尾部分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睛之笔的句子是:醉能同其乐。

4.根据文言文断句的常识用“/”给下列句子断句。①,故自 号 曰翁 也②,而 不 知守 之 乐 其乐

5.“醉能同其乐”句中的“其”指的是谁?滁州人、宾客

6.“醒能述以文者”中的“文”指的是什么?《醉翁亭记》

7.文中能表达“太守之乐”的是哪句话?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

8.文中哪句话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文章的主旨?醉能同其乐

9.这段话中写禽鸟之乐和游人之乐的用意是什么?衬托太守之乐

10.“醉能同其乐”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

(三)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翻译下面的语句。

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当那太阳出来以后,林间的烟雾逐渐散开,到傍晚云雾凝聚,山谷就昏暗了,这明暗的变化,正是山间早晚的景象。②、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野花盛开,幽香阵阵;林木繁盛,枝叶成荫;天高气爽,秋霜洁白;溪水低落,石出水面。这是山间四季的景象。③、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早晨出去,傍晚回来,四季的景象各不相同,乐趣也就无穷无尽了。

2.在文段中默写横线上空缺的内容。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3.文段先写朝暮 之景,再写四时 之景,最后收笔,引出人之乐亦无穷也。从而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写了山间朝暮和四时之景。

5.文中描写春季景色的是:野芳发而幽香

6.文中描写秋季景色的是;风霜高洁

7.本段文字中含有一个成语,请把它概括出来水落石出,它现在的意思。到了一定时候,事情真相就彻底暴露,真相大白

8.“乐亦无穷”的原因是什么?山间朝暮、四时之景不同

(四)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1.把下列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老人弯着腰,小孩由大人抱着领着,来来往往,络绎不绝,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

②、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译文: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2.文中能享受山水之乐的人有哪些?请用一个字概括出他们共有的心情。滁州人、宾客、太守乐

3.文中能表明本段文字内容核心的是哪个句子?众宾欢也

4.从文中找出描写“众宾欢” 的语句。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

5.“宴酣之乐”体现在哪里?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

6.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段大意。写滁州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

7.文段共4句话,从原文中找出4个最能概括其意思的短语,依次写在下面的横线上。①滁人游③太守宴③众宾欢④太守醉

8.对文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A.“颓然乎其间者”形象地描绘出太守精神不振、借酒浇愁的样子。

B.“伛偻提携”和《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均指老人和小孩。

C.“至于”一词把文章推进一层,由写欣赏美景之乐转而写众人游宴之乐。

D.此段以醉翁亭的美丽风光为背景,描绘出一幅与民同乐图,同时也曲折显示了太守治滁的政绩。

9.联系全文,可从以上语段中看出作者表达的是一种(B)

A.被贬后的抑郁心情。B.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C.山水之乐。D.“醉”与“乐”的统一关系。

五、选择题

1、课文里连用21个“也”字作句尾。这些“也”,表示了不同的语气和作用。请把下面的判断句中的“也”的不同表达作用填在相应括号中。

A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B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C环滁皆山也。

D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E而乐亦无穷也。F故自号曰醉翁也。

G庐陵欧阳修也。

① 表示判断的语气:(A、G)②表示解释的语气:(B、F)

③表示肯定的语气:(C、D、G)④ 表示结住一层意思:(E)

六、填空

1、第一段写醉翁亭的地理环境,引出人和事。其中描写琅琊山的是望之蔚然而深秀,描写酿泉的是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描写醉翁亭的是有亭翼然临于泉上。点明主要人物、事件和“醉翁”由来的句子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高,故自号醉翁也。将“醉”与“乐”融为一体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第二段写山中景色和出游之乐。其中描写山间朝暮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描写山间四时景色的句子是野草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3、第三段写滁人游太守宴,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4、第四段日暮醉归,从禽鸟之乐 写到游人之乐,进而写到太守之乐并用太守之乐其乐点明全文主旨。

5、这段文字紧扣一个“乐”字,用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再用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与民同乐之乐,曲折地表达了作者自得其乐的心情。

七、判断下列文言句式A.判断句 B.倒装句 C.省略句D.被动句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A)

2、太守与客来饮于此(B)

3、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B)

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C)

5、帝感其诚(D)

6、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A)

篇2:醉翁亭记练习[学生用](答案)

三、简答题

1、第一节写景的层次是什么? 由远而近、由外到内、由面到点,移步换景

2、用自己的话说出醉翁亭在滁州的详细地理位置。①在滁州西南方向的琅琊山;②沿山行六七里处的酿泉之上。

3、本段写醉翁亭的环境,醉翁亭的远近上下构成了一 幅山水画。请简要描述画的构图。群山是背景,一泉山间出,林深路曲,亭临泉上;林映山秀,山衬水清,亭添泉趣。彼此辉映生色,构成诗一般的优美境界。

4、第二节描绘了哪些优美的画面?朝暮变化之美、四季变幻之美

5、分别用五个字概括第五节的四幅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共同特点?有何作用滁人游乐图、太守宴乐图、众宾欢乐图、太守醉乐图

突出欢乐的场面.写滁人游乐是为写太守之醉乐作铺垫,反映欧阳修治滁有方,这里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

6、作者写禽鸟和众宾之乐的作用是什么?

用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以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层层推进,突出欧阳修“乐其乐”,表达作者寄情山水、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情怀。

7、为什么太守之乐是别人所不知的? 因为太守看到了自己的政绩,他要以治滁的政绩证明:自己在政治上虽然受沉重打击,并未消沉下去,滁人安乐正说明自己治理有方。其中之乐不是别人所能理解的。

8、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醉”与“乐”矛盾吗?

⑴线索是:乐。⑵不矛盾,“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

9、作者“醉”有哪些含义(或为什么而醉)?

⑴为山水之景而醉,⑵为宴会的丰盛而醉,⑶为滁人欢乐而醉,⑷为能与民同乐而醉

10、欧阳修尽管被贬滁州,仍能有所作为,请结合实际谈谈,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虽身处逆境,仍要保持旷达的胸襟,不计较个人得失,积极乐观,用自己的行动,干出一番事业以证明自己的人生价值。

11、文中“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的“乐”与《岳阳楼记》中作者的“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乐”,内涵有什么不同?

《醉》中“乐”既抒发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又暗含作者寄情山水排遣谪居的苦闷情怀;《岳》中的“乐”不只表示与民同乐的思想,而且表现崇高的思想境界。

篇3:醉翁亭记练习[学生用](答案)

一、“课课练”的练习内容

“课课练”的内容要能够全面发展学生的体能,但同时各体能要素的内容要符合“课课练”的时间、形式的需要(见表1)。

二、“课课练”的实施时机

实施“课课练”的时机要根据主教材的性质和本课的学习目标来灵活机动地制定。同时,所安排的内容要符合“课课练”时间短、时间分散的特点(见表2)。

三、“课课练”的组织形式

“课课练”要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巧妙借助游戏、比赛等形式,充分考虑学生能力、场地器材等,内容涵盖要全面、练习要求要具体,并从数量、评价办法等予以区分,人员组成方面可以分为个人、小组、集体等(见表3)。

四、“课课练”的注意事项

要关注各体能要素发展的敏感期[1](见表4),要考虑不同水平阶段学生的身体情况和接受能力,内容要逐渐增多,难度要逐渐加大。

以“力量”练习为例,分析表2的内容在水平一至水平四的设置(见表5):就A类内容的练习而言,从水平一开始,要先从静止]的支撑动作开始,逐渐向动态的动作过渡。在12~14岁(水平三)以后,男女生上肢力量出现明显差异,在练习的数量和内容上要体现出来。另外,在C类内容方面,女生要加强腹肌力量的练习。

此外,在设计和安排实施“课课练”时还应该注意: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和参与精神;注意场地器材的简单化;各体能要素练习的全面性;练习数量和强度要与主教材形成互补;练习内容要出现在各类教学计划中,注意其统筹性和连续性等。

参考文献

[1]毛振明.在体育课中如何有效地锻炼学生身体(上)——论当前体育课改形势下的“课课练”回归[J].体育教学.2011.1

篇4:活用课堂练习 激活学生思维

思维最本质的特性是求异性,而求异思维又包括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两种。在数学练习课中,能够对练习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设计,不仅可以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深化与巩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一)、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作为一种反向思维,他要求人们在思考问题时要善于从事物的正反两个方向去思考。把一些“原来一直如此”的事物颠倒过来思考,是为了认识事物的相反方面,从而揭示不同的现象,获得不同的效果,从中发现新的原理,新的方法,新的结构,新的思路。在数学学习中,很多问题都要通过逆向思维来解决,而且很多问题用逆向思维相对于顺向思维解答起来要容易很多。所以,从低年级开始,我们就可以在数学练习课中,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1.设计互逆式问题,培养学生应用逆向思维的意识。

由于同一个问题不断地以同一形式重复出现时,对于学生来讲就容易在大脑中形成思维的定势。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正面讲授外,还要有意识地挖掘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的丰富的互逆因素,精心设计互逆式问题,打破学生思维中的定势,逐步增加逆向思维的意识。 如在练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应用题”时,当学生总结出第一个结论:“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时用加法来进行计算”后,教师可提出“根据这个结论,想一想这句话还可以怎样来说?”(生:“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也可以说成“另一个数比这个数少几”即如:8比5多3也可说成5 比8 少3)反之,“一個数比另一个数少几”也可以表述为“另一个数比这个数多几”。以上的提问旨在打破学生思维的定势,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顺向和逆向的积极活动之中。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此知识辨析得更清楚,而且还逐步培养了学生应用逆向思维的意识。

2.引导学生学会用逆向思维解题,激发逆向思维的兴趣。

在解答数学问题时,如果正面求解感到困难,甚至难以下手时,可以引导学生从反面去考虑,这时往往会很快找到解题思路。所以在教学中应精心设计教案,启发引导学生从知识的正用转向知识的逆用,教会学生从正反面去考虑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3.引导学生学会逆向思考,促进逆向思维习惯的形成。

为进一步打破学生禁锢于正向思维的定势,培养起双向思维的良好习惯,教师在教学中应加以逐步启发引导,适时点拨,提高学生互逆思维转换能力。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课本中的素材,进行逆向思维训练。在学生完成作业后,要求必须还要回过头来验算其解法是否正确,如学生解出一道应用题后,则要求学生以求出的问题为已知条件,把原题的一个已知条件当作问题验算此题。

(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的特征。流畅性是发散性思维的最低一个层次的特征,它仅仅体现思维的数量,也就是把对某一问题用发散思维做出的答案的多少作为其高低的。变通性是发散性思维较高层次的特征,它常能给思维带来一些新的思路和想法。

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大小,一般来说与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成正比的。说明发散思维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学生创新思维乃至创造能力的发展,并且在它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我们就可以依据发散思维的特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进行培养:

1.创设同一条件,联想多种结论。

在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有许多小问题只要我们平时多留心就都可以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设条件。如: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后,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加熟练计算进位加法,进行巩固练习时我们安排了这样几组填空:8+5=□+□,□+3=6+□, □+□=6+5,9+□=□+7。在平时的教学中,课本里也出现过这样的练习,不加留心也许就一带而过了,而实际这样的题目是一些很好的锻炼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好材料。学生在学习进位加法时,对于每一个算式他们都是单一来记忆的,在学生头脑中都是些零散的算式,相反,这样的练习正是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把算式进行归类的机会。他们在头脑中搜索答案的时候,一些算式的规律也就自然而然的流露了出来,使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同时又发现了新的规律。这样的学习才叫做真的有收获。

2.转换思维角度,进行变通训练。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中,往往学生对于某几个单一问题的顺利解决还不能说明他们对这部分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衡量他们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的标准还要看学生对于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强弱。例如:在对一步乘、除法应用题进行练习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恰到好处的在题目的变通处对学生进行提问,就可以很好的来培养那个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如应用题练习当中只给出一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或者只给出两个条件,不给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条件和问题究竟该补充什么?如:“由已知黄花24朵,红花6朵”,应用现在所学知识你都可以提出那些数学问题?可以提出不同的多个问题来,分别让学生列式求出黄花和红花朵数之和、差、倍比关系。

3.培养学生个性,鼓励创优创新。

在我们的教学中,应力求摆脱封闭的单一的思维模式,让学生标新立异地思考问题,在发散中突破消极的思维习惯,在发散中独辟蹊径。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阵地。现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内容,都是一些基础性、常识性的问题,因而,教师的任务是要在简单平凡的日常教学中,特别是在平时的练习课中,注重激活学生的想象,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发掘教学中的创新因素,激活学生的思维。

篇5:《醉翁亭记》综合练习(答案)

《醉翁亭记》综合练习(答案)

一、给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1.zhé2.mínɡ3.ɡōnɡ4.yǔ lǔ5.yì6.yáosù

二、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茂盛的样子2.钓鱼、捕鱼3.像鸟张开翅膀一样4.命名5.情趣

6.摆放,陈列7.下棋8.为,是9.A

三、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1.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2.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3.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

4.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

四、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一)2005年北京市中考题

1.D

2.在滁州城西南方向的琅玡山,沿山行六七里处的酿泉的旁边。

(二)3.风霜高洁野芳发而幽香

4. 描写冬季的诗句即可

5.早晚(朝暮)变化四时之景(四季景色)山间美景

6.三峡以水为主,而夏天的三峡水势浩大、水流急,是其最著名的景观,所以先写夏水。

(三)7.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 守醉

8.轻读重读

9. D

10.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2.滁州人(滁州百姓)众宾客太守(作者、欧阳修)乐

《醉翁亭记》综合练习(答案)

13. A

14.欧阳修的“乐”是乐趣的意思,指因山水而得的乐。范仲淹的“乐”是快乐的意思,指因天下人都快乐了,自己才得到的快乐。

(四)15.众百姓《醉翁亭记》

16.禽鸟之乐太守之乐与民同乐醉能同其乐

17.山间美丽的景色滁州百姓安定富足的生活

篇6:《醉翁亭记》练习题与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琅琊( ) 环滁( ) 晦明( )

伛偻( ) 觥筹( ) 林霏( )

2.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 )

②泉香而酒洌( )

③负者歌于途( )

④树林阴翳( )

3.填空。

①《醉翁亭记》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字提挈全篇。文中的脉络关系极为密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结尾部分用____________一句就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全文的主旨。

②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了四时景物的特征。其中最突出的四句是:____________。

4.课文里连用21个“也”字作句尾。这些“也”,表示了不同的语气和作用。请把下面的判断句中“也”的不同表达作用填在相应括号中。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②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③环滁皆山也。

④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⑤而乐亦无穷也。

⑥故自号曰醉翁也。

⑦庐陵欧阳修也。

表示判断语气的:( )

表示解释语气的:( )

表示肯定语气的:( )

表示感叹语气的:( )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5.这个片段写了四种情况,从原文中找出最能概括每种情况的短句,依次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

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7.将“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翻译成现代汉语。

8.联系全文看,对作者在这个片段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山水之乐 B.与民同乐

C.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D.“醉”与“乐”的和谐统一

9.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境界,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一样具有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所展露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旷达胸襟。

(二)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0.“醒能述以文者”中“文”指《____________》。

11.概括本段大意。

12.把“醉”与“乐”统一起来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13.作者用禽鸟之乐衬托____________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托____________之乐。

14.能表达“太守之乐”的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三)

黄州快哉亭记

苏 辙

盖①亭之所见②,南北百里,东西一舍③。涛澜汹涌,风云开合。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④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⑤,不可久视。今乃⑥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父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鹜,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⑦。

注:①盖:大概。有提示缘由的`作用。②亭之所见:在亭上能看到的。③一舍:三十里。④鱼龙:泛指水中动物。⑤动心骇目:使心振动,使视觉惊奇。⑥乃:竟然。⑦称快世俗:使世间普通人称为快事。

15.比较解释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

16.把文中描写“快哉亭”下江中景物变化的句子抄写在下面。

17.用简短的语句概括文中写“快哉亭”命名的两方面缘由。

三、作文

18.我们的家乡有许多让我们引以自豪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请你选择你最熟悉和最喜欢的一处向游人介绍。

要求:自拟题目,语句通顺,200字以内。

答案

一、

1.lánɡ yá chú huì yǔ lǚ ɡōnɡ fēi

2.①情趣 ②清 ③背负东西 ④遮盖

3.①醉 乐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能同其乐 ②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4.①③ ②⑥ ④⑦ ⑤

二、(一)5.①滁人游 ②太守宴 ③众宾欢 ④太守醉

6.B

7.背东西的人在途中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8.B

9.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二)10.醉翁亭记

11.写宴会散,众人归的情景。

12.醉能同其乐

13.人 太守

14.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

(三)15.①三十里为“一舍” 房舍 ②抬 全

16.涛澜汹涌,风云开合。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

17.在此亭上可以欣赏远近、昼夜变化倏忽的景物;可以凭吊往古流风遗迹。

上一篇:烟草企业文化手册下一篇:销售团队管理“真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