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里镇村西村创建区现代化示范村工作总结

2024-04-22

湟里镇村西村创建区现代化示范村工作总结(共6篇)

篇1:湟里镇村西村创建区现代化示范村工作总结

提升村庄环境 建设小康家园

——在全区创建区小康家园示范村推进会议上的发言

武进区湟里镇村西村

李良平

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们村西村位于湟里镇区东郊,全村总面积4.5平方公里,下辖13个自然村2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732人,村级企业13家,近年来,在上级的关心支持和正确领导下,全村经济蒸蒸日上,社会事业稳步推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了农村稳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2009年全村完成三业产值 亿元,实现利税 万元,先后被评为江苏省康居示范村、江苏省生态村、江苏省卫生村、武进区文明村、武进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等多种荣誉。今年以来,我村以提升村庄环境为重点,在全村开展了小康家园示范村创建工作,通过创建,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提高了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提升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统一思想,切实加强对创建工作的领导。

开展创建江苏省康居示范村创建,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村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按照武进区小康家园示范村目标要求,把握内涵,坚持标准,紧密结合我村实际,着力发展全村经济、改善镇村面貌、提升农村文明、提高农民素质。我们成立了创建班子,并利用村各种大小会议进行了广泛发动,切实制订和落实建设小康家园的各项计划和任务,加强领导、广泛发动群众,精心组织、精心指挥,多方筹集资金,全面规划、逐步落实。从而使建设小康家园示范村的工作部署稳健、扎实地展开。

二、突出重点,全面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

今年以来,我村立足实际,对照标准,积极投身到创建小康家园示范村工作中来,在前几年投入600多万元的基础上,今年我村进一步完善了“净化、绿化、硬化、美化、亮化”工程,重点抓好了以下几项重点工作:一是高标准建设生态园。去年8月,由王国良、范士英、蒋菊兰等394人出资5120万元发起成立的常州市壹柒叁农业服务 专业合作社,占地250亩,分三年逐步实施。今年该项目已初具规模,增强当地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推动农业规模化种植,实现土地产出高效化,降低农资成本,降低销售风险,增加社员收入,而且已成为农民休闲公园。二是协助武进交通局对湟嘉路改造做好协调工作,做好路灯接头工作。该项目在8月份开工建设,预计11底结束。届时将配套路灯、绿化等设施,把这条路建设成为我村的一条景观大道。三是鼓励民资投入休闲设施建设。今年我村一一农庄投入100多万元完善了道路和餐饮一系列设施,成为垂钓餐饮休闲的又一亮点。投入10多万元,在夏甸桥自然村又新建了一个健身广场,目前,全村拥有健身广场已达8个。四是对村庄全面进行了绿化。今年我村投入10多万元,见缝插绿,在村庄内部新增绿化面积6000多平方米,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了80%,同时充分发挥我村花木优势,积极引导农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全村产业结构调整1400多亩,目前我村已形成“道路相通、绿树相连、路灯相接、美景相映”的现代化新农村。五是进一步落实了长效管理。今年我村进一步落实了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制度,切实加大了对农村环境的检查和考核,正确处理好栽种与养护、集中整治与长效管理、落实责任与增强村民意识的关系,层层落实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整治质量和效果。全村环境面貌得到根本改观,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不断优化,受到了群众的好评。

三、齐心协力,确保创建取得明显成效。

建设小康家园示范村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我村创建小康家园示范村已进入了一个关键阶段,我们将严格对照标准,进一步提高创建认识,明确创建要求,增强责任意识和建设新农村的信心,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抢抓发展机遇,立足本村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科学布局,严谨规划,借助这次会议的春风,高标准全面完成“五个一”亮点工程,齐心协力推动示范村的创建,努力将我村打造成一个经济更加发达,生活更加文明,环境更加优美的新型小康家园。我的发言完了,谢谢大家!

篇2:湟里镇村西村创建区现代化示范村工作总结

创建南川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是提高南川区农业综合生产力的重要举措, 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

1 发展现状

1.1 经济社会发展

2010年末, 南川区户籍人口67.27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52.18万人, 非农业人口15.09万人;年末常住人口53.43万人。

2 0 1 0年, 南川区地区生产总值1 4 3.5亿元,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8亿元, 第二产业增加值72.9亿元, 第三产业增加值47.8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5.9∶50.8∶33.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3.32亿元, 2010年区级财政预算内收入25.7亿元。

1.2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南川区农业特色明显, 是国家级粮食产粮县、全国整建制推进粮油高产创建示范县、全国蔬菜生产重点县、国家级优质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国家级优质双低油菜标准化示范区、全国茶叶基地百强区、全国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区、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区、全国优质牧草种子基地区、国家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国家生猪调出大县和“中华蜜蜂之乡”、“中国玄参药材产业之乡”。2010年, 全区农林牧渔总产值达33.5亿元, 在重庆市40个区县中排第十三位;农村经济总量到63亿元, 农业增加值22.8亿元;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总量130个;农业机械总动力42.4万千瓦, 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38%, 居全市第一;农民人均纯收入5944元, 除主城九区外排名全市第九位。

南川区农业劳动者比例在全市最高, 一产业从业人员13.07万人, 占全区乡村从业人员的38%。

“十一五”期间, 南川区累计投入农业的各种资金在296.93亿元以上, 其中各项财政资金25.7亿元, 通过惠农、博鼎、昌达、禹光等国有农业投资公司以“拨改投”的方式融资投入16.23亿元, 招商引进社会资本投入255亿元。重点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基地建设。完成农村交通投资45亿元, 建设通乡、村、社公路2587.8 km;完成水利投资10亿元, 整治病险水库34座;完成农业综合开发投入12.62亿元, 开发整理土地0.34万公顷, 改造中低产田土4.12万公顷, 建成高标准农田3.87万公顷;农机化水平达到38%, 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

2 优势与特色

2.1 区域优势及产业发展优势

根据《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2008—2015年) 》, 南川区属于全国长江流域水稻优势区、西南马铃薯优势区、西南生猪优势区。根据《全国蔬菜优势区域规划 (2009—2015年) 》, 南川区是云贵高原夏秋蔬菜生产优势区域。根据《全国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 (2009—2015年) 》, 南川区是长江中上游特色和出口绿茶重点区域。按照《重庆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2008—2015年) 》和《重庆市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2006—2015年) 》, 南川区属重庆市水稻、马铃薯、油菜、蔬菜、生猪等优势农产品区域, 重庆市加工辣椒、酿酒高粱等特色农产品区域。

南川区农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2010年农、林、牧、渔、服务业比重 (现值) 为44.5∶8.2∶44.2∶2.0∶1.1。农业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主要农产品自给能力不断增强, 特色产业体系渐趋完善, 基本形成优质粮油、商品蔬菜、畜禽三大优势主导产业, 笋竹、中药材、茶叶、花卉苗木、休闲农业五大特色产业的发展格局, 形成了2.53万公顷优质稻、1.33万公顷蔬菜、出栏65万头生猪和772万只家禽、3.20万公顷竹笋、1.40万公顷中药材、0.44万公顷茶叶的产业基地规模。优势特色产业基地由2005年的3.67万公顷扩大到8.00万公顷。主要农产品优质率达到63%。农产品“三品一标”总数由30个增加到162个, 居全市前列。农产品加工率30%, 高于全市农业区县。“南川米”、“南川鸡”、“南川鸡蛋”、“南川中蜂”、“南川方竹笋”5个品牌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排名全市前列;7种大宗农产品获市级无公害产地整体认证, “金佛山”商标被认定为重庆市著名商标。

2.2 基础设施条件

(1) 旱涝保收基本农田。南川区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商品粮基地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石漠化治理基本农田建改和土地整理等工程项目, 耕地质量不断提高。 (1) 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粮食基础能力建设项目, 改造中低产田4.12万公顷, 建成高标准农田3.87万公顷。 (2) 商品粮基地建设。作为国家级产粮大县, 实施国家商品粮基地建设, 面积0.13万公顷。 (3) 基本口粮田建设。在大观等镇乡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地建设, 建成高标准农田0.13万公顷, 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提高了农民基本生活水平, 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 (4) 土地治理。开发整理土地0.47万公顷, 新增耕地面积667公顷。目前, 全区旱涝保收基本农田达到4.60万公顷, 占全区耕地总数的65.7%。

(2) 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南川区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打造工业品下乡进村、农副产品出村进城的“双向流通”, 建成区级配送中心4个、乡镇连锁超市46个、村社便民放心商店568个, 在全区形成了四大连锁经营网络体系, 率先在重庆市实现了区县农村流通网络全覆盖。

(3) 农业信息化。南川区实施“农村信息进村入户”和“农村信息化三级示范建设”工程, 建立了功能齐全的县级农业信息门户网站和34个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 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窗口服务作用;充分利用“巴渝新农网”信息发布平台, 开展了本地特色信息服务;所有自然村通电话、全部行政村通宽带, 农民生产生活信息化程度达到65%以上。

2.3 科技推广

(1) 新技术研发。南川区与重庆市农业科学院、重庆市畜牧科学院合作, 分别设立了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南川分院、重庆市畜牧科学院南川分院。近年来, 南川区实施的《万亩优质生姜基地建设项目》获重庆市科教兴渝金桥工程一等奖, 南川区科技进步二等奖;油菜免耕栽培技术获国家专利。先后实施了一批部级、市级农业科研、示范、推广项目,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 农业新品种。南川区引进推广了优质高产粮油新品种20余个, 蔬菜产业上引进推广了以金瓜、茭白等名特优新品种60个, 基地良种推广率100%。引进和推广了CRP猪 (渝荣Ⅰ号配套系) 、PIC猪, 新加系和美系的长白、大白、杜洛克纯种猪以及洋二元、洋三元等畜禽新品种。

(3) 农业新技术推广。南川区良种工程、粮油高产创建、超级稻示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重大动植物病虫害专业防控等成效显著。2010年, 科技进步对南川区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1%, 比全市平均水平高4个百分点。实施良种工程, 加大了良种引进、推广力度, 加强示范引导, 完善供应体系, 良种覆盖率稳步提高, 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均达到了98.5%。水稻、油菜667 m2最高产量分别突破800 kg、200 kg大关, 刷新重庆粮油单产历史记录。

(4) 农业标准化。种植业标准化率达到60%, 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率达到75%。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农产品生产企业标准覆盖率达到100%。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162个。禁止在蔬菜生产过程中使用禁用高毒农药行为, 蔬菜农药残留监测合格率达到97%以上;畜产品和水产品中的违禁化学物质及兽药残留监测合格率达到100%。

(5) 农民培训。南川区已建成三级农民培训网络, 做到了区有农民培训中心, 乡村有农民培训学校, 村有农民培训学堂。区农民培训中心每年定期对农村致富能手, 村社干部、骨干农民、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人员、农业体系人员等对象开展培训;落实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服务机制, 支持兴办农村经济实体, 培育扶持农业科技示范户3000户以上。

(6) 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南川区健全完善了稳定的区、镇 (乡) 、村 (居委) 三级农业服务体系, 是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全区设有地级农技推广单位8个, 乡镇设有34个农业综合服务中心、34个畜牧兽医站。

2.4 农业机械化

南川区是实施全国水稻生产机械化和农作物机械化建设项目示范县, 是重庆市油菜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重庆市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全区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8%, 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2个百分点。

2.5 体制机制

(1) 规模化。南川区以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为着力点, 采取转包、出租、转让、互换等流转方式, 促进了土地向农业基地集中, 向产业大户集中, 向专业合作组织集中, 实现了粮油、蔬菜规模化种植。2010年末, 南川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2.43万公顷, 占全区耕地面积的34.67%;规模经营耕地面积2.15万公顷, 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度达到33.2%;生猪养殖规模化率达到45%, “南川鸡”养殖规模化率达到90%。

(2) 组织化。从2006年起, 南川区全面取消了农业税, 建立完善农业“四项补贴”制度, 5年共发放种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和农作物良种补贴1.62亿元, 农机补贴4677万元。建立区、镇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 基本实现产权明晰、承包到户目标。在全市率先建立区级农民合作社协会, 农民入社率达到36%。为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投入的导向作用, 南川区加强农业资金的整合力度, 确保财政对农业预算内外投入的增幅高于经常性收入增幅。

(3) 产业化。南川区形成了优质粮油、商品蔬菜、畜禽三大优势主导产业, 笋竹、中药材、茶叶、花卉苗木、休闲农业五大特色产业的发展格局。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31个、农村专业大户9800户。

(4) 社会化。南川区推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责任机制, 区级推广单位直属区农委管理, 乡镇推广机构实行“以块为主, 以条为辅”的双重管理体制, “三权” (人、财、物) 归乡镇管理, 业务上接受区农委指导, 实现了农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 提高了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率。

2.6 资源环境保护

南川区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应用节约型农业技术和节能型农业装备, 推进农业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利用, 走农业资源可持续发展之路。近年来, 南川区大力推广农田节水技术, 主推旱作区工程节水和农耕农艺节水技术, 稻田区旱育型节水育秧技术, 蔬菜喷灌、滴灌、地膜覆盖生产技术, 推广面达到20万公顷次, 实现“节水”减排。推广了水稻、玉米、红苕、油菜、蔬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6.87万公顷, 提高肥料利用率3个百分点。推广病虫草鼠综合防治技术, 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达10.15万公顷次, 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率达到80.3%。改革耕作制度, 旱地推广麦—玉—苕三熟, 水田推广稻—油、稻—麦、稻—菜等栽培模式, 变一熟为多熟。改革种植制度, 推广水稻旱育稀植和抛秧科学播种技术。大力发展循环农业, 推广免耕栽培、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2010年, 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2%。累计建成户用沼气4.16万户, 年减排二氧化碳16.35万吨、二氧化硫53.04万吨、氮氧化物46.18万吨。畜牧生产在西南地区首创了零排放生猪生态养殖技术, 推广了“猪—沼—菜”循环养殖技术, 养殖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推进了“森林南川”和“宜居南川”建设。

3 建设目标与任务

3.1 建设思路

按照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 突出抓好粮油、畜禽、蔬菜三大农业优势主导产业, 加快推进“一园八带四基地”建设, 优化区域布局, 调整产业结构, 培育农业品牌, 提高农产品加工和流通水平,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机械化、规模化, 建成西部一流、国内领先的现代农业示范区, 为重庆市乃至全国提供现代农业建设经验借鉴, 为重庆市缩小“三大差距”和城乡统筹发展做贡献。

3.2 建设目标

3.2.1 农产品供给能力显著增强

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稳定在8.53万公顷, 其中水稻播种面积2.53万公顷、油料播种面积1.33万公顷、蔬菜播种面积2.00万公顷, 优质稻产量25万吨、油料产量3万吨、蔬菜产量52万吨。出栏生猪100万头、家禽1000万只, 肉类总产量达到7.2万吨。

3.2.2 农业科技水平显著提高

土地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667 m2平均产量水稻达到650 kg、油菜达到150 kg以上。优质农产品率达到95%以上, 无公害农产品产量比重达到90%以上, 绿色食品产量比重达到40%以上。农产品综合商品率达到80%以上。主要农副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 农副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1.5。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00家,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469个。有效灌溉面积比例提高到90%以上, 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0%以上, 节水、节肥、节药型农业效率达到40%以上, 秸秆、蔬菜、畜禽废弃综合物利用率达到60%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以上。

3.2.3 农民收入大幅增长

引导农民以优化种养结构为手段巩固提高农户农业经营收入, 以增加县域非农就业机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扩大以工代赈规模为手段增加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 以加大支农惠农力度为手段增加农户转移性收入, 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手段增加农户财产性收入, 加快建立农村居民增收长效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 确保全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十二五”末达到1.5万元, 比2010年翻一番, 其中家庭经营收入由50.7%提高到60.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增20%以上。

3.3 建设任务

(1) 建设优质粮油产业带, 确保粮油产业稳定发展。优质粮油产业带布局在以头渡、大有为核心的南部金佛山区, 以大观、兴隆、木凉、河图、土溪为核心的北部生态农业园区, 以东城为核心的中部槽坝区。到2015年, 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稳定在8.00万公顷以上, 粮食总产量稳定在39万吨左右。

(2) 建设优质畜禽产业带, 确保肉蛋市场供应。优质畜禽产业带由生猪、南川鸡、水禽、肉牛、奶牛、山羊和肉兔等六个产业构成:生猪产业布局在渝湘高速公路沿线的东城、南城、三泉、神童等18个镇乡街道;南川鸡生产基地布局在河图、木凉、骑龙、金山等30个镇乡;肉牛产业布局在南部山区的大有、庆元、古花等10个重点镇乡;奶牛产业布局在太平、土溪、乾丰等10个镇乡;山羊产业布局在南部山区的合溪、金山、头渡等13个重点镇乡;水禽、肉兔产业布局在大观、木凉、鸣玉等12个重点镇乡。建成年出栏4万头以上的生猪基地乡镇10个, 年出栏1万头以上的规模化养猪场10个, 年出栏生猪5万头以上的标准化养殖小区2个;发展小区50个, 专业大户1000户新建年屠宰能力20万头以上的二级生猪屠宰场1个, 组建生猪产业龙头集团1家。

(3) 建设优质蔬菜产业带, 确保“菜篮子”供应。建设新一轮“菜篮子”工程, 着力打造南川城蔬菜自给平衡供应基地和主城蔬菜供应核心基地等“两大保障基地”, 大力实施规模提升、质量提升、科技兴菜、品牌提升、蔬菜营销等“五大战略”。错季节蔬菜基地布局在金山、南城街道等乡镇高海拔区域高产蔬菜示范基地布局在以东城街道、南城街道 (主要指海拔1000 m以下的区域) 、西城街道、南平、水江、鸣玉等乡镇;以大观、兴隆、木凉、石溪、福寿、河图等乡镇为重点, 建成北部无公害蔬菜产业带以铁村、中桥、民主等乡镇为重点, 建设生姜、辣椒、榨菜等加工型特色蔬菜基地;发展“金佛山牌”系列蔬菜。

篇3:湟里镇村西村创建区现代化示范村工作总结

部局督导组认真听取了曹妃甸区农业部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创建工作汇报,仔细核查了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养殖证和苗种生产许可证制度建设、养殖场数据库、生产、用药和销售记录、开展健康养殖技术培训、药残抽检等相关档案资料,并赴惠通水产科技有限公司、落潮湾湖农业生态园有限公司、十里海养殖场、瑞达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渔药经营店等单位实地检查,并调研了解了当地乡村渔医执业服务情况。

通过检查,部局督导组对曹妃甸区农业部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创建工作取得的成绩表示充分肯定。认为河北省对农业部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创建工作高度重视,严格按照农业部要求筛选符合条件的县(市、区)申报创建。曹妃甸区作为第一批申报创建县级单位,将创建工作纳入政府年度重点工作内容,不断加大投入,积极开展创建工作,在完善规划确权制度、提高行政管理能力、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改善养殖生产条件、落实健康养殖措施和升级产业化、组织化程度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从点上创建向整县推进探索了好的经验。部局督导组同时希望曹妃甸区进一步完善水产健康养殖核心示范区建设、水产苗种产地检疫等工作,争取年内通过农业部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考核验收。

篇4:湟里镇村西村创建区现代化示范村工作总结

一、领导重视是创建工作完成的助推器

曹妃甸区政府高度重视水产养殖业的标准化与健康养殖工作,成立了由分管农业副区长为组长,区政府农办、水产局、水务局、环保局、财政局等为成员单位的水产标准化和健康养殖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区政府还与中国海洋大学、河北省海洋与水产科学研究院签订了科技支撑战略合作协议。在良好的政策保障和科技支撑条件下,全区因地制宜,扎实开展健康养殖示范县创建。截止2013年底,全区共建成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11家,市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5家,全区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認证率达到85%。

二、真抓实干是创建工作完成的有效保障

篇5:湟里镇村西村创建区现代化示范村工作总结

《经济》:农业部是在何背景下启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工作的?

张辉:我国地理条件千变万化,资源禀赋千差万别,农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比如,在北大荒千里沃野,不少农场大农机非常先进,GPS精准定位实现了无人驾驶和自动作业;在太湖之滨的一些现代化种植基地,智能控制系统可自动进行温光水肥的调节,一间大工厂只需要几个工人操作;而在云南、贵州等西南山区,不少地方的农业生产还停留在靠天吃饭、手工劳作的状态。这样的农业情况,决定了我国的农业现代化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齐步走”,必然是在条件较为成熟的地区率先发展、先行探索以提供发展思路、模式和经验,继而引领区域乃至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这就是创建示范区的大背景。具体来看,创建示范区主要基于三点考虑。

一是发展有需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工业化快速发展,不仅具备了较为雄厚的物质基础,而且为现代农业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有些地方农业现代化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比如江苏昆山、黑龙江农垦等一些地区已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具备了开展现代农业示范的条件。因此,我们把这些地方选出来,作为现代农业的典型和样板,有利于示范引领全国现代农业建设。

二是中央有要求。2010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012年和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和“以奖代补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国务院发布的《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对创建示范区也做出了具体部署。这表明,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已成为国家战略,必须认真抓好落实。

三是地方有呼声。在现代农业建设进程中,全国各地陆续建立了一大批农业高新科技、农业科技示范、现代农业示范等园区和基地,在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示范带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也存在着发展不规范、各自为战、盲目圈地、“非粮化”、“非农化”等问题。为此,不少地方的农业部门向我部反映,应当尽快出台指导性文件,把这些示范园区和基地的建设纳入科学规范的发展轨道。

《经济》: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建设对于促进我国发展现代农业有哪些重要意义?

张辉:我们从2010年开始了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工作。关于创建示范区的意义,我们认为至少有三点:

1、从理论意义看,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是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现实需要。党的十七大作出了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战略部署,这是农业现代化理论的重大创新。但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具体实现形式还没有完全破题。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就是在国家层面开展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实践探索,就是立足各地不同的工作基础、不同的资源优势和不同的产业特色,重点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通过率先发展,使之成为各地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样板区,为区域乃至全国现代农业建设提供思路、经验和模式,并在总结各地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完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理论体系。

2、从试验意义看,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是实施“四化同步”推进重大战略的必然要求。由于长期受城乡二元体制弊端的影响,我国农业现代化滞后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发展的问题较为突出,如何补齐农业现代化这个短板,已成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和推进国家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通过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统筹谋划,可以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加快形成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促进的良性机制,从而为“四化同步”推进提供有效载体和试验平台。

3、从工作意义看,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是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抓手。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不可能面面俱到 “胡子眉毛一把抓”,必须突出重点,通过典型引路,带动面上全面发展。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就是选择农业发展基础较好的市县乡,通过统一规划、政策支持和机制创新,一定区域内整合、积聚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类资源,有效激发地方政府和社会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高标准、高起点地打造一批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行区,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思路、模式和经验,为探索形成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提供实践平台和现实依据,从而形成引领区域乃至全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经济》:自2009年《关于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意见》颁布已三年有余,我国已先后认定了153个市和县来进行现代农业的示范。这153个示范区分布状况有何特点?

张辉:按照中央关于“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部署,农业部于2009年11月下发了《关于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意见》,并分别于2010年8月和2012年2月,分两批组织认定了153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其中首批52个,第二批101个。这153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具有相当的代表性,从规模上看,有137个县(市区旗)、12个地市、两个垦区(黑龙江农垦、宁夏农垦)和两个乡镇(西藏曲水县才纳乡、白朗县噶东镇);从地域上看,52个位于东部地区,34个位于中部地区,44个位于西部地区,23个位于东北地区;从产业上看,以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为主导产业的示范区112个,以生猪、奶牛、肉牛、水产等养殖业为主导产业的示范区88个,以蔬菜、花卉生产加工业为主导产业的示范区40个。当然,这其中有很多示范区涉及多个主导产业。

nlc202309031953

《经济》:从这些地方看,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取得了哪些经验和成效?

张辉:从认定后的发展成效看,示范区建设得到了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呈现出全面推进的良好态势,各项指标都走在了全国前列。据初步统计,2012年153个示范区粮食总产2503亿斤,用占全国13%的耕地生产了全国21.2%的粮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平均为58.5%,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个百分点;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71%,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4个百分点;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比重达到33%,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0个百分点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10815元,比上年增长10.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5个百分点以上。

从示范区建设取得的经验看,主要有这么几条。第一,领导重视是前提。在我国的国情下,示范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重视不重视,重视到什么程度,基本决定了推进示范区建设的组织动员能力和资源统筹能力,这一点我们体会尤为深刻。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凡是成立示范区管委会或专门管理机构的地方推进示范区建设的力度和成效都是非常明显的。第二,规划编制是基础。规划是统一认识、理清思路、凝聚意志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等方面的精心设计和统筹谋划,有利于协同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为示范区建设服务,进一步发挥规划对于引领发展与规范建设的作用。实践证明,有没有一个好的规划对于示范区建设具有重大影响。第三,资金投入是保障。示范区建设不但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更为重要的是畅通资本要素流通渠道,规范引导金融机构、工商企业、合作组织和农民个人参与示范区建设,形成合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格局。第四,经营主体是关键。在示范区建设过程中,特别应注重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尤其是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积极性,示范带动农民群众发展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不断壮大主导产业,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第五,体制机制创新是动力。农业现代化,不仅是生产力的发展,也是生产关系的优化调整。示范区应从破解农业发展在组织领导、科技推广、经营管理、财政投入、金融服务等方面遇到的障碍出发,构建更加科学合理、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新型农业经营体制机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

篇6:湟里镇村西村创建区现代化示范村工作总结

《经济》:请您具体谈谈,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能获得哪些优惠政策和扶持资金?

张辉:示范区创建之初就明确,“示范区建设的责任主要在地方各级政府和部门;示范区建设规划的制定和落实,有关公共基础设施的营造,特别是有关扶持政策出台,都应该由地方政府来承担。在符合有关规划和资金安排原则的情况下,我部将推动有关项目和资金向示范区倾斜。”因此,在政策扶持和加大投入方面,地方政府和部门首先要负起主要责任,拿出实实在在的优惠政策,投入真金白银来支持示范区发展。

从国家层面来看,我们与国家有关部门就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谋划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一是按照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与财政部协商从今年起实施“以奖代补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试点”扶持政策,同时要求各地在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安排上继续加大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支持力度。二是协调国家发展改革委今年继续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一批符合条件的示范区建设旱涝保收标准农田示范项目。三是与国家开发银行制定下发了关于开发性金融支持示范区建设的意见,提出到2015年,开发性金融支持示范区建设的贷款余额不低于500亿元。

从2012年落实的资金看,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安排39亿元支持145个示范区建设,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安排15亿元支持示范区建设,开发银行新增安排42亿元信贷资金支持示范区建设。

《经济》: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有哪些基本条件?像保障土地使用、农民收入等方面有何要求?

张辉:在《农业部关于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意见》中,我们提出,示范区创建要具备规划编制科学、主导产业清晰、建设规模合理、基础设施良好、科技水平先进、运行机制顺畅等六项条件,这是对示范区创建最基本的要求。在实践中,我们认为,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根本目的在于示范引领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因此,拟申报创建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至少还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是代表区域内现代农业发展先进水平。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应是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先行区,必须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组织管理,特别是农业科技水平、科研创新能力和技术推广运用等方面处于本省(区、市)领先地位,且区域代表性强,示范作用大,在带动区域乃至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这里面就包括了你所提到的保障土地使用、农民收入水平等方面的要求。

二是区域优势和产业特色突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是不同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的典型样板,必须突出粮棉油糖、畜禽、水产、蔬菜等大宗农产品生产,既可以是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中某一产业发展较好的地区,也可以是种养加协调发展的地区,且生产布局合理,产业体系完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能够代表本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三是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走在前列。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要在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上走在全国的前列,必须在农业组织经营方式、科技进步、新型农民培养、服务体系建设、多元化投入和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开展先行探索并取得较好成效,具备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有利条件,当地政府支持,农民群众欢迎,创新环境良好。

四是规模范围的确定科学合理。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应具有适度的规模,必须在综合考虑农业功能区划、流域生态类型、环境承载能力、生产技术条件、优势农产品集中度、产业链内在联系等因素的基础上,按照有利于做大做强区域优势农业产业带(区)的要求科学确定规模范围,坚持整村、整乡推进,原则上以县(场)为单位创建。

《经济》:现在来看,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存在哪些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有何举措?

张辉:尽管示范区建设进展明显、势头良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这种成效还不是普遍的、均衡的,有的地方做的很好,也有不少地方在推进示范区建设中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有的地方将示范区等同于示范园,没有处理好区与园的关系,对整县推进认识不足;有的地方将示范区等同于荣誉,获得称号后没有新的推进措施,重申请、轻建设,等、靠、要倾向明显;有些地方把示范区建设等同于发展设施农业,过于突出园艺产品生产,对发展粮食生产重视不够;有的地方在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存在畏难情绪,在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上方法不多、措施不实;有的地方对考核管理落实不得力,没有拿出可行的考核评价办法,建设进展缓慢,等等。

这些问题,既有思想认识方面的,也有工作摆布方面的,也有考核评价方面的,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来解决。从农业部层面看,我们将通过逐步构建六大平台,来进一步加强对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服务和管理。

一是“做大”政策支持平台,加强政策扶持。会同财政部等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政策意见。落实好“以奖代补”政策,制定印发资金实施办法。协调发改委扩大示范区专项投资规模。继续积极争取把示范区作为农业综合开发和现代农业发展资金支持重点。

二是“做通”融资服务平台,强化金融服务。会同国家开发银行组织实施好农业融资服务创新试点,加大对农田基础设施、设施蔬菜、旱作农业、农业产业化等项目贷款支持,力争全年开发性金融对示范区建设的贷款余额达到300亿元。加强与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沟通合作,谋划新的金融扶持措施,不断拓展金融服务渠道。

三是“做强”科技支撑平台,提升科技含量。继续推进示范区与农业科研院校举办多种形式的对接活动,完善合作机制,深化合作内容,促进新品种、新技术率先在示范区推广应用,努力强化示范区的科技支撑。支持示范区大力发展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各项服务进村入户到田。推动示范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

四是“做优”品牌营销平台,促进产销对接。组织示范区参加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展示示范区建设成果,扩大其影响力。同时,举办示范区投资贸易洽谈会,发布示范区招商引资信息,推动示范区与有关金融机构、投资公司、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型超市等有关方面对接,开辟示范区引进各类资本的新窗口和新渠道。

五是“做深”改革创新平台,增强发展活力。会同财政部等部门组织开展好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推进示范区深化农业改革,加快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现代农业新型经营体系。召开示范区改革创新工作会议,对建设水平高、发展速度快、创新举措实、合作组织发展得好的示范区实施奖励。组织实施好《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水平评价办法(试行)》,发布考核评价结果。

六是“做实”培训交流平台,统一思想认识。把示范区所在地政府负责人和农业部门负责人培训纳入我部干部培训计划,今年已经对第二批101个示范区农业局长和50个示范区所在地政府分管领导进行了培训。组织示范区开展境外培训考察活动,学习先进经验,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支持示范区开展省际间学习观摩活动。

《经济》:对已经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地区,如果他背离了示范区创建宗旨,对这样的情况有何处理措施?如何监管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正常运行?

张辉:对于违反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要求的,农业部对此有着严格的规定。按照《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认定管理办法》,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即可直接撤销“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资格。一是擅自改变示范区土地用途性质,侵占基本农田,违反国家土地利用政策的;二是侵占农民权益,损害农民利益,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三是示范区主导产业非农化严重,已基本丧失农业生产功能的;四是发生重大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五是有其他严重违规违法行为的。

上一篇:秘书实务随从工作下一篇:双提升整改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