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鼓开展教案

2024-05-06

腰鼓开展教案(共7篇)

篇1:腰鼓开展教案

《安塞腰鼓》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品读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

1.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陕北黄土高原风情图片展示+背景音乐《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伴奏》+导入语)

古老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风沙满天。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它是一片贫瘠落后的土地,然而在那里却产生了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安塞腰鼓。俗语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和符号。这一切均与陕北古老的历史有关。陕北高原自古以来就是边关要道,连接中原农业民族和草原游牧民族。秦始皇时期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镇守陕北,防止匈奴内侵;北宋时期的范仲淹、沈括等也曾来到陕北领导抵御西夏人入侵的战争……可以说,安塞腰鼓既是古代激励边关将士冲锋杀敌、浴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们征战凯旋的欢迎曲。它气势磅礴,充满激情与力量,是生命的舞蹈与狂欢……

今天,我们将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安塞腰鼓,看看那群“朴实”“沉稳”的陕北汉子,他们用安塞腰鼓向世人诉说什么?

二、新课学习

1.听课文范读,思考:听了老师范读后,请你说说整篇文章给你内心的感受是什么?请用一个词语概括。震撼

2.那么文章为什么会深深震撼了你?

文章的意蕴美和文章的形式美

3.请结合具体的语句来分析文章的意蕴美和形式美是怎样来表现的?

(1)形式美:(排比和反复)

(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者相似、语气一致、疑似密切相关联的一组句子或词语排列起来,以增强语势,加深感情。给人一气呵成之感,语言畅达,节奏感强,有气势,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请同学划出文章中的排比句,并分析这些排比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A、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增强气势,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

B、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节奏感强,渲染动感形象)

C、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感情充沛,富有感染力)

D、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 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层层推进,一气呵成)

E、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排山倒海,气势磅礴)

F、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排比层层递进,把安塞腰鼓的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小结:本文段使用排比,将安塞腰鼓的力与美推到极致。

(在分析的过程中,请学生朗读相关语句)

(反复: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者句子。)

A、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排山倒海,气势磅礴)

B、“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通过具有音乐性的复叠咏叹,来进一步加强散文中情感的传达。而且在反复咏叹之中有变化,层层递进,直把感情步步推向高峰,同时加强了散文的诗意美,使通篇散文具有形的得回环美和音乐的节奏美。)

(2)意蕴美:结合课后研讨和练习第二题分析。

A.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那么一股劲”要“挣脱”“冲破”“撞开”什么?是什么“束缚”“羁绊”“闭塞”了“那么一股劲”?)

明确:“那么一股劲”要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让生命宣泄在天地间,让人“遗落了一切冗杂”,“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使人明白人之所以为人,生命之所以为生命。

B.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过着贫困生活的农民,哪里来的那么强大的力量?)

明确:他们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这是他们力量的源泉。

C.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为什么“多水的江南”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明确:江南流水更多地表现柔媚的风格,而安塞腰鼓需要承载这样原始、粗犷的生命力量的“厚土”。

D.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为什么听到这样的“鸡啼”?)

明确: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炽热后的沉寂,这时以“鸡啼”反衬寂静(也可认为这是实写)。

4.文章主旨:

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这股力量,由西北汉子热情奔放的腰鼓表现出来;

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贫瘠的黄土地,困倦的生活,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物质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压抑、羁绊。安塞腰鼓,表现了挣脱、冲破、撞开这一切因袭重负的力量;

歌颂阳刚之美。一群“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的“茂腾腾的后生”,他们“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表现了一种独特的美;

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地生活、表现。“遗落了一切冗杂”,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而不必计较功名利禄,不必患得患失,不必苍白憔悴。

5.作者介绍:

作者作品:刘成章,生于1937年,陕西延安市人,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散文集《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安塞腰鼓》写于1986年,它是一曲陕北人生命、活力的火烈颂歌,是一首黄土高原沉实、厚重内蕴的诗性礼赞。

课外扩展

三、请学生欣赏安塞腰鼓的视频,喝着节奏,请学生一起加入安塞腰鼓的表演队伍,来进一步感受安塞腰鼓的魅力。

四、作业布置

1.以“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为题,写一段100字以上描绘性的文字。

2.完成作业本练习。

篇2:腰鼓开展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腰鼓感受腰鼓的磅礴气势。展示腰鼓的表演风格和情味美。

2、感受生命的律动,蓬勃想象力。

教学重点

1、利用多媒体教学,感受腰鼓的磅礴气势。

2、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难点

1、由于腰鼓的打击动作是各式各样,方式很多,特别是那些表演中的进行的表演式对于小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2、由于腰鼓的打击动作幅度比较大所以在时间安排上要适当,不能耽误学习,免得让学生产生负担。

第一课时:认识腰鼓 了解腰鼓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腰鼓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贯彻和培养全面素质的人才。以符合小学生的个性特点为挖掘基础,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兴趣。促进小学生继承传统文化使学生能够通过丰富多彩的娱乐生活让学生去战胜一些不良的性格,在身心得到健康发展的同时,能够对学习和生活有美好的幢憬。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 “安塞腰鼓”视频,让学生欣赏。

2、让学说观后感,教师从以下方面适当引导。

安塞腰鼓产生于据亚男四十里处的安塞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风格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间风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安塞腰鼓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这样要求任何乐器的高度和谐。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溢彰。

二、老师多做示范,让学生整体感知。

三、师生多互动,赏析文脉。

四、归纳总结。言尽意长。

五、多加练习。

通过媒体和课本知识向同学讲述腰鼓的起源和发展。让学生初步了解腰鼓和认识腰鼓。

第二课时;认识鼓棒和鼓槌

鼓棒长25分左右,两头一样粗细,不过一头系有红绸的是表演用来抓握的。红绸长约50厘米。鼓棒的抓法 ;每人两

支 鼓棒,左右各一支。

第三课时 基本步法学习

小垫步 ;预备姿势,右臂半屈,右手举至右上方与头同高,翻腕,手心向前,鼓槌横握 ;左肘压鼓框,左手鼓槌放在前鼓面,手心向下,目视前方。左腿屈膝上提,同时右脚蹬地跃起做垫步动作,下落时右手向下打前鼓面,左手向左前方挥出,随即向外向后向下向前划弧击打后鼓面。同时右手上扬做还原成预备动作。

要求 ;上身保持直立。全身向上向前跃两种力不能分开,两拍之间紧密衔接,自然流畅,干净利落。

特点 ;简单明快,一行进间或或变换场地做此动作。

第四课时 基本步法学习

十字步 ;预备两脚开立与肩同宽,两臂下垂。右手上大前鼓面后抬至右上方。左手向左甩至身体后。左腿向盖步向右前方迈步成交叉步

。右手下打前鼓面后向右甩至身体后。右

手顺势打后鼓面,左手打前鼓面。左腿拉回至左后方原位。要求 ;摇头摆尾,腰活臂扭。手势圆滑大方,上下肢配合协调。

第五课时:基本动作的学习

小缠腰

预备动作 ;左肘压鼓框,右手举止右前上方。

一拍 ;左脚向左侧跨出一大步,左手向左甩至身后,同时右手鼓槌向下打击打击前鼓面。

二拍 ;左脚发力蹬地跳起,右脚单脚落地支撑,左腿屈膝翘地,同时,右手鼓槌向右向后,缠腰打击后鼓面,左手鼓槌向左向前向右顺时针旋摆,打击前鼓面。

三拍;右脚发力跳起,左脚落地支撑,同时右脚脚尖勾起。脚跟蹭地,向右前方踢出。同时,右手鼓槌向右前方打击前鼓面,左手鼓槌斜向左上方摆出。

四拍;同二拍

要求;松肩活臂,缠腰自然连贯。

第六课时:基本动作的学习

大缠腰 ;

动作说明 ;一致四拍同小缠腰。五拍;左脚尖外展,脚跟先着地向左侧落下,重心在两腿之间。上体左转,两手经胸前 向上成侧举。目视双手。

六拍;接上式将身体重心移至左腿,右腿顺势向左前上方脚尖勾起挺膝猛踢。同时两手向下划弧。右手鼓槌经右腿下,打击前鼓面,左手鼓槌打击后鼓面。

七拍;原地垫步,右手前上举,左手肘关节压住鼓框。要点;动作连贯大方,舒展大方,踢腿要迅速快捷。体现出狼劲。

第七课时:基本动作的学习

凤凰三点头

预备姿势:并步直立,左手扶鼓框,右手前上举。第一动作(八拍): 一,二拍:右手古槌向下打击前鼓面,紧接着左手鼓槌和右手鼓槌在前鼓面连击四次。

二,四拍;重心移至右腿,左脚脚尖勾起向左侧踢出后迅速

屈膝收回,右脚原地垫步,同时,两手向两侧分别向下,向外,向上,向里划圆。

五至八拍,同一至四拍。第二动作(十拍):

一,二拍,同第一八拍的一,二拍。

三拍;左脚向左迈一大步,成左弓步。右手鼓槌由后向前打击前鼓面,左手鼓槌由前向后打击后鼓面。同时,向左转体,目视左方。

四拍;下肢不懂动,右手鼓槌向后打击前鼓面,左手鼓槌向前打击后鼓面,目视右手。

五拍;同三拍,唯下肢不动。六拍;同四拍。

七八拍;同一二拍。唯左脚收回于右脚并步。

九拍;左脚向左迈出一大步,左手鼓槌向左上方直臂挥出,右手鼓槌向右斜下方摆出。

十拍:还原成预备姿势。要点;垫步时重心要把握好,两手要划圆,动作幅度要大方,转体灵活。

第八课时:基本动作的学习

大转身;

预备动作:自然站立,两臂下垂。一至四拍同大秧歌第二动作一至四拍。五拍;左脚向前迈出一大步成弓步,两臂前伸。

六至八拍;右脚前脚掌碾地,向右转体360度回原位。转体过程中两臂保持前伸。八拍时收回。

第九课时:组合动作

对打

动作说明:预备;两人面对而立。两人同时跃起打进行间缠腰过档鼓。

三,四拍边打边向前跑至对面人位置,第五拍时转体180度仍然相对,继续打缠腰过裆鼓还原位。第十课时 对打

一致四拍“小垫步”

五至八拍,两人同时上左脚成左弓步,左肘压鼓框,右手连续击对方后鼓面四次。

要点;两人配合默契,同时上步,重心要低。

第十课时:组合动作

十字梅花:

第一动作;预备四人成正方形同向站立,跳起落地时转体135度,成对角线相向而对。一组先向前跑大缠腰过裆至对角点时,左转270度仍然相对。另一组在原地做大缠腰过裆鼓。此时两组在同一条直线上,每二人同向与对面两人相对。

篇3:腰鼓开展教案

1安塞腰鼓在延安时期体育事业中的地位

延安时期的体育作为中国体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意义。延安时期,党中央领导对安塞腰鼓非常重视。20世纪40年代,安塞县高桥乡等处的腰鼓队、秧歌队多次到革命老区给将士们拜年(延安杨家岭、枣园等地)。毛主席、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非常喜欢。1942年5月23日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了关于“安塞腰鼓”进一步改革的讲话。后来安塞腰鼓进行了改革,服装也结束了古代武士风格,出现了“白羊肚子手巾红腰带”, 使艺术形式等方面更加深刻变化,妇女也融入到了腰鼓队伍。将士们也非常喜欢安塞腰鼓,勤加练习,“胜利腰鼓”就是有安塞腰鼓改编而来的,被我们解放军将士带到了全国各地。可以说延安时期腰鼓不仅在体育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也是军民精神的伟大支柱。

2延安时期安塞腰鼓的作用

2 . 1鼓舞军队士气, 增加军民的凝聚力

在古代,腰鼓作为振作士气、传递情报所用,密集的击鼓声,雄壮的呐喊,变幻的阵势,强悍的步伐,体现战士军威和阳刚体魄,表达了对胜利的欢呼和将士们的自信,闻名国内外。延安时期体育事业和革命战争关系密切,安塞腰鼓有效地锻炼了广大军民的体魄, 增强了广大军民的凝聚力,增长了军队兵将的士气,为陕甘宁根据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广泛深入体育交流使中共的各项政策深入到边区的各个乡村,安塞腰鼓作为纽带,把中共的政策与老百姓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使贫苦大众第一次认识到了现代意义上的体育, 对延安时期体育的普及起了推动作用。延安时期安塞腰鼓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动员民众抗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将士士气, 鼓舞广大人民群众,有力的配合了延安时期的政治文化发展,增加军民的凝聚力,对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和人民革命斗争的胜利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2 . 2健身娱乐

作为全身性健身的安塞腰鼓,对全身的关节、韧带、肌肉都能得到锻炼。安塞腰鼓的运动精髓主要是快、昂、跨、摇、跺、闪、蹬、转、扭、跳、跑等这些要素。武鼓主要以踩、跨、踢、打等为主,动作幅度比较大,运动量大,要求也高,在技术上也能使鼓手良好发挥;文鼓以扭、跳、跑为主,鼓手在表演的时候,要求上下配合,头部、手腕、肩膀、膝盖、脚趾相互协调。鼓手表演的动律表达出内心的激情,让内在的情感充分展现,击鼓时摇头晃肩的动律做到和谐自如、形神兼备。因此,安塞腰鼓的艺术表现能够充分锻炼习舞者的柔韧性和协调性,安塞腰鼓不分年龄段皆可练习,运动幅度和强度也可以适时的调整,极具灵活性,习舞者自行掌控(根据自己身体素质选择重复的间隔时间和练习次数)。因此,安塞腰鼓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有很重要的作用。

2 . 3传承价值

安塞腰鼓已经拥数千年历史,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体育瑰宝,是我们劳动人民的结晶。安塞腰鼓是我国很有意义的非物质文化,从古至今一直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随着时代的前进, 安塞腰鼓发展的非常迅速,我们要加以保护,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延安时期抗战的严峻形势,安塞腰鼓作为当时开展的如此好, 结合军民的凝聚力,不仅传承了和谐社会的价值和军队的实力,更传承了一种当时的延安精神。

3延安时期安塞腰鼓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开展的优势

3 . 1延安时期安塞腰鼓的运动形式

安塞腰鼓的运动精髓主要是快、昂、跨、摇、跺、闪、蹬、转、扭、跳、跑等这些要素。武鼓主要以踩、跨、踢、打等为主,动作幅度比较大,运动量大,要求也高,在技术上也能使鼓手良好发挥;文鼓以扭、跳、跑为主,鼓手在表演的时候,要求上下配合,头部、手腕、肩膀、膝盖、脚趾相互协调。安塞腰鼓同时也以“人多力量大”为特点, 几百的人聚集在一起,踏着节拍,灵活击鼓,大幅度的摆动手脚,晃动脑袋,时而齐声高喊,宏伟壮观,气势磅礴。所以,安塞腰鼓很具有变化性,可以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体质进行组合练习,易于在全民健身中开展和普及推广。

3 . 2延安时期安塞腰鼓的运动场地

腰鼓的活动场地要求不高,只要有平整的空场地就可以了。采用因地制宜的原则,安塞腰鼓有着很强的健身功能,运动量可大可小,参加者人数可多可少,不受场地、人数限制。既可以在舞台上表演,又可以在广场、大街、小区、自家院舍等地表演。延安时期的安塞腰鼓主要在平坦的黄土地上表演,击鼓者脚踏黄土地,黄土飞扬,每个人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安塞腰鼓健身不受时间的限制,可以早晨进行早练,也可以下午或周末集体练习,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3 . 3延安时期安塞腰鼓装备

我国人口基数大,体育经费人均太低,全民健身计划迟迟得不到解决,体育设施不足。除学校的设施相对完善之外,机关、企业等体育设施都比较简陋,特别是偏远农村地区,很少有这样的条件。我国人均收入较低和城乡差距都阻碍着全民健身计划。但是安塞腰鼓对场地要求极低,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加大安塞腰鼓的推广力度,安塞腰鼓运动投资少、见效快,大众可不投资或者少投资就能终身受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因资金上的不足对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影响。

3 . 4延安时期安塞腰鼓的文化理念

安塞腰鼓由全民参与,有一种民族凝聚力。千百个身穿一色的黑袄裤、腰扎红色带、头戴白羊肚手巾的民众,牛皮大鼓的助威下, 大家齐刷刷的舞动起来,飞扬激越、酣畅淋漓、翻卷如龙、威猛如虎,大家转身、踢腿、前进、后退、跳跃等等彰显安塞腰鼓霸气威猛, 这些都是民众参与的充分体现。安塞腰鼓分为武鼓和文鼓。武鼓动作幅度较大,非常有张力,适合青年人飞舞击鼓,因此武鼓更能锻炼体魄,增强全身肌肉。文鼓运动量相对较小,以扭为主,比较适合中老年人和小孩儿。安塞腰鼓的协同性和优秀品质利于全民健身。

3 . 5延安精神作为精神支柱

篇4:腰鼓教案

[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要遵守课堂纪律。

2、让学生初步的认识腰鼓了解腰鼓激发对打腰鼓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人多,组织纪律有些吃力。[教学准备] 腰鼓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教育要遵守课堂纪律。

1、对腰鼓的起源、历史进行简单的介绍。

2、认识鼓棒和鼓槌。鼓棒长25公分左右两头一样粗细不过一头系有红绸的是表演者用来抓握的红绸长约50厘米。鼓槌长度比鼓棒长些一头较粗在粗的一端扎有一块红绸形似一个红绣球不过表演者抓握的时候要注意抓住没有红绸的一端。每个腰鼓配有两支鼓棒或两支鼓槌当你们两臂挥舞时红绸随之飘舞耀眼无比。

3、了解腰鼓的服装。腰鼓的服装分夏季服装和秋季服装。男生和女生的服装可以着不同颜色也可着相同颜色男女的脚上都是穿运动鞋。男生在着夏季服装时可增加一条扎巾扎在头上以现男士阳刚之气。

4、教学鼓棒的抓法。每人两支鼓棒左右手各一支。其中左手是掌心向上抓住一根鼓棒系有红绸的一端鼓棒的另一端指向右边右手是掌心向下抓住另一根鼓棒系有红绸的一端鼓棒的另一端指向左边。

第2周学习背腰鼓

[教学目标] 让学生初学习掌握如何背腰鼓。

[教学重、难点] 教师示范如何背腰鼓教教学课时  教学过程

1.教师示范如何背腰鼓 2.分步教学生如何背腰鼓

3.巩固腰鼓的背法让学生把腰鼓背好系好解下来再重新背起来系起来。4.老师一边检查一边指导,学生之间也同时相互学习。

第3周握棍方法及站姿

[教学目标]

1、能够让学生对于腰鼓有初步的了解。

2、能够通过学习掌握腰鼓的站姿和握棍方法。[教学方法]欣赏、讲授、分解和分组练习等。

教学过程

1、首先播放一段腰鼓表演视频让学生观看然后让学生发表一下感想。

2、对腰鼓的站姿、握棍进行介绍和示范。身体立正站好眼睛正视前方。

右手抓住鼓棒高高举起要超过头部臂膀稍微向内弯曲棒尖指向左下方。左手抓住鼓棒放在腰的左边臂膀伸展下垂棒尖指向右上方。

3、学生进行站姿和握棍练习教师进行指导纠正。注意左右手的不同与要 求。

4、分组练习让学生们相互学习讨论。

篇5:安塞腰鼓教案

一、导入:课前播放背景音乐《黄土高坡》)进入上课时间。

师激情导入:一曲激昂高亢的《黄土高坡》,把我们的思绪引向了广袤的黄土高原。这里有奔腾的黄河,有酱色的黄土,有火红的高粱,还有朴实、剽悍的西北汉子。

俗语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厚重的土地,简朴的窑洞,咆哮的黄河,养育了朴实豪放的陕北人。而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更是粗犷、雄浑、动力十足,被称为“中华第一鼓”。瞧,一群茂腾腾的后生打着富有节奏的鼓点,迈着富有特色的舞步向我们走来了。(请欣赏)

2、多媒体演示“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学生欣赏。

过渡语:同学们,这惊心动魄的场面,这酣畅淋漓、富有动感的艺术,要形象地描绘出来,确实不易。那么,如何用无声无色的文字把它写的有声有色有气势呢?今天,就让我们文化之旅的脚步随着刘成章的生花妙笔踏上黄土高原,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去安塞古镇,去聆听那从2000多年前的战场传来的鼓声,去欣赏有“天下第一鼓”之称的安塞腰鼓。(请同学们齐读题目和作者)

二、出示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安塞腰鼓的气势。

2、品味本文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的语言。

3、感悟安塞腰鼓给我们的人生启迪。

三、我首先要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扫除障碍,畅通无阻)A、注字音

瞳仁

亢奋

晦暗

明晰

闭塞

蓦然

冗杂

颤栗

B、写汉字

zao热

ji绊

pang bo

jia然而止

miao远

C、根据语境解释词语

1、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极度兴奋。

2、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

缠住不能脱身,束缚。

3、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彻底领悟。

4、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形容感染力极强,动人心弦。5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6、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声音突然中止。师:(同学们预习的非常好,接下来就让我们踏进黄土高原,去感受那惊心动魄的安塞腰鼓。)

四、配乐朗读,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先听老师来朗读课文,同学们在听的时候,要注意把握语言的节奏以及语速的变化。听完之后,请同学们用这样的句式说说你的感受。我看到了(听到了,感受到了)“___的安塞腰鼓”

(生:热烈奔放。震撼人心。惊心动魄。充满着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

师:你们想不想像老师这样自由、放怀地朗读?(想)

好,机会是属于大家的,让我们打开你们的胸怀,自由、放声的朗读课文。(生自由朗读)

五、整体感知安塞腰鼓艺术形象

师:同学们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课文中有一句话反复出现,表达了作家对安塞腰鼓的赞美,这句话是——“好一个安塞腰鼓!”(板书)它每出现一次,又分别是在赞美安塞腰鼓哪个方面的“好”?

生l:赞美安塞腰鼓表演时火烈的场面。

生2:赞美安塞腰鼓隆隆隆隆的沉重的响声。

生3:赞美充满力量的动作和舞姿。

生4:赞美安塞腰鼓表演能激起人们丰富的想像。

下面就这4句反复出现的赞美语句,让我们来试着朗读一遍。全班朗读。(朗读的效果:语速缓慢,语调缓和。)师:同学们的朗读以“声情并茂”的标准来评价,“声”是不错,那么“情”呢? 全班学生一起摇头。

师:让我们面带微笑,一起再来朗读一次。这次,我们采用叠加的方式,即第1组读第一句。第1+2组读第二句,第1+2+3……依次类推,大家明白了吗全班朗读。

师:你们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你们的声音中有着一股劲。从根本上说,安塞腰鼓好在它“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股劲,让我们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因此它是“生命之劲”(板书)。

六、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同学们,整篇文章给我们的感觉气势磅礴,节奏鲜明,感情强烈。源于本文大量使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排比和反复的含义及作用,课件出示)请同学们精读课文,在文中找出值得欣赏的排比语句或语段,按照“我喜欢……,因为它写出了………”.的句式组织语言,准备闪亮登场发言。示例:我喜欢“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是句与句之间的排比,写出了安塞腰鼓表演开始时壮阔的场景。(我认为应该读出快速跃动的节奏,排山倒海的气势,注意词语间的适当停顿。)老师示范朗读 师生合作朗读:(课件出示)

(师)骤雨一样,(生)是急促的鼓点;(师)旋风一样,(生)是飞扬的流苏;(师)乱蛙一样,(生)是蹦跳的脚步;(师)火花一样,(生)是闪射的瞳仁;(师)斗虎一样,(生)是强健的风姿。

预设1:我们喜欢“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这是段与段间的排比,写出了安塞腰鼓表演的热烈场面。

师:三个“愈捶愈烈”层层推进,表明安塞腰鼓表演达到了高潮,随着鼓点的此伏彼起,人们的思想也在腾飞。这个排比,要读出此伏彼起的交错感。(指导全班分男女两个声部朗读)(男)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女)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男)愈捶愈烈!(女)痛苦和欢乐,(男)生活和梦幻,(女)摆脱和追求,(男)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女)交织!(男)旋转!(女)凝聚!(男)奔突!(女)辐射!(合)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预设2:我喜欢“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是句子内部的排比,写出了安塞腰鼓表演的力量,我恨不得一口气读完。

师:也就是说语言的节奏很疾,很猛,难道就不能改用节奏缓一点的语言吗? 生:不行,安赛腰鼓那么火烈,改了就没这种气势了。

师:说得很好,一篇好文章语言和内容应该是和谐统一的。从内容上来看,三个“了”之间强度层层递增,读时语气要越来越强烈。你能再读一遍吗?

(生富有激情的朗读,全班鼓掌。)预设3:我们喜欢“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间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这一句,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安塞腰鼓声音的回响。

师:在山崖回荡的鼓声渐渐走入了人们的心灵,给我们带来太多的思考。全班一起朗读。(声音响亮,缺乏激情。)师:听老师朗读,生模仿

(学生读得热血沸腾,心绪激昂。)……………

七、探究主题

同学们的发言非常精彩!那老师还有个疑惑,希望同学们能帮帮我!作者写这篇文章,只是为了赞美安塞腰鼓,赞美黄土高原吗?既然不是,那文章想要表达什么? 生: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

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

歌颂阳刚之美。

八、教师感悟:

一场安塞腰鼓,实际上就是人生的完整历程,在起始的安静中积蓄、孕育到人生辉煌时的挥洒与张扬,再到老去时的沉思与宁寂。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慢慢沉寂下来的是鼓声,而久久震撼我们心田的是那近乎疯狂的搏击着的生命。“我们崇尚专注一生的事业,我们更赞赏自由奔放的灵魂”,那千年黄土孕育的奔流黄河滋润的安塞腰鼓啊,你敲击着生命之门,跳动着生命之舞,燃烧着生命之火。

是啊,同学们,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的生活,人活得就要有这么一股劲!这劲,是生命力,是上进心,是坚忍不拔的意志,是不屈不挠的精神!学习上,要有一股猛劲;工作上,要有一股能劲;事业上,要有一股牛劲!有劲的生活,才是最有希望的生活!(让我们带着这股劲,再有感情的读一遍文章)

九、布置作业

十、板书设计:

安塞腰鼓

篇6:安塞腰鼓教案

设计人:土山镇聂阁小学

刘苏杭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2.通过研读、探究、品味,感悟安塞腰鼓的魅力,感受黄土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及自强不息的精神。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深入研读文本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1.重点:安塞腰鼓的魅力。

2.难点:文章的表达方法,第17自然段的理解。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谈话:上节课我们初步领略了安塞腰鼓的风采,这节课让我们带着激情继续走进——安塞腰鼓(齐读),去感受安塞腰鼓的独特魅力吧!请看—— 2.视频播放“腰鼓表演”

3.请大家欣赏画面,说说安塞腰鼓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指名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二、自读课文,圈划词句

1.过渡:安塞腰鼓的这些特点,究竟体现在哪里?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画出你认为精彩的段落或语句。2.学生自读课文圈划词句,教师巡视指导。3.大声朗读自己圈画的内容。

4.检查自读效果:你画的是_______________,这儿写的是_______________。你能用自己的朗读把它表达出来吗?

三、研读课文,感悟安塞腰鼓的魅力 1.学习火烈的舞蹈场面

⑴出示: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① 指导读:你认为应该抓住哪些词语去读? ② 教师范读。③ 学生齐读。

小结:作者在这里用整齐的排比、贴切的比喻、铿锵的短句,把安塞腰鼓的舞蹈场面展现了出来。

⑵引读:这样的场面,就叫_______________(壮阔、豪放、火烈)在这么壮阔、豪放、火烈的环境下,(引读:冰冷的空气立即会变得(),恬静的阳光立即会变得(),困倦的世界立即会变得()。)

所以,我们要由衷地赞叹: _______________(齐读:好一个安塞腰鼓!)2.学习沉重的鼓声

⑴过渡:安塞腰鼓除了好在舞蹈场面的“火烈狂野”外,还好在什么地方?

⑵理解“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的意思。(被感动了,引起了共鸣。)⑶小结: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发出了一声赞叹:_______________(齐读:好一个安塞腰鼓!)3.学习变幻的舞姿

⑴过渡:除了火烈的舞蹈场面、隆隆的鼓声外,安塞腰鼓的魅力还体现在哪里?

⑵指导读:怎样才能读出它的气势? ⑶指名读。⑷齐读。

⑸小结:所以,作者赞叹道:_______________(齐读: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4.学习茂腾腾的后生

⑴过渡:同学们,俗话说:“鼓是有灵魂的。”鼓的这种灵魂是谁给予它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后生,感受后生的人格魅力吧!⑵出示第12自然段。

⑶教师范读。说说后生给你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

⑷指名交流,教师相机板书。(粗犷、豪放、张扬着生命活力、乐观、自强不息„„)

⑸师范读第一句。质疑:既然是写打腰鼓的,为什么不用“敲击”,而要用“搏击”?

(搏击还能体现在与命运搏击)小结:读书就要这样,抓住关键的词语,细细的品读,读出它的精髓来。

质疑:从哪里还能看出他们是在和命运搏击?(红豆角、老南瓜,奇伟磅礴)

小结:读书还要前后联系对比着读,只有这样,才能读出文章的细味道来。

后生们虽然过着艰苦的生活,可是他们充满着乐观,他们用自己充满生命力的躯体向别人展示着自信,他们坚信:只要生命尚在,就要(搏击)!只要生命尚在,就要不停地(搏击)!⑹齐读。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后生们的人格魅力吧!⑺教师领读第13自然段。理解“元气淋漓”和“惊心动魄”。所以。作者赞美道:_______________(齐读: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⑻讨论交流:作者在写后生,怎么会一下子写到黄土高原呢? 学生讨论交流。

⑼教师出示“黄土高原”的图片,介绍: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这里的条件艰苦,环境恶劣,贫穷落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这里是人类无法生存的地方,只有生命力极其顽强的植物,才能生存下来。可是,在这片土地上,我们的高原人民不仅活了下来,而且世世代代,生生不息。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作者赞美自己的故乡,赞美黄土高原人民的自强不息,赞美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⑽小结:让我们也发自内心地赞美一声吧:_______________(齐读: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这鼓声中有痛苦,也有欢乐。后生们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而且是愈捶愈烈!看——

出示:痛苦和欢乐,现实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齐读。

小结:后生们要用鼓槌把这痛苦击碎,用这鼓槌去追求欢乐,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我们坚信:这里的土地是有希望的,这里的人们是有希望的。只要生命还在搏击,成功距离我们就不会遥远。作者也是这么想的!可是,作者却是这么写的—— 出示: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请比较一下,这样的结尾好在哪里?(含蓄,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四、感受“静”

1.过渡:安塞腰鼓表演时,是这样的惊心动魄,震撼人心,那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自读第18、19自然段。2.课文还有哪部分写到了静?自读1至5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前后照应,写出了静。通过静和闹的对比,把安塞腰鼓表演时的火烈、狂野、壮阔的场景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脑海中。让我们永远记住它——

出示: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齐读。

六、作业

必做:背诵第12至16自然段。选做:1.配乐朗诵课文。

2.阅读《羊想彩云》散文集中的其它散文。附板书:

安塞腰鼓

舞蹈

壮阔

声响

沉重

好一个安塞腰鼓 后生

自强不息 舞姿

篇7:安塞腰鼓》教案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

教学难点:1.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朗读.品味

媒体设计:1.腰鼓表演的片断。

2.课文朗读录音。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安塞,位于陕北高原,那里的腰鼓历史悠久,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人们在欢度节日、庆祝丰收的时候都要演出腰鼓助兴。腰鼓手们由青年农民组成,在表演时,穿着古代将士的便服,或黄或红包头,素色衣服,显得整齐壮观。安塞腰鼓融舞蹈,歌曲、武术于一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可由几人或几千人一同进行,气势磅礴,独具魅力。

特别是1992年北京亚运会上一展风采,便令无数人为之倾倒,为之魂牵梦绕。

今天,你们想不想领略它的风采?感受它的魅力?

播放安塞腰鼓表演的片段后,学生谈感受。引入刘成章的《安塞腰鼓》。

二、检查预习。

联系课文,体会下列词语的意思:

忘情:不能节制自己的感情。

狂舞:纵情的跳舞。

闪射:闪耀,放出(光芒)

火烈:像火一样热烈。

亢奋(kàng):极度兴奋。

晦暗(huì):昏暗,不明显。

羁绊(jī bàn):缠住了不能脱身,束缚。

碰撞:运动着的物体与别的物体突然接触。

搏击:奋力斗争和冲击。

烧灼(zhuó):烧、烫,使受伤。奔突:横冲直撞;奔弛。

辐射(fú):从中心向各个方面沿着直线伸展出去。

翻飞:上下或内外交换位置。

淋漓(lín lí):①形容湿淋淋往下滴。②形容畅快。

三、朗读、感知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用“ ——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内容。

(明确:“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就忘情了,没命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等等。)

2.师生齐读:

(1)(1——4)一女,轻缓陈述。

(2)(5——7中“狂舞中你的面前”)一男,短促有力。

(3)(第七节中“骤雨一样……是强健的风姿”)男女轮读,急速高昂。

(4)(第7节末句——8节)男齐,深情赞颂。

(5)(9——11)女齐,抒情而变短促再变一字一顿。

(6)(12节)男齐,急促有力。

(7)(13节)男女齐,慢、顿、响,重音在“好”。

(8)(14节)女齐,常速。

(9)(15节)男齐,常速。

(10)(16节)女齐,常速。

(11)(17节)男女齐,低缓,重音在“好”。

(12)(18节)男女齐,有力赞美。

(13)(19——21)女齐,深情,中速。

(14)(22节)男女齐,渐高。

(15)(23节)女齐,抒情。

(16)(24节)男女齐,有力短促。

(17)(25——27)男女轮读,重音在“愈捶愈烈”。

(18)(28——30)一女,轻缓。

3.划分结构:(文章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可分成三大部分。)

一(1——4)安静的腰鼓。

二(5——12)激昂的腰鼓。

三(28——30)静寂的腰鼓。

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分别从4个角度来展示腰鼓的艺术魅力,这4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好一个安塞腰鼓”,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①(5——13)宏伟的场面。

②(14——17)雄壮的声响。

③(18——22)击鼓的后生。

④(23——27)奇丽的舞姿。

4.寻美点。

布置分组朗读,分组进行寻美点比赛。用“……美,你看(听)……”的句式叙述出来。①蓄而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梁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②火烈的舞蹈场面美,你看,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有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③激越的鼓声美,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④击鼓的后生美,你看,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

⑤变幻的舞姿美,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四.朗读、品味。

1、品读,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①让学生齐读第6段。

②教师示读(将大家刚读的内容改成另一种文学式样——诗)

骤雨一样

是急促的鼓点

旋风一样

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

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

是闪射的瞳仁

斗虎一样

是强健的风姿

③学生仿照以上形式,加工另外的文章的内容。

愈捶愈烈

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

愈捶愈烈

思绪中不存在任何隐秘

愈捶愈烈

痛苦和欢乐

生活和梦幻

摆脱和追求

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

交织!

旋转!

凝聚!

奔突!

辐射!

翻飞!

升华!

④分小组反复替换朗读。

2、评点式朗读,理解文章语言的意蕴美、情味美。

师:安塞腰鼓是一曲生命与力量的礼赞,为了表现生命挣脱束缚、冲破羁绊、挣开闭塞的雄浑粗犷的力量,作者十分注意形式与内容的合谐。我们重点品读一个片断,感受作者是怎样造成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排山倒气势来与所要歌颂的生命力量相辅相成的。

①划出文中明确提示安塞腰鼓文化内涵和生命意识的一句话。

明确:“容不得……一股劲”。

②从句式特点和思想内涵两方面品评这句话。

句式特点:排比,一气呵成,气势磅礴,表现安塞腰鼓冲破一切障碍的强大力量。

前后呼应,“挣脱”“冲破”“撞开”力量急速递增,使人联想到爆发生命力、排山倒海的社会变革。

思想内涵:这里写出了陕北高原人们性格特征是粗犷、豪放的。

③学生任意寻找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地方朗读3遍,要求用“——好,好在——”这一句式进行评点。(可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各方面进行评点,说得越多越好。)

(1)从用词方面说: A、“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呆呆地”用得好,好在它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安静时安塞腰鼓的状态。

B、“茂腾腾的后生”“咝溜溜的南风”中的“茂腾腾”“咝溜溜”用得好,好在叠词的运用使语言亲切富有韵味。

C、“这腰鼓励,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变得亢奋了”中反义词用得好,好在它们对比强烈,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2)从句式上说:

A、“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中“发狠”“忘情”“没命”用得好,好中它们语意层层递进,语势步步增强。

B、“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些句子用得好,好在这们使文章语句铿锵,气势强劲,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美。

C、“但是”与“看”独立成段好,好在它们特别引人注目,自然完成画面中由静到动的急转。

(3)从修辞上说:

A、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的气势。

B、“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写得好,好在比喻使对象更加形象具体,从而铺排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画面。

C、文中的反复用得好,好在使语言节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

(4)从写法上说:

A、“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乐后最终永远明晰的大彻大悟!”写得好,好在它使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增加了文章内涵。

B、“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鸣”写得好,好在“以声写静”,更加突出了鼓励声止后的寂静。C、文中开头的表态描写好,好在它为文章后面写动设下铺垫,使文章静中有动。动静结合,充满画面美。

3、小结:安塞腰鼓带给我们视觉上的刺激,更带来思想上的震撼。看来艺术欣赏不仅要察其形,更要重其意。(如骤雨,如旋风,如火花,如斗虎——这是安塞腰鼓的“形”;挣脱了束缚,冲破了羁绊,撞开了闭塞——这是安塞腰鼓的“意”;“使人想起……使人想起……使人想起……”——联想和想象是联结“形”与“意”的纽带。

五、第二课时

一、分析课文内容:

1、提问:文章怎样写表演前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从背景、从性格、从人物、从神情、从腰鼓等方面去考虑。

好处:为下文写腰鼓表演蓄势。

2、提问:阅读第7段,安塞腰鼓的舞姿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A、先用排比: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B、再用比喻从舞蹈的后生的舞姿写:如强震起的石头的狂舞。

C、再用排比、连续比喻:写急促的鼓点像骤雨,飞扬的流苏像旋风,蹦跳的脚步像乱蛙,闪射的瞳仁像火花,强健的风姿像斗虎。

好处:运用比喻使描写的对象更加形象生动具体。运用排比使文章的气势更加恢宏、雄浑有力,用来描写安塞腰鼓很适当。3 ⑻嵛剩骸罢庋摹闭庖欢斡昧四切┓匆宕剩吭擞梅匆宕市从惺裁春么Γ?BR> 明确:空气(冰冷一燥热),阳光(恬静一飞溅),世界(困倦一亢奋)

好处:用反义词对比强烈,写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4、提问:如果说上面是实写,那么,“使人想起”三段是虚写,用虚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好处:用虚写使人产生联想想象,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5、提问:作者联想到什么?

明确:联想到落日古战场,电闪雷鸣和人的大彻大悟。

6、提问:文章第二段的第二层怎样写安塞腰舞的响声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安塞腰鼓声音的回响。第一句写声音撞击在山崖上,山崖发出回响;第二句写声音撞击在观众的心里,观众的心里发出共鸣。第三句写声音引起的豪壮的抒情、严峻的思考、犁尖翻起的上浪、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好处: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安塞腰鼓的沉重的响声,气势不同反响。

7、提问:“黄土高原啊”这一段写了什么?

明确:写只有黄土高原这么深厚的土层,才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才能有这么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

8、提问:为什么说“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里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明确:这里用比喻说明江南人性格柔弱,只能唱一些江南小调,打不得这样气势澎湃的腰鼓。

9、提问:倒数第四段中的“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几个词能不能对调?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这几个词的排列按一定的顺序。从小到大,从低到高,从中心到四周。

10、提问:为什么说“当它更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

明确:这是人对闹声的一种感受,当闹声突然停止的时候,会感到特别的静。其次,这里用静来反衬闹,可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11、提问;怎样理解“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声”?

明确:鸡声是天亮的标志,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是希望的象征。有这种安塞腰鼓所喷发出来的力量,一定会带动生命的奔腾升华,一定会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正是希望所在。

12、提问: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试举例说明这样的写法,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起什么作用?

(l)句内部的排比:“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2)句与句之间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3)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流做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这些排比句使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钱钻,能表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

二、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讨论并归纳:本文通过对安塞腰鼓的描写,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

三、小结

这篇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表达出作者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赞美陕北高原人们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气势恢宏,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罂群激越,增强了文章感人力量。

四、作业 1.本文以什么作为线索?

2.安塞腰鼓的特点是什么?

3.“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一股劲!”这句话运用了什么类型的排比?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腰鼓开展教案】相关文章:

安塞腰鼓 教案04-24

安塞腰鼓教案六年级08-02

《安塞腰鼓》教案-精选文档06-09

安塞腰鼓05-20

腰鼓比赛方案04-27

打腰鼓教学04-29

安塞腰鼓反思05-21

安塞腰鼓教学实录04-12

安塞腰鼓阅读答案05-15

安塞腰鼓 教材教法05-15

上一篇:迎接九月美好的祝福语下一篇:描写德天瀑布的作文优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