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佳作欣赏:话说回归自然

2024-05-18

散文佳作欣赏:话说回归自然(共3篇)

篇1:散文佳作欣赏:话说回归自然

话说回归自然

话说回归自然,使我不由得吟诵起郭老所写的《地球 我的母亲》中的优美诗句,不由得想起地球是我们唯一生存的家园,不由得勾起孩童时的美好回忆:暑假的日子里,家乡村北一望无际的几千亩渭河滩地,确是玩童们天然的游乐园,园内树种繁杂,错落有致,郁郁葱葱,林园满目;树冠茂盛,乘凉玩耍,凉风习习,毫无热意,舒适感觉,空调难比;那时,物资匮乏,迥迫饥贫,酷暑寒冬,身着布衣,虽则粗糙,舒适透气。追忆过去,优美记忆令人有许多犹新的回味……

话说回归自然,似乎话题太大了吧,不知从何谈起,从何写起;似乎话题又有些复古意味,其实,并不为然。

话说回归自然,就是指人们生活在繁花的世界里,行事有据可依,办事有规可循,生活更加丰富,生活更加活跃,生活更加自然,生活更加舒坦。回归自然很切近人们的生活点滴,时下常以充耳已闻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就是含有这样的意思吗?人们常谈及到生活圈中的种种迹象也不就是说明回归自然的重要性吗?且析如今社会上的一些流行语,“吃烂些、穿烂些、走慢些。”;不知又是那位高人所编的现实生活中的十八怪之一,“吃的喝都是害”;还有我国改革开放前后的今昔对比,“三十多年前,穷人在家里吃的蔬菜,三十多年后,富人在酒桌上吃的是蔬菜。”;再回想,八十年代初,卖老鼠药盛行一时,其结果,闹得老鼠不见得少了多少,反而闹得猫越来越少,甚至连所养的家畜家禽也遭到了祸殃;前几年,国家禁塑令虽倡导一时,由于部门管制不力,彩色塑料的应用至今泛滥于生活领域;如今,走在大街上,在多种娱乐场所,人们看到戴口罩的人已熟视无睹,何故呢?仔细思量,难道人们所说所议的不无道理吗?由此可见,回归自然大势所趋,势不可挡。

话说回归自然,并非复古、并非有全盘否定之意。我国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取得的成绩斐然,让世人刮目相看,多项技术在世界科技领域遥遥领先,在惊喜富裕的生活背后,我们所做的理智选择似乎都是政确的,其实又难免存在众多弊端,由于受急功近利思想的错误诱导,在环境治理中,上有法规戒律,下有我行对策,目无法纪,有令不止。对于项目工程,论证不充分,考证不实际,乱砍乱伐,绿地面积逐骤减少,乱搭乱建,环境污染,水土流失,沙漠化扩大,投机钻营,小到黑作坊,大到地下工厂,垃圾食品、生活用品,充满整个市场,管理似乎失控,不当的人为因素已给后代埋下了永久的祸根,导致近些年来,病毒猖獗,肆意泛滥,雾霾成灾,重创难愈,温室效应,旱涝不均,自然灾害,频频暴发。时下人们一浪高过一浪的呼声,已向世人敲响了长鸣警钟:珍爱自然,不容忽视;保护环境,势在必行!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只要有生命的一草一木、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都是相生相克的,是相互依赖的,他们生存的体系已构成了牢不可破的食物链,因而,在我们没有完全认识到他们生存规律的时候,绝不可冒然使之,随意去破坏其生态环境。在现存的生命中,没有什么是绝对好的,也没有什么是绝对坏的,凡是能存在的都有他存在的道理,这恐怕也是天意的定格。所以,想干什么事,说实话,都要以规律为指导,经过反复论证、考证,以圆满的实施方案为依据,在减污排污上力求零污染,才能依规行使,否则,就会其患无穷,殃及子孙后代,谁与自然规律大行逆道,对不起,带来的只是惹祸招身。以上所谈的,难道不是现实生活中鲜活的事实吗?尊重、热爱自然就如同做人要讲诚信、担当道义一样,也是有规可循。

乘着华夏民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好时机,如今,全民开展如此声势浩大的“还我蓝天”保卫战,这次绿色革命不就是回归自然的举措吗?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这话固然很有道理,但真要做起来,绝非一日之功,须全民参与,须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美好愿望才能实现。我们衷心期待的就是,吃上放心的绿色食品,吸上新鲜空气,使用上环保的家电,乘坐上绿色环保的汽车,住上舒适绝佳的住房。因此,在我们大力发展经济、努力提升人们生活指数的同时,切切不能随意破坏生态环境,要借前车之鉴,痛定思痛,依法整治环境。保护人居环境,既是人类社会的责任,也是各民族的责任,更是国家政府的责任。我们要大力普及环保知识,逐步提高全民素质。把治理环境视为我们生活中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只要我们心怀尊重、保护自然的大爱,加之政府的监管政策、措施到位,资金、人力投资到位,全民参与,从身边小事做起,步步为营,科学治理,何忧环境治理不好,何愁绿水青山不现眼前。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铁腕治理,永在路上。我们坚信,宏伟的蓝图会在不远的将来一定会实现,到那时,山一定会更秀,水一定会更清,天一定会更蓝,人们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甜。

作者:杨会强

公众号:三贤文苑

篇2:散文佳作欣赏:话说回归自然

我一直怀着宗教般的虔诚感悟自然、膜拜自然。

山,绵延横亘;山,险峻挺拔;山,巍峨磅礴

山,巍峨磅礴,让人想起五岳;山,新奇秀丽,令人忆起峨眉

山,犹如令人景仰的圣哲,沉稳是他的天性,它静静的诠释着生命的伟岸博大,肃穆庄严

山,好似让人拥戴的伟人,仁厚是他的本色,它静静的献出了珠穆朗玛的神秘,献出了黄山的温泉、云海、迎客松

水,澄澈清明;水,婉转灵动;水,奔腾不息

老子云:上善若水。

孔子云:逝者如斯。

李白有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罗贯中有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水尚智,九曲十八弯后汇如了奔腾的大海,得到了完美的归宿。

水为智者所道、所赞、所感

山,沉稳敦厚。水灵动聪慧。山与水性格的互补造就了自然生命的美丽。

仁者爱山,智者乐水。山中藏着许多矿石,水中蕴藏着许多生命,是真;山林之胜,悬崖飞瀑,是美;山的静默,水的灵动,是善。造化之中的真、善、美,我们应用蜜蜂采蜜的精神去搜寻探索,获得其中的真谛。

遗憾的是,身为自然生物一支的人类,却把创造了自己的大自然肆意践踏。森林砍伐,植被破坏,废气排放,江河污染,无辜生灵遭到滥杀。后果是沙漠化、酸雨、臭氧层空洞、地球变暖以至物种毁灭。这是人类不敬畏自然的报应。

回归

面对自然之美,我们往往只是简单感知她的外在,而不真正去理解这种美的内涵包含着纯洁、和谐、流畅、静谧、雄浑、平衡和神秘,包含着一种依照亘古不变的规律生生不息的运动。自然美的本质是一种精神。

一抹斜阳,几丝残云,去踏青,享受那一份纯净吧!

即使不是人闲桂花落的幽谷,也非清泉石上流的山涧,只是城市中心的一小片绿地,也能感受到那片赏心悦目的绿色──那是生命的本色,那是我们的家园,又有谁忍心打破这片宁静的绿呢?

如果自然是大海,那么人类仅仅是大海中的一滴水,一滴水却总想用自己代替大海。

在人类日益失去对自然的敬畏,在破坏自然后屡遭大自然报复的今天,是否该重提一个话题──敬畏自然,敬畏自然其实就可以回归生命本色,就是守望人类的家园。

篇3:回归大自然散文

重复单调的工作,一干就是二十多年,整个人的精神快磨出茧来了。学校铁的纪律,弄得人整天紧张兮兮,身心受到最大限度的压抑,灵魂就像久受监禁的犯人,渴望自由。然而,每到双休天,又显得无所适从,出去游山玩水,时间不充足,经济不允许。许许多多的双休天,就浑浑噩噩地浪费在牌桌上。精神根本就得不到放松,甚至比工作期间更糟,不按时作息,不按时饮食,彻底打乱了生活规律,把轻松日子搅得乱七八糟,一塌糊涂,有时还会让家里充满火药味。

今天又是双休天,本想按老思维安排一天的生活,不料,丈夫说带学生去野炊,我的心豁然开朗,情绪马上高涨起来,雀跃着准备野炊的简单用具,兴冲冲跟着上路了。

学生、丈夫、我,一路高歌,踏着轻捷的步伐向山区走去,直奔心中那个目的地,学生们为野餐而野炊,我则为秋游而野餐,各取所需,人乐乐,众乐乐,自由自在,想着就挺浪漫的。我这人本性不喜欢受拘束,爱遐想。捉摸着,游荡在漫天遍野,穿行于山间小溪,登高望远,沐浴秋日,抚着秋风,领略秋意、秋色,心中洋溢着金黄色的喜悦。醉山醉水,心旷神怡,怡然自乐,惬意得无词能表达这个过程中的心镜。

放眼田野,阡陌被枯黄的杂草覆盖着,田间稻茬子失去原来的坚硬,差不多要烂瘫在地,有水的田里,茬子几乎烂成泥,这应该说是茬子的最终归宿,那种无怨无悔温顺自然地回归了土地的坦然,告诉了人们一个大自然的定律,生命的终极就是回归自然。也有一些野草,应秋日的邀请,偶尔奉献一点绿意,这是不顾世俗偏见,按自己的生活方式生存的勇敢者,它们不知循规蹈矩,它们想创新,想证明自己的生命力,只要大自然不吝啬那点温度水土,它们就会有生命的坚强屹立,哪顾忌春夏秋冬的清规戒律?

满目萧条的深秋,仍有它风姿绰约之处,泡得膨胀的泥土,留下鸭子和水鸟的足迹,有着生生不息的活力,展示着一幅幅跃动的风景,瘦得清澈见底的水,就像姑娘们的眼睛,写着纯洁无暇的意境,善良地为老朽唱歌,呼唤新生命的到来,为寂寞祈祷,希望明天更美好。

我在寻找秋水的背影,那善良、勇敢、淳朴的山的儿子,它在为山的巍然,山的生机,山的灿烂明天,屈身孕育和蔓延。我在久违的小溪边,追忆童年的纯真,水里仿佛游动着我儿时放生的小鲤鱼,那时,我对生命是如此的珍爱,善待小生命正如对待自己,我会为小鱼掉脱一片鳞而着急、心痛,为它的自由快活而高兴。有时欣赏着鱼儿们在水中的姿态,全身心沉浸在鱼儿们快活自由的世界里,忘了周遭的一切,也忘了自己。秋水引起我无限的遐想: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我放飞着自我,随着小溪的节奏,做着海的梦。

山间的小路,因少有人来往,而杂草蓬簇,白天不必探脚,小路踏实地引领在你的脚下。杂草似乎还是童年的杂草,种类姿态还是那副模样,那因枯败而残留的余香,我是那样的熟悉,就像昨天闻过一样,记忆犹新。人生就是这样,一样的天,一样的山,一样的路,一样的水,一样的香味,而人却不同,“江畔年年只相似,江月何年初照人?”来去匆匆者,千千万万张陌生的面孔面对的是同样的景物,可惜只留下物是人非,无尽的惆怅。生命的生生不息,无数的消失,无穷的`汹涌而来,留给我们住脚的是那样短暂,呜呼,哀哉!

丈夫带着学生们积极弄他们的美味野餐去了,而我则一个人另辟蹊径,望着眼前两座山峰,毫不犹豫,毫不畏缩地往上攀登。这两座山峰早已是我眼中的熟悉景物,站在学校住室阳台上,放眼远眺,山峰姿态尽收眼底,我经常凝视这两座山,想探寻山那边的秘密,几次产生登山的欲望,今天终于如愿以偿。站在山脚下,只觉巍巍乎,山欲崩摧。但我决心已定,哪怕是登天,也要试一试。

这是两座被熊熊烈火焚烧、涂炭过的山峰,远远看去,是两座光秃不毛之山,就是不久前一场大火,残害了这片生命,这里曾经也是绿树苍郁,生机勃勃的,如今面目全非,疤痕累累,不免让人感叹生命的脆弱,祸福旦夕。

好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生命的前赴后继,显示了生命不屈的精神,站在山头的是另一种生命姿态,那枯黄的空心茅柴迎风瑟瑟,直刺上空,向全世界宣告生命有临危不惧,宁死不屈的风骨。茅柴脚下护卫着那顽强的绿意,给人们带来无穷的力量,告诉人们,生命可辱而不可屈,日本侵略者曾经的三光政策,又能把中国怎么样呢?我们还不是以强国形象屹立在世界。

我一连造访了两座山峰,即使气喘吁吁也在所不惜,不厚此薄彼,像是给老朋友受难后一点安慰吧。然而,我也领略到了生命的内涵,坚强的生命是不需要任何安慰和同情的,同情和安慰只能带来软弱,想到这些,我为自己的多此一举感到惭愧、尴尬,原来自己才是软弱的,曾经多么渴望别人的同情和理解。

站在峰顶上,居高临下,深秋景色尽收眼底,秋风带着几分催人老的冷峻无情,肆意地吹着空心草,也吹着我,草早已风干了,只剩下干枯的形象,仍在风中做最后的挣扎。我想,是生命就不会轻易放弃生的希望,直至最后一刻,空心草还是以生的形象直立着,在秋风无情的逼迫下,弹奏着生命悲壮而又恢弘的乐曲。我的心与它们一起跃动,鼓舞自己奋斗不息。

似乎想难为一下自己,有意穿上高跟鞋登山,到了几处陡峭的地方,居然借助灌木柴草爬上去了,有几分成功的得意,下山时,心里不免有些紧张、恐惧,因为支点难寻,弄不好就会滚下山坡,为了安全起见,我只好赤脚下滑,常年穿鞋袜的脚,细皮嫩肉,终于被小石子茅草割出血来,尝试到了侥幸和挑战的苦头,悟得凡事还是要讲实际、讲科学。另外收获了顽童的觉悟,增添了一份野游乐趣。

野餐就在山脚下草坡里,这儿有常年水流自然形成的深沟,沟两岸,便于修筑灶台,掩埋火种,不容易引起火灾。袅袅炊烟升起,满山坡弥漫着柴火油烟米饭香的味道,学生们井井有条的做着饭菜,几人一组,分工合作,表现高度的协作精神,还特别谦让,一改平时在学校里的作风,真令人刮目相看。这可能就是野餐的意义所在吧。

山坡里的草,是一种伏地草,地毯似的,密密的,软软的。我脱了鞋子,踩在草地上,那种感觉深深沁浸我的全身,柔软而富有弹性,真是一块天然地毯,坐在上面,任你打滚跳跃,或者干脆睡在上面,让秋日和煦温暖的阳光静静地晒着像小孩子睡在摇篮里,可以想象,那是多么的舒心惬意。我摊伸四肢仰卧在地,全身心享受着这大自然特有的恩赐。

野餐后,我们吃饱了喝足了,享受了带有野味的饭菜,余味未尽,想寻点刺激,于是,冒险钻黑洞。这是一条贯穿山两边的洞,有一百多米长,三四尺宽,两米多高,是“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时期修挖的,现在成了百虫栖息的世界。我有冒险精神,可没有冒险的胆量,还是拉着几个胆大的男生,手举火把,一边探路一边往前钻,我们似乎在穿越历史的隧道,深深体会到了,那个时代的压抑和恐慌,这种简单防空防战的方式,多么可怜,假设有灾难来临,能有多大的作用,只用简单的堵、熏、毒就可使前功尽弃,真是慌不择路而已,备什么战?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散文佳作欣赏:话说回归自然】相关文章:

散文阅读欣赏散文形象03-01

唯美散文欣赏05-26

经典散文欣赏07-31

诗散文欣赏04-08

动人散文欣赏04-11

尘烟散文欣赏04-16

罗兰散文欣赏04-21

飘摇散文欣赏04-26

缘散文欣赏04-29

花事散文欣赏05-01

上一篇:班级管理中的几个细节问题-班级管理下一篇:明白纸